金融工具计量中的公允价值论文

2022-04-29

随着全球金融交易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和加深,其产生的金融风险也在不断积累,虽然经过金融风暴后,风险在很大程度上得以释放,但风险的积累仍在继续,金融工具计量比较困难,因此采用全面公允价值计量予以处理。之所以计量问题一直未解决,其主要原因在于利益博弈的关系,且采用全面公允价值计量是弱化金融风险的一个有效手段。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金融工具计量中的公允价值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金融工具计量中的公允价值论文 篇1:

浅析公允价值在金融工具计量中的应用问题

【摘要】 本文从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国际化趋同角度探讨了公允价值引入的意义,并具体阐述了公允价值在金融工具中的计量问题,提出为了更好地为投资者等利益相关者提供有用的会计信息,实现企业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应在谨慎引入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同时,兼顾我国上市公司的具体情况,并重视会计信息可靠性、重要性,从而得出了双重计量模式更加全面,更便于报表使用者的结论。

【关键词】 公允价值 金融工具 计量

一、公允价值的引入——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国际化趋同的重要一步

1、公允价值的介绍

FASB(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对于公允价值的定义是:“计量日当天,市场参与者在有序交易中出售资产收到的价格,或转移负债支付的价格。”首先强调公允价值以市场为计量基础,其次计量的交易是假象的交易,最后公允价值是以市场价格为主要参数的估计价格。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中把公允价值定义为“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债务清偿的金额”。

公允价值的确定主要采用的三种估价技术:一级估计,当资产或者负债有相同资产或负债的活跃市场,随时可取得可作为公允价值估计参数的市场价格;二级估计,有相似资产或负债的活跃市场,随时可以取得相似的资产出售价格或负债的转移价格;三级估计则是采用脱离市场的估计技术——估价模型。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中层级划分与上述类似。

2、公允价值产生的背景和原因

财务会计计量属性主要有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等。公允价值出现时间不长,其最早被应用于金融工具的表外披露,后被逐步引入到表内确认与计量。

公允价值的产生与发展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21世纪前后,企业面临的市场环境发生改变,生产经营不确定性不断增强,相应的企业会计环境发生变革,投资者不断追求预测信息,曾经占据主流的、提供高可靠性会计信息的历史成本,已经无法满足财务报表使用者的需求。然而,公允价值研究并运用的直接原因却是衍生金融工具的产生和大量出现,并由于20世纪80年代美国发生的严重的储蓄和贷款危机而走向高潮。事实上,在各种计量属性中,公允价值是最适合于动态资产或负债的计量属性,尤其对于金融工具,公允价值计量更具有相关性。FASB就明确表示,公允价值是计量金融工具的最佳计量属性,而对于衍生金融工具而言,公允价值则是唯一属性。

3、金融危机下对于公允价值的再认识

2007年,美国的次贷危机引发了全球范围的金融危机,最终重创实体经济,造成自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又一次席卷全球的经济危机。对于会计界而言,公允价值成为众矢之的。事实上,公允价值并不是金融危机的真正诱因,公允价值反映了现有市场条件下持有金融资产的当时市价,并无虚假,最多在缺乏市场公开报价的情况下采用了三级估价带有一定的主观性。但是不可否认,公允价值计量下,当金融危机中市场流动性发生变化,使得金融机构不断递增资产减值损失,在市场无法取得外部资本补充的情况下,金融机构在不活跃市场出售所持资产,使得这些资产市场估值进一步下跌,引发新一轮的市价跌荡。从某种程度上讲,公允价值加大了市场恐慌,甚至是市价偏离资产内在价值的“助推器”,但是这种“顺周期效应”来自财务报告与金融资本监管政策的关联性,并不是公允价值本身。金融危机的根源在于金融机构错误不当的信用评估政策,及其不严格的风险控制和金融监管,甚至是人性本质的贪婪性,因此不应该否认公允价值。

4、我国企业会计准则适度谨慎引入公允价值

我国作为新兴市场经济国家,许多资产无活跃市场,会计信息应当以可靠性为前提。因此,新会计准则在金融工具、投资性房地产、债务重组、非货币性资产交易以及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等方面的确认和计量中引入公允价值计量,同时规定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使用前提、范围和具体方法。现实中,我国金融创新远不及欧美发达,因此公允价值在衍生金融工具中运用也是有限的,这也是我国相对于欧美等国受此次金融危机影响较小的原因之一。但是公允价值计量是发展趋势,同时引入公允价值是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实现国际趋同的重要一步。

二、公允价值在金融工具中的运用及存在的问题

1、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中关于金融工具确认计量的相关规定

金融资产是企业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库存现金、银行存款、应收账款、应收票据、其他应收款、股权投资、债权投资和衍生金融工具形成的资产。企业结合自身业务特点、投资策略和风险管理要求,将取得的金融资产在初始确认时划分为四类: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贷款和应收款项和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而且金融资产的后续计量与金融资产的初始分类密切相关,不同类别的金融资产,其初始计量和后续计量采用的基础不完全相同。因此,分类一经确认,后续不得随意变更。划分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不能再重分类为其他类别的金融资产,其他类别的金融资产也不能重分类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损益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

2、在金融工具确认计量方面存在的问题

(1)非活跃市场条件下金融工具的计量问题。在非活跃市场条件下金融工具的计量将使用三级估计。我国并没有直接定义非活跃市场。一般认为,非活跃市场包括初始后续计量均不具有活跃交易市场,以及后续计量不具备活跃市场的情况。我国国有银行的资产管理公司持有的大量不良资产,上市公司禁售期股票以及应收账款均是非活跃市场需要采用一定估值技术计量的资产。另外,新会计准则并未提供估值技术类似的指南,然而准确合理的估值技术对于非活跃市场资产计量具有重要意义。

(2)金融工具初始计量与后续计量属性的混合问题。新会计准则规定金融资产在初始确认时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后续计量则根据分类采用不同的计量属性。金融资产在初始确认时划分为四类,分类一经确定不能随意变更。人为划分不同类别使得初始计量基础相同的金融工具后续计量迥异,而且价值变动分别计入当期损益影响利润表,计入所有者权益影响资产负债表。交易性金融资产在持有期间将公允价值的变动计入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待出售时相应确认投资收益,这将影响利润表的营业利润。持有至到期投资在初始确认时根据此时未来现金流量和实际利率进行后续计量,待出售时损益计入当期利润表。特殊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体现了混合计量属性,持有期间取得利息或现金股利计入投资收益,在资产负债表日,公允价值变动却被计入所有者权益的“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待处置时原先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公允价值变动累积额转出计入“投资收益”,当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发生减值的情况时,则要区分权益工具和债务工具进行不同的会计处理。

因此初始入账时的分类主要取决于管理者的意图,划分之后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相关损益对于利润的影响具有很大的操作性。将持有期间公允价值变动计入所有者权益,可避免利润波动的不利影响。根据会计目的,管理者可以利用“出售”转出“资本公积”计入“投资收益”,也可以选择继续持有,将未实现的利润留存以后年度实现。这种基于会计目的的交易,无法正常反映金融工具真实的价值和风险,同样也增加了财务报告信息使用者理解方面的困难。

三、金融危机后我国公允价值运用趋势与国际趋同

我国新企业会计准则适度谨慎引入公允价值属性,强化了为投资者等利益相关者提供决策有用会计信息的新理念,实现了国际趋同,同时兼顾我国非上市公司的具体情况,同样强调可靠性和履行受托责任的重要性。金融危机过后,国际上对于公允价值使用的探讨有很多,争论在于历史成本和公允价值,实质在于会计信息可靠性与相关性的取舍问题。从管理者的经管责任角度,历史成本保证了财务信息的可靠性;从重视投资者保护视角,信息的相关性似乎更为重要。为了完善FASB第157号以应对金融危机的影响,FASB先后发布了4项立场公告,其中强调了确定公允价值不能简单依靠市场交易价格,公司需要更多地通过对价格下滑时间长短、跌幅以及市场流动性的判断,借助内部估值模型和假定条件来确定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在对于公允价值披露方面,规定在对三级估计进行合理调整时,应披露这一调整的事实和对公允价值计量的总计影响等。国际会计准则的变化体现了在财务信息相关性和可靠性的权衡上,双重计量模式似乎是必然趋势,因为其较好地体现了上述的权衡理念。我国企业会计准则未来修订时也理应如此,在使用公允价值计量的同时,可以在附注中记录相关资产或负债的历史成本,以便于投资者尽可能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同时鉴于前面提到的以金融工具计量为例的运用情况,我国企业会计准则需要继续修订关于确认计量方面的规定,避免会计从业人员利用会计准则赋予的职业判断进行利润操控和盈余管理,以及复杂的准则造成财务报表使用者在使用财务信息的困难。公允价值层级本身不是估价技术,现实中一级估计不是经常出现,二级估计和三级估计涉及太多的主观判断,因此应重点针对非活跃市场条件下使用二级估计和三级估计予以严格的操作使用规范,以提高公允价值计量的真实可靠性。

总之,提高公允价值计量下相关资产或负债信息的同时,双重计量属性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它兼顾了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相关性和可靠性,在强调管理者受托责任的同时,也满足了投资者对于未来信息的需求。双重计量模式可以直接反映主体持有资产的不同特点和用途,例如那些长期持有并非旨在出售,且无活跃市场的公开报价的,以历史成本计量。双重计量模式也可以直观反映主体的经营目标,例如持有资产为了在合同到期时可取的确定现金流(本金和利息),使用摊余成本计量。因此,双重计量模式更加全面,更便于报表使用者。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可以在以后修订过程中参考国际财务会计准则相关变更内容,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引入双重计量模式。

【参考文献】

[1] 黄世忠:公允价值会计的顺周期效应及其应对策略[J].会计研究,2009(11).

[2] 葛家澍:公允价值的定义问题——基于美国财务会计准则157号《公允价值计量》[J].财会学习,2009(1).

[3] 葛家澍:关于公允价值会计的研究——面向财务会计的本质特征[J].会计研究,2009(5).

[4] 周明春、刘西红:金融危机引发的对公允价值与历史成本的思考[J].会计研究,2009(9).

[5] 黄世忠:后危机时代公允价值会计的改革与重塑[J].会计研究,2010(6).

(责任编辑:刘冰冰)

作者:张嘉颖

金融工具计量中的公允价值论文 篇2:

金融工具计量研究

随着全球金融交易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和加深,其产生的金融风险也在不断积累,虽然经过金融风暴后,风险在很大程度上得以释放,但风险的积累仍在继续,金融工具计量比较困难,因此采用全面公允价值计量予以处理。之所以计量问题一直未解决,其主要原因在于利益博弈的关系,且采用全面公允价值计量是弱化金融风险的一个有效手段。

一、金融工具概述

(一)金融工具的产生与兴起信息革命的兴起使金融交易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和加深,但金融工具的产生,特别是金融衍生工具的兴盛,极大地激化了资产计量可靠性和相关性的矛盾。由于不实的计量或不合理的计量规范,使得资产风险成几何倍数增长,从而导致了全球性金融危机。金融工具是金融产品的一种,是反映债权人与债务人之间债务债权关系的一种标准化的证明文件。金融工具区别于金融产品的最大特征在于金融工具是可以交易的,其在金融市场上具有较好的流动性。由于它的标准化,使得金融工具具有较好的流动属性,且其交易成本低,拥有一个活跃的二级市场。金融衍生工具是在远期现货和商品期货交易的基础上,为适应金融市场的变化,满足市场规避风险的需要而诞生和发展起来,商品期货交易诞生与以外汇期货交易为标志的金融衍生工具出现时间较短,但其发展速度却超过了商品期货。目前金融衍生工具的交易不仅超过了商品期货,而且在许多重要金融市场上,金融衍生工具的交易量甚至已超过期基础金融产品的交易量。

(二)金融工具的计量金融资产属于无形资产,其区别于实物资产的最大特点是没有特定的物质形态但能带来收益的所有权,这就造成了金融资产计量的困难性,由于没有实物基础,金融资产无法盘查,使得企业很容易对金融资产的计量做假,从而粉饰财务报表。金融工具作为金融资产中的一种,由于其本身的特点,具有活跃的二级市场,若对金融工具的计量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则波动性较大,可靠性不高,若采用历史成本进行计量,其可靠性问题可以解决,但是相关性问题又随之产生。金融衍生工具本身的杠杆性和套期保值的功能,使其受到越来越多投资者的青睐,从而使得各国的金融机构大力开发金融衍生工具,各种金融衍生工具被不断开发出来。随着对金融衍生工具开发研究的深入,金融产品本身固有的分类界限越来越模糊,经过变化、组合,衍生产品可以创造出再衍生产品和合成衍生产品,使本身计量就困难的金融工具计量变得更加复杂。

二、IASC/IASB关于金融工具计量的研究

(一)IASC关于金融工具计量的研究IASC于1990年3月发布《金融工具:原则公告草案》(简称《原则公告草案》,1991年6月发布征求意见稿ED40《金融工具》。由于《原则公告草案》与ED40发布以后引发了广泛的争论,尤其是反馈意见对公允价值计量可能引发诸多问题,促使IASC发布了征求意见稿ED48。因为ED48建立的原则和一些国家准则制定机构的思路存在差异,特别是与美国FASB和英国ASB。迫于时间的压力,以及考虑到在计量问题上的矛盾将可能使整个金融工具项目的完成期限较远。1994年11月IASC决定将金融工具项目粗略的拆分为披露与计量两阶段:(1)ED48中争议相对较少的金融工具列报与披露部分尽快地单独形成一份国际会计准则先行对外发布;(2)金融工具的确认与计量,留待更深入的研究和更广泛的讨论。由此可以看出,金融工具在财务报表内进行确认和计量问题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IASC致力于制定一份适用于全行业既包括基本金融工具又涵盖衍生金融工具,涉及确认,计量,列报与披露等一系列程序的综合性会计准则的目标困难较大。作为1994年底项目分拆决议的直接结果,IAS32《金融工具:披露与列报》于1995年6月正式发布,对资产负债表内已确认金融工具的列报和表内已确认与表外未确认金融工具的披露作出规范。IAS32(1995)与ED48的列报与披露要求相比,并无实质性变动,只是更多地强调了关于企业所使用金融工具的性质与相关风险的信息披露。之后,IASC将金融工具整体项目的计量部分分拆为两个步骤:(1)满足各界对金融工具确认与计量会计规范的迫切需求;(2)与九个国家准则制定机构合作,组建金融工具准则制定的国际性联合工作组(JWG)以综合性讨论稿(1997)为基础,致力于全面地长期研究,以制定一份能够反映世界范围内针对金融工具最佳研究成果的综合性、国际协调的会计准则为最终目标。上述第一个步骤随着1998年12月IAS39《金融工具:确认与计量》的发布而完成,IAS39只是一份暂时性的准则,是在参照美国GAAP的基础上完成。JWG在2000年12月14日发布《金融工具与类似项目:准则草案和结论基础》,在《准则草案》中,JWG对传统公允价值概念进行了修订以及对金融工具公允价值计量框架进行了设计。

(二)IASB关于金融工具计量的研究2001年4月,重组后的国际会计准则制定机构IASB正式开始运作。2005年8月,一份单独的金融工具披露准则即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7号(IFRS7)《金融工具:披露》出台,这份准则明确地将金融工具的披露(表外列报)与表内列报规范相分离。2008年10月开始,迫于欧盟的压力,IASB修订了IAS39《金融工具的确认和计量》和IAS7《金融工具的披露》允许将符合条件的交易性金融资产,可供出售金融资产重新分类为按摊余成本计价的金融资产,从而避免以公允价值计价。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于2009年11月发布国际财务报导准则第9号(WRS9)《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9号——金融工具》,用以取代IAS39中有关分类与衡量的规定。IFRS9运用单一的方法来确定金融资产是按摊余成本还是按公允价值计量,IFRS9的计量方法是以企业管理金融资产的方式(即业务模式)和金融资产合同性现金流的特征为基础制定。原则上,所有的金融资产都应以公允价值衡量,但若能同时通过业务模式测试和合约现金流量特性测试的金融工具,则应以摊余后成本衡量。业务模式测试时指企业持有金融资产的业务模式是以收取合约现金流量为目的,而并非为了在合约到期前出售该工具以获取公允价值变动收益。IFRS9未要求企业必须将债务投资持有至到期,例如,若企业投资政策规定所持有的债券投资必须属于投资等级,然而原持有的投资等级债券信用评价等级恶化为垃圾债券,则企业提前处理该债券并不违反业务模式测试。合约现金流量测试时指金融资产合约条款使特定日期产生的现金流量仅为偿付本金及流通在外的本金利息。要通过该项测试,利率可以为浮动利率或固定利率,然而,反浮动利率计息放款并不符合此项条件。国内常见的可转换公司债,所附的可转换权柄不属于支付本金和利息的现金流量,所以无法通过此项测试。

三、全面公允价值计量的运用

(一)公允价值计量的相关属性从准则制定机构角度,以反映当前经济条件与未来及时预期的方式来计量资产和负债能为经

济决策提供更为有用的信息,这是财务报表的主要目标。公允价值计量对实现这一目标有特定的信息优势,一般认为相对其计量属性,公允价值的会计信息与投资者面向未来的经济决策更具相关性。公允价值计量的相关性主要由信息的及时性、预测价值和可比性等相关特征来体现,这是其他计量属性所不具备的,但与相关性相对应的可靠性,则受到了相当程度的质疑。在公允价值计量过程中,涉及诸多主观判断,估计与假设,这就决定许多公允价值信息只能是近似而不精确的计量。准则制定机构与实务界对于以活跃市场中的公开标价作为金融工具公允价值的最佳证据表示赞成,但是,反对公允价值计量的人士认为,当不存在活跃市场中的公开标价时,通过估值技术得到的公允价值是不可靠的,其实针对金融工具来说,这种质疑是可以通过广泛运用成熟的估值技术而得到有效地解决。《财务报表的编报框架》中指出,“在许多场合中,成本或价值必须进行估计,使用合理的估计是编制财务报表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不会削弱其可靠性。所以金融工具的计量应当使用全面公允价值计量模式。1997年发布的综合讨论稿就提出“公允价值是所有金融工具最相关的计量属性”,“以公允价值计量所有金融资产与金融负债,对于获得一致并相关的信息是必需的”。在2000年的12月,JWG进一步指出“公允价值不仅是对金融工具最相关的计量,并且在一般情况下,对公允价值作出充分可靠的估计是可行的,因此公允价值是对金融工具及类似项目最有用的计量”。2005年IASB再次明确指出,简化并改进金融工具会计处理的长期目标是“要求所以金融工具以公允价值计量,并且已实现和未实现的利得与损失均在其发生当期确认”。

(二)全面公允价值计量存在的问题 如果采用全面公允价值,取消计量模式的可选择性,那么由于采用计量模式不同而造成的理解冲突就会大大减少,如果所有人都在同规则下进行操作,那么可以明显规避作弊取巧的风险。但就目前来看,全面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仅停留在准则制定当局的口号上,2009年11月发布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9号(IFRS9)金融资产计量部分证实了IASB全面公允价值计量的又一次落空。在IFRS9中取消了IAS39规定的金融资产分类方式,取而代之的是将金融资产分拆成公允价值衡量和以摊销成本衡量两种。IFRS9规定所有金融资产在初始计量时都应使用公允价值计量,续后的分类与衡量则视企业所持有的金融工具种类而定,若企业所持有的金融工具能通过业务模式测试和合约现金流量测试则以摊余后成本衡量,其他的金融工具都以公允价值计量。IFRS9的发布延续了准则制定机构对于金融工具计量准则制定的传统——不断拆分金融工具项目。IFRS9的修订内容虽然使金融资产的分类大幅减化,但是在实际运用时仍要牵涉很多主观判断。例如,如何将投资依营运模式分类,企业是否恶意出售已通过两项测试的金融工具,这些问题都将困扰企业和监督管理当局。全面公允价值计量目标始终未能实现,究其原因,除了金融工具计量方面尤其是复杂套期衍生金融工具计量的极大困难外,改变计量模式所引起的强烈经济后果也是阻碍全面公允价值计量的重要因素之一。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公允价值计量问题被推至人们关注的焦点位置,IASB在欧盟的压力下修订了IAS39《金融工具的确认和计量》和IAS7《金融工具的披露》。IASB重分类调整的核心在于将亏损滞后反映,这对持有债券较多的金融机构最为有利,并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压力,即为利益博弈的结果。同样,由于各方利益的博弈使得IASC放弃了综合性讨论稿全面公允价值计量和提议。如同其他很多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的原因一样:并非问题的解决办法都极为困难,只是利益分配方式得不到统一。

全球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不是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存在问题,而是由于金融工具本身的特性所导致。金融工具没有实物基础,就使得其价值更多地是依靠人为的判断和预期,使得比实物资产容易产生更多的经济泡沫,且相较实物资产来说,更为隐蔽。全球的金融活动更倾向于交易性,交易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利,在利益的驱动下,交易变得更为投机,风险也随之加大,最为明显的特征是金融衍生工具的泛滥,未来的预期被不断高估。由于未来的价值随时间的推移被不断的透支,危机必然会爆发。正如收益与风险并存所指,广泛的金融交易使得全球资本在得到空前的自由分配的同时,代价就是金融危机的产生,而公允价值计量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公允价值计量方法不仅没有回速其爆发,反而使危机更快地暴露出来,使投资者尽快看清真相。科学的估值技术将使公允价值变得更为可靠和健康,从而可以极大地规避金融风险,只要金融交易一直在继续,金融风险就会一直积累,其影响程度大小,取决于是否采用科学估值技术的全面公允价值计量模式。

作者:杨晨杰

金融工具计量中的公允价值论文 篇3:

后危机时代金融工具会计准则的发展趋势

摘要:美国次贷危机蔓延至全球后,人们开始对金融工具的计量、确认、披露,特别是公允价值计量模式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并从正反两方面进行了激烈的争论。论文分析了关于导致金融危机争论的焦点,并对相关概念进行了澄清,最后对IASB和FASB金融工具准则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金融危机;金融工具;公允价值;预期减值模型

美国次贷危机蔓延至全球后,人们开始对金融工具的确认、计量、披露特别是公允价值计量模式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并从正反两方面进行了激烈的争论。批评者认为公允价值是导致全球金融危机的罪魁祸首,加剧了顺周期效应,在经济衰退或者经济繁荣时期放大了公允价值的影响,迫使银行缩短借贷周期,被迫销售资产,从而导致价值的进一步降低,这种螺旋式的下降促发了资本监管的要求。支持者认为:银行业的大部分资产并非以公允价值计量的,公允价值仅仅是充当报信者的角色,从而使管理层和会计准则制定者有充裕时间对此做出反映,而且透明的信息有助于缓和金融危机或者它的顺周期效应,指责并夸大财务会计在金融危机中的负面作用,无异于射杀报信者。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每一次危机必然跟随着深刻的科学技术产业革命,也带来会计的革命,每一次的危机都对会计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正如著名的会计学家迈克尔.查特菲尔德所言:“会计是反映性的,也就是说,会计主要是应一定时期的商业需要而发展的,并与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随着全球经济逐步向好,利益相关者围绕金融工具准则的博弈将继续下去,其发展趋势如何,及对我国造成如何影响,是我国在今后的会计准则国际趋同中必须考虑的问题。

一、 争论的焦点

金融危机发生后,会计准则受到政客、会计界、新闻界和社会公众等各层面的高度关注,特别是公允价值受到前所未有的指责。争论的焦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相关性和可靠性之争

公允价值自诞生以来就一直备受争议,但就公允价值争论的本质来看,其实质就是相关性和可靠性之间的权衡问题。决策有用是相关性和可靠性函数,但是对于可靠性的理解不一致且难以量化,因此被认为是伦理学的标准。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与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于2008年5月29日联合发布了一份征求意见稿《财务报告对决策有用的信息质量特征》,将基本信息质量特征分为相关性和如实反映,相关性包括预测价值和确定价值,如实反映包括包括完整的、无偏的和无重要差错。该征求意见稿一个重大的创新是用“如实反映”取代“可靠性”。如实反映是反映其意欲反映的真实世界的经济现象,指的是: 财务会计必须真实地记录和报告一个企业业已发生的经济活动及其结果。所以,这样的更改看起来只是会计术语的变动,实际上是更符合评估财务会计信息质量的一个创新[1]。公允价值的支持者认为金融工具以公允价值计量比历史成本具有更高的相关性,因为公允价值代表了在计量日的有序交易中,市场参与者出售某项资产所能受到的价格或转移负债所愿意支付的价格,能够较好地反映目前市场环境下的合理的价格,这种披露信息提高了财务的透明度,有利于投资者更好了解公司资产和负债真正的价值,识别财务风险并作出合理的资源配置决策。

尽管公允价值的可靠性比历史成本更差,但是却能提供更为相关的信息。尽管历史成本虽然可靠性较好,但是其随着时间的推移,金融工具的信息内涵被清空,信息使用者不能获取资产取得后升值或贬值的信息,因此具有较少的相关性。历史成本的支持者认为历史成本不是依靠评估和其他技术进行估价,因此不易被操纵,而公允价值会导致公司盈利的大幅波动,且不能反映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到期日真正的价值,从而扭曲了资产负债表的信息。由于公允价值计量特别是第二级次和第三级次的计量需要借助许多并不可靠的假设,在公司治理机制不是十分完善的情况下,很容易造成投资者和管理层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并成为盈余管理的工具,造成了极大的计量噪音,从而影响公允价值的可靠性。尽管公允价值为企业管理层盈余操纵提供了较大的空间,造成了极大的计量噪音,但这并非是公允价值本身造成的,而是由公允价值的使用者和其制度环境所造成的,假设、估计和判断是会计学科固有的,即便在历史成本计量模式下,也有盈余管理的空间。此外由于财务报表效应的滞后性,会计信息使用者在得到公布的会计信息,公允价值已经发生了变化,缺乏信息含量的公允价值如何能为投资者的投资决策和债权人的信贷决策服务,值得深思。

(二)财务报告的目标是投资者为导向还是金融监管为导向

IASB与FASB于2008年5月29日联合发布了一份征求意见稿《更完善的财务报告概念框架——第1章:财务报告的目标》,该征求意见稿指出通用财务报告的基本目标是:提供关于报告主体的、有助于作为资金提供者的现有及潜在权益投资者、贷款人及其他债权人作出经济决策的财务信息,使之有能力作为资本提供者作出投资、信贷和类似资源配置决策有用的信息。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财务报告提供的信息应能帮助投资者、债权人及其他使用者评估未来现金流入量与流出量的金额、时间和不确定性,从而有助于评估该主体产生净现金流入量的能力。不同的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于会计计量方法的属性有不同的要求,没有任何一个计量属性能满足所有的决策有用目标[2]。公允价值的支持者认为公允价值并非是此次金融危机的幕后推手,恰恰相反,公允价值在此次金融危机充当的是信使的角色,而以历史成本记录金融工具是一种不顾现实的表现,特别在市场衰退情况下仍然按照历史成本反映,投资者和债权人缺乏公允价值信息很可能会做出错误的决策,对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也是不利的。在这次金融危机中,公允价值广受批评的重要原因是在经济衰退时期导致银行侵蚀其资本基础,从而使银行处于破产的边缘。企业提供的财务报表不可能满足所有信息使用者的需求,会计准则的使命是如实反映企业的经济业务,为资本提供者提供作出相关决策需要的信息,尽管对资本监管以财务报告提供的信息为起点,但是不能将宏观经济管理和金融监管的目标强加于会计身上。促进安全、稳健和金融稳定是金融监管的责任,并非是会计的使命所在,不能强加于资本提供者。因此,政府部门监管资本应与会计核算分开。准则的制定不仅要考虑其技术要求,还要考虑到协调、监管、经济调控等管理要求,但是财务报告目标和资本监管本质上是不同的,这主要是由于会计报告的目标和管制目标决定的,如果将资本管制要求强加于会计,将不断加大会计的边界。只有会计规定和监管规定分离,才能同时兼顾会计目标和金融监管目标,才能既维护投资者利益,如果片面强调两者的统一或者两者选其一,可能会适得其反[3]。

(三)公允价值是否会导致顺周期效应

顺周期效应和反周期效应是经济学用于描述经济数量与经济波动相互关系的术语。如果经济数量与经济波动保持正相关关系,则说明存在顺周期效应,反之则存在反周期效应[4]。批评者认为在市场定价功能缺失的情况下,由于信息不对称,容易导致金融工具的均衡价格与内在价值偏离的非理性信息,使得公允价值实际上起到了加速资产泡沫或减值的乘数效应,导致虚假繁荣或对危机的推波助澜作用。由于公允价值具有市场客观性和主观判断性双重属性,这种双重属性最大的问题就是带来顺周期效应,其放大金融系统波动幅度并可能引发或加剧金融不稳定的一种相互强化机制。当经济衰退时,金融企业需要将金融工具公允价值的变动进行减记,造成银行监管资本的减少,导致银行的偿付能力下降,迫使银行进一步以市价抛售其持有的金融资产,从而导致其市价继续降低,影响了一些金融机构抗御和化解风险的能力,使经济进一步走向衰退,加剧市场主体和社会公众的不理智,产生从众效应或所谓的“羊群效应”,削弱公众的投资信心,从而对经济产生负面影响。公允价值的支持者认为公允价值造成企业盈余的波动,并非是造成顺周期效应的必然因素,顺周期效应归因于财务报告与金融资本监管的关联性和次贷产品的复杂性,或者是危机初期市场的过度反应。公允价值会计只是及时、恰当反映了这种经济现实,它并没有参与其中,因此,公允价值会计不是直接诱因[5]。相反,金融工具的公允会计及相关披露减少料财务报表中报告金额的不确定性,从而缓和了金融危机的周期,这种资本监管与公允价值之间的关系不应该通过会计准则的修订来解决。

二、需要澄清的几个概念问题

公允价值并不是导致金融危机产生的必然原因,但金融危机的发生进一步加剧了人们对会计准则的错觉。因此在对金融金融工具进行改革和补充之前,必须澄清关于金融工具会计准则的几个相关概念问题。

(一)历史成本与现行市场价值无关

历史成本是购买资产或发生债务时所收取的现金或现金等价物的金额,初始计量后,通常在发生减值、折旧、摊销等情况进行相应调整。公允价值的支持者认为历史成本与企业资产目前的价值有较大程度的背离,因此是与现行市场价值无关,缺乏相关性。其实在历史成本计量模式下,目前的市场价值也是必须考虑的因素之一。在历史成计量模式下,非暂时性减值其实经常发生,实际上非暂时性减值是与历史成本密切联系的一个概念。金融工具必须报告其非暂时性减值,尽管这种在历史成本计量模式下永久性减值波动比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下更为缓慢和。

(二) 银行大部分资产以公允价值计量

很多人误认为银行大部分资产是以公允价值计量,事实上只有少部分资产以公允价值计量,且这部分以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中有部分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是绕过收益表直接计入其他资本公积。

(三)金融资产必须以目前市价进行计量

金融资产通常必须按照第一层次进行估价,即按照可观察活跃市场相同资产或负债的公开标价进行计价,但是同类资产或负债的公开标价并不通常可以获取的,在有些情况下应该允许财务人员按照第二层次的方法进行估价,即按照可观察活跃市场同类资产或负债的公开标价进行调整后作为估价。很多人认为对于那些没有非活跃市场、流动性缺乏或非流动性市场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也应按照市场价值计量,其实这是对公允价值的误读,因为在不满足前两个层级计量的金融资产,可以说已经不满足公允价值有序交易的限制条件,只能由主体按照第三层次不可观察的自主变量来估计。

(四)历史成本是治愈经济危机的良药

会计准则不再是纯粹的技术手段,不同的准则将生成不同的会计信息,从而影响不同主体的利益。由于会计准则具有经济后果性,因此对于会计计量模式的选择不是简单的是非选择问题。尽管历史成本以其优势在历史长河中一直占据重要地位,但是近年来对于公允价值的研究,大有取代历史成本的趋势。公允价值在20世纪80年代美国发生金融危机之后,人们反思历史成本的弊端,公允价值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人们又将怀疑的目光投向公允价值。任何一种计量属性在不同的机会主义行为面前都有其优劣点,各种模式之间并不是完全是替代的关系,在某种程度上,它们之间更应该相互补充。历史成本和公允价值均有其自身的优势和不足,继续沉湎于公允价值更为相关还是在某些情况下历史成本更为相关已经不合时宜,因此在目前阶段是公允价值和历史成本复核计量模式契合。

(五)公允价值会计与公允价值计量的差异

在实务中,公允价值分为公允价值会计和公允价值计量,尽管这种分类可能会导致概念上的一些混乱,但就分类来看公允价值会计主要考虑什么项目以或何时以公允价值计量,而公允价值计量则是对如何进行计量的说明。金融危机发生之后,很多人认为应该暂停SAFS157的运用,但事实上SAFS157只是定义了公允价值,建立了一个在美国公认会计原则(GAAP)计量公允价值得框架,并加强对公允价值得披露,其主要关注的是如何对公允价值计量,并未要求或允许对任何资产或负债进行公允价值计量。对于什么资产应该以公允价值计量,SAFS157并未触及,也就是说美国对于公允价值的指责是,即便暂停SAFS157,也不会废除公允价值会计的规定,只是取消了目前应用公允价值的指南,如果没有SAFS157,将回归到SAFS157产生之前的公允价值计量分散在不同的准则中且可能导致不一致的情况,因此可以说舍本逐末。

三、后危机时代金融工具会计准则的发展趋势

金融危机的爆发,使金融工具会计准则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在后危机时期,金融工具会计准则究竟如何发展,是IASB和FASB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

(一)公允价值的定义及计量

FASB在《财务会计准则公告157号-公允价值计量》(SFAS157)中将公允价值定义为:在计量日的有序交易中,市场参与者出售某项资产所能收到的价格或为转移负债所意愿支付的价格。该定义的主要特点:强调以有序交易中的脱手价作为公允价值入账价值,首次将公允价值的定义与资产和负债的定义结合起来,反映了企业未来的经济利益;脱手价是在一种有序交易中的价格(非廉价抛售或强制交易的价格);公允价值计量假定资产是在其主要市场(或在没有主要市场的情况下,在其最有利的市场)上被出售;公允价值的确定基于市场参与者用定价资产或负债时所用的假设;当市场相关信息不可观察时,公司特定信息应当作为公允价值计量考虑的因素;根据公允价值模型中输入值在市场上被观察的程度,将输入值界定了不同的级次;当公司计量负债的公允价值时,应考虑公司信贷风险(信用状况)对其负债公允价值的影响[6]。2009年5月28日,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发布了《公允价值计量》(征求意见稿),该征求意见稿以SFAS157为蓝本,在公允价值计量和估值等方面基本实现了IFRS和GAAP在概念上的趋同。

(二)金融工具的确认与计量方面

对于金融工具的分类和计量,FASB是将其作为一个整体项目。在FASB建议的模型中:所有在资产负债表中反映的金融工具都必须以公允价值计量,以减少复杂性;摊余成本模式仅适用于某些情况下的长期自有债务;公允价值的变动反映在净收益和其他综合收益(以管理意图和现金流量的可变性作为分类标准);保留了公允价值选择权;不允许重分类。

2009年7月,IASB建议简化金融工具会计计量和分类准则,以取代现有的IAS39,并将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集中在(金融工具分类和计量);第二阶段(减值方法);第三阶段(套期会计)。2009年11月12日,IASB发布了IFRS9金融工具,作为第一阶段的一部分。由于对金融负债等未达成一致意见,因此IFRS9只涉及金融资产。IFRS9采用以取代IAS39,在IFRS9中进一步简化了金融资产的分类(采取单一的方法,即根据具有基本贷款特征且以合同收益为基础进行管理的资产来决定金融资产是以公允价值计量还是以摊余成本计量),从原先的四分类简化为目前的以公允价值和摊余成本计量两类,对于衍生工具不需要分拆,直接以公允价值计量。

尽管经过紧密磋商,IASB和FASB未对金融工具的分类和计量达成最后一致,未来走向值得关注。

(三)金融资产减值计提方法

目前IASB和FASB均将已发生损失模型来计量金融资产减值,已经发生损失只有在事件触发点或已经发生损失时间才确定减值。金融危机导致人们对已经发生损失模型提出质疑,IASB和FASB均考虑将目前的已经发生损失模型向预期损失模型转变。

在FASB建议模式下,金融资产的预期未来现金流量出现负面影响,可以确认信贷损失;主体必须考虑所有过去事项或现存状况但是不包括未来的信息;预期损失模型将在贷款或贷款组合的部分之间的生命期间内进行确认。预期损失模型在经济衰退周期开始将使损失进一步放大,仍然具有顺周期效应,而且将使盈余管理的空间更宽。

2009年11月5日,IASB公布了第二阶段《金融工具:摊余成本和减值》(征求意见稿),针对摊余成本计量和金融资产减值涉及的顺周期性问题,改进金融资产减值会计处理方法,提出了金融资产的减值由现行的已发生损失模型转为预期损失模型。按照预期损失模型,主体应当在金融资产(或金融资产组合)初始取得时确定其预期信用损失,并将该预期信用损失包括在实际利率的计算中。各期确认的利息收入应当扣除当期摊销的初始预期信用损失,主体应在每个期间重新评估预期信用损失并确认信用损失预期值变动的影响,征求意见稿还规定了便于实务操作的方法以及详细的列报和披露要求,并取消了有关减值迹象的相关规定。新的减值模型是贷款信用损失衡量方法的根本性转变,它使得信用损失大规模出现的时间与市场预期同步。但对于身处困境的金融业而言,这一改变也会带来新的复杂性和成本。

尽管IASB和FASB尚未就减值模型达成一致意见,但是IASB和FASB计划联合考虑各自收到的关于各自减值模型的评论。

(四)套期会计

IASB计划于2010年第二季度发布第三阶段征求意见稿,简化套期会计处理问题,并与FASB2008年发布的征求意见稿趋同,目前双方的征求意见稿正在制定过程中。

(五)终止确认

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于2009年3月31日发布征求意见稿《终止确认》,旨在解决现有终止确认相关准则的复杂性和内在不一致性,也作为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和响应金融稳定论坛建议的重要举措之一。在考虑本次征求意见结果的基础上,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将修订现有《国际会计准则第39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中有关终止确认的要求。建议的方法进行了简化,将原来判断终止确认所采用的包括风险和报酬模型、控制模型和继续涉入模型在内的混合模型修改为按单一的控制模型判断终止确认。该征求意见稿还修改了国际会计准则第39号中金融负债的终止确认方法,以更加符合国际准则框架中的负债定义。征求意见稿同时修订了《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7号——金融工具:披露》,强化了披露要求,以助于报表使用者对主体转移的金融资产涉及的风险和业绩进行评估。

四、对金融工具准则的思考

第一,预期损失减值模型替代已经发生损失模式的思考。IASB认为新的减值模型更好地反映了贷款人进行初始贷款决策时的经济状况以及贷款人在资产存续期内预期赚取的利息收入,体现了贷款的经济实质和贷款人管理信用风险的方法,征求意见稿试图通过与损失的配比来解决顺周期效应问题。尽管IASB在征求意见稿中提供了一些实务中可以采用的变通方法,新减值模型在实际操作时仍具有相当的复杂性,且涉及系统的变更。我国在财政部金融工具会计工作组第二次会议上专家组对预期损失模型进行激烈的讨论,认为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不符合现行准则体系的概念框架、与其他准则规定不一致、不具备实施预期损失减值模型的外部市场环境和内部管理水平、初始计量与后续计量的处理不一致、无法解决顺周期问题、不具备实务操作性、大幅加大了减值准则的复杂性、实施成本较高、加大纳税口径计算、绩效考评及监管协调的难度等九方面进行了阐述,并认为最优选择是优化和改进已发生损失模型[7]。

第二,加快我国资产评估等中介机构的建设。公允价值在市场价格容易获取时,运用应该不存在什么问题。但是当市场流动性缺失时,金融工具必须借助第三级次的估价方法进行,即最大限度地利用企业自身输入的变量,且运用各种难于稽核的估计技术,由此形成的公允价值将更不可靠[8]。独立的资产评估机构不受主体利益的影响,其评估结果一般来说更为专业和理性,即使出现偏差,也是因为由于技术偏差所造成的。因此必须进一步发展我国资产评估的中介产业,以提高公允价值的可靠性。

第三,加强我国在金融工具会计准则国际趋同中的话语权。在2008年金融危机发生后,形成单一的高质量的会计准则已经是大势所趋。正如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主席David.Tweedie所认为的:当一个国家或地区认为其可能采用IFRS时,首先必须考虑的是其当地准则与IFRS之间的区别。如果认为IFRS比当地的会计准则更优秀的话,我们希望他们能够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二,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会要求他们是否愿意修改他们的法律以适应国际社会;第三,如果他们认为拥有更好的准则,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会对此考虑。制度变迁有较强的路径依赖和惯性作用,如果片面强调形式的趋同而不考虑环境,将会对经济产生重大影响。对新兴市场国家,由于其所处的经济环境和法律环境与欧美发达国家有很多区别,在政治压力下,IASB和FASB对金融工具进行多次磋商,未来发展有待进一步观察,但最终结果是各方利益均衡的结果,如果我们一味被动趋同,将发生较大的制度变迁成本,只有制度内生化时,制度的施行效率才是最佳的。财政部在2010年4月9日颁布的《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持续趋同路线图》提出了中国企业会计准则将保持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持续趋同,持续趋同的时间安排与IASB 的进度保持同步,争取在2011年年底前完成对中国企业会计准则相关项目的修订工作,因此我们必须密切关注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的动向,在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过程发挥自己的积极作用,提升自己的话语权。

总之,建立一套高质量、全球趋同的财务报告准则,提供一贯的、无偏的、透明和相关的的会计信息对于树立投资者信心显得十分重要,从而为经济复苏提供进一步的支持。尽管目前IASB和FASB对于金融工具的会计准则还有所差异,在各方利益的博弈下,金融工具会计准则未来走向还有待观察,但是2010年将是两个组织对金融工具会计准则实施趋同的关键一年,我们应密切关注其发展动向。

参考文献:

[1] 葛家澍.试评IASB/FASB联合概念框架的某些改进——截至2008年10月16日的进展[J].会计研究,2009(4):3-11.

[2] James Cataldo&Morris Mcinnes.从净收益视角看公允价值和历史成本计量属性的作用[J].会计研究,2009(7):30-34.

[3] 刘玉廷. 金融保险会计准则与监管规定加快分离[N].上海证券报,2010-01-21.

[4] 黄世忠.公允价值会计的顺周期效应及其应对策略[J].会计研究,2009(11):23-29.

[5] 于永生.金融危机背景下的公允价值会计问题[J].会计研究,2009(9):22-28.

[6] 财政部会计准则委员会.市值会计研究——遵照《2008年紧急经济稳定法》第133节的报告和建议[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9.

[7] 陆建桥,朱琳.跟踪国际、主动参与、积极应对、深入研究金融工具最新动向与对策[J].会计研究,2010(2):13-18.

[8] 葛家澍.关于公允价值会计的研究-面向财务会计的本质[J].会计研究,2009(5):6-13.

(责任编辑:刘春雪)

作者:应益华

上一篇:影响房地产市场的货币政策论文下一篇:职业发展实践教学工业工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