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戏剧艺术形式论文

2022-04-18

中国现代音乐史上,甚至是中国现代艺术史上,延安新秧歌剧都是一个不可忽视的课题。作为一种特定时期的特有艺术现象和艺术新品种,它与之后出现的“新歌剧”之间到底存在何种关系和渊源?这在当时及后来的文艺界,尤其是歌剧理论界引起了极大重视,并展开过热烈的讨论。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创新戏剧艺术形式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创新戏剧艺术形式论文 篇1:

浅析戏剧化服装表演艺术形式的创新

服装表演正朝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它逐渐和戏剧化元素相结合,形成了集音乐、美术、服装、摄影等于一体的艺术表现形式,让服装表演更加具有观赏性,得到更多消费者的关注。因此,如何在服装表演中体现和创新戏剧化元素,实现二者的更好融入,值得深入探究。本文分析了戏剧化服装表演形式的创新,论述了戏剧化元素和服装表演相结合的艺术特征。

服装表演是一种动态展示,需要模特穿着服装进行表演,在舞台中传达设计师的设计理念和构思。服装表演发展至今,已经成为一种艺术形式,将美术、摄影、音乐等融为一体。随着社会发展,服装表演具备了商业价值。不同时期,人们具有不同的审美,服装表演形式也跟着除旧布新,朝更加多元的方向发展。诸多设计师为了向消费者传达自己的设计理念,将戏剧化元素融入服装表演艺术中,让服装表演更加具有观赏性。

一、戏剧化服装表演艺术形式的特征

(一)服装表演通过戏剧化元素突出主题

服装表演具有独特性,通过服饰传播当前社会人们的精神面貌,融入戏剧化元素,通过模特的服装、造型,舞台音乐和编排等来突出主題,更加生动形象。服装表演运用高科技手段,在灯光效应的特定环境中展示不同的艺术效果,表演者和舞台效果都是为展示服饰而服务,通过超现实主义和虚拟的舞台等设计效果,围绕表演主题,插入戏剧化的秀场,从而更直观地让观众体会到服装的美感和设计理念。

例如,2016年香奈儿的航空舞台秀设计将机场作为演出舞台,邀请函以登机牌的形式呈现给观众,观众需要手持登机牌过安检,才能进入“候机室”的发布会中看秀。整场服装表演模拟机场的工作氛围,通过对舞台戏剧化的设计,对模特化妆造型和表演形式戏剧化的加工,模特身着品牌中符合机场主题的休闲装扮。整场走秀加入戏剧化元素的表演,满足了观众审美需求,让观众在良好的氛围中观看表演,更好地体会这场服装秀传达的理念。

(二)戏剧化服装表演艺术形式丰富观众的感知

戏剧化服装表演采用情景表演的形式,加上舞台效果的设计,在特定的环境中体现服装的主题。它采用生动活泼的表现形式,通过舞台效果将观众带入情境,利用表演的整体性和故事性给观众带来视听盛宴,丰富观众的感知系统,给观众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戏剧化服装表演的舞台效果、服装造型要统一风格。例如,2015年香奈儿秋冬季时装秀,舞台由巴黎皇宫变为一家法国高级餐厅,场地中设有具有巴黎气息的老式吧台,秀场中飘着咖啡的浓浓香气,模特运用妆容造型和奢华道具,模仿法国餐厅就餐的样子,利用高科技的舞台效果,给观众营造了身临其境的观看氛围。整场大秀在休闲中完成,通过强烈戏剧色彩的舞台设计、夸张的表达手段,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三)戏剧化服装表演艺术形式注重创意的编排

戏剧化服装表演要突出表演特征,演出编排要区别于其他表演形式,突出演出主题,从而掌握演出的关键,让观众更清晰直观地观看演出。表演形式要重点突出服装表现,弱化其他方面,不能让观众视线脱离服装。因此,创意编排对编导的要求很高,既要通过戏剧化的表现形式来突出主题,又不能太过夸张,导致观众思维跳脱。编导要在服装表演艺术中突出服装特征,就要有无限的想象力和创意,整场大秀既要有故事的连贯性又要在细节中体现主题,才能在表演中做到完美和谐、主题突出。

二、戏剧化服装表演艺术形式中的创新意识

戏剧化服装表演包含多种元素,如模特、音乐、舞台设计、表演编导等,它们都是表演成功与否的重要影响因素。所以,想要达到良好的视觉效果,人们就要从各个方面加强创新意识。

(一)编排的创新

戏剧化服装表演艺术想要抓住观众的眼球,就要从编排中追求创新,要在表演中突出主题,将故事以完整的情节呈现在观众眼前,根据故事的发展规律合理地编排表演,给观众带来一场震撼的视听盛宴,留下深刻的印象。创意的编排要引起观众的共鸣,简单直接地向观众传达想要表达的理念和构思,使观众在故事中体会其中所传达的情感。编排的创新可以表现在多个方面,可以是人生的起落、爱情的缠绵等,每个故事都要表达其中的感情。这样在编排中加入模特的表演,配合多种戏剧性的舞台效果,将多种因素融合,使演出达到理想的效果。

(二)音乐是戏剧化服装表演艺术形式的灵魂

戏剧化服装表演中,音乐的选择直接影响模特的表现,也能烘托现场气氛。戏剧化服装表演需要活泼、生动的音乐来烘托现场气氛,使整场演出达到音乐、服装、主题、模特以及观众情绪的完美统一。音乐关系到整体表演效果,和表演相辅相成,一场完整的表演和音乐伴奏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戏剧化服装表演不仅包括模特优美的动作呈现、舞台绚烂的灯光效果、现场真实的布景道具,也包括音乐的运用。音乐和舞台相结合,表演才能更具有张力,在音乐和戏剧化服装表演相融合的过程中,音乐节奏有着关键的作用。音乐节奏的快慢、音量的强弱都能让模特更加完整地进行表演,也能带观众进入一场震撼人心的视听盛宴。

(三)舞台造型与戏剧化服装表演风格统一

戏剧化服装表演中,服装表演的舞台设计和模特的舞台造型风格要统一。传统的舞台表演为了更好突出服装的主题,舞台设计较为单一,通常会用纯净的素色背景板等。然而,随着人们审美的提高,服装表演逐渐变得多元化,设计师和编导为了给观众的视觉带来更强烈的刺激,让观众更直观地理解服装的设计理念,将戏剧化的舞台效果融入到服装表演中,用绚丽的色彩和高科技的灯光效果作为舞台设计,用夸张的手法突显主题。模特的舞台造型也通过不同的修饰,与整体的舞台风格形成统一,准确地演绎服装,做到“人”“物”“景”的统一。例如,2007年Dior春夏高级定制发布会上,约翰·加利亚诺用歌剧《蝴蝶夫人》作为创作灵感,运用浓重的日本艺妓妆容,通过夸张的头饰和服装,加上奇特的舞台效果,模特造型和舞台效果完美融合,展现了设计师天马行空的想象力。

三、结语

戏剧化服装表演艺术形式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以表演为根本,融入艺术因素,用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引发观众的兴趣,用戏剧化服装表演的艺术形式更直观地向观众表达设计师的设计理念和品牌的文化理念,迎合当下人们的审美。同时,要不断创新,利用戏剧化服装表演艺术形式的夸张手法突出服装主题,运用奇特的舞台效果、震撼的音乐伴奏和完美的化妆造型,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沈阳师范大学戏剧学院)

作者:吴盈熹

创新戏剧艺术形式论文 篇2:

对新秧歌剧与新歌剧历史衍变的认识

中国现代音乐史上,甚至是中国现代艺术史上,延安新秧歌剧都是一个不可忽视的课题。作为一种特定时期的特有艺术现象和艺术新品种,它与之后出现的“新歌剧”之间到底存在何种关系和渊源?这在当时及后来的文艺界,尤其是歌剧理论界引起了极大重视,并展开过热烈的讨论。有观点认为,“在努力寻求中国歌剧最初观众的过程中,把歌剧这种外来音乐戏剧艺术形式与类似传统歌舞剧的秧歌嫁接,巧妙地找到了在传统文化中着床的土壤”,这些大型秧歌剧作品都是在小秧歌剧的基础上产生的,都处在从秧歌剧向歌剧发展的过渡阶段之中”{1}。显然,这种观点认为中国歌剧或者说新歌剧是秧歌剧过渡到歌剧而来的。在香港第二届中国声乐研讨会上,香港大学的刘靖之认为,“歌剧《白毛女》就是按洋的方法写出的东西”{2}。还有学者认为,“通过戏曲改良以成中国歌剧,或中国照此进化论无以成歌剧的论调在其后一直是络绎不绝。我认为,王光祈对中国歌剧的理论贡献远不及他在其他方面那么深入,个中的原因之一是歌剧艺术是门综合性极强的艺术,站在中国戏曲的角度看歌剧,显然是不得要领,他仅仅从音乐体裁的比较中获得了可以进行歌剧比较的一些论据,这是一种在标准的音乐史范畴内研究歌剧的方法,有着极大的片面性,在歌剧本体的认识程度上,他远不及数年之后的戏剧家焦菊隐论述得那样使人信服”{3}。“国外也有学者将中国的戏曲称作中国的歌剧,例如他们将京剧翻译为‘Peking Opera’、越剧翻译为‘Zhejiang Opera’等等”{4}。“秧歌剧之称为新歌剧,是在最初《兄妹开荒》等这些小戏一出现的时候,就被观众这样称呼的”{5}。这些说法同样值得我们思考。

通过以上众多围绕延安新秧歌剧与新歌剧之间的关系和新歌剧的基本属性之论述不难发现,大家的焦点主要集中在新秧歌剧与新歌剧的历史渊源以及关于新歌剧模棱两可的起源的争论上。笔者也将试图从新秧歌剧到新歌剧的形式衍展入手对此提出自己的认识。

一、新秧歌剧和新歌剧的相似性

从新秧歌剧到新歌剧的衍变过程中,两者具有共同点的地方在于:其一,创作与表演人员的一致性;其二,音乐创作方法上的相似性;其三,作品题材选择的一致性,如两者基本上是现实题材,而且是革命现实题材;其四,艺术功能上的一致性。“所谓新歌剧,具有以下几个有别于以往中国歌剧的鲜明特征,首先是在题材内容上,与人民的生活和现实的革命斗争息息相关,即富于革命化的内涵;其次,在艺术形式上注重民族传统音乐,特别是戏曲音乐的继承借鉴,在此基础上汲取西洋歌剧的表现因素加以发展和创造;再次,力求符合中国广大人民群众的欣赏习惯和审美情趣,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这些特征,与延安地区40年代初掀起的秧歌剧运动的许多经验有着直接的渊源关系”{6}。

其中,“新秧歌剧”对“新歌剧”的最大影响,或者说“新歌剧”与“新秧歌剧”最“一脉相承”的,就是现实题材的选择——两者都以现实题材作为自己创作的根本,可以这样说,历史题材、神话题材等,甚至包括中国戏曲的传统题材都基本上被排除在了“新秧歌剧”和“新歌剧”之外。

二、新秧歌剧与新歌剧各自的特点

以新歌剧《白毛女》为例,在音乐上的处理,与新秧歌最明显的区别在于:

其一,新歌剧除了采用和吸收说唱、戏曲等多种民间音乐的音调和展衍手法外,还有意识地借鉴了西方歌剧主题贯穿发展的手法,赋予音乐的戏剧化处理,从而将人物的音乐形象注入鲜明的个性,并能随剧情发展而展开。如喜儿遭到黄世仁污辱后唱的《刀杀我,斧砍我,你不该这么糟蹋我》,音调中揉进了秦腔苦音和散板的节奏;当怀着强烈仇恨从黄家逃走时唱的《我要活》,引进了河北梆子的高亢激愤音调;在最后斗争会上的《控诉》唱段里,则综合了山西梆子、河北梆子的旋法因素,这可以说是歌剧音乐“民族化”的尝试,而与新秧歌剧将歌舞“小戏化”或“戏曲化”不尽相同。

其二,新歌剧与中国传统戏曲“腔”的安排不同,《白毛女》的音乐创作借鉴西洋歌剧的某些传统和经验,根据剧情展开需要,安排了对唱、重唱、伴唱和合唱,如剧终前群众合唱的《太阳出来了》,突出了“旧社会把人变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的主题思想。

其三,最重要的是,在舞台演出的节奏上,作为新歌剧的《白毛女》已经完全弃用了新秧歌剧的“锣鼓点”节奏,也就是中国传统戏曲的“锣鼓经”节奏形式,从而将“新歌剧”与“新戏曲”区分了开来。惟其如此,我们说,延安新秧歌剧在本质上是进行现代性改造的“新戏曲”——从“二小戏”“三小戏”到大戏,以《白毛女》为代表的“新歌剧”则是进行现代性创造的民族新歌剧。

更何况参与新秧歌剧剧目创作与演出的单位,大部分是非职业演出团体,而且几乎囊括了当时延安地区的主要党政主要部门,如中央党校、西北党校、行政学院、联政宣传队、杨家岭秧歌队、枣园秧歌队等。“1943年春节,延安掀起轰轰烈烈的秧歌剧运动高潮中,出动的边区文协、中央党校、联政、枣园、桥乡镇、保安处、抗战剧团、延安县、军法处、西北党校、南区、杨家岭、延安市民、行政学院等秧歌队,大多是业余秧歌队,专业剧团已下乡了”{7}。这都显示了中国传统戏曲尤其是民间小戏的主要活动特征,而非专业的歌剧创作特征。所以我们说,歌剧《白毛女》是一部新创作的民族歌剧,或者说是在形态上“歌”为“曲”用的民族歌剧。与其说它与新秧歌剧有关联,还不如说是受新秧歌剧运动的影响的另一种创新与发展。

以往我们一般习惯将中国的传统戏曲称为“中国传统歌剧”,这其实是一种误读。正是有了这种误读,我们才将对民间歌舞进行“现代性”改造的延安新秧歌剧与“中国传统歌剧”联系起来,并进而认为《白毛女》作为“新歌剧”正是“新秧歌剧”的发展。

在歌剧人舒强看来,“《白毛女》不是秧歌剧,比秧歌剧提高了,是新歌剧了”{8}。舒强认为,他与王大化(歌剧《白毛女》的编导人员之一,《白毛女》剧本的写作由贺敬之、丁毅执笔,谱曲是马可等人,导演由王大化、舒强负责)都当过新歌剧《白毛女》的导演,虽然“王大化同志演过很多秧歌剧,排歌剧,他是有基础的。可是像《白毛女》这样的歌剧怎么排,他心中也无数”。而他自己更是“心中无数”,因为“我是搞话剧的……我不会扭秧歌舞……戏曲还是童年时代跟着父亲看过一些,那时还没有看过外国歌剧”{9}。

可见,从导演的角度讲,《白毛女》完全是个“新”东西。显然,它的音乐创作,“走全盘欧化道路为我所不取,企图以改造我国旧剧来达到创造中国新歌剧的做法亦行不通”{10}。“《白毛女》的音乐创作,是根据秧歌剧创作经验,吸取广泛流行于民间不断发展与创造着的民歌、秧歌、花鼓,使其戏剧音乐化,并与地方戏剧音乐相融合,再经创作加工使之适合于剧本内容的表现与发挥而进行的。”{11}由此可以断定,《白毛女》借鉴了新秧歌剧创作的经验,这包括剧本创作、作曲、舞美设计、导演、演员等的创作演出经验。在这里,“借鉴”创作经验与“继承”艺术形态是有根本性区别的。如果说作为新歌剧的《白毛女》与新秧歌剧有关系,这是特殊时代特殊情况造成的,但这种关系并不是“承继”关系,而是“影响”的关系。新歌剧既不是对新秧歌剧的改造,也不是对中国戏曲的改造。“秧歌剧的创作,又为后来的新歌剧创作的成熟和发展,积累了许多有益的经验”{12}。换而言之,歌剧《白毛女》的诞生,被认为是中国民族歌剧(新歌剧)的开创,它与新秧歌剧的关联可以说明中国民族歌剧(新歌剧)的基础,主要是受到中国传统戏曲“歌舞”影响的一种再创造活动。

因此,在延安新秧歌剧与新歌剧之间不能直接划等号。中国传统戏曲并不是中国传统歌剧,两者并不是一个概念,不能等同,更不能互换。《白毛女》是新创作的民族歌剧,而不在新秧歌剧基础上简单的延伸。但因为新歌剧与中国传统戏曲之间存在着天然联系,自然与延安新秧歌剧挂上了钩。《白毛女》是运用西洋的“歌剧”概念,借鉴中国戏曲“歌唱”部分风格的一种民族歌剧创作,并不是从新秧歌剧到歌剧(从小歌剧到大歌剧)的发展,也不是对中国传统戏曲改良而成的“歌剧”样式。就这种意义上讲,歌剧《白毛女》与新秧歌剧的关系,要弱于其自身的创造或创新。

三、从新秧歌剧到新歌剧的历史衍变

在某种意义上说,从新秧歌剧到新歌剧的历史衍变,既是一种历史的必然,更是一种历史的偶然。因为从延安新秧歌剧运动的初衷来说,其目的是一种对民间歌舞改造的“新戏曲”运动,是对中国传统戏曲进行现代性改革的另一种尝试,这种尝试更直接影响到了“新中国”建立后的戏曲现代戏创作。从民间歌舞到歌剧的“戏剧化”,不可能直接衍变,其间一定经过了“二小戏”和“三小戏”的阶段,这也就是延安时期的新秧歌剧——一种比较标准的“二小戏”和“三小戏”。这是由于民间歌舞的特殊性,它不可能直接被“歌剧化”,特别是如西洋歌剧的以音乐为主的“歌剧化”。正因如此,从秧歌小戏到所谓的“秧歌大戏”,尤其是被认作新民族歌剧《白毛女》的诞生,秧歌的歌舞本体性——形态与特征,就基本上不复存在了。可以这样说,《白毛女》是在追求“大歌剧”基础上的民族化歌剧,或者说是“洋为中用”的基础上的“歌剧化”,并不是民间歌舞基础上的“歌剧化”。

新歌剧的深刻性在于:当西方的艺术样式随着国门的打开而进入,如何克服“水土不服”的问题,而与艺术的叙事现代性结合起来。但是由于中西文化乃至语言的差异,中国的老百姓对这种洋派的艺术样式采取的是不接受,甚至是排斥的态度,在歌剧观赏与理解上存在着天然的障碍。洋腔洋调的歌剧,不但不能折服观众,还使观众产生了距离感与障碍感。早在民国初年,阿隆·阿甫夏洛穆夫就曾说:“在建立纯粹的中国歌剧与舞剧之前,从事改良京剧和上演音乐剧——音乐、歌唱、对白、舞蹈并重的戏——可以作为过渡的桥梁。”{13}作为新歌剧的里程碑作品的《白毛女》,其歌唱性段落没有采用西方的咏叹调的形态,而是将中国民族歌剧与中国传统戏曲的音乐素材结合在一起。可以这样说,延安的新秧歌剧与新歌剧不同,前者是使中国传统戏曲如何适应现代题材,将之改造后的成果;后者却是一场使洋歌剧、大话剧这种西方艺术能在中国这块土地上为老百姓看懂并被接受的一种新的艺术样式,是以借鉴中国传统民间戏曲艺术而进行的革新创造。

延安新秧歌剧为新中国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在音乐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新秧歌剧作为一种时代的产物,虽然在解放战争胜利后便鲜有具体报道,但秧歌——这种传统的民间歌舞形式——依旧活跃于人们群众的日常生活当中。在改革开放以后,“扭秧歌”仍然是群众节日欢庆、茶余饭后十分喜爱的一项文艺活动。今天,秧歌舞更是成为了广大群众锻炼、娱乐和休闲的一种生活方式,在北方地区,经常可见挥起彩扇、舞动身姿,心花怒放扭起来的秧歌舞。在加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程中,火红的秧歌在提高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丰富农民文化生活等方面也起到了积极的引导作用,营造出浓厚的社会氛围。不但如此,在许多大型综艺晚会中,歌舞、小品的表演都吸取了秧歌舞的元素,为节目本身提供了贴近群众、“接地气”的内容,同时更推动了民间秧歌舞的创新和发展,使秧歌的魅力不断深入人心。为久远的艺术形式赋予了现实性的精神内容,在弘扬民族精神和凸显大爱的主题下,留下了属于这个时代的精神特征。

而新歌剧的发展则不同于秧歌剧,随着《白毛女》的诞生,歌剧在自己的道路上不断发展成为“音乐、戏剧、诗歌、舞台美术、舞蹈等交融与一体的综合艺术形式,是高度集中的舞台表演艺术”{14}。在歌剧《白毛女》之后,陆续有《江姐》《洪湖赤卫队》《红珊瑚》《党的女儿》等一列优秀剧目登上历史舞台,不少剧目至今仍然活跃于歌剧舞台上,久演不衰。新歌剧在其发展和创造过程中,都或多或少吸收了地方民间歌舞、民歌曲调的风采,其中,多部歌剧在唱腔和舞蹈中都流露有秧歌戏、秧歌舞的痕迹。新秧歌剧和新歌剧两种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艺术形式,都在各自的文艺舞台上都发挥着属于自己的光辉和作用,赋予了当代音乐艺术“百花齐放”的新面貌。

{1} 满新颖《中国近现代歌剧史》[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12年版,第479页。

{2} 同{1},第314页。

{3} 同{1},第224页。

{4} 同{1},第2页。

{5} 张庚《新歌剧——以秧歌剧的基础上提高一步》,载《张庚自选集》,中国戏剧出版社2004年版,第104页。

{6} 史仲文主编《中国艺术史(音乐卷)》,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083页。

{7} 见《解放日报》1943年2月25日新闻报道。

{8} 舒晓鸣《父亲怎样导演〈白毛女〉》[J/OL],http://www.cflac.org.cn/ys/xwy/201205/t20120528_137489.html,2012-05-28.

{9}{10}{11} 同{2},第197页。

{12} 同{6},第1029页。

{13} 袁励康《忆中国歌舞剧社》,载《歌剧舞剧资料汇编》,1982年第2期,第16页。

{14} 南利华《歌剧概论》,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3页。

许洁 华东师范大学音乐学系在读博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 张萌)

作者:许洁

创新戏剧艺术形式论文 篇3:

“戏”润童心 “艺”出精彩

戏剧作为一种综合性强的艺术形式,融合了音乐、文学和舞蹈等艺术元素,特别是以舞台表演为核心。幼儿在戏剧表演的过程中,能够促进自身审美、认知、情感和个性的发展。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美育成为幼儿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且幼儿园正处于美学意识形成的特殊阶段,将儿童戏剧融入幼儿园的教学活动之中,既丰富了幼儿园美育的内容和形式,又能够让幼儿接受艺术的熏陶,为幼儿园的全面成长奠定基础。基于此背景,文章将阐述儿童戏剧的特点,探讨儿童戏剧对幼儿成长的多元价值,并提出儿童戏剧在幼儿园中的实践策略。

儿童戏剧是专门针对幼儿的舞台艺术形式,很好地融合了服装、造型、美术等艺术元素,通过直观的舞台形象和多样的舞台表演形式反映现实生活,深受幼儿的喜爱。相对于美术、音乐等艺术学科而言,儿童戏剧有着综合性强的特点,适当地组织儿童戏剧活动,对幼儿语言能力、认知能力、动作能力和审美能力的发展有着很大的积极作用,有效地满足了幼儿的成长需求。在素质教育和艺术教育日益得到重视的新时期,儿童戏剧活动的组织和开展成了幼儿教育较为流行的方式,促使幼儿在丰富、有趣的戏剧情景中,加深对世界的认知和理解,获得深刻的情感体验,这对幼儿的成长和发展尤为重要。

一、儿童戏剧的特点

儿童戏剧是戏剧的一个分支,在儿童戏剧活动中,儿童是参与戏剧活动的对象,涵盖音乐、美术、表演等多种艺术成分,是幼儿非常欢迎的艺术教育活动。一般而言,儿童戏剧有着以下三个方面的特点:首先,塑造真善美。幼儿园的孩子年龄小,尚未形成是非善恶的观念,而且有着很强的学习能力,而在儿童戏剧活动中,通常是美好、幸福故事的再现,所以在表演的过程中有利于幼儿形成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并具备善良的品格。其次,情节简单。由于3~6岁的幼儿正处于了解社会、感知社会的特殊时期,难以理解复杂、抽象的故事情节,相对于成人戏剧而言,儿童戏剧的情节更加简单,一般没有更多的铺垫,更容易吸引幼儿的注意力,促使幼儿耐心地完成戏剧演出。最后,动作趣味性强。动作是儿童戏剧的灵魂,诸多戏剧的情节和意境需要依托动作的方式来塑造,而且符合戏剧情节和内容的动作,将更好地展现戏剧人物的内心世界,增添了儿童戏剧的童趣,激发了幼儿参与戏剧表演的热情,并使幼儿在戏剧表演的过程中得到启发和感悟。

二、儿童戏剧对幼儿成长的多元价值

(一)促进幼儿语言能力发展

众所周知,语言是幼儿表达内心思想情感的载体,也是他们成长与发展的基本能力,儿童戏剧表演离不开语言表达,而且儿童戏剧的语言有着口语化和韵文化的特点,舞台说明、台词均是戏剧语言的组成部分,舞台说明一般是说明性文字,有着短小精悍的特点;台词具有音韵优美、口语化的特点,符合幼儿的语言发展规律,小朋友们在观看和参演戏剧活动时,能够体验到语言的魅力,并在戏剧活动中,学习语言、实践语言,潜移默化地提升自身的语言能力。如在儿童剧《三只蝴蝶》中,其中有句台词受到了幼儿的喜爱,便是“我们三个好朋友,相亲相爱不分手,要来一块来,要走一块走”,音韵和谐、朗朗上口,幼儿脱口而出。在说台词的同时,初步地萌发幼儿的语感,从而让幼儿在儿童戏剧活动中敢于说、愿意说和喜欢说,随着语言交流的增多,将很好地促进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

(二)促进幼儿动作能力发展

动作发展是儿童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良好的动作协调能力也是衡量幼儿健康成长的指标。动作是儿童戏剧不可或缺的元素,也就是表演者需要通过一系列的动作表演,增添戏剧的趣味性,将戏剧人物的心理变化表现得淋漓尽致,促使戏剧故事变得更加形象、生动,把相应的动作融入戏剧活动之中,实现动作的自由舒展,符合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有利于幼儿的身心素质发展。儿童戏剧需要相应的动作进行支撑,通过丰富的动作表现展现戏剧的故事情节,体验人物的情感。如《老鼠嫁女》这一儿童戏剧,在实际表演的过程中,为了将其中的故事情节表现得淋漓尽致,需要组织画、剪、折、粘等手工活动,同时还需要布置场地、制作轿子等道具,在这一过程中将提升幼儿的动作能力,增强幼儿动作的协调性。又如,《麻雀与小孩》儿童剧中,其中有“飞飞,飞飞,飞飞”的动作,在表演这一动作的过程中,幼儿需要模仿小麻雀,上下扇动着翅膀,潜移默化地提升幼儿的动作能力。

(三) 促进幼儿审美意识发展

黑格尔曾说过:“不管是内容还是表现方式,戏剧都是一个有机整体,因此,它处于艺术的最高层次。”审美教育始终是幼儿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萌发幼儿美学情感的必要条件,幼儿教师要意识到幼儿期是塑造审美能力的特殊阶段,幼儿期的审美塑造,对幼儿的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戏剧艺术教育资源非常丰富,涵盖歌、舞、画、图等多种形式,聚集了深厚的审美资源,具有很强的针对性、系统性和连续性,组织丰富多样的儿童戏剧活动,将很好地陶冶幼儿的情操、洗涤幼儿的心灵,对幼儿进行全方位的艺术熏陶、对幼儿审美意识与能力的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甚至影响幼儿一生的审美态度与品位。儿童剧《麻雀与小孩》塑造了欢乐、活跃的小孩形象,幼儿采取一边歌唱、一边跳舞的方式,展现着儿童戏剧的情境,尤其是优美旋律的音乐与和谐的舞蹈融合,很好地体现了儿童戏剧的趣味和审美特点。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促使幼儿的审美体验更加深刻,这是其他艺术类型无法比拟的。

三、儿童戏剧在幼儿园中的实践策略

(一) 营造戏剧氛围,激发学习兴趣

不可否认,环境是非常重要的隐性教育资源,营造出浓厚的儿童戏剧教育氛围,可以促使幼儿在儿童戏剧氛围中学习、成长,感受儿童戏剧的趣味和魅力。在幼儿园教学活动中引入儿童戏剧时,我们要坚持“以幼为本”的教育原则,紧紧抓住幼儿喜欢新鲜事物这一特征,适时地更新环境创设的内容,在环境创设中注重儿童戏剧元素的融入,引导幼儿在空闲时间欣赏、观看儿童戏剧,逐步地感受儿童戏剧的艺术之美,激发学习儿童戏剧的兴趣和积极性。

在活动区域创设“儿童戏剧区”,投放儿童戏剧的图书,引导幼儿在阅读儿童戏剧图书的过程中,走进儿童戏剧、亲近儿童戏剧,感受到儿童戏剧美的熏陶,加深幼儿对于儿童戏剧的理解程度。另外,在教育信息化时代,我们也可以在互联网平台上搜索一些儿童戏剧的素材,尤其是其他幼儿园儿童戏剧表演的视频,在幼儿自由活动时间,通过多媒体教学设备播放,在观看和欣赏儿童戏剧表演视频的同时,鼓励和引导幼儿去模仿和想象,为释放出幼儿的表演天性营造良好的条件。这样才能更好地培養幼儿的艺术兴趣,增强他们学习儿童戏剧、表演儿童戏剧的热情。

(二) 发掘绘本价值,创新戏剧活动

绘本,被称为“画出来的书”,是儿童学习知识的良好载体,精致优美的绘画与简练生动的语言相结合,突出了绘本的艺术之美,深受幼儿的喜爱,而且绘本中有着很多有趣的故事,故事情节、人物形象非常符合幼儿的身心规律,也为创新儿童戏剧活动提供了素材。在开展儿童戏剧活动时,我们要发挥出绘本的价值,将绘本引入到戏剧教学和表演活动中来,绘本的选择既要符合幼儿的兴趣特点,又要适合改编成剧本进行戏剧表演,进一步创新戏剧活动的内容,促进幼儿创新意识的发展。

《谁咬了我的大饼》这一绘本描述了一只小猪的大饼被谁咬了的故事,趣味性强且角色较多,适合改编为儿童戏剧活动,我们将绘本的内容分为四个段落进行戏剧表演:第一段落“小猪做饼”;第二段落“大饼怎么了”;第三段落“是你咬的吗”;第四段落“小猪家欢乐会”。在表演的过程中,幼儿加上了自己的创意动作,赋予了戏剧表演更多的趣味性,将幼儿非常喜爱的绘本图书与戏剧艺术有效结合起来,将给予戏剧活动更多的可能性,也让戏剧活动充满创意、创新的气息,对于幼儿创新思维的发展也有着而一定的积极作用。另外,幼儿老师也可以选择一些富有生活气息的绘本,如《是谁嗯嗯在我头上》《好饿的毛毛虫》等,创新儿童戏剧的内容和形式,让儿童戏剧的内容更丰富、表演过程更有趣。

(三) 成立戏剧社团,注重戏剧实践

所谓社团,即是指具有某些共同特征、爱好的人相聚而成的互益组织。戏剧艺术符合幼儿好奇心强和善于模仿的心理特征,儿童戏剧活动的开展,丰富了幼儿艺术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将促进幼儿艺术素质的发展。在幼儿园成立戏剧社团,将戏剧社团作为儿童戏剧艺术发展的良好载体,是幼儿园开展儿童戏剧活动的有效方式,也是戏剧课程和教学活动的延伸,能进一步营造出浓厚的戏剧活动氛围,推动儿童戏剧活动在幼儿园的实施和发展。

在成立戏剧社团的过程中,我们鼓励幼儿积极地参与戏剧社团,针对参与戏剧社团的孩子给予一定的小奖励,定期组织戏剧社团活动。如在讲解《拔萝卜》这一故事时,由于有些幼儿已经听老师、家长或者同伴讲过此故事,在戏剧表演的过程中,我们引导戏剧社团的孩子编创角色的出场动作,有的孩子创编出:“老公公的背有点驼的,走起路来慢慢的,一只手还拄着拐杖!”幼儿通过创编戏剧表演的台词与情节,并采取实际行动表演出来,增强了儿童戏剧表演的趣味性。而且将幼儿的表演过程通过摄像机记录下来,制作成生动想象的视频、动画、海报、图画等等,作为戏剧社团的成果进行展示,可以增强幼儿参与戏剧社团活动的成就感。与此同时,幼儿教师也可以定期组织“戏剧社团文化艺术节”,组织戏剧社团的孩子表演儿童戏剧,大大增加了儿童戏剧活动的趣味性,促使幼儿在戏剧艺术中发展艺术兴趣、发挥自身的艺术潜能,提升幼儿的艺术修养。

(四)组织主题活动,促进戏剧发展

儿童戏剧中有着有趣的故事情节,可以为幼儿创造出另一个世界。戏剧教育是一种非常特殊的教育模式,融合了美学教育、社会教育等元素,幼儿期是身心成长的黄金时期。在开展戏剧教育活动的过程中,我们通过组织主题活动的形式,丰富戏剧活动的内容和形式,让幼儿在戏剧活动中学习知识、得到成长,并促进戏剧艺术在幼儿园中的发展,加深幼儿对戏剧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戏剧文化的传承。

幼儿的年龄小、阅历少,针对社会的认知有限,我们通过组织社会主题戏剧活动,如童话剧《红灯、绿灯和警察叔叔》,让幼儿在戏剧活动中学习交通规则,潜移默化地增强他们遵守交通规则的意识,通过“戏里”的生活来弥补“戏外”的生活局限,增强幼儿的社会认知。同时,我们还可以组织审美主题戏剧活动,如《小蜻蜓》戏剧表演活动,在表演的過程中,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播放音乐,幼儿会跟随音乐的节奏,表演小蜻蜓的动作,营造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良好氛围,在这其中幼儿会潜移默化地受到艺术元素的熏陶,提升自身的美学素养。另外,幼儿教师还可以开展语言、科学、健康等主题戏剧活动,让戏剧融入幼儿园的教学活动之中,在幼儿园绽放戏剧艺术的光彩。

(五)注重家园合作,增强戏剧体验

家园合作是一加一大于二的教育模式,家庭作为幼儿生活与成长的重要场所,家长的一举一动直接影响着幼儿的成长和发展,可以说没有家长参与的幼儿园教育抑或是没有幼儿园参与的家庭教育都难以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儿童戏剧在幼儿教育中的实践更离不开家长的支持。在组织戏剧相关活动时,我们引入家长这一教育资源,开展亲子戏剧活动,鼓励家长在家庭生活中与幼儿一起表演戏剧,共同感受戏剧文化和戏剧魅力。

京剧是北京传统艺术的代表,更是我国的国粹,生动有趣的京剧脸谱最容易吸引幼儿的注意力。为了加深幼儿对传统艺术的理解程度,我们可以开展“亲子互动,制作脸谱”活动,鼓励家长与孩子共同制作脸谱作品,有的家长和孩子以毛根为材料,在脸谱上加上了胡子,胡子立起来则是表达生气的样子。通过欣赏和绘画脸谱,幼儿潜移默化地受到了艺术情感的熏陶,加深了幼儿对传统戏剧的理解程度。另外,为了增进家园关系,丰富儿童戏剧的教学形式,我们定期组织“家园合作,畅享戏剧”等亲子类戏剧活动,也可以组织“我们爱儿童戏剧”亲子主题活动,主要由策划儿童戏剧、表演儿童戏剧和评价儿童戏剧等环节组成,促使家长成为儿童戏剧教学的一部分,让幼儿在儿童戏剧实践活动中,获得深刻的情感体验。

总而言之,儿童戏剧涵盖了多元的立体价值,对幼儿的全面发展有着很大的积极作用,相对于欧美等发达国家而言,国内针对幼儿开展戏剧艺术教育的活动较少,戏剧艺术教育在幼儿园教育中始终处于边缘地带。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幼儿教师要理解儿童戏剧的特点和多元价值,以幼儿的身心特征为基础,开展丰富多彩的儿童戏剧活动,真正地发挥出儿童戏剧在儿童成长中的价值,促进幼儿健康、全面发展,实现“戏”润童心、“艺”出精彩的教学目标。

(左毓红)

作者:王栋英

上一篇:传媒引导艺术探究论文下一篇:生态理念环境艺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