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子银行的发展状况

2022-09-06

第一篇:影子银行的发展状况

影子银行的发展与创新监管方法

影子银行在中国的发展和问题

要:影子银行体系是此次国际金融危机产生、发展演变过程中的重要角色,对影子银行的监管在金融危机后受到各国监管部门的广泛重视。普遍认为,影子银行是造成美国次贷危机的重要原因之一,影子银行的问题,不仅存在与美国,也存在于中国。近年来,随着银根缩紧,金融创新的步伐加快,中国的影子银行问题又有了抬头的趋势。本文将通过比较中美两国影子银行的特点,探讨在中国的影子银行监管问题。我国近年来,影子银行的迅速发展带来了高风险的杠杆操作和过度的金融创新,由此也积累了大量的金融风险,影子银行已成为我国金融稳定的一个新威胁。基于上述情况,本文在阐述影子银行系统的基本概况的基础上,总结分析了影子银行体系的内在脆弱性和风险,并结合中国的具体实际,提出了完善我国影子银行监管的政策建议。

关键字:影子银行体系 次贷危机 金融监管

一、影子银行体系概述

1、什么是影子银行

所谓“影子银行”,目前并未有一个明析的定义,但一般是指那些有着部分银行功能,却不受监管或少受监管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及金融行为。影子银行系统(The Shadow Banking System)的概念由美国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执行董事麦卡利首次提出并被广泛采用,又称为平行银行系统(The Parallel Banking System),它与商业银行的业务平行,除了吸收存款外,“影子银行”经营几乎所有的银行业务。它包括投资银行、对冲基金、货币市场基金、债券保险公司、结构性投资工具( SIV) 等非银行金融机构。这些机构通常从事放款,也接受抵押,是通过杠杆操作持有大量证券、债券和复杂金融工具的金融机构。

2、影子银行的特点

影子银行体系具有以下特点:首先,影子银行基本不爱监管或受到的监管很少。这是影子银行最大的特点,由于影子银行都属于非银行金融机构,他们不需要受到类似银行的严格监管,其经营活动不公开、不透明,相对比较隐秘;其经营背后也没有类似传统银行拥有的存款保险制度、最后贷款人等保护机制,这使得其潜在经营风险存在较大不确定性。同时,影子银行的产品结构设计非常复杂,这些金融衍生品交易大都在场外柜台交易市场进行,鲜有公开的可以披露的信息。其次,高杠杆性。由于影子银行没有强制的法定准备金规定,所以其资本运作的杠杆率很高,用少量资金即可带动较大规模的资本,从而放大了运作的风险。再次,表外性。由于自身缺乏渠道能力,影子银行需要与传统银行进行紧密的合作关系,以实现多方“共赢”。比如,商业银行可以深度参与投资银行的资产证券化和结构化投资,但这些业务都游离于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之外,给商业银行的监管带来了更大的难度。

二、影子银行在中国

影子银行问题在中国同样存在。但是,其在中国的深度和表现 形式与美国的影子银行问题既存在相似的地方,也存在着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首先,中美两国影子银行的运作模式和杠杆率差异较大。美国的影子银行的特点在于通过复杂的资产证券化来进行的高杠杆交易。2007年,只有高盛的杠杆率低于3 0倍,雷曼兄弟、美林证券以及摩根斯丹利均超过30倍。我国投资银行目前的收益大部分来自股票承销发行以及中介费用,并且杠杆率远远低于美国投行。其次,中美两国影子银行所处的发展阶段不同,资产证券化率差别 很大。我国的信贷资产证券化始于2005 年,截至2009 年底我国信贷资产证券化的总规模仅有667. 83 亿元,规模非常之小。而截至2008 年7月末,美国仅抵押债务凭证( CDO) 的证券总价值就已经超过了9 万亿美元。可以说,从问题的严重性来看,中国的影子银行问题与美国相比存在着比较明显的差别。中国影子银行的主要表现,在于银信合作和地下钱庄问题。这些问题,同样具有影子银行的表外性和隐蔽性两个特点。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的数据,2010 年新增人民币贷款以外融资6. 33 万亿元,占融资总量的44. 4%,这意味着被称为中国版“影子银行”的所谓银信合作理财、地下钱庄、小额贷款公司、典当行等其他非银行的金融机构的贷款规模已经逼近半壁江山。如果不加紧治理,那么,上世纪90年代中国的金融风险又将重演。

三、中国影子银行发展现状

由于我国实行资本项目管制且缺乏对冲工具,机构范畴的影子银行体系(主要是对冲基金和私募股权基金)在中国发展较慢,较之欧美而言才刚刚起步,并在业务模式上与欧美存在较大差别。按照表外融资的定义,我国的影子银行体系则主要包括信贷资产证券化、银行理财产品和民间融资体系等。

1、信贷资产证券化

我国的资产证券化尚处于试点阶段。自2005年试点以来,我国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产品类型逐步丰富,发起机构和基础资产呈多元化发展态势。从发行量来看,资产支持证券的发行量逐年递增,现已有16支产品问世。其中:普通信贷资产支持证券10支、住房抵押贷款支持证券2支、重整资产支持证券3支、汽车抵押贷款支持证券1 支,资产价值达到667.83亿元。从发起主体来看,试点机构从初期的政策性银行和国有控股商业银行逐步扩展到股份制商业银行和汽车金融公司。但与此同时,我国的资产证券化市场仍以信贷资产证券化为主,产品规模小、结构简单、流动性差、发行难度高,类似西方发达国家的影子银行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也没有对金融市场形成足够的影响力。我国的信贷资产证券化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市场参与者以银行业金融机构为主导,信贷资产风险仍集中在银行系统内部;二是针对银行业金融机构从事业务的入池资产标准、资产支持证券投资者范围、发行要求、信息披露责任等重大问题的规章制度亟待完善。随着2008年以来信贷规模的迅速攀升,受制于监管指标要求等压力,以信贷资产转让业务等非标准化的资产证券化业务模式取代了信贷证券化的标准模式,并通过银信合作等方式取得较快发展,但银行通过银信合作等途径开展信贷资产转让,转出方和转入方的资本充足率、拨备覆盖率、大额集中度、存贷比、风险资产等监管指标的计算尚未作出合理调整,有可能导致信贷资产游离于表外的潜在风险隐患。

2、银行理财产品

截至2010年末,国内主要商业银行共有存续期个人理财产品7 049款,账面余额为1.7万亿元③。银行理财业务发展较快,与此同时,银行理财的过快发展势必带来一系列的问题:一是银行追求理财规模的增长较快,个别银行理财资金直接或间接投向政府融资平台、“两高一剩”企业、“铁公基”等限制性行业和领域,影响了宏观调控的实际效果,并给银行带来一系列风险隐患。二是以新融资类理财业务模式规避银信合作监管。如个别银行绕过信托开展委托贷款理财业务,以理财资金作为资金来源,通过开展委托贷款业务来变相融资。又如个别银行通过受让信托受益权模式规避银信合作监管要求。

3、民间融资体系

活跃的民间资本是我国影子银行体系特殊的组成部分,并主要以民间借贷和民间私募基金等形式存在。根据人民银行数据统计,截至2008年3月末,我国民间借贷余额约为2.25万亿。截止2010年6月,小额贷款公司机构数量达到1940家。据商务部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上半年,典当总额达847亿元。同时,随着微小企业贷款需求增长的加快,金融脱媒的发展,“个人对个人”(Peer toPeer)的贷款模式,即不通过金融中介的方式融通资金,也在市场上悄然出现。由此产生的问题包括:一是由于民间借贷利率通常较高,利息成本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企业的负担,增加了破产清算的风险。二是少数民间融资从银行体系流出并再流向企业,扮演了“资金掮客”的角色,不仅不利于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解决,也不利于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三是民间私募基金缺乏相关法律规范和制度安排,且未纳入监管范畴,成为滋生非法集资案件的重要因素。

四、加强我国影子银行体系监管的建议

有市场人士初步估算了国内“影子银行”的规模:目前市场上存在的银行理财产品存量大约在4 万亿元左右,再加上信托产品,二者的规模大约在5 万亿到6 万亿元;如果民间融资规模也按4 万亿元估算,中国目前的“影子银行”金融体系大约运营着人民币10 万亿元左右的资金。中国整体银行的存款总量大约为80 万亿元,贷款总量差不多在55 万亿元,这意味着“影子银行”大约占整个市场容量的12%-15%左右。对于蓬勃发展、创新频繁的影子银行体系,宏观金融管理部门当然不该采用“一刀切”的简单做法,而要适应其发展,改进措施和方法,建立新的宏观金融管理体系。我认为,必须从以下方面加强对影子银行体系的监管:

1、规范稳健推进金融产品的创新

金融产品的创新只能转移和分散风险,并不能减少风险,其基础产品的质量是维持金融体系稳定的关键所在。而衍生产品创新的程度越高,其累积的风险程度也越高。此次涉及全球的次贷危机正是由于美国资产证券化的过度创新导致金融风险不断累积而引发的。所以,我国金融业要充分吸取教训,保证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循序渐进地推进金融产品的创新。金融产品创新对经济的效用有正负两方面,其正、负效用的发挥不仅取决于金融产品创新的方向和立足点,还取决于金融产品创新的规范性。金融产品创新可以提高金融运作效率,进而整体增加社会效益。但是宏观效益和微观效益、社会效益和个体效益经常是不一致的。作为微观经济主体,金融机构在产品创新中注重微观效益和增加收益,注重规避管制,这可能会破坏宏观金融秩序。因此,在激活金融机构产品创新动力的同时,必须加强宏观监管,将金融产品创新活动纳入法制和规范的框架中。有效地规范金融产品创新,可使其推进经济发展的作用取得良好的效果,将负面效果减至最小。

2、改进货币政策调节方式,提高宏观调控的有效性

货币政策在短期并非是“中性”的,它可以稳定经济,但使用不当也会加剧经济的不稳定。对于影子银行而言,货币政策可谓是一把双刃剑。在次贷危机之前,宽松政策促进了影子银行迅速膨胀,而后紧缩的货币政策又将其扼杀,最终诱发危机。这一结果显然与实施货币政策的初衷相背离,原因在于影子银行通过金融创新,也具备了一定信用创造能力,改变了传统社会信用生成模式和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央银行仅仅通过传统信贷控制、存款准备金制度和利率手段来调节经济,其效果必定大打折扣,甚至与调节目标相悖。为此,中央银行必须系统研究影子银行给经济带来的改变,重新界定“货币发行权”监管范围,不断改善货币政策调节方式,提高宏观调控的准确性、针对性和有效性。

3、提高影子银行体系的信息披露程度

设计信息披露机制将成为未来对影子银行系统监管的重点。我们应致力于提高信息透明度,建立统

一、及时、完整的信息收集和处理系统。影子银行体系的特点在于“不透明”,因此,对其进行管理的前提,自然是获取充分、及时的信息。此次危机的爆发,充分反映各国金融监管当局对庞大的影子银行缺乏及时的跟踪监管(我国的宏观金融管理部门对我国银行理财产品、私募基金等,也缺乏统

一、及时和完整的信息)。由此可见,美国《2010年多德-弗兰克华尔街改革与消费者保护法案》对影子银行监管强调的首要目标,就是全面提高信息透明度。因此,我国应该吸取美国的教训,加强场外交易监管,确保任何的金融交易和金融机构都在监管范围之内,尤其是交易非标准化的场外交易,尽量降低银行和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4、加强风险监管和行业自律

监管部门应督促银行控制影子银行的资金流向,杜绝 理财资金流向政府融资平台、“两高一剩”企业等限制性行 业和领域。同时,通过行业自律等方式,对民间资本投融 资进行正确引导,促其加强风险管控和合规管理,保证依 法合规地开展投融资活动。

5、促进国际监管的协调与合作,实现多赢

影子银行业务的全球性特征日益增强,加强影子银行的国际监管对于防范和化解金融危机是完全必要的。要调整新巴塞尔协议,引入反周期机制和相应的工具,完善有关交易头寸和证券化的监管规定;促进各国、各国际金融机构之间信息交流,尤其是对于影子银行的离岸监管,应该达成一个各国通用的标准化税收信息协议,允许( 或要求) 税务机关共享信息;注重国际监管政策的一致和行为的协调、联合,健全国际金融风险预警系统,完善国际金融危机的拯救机制。

参考文献:

[1]李志辉,樊莉.影子银行体系的脆弱性分析及对中国的启示[J].未来与发展,2011(11). [2]王晓雅.次贷危机背景下影子银行体系特性及发展研究[J].生产力研究,2010(11). [3]陈华,刘宁.影子银行助推国际金融危机的形成机理及思考[J].中国财政,2010(20). [4]李扬,殷剑峰.影子银行体系:创新的源泉,监管的重点[J].中国外汇,2011(08). [5]张田.国际影子银行体系的风险监管改革与启示[J].西部金融,2011(09). [6]李东卫.影子银行系统的监督与管理[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1(04). [7]王茜.后危机时代影子银行体系监管研究[J].商业时代, 2011(35).

第二篇:中国影子银行发展现状及其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2008年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使人们意识到影子银行体系在金融系统中已占据极为重要的地位。这场由影子银行掀起的金融海啸,很快波及到了传统商业银行,并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各行各业对资金的需求量迅速上升,具有中国特色的影子银行也随之壮大。尽管中国的影子银行还处于萌芽阶段,但作为游离于监管之外的影子银行,其对传统商业银行的影响仍需要引起更多的关注。

一、影子银行的定义

本文认为,影子银行应该是指游离于监管之外或存在监管漏洞的,能够引起系统性风险或者监管套利的信用中介活动。

二、中国影子银行的现状

(一)中国影子银行的现状

1.中国影子银行的构成

第一,商业银行内生的影子银行。

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在金融市场上还占有主导地位,庞大的商业银行体系能够为例如对冲基金、信托机构、货币市场基金、担保公司等其它影子银行部门提供丰富的客户资源。

以最近兴起的银信合作为例。这种理财产品的基础资产可为贷款、银行承兑汇票、企业应收账款收益权以及其它资产组合。商业银行可以不使用自己的资金,将风险转嫁给信托产品发起人和投资人。并且,信托资产属于表外资产,这样,商业银行绕过监管可以将资金贷给由于法律政策等原因不能放贷的目标客户。综上所述,商业银行在银信合作的项目中可谓是收获颇多。

第二,非银行业的金融机构。

这部分金融机构主要包括信托投资公司、小额贷款公司、金融租赁公司、金融消费公司、企业集团财务公司、金融汽车公司等等。这种类型的公司近些年发展迅速,并有一部分已经纳入监管体系之下。

第三,政府批准的非金融机构。

例如典当行、担保公司、青年互助与创业信贷等均属于这类机构。这类机构具有较详细的职能分工,能够协调部分资源以支持特定的服务对象。由于对金融市场需求的加大,这类型机构在近几年也迅速壮大。

第四,民间借贷和地下钱庄。

近些年,随着银行利息的不断上升、信贷的紧缩以及对房市的打压政策,民间借贷正呈爆发式增长。据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2011年10月发布的《中国民间借贷分析》估计,中国民间借贷的余额已经达到为3.8万亿元,占中国影子银行贷款总规模约33%,相当于银行总贷款的7%。1

(二)中国影子银行的特点

1.以直接融资为主要功能

与西方影子银行体系的金融交易类型不同,我国的影子银行是以直接融资为主要职能。我国由于金融市场体系发展起步较晚,还处于初级阶段,金融创新产品较少,尚未形成标准化的资产证券化通道,所以中国的影子银行主要服务于实体经济,同商业银行的融资和股权融资一道,解决实体经济的资金供给效率问题。

2.金融工具较为单一

由于中国的投资银行和投资基金较为落后,所以中国影子银行的金融工具种类较少,设计也较简单,现阶段主要以银行理财产品为主,其它也包括如小额贷款公司的抵押贷款和信用贷款等。其杠杆率也不像美国金融衍生品那样高。

四、中国影子银行对传统商业银行的影响

(一)影子银行是对商业银行的有益补充

如前所述,从2011上半年数据来看,商业银行贷款占总贷款的53.7%,说明商业银行仍然占据着市场的主导地位。但我国商业银行对于中小企业和小微企业较为分散的、风险较高的资金需求没有成熟的体系与之相对应,这部分企业的融资能力受到很大限制。而民间借贷的借款方式比较灵活,没有利率限制,也不像银行那样需要繁杂的手续,更能够有效地解决中小企业和小微企业的资金需求。在农村金融问题上,影子银行的发展也推动了农村的金融改革与创新。另一方面,民间资本一般会将资金投向回报率较高的行业,有效地将储蓄转化为投资,提高了资金的利用效率,优化资源配置。

(二)影子银行引导商业银行创新

在严格的监管政策和巴塞尔条约的限制下,再加之中国商业银行数量多,业务相似度较大,银行业竞争激烈,急需进行金融创新。而影子银行中各种灵活的融资形式,一方面为传统商业银行提供了可借鉴之处,另一方面也为商业银行与影子银行合作提供了可能。例如民间借贷便捷、灵活、注重信用关系的操作方法,就对商业银行的改革和提高服务质量颇具借鉴意义。

(三)影子银行与商业银行形成竞争

由于中小企业和微小企业难以获得银行贷款转而将资金投向影子银行,这使得本就拥有巨大揽储压力的乡镇商业银行失去更多的储蓄资金,在存款严重不足的形势下,以另一种形式流转大量资金,对银行储蓄产生了冲击和损失。并且,大量的资金游离于监管之外,不能得到准确的统计和计算,这将直接削弱国家货币政策调控的效果。例如,目前,小额贷款公司、信托公司大部分资金都流向房地产领域,而房地产商所获得的利润又进入民间信贷,形成了一个资金循环。这使得当房市过热,政府需要通过紧缩银行信贷来打压房产泡沫的时候,由于委托贷款、民间信贷、信托贷款等影子银行渠道依旧畅通,房地产企业在一定程度上仍能与政策抗衡,削减了政策的调控效果。

第三篇:中国影子银行的分析

影子银行运行和风险控制

2014年12月5日 11点22分 来源:银行家

影子银行的内涵

影子银行的概念最早是在2007年由美国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PIMCO)的保罗·麦卡利(Paul McCulley)提出的,之所以称之为“影子”,是指“有银行之实,无银行之名”的含义,即指那些游离于正规商业银行体系之外、从事与银行相类似的信用中介活动却不受严格监管或几乎不受监管的金融实体与金融活动。在中国,影子银行从其具体门类业务的角度定义较为合适:泛指正规商业银行体系、债券市场、股票市场以外的金融中介活动,主要包括:银行理财、券商资管、信托融资、委托贷款、表外商业汇票、小贷公司、担保典当和地下融资八项。 从影子银行业务运行角度看,中国的影子银行业务存在以下四个基本特点:

一是受监管较少,或影子银行业务本身具有规避监管倾向。影子银行业务游离于正规金融渠道之外,不受或很少受到专门针对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债券市场或股票市场的严格监管。中国的影子银行业务覆盖了商业银行表外或边缘业务、证券、信托、民间借贷等极其宽泛领域,在现有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情况下,还没有一个统一的监管机构对其专门监控。监管“漏网”给市场以“规避监管”和“融资创新”的机会,褒贬是非有待历史的检验。 二是资金链条脆弱,“类资产”与“类负债”存在严重期限错配。影子银行资金最根本来源还是储蓄资金,容易受到信贷政策影响,同时影子银行体系为次级贷款者和市场富余资金搭建了桥梁,成为次级贷款者融资的主要中间媒介,在资金的运用上大多存在“期限错配”情况,一旦经济下行或企业陷入较严重困境,势必倒逼影子银行体系的资金链或流动性,同时,影子银行体系也得不到监管层的救助。

三是杠杆率较高。由于中国影子银行受监管较少,并且没有商业银行那样丰厚的资本金,影子银行大量利用财务杠杆举债进行经营,这也就造成了杠杆率较高;而且,很多融资企业在利用完“正规金融渠道”后再次通过影子银行加杠杆。

四是不太透明的场外交易。影子银行的产品结构设计一般较为复杂,隐含的信用担保链条较长,其中许多产品、业务很少有公开的、可以披露的信息。如民间的地下融资、担保典当等,其交易过程较为隐蔽、相关信息难以披露。

影子银行业务结构

从影子银行各构成上看(见图1),理财产品和信托融资所占份额最大,二者之和占比达45%;其次是表外商业汇票与委托贷款,占比分别为21%和19%;至于最不透明的地下融资初步估计占11%左右。

影子银行业务运行模式

考虑到影子银行体系庞大并且运行交错复杂,因此,将其分解为五大块主要业务,了解影子银行体系的“资产负债”情况,然后对这五大块业务运行机制进行分析。

影子银行的“类资产”与“类负债”

依据本土情况大体将影子银行体系分解为五大块业务:银行表外业务、银行其他表外业务、信托融资业务、券商资管业务及民间融资业务,并从这五大块业务产品、资金来源及资金投向分析中国影子银行体系的“类资产”与“类负债”情况(见表1)。

总体来说,影子银行的资金(类负债)主要来源于:储蓄资金、企业闲置资金、居民及利用从银行融资便利的企业或个人从银行套取的低利率贷款资金;资金投向(类资产)主要是:难于从银行获得贷款的中小企业、房地产、地方政府基础设施及居民,影子银行大部分资金流入实体经济。另外,以上各业务中,理财产品、信托融资及券商资管业务近些年来扩张迅速;同时,理财产品、信托业务及地下钱庄构成了影子银行体系的三大块。

影子银行各大块业务运行机制

银行理财。目前银行理财主要分为三类:代客类、债券票据类和外资行的理财。

代客类是指投资人入股集合成一大笔资金后,银行根据客户风险偏好设计出投资项目与规模,银行充当资产管理方和投资顾问的角色。

债券票据类:绝大多数是采用“资金池”模式,“资金池”也可具体分为:债券类资金池(目前占绝大多数)、票据资金池及委托贷款资金池。以票据资金池为例:银行方设立一个票据池(央票、企业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等),然后向市场募集资金以构筑与“票据池”相匹配的“资金池”,接下来进行“融短投长、滚动操作”盈利,如,银行投资一年期的项目(放贷、债券等)收益率7.5%,然后滚动发售期限在3个月,收益率为5.0%的理财产品,中间获利2.5%。这一类理财产品的定价主要是依据当时市场资金面及同业竞争情况来定的。

外资银行的理财产品:外资行主要通过开发“结构化产品”代理客户在国内外进行投资,投资方向有固定收益的债券类,也有不同风险程度的金融衍生品,如:期权、期货等。 信托融资。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业务:

银信合作业务:银信合作的模式主要有:渠道合作、信用增级、产品合作 ,股权投资模式。但其本质在于银行绕过贷存比、信贷额度等约束曲线向企业贷款。银行将募集来的理财资金交给信托公司,以信托贷款的形式贷给银行指定的企业等。如某企业需要贷款,可以依信托平台将项目打包成理财产品,利用银行的信用优势进行代售,然后,银行将所融资金交托给信托平台,并以信托贷款的形式贷给相应企业,信托平台收取服务费。

政信合作业务:信托公司与各级地方政府在基础设施、民生工程等领域开展的业务合作,地方政府对还款做出承诺或以地方政府的债权收益作为融资标的。自2008年国家四万亿元经济刺激计划启动后,地方政府为配套中央资金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成立地方融资平台并以其为主体进行融资,其中信托业务是其重要的融资渠道之一。

房产信托:目前受到较为严格的监管,其运行机制是信托公司主要通过开发信托产品向银行融资,然后信托公司将所融资金贷给房地产商,信托公司从中获取服务费,这就避开了监管,并且从近年来的情况看,此类资金来很多是源于银行理财产品。

券商资管业务。2012年末,券商资管1.5万亿元的规模中,集合理财整体规模稳定在0.2万亿~0.3万亿元间,专项资产管理计划占比也不大,券商资管规模膨胀主要得益于定向资管的银证合作,其规模已逼近1万亿元大关。银行将理财资金以定向资产管理的方式委托给券商资管,进而银行信贷规模由表内转移至表外,从而规避了监管部门对理财资金运用的限制,这实际上是银信合作模式的翻版,是影子银行的新渠道。

民间融资。主要通过地下钱庄、小贷公司及典当担保进行资金融通。运营资金主要来源于企业、个人或套取银行贷款等;资金主要投向个体私营的中小企业及个人等。其中,80%担保公司的主要对民营及外资企业提供信用担保并收取费用;小贷公司通过向银行及民间融资后,包装成阳光化的贷款主要为中小企业提供资金。

委托贷款。它是指一些有剩余资金的企业将其在银行存款向指定的企业或项目企业提供贷款。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只是充当存款和借款企业间的中介,自身并不提供资金。本质上是一个企业向另一企业放贷。受托的金融机构在整个过程中只负责信用调查、代发、监管和回收,同时收取手续费,不对贷款风险承担责任。

表外票据业务。银行的表外票据业务的资金主要来源于银行间的同业存款,目前最主要的业务涉及承兑与贴现。部分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合作社等,有的通过转贴现以套取利差收益,有的以票据转贴现卖断并买入返售,逃避贷款规模监管,有些商业银行的承兑汇票甚至成为了其主动调整资产结构的工具,自主性和灵活性强,监管对其无效。

影子银行业务对商业银行的冲击

定性分析

影子银行业务对商业银行的冲击主要体现为:

首先,影子银行的发展对现阶段居民储蓄资金形成某种诱导,由于影子银行体系内的资金价格高于正规银行体系内的利率水平,许多居民的储蓄转而通过理财、信托公司、财务公司、小贷公司等流入影子银行体系,这就从源头上分流了银行业传统的资金来源。

其次,由前面分析可知,影子银行的资金最主要是来源于正规的银行体系,并且业务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虽然影子银行受到的约束少,资金运作自由,但由于影子银行自身的风险管理能力较弱,很多资金运用存在着“期限错配”等问题,决定了影子银行流动性链条的脆弱性,一旦融资主体、信用中介或企业出现资金链紧张甚至是断裂,势必倒逼过来冲击商业银行的流动性稳定。以理财产品为例,若理财产品是结构性的,支付利息与标的资产相匹配,那么资产负债管理是安全的。但是目前许多资产担保的理财产品,并无明确的资产作为担保,而是以资产池为标的,这样资产池现金流入与利息支付时点并不匹配,就容易造成了资产负债管理的复杂性,一旦资金池规模缩减导致融短贷长不能持续,商业银行有可能陷入兑付困难。

其三,由于影子银行业务与商业银行经营之间的联系密切,一旦游离于监管体系外的影子银行业务发生损失,必定波及关联度高的商业银行,即使损失不大,也将对银行的声誉造成极大负面影响。 定量分析

前文已经对中国“影子银行”中理财、信托等六块主要业务的运行机制、业务规模进行了分析与测算,中国影子银行业务的总体规模在28万亿元左右,六大主要业务占影子银行业务的比重见表2。整体上看,表外商业汇票、理财产品、信托融资、券商资管等业务,为商业银行资产表外化提供了“通道”,通过这些业务渠道绕开相关限制与监管,扩大了资产投向,但同时增加了银行呆坏账率发生概率;民间融资业务中大部分资金主要来自于民间的借贷,与商业银行关系密切基本是小贷公司、担保公司业务等,影响相对轻;而委托贷款业务,商业银行仅起到中介的作用,对银行的资产的影响很小。

综合考虑信托、理财、券商资管及表外票据四项业务的主要投向、业务间联系等因素,这四项业务对商业银行呆坏账影响的资产规模约在8万亿元左右;民间融资在2万亿元左右;委托贷款对商业银行呆坏账影响近似为零。因此,影子银行业务对商业银行呆坏账有影响的资产规模在10万亿元左右,约占商业银行总资产的7.6%,也可以理解为影子银行对商业银行呆坏账的影响(“贡献率”)为7.6%,进一步地,根据影子银行中各业务占比可测算出各业务的“冲击系数”。

如果采用“影子银行资产转化为正规银行表内资产计算呆坏账”的方法,那么,由影子银行业务造成的呆坏账大约在1000亿元左右,而目前中国正规银行体系的呆坏账大约在1.3万亿元左右,占比约7.7%,因此,目前影子银行对商业银行的总体冲击仍在可控范围。

风险控制的“三防”措施

针对影子银行的特点及对商业银行影响,建议在如下三个方面加强防范:

一是防信用风险。一方面,影子银行在资金运用方面自由度高,其资金投向往往是风险较高的中小企业,而中小企业受经济周期、宏观政策的影响较大,这就造成了影子银行内在信用风险较大;另一方面,影子银行大量地通过银行表外业务开展,银行实际上为其中很多业务提供了隐性担保,银行为此也承担隐性担保责任,如:理财产品。

二是防流动性风险。目前,市场对影子银行普遍比较担忧的是其传导的流动性风险。而中国影子银行的流动性风险主要来源于:“类资产”与“类负债”的“期限错配”、交易不太透明及风险管理能力弱等方面。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正规银行体系的资产负债错配是建立在稳定的存款吸收机制之上,而影子银行并无存款吸收机制。因此,商业银行应该对表外业务加强风险管理,明确资金投向并作出严格的风险评估,如:信托产品、资产池等。

三是防声誉受损。商业银行在进行表外业务创新时,对开发的金融产品运作风险要有较为充分的估计,同时,严格防范商业银行内部的操作风险,以维护商业银行良好声誉。

第四篇:影子银行的意义及风险

摘要:影子银行的存在在银行资金面紧张,经济低迷的大环境下对我国经济起到一定程度的推动作用,但因为其不受监管也带来了巨大的风险隐患。本文通过论述影子银行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并分析其存在的风险,进一步研究如何降低影子银行的弊端,并将其引导积极促进经济的发展

所谓的影子银行是指游离于银行监管体系之外、可能引发系统性风险和监管套利等问题的信用的中介体系。但是,影子银行也并不单指一种机构,也可以是指不计入信贷业务的银行或信托的理财产品。影子银行大多存在于外国的金融系统,美国更是拥有数以万计的影子银行,包括投资银行、对冲基金、货币市场基金、债券、保险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美国的影子银行通过吸收大量银行贷款证券化而进行信用扩张,把传统的银行信贷关系转变证券化中的信贷关系,看上去不像传统银行但仅是行使传统银行的功能。因为我国绝大部分的信用中介机构都已纳入监管体系,并受到严格监管,所以我国大部分的投行,信托、保险公司基本不属于影子银行。

影子银行区别于其他传统的商业银行有其以下几个特点,第一,交易模式采用批发形式;第二,进行不透明的场外交易,信息披露制度很不完善;第三,杠杆率非常高,经常利用财务杠杆举债经营;第四,主体是金融中介机构,载体是金融创新工具,其充当了信用中介功能;第五,由于影子的负债不是存款,主要是采取金融资产证券化的方式等来分散风险,存在监管套利的行为。

美国的住房按揭贷款的证券化是美国影子银行的利益来源,也是导致日后美国次贷危机的原因。这种住房按揭贷款融资来不仅降低了住房按揭者的融资成本,也让这种信贷扩张通过衍生工具全球化与平民化,成了系统性风险的新来源。

美国影子银行产生于20世纪60、70年代,欧美国家出现了存款机构的资金流失、信用收缩、赢利下降、银行倒闭等现象。为了应对这种信用危机,政府大开始规模放松金融部门的各种管制,促使激烈的市场竞争形成一股金融创新潮。各种金融产品、金融工具、金融组织及金融经营方式等层出不穷。随着美国金融管制放松,一系列的金融创新产品不断涌现,影子银行也在这过程中逐渐形成。

近几年中国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加大,今年年末的中央经济会议更是提出新常态的概念,中国经济面临的通缩压力加大,传统的商业银行资金面不断吃紧,企业面临的融资难的问题也会进一步恶化。这时候,中国影子银行反而起了很好的作用。影子银行体系作为一种跨越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新型金融运作方式,能够有促进实体经济和金融经济的发展,能够缓解企业资金的困难,同时影子银行开辟了多元化的居民和企业投资渠道,丰富居民和企业的投资渠道,以多特征、多层次、多方式的金融服务产品和衍生工具满足居民和企业的投资需求。

影子银行的大步伐进入金融市场,与传统商业银行抢占市场份额,加剧金融市场的竞争,客观上提高金融体系的运转效率,尤其是融资效率,有利于中小企业的发展,一定程度上缓解融资难,贷款难的问题。中小企业的巨大融资需求也促进了影子银行的快速发展。

在与其他商业银行的斗争中,影子银行也在推动着传统的商业银行转型创新。由于历史原因以及长期的垄断地位,中国的传统商业银行目前在金融市场仍占据主导地位,但银行的不良资产已达近几年的新高,而且存款利率比较低,难以大幅度吸引存款,经济低迷以致计提坏账可能上升。为扭转困局,传统商业银行不断进行金融创新,既包括产品创新,也包括通道创新、机制创新,并且推出更多的高利率理财产品以吸引存款。

影子银行在短期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是明显的,但是,凡事皆是双刃剑,影子银行的积极作用固然要重视,但其消极作用也不能置之不管。

中国的影子银行体系的负债业务脱离传统的商业银行等正规金融体系,以金融创新的方式以及高收益的各类理财产品获取市场化融资;但是它的资产并未实现市场化,而是以高风险的原始信贷方式抢占传统的商业银行的主营业务。这种长期斗争的后果就是信贷市场的高度竞争与无序扩张。高度竞争促使贷款价格的降低增加社会福利,推动中小企业发展。但是,无序扩张的后果就很严重了。影子银行的低利率贷款导致大量融资盘的诞生,最终会推动某些行业的泡沫、债务会滚雪球式发展,不良贷款大量增加,极其容易引爆金融危机,挫伤投资者的信心。

从国家层面来看,中国的影子银行不受监管,极其容易逃避宏观调控,导致资金流向高收益但是国家宏观调控不希望其泡沫化的经济领域,大量的资金流入会进一步加剧本已存在泡沫的行业泡沫化,加剧产能过剩,这种负面的系统性风险,不仅无法优化经济结构,反而使其恶化,影响金融体系的稳定。

影子银行的弊端分分钟可以秒杀中国经济,所以,有必要防控影子银行带来的风险,消除经济发展的隐患,促进经济和谐发展。为了更有效的掌握影子银行的信息,政府应该提高对影子银行系统的监管强度,尽量将其纳入金融监管体系 ,并要求各大私募或基金提供符合要求的资质能力报告和有效内部治理、估值方法资料。同时可以借鉴美国的标准,要求私募基金,信托以及相关的基金向政府的监管机构上交一定数量的保证金,限制风险,提高他们的运行成本。政府应该加强影子银行的信息披露,明确的监管主体,监督影子银行履行信息披露义务;建立信息披露的激励和惩罚机制,保证监管机构的社会公信力,提高监管过程的透明度。

政府应该加强风险隔离,防止风险从影子银行传递到传统的商业银行以及防范道德风险,每年按照一定比列提取影子银行的一部分资产以应对其破产所产生的社会问题。

综上所述,影子银行所带来的风险如果防范得当,其能够激活市场活力,拉动投资需求,为推动我国加快产业结构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贡献一份力量。

第五篇:中国影子银行的风险及防范

专业:

学号:

姓名:

摘要 ---------------------- 1

一、引言 ------------------ 2 1.1 选题背景 ----------- 2 1.2 选题意义 ----------- 2 1.3 研究目标 ----------- 2

二、影子银行的定义及特征 -- 3

三、影子银行之中国现状 ---- 4

四、影子银行的特点、表现形式、风险特征及成因 ------------- 6 4.1 影子银行体系的特点7 4.2.1 从影子银行的机构表现形式来看 ----------------- 7 4.2.2 从影子银行功能的角度出发 --------------------- 7 4.2.3 从影子银行作为金融工具的层面上看 ------------- 8 4.3 银子银行的风险特征 - 8 4.3.1 高杠杆率的风险 8 4.3.2 流动性风险 ---- 9 4.3.3 信息不对称及不透明风险 ----------------------- 9 4.4 影子银行风险产生的主要原因 ----------------------- 11 4.4.1 过度杠杆化导致风险扩大 ---------------------- 11

4.4.2 期限错配造成流动性不足 ---------------------- 11 4.4.3 较高的关联性引起风险传递 -------------------- 11 4.4.4 较低的信息透明度导致外部评级失灵 ------------ 12 4.4.5 缺乏监管约束使得风险可控性降低 -------------- 12

五、加强中国影子银行风险防范的措施及建议 ---------------- 12 5.1 促进金融机构的改革进程 --------------------------- 13 5.2 建立金融体系市场化竞争和退出机制 ----------------- 13 5.3 加强理财产品的管理与运作 ------------------------- 14 5.4 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 14 参考文献 ----------------- 16

摘要

20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以来,以资本市场为基础的金融体系的迅速发展深刻改变了美国的传统金融格局。影子银行逐渐超越传统银行,成为美国金融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影子银行疏于监管被认为是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的一个重要原因。本文通过影子银行体系的深入研究,发现影子银行存在高杠杆率、期限错配以及流行性风险,而中国的影子银行风险具有独特性,主要表现在金融创新不规范、运作无序以流动性风险。与欧美等过相比,中国不是创新过度而是创新不足。因此中国应当充分吸收欧美等过在影子银行问题上的前车之鉴,按照运作规范、有效监管、分类指引的原则,强化中国影子银行的监管,促进金融体系健康稳健的发展,有效防范影子银行可能带来的风险。

关键字:影子银行、风险、防范建议、改革

1

一、引言

1.1 选题背景

2011年11月中旬,IMF公布了一份关于中国金融部门的评估报告,报告中肯定了中国近几年来中国金融体系在监管金融改革、商业化转型、增强财务稳健等方面取得了突出进展。但是,由于信贷扩张导致贷款质量下降、通货膨胀率持续偏高、银行存款负利率使得影子银行和表外活动频繁,中国金融部门近期仍面临很大的不确定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第一次向中国政府提出注意防范影子银行的风险问题。从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出现了较为严重的非法集资问题,甚至在局部地区有蔓延之势,使得我国影子银行的风险问题开始公开化和表面化。 1.2 选题意义

近年来中国的高通货膨胀使得银行存款出现负利率,金融脱媒现象越来越严重,银行表外业务不断扩大,民间金融活动日益频繁。如何直面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提示,看待和认识我国影子银行的风险,防范影子银行系统性风险在金融体系中蔓延,已成为目前我国金融裕兴急需解决的问题。因此,选题的意义在于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的现实需要,具有现实意义,以及通过全面认识影子银行体系来了解国外研究动态,紧跟外界研究步伐。 1.3 研究目标

本文力图通过现有的关于影子银行的定义、产生的基础、存在的主要问题和风险等内容进行归纳梳理和研究,探讨我国影子银行的特

2

性和风险程度,继而对如何防范我国影子银行的风险提出建议。

二、影子银行的定义及特征

所谓“影子银行”,目前并未有一个明析的定义,但一般是指那些有着部分银行功能,却不受监管或少受监管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及金融行为。影子银行系统(The Shadow Banking System)的概念由美国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执行董事麦卡利首次提出并被广泛采用,又称为平行银行系统,它与商业银行的业务平行,除了吸收存款外,“影子银行”经营几乎所有的银行业务。“影子银行”有几个基本特征:第一,交易模式采用批发形式,资金来源受市场流动性影响较大;第二,由于其负债不是存款,不受针对存款货币机构的严格监管,进行的多是不透明的场外交易;第三,杠杆率非常高。由于没有商业银行那样丰厚的资本金,影子银行大量利用财务杠杆举债经营。该活动在2007开始的美国次贷危机中渐渐被人们重视,此前一直游离于市场和政府的监管之外,当前也无十分有效的监管方式。

影子银行可以分为三类:首先,就是影子银行本身,主要包括投资银行、对冲基金、私募股权基金,SIV和货币市场基金等。第二类是应用影子银行方法的传统银行。这些银行仍在监督管理下运行,同时可获得中央银行的支持,但它们也将影子银行的操作方法运用到了部分业务中。第三类则涵盖了影子银行的工具,主要是一些能够让机构转移风险,提高杠杆率,并能逃脱监管的金融衍生品。“影子银行”是信贷市场、资本市场、金融衍生品和大宗商品交易、杠杆收购领域的主要参与者。这些机构通常从事放款,也接受抵押,是通过杠杆操

3

作持有大量证券、债券和复杂金融工具的金融机构。在带来金融市场繁荣的同时,影子银行的快速发展和高杠杆操作给整个金融体系带来了巨大的脆弱性。

三、影子银行之中国现状

中国的影子银行主要指银行理财部门中典型的业务和产品,特别是贷款池、委托贷款项目、银信合作的贷款类理财产品。”该研究所金融重点实验室主任刘煜辉认为,中国的“影子银行”包含两部分,一部分主要包括行业内不受监管的证券化活动,以银信合作为主要代表,还包括委托贷款、小额贷款公司、担保公司、信托公司、财务公司和金融租赁公司等进行的“储蓄转投资”业务;另一部分为不受监管的民间金融,主要包括地下钱庄、民间借贷、典当行等。

影子银行有几个基本特征:第一,资金来源受市场流动性影响较大;第二,由于其负债不是存款,不受针对存款货币机构的严格监管;第三,由于其受监管较少,杠杆率较高。说白了,它具有和商业银行类似的融资贷款中介功能,却游离于货币当局的传统货币政策监管之外。

在中国的市场现实中,影子银行主要涵盖了两块:一块是商业银行销售得如火如荼的理财产品,以及各类非银行金融机构销售的类信贷类产品,比如信托公司销售的信托产品,另一块则是以民间高利贷为代表的民间金融体系。

其中,规模较大,涉及面较广的是“银信合作”,银信合作的信托方式属于直接融资,筹资人直接从融资方吸取资金,不会通过银行

4

系统产生派生存款,这样就降低了货币供应的增速。同时,银行通过银信合作将资本移出表外,“减少”了资本要求,并规避了相应的准备金计提和资本监管要求。另外,信托公司资金大量投向各级政府基建项目,形成集中度风险和政府融资平台违约风险。

中国式的影子银行可以分为三大类:包括传统商业银行主导的影子银行、负债方主要包括非保本型银行理财产品(4.5万亿)、未体现银行承兑汇票(7万亿);采用传统商业银行模式的非银金融机构、负债方包括委托贷款(6.5万亿)、信托贷款(3.7万亿);以及较少监管或无监管的影子银行,主要狭义民间借贷(3.2万亿)、小贷公司(0.6万亿)、典当(0.25万亿)、部分私募股权基金(0.5万亿)、融资租赁(1.6万亿)。

影子银行的风险在很大程度上仍属于一般的信贷风险。但是由于其典型的批发业务模式、资金池-资金池业务模式加剧了信息不对称,使得道德风险大增,并提升了银行的经营管理风险。市场普遍关心的房地产信托(0.68万亿)由于兑付分散且行业资金链改善,风险较低。倒是规模约1.65万亿的基础产业信托在2013年即将遭遇集中兑付,值得关注。

近期银监会发布了加强监管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的8号文,未来针对其他影子银行业务的监管措施也可能择机出台。但对于影子银行的监管,主要是控制结构风险,属于宏观审慎监管政策,与总量调控的货币政策。整顿影子银行,如果对短期流动性产生较大冲击,货币政策可以通过逆回购等对冲。个人认为监管力度会视情况的发展而灵活

5

调整,不会导致货币条件大幅紧缩。

四、影子银行的特点、表现形式、风险特征及成因

4.1 影子银行体系的特点

4.1.1 影子银行是传统银行信用扩张的证券化

银子银行是通过银行贷款证券化进行信用无限扩张的一种方式。这种方式的核心是把传统的银行信贷关系演变为隐藏在证券化中的信贷关系。这种信贷关系看上去像传统银行但仅是行使传统银行的功能而没有传统银行的组织机构,即类似一个“影子银行”体系存在。

在“影子银行”中,金融机构的融资来源主要是依靠金融市场的证券化,而不是如传统银行体系那样,融资的来源主要是存款。而“影子银行”的证券化最为主要产品就是把住房按揭贷款的证券化。它还包括了资产支持商业票据、结构化投资工具、拍卖利率优先证券、可选择偿还债券和活期可变利率票据等多样化的金融产品与市场各种各样的信用扩张工具。

4.1.2影子银行的不透明性,未被监管触及。

由于这些影子金融机构属非银行类机构,因此他们无需接受政府对银行的严苛监管,其经营活动不公开、不透明,相对比较隐秘;其经营背后也没有类似传统银行拥有的存款保险制度、最后贷款人等保护机制,这使得其潜在经营风险较大。同时,影子银行的产品结构设计非常复杂,这些金融衍生品交易大都在场外柜台交易市场进行,鲜有公开的、可以披露的信息。 4.1.3影子银行的高杠杆性及表外性

6

由于不受金融监管机构的监管,影子银行不需要留存准备金,资本运作的杠杆率很高,这会导致整个金融体系的杠杆率随之升高,系统风险得以放大,给金融体系的稳定性带来极大的风险。

影子银行与传统银行存在广泛而紧密的合作关系,以实现多方“共赢”。比如,商业银行可以深度参与投资银行的资产证券化和结构化投资,但这些业务的运作由于影子银行的参与难被监管触及,而且都游离于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之外,使得传统商业银行的业务边界被跨越了。

4.2 影子银行的表现形式

4.2.1 从影子银行的机构表现形式来看

影子银行体系包括了几乎全部市场型信用机构。例如,在各种类型的证券化安排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的投资银行,市场型金融公司如货币市场共同基金、对冲基金、私募股权基金 、独立金融公司、各类私人信用贷款机构等;结构化投资实体、房地产投资信托、资产支持商业票据管道等,它们多由商业银行或金融控股公司发起并构成这些机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经纪人和做市商所从事的融资、融券活动,以及第三方支付的隔夜回购等;银行之外的各类支付、结算和清算便利,等等。总之,影子银行体系已经内化为中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渗透到其金融体系的方方面面。 4.2.2 从影子银行功能的角度出发

影子银行体系与商业银行体系一样,将全社会的储蓄者和借款人联系起来,但其方式不同于商业银行的吸收存款发放贷款机制,影子

7

银行体系走的是金融市场交易的路子。影子银行的货币创造机制主要是通过影响金融市场流动性的途径,是以市场为基础的信用创造,这与传统的以银行中介为基础的信用创造互为映照。它们借助各种融资性金融工具,逐步替代商业银行的信贷市场,或依托银行信贷进行自我创造。信贷资产证券化就是其最典型的运作模式。此外,它们通过为商业银行提供信用风险对冲工具,成为商业银行信用管理的一个环节和交易对手方,从而融入银行的信用创造过程。从总体来看,它们在货币银行信用的基础上进行证券信用的创造,最终又放大了整个金融体系对于货币银行信用的创造。 4.2.3 从影子银行作为金融工具的层面上看

影子银行体系主要是建立在衍生品、证券化及再证券化工具的基础上,由此自下而上地形成了产品线、业务部门、机构等产业组织。这些金融工具可以被不同的金融机构所运用,并在彼此之间形成了复杂的对手方交易网络。

4.3 银子银行的风险特征 4.3.1 高杠杆率的风险

影子银行的高杠杆率主要源于其特有的业务模式。传统银行体系其资金主要来源于存款,在留取一定存款准备金后再做贷款,其以零售为主导,并受到监管部门的严格监管。与传统银行体系不同,影子银行采取了一系列所谓的金融创新,能够在短期内迅速发展起来,突破了现有的银行监管制度与体系,把金融衍生品的设计建立在不存在的假定之上,并形成了一套高风险的运作方式。尽管通过金融杠杆提

8

高盈利能力是金融机构获利的模式之一,但过高的杠杆率使得金融机构在面临重大的非预期损失时,将迅速丧失清偿能力,由此导致这类金融机构追求过高的杠杆率而形成巨大的潜在风险。

4.3.2 流动性风险

影子银行带来的致命性风险可能来自于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的反作用,市场信息的不对称又会造成借款人的道德风险和贷款机构的逆向选择。首先,由于投资者追求高回报,会对一些杠杆较高的金融产品有很大的需求,同时,风险评级机构受到金融产品发行者的劝说,放松了评级要求。这样一来这种高杠杆的金融产品处于极高的风险中,对市场的安全造成一定的危害。而对于影子银行,由于货币流动性萎缩,房价下降,本身就对流动性需求,市场信息和资产价格波动更加敏感,在市场出现危机时更容易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

4.3.3 信息不对称及不透明风险

影子银行不同于传统商业银行,其一般采用的是批发业务模式,由于不能获取比较完整的信息,不能有效的进行个体风险的鉴别与控制,从而形成信息不对称以及不透明的风险。

1.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

国外的影子银行进行的主要业务之一是资产证券化,在这一过程中,存在较大的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逆向选择是指贷款银行由于可以通过资产证券化将利率风险及信用风险等转移出去,不需要持有贷款至到期为止,因此会强化贷款人盲目信贷扩张的激励,而不注意贷款的品质控制问题。道德风险是指这种信贷模式不仅在事前不会认真

9

筛选借款人,在事后也不会认真监督借款者,不进行有效的风险防范。

2.资产证券化的虚假包装

影子银行的产品结构设计非常复杂,其设计的金融衍生品交易大都在柜台交易市场进行,信息披露很不充分,使得包括对手风险在内的一系列风险都未被监管机关以及金融市场的参与者所认识和警觉,更难以由监管机构监管。对于这些复杂的衍生化金融产品来说,其复杂结构下的风险即使是最为精明的投资者也是无法识别的。由于这些证券化产品的投资者没有能力来识别产品蕴藏的风险高低,所以诸多投资者往往就会在这种过度包装的迷惑下进入市场,也使影子银行有可能通过复杂的设计以及虚假的包装隐藏金融衍生品的风险。

3.信息透明度低

影子银行为了提高证券的发行规模以及收益率,在淡化证券的基础资产的同时,强化证券化过程中的附加值,减少信息披露。由于证券化过程过于复杂,很多机构投资者对证券化产品的定价没有深入了解,主要是依赖产品的信用评级进行投资决策。由此造成了信用评级较高的证券化产品受到市场的非理性追捧,积累了市场风险。

国外影子银行的主要业务是证券化业务,国内的影子银行发展较晚,业务主要集中在资产证券化、银行表外业务、场外金融衍生品、私募基金、民间信贷等。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规模小,产品单一,风险较高的信贷类衍生品尚未推出,主要的金融衍生产品是利率衍生品和外汇衍生品。其他的业务也都还在发展阶段,有场外交易透明度低,隐含风险较大等问题,有待更多的监管措施的管理。

10

4.4 影子银行风险产生的主要原因 4.4.1 过度杠杆化导致风险扩大

影子银行系统的高杠杆率在金融市场下行中将放大风险,造成自我强化的资产价格下跌循环。影子银行实施以风险价值为基础的资产负债管理模式,在资产价值下跌的条件下,影子银行要么出售风险资产来偿还债务、主动收缩资产负债表,要么通过吸引新的股权投资来扩充自有资本规模。如果机构投资者同一时间内大规模出售风险资产,将会引发市场动荡并造成金融机构尚未出售的风险资产的账面价值再度下降。如果采取提高资本金的方式进行去杠杆化,那就会造成市场的流动性紧张,可能酝酿整个信贷市场的系统性危机。 4.4.2 期限错配造成流动性不足

影子银行系统存在难以克服的期限错配,容易导致流动性风险或危机。影子银行的负债主要是从短期资本市场获得融资,是期限较短的负债;在资产方则是期限更长的资产。随着回购市场的高速发展,影子银行资产组成从原本具有高度流动性的国债等逐步转变为流动性较差的资产。信用的期限结构造成了影子银行系统的期限错配。如果市场出现不稳定因素,比如市场预期转变而出现资金溃逃,那么投资银行、对冲基金和私募基金等影子金融机构就出现了类似商业银行的“挤兑”,此时影子银行并无法将其长期资产立即变现,就出现了流动性严重不足的局面,从而引发流动性危机。 4.4.3 较高的关联性引起风险传递

影子银行系统的风险更容易跨境传递。影子银行系统极大地推进

11

了金融全球化进程。但这个过程是建立在流动性充足、资本流动稳定和资产价格稳定的基础之上的,一旦产生外部冲击,资本的国际流动就面临巨大的风险。风险的爆发不仅会影响资本所有者,更会影响到资本投资的目的地市场。影子银行系统不仅低估了市场的风险水平,还极大地增强了全球市场的关联度。 4.4.4 较低的信息透明度导致外部评级失灵

影子银行系统本身的产品结构复杂,信息披露不完全。影子银行为了提高证券的发行规模和证券的收益率,在淡化基础资产的同时强化证券化过程中的附加值,并潜意识地减少信息披露。由于证券化产品过于复杂,很多机构投资者对证券化产品的定价并没有深入了解,而是完全依赖产品的信用评级来进行投资决策。结果是,证券化产品偏高的信用评级引发了机构投资者的非理性追捧,进而导致风险的积累,并最终带来市场的脆弱性。 4.4.5 缺乏监管约束使得风险可控性降低

影子银行系统还对全球金融监管系统的有效性和完备性提出了挑战。影子银行不受金融监管机构的监管,不需要留存准备金,资本运作的杠杆率很高。由于影子银行交易的隐蔽性及对监管的规避,从而减少来自监管当局的监管约束,进而降低了风险的可控性。当监管当局发现影子银行系统存在严重问题的时候,整个金融系统已经陷入了一种不可控的崩溃状态。

五、加强中国影子银行风险防范的措施及建议

中国应当充分吸收欧美等过在影子银行问题上的前车之鉴,在承

12

认其具有合理性的基础上,用其所利,避其所害,按规范运作、有效监管、分类指导的原则,强化对影子银行的监督管理,从而促进中国银行体系健康稳定的发展,有效防范影子银行可能带来的风险。 5.1 促进金融机构的改革进程

必须承认影子银行其存在价值及为经济发展带来的积极作用,逐步将其纳入监管范畴。尤其像民间信贷,是一种在野的金融运作模式。对身处困境的中小企业来说,资金吃紧成为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相对于从银行贷款要等很长时间,而且提前还贷还得支付违约金,因此,中小企业更倾向于依赖影子融资,是因为这个市场更加灵活。此外,这些影子银行,尤其像民间信贷机构,本身掌握了很多有价值的信息;它对草根层面的资产情况的了解,肯定比银行要多。所以,在不允许吸收公众存款和加强监管的前提下,通过承认其存在的合法性,让有一定规模的影子银行和地方性的、有合法经营牌照的金融机构进行合作,规范化运作,积极培育有竞争性的信贷市场体系,同时监管部门要制定具体监管办法,防止关联交易,从而促进金融机构的改革进程。

5.2 建立金融体系市场化竞争和退出机制

目前在许多地区农村信用社事实上成为县城以下唯一的金融供给主体,社区银行等小型机构发展不够,缺乏存款保险制度,一些经营亏损、资本充足率不足的金融机构仍在经营。此外,在同商业银行的较量中,投资银行从人才、创新手段和技术水平都胜出一筹。不仅在资本市场上独领风骚,在衍生品和大宗商品交易方面也是占据主

13

流。因此商业银行应依靠信息技术的创新,发展网络银行、手机银行、短信金融等金融服务改进对中小企业贷款项目分析和管理,提升对中小企业金融服务水平。银行有了足够的动机贷款给中小企业并实现贷款的多样化,从而降低黑市的重要性和生长。 5.3 加强理财产品的管理与运作

在过去几年,储户的资金逐渐地从储蓄向理财产品“搬家”,尤其是个人财富价值比较高的客户,他们逐渐将财富向理财产品转移。理财产品现在恰恰又是在整体监管环境方面,监控比较弱的一环。资金进了理财渠道之后,最终去向是哪里,如何去运用,怎样产生收益,都缺乏一个非常系统的管理模式。而影子银行的赢利模式是有其商业逻辑的,有非常清楚的市场需求,有非常清晰的客户定位。监管单位在对此类产品进行监管时,不能只去想围堵这些民间信贷,而是如何规范其资金来源。所以,要控制民间信贷,或者说这种影子银行迅猛发展的规模,最重要的一点是在上游规范其行为。要严格地监管理财产品的资金走向,甚至可以借鉴一些反洗钱的资金监管思路。 5.4 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

整个影子银行体系的存在,其实是和从量调控的宏观经济政策的大背景、中国特色息息相关。温州现象的出现,将利率市场化推向前台,金融结构性改革难以回避。近十年来,随着中国经济规模扩大,管制利率进一步扭曲了资金价格,导致宏调传导不畅、资金配置无法优化、金融机构创新动力不足等。如果没有这样从量调控的大背景,如果是完全用价格杠杆来调控资金供需,影子银行生存的空间就要小

14

很多。虽然从量调控有它短期调控的效果的优势,但这种粗放的调控手段扰乱了价格信号,甚至会出现不符合市场规律的现象。这也就为影子银行的存在和发展创造了巨大的空间。因此,当前的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和利率市场化是一对孪生兄弟,应该同时推进利率市场化,通过推进利率市场化促进结构调整。无论是为了避免“表外”风险失控,还是为了宏观调控的有效性,中国都应该加快利率市场化的尝试,实现数量调控向价格调控转变。

15

参考文献

[1] 巴曙松.金融危机下的全球金融监管走向及展望.西南金融.2009(10) [2] 巴曙松.加强对影子银行系统的监管.中国金融.2009(14) [3] 曹勇.对影子银行体系及其管理的几点思考.银行管理.2011(8) [4] 杜亚斌、顾海宁.影子银行体系与金融危机.审计与经济研究.2010(25) [5] 龚明华、张晓朴、文竹.影子银行的风险与监管.中国金融.2011(3) [6] 何德旭、郑联盛.影子银行体系与金融体系稳定性.经济管理.2009(11) [7] 李世宏.影子银行监管:国际动态和启示.中国金融人论坛: http://www. cf40. org. cn/plus/view. phpaid=4979, 2012.11 [8] 李杨.影子银行体系发展与金融创新.中国金融.2011(12) [9] 陆小康.影子银行体系的风险及其监管:基于流动性风险的视角.金融纵横.2011(9)

[10] 王达.论美国影子银行体系的发展、运作、影响及监管.国际金融研究.2012(1) [11] 王增武.影子银行体系对我国货币供应量的影响——以银行理财产品市场为例.中国金融.2012(23) [12] 文维虎、陈荣.重视影子银行动向,避免风险隐患显现.西南金融.2010(2) [13] 谢婷.影子银行系统的风险及监管改革.中国金融.2011(12) [14] 徐滢、周恩源.影子银行体系金融不稳定性扩大机制与美联储货币政策应对研究.上海金融.2011(7) [15] 易宪容.“影子银行体系”信贷危机的金融分析.江海学刊.2009(3) [16] 袁增霆.中外影子银行体系的本质与监管.中国金融.2011(1) [17] 朱孟楠、叶芳、赵茜王、王宇光.影子银行体系的监管问题——基于最优资本监管模型的分析.国际金融研究.2012(7)

上一篇:邮政局员工辞职报告下一篇:致报名家长的一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