锣鼓艺术形式论文

2022-04-16

摘要:本文基于山西省哲学社会科学课题《流变、传承及其当代转换——山西鼓乐舞之人文精神研究》的基础上,首先展开对山西鼓乐舞的种类、分类以及地区分布的考察,力求将山西鼓乐舞作为考察的“核心物”,置于社会环境与生态环境中,同时关照共时性与历时性的影响,对所有影响其生成、发展的因素进行汇集、整理,为分析山西鼓乐舞所蕴含的人文精神内涵做前期准备工作。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锣鼓艺术形式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锣鼓艺术形式论文 篇1:

铿锵鼓韵 激荡无限青春

摘要:在教育体制改革的影响下,我国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养。沙流河镇中学作为一所农村中学,将“威风锣鼓”这种民间的艺术形式引入校园。威风锣鼓击奏多姿,威武雄壮,它能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校的全面和谐发展。威风锣鼓又是一个集体参与的活动,它也能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合作意识,还能在艰苦的训练中磨炼学生的意志品质。威风锣鼓带给校园的不仅是一场场激动人心的表演,更是使学生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传承中华文明的重要媒介。

关键词:素质教育;传统文化;音乐教育

威风锣鼓起源于民间,但它已走进沙流河镇中学的校园。每当你走进唐山市丰润区沙流河镇中学,总能听到铿锵的锣鼓声。这抑扬顿挫的节奏、跌宕起伏的旋律,时而如和风细雨,时而如排山倒海……这是学校的威风锣鼓队演奏的。近年来,沙流河镇中学把锣鼓表演引进校园,组建锣鼓社团。锣鼓声声,让“非遗”文化薪火相传,进一步焕发传统文化的“新魅力”,激起了校园生活的青春活力。

这种脍炙人口的艺术形式是如何走进校园的呢?众所周知,素质教育提倡对学生的全面发展。但我们所在的是农村学校,这里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文化知识的学习任务占绝对主导的地位。周围环境的影响使学生没有机会去感知音乐的魅力,享受音乐的熏陶。持续的学习压力使学生失去了活力,校园缺少了生机。面对这样的情况,学校领导制定了相应的措施。结合沙流河村的文化活动建设,学校决定将威风锣鼓引入校园,让铿锵的鼓点唤醒人们的精神,换回学生的笑脸。

作为音乐教师的我在课堂上给学生讲述威风锣鼓的历史、传说,展示演出的场面等方式,讓学生在了解这种艺术形式的同时接受它,喜欢它,乐于学习它。 在进行教学时,我把威风锣鼓的教学与音乐课程的内容结合起来,创编新的曲目,使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到练习与实践中,实现威风锣鼓影响力和影响范围的扩展。看到学生对威风锣鼓有了一定的兴趣,我们就在自愿报名的基础上选拔了一批比较有乐感的学生组建锣鼓队。

学生在每周的两节活动课上进行训练。学生和老师还会利用假期的时间,在学校排练新的节目。一开始我们拿一些传统的曲目进行训练,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技巧的基础上,我组织学生通过实践对威风锣鼓的活动形式进行探究与创新,开拓更加丰富的应用与实践方式。 我们还将威风锣鼓的教学与训练融入校园的文化建设中,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增进对威风锣鼓这一文化形式的了解与熟悉,使其更加深入地认知威风锣鼓背后的文化内涵。威风锣鼓具有一定的时代特征,其中蕴含了强烈的家国情感,我们利用威风锣鼓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进行技能训练的同时体会其中深层的文化内涵,增强学生的文化感知力,从而实现威风锣鼓文化的传承以及学生家国观念的形成与发展。

另外,为了帮助学生增进对威风锣鼓这一文化活动的了解与认知,我们组织学生参观本村的锣鼓文化宣传活动,同时还可以带领学生对锣鼓文化传承人进行采访,帮助学生探究威风锣鼓的产生背景,使其深入地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从而感知太平锣鼓中展现的文化内涵以及家国情怀。

锣鼓队成立几年来,队员人数从刚开始的30人,增加到120人,一批批学生在社团的教育和培养下,体格更健壮了、规矩意识更强了、吃苦精神更强烈了、自我展现意识更浓烈了、对传统文化更加热爱了,有效地带动了全校学生竞争意识、吃苦意识、文化传承意识的塑造和形成。

我们锣鼓队围绕以锣鼓表演、推广和传播传统锣鼓艺术为目标,培养队员的目标意识、规矩意识和敢于吃苦的奉献意识。学生的潜能是无限的,虽然他们在训练时汗流浃背,但是一想到自己可以在舞台上潇洒奔放的表演,那苦就不称之为苦了。这些意志品质的变化是对学生的终生发展有益的事情,这也是素质教育体制下育人的重要目标。

在威风锣鼓队刚成立不久,也遇到过一些问题。比如学生由于学习压力大,学业繁重,训练时间过于短,而且大部分人进队之前对于五线谱等音乐常识都是零基础,所以训练起来难度重重。另外,现在都是00后,吃苦,奉献意识不够,新社员只是对学习锣鼓抱有好奇心。许多人迷失在社团口号中,没有完全体会到责任与担当。训练任务一加重,就想放弃,有时由于训练枯燥也出现懒惰甚至退团现象。为了改变这样的情况,我与学校的相关老师相结合,想办法做好学生的各方面工作。我们积极探索鼓乐背后的文化和故事,通过推进传统锣鼓文化精神进入校园人才培养,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文化底蕴,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同时以训练、表演为载体,加强对制度内容的教育和引导,加强执行制度的坚定性,加强遵守制度的自觉性。

现在的威风锣鼓队日益步入正轨。我们力求通过威风锣鼓队的建设,改善校园的育人环境,挖掘其文化内涵,展现中华传统文化艺术的无限魅力。

作者:刘国俊

锣鼓艺术形式论文 篇2:

山西鼓乐舞考略

摘要:本文基于山西省哲学社会科学课题《流变、传承及其当代转换——山西鼓乐舞之人文精神研究》的基础上,首先展开对山西鼓乐舞的种类、分类以及地区分布的考察,力求将山西鼓乐舞作为考察的“核心物”,置于社会环境与生态环境中,同时关照共时性与历时性的影响,对所有影响其生成、发展的因素进行汇集、整理,为分析山西鼓乐舞所蕴含的人文精神内涵做前期准备工作。

关键词:山西鼓乐舞 山西锣鼓艺术 山西锣鼓艺术大赛

山西地区是华夏文明起源的中心区域,山西的文明在生成、演变和走向等方面,始终保持着其显著的特性和独立的性格。从某种程度上,山西鼓乐舞的形成反应了这一区域在一段历史时期中的社会变化及人文气质,每一种鼓乐舞的形成都与这一地区所处的地理位置、生态环境、劳动生活及文化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研究不同鼓乐舞的形成、发展、演变既是对现存艺术形式的保护与传承,也是对各个历史时期该地区人民社会生活及文化生活发展记录的佐证。

一、山西鼓乐舞种类统计

目前有据可考并且依然有生命力的山西鼓乐舞不到二十种。从有关山西鼓乐舞的资料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山西卷》记录的鼓乐舞有19种,前言介绍中按照锣鼓的打法、道具以及表演形式分类,山西锣鼓类舞蹈大致有:“背花锣”“穿箱锣鼓”“瞪眼家伙”“花鼓”“花敲鼓”“会鼓”“梅花鼓”“跑锣”“扇鼓”“威风锣鼓”“迓鼓”“牙锣鼓”“腰鼓”“音锣鼓”“转身鼓”,但书中只具体介绍了12种鼓乐舞,分别是:“瞪眼家伙”“花敲鼓”“沁水花鼓”“任庄扇鼓”“万荣花鼓”“威风锣鼓”“文迓鼓”“武迓鼓”“喜乐”“翼城花鼓”“音锣鼓”“转身鼓”。①未被提及的鼓乐舞,也许其本身在形式上和其他某种鼓乐舞形式较为相似,或是由于表演次数较少,没有形成较为丰富的形式内容,而被定义为不具备艺术价值或是其他留存价值,因此当时在《集成》(简称“集成”)编纂过程中没有收录,原因我们不得而知。但民间舞既作为一种活态遗存,那么它的一时、一地、一风俗、一人群都能表现出大为不同的内涵与侧面,因此我们在研究分析它的人文内涵时,不能再按照单个个体的线性发展来看待。在同一时期与其他外部世界是否存在联系、哪些联系以及联系过程中出现的诸多问题等都是我们要考虑的因素。为了能够更加真实全面的反映出这个民间舞蹈在特定时期的风貌,研究者应对研究对象进行广泛、深入的了解。因此,笔者秉承对学术研究更为严谨的态度,通过田野调查、实地走访对山西鼓乐舞文化进行了再一次深度挖掘。

二、山西鼓乐舞与山西锣鼓艺术的分类

鼓乐舞是山西锣鼓艺术的一个组成部分,為能够全面探究山西鼓乐舞的全貌,从山西总体的锣鼓艺术形式进行考察,应将鼓乐舞置于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系统中进行宏观的、多维的综合考察。

山西锣鼓艺术家协会是一个集合山西省锣鼓爱好者、艺术工作者,为弘扬发展山西锣鼓艺术而自发成立的民间协会组织。该协会于1988年成立,创办人韩起祥秉承一颗对锣鼓的痴心,风风雨雨四十载,为山西锣鼓乐的发展作出了极大的贡献。在实地走访调查中,笔者发现了许多真正流传在民间的锣鼓乐和鼓乐舞。之所以这样分类,从老艺人的口中我们得知,锣鼓表演分为“清锣鼓”“伴乐锣鼓”“伴舞锣鼓”。回想研究的初衷,探讨其人文内涵我们研究的范围不应该只局限于鼓乐舞这一种形式上。因此,通过多方调查对比,笔者发现山西民间锣鼓主要可归纳为“清锣鼓”“社火锣鼓”“舞蹈锣鼓”“混锣鼓”四种类型。“清锣鼓”就是单纯用鼓和铜响器演奏的锣鼓,它不与丝竹管弦乐器配合,其表演形式是以大件打击乐器组成,规模宏大、情绪激烈、乐曲豪放、粗犷、激越,例如:“太原锣鼓”“威风锣鼓”“岳村呱子”“云胜锣鼓”“花鼓”等均属清锣鼓。“社火锣鼓”是为民间社火活动伴奏的一种锣鼓,与“清锣鼓”区别之一是保留传统表演形式,受社火表演内容的制约,规模小,如“秧歌”“高跷”“舞龙”“旱船”“背棍”等。“舞蹈锣鼓”是边舞边鼓的一种锣鼓,表演性强,击鼓的同时伴有动作。如“腰鼓”“扇鼓”“花鼓”“转身鼓”等。“混锣鼓”也称吹打乐,流传较早,主要分:“粗吹锣鼓”和“细吹细打”两种,表演雄壮热烈、轻快明朗、吹打相依、引人入胜。“混锣鼓”包括佛、道两教的庙堂锣鼓乐。与民间锣鼓有着密切的血缘关系。长治地区的“八音会”、忻州地区的“大得胜”、五台山的庙堂音乐都属于此类锣鼓。②除此之外,进入新世纪以来,民间歌舞生存方式的转变,舞台艺术品的出现也影响着锣鼓艺术的走向。

山西鼓乐舞,即是上文所说的山西锣鼓艺术中的“伴舞锣鼓”。最初开始在民间流行的最主要的表演形式有:花鼓、扇鼓、迓鼓等。例如,翼城花鼓、万荣花鼓、曲沃口衔鼓舞(也称沁水花鼓或曲沃老花鼓)是山西花鼓艺术中最具特色,最典型的表演形式。表演时身戴多个花鼓,敲响所有花鼓鼓面的同时配有高超技艺的舞姿动作,注重表现花鼓艺人的打鼓技艺。任庄扇鼓、朔州扇鼓、雁北喜乐是山西扇鼓艺术的典型表现形式,鼓的样子顾名思义像扇子一样,一手持鼓,一手持鞭,在祀神仪式中表演,角色涵盖了儒、道、释三教的神仙、圣人、贤者,因此可以说它一方面表现出我国传统文化伦理内涵,另一方面也表现出我国民间宗教意识的发展、宗教和艺术的关系以及宗教艺术的源流。迓鼓主要包括:阳泉文迓鼓、平定武迓鼓、昔阳迓鼓,文武之分主要在于文迓鼓表演时以歌舞说唱为主,武迓鼓表演角色为水浒传中的梁山好汉。除了花鼓、扇鼓、迓鼓之外,山西鼓乐舞还有长治瞪眼家伙、运城五鬼闹判、襄汾转身鼓、新绛花敲鼓、和顺音锣鼓等。

三、山西鼓乐舞与山西锣鼓艺术的地区分布

山西民间锣鼓的分布大致可分为太原、晋中、运城、临汾、大同、忻州、长治七大地区。太原地区包括太原市和太原近郊等,主要民间锣鼓有:“太原锣鼓”“腰鼓”“社鼓”“太原威风鼓”等。晋中地区包括榆次市、太谷、文水、孝义、汾阳、离石、昔阳、平定、阳泉等,主要民间锣鼓有:“狗相咬”“鸡吵会”“牛斗虎”“平定迓鼓”“社鼓”“岳村呱子”“花鼓”“马西铙”等。晋南地区包括运城、万荣、临猗、绛县、翼城、闻喜、稷山、垣曲、芮城、永济、夏县等,主要民间锣鼓有:“鼓车锣鼓”“转身鼓”“花鼓”“背花锣鼓”。临汾地区包括洪洞、霍州、汾西、襄汾等,主要民间锣鼓是:“威风锣鼓”“花鼓”。大同地区包括宁武、朔县等地,主要民间锣鼓有:“云胜锣鼓”“浑源扇鼓”“朔州单鼓”等。忻州地区包括五台、定襄、原平等,主要锣鼓是吹打乐“十二牌子鼓”“大得胜”“大小安鼓”等。长治地区包括晋城、武乡、高平、壶关等地,主要民间锣鼓有:“泽州锣鼓”“斤秤锣鼓”“对鼓”“腰鼓”“大小十番”“十样景”“花腔鼓”等。③

山西地区由南向北分为晋南、晋东南、晋中、晋北地区。晋南临汾、运城地区的鼓乐舞以花鼓为主,包括:翼城花鼓、万荣花鼓、新绛花敲鼓、襄汾转身鼓、临汾穿箱锣鼓、运城背花锣、襄汾车鼓(也称马拉鼓车)、临汾阴阳鼓、临汾任庄扇鼓、稷山高台花鼓;晋东南晋城、长治地區的鼓乐舞主要为瞪眼家伙、沁水花鼓;晋中地区的鼓乐舞主要为和顺音锣鼓、昔阳迓鼓;晋北地区的鼓乐舞主要为喜乐;另外还有山西中北部地区的阳泉文迓鼓、平定武迓鼓。在搜集、整理山西鼓乐舞的过程中,笔者发现,在民俗活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许多原本是“清锣鼓”或者“伴乐锣鼓”的锣鼓艺术,通过不同场合下的与他文化或姊妹艺术的交流、融合、借鉴,也通过从观赏者、创作者和体验者的角度进行的改良,其艺术形式不断的发生改变。例如,运城背冰锣鼓在受到城市化审美心态的影响后改为背花锣鼓。晋城泽州锣鼓原本是“清锣鼓”的表演形式,后又加入了“打醉鼓”的表演,并在山西省首届锣鼓艺术大赛中获得了一等奖。绛州鼓乐也属于“清锣鼓”,表演时气势磅礴、虎虎生风。在进入到舞台艺术品的时候,加入了很多戏曲、舞蹈的元素。在2010年由山西省委宣传部投资排演的中国首部鼓乐剧《杨门女将》成为了山西鼓乐文化的经典之作。这些保留的或是已改变了的艺术形式反映着一个时期、山西区域的民俗文化在跟随时代脚步的发展节奏,尽可能对其全貌进行捕捉,但仍有因为视野有限而失去关于民间舞蹈社会文化历史研究的可能,并没有展开对一些现象的探讨。

四、山西鼓乐舞与山西锣鼓艺术大事记

新中国成立以来,山西锣鼓艺术不断发展,尤其在20世纪90年代在山西省群文工作者和文艺工作者的组织下,首先在山西省省会太原市掀起了一股锣鼓艺术热潮。1984年太原市工会在南宫举办的“太原锣鼓大赛”,是以表演“太原锣鼓”为主题,传承山西锣鼓艺术为思想先导的锣鼓盛会。参赛的队伍都是各个机关、企业的职工团体。49支队伍,200多辆彩车,2000多名队员参赛,不仅是山西省内近年来规模最大的锣鼓大赛,同时在全国的民间艺术活动中成为了一个时期的地域性民俗文化焦点。此后1988年,山西省锣鼓艺术家协会成立,1989年举办了“山西省首届民间锣鼓大赛”,在此次大赛中以“太原锣鼓”表演艺术为主,通过进一步搜集整理,规范了太原锣鼓曲谱,吸引了全省各地的民间锣鼓艺术团队前来表演。其中包括“清锣鼓”表演:晋南的临汾威风锣鼓、绛州鼓乐,太原地区的太原锣鼓、晋北大同地区的云胜锣鼓等。“社火锣鼓”表演:徐沟背棍、徐沟铁棍、二鬼摔跤等。参与的舞蹈锣鼓有:长治的瞪眼家伙、文水的岳村呱子、临汾和运城地区的穿箱锣鼓、五鬼闹判、运城的背冰锣鼓、襄汾的车鼓、阳泉迓鼓、晋城泽州锣鼓等。另外还有许多伴乐锣鼓表演:关帝锣鼓、关公锣鼓、绛州鼓乐等。④

1991年在山西省省会太原市举办了“第二届中国民间艺术节暨山西国际锣鼓节”。当时正值山西省对外友好周。陕西、内蒙、甘肃、贵州、江苏等五省、区民间艺术团应邀出席艺术节,节会期间活动节目繁多,花样纷呈,注重选择民间群众参与性强的节目,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这次全国民间艺术盛会的举办,对于山西民间艺术来说是一次非常重要的交流学习的机会,为山西锣鼓艺术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在随着国家话语、时代潮流的发展,山西锣鼓艺术逐步由民俗活动转变为舞台艺术品,在这之中它一边在不断延续当地传统的发展,一边也在吸收借鉴着其他文化的艺术形式。从中国传统文化这个层面来看,山西不同地区锣鼓艺术的发展表现出的,既是与姊妹艺术形式、其他文化艺术形式观念上的“和而不同”,而又在实践中整体会通、互相渗透、互相吸收。此后的几年时间山西锣鼓艺术家协会又陆续举办了一共五届“山西省民间锣鼓大赛”,大力推动了山西锣鼓艺术的发展。观察每一种鼓乐舞的表现形态、社会构成和转变,使人们看到的不仅仅是传统文化的沉淀、当代人所赋予的审美,同时也有中国社会自身发展的各种问题,它透视着一个时代人们的对国家意识形态的贯彻,现代化过程中思想的跃进,城市对于农村社会的影响。

当民俗活动逐步的开始由乡村走向首都舞台、外省赛场的各种空间和事件中,由民间活动、祭祀仪典发展为舞台艺术品的过程中,其表现形态、社会构成的传承和转变,使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传统文化的沉淀、当代人所赋予的审美,并且在参与国家话语、时代潮流的进程中,带给我们也有对于中国社会自身发展现状的思考,以及艺术传播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贯彻和现代化过程中的大跃进、城市化过程对乡土社会的影响的写照。从这个层面来讲我们不应当只关注山西鼓乐舞的内部历史文化、局限于单个艺术形态的线性发展,而是应当以探讨山西鼓乐舞的人文精神内涵为大前提,同时关注它与外部世界的联系,即国家文化形象建设;社会现代化进程的转变;教学形态、舞台艺术品的引领等,从而结合山西区域文化特点考察山西鼓乐舞。

注释:

①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编辑部编:《中国民间民间舞蹈集成·山西卷(上)》,北京:中国ISBN 中心,1993年版。

②采访韩起祥老艺人第一次记录,2018年8月,记录人郑昕。

③采访韩起祥老艺人第二次记录,2018年8月,记录人郑昕。

④采访韩起祥老艺人第三次记录,2018年8月,记录人郑昕。

参考文献:

[1]常峰,张林雨.太原锣鼓[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3.

[2]顾小英,田彩凤.山西民间舞蹈教程[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11.

[3]卫艳蕾.鼓之舞之——山西晋南鼓舞的人类学研究[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17.

[4]刘乃天.山西民间鼓乐舞研究[D].太原:山西大学,2012年.

[5]韩起祥.山西锣鼓20年[J].黄河之声,2007,(04).

作者:郑昕 郝志宇

锣鼓艺术形式论文 篇3:

威风锣鼓研究论文综述

【摘要】对威风锣鼓的相关研究论文进行了整理、归纳,运用互联网检索的方法索引出最具有代表性的学术文论,并通过数字统计梳理当前有关威风锣鼓研究的发展与现状。概括学术前沿对威风锣鼓的研究重点,又针对目前的研究空白提出了一些新的发展建议。

【关键词】威风锣鼓;被引频次;山西锣鼓

威风锣鼓是我国传统民族器乐合奏音乐——锣鼓乐的代表性曲种之一,它是山西锣鼓音乐中极重要的一部分。主要流行于晋南一带,尤以临汾地区为普遍。

临汾古称“平阳”,是广为人知的历史中的古帝尧王建都之地,所以现今我们把这里称作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帝尧时期,在襄汾县丁村的遗址中发现了曾出土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土鼓、鼍鼓、石磬、小铜铃(钹)等,是目前国内发现最早的打击乐器。威风锣鼓研究专家王振湖评价说“襄汾遗址的惊人发现,使尧帝不再是传说中的人物。威风锣鼓之源,就在山西临汾这块土地上,也不再是传说而将成为信实的历史”。经过这一系列的佐证说明,尧都临汾是原始锣鼓的发祥地。正因为这里悠远的历史积淀,深厚的文化内涵,优越的地理环境等条件,才让威风锣鼓这种传统的民族民间音乐形式得以产生、又不断传播继承发展,使它在人们心中拥有崇高的地位。威风锣鼓是我国传统民族器乐合奏音乐——锣鼓乐的代表性曲种之一,主要流行于晋南一带,尤以临汾、洪洞、霍州、浮山、曲沃、侯马、襄汾等市、县为普遍。它是山西锣鼓音乐中极重要的一部分。

综述威风锣鼓相关论文的目的是提醒我们,在寄希望于改革、发展、繁荣威风锣鼓的同时,不断地回顾和前瞻对其发展有重要意义。

一、1987年以来相关文献发表情况

威风锣鼓作为山西乃至音乐界的古老而深刻的艺术形式,近几十年随着社会、经济等方面的繁荣发展逐渐受到了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研究人员的关注。威风锣鼓相关的理论性和实践性研究不断加深,研究领域及研究视角也在不断融合、拓宽、发展。据笔者检索国内外相关文献的结果来看,国外还尚未有威风锣鼓的研究文论发表,对该音乐形式的研究文献均集中在国内。中国知网(www.cnki.net)是国内最具有代表性的大型科学研究成果知识检索平台之一,故本文以知网为索引平台。在文献分类中选择“哲学与人文科学”-“音乐舞蹈”-“音乐”,对以篇名为“威风锣鼓”的论文进行检索。通过分析整理,发现自1987年以来,国内相关文章共有35篇。下文将会对检索的具体结果展开分析、评述。

第一篇关于威风锣鼓的文论是1987年张月异的《洪洞威风锣鼓》,最近的一篇是2015年张志敏的《浅析临汾威风锣鼓》。从历时性的角度来看,28年来(1987-2015)平均每年发表威风锣鼓论文1.25篇,低于音乐类文论的普遍发表水平。其中,1987,1篇;1994,2篇;1996,1篇;1998,1篇;2000,1篇;2001,1篇;2005,2篇;2006,4篇;2008,2篇;2009,1篇;2010,2篇;2011,2篇;2012,6篇;2013,5篇;2014,3篇;2015,1篇。不过,在以上数据可见,自2006年威风锣鼓被列入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后,相关专家、学者、教育工作者等开始逐渐重视这方面的研究,文论数量逐年增加。从来源数据库的性质来看,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项(即学术性期刊)检索论文23篇;特色期刊项(即非学术期刊)论文4篇;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项(即硕士论文)3篇;会议论文2篇;报纸文章3篇。从来源单位看,多为山西省内单位,中北大学4篇、山西师范大学3篇、山西大学3篇、山西艺术职业学院3篇,其他机构6篇①。从数字及百分比数据中我们可以直观的了解到,有关威风锣鼓的研究,仍属于待发掘和多方面参与的学术田野。

以这一层级搜索到的35篇论文为基础,依次选择“研究层次”-“基础研究(社科)”得到23篇具有更高价值的威风锣鼓相关论文。

二、从被引频次中看相关论文研究旨趣

在被引频次前5中,2006年第2期《中国音乐学》单红龙的文章《山西威风锣鼓的节奏构成》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将威风锣鼓的节奏形态划分为基本节拍与节奏和混合节拍与节奏两类。在锣鼓乐公认的一、三、五、七这些基本字节后,独创性的提出了威风锣鼓特有的“九字节”,并以曲沃县席村的锣鼓曲《珍珠倒卷帘》为实例具体讲解。作者通过一次次的深入实地考察,获得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仔细观察、研究,探索出了在其他锣鼓音乐中鲜少见闻的独有节奏形式,在多变、特殊的的混合节奏节拍中,赋予威风锣鼓更加丰富的节奏内涵,使其音乐多样化,形式多元化,有助于完善威风锣鼓音乐理论研究体系。《黄河之声》2006年第4期上发表的单红龙的《论山西威风锣鼓的社会构成》,从历史传说、地理位置、文化积淀、群众基础等方面介绍了威风锣鼓在临汾地区民族文化中一直持续扮演着重要角色、并与人们的民风民俗活动密切相关的原因。通过国内重大活动中的表演和事件,如1991在北京第11届亚运会开幕式中表演、1992“威风锣鼓”专题片在央视“春晚”舞台放映、2006被批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的频繁亮相,使全国甚至国外人士了解了威风锣鼓并获得了高度赞扬。此外,作者还介紹了威风锣鼓名称的由来、历史传说、表演日期和形式、地位、影响和意义,此番全面地介绍了威风锣鼓,为专家学者今后的研究做出了良好的铺垫。单红龙载于2006年02期《中国音乐》中的《山西威风锣鼓记谱法诠释》,作者先介绍了威风锣鼓的特点及发展情况,他深入实地探索,获取一手资料后,搜集、整理、发现威风锣鼓记谱法。作者将威风锣鼓的记谱法分状声字记谱法(锣鼓经)和民间符号记谱法两种。状声字记谱法用状声字作为乐器在乐谱中的替代(即谱字),如“冬”代替鼓、“匡”代替锣等,节奏借用中国民乐简朴记谱法的标记形式。民间符号记谱法是民间艺人为了方便演奏、记谱而自创的一种方法。每种乐器各有一种简易符号来代替(除锣有四种以外),如“/”代替拔、“O”代替锣、“,记录音值的方法多样,特殊形式有符号图示记谱的曲沃县席村的锣鼓曲《珍珠倒卷帘》的“十一单”、“十四单”。最后作者说明了符号谱的优势,简便易记,又兼顾长短、强弱变化标记。由于作者出生在临汾,由于自幼对临汾热土及文化的挚爱,希冀通过此次探讨能让后人认识到威风锣鼓自身重要的艺术价值、实用价值,加深理解,引起重视,为威风锣鼓赢得更好的发展。陈华强载于2001S1期《沧桑》中的《晋鼓·威风锣鼓·绛州锣鼓》,从音乐形态的角度进行了细致研究。其中关于威风锣鼓的部分,论证了威风锣鼓发展现状的文化渊源。作者认为,在《唐王点兵》《四马投唐》《唐王大得胜》等曲牌中可以证实唐太宗李世民在霍州用锣鼓排兵布阵,最终得以战胜的历史。这些威风锣鼓的著名曲牌均在为唐王歌功颂德,展现了自唐代开始威风锣鼓在人民生活、征战中的重要作用。2005年04期《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和茜的《“天下第一鼓”的美学特征——临汾威风锣鼓》表明,近年威风锣鼓在中国锣鼓乐中的发展中声势浩大、增长迅速。作者以音乐美学的理论为研究基础,具体阐述了在威风锣鼓形态、音响、乐曲、表演四方面的美学特征中,何为美又为何美,措辞多样,语句优美。此文是首部研究威风锣鼓美学价值的文章,对今后的威风锣鼓研究和音乐美学研究都具有很大影响。

三、从下载频次中看相关研究的热点论题

在下载频次前5中,前两位都是硕士论文。硕、博士论文向来都是音乐学科中前沿、系统且具有较高含金量的学术研究成果的主要代表,有较强的借鉴价值。《威风锣鼓及其民俗学考察》(赵秀丽,2011),作者将全文分成了威风锣鼓初探和民俗学考察两部分。在充分研究相关文史及音乐民族学与民俗学的资料后,颇有新意的提出了威风锣鼓的产业化研究,建议“让群众一起努力,完善以威风锣鼓为‘轴心’的一系列商业活动,让其互相联系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这不仅会增加经济效益,更重要的是能让威风锣鼓这种“口传心授”方式流传的民族民间音乐形式得到更好的继承与保存。作者通过对当前的研究现状、发展现状对比,表扬了威风锣鼓通过文化产业经济结构调整后获得的骄人成绩,但还应当重视科学性、学术性的理论层次研究。《临汾威风锣鼓探究》(史济堂,2012),作者在做了威风锣鼓的历史阐述后,依据个人的乡村采风和亲身体验,具体讲解并分析了威风锣鼓的各个物质组成部分(包括乐器、奏法、指挥三方面)、演奏形式、演奏技巧、节奏节拍、曲谱分析。作者认为“当今的威风锣鼓已然成为了临汾的文化名牌,积极倡导将这种人民群众文化常态化和普及化”,以期不断推陈出新,保持持久旺盛的强大生命力,还呼吁文艺工作者们要引起重视,“为新时期谋求威风锣鼓新发展而努力”。(《山西威风锣鼓记谱法诠释》(单红龙,2006)和《山西威风锣鼓的节奏构成》(单红龙,2006)因重复此前被引频次前5中的内容,故略。)载于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12年02期彭姝玲的《威风锣鼓传承现状的调查与研究》,以音乐文化管理者的视角,仔细思量威风锣鼓的现状并做了一系列的调查研究。作者认为,当今社会由于受到新型文化艺术形式如商业电影、流行歌曲、KTV等的影响和冲击,威风锣鼓已经不再适应多数现代人的审美要求。为了改变这种窘境,就必须打造出精品化、多元化的威风锣鼓,大力扶持其发展,并朝着新颖的潮流不断迈进,才能受到大众的喜爱并产生自觉地传承意识。

结语

通过上文的梳理归纳,发现威风锣鼓目前的发展形势良好,人数增多,队伍增加,表演机会繁多,僅是缺乏精品;反观威风锣鼓的相关理论研究却大有文章可做。现阶段学术前沿中已有威风锣鼓理论性的探究,但成果较少,与从事民族民间音乐研究的人员总数相比大概很不相称。所以我认为如今的威风锣鼓科研、教育人员以及学生等应该多总结、思考与分析,为它的发展奠定良好的理论知识基垫。笔者认为可以在山西省内率先开展“威风锣鼓进校园活动”,实现中小学了解,大中专院校探索。借鉴二胡、古筝、管子等民族器乐走入音乐院校后的专业化发展道路,及民间音乐家的社会身份转型的案例,将它们的成功应用在威风锣鼓的发展中,充分利用教育资源,培养出新型民族音乐研究者,更好的研究和发展威风锣鼓。

注释:

①其他机构包括北京化工大学,太原师范学院,山西省临汾市美术家协会,山西省锣鼓艺术家协会,山西戏剧职业学院,大同大学.

参考文献

[1]王振湖.威风锣鼓的发展[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9.

[2]单红龙.山西威风锣鼓的节奏构成[J].中国音乐学,2006(02).

[3]单红龙.论山西威风锣鼓的社会构成[J].黄河之声,2006(04).

[4]单红龙.山西威风锣鼓记谱法诠释[J].中国音乐,2006(02).

[5]陈华强.晋鼓·威风锣鼓·绛州锣鼓[J].沧桑,2001(S1).

[6]何茜.“天下第一鼓”的美学特征——临汾威风锣鼓[J].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2005(04).

[7]赵秀丽.威风锣鼓及其民俗学考察[D].山西大学,2011.

[8]史济堂.临汾威风锣鼓探究[D].山西大学,2012.

[9]彭姝玲.威风锣鼓传承现状的调查与研究[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12(02).

作者简介:刘华军,山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在读研究生,山西临汾市尧都区刘村二中教师。

作者:刘华军

上一篇:保安队伍管理论文下一篇:网络艺术审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