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鉴赏论文 辛亥革命观后感

2024-04-26

影视鉴赏论文 辛亥革命观后感(精选9篇)

篇1:影视鉴赏论文 辛亥革命观后感

《辛亥革命》观后感

为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2011年9月,电影《辛亥革命》上映。该电影重现了1911年由孙中山等人领导的同盟会为推翻腐朽的清王朝,拯救中国而发动武装起义的过程,是一部全景展现辛亥革命的电影。在辛亥革命一百年之际观看这部影片,有很大的教育意义。该片展示了众多的革命先烈,为了大义,英勇赴死,实在是我们生在太平年代的人应该多看看的。

任何一个中国人都知道,现在的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名副其实的大国,在国际社会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尽管中国自身仍面临许多挑战,但是社会发展的坚冰已经被打破,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大趋势已经不可逆转。而在这一时刻,回顾近代中国走过的曲折道路,回顾百年前的先人们为改变中国面貌而进行的艰苦卓绝的奋斗与牺牲,仍然是激励我们继续前进的宝贵资源。

时势成就英雄,总有勇士牺牲,1907年7月15日凌晨,年仅32岁的秋瑾就义,写下绝命词:痛同胞之醉梦犹昏,悲祖国之陆沉谁挽。日暮穷途,徒下新亭之泪;残山剩水,谁招志士之魂?不须三尺孤坟,中国已无干净土;好持一杯鲁酒,他年共唱拜仑歌。虽死犹生,牺牲尽我责任;即此永别,风潮取彼头颅。壮志犹虚,雄心未渝,中原回首肠堪断!《辛亥革命》以此为始拉开序幕。1911年4月27日(广州起义)至1912年2月12日孙中山辞任临时大总统,围绕武昌首义前后的历史画卷。孙中山先生发动的革命前后有十一次,公元1911年10月10日发动武昌起义,此役不仅为中国政局开创新里程碑,也

替中华民族翻开新页。中国近现代历史最感人之处,革命者并不全是迫不得已逼上梁山者,很多富裕家庭、包括旧体制家庭的年轻人,甘愿抛弃优越物质生活,投身到民主革命中,正是这先知先觉的中华脊梁,看到中国腐败落后,民不聊生的真正原因,满清政府已经不可能给中国人生活的尊严。中国人民要摆脱被歧视、“被**”的命运,只有改变国体,强大经济,服务于民这一条路。

本影片主要表现血染黄花岗、武昌城首义、阳夏保卫战以及创建共和制度四个部分的剧情。为了集中表现辛亥革命的牺牲主题,前部分内容重点表现大量的民族志士为革命事业舍生取义,因此影片中有很多的激战场面,视觉冲击力极强。为了还原战争的惨烈,增加真实感,导演张黎用纪录片的手法拍摄了包括野战、水战、巷战等五场战争戏。其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章:《血染黄花岗》

时隔三年,孙中山在槟榔屿召集同盟会的主要骨干,安排黄兴担任广州起义的领导,并委派新寡的革命女性徐宗汉假扮其妻,两人秘密潜入广州城,而孙中山自己则前往美国,继续为革命募款。1911年4月27日,黄兴率领林觉民等年轻的起义者攻打总督府,功败垂成。徐宗汉听到噩耗后,强忍悲痛收殓了七十二烈士,却找不到黄兴的尸体

第二章:《武昌城首义》

1911年10月10日,武昌新军熊秉坤、金兆龙打响了辛亥革命的第一枪,统领黎元洪在张振武等革命党人的劝说下,半推半就的当

上了湖北都督。武昌失守让隆裕太后(陈冲饰)阵脚大乱,同时向四国银行借款的计划又被海外的孙中山阻挠,隆裕万般无奈下,只得请袁世凯出山

第三章:《阳夏保卫战》

汉口前线炮火连天,“黄兴到”的大旗突然杀到,原来黄兴侥幸在广州起义中生还,他的到来令革命军士气高涨,徐宗汉也随后赶到,二人经历诸多生生死死,情愫暗生,一个月的阳夏之战终因寡不敌众而败退,正在黄兴落寞的乘坐江轮离开武昌之时,远处却漂来了各地光复的木牌水电报

第四章:《创建共和制》

孙中山回国后与黄兴就战与和的问题产生了分歧,汪精卫代表革命党人展开与袁世凯的斡旋。1911年12月,孙中山当选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并电告袁世凯只要清帝退位,便可让位于袁,孙中山如约退位后与黄兴一起来到汉阳,凭吊这一场为天下求民主与共和的战争中逝去的亡魂

个人感觉这个片子的亮点在于演员的表演,本部电影片由赵文瑄 成龙、李冰冰、孙淳、姜武、宁静、房祖名、胡歌等人联袂演出,演员的张力十足。陈冲虽然只有五场戏,却场场吃重,把裕隆太后的无助、悲伤生动的展现出来,大家能看到她作为一个母亲,有那么一点点的私心,但最为一个国家的领导人,他又是那么的无助。孙淳的表演也可圈可点,对于各个层面中人的不同状态,把握得特别好把一个权谋十足,心机颇重的袁世凯演绎的十分生动。另外,成龙、李冰冰

等人的表演也是十分值得关注的。成龙以前都是演一些小人物、小警察什么的,这次演的是历史上的大人物,我个人认为他把握得非常好。这个角色比较立体,非常丰满,虽然篇幅不多,也能够感觉到英雄柔情的那一面。赵文瑄第5次演出孙中山,可谓倾毕生之所学,把对这一角色的理解呈现在我们面前。角色塑造好像更领袖、更英雄人物一点。整体上讲,这些演员都有不俗的表现,演技上突破很大,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电影中的一些小细节也别具匠心,是一部难得的好电影。

对于语言表达,让我记忆最深的是孙中山说的一句话,“死不是革命的目的,革命是改变命运,为天下人谋取幸福;是许多年轻人用生命的代价换取让活着的人更好的活着”。回顾历史,1911年前后,那时的清政府腐败无能,政权摇摇欲坠,人民深受压迫。革命对于当时的人来说是改变命运,更好的生活;对于孙中山等一批革命家来说是历史赋予的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使命。他们要为天下人造一个宁静温和的世界,纵使这些被奴役久了的人们早已麻木,不知宁静温和为何物。

而就创意而言,《辛亥革命》学习了《建党伟业》及《建国大业》的成功之处,但在学习之外又不乏创新。对于拍摄场景,拍摄技巧、灯光等也是可圈可点的,能够充分表现出各个历史人物的个性与特点,而又不乏夸张,让人仿佛置身之中,亲身感受到革命先烈为了大义,英勇赴死的场景。

辛亥革命虽然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社会性质和人

民悲惨的生活境遇,但它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消灭了皇帝制度,打破了君主世代相袭的制度,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此后发生的两次帝制复辟都没能成功。最重要的是:辛亥革命揭示了一个真理:历史的潮流浩浩汤汤,不可阻挡,顺其者昌,逆其者亡。总体来说,这是一部值得观看的电影,尤其是对于我们正值太平盛世之际的大学生而言,有很好的教育意义。这部影片告诉我们,任何忽略人民感受的朝代必将走向灭亡,一个专制的体制,不管有多大的权力,行动力多么强大,缺乏人民的支持和监管,都注定沉淀人民的积怨,自取灭亡。《辛亥革命》不是普通的兵变、**或改朝换代,他更重的是给人民注入了新的思想:民主、民权、民生。不是为一家一姓的权力争夺、改朝换代,而是为新的国体,确立主权在民的共和政体。是树立自下而上的管理由人民选举产生,工会是保户人民群众利益的,制定的政策是提高群众生命财产保障的,官员是为人民服务的基本政治理念,改变王一党专制独裁政体。期待《辛亥革命》的思想再次进化中国。

篇2:影视鉴赏论文 辛亥革命观后感

学 院:经济学院 班 级:金融四班 姓 名:陈曦 学 号:201040102122 课程论文题目: 课程名称:影视鉴赏评阅成绩: 评阅意见:

成绩评定教师签名:日期: 年 月

日 从整体节奏中走进人物的精神世界

——解读影片《天下无贼》

学 生:陈曦

经济学院10级金融四班,学号201040102122

摘 要:《天下无贼》的故事可谓丝丝入扣,从其紧密而有序的节奏和深入人心的细节里,我们了解人物、贴近人物,从而在人物身上看到了更高层次的精神世界,这个世界有爱、有信仰、有道德,在正邪的激烈碰撞中我们也完成了一趟自我审视的灵魂之旅。

关键词: 理想 信仰 责任 价值

《天下无贼》讲述了单纯的青年和斗智斗勇的两帮贼同车而行的故事。简单纯朴心无杂念的民工傻根带着准备建房娶妻的六万元血汗钱踏上了回乡的火车,却无意中成为了两帮盗贼的目标。一帮是神偷侠侣王薄和王丽,因王丽与傻根有一面之缘并受过其帮助,心怀感恩故一直想保护傻根不被他盗所侵扰,另一帮贼是以黎叔为首的盗窃集团,意欲吞掉这只毫无戒备的羊。期间还穿插着搞笑滑稽的劫匪和低调观望的警察,整个故事里中警察一角坐山观虎斗,终收渔翁利。结尾处,傻根还在熟睡,黎叔一伙人被端掉,黎叔在杀了王薄之后也被逮捕了。警察最终还是放掉了因新生命的到来而心生善念的王丽。结局是伤感而完满的,故事真的以天下无贼告终,虽然有些理想主义色彩,但还是表达出了导演和很多观众的心声。

一、从人物特性上看到的理性与信仰

在影片里,我们清楚地看到了理性如何与情感和信仰纠缠在一起,宗教救赎如何戏剧性地影响事态的发展。毫无疑问,傻根是个典型的经验主义者,他仅根据幼年拾粪画圈的事情和与狼共处的经验就断定人都是讲诚信的,不可能比狼还坏,是在缺乏理性。而黎叔是个康德先验理性的忠实履行者,他崇尚技术理性,不惜余力维护制度和秩序,他太相信自己,也只相信自己。

至于王薄,是是情境理性者。他对这个社会有着深刻的洞见,甚至闪烁着哲学的火花。比如他曾说一段话:“他凭什么不设防啊?他凭什么不能受到伤害?凭什么?是因为他单纯啊?他傻?你为什么要让他傻到底?生活要求他必须要聪明起来。作为一个人,你不让他知道生活的真相,那就是欺骗。什么叫大恶?欺骗就是大恶。”即使如此,他还是会被感情所左右。当听到王丽说她已经怀孕,想为后代积点阴德,他理性的天平立马倾斜。他不惜得罪道上呼风唤雨的黎叔、违背自己的原则,甚至抛弃性命去维护一个“天下无贼”的幻想世界。对王薄来言,对王丽的爱情是不变的,如果不改变自己的理性,就可能失去爱情。只有在这点上,他始终是理智的。

在王丽身上我们看到了尼采的影子,她的情感往往能战胜她为贼的理智,当她诈骗人家一辆宝马车后,发现自己有了身孕,一时间良心发现,决心洗手不干,到庙里烧香拜佛。受了傻根滴水之恩,便决定涌泉相报。她的良心发现,更多的是向朴素人性的回归,而“因果报应”、“积善行德”的佛家理念只是回归的结果而并非原因。这种回归是母爱的冲动,为了孩子,她觉得必须回归社会,也完成对自我良知的救赎。

二、从人物心理中看到事实与价值

在影片中,傻根无法区分事实和价值,他只相信他所看见的,并把其当做自己的价值观。王丽一直处于身份认同的危机,不愿意做贼,有一种洗心革面的原罪意识。她仅仅把“贼”当作种谋生手段,事实和价值的完全对立迫使她寻找宗教和自发的人性即母爱作为两者的缓冲。王薄不相信正义、善良、怜悯,因为这些价值对于一个贼来说是致命的。他相信弱肉强食、趋利避害,只有自己才能保全自己。然而他的价值取向还保留着自发的道德意识,比如忠于爱情,哥们义气,反抗邪恶。

黎叔和警察的价值观就基于牢固的制度理性,以不变应万变,事实只是价值的体现。黎叔身上集中体现了一个职业惯偷良好的职业道德。用褒义词来形容的话,他顾全大局,坚毅果断,沉着冷静,业务精通。他自觉维护“道上的规矩”,在他身上,体现了事实和价值的辨证统一,通俗来说,就是他是个坏人,所以他做坏事。

影片末尾警察放走王丽,看似渎职,实则不然。警察的核心理念无非是守护正义,惩治邪恶。在他看来,两伙贼窝里斗是符合群众利益的,黎叔被捉和万薄被杀都是罪有应得。有确凿的证据表明王丽已经改过自新,他亲自向她说出王薄之死,既是一种同情,也是一种惩罚。在警察这个角色上,事实和价值基本一致,只是价值被微调,使得职业道德服从更高层次上的道德,从而带来了事实的微调。

三、从人物思想上看到的自由与责任

需要指出的是,傻根的自由是极为脆弱的,这种道义上的自由是有国家暴力作为后盾的。即便有警察罩着,他经济自由的象征——钱包还是几经转手,差点把他盖房子娶媳妇的生存自由都弄丢了。很难想象他丢了六万块血汗钱,还能保持道德上的自由,一味天真地傻下去。

如果没有警察,那么黎叔也是自由的。他只需要考虑组织、纪律、人才、权术、道上的规矩,而他也有足够的知识和智慧来解决群界和己界的棘手问题。所以说好人和坏贼都是很自由,而好贼却不那么自由了。王薄和王丽亦正亦邪,在黑白两道之间无所适从。王丽本来有不帮助傻根的自由,没有保护他的责任,可是赎罪意识和良知的鞭策使得责任压倒了自由。王薄本来有盗窃任何钱包的自由,可因为对王丽的爱,他放弃了自由,而承担了保护六万块钱的责任。他清楚地知道这责任的分量难以承受,尽管他不能指望这份责任带给自己任何好处,终于他还是因责任而离 去。影片最后的镜头意味深长。当王丽听到丈夫的死讯,只是强忍着泪拼命吃烤鸭的卷饼。王薄用自己的命换来警察的宽恕,警察给了王丽自由,而王丽则把自由变成了另一种责任——母亲的责任,责任之下孕育了一个新的希望,两个自由的灵魂。

五、结束语

一列快速奔驰的列车,承载了许多个道德失衡的灵魂。《天下无贼》显示了我们时代道德困境,也显示了救赎之道。在跟随人物完成自我救赎的同时,对于观众而言也是一次良好的自我审视的过程。在普适观念中是否有一种人性的真实侧面是单纯而至善的,这值得我们每一个人都认真思索。

参考文献

[1]刘鹏艳.论《天下无贼》的电影叙事与小说叙事[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2]段运冬.电影,作为隐喻的艺术[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9年

篇3:影视鉴赏论文

----论自然的魅力

法国著名导演雅克·贝汉用长达20多年的时间,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日积月累、精雕细刻拍摄成了一部伟大的自然记录片《微观世界》。影片通过纪实的手法描述一片草地里一群最微不足道的动物的平凡的一天,在真实再现的基础上赋予艺术的升华,使观众与自然近乎零距离的接触,让人感受到一种震撼人心的美丽。

在科技信息发展迅速的现在,人们对自然的破坏日益加深,人们与自然的接触也日益减少,很多当代的孩子对以往一些很平常的生物,甚至乎一些基本的野外求生本领也知之甚少。

而《微观世界》就把我们带进了一个神奇的自然世界,那是一个被我们忽略掉的世界,也是曾经让我们人类糟蹋的满目创痍的世界。

下面就让我们走进大自然温暖的怀抱中,去感受那绮丽的风光。

“这里是黎明时分,在地球的某一处草地,隐藏着星球般巨大的世界。茂草变成了森林,小石头变像高山,小水滴形同汪洋大海,时间以不同的方式流逝。一小时就像过了一天,一天像过了一季,一季像过了一生。想要探究这个世界,我们必须先保持沉默,倾听这奇迹。”影片的开头以优美的法语话外音开始,慢慢地把我们带进了神奇的自然世界。

清晨,东方才露出点点曙光,也许这个时候的人们还在酣梦中,而这一片草地却是生机盎然,各类微小生灵的千姿百态让这片平凡的草地显得不平凡。

晶莹剔透的露珠在晨曦的折射下发出耀眼的光芒;勤劳的蚂蚁醮着清晨的露珠梳洗着自己的身体;万紫千红在晨曦的催促下争先恐后绽放自身的魅力;破茧而出的蝴蝶爬到草枝最高端,准备展翅高飞,感受成功的喜悦;蓄势待发的蜘蛛,盯着自投罗网的猎物,随时准备着撕杀„„

影片以无以伦比的摄影技术,从独具匠心的拍摄角度,将森林下、草丛中原本微不足道的草原、昆虫经过放大的镜头重现在屏幕上,放大到你的面前,昆虫、草叶、水滴无不纤毫毕现,竟成为壮丽的奇观。也许,你会惊讶于在我们的脚下,竟有这样一个世界存在。

在我们的眼中,“屎壳郎”应该是一种让人讨厌的人人见而诛之的臭虫,对

它们我们根本不会有什么感情可言。可是《微观世界》里面的那只“屎壳郎”却让我肃然起敬。

随着镜头的移动,在一条小径上,我看到了这个故事的主角---一只微不足道的“屎壳郎”。它正推着战利品---一个粪球,兴高采烈的往前走,在激昂的背景音乐下,看着它笨拙的动作我忍不住大笑起来。

说句心里话,在“意外”发生之前,我都是以一种观赏小丑的心态去看待这位“推粪先生”的。然而当它一次又一次不遗余力的去推那卡在树枝上的粪球,一次次前功尽弃又卷土重来,周而复始如同西西弗斯式的从容和坚持,我原本的鄙夷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佩服、尊敬---贵为人类的我们在面对困难时又有几个能像它一样的百折不挠,不达目的不罢休的。

付出就会有收获的,越挫越勇的“屎壳郎”本着坚持不懈的决心,终于还是顺利把卡在树枝上的战利品推出来。望着它远去的越来越小的背影,在正常的镜头下,它显得多么的微不足道啊。可正是微不足道的它刚刚却上演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演出。

这就是人类经常所赞颂的坚持不懈的精神,而如今我在一只最不为人类所称道的“屎壳郎”身上看到。不知道这究竟是不是讽刺,我觉得那些自诩为很高贵的人类真的很应该向这些被他们视为低等卑微的生物学习。

影片中还有一个经典的镜头让我深深震撼,刻骨铭心。那是两只热恋中的蜗牛,在天籁般的女声咏叹调中,在唯美浪漫的背景下,它们交颈缠绵,触须小心伸出又飞快弹开,如同人类初次遭遇爱情时的青涩与羞怯。从那温馨的场景中,我们可以感觉到它们的眼中只有彼此,天地万物已经不在它们的视线之内,时间也在这一刻停留。

其实,不只是人类才有爱情,在我们忽视的另一个空间上,很多卑微的生命也有轰轰烈烈的爱情。蝴蝶的比翼双飞,蜗牛的相濡以沫,并蹄连的朝夕相对„„还有,在我们肉眼无法企及的世界每天都在上演着很多惊心动魄的生离死别,悲欢离合----那样热烈的感情才是最自然最本真的情感,丝毫不逊色与人类的感情。

我们人类自以为很懂感情,还有一些大言不惭自诩为“情圣”,但是真正懂得的又有几人。也许,只不过是披着爱情的幌子,进行情感的交易。或为了权利,或为了金钱,原本的纯洁已经荡然无存。而影片中的那两只蜗牛却让你感觉到情感的纯洁,其里面没有人类那种肮脏的情感的交易,它们的感情都是最本真最原始的,也是最让人为之动容的。

在放大的镜头下,田野、池塘里的昆虫、其他的微生物不再平凡,精妙的自然奇观让人瞠目结舌,浓密壮观的丛林不过是一束草叶,小小露珠现在比拳头还要大,轻柔的毛毛细雨像暴风雨般,划过嫩叶也引发剧烈的变化„„从蜜蜂采花、蚂蚁搬家、甲虫大战、蝴蝶出蛹、蜘蛛捕猎、蜗牛示爱等场面,都被细腻传神地捕捉下来,在你眼前的绝对是一个让你震撼的与众不同的世界。

人类自称是最有智慧的动物,拥有高度发达的大脑,贵为自然界中的“主宰”,但却经常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再多的权利和金钱也难填满他们欲望的沟壑,知足者常乐已经被大多数的人所遗忘了。

可是我们看看那些微观世界的生灵!它们在这个世界上拥有的时间比人类要短许多倍。它们一生都不曾停歇,因为没有时间允许它们荒芜---有些生命短暂的只有一天。清晨,它们迎着朝阳来到这个世上;傍晚,随着夕阳一同消失在这个世界上----夕阳可以周而复始,可是它们却永远失去生命的权利。

但是我相信它们有自己感受世界的方式,有自己的社会,文明,情感,即便只有短暂的生命,也不自怨自艾。好象工蜂,即便是天生的劳碌命,从出生的那一刻起就注定这一生是劳碌而死,可它们总能尽忠职守,默默做着自己应该做的事情。

看了这部电影,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影片中那些美妙的画面深深地烙印在我的脑海中。那些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虫虫小事”,或许我们从未去注意过,观察过,但它们的世界、它们的生活是多么自然而美好,它们的心灵、它们的工作是多么让人起敬。而我们人类呢?却只重视自己的存在,自己的舒适,不顾后果地破坏自然环境,使多少可爱的动物失去了家园„„

这部除了自然界的风声、雨声、虫鸣声,没有一句台词,没有一句解说的无声的电影,凭谁看了都会陷入深思。它像是在无声地呐喊:保护环境,保护地球,让我们拥有一个美好的家园!

篇4:影视鉴赏论文

这是一部儿童片,它以在30年代在中国革命的红色摇篮江西,一个叫柳溪的山村里,讲述着一个暂时还处在大土豪胡汉三的统治下的几十户贫苦人家里头所发生的故事。以一位年仅八岁的孩子——潘冬子为人物中心安排情节,设置矛盾

急风暴雨的1931年,潘冬子的家乡——柳溪镇暂时还处在大土豪胡汉三的统治下。潘冬子挑柴经过胡汉三家门前被正准备仓惶逃命的胡汉三拦住盘问,逼他说出他父亲潘行义的下落,并丧心病狂地把潘冬子吊打拷问。这时,红军在潘行义的引导下,打进了柳溪,解救了潘冬子。柳溪建立了红色政权,潘冬子参加了打土豪分田地的斗争。潘行义在对敌作战中负伤,他在手术中主动将麻药让给阶级兄弟,使潘冬子深受教育。

1934年秋,红军主力被迫撤离中央根据地。潘行义随部队转移。临行前,他给潘冬子留下了一颗闪闪的红星。胡汉三又回来了,柳溪陷入了一片白色恐怖之中。潘冬子和母亲暂时离开柳溪,转入了深山老林。在当地领导游击队和革命群众进行斗争的红军干部吴修竹,向他们传达了遵义会议的精神,增强了潘冬子和母亲坚持斗争的勇气和力量。为了掩护乡亲们撤退,潘冬子的母亲壮烈牺牲,潘冬子看到母亲的死,变得更加坚强。

吊桥,切断了敌靖卫团的后路,使敌人缴枪投降;他巧妙地把盐化成水,躲过敌人的搜查,送给游击队;他和椿伢子把情报送给游击队,把敌人的运粮船弄沉了,破坏了敌人的搜山计划;他沉着机智地应付了胡汉三多次狡猾的试探和盘问,最终满怀仇恨地砍死了胡汉三,有力地配合了游击队攻打姚湾镇的军事行动。战斗迎来了胜利。

1938年,在江南坚持游击战争的红军游击队奉党中央命令,准备开赴抗日前线。上级派潘行义来接吴修竹领导的游击队下山。潘冬子和父亲终于见面了。潘冬子戴上那颗闪闪的红星,成为了一个真正的红军战士,加入了红军的行列,踏上了新的征途。

《闪闪的红星》以在30年代艰难困苦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少年英雄潘冬子为人物中心安排情节,设置矛盾,体现了主人公在党和前辈的教育、帮助下,逐渐成熟起来的过程,将他爱憎分明、不畏艰险、机智勇敢、纯洁质朴的性格特征刻划得比较突出。

利用电影手段,将许多画面点染成深远的意境,比如,用红军帽上的红星,象征革命和希望,寄托了少年主人公对红军父亲的思念和追随革命的信念。影片有着浓郁的抒情气息,清新而不失凝重。片中插曲格调昂扬向上,节奏鲜明,有力地烘托了影片主题。

《青娜》影评

一部名为《青娜》的纯数字音乐电影短片。由于没有转化为胶片,它只能通过硬盘播放系统、也就是类似DVD的设备播放。

该片全长只有5分钟。描写了一个虚拟的妙龄少女“青娜”和一个“兵马俑”共同对付风雷雨电的肆虐,捍卫地球家园。导演解释说,影片主要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对话,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如果没有讲解,怎么看怎么是一个个类似电子游戏的镜头。

创意内容异常简单,几乎没有故事情节,主要是用音乐串起若干动画场景,制作也较粗糙。

一位看过短片的影评家十分反感地说,《青娜》创意水准不高,制作粗糙,也就相当于中低档MTV。制作者可以说它是一个初步尝试,但谁会喜欢看呢?以幼稚示人的时代早已过去了,没有好的创意、成熟的制作,就不会有好前景。

“难道用树枝在沙滩上作画才叫艺术吗?”刘铮质疑。他评价《青娜》是“有益尝试”,使用了高科技工具,也使用了掌握电影数字技术的人。

《钢琴课》影评

一架钢琴意味着什么?对于普通人而言它是一件乐器,是随时拿来消遣的爱好或娱乐;对音乐家来说,它是自己谋生的工具,有了它就可以挣钱吃饭。然而在电影《钢琴课》中,钢琴对于女主人公,一个哑巴艾达来说,就是自己的全部和渴望、希冀和爱,有了钢琴,她就有力量生活下去。但当艾达面对的不再是钢琴,而是一个男人通过钢琴给了她的真真切切的爱的时候,钢琴就又成为了她爱的表达。钢琴究竟意味着什么呢?钢琴是爱的表达。钢琴是艾达对于自己的爱的表达。艾达作为一个女人,她丧夫、改嫁、有一个女儿;艾达作为一个哑巴,她无法与人正常交流沟通、宣泄情绪,艾达只有钢琴,在与柏相爱之前,钢琴是她唯一可以得到慰藉的东西。当她来到新西兰,她的新丈夫的地方,一群野人似的土著人,无礼地掀她的裙子、嘲笑她苍白,即便是她的丈夫也不在乎艾达的真实感情。一个没有爱情的女人,并且无法与人正常交流时,钢琴成了她唯一的伴侣。艾达站在高处凝视暴风雨中遗留在海滩上的钢琴时,眼神里流露出的渴望是一种执著和倔强,是爱的表达,也像是一种对爱的依赖。这种爱是她的新丈夫斯图尔特不能给她的,一但失去了钢琴就意味着这种强大的自我也将随之逝去,艾达便没有了自我,所以她才要一再的坚持要钢琴。在当柏的钢琴老师期间,她不在乎柏学习钢琴的热情,她实际上是通过过这个机会用钢琴来充实自己、表达自己、宣泄自己,艾达对于钢琴的感情,超越了常理中的爱,是一种极致的爱的表达。但当艾达发现柏的情意和自己的真心后,钢琴又成了另一个人的爱的表达。钢琴同时又是柏对于艾达的爱的表达。柏对于艾达的感情是因为钢琴产生的。他起初很不理解这个改嫁来的哑巴寡妇为何要对一架钢琴这样“痴迷”,直到艾达让他带她去海边,当柏听到艾达弹的钢琴曲,看到艾达弹琴时投入而迷人的笑容,看到艾达的女儿在海边翩翩起舞时,伯被艾达迷住了。尽管那时天空是冰冷的灰暗的,海水澎湃,海滩空而寂静,但似乎所有的一切都跟随着艾达的钢琴曲美丽起来。艾达平常冷峻默然,以倔强的姿态独立于世,但当她坐在钢琴前时却有着近似哀求的渴望,渴望爱、渴望希望。当柏感受到这股强烈的感觉时,爱情便产生了。对于钢琴课十分排斥的艾达,渐渐被柏一样一个粗犷、野蛮霸道的男人融化了,是通过弹琴这个隐秘的手段委婉地表达出来的互相之间的爱。钢琴自始至终都是柏向艾达表示爱的工具,从带她去海边,到从斯图尔特手中买过来,到还回去,到带着艾达远走高飞,钢琴是柏对于艾达的爱的表达。钢琴也是爱的力量的诠释和表达。在电影最后,斯图尔特终于妥协,让艾达和柏远走高飞。两人终于在一起了,但艾达却毅然决然地抛掉了钢琴,努力地挣扎着活下去,并开始练习说话,努力成为一个正常人,这是爱的力量的诠释和表达。在爱的力量下,艾达终于慢慢减少了对钢琴的“依赖”,将爱情视为一种支持自己的力量,成为一个拥有真真切切爱情的女人、成为一个真正的女人。无庸置疑,所有女人都渴望得到真切地爱,无论是谁,爱情是重要的,也是需要表达的。艾达和柏的爱情是通过钢琴萌芽,通过钢琴表达,同时又通过钢琴升华。电影《钢琴课》是一部十足的女人电影,它细腻地表现出了一个女人最真诚的渴望和追求。大部分女人是通过爱情实现自我的,而艾达通过钢琴表达了爱、表达了自己。那我们呢?或许我们人人都需要一架“钢琴”,不求华美,但求它能是我们各自的爱的表达。

《罗拉快跑》观后感

这是一部关于生活的电影,关于时间的种种可能性的电影,影片以一种出奇的角度来表现日常生活中的人们。主人公罗拉在影片中做得最多的事情就是奔跑,虽然以她为中心展开的这个故事其实和他人无关,但是导演却让观众看到了生活中的各种可能性,各种如果和假设,因为即使是陌生人,也可能因为别人的一个动作、一句话、一个眼神而改变自己的一生。

首先,从主人公的角度来看,电影安排了三个结局,第一个结局:罗拉没有弄到钱,也没有在约定的时间出现,曼尼去抢超市,罗拉和他一起,两人虽然弄到了钱,却遭到警察的围攻,罗拉被警察误伤致死。这个结局到这里就结束了。可我们还有很多的联想与假设要继续:罗拉死了,曼尼也会被逮捕,他抢的钱也会被没收,他还是没能完成任务。这样的结局带有悲剧色彩,主人公的命运以惨剧收尾,残酷中带有一点不现实性。毕竟生活中,抢超市,警察围攻误杀罪犯这些行为的几率相比较而言不具有普遍性。完全悲剧的结尾让观众难以接受,也不愿相信这是真实的生活。

第二个结局:罗拉总算弄到了钱,也在约定时间出现,曼尼却被救护车撞死。这个结局到这里结束。我们仍然有假设和联想,那么继续。画面转到罗拉和曼尼躺在床上聊天,应该是他们以前聊天的场景。曼尼死了,他有没有完成那个任务已经不重要了,而就像他问过罗拉的那样,之后会怎样呢?罗拉也许会因为万利的死伤心一星期,也许更长点的时间,谁知道呢?然后也许她会遇到一个男人,安慰她,她们相爱,罗拉就会慢慢忘记曼尼。就单单从结局来说,这个收尾是最像生活的,和现实很接近了,同时也有点残酷、感伤。

但大多数观众更愿意看到圆满的美好的结局,就像小时候看的童话书中,总是以“王子、公主最终永远幸福地生活在一起了”结尾。所以有了第三个结局:罗拉、曼尼都没死,且两人都弄到了十万克。曼尼完成了任务,且他们得到了罗拉赌博额外赢回的十万克,两人手牵手开心地离开。这样的结局完美了,观众终于欣慰了,但也带有不现实的色彩。

从他人的角度来看,这里面很多人和主人公其实没有直接的联系,有些甚至只是路人但就算是陌生人,也因为主人公同一时间不同的态度,或者不同时间相同的态度而受到极大的影响。影片中三个结局中,同一个路人也有三个不同的结局,最后是好是坏先不去说它,单从过程来看,电影也许夸大了陌生人之间的互相作用,但我们不能否认这种影响的真实性、丰富性、戏剧性。因为谁也不会知道下一秒将发生什么,也许刚刚与你擦肩而过的人以后就是你一辈子的恋人,也许你刚才还打招呼的人隔不久就被车撞死了。生活充满了未知,充满了这种细微的改变带来的极具差异性的结果,所以生活是那么不稳定,那么丰富。由于生活的这种可能性和不稳定性,人们对它产生了各种猜想和假设。就像影片中罗拉与曼尼聊天的那个场景,同一个场景,两次的发问者分别是罗拉和曼尼。罗拉问曼尼是否真的爱自己,怎么知道这种感觉是爱,以后又怎么确定还爱自己。曼尼问罗拉,如果他快死了,她怎么办?他死后她还会爱自己吗?正是生活的具有的这些特性,使人们对于无法确切知晓的东西产生种种的猜疑,人们习惯于提出各种奇怪的问题并且获得确定的答案来确保自己的不安得到平复,事实上有时候就连发问者自己对答案也

不甚明晰。

电影开头的一段旁白:人类……可能是地球上最神秘的物种/一种到不到答案的谜团……我们是谁?打哪儿来?又该如何处去?如何确定所知皆真?又为什么相信这一切?无数的问题是为相同的答案/而这答案又将带来新的问题/下一个答案又带来更新的问题、周而复始/到最后还不是相同的问题……这段旁白算是对整部影片的一个概括,也算是导演对于这个主题的一种思考和发问,而整部影片本身可以被看做是对这个主题的探索和回答。它告诉你,生活本身就是这样一个神秘的神奇的圈子,一个人在里面的力量可大可小,大到足以撼动整个生命圈,小到无法改变任何东西。另外,整部影片其实也是对蝴蝶效应的一种创新诠释。这是一种充满了矛盾的思索,有时候人们不得不相信命中注定,不得不向命运低头,因为冥冥之中很多偶然的事情同时具有必然性。然后又因为生活的不确定性,人们还是会努力奋斗,相信通过个人的力量可

以改变一些东西,不能改变世界,或许能改变自己的命运。

影片中很多个场景中都有时钟的画面,电影一开头也以一个形状怪异的时钟开始。滴滴答答走着的时钟,既是对这20分钟的时间流逝的记录,也暗示了时间的一种奇特性。对于消耗的时间,人们无法挽回,对于正在流逝的时间,大多数人也无法把握,而对于还未到来的时间,人们更无从谈起。时间本身不具有任何意义和价值,只是人们赋予了它超出它本身的更多更大的含义,最后反而人类成了时间的奴隶。

关于导演汤姆?提克威,这名德国导演,以他独有的视角和拍摄手法,完成了这一经典之作。本片以节奏强烈的电子音乐搭配十万火急的奔跑,加上卡通化的角色,风靡了全世界。另外,说说这部电影表现出来的女权主义倾向。这一点是我看完电影没有想到的,写完了前面的内容在网上看了他人的影评后,我也想说说对于这方面的看法。在影片中其实很明显的,从片名就能看出,女主角罗拉是第一主角,她以一种拯救的姿态出现,去完成一个难以完成的任务。之后还以这部电影为蓝本开发了一款游戏,游戏中,罗拉成了真正的英雄,他的任务就是拯救男友。罗拉快跑的精神激励了许多迷失和停留的人,她那头鲜红的头发,成了一个标志性的代表。人们在生活中总有迷茫和不知所措的时候,就像罗拉第三次奔跑中没有遇到她爸爸的时候,一瞬间她不知道该怎么办,她感到无从选择。但是,她仍然没有放弃奔跑,找不到爸爸,她在奔跑的过程中想到了去赌博赚钱。影片给了人们这种正面的示范,遇到困难,不知道该如何继续的时候,有时候你只要前进,也许就能找到解决的方法。中国有句古话“船到桥头自然直”也是这个道理吧,人们有时就需要一种孤勇,一种相信自己的勇气,我们就要以这种奔跑的姿态在生活中闯荡。

篇5:影视音乐鉴赏论文

随着影视艺术的发展,影视音乐已成为一种具有重要艺术价值、独具魅力的艺术表现形式。在影视音乐的创作或继承中,作曲家与编曲家们通过运用各种技法、各种音乐的表现手段,使影视音乐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今天,影视音乐已成为影视剧创作的重要一环。而《影视音乐欣赏》课程是高职动漫专业的一门素质教育基础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他们对艺术的感受力、鉴赏力、表现力和创造力。对提升学生的艺术修养、培养创造性思维、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都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同时也能为学生将来生活、工作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如何创新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是我们在教学实践中需要不断探讨和研究的问题。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该课程在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实践等方面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导致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兴趣不浓厚、学习不主动,教学效果不明显的现状。为此,我们对这门课程进行积极探索,提出了改革措施,并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1、缺乏对学生正确的分析对于高职动漫专业的学生来说,他们既不是音乐专业的学生,也不是专门搞音乐研究的,他们有的甚至都没有上过音乐课,不知道什么是乐谱,也不清楚学习影视音乐对他们有什么作用。所以,课程一开始就一味的去灌输音乐理论知识和音乐专业知识,只会导致学生听不懂,觉得学的东西不实用,不知在哪里用,就会越来越没有兴趣。

2、教学方法单一在该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用的最多的方法是讲授法教学。就是由老师先讲知识点,再欣赏音乐,然后老师再解释。这种方法的优点是信息量大、灵活性大、逻辑性强、教学进程中便于调控。缺点也非常明显,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缺乏直接实践和及时做出反馈的机会。这种方法影响学生积极性的发挥,忽视个别差异的存在,师生间缺乏互动,课堂气氛单调。

二、教学改革及创新

1、明确《影视音乐欣赏》课程的教学目的《影音欣赏》课程的教学目的:通过对影视音乐的历史、发展状况与音乐的制作过程、制作技术等等介绍,让学生了解音乐在影视作品中的作用、特性与音画关系,学会鉴赏影视音乐,培养学生的美学素养中欣赏美、评价美的素质;了解影视音乐的设计特点、创配方式,学会分析影视音乐与设计影视音乐;了解影视音乐配置中的各种技术处理方式,学会对影视音乐进行技术处理。

2、正确分析学生,做到因材施教,因需施教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动漫专业的学生大部分虽然音乐基础较差,但他们思维敏捷,有较丰富的想象力和较强的`创造力,这对他们深刻的欣赏和理解音乐作品有很大帮助。因此,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采用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做到因材施教,因需施教,及时对教学内容和设置进行调整。以“常见节奏型”的教学为例,通过学生们都熟悉和喜爱的《西游记》片头曲和片尾曲进行教学,学生们容易接受,上课状态积极,课堂效果较好。因此正确的分析学生,做到因材施教,因需施教,这样不但使学生们对本课程产生了兴趣、增加了责任感,还让他们在快乐中学到了知识,达到了教学目的。

3、加强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可以采用启发法、演示法、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介入课堂,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如课堂讨论法,根据学生的特点,留给他们自由发挥的空间,达到知识的积累。这种方法不仅能够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观赏和讨论过程中自然学会本课的重点、难点,而且能使他们有一定的自我想法,充分展现以突出技能为主导思想的职业院校教学特点。

4、运用现代声光音像技术,丰富教学模式和手段影音欣赏课上,聆听是最主要的教学方式,学生是通过听觉来接受知识的。在传统的教学中,学生只是一味的听,单调的教学模式很容易使学生失去兴趣。现代声光音像技术运用于教学,给这门课程的教学效果起到了很大的辅助和推动作用,在传统的教学中,学生很难直接感知教师所表达的内容和情感,而通过现代声光音像技术就可以得以清晰的展示,克服了教学在时空和地域上的限制,让同学们耳闻目睹,犹如身临其境,获得更全面、丰富、深刻的审美体验。

5、把德育教育渗透到教学中,真正做到教书育人音乐是世界的,也是民族的。依靠为动画电影配乐来彰显个人音乐创作魅力的音乐人外国的居多,如日本的久石让、菅野洋子,美国音乐家汉斯.季默等。而遗憾的是,国内的动画作曲家,却大都默默无闻,不为人们所熟悉。因此在课堂中,我们除了让同学们欣赏音乐大师的名作,如《狮子王》、《千与千寻》等,还要让让同学们多赏析中国的经典音乐,因为民族民间音乐才是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只有让学生们多去接触、多去了解中国的民族音乐,才会激发他们热爱民族音乐、弘扬民族音乐的情怀。

三、结束语

篇6:革命影视《辛亥革命》观后感

《辛亥革命》这一电影是对历史事件的纪念,通过荧幕上的历史画面,让我们看到祖国发展的道路,通过了解历史,认知历史,以促进当代的发展。

《辛亥革命》是一场充满荆棘的革命,在这一道路上,革命烈士用自己的鲜血描绘祖国的未来。辛亥革命发生的历史背景,注定了辛亥革命是一场空前的`革命,孙中山先生用自己的坚强意志,开拓了革命的新道路。电影中有许多细节描述,比如孙中山先生在国外与外国政府官员协谈时的激烈争论的一幕,其以一己之力舌战众人,在面对种种刁难与不理解的情绪下,孙中山先生丝毫没有动摇过自己的意志,这是铁一般的意志!这是铁一般的力量!正因为孙中山先生在思想上已经有了彻底的觉悟,在整个革命的道路上,才能走到最后。

电影中还有那么一幕,在孙中山先生与革命同志们讨论临时大总统的事宜的时候,有刺客枪击。一阵慌乱后,刺客被抓,在审问刺客的过程中,刺客对孙中山是满嘴的辱骂,黄兴进来后说了一句:“他和我们没有生活在一个世界里。”从这一细节可以看出,在当时清政府的历史背景下,要完成一场革命并不只是军阀形式的占领,一场完整意义上的革命,应该是深入群众的内心,在每一个人的心中都要播种革命的种子,而且还要让其健康成长。所以说,辛亥革命是一场伟大的革命,它不仅改变了形式,而且革命的精神深入人心,是一场实质改变的革命。

篇7:影视鉴赏论文——真实与虚假

——《楚门的世界》赏析

摘要:当你独自一个人驾驶着单桅帆船抵达彼岸的时候,也许你的希望走到了尽头,也许另外一个你所期待的世界的门在向你打开。奥姆尼康电视制作公司将桃源岛布置为一个巨大的摄影棚,为楚门伪装了一个世界,并将其直播于全世界,而当楚门发现了这个完美的谎言,真实与虚假在他面前坍塌时,面对导演将之称为安全的虚假世界与所谓残酷但温暖的真实世界,楚门将如何抉择?

关键词:楚门的世界 主题鉴赏 音乐鉴赏 风格鉴赏 一.剧情介绍

出生之时,主人公Truman Burbank 便被电视网络公司收养,生活在在一个宁静和谐的小岛。他经历着平凡人所应该拥有的生活,一份并不十分如意的工作,一位美丽的妻子,友好的邻居,每一天的生活都是平凡但值得期待的。然而,楚门渐渐发现有人在跟踪自己,身边的一切似乎是一个虚假的谎言,周围人的生活围绕着他一再重复,于是,楚门想要知道这一切的真相。最终,他发现他只不过是一个演员,无意识的陷进导演所安排好的剧情,在桃源岛这个巨大的摄影棚中演出,Truman 厌倦了这种监狱似的生活,于是,他踏上了逃亡之路,开始了对新生活追寻,选择了未知的真实世界。

二.平行的叙事风格

《楚门的世界》,在一开头即交代这是一场真人秀的剧中剧,让观众在全知型叙述中参与“真人实录”的观看,同时也旁观了其创造者基斯督对节目的操控,获得双重身份。影片特殊的设置使观众与剧中除主角之外的其他角色所知范围都大于主角楚门。而全片的情节发展就是楚门不断加深对他所处的人造世界的怀疑并最终挣脱这个世界的过程。

影片仍是采用叙事性的组织形式,中间穿插闪回镜头交代楚门的“诞生”,“学会走路”,“初吻”以及关于父亲的记忆。在叙事上使用平行对应法。大多数重要的技巧以我们所见的方式创造了一种平行对应。在整部影片中,剧内与剧外场景交替出现,平行的剪辑确定了场景之间的联系,使观众可以通过“剧外”基斯督工作室里的活动推测“剧内”事件的发展。同时楚门的人造的虚假世界与基斯督“造人”的真实世界对应我们的理想世界和现实世界,构成了完整的社会。随着情节的推进,场景的转换体现了“剧内”的楚门与“剧外”的操纵者之间的矛盾发展。

楚门的生活这一串流水账似的镜头在影片后面重复出现,甚至人物及服饰,对话,事件顺序,镜头的运用都变化很小,大体相同的平行对应和特殊的风格技巧,体现基斯督对楚门的生活章程化的控制。再如楚门与他的挚友马龙的三次倾心交谈都安排在黄昏或夜晚,四周的黑暗既可以摒除外界干扰,又有利于在人物身上合理布光以突显人物面部表情并强化交流氛围。同时相对微弱的光线与楚门的心境相符。这在场面调度上又构成一重平行关系。

三.光与影的画面 1.色彩

影片中的色彩很丰富,前半部分主要是亮色调,来表现楚门对生活的热爱,觉得生活充满着美好。但就是在楚门知道了所有的一切都是虚假的之后,色调慢慢地色调变得黑暗起来,这种黑暗不仅表现了楚门的恐惧、无助,更加暗藏了他将要冲出这个虚假世界的力量。

通过这两种极端的色调的对比,更能够突出主人公内心的变化,也能给观众更加直观的感受,跟随着画面的明暗,让观众来冷静旁观,深入思考。2.构图

影片中的各个构图可以说都是导演精心的安排,点,线,面,利用的很到位,将人物作为画面的中一点,背景无限的大,来传达主人公的那种得知真相的恐慌,在别人安排好的一切下生活的那种无助。画面中,要么人物很小,要么就是一个大的特写,给观众更佳的真实感,产生更强烈的共鸣。3.线条

影片《楚门的世界》以现代派的艺术风格,通过楚门、配角演员们与媒体导演所共同营造的欲望下的秩序与矛盾世界,反映了人类的自由向往和传媒焦虑,深刻揭露了西方社会大众传媒商业化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惟利是图、践踏人权的丑恶行径,并对其道德、人情及世态的消极一面进行了有力的抨击。影片将人们带入了对生活的思考,当一个人完全活在虚假中,完全活在别人的掌控中时,那种绝望以及渴求自由的情绪被完全的调动出来。4.影像

《楚门的世界》主要运用远景,全景,和近景,这样更能贴近观众的日常观察事物的角度,给人以真切感,引起观众的共鸣,而影片主要是表现一个真人秀,因此,很多都是以看真人秀的观众的那个视角,因此采用的近景比较多,而采用远景则更能体现主主人公的那种孤独感,和对外面“真实”世界的向往。

四.蒙太奇的镜头效果

1.重复蒙太奇

影片在反映楚门每天重复的生活状态时运用了重复蒙太奇的手法,旨在暗示楚门被安排的机械般的人生,场面同样很滑稽,每天邻居家的狗都会扑向他,每天都有两个人把他按在相同的地方说要买保险,以乐显悲,同样的画面重复次数多了,就把人物的命运刻画的可悲加可怜。

2.交叉蒙太奇

交叉蒙太奇是在同一时间不同空间的相互紧密联系的情节交替叙述的蒙太奇形式。片中集中体现在楚门生活画面、演播室工作人员画面和全世界观众观看电视画面的迅速切换,给人感觉突然、急促,这种快速的、现实世界与虚构世界的切换,会让人无法在第一时间反应自己观看的是哪个世界的生活,以此暗示那道门内外世界并无多大差异,为结尾主旨的升华做铺垫。

五.有感而发

篇8:影视鉴赏《致青春》期末课程论文

摘 要: 本论文探讨了近期热映影片《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以下简称“致青春”),包括影片的质量、拍摄技巧、情节设置、市场需求、大众潮流等方面。影片为什么会火?是否真的高质量?有哪些地方还存在缺陷?是否反映现实真实性?本论文将以一个非专业的普通观众的视角对《致青春》进行正反两面、多角度地分析,以此给予国产影片更好的意见和建议,希望我们的本土电影产业得到长足的发展,也希望以后能够拍摄出真正高质量、好口碑的国产电影,闯出国门,走向世界。

关键词:青春 票房 电影 怀旧 技巧

在影片上映之前,《致青春》就已经被宣传得非常火热,大家也开始对《致青春》进行着各种评价。大部分人都对这部影片充满期待,看过预告片后,大家都给予了高度评价;但也有人对此不屑一顾,不就是一部普普通通的国产青春片嘛,电影质量可想而知。对于《致青春》这部影片,我想说的是,应该辩证地看待。最新票房破7亿,说明影片本身有市场号召力,迎合了广大观众的观影需求,这点值得肯定;同时,在我看来,这部影片也存在很多不足和缺陷,很多拍摄技巧和情节设置都有待考量和提高,毕竟这是赵薇导演的处女作品,因此也无可厚非。以下我将通过几个角度和问题来探讨一下这部影片。

一、《致青春》为什么会火?

影片上映之前,几乎所有人都预测并且相信,《致青春》肯定会大卖,而事实也确实如此。对此,我概括性地总结了以下几个原因来解释为什么《致青春》会火。

(1)第一,从选材方面来说,青春怀旧题材正好迎合了市场需求。80、90后是目前的主要消费主体。这批人没有老,但是却已经开始怀旧,这种心态为这种青春怀旧题材电影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群众基础。有了群众基础就有了市场,有了市场就会有票房,可以说,《致青春》赢得了选材的第一步。

(2)第二,当下的中国社会转型期变化太快,导致怀旧情绪普遍泛滥,怀旧题材电影吃香。和前年上映的《那些年》一样,影片本身集中引发了观众普遍的青春怀旧感慨,让很多80、90后颇有感触,引发观影热潮;

(3)第三,近几年的国产电影市场的走俏。自从去年《人再囧途之泰囧》、《十二生肖》、《西游降魔篇》等各类型卖座片刷新了一个有一个票房奇迹之后,就为国产片树立了良好的市场形象,中国的电影市场不再是欧美进口片一家独大,国产电影市场走俏,国内观众对本土电影的向心力加强,国民骨子里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使得大家对本土电影的给予了厚望与期待;

(4)第四,如今80后、90后等这些观影主力在面对铺天盖地的宣传时,所产生的非理性观影冲动。这种非理性冲动让很多人愿意花钱去电影院,可以怀旧,可以减轻生活压力,不管影片本身质量好不好;

(5)第五,影片的宣传对这部影片的票房贡献了相当大的功劳。一方面,影片投资方进行铺天盖地的宣传。另一方面,凭借赵薇在圈内的好人缘,明星朋友们对自己处女作进行微博等方式向粉丝们的大肆推荐,引起忠实粉丝们普遍支持,掀起观影热潮。

综合这几个方面的原因,《致青春》不火都不行。影片勾起了一大批人的青春回忆,里面的台词也是广为津津乐道。影片把“青春怀旧”的牌子打得非常显眼,“青春怀旧”成为这部影片的市场“通行证”和“尚方宝剑”。简言之,《致青春》是制造了一次巨大的商业消费的成功,收获高票房收入也在情理之中。

二、《致青春》存在问题整体概述

影片大卖就意味着是部高质量的电影么?显然不一定。即使影片收获了高票房,也得到了不少观众的好评,也只能说,这是一部成功的商业片,无法掩盖其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反正我看完之后,从一个非专业普通观众的视角来说,失望也是比较大的。在我看来,《致青春》并不是一部高质量的影片。

第一,在叙事上,显得极其的断裂,让人感觉这就应该拍成电视剧的长度,但是硬生生地剪成了两个小时。在叙事的起承转合上,跳跃性太大,显得非常勉强,让人不能接受。看过的观众应该都有这种说不出的感受吧。

第二,在摄影技巧上,虽然我也是外行,但也看得出,这部影片整体的视听语言还是比较差的,有的地方明暗对比,长短焦距什么的还有待拍得更加精良。

第三,在叙事视点上。这个电影似乎是从四个女孩中的一个,就是郑微那个角色作为切入点,很明显,她应该是第一女主角。但是真的落实到电影里,视点却是乱的,一会儿是这位女孩的描述,一会儿是那位女孩的情节,似乎每个角色都是重点,叙事显得很分散,彼此连续性也不是很强。

三、《致青春》具体案例分析

本文并不是想批评这部影片,毕竟我也是非专业人士,只是希望通过我的诚恳评价和建议,能够对国产影片的拍摄质量的提高有所帮助,为本土电影贡献力量。以下我将通过具体情节和细节来详细分析一下《致青春》的不足之处。

1、部分剪辑较差,语言对白较生硬

其中有一个情节,就是在某晚会上女主角郑薇突然上舞台唱了一首《红日》,之后结果马上又转了,它的剪辑显得非常乱,前后的跳跃性让人觉得丈二的和尚摸不着头脑。这部分的剪辑和拼接质量上确实有待提高和改进。

另外,影片的对白也显得很生硬,有时候为了插进一句网络流行语或者颇有哲理性的台词,有点硬生生地从角色嘴里冒出来的感觉。比如,郑薇嘴里突然冒出一句:“我们爱自己都胜过爱爱情”。让人感觉:这是现实生活中的人么?怎么每个人都是一股文艺范,感觉人人都是一个语重心长的哲学家?而这种生硬的文青范儿,并没有达到我们想要的效果。

与其用大量的文艺语言显得有堆砌之嫌,不如更多地运用生活语言和口语化的语言来演绎角色。用生活演绎生活,这才是真正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的电影。

2、影片情节跳跃性太大,显得很电视剧化

看过《致青春》之后,就会发现,影片情节显得很电视剧化,有点啰嗦,情节发展太快。也许是剧本的本身硬伤太多,但体现在电影上,本应该改善的。举得例子,郑薇与赵又廷的爱情。郑薇第一次遇到赵又廷,赵又廷就推了她一下,郑薇屡次要他认错,并且处处刁难他,对他恨之入骨,结果,怎么就突然爱上了他?赵又廷哪儿触动她了?而郑薇与林静的爱情,一开始已经交代清楚了两人的关系和现状,后来怎么两人又突然一见面,就相互理解并且重拾旧爱?然后郑薇又突然发短信给林静说你还是爱那个女人吧,期间跳跃性太大,情节发展太快,让人看不明白。该给你说清楚的地方,没有说清楚,该说明白的地方,又没说明白。

说实话,广大70、80、90后,包括正在上大学期间的我,并没有通过这个电影看到太多跟自己生活相契合的地方。看完这部电影,就会想,这像是我们上大学时候的生活吗?很明显显得过于理想化了,感觉是为了表达青春怀旧的主题而拍的电影,不是为了反映真实生活而拍的电影。

3、叙事视点分散,部分情节显得勉强

《致青春》在叙事视点上显得比较分散,把所有角色都用相等的篇幅来叙述,显得没有重点。举个相反的例子,看过《阳光灿烂的日子》的观众都应该知道,如果把它也变成这种分散平等的视点,把所有人所有角色都告诉你,这电影还能好看吗?这电影好就好在,就是让夏雨变成主要的发生者,带着你去看那时候的刘忆苦、古伦木,最后其他人的命运就只是用台词告诉你,用这个主人公的经历,就完全阐述了所有的事情所有的角色,而不用大量的篇幅去讲不同的人。

还有,某些情节设置得也有些勉强。比如,叙述阮莞最后的命运的时候,竟然设置了一个被汽车撞死的悲剧。如果要表达人物的悲剧成分色彩,完全可以不用这些极端手段,这些显得有些另类、有些意外的结果反而显得相当勉强,似乎是强制给加进去的情节。青春怀旧,应该是那种诗意、缓慢、纯情的,主要靠情绪推动,而不是靠“强情节”推动。这一点,《那些年》这部影片就运用得比较恰当,为表达主题,结果出人意料却又情理之中,而这正是《致青春》的不足主要所在。

四、对《致青春》的总结和评价

《致青春》这部影片是赵薇的处女作,作为首次执导电影的拍摄,其专业功底还是比较扎实的。7亿票房的市场号召力也说明《致青春》算是一部非常成功的电影作品,得到了很多观众的认可。但是,对于要促进电影事业的长足发展来说,我们需要对影片在质量上要有更高的要求,并且不能一味地用票房收入来衡量电影本身的质量。对于《致青春》这部电影存在的不足,也应该得到重视,在以后的电影创作中,能够汲取教训,精益求精。

篇9:革命影视观后感

篇一:烈火金刚>观后感

刚刚看完优秀抗日题材电视剧《烈火金刚》,震撼了我心,震撼了一颗爱好和平,追求>幸福的现代青年的心。

在片尾,肖飞、丁尚武、林丽、齐英等英雄人物,或身缚手榴弹炸毁敌人正在修复的公路,或与敌人同归于尽。在与战友执行任务时力争献身、最后诀别的环节,队长史更新忍悲送别战友,双目含泪,一个铁打的汉子强忍内心的强大悲痛,通过向战友一拍肩膀和后来端起抢来的机枪向鬼子愤怒激射的镜头描写,淋漓尽致地突现了英雄的爱恨情仇。而肖飞身负重创,最终还是来到准备要炸毁的公路上,从容躺下,拉开身上捆绑着的数十枚手榴弹的导火索时,那一声“战友们,请向我投弹!”的大喊,更让人看得热泪盈眶,热血沸腾。女战士林丽奋力挣脱汉奸的阻挡,冲向敌群的英勇身姿,更是让人肝肠寸断,顿生无限敬仰、强烈的爱国主义革命情感。同时,对穷凶极恶的敌人更是充满了无比的仇恨。片尾中的熊熊烈火,又一一再现了牺牲了的英雄们光辉形象。他们在烈火中重生、涅盘,在人民正义战争中归于永恒。人民永远铭记他们。

看完此剧,心中久久仍不能平静,我们现代的爱国意识应该与历史时期的英雄们是一样的。但奋不顾身、为国牺牲或与邪恶抗争的>勇气及对强寇顽敌舍命拼搏、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境界,笔者认为,现代的我们与英雄们是不可同日而语了。面对英雄,我们应该反思自己。要不,为什么在和平的年代,经济快速发展的如今,那么多丑陋的行径,罪恶的举止,无人阻止或止而不绝?公交车上肆无忌惮的骚扰、偷抢;大街上围观恶人的挥刀行凶,以及那么多贪赃枉法的贪官污吏,腐败机构的横行霸道,鱼肉民生的种种恶行。这林林总总的新闻或消息报道的内容,都令人发指,深恶痛绝。

然而,造成人人自保,趋利弊避害、明哲保身及纵容犯罪的一系列根源何在?笔者认为,是浮躁的时代冰封了人们的爱心和正义感,无数个血淋淋的案件事实和身边耳闻目睹的真实事例,也侧面反映了机制的不公与经济发展带来的价值观颠倒或泯灭。人们选择了沉默,选择了逃避,选择了面对嚣张罪恶的忍气吞声。究竟谁之过,到底谁之责?这个时代是缺少了英雄了吗?难道是我们不需要了,还是英雄真的都已成为过去?

笔者深深相信,时代在变,但我们呼唤英雄的声音依然热切。让我们呼唤英雄,创造时代的英雄。英雄归来!

篇二:辛亥革命观后感

完电影辛亥革命之后,我的第一感觉就是,这既不像电影,又不像纪录片,这是电影界的一种异类影种,既可以说是一种大胆的创新,也可以说是导演基本技能的缺乏。

我认为,所谓电影,必然需要电影的娱乐性,缺乏娱乐性的电影,就像甘蔗缺乏了水分,嚼之无味,没有养分可言,也没有嚼的必要了。电影选择了让成龙来饰演黄兴一角,势必看重了成龙的市场和其无可替代的电影娱乐性,即所谓的成龙式的动作表演。我不知道成龙对于历史影片的市场效应到底如何,但至少全影看下来,成龙的动作表演,或者说他能够赋予电影其个性化的特征没有展现出来。简单来说,我们没有看到成龙的精彩动作场面。或许有人要问,这是一部记录史实的电影,没必要那么精彩的动作,主要还是要忠于历史的事实。那么我想说,既然不需要那么精彩的动作,既然要忠于历史的事实,那么还要成龙演作何?电影的灵魂娱乐性如果没有展现出来的话,那么还不如制作一部枯燥无味的纪录片意义重大。再者,成龙日趋消瘦的身材怎么看也不会象有点肥态的黄兴,如果形象不相像,我看连对于历史的真实性的追求也未必满足得到。

其实,电影本应该有足够的娱乐性的。电影既然启用了成龙,我认为可以在几大起义中独立穿插若干个动作场面来展现成龙的动作和电影的娱乐,当然在不影响整个>故事框架的前提之下。一来,让大家感受到当时辛亥革命的气势磅礴,革命烈士的群情激昂。二来,让大家也可以感受到电影本应该给观众的一种娱乐享受。比如,成龙的手指受伤,我原本以为,后面的战争会描述成龙怎么在手指受伤的情况下,去英勇杀敌,叩响革命的枪声。但后来证实,这只是个小的插曲,稍纵即逝,根本没有后面的情节呼应,恕我实在无法揣摩导演设置这个情节的意义何在。既然已经开始着手一些细节的故事性描述,却没能够发挥出其本应该具有的故事性情节。既然已经邀请了诙谐动作片泰斗成龙参演,却只是让他演了一部以文艺形象为主的革命形象。我只能斗胆认为,导演的电影娱乐性的把握相当不够。

那些略显单调的战争场面,大致基本雷同,缺乏电影娱乐性的因素,比如说荡气回肠的杀敌场面,比如说精彩的动作,枪击画面,我觉得所有的一切完全可以用历史音像资料替代,反而让人更加有对还原历史的激动和对历史战役,革命情怀的共鸣。而电影花了大量笔墨去描述战争的场面,一来,没让观众觉得打得有多精彩,二来,也没让观众觉得这些战争场面有多么真实,震撼。

我觉得整部电影最成功的就是对朝廷的描述。里面有娱乐性的成分,也丝毫不影响历史的真实性。举一例,太后最后的一句呐喊,“退位”。我觉得娱乐性很足,退位是靠呐喊的么?退位难道呐喊一下就可以退位了么?当时的清朝太后难道也喜欢咆哮么?显然这些属于电影本身的娱乐效果,但丝毫没有影响到整个电影的历史真实性,清朝的丧钟的确已经敲响,清朝皇室的无奈和落魄在这一刻显现的淋漓尽致,这才是电影和纪录片的最大区别。

辛亥革命举世非凡。而电影尚未成功,导演还需努力。

篇三:党的女儿观后感

伟大的中华大地养育了亿万儿女,圆明园的火光,列强的入侵,唤起了一代青年的致力共和。卢沟桥的枪声,日本狼儿女的狂笑,激发起又一代青年的拍案而起,舍生忘死,挽救民族危难。翻开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册,每一页都闪耀着爱国主义光辉。

大江东去浪淘尽,却淘不尽你恒古不变雄浑的气宇;淘不尽你五千年历史的轩辕。今天的美好时代又是用多少英雄的血肉之躯得换而来。我们,怎能忘记。

看了影片《党的女儿》后,我感触很深,令我无法释怀。影片讲述了一个感人肺腑的故事,影片中的中华儿女不畏强权压迫,不为豺狼虎豹,为了人民的幸福,为了民族的自由,为了国家的独立和昌盛,谱写了一曲曲响彻云霄的爱国主义壮歌。

影片中的一个镜头市场在我的脑海中浮现:三名共产党员有重要情报汇报给游击队,在半途中,一名共产党员走失了,她不幸被敌人抓住。敌人逼她说出另外两名共产党员的下落,但她宁死不说。她知道,只有不让敌人得逞,我们才能赢。敌人发怒了,残忍地用火将她活活烧死。在火海中,她巍然屹立,没叫喊一句,犹如铁铸。在她心里革命的利益高于一切,她身上的的每一个细胞都浸透着这种精神。

时间的消逝可以让我们忘却伤痛,却忘不了屈辱。爱国主义的思想已经渗透进了中华儿女的血液中,一代代传承;爱国主义的力量是不可战胜的,历史已经证明中华儿女爱国势不可挡;历史翻开了新篇章,我们的祖国也在逐渐走向繁荣富强,中华儿女依然用不同的方式诠释着爱国主义思想。

烈士们用鲜血换来了尊严,用生命换来了和平和发展。他们的壮举激励这我们努力学习,发奋学习。作为新世纪的少年应珍惜今天幸福的生活,把我们的爱国热情化为动力,努力掌握科学文化知识,为将来报效祖国奠定坚实的基础。用我们的双肩担当期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重任吧!

篇四:闪闪的红星观后感

这周,社区组织我们观看了一部电影——《闪闪的红星》。影片反映了党和红军为了使穷苦人民能够得到解放,他们打土豪,分田地,同敌人过着艰苦的生活。

故事讲述了在毛主席建立的冈山根据地,有一个勇敢的少年——潘冬子。东子的爸爸是一名红军。一次,他爸爸在战争中受了重伤,必须做手术,医护兵给他做手术时他却坚决不用医学专用药,要把医学专用药留给其他更需要它的人用。手术中,他浑身都出着冷汗,但却没有哼叫一声,这可不是一个普通人能够做到的呀,多么坚强的意志力啊!东子的妈妈也是一名党员,她为了掩护正在转移的群众,置生死于度外,最终,在烈火中光荣牺牲了。

受家庭的熏陶,东子从小就机智勇敢,他积极参加对敌斗争:他在战斗中破坏了吊桥,切断了敌靖卫团的后路,使敌人缴枪投降;他巧妙地把盐化成水,躲过敌人的搜查,送给游击队;他和椿伢子把情报送给游击队,搞沉了敌人的运粮船,破坏了敌人的搜山计划;他沉着机智地应付了胡汉三多次狡猾的试探和盘问,最终满怀仇恨地砍死了胡汉三,有力地配合了游击队攻打姚湾镇的军事行动。

“红星闪闪放光彩,红星闪闪暖胸怀„„”每当听到这首歌曲,我就想起了那些在战场上光荣牺牲的战士们热血沸腾的画面,我就恨不得也冲上去,把那些敌人全都杀个精光。

如今,我们生活在如此幸福的环境里,没有战火,没有血腥,我们还不好好珍惜?现在,我们要做的只不过是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同学们,让我们好好珍惜这样的生活,把握机会,创造自己的美好未来。当然,我们永远不能忘记,这样的美好生活就是谁换来的?是那些革命战士们的鲜血和汗水换来的!

闪闪的红星会永远印在东子的脑海中,它也时刻呼吁着我们支持共产主义事业,做一名新时代的小战士!

篇五:红色娘子军观后感

在风光秀丽的万泉河边,青山绿水中有一块绿草坪。恰似仙境般的人间佳境,绿树成荫,鸟语花香。这就是娘子军连的驻地,一群花样年华的红军女战士,就在这儿落脚。看了电视中把红军置入如此美丽的地方驻防,真令人羡慕,让人会萌生出去当一回党代表的想法。后来因驻地被南霸天查知,娘子军连再度转移,这一次所到之地更美,俨然一个天然渡假村,阳光、海浪、沙滩,还有一群朝气蓬勃的姑娘。洪常青和吴琼花被姑娘们有意地掇合到沙滩上散步,那碧水云天,佳人作伴的场景,看了以后谁都会为之心动。

《历史的天空》中饰演东方闻樱的演员殷桃,在《红色娘子军》中出演主角吴琼花,给我们带来了一个青春偶像版的红色经典新形象,与电影中的吴琼花有着不同的气质,与样板戏中的吴清华则更是相去甚远,电视中的吴琼花总体表现得更是青春靓丽。

电视中新加入了一个角色,由南洋归来参加革命的姑娘,同伴们称她为南洋女。以我看,这个南洋女才是令人喜欢的角色。南洋女漂亮“洋气”见过世面,知书达礼,心胸宽阔,意志坚定,吃苦耐劳,懂得体贴,把整个娘子军连的姑娘们衬托得土气十足。她告诉姑娘们党代表常作的手势“V”代表着胜利,她理所当然地成为教员教姑娘们识字;她的射击技术因曾经在南洋常玩猎枪而技高一筹,她在南洋是游泳冠军,所以吴琼花与她比游泳技术时只得甘拜下风而“耍赖皮”。

南洋女在电视中虽然只是吴琼花的陪衬,但事实上更讨人喜欢,形象更为高大。当假特派员到来,派工作组把南洋女当作奸细抓了之后,她表现出的高风亮节实为一个女人很难做到的。后来被南霸天俘获,她与一同归来的未婚夫,在父老乡亲面前举行了一场类式于“刑场上的婚礼”而被杀害。南洋女的形象完整谢幕,令人唏嘘不已。

《红色娘子军》比以往的电影和样板戏好看,主要是摒弃了那种时代的“左”的影响。南霸天的角色也很丰满,以我看,如果说南霸天是一个开明绅士的话,则比以前所有影视作品的类似角色更饱满,一方面,他饱读诗书、举止风雅、仗义疏财,简直是不可多得的一个“人才”;另一方面,他财大势大,为了维护自身利益,也不乏巧取豪夺,有着内心残忍和恶毒的一面,对其他乡绅势力也形成极大威胁。他为了笼络红军家属,施以怀柔政策,竟然能做到开仓放粮。电视中对南霸天的总体形象描述也显得极其自然,很少雕做的痕迹。吴琼花与南霸天结下不共戴天之仇,起因是南霸天的手下放火烧了吴琼花的家,事实上也是南霸天放任手下的所作所为,最终霸占了她家的地,欠下了烧死三个家人的血债。

吴琼花的形象,随剧情的进展,逐渐变得公式化了。开始阶段,她天不怕地不怕,敢作敢为,反叛精神强烈,表现得极为突出,是一个可爱可敬的角色。按南霸天的说法,她“杀人放火,无所不作,非常历害”。后来,在娘子军连表现进步,虽有很多冲动出格之处,但逐渐成熟,“进步”很大,也就磨平了她性格中那种桀骜不驯的棱角,成长起来。不过,由于演员殷桃的长相气质,后来的成熟总觉得缺乏某种成熟的韵味,而更像是难以脱离青春偶像般的表演。

上一篇:为环卫工人竖起大拇指作文400字下一篇:原料会计岗位工作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