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族龙被艺术形式论文

2022-04-18

摘要黎族歌谣是黎族独特民俗的形象记录。黎族民歌有促进生产、抒发情怀、以歌为媒、精神诉求等多种民俗价值。在黎族传统歌谣和民俗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之时,发掘黎族歌谣的民俗价值,对黎族文化多样性的保持,对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建设,都有一定的现实和理论意义。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黎族龙被艺术形式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黎族龙被艺术形式论文 篇1:

论黎族元素在《黎族故事》舞美设计上的应用

摘 要:海南黎族艺术精华在《黎族故事》舞美设计上呈现出了它独具魅力的表现特点,本文通过黎族元素船形屋、树皮衣、黎锦等为代表的构成,从造型、色彩、纹饰等方面对《黎族故事》中舞美设计的应用和表现意义进行论述分析。

关键词:黎族元素;《黎族故事》;舞美设计;应用

《黎族故事》是由海南省歌舞团挖掘创作的大型原创舞蹈诗,是一部追溯海南黎族祖先发源、发展的故事传奇。该剧以海南岛上黎族祖先传说为线,以四千多年前黎族先民渡海迁徙海南岛的情、景、梦为魂,通过歌、舞、诗、画等艺术形式,表现了黎族先民开天辟地,生息繁衍的发展历程,抒写了一曲黎族儿女勤劳、智慧、团结奋斗、开创家园的生命赞歌。全剧由序幕、《黎之源》、《黎之魂》、《黎之韵》、《黎之情》、《黎之美》等篇章组成,以歌舞艺术形式以及黎族独特的船形屋、树皮衣、黎锦等舞美设计诠释了黎族古老的文化传统,重点描述黎族的先祖来源、刀耕火种、黎锦纺织、图腾崇拜以及奔放的爱情等原生态文化元素。

1 《黎族故事》舞美设计中黎族元素的构成

原创舞蹈诗《黎族故事》的舞美设计运用黎族独特的船形屋、树皮衣、黎锦等元素,展示了峥嵘的黎族历史和原汁原味的黎族人文风情,使观众如同身临其境地感受着黎族元素的浓郁风情,整台晚会让观众对黎族人的热情、友善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

1.1 船形屋承载着黎族的族源

船形屋,这是黎族富有本民族特色的传统住宅,也是黎族最古老的居屋。相传在三千年前的殷周,黎族的祖先乘木船漂流过海,克服了种种险阻,来到了美丽富饶的海南岛,并决定在此定居,于是木船就成了他们避风挡雨的屋舍。后代为了纪念祖先并崇拜祖先,木船形的草屋便代代相传,而且取名叫“船形屋”。

船形屋又可称船形茅屋,因状似倒扣船只而得名的船形屋,是黎族的传统住房。黎族称其为“竿”者“布隆篝峦”,意为“竹架棚房子”。船形屋的造型演变历经了从最初的高架船形屋、低架船形屋、落地船形屋、半船形屋到金字塔茅草屋等几个阶段,这种演变不仅是为了更好地适应湿热多雨、台风繁多、蚊蝇滋生的海南岛环境,也是向周边汉族住房学习而创新的结果。船形屋,就地取材,砍树劈竹,采藤割茅;以竹木扎架构成半圆形轮廓,以藤条捆牢,沿屋檐向屋顶盖以一层层编成片的茅草,传统的船形屋不设檐墙,屋顶与檐墙合为一,屋檐一直垂向地面前高后低状如船篷,用藤条或竹片编成离开地面的地板。黎族的船形屋不仅记录着海南黎族生存与发展轨迹,更记录着黎族历史与文明传承的脉络。

1.2 树皮衣承载着黎族的智慧

树皮衣是黎族服饰的始祖,至今已有三、四千年的历史,最初,树皮衣是用一种叫做“见血封喉”树的树皮制作而成,这种树制作的树皮布,经久耐用,而且汁液具有毒性,黎族人便借助它的毒性来达到防虫的目的。

树皮衣可谓是中国乃至世界纺织服装史上的第一。智慧的黎族祖先从大陆漂洋过海来到海南岛,为解決穿衣问题,他们采用原始森林里见血封喉树的树皮,经过修整、脱胶、鞣制等一系列工艺方法制成树皮布,然后缝制成衣服。树皮布和树皮衣是人类纺织服装史上的活化石,它的发明是黎族祖先对人类社会的伟大贡献,其特殊地位在人类学及文化史上是不可替代的。黎族树皮布树皮衣的不是野蛮落后的体现,反而较好的证明了当时人类的文明程度,因为只有黎族的树皮衣才可证明,人类服装的发展是从无纺布到有纺布的创造发明过程。

1.3 黎族织锦承载着黎族的文化

黎族织锦服饰的文化内涵极其丰富,承载着黎族文化的方方面面。黎族人由于没有文字,为传承本民族的文化艺术,将生产劳动中对大自然的认知,通过歌舞、雕刻、编织及织锦等形式浓缩成不同的符号元素,并在织锦服饰及生活用品中体现出来以便代代相传。

黎族织锦图案是黎族人在长期的生产劳动中对自然风貌、艺术审美、文化习俗和宗教信仰崇拜的综合体现。黎族织锦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以人纹和动物纹为主,花草树木和几何图形为辅,体现在妇女服饰上的各种织锦纹样;另一类是以人纹、蛙纹、龙纹和凤纹为主,花卉为辅,体现在龙被、壁挂等大型物品上的织锦纹样。黎族织锦的色彩运用非常讲究,色调主要以黑色或深蓝色为底,纹样则用红、黄、白等色,多样统一的纹样和色彩使织锦艳丽多彩。黎锦纹样共有160多种,这些纹样大体可分人形纹样、动物纹样、植物纹样、几何纹样、汉字纹样、自然纹样六大类,其中,黎族妇女最常用的是第一、二、三类纹样。黎族织锦的纹样造型稚拙夸张,构图设计大胆巧妙,通常是主体纹样处在中心位置,整个主体纹样占幅面积较大,辅助纹样多采用二方连续等形式作为装饰或衬托来丰满画面,这种主次分明,结构严整,松紧有度的构图不仅符合一般的美学原理,也反映了黎族人民超然的美感和创造才能。常见的黎族织锦,主体纹样多以人形纹为主,动物、植物等其他纹样只是作为装饰或衬托,这一重人轻物的构图形式,充分体现了黎族人民对祖先的崇拜之心。

2 《黎族故事》舞美设计中黎族元素的应用

黎族传统文化和其他民族传统文化一样有着多种的属性。如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地区性、传承性、社会性、时代性、多样性、相对的独立性等等。黎族由于方言、地域、风俗、服饰等方面的差异,内部又分为“侾”、“杞”、“润”(也称“本地”)、“美孚”、“赛”等五个支系。每个支系都有其特色的艺术, 民族特色元素十分丰富, 《黎族故事》舞美设计中黎族元素的应用主要是体现在造型、色彩、纹饰等方面。

2.1 黎族造型元素的应用

黎族造型元素有其自身鲜明的民族特征,其造型不仅符合当地人的需求而且具有良好的艺术效果,同时兼具海南热带滨海地域特色元素,当这些地域性优势转化为设计元素并体现在《黎族故事》的舞台上时,势必形成独树一帜的艺术特征。最典型的应用如舞台设计中将黎锦图案造型的夸张表现、船形屋线条的简洁粗狂、独木鼓雕刻的概括表现、树皮衣的重新组合等等。另外一些抽象的黎族元素在舞美设计中也得到较好应用。

2.2 黎族色彩元素的运用

黎族色彩元素比较有特点,对色彩的运用也十分讲究,多用明暗间色构成,注重色调的对比调和。黎族色彩主要体现在织锦纹样上,基本色调以黑色或深蓝色为底,纹样主色以红、黄、绿、白相间,辅助色多为深色或浅色的紫、棕、粉红、咖啡,形成色彩的对比与调和。在《黎族故事》的舞美设计中体现时,主要采用单个运用和综合应用相结合的表达形式。在舞台服装的制作上,黎锦服饰色彩的运用,不仅让舞台契合了热带地域与热带植物多变的纯色组合,其鲜明的色彩冲击力,也极大地突出了所处地域的特殊性,成为地域符号的最佳代言。

2.3 黎锦纹饰元素的再现

黎锦纹饰是黎族人在长期的生产劳动中对自然风貌、艺术审美、文化习俗和宗教信仰崇拜的综合体现。传统黎锦纹样共有160多种,这些纹 样大体可分人形纹样、动物纹样、植物纹样、几何纹样、汉字纹样、自然 纹样六大类。其中,人形纹样、动物纹样和植物纹样为黎锦常用纹样。在《黎族故事》的舞美设计中,设计师通过纹样与灯光的结合,运用夸张和变形的创作手法再现了黎锦纹饰的构成,使黎锦传统纹饰元素在现代舞美设计中延伸发展,形成较为强烈的组织性和构成感。

3 《黎族故事》舞美设计中黎族元素的表现意义

舞蹈诗《黎族故事》的编创,重点选取最能呈现黎族发展历程和富于民族文化象征的内容,通过艺术化的手法,干净而写意的在舞台上呈现出来,真实而饱满的艺术情感和丰富的民族意象,伴随着优美而欢快的歌舞,透过晚会的舞美设计,将黎族人自强不息、明朗健康的一曲贊歌书写在舞台之上。始终贯穿舞台脉络的各种黎族元素,不仅增强了舞台的表现力、也间接地传承并保护了黎族文化遗产等特点。

3.1 黎族元素使《黎族故事》更具本土气息

《黎族故事》作为一部追溯海南黎族祖先发源、发展的故事传奇,其本身就是具有黎族特色的舞美设计,黎族元素的运用不仅让《黎族故事》的舞台效果氛围更浓,其中舞台表演的亲和力和本土气息也无形中得到提升。如晚会的舞美设计中黎锦的应用,伴着《织月亮》的优美歌曲,一群身穿艳丽服装的黎族妇女在舞台上翩翩起舞,向观众展示了黎族历史悠久、手法多样的织锦绝技。巨大黎锦造型从天幕直坠地面,色彩鲜艳夺目,蔚为壮观。这是黎之情的《黎锦》场面,于古朴厚重中不失时尚气息,令人耳目一新,集中展现了海南黎族艺术精华。

3.2 黎族元素始终贯穿舞台表演脉络

《黎族故事》是海南黎族文化发展的缩影。黎族元素更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黎族故事》的主题框架都是由黎族特色元素组成。进而形成了贯穿舞台表演的主要脉络之一。虽然近几年舞台上现代化艺术的奢华演绎对传统艺术的淳朴演绎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但舞美设计中黎族元素为整个节目服务的意识没有缺失,而且逐渐成为主题的视觉与意识的支撑者贯穿《黎族故事》舞台表演的始终。

3.3 间接传承与保护了黎族文化遗产

海南黎族人民创造的黎族元素,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学术价值,是我国少数民族珍贵文化遗产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社会发展进程的加快和外来文化的影响,黎族的社会文化环境也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变化,黎族人日趋现代化的生活方式,使黎族独具特色的文化元素在传承与保护中陷入困境。《黎族故事》的舞美设计中,黎族元素的应用在很大程度上强化了黎族的特色艺术,让人们从另一个角度看待黎族元素。同时舞台作为媒介,也间接地告诉世界黎族文化遗产的魅力,使黎族元素在传播中为世人所熟知,使黎族宝贵的文化遗产通过《黎族故事》的舞美设计得到间接的传承与保护。

4 结语

黎族人通过独具特色的生产、生活方式所创造的黎族元素,其艺术想象力与创造力对当代艺术设计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但也同样面临着与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境域。在黎族元素被外来文化介入的今天,舞美设计也随着科技的发展越来越缺少民族的元素与现代技术的光影结合。总之,不同的表现手法和民族元素在舞台上一起呈现出来,使本没有联系的几个物体由此获得新的相互关系和意义,创造出一个全新的舞台场景,能体现出一种别样的情怀。黎族元素在《黎族故事》的舞美设计中的应用,不仅为舞美设计增添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美的表现形式、也符合海南黎族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 符桂花.黎族传统织锦[M].每口:海南出版社,2005.

[2] 黄学魁.黎族织绣图识[J].装饰,2004.

[3] 熊红丽.黎锦艺术与现代设计[J].海南广播电视大学报,2010.

[4] 刘超强.黎锦织造工艺[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7.

[5] 沈尧定.舞台美术设计实践与技巧[M].北京: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2004.

[6] 周菁葆.古代黎族的服饰文化[J].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4).

[7] 曹春楠.浅析黎族织锦艺术中的动物纹样[J].大众文艺,2010(04).

[8] 赵全鹏.历史上海南岛内的族群流动及成因[J].贵州民族研究,2008(01).

作者:周生力

黎族龙被艺术形式论文 篇2:

黎族歌谣的民俗价值探究

摘要 黎族歌谣是黎族独特民俗的形象记录。黎族民歌有促进生产、抒发情怀、以歌为媒、精神诉求等多种民俗价值。在黎族传统歌谣和民俗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之时,发掘黎族歌谣的民俗价值,对黎族文化多样性的保持,对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建设,都有一定的现实和理论意义。

关键词:黎族 歌谣 民俗价值

引言

众所周知,在一个群体中生活的人,都会自觉不自觉地受到集体意识和集体行为的熏染,每个成员的心理素质和处事方式必定有很多相似之处,这种相似的群体处事方式的积淀就成为了这个群体的民俗文化。因此,民俗是一个民族、一个地区或一个时代人们生活中集体意识和集体行为的积淀。正如别林斯基在《文学的幻想》一文中指出的:“习俗是一种神圣的,不可侵犯的,除环境和文化进步之外不屈服于任何权利的东西。”

民俗是能够被记录的。民间歌谣,作为文字不发达的时代产生较早的文学体裁之一,能够形象地记录各个民族、各个地区、各个时代的民俗文化,原因有三:第一,歌谣反映生活,虽然歌谣在生活中作用主要是抒发情感,但是这种情感的抒发离不开它的源头——生活本身,歌谣是生活的反映;第二,歌谣反映民间生活,歌谣是民间的、集体的、口头的创作,相比较现代流行歌曲的创作主体的个人化而言,传统歌谣有明显的集体创作特征;第三,歌谣反映民间集体意识和集体行为的积淀——民俗,这种集体创作的歌谣最能形象地记录积淀着集体意识和集体行为的民俗,歌谣的民俗生活负载量要比现代流行歌曲丰富很多。

黎族歌谣数量极为丰富,它们形象地记录了丰富的黎族民俗,黎族歌谣中的民俗价值值得我们深入探究。

一 以歌促产——黎族劳动歌的民俗价值

劳动歌的主要作用是减轻疲劳、协调动作、鼓舞干劲、促进生产。能够提高生产效率的黎族劳动歌形象地记录了不少黎族传统农业生产民俗。不同时代、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劳动歌内容区别明显。黎族歌谣从早期的猎歌、渔歌、采集歌、劈山兰歌到后来的犁田歌、踩稻歌等,内容丰富复杂,给我们展示了黎族狩猎、渔业、农业生产的进程。黎族传统的生产方式是刀耕火种形式的山兰稻种植、狩猎、牛踩田等。

建国前不久,聚居在海南中部山区的黎族,还过着刀耕火种的生活,砍山、烧山、种山栏是其主要的劳动方式,砍山、烧荒之后要种植山兰旱稻,下面这首《劈山兰》歌谣就记录了黎族砍山劈地种植山兰的历史。

“奥雅有多田,富人有粮食,吃白米做闲人。穷人无食还交租,穷人没地又没田,只好上山劈山兰。脚手割破血红红,园里堆柴难行走,劈山兰到深岭里,大树就像谷围粗,倒下响声似雷响,似大雨洪水一样,大树倒下轰隆响,树枝互相参插。”

这首歌同时含有对统治阶级闲而富贵的愤恨之情,从产生时间上看,是阶级分化时期的生活,砍山、烧荒是在建国前还存在的现象。黎族早期狩猎也十分普遍,猎歌是黎族早期狩猎习俗的反映,如《打山歌》:

“呜——喂!昨夜去巡岭,昨夜去打山,打着头山猪,打着只坡鹿,一铳打一个,抽山藤来绑,两人扛一个,两人抬一只。山猪与坡鹿,见到都有份,坡鹿与山猪,见到都有份。呜——喂!”

黎族传统的水稻生产,需要脱粒时要唱《踩稻歌》:

“嗬、嗬——咳。快快走罗快快走,脚要重重地踩,踩两轮稻才歇工,稻子再多能踩完。稻子铺满场,牛才有路转,多好看啊牛踩稻。这些牛真呀会踩稻。嗬、嗬——咳。”

黎族劳动歌十分丰富,是生产民俗的体现,黎族农业生活的特点一直保留着。通过发掘黎族劳动歌体现的农业生产习俗,是尊重黎族人民的劳动多样性,是建设国际旅游岛、开发黎族生产习俗旅游项目的途径之一。

二 以歌抒怀——黎族生活歌的民俗价值

生活歌的主要作用是联系沟通,沟通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各种情感,这些情感是交往民俗的体现。生产歌与生活歌密切相关,二者内容交叉。

“有洞不用怕无蟹,东海无鱼走西溪,鞋不合脚另去买,街上不无合脚鞋。吃口槟榔嘴里香,意义深长人欢喜,嘴含槟榔心里想,吃果不忘种树人。”以上这首有代表性的四句歌仔歌,是浓郁而朴实的海岛黎家日常生活的真实体现。“蟹”“溪”“海”“鞋”“槟榔”等意象具有亚热带地区特色,反映了黎族种植槟榔、食用槟榔的生活。槟榔在黎族婚姻中是定情物,至今在不少地区的黎族青年订婚仪式中仍保留着,尤以保亭县、乐东县、、白沙县、琼中县、五指山市、三亚市等县市保存较好。

敬酒歌、祝酒歌和请酒歌是黎族日常生活的写照,应该属于生活歌。《敬酒歌》和《祝酒歌》是在招待亲朋好友的酒席上唱的歌,表达主人对客人的热情与尊重以及对朋友的美好祝愿:

《敬酒歌》:把起酒碗通通请,通通请(亻赤)弟与兄;薄薄是情厚是礼,敬酒一盅表心情。

《祝酒歌》:桌上吃酒祝兄弟,祝你各人夫与妻;祝你人万事如意,夫妻和合千万年。

黎族生活歌的传承在所有黎族歌谣中传承最好,黎族许多支系的人们至今在建房、结婚、丧事、生日等各种民俗活动中仍离不开歌谣。黎族生活歌的深层民俗价值,在于它们真切地反映了黎族人民生活中的喜怒哀乐,反映了黎族人民的热情好客,反映了黎族人民对亲情友情的重视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三 以歌为媒——黎族情歌的民俗价值

情歌的主要作用是见证爱情、婚姻。我国少数民族普遍具有以歌为媒、以歌婚媾的民俗,见证爱情婚姻的情歌所体现的民俗风情是情歌存在的根基。情歌在歌谣中所占的比重最大,黎族歌谣也不例外。黎族的情歌种类丰富,体现了独特的民俗风情,如:槟榔情歌、山兰情歌、隆闺情歌、“三月三”情歌。

黎族聚居区广泛种植槟榔,槟榔是定情物。如《哥吃槟榔妹送灰》:

(男)哥欲食烟就没有火,食口槟榔就没有灰。哥欲吃就无阿乜配,欲想交情没有媒。

(女)哥欲食侬送火,欲食波浪侬送灰。哥欲吃酒侬送配,欲想交情侬作媒。

(男)领妹火是食香,领妹灰吃是槟榔红。领妹配来中下酒,问妹情人是哪人哎!

(女)烟味香来是人也香,槟榔红来是人也红。喝酒下肚是哥哥,妹妹来做哥情人。

男女相爱,以歌为媒、以槟榔为媒,这是中国为数不多的几个少数民族特有的槟榔情歌。

另外黎族还有山兰情歌:

“月上东边光对光,阿妹唱歌哥心慌。今昏与妹成双对,死都不忘山兰园。山兰园里立誓言,月下只有妹与哥,山兰米酒待哥饮,阿哥及时送槟榔。”

在劳动过程中,青年男女常常借机表达爱慕之情,山兰园是黎族生产山兰旱稻的丘陵坡地,远离村庄,园里的做看护用的简易寮棚为有情人相会提供了理想的场所。这种山兰爱情是中国民族中一道独特的民俗风景线。

黎族最独特、最著名的情歌应该是隆闺情歌。文化人类学家林惠祥在《中国民族史》中说:“黎人婚俗多取自由择配,亦有凭媒说合者,但极少数;一般女子年纪长大,父母必为之别营私室,听其自由交际。”这种“私室”黎族称为隆闺。隆闺是父母为长大成人的儿子、女儿在家中专门搭建的恋爱公房。隆闺是黎族传统的爱情见证物,随着黎族社交范围、通婚范围的扩大,隆闺已经退出黎族人民的视线,但关于隆闺的美好爱情的回忆和向往将长留黎族人民心里。请看一段隆闺情歌:

问:远路走来脚已软,妹你为何闭不见,想敲门来胆又小,妹你有心把门开。

答:有心不怕路途远,山高水深难隔断。放心大胆用刀劈,劈路一条到侬门。

合:一口槟榔分两份,同吃槟榔来订婚。俩人要学槟榔树,从头到尾一条心。

这段黎族隆闺情歌表达了有情男子与有情女子的兴奋、忐忑不安的心情,是黎族独特的民俗风景之一。另外,一首艺术价值颇高的情歌也属于隆闺情歌,不过是经过了深深的艺术加工,歌词如下:

男:见妹聪慧哥动心,看妹重来看人轻。龙想唤凤不知名,龙也识得凤想林。

女:见哥勤耕汗淋淋,满坡竹笋肥又青。妹想变成花汗巾,又怕布粗不合心。

男:月亮上山夜来临,清汤拌煮竹笋青。哥想和妹成知音,是否妹人另有情。

女:日头落岭孤零零,梦里独自数星星。妹想跟哥一条心,又怕哥人不领情。

男:人看金钱重过情,金钱日子好镀金。哥穷无钱有真心,钱重心真妹分清。

女:有钱无情心亦冷,有情有心胜银金。人看金银眼睛尖,妹看人义值千金。

男:哥也有心妹有情,哥妹撑伞并肩行。情投意合格外亲,永生不怕挨雨淋。

女:两人说话有知意,两心恩爱有福星。携手迈步脚有劲,并蒂莲花幸福馨。

黎族“三月三”节是以竹竿舞闻名中外的黎族传统歌节、舞节,是喜庆的节日,“三月三”情歌也是节日的重头戏,例如:

哥看妹来妹看哥,中间隔着一条河,歌声起落心相应,歌做木板口搭桥。

日日碰见妹过岭,口合槟榔不吱声。若是阿妹放声诺,愿送槟榔作礼情。

父母强迫侬不嫁,侬就日夜闷成病。情愿上天嫁明月,情愿下海嫁鱼虾。

这首“三月三”情歌含有对父母强迫的不满、希望自由相爱之情,歌中丰富的意象是黎族自然环境与独特民俗的体现。

在生产生活中产生的爱情是根基牢固的,它不同于现代社会普遍的金钱、地位决定的爱情观,这些黎族爱情歌谣中的槟榔、山兰等只是劳动能力、劳动素质的反映,黎族情歌是黎族重视劳动生产的精神体现,这也是黎族传统情歌的深层民俗价值所在。

四 以歌诉求——黎族仪式歌的民俗价值

仪式歌的主要作用是表达信仰愿望,包含着对新生命诞生的喜悦之情,对美好婚姻生活的向往,对祖先的敬奉,对神灵的保护祈求,对鬼怪的驱除之望。

黎族有许多祭祀人员,如“道公”“鬼公”“娘公”“娘母”“摇蛋人”等,其中,他们所唱的敬奉祖先歌、做鬼歌等仪式歌较为独特。

鬼即灵魂。鬼的形象,在黎族人民信仰中普遍存在,有善鬼、恶鬼之分,有祖先鬼、各种自然鬼等。黎族做鬼歌,是做鬼(祭祀)仪式时所唱,包括宰猪做鬼歌、杀牛做鬼歌等多种。按黎族民间风俗,有人生了病,轻者杀鸡、杀猪,重者则杀羊、杀牛,请人来做鬼,以求神驱魔。下面一首《吊猪头》就是记录黎族特殊信仰民俗的宰猪做鬼歌:

“林法廖子孙们啦/细藤和粗藤/家 和野藤/来把猪头挂/吊在门楣上/鬼来就挡驾/不让鬼回来/猪头吊在家/林法廖的子孙们呀!”

人们把猪头吊在门楣上来吓鬼、驱鬼,保佑子孙的平安。

我国西南、南方有不少少数民族曾经养牛就是为了祭祀而不是耕田。祭鬼歌反映了黎族曾经普遍的杀牛祭祀活动。如《祭鬼歌》:

“疾病缠我身/灾难何时了/为驱邪祭鬼/把大颈牛杀了/把粗脚牛杀了/把刚生下的小牛也杀了/可是病鬼还是跑/牛杀光了……”

疾病不因把牛杀光而好转,人们很无奈,这中杀牛祭祀驱邪的民俗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黎族生活的艰难。

做鬼祭祀民俗仪式在黎族聚居地区现在仍然普遍存在,做鬼歌是黎族活态民俗的记录,它给我们展示了一个、独特的、原生态的信仰民俗。

结语

黎族的传统刀耕火种生产方式成了历史的记忆,拖拉机广泛存在于黎族曾经的牛踩稻田里,那曾经活跃于各村的道公、娘母的隆重祭祀仪式已经渐渐成为罕见的供观赏的艺术形式,山兰情歌、隆闺情歌也已经远离了黎族的日常生活,槟榔情歌也渐渐成为黎族老人的记忆,婚礼对歌的内容也逐步通俗化、流行化。在黎族传统民俗慢慢消失和黎族传统歌谣渐渐淡出人们视线之时,发掘黎族传统歌谣,并从黎族传统歌谣中去发现黎族传统的民俗,进而发掘黎族民俗文化中的深层价值,可以让我们回顾历史、思索历史。民俗文化的最深层应该是民族情感、民族精神,我们需要品味黎族歌谣中的民族情感、传承其中体现的民族精神,是保持黎族文化多样性、建设国际旅游岛的重要需求。

注:本文系2009年度海南省社科规划课题《海南黎族苗族传统音乐现状研究》,作者为第一合作人;海南省民族研究基地课题,项目编号:j009-09。

参考文献:

[1] 钟敬文:《民俗学概论》,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

[2] 中国歌谣集成·海南卷编辑委员会:《中国歌谣集成(海南卷)》,中国ISBN中心,1997年版。

[3] 杨兹举、罗海燕、李柏青:《海南历史文化大系——海南民族歌谣初探(民族卷)》,海南出版社,2008年版。

[4] 郭小东、韩伯泉:《黎族民间文学概说》,广东民族学院民族研究所,1984年版。

[5] 唐启翠:《歌谣与族群记忆——黎族情歌的文化人类学阐释》,《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4期。

作者简介:党永刚,男,1973—,河南南阳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民族文学、民俗学,工作单位:琼州学院人文社科学院。

作者:党永刚

黎族龙被艺术形式论文 篇3:

基于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看海南黎族服饰文化的传承保护研究分析

摘要:海南黎族的文化特色别具一格,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和特殊性,在现代经济发展中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支流。在现代社会经济发展中,有特色就有价值,有特色就有潜力,深入挖掘海南黎族服饰文化的特色,研究在经济发展中进行黎族服饰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更具现实指导意义。本文通过对海南黎族服饰文化的研究,探析在经济发展的大形势中对黎族服饰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措施,希望可以为保留民族文化特点提供依据。

关键词:经济发展;海南黎族;服饰文化;传承保护

海南黎族作为一个历史文化传承深远的民族,在服饰文化方面有其独到的特点。对海南黎族进行经济开发,将其独特的历史文化和民族风俗作为重要的卖点、热点是必然趋势。不过,考虑到民族文化的独特性,有必要在经济活动中对黎族服饰文化进行保护。只有施行完善的服饰文化保护政策,才能确保黎族服饰文化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不会被其他文化所冲击。

一、海南黎族服饰文化的特色

1.民族文化的代表性

海南黎族服饰文化是黎族特有的精神文化、习俗、传统和艺术文化、艺术特色的集大成者,是民族文化的经典代表。透过黎族服饰文化的特征,就可以深入了解到其中所蕴含的民族文化特点。海南黎族服饰文化的重要载体就是黎族的织锦,它被评为“海南敦煌壁画”,是古代的“岁贡极品”,这就足以看出这种织锦的品质高端,文化研究价值高,具有极强的保护价值。在现代经济发展中,这种堪称“皇家贡品”的民族艺术文化宝藏成为重要的发觉点之一。在某种意义上说,黎族服饰文化在织锦上体现的最为全面,海南黎族的文化在服饰文化上的体现最为全面。黎族服饰文化直接代表了黎族独特艺术文化的最高水平。

2.民族服饰艺术的唯一性

海南黎族服饰文化与众不同,具有极高的唯一性,是当今各民族之中保存最完善、艺术性最强、风俗特点最浓厚的一种艺术形式。黎族服饰文化的唯一性首先表现在制作工艺的唯一方面。黎族织锦是当今黎族最具历史文化价值的工艺,具有长远的历史发展底蕴,与本地的棉花种植量大、棉花质地优良、矿物质染料丰富、资源丰富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更是黎族特定的历史发展环境和文化氛围发展的必然结果。黎族服饰文化发展的第二个表现就是在制造工艺上加入了艺术性的设计理念,融合了黎族的文化传统、信仰、劳动环境和生活氛围、情趣主张等重要内容;比如黎族服饰文化中的“龙被”,工艺先进、观赏价值和工艺价值世所罕见。这几个方面的表现,让黎族服饰文化唯一性的特点格外突出。

3.过往文化传统的延续性

黎族的历史发展进程比较统一,文化传播的脉络较为明确,这使得黎族文化整体上表现较为明确和完整。以黎族服饰文化特点为例,它的发展过程,所涉及到的祭祀符号、家族标志、文化符号、传宗接代、爱情信物等方方面面都有着比较系统的文化指向性。什么样的符号代表什么样的意义、什么样的造型传递什么样的感情、什么样的图案代表什么样的意义都非常明确,且具有一定的历史传承特点,是一种在族内具有良好的延续性和系统架构的文化体系。从古至今,黎族的服饰文化传统都保留的非常完整,很少受到外族的文化干扰,具有一定的独立性。至今黎族的服饰文化依然保留的很好,且一直在贯彻和落实,在老年一代向青少年一代的传递中甚少遗漏,文化传承延续的特色非常鲜明。

二、现代经济条件下黎族服饰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1.经济和商业模式的引入

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讲,对黎族服饰文化进行开发是必然。引入适当的经济政策和商业合作模式,在不损害黎族服饰文化特色的基础上,通过良好的经济政策和商业模式为黎族服饰文化的崛起和商业化提供动力,这也是让黎族服饰文化在现代社会发展中成功转型的关键。没有现代经济政策的支持,没有恰当的商业模式支持,黎族服饰文化可能会遭到外来文化的破坏,可能无法在杂乱的市场环境中保持独立性,一旦黎族的服饰文化遭到损坏,想要重新弥补就会非常困难。要注意经济政策倾斜的同时,加大对商业合作模式的管控力度,确保以正规的投资者、商业经营计划和运作方案来开发黎族服饰文化,开发服饰产品的多元化,避免经济开发和运作过程中出现不良现象。

2.专业文化传承人才的培养

黎族的服饰文化本身在传承过程中保护的很好。不过这只是在原来的历史文化特征中进行传承。一旦引入现代化的经济制度和商业模式之后,传统的文化保护策略可能就无法发挥作用。对此,相关部门、政府应该考虑引入专业的文化传承培养人才,以对现代化的经济发展模式的充分了解,对黎族服饰文化的深入了解来参与到文化传承保护中来。要制定详尽的保护策略,对商业合作项目、经济合作项目、方案以及未来的发展价值、意义、影响等各方面进行评估和审核,找到其中存在的风险制定弥补方案,切实做好经济开发过程中的文化保护。

3.文献资料的录入和保存

传统的黎族服饰文化在传承方面主要依靠的是本族文字传承和语言行动上的感染、言传身教。在新的经济发展形势下,这样的传承方式略显薄弱。可以考虑让熟悉黎族语言文化的人士参与到文化传承与开发中来,将黎族的服饰文化以文献资料的形式记录下来,开发成系统、全面、完善的文字内容,递交给政府或相关部门作为档案材料保管,确保文献资料可以保存起来。这些文献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也可以为经济开发提供更直观的参考,避免经济行为发生不良的后果,破坏了原有的服饰文化氛围。除了做基础性的文献资料整理之外,还可以考虑将这类资料进行整合,制作科研课题,提供学术研究,促进文化部门、研究人员对黎族服饰文化有更深刻的接触,加快服饰文化的开发进程。

4.基于现有文化特色的创新和发展

为了让黎族服饰文化能够迎合现代经济发展的需要,政府部门必须注意对这些文化资源进行大胆的创新应用。比如黎族的服饰种类、常用的图案、在不同场合的图案蕴含的意义等,进行现代化的加工和开发,通过服饰展览、服饰设计、工艺研讨会、旅游景点开发、农家住宿旅游等各种形式在黎族服饰文化中加入现代商业元素和经济理念,用创新性的举动推动黎族服饰文化的开发,为黎族服饰文化在新时代背景下发展壮大提供多元化的途径和方式。现代社会,黎族服饰文化如果不顺应时代进行改变和创新是无法满足经济开发需要的,在保留其特色和底蕴的前提下进行多元的尝试,赋予黎族服饰文化新的生机和活力,对推动文化的传承有重要意义。

三、总结

黎族服饰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在现代社会面临着很多困难,通过经济开发的形式来赋予黎族服饰文化全新的生机与活力是重要内容。不过考虑到黎族服饰文化的唯一性、代表性,在进行大胆的改革创新之前,做好文化保护研究非常重要。依托专业人员的指导和参与,依托较为严格的合作方式审核和经济政策的保护性倾斜,大胆开发多元性的商业合作模式,引入社会力量和投资者参与到黎族服饰文化的开发和创建中,这对于黎族服饰文化的现代化发展有良好的推动作用。(作者单位:1.桂林理工大学;2. 桂林理工大学;海口经济学院旅游学院)

参考文献:

[1]王熙兰. 红瑶红色服饰文化考证与分析[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03)

[2]刘茜. 无字的教科书:苗族服饰文化的课程意义解读[J]. 民族教育研究. 2009(04)

[3]许苗,钱家英. 论黎族妇女审美心理在其服饰图案中的体现[J].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09(07)

[4]刘宏涛. 黎族美孚支系亲属制度与宗教文献综述[J].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02)

[5]朱珺. 地域文化传承对当下设计实践的影响——以“慢生活与慢设计杭州主题展”为例[J]. 装饰. 2012(06)

作者:莫山民 郑坤丹

上一篇:平面设计室内设计论文下一篇:会展企业财务风险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