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班级管理论文

2022-04-16

受教育体制的限制,小学科学教材中包含的内容很难体现出时代特征,信息内容具有一定的滞后性。从小学科学开放性、探索性的学科特点来看,传统的教学模式很难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网络技术的发展,可以有效弥补教学资源、信息资料、时间和空间上的不足,可以保持科学内容的及时更新,使小学科学的教材变得鲜活生动、时代感十足。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小学科学班级管理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科学班级管理论文 篇1:

小学科学教学中班主任班级管理策略探究

摘要:近些年来,伴随着素质教育的持续发展,小学科学这门重要学科的受重视程度日益攀升。在小学科学教学中,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教师需要不断尝试与实践,探寻创新教学模式的行之有效的策略,使学生享受越来越优质的学习体验。如果小学科学教学可以恰当运用班主任管理的相关方法,通常会另辟蹊径,为小学科学课堂注入新鲜的血液,更有助于收获出乎意料的教学效果。本文基于小学科学教学视角,对班主任班级管理的策略进行了研究,希望有些许借鉴意义!

关键词:班级管理;小学科学教学;班主任

引言

在新课改背景下,小学科学教学备受关注,对科学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标准的要求。作为小学科学教师,为了迎合新课改的要求,需要积极创新教学模式,致力于教学质量的提升。与此同时,根据新课改的要求,小学班主任在对班级进行管理的过程中,需要根据学生特点实施科学的管理,这样才能促进学生各方面均衡发展。在实际小学科学教学中,如果能有机融合科学教学和班级管理的方法,往往会促进教学效果的优化。

一、寓教于乐,组织主题班级活动

小学班主任在开展班级管理工作时,不仅需要引导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维持班级的良好秩序,还要组织各种各样的班级活动,通过引导学生参与到活动中,深刻感受课本中的知识,同时获得丰富的生活体验。因此,对班级管理来说,组织一系列主题班会产生着重要的意义。那么,教师在传授小学科学知识时,也能积极借鉴与参考这样的模式,以所教学的科学知识为基础,组织相应的科学主题活动。从科学课程本身来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所以教师应该适当增加实践活动,吸引学生参与进来,并展开深层次的理解,这既能提高学生实践能力,还能通过学生实践的方式,使其更好地理解科学知识,进一步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

例如,在教学“一杯水里能溶解多少食盐”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提前准备好需要的实验器材和材料,包括水、烧杯、食盐等,组织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完成相关的实验,最后要求学生整理总结实验结果,认真填写研究方案,并利用学生记录的相关数据,帮助学生分析总结。通过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完成实验,不仅能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科学的奥秘,牢固掌握科学知识,还能提高其实践能力,促使课堂教学形式更加丰富,同时调动了学生探索科学知识的积极性,大幅度提升了科学教学的实效性。除此之外,教师在开展科学教学活动时,也能结合所教学的科学知识,引导学生对数据进行分析和统计,从而与数学教学建立联系,有效实现跨学科教学的目的,对班级进行更好地管理。

二、坚持民主原则,营造和谐课堂氛围

班主任在班级管理过程中,离不开规章制度的有力支撑,通过制定合理的规章制度,对学生行为进行约束。但是,由于学生表现出显著的差异性,为了满足不同学科的需求,班主任所制定的规章制度需要具备较强的实用性,必须是从多角度出发、内容全面。那么,教师开展小学科学教学时,也需要借鉴这一点,遵循民主原则,在全面考虑学生兴趣以及学习能力的前提下,结合课本上的知识,制定针对性的教学目标和内容,从而为学生构建一个良好的科学课堂。

例如,在学习“认识气温计”相关知识时,为了坚持民主原则,教师可以实施小学合作学习,以学生学习能力为依据,对学生进行科学的分组,并为小学布置探究性任务,如借助于气温计模型学习读数。教师可以继续布置活动任务,要求学生认识气温计,通过观察其他的气温计,全面了解与认识气温计,同时有效拓展到生活中存在的多种温度计,包括水温计、体温计等。当学生顺利完成第一个活动任务后,教师可以积极鼓励学生,让其描述读数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及遇到的困难等,同时引导其他学生共同答疑解惑,从而构建积极融洽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共同携手解决遇到的问题,继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民主性,为学生牢固掌握科学知识提供更多的幫助。

三、加强沟通协作,实现教学质量提升

在班级管理工作中,班主任通常会加强班级各个方面力量的联系,实现班级各个成员之间的密切沟通与互动。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所面对的小学生,往往内心具有极其丰富的情感,如果教师对其管理的过程中,仅仅依靠单一的说教,非常容易使学生萌生抵触情绪,不利于对学生的管理和教学。作为小学科学教师,为了消除学生对学习的抵触情绪,要将学生视为教学的中心,经常性地聆听学生内心的真实想法,真正学会从学生角度出发来思考各种问题。那么,作为小学班主任,又同时担任科学教学工作,也应该在教学中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与学生进行频繁的互动,全面了解学生各方面的情况,做到对症下药。教师在与学生的交流中,要积极引导学生间主动提供帮助,这样通常会促进教学有效性的提升。与此同时,教师还应与其他学科教师密切沟通,根据反馈的情况,第一时间进行有效的处理;还应通过微信等方式,与学生家长保持良好的沟通,为家长普及科学学习的重要意义,使其提高对科学学科的重视,让家长发挥监督和引导作用,为学生科学思维的发展助力。

例如,在学习“杠杆类工具的研究”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放学后的时间,在家中与家长共同配合,借助于剪刀、鞋拔子等工具完成科学实验。这样既能增进亲子之间的关系,加强两者的合作与配合,还能提高学生实验操作的热情,通过这样的沟通来提高科学教学效率,对于更好地管理班级学生也有很大的益处。

结束语

综合而言,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行,对小学科学教学的要求也发生了一定变化,为了不断优化科学教学的效果,作为小学科学教师,应该积极参考与借鉴班级管理中的有效方法和策略。教师要追求寓教于乐,组织一系列科学主题班级活动,教学中坚持民主原则,将学生置于教学中心,积极构建和谐融洽的课堂氛围,加强学生、亲子间的沟通协作,充分发挥出学科教学特点,为教学质量的提升奠定基础,赢得学生家长更多的支持与理解,更好地推进科学教学的开展,促进小学生科学素养的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1]原芳.探究提升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质量的策略[J].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2021(04):157-158.

[2]时永红.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中常见问题及应对策略[J].新智慧,2020(14):50+85.

[3]季良.沟通艺术在小学班主任管理工作中的应用研究[J].教育界,2020(45):4-5.

重庆市云阳县南溪镇水市小学 404505

作者:周书登

小学科学班级管理论文 篇2:

网络环境下小学科学的教学模式探讨

受教育体制的限制,小学科学教材中包含的内容很难体现出时代特征,信息内容具有一定的滞后性。从小学科学开放性、探索性的学科特点来看,传统的教学模式很难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网络技术的发展,可以有效弥补教学资源、信息资料、时间和空间上的不足,可以保持科学内容的及时更新,使小学科学的教材变得鲜活生动、时代感十足。

一、网络环境下小学科学教学模式的组织形式

传统的教学模式比较封闭,是一种以教师为课堂主体地位的单向知识传播过程,课堂氛围比较沉闷,并不适合科学学科的教学。随着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教学手段和教学模式越来越契合时代发展,与科学技术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了一起,以网络技术为载体搭建全新教学模式已经成为小学科学教育的重要选择。网络环境下构建小学科学教学模式的主要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将这种学习主动性运用到主动探索科学世界中来,它的组织形式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一)QQ群/微信群

随着网络社交平台的兴起,QQ和微信已经成为人们进行社会交往活动的主要工具,它们能够实现文本传输、语音通话、视频通话等功能。对于小学生来说,操作搭载社交工具的智能化设备是一件非常平常和简单的事情。基于这些功能,教师可以搭建与学生的沟通平台,让学生去充分讨论话题,然后梳理出内容重点,根据个人自身情况来进行小学科学的探究式学习。另外,小学科学教师还可以利用这些社交工具来上传教学资源、视频图片等,及时更新科学动态,充实学生的学习资源库,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思想动态。

(二)云课堂

当前,很多互联网巨头都能提供公共云存储服务,在网络平台上可以实现数据的交互操作、传输、共享等功能。在这种技术手段的支持下可以搭建网络信息服务平台,将小学科学课程资源上传,将资源的利用率发挥到最大。学生在云技术支撑下搭建的云课堂中可以接触到最及时最前沿的科学信息,接受到更高水平的课程服务,最终实现科学知识的转化。

(三)网上班级

利用先进的网络技术手段建立网上班级,将学生、家长和任课教师纳入到班级管理系统中来,及时分享教学信息和动态。通过网络,实现学校与家庭的无缝对接,有效保持了学习的连贯性。在这种虚拟的情境当中,小学生可以克服与老师家长面对面接触的紧张感和局促感,从而实现更为平等的对话,有利于小学科学学科的集中管理学习。此外,小学科学教师还构建在线答疑、在线测试等教学模式,实现教师与学生的双向沟通,真正建立起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网络环境下小学科学教学模式的特点

网络环境下小学科学教学模式的特点主要有三点:一是跨越了学习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二是克服了学习媒体单一性的束缚,三是推动了探究式学习的发展。从学习时空上来说,传统的课堂教学时间有限,短短的四十分钟并不能将学科内容全部教授给学生,而网络环境的及时性和开放性恰好解决了这一问题,让教师和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学习时间和课程内容。从学习媒体的多元性来说,传统的教学模式只能借助静态的文字图片信息来辅助教学内容的开展,而网络环境可以提供文本、图形、视频、音频等媒体形式,这些动态的媒体形式可以成为教学内容实施开展的有力载体。从建立探究式学习而言,网络上蕴藏的科学信息资源非常丰富,远远超出了小学科学课本上涵盖的内容,学生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根据个人兴趣来建立探索方向,自己动手检索信息,主动寻找解答内心疑惑的答案。在网络环境的帮助下,很容易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获得成功体验和高效能感。

三、网络环境下构建小学科学教学模式的建议

(一)以拓展学生创新思维为目标,呈现丰富的科学学习内容

小学科学教材内容浅显易懂,主要围绕小学生的日常生活来传达科普知识,能够有效调动小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网络环境下构建的全新教学模式能够克服课本知识老化陈旧的缺点,提供符合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文化知识,让学生的思维紧紧与时代发展联系在一起。特别是小学科学的内容比较繁杂,固定的思维模式远远不能应对庞大的内容包含量,所以在利用网络环境呈现丰富多样的科学学科内容时必须要围绕拓展学生创新思维来进行。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学会灵活地变换学习角度,进行新旧知识的更迭,切实提高科学知识转化率。如可以采取播放录像的形式进行教学,在学习《地震和火山》一课时,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真实的地震场面,然后学生自己提问题让其他同学进行解答,课下让学生去搜索相关资料探索地震、火山灾害的形成原因、危害等知识。

(二)围绕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打造学习环境

传统的教学模式以单向传播课本知识为主,使得教学方式刻板单一、学习环境沉闷压抑。小学生天性活泼,注意力很难集中,所以要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让他们“学会学习”。信息化时代的背景下,要使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改造传统教学方式,以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出发点,打造全新学习环境,激发出学生的创新意识。如在学习《消失了的恐龙》一课前,教师可以通过QQ群、微信群、网上班级等渠道向学生提供教材内容,让学生根据分解后的教材内容去搜集相关资料,在课上以学习小组的形式来进行资料讨论,像恐龙的生活习性、种类、生活环境、消失原因等问题,学生可学生可以提出自己的想法和看法,跳出课本上的固定模式,从多维角度进行问题的探讨,激发出创新意识。

综上所述,小学科学是学生的科学知识基础,探讨网络环境下小学科学的教学模式这一问题能够改进并丰富信息化教学的途径,从而达到全面推进学生素质教育的目的。信息技术是现代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是構成信息化社会的基础。虽然当前网络环境下小学科学教学模式有了一些创新,但是还应该清楚地认识到其中的不足,真正围绕学生的主体地位进行新型教学模式的探索和尝试。

作者:倪中新

小学科学班级管理论文 篇3:

一室一式:小学科学青年教师专业化 成长路径探索

【摘   要】促进小学科学青年教师的教育理念更新,加快其专业化成长进程是小学科学教研工作者的重要任务之一。对某区35周岁以下小学科学专职教师的现状进行调查与分析,可以发现该教师群体普遍存在学历高但专业程度不高,个性强但成长内驱力不足,有热情但缺乏专业引领等问题。经实践与探索,教研团队总结出以工作室为基地、以项目式学习为引擎(即“一室一式”)的小学科学青年教师培养途径。实践表明,“一室一式”培养方式对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小学科学;青年教师;专业成长;工作室;项目式

促进小学科学青年教师的教育理念更新,加快其专业化成长进程是小学科学教研工作者的重要任务之一。笔者在对相关教师的现状进行调研分析后,确定了以工作室为基地、以项目式学习为引擎(即“一室一式”)的小学科学青年教师培养途径。

一、现状分析

小学科学青年教师大多数充满工作热情,干劲十足,但在工作中总会遇到各种困惑,工作成就感不高。习惯上,人们常将他们遇到的困惑归因为工作时间短,工作经验不足。这样的归因真的有道理吗?笔者以浙江省衢州市QJ区小学科学青年教师为对象,从初始学历、初始专业、专业素养、教学能力、成长环境(所接触的教研氛围)、专业成长欲望等方面进行了调研分析。

该区现有小学科学专职教师82名,其中35周岁以下的青年教师有38名(以下简称该教师群体),这些教师均参加了本次调研活动,基本情况统计如表1。通过调研,笔者发现该教师群体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一)学历高但专业程度不高

该教师群体100%取得了本科或以上学历,但初始专业与小学科学教育对口的教师仅占31.6%,可见该教师群体的学历比较高,但学科專业程度不高。

(二)个性强但成长内驱力不足

该教师群体大多为独生子女,他们从小生活的条件与所处的教育环境往往比较优越,普遍具有个性鲜明、思维活跃、自我接纳程度较高的特点。但同时,他们也普遍存在成长内驱力不足的问题。因此,该教师群体对职业环境的期望普遍偏高,协作能力、刻苦钻研精神却普遍欠缺。

(三)热情足但缺乏专业引领

学校配备专职科学教师的数量与学校的办学规模有关。一般情况下,有6~10个教学班的学校会配备1~2位专职科学教师;有11~20个教学班的学校则配备3~6位专职科学教师。该教师群体在农村小学任教的占比为71%,教龄5年内的新教师在农村学校任教的占比更是高达92%。因为农村学校规模普遍偏小,所以该教师群体所在学校的科学专职教师队伍的人数都偏少,教研能力薄弱,他们在专业成长方面缺乏引领,专业成长速度普遍缓慢。

二、工作室——教师成长的基地

针对现状,为有效助力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教研活动必不可少。因此,科学学科工作室应运而生。科学学科工作室由区域内的名师或骨干教师领衔担当导师,以提高青年教师的专业素养,助力青年教师成长为目标。学科工作室具有学科专业性强、活动组织形式灵便等特点,它既是导师对学员进行专业引领的有效场所,又是教师互助成长的基地。

(一)制度,让管理更规范

《辞海》中对“制度”的一般性解释是“要求组织成员共同遵守,按一定程序办事的规程”。本文中的“制度”指的是为规范和强化学科工作室的管理,由学科工作室管理小组(以下简称“管理小组”)商讨制订的学科工作室创建方案、导师及学员考核细则办法等。学科工作室的相关制度能够从日常管理、资格管理、考核办法等方面明确导师的主要职责和学员的主要任务等。

1.选择性地聘任导师。导师是学科工作室的灵魂人物。一个学科工作室要对成员起到切实有效的帮助作用,要形成积极开展教育教学研究的氛围,导师的作用不容忽视。因此,在选聘导师时,管理小组从学科专业知识、课堂教学能力、班级管理能力、教科研能力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考虑,确保导师能起到示范引领作用,保证工作室活动有序、高效开展。

2.针对性地招募学员。工作室面向35周岁以下的青年教师招募学员,并适当向山区库区学校、农村小规模学校倾斜。教师提交报名表时除写明一般信息外,还需自述专业特长与短板、专业成长愿望以及选择意向导师等,以方便管理小组尽量为每位学员选择合适的导师。导师与学员的配比一般控制在1∶5,以确保导师对学员的指导效果。首次成立的5个学科工作室共招募25位青年教师,占该教师群体总人数的66%。

(二)研训,使成长更全面

小学科学教师的专业素养包含学科专业知识、实验能力、课堂教学能力、教科研能力等诸多方面。毋庸置疑,教师的专业素养越全面,其成长为优秀教师的潜质越大。实践表明,教师专业素养主要是在教学实践与教学研究的过程中逐步提升的。为有效促进学员的专业成长,学科工作室开展了研训结合的实践探索,逐步形成了研训一体化的教师专业成长机制。

1.通过主题阅读,提升专业智慧。托尔斯泰说“书是智慧的钥匙”,生成教师的专业智慧,需要教师手捧一卷,沉浸其中,与各种思想进行智慧的对话。为优化学员的专业结构,引导学员关注教学前沿,更新教学理念,提升理论水平,学科工作室开展了主题阅读活动。导师定期在工作室微信群公布为学员推荐的书单,书单包括STEM教学类书籍、地球与宇宙板块的知识类书籍,等等。工作室还围绕阅读主题开展“同读一本书,师徒共成长”“阅读分享会”等活动,鼓励大家及时分享阅读收获,这些活动有效地激发了大家的读书热情。

2.直面疑难问题,培养专业精神。成立学科工作室的初衷是助力该教师群体的专业成长,并为其提供专业引领。由于工作室成员来自不同学校,研训活动在时间和空间上相对受限。为此,工作室采用了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研训方式解决实际研训困境,优化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环境。导师要求学员定期梳理、反馈教学中的疑难问题与困惑,并以此为焦点,或开展线下研训,或进行线上交流,为学员答疑解惑。比如,学员吴老师在教学“热是怎样传递的”一课时发现,该课安排的“热在金属条中的传递”和“热在金属片中的传递”两个实验操作难度较大,不适合小学生分组开展。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工作室成员在导师的带领下围绕该问题进行研讨并改进了实验,改进后的实验设计“热敏纸的妙用”深受一线教师好评,相关成果还得以发表,青年教师体会到了成长的快乐。

直面教学中的疑难问题是工作室研训取得实效的关键。这样的研训不仅及时帮助学员解决了日常教学困惑,也促进了学员的主动探索与思考,对于培养其善于发现问题、敢于解决问题的专业精神大有裨益。

3.立身课堂,提高教学水平。课堂教学能力是教师安身立命之本,是教师专业素养的直接体现。以课堂为主阵地开展教学研究能有效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学科工作室经常在导师的引领下,以同课多轮研讨、同课异构研讨、幼小衔接课研讨等方式开展研课活动,使学员在一个个真实的课例中不断实践、反思与成长。这些方式有效提升了学员们解读教材、处理教材、设计教学、实施教学的能力。

4.搭建平台,推动自主成长。解决成长内驱力的问题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关键。工作室借“送教下乡”“共同体互助”“校际交流”等活动为学员搭建平台,鼓励大家采用展示课、微讲座、教学点评等方式分享教学智慧,推动他们主动梳理、总结教学经验,提升专业素养。

三、项目式学习——教师成长的引擎

《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在“学科关联建议”中指出:倡导跨学科学习方式。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与数学(Mathematics),即STEM,是一种以项目学习、问题解决为导向的课程组织方式。它将科学、技术、工程、数学有机地融为一体,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科学教师可以尝试将其运用于自己的教学实践。学科工作室积极探索STEM理念下的小学科学项目式学习((Project-Based Learning,以下简称“PBL”)的教学模式与策略。

(一)借助PBL,更新教育理念

《浙江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深化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改革的指导意见》中指出: 教师要改进教与学方式,即要转变学习方式和改进教学方法。通过实践,笔者发现PBL可以给师生的教、学方式带来巨大转变。和传统式学习方法相比,PBL能有效提高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教师也能在这样的学习模式中获得成长。为此,工作室导师率先尝试通过学科工作室,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推广PBL,并借助工作室的辐射作用引领更多青年教师实践PBL。在推广PBL的过程中,工作室通过PBL理论研讨会、PBL经验分享会等方式逐步更新教师的教育理念。

(二)聚焦PBL,引领教研方向

课题研究是教师成长的必由之路。导师根据工作室确立的“以课题为抓手,提升教科研能力,促进专业成长”总目标,结合学员的研究兴趣组成多个课题组开展教科研指导工作。同时,为发挥工作室的引领辐射作用,工作室鼓励各课題组根据实际需要吸收非工作室的青年教师一并参与教科研。在确定课题研究方向上,工作室经多轮研讨后一致认为:课题研究应关注教育的前沿理念,聚焦教学中的“真问题”。于是,各课题组根据《课程标准》中倡导“跨学科学习方式”的教学建议,确立了以PBL为核心的多个课题,共同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小学科学项目式学习的教学模式。课题研究方向的聚焦有利于学科工作室确定后续的研训目标。

(三)运用PBL,提升综合素养

PBL使单一的学科教学走向了多学科融合教学,这对教师的综合能力是个不小的挑战。工作室从PBL的课程开发与实施两方面入手组织活动,以提升学员教师开展跨学科教学的能力。同时,在区域内通过主题论证、现场观摩、经验分享等形式,由指导教师引领,从常态课和拓展课两个层面开展PBL实践。此外,工作室还成立了PBL课程开发团队,确保PBL相关研究的高质量发展。实践证明,PBL成了促进教师成长的引擎,教师实施PBL教学的每一次经历,都是对自身综合素养的一次提升。

总体而言,“一室一式”小学科学青年教师培养途径以学科工作室为依托,以PBL专业理论为指引,从教师出发,遵循教师的成长规律,在推进区域性青年教师专业成长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实践,青年教师的教学理念得到了进一步的更新,教育能力得到了强化,教研的作用得以充分发挥。

(浙江省衢州市衢江区第二小学   324022)

作者:徐利红

上一篇:证券公司资金管理论文下一篇:基层央行金融监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