绩效审计纳入工作制度论文

2022-04-24

县域经济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石,人民银行县区支行作为人民银行最基层的派出机构,在现行体制下,是县域金融的主要管理者,担负着传导落实金融宏观调控方针政策,贯彻执行货币政策、维护金融稳定、组织提供金融服务的重要职能,特别是在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县域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助推城镇化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绩效审计纳入工作制度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绩效审计纳入工作制度论文 篇1:

水资源绩效审计理论与实践

环境问题已经成为我国目前发展的短板,党的十八大报告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作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其中生态文明建设,正是关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环境问题,倡导绿色发展。在这样的需求下,开展环境绩效审计,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也为审计机关发挥更多作用提供了一个新的平台,通过对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等开展审计工作,促进相关制度的执行,倒逼改革。水资源绩效审计是生态环境绩效审计的一部分,随着审计全覆盖的推进,水资源绩效审计也进入大众视野。

一、水资源绩效审计

1.水资源绩效审计的概念。水资源审计和绩效审计是两个概念不同但范围有交叉的审计类型。水资源审计是环境审计的一个具体内容,是根据审计的对象确定的,针对的是某一个具体的环境构成要素。绩效审计是根据审计的目标来确定的,与之并列的一般是合规性审计、真实性审计以及制度审计,其公认的目标在于被审计对象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以及优良的治理、服务质量和优秀的管理等。

2.水资源绩效审计的目标。环境绩效审计,以环保专项资金的真实合法合规为基础,重点审查评价环境专项治理资金的经济、效率和效果,将政府审计独立客观公正的特点融进环境治理新领域,参与环境治理实践。由此我们可以延伸出,水资源绩效审计,是依托于水务治理专项资金的真实性、合规性审计,评价资金使用是否节约有效,使审计工作能够服务于水资源的治理实践。

对于水资源的绩效审计,其基本目标应是审计专项资金使用、项目工程建设和政策执行情况等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及时性以及环保性,并根据审计结果确定初步目标的完成情况。然后再根据审计得出的对效率效果实现程度的评价,分析被审对象对政策或者制度的完成遵循情况以及机制体制的可行性和完善度,提出可行的建设性意见,推动水资源治理和保护,为水资源治理的健康发展服好务、定好位,促进环境治理保护,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3.水资源绩效审计的评价指标和方法。进行水资源绩效审计,应该以目标为导向,确定评价指标和方法。当审计目标为水务相关专项资金使用经济性、效率性时,考虑成本效益分析或本量利分析对资金的节约性或效益情况进行量化评价;对水污染治理进行绩效审计时,则应考虑将水资源的环保指标作为评价指标,采用对比分析的方法,包括横向对比和纵向对比,对水污染治理进行绩效评价;基于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的目标进行绩效审计时,评价指标考虑多个方面如经济指标、生态情况以及民意情况。涉及到领导干部经济责任时,评价指标可以考虑:预警机制和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建立运行情况指标(如水资源监测预警体系建立运行情况)、责任考核制度指标(主要为各项制度政策执行情况)、水资源决策指标(决策是否得到执行),诸如此类。

二、深圳市水污染绩效审计

1.内容和目标。2016年,深圳市审计局在本市开展水资源绩效审计,包括水污染防治资金、政策执行以及深圳市优质饮用水入户工程项目的建设情况,涵盖了专项资金、政策执行和工程建设三种目标的水资源绩效审计。

对防治资金的绩效审计,目标在于水污染防治资金、水务发展专项资金以及治水提质资金的管理、使用和绩效情况,主要审查资金使用的合规性、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对政策的执行情况开展绩效审计,目标是政策中规定的河流水质控制目标是否实现进行鉴定评价;对优质饮用水入户工程项目的绩效审计,目标是饮用水入户改造进程、改造耗用以及完成改造的小区水质是否达标。这三种不同内容的绩效审计工作,最终目标都是为了推动改善河流水质,不断完善水污染防治工作制度。

2.评价指标和方法。深圳市政府就治水提质印发多个文件,包括《深圳市治水提质工作计划(2015—2020年)》、《深圳市优质饮用水入户工程实施方案》等17项制度,正是制定评价指标的依据。比如制度执行的绩效审计,在审计节点整治计划的完成率应成为该政策执行的评价指标之一;优质饮用水入户工程,需考虑将相关实施方案作为评价指标以确定是否按照方案开展工作;涉及到水质方面的,则需专业的水质评价指标如水务管理机构的水质检测报告。

审计局在进行绩效审计时,不同的内容也采取不同的审计方法。对政策执行,审计人员实地查看了宝安区双界河水环境改善、茅洲河流域宝安片区综合整治等建设项目,以确定执行的程度和执行的质量;优质饮用水入户,则组织市区审计机关对各区政府、市水务局等单位负责的工程项目的建设情况进行了专项审计调查,并抽查了工程的设计文件、招投标文件、水质报告等文件。

3.审计发现的问题及整改。①关于河流水质控制部分目标没有实现的问题。市人居环境委加大水环境监测力度,淘汰了10%左右重污染企业,在全市范围内开展水污染源调查。市水务局加快了河道综合整治,推进水质净化厂改造和扩建并加强了对水环境的管控和执法力度。②对于污水等处理配套不足的问题,市水务局加快了管网配套建设、合理规划污水系統布局、协调推进污泥处理设施建设,同时也采用了新的监测技术,加大了资金投入。③对于排水违法成本低而影响水污染防治效益的问题。水务局通过特区立法,细化并加大处罚力度和增加查处手段,切实以严厉手段查处排水违法行为。④关于不锈钢管信息指导价偏高,部分项目使用贴牌产品的问题,相关水务主管部门改变了价格确认方式使其更加科学,同时取消有贴牌生产行为厂家的供应商资格并对其他供应商进行排查。

三、 深圳治水提质绩效审计案例分析

1.绩效审计目标认识不足。不论是水污染防治,还是水更清计划,亦或是优质饮用水入户,一方面是为了改善水资源环境,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提高居民生活满意度。在开展审计工作时,也应将居民群众满意度作为效果性的一部分。比如在对河流进行整治时,是否将对居民生活的影响以及处理办法纳入计划考虑的范围;优质饮用水入户建设中,管道铺设是否及时,改造资金来源是否合规,有无乘机向居民多收费的情况。审计人员应该通过问卷调查以及随机选取入户访谈的方法,了解居民对治水提质的满意度,进一步评价效果性。

2.对发现的问题没有深究。审计发现价格信息表中不锈钢管价格高出市场价约60%—70%,以及部分供货的不锈钢管材生产厂家存在贴牌生产的问题。针对这两个问题,审计人员对相关部门提出了整改意见,但未追究为什么信息表中不锈钢的价格会高出市场六七成,为什么会签订不规范的供应商。这两个问题的存在是相关部门的一时疏忽,还是利益相关方的存在影响了信息的制定和供应商的选择,又或是本身信息确定以及供应商选择的制度存在漏洞。审计缺少进一步的程序来探究问题存在的原因。

3.缺少对存在问题的追责。审计发现问题后,既没有对问题进行责任界定,也没有对部门或个人追责,只是建议相关部门进行整改。虽然整改报告中显示针对提出的问题,相关部门均进行了整顿和改善,也加大了投入,但是如果没有责任认定及一定的警告处罚,只会导致问题屡改屡犯。

四、水资源绩效审计建议

1.以目标为导向的审计指标和程序。各地水资源情况不同,开展的水资源绩效审计内容和目标也大相径庭。各地应根据本地水资源资产的实际情况开展水污染治理、水资源开发利用、水务相关政策制定执行等方面的绩效审计。基于不同的审计对象确定审计的目标,再根据不同的目标设计评价指标、执行审计程序。在确定目标时,除了经济、效率、效果、公平和环保外,也应当考虑群众满意度的问题(这也可以算进效果性的范畴),因为水资源的健康也是人民美好生活需求的一部分。

2.发现的问题考虑深入调查并进行追责。绩效审计发现的问题一般较少涉及违法违规的情况,但即使没有违反政策法规,存在拖延、浪费、环境威胁等问题,也应该对相关部门、领导干部进行责任界定以及一定程度上的警告处罚。对相关部门无关痛痒的审计建议,一定程度上可以获得整改效果,但可能会屡改屡犯,浪费社会资源和审计资源。在审计查出问题后,除了将问题披露,还应实施进一步的程序确定问题背后的原因,追踪个人责任,将审计结果计入部门和个人的绩效考核中。

3.加强部门间合作,将整改落到实处。水资源绩效审计一般会涉及多个部门,在审计工作中,需要各部门的配合;在审计结束后,也需要相关部门采纳审计意见并进行整改完善,才能使得审计工作有意义,在此基础上,推动水资源的管理和保护。目前,人员不配合甚至阻碍审计工作、审计结果不被看重、审计意见不被采纳的情况仍较为常见,这种情况下,审计工作似是做了无用功,问题得不到解决,审计资源也被浪费。所以,部门合作是审计工作顺利进行的基本要求,市委市政府应强调审计工作的重要性,要求相关部门配合审计工作,将整改落到实处。

(作者單位:南京审计大学)

作者:胡莹莹

绩效审计纳入工作制度论文 篇2:

绩效审计与加强人民银行县区支行建设有机结合的思考

县域经济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石,人民银行县区支行作为人民银行最基层的派出机构,在现行体制下,是县域金融的主要管理者,担负着传导落实金融宏观调控方针政策,贯彻执行货币政策、维护金融稳定、组织提供金融服务的重要职能,特别是在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县域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助推城镇化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在县区支行建设方面还存在绩效性运行、考核评价需要健全完善、改进提高的问题。笔者结合近年来参加的人民银行县区支行行长履职审计及离任审计发现的问题及思考,对如何发挥绩效审计作用,将绩效审计与县区支行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促进县区支行建设在资源投入的经济性、管理的效率性、工作的效果性方面,谈点体会和思考,力求与同行探索如何积极推进绩效审计,促进县区支行建设。

一、县区支行的职能定位

在现行体制下,上级行对县区支行的职能定位是:县支行要加强内部管理,强化对外履职,全面推进支行自身建设,贯彻执行货币政策,监测分析辖区经济金融形势,维护县域金融稳定,提供金融服务,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在思想认识上有新提高,在工作作风上有新转变,在履职能力上有新提升,在精神面貌上有新变化,各项工作要处于领先和标杆位置。实现建设一流班子队伍、一流履职水平、一流工作业绩,争当排头兵的工作目标。

县区支行职能定位后,上级行要求主要做的工作是:

一是加强班子队伍建设,增强支行履职能力。以“五通过”实现班子建设“五进步”、深化干部队伍建设、积极创建文明单位、切实转变工作作风;二是加强内控制度建设,有效提升风险防范。加强思想教育、加强制度建设、加强督促检查、加强廉政风险防控建设;三是强化央行职责履行,支持县域经济发展。加强货币政策贯彻执行、扎实推进“一创两建”、认真做好“两管理、两综合、一保护”工作、强化各项基础业务工作,提升基础金融服务水平。

在县区支行建设中,县区支行认真按照职能定位和以上要求认真履职,但在资源投入的经济性、管理的效率性、工作的效果性方面,还需要提高和进一步完善。当前影响县区支行建设更好发挥作用的主要因素是:多年未进人或进人太少,人力资源有效补充和有效利用不够;费用指标按人头下达,未充分考虑地区经济发展情况,支行业务量大小等因素;在管理和工作上偏重于不出案件,不出安全事故,满足于完成上级行布置的工作任务。业务创新,提升管理效率、工作效果不够;薪金收入更多体现在职务上、分支机构层级上,绩效上体现不够等。

二、县区支行履职与绩效审计的关系

绩效审计是指审计人员采用现代技术方法,对一个组织的活动或项目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进行客观、系统地检查、评价,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为有关方面决策提供信息的活动。

县区支行履职的绩效性提升,能有力促进县区支行建设。对外,能树立央行权威性,对县域经济发展、辖区金融机构指导及引导起到较好影响作用;对内,在内部管理、内控工作方面,能提高支行整体战斗力、凝聚力,确立团队精神。目前,县区支行履职情况考核和评价,尚未建立科学、系统的县区支行履职绩效考核评价体系,主要是通过上级行一年一度的综合考核及内审部门的履职审计、离任审计来完成。一年一度的综合考核评价出来的结果,在学习先进的示范性、激励中等的指导性、鞭策后进的促进性上指向性、督促落实不够。

在上级行对县区支行履职活动一年一度的综合考核中,定性的考核及评价多,量化的考核及评价少,主要重点放在是否传达、贯彻国家金融法律法规、方针政策和规章制度及上级行工作安排布置完成情况;是否按照议事规则及程序组织和参与决策;是否履行内部控制管理职责;是否履行业务管理职责等方面。而对县区支行履职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进行客观、系统的考核及评价不够。

人民银行县区支行作为人民银行最基层的派出机构,在履职活动中,自然是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传达、贯彻国家金融法律法规、方针政策和规章制度及上级行工作安排布置,强化内部控制管理,不违法违纪违规,防范重大事故和案件发生,重点防控要害岗位和人员等来履行职责。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尚未常态化、系统化纳入县区支行履职活动考核评价。

应该说,近年来人民银行分支机构在贯彻执行货币政策、维护金融稳定、提供金融服务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取得卓有成效的成绩。随着经济金融发展,在促进县区支行建设中,不论是上级行的考核评价,内部审计、县区支行履职的思维定式,都还未有步入绩效性考核及评价常态化轨道,如在考核及评价中,分析县区支行人力、资金、物资和信息使用的经济性;县区支行管理层及员工履职情况、工作运行效率、奖惩机制杠杆运行效率评价;县区支行贯彻执行货币政策、维护金融稳定、提供金融服务履职的效率和效果评价;县区支行完成目标任务的程度及在所属辖区形成的影响评价。对县区支行履职情况绩效审计可以解决以上问题,对常规的履职审计、离任审计应做一些改进、完善,在审计内容中增加绩效审计内容。

常规的履职审计、离任审计特点是:

(一)审计目的突出责任认定和处理,内审绩效审计不够

《中国人民银行领导干部离任审计制度》明确的审计目的“是指领导干部离任时,由人民银行内审部门对其任职期间履行职责情况进行的审计,并确认其应承担的责任”;《中国人民银行领导干部履行职责审计办法(试行)》明确的审计目的:“中国人民银行领导干部履行职责审计是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对领导干部在一定时期内履行业务管理职责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和评价的活动”。 审计目的突出的是确认其应承担的责任;责任认定和处理。实际工作实践中,内审工作的重点就是查找问题,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制度办法进行责任认定和处理。对县区支行审计的重点是合法、合规、“查错纠弊”,内审绩效审计不够。

(二)审计内容突出传达、执行、制度制定、问题纠正及处理,绩效性落实不够

《中国人民银行领导干部离任审计制度》、《中国人民银行领导干部履行职责审计办法(试行)》明确的审计内容:一是传达、贯彻国家金融法律法规、方针政策和总行规章制度及上级行决定的情况。二是组织和参与决策的情况。三是内部控制管理情况。四是履行业务管理职责情况。绩效性落实不够,如传达、贯彻国家金融法律法规、方针政策和总行规章制度及上级行决定的情况。简单执行和深入执行,执行的程度所体现的效果是不一样的,量化的评价“好中差”指标没有;如组织和参与决策的情况,重大事项实行集体研究决策,不能简单审计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从绩效审计角度,要看重大事项集体研究决策,是否体现了全局、客观、科学,法律法规及政策把握是否准确适度,同一个重大事项换一个决策方案,是否能起到更好效果?再如内部控制管理情况。为什么有的岗位职责、工作制度、业务流程等未建立或未健全完善?为什么有的问题纠正了又犯,甚至是屡查屡犯?是操作层面、管理层面的问题,还是制度有缺陷?从绩效审计角度如何进行分析、评价、提出解决建议?

(三)审计报告绩效审计内容不多

《中国人民银行领导干部履行职责审计办法(试行)》明确的审计报告内容主要是:基本情况、主要工作业绩、发现问题及评价、责任认定、意见和建议。从绩效审计角度看,总体评价的绩效审计内容不多。如履职评价、效果评价、发现问题及原因分析,只是简单要求整改完善,而没有从制度层面、管理层面、操作层面提出解决措施、办法、建议。如问题存在于制度方面,制度设计是否有缺陷?如何建议完善制度。如问题存在于管理层,管理层监督检查为何不到位?如何从管理层解决问题。

(四)审计成果利用不够

履职审计、离任审计项目的实施,产生了一系列审计成果。这些审计成果在落实整改意见和建议方面,使常规审计目标得到较好实现。但不容回避的是,发现的同类问题,这次整改了,下一次又再次发生,这个支行发生,另一个支行同样发生。审计工作年年开展,同样问题时常出现。这就产生一个问题,一系列审计项目结束后,对内审基础信息的归纳、整理不够。如履职审计、离任审计发现问题主要产生在综合组织管理,还是基础业务运行管理,还是对外履行职责及内部管理方面?没有从县区支行建设绩效性和内审绩效性上进行深入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是制度方面?管理方面?操作方面?是共性还是个别性?如何提出建议、措施,达到对发现问题的标本兼治?绩效审计的专题分析、专题意见建议、综合研究在什么平台和渠道发布?以此达到整改问题、解决问题、警示风险的作用。如果内审工作仍然习惯于传统的“找豆子”,不在对县支行履职绩效审计上积极推进、突破,不能从全局高度上对绩效性审计进行分析,站在全局、政策、管理、操作层面提出改进提高县支行履职的措施、办法,很难促进县支行建设在思想认识上有新提高,在工作作风上有新转变,在履职能力上有新提升,在精神面貌上有新变化,各项工作处于领先和标杆位置的目标。

三、绩效审计与加强县支行建设有机结合

目前,上级行对县支行建设提出的总体思路是:加强县支行班子队伍、思想政治和内控制度建设,强化指导,明确方向,突出特色,找准履职切入点和突破口,充分发挥好金融支持作用,实现“以为争位,以位促为”,进一步提升履职效能,全力支持和推动县域经济发展。

应该说,上级行对县支行建设提出的指导意见,思路明确,指导性强,但没有相应的绩效性量化考核评价办法配套,绩效性量化考核评价不够,缺乏客观、说服力强、统一、激励力度大的衡量评价指标,给实际操作执行、监督、评价带来一定难度。如突出特色,找准履职切入点和突破口,“以为争位,以位促为”,进一步提升履职效能。找特色不困难,如农业县区以支持“三农”为特色;资源枯竭县区以调整产业结构,增加就业为特色;中小企业较发达县区以金融产品创新、金融业务创新解决其生产经营资金为特色,这些都是定性的指导意见。问题是特色找出来,以何种形式让特色产生效率性?指导意见,银企座谈会推介会?宏观调控手段及措施?调查研究能在多大范围产生效果?这些都缺乏客观系统的评价体系,主观评价仍然是主导。由此就会产生,转发个文件开2个会是支持“三农”发展;为“三农”落实惠农政策、调整信贷结构、促进商业银行推进创新信贷产品、金融服务也是支持“三农”发展。显而易见,两者在县区支行履职的深度和程度上,在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履职效率和效果及形成的影响是不一样的。目前,对县区支行履职的效率和效果及形成的影响,缺乏量化的绩效性考核评价。履职情况一般和履职情况深入、较好,在考核评价和激励奖惩方面区别不太明显。

目前,对县区支行履职情况考核和评价,内审部门的审计最具有全面性、系统性。如果能将绩效性审计融入到对县区支行履职情况考核和评价中,在审计县区支行履职合法、合规基础上,促进县区支行履职更注重履职的效率和效果,这样,县区支行履职突出特色,找准履职切入点和突破口,建设一流班子队伍、一流履职水平、一流工作业绩会得到更好落实。

四、意见和建议

第一,健全完善相关审计制度,增加绩效性审计、制定绩效审计程序、完善评价标准、审计成果利用等内容。从制度上保障审计质量,提升审计分析解决问题的分量。

第二,在县区支行建设中增加绩效性考核评价内容,提升县区支行履职考核评价的科学性、客观性、认可性。尽快出台相应的配套管理办法、考核办法。

第三,进一步推进绩效内审工作,将绩效内审意见、建议等审计成果,作为考核评价县区支行履职效率、评先评优、支行班子成员任职等参考依据。

第四,从机制层面、制度层面逐步解决县区支行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健全完善适应县区支行履职效率性奖惩制度,达到县区支行履职最大效率化、最优化。

第五,以促进县区支行绩效性履职为新起点,转变观念,克服“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思想,以绩效性履职的观念,创先争优,求变、求新、求实效,实现县区支行履职绩效性飞跃。

作者:刘毅华

绩效审计纳入工作制度论文 篇3:

高校预算资金政府绩效评价研究

摘要:文章首先论述高校预算资金政府绩效评价的主要内容,然后深度分析目前存在的问题与障碍,并有针对性的提出对策与建议,期望为我国高校预算资金政府绩效评价提供借鉴与依据。

关键词:高校;预算资金;政府绩效评价;问题;对策

一、高校预算资金政府绩效评价的主要内容

以被审计单位应履行的公共职责为基础,以预算资金的管理和使用为对象,监督和评价其管理效能、使用效益和职责履行效果,是预算资金绩效评价的主要内容。

(一)资金管理效能评价

资金的管理效能评价涉及三方面内容,一是评价预算编制的科学性,主要评价预算编制的完整性、合法性、合理性三方面;二是评价预算执行的有效性,主要是评价预算执行过程的有效性,检查预算调整的原因及调整项目、数额、措施和有关说明,预算追加和调整是否编制追加和调整方案,并经法定程序审批后执行;三是评价管理和控制的有效性,主要是评价职责划分的科学性、评价内部管理制度的健全性和评价管理制度执行和内部监督的有效性。

(二)评价预算资金使用效益

无论是否纳入预算管理,资金使用效益评价均涉及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三方面,是绩效评价的重点。被审计单位内部各部门使用的资金数量不同,各类资金的使用目标不同,因而评价的侧重点也有所区别,应结合实际确定具体的评价内容。

按照事业单位支出及分类,本文将高校支出项目归并为5大类:第一类拨出经费、拨出专款、对附属单位补助、上缴上级支出四项内容;第二类经营支出、成本费用、销售税金三项内容;第三类专项支出;第四类事业支出;第五类结转自筹基建。

二、开展高校预算资金政府绩效评價存在的问题

预算资金政府绩效评价的开展受到多因素的综合影响,需要各种资源条件的配套支持。

(一)现行绩效评价体制的不完善

在我国现行行政模式的评价体制下,各级审计机关在本级政府和上级审计机关的领导下开展审计工作。审计机关对本级政府的审计实际上属于政府的“大内审”,这种监督行为的独立性必然受到一定的影响,这种情况对于地方审计机关开展的绩效评价表现尤为突出。地方政府和高校之间的利益关系,以及地方审计部门和地方政府之间的隶属关系,使得地方审计部门的独立性降低,也使得地方高校资金使用的绩效问题长期得不到关注。

1. 政府审计独立性不足

政府审计机关不能独立评价被审计单位,甚至在向本级人大提交审计报告之前都要先经本级政府通过,并以政府的名义提交。在这样的机制背景下开展绩效评价,政府对绩效报告的内容具有选择权,审计工作走过场就成了必然结果。

2. “同级审”模式的弊端

“同级审”模式具有先天的不足,容易受到本级政府的行政影响。地方政府和高校的利益息息相关,政府也希望高校能够管好、用好资金,有较好的教学质量和较高的办学效益。万一高校资金的管理和使用出了问题,政府有可能出于“保护主义”心理而在审查审计机关的审计结果报告时将其“过滤”处理掉。

(二)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

依法审计是审计的基本原则,政府绩效评价也不例外。西方国家大多都建立了详细的政府绩效评价准则和指南,我国目前还没有这方面的具体规定,绩效评价工作上无法可依。虽然新颁布的《审计法》已经明确了绩效评价的法律地位,体现了更高层次的立法目标,也体现了评价职责的变化,但仅是对评价目标的一般概述;现行的政府审计准则是针对财务收支审计制定的,与政府绩效评价执业标准、程序方法、评价指标体系等相关的内容尚未形成体系,无法满足开展绩效评价的需要。

(三)责任追究制度不到位

绩效评价反应的问题引起了舆论和社会公众的广泛关注,但是被审计出来的问题未能深入追究、有关责任人未受到严肃查处、拿不出一个负责任且经得起历史检验的处理结果,使人们对评价的价值产生了怀疑。这有两方面原因,一是审计机关本身既缺乏直接处理处罚的权力也缺乏跟踪落实的热情,只注重绩效评价而对结果不能依照法律规定做出责任追究;二是被审计单位评价后的整改压力不大,“年年岁岁错相似”的情形自然屡屡出现。责任追究制度的不到位,已经给绩效评价工作的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四)审计人员的素质限制

绩效评价对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要求较高,现有审计人员的业务水平和专业胜任能力可能无法满足绩效评价项目的要求,如管理理论和知识欠缺、缺乏应有的分析判断能力、绩效信息掌握不充分等,都会导致绩效评价的“不伦不类”;绩效评价思路狭窄陷于财务审计之中、方法手段陈旧,也都会是绩效评价“变形走样”。

三、推进高校预算资金政府绩效评价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排除现有的障碍性因素,推进预算资金政府绩效评价的发展,本文认为应从以下方面采取行动。

(一)进一步改革现行评价体制

首先,实现中央对地方审计机关的单一领导体制。通过实现中央对地方审计机构的垂直领导来增强地方审计机关的独立性,将地方审计机关从地方行政机关的权力范围中脱离出来,使其业务和行政都直接受国家审计署的领导,不仅使地方审计机构的独立性得以加强,也有利于打击地方保护主义、规范市场经济秩序。

其次,实行“同级审”与“上审下”相结合。由上一级审计机关统筹安排,审计结果报告当地人大和政府,既可以有效消除本级审计机关的顾虑,也可以充分发挥上级审计机关的超脱地位为下级审计机关提供支持,帮助其打开局面、树立权威,有利于绩效评价查出重大违规或效益低下等问题得到依法有效处理。

(二)建立健全政府绩效评价规范

尽快建立健全政府绩效评价规范,使这项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有助于确保绩效评价工作的质量和效果。审计机关应广泛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认真总结经济责任审计和专项资金审计中取得的绩效评价经验,制定科学、系统的政府绩效评价准则,并考虑分门别类出台具体准则,以满足绩效评价推广的需要。

(三)合理确定绩效评价评价标准和评价指标体系

绩效评价标准多种多样,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和判断,所得的结论差异较大。政府审计机关应尽可能地占有相关资料,了解不同机构组织、不同级别的有关经济、生态、社会效益的评价标准如计划标准、历史标准、国际标准、国内标准、行业标准、经验标准等,以便于进行绩效评价时合理采用。

建立一套科学可行的、包括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评价指标体系,也是开展政府绩效评价的当务之急。经济效益指标可以参考企业经济效益指标而定,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指标则应根据不同行业、不同性质的被审计项目的具体内容而定。

(四)提高审计人员的素质和技能水平

从国外绩效评价实践来看,各国审计机关人员构成呈多元化趋势,审计人员除主修会计、审计以外,还应具备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知识。审计师队伍中,既有律师、工程师、数学家,又有计算机专家、政治学家、社会学家。因此,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技能水平,是绩效评价能否深入展开的重要条件。

首先,应加大培训力度。要调整培训内容,增加管理学、经济学、统计分析方法、绩效评价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培训;还可以考虑改进培训方式、增加培训时间、严格成绩考核等措施,以保证培训的质量和效果。

其次,应考虑调整审计队伍的结构。可以在现有审计人员的基础上进行资源重组,充分发挥现有审计资源的作用;也可以考虑充实审计力量,如调入工程师、计算机专家、绩效评估专家等专业人才,借调相关专家参与绩效评价工作,甚至利用被审计单位的内部审计资源来弥补审计队伍的不足。

(五)灵活应用各种绩效评价方法

考察发达国家的绩效评价开展情况,除了传统财务审计方法外,广泛运用于绩效评价的方法还包括管理学、统计學、投入产出分析、生产力经济学等各门学科的方法,如综合指数法、目标评价法、模糊数学分析、生产函数法、成本—效益分析、平衡计分卡等。审计人员在开展政府绩效评价时,应从中选择适合我国国情的技术方法并将其与财务审计方法相结合,灵活地加以运用。当然还应该积极创新,积极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新技术、新方法以及是于网络环境下的绩效评价新方法、新手段。

总之,绩效评价对审计资源和审计环境条件要求较高,现在广泛推广还有一定的难度。除了采取以上措施外,还应该尽快建立相关的数据库、丰富和完善绩效评级标准、进一步明确绩效考核指标,为绩效评价的推进创造必要的条件。

参考文献:

[1]王丽萍、郭岚、张勇.高校新绩效预算管理的组合评价方法研究[J].会计研究,2015(02).

[2]许盛.高等教育财政支出绩效评价问题初探[J].教育财会研究,2006(02).

(作者单位:河北医科大学财务处)

作者:李玉松

上一篇:区域金融发展产业结构论文下一篇:公路建设项目投资控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