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班级管理创新论文

2022-07-03

摘要:教育体制的发展也在推动着班级管理模式的创新和完善。立足现代化素质教育需求,班主任要善于在传统班级管理经验的基础上不断整合新的教育理念,创新完善班级管理措施,将学生作为班级管理的主要参与主体,同时根据学生的实际表现情况制定完善的管理方式,从而在班主任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参与下逐步提升班级管理的水平,与时俱进的创新班级管理策略。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小学班级管理创新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小学班级管理创新论文 篇1:

基于心理契约理论的小学班级管理创新研究

[摘 要] 本文通过对小学班级管理方法的评述引出了在小学班级管理中运用心理契约理论和方法的重要意义,并结合实践研究和调查问卷,指出班主任和学生缔结心理契约之后,如果能够很好地履行班级管理技能责任和敬业品格责任,将会提高小学生对班级管理的总体满意度,学生学习绩效也将得到一定提升。

[关键词] 小学班级管理,心理契约,满意度,学习绩效

一、当前小学班级管理方法

当前,小学班级管理方法虽然呈现出多样化趋势,但是,以规章制度为核心的刚性管理仍然是小学班主任管理班级时采用的主要方法。刚性管理脱胎于科学管理理论,这种管理方法侧重于班级规章制度的建设,约束学生的课堂行为、课间行为,甚至涉及同学相处、师生相处等各个方面。表面上,在大班额背景下,刚性的小学班级管理虽然有着较高的管理效率,但是学生感受不到来自教师的温暖和关爱,他们在学校学习生活中承受的心理压力往往较大,不利于小学生天性的释放,有悖素质教育的初衷。

二、在小学班级管理中引入心理契约的意义

小学班主任与学生之间的心理契约是班主任和学生双方对对方应该付出什么同时又应该得到什么的一种主观心理约定,约定的核心成分是班主任和個人双方内隐的不成文的相互责任。班主任在心理契约中较好的履行心理契约责任不仅体现了人本主义班级管理理念和情感管理理念,还有助于学生期望的达成,使之产生心理上的满足感,增强积极、愉悦的心理体验,进而促进学生品德和智力发展。

三、心理契约理论在小学班级管理中的运用实证

为了验证心理契约理论及相关方法在小学班级管理中的作用,本研究采取的研究措施有三个方面,第一,在三到六年级选取了四个班级作为实验对象,对班主任进行了心理契约相关理论知识和操作方法的培训,让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有意识地按照心理契约理念进行班级管理。第二,为了验证心理契约管理班级带来的成效,我们对四个班级226位学生进行了两次问卷调查,第一次问卷调查是在班主任开展心理契约管理班级之前,称为前测。前测问卷主要询问学生对班级管理总体满意度,前测问卷回收226份;第二次问卷调查是在实验之后,称为后测,后测问卷设置的问题师生共同作答,分别就心理契约问题进行自我打分和对对方履行情况进行打分,也单独调查了实验后学生对班级管理总体满意度。后测回收学生问卷226份。通过对问卷的分析,可以观测到师生心理契约的缔结情况,其中班主任在心理契约中负有班级管理技能责任和敬业品格责任;而学生在心理契约中负有德育品行责任和智育责任。将上述方法获取的数据经过整理并导入SPSS20.0进行统计分析,获得了下面两个方面的数据结果。

1.小学班级管理中,班主任履行心理契约责任能够提升学生满意度

从接受调查学生给班级管理满意度打分情况看,SPSS20.0输出的前测满意度均值数据为2.312,后测满意度均值数据为3.156,由于调查采用的是Likert5级正向计分法,分值越高,满意度越好。

通过对上表中满意度均值进行方差齐性F检验和T检验,得到F=6.883(Sig=0.003<0.1),T=3.391(Sig双尾=0.001),可知学生前测和后测满意度方差存在显著性差异,T检验通过。也就是说后测满意度数据明显高于前测满意度数据,即按照心理契约理论对班主任班级管理方法进行改进,且让教师认真履行相关心理契约责任能够明显提升学生对班级管理的总体满意度。

通过SPSS分析的结果如表2。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班主任管理技能责任和班主任敬业品格责任和学生对班级管理的满意度有着显著性的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达到了0.511和0.637。

以学生对班级管理满意度为因变量,以班主任管理技能和班主任敬业品格为自变量进行回归分析,考察班主任心理契约责任履行对学生班级管理满意度的影响,其回归结果如表3所示。

从回归结果可以发现,班主任敬业品格和班主任管理技能责任的履行对学生满意度都有显著的预测作用,班主任敬业品格责任的履行对学生满意度的回归系数为0.526,班主任管理技能责任的履行对学生满意度回归系数为0.211,这两项数据都达到了显著性水平(Sig=0.000和0.003)。这说明班主任敬业品格和管理技能责任的履行越好,学生对班级管理的满意度越高。

2.小学班级管理中,班主任履行心理契约责任能够提升学生学习成绩

为了考查小学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履行心理契约责任与学生学习成绩之间的关系,我们搜集了实验班级学生实验前后四次数学成绩数据,两次为实验前数据(FS1,FS2),两次为实验后数据(FS3,FS4),为了平滑单次成绩的偏差,我们先对FS1和FS2进行了平均,再对FS3和FS4进行了平均,即FSbefore=(FS1+FS2)/2,FSafter=(FS3+FS4)/2,之后,对两个平均成绩取差值FSm=FSafter-FSbefore,通过差值来观测班级学生成绩波动情况。

首先,对两个平均成绩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检验结果如表4所示。从表中可以看到,虽然前测成绩89.022和后测成绩90.217相差不大,但是统计检验T值为5.212,显著性Sig=0.037<0.05,说明两次成绩之间有显著差异,且后测成绩高于前测成绩,说明班主任履行心理契约责任有助于学生成绩的提高。

其次,我们对学生成绩和班主任心理契约两个维度责任进行了回归分析,试图了解这两个维度责任对学生成绩提高的预测力,将数据导入SPSS进行分析后,回归结果如表5所示。

从学生成绩变化对班主任敬业品格和班主任管理技能责任履行的回归预测分析可以看到两个变量共解释了变异量的20.2%,显著性分别为Sig=0.000和0.015,均小于0.05,说明班主任履行心理契约两个维度的责任对学生成绩变化有显著性影响,且为正向影响。

四、基于心理契约理论的小学班级管理实施建议

1.学校应强化对班主任老师心理契约知识的培训

班主任在心理方面如果能够满足学生的需求,那么学生在班级学习生活中也会履行相应的接受德育和智育责任。所以,学校应该加大心理知识方面的培训力度,通过培训,提高教师班级管理技巧,为提升班级管理绩效奠定知识基础。

2.班主任应强化师生之间的有效沟通,充分了解相互期望

基于心理契约理论的班级是学生管理从规范管理向柔性管理發展的需要,它产生的基础是班主任和学生之间的有效沟通。第一,对学生给以充分的尊重和信任,对于交给学生办理的事情要进行追踪,但不能替他们办理,更不能表现出质疑或不信任。第二,和学生沟通时,要运用多种技巧,提高心理暗示能力。心理契约是班主任和学生隐含的,未公开的相互期望,在心理契约缔结和履行的各个环节,师生双方都要通过心理暗示的方式来传递一些信息,因此班主任要采用含蓄的语言、动作、表情等技巧来促进学生对自己意图的正确感知。第三,对学生要多鼓励,一个诚于嘉许、宽于称道的班主任在与学生沟通的过程中往往能够获得更多、更真实的信息。

3.班主任要注意学生心理契约的变化,适时调整责任履行

心理契约有一些显著的特点,比如心理契约具有明显的主观性、不确定性和动态性。所谓主观性是心理契约以心理期望的方式深藏于心,等待对方去理解;所谓不确定性是指心理契约的内容、责任、权利会随着个体心态的变化而变化;所谓动态性是指心理契约双方会随着内外部环境变化而改变。同时,心理契约还具有双向性和可预测性。双向性是指心理契约的主体是班主任和学生双方的;可预测性是指在信任的基础上,双方能对对方的关系走向进行预测,再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调整,形成心理默契。由于每个小学生自身的情况不同,这些情况每天还在发生着变化,加上学生所处的周边环境也在不断地变化中,因此,小学生和班主任之间的心理契约也是不断发展和变化的,班主任应该时刻关注、体会心理契约的这种动态变化,适时调整对学生期望的内容,并注意自己所履行的责任与契约的适配性,只有这样才能够降低学生破坏和违背心理契约行为的发生,提高小学生对班主任管理工作的满意度,促进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

参考文献:

[1]林丽琴. 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契约、满意度及学生管理的研究[D].广州大学,2012.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重点课题“基于心理契约理论的小学班级管理创新研究(课题号:C-b/2016/02/33)”最终成果。

(责任编辑:文 宝)

作者:曹培敏

小学班级管理创新论文 篇2:

农村小学班级管理创新策略

摘要:教育体制的发展也在推动着班级管理模式的创新和完善。立足现代化素质教育需求,班主任要善于在传统班级管理经验的基础上不断整合新的教育理念,创新完善班级管理措施,将学生作为班级管理的主要参与主体,同时根据学生的实际表现情况制定完善的管理方式,从而在班主任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参与下逐步提升班级管理的水平,与时俱进的创新班级管理策略。

关键词:小学;班级管理

1. 小学班级管理相关概述

小学是学生步入学习生活的重要启蒙阶段,对于学生学习和成长都有重要的影响意义。由于学生刚步入校园生活,在短时间内并不能很好地适应学校的生活,需要有一定的时间来完成身份的转换。在这一过程中,小学生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由于年龄因素的影响,学生的心智和自我管理能力尚未成熟,在校园以及班级生活过程中缺乏有效的自我管控。这就需要教师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通过有效的管理举措,帮助学生规范日常的言行,在班级生活和学习过程中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健全学生道德品质和三观。

2. 小学班级管理创新策略

(1)制定健全的班级管理制度

在班级生活过程中,健全的班级管理制度是确保班级管理工作顺利进行的基础和前提。在小学班级管理实践活动中,只有制定行之有效的班级管理制度才能够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为各项教学活动的开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在构建班级管理制度的实践活动中,其主要内容包含课堂学习部分、作业管理部分、以及日常班级生活等几个主要內容。在具体的班级管理制度制定活动中,班主任可以引导学生共同参与,由班主任教师和学生共同构建一套科学合理的班级管理制度,以便于学生约束行为和教师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在这一过程中需要班主任教师带领学生通过班会的形式由大家共同参与制定,积极听取学生的意见,让学生从自己学习角度出发明确各种不良行为习惯的影响,从而不断提升和完善班级管理制度的全面性和科学性。在班级管理制度的约束和督促下逐步形成良好的班级风貌,助力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以及生活习惯。

(2)坚持以人为本的班级管理理念

在开展小学班级管理工作的实践过程中,班主任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管理理念。从小学生的认知经历可以得知,学生对外界的认识和理解主要是通过家长和教师来完成的。尤其是在校学习期间,教师的影响作用至关重要。对于小学生而言,这个阶段的学生好奇心较强,对于外界的许多事物都充满了求知的欲望。在班级管理过程中班主任要善于立足学生实际年龄性格特征,坚持以学生为本的管理理念,在实际管理工作过程中要积极地与学生进行密切的沟通和交流,使学生在于班主任沟通的过程中感受到来自教师的真情关怀,从而拉近学生与班主任之间的距离,为班级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创造良好的学生基础。

(3)充分发挥教师的榜样作用

在小学生的校园生活中,班主任教师是学生接触对多的人员之一。基于小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特征,班主任教师在参与班级管理工作的过程中要善于发挥自身的榜样力量,对学生的学习和成长产生积极的影响。小学阶段正处于学生良好的性格和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教师的榜样力量不仅能够对学生的学习产生积极的影响,同时也会对学生的价值观念以及行为导向产生重要的影响作用。以此,在日常学生管理工作中班主任教师要善于利用自身的榜样力量,为学生带来良好的、正面的积极影响,奠定学生管理良好的思想基础。首先来说,班主任教师要在教学工作中坚持严谨的治学态度,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观念。在生活方面,利用自身的人格魅力向学生传递乐观的生活态度,给予学生更多的关怀,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通过这种师生关系的构建。借助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有效交流,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行为及观念,为班级管理工作的有效落实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4)注重班干部的辅助管理

在班级管理实践过程中,单独依靠班主任的管理是远远不够的,班委的成立和班干部的辅助作用同样至关重要。小学生由于自身年龄较小,在学习和生活过程中都渴望自己能够扮演大人的角色,从而按照自己的意愿开展日常活动。班主任在班级管理过程中就可以利用学生这一特点,积极组建班委成员,指导学生主动地参与班级管理活动。首先来说,在班级中通过班会的形式选出适合班级管理的成员,然后由教师根据学生的能力以及性格特征分配不同的职务,协助教师开展班级管理活动。通过这样的形式,不仅可以有效减少班主任的工作负担,同时还能够在学生的主动参与过程中培养起学生的责任意识和管理能力,带动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值得注意的是,班主任在学生参与的班级管理过程中要密切关注学生的表现情况,同时结合班级实际管理过程定期的举行班干部换届选举活动,让所有学生都能够有机会参与管理工作,提高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通过这样民主选举的形式,由学生公认的班干部落实各项班级管理细节,进一步促进班级管理工作朝着规范化、民主化的方向发展。

3. 结束语

对于小学班级管理而言,由于管理对象都是年龄较小的学生,在实际班级管理工作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学生不配合、管理工作难落实等情况。因此,班主任教师应当立足小学生实际年龄和性格特点,在完善的班级管理制度的约束下,增加柔性管理的内容,通过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班级管理以及主题班会等多种形式,潜移默化中使学生感受到班级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进而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帮助,在师生共同参与的过程中创新班级管理形式,逐步提升班级管理工作质量。

参考文献

[1] 曾文婕,卢婷婷,周婷.新世纪我国小学班级管理方法开发的现状与展望——基于2001-2010年《班主任》杂志的文献分析[J].教育科学研究,2011(10).

[2] 齐学红.班级管理体制改革的创新实践——透视江苏省南京市N校的班级管理体制改革实验[J].教育科学研究,2016(10).

[3] 朱春英,史小红.小学班级自主管理模式的构建及实践研究——以太原市迎泽区桃园南路小学为例[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3).

作者:蓝双辉

小学班级管理创新论文 篇3:

信息技术条件下小学班级管理创新策略

【摘    要】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教师的教育理念与教学方法不仅得到了完善,班级管理模式也因此发生改变。小学阶段的学生受年龄因素的影响,心理与生理均处于发育的关键时期,教师应结合学生的需求,合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具有特色的班级管理工作。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接受能力,也能保证班级管理效果,为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奠定基础。本文首先分析了小学班级管理中应用信息技术的意义,并针对其中存在的不足提出实效性的解决措施,以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

【关键词】小学教育;信息技术;班级管理

一、小學班级管理中应用信息技术的意义

(一)管理方法更加系统

小学班级管理工作当中所包含的内容较为广泛,学生档案、学习成绩等内容均涵盖其中,涉及内容广泛且具有较大的信息量。若教师一味地延续传统的管理方式,则难以全面掌握各项内容。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将信息技术应用到小学班级管理过程中,能将与学生相关的信息录入电脑中,用最直观且合理的方式展现出来。小学阶段的学生并没有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甚至会产生厌烦心理,教师应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构建奖惩档案,根据结果帮助学生制定学习计划。

(二)管理方式更加直接

教师在开展班级管理工作时难免会遇到各种问题,学生在潜意识中会对教师产生一定的畏惧心理,不愿意主动与教师交流学习动态与日常生活,因此师生之间缺乏必要的交流互动,教师难以及时得到学生反馈的信息,影响后期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但是将信息技术应用到班级管理工作中,发挥社交软件的优势,学生在虚拟的平台中就能大胆地表发自己的意见,表达自己的想法。在有限的时间内,教师就能收集学生所反馈的信息,有针对性地制定相应的措施。

二、当前班级管理工作与传统班级管理工作的差异

(一)方法不同

因各种条件的制约,部分教师在进行班级管理工作时总是存在束手束脚的感觉,说服教育的管理方式被广泛应用。但这样说教的方式相对单一且抽象,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极易产生反感心理,难以提高教育的实效性。在网络环境下,教师可借助大量的网络资源,通过丰富的内容为学生进行教育,还可在网络环境当中加强与学生家长之间的交流互动,生动的教育方式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并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使学生形成自我教育和管理的意识。

(二)方式不同

受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部分教师在开展班级管理活动的过程中缺乏与学生或者与家长之间面对面的沟通,主要以语言交流为主。但是在网络环境下,师生或者教师与家长之间的互动更方便,交流方式相对多元,不需要受时间与空间等各项因素的影响就能能进行交流互动,交流方式既可以是单一的语言沟通,也可以是文字互动。这样新颖的沟通方式更容易被学生接受,能使学生有效表达与传递各项信息,使教师在网络环境下顺利开展各项教育管理工作。

(三)效果不同

传统的说教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因而当代学生存在较强的逆反心理,单一且严厉的说服教育难以使学生从心理得到认可。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网络为我们的日常工作与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因此人们的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多元思想也会对学生的思想认知产生影响。因此,教师应充分利用网络环境,选择网络教学手段为学生展示丰富多样的内容,提高学生的参与主动性,结合学生的实际需求对其进行正确引导,最终实现教育目标。

三、现阶段小学班级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不足

(一)管理理念较为陈旧

受传统应试教育理念根深蒂固的影响,无论班主任还是任课教师,均习惯性地延续单一化的管理方式。教师在进行班级管理的过程中过于注重学生的学习态度、考试成绩等,将其作为依据判断学生是否优秀。每位学生都是不同的个体,学习能力以及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均有所不同,忽略与学生的交流和互动,单纯地依靠成绩对学生进行评价,这样的管理方式缺乏科学性,且难以得到学生的认可,甚至会起到物极必反的效果,影响最终的管理效果。

(二)教师压力相对较大

小学班级管理工作主要由班主任完成,班主任不仅有自己的教学任务,同时还要承担相关的管理工作,这直接加大了班主任的工作量与工作压力。小学阶段的教育对学生后期的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还会影响学生基本观念的形成。每位学生的性格特点有所不同,部分学生活动爱动,部分学生性格腼腆。学生在不同阶段中,性格特点也会发生变化,若不及时完善管理制度,必定会影响其后期的发展。因此,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制定班级管理制度。

(三)管理方法过于老化

在以往的班级管理理念当中,教师占据主体地位,习惯性地为学生灌输相关内容。但是在素质教育背景下,这样的管理方式无法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家长对学生过分溺爱,致使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缺乏应有的自制力,若教师无法采取科学的方式开展班级管理工作,必定会影响学生三观的形成,不利于学生今后的学习与发展。因此,教师应加强与家长的交流互动,及时了解学生与家长的想法,结合具体情况制定班级管理制度,保证最终的管理效果。

四、信息技术在小学班级管理中的具体应用

(一)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在传统的教育观念当中,学生只能被动接受地教师所讲解的内容,缺乏自主学习的时间与空间。受这一因素的影响,师生之间缺乏必要的交流互动,所产生的距离也越来越大。但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教师可借助网络平台进行交流互动,这样学生在虚拟的环境中能放松自我,并减少对教师的畏惧心理,清晰地表达出自身观点看法。另外,教师还可通过交流软件了解学生学习近况与生活状态,在聊天的过程中可以选择一些趣味表情,增强交流的趣味性,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二)丰富班级管理活动

小学阶段的学生受年龄因素的限制,当遇到问題后首先想到的是放弃而不是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导致学生难以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学习任务,难以掌握必要的知识与技能。小学生对外界新鲜事物充满好奇,若教师开展的教学活动或者管理方法缺乏趣味性,则会转移学生的注意力。信息技术属于一种新兴的科学技术手段,具有强大的信息储备功能,教师开展班级管理工作时应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播放一些趣味性内容,增强班级凝聚力,丰富学生的班级生活。

(三)加强家校之间联系

对于小学生而言,除了在学校学习,其余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家庭中度过的。教师在课堂当中为学生传授的知识与技巧,主要停留理论层面,若要进行具体的实践,则需要家长配合在家庭生活中进行。例如,教师为学生讲解与尊老爱幼相关的内容时,应教育学生主动承担自身责任,在平日的生活中可帮助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加深学生对尊老爱幼的理解,并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即运用信息技术加强与家长的互动,及时做好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

五、结语

总之,在当前的大环境下,将信息技术与小学班级管理工作相互融合,逐渐成为教育今后发展的必然趋势。教师应改变传统管理理念,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增强班级管理工作的科学性,提高班级管理质量与效率。开展班级管理工作时,应合理应用信息技术,使学生从不同渠道接触社会,提高教育的实效性与适应性。

参考文献:

[1]李继永,罗苗苗.信息技术条件下班级管理模式创新漫谈[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3(22).

(责编  杨  菲)

作者:王丽

上一篇:国际刑事法院研究论文下一篇:数学教学反馈探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