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子银行国民经济论文

2022-04-16

摘要:银行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商业银行因其金融属性,在发展过程中承担的风险较大,探其根本,主要是商业银行信贷借出的资金偿还时间滞后于借出时间,其受到借款人偿还能力等限制,存在较大不确定性,银行业的动荡将导致实体经济的巨大损失。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影子银行国民经济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影子银行国民经济论文 篇1:

关于影子银行与国民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

【摘要】本文通过阐述影子银行产生的诸多背景,并将其风险及优势进行对比分析,最后对影子银行提出诸多创新性监管措施,为监管当局提供策略支持:引入商业银行贷款五级分类法规范影子银行投资标的;引入民营银行同时试点存款保险制度;建立事前防御事后救助机制。

【关键词】影子银行 风险 经济增长

一、引言

影子银行自诞生之日起就饱受争议,它被定义为不被银行监管体系所囊括的各种信用中介。近几年来随着影子银行金融工具的不断创新、业务的不断拓展,它越来越成为国民经济不可缺少的部分。以前年度有很多研究都集中在影子银行带来的风险问题上,对其积极作用很少有人谈及并研究。因而本文想试图在承认存在风险的前提下,探讨是否影子银行对国民经济也具有不可忽视的积极作用。

二、影子银行产生的原因

(一)金融抑制的凸显导致影子银行的发展

经济学家E.S.肖和R.I.麦金农提出的“金融压抑”学说恰好描述了我国目前实体经济与金融领域的现状。即政府过度干预后者,致使其发展迟缓,进而成为前者发展的枷锁,最后酿成了金融抑制和经济迟缓二者的恶性循环。

政府设立包括贷存比指标等在内的诸多限制指标,旨在维护商业银行的稳定性与安全性,度过当时经济困境。随着银行内外部风险因素的消除或减弱,理应改变或摒弃。在金融抑制下,商业银行由于贷款利率限制很难充分放款;由于存款准备金制度,造成储蓄资本的闲置。这就给影子银行的产生提供了直接的可能。

(二)政策目标的不同博弈导致了影子银行的产生

政府一方面要求天量信贷资金支持经济快速发展,但另一方面又限于通胀压力或法律规定,进而对贷款额度进行限制。因此二者博弈就出现了影子银行。比如在地方政府进行大规模的城市建设,或者城镇化改造中,需要大量资金,然而银行所提供的信贷有时只是杯水车薪。又限于预算法的规定,地方政府在城市基础建设过程中只能依赖项目融资来筹集资金,而项目融资在银行难以借到款的情况下通常转向影子银行融资。

(三)作为银行的有益补充而催生影子银行

影子银行先天的弥补了银行的不足。银行作为金融领域的上层猎食者,其服务对象与获利对象都与处于下层的影子银行大有不同。银行无法对中小型企业、私人企业充分的了解,即使拥有其资产负债表,也很难对其盈利能力、偿债能力做出有效估计。而一些地方的金融机构则不然,他们深知其背景,是否可贷,贷多贷少,都完全取决于它们自身意愿以及对其的深入了解。

三、影子银行的影响

(一)积极影响

1.有利于实现利率市场化。利率从某种程度上讲是一部分政治因素在金融领域形成的现象:特别是管制利率。它并不能代表市场上货币真正的供求关系。而民间借贷充分反映出市场上的资金状况,是真实利率的体现。

2.积极缓解了中小企业的资金缺口,弥补了商业银行的不足。许多身处困境的中小企业在企业运作过程中都面临着资金吃紧的问题。要想解决资金紧缺就得通过贷款,而从银行贷款审批严格、时间拖沓。因此,中小企业更倾向于向市场灵活的影子银行融资。

(二)消极影响

1.影子银行成为金融危机的又一催化剂。影子银行作为另一种变相运用天量资金的媒介,其杠杆效应造成的流动性风险更是需要倍加关注。由于影子银行的信息不完全,范围不明确,影子银行从诞生起就是不确定性的化身。人们不知道危机何时爆发、从什么领域出现、通过何种途径传导,因此就无法对影子银行风险做出有效的预测与防范;而且当危机爆发后,从识别到做出反应会有很长的时滞。

2.影子银行会削弱中央银行货币的调控力度。存款准备金率是央行直接控制货币投放的手段之一:当市场发生通胀时,央行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市场上相应的流动性就减少。然而,当商业银行将表内业务移至表外,通过推出理财产品,将大量存款绕过存款准备金的覆盖,这使得存款准备金率的作用大打折扣,央行控制货币投放量的能力也被削弱。

四、对影子银行未来发展的建议

(一)迫切需要对我国影子银行的概念和范围做出明晰的界定

影子银行作为一种新兴的金融创新模式,其业务领域尚不明确。这种不确定性不利于监管部门对其达成客观科学的认识,妨碍了对其进行适度监管,有一些本身对国民经济影响巨大又本该纳入监管的部分并没有纳入考核,这样为我国金融行业埋下了隐患。因此,建议金融监管部门在充分考量我国影子银行发展现状后,对我国的影子银行进行法律界定,为进一步规范和促进我国影子银行发展打下坚定的基础。

(二)逐步加强对影子银行的监管,特别是加强对民间信贷的监管

由于我国实行分业监管制度,彼此之间缺乏有效合理的制度安排,更缺乏实质性的监管合作。这种监管模式为监管套利留下了空间,更使得监管机构在控制整个金融体系的风险时有很大的难度,不是相互推诿,而是彼此无权干涉。因此,为了避免出现监管范围的重叠和留白,应当建立统一的监管机制,才能保证金融创新产品在统一的监管下安全健康的运行。

(三)迁徙商业银行贷款五级分类法,对影子银行投资标的进行分类并设限

对于商业银行来说,我们有正常、关注、次级、可疑、损失五级分类标准。这有利于商业银行事前划定贷款风险,是一种层面上的预警机制;也便捷了商业银行了解贷款质量;即使发现贷款难以收回的问题,也有利于商业银行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尽可能减少损失。因此将影子银行各项业务纳入相关部门监管,并将贷款五级分类标准引入影子银行体系,必将规范化影子银行发展。

参考文献

[1]林晶.《影子银行体系的风险特征与监管体系催生》.《财政金融》.2013第7期.

[2]钟伟,谢婷.《影子银行系统的风险及监管改革》.《中国金融》2011第12期.

[3]张慧毅,蒋玉洁.《中国影子银行体系的风险及其监管研究》.《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3第9期.

[4]Daniel Detzer and Jerome Creel,2014 Financial systems in financial crisis-An analysis of banking systems in the EU,Volume 49,Issue 2,pp56-87.

[5]Zoltan Pozsar and Manmohan,2011.12,Singh The Nonbank-Bank Nexus and the Shadow Banking System,IMF Working Paper N0.1112.

作者简介:白杨(1989-),男,汉族,山西太原人,硕士研究生在读,单位:山西财经大学财政金融学院金融学专业,研究方向:金融工程与风险管理;张超(1989-),男,汉族,山西太原人,硕士研究生在读,单位:山西财经大学财政金融学院金融学专业,研究方向:商业银行管理。

作者:白杨 张超

影子银行国民经济论文 篇2:

浅析货币政策对商业银行金融风险承担的影响

摘要:银行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商业银行因其金融属性,在发展过程中承担的风险较大,探其根本,主要是商业银行信贷借出的资金偿还时间滞后于借出时间,其受到借款人偿还能力等限制,存在较大不确定性,银行业的动荡将导致实体经济的巨大损失。自次贷危机以来,我国充分认识到货币政策与商业银行金融风险的传导作用,故研究货币政策对商业银行金融风险承担十分具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货币政策;商业银行;金融风险;风险管理

一、背景

在以VUCA为特征的后疫情时代,国家货币政策以及商业银行金融风险承担对于外部宏观环境的影响十分重要。回顾历史上的金融危机,部分国家一直维持低利率基准,这是由于银行业对于宏观环境估计出现偏差,商业银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放宽了信贷业务的条件,对于信贷业务客户的还款能力衡量不规范,进而导致向不具有还款能力的客户发放贷款,若总贷款金额的巨大,贷款风险和坏账风险积攒,及易引发金融危机。

通过对过去金融危机的案例研究,许多学者发现,货币政策与金融稳定息息相关。在当前金融领域研究中,货币政策与银行风险承担的作用机制受到了学者的重视。在学术界,信贷传导理论更多关注的是信贷提供的数量多少,对于信贷供给的质量关注度不高。但传统的信贷传导理论在当代背景下来看,存在一定误区,信贷数量、质量共同决定了银行的经营利润水平和风险承担状况。

二、商业银行需承担金融风险的类型分析

商业银行的金融风险可以看作是商业银行在货币政策影响下做出相应策略和业务组合后需要承担的相应后续表现或者结果。识别商业银行在经营过程中面临着哪些金融风险能够有效规避风险,本研究将相关风险梳理如下:

(一)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是当前商业银行中存在的主要风险之一,也被称为违约风险,主要是指借款人主观不愿或客观上无力履行合同条件而构成违约,从而可能给银行带来损失的风险。若信用风险不可控,或者银行没能及时识别相应风险并采取措施,不仅银行经营会遇到冲击,甚至还会引起金融风险,因信用风险具有累积性,过多的信用风险累计至突破临界点会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故银行在具体业务办理上要注重对信用风险的识别,注重控制信用风险,并优化贷款质量。

(二)市场风险

市场风险是指由于外部供求关系不平衡,市场价格负增长或经济波动较大时,市值下降的风险,其中市场价格的变动涵盖利率、汇率、股票等。在判定市场风险时,存在一个误区,持有时间与市场风险并不构成必要关系,在持有期间,商业银行可以择机选择变现时间节点,以规避未来不确定性市场波动,但也有可能判断失误,选择了低谷期进行变现,因而市场风险一般出现在变现期。

(三)操作风险

操作风险,顾名思义,是指由于人工失误、机器故障、内部工作流程或外部不可控因素等问题导致的意外发生的风险。操作风险与商业银行日常经营管理息息相关。操作风险日益受到银行业重视的主要原因在于随着银行规模和经营范围的扩大,互联网与金融的融合程度越来越深,互联网操作上的失误传导性更快,影响范围更广,可能带来的危害更大。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一些金融机构,如巴林银行因操作性风险倒闭的案例,时刻在提醒我们操作风险的控制是不容忽视的。

(四)流动风险

流动性风险是指商业银行资产流动性不足,无法在短时间内以充足资金履行清偿能力,或者在一定成本范围内不能获取充足资金兑现债权,支付债务的风险,在不可控情况下,流动性风险会导致商业银行资不抵债,甚至破产。

(五)法律风险

法律风险。这里的法律风险主要指的是广义上的法律风险。于内部而言,是由于内部决策、经营策略或具体操作流程违法违规而引发的造成损失的风险。银行的各项业务、经营范围和种类必须在法律的框架内进行,尤其是银行在进行新业务开拓时,当交易对象的法律权利界定模糊时,极容易受到法律风险的危害。于外部而言,与商业银行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完善会导致商业银行再具体经营过程中掉入法律漏洞,或者相关法律的修订实施也会影响商业银行的业务调整。

(六)声誉风险

声誉风险是指商业银行在日常经营管理过程中或员工其他行为、外部事件导致顾客、利益相关者对商业银行名声产生负面评价的风险。声誉风险与上文提到的其他金融风险不同,其不可预测性强,且从传播学角度来讲,不良负面消息不论属实与否,都可能会因为口口相传导致客户规模缩减,盈利降低等。良好的外在形象和声誉商业银行从成立初期至今积累的重要资源,是保持良好客户基础和外部投资关系的基石,敏捷的声誉风险管理对于增强商业银行市场份额和盈利能力的作用不可小觑。

三、货币政策、商业银行风险承担影响因素分析

(一)外部宏观经济环境

宽松的经济环境意味着市场上货币流通量增加、刺激投资及生产。在宽松货币政策下,银行体系需承担更多风险,更为脆弱。从国内外实证研究结果来看,商业银行金融风险承担与宏观经济条件有着内在作用机制。当GDP增长较快时,新增贷款风险率也会随之升高。其原因是经济增长快速使银行对外部环境估计过于乐观,风险管控制度更加宽松,从而增加了信贷业务规模,坏账风险提升。我国学者对20世纪90年代到2010年的银行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也对上述结论表示了支持性验证,宏观经济环境通过货币政策对商业银行风险承担产生影响。

(二)银行业内部竞争市场

各商业银行内部竞争状况,一方面会影响整个行业内部的结构占比、利益分配以及整体运行效率;另一方面,还涉及到整个金融体系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2014年年底,我国银行业机构数量近5000家,在三年时间内增加了近400家,我国最大的五家银行资产负债占比,从49%下降至40%。竞争市场结构也在不断变化,互联网业态发展趋势越发明显,竞争越来越激烈。根据波特五力模型,行业内已有的竞争者、潜在竞争者及其他三个因素,共同决定内部竞争规模和程度。商业银行内部竞争日益激烈化及信贷業务的扩展会使得银行为提高经营效益,扩大市场份额而降低了对应的信贷标准,在此背景下,难免会有银行出现经营不善甚至困难,还会产生系统性风险。

(三)银行特殊属性和特征

货币政策对商业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除外部因素外,还会受到银行内资产、负债水平等微观层面因素的影响。

首先,是银行资本水平。资本水平是衡量商业银行能够有效进行风险承担的因素之一。资本充足率(CAR)是衡量一个银行的资本与加权风险的比例,CAR反映了商业银行在资产、负债水平不均的情况下,能应对损失的程度。CAR越高,说明该商业银行能抵御货币政策冲击的能力越强。

其次,银行规模大小。银行具体内部管理模式和制度体系受银行规模大小影响而不同,规模较大的银行在资金储备和风险管理经营方面都优于小规模银行,其银行信贷投放的风险承担能力较强,风险承担行为也更为积极。

最后,银行的盈利水平。根据以往的研究结果来看,盈利水平较高的银行,面临的风险水平也较低。一是其流动资产比例较好。二是经营管理思路和模式先进,风险转嫁的动机较弱,相反,盈利为负的商业银行,为了改善盈利水平,更倾向于承担更高的金融风险,采取冒进的金融防控策略。

四、政策建议

为确保国民经济平稳运行,金融行业规范有序,需要将货币政策纳入宏观审慎的框架内,积极进行货币政策对商业银行金融风险承担的实证研究,在政策方面,也需要与时俱进,与先进制度接轨,进一步完善我国金融监管制度和风险控制体系,以更好发挥货币政策对宏观经济的调节作用。

(一)将货币政策纳入宏观审慎框架内

我国长期以来的宏观调控主要依靠的是货币政策,通过宽松、紧缩的货币政策调整,可以根据市场不同信号,刺激经济增长,并将通货膨胀纳入可控范围内,但当今时代具有易变性(volatility)、不确定性(uncertainty)、复杂性(complexity)以及模糊性(ambiguity)。货币政策的实施背景发生了较大变化,在执行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如影子银行扩张、资金空转等,这些问题为银行的发展带来了潜在风险。2008年全球爆发金融危机至今,宏观审慎政策不仅是我国金融监管和宏观调控框架改革的关键要素,也是全球范围内关注的焦点。当前我国银行已明确提出探索建立“货币政策+宏观审慎政策”的双支柱政策框架,积极在动荡外部环境下,货币政策对商业银行金融风险在宏观审慎政策下的传导。国外有学者也提出,货币政策和金融政策相互交叉,宏观审慎政策若要切实发挥作用,需要与货币政策相配合,据此促进经济的良好发展。

(二)革新商业银行的风险控制体系和管理体制

回顾次贷危机的爆发背景和历史,我国银行业进一步优化的方向已十分明确,即对内部风险控制体系和管理体制进行革新,以提高对各类风险的抵抗能力。在制定货币政策前,要提前将银行运行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风险、货币政策运行环境、等动态預测因素纳入考虑范围,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可以快速拉动经济的发展,但风险是相辅相成的,随着信贷过度扩展、投资不稳健、资产估值不准确等问题,银行系统性风险催生,在未来的发展中埋下了不确定性因素。同时,在货币政策制定时,参考的数据需具有透明性、准确性和真实性,在此数据基础上制定的相关政策才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

(三)发挥资本充足率监管在风险防控中的作用

资本充足率是指商业银行资本与风险加权资产之间的比例,这是对商业银行进行监管的关键一环。目前一些商业银行资本杠杆较大,指导经营的思维崇尚速度和冒险,但配套的风险监管体系和水平不足,故应加强对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的监管,对银行资本的监控力度需要考量多方面因素,需要随着货币环境变化而发生改变,资本要求与风险管控能力的匹配十分必要。发挥监管主体在其中的监督检查作用,并将资本管理过程与国际接轨,不放松对资本充足率的要求,方能提高商业银行对外部风险的抵御能力。同时,引入科学的资本补充应急制度,有效从外部获取需要的资源,降低相应的风险。

参考文献:

[1]古昕.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分析[D].天津:南开大学,2014.

[2]宋扬.货币政策介入商业银行风险承担渠道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14.

[3]金成晓,李梦嘉.货币政策反应函数渠道对金融周期影响时变机制的实证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12.

[4]王天奇.商业银行理财业务货币政策传导功能研究——基于利率渠道的实证分析[J].金融理论与实践,2021(03):63-69.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银行阳泉市中心支行)

作者:郑晓龙

影子银行国民经济论文 篇3:

中国银行业70年涅槃重生之路

新中国成立70周年以来,一路风雨兼程,各行各业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其中,中国金融业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在世界金融版图占有重要地位。

而比起保险、证券、基金等领域,中国银行业算是金融行业里唯一能够见证新中国这70年辉煌与发展的。银行作为现代金融业的支柱型产业,可谓是国民经济的命脉,渗透到经济的每一根毛细血管中,中国银行业的发展也是中国经济在探索中前行的印证。

目前,中国银行业总资产超过280万亿元、居全球第一位;盈利水平及资产质量均居于全球可比同业前列;全球银行1000强榜单有136家中资银行入榜;按一级资本排名的前十大银行中,中国四家大型商业银行名列前茅……这一系列数字无一不是中国银行业实力的证明。

此外,多元化银行业服务体系也已初步形成。截至2019年6月末,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法人4597家,机构类型20余种。其中,国有大型商业银行6家、股份制商业银行12家、村镇银行1622家、农村商业银行1423家,农村信用社782家、企业集团财务公司254家、城市商业银行134家、金融租赁公司70家、信托公司68家、农村资金互助社45家、外资法人银行41家、农村合作银行30家、汽车金融公司25家、消费金融公司24家。

站在70周年的起点回顾过去,中国银行业的发展也充满了坎坷,从单一银行体系,逐步发展成为多元化、多层次的银行业体系;从国有大行的诞生,再到股份行、城商行、农商行的纷纷涌入,以及民营银行的试点等等,都是中国银行业逐渐繁荣壮大的见证。
初期:从无到有的跨越

1948年末,在合并华北银行、北海银行、西北农民银行的基础上,中国人民银行提前一个月在河北省石家庄市成立,并发行第一套人民币,根据稳定物价方便流通的原则,确定了人民银行钞票对各解放区地方货币的比价,以统一全国货币。

南汉宸任第一任总经理,建立统一的国家银行体系也成为了南汉宸上任的首要任务。

1949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通过,确立了中国人民银行作为国家银行的法定地位,人民银行既是经营全国金融业务的经济组织,又承担着货币发行和机构监管的职责,为促进国民经济恢复、迎接大规模经济建设做准备。同年,中国银行成为国家指定外汇外贸专业银行,中国银行总管理处划归中国人民银行领导。

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国银行业从此掀开了崭新的一页,为支持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国内的商业银行均被接收、改造,国内除了人民银行,未保留任何一家银行牌子。

1949年到1952年,南汉宸用四年的时间接管了国民党官僚资本的金融事业,对民族资本家的银行和钱庄进行彻底接管改造,以人民银行为统一管理机制,对原来的银行保留其编制和名称,先行改造;并且建立专业银行,如农民银行,交通银行,建设银行,农村信用社等;同时还发行了中国人民自己的统一货币——第一批五十元面值的中国人民银行券(人民币)……

所有人都未曾想到南汉宸用四年时间就开创了中国银行业的“从无到有”,而就在这一年,南汉宸也因积劳成疾,晕倒在了银行的工作岗位上,成为历史上第一个倒在银行岗位上的行长。

中国人民银行发展至今,历任人民银行行长共计12任,包括南汉宸、曹菊如,胡立教、陈希俞,李宝华、吕培俭、陈慕华、李贵鲜、朱镕基、戴相龙、周小川、易纲。

1953-1956年为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时期。发展就离不开资金,资金问题摆在中国人民银行第二任行长曹菊如的面前。后来曹菊如想了几个办法:把国家战时分散在企业、机关、团体、部队等单位的大量现金通通收回来,集中到银行里;实行信用集中原则,以国家的建设为信誉,向民间大量放贷收拢资金;发行新版人民币等方式,解决了资金问题。

中国银行体制是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大一统”的管理体制,中国人民银行编制的综合信贷计划纳入国家经济计划。在计划经济时期,我国也尝试建立过专业性的商业银行机构,但或与中国人民银行分分合合,或实质为财政机构、名不副实。比如,中国农业银行在此期间与中国人民银行“三分三合”。

后来的1956年至1965年十年时间,尽管银行业在“二五“时期经历了“大跃进”和三年严重自然灾害,业务制度和原则惨遭破坏,但对于推动新中国社会主义的全面建设来说,依旧功不可没。
改革:国有大行破茧而出

1967年到1977年,十年文化大革命。中国现代历史最灰暗的时期,也是中国银行业瘫痪的十年。

文革时期的银行制度被废除,银行业务活动无法正常开展,银行的作用被削弱,商業性金融机构也被撤销,中国人民银行被并入财政部,内部管理一片混乱狼藉。

直到1977年,邓小平同志主持中央工作,《国务院》召开了全国银行工作会议,恢复了银行独立组织的系统,重新强调了银行的作用,银行业如沐春风。

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改革开放的大幕拉开。1979年2月,中国农业银行恢复,打破了大一统的金融体制格局。1979年3月,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相继独立。1983年9月,国务院正式下发了《关于中国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的决定》,提出“中国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不再兼办工商信贷和储蓄业务,以加强信贷资金的集中管理和综合平衡,更好地为宏观经济决策服务”;同时决定“成立中国工商银行,承担原来由人民银行办理的工商信贷和储蓄业务”。

1983年9月,国务院决定由中国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1984年1月,单独成立中国工商银行,承担原来由人民银行办理的工商信贷和储蓄业务。一个“以人民银行为领导,以国家专业银行为主体,多种金融机构并存”的银行组织体系在改革中逐渐形成。

姜建清称,金融与财政的分离,改变了以往“大财政、小银行”的模式,国有银行开始成为国民经济改革发展融资的主渠道,以银行为主导的间接金融体系逐渐建立并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推动力。这是金融业发展的转折。金融与财政的分离还使银行的筹融资等功能得以恢复和强化,成为中国改革发展奇迹得以实现的重要支撑。

同时,在这一时间段,中国金融业也出现了很多新的面孔,变得更加多元化:1979年10月,中国第一家全国性的信托公司成立,中信。1986年7月重新组建交通银行,新中国出现了第一家股份制商业银行。1986年9月工商银行上海市分行信托投资公司静安证券营业部开业。1987年4月招商银行成立,完全由企业法人持股的银行。1987年12月深圳发展银行成立。1988年5中国平安保险在深圳成立,这是中国第一家股份制的保险公司。

在专业银行成立的同时,从1980年起,外资银行也开始进入中国。例如,1980年,日本输出人银行在北京设立代表处;1981年,南洋商业银行在深圳设立分行,成为改革开放以来外资银行在中国设立的第一家营业性机构。在不断适应经济金融发展需要、稳步推进银行业对外开放方针的指导下,中国银行业将对外开放的区域逐步从经济特区扩展到沿海城市和中心城市。
成长:股改上市涅槃重生

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目标。随后国务院公布了《关于金融体系改革的决定》,提出建立一个在中央银行领导下的,政策性的金融与商业性金融相分离、以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体,多种金融机构并存的金融体系。

根据十四届三中全会的决定,1994年开始政策性金融和商业金融相分离了,1994年4月14日国家开发银行挂牌营业,1994年7月1日中国进出口银行挂牌营业,1994年11月18日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挂牌营业,承担了很多政策性业务

1995年开始组建城市合作银行,后来改为城市商业银行,后来又叫北京银行。虽然名字不断变化,但是大体上都是由各地的城市信用社组建而来。

同时,为了加强法制建设,在此期间颁布《中国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等法律,为商业银行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负盈亏提供法律保障。至此,我国的银行业完成了商业化的转身。

1999年第一次剥离14万亿元国有银行不良资产后,四大家银行的不良贷款存量仍然居高不下。数据显示,2002年底,按照“一逾两呆”分类为1.7万亿元,不良贷款率为21.4%;按照五级分类为2.07万亿元,不良贷款率为26.12%。另外,资本金缺口巨大,4家国有银行资本金总额7494.38亿元,平均资本充足率为4.27%。同时,银行内控管理依然不足、信贷结构失衡、风险控制薄弱,基层机构有章不循、违规操作现象依然突出,并且普遍没有建立和落实对分支机构内控制度的检查和评价制度。

2003年,国务院关于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重大决策付诸实施。改革的基本思路为,通过国家注资和剥离坏账,对商业银行进行财务重组,解决历史存量问题;通过股份化,包括引进战略投资者,改变商业银行传统的产权和经营机制,健全公司制;通过公开发行股票进一步充实资本金,强化对银行的市场约束,推动银行改革。这是既参照了国际上银行重组的经验,又融合了中国的具体国情的商业银行“重组、股改、上市”三部曲。

这为中国银行业改革提供了一条清晰、务实和可靠的路径。2004年,国务院启动国有银行股份制改革,推进建立现代金融企业制度。与1994年、1998年的商业银行改革不同的是,本次改革采取了更加彻底的市场化方式,措施包括国家注资、财务重组,彻底消化历史包袱。并且,按照《公司法》《商业银行法》对国有银行进行股份制改革,引入境内外合格机构投资者,完善公司治理与内控管理;在境内外公开市场上市,接受市场监督。经过改革,国有银行化解了沉重的历史包袱,得以轻装上阵,解决了体制、机制性障碍,为后续的高速发展和提高国际竞争力奠定了基础。

2005年6月,交通银行在港交所上市,2007年5月在境内返回A股上市。2005年10月,建设银行在香港上市,2006年成功回归A股市场。2006年6月和7月,中国银行也先后在香港和境内成功上市。2006年10月,工商银行成为在香港和内地资本市场同时上市的第一家金融企业,募集资金220亿美元。2010年7月,农业银行先后在上海和香港两地上市,创当时全球IPO规模之最,融资规模为221亿美元,至此国有银行股改上市画上了圆满句号。

在这一阶段中,除国有银行股份制改革与发展之外,其他类型的银行业机构也随经济高速增长,而取得了快速的发展,多元化、市场化的金融体系逐步形成。

2008年12月,国家开发银行改制为国家开发银行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3月,根据国务院金融体制改革的总体安排,在改革原有邮政储蓄管理体制基础上,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有限责任公司正式成立。2012年1月,经国务院同意并经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批准,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有限责任公司依法整体变更为中国邮政储蓄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同时,股份制商业银行深化改革,多家股份制银行先后上市,城商行发展迅速,部分城商行竞争力显著提升,大批外资分行改为外资独资法人机构。


溯源:回归实体强化监管

“回望过去40年国有银行的艰辛改革历程,股份制改革是国有银行在荆棘与磨砺中膛出的一条道路,可能也是最合理的选择。”中国工商银行原董事长姜建清强调,股改上市并不是国有银行改革的终点,它只是大型商业银行改革的新起点。

2013年以后,银行为了规避监管和信贷规模控制,不断进行创新,利用通道、理财、委外等发展表外业务,借用同业科目发展类信贷业务,实现信用扩张,但加剧了银行体系风险。同时,货币市场、资本市场、信贷市场多个市场因资产管理业务紧密联系在一起,一旦一方发生风险,整个金融系统交叉传染性增强。在宏观经济方面,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GDP从过去的双位数高速增长降低到个位数,经济结构需要调节,国际部分地区的贸易保护主义和逆全球化的情况出现,商业银行面临着经营和发展产生压力和挑战。

此外,银行业结束了2007年以来多年不良贷款双降趋势,开始反弹,直到2016年,银行业不良率才开始有企稳的迹象,2017年一季度银行不良贷款率为1.74%。

紧接着,回归本源、优化结构、强化监管成为2017年以来的银行业的工作基调。2017年3月底开始,银监会连续发布《关于开展银行业“违法、违规、违章”行为专项治理工作的通知》等多项通知,组织开展“三三四十”(“三违反”、“三套利”、“四不当”、“十乱象”)专项治理,重点规范银行业经营管理行为,整肃金融秩序,强化廉洁从业,严禁利益输送。

2018年强监管继续,银监会重点围绕公司治理不健全、违反宏观调控政策、影子银行和交叉金融产品风险、侵害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不当关联交易进行利益输送、违法违规展业、案件与操作风险、行业廉洁风险等多方面开展整治工作。另外,值得一提的是,4月28日,《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出台,要求加强对资管产品投资的非标资产的管控,并对产品投向做出了规定,还要求金融机构对资产管理产品应當实行净值化管理,限制了商业银行对非标资产的投资。

《2019年第二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称,下一阶段银行业将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扩大对外开放,通过优化供给和增强竞争改善金融服务;坚决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强化金融服务功能,以服务实体经济、服务人民生活为本,以金融体系调整优化为重点,优化融资结构和金融机构体系、市场体系、产品体系,构建多层次广覆盖、有差异的银行体系。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这句或可折射出整个中国银行业发展现状。面对新常态下的新挑战,中国银行业能否通过持续的创新谋变迎来新一轮增长,拭目以待。

作者:王金瑞

上一篇:创新教学法律基础论文下一篇:资金管理经济建设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