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低值易耗品的管理论文

2022-04-30

[摘要]高职院校会计专业课程设置应突出高职教育特色,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市场人才需求为目标。本文针对目前高职院校会计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阐述了高职院校会计专业课程设置应遵循的原则,并对高职院校会计专业课程设置提出建议。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高职院校低值易耗品的管理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高职院校低值易耗品的管理论文 篇1:

浅析高校低值易耗品的采购与管理

【摘 要】高校低值易耗品的采购与管理作为一项任务艰难、涉及部门较多的工作,在当前的实施过程中仍然面临很多问题。本文主要探究了高校低值易耗品采购与管理的现状、遇到的问题以及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高校 低值易耗品 采购与管理

近年来随着国家不断加大对高等教育的投入,高等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较大的进步,办学条件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因此对低值易耗品的投入也有明显增加。如何加强对高校低值易耗品的管理,提高低值易耗品的实际利用效果,对学校的财务管理、学生教学、实验室良好运行以及学校的科研成果来说意义重大。低值易耗品主要是指单位价格在一定范围内,使用年限不超过一年,不能成为固定资产的日常消耗材料。其特点为流动性大、种类多样、数量繁多、存放地较分布散,采购与管理时的难度往往较大。如何加强对低值易耗品的管理,特别是对高等院校低值易耗品的管理,直接关系着高校低值易耗品利用效果、经费开支等一系列问题。下面主要就高校低值易耗品采购与管理的现状、主要问题和相关措施进行探究。

一、高等学校低值易耗品的特点和种类

低值易耗品的特点是指数量较大、种类较多、型号繁杂、应用范围较广、计划变化快等。高等院校的低值易耗品主要分为以下三类:

(一)日常办公用

在科技日益发展的今天,日常办公用的低值易耗品主要有:笔墨、纸张、复印纸、打印机墨汁、移动存储设备、电脑配件等等,这些低值易耗品的成本相对较大。

(二)教学、科研用

教学、科研用低值易耗品主要是指与教学和科学研究相关的各类耗材,比如:粉笔、多媒体及相关配件、网络配件、电脑硬件软件配件、各类仪器相关的配件和维修器材等等。而理工科科研用的低值易耗品主要是实验用的仪器、药品、试剂等,这类低值易耗品对其质量和规格要求比较严格。

(三)学校后勤保障用

后勤保障用的低值易耗品主要有:灯具、与水电相关的配件、维修工具、保洁清洗类用品以及供热配件等。这类低值易耗品种类繁多、型号繁杂[1]。

二、合理采购和管理低值易耗品对高等院校的意义

高等学校的主要职责是培养有文化、有素质、专业知识扎实、有专业技能的高素质综合型人才。而培养学生的重要环节就是日常的教学活动。随着近几年来高校的扩招造成的大学生数量迅速增长,因此日常的教学和办公就对低值易耗品的需求、消耗逐渐增加。故管理好低值易耗品对高等院校来说意义重大。

(一)有利于正常开展教学活动

由于高校的低值易耗品数量较大、品种较多,型号繁杂、质量要求高、采购周期较短,对供应的低值易耗品要求是计划变化快、时间紧急。而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对低值易耗品使用很频繁,使用人员也较多。因此容易造成低值易耗品的丢失和损坏,这样就会导致对低值易耗品的经常采购,而在使用时却找不到合适、能够保证教学正常进行的工具和器材,从而严重影响正常的教学活动。因此,要对低值易耗品的管理配备专职人员,以便使低值易耗品的使用情况得到清晰的掌握,从而保障教学活动的正常进行。

(二)提高高校对低值易耗品的使用效率,减少浪费

由于高等学校人数较多,日常开支较大,因此对低值易耗品的使用消耗量也较大。另外一个原因是有事采购的低值易耗品与实际需求不相符合、库存管理不到位以及使用过程中造成的浪费等。科学、规范、有效的管理低值易耗品,可以提高对低值易耗品的利用效率、减少浪费,同时还可以培养广大学生良好的素养和习惯。这也是落实勤俭节约、反对浪费的号召。

(三)防止一些人员对低值易耗品的采购钱款贪污、挪用

对低值易耗品的采购和管理是最容易发生腐败的环节。由于低值易耗品的日常使用量较大,各单位的管理不到位。因此在采购、管理阶段都存在着一些人员为了一己私利而徇私舞弊、贪污腐败的行为。还有一些采购人员拿了供货商的回扣而采购质量不合格或者不符合质量标准的低值易耗品。因此,相关部门要通过公平、公正、公开的采购政策和科学、规范、合理、有效的管理制度对低值易耗品进行采购和管理,从而保证学生和学校的利益[2]。

三、目前高校低值易耗品采购与管理现状

(一)高校采购的低值易耗品经费主要来源于事业收入和财政拨款,它是在采购时一次性列入的事业支出,由于该列支是一次性的,一些高等院校的财会部门就没有对低值易耗品的采购设立专门账目,而行政管理部门就更没法查明账目,因此不能及时有效地反映出低值易耗品的消耗和使用状况,如果一些不负责任的管理人员将其丢失或者用于采购的钱款被相关人员挪用,那么也将不能进行调查和有效处理。目前很多高校不重视对低值易耗品的管理,很多都是采取“以报列支”的管理模式,这种模式下采购的低值易耗品,不论其是一次性领用的还是多次领用的,学校财会管理部门都只是依照发票来列入财务支出。虽然这种财务管理方式的账目核算比较方便,但是这样很容易造成低值易耗品的浪费和流失。当然对于那些采购后随即使用低值易耗品,可以不用入库,直接有发票进行列入报批。但是对于大批量、长久使用的低值易耗品,由于采购量大,必将长期存放,这也会对低值易耗品的管理带来困难。这也是高校低值易耗品管理中存在的一个现实问题。

(二)当前,很多高等院校对低值易耗品的管理实行的是领导负责制,各个院系的账目核算由该院系的主要行政领导来实施。目前,各个高等院校实行的经费管理模式是:学校财务部门统一管理、依据发票进行报批、核算。而对低值易耗品的管理则实行谁采购谁负责、专人负责其使用的原则。各个院系以及学校职能部门要根据该单位的实际情况来配备专门负责低值易耗品的专职人员,同时对采购的低值易耗品明细账目进行认真登记。而学校的财务部门就要对低值易耗品的采购清单以及总账目进行统一核算和审查。这样就能够形成由学校财务部门、各个单位、专职管理人员组成的完善的管理体制。但是这三者之间没有一个能够协调彼此的综合管理部门。又因为各个院系以及一些职能部门的低值易耗品不尽相同并且这些低值易耗品归自己管理,这就会使各单位对低值易耗品的管理与财务部门对低值易耗品账目的审查、核算相脱节,从而造成对低值易耗品处在一种混乱状态当中。

(三) 基于低值易耗品的特点,我们可以知道低值易耗品的消耗速度比较快,而其作为高校流动资产重要的组成部分,具有折旧和时效的特性,故高等院校低值易耗品的流动性和使用普遍性,因此对其的管理也比较困难。

(四)目前各个高校对低值易耗品的管理还没有形成一个统一规范的体制,关于低值易耗品的财务账目更是不规范,而有些高校只是针对主要的、常用的低值易耗品设立专门的账目,对一些不常用的、价值比较低的低值易耗品则没有设立明细的账目,这样就会导致对低值易耗品的采购没有计划、对低值易耗品的管理没有原则可遵循,致使财务部门对其账目无从查起。从而使高校的资源得不到充分的利用或者是浪费[3]。

四、高校低值易耗品采购和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对低值易耗品的管理意识不强

由于低值易耗品的种类繁多、数量巨大、涉及面广、型号复杂,因此往往被疏于管理或者得不到一些部门的重视。有些单位和人员直到要使用某些物品时才发现没有这些低值易耗品而需要去采购,这种没有具体计划的采购低值易耗品,大多情况下会造成对低值易耗品的采购处在一个混乱的状态,从而增加对低值易耗品的管理难度。其次,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一些老师缺乏爱护公共财物的观念,同时部分学生道德观念低下,不懂得爱惜公共财物,当一些低值易耗品被损坏时,往往采取隐瞒的办法和手段。另外,由于缺少科学、规范、合理的管理制度,加上一些管理人员缺乏对低值易耗品的管理意识,就对低值易耗品的管理造成困难。

(二)缺乏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

目前,很多高等院校对低值易耗品的管理没有形成一个统一、规范的制度。有些部门和院系自主采购,更有甚者是联系好供应商定期供应低值易耗品,在这种情况下,采购单位不考虑低值易耗品的市场价格,而有供应商说了算,由于各个院系单位采购的数量比较少,就无法从质量和价格上进行控制。另外一些高等院校的低值易耗品管理单位对教学、科研、后勤所需的低值易耗品使用没有一个统一的计划性,导致一些经常使用的耗材短缺,从而造成对低值易耗品的管理不到位。对于办公、科研、后勤自主采购的低值易耗品,由于形不成统一的管理,也造成了管理的混乱。

(三)缺乏专业的低值易耗品管理人员

高等学校的高校的低值易耗品管理任务繁重、琐碎,且低值易耗品管理人员普遍存在学历较低、没有经过专门培训的现象。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以及信息化的普及,大多数管理人员已经满足不了新形势下对低值易耗品的管理工作。另外,一些管理人员由于不重视对低值易耗品的管理,且身兼多份职位,造成他们的责任心低下,对低值易耗品平时的维修、检查比较懈怠,严重影响了日常的教学活动、科研工作和对学生的后勤保障工作。另外,由于没有形成科学、合理、规范的低值易耗品管理体制,一些管理制度形同虚设,奖励、监督制度不够健全,就会对低值易耗品的随意使用、处理,从而造成财务部门对对低值易耗品的账目无法核对。

(四)低值易耗品的管理方法满足不了新形势下的管理要求

由于低值易耗品的单价较低,管理部门就对其投入不重视,导致大多数高等院校的财务部门没有使用快速、简便的计算机管理方法,而是一直使用最基本的人工记账核算模式,因而经常导致一些不必要的麻烦。从而使对低值易耗品的管理工作无法正常开展[4]。

五、加强对低值易耗品采购和管理的措施

(一)建立健全合理、规范的管理制度和监督机制

建立健全合理、规范的管理制度和监督机制,就是要根据低值易耗品的特点和种类,制定出合理、规范的管理制度,针对不同种类的低值易耗品要进行不同的管理。对低值易耗品的采购、使用、登记程序进行完善,大批量采购时要进行严格的审批。同时,针对管理人员要实行责任人制度,并落实到实处。不定期对低值易耗品进行检查和其使用情况进行监督。

(二)加强管理人员的管理意识

加强低值易耗品管理人员的管理意识就是从制度要求管理人员科学、合理、规范进行管理。同时使用低值易耗品的人员也要按要求合理使用低值易耗品,低值易耗品的存放和利用条件也要严格按照规章制度进行, 已达到存放和使用的科学化、规范化。尤其是试验用的低值易耗品,更应该合理使用、规范存放,从而防止其损坏和遗失。管理人员要对使用低值易耗品的使用情况进行监督和登记,做到低值易耗品的使用情况一目了然,这也能够节约资源、有效避免浪费。

(三)公平、公正、公开采购低值易耗品

目前,很多高校都是各个部门、院系对低值易耗品进行自主采购,很多情况下采购环节都不公开、透明,这就容易造成一些采购人员为了一己私、挪用采购钱款,或者采购低质量、不符合要求的物品,从而难以保证低值易耗品的质量,以致影响正常的教学活动和科研工作。因此,要合理规范采购制度。高校采购时,要根据低值易耗品的市场价格和其性价比进行采购,并且在公平、公正、公开的情况下进行采购。这不仅保证了教学活动、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还保障了学校和学生的利益[5]。

参考文献:

[1] 江小琴.规范高校低值易耗品管理的思考[J].管理纵横,2009(14):128-129.

[2] 彭国南.高职院校低值易耗品管理探析[J]. 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3):128.

[3]石风华,吴英豪.高校低值易耗品管理现状及建议[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6(42):201.

[4] 陈芝洁.浅谈加强对高校低值易耗品的管理[J].新校园学习,2012(4):14.

[5] 张志向.浅析高校材料低值易耗品管理[J].教育管理,2012(21)540.

作者简介:

曹萍,单位:衢州学院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研究方向:物资管理与采购。

作者:曹萍

高职院校低值易耗品的管理论文 篇2:

关于高职院校会计专业课程设置的思考

[摘 要] 高职院校会计专业课程设置应突出高职教育特色,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市场人才需求为目标。本文针对目前高职院校会计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阐述了高职院校会计专业课程设置应遵循的原则,并对高职院校会计专业课程设置提出建议。

[关键词] 高职会计专业; 课程设置; 课程内容; 就业导向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1 . 02 . 041

1高职院校会计专业课程设置应遵循的原则

1.1市场性原则

以市场需求为根本,以就业为导向是高职院校课程设置最根本、最核心的特征。高职课程设置的重要依据就是就业市场需求。因此,高职院校会计课程设置首先应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原则,根据市场对会计职业岗位人才的需求情况,动态修改、增减会计专业课程设置。就业市场需求的发展总是伴随着新兴产业的出现,一般情况下,课程设置的实施往往要滞后于就业市场的需要。因此,课程设置是在充分的市场调研基础上进行的,其目的是使专业培养计划更好地适应就业市场的需要,使学生具备较强的市场就业能力。

1.2针对性原则

所谓针对性原则,一是指行业针对性,二是岗位针对性。一方面,高职院校一般由地方或行业主办,主要面向地区经济和行业需要,担负着为当地经济和社会培养生产一线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重大任务,服务区域定向比较明确。因此,高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行业领域需求要基本一致,通过行业领域人才需求的调研、能力与职业岗位的分析来构建课程体系,使国家统一规定的课程与学校根据地方经济发展需要而设置的校本课程有机结合。另一方面,高职课程设置要以职业所需的知识和能力为依据,课程体系要强调应用性、针对性,有明显的职业特征,使学生就业后能很快进入角色,并能达到该职业岗位的能力要求。

1.3灵活性原则

高职课程设置应具有灵活性,即要紧紧围绕学生的就业需要选择课程内容。在课程内容上,应根据就业市场需求进行调整,基础课以“必需、够用”为度,注重课程的纵横衔接,使课程内容综合化,处理好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发展的关系,精选终身学习必须具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以利于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追求和创新。与人才培养密切相关的课程设置不能一成不变,应与时俱进,根据社会需求适时调整课程内容,使课程设置更具有灵活性。

2高职院校会计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2.1重“考证”,轻能力

我国实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已有10多年历史,这一制度的推行,为解决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促进了高等职业教育与市场需求的接轨。但从实际执行情况来看,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有的高职院校完全以“考证”为导向,“重考证,轻技能”现象较普遍。为了提高学生考证过级率,大多数高职院校以“考证”为教学目标,改革现有课程体系,整合课程内容,使专业课程内容与考证内容的完全对接。事实上,有的职业资格证考试还存在很多问题,与实际要求的职业资格标准相差甚远,虽然提高了学生的考证过级率,但学生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素质的培养受到了很大影响。有的学生一门心思为考证,忽视其他课程的学习,导致“会考”但“不会用”,会“做题” 但“不会做事”,严重降低了学生获得证书的“含金量”,使部分毕业生达不到就业准入制度的要求,导致其适应市场的能力减弱。近年来“会计证热”、“会计师热”非常火爆,“证多不压身”已成为会计人员的共识。但笔者认为会计从业资格证的考试制度还有待完善:一是应实行全国统一考试,提高会计从业资格证的含金量;二是考证时间应安排在下半年,使学生能够在第三或第五学期学完一定的专业知识后再参加考试,有利于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教学与考证的衔接;三是考试内容应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衔接,多考些体现职业技能方面的知识,少考些死记硬背的偏题难题,从而实现真正的“双证融合”。

2.2专业课程设置无特色

近些年来,国内高职院校大多采用了“宽基础、活模块”、“工作过程导向”、“学习领域”等课程模式,力图改变传统的学科型课程体系,并取得了丰硕的课程改革成果。但调查显示,目前我国大多数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课程设置实质上并未完全突破学科课程模式。大多数高职院校的会计课程设置大同小异,主要由基础会计、财务会计、电算会计、成本会计、税务会计、财务管理、审计学等专业骨干课构成,课程设置与本科院校差别不大,没有高职特色。虽然有的院校采用了模块式课程,但只是课程形式上的变化,实质上是“万变不离其宗”,缺乏高等职业教育特色,还不能适应会计人才市场的发展变化。

2.3会计课程内容缺乏创新

2006年财政部颁布了新《企业会计准则》,这是我国会计核算制度的一项重大改革,使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基本趋同,标志着我国会计事业改革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会计理论的巨大变革和会计实践的变化,要求会计理论与实践教学必须顺应时代潮流。基于此,各会计院校相继取消了行业会计课程,如商业会计、工业会计等,统一代之以财务会计。由于会计理论与实践教学都要遵循统一的《企业会计准则》,因此,所有的会计专业课程及教材内容基本一致,课程内容统一化,无行业特色。如何根据高职教育特点,创新高职会计课程设置,改革会计课程内涵,以特色求发展,这是目前各高职院校会计专业课程改革所面临的难题。

3对高职院校会计专业课程设置的建议

3.1以就业为导向,“考证”与就业相融合

高职会计课程设置应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目标,不能仅仅以“考证过级率”为教学评价指标,同时还应不断完善现有的会计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一方面,充实会计职业资格证书的内涵,使职业资格证书内涵能够反映相对应的职业岗位所要求的职业文化素质与职业技能素质;另一方面,加强高职会计教育与会计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衔接,使学生在获得会计职业资格证书的同时就能获得相应的会计职业能力,增强就业竞争力。因此,高职院校的会计课程设置要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能力的形成为依据,构建体现会计职业教育本质特征的会计专业课程体系,为培养适应各行业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会计人才提供保障。

3.2课程设置要体现地区和行业特色

高等职业教育是为社会各行各业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培养高技能型人才,具有明显的职业性、地区性和行业性。因此,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课程设置应按照职业群体、地区行业或企业的特点与需要并根据社会变革对财会人员的知识、技能及品质要求,及时进行课程调整,既着眼于学生会计通用能力的培养,同时还要兼顾某地区和行业能力需要。如,沿海地区外贸企业较多,应设置外贸会计课程;针对商业企业连锁经营方式特点开设连锁企业会计、商品流通企业会计等。高职院校一般由地方或行业主办,主要面向地区经济和行业需要,高职课程设置不能一刀切,而应采用多方向模式,使学生既要有专业方向和就业方向,又要有持续发展的能力,使其具有一定的就业弹性,具有较强的应变、生存和发展能力。

3.3课程内容要根据市场人才需求变化及时调整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各类会计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高职院校要根据市场人才需求变化及时调整课程内容。例如,从2009年年底起,随着我国长三角、珠三角等地部分外贸企业的复苏,具有信用证、国际汇率、出口退税等操作经验的外贸会计成为外贸企业的紧缺人才。随着外部环境的改变,企业对外贸会计人才的要求提高了,外贸会计通常负责企业进出口业务的核算、分析、预测和控制工作,要求会计人员在具备会计知识的基础上,具备外汇业务核算,出口商品收购核算,出口货物退(免)税核算,进出口业务会计,加工贸易会计,样品、展品、包装物、物料用品和低值易耗品核算,工业企业成本会计,进出口企业会计报表编制等业务能力。这就要求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应在外贸会计课程中增设这些内容。高职院校在课程设置时要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应及早对人才市场需求进行调研,根据调查结果选择最优课程设置方案。为了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适应性,应去掉一些不是十分实用的课程,根据社会需求变化及时增开相关课程,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爱好,在完成主修专业课的前提下,选修其他专业知识,不仅要求具有专业的财会知识和技能,而且要求具有一定的业务知识和能力,力求一专多能,每种相关知识都学一些,既满足了社会需求,又有利于扩大学生的就业面。同时,高职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确定,必须紧紧围绕人才培养目标进行,为使学生能适应以后的工作变化,满足转换不同职业岗位的需要,应该建立以伸缩性、综合性、实用性为特征,以多种课程模块为形态的课程内容体系,不求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而应强调课程的综合效应和实用效应,形成具有高职教育特色的会计人才培养体系。

主要参考文献

[1] 牛全峰,牟应华,等. 谈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设置[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9(8).

[2] 罗三桂. 高职院校实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问题研究[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33).

[3] 谭莉.财会高职专业课程设置应突出高职教育特色[J]. 职业教育研究,2005(3).

[4] 谢锦平.以就业为导向、能力培养为本位的高职教育课程体系构建[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8).

作者:刘 萍

高职院校低值易耗品的管理论文 篇3:

高职院校专业办学成本的测算

[摘 要] 本文运用标准成本方法,分析并测算了样本高职院校的样本专业办学标准成本,为实际成本核算与分析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 教育经济学;高职院校;专业;办学成本

当前,高校办学成本核算已经越来越多地受到政府、高等院校管理者、社会各阶层人士以及消费者的密切关注,尤其是高职院校,特殊的办学性质决定了其专业办学成本必然高于普通院校。但具体的高职办学成本是多少?如何才能给予一个可供参考的标准和依据?袁连生(2000年)认为,由于成本管理在教育管理中还未得到广泛应用,以货币表示的教育标准成本、内部各部门的责任成本的制定,到目前为止基本上还是一个空白[1]105。本文试以某地方高职院校为样本,以其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国家人才培养水平评估标准[2]为依据,结合地方经济发展水平和各种实际情况,初步给出地方高职院校专业办学标准成本的测算公式,并结合实际测算出样本专业标准办学成本。

一、专业标准办学成本测算的前提

1.标准成本的概念与性质

标准成本是根据不同类型高等院校的教学计划,或者是根据教育部门不同的评估要求计算的成本,是高职院校在正常生产技术水平和有效经营的条件下培养一名学生的预计成本[1]107。它是以高职院校正常运营情况下的成本支出为基础,通过科学调查、分析与技术测定而制定,用来评价教育实际成本、衡量工作效率的一种预计成本。标准成本已经基本排除了实际消耗中的各种偶然性和意外情况,又保留了目前条件下不可缺少的成本支出,代表了正常情况下的高职教育成本水平,因而具有正常性;标准成本也是控制成本支出和考核成本中心工作业绩的标尺,为各类成本支出幅度提供依据,因此具有目标性。

2.标准成本测算依据及说明

标准成本测算的依据是专业教学计划和高职院校合格办学水平评估标准,是理论上的办学成本,由于排除了所有可能的实际因素变动情况,所以,可以说标准成本是专业办学的最低成本。进行标准成本测算的目的就是要提供科学、可靠的成本信息,为合理配置校内教育资源提供依据,提高有限经费的使用效率。测算内容是围绕完成人才培养计划过程中所发生的所有费用。值得注意的是,由于院校类别、所在地方经济发展水平、规模、经费来源、生员比、时间价格差异等因素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成本的大小,为使测算与核算更具体,本文主要抽取了某地方高职院校的两个专业(群)为样本进行分析,因此数据本身可能并不具有广泛的代表性,但对于同类院校在同期内的培养成本应该有可参考性。

对标准成本测算需要作几点说明:

(1)作为高职院校,常规的成本分类均属于维持高职院校基本运转的经常性开支,没有包括高职院校进一步发展的新投入费用。而在当前狠抓内涵建设时期,有关三项建设等新投入费用在高职成本中占有相当的分量,因此测算项目应包括:工资、公务费、业务费、修缮费、折旧、三项建设费(以专业建设为龙头的课程建设、教学团队建设和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和其他[3]。鉴于目前样本院校财务科目中暂无三项建设费用,因此将其纳入业务费中,实际测算依然是对上述六项分别进行的。

(2)测算是在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和评估标准的基础上进行的。一方面要根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核定教师编制数目,以确定直接人员费用,即工资;同时以文献[2]的标准为依据测算公务费、业务费、修缮费等其他成本项目。核定教师编制的公式为:

专业教师编制数=(h×p)/(r×q)[JY](1)

其中h:某门课程的总学时;p:修这门课程的学生数;r:班级规模;q:教师额定工作量。同时根据文献[2]的要求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成本做标准测算。

(3)文中所测算的只是教育成本中的院校直接成本,即会计成本,是以货币计量的财务成本。

(4)测算是针对生均成本来讲的,这里所计算的学生数,均是指该专业标准学生数。

标准学生数=(期初学生数×8+期末学生数×4)/12 [4][JY] (2)

(5)固定资产是高等学校办学的最基本物质条件,学校教学相关固定资产耗费的价值,是教育成本的重要项目之一。但由于目前学校并未真正实行固定资产折旧制度,而是根据收付实现制直接将当期购置的固定资产费用化,不能完全真实反映各个高校的教育成本的实际水平。同时,各高职院校的规模不同,相应的固定资产价值也不同。因此,测算是在目前高等院校财务管理制度规定对房屋、土地不计提折旧的前提下进行的,即折旧只是对基本的教学设备(包括专用设备和一般设备)、图书资料等计提。

(6)随着高职教育的发展,校内管理和分配等体制因素对成本的影响虽会逐渐弱化,但目前不同的管理体制和分配机制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育成本。文中对样本专业成本的测算是在院系两级管理的条件下进行的。

二、专业标准办学成本测算

(一)测算项目

1.工资(Salary)S

工资是教育成本中最大、最主要的项目。为充分反映人才培养过程中所发生的主要成本,文中对工资的测算以当地事业单位平均工资水平为基准工资,在专业人才培养计划的基础上核定所需专业教师编制数,按照文献[2]的标准,管理人员是专职教师人数的1/2,值得指出的是高校教师是一个高学历、高职称的群体,平均学历要比社会平均水平高很多,收入水平自然要高于平均水平。虽然样本高职院校设立于地市州等,但大多仍都在市区内,而当地平均工资水平一般是包括了周边县的收入水平,所以普遍较低。因此,这里用浮动权数K来处理这一问题,K必然是一个大于1的系数,据当地统计结果显示1≦K≦2.5,这里取K=1.8(平均值)。所以:

生均工资成本S=B×P×K/N[5] [JY](3)

其中B为专业所需教职工编制数,P为基准工资,K为工资浮动系数,N为标准学生数。如表1所给样本专业编制情况,可得:

两专业生均工资成本分别为:会计专业(群)33.21×18007×1.8/N=4002元;

数控技术专业(群)29.895×18007×1.8/N=4326元。

2.公务(Official)费Q

公务费亦是指学校的基本管理费用,由于这部分成本经常变动,很难给予量化考察。根据统计结果,一般取生均教育事业费(生均成本)的5.8%作为基本管理费用进行分析[4]。

3.业务(Business)费B

业务费是学校为完成教学业务所支出的消耗性费用和低值易耗品购置费,相当于文献[2]中的教学经费。此项经费包括试验实习费、毕业设计费、讲义材料费、体育维持费、教学仪器设备维修费、教学仪器设备购置费、图书资料购置费(专业),以及教学改革专项经费和专业、课程建设费(即三项建设费)[5]。由于业务费是高职院校财务科目中事业费支出的主要部分,在培养成本所占的比例自然较其他成本项目大。按照评估合格要求,教学经费应占学费收入的20%以上,目前国家规定的学费收取标准是按照培养成本的25%~30%收取[6],但由于政府财政投入比例的下降[7],加上地方高职院校所处地理位置、办学性质、制度等因素的特殊性,使得实际学费占地方高职院校培养成本的比例较高,因此本文按照业务费占培养成本的50%进行测算。

4.修缮 (Renovation) 费R

修缮费主要指房屋和建筑物及辅助设备的维护和修理费用。在院系两级管理的情况下,一般教学仪器设备的维修费用从所在系的业务费用中支出,因此修缮主要是院级大型建筑物的修缮。按照文献[2]中的要求,生均教学行政用房面积为8平方米/生,每平方米按10元维修费计算,每生每年修缮费可按80元计算。

5.折旧(Depreciation)费D

考虑到高等院校目前财务管理中不计提折旧,而且大多数院校建造时土地、房屋等固定资产的价值不易折合为现价以计提折旧,因此折旧只能针对基本的教学设备(包括专用设备和一般设备)以及图书资料计提。按照文献[2]的要求高职高专学生生均仪器设备合格标准分别为:4000元/生(理工科)、3000元/生(文科);图书资料折旧费按照文献[2]中规定的合格办学条件指标,综合类高职院校图书占有量为80册/生,生均年进书量为3册/生•年。若仪器设备按平均使用年限6年来计算(即两届学生使用),图书资料按20年折算,则生均仪器设备折旧费为:4000/2=2000元(理工科)、3000/2=1500元(文科),图书资料按20元/册平均价格计算,折旧费为(80×20/20+3×20)×3=420元。考虑到目前电子图书比较普及,所占比例也较大,因此取图书资料折旧费为210元。

6.其他(Other)T

其他经费是指不包含上述各项的,与学生培养过程相关的经费,按照实际支出经费的2%计算。

(二)标准成本函数

通过以上分析,标准成本函数为:

标准成本Y[ZK(]=(工资成本+公务费+业务费+修缮费+仪器设备折旧费+图书资料折旧费+其他)/标准学生数N

=(S+Q+B+R+D+T)/N

=B×P×K/N+0.058Y+0.5Y+240+D+0.02Y.[ZK)]

因此Y=[B×P×K+240+D]/(N-0.422) [JY] (4)

三、样本专业标准成本及分析

以文中所列样本专业为例,则专业1当年的标准学生数为269人,标准成本为:

标准成本Y[WB]=B×P×K/N+0.058Y+0.5Y+240+生均仪器设备折旧费+生均图书资料费+0.02Y

[DW]=[ZK(]4002+0.058Y+0.5Y+240+1500+210+0.02Y[ZK)]

则Y=14104元。

专业2当年的标准学生数为224人,标准成本为:

标准成本Y=B×P×K/N+0.058Y+0.5Y+240+生均仪器设备折旧费+生均图书资料费+0.02Y

[DW]=[ZK(]4326+0.058Y+0.5Y+240+2000+210+0.02Y[ZK)]

则Y=16056元。

四、结束语

由于所选样本专业分别为文科和理工科专业,测算结果表明专业不同培养成本是有差别的。这种差异来自于人才培养计划和仪器设备投入的不同,人才培养方案中专业课程、实践教学环节的多少都直接影响着培养成本。另外实践教学的周数在折合为学时的算法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成本,当然文中对两专业的折合算法是一致的。但由于所选专业的人才培养计划是2005年制定的,课程体系并非学习领域课程,因此所测算的成本自然会明显低于目前在学习领域课程体系下的培养成本。除此之外,在高职院校内,文科与理工科专业在设备仪器投入、专业建设专项经费、课程改革经费等方面都有很大差别,由于本文仅限于对一般文理专业标准成本的测算,所以业务费虽然比例较大,但未能反映出专业群内不同专业的差异性。

标准成本函数式表明标准成本与专业学生数成负相关性,在人才培养计划、基本投入一定的情况下,随着专业学生规模的增加,标准成本是减少的。但这种相关性并不是线性相关,而且随着规模增大,在降低成本的同时,教学质量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郭化林.高等教育人才成本与规模经济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

[2]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195.

[3]李爱萍等.高职院校教育成本构成的主要影响因素分析[J].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9.

[4] 王培根.高等教育经济学[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247.

[5] 余党军.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生均成本核算函数分析[J].宁波大学学报,2003,(5):25-28.

[6] 吴开俊.高校学费依据培养成本收取的悖论[J].高等教育研究,2000,(1):27.

[7] 王守军.多元利益格局中的高校经济行为合理化问题[J]. 高等教育研究,2007,(17):13.

Cost Estimation of Vocational College Specialties

LIAi-ping, LILan-feng

(1.Division of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Shiyan Technical Institute; 2.Office of Shiyan Technical Institute, Shiyan Technical Institute, Shiyan 442000, China)

Key words: educational economics; technical institutes; specialties; school running cost

作者:李爱萍 李南峰

上一篇:电视新闻节目拍摄技巧分析论文下一篇:信息技术服务运作管理措施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