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剧艺术形式论文

2022-04-16

摘要:豫剧是中华民族千年文化的产物,是中国传统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是中华民族伟大的财富。豫剧从起源到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发展一直呈上升趋势,并在20世纪七十年代的时候达到顶峰。但是改革开放后,中国进入传媒信息化的时代,数字传媒业的发展给以豫剧为代表的传统戏曲行业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冲击,戏曲行业也因此开始衰落。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豫剧艺术形式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豫剧艺术形式论文 篇1:

浅析豫剧动画的艺术表现

摘要 豫剧动画是融合豫剧表演和动画设计的新媒体艺术形式,是对传统豫剧中文化内涵和美学思想的艺术继承,也是对新媒体发展的有力推动。本文从豫剧与动画的艺术共性和豫剧动画的艺术特征两个方面对豫剧动画的艺术表现进行剖析。

关键词:豫剧 动画 艺术共性 艺术特征

引言

豫剧是中国最悠久的戏曲剧种之一,有着沉厚的文化沉淀和丰富的艺术内涵。动画则是当前主流的媒体传播途径,能够以各种表现形式对传统文化形式进行加工和表现。因此,融合豫剧和动画两种文化和艺术形式的新型艺术作品必然拥有极具特色的艺术表现。下面本文将从豫剧与动画的艺术共性和豫剧动画的艺术特征两个方面对豫剧动画的艺术表现进行剖析。

一 豫剧与动画的艺术共性

1 娱乐性

豫剧是一种地方戏曲,而戏曲中的“戏”字本身便有游戏的含义。“戏”最早出现在河南商周文化中,意思是一种祭祀性的仪式。后来随着文化的发展,“戏”也由单一的祭祀仪式演变为包含舞蹈、杂技、马术在内的多种表演形式,游戏性的含义得到了加强。由于增强了戏曲中舞蹈等艺术形式,戏也不再局限于祭祀仪式,而是成为了人们在盛大节日中娱乐表演的重要艺术形式。经过漫长时间的演变,豫剧发展到今天,已经成为了中原地区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娱乐和文化形式,娱乐性成为了其基本的属性。无论是传统的盛大节日、庙会还是平常人家的红事、白事,豫剧都是中原地区人们必不可少的表演项目和娱乐项目。豫剧对于以河南为中心的中原地区人们的作用就好比二人转对于东北人们的作用,是当地重要的文化表达方式和文化载体。

动画虽然以特殊的方式承载和表现着不同时间和空间的文化,但其同样具有很强的娱乐性,娱乐性是豫剧和动画共同的艺术属性。动画是以运动的画面来表现主题的艺术作品,其形式广泛、历史悠久,文化内涵深厚。中国早期的皮影戏便可看作是早期动画作品,随着摄影技术和电子媒体的发展,当前的动画几乎涵盖了所有的电子产品,无论电影、电视、广告,还是网络等各种多媒体平台都能看到动画这一艺术表现方式。相对于电影、电视剧等形式的传播媒体平台,动画无疑给人们提供了更加轻松和休闲的观赏平台,具有较强的娱乐性。动画中的人物和事物都是虚拟的,而不像电影电视中记录真实的场景,所以,从表现内容上动画通常表现相对简单、积极向上的主题。以娱乐的方式进行表达同样是动画的基本属性。

以娱乐共性为主题背景的豫剧和动画相结合的经典例子便是上文所述的皮影戏。中国传统皮影戏中的造型是抽象化、艺术性的豫剧动画形象,这些平面的玩偶用驴或是硬纸版雕镂、辅材而成,借助灯光投射在半透明的屏幕上。而皮影戏的后台则是运用戏曲的唱腔、戏文及乐器来表现故事。这与现代戏剧动画片的表现手法非常相似,只是以动画片来表现的画面要更丰富些,层次多些,动作不是摆出来的,而是根据真实的动画逐帧画出来的。

2 故事性

故事性新豫剧和动画的又一艺术特征。豫剧的发展根植于中原这片有着最悠久的文化土壤,在表演上和曲目主题上有着鲜明的故事性。经典的豫剧曲目《穆桂英挂帅》《花木兰》等本身便是来源于民间传说并经过后期加工而成的经典艺术作品。其他曲目的豫剧也都有着特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背景,有着较强的故事性。豫剧是戏曲的一种,故事性在豫剧表演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好看的故事往往是好剧目的基础,再好的演员也是需要通过豫剧中的故事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和主题思想的。豫剧的曲目都是在民间传说的基础上对人物和故事进行了更符合主题思想的艺术加工,从而使得豫剧中的故事性更加鲜明,人物性格更加丰富。

动画同样是一门以叙述为主的表现艺术,通过流动的画面来表达设计者所要表达的主题思想。所以,动画中的故事性仍然是其表达主题的基础。好的故事如同一部好的小说一样能够吸引观众,让观众随着故事的起伏发展而经历着不断的情感体验。例如,中国的第一步动画片《大闹天宫》便是由中国著名的神话故事《西游记》改编而成的。原故事中精彩、辗转的故事情节为动画的创造提供了非常广阔的塑造空间。而这部动画片也因此而成为了中国动画发展史上最经典的动画。

文化的沉积是必定需要漫长的时间,而历史的变迁注定了任何一种文化形式的背后都会有着特定的历史故事。从审美的角度来看,故事性同样是一部艺术作品的重要审美形式。没有故事性的艺术作品必定缺少美学思想和艺术灵魂。豫剧动画是将豫剧以动画的形式进行改编和演绎的,从而使得这门古老的艺术形式在新媒体时代有着更加丰富的表达形式。期中故事性便是能够将这两种艺术形式连接和融合的基础。好莱坞经典动画片《花木兰》便是依据传统豫剧花木兰故事改编而成的一部经典动画,并且取得了票房和口碑的双丰收,期中的故事性是这部动画片成功的基础。花木兰的故事本身便充满传奇色彩,替父从军、男扮女装、战功赫赫的花木兰的故事曲折动人、波澜壮阔。经过改编后的故事更是增加了一些神话性和趣味性,使动画具有可看性以及很高的艺术性。

3 虚拟性

豫剧是在固定的舞台上表演的艺术形式,所有的场景布局都是虚拟的,而动画也同样是运用绘画来表达出所需要的各个场景。两者在艺术表现上具有相同的虚拟性。虚拟性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对意境追求的延续,语句中以鞭子代表人物骑马,以两面车旗代表人物推车前行,而水火等自然现象也同样运用旗子来表达,虽然简朴却也给观众的想象留下了广阔的空间。动画中的一切景物虽然源于自然,但同样并非对自然的完全记录,而是根据表达内容的需要进行技术加工。对现实场景和人物进行艺术加工而形成的豫剧场景、人物和动画场景、人物是两者虚拟性艺术表现特性的反映。正是因为有了包括虚拟性、娱乐性和故事性等艺术共性,豫剧动画才能够借助豫剧和动画两者的文化内涵和艺术表现而快速发展,下面本文将分析豫剧动画的艺术表现特征。

二 豫剧动画的艺术表现特征

1 表现重点戏而非曲

豫剧和动画是两个不同的艺术形式,因此将两者融合需要从上述两者的艺术共性中寻找突破口。因此,豫剧动画在艺术表现上提取的是豫剧艺术中的戏,而非曲,即将豫剧中的扮相、服饰、叙述方式、表演等表演艺术融入到动画制作中,从而淡化豫剧唱腔在动画中的表现。例如,上文所述的《花木兰》从任务的外部形态和装束上都取材于豫剧中的人物扮相,场景的转换也符合豫剧的剧目变化,故事情节更是在原有豫剧基础上进行改编创作的。作为中国一种传统的戏曲形式,豫剧在扮相、服饰上本身就符合动画中对人物外观形象创作所需的模式化表达。由于舞台的局限性所以豫剧的表演同样具有夸张的艺术效果,这些都符合动画表现的基本艺术特征。

豫剧的唱腔虽然是同样经过若干年的文化沉淀和传承,但从审美的角度来看豫剧唱腔缓慢的节奏无法适应新时期人们对于歌唱和戏曲快节奏的需求。因此,豫剧动画将对于豫剧文化传承的重点放在对豫剧表演的传承上。豫剧动画《穆桂英》同样是一部根据豫剧经典故事改编的动画,片中的穆桂英等人物造型吸取了豫剧脸谱的造型特点,武打设计也吸收了豫剧武打的动作特点,但对于豫剧中“曲”的继承和表现在动画中则只能一带而过,在个别场景的背景音乐中得以表现。以戏为中心是豫剧动画表现的一大基本特征。

2 变化、流动的场景空间

豫剧表演的传统舞台是固定、无法进行转换的。舞台中人物上场和下场的形式相对固定,没有更多丰富的变化。而动画则不同,可以对于动画场景进行随心所欲的变化。豫剧动画无疑可以弥补豫剧表演中缺乏场景变化这一乏味的表现模式,通过流动的空间来表现更加丰富的内容。由于传统的场景布置需要花费很多的人力、物力,因此相对舞台效果较弱,而用动画手段布置场景则非常的简捷、方便,而且可以设计出富丽堂皇的场景效果。例如,在《花木兰》中对于节日的场景布置便体现出动画场景设计的优势。人山人海、张灯结彩的节日盛大场景是传统豫剧表演中无法实现的场景布置。不断的场景转换创造流动的空间,使人物穿梭于不同的场景之间,是豫剧动画对豫剧艺术表现的创新。在《梁山伯与祝英台》舞台剧中“十八相送”这场,祝英台一路上以景物作为比喻向梁兄暗示爱情时,一直用走“圆场”和动作手势来表现,场景和空间的转换相对牵强,而在豫剧动画中不但可以通过动画手法轻松地表达场景变化还可以在画面中配上了并蒂莲、鸳鸯鸟等动人景色,丰富了画面,极大地增强了画面的表现力。同时动画还可以完成任务的心理变化描写,例如,通过并蒂莲和鸳鸯鸟的形态、动作可以极具深意地表达出梁山伯和祝英台的心理变化,这些都是传统豫剧所无法表达的。豫剧动画中借助动画场景变化而形成流动的空间,为动画的表述创造了更加广阔的空间,这是传统的豫剧表演所无法达到的艺术效果。人们从静止的角度观看流动的空间变换会使观众产生流动的视觉效果,使自己更加沉浸在动画艺术所表现的场景中,达到身临其境、感同身受的艺术效果。

3 秉承豫剧人物的装饰特点

豫剧是中国传统的戏曲种类,有着悠久的文化沉淀和美学思想积累。豫剧动画在进行美学创造时保留了豫剧本身所具有的美学思想,例如,人物的造型和服饰,传统豫剧有众多的角色行当(生、旦、净、丑),旦又可分为正旦(又称青衣)、花旦、武旦、老旦、丑旦之多。每一种角色的造型不相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艺术形象。豫剧动画在进行动画人物设计时同样考虑到豫剧人物本身所具有的艺术属性,并对其进行艺术加工。豫剧动画《穆桂英》中的穆桂英形象便是取材于豫剧中的艺术人物形象,如人物的头饰、盔甲等服饰乃至人物的面部造型都符合豫剧的美学思想,这也反映了豫剧动画对于豫剧所代表的中原文化的表现和传承。豫剧动画的受众不只是中原地区的孩子,同样包括中原地区的大人,因此秉承豫剧的美学思想,使广大观众在观看豫剧动画的过程中同样能够欣赏到豫剧所带给人们的美学享受是豫剧动画制作者所要考虑的首要问题。

4 秉承豫剧的动作特点

豫剧动画中的文化内涵和审美思想不仅体现在人物装饰特点上,还体现在对豫剧中动作特点的继承。豫剧中的动作是豫剧文化和豫剧审美思想的体现,融合了舞蹈、杂技、武术等多种艺术形式,经过漫长时期的发展和演变形成成熟的动作、身法,体现着豫剧演员的人体造型之美。豫剧表演中的动作可以归纳为手、眼、身、法、步五个关键环节,其中任何一种技法都是演员功力的体现。手和眼体现着演员肢体与眼神的协调能力,讲究手到眼到,眼到手到,两者之间互相配合,达到统一。身、法、步是指演员在舞台上的步法、动作和身法,尤其是在表演一些高难度的动作时,更加考究一个演员的基本功,要求演员做动作时如行云流水一般向观众展现豫剧动作表演中的连贯和美学主题,如《打金砖》最后一场刘秀在太庙惊魂失态,那翻、跌、扑是集难、险、奇的典型例子。

豫剧动画同样需要将豫剧中的动作特点借助动画的手法完美地表现出来。相对于豫剧演员对台上的每一个动作需要在台下反复的练习不同,豫剧动画则只需要对动画中人物的动作进行细致的描绘而已,如上文的《打金砖》在豫剧动画的改编中大大增加了人物的动作难度,在翻腾和跌倒的处理上更加复杂和细腻。而在《花木兰》中的武打动作中我们同样看到了豫剧中的艺术动作,动画中人物的闪、转、腾、挪都体现着传统豫剧的动作艺术。

结语

豫剧动画是一种戏曲艺术与动画艺术相结合的新兴动画表现形式,它融戏曲的文化性、动画的娱乐性、电影的虚拟性为一体,具有传承戏曲文化精髓、弘扬民族文化传统的时代意义。

注:本文系2012年河南省政府决策研究招标课题的阶段性成果,立项代码:2012B755。

参考文献:

[1] 《豫剧特色及其欣赏》,《音响技术》,2009年第1期。

[2] 薛中君:《豫剧的传统与革新初探》,《戏曲艺术》,2006年第4期。

[3] 郭克俭:《豫剧起源新探》,《中国音乐》,2007年第3期。

[4] 胡振邦:《豫剧演唱中咬字、吐字特点浅析》,《四川戏剧》,2008年第2期。

[5] 雷桂华:《豫剧之母“祥符调”》,《四川戏剧》,2008年第2期。

作者简介:李萍,女,1965—,河南郑州人,华中科技大学2008级在读博士生,副教授,研究方向:语言与文化、英语,工作单位:郑州师范学院。

作者:李萍

豫剧艺术形式论文 篇2:

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的探讨

摘 要:豫剧是中华民族千年文化的产物,是中国传统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是中华民族伟大的财富。豫剧从起源到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发展一直呈上升趋势,并在20世纪七十年代的时候达到顶峰。但是改革开放后,中国进入传媒信息化的时代,数字传媒业的发展给以豫剧为代表的传统戏曲行业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冲击,戏曲行业也因此开始衰落。本文通过分析现今社会豫剧衰落的原因,并针对这些存在的问题探讨相应的解决方法,希望对今后豫劇的传承和发展提供有效的帮助。

关键词:豫剧 现今社会 存在的问题 解决

一、豫剧及其起源与发展

豫剧,又叫河南梆子、河南高调、土邦戏等,是河南省最重要的戏曲剧种,也是我国影响最大的地方剧种之一。豫剧不单单流行于河南地区,还流行于河北、山东、山西、青海、宁夏等多个省市地区,乃至于在台湾都有专业的豫剧剧团。对于豫剧的起源众说纷纭,其中最能被世人肯定的说法就是——豫剧起源于明末清初,是由秦腔发展而来的,是秦腔和梆子传入河南后与当地的民歌、小调等河南的本土音乐相结合而形成的。

豫剧的剧目创作大多来源于劳动人民的真实生活,故事都较为朴实,故事情节完整且扣人心弦。曲目的节奏力度都较清晰,音调都比较高亢活泼,语言都使用纯正的河南方言,乡土气息浓厚,也更能凸显出剧中人物的性格特点。

豫剧从兴起到发展至今大约已经有250年左右,在这近三百年的发展过程中,豫剧也日趋完善,形成了以洛阳为中心的“豫西调”、以开封为中心的“祥符调”、以商丘为中心的“豫东调”以及在河南东南部流传的“沙河调”等多种流派,也出现了以常香玉、崔兰田、陈素真等为代表的豫剧名家。尤其是常香玉,更是戏曲界公认的豫剧大师,她的“常派”唱腔字正腔圆、韵味醇厚、以情带声以及其表演方面独特的韵味都影响着一代代的豫剧演员。

二、 现代社会豫剧发展的现状

1.前期豫剧的发展与兴盛

豫剧的兴起来源于民间,她是河南本土文化和外来文化相结合的产物,所以豫剧有很深的群众性。起初的豫剧也存在着中国一些本土文化、戏曲的弊端,也会借用它举行一些敬神驱鬼的活动,但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新文化新思想开始在中国盛行,豫剧也随之进行了改革,开始融入新思想。在这个时期,豫剧的演出地点由起初农村的庙会逐步进入城市的剧院,这不仅代表着地点的转换,更代表着豫剧内容的转变,这时候的豫剧观众不单单是乡野里的劳动人民,城市里具有较高文化素养的人也开始接受这个起源于民间的剧种,这表示豫剧已经受到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在内容上有了极大地改良,再加上这个时期很多当时的新青年以及知识分子也开始进行豫剧的创作,极大地拓宽了豫剧的内容形式也提升了豫剧作品的档次。可以这么说,这个时期是豫剧的上升期。

豫剧真正开始走向繁荣,当属20世纪中期,新中国成立以后。在这个时期国家对传统的艺术行业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革,这便给豫剧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加上这个时期的题材也多以宣传新中国新思想为主,人民积极性也空前高涨,这使得这个时期出现了很多经典的剧目。现今社会还在广传唱的曲目大都出现在这个时期。比如《小二黑结婚》、《刘胡兰》、《朝阳沟》等。

2.当今豫剧趋于衰落的态势

从20世纪八九十年代后期开始,改革开放后,中国的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也大幅度的提高,电视机、电脑等高科技的东西开始走进大众的生活,中国进入信息化的时代。这个时代电视剧电影等数字传媒产业的迅速兴起,随之带来的就是豫剧的衰落,这种衰落不单单只是豫剧行业,是中国整个戏剧市场的下滑。造成万人空巷的不再是广场或者剧院中上演的新剧目,而是一部电视剧或者一个新电影的上映。中国内地电视剧以及一些港台的电影电视剧也成为70、80这一代中国人的集体回忆。数字传媒行业的发展大大撼动了豫剧行业在人民大众的地位,甚至导致大部分1970年后出生的中国人民已经不再主动去观赏豫剧。豫剧也在这个时期开始呈下滑趋势。

三、 现代社会豫剧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现代社会豫剧的发展现状

虽然说一个剧种的兴盛和衰落在历史上都是必然的,都必定是有起有伏的。但是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豫剧甚至整个戏曲行业的下滑不在是像以往一样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造成以豫剧为代表的传统戏剧行业衰落的原因有很多:

(1)传媒行业的兴起导致观众群的缺失

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的一系列巨变尤其是传媒市场的火速发展可以说是导致豫剧乃至于整个戏曲行业衰落的最主要原因。由于这个时期大众传媒走入寻常百姓家,老百姓的业余生活再不像以前一样只依靠节假日剧团或者广场剧台上演出的戏曲。这个时期的老百姓可以随时随地足部出户的欣赏到更精彩并且娱乐性更强的节目,便很少有人愿意花钱买票去剧院看戏,戏曲行业也因此受到很大的冲击,并逐渐走向衰落。

(2)政府对豫剧缺少重视

不管是因为八十年代开始数字媒体作为一种新事物冲击了整个中国社会,还是由于数字媒体的发展带来的利润以及这个行业不可估量的前景,这种种原因都使得大众甚至是政府都把眼光集中与数字媒体的传播和发展。这便导致政府对豫剧这些传统艺术的忽视。

(3)豫剧人才的缺失

这个时期豫剧以及传统艺术传播的下滑,直接导致这个行业的不景气,一些专业的豫剧演员以及从业人员为了生存,也不得不选择转业,更别说去培养新的豫剧人才。这便从根基上导致豫剧的衰退。

(4)豫剧创作质量下滑

在这个时代,本身从事戏曲行业的人员就有大量的削减,加上豫剧从业人员的积极性也不高,并且创作能力也有限,所以几乎没有再产出很好的豫剧剧目。所有的演出也都是反复地演上个时期的经典曲目,而这些曲目并不能满足现代人的审美情趣,观众群也仅仅局限于老一代的人,所以就导致观众层越来越薄弱。

2.针对豫剧发展的问题提出的对策

(1)加大政府的扶持力度

豫剧衰落的原因有很大程度便是源于政府对这些传统剧种的忽视,所以豫剧想要再发展起来就离不开政府的扶持,政府必须对这些以豫剧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加以重视,帮助他们度过危机并使她们很好的传承和推广。

首先,政府必须对豫剧剧团提供大量的资金支持,提高豫剧创作的投入,以及豫剧工作人员和演员的工资待遇,这样能使豫剧从业人员的工作热情更加旺盛。其次,政府应该多举办关于豫剧的比赛,对豫剧演员进行鞭策,提高演员的质量,也通过比赛增加大众对豫剧的关注度。最后,政府应该多投资举办免费的弘扬中国戏曲的演出,这样也会增加一部分的观众群。

(2)借用现代的传媒工具推广豫剧,开拓豫剧的演出市场。

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化的社会,所以豫剧演出也不能再像以往一样只局限与剧院和广场等地。要想把豫剧推向更广的群体就必须借助现代的传媒工具。在当代有一个很成功的范例——《梨园春》,它成功的将豫剧搬上了荧屏,并且加入了一些综艺的元素,使传统的戏剧不再那么陈旧,这样便能被广泛地群体接受,观众群也不再只局限于老年人,一些中年甚至包括青少年和儿童也成为这个节目的观众群。所以我们便可以借助综艺在现代社会具有广泛关注度这一特性,多开发一些关于豫剧的综艺节目,既保持豫剧的传统,又具有现代的特征,便于拓宽豫剧的观众群。不仅仅是综艺,也可以把经典的豫剧剧目加以更改搬上电影屏幕,这样也可以对豫剧进行更好的宣传。

(3)在高等艺术院校开设戏曲专业,培养高等戏曲后备人才。

在80年代后期开始出现戏曲人才的断层很大的原因就是高等院校对戏曲专业的忽视。在这个年代开始,人民的生活大幅度提高,生活的需求得到满足便开始逐渐重视精神层面的需求,所以人民便开始广泛重视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但因为高校并没有戏曲专业,这导致一些从小便学戏的戏曲爱好者也不得不放弃戏曲改读其他专业。这便导致戏曲人才尤其是专业的戏曲人才越来越缺失。所以要想使得豫剧有更好的发展,就必须重视高校对戏曲人才的培养,这样才能培养出更专业的素质更高的戏曲人才。

(4)加强跟外界的交流,对豫剧的管理进行现代化改革。

由于豫剧是传统的艺术形式,并且大多出自于民间。所以在上个世纪豫剧并没有更好的进行管理与经营,这也就造成豫剧吸取新事物的闭塞,并且在推广和传播上也遇到很大的瓶颈。因此,在现代社会,我们必须对豫剧进行现代化的管理,必须摒除以前陈旧迂腐的方式,加强豫剧跟外界社会的交流,并且剧团需要聘请专业的管理人才对剧团进行管理和推广,使得豫剧这样的传统艺术更融洽的融入现代社会。

(5)对豫剧的剧目创作进行改革,创作的剧目要适应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

要想使豫剧在现代社会更好的发展,只做到以上几点完全不够,那些改革只是对豫剧的外在因素进行改进,豫剧要发展就必须自身进行改良,也就是说,豫剧的剧目要创新,经典的剧目虽然很好,但是创作背景以及题材在现代人眼中也有些过时,所以我们必须对豫剧的剧目进行创新,在保持豫剧传统和精华的前提下接受外来文化和现代文化,将他们更好的结合,创作出符合现代观众审美需求的剧作。做到这些,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豫剧以及整个戏曲行业将会走向下一个高峰。

結语

豫剧是中华民族千年文化的产物,是中国传统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是中华民族伟大的财富。纵观豫剧三百多年来的兴衰,不难发现,要想让一个剧种经久不衰的最主要的条件就是要与时俱进,比须与所在的时代想融合,才能被那个时代的人民大众接受。我们不应该因为豫剧是传统艺术而排斥豫剧向现代化的转型,我们应该在保持豫剧传统本质的前提下勇敢的融入新鲜元素,顺应时代潮流,符合大众趣味。只有不断注入新鲜的血液,才能“永葆青春”。

参考文献:

[1]张华.当代河南豫剧现代戏创作研究[D]. 山西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2013(4).

[2]杨雅岚 .”非遗”下河南豫剧的传承与发展[J].音乐大观,2014(10).

[3]刘艳.浅析当前豫剧文化渗透功能降低原因[J].北方音乐,2015(6).

[4]赵云欣.外来文化影响下豫剧发展的对策研究[J].青年文学家,2013(4).

[5]李静.永不衰落的梆声——大众文化语境下豫剧的衰落与复兴[J].新乡学院学报,2012(6).

作者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作者:李晨 隋欣

豫剧艺术形式论文 篇3:

高雅艺术进校园,豫剧唱在课堂上

【提 要】豫剧是中国最大的地方剧种,居全国各地方戏曲之首。但在如今多元文化背景下,一些本土文化渐渐被人所忽略,也使得豫剧的地位日益下降。所以我们应该把豫剧文化的传承带入课堂之中,让一代又一代国家栋梁去传承。笔者采用文献分析和调查问卷的方法对河南豫剧发展现状进行调研,发现豫剧文化传承方面面临的许多问题,并提出豫剧文化进校园的应对措施。本文试图为豫剧文化进校园提供一套可行的运行方案。

【关键词】高雅艺术进校园 豫剧唱在课堂 探究

一、选题的目的意义

21世纪是个多元文化并存的时代,大众娱乐形式多样化,流行文化占据主导地位,使得许多本土文化的地位遭到猛烈的冲击。在这个大背景下河南豫剧的发展确实出现很多问题,使豫剧文化的传承发展举步维艰有以下几个问题比。青少年群体作为国家的未来、栋梁之才,更是传统文化传承的主力军,却对传统文化更是知之甚少。豫剧作为河南的地方戏,中国最大的地方剧种,也难以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下立足腳跟。这就需要我们对这些本土文化的传承重视起来。俗话说的好:“不能输在起跑线上”。本土文化的传承也要从娃娃抓起。这样最好的方式就是把传统文化带进校园课堂当中,让传统文化传承的主力军学习发扬光大。让豫剧文化进校园,普及豫剧文化知识。让豫剧文化能够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豫剧文化进校园不仅对学生日常生活、生活教育、文体培养都有着多层次的教育引导意义,同时也能充分调动学生们的学习热情,丰富在校生的课余生活,让他们更了解豫剧文化。更是有利于培养中小学生的优秀品德,有助于其全面发展,提高自身综合素质。豫剧文化进校园更是更好的传承豫剧艺术,弘扬地方优秀音乐文化另一种完美途径。

二、河南豫剧文化发展现状调查研究

(一)豫剧文化传承的可观之处

“豫剧”,是现今河南第一大剧种,同时也是全国的重要剧种之一,更是国家级非物质物化遗产。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豫剧文化传承能很轻易地就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尤其是一些知识分子,这就使得豫剧文化开始渐渐的被教育部门所重视,逐渐被一些中小学甚至大学校园引入课堂之中,这就使得豫剧文化传承和发展的前途一片光明。

(二)豫剧文化传承面临的问题

由于近些年大众娱乐形式多样化,豫剧团的生存状况不容乐观,发展前景不明朗。在这个大背景下河南豫剧的发展确实出现很多问题,让我们意识到发展和传承豫剧文化的重要性。豫剧的生存之所以开始出现危机,是因为人们的审美意识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观众数量急剧缩减,表演人才缺乏,许多传统剧目特别是具有代表性的地域流派剧目已经几近失传,这种状况急需改变,豫剧的抢救、保护工作应尽早落实。以下问题是其所面临的:

1.豫剧文化艺术形式日渐落后。任何东西的发展传承都需要与时俱进,与时代脱节的东西必然会被时代所淘汰。豫剧作为一种文化艺术,其艺术形式已经开始落后于其他剧种,这种落后如果继续不予以改善,将会给豫剧带来毁灭性的灾难。豫剧的传承遇到瓶颈。

2.豫剧传播途径太过单一。我们现在了解豫剧都是通过电视频道进行观看,多是河南卫视的《梨园春》栏目,其传播途径太过于单一,如今在这个大众娱乐样式众多的社会背景下,过于单一的传播途径定然会有所影响,随着“低头族”的日益增多,电视收看率已经大不如从前,大多数人会选择手机观看或者是去电影院看电影,豫剧电影缺乏,使得越来越少的人在去关注豫剧,青少年对于这些豫剧的曲调也没有太大的热情,这更是让豫剧的流传更为困难。

3.其他文化的发展冲击豫剧文化。21世纪是个多元的文化时代,科技的进步,思想的更新,生活节奏的加速,同时也有众多外国文化元素的引进,出现了多种多样的文化形式,如:小说、音乐、电影、话剧、电视剧、真人秀综艺等等,新时代的年轻人会选择更为休闲的娱乐方式娱乐倾向更具有现代化流行的气息,最主要的原因是豫剧的娱乐性较弱,在这个时代绝大多数的年轻人是不会选择这么枯燥无味的豫剧来消磨时光。

4.宣传力度不够。作为河南的本土文化,很多河南的人确实知道豫剧,但却鲜少有人对它非常了解。连身为豫剧发源地的河南人都对自己的本土文化不了解更何况外省的人呢?归根结底还是政府不够重视,宣传力度过于低,任何东西都需要去宣传,不宣传怎么进入群众的生活。

三、豫剧文化进校园的应对措施

豫剧文化进校园并不是简简单单的一件事,在实行这一措施的过程是艰难的,我们面临诸多荆棘。但是我们要迎难而上,解决问题将豫剧文化进校园彻底落实。我们应该有所行动。

(一)政府部门应在政策和财力上予以支持

政府部门需要大力配合,豫剧进校园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教育部门需要下达相关文件使得每个阶段的学校都能落实,每个学校都要开设豫剧学习课,让学生能够在课堂上有足够的时间去了解豫剧文化的博大精深。这些工作都需要政府相关部门工作配合。

(二)媒体要进行广泛的宣传

随着科技进步网络技术越来越发达,我们要借用新媒体手段,对豫剧文化的形式有所更新,更加现代化,在采用新媒体手段大力宣传豫剧文化,加大豫剧文化的宣传力度,让各个阶层的群众都对豫剧文化有所了解。以河南卫视《梨园春》栏目为榜样,多创造出诸如此类文化节目,使得豫剧得到更好的传播。

(三)学校在教材改编和课程建设上予以支持

近些年来有些学校大力发展第二课堂,但是却很少有学校将豫剧文化作为第二课堂的课程项目,我觉得学校有必要设立豫剧文化教室,在教室里摆放豫剧文化的相关元素,如服饰,头饰等等吸引学生们的兴趣,让他们亲身看到这些豫剧文化的精髓,从而更好地建立保护和传承豫剧文化的意识。只有这些行为对于豫剧文化进校园是远远不够的,更何况是对豫剧文化的传承,学校应该付出更多的行动。首先学校要树立传承豫剧文化的观念。只有学校充分认识到这一观念的重要性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发扬豫剧文化。其次学校要编排符合学生基本情况的豫剧教科书。虽然教育部门已经编写了豫剧教材,但是这本书在很大程度上是不符合现阶段学生学习豫剧文化的要求,太过于官方化。教材的缺失老师不能很好地备课,会导致在教学过程中出现诸多问题,使得学生学习的豫剧知识水平参差不齐。再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们的兴趣最重要。学科教学不是一味的向学生们填塞理论知识,更要调动起学生们的积极性,培养他们对豫剧文化的兴趣,这就需要老师在课堂的教学活动需要一些创新,如进行游戏教学,课堂互动等教学来提高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爱上豫剧文化,能主动去了解和学习豫剧。最后豫剧文化进校园最重要的是教师的资深专业素质。如果学校开设了豫剧文化这一课程,那么没有优质的教师力量,这门课程就是所谓的“面子工程”。因此学校应该多培养一些教授豫剧的精英老师,让豫剧文化在课堂上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扬。

四、结语

豫剧作为中国最大的地方剧种,居全国各地方戏曲之首,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理应受到国人的关注,可是在当前流行文化的冲突下其地位越来越低,很多小孩子甚至从来没有听过豫剧,这是何等的悲哀。本文通过对河南豫剧的文化内涵、豫剧文化进校园目的意义等方面阐述,以及豫剧文化进校园可行性对策的提出,对以后豫剧文化进校园提供更好的指导方案,让豫剧文化进校园的进程更加顺畅。

参考文献

中国戏曲志编辑委员会1992《中国戏曲志·河南卷》,文化艺术出版社。

河南省义务教育音乐教材编写组编1997《河南中小学音乐教材》,河南文艺出版社。

张好娜2013《豫剧进入中小学课堂的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以河南省郑州市为例》第16期。

姬艳玲2009《用喜闻乐见的形式使豫剧进入课堂》,《音乐天地》第6期。

(通信地址:450046 河南师范大学新联学院)

作者:刘畅

上一篇:民居传统艺术论文下一篇:生态林业发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