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子银行货币政策论文

2022-04-19

摘要:影子银行体系的产生和发展引起了广泛关注。从资金的需求和供给两方面分析中国影子银行体系快速发展的原因,并阐释影子银行对中国的货币体系、商业银行和宏观经济的影响。关键词:影子银行;原因;影响近些年来,中国影子银行体系的迅速发展引起了市场和监管机构的高度关注。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影子银行货币政策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影子银行货币政策论文 篇1:

影子银行对货币政策和银行流动性的影响

摘 要:采用2013年1月至2019年11月数据,构建VAR模型,研究了影子银行与货币政策和银行流动性之间的关系,并对相关变量进行脉冲响应和方差分解分析,得出结论:影子银行会扭曲宽松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能在短期内给实体经济提供流动性,影子银行自身的发展与传统商业银行息息相关,并站在监管者的角度,提出了完善影子银行量化方法和转变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等政策建议。

关键词:影子银行;货币政策;流动性;VAR

0 引言

影子银行(shadow bank)产生于上世纪60-70年代,是指游离于银行监管体系之外、可能引发系统性风险和监管套利等问题的信用中介体系(包括各类相关机构和业务活动),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影子银行越来越引起学者和政策制定者的关注,因为在金融危机中,由于影子银行的存在,危机后果被加倍扩大,范围波及全世界,使各国经济都蒙受了不小的损失。受到国际金融的影响,我国影子银行同样发展迅速,很大程度上是金融抑制与监管套利的博弈产物,并发展出了许多在国内金融环境下产生的特殊形式。影子银行以其像银行的影子一样如影随形而得名,但随着金融创新技术的飞速发展,影子银行已经不仅仅是传统银行的补充和附属角色,它已经成为现代金融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着经济运行的方方面面,而货币政策又是我国调控经济的重要手段之一,影子银行的存在无疑会给货币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带来重大影响,同样也会对传统商业银行产生冲击,而商业银行流动性监管越来越成为银行风险管理的重要措施。2018年3月1日,银监会发布的《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办法》正式实施,新引入净稳定资金比例、优质流动性资产充足率和流动性匹配率三个量化指标,可见当局对于银行流动性的重视程度。因此,研究影子银行与货币政策和商业银行流动性的关系,对货币政策的准确执行和银行安全有重大意义,长远来看对我国经济金融环境的稳定也有重要贡献。

1 文献综述

国内关于影子银行与货币政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影子银行的信用创造机制,王博、刘永余(2013)从传统流动性和新型流动性两个方面对影子银行信用创造机制进行研究,得出结论影子银行的新型流动性创造一方面取决于证券化产品的供给;另一方面取决于证券化产品的货币化程度。第二个方面是影子银行和货币政策二者之间的双向关系。王珏、李从文(2015)探讨了货币政策、信贷规模控制和影子银行三者之间的关联和动态相互作用,表明货币政策紧缩一方面降低了传统信贷的流动性;另一方面却促使影子银行迅速扩张,引发“水床效应”。胡利琴、陈锐(2016)则利用NARDL模型和门限回归模型研究发现货币政策对影子银行的影响在长期和短期都存在非对称效应,长期内扩张性低利率行为更容易引起银子行为的扩张,且经济下行会助推影子银行转型。于菁 ( 2013) 将中国影子银行体系对货币政策作用总结为三个层面,包括降低货币政策有效性,弱化宏观信贷政策调控效力,影响利率政策实施。李波和伍戈( 2011)认为影子银行系统通过对金融稳定渠道、货币政策调控目标、货币政策工具效力以及对资产价格影响等方面对货币政策的调控有效性提出挑战。第三个方面讨论的是影子银行存在的积极影响。毛泽盛(2011)认为影子银行在短期内可以产生积极作用,有助于就业和稳定,能给实体经济提供支持(雷曜,2013),并且促进经济发展(陈剑,2012)。魏永芬(2013)指出,影子银行改变了商业银行的垄断地位,能增加银行活力,李扬(2013)认为影子银行的发展有效弥补了银行常规渠道信贷投放的不足,尤其在解决超短期资金急需方面,是商业银行信贷的有益补充。

综上所述,目前我国对影子银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与货币政策的交互作用上,较少涉及研究影子银行与商业银行流动性的关系,银行流动性相关指标也存在過时陈旧问题。

2 实证分析

2.1 变量选取

由于影子银行是指游离于监管体系之外的银行表外资产,所以选取社会融资规模总量增量中的委托贷款、信托贷款和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作为影子银行规模(SB)。货币政策的指标有M1,M2,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等,考虑到我国目前还未完全实现利率市场化,选取M2作为货币政策的替代变量。衡量银行流动性的指标有流动性覆盖率,净稳定资金比例,流动性比例,核心负债比例,存贷比(LDR)等,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得性,本文选用存贷比来衡量银行流动性,即商业银行贷款余额与存款余额的比例,存贷比越低,意味着银行有更多的存款来应对流动性问题,流动性越高。

2.2 数据来源

本文样本区间为2013年1月至2019年10月的月度数据,数据来源于中国人民银行网站、国泰安数据库和国家统计局网站。根据人民银行网站中社会融资规模总量增量中相关月份的委托贷款、信托贷款和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加总后得到影子银行规模。为了平滑M2的波动,做了对数处理。用人民银行网站每月发布的人民币贷款余额比上存款余额再乘10000作为存贷比指数。

2.3 平稳性检验

首先采用ADF单位根检验方法依次对SB、M2和LDR进行检验,结果显示,在1%的置信水平下,以上三个变量均为非平稳时间序列,做一阶差分后皆为平稳序列,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

2.4 VAR模型估计

为了探讨货币政策、影子银行规模和银行流动性三者之间的差异性互动关系,引入向量自回归(VAR)模型来研究多向量互动影响关系。模型中所有方程都通过内生变量当期值对所有内生变量滞后项回归估计,反应内生变量之间的动态关系。设定三变量VAR模型的数学公式如下:

其中,p为滞后阶数,c 为 3 × 1 阶常数项列向量,Yt为 3 × 1 阶时间序列向量,εt为 3 × 1 阶随机扰动列向量,φ1……φp为 3 × 3 阶参数矩阵。

首先考虑滞后阶数,综合考虑似然比检验、AIC和SC准则后,确定滞后阶数为3阶。

三个方程的拟合度依次为0.309322、0.998075、0.910206,可见第一个方程的拟合度比较低,说明M2指标和银行流动性对影子银行规模的影响不是很大,后两个方程大多数变量系数估计值通过了10%显著性水平,表明后两个方程解释力比较强。从第二个方程的符号可以看出,滞后两期后,影子银行规模的增加和商业银行流动性的增加都会降低货币供给,从第三个方程可以看出,影子银行规模的增加会显著降低商业银行流动性,货币供给量的指标则根据滞后期的不同对银行流动性的影响也不同。

2.5 稳定性检验

模型估计结束后,还要检验方程的稳定性,否则检验结果不成立,且无法进行脉冲效应和方差分解,本文根据AR特征根进行检验,如果VAR模型所有特征根的倒数的模都落在单位圆内,则模型具有稳定性。单位根检验结果如图1所示,可以看出所有特征根的倒数的模都落在单位圆内,说明本文的VAR(3)模型通过了稳定性检验。

2.6 脉冲响应分析

为更直观清晰地反映误差项一个正标准差冲击对内生变量当前值与未来值的影响程度,采用脉冲响应函数方法观察变量间的动态作用关系。脉冲响应是用来反映变量间的短期影响,横轴表示冲击作用的滞后期数,纵轴反映变量在受到冲击后随着时间的推移是怎么变化的。本文选取滞后期数为10期,虚线表示正负两倍标准差偏离带。图2是脉冲响应分析的结果。

图2是影子银行在受到不同冲击之后的响应过程,左边的图表示的是影子银行受到货币政策冲击后的反应。当影子银行受到货币供给一个正向的冲击,即货币供给增加时,影子银行规模会受到负向的影响,到第三期时降到最小值,然后缓慢上升,到第五期时接近于0,第七期以后影响完全消失,趋于平缓。右图是影子银行受到银行存贷比冲击后的反应。当商业银行存贷比增加,即银行流动性降低时,影子银行规模会首先在一到二期有一个小幅下降,然后在短期内上升,到第四期以后则逐渐趋于平缓,并长期处于小于0的水平,可见商业银行流动性的降低在短期内会使影子银行规模上升,长期内则会降低影子银行规模。由左右两图的对比可以看出,影子银行的规模会受到货币政策和商业银行流动性的影响,最开始时货币供给的增加使实体企业无需通过影子银行就能获得资金支持,所以影子银行规模下降,长期来看由于货币供应量的增加助长了信用体系的发展,影子银行创造信用货币的功能得以发挥,所以它在这样的环境中也成长得越来越大。而当银行流动性降低时,短期内影子银行可以代替传统商业银行提供流动性,所以规模增加,但是如果商业银行流动性长期处于一个很低的位置,则影子银行的发展也会受到影响,因为影子银行之所以成为传统银行的“影子”,就说明他们的业务是很难分清彼此的。

图3左图反映的是当货币政策受到影子银行正向冲击之后将会怎样反应。当影子银行规模增加时,货币供给在短期内会减少,在第二期时达到最低点,接下来缓慢上升,直到滞后三期时又达到最高点,之后逐渐保持平稳,长期处于0之上的影响水平。右图表示的是商业银行存贷比对影子银行冲击的反应。当影子银行规模下降,一开始存贷比没有太大变化,随着时间推移,存贷比缓慢下降,即商业银行流动性增加,随后趋于稳定,长期处于低于0的位置。通过左右两图的对比可以说明,首先,影子银行确实有通过信用机制向实体经济提供流动性的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发挥着传统中介的货币创造功能。其次,影子银行规模下降时,存贷比下降,意味着银行的贷款也减少了,说明影子银行业务因为和传统银行业务的紧密联系而使它们互相影响。

总之,通过脉冲响应分析可以看出,影子银行会扩大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也许会扭曲当局者在制定政策时想要实现的目的,长期来看对我国经济状况的稳健运行会产生预料不到的隐患,也给货币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带来极大困难。

2.7 方差分解分析

方差分解是利用模型中每一个内生变量结构冲击对其他内生变量变化的贡献效应分析,比较不同内生变量冲击的相对效果。对影子银行、M2和银行存贷比三个变量做方差分解得到的结果如图4所示。

图中percent X variance due to Y,表示由Y引起的X方差百分比,即X变量的方差变化中可以由Y变量解释的有多少,从第一行中可以看出,银行存贷比的变化几乎只能由自身变动解释,M2和影子银行对其没有太大解释力,即银行存贷比与M2和影子银行都没有太大关系。从第二行的三幅图可以看出,银行存贷比大概可以解释20%的M2变动,并且这一比例从第一期到第十期基本维持不变,同样地,影子银行规模的变动对M2变动解释力很小。第三行表现的是不同变量对影子银行的方差贡献度。可以看出从第一期到第三期,银行存贷比对影子银行方差变化的贡献度逐渐增加,随后保持不变,大概在5%,而M2的贡献度则在一到三期缓慢减小,随后维持在略高于20%的水平。三个变量之间存在着单向的影响关系,这与格兰杰因果分析的结果一致。

3 结论与建议

本文通過构建向量自回归(VAR)模型,分别以影子银行规模,M2,商业银行存贷比为变量,研究了影子银行与货币政策和商业银行流动性之间的关系,得到以下结论:

(1)影子银行体系的存在扩大了宽松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会比计划提供的货币供给更多,在一定程度上干预了货币政策的实施目标,给货币政策的监管带来不小的挑战。

(2)影子银行能在短期内给实体企业提供流动性,缓解实体经济的资金紧张问题,但从长期来看整个金融系统流动性的缺失无法通过影子银行补充。

(3)影子银行规模和商业银行流动性息息相关,短期内呈现互补的关系,但从长期来看,当传统商业银行流动性下降时,影子银行自身的发展也必然受到影响。

针对以上结论,从我国政策制定和监管者角度,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1)正确认识影子银行影响的双面性。由于影子银行在金融危机中所发挥的负面作用,使得目前对影子银行在金融体系中的作用评价更偏向消极的一面,但应该意识到影子银行也有其积极的一面,如本文研究结果显示:可以在短期内向实体企业提供流动性,而且现在已经成为各国金融体系不容忽视的部分。

(2)建立健全影子银行量化方法,首先做好影子银行识别工作,完善规模测算,准确掌握影子银行管理资产范围,在上述基础上完善影子银行的信息披露制度,让影子银行走到“阳光”下。

(3)针对影子银行可能对货币政策实施产生的扭曲效果,建议转变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由M2转到市场利率上来,同时加速利率市场化进程,这样有助于更准确地掌握货币政策调控效果。

参考文献

[1]胡利琴,陈锐,班若愚.货币政策、影子银行发展与风险承担渠道的非对称效应分析[J].金融研究,2016:154-162.

[2]王博,刘永余.影子银行信用创造机制及其启示[J].金融论坛,2013,18(03):3-8.

[3]颜永嘉.影子银行体系的微观机理和宏观效应——一个文献综述[J].国际金融研究,2014,(07):46-53.

[4]徐云松.货币政策、影子银行与银行流动性[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8,20(05):18-27.

[5]王振,曾辉.影子银行对货币政策影响的理论与实证分析[J].国际金融研究,2014,(12):58-67.

[6]许少强,颜永嘉.中国影子银行体系发展、利率传导与货币政策调控[J].国际金融研究,2015,(11):58-68.

作者:孟鹤

影子银行货币政策论文 篇2:

中国影子银行发展的原因与影响

摘 要:影子银行体系的产生和发展引起了广泛关注。从资金的需求和供给两方面分析中国影子银行体系快速发展的原因,并阐释影子银行对中国的货币体系、商业银行和宏观经济的影响。

关键词:影子银行;原因;影响

近些年来,中国影子银行体系的迅速发展引起了市场和监管机构的高度关注。据中信证券估计,截至2012年底,中国的影子银行规模达到了23万亿元。本文重点分析影子银行体系发展的原因和影响,并提出引导影子银行健康发展的建议。

一、影子银行的定义与特征

2007 年8 月,在美联储年度讨论会上,美国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执行董事保罗·麦克库雷(Paul McCulley)提出了“影子银行体系”概念,指那些有银行之实但却无银行之名的种类繁杂的各类银行以外的机构。根据金融稳定委员会(FSB)的定义,广义上的影子银行是指“常规银行体系之外的实体及业务活动所构成的信用中介”;狭义的影子银行指“信贷中介系统中具有系统性风险隐患和监管套利隐患的实体及其活动”。纽约联储将影子银行界定为从事期限、信用和流动性转换业务,但无法享受中央银行流动性支持或公众信用担保机制的金融中介机构。

“影子银行”的特点可以从四个层面理解:从功能上看,影子银行与传统银行一样具有信用中介的作用,也能从事期限、信用和流动性转化;从机构上看,影子银行包括各种非银行金融机构,如投资银行、货币市场基金、对冲基金、信托等;从监管上看,影子银行游离于监管体系之外或者不像传统银行那样受到严格的监管,影子银行发行的往往是复杂的结构化产品,传统的监管方式很难适用;从风险上看,影子银行的产品结构复杂、信用链条长,杠杆率高,且多为场外交易产品,信息不透明,因而比传统银行蕴含着更高的风险。

中国影子银行体系与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的影子银行体系有着明显的区别:第一,中国的影子银行体系的金融产品结构较为简单。美国的影子银行主要表现为各种结构复杂、信用链环环相扣的资产证券化产品和衍生品;而中国的影子银行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资产规模较小,杠杆水平较低,较少使用复杂的衍生产品和资产证券化产品,大多数仍然是结构简单的信贷扩张,并且影子银行的各种产品没有形成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信用链条。第二,中国的影子银行主要表现为“银行的影子”。美国的影子银行体系基本上脱离传统的商业银行独立发展,而中国的影子银行则依附于传统银行发展,主要作为商业银行的一种补充形式而存在。商业银行的表外业务本身就是银行的一部分,是银行为了脱离监管的束缚、创造更多利润而把部分表内业务转移到表外。中国的信托业务也大多采取“银信合作”的方式,信托公司将企业所需贷款的项目“打包”处理成理财产品,由银行主导设计后发行,向投资者筹集资金。企业获得所需贷款,银行、信托公司获得相关管理费用,投资者有风险地获得预期收益。

中国的影子银行体系主要包括:(1)银行的表外业务,包括理财产品、表外商业汇票、委托贷款等;(2)非银行金融机构中可为企业和个人提供信用的部分,例如信托融资、券商资管、典当行、小额担保公司、融资租赁、私募基金(PE)等;(3)各种金融衍生品,资产证券化产品;(4)民间借贷体系和互联网金融等。

二、影子银行膨胀的原因

总体来讲,中国影子银行体系膨胀的原因可以从资金的需求和供给两方面来解释。从资金需求来看,中小企业和地方政府一直有很强烈的融资需求,而商业银行贷款很难完全满足这些融资需求。从资金供给来看,中国的居民储蓄增长迅速,这些储蓄资金需要高于银行存款利率的投资渠道;而银行也希望突破监管的限制,通过影子银行业务获取更高的收益。

(一)影子银行资金的需求

中国的中小企业一直面临着融资困难的问题。中国的银行信贷分配极不均衡,大型国有企业信誉良好、抗风险能力强,很容易以较低的利率从银行获得贷款;而中小民营企业近些年来由于生产成本上升、市场空间被挤压等问题,企业的生存状况和盈利能力不断恶化,很难从银行得到贷款。在这种情况下,中小企业不得不以较高的利率从影子银行获得资金支持,这就为影子银行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市场需求。

自2008年中央出台“四万亿”刺激计划后,地方政府掀起了一轮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的热潮,各级地方政府纷纷成立地方融资平台,通过融资平台向银行贷款融资。地方债务规模迅速膨胀,2010年底达到了10.7万亿,其中80%是银行贷款,面临着严重的违约风险。

银监会等四部委自2010年开始着手清理地方融资平台债务,并陆续出台了各种措施来限制商业银行对地方融资平台的贷款,导致地方政府无法从银行获得足够的资金来支持在建项目。因此,为避免出现违约问题,很多地方融资平台转向信托等影子银行来获取资金支持,不断地借新账,换旧账。另外一些银行为了避免前期的贷款变为坏账,也通过银信合作等方式间接地给地方政府提供后续资金。

(二)影子银行资金的供给

近十年来,中国的货币供应量快速膨胀,截至2012年末,中国的M2余额达到人民币97.42万亿元,居世界第一,M2/GDP达到1.88,市场一直处于流动性过剩的局面。与巨额的货币供应量相对应,中国的居民储蓄额也迅速增加,2012年底城乡居民储蓄余额将近40万亿人民币。然而由于央行对存款利率上限的限制,存款利率长期被人为压低,在通胀较高的年份存款利率甚至为负利率,再加上中国股市长期低迷、住房限购等因素,普通居民严重缺乏有效的投资渠道。城乡居民希望获得更高投资回报率的需求为影子银行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资金。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率远高于同期存款利率,吸引了大量存款,资金绕开了传统商业银行存款渠道,从银行表内转移到了表外,成为了影子银行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统商业银行受到存款准备金、资本充足率、存贷比、信贷额度等诸多方面监管,信贷扩张能力受到极大限制。商业银行为了提高经营效益,通过理财产品、委托贷款等方式将大量资金从表内转移到表外,扩展了信贷空间,提高了经营利润。特别是当央行收紧银根,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时,市场资金供不应求,银行有更强烈的动机通过表外业务来发放贷款。

影子银行是非银行金融机构打破银行业垄断,进行金融创新的一种形式。中国的金融体系以银行业为主导,社会融资结构以间接融资为主,商业银行凭借其在信贷市场上的垄断地位长期享受低风险高收益。尽管目前银行业仍然在融资市场中保持相对优势,非银行金融机构逐渐通过与银行合作或是其他形式来分享市场融资业务的收益,银行在融资市场的垄断地位也在逐渐削弱。影子银行是金融创新的一种表现,是金融机构通过设计新颖的金融产品来突破监管限制的结果。相比于商业银行,影子银行与资金需求者之间处于更为平等的地位,影子银行能根据融资者的需求提供更为个性化的服务。

三、影子银行的影响

(一)对货币政策的影响

货币政策的操作指标有两个:利率和货币供应量。由于中国利率尚未完全实现市场化,货币政策主要以货币供应量为中介目标,通过调节货币供应量来影响宏观经济。央行通过调整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和信贷额度来影响商业银行的贷款规模,进而调节货币供应量。影子银行的发展对这种传统的货币政策操作模式提出了挑战。

第一,影子银行的发展影响了社会融资的结构。过去中国的社会融资以银行贷款为主,90%的社会融资都是银行贷款,近些年来社会融资结构趋于多元化。央行的《2012年社会融资规模统计数据报告》显示,2012年人民币贷款占同期社会融资规模的52.1%,同比降6.1个百分点;信托贷款占比8.2%,同比升6.6个百分点;2012年新增的2.93万亿社会融资中信托贡献了1.29万亿。影子银行的发展动摇了商业银行在社会融资中的垄断地位,过去央行只要控制了银行贷款规模和流向就能掌握社会融资情况,而现在影子银行同样具备了强大的信用创造的能力,仅仅调控银行贷款规模、盯住货币供应量,已经不能完全掌握社会融资情况,很难实现既定的货币政策效果。另外,由于大量的影子银行的资金游离于监管之外,其规模和投向难以监测和统计,更是加大了央行掌握社会融资情况的难度。

第二,影子银行会影响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影子银行对货币政策的影响是非对称性的,当货币政策宽松时,商业银行的信贷供给充足,市场对影子银行资金的需求减弱,影子银行创造的信用规模相应也会减少,对货币政策的影响较小;但央行紧缩货币时,银行信贷额度减少,资金供不应求,一些无法得到银行贷款的企业就会转向影子银行,影子银行创造的信用补充了商业银行收紧的信贷,央行紧缩货币的政策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第三,影子银行的发展会倒逼利率市场化改革。影子银行的利率普遍高于商业银行,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高于同期存款利率,信托融资的利率高于一般贷款利率,民间融资的利率更是高达20%以上。影子银行资金的利率不受制于央行的利率限制,完全由市场的供需决定,更能反映出市场的资金供需状况,是市场自发形成的利率市场化。大量资金绕开银行而投入到影子银行体系中寻求更合理的回报率,造成了金融“脱媒”现象。影子银行的活跃使得社会融资的规模越来越难以统计,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有效性大大降低,迫使央行向价格目标转换,以利率作为中介目标,从而不得不加速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进程。

第四,国家通过控制信贷的投放方向可以影响产业结构,影子银行会削弱政策的效果。央行通过控制商业银行的信贷投向能够影响国家的产业结构,配合国家的产业政策促进产业升级,但由于影子银行的发展,一些受到国家产业政策限制的行业却能够从影子银行获得资金,导致国家的产业调控政策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二)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影子银行是传统商业银行体系的补充。中国的金融体系一直以商业银行为主导,商业银行在社会融资领域居于垄断地位,但由于资本充足率、存贷比、信贷配给等限制,一些区域、行业和中小企业很难得到足够的银行贷款。影子银行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商业银行种种限制的问题。影子银行游离在传统的商业银行体系之外,通过创新的金融产品和设计增加了市场的信贷供给,满足了市场的融资需求。一些行业和中小企业的经营前景不确定性较大、违约风险较高,导致商业银行不愿意为其发放贷款,影子银行则出于高收益的目的为中小企业提供资金支持,解决了这些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影子银行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对商业银行造成了冲击。影子银行的金融产品收益率高于银行存款利率,民间融资甚至高达20%以上,吸收了部分原本存放在银行的资金,长期而言会对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产生影响。同时,影子银行的经营方式更为灵活,提供的金融产品更为丰富和个性化,能够吸引更多的小微客户群体。

影子银行体系与传统商业银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影子银行体系的风险很容易向商业银行传导。商业银行为了绕开监管获得更高的利润,发行了大量的理财产品。然而银行并未向购买者说明理财产品资金的投向,各种期限和收益的理财产品放在同一个“资金池”中,信息极不透明,并存在着期限错配的问题。购买理财产品的客户则认识不到这些风险,认为银行会为理财产品兜底,一旦理财产品投向的业务不能产生足够的现金流,理财产品就会发生违约问题,给投资者带来巨大损失,也会给银行的正常运行带来负面影响。

(三)对宏观经济的影响

快速发展的影子银行对中国的经济发展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影子银行的发展增加了企业的融资渠道,解决了一些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另一方面影子银行也引起了中国实体经济空心化的问题。

第一,从资金流向来看,影子银行的发展使得资金从最初的提供者到最终的使用者的链条变长,很多资金都在金融体系内部“空转”,而没有直接进入到实体经济。例如,一些大型国企利用自身的优势地位从银行取得了低息贷款,然后用这些资金购买信托或其他高收益的金融产品来赚取息差,而并没有把资金直接投入到企业生产中。一些流入地方融资平台的资金和民间借贷的资金更是类似于“庞氏骗局”,不断地通过借新债来还旧债,而没有投入到企业生产或是基础设施建设中。

第二,从资金成本来看,企业从影子银行获得的资金的成本平均要高于银行贷款和发行债券。中国发行的信托产品的收益率大多在9%~15%之间,民间借贷的利率达到了20%甚至更高,而大部分工业企业的净利润都在10%以下,很难承受如此之高的融资成本。高昂的资金成本严重削弱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挤压了企业的利润,也降低了企业再投资的规模。由于融资困难和资金成本高昂,许多中小企业干脆放弃了实业,将资金投入到影子银行体系中赚取利息。长此以往必将导致中国实体经济的萎缩和制造业的衰退,整个国民经济也将失去稳固、强大的根基。

四、结论

影子银行体系的发展已经成为了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影子银行在满足各类融资需求、金融创新、推动利率市场化等方面做出了积极贡献;同时由于缺乏有效监管、过度使用杠杆等原因,影子银行体系也蕴含着巨大风险。因此,应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来引导影子银行的健康发展。第一,加强并完善影子银行体系信息披露制度。第二,应对不同性质、不同风险的影子银行实行差异化管理,避免一刀切。第三,建立统一的影子银行监管机构,完善影子银行监管的各项法律法规。第四,建立防火墙制度,有效隔离影子银行风险。

参考文献:

[1] 骆振心,冯科.影子银行与中国货币政策传导[J].武汉金融,2012,(4).

[2] 鹿明.中国影子银行体系的发展与影响[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

[3] 赵蔚.影子银行对商业银行信贷配给的影响研究[J].经济问题,2013,(5).

[4] 雷曜,祝红梅,王亮亮.客观看待影子银行体系的风险[J].中国金融,2013,(4).

[5] 龚明华,张晓朴,文竹.影子银行的风险与监管[J].中国金融,2013,(3).

[责任编辑 吴明宇]

作者:王维维

影子银行货币政策论文 篇3:

我国影子银行对货币政策的影响研究

摘 要:近年来,随着世界经济的全面发展,以及我国经济化快速发展的步伐,我国居民可支配收入和财富逐渐增长,人们针对理财的观念日益旺盛,特别是家庭理财和个人投资,逐渐呈现多元化的趋势,这样就使得货币财富逐渐的向多元化渠道发展,人们不再满足于传统的货币使用形式,例如人们开始关心股票、债券等原生金融工具的市场,但是这些金融市场的投资手段及资金配置比较的有限,阻碍了人们参与其中,为了丰富金融市场的全面化发展,开始出现了金融创新和金融产品,因此,影子银行也逐渐的呈现出来,该种形式的金融投资,继承了传统商业银行吸纳、管理和配置资金的能力,但是实践运用中还存在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必然会影响到货币政策使用效果,因此,本文对我国影子银行对货币政策的影响进行深入研究,从当前发展现状中探索其影响,希望为该课题的研究奠定基础。

关键词:影子银行;货币政策;金融监管;金融体系

一、我国影子银行体系的内涵、构成和特征

(一)我国影子银行体系的内涵

目前金融体制改革下,我国金融市场还处于初步形成阶段,虽然取得一定较大的成效,但是金融创新程度及市场形成的程度还不够成熟,体制和技术上还存在落后的现象,并没有形成完善的体系,因此,针对我国影子银行体系的内涵定义也存在着一定争议。很多学者认为影子银行就是将银行贷款进行证券化,并通过市场进行资金的信贷扩张,从根本上来看该种形式就是以住房按揭贷款的证券化方式,改变传统银行的功能,改变传统银行的组织形式,实现形式的创新和完善。新时代发展下,影子银行不受任何商业银行监管和非金融机构的影响,逐步在传统商业银行之外,创建一定的信用体系,逐步形成直接或间接的融资贷款中介性质的业务机构。综上相关学者的研究中,影子银行在实际金融交易中,完全的取代了传统模式和功能,但是内在体制上和保障机制上还需进一步完善。

(二)我国影子银行的构成

我国影子银行相比较发达国家来看,其具有多样化主体的特点,大致可以分为三类构成,其一是银行表外业务,其二是非银行金融机构贷款产品,其三是民间金融,该三种模式构成了我国影子银行的内部体系。银行表外业务是影子银行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银行理财产品为内容,该种业务是不列入银行资产负债表的业务。非银行金融机构贷款产品,逐渐呈现多元化的趋势,并且其规模也逐渐呈现出半壁江山的态势。民间金融的规模也呈现出快速扩张的态势,如依据《中国民间借贷分析》的统计,民间借贷余额在2011年逐渐增加至3.8万亿元,约占影子银行贷款总规模的33%,相当于银行总贷款的 7%。

(三)我国影子银行的主要特征

我国影子银行相比较西方国家在形式上有着很大的差异,现阶段主要还是存在资产证券化模式和功能的单一性,发展上还是处于初级阶段,但是信用上还缺乏一定的信用创造功能。就目前的影子银行信贷资产或规模上来看其主要是存在“出表”的渠道,该种模式完全地弥补了金融体系的结构性问题。影子银行究其未来发展来看,其业务主要是以融资性业务为主,业务上还未涉及到高杠杆经营和复杂衍生品交易,发展中还有传统银行的影子。我国影子银行体系中所占比重较小的是民间金融机构,所占比重较大的业务是银行表外业务和非银行金融机构贷款业务,传统银行的影子依然在影子银行中国占据重要的地位,发展中仍需不断地创新与突破,才能实现影子银行在发展中占据有利优势。

二、影子银行对国家货币政策的影响

影子银行在金融创新上不断找寻替代物,并增强替代物的属性,但是这样就使得金融脱媒现象日益严重,这样的状态下影子银行不断地影响着国家货币政策,如对货币政策等内容都产生不容忽视的影响,如下所示:

(一)影子银行对货币政策工具的影响

我国影子银行最主要的货币政策工具有存款准备金制度、再贴现政策和公开市场业务,如影子银行对存款准备金的影响主要是通过部分存款以及理财产品和银行表外业务的形式,通过这些形式降低银行存款准备金。影子银行对货币政策工具也是一个全新的冲击,影子银行对再贴现的影响,主要增加了银行间的融资方式,增加融资渠道,减少对贴现的依赖性。影子银行带来了金融工具市场的创新,使得金融交易工具更加地多样化、多元化、业务同质化,使得银行有了更多地选择,完全地冲击了传统银行在金融系统中的主要地位。影子银行针对公开市场业务操作方面的影响,可以充分地运用国家货币政策的基础上,运用金融产品对有价证券及国债进行合理化操作,这种方式能够使得经济得到增长,物价得到长期的稳定。

(二)影子银行对货币政策的影响

影子银行在货币政策紧缩的条件下,能够加快货币流通,使得货币流通速度呈现递增的态势,这样就能够促进实体经济的快速发展。影子银行给货币金融系统也带来了全新的挑战,特别是风险方面的因素加大,例如影子银行所引起的高杠杆现象,带来了难以想象的风险。影子银行由于其具备一定的基础性功能,也会帮助解决一些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现象,由于银子银行不局限于传统的货币政策调控范围,并且可能完全地脱离,这样就扩大了其货币流动性,使得货币政策的制定顺利进行并产生深远影响。

影子银行注重金融机构和民间借贷机构的开发,也在金融交易产品上不断地探究创新模式,加大其对社会的影响力,对公众及公民行为的影响,从而改变他们的行动力。目前多變的市场经济环境下,货币政策和资产结构也处于多样性,货币政策会随着一些突发因素及不可控制的因素而产生转变,导致货币政策的传导受到一定的影响,严重时会引发更多突发事件,增加货币政策传导的阻碍,影响货币政策有效传递,影响其实时性和及时性,从而影响货币政策的效果。利率角度来看,影子银行的利率水平远远高于商业银行,这样能够吸引大量的居民存款,这样能够使得政府通过该种方式收回资金,并降低市场过热的现象。

(三)影子银行对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及传导机制的影响

影子银行对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影响主要从三个方面来看,如影子银行完全地削弱了商业银行在传导中的基础性作用,使得影子银行能够完全地调控金融市场,能够实现信贷供给和利率结构的完善。影子银行在发展中逐渐在内部创建一个可以规避的管制制度,通过一系列产品和理财业务逐渐增加了银信合作和银证合作,这样充分地实现了银行业务将表内资产转移至表外,影响到商业银行主要业务重心转移。

影子银行还影響了企业和居民对市场信号的理性判断,使得货币传导机制的效率大大提升,但是货币传导机制的效率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和居民的行为,取决于市场化的程度,只有做出对市场积极的反映,才能真实地遵循货币政策内容的方向,帮助企业和公民积极地采取措施,积极应对金融市场的突发状况和未来面临的风险。影子银行的高回报率会对货币政策的利率传导机制产生一定的偏差,必然影响到货币政策的传递,使得传递必然存在一定的时滞,使得每个环节存在一定不确定因素,所以传导时滞带来的影响意义深刻。

影子银行对中间目标也会使其产生一定的偏差,这样就会导致中央银行货币政策难以实现宏观政策指引,难以将真实的意图进行传递,扰乱了央行的货币政策内容,使得企业和公民难以准确地判断宏观调控的真实意图,使得企业和居民理解到错误的市场信号内容,如果错误地采取错误地信号并传递不真实的信息,将会使得企业和居民做出感性的判断,影响到货币政策的实时性和有效性,从而增大了货币政策传导时的阻碍,使得其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从而导致影子银行消极地发展。但是积极性的角度来看,影子银行拓宽了融资的发展渠道,不断地丰富了投资方式,尤其是在央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下,能够成功地抑制贷款达到经济过热的发展,抑制信贷规模的范围,使得银行投向于各种融资机构和民间借贷,通过这些机构实现大量的流动性资金,通过这些流动性资金能够积极解决企业融资难的问题,降低货币政策的影响。

综上所述,影子银行对国家货币政策的影响深远,只有全面地进行拓展性的研究,及积极地探索其影响的范围,才能充分发挥其影子银行的作用,特别是未来国家长远发展中,影子银行发展趋势不容小觑,需要在多个角度进行完善,因此,本文就几个角度进行影子银行未来发展探索,积极提出相关措施与建议,希望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三、我国影子银行未来发展的建议

(一)归纳影子银行内涵,全面扩大监管范围

从理论上加大对影子银行的内容进行归纳整理,划分其定义和范围,系统化的整理并完善影子银行内涵,货币政策上要不断地扩大金融监管机构的监管范围,逐步将影子银行纳入其中,另外,商业银行和影子银行要加强合作的力度,逐渐建立起关联关系,让彼此之间实现相互的影响,同时彼此进行互助,才能使得业务有所完善,有利于自身利益活动的开展,两者的有效融合能够规避央行的监管,扩大监管而使现行货币政策效果大打折扣。

从影子银行的众多制度上来看,其中占据着主导的还是存款准备金制度,存款准备金的使用会影响到一些与吸收存款相类似的、对市场上货币流动性和货币供应量相关的业务,因此,影子银行需要实时地掌握货币市场上的货币供应,根据内在制定的相关规定作出迅速的反映,积极提高控制能力,才能使得影子银行发挥出其巨大的优势。

(二)加强对影子银行的监管,提升货币政策预期效果

影子银行的出现也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其自身的长远发展也要遵循国家政策和经济发展的方向,特别是影子银行的利率传导机制,以及民间的借贷发展需要加强一定的监控,将影子银行纳入宏观监管机制才是大势所趋。国家要加大监管力度,特别是商业银行和影子银行的密切联系,使得影子银行数据和货币流通数量,及资金流动速率的监管难度加大,只有全面加强影子银行的监管,提升货币政策的预期效果,并对影子银行给予更高地要求,才能防范影子银行形成经济危机。

(三)推动金融创新,促进利率市场化

我国影子银行还处于初步探索阶段,发展中仍需进一步推动金融创新,形式上也要不断地推陈出新,不仅仅局限在理财产品等内容上,还可以通过民间借贷、私募的方式进行全面形式拓展,特别是在市场利率双轨制的约束下,市场化环境还需要进一步完善,金融创新水平较低的状况下,只有不断地推动金融创新及提高金融体系的效率,积极开拓多种渠道,才能使得影子银行规避风险、转移风险,促进利率市场化,实现面向市场的集约化发展。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影子银行对货币政策的影响意义深远,特别是当前金融市场不断多元化发展的趋势下,其对货币政策的影响也不断的日益扩大,其也相伴着资产证券化提高、金融创新而不断地涌现,并在发展中对社会货币供应量及各界中介日标产生准确预期的影响。本文从影子银行对货币政策的影响来看,影子银行的发展日趋完善,并在新型时代发展下出现全新的新范式,仍需在进一步采取积极地措施进行完善,逐步规范影子银行体系,才能增强市场信心,促进我国影子银行健康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裴平,印文.中国影子银行的信用创造及其规模测算[J].经济管理,2014,(03).

[2]项卫星,李宏瑾.我国中央银行数量型货币调控面临的挑战与转型方向[J].国际金融研究,2012,(07):20-28

[3]班允浩,杨智璇.影子银行体系的信用生成机理及宏观效应[J].武汉金融 ,2012 ,(03):12-15

作者简介:段一然,英国伦敦布鲁内尔大学商务金融专业,在读硕士。

作者:段一然

上一篇:中学语文法制教育论文下一篇:初中学生法制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