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国画艺术形式论文

2022-04-18

【摘要】随着物质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有了更高的精神追求,提升了对国画教育的重视。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创新国画艺术形式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创新国画艺术形式论文 篇1:

试析当代中国画的传承和创新

【摘要】中国画是中国传统艺术形式,中国画根植于民族文化土壤,中国画自身取得了非凡的艺术成就,中国画蕴含着民族的审美特征,形成独特的审美形式,它运用笔、墨、纸、砚来创造形象,蕴含着独有的“文化精神”。随着中西方艺术文化交流的增多,当代中国画在传承中创新成为必然的要求。

【关键词】中国画;传承;创新

一、中国画自身的发展与传承

考古工作的开展,使我们有机会看到远古时期出现在青铜器和陶瓷上的艺术品,早期器皿上的图案和岩石上的岩画,是原始人类最初的艺术品,原始人类就已经擅长这样一种线条的艺术形式,他们对事物的观察,形成了艺术的雏形。仰韶文化遗址时期的《人面鱼纹图》《鹿纹图》是当时的代表性作品,其创作的内容为现实生活中物像的缩影,作品用简单明了的线条来表现作品,线条明朗、朴素、自然,线条的起伏变化可以生动再现朴素的生机活力。最初中国艺术的书法和绘画是同源的,两者相互影响向前发展,后来书法的书写艺术形式必然影响到绘画艺术的发展,到了行草艺术快速发展的汉代以后,绘画艺术也开始注重流畅的线条形式,注重起伏生动的回转,能够更细腻地表达出人物的内在情感和衣着服饰的质感和动感,生动和形象要引起人的情感共鸣已经成为了内在的绘画要求,中国画注重书写意境和表达丰富的情感。魏晋时期的著名画家,其代表作《洛神赋图》是当时线条书画水平的代表性之作,他有关于创作情感方面的主张,提倡“以形写神,形神兼备”的绘画主张。在两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的传入和盛行为绘画提供了丰富的题材,宗教注重仪式感,这一时期的绘画以宗教的内容为主,绘画的人物题材注重气韵的表现,注重表现人物的精神气质。以此同时,山水花鸟画也成为了画家绘画的重要题材,人物画出现了具有时代特征的人物造型,绘画理论在这一时期开始自觉地发展,不仅是在绘画艺术领域,在书法、文学等不同的领域,理论的自觉是一种社会现象,魏晋南北朝是一个自觉的年代,各种艺术形式在这一时期自觉地总结理论成果。两宋时期,社会经济快速地发展,宗教气息减弱,山水花鸟画一时间成为了花坛的主流,山水花鸟画在这一时期走向了成熟,作品注重表达作者的情感和理念,绘画寄托人们的思想、志趣、情操,这一时期的作品把“意象”“写意”表现得淋漓尽致,宋代的绘画突出了“意境”。“意境”是中国画精髓中的重要内容,与中国诗词文化有很深的渊源,注重在当时的作品中表现意境,是当时艺术创作的重要内容。在元、明、清三代,文人画成为了中国画的主流,中国画从产生的最初就与生活紧密相连,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形成以后,与社会文化紧密地相连,中国画在漫长的发展中,一脉相成,兼容并蓄的同时不断地创新,创新和发展是中国画发展中自然的基因。在清朝的后期,中国社会现实不断地发生变化,西方的工业革命和新航路的开辟,把中国拉入了世界的版图之中,阻碍了中国社会独立发展的道路,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画的自然发展。

二、近代中国画的创新

西方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直接影响到了清朝晚期的中国,资本主义的经济方式冲击着传统的自然经济模式,西方的文化意识也直接影响到了艺术的创作,西方的思维模式和思维理念被迅速地在社会的各个领域引进过来。“到了近代,受西方和现实影响,提出了现实主义创作方法,中国画自19世纪末以后,在近百年引入西方美术的表现形式与艺术观念以及继承民族绘画传统的文化环境中,出现了流派纷呈、名家辈出、不断改革创新的局面。”自此,中国画面临着较之以往更大更快的改变,中国画技法在与西方绘画艺术的碰撞中不断地创新和改变是一种必然的趋势,面对西方绘画的形式、新的观念,如何吸取西方绘画的理念成为了重要的内容,很多绘画家进行了不断的多种尝试,在结果上丰富了中国画的艺术成果,为现代中国画的创新和改造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和教训。在中国画的传承和发展中,取得了很多丰富的成果。其中很多优秀的代表人物,康有为主张中西结合,他提出“以复古为革”“合中西以为画学新纪元”,如何革中法,如何合中西是现实的问题。画家徐悲鸿在自己创作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古法之佳者守之,垂绝者继之,不佳者改之,未足者增之。西方画之可采入者融之”。高剑父、高奇峰等岭南画派画家折中中西,创作出自己的新风格。在实际的创作中将中国画的擅水、撞粉法、没骨法与日本绘画创作方法相融合。一时间,中西方法相结合是一种新的时尚和潮流,张大千从西方象征主义的思维中找到了自己的方向,独创了泼彩画法。色彩被引入到传统中国画的笔墨世界。在整个40年代到80年代,画家们在不断地探索中国画的创新道路。创新离不开继承,离不开传统的经验和技法,在中国画的创新中,坚持中国画的内在文化精神,梳理中国画的创新轨迹,能够帮助中国画开辟创新之路。

三、现代中画创新的内在理路

在20世纪40-80年代,一些学贯中西的艺术家不断地探讨,总结创作经验,取得了很丰富的成果。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今的中国画创新面临着诸多的困境。首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缺失,没有中国传统文化作为根基,就会出现创作基础薄弱的现象。创新的首要前提是继承,先有继承才会有创新,中国画的创新是在继承的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建设。中国画的精神内核是中国五千年的历史文化底蕴,中国国画并不是简单的绘画技巧,是一种文化认知,国画家要有传统文化的血液,中国画与中国书法同源,中国画与中国诗词歌赋相同,中国画设计的传统文化素质,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具备的,中国画作为重要的艺术形式,是需要不断积累的过程,有了丰富的积累,才会有艺术创作的源泉。

中国画注重意境,注重人文情怀的表达,中国画与社会现实紧密地相连,每一个时代的中国画都有基于时代的精神文化风貌,中国画的历史能够间接地反应中国画的发展历程,它根植与社会现实,直接折射出时代的精神风貌。中国画的创新应注重内在精神气质的创新,对时代精神风貌的反应是中国画的价值体现。中国画中的人文精神是中国画的内在精神本质,艺术在根本上要用作品来打动人,艺术家本身要有高的文化素质,要有深刻的生命感悟和情感体验,用艺术的形式来表达情感。

“气韵生动”是中国画的审美准则,绘画中的意蕴不是简单的由笔墨而生。气从笔出,韵由水化墨而生,画有气韵方有生命,生命的创造是中国画之根本,有生命的气息的作品才会是中国画中的优秀作品。艺术的创作源于生活,同时又高于生活。艺术创作的风格即人,艺术家的创作具有自身的独特性,中国画的创新首先是艺术家个体的创新。画家要注重自身人格化和个性化的培养,绘画作品能够反映艺术家的人格修养和精神修养,画的意韵是画家精神气韵的体现,是物象的气韵也是创作者的气韵。中国画作品要力求表现真、善、美的集体审美体验,中国画内在的审美特质要符合中国历代长期以来积累的文化审美心理,中国画蕴含着内在的审美,蕴含气韵和意境。而欣赏美的文化心理是不断地传承的,对艺术的欣赏力也是一代代积累和遗传的结果,审美是不断地延展的,但艺术追求美的情感体验,中国画要表达美的情感体验是一条潜在的美学准则,对于“美”的追求是各种艺术形式的统一要求,艺术创作美、发现美、再现美、优秀的艺术家都善于挖掘美、展现美。

中国画的内涵丰富,中国画与民族审美、历史文化、精神、哲学等紧密地相连,代表民族优秀文化,传达着民族世界观与人文观,中国画是中国民族传统文化的优秀代表。中国画在未来的发展中,应首先注重自身的传承,传承是创新的基础。中西绘画在结合中发展是一种必然地发展趋势,西方绘画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元素,我们应不断的引进,作为国画创新的原料,但创新不能盲目,要深度地创新,要精品化地创新,才能创作出符合当代审美的具有长久艺术价值的中国画艺术。

参考文献:

[1]屠明英.浅谈中国画的传承与创新[J].艺术论丛,2011(2).

[2] 范春蓉.浅谈中国画的传承与创新[J].美术大观,2008(1).

[3] 李炬.文人画在发展中继承与创新的关系[J].大舞台,2010(12).

[4]杜宪勇.对马王堆“T”形帛画的思考[M].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2012(62).

[5]董秉琮.书法与绘画[M].北京: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9.

[6]季羡林.东学西渐与“东化”[J].美术,2005(3):32-33.

[7]潘天寿.中国绘画史[M].北京:团结出版社,2006(69).

作者:戴鹏鹏

创新国画艺术形式论文 篇2:

新时期国画教育的创新实践与探索

【摘要】随着物质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有了更高的精神追求,提升了对国画教育的重视。但是在当前国画教育中还在沿用传统的教育方式,系统机械的教育形式令学生对国画难以产生学习兴趣,限制了国画教育的发展,无法满足社会对国画教育的需求,为了能够推动国画教育创新发展应改变传统国画教育方式,探索全新的国画实践教育方式,提升国画教育质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国画教育与时俱进发展。本文专门针对新时期国画教育的创新实践进行探索,以供各界同仁参考。

【关键词】新时期;国画教育;创新实践

国画是我国传统美术艺术,进行国画教育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艺术水平,还能提升学生对传统艺术的认知与了解,新时期的发展对国画教育提出了更高的教育要求,但是在当前很多国画教育中依然沿用传统的教育方式,影响了学生的国画学习效果,同时没有体现出文化的学习与传承,因此国画教师应明确自身的责任与重担,根据新时期的发展需求开展国画教育,解决传统国画教育存在的问题,创新国画教育体系与实践教学方式,提升国画教育效果,提升学生艺术素养与文化底蕴,满足素质教育目标,推动社会和谐发展。

一、新时期国画教育的意义

(一)提升学生内在修养

在新时期我国提升了对素质教育的重视,并将立德树人作为首要教育目标,在此环境中加强对学生的素质教育尤为重要。国画是我国传统文化艺术,其中包含我国传统文化艺术与哲学文化,对学生进行国画教育能否提升学生的内在修养,提升学生的文化底蕴。在我国中大部分的美术创作者为文人雅士,具有洁身自好及读书明理等优秀的特点,在进行国画学习中将此品格融入其中,能够提升学生的内在修为,对学生深刻理解国画作品具有极大的作用。

(二)培养学生形成纯洁的思想

在国画学习与创作中,要摒弃内心杂念,淡泊名利,不汲汲于富贵,具有高尚纯洁的思想,才能创作出高品质的国画作品。在国画创作中将高雅纯洁的思想运用笔墨形式抒发在书纸中,创作具有高雅纯洁的国画作品。因此对学生进行国画教育能够培养学生形成高雅纯洁的思想,有益于学生持续发展。

二、新时期国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文化素养不足

美术专业的学生大部分为特长生,所以学生普遍存在文化素养不高的问题,在国画美术专业中的学生,文化基础水平较低,政治课程与理论课程学习成绩不高,对艺术领悟能力不足,导致学生的国画学习成效反响平平,学生对国画理解能力不足,所以无法创作出具有新意的国画作品,限制了学生的创新发展。另外由于受到传统教育影响,很多学校并未重视国画教育,将国画教育作为文化课程之一。没有对国画教育进行深度研究,也没有针对学生学习需求创新教学方法,学生对国画教育的不够重视,在国画学习中应付了事,导致学生国画水平较低,难以创作出优秀的国画作品。

(二)美术专业设置不科学

当前很多学校还在沿用传统美术课程设置方式,美术教学设置难以满足学生学习需求,美术教学效果难以提升。在传统国画美术课程中学生需要参与写生课程,在课程中通过临摹国画作品完成美术学习,在长期系统机械的临摹教学中,学生对国画学习丧失了兴趣,有些学生甚至以此产生了抗拒心理,影响了国画教学成效。学生在课程中完全按照教师的安排进行绘画,让原版轻松的绘画沦为机械化学习途径,学生对国画学习失去了动力,同时限制了学生创造能力的发展。在传统国画教育中教师惯用的方式是统一教学方法,在国画学习过程中没有重视学生创造性及个性化的培养,导致学生沦为绘画工具,难以创作出具有新意的绘画作品。另外美术设置不够健全,学生在美术课程无法掌握学习重点,在教育中常常运用模仿的方式进行作品创作,没有发挥出国画教学的作用,限制了学生创新发展。

(三)教学方式不够规范

在当前国画教学过程中,国画绘画技巧是教学中的重点,尤其是国画教育绘画技巧更为重要。在国画教学中教师在课程中为学生亲身示范国画的绘画技巧、方式与内涵,能够让学生在观看中体会国画创作的精髓与魅力,但是在我国国画教育中教师惯用的方式是为学生提供已经完成的国画作品,这样的国画教学方式难以培养学生绘画技巧、方式与内涵,而教师亲身示范的国画教学方式十分少见,影响了学生国画学习成效。

(四)缺乏传统文化培养

国画是我国传统美术艺术形式,其中包含了多种传统艺术文化与文学,学习国画对培养学生内在品质与素养具有积极作用,能够提升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与理解。但是在当前国画教育中还在沿用传统应试教育方式,学生学习国画完全是为了应付考试,对国画中蕴含的含义与文化丝毫不关心,学生的文化素养无法提升,同时影响了国画学习成效。在高校不断扩招环境中,高中时期的学生直接进入大学,学生在高中所学习的内容有限,将大部分精力放在了理论学习中,文化素养没有受到重视,在文化素养教育不足的环境下,学生国画创作能力无法提升。另外有些学生进入高校中实践活动与社团活动不断增加,但是关于国画内容的活動却十分少,影响了国画教学的传承与发展,学生对传统艺术理解不够深入,无法创作出优秀的国画作品。

(五)教师的素质过低

在国画教育中教师是传授学生绘画技术与艺术内涵的主体,教师的专业素养与专业水平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国画学习成效。国画教学属于艺术课程,对教师艺术鉴赏水平、教学设计能力及文化素养等方面具有极高的要求。但是在当前国画教育中,专业的国画教师十分匮乏,就职于国画教育中的教师大部分综合素养不高。有些教师虽然具有极高的理论教学能力,但是实践教学经验却不多,教师的实践能力不高,影响了学生国画实际学习成效。

三、新时期国画教育的创新策略

(一)根据国画特色设置招生内容

国画是我国传统艺术的重要构成环节,在不断发展中已经构成了成熟的艺术体系,主要包含审美认识、评价标准、文化基础、理法体系等。因此在进行美术教育中不能因为西方美术的融入就简化我国传统美术艺术,应在美术课程中加强对国画教学的重视,提升学生对我国传统艺术画作的认识与理解,同时应设计与国画艺术相符的招生简介,并设置具有传统国画教育特色的课程内容,将国画创作标准列入考核中,在考核中将笔墨基础作为基础考核内容,提升学生对国画的重视,在美术学习中主动学习国画,培养学生国画绘画技巧、方式、内涵,创作出优秀的国画作品。在入学阶段设置绘画基础考核,能对学生是否适合学习国画进行测试,能够避免学生专业选择失误的情况发生。

(二)科学设置课程

在传统国画教育中教师惯用的教学方式是为学生提供国画作品让学生进行临摹。这样的教学方式过于单调与枯燥,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国画教师应改变传统教学方式,在国画教育中构建临摹、写生、创作一体化教学模式,运用传统临摹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借鉴与欣赏能力;运用写生教学方式培养学生造型能力;运用创作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能力,将三种教育方式渗透到国画教育中,培养学生综合素养与绘画创作能力。为了实现以上教学目标教师应在教育中加强传统国画临摹教育,同时运用写生教育提升学生实践绘画技巧,最后通过创作教育方式,培养学生综合素养与创作能力,使学生成为具有艺术素养的国画创作人才。基于国画教育应满足以下条件:第一在国画教育中应最大限度的突破传统教育,深度研究传统国画内涵,将生活与自然作为教学重点开展国画教育,在教育中不断突破,深度挖掘国画教育内涵与教育方式,革新教师国画教学理念,提升国画教育价值。另外,除了在国画教育中设置临摹、写生、创作课程之外,还应根据学生的专业,为学生设置花鸟、篆刻、人物及书法等文化课程,教师在国画教育中应将临摹与写生深度结合,在写生课程中不要将重点放在不同环境实践写生创作方面。应将重点放在学生写生问题解决方面,对学生写生中存在的现实问题进行逐一解决,进行写生实践活动时尽量选择本地开展写生实践活动,减少不必要的出行成本,可以利用节省的写生成本,组织更多的本地写生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写生实践机会,提升学生的国画创作能力。运用临摹与写生密切结合教学方式,能够强化学生对国画创作的理解,让学生在不断实践中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综上所述要想创新国画教学方式,提升学生国画创作水平,应合理开展绘画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同时加强国画基础教学,结合学生的优势及专业需求,多多借鉴教学成功的案例,设置与学校教学目标相符的美术课程,通过设置科学合理的课程,培养学生基础文化素养与国画绘画技巧,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提升学生国画创作水平,实现国画教育目标。

(三)强化传统文化教育

国画属于传统艺术,其中涵盖了多种传统艺术与文化,在进行国画教育时,应提升对国画中蕴含的传统文化与艺术的重视,将传统文化与艺术融入国画教育中能够传承传统文化,提升国画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可以从以下方面对国画教育进行改革:第一,加强书法教育。国画主要的教学手段为线描,因此教师可以在国画教育中加强书法训练,通过锻炼学生书法能力的方式,锻炼学生线描技能,为学生奠定良好的绘画基础。在进行书法训练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运笔节奏,能够提升学生国画创作线描的掌控力度,同时学习书法能够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与手指的灵活度,这对培养学生绘画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国画教育中培养学生书法技巧十分关键,教师可以将书法课程作为国画教育中的辅助教学课程;第二,能够提升学生文化修养。开展国画教育还能够提升学生对文化艺术的理解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艺术修为。在我国国画中蕴含了哲学思想,因此教师应深度研究国画教育中所含有的哲学思想,为学生深度剖析国画创作中的含义,培养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哲学思想,丰富学生的创作思维,提升学生国画创作水平。

(四)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国画教育

在新时期要想创新国画教育,应重视新兴技术手段的运用,如多媒体技术网络课件等,改变传统单一乏味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国画学习欲望。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作为教学辅助,配合演讲与展示,为学生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直观的学习中掌握国画绘画技巧与方法,增加与学生的互动,构建和谐生动的国画教育氛围,提升国画教学效率。在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国画教育时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第一,吸引学生的关注,教师根据学生专业及教材设置相符的教学课件,例如在课程中为学生展示国画范例或是国画绘画细节,充分吸引学生的关注度,提升学生对国画艺术的了解,提升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在多媒体教学中重点在于音效与视频的双重配合,因此教师可以在视频展示环节,播放古典音乐,运用动画的形式进行国画展示,提升学生对国画含义的理解,激发学生对国画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观看动画过程中深刻理解国画含义。第二,在国画讲解过程中运用多媒体技术时,教师可以设置国画图片,在讲解过程中不断呈现国画图片,提升学生对不同国画艺术类型的了解,便于学生快速掌握国画知识。另外教师还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播放国画绘画难点与重点,通过视频的方式让学生分步学习,帮助学生掌握国画绘画技巧,提升学生对绘画技巧的掌握。例如对学生进行创作能力培养时,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呈现如何进行主次鲜明的调整国画整体结构,让学生掌握对比、关联、相互衬托等国画绘画技巧,在国画学习中培养学生分析、比较、联想等综合能力,同時还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将国画的调色及笔法等进行反复训练,帮助学生掌握国画绘画技巧。

结束语:国画属于传统艺术,其中包含了传统文化与艺术,对培养学生艺术修为与文化素养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当前国画教育中教师实践教学能力不足,加之学生对国画不够重视,影响了国画教育效果,为此国画教师应在国画教育中运用多媒体技术,创新传统国画教学方式,同时设置科学合理的课程,为学生组织临摹、学习、创作一体化教学模式,提升学生对国画含义的理解,在实践中锻炼学生掌握绘画精髓,培养学生创作出高素质的绘画作品,发挥国画教育作用,推动传统艺术传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字艳芬.传统文化浸润下的中国画教学思考及实践分析[J].美与时代(中),2019(03):88-89.

[2]邓婉蓉.国画教育对当代学生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J].戏剧之家,2018(01):168.

[3]秦雪梅.提高高校国画教学质量的有效方法[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7,1(33):33-34.

[4]史风雨.浅析我国高校国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艺术科技,2017,30(08):394.

[5]王凯.新时期幼儿国画教育的创新实践与探索[J].戏剧之家,2017(18):195.

作者:王秋林

创新国画艺术形式论文 篇3:

地方性非物质文化对美术教育的丰富——以广西贝雕为例

摘 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发展历史长河中最灿烂的水花,而且有可能稍纵即逝,它的传承是人类经典文化的延续,也是开拓更精彩以后的积蓄。北海贝雕文花在当前面临着传承不继的窘迫局面,作为一门精彩绝伦的工艺,以其融入和丰富美术教育作为当今发展的接洽点是非常有必要的。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北海贝雕;美术教育

随着《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以及《全日制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实验稿)》的颁布和大力实施,近十余年来,各省市地区对教育活动的开展呈现出丰富多彩的革新面貌,在美术教育课程改革上取得了显著地成效。各地区地方校本课程的研发和实施更是对地方非物质文化元素的应用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在丰富美术教育课程的同时,同样对本地文化的传承和保护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但如果对现有的成效进行具体的分析,各地区之间的差异是很大的。除了地方文化发展水平的高低以及经济发展的程度不同等原因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地方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美术教育中运用认识中的不一而足。就此笔者以地方性非物质文化对美术教育中的丰富为目标,以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北海贝雕在地方美术教育的运用和实施为例,通过对其运用中的观念、方式、方法等多方面阐述为美术教育者的研究和运用做抛砖之举,从而对广西美术教育的丰富铺砖贴瓦。

在地方发展美术教育,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是首要问题,而当今诸多地区面临的大多问题都是美术课程资源的不足问题,普遍性的美术资源难以对地方性的美术教育提供既具有针对性又涵具符合地方特色性的教育。而地方性非物质文化的运用就显得势不可挡,而仅仅单纯的对其表面彰显出来的成果进行展示和了解进行教学显然是苍白无力的。广西北海贝雕作为新晋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美术教育运用方面就面临这种窘境。笔者认为对地方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美术教育的运用应该体现在三个方面,既对其历史的发展研究,对其观念的理解,对其形式的借鉴。

一、对北海贝雕的发展历史认知

从北海、合浦汉族民间传世的明清贝雕家具及工艺品中可以考证,北海的贝雕技术在明末清初已经非常成熟,合浦廉州在唐、宋、元、明、清各代是州、府、县治所在地,达官居显贵、士绅殷商都集聚于此。当时的富贵人家所使用的台椅、茶几、衣柜、屏风等大多是以酸枝木为原料,用珍珠贝壳加工各种花、鸟,人物图案和书法字体镶嵌在家具上。这种用贝壳加工镶嵌在硬木家具的表面的工艺叫“螺钿”,做成各种花纹和图形的家具,叫贝雕工艺家具,多以家庭手工作坊形式传承。保守估计作为一种比较成熟的手工艺品的制作技术发展到现在也有近400年的发展了。从最初的螺钿到现在的各种各样的贝雕画,在社会发展的同时各种新观念的出现和更新,北海贝雕在期间经历了多次的技术革新,更是将玉石雕刻、木刻、牙雕等其他工艺技术进行柔和,更为突出的是在其发展之中对国画艺术形式的借鉴和运用使之从对物件的装饰中完全独立出来形成自我特色的工艺品。从2005年开始,北海贝雕迎来一个全新的发展契机。北海贝雕在原工艺技法的基础上,利用贝壳的天然色彩和纹理,循型造行,循色拼色,终于生产出了质朴而又绚丽的贝雕作品。至此,北海贝雕艺人经过400多年的不断探索、继承、发扬、创新,从贝串、贝堆、平面贝雕到浮雕,再到立体贝雕,使北海贝雕技艺在中华民族传统艺术的大宝库占有了一席之地。

能够经得住历史沉淀的才能称之为文化,对于文化遗产的继承和运用,明晰其发展的历史和脉络才能在此基础上汲取新发展的力量。北海作为广西贝雕工艺的发源地,其丰富多彩的贝雕产品琳琅满目,遗憾的是问及当地的居民以及在校学生对其了解却不是很多,更看不到所应该谈及所产生的自豪感。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教而后知,育而后承。

二、对北海贝雕制作艺术观念的理解

北海贝雕工艺从最初的器物装饰,也就是所谓的“螺钿”发展到现在丰富多彩的展现形式的背后离不开创作观念的革新。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发觉贝雕背后的文化内涵。贝壳是大海的产物,本身就是大海文化的一个折射,发掘和创作其背后的大海文化,是贝雕更加具有耐人寻味的追溯性,满足需求者和欣赏者内心的寄托和心尉,使其更能走进人心走进大众。贝壳是珍珠的母腹,本身更承载着财富的传承,它内蕴光泽沉默深沙,等待着来人的发掘,它粗糙的外表等待打磨后闪耀光华,它衍生了诸多传奇的故事,这些就是北海贝雕所深藏的底蕴。而在当下尽管在北海有着海量的贝雕作品,精致,绚丽,繁复巧妙,多数人只关注其绽放的光彩一刻,却没有与之相配的文化底蕴,一个没有故事的人纵使再美丽却失之肤浅,华丽瞬间而已。

华丽的雨彩石让我们瞬间眼亮,陋笨的摩崖壁画却让我们驻足流连,这是为什么?去当地的民俗中去挖掘吧,即使在美术课程中加入再多的贝雕作品图片学生看到也只是瞬间的夺目而已,泯泯数日,过眼云烟。

三、对北海贝雕工艺制作形式借鉴和思考

贝雕的制作既遵循因材施艺,形走天然的原则,又杂糅雕、磨、粘、拼、堆等各种手法的运用,在技法上借鉴了玉石的雕琢和抛光,木刻的刀锋和皴驳,立体装置艺术中的堆粘和剪取等各种手法,在形式上借用国画构图的原则使之成画,借用立体构成的观念使之栩栩如生,手可捧握。笔者在北海贝雕博物馆参观的过程中,可谓叹为观止,大型浮雕作品,贝雕画,贝雕摆件,贝雕把件,立体贝雕,贝雕饰品等何种形式的贝雕作品,精彩绝伦,还有以花卉瓴毛为主的诸多贝雕画作,如禽鸟、牡丹、月季、龙菊及芙蓉等,在其身上可以看出其柔和了各种各样的艺术元素。这些作品大多都是选有色贝壳,巧用其天然色泽、纹理、形状,经剪取、车磨、抛光、堆砌、粘贴等工序精心雕琢成的平贴、半浮雕、镶嵌、立体等多种形式和规格的艺术品。在满眼的惊讶之余,我们要如何汲取呢?

美术教育不是让我们去刻板的接受美,而是最后让我们能自发的去欣赏美,思考美,创造美。北海贝雕从最初的器物装饰到现在的琳琅满目,形式多样告诉我们,要借鉴,要思考,要吸收,要创新,这是我们应该去把握的,仅仅将贝雕工艺融入美术教育需要做到以下三点:

(1)引入情境,浸染引导

在美术教育中进行贝雕文化最主要的是让学生感同身受的去体验贝雕制作的全过程,仅仅对贝雕工艺品的欣赏是远远不够的。让学生在情境中加深对贝雕这一工艺的认识,栽实际操作中体验贝雕工艺的乐趣,从而从意识中衍生出对贝雕文化的认可。栽北海当地可行性的方案是可以邀请贝雕作坊的老艺人进入课堂进行简单的创作过程,或者带领学生去当地著名的作坊考察和就地实践。相信在和老艺人的互动之中,学生会深刻的认识到贝雕工艺的迷人之处。

(2)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贝雕工艺品的多彩在于它对各种艺术形式元素的借鉴以及对自身质地材料的合理利用。地方美术教育在进行贝雕工艺学习的同时尽量解除一般性思维的束缚,大胆融入,谨慎实施,多方借鉴。在了解贝雕制作工艺的原理、观念和工艺技巧的基础上敢于创新,这既有利于扩展学生思维的框架,也将强有力的丰富地方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就笔者在北海若干学校的抽样调查之中,贝雕引入教育的情况少之又少。而对此进行研讨的相关成果更是寥寥无几。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发展历史长河中最灿烂的水花,而且有可能稍纵即逝,它的传承是人类经典文化的延续,也是开拓更精彩以后的积蓄。北海贝雕文花在当前面临着传承不继的窘迫局面,作为一门精彩绝伦的工艺,以其融入和丰富美术教育作为当今发展的接洽点是非常有必要的。而行之有效的实施方式方法则能更好的为美术教育的丰富减少弯路,扫清障碍。

参考文献:

[1]徐千里.创造与评价的人文尺度.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2]宋贵生.传承与超越——当代民族艺术之路.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3]宋俊华王开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山大学出版社,2013

[4]王文章.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论坛文集.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

文章系广西民族大学相思湖学院科研基金项目,项目编号:2014yjyb11。

作者:张民琰

上一篇:医院失真会计信息论文下一篇:政府财务报告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