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业务知识管理论文

2022-04-22

[摘要]信息化时代已经到来,各行各业的发展状态、组织架构,甚至管理方式等都将迎来新的变革,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系统而言不例外。作为社会发展的新趋势和新特征,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给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方式提供了新的优化空间,也使其面临更多全新的挑战。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教师业务知识管理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教师业务知识管理论文 篇1:

高校教师业务档案管理及效能发挥

随着高等院校师资队伍建设越来越受到关注,高校对教师的培养与管理也不断加强并逐渐趋向于规范化和制度化。教师业务档案作为高校教师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更应该规范化、制度化和科学化,同时还要实现管理手段的现代化、信息化。教师业务档案主要是教师从入职开始在日常教学或科研中保存的最重要的文献资料,不仅反映了教师的业务水平、科研成果和工作业绩,同时反映了教师的专业素质、教学能力、奖惩情况以及学校管理和整体办学水平。教师业务档案能够真实地记录教师个体专业教学成长的历程,保存教师的教学成果和科研成果。学校可以根据教师业务档案评估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制定奖惩制度,促进教师水平的提高。建设教师业务档案是实现学校体制改革和科学管理的重要手段,所以必须综合分析高校教师业务档案管理的实际效能,才能制定出切实有效的管理方案。

一、高校教师业务档案的主要内容

1.自然类信息资料。自然类材料包括了教师的个人信息、工作履历和学历信息,以及教师参加在职培训情况和职业成长过程中考核的相关任职资格证书、专业技术的申报和审批材料以及晋升的专业技术职称。资料能够体现出教师的学缘情况及教师发展中的工程背景和行业背景等专业背景信息。

2.教学类信息资料。教学类的信息资料包含了教师在长期授课过程中的教学目录、备课笔记、教研改革材料、教学成功业绩、示范教案、学生评教信息、奖惩情况、考核信息等资料,记录了教师教学工作的基本情况。

3.科研类信息资料。科研类信息资料包含了教师的科研成果、学术论文与相关科研著作、发明专利成果和专业成就的相关信息,可以反映出教师的专业水平和科研能力。

二、高校教师业务档案管理的效能发挥

高校教师业务档案是高等院校记录教师专业成长及教学发展信息的重要材料,通过档案资料可以了解教师的基本情况、自我发展的主动意识、专业特长和综合业务素质,从而对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形成有效的客观评价,同时也是学校培养教师人才、构建强大的师资队伍与科研团队的重要信息依据。教师业务档案包含了教师的人文信息、教学信息与科研信息,其对于学校科学制定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和促进教师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信息反馈的作用。高校教师业务档案中包含了教师的业务成长经历,记录了教师在教学中的具体情况,可以为学校相关管理服务部门提供关于教师日常工作的基本信息。通过教师业务档案可以高效、快速地了解教师的专业信息和教学信息,同时可以根据教师的相关科研信息分析教师的发展方向,帮助教师设计未来的发展计划,有效地促进教师的职业成长。对于学校来说,分析教师业务档案,可以为研究制定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和学科专业发展规划提供有效依据。

2.自我激励的作用。教师业务档案反映了教师的一切业务情况,能够直观地表现教师的专业水平和科研教学的能力,在质量上面具有非常高的可靠性。在教师的考核、奖励与选拔晋升中,可以提供准确的原材料数据,避免考核不准确和遗漏,能够有效剔除关系户,使考核机制更加规范化、科学化。教师在研究分析业务档案时,可以发现自己专业发展上的短板,认识自己存在的不足,也能够客观地认识到自身的长处。对教师起到很好的激励作用,有利于教师个人进行专业成长规划。

3.信息凭证的作用。高校教师业务档案记录了真实的历史信息,是最具有说服力的信息凭证,反映了教师在学校、科研与教学中的真实经历。近几年以来,在考核教师的业绩和职称评定的过程中,很多高校通过业务档案进行职能评定,取得了较好成效。教师在年底提供课程节数、教学项目、科研成果和学生评教等材料时,学校均通过教师业务档案进行核实,保障教师所提供的材料具有真实性,教师业务档案是其他档案不能替代的。只有根据业务档案评定的教师职称才能得到教师的认可,所以说业务档案在教师的职称评定中起到良好的凭证作用,可以使考核评定工作更加公平、公正。

4.服务决策作用。高等院校学科专业建设与发展、人才培养目标的修订都直接与教师的专业结构及专业发展水平有密切关系。教师业务档案是教师业务水平的真实写照,可以为学校学科专业建设和结构调整提供有利参考,同时也是学校师资队伍建设规划的直接依据,从而促进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不断完善。另外,高校在内部选拔教师管理人员与各部门重要成员,或者向其他用人单位输送高质量人才时,除了对教师的工作表现和政治思想进行考察之外,还可以利用教师业务档案了解教师的业务能力和其他社会服务能力,做到公正、公开地选拔人才,对选拔人才和推荐贤能的决策起到服务参考的作用。

三、加强高校教师业务档案管理的方案制定

1.明确业务档案的管理责任和范围。对业务档案的管理责任和范围进行细化分类。教务活动的相关材料由教师所属教务部门、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和教研部门合作管理,并且安排专人保管材料。材料的收集和归档工作是教务部门的主要工作,可以把其作为考核教务部门工作能力的内容,一定要做到规范、准确和完整地归档材料,提高管理部门的责任意识,加强对管理人员的宣传教育,让教师和管理部门认识到业务档案的重要性,达成积极上交档案材料,规范管理业务档案的习惯。学校方面加强对业务档案的管理投入,不仅要建立稳定的专职人员管理的队伍,同时在硬件设施上进行完善和改革,确保业务档案管理系统的规范化、科学化和信息化。

2.制定周密的管理制度。业务档案的管理工作包括档案的收集、整理、分类和保存。首先要制定好档案的收集任务,学校应该配备专门的档案室和档案管理人员,把教师业务档案综合保存到档案室中,通过多种方式和渠道收集档案资料。首先,可以集中收集教师的档案,让每个教师主动上交业务档案,针对无法按时上交的业务档案,一定要做好记录和后期收集。其次,可以超前收集资料,超前把资料收集到档案管理人员手中,让他们分类管理。在档案收集完成之后,制定周密的管理制度,明确档案管理部门的各个机制职能,在收集归档之后,对档案进行检查、评审和鉴定审查,确保档案的准确性和真实性,材料评审、上报和教师考核工作要同步进行。

3.提升现代化档案管理水平。按照教师业务档案的管理制度实现一体化管理,及时、完整地搜查资料,学校、教师、档案室三个方面分工合作,共同管理档案。学校主要搜集和整理鉴定档案资料,教师提供档案资料和配合学校鉴定,档案室对档案资料进行归档保存、开发利用。在档案管理上可以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实现电子网络化管理,利用计算机统计分析、归纳整理,开发构建快捷、方便、高效、完整的教师业务档案管理系统。

参考文献

[1]刘冬梅.试论高校教师业务档案管理的改革[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學版,2011,16(4).

[2]莫小春.高校教师业务档案管理利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兰台世界,2013(29).

[3]王萍.面向知识管理的高校教师业务档案管理信息平台的构建[J].硅谷,2015(1).

[4]陈志宏.加强高校教师业务档案管理为本科教学水平评估服务[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9,30(12).

[5]刘彦丽.构建高校教师业务档案管理新模式[J].办公室业务,2012(9).

[6]买巍,李津,李静,李政.高校教师业务档案管理方式研究[J].轻工科技,2012(7).

[7]刘彦丽.教师业务档案管理中个人信息的保护[J].武夷学院学报,2010(1).

[8]李淑霞,月英,银海.当前高等学校教师业务档案管理的思考[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4).

[9]蔡玉芳.浅析高校教师业务档案的开发利用[J].云南档案,2009(1).

[10]陈志宏.加强高校教师业务档案管理为本科教学水平评估服务[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9(12).

[11]胡冬艳.高校教师业务档案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5(1).

[12]侯晓梅.论高校教师业务档案管理与本科教学水平评估[J].卫生职业教育,2007(19):60.

★基金项目:吉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课题编号:GJXH-106)。

★作者简介:王宏长为吉林农业大学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高校教师发展。

作者:王宏长

教师业务知识管理论文 篇2:

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现状与服务创新发展研究

[摘 要] 信息化时代已经到来,各行各业的发展状态、组织架构,甚至管理方式等都将迎来新的变革,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系统而言不例外。作为社会发展的新趋势和新特征,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给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方式提供了新的优化空间,也使其面临更多全新的挑战。

[关键词] 高校;信息化;图书馆;知识管理;创新

Research on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Knowledge Management and Service  Innovation Development of University Library

Hao Hongmei

(The Open University of Shaanxi,710119)

Key word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formatization; The library; Knowledge management; Innovation

互联网时代的来临,使得各部门的工作模式也发生了部分转变,事业单位的档案管理工作也应做出适应时代的改革。  [1] 特别是自新冠肺炎(COVID-19)传播以来,各单位在贯彻党中央防控要求,按照统一部署,大力推行工作流程的信息化和行业模式的信息化变革。越来越多的发展形式为高校图书馆的服务管理工作提供了有效的创新发展方向,将互联网技术与大数据等相结合能够有效推进互联网技术在高校图书馆管理服务工作中的应用化程度,从而提升管理和服务水平。  [2]

一、图书馆知识管理与服务创新概述

(一)图书馆知识管理。

知识管理有两方面的内涵。其一,知识管理是指对于知识、理论、技术、资源本身的获取、收集、整理、利用等活动;其二,知识管理还指能够从传递知识的角度来衡量组织的业务合理程度,因此,知识管理也包含对知识组织管理流程的优化。图书馆知识管理可以从图书馆的内部控制环境制度建立、知识管理制度风险预测与评估、知识管理活动控制、知识管理过程监督与落实等几个方面进行优化。例如,对高校而言,一方面,通过审批、复核、保管及监督等岗位的人员职位配备、权限的设置,来建立合理的图书管理内部牵制机制,从而实现图书知识管理过程的相互制约和监督,优化管理流程。另一方面,建立配套的图书知识管理查询网站,提供图书知识查询服务,针对实际需求,通过服务体系的建立与完善,设置自主查询、图书状态实时动态等板块。

(二)图书馆服务创新。

关于我国图书馆服务创新的内涵一直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完善。随着时代背景的转变和民众需求的日益丰富,图书馆服务工作也将面临改革,逐渐步入数字化管理模式。图书馆服务实行数字化管理模式,将会使得图书管理成本大幅降低,并在减轻图书管理工作量的同时,提升图书管理质量,将为图书管理工作迎来新的发展机会。在当前的新时代背景下,图书馆服务创新主要通过引进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先进技术,推动图书馆服务方式的创新和服务范围的拓展。

二、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现状及问题分析 郝红梅.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现状与服务创新发展研究[J].陕西开放大学学报,2022,(1).

(一)图书馆知识管理过于重“硬件”而轻“软件”。

当前高校对于图书馆的建设重视程度都较高,各高校的图书馆硬件设施更新速度较快,投入比重较大。但是相比硬件设备而言,大多数高校的软件实力较为薄弱。具体而言,图书馆知识管理的图书资源、管理技术、管理软件、管理制度、管理文化、发展规划等都是图书馆软实力的体现。结合知识管理而言,其知识管理的软实力主要体现在对图书管理质量、归类方式、共享模式、查询平台、技术系统等的制度规定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而对于高校而言,其对软件的重视程度较低,导致图书馆里图书主要以实物传输为主,对于电子书的普及程度较低,另外,图书系统较为缺乏,导致图书资源利用率较低,知识管理的便捷性较差。

(二)图书知识共享途径欠缺。

传统的图书馆为以书本的借出和归还业务为主。但是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信息更新速度加快,时时刻刻都不断有新的信息和消息涌入,因此信息的分享和更新就显得尤为重要。当前针对阅读类APP和平台也不断被开发,人们的可选择性也不断增多。相对于这些快捷性平台而言,圖书馆具有更大的规模,在知识管理方面具有天然优势,但是大多数高校的图书馆由于缺乏知识共享途径,导致其知识大多处于“单线”传输方式,未形成阅读及知识传输观点的交汇或者碰撞,导致知识传播的散发性较差。

(三)图书馆馆员缺乏知识管理意识。

高校图书馆要做好知识管理,除了要理清管理内容,打通层层障碍,还要重视馆员的素质提升,一切管理要素和技术的实现最终都要依靠馆员。因此,对高校图书馆馆员对知识管理工作的认知情况进行分析显得尤为重要。

从高校的知识层次对比而言,图书馆部分岗位存在着对学历要求较为宽松,专业对口性要求不高。因此整体而言,图书馆馆员的专业技术水平相对薄弱。另外,图书馆知识管理服务创新需要配套的知识管理型技术人才,结合时代背景,应该融入互联网思维对其进行管理创新。但是对于高校而言,其互联网技术人才主要集中在传统的信息管理部门,对图书管理部门来说,互联网技术及大数据专业的人才较为缺乏,整体而言,图书馆工作人员的知识管理意识比较薄弱。

(四)图书馆缺乏信息技术的支撑平台。

图书馆服务的创新与改革缺乏承载平台。在日常管理工作中,常见的管理信息系统平台的应用,多是针对办公系统和财务管理方面的,对于专门的图书馆工作其承载平台较为简单,功能模式比较单一,使用体验较差,利用率不高。另外,图书馆没有设置对应的系统设计、运营、后期维护岗位及职责,那么其知识管理服务信息化创新也只是“纸上谈兵”。另一方面,相较于传统管理方式,电子环境有极大的便利性,但是其也伴随着较大的风险隐患。一旦出现断网、黑客攻击等特殊情况,则图书馆知识管理工作将会被迫中断,或者将会面临较大的信息泄露、被盗取、被篡改等风险,而这些风险隐患造成的后果对高效管理工作而言往往难以承担。因此,图书馆知识管理工作的信息化创新之路仍需不断探索与优化。

三、信息化背景下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工作服务特征

结合时代背景的转变和民众需求日益丰富的变化,高校知识管理工作也将面临改革,逐渐步入信息化管理模式。信息化将会给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工作带来新的服务特征。

其一,服务更加多元化。传统的图书馆知识管理服务主要以图书的查询、借出、归还为主,而信息化背景下,其服务类型将会更加丰富,要融入图书分享、知识归类、兴趣推荐、线上交流等服务类型。其二,服务对象范围扩大化。传统的图书馆知识管理服务融合信息化思维之后,将会大大提升图书的利用率,从传统的高校教师、学生为其服务主体,转变成校外人员也将有机会享受知识管理服务。校外人员可以通过线上模式,来感受其图书管理服务。其三,服务形式全面化。除了针对书本提供的服务之外,图书馆将会结合新型的服务类型推广部分衍生服务。其四,服务内涵丰富化。传统的高校知识管理模式主要围绕校园内师生服务展开,融入新时代背景要素之后,信息化的使用将使得高校知识服务内涵丰富。不再以单调的管控图书数量、分类为止,而是能够更加以人为主,更全面的为知识的传递提供服务。

四、高校图书馆管理服务创新发展的路径分析

(一)加强对图书馆软件的建设与优化。

组织的管理不应该只重视硬件建设而忽视软实力,因此高校图书馆的管理内涵也应当在软实力方面逐渐提升。高校图书馆要加强其知识管理制度的建立,不断进行馆藏知识管理环境的优化,注重对高校师生信息泄露风险的把控,加强知识管理平台监督和不断规范其业务服务流程等。

(二)以多元化群体为基础提供个性化服务。

高校图书馆管理服务工作中服务对象的多元化使得在提供服务过程中需要通过个性化的服务来发展质量,不同专业,以及不同需求的资源需求群体在图书馆资源利用过程中各有侧重,传统模式下的管理服务工作无法提供精准化服务。在互联网技术的有效支撑下,图书馆资源管理平台的建设能够帮助高校师生合理利用高校资源,在大数据的反馈下合理利用教育资源来为自身的发展服务,同时,这种即时化的平台建设还可以向师生提供符合自身需求的资源推送,使他们不错过每一条信息资源,由此可见互联网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管理服务工作能够结合多元化群体的不同發展需求提供精准化和个性化的服务,从而有效提升图书馆的管理服务质量。

(三)加大图书馆信息化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

对图书馆而言,其知识管理信息化指的是保存与传递方式的改变,主要侧重指的是介质的改变。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行业与模式数字化变得越来越普遍,尤其是自新冠肺炎传播以来,各单位贯彻党中央防控要求,进一步推行了工作流程的信息化变革。总之,按照统一部署与时代潮流的导向,事业单位的数字化变革也已经在路上,但是传统模式向信息化模式的转变过程仍然困难重重。但由于图书管理部门数字化人才较为缺乏,因此,应该尽可能的调整岗位设置,吸纳数字化、大数据等相关专业的人才,另外,加强对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工作人员的信息化、数字化培训,通过开设专业培训课程强化其计算机操作能力,让工作人员既能够掌握相应的计算机操作知识,又能够利用知识管理业务流程来实现对自身工作性质的评估,保障自身综合技能水平的提升,满足当前数字化背景下高校知识管理的需求。

(四)做好知识管理平台优化和升级工作。

常见的高校图书馆平台往往融合在学校官网界面内,另外辅之以手机端微信公众号查询管理。但是其平台常见的知识管理功能主要是:“馆藏查询”、“在线借阅”、“归还截止日延期”、“转借”等常见的实用功能,应用范围较为局限。随着信息化的推进,应该建立起高校图书馆的知识管理的分享、交流、传输等线上线下相结合需求的实现,因此高校知识管理平台开发和维护工作也是必不可少的。高校应该深化与IT行业或者系统开发公司合作,针对图书馆实际工作需求和其知识管理现状制定合理的系统建设计划,积极研发或者购买对应的平台或者档案管理系统,并设置平台设计、运营、维护等岗位及其对应职责。在平台搭载下,丰富图书馆知识管理的信息化创新内涵。

五、结论

大部分高校图书馆的知识管理服务也一直在不断探索,但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高校传统的知识服务内涵也有了更大的优化空间。对高校而言,应该结合时代背景,从提升高校图书馆“软实力”建设、个性化服务开发、信息化馆员培训、知识管理平台优化升级等方面为其知识管理服务探索新的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王芳.“互联网+”时代高校图书馆管理与服务的创新策略[J].陕西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7(01):78-82.

[2]王佳.大数据处理在高校图书馆信息化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电子世界,2019(6):2.

[责任编辑 李 帆]

作者:郝红梅

教师业务知识管理论文 篇3:

大学知识管理目标初探

【摘要】 从战略视角看,大学知识管理表现为目标和手段的有效结合,其中,明确的知识管理目标是大学实施知识管理的出发点和归宿。本文基于前人研究,并结合Barton的组织核心能力模型建构了大学知识管理目标体系框架,对其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论述。

【关键词】 大学,知识管理,目标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知识已成为组织获得竞争优势的最重要资源[1],而知识管理则成为构建组织核心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知识管理目标是进行知识管理活动的出发点与归宿,在实施知识管理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学者们对大学知识管理目标的认识尚未统一,并且相关研究都只停留在表层而未进行深入探索,这种研究现状已无法满足大学知识管理实践的需要。为此,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Barton的组织核心能力模型[2],建构了大学知识管理目标体系框架,并对其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论述,以期为大学有效地实施知识管理提供参考。

一、大学知识管理目标研究现状及分析

大学知识管理目标指明了大学知识管理活动的开展方向,是大学知识管理活动取得显著成效的基本保障。目前关于大学知识管理目标的研究并不多见,而对于以何种目标指导大学进行知识管理实践,已有研究也持有异同观点:

美国教育学者P.Hallinnger认为,大学知识管理的目标在于把大学建立成一个学习型组织与学校领导及学校效益相结合的有机整体,从而提升大学的竞争力[3]。美国学者Eric C.Adams把它看作是通过对知识获取、生产、渗透与传递过程的管理来整合技术、创造新的大学文化,以期支持大学科研、教学等业务的开展[4]。刘萌芽等人认为,大学知识管理的目的在于,通过知识的更有效利用来提高大学或其成员创造价值的能力,其重要目标是提高大学的知识生产率,激发大学的科研创新[5]。刘则渊等人认为,大学知识管理的根本目标和核心主题在于推进知识的共享与创新,为大学各种活动提供知识支持。因此,基于校园网的大学管理信息系统和决策支持系统是大学知识管理的基础和平台[6]。洪艺敏指出,大学知识管理的职责是采取措施,努力获取知识生产所需的知识资源,有效管理已有知识资源,并使之信息化、网络化,便于利用[7]

首先,由于研究视角和出发点不同,上述学者对大学知识管理目标的理解也不尽相同,这些观点大致可以分为两类:(1)对大学的基本业务活动及其所需条件提供智力支持,具体包括提高大学成员的知识水平[8] ;提升大学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和管理等基本业务活动绩效[9] ;提升大学决策效率和质量[10];培育优秀的大学文化[11]。(2)培育大学核心能力,提升其竞争优势[12] 。其次,两类目标之间并不相互排斥,对大学的基本业务活动及其所需条件提供智力支持是大学知识管理较为直接的目标,培育大学核心能力,提升其竞争优势则是大学知识管理的深层次目标,而直接目标的实现是其深层次目标实现的前提和基础。最后,基于美国战略管理学者Barton的组织核心能力模型,组织通过知识管理来提升员工的知识和技能、技术物理系统、管理系统和价值观四个维度中的知识含量有助于其培育核心能力[13]。因此,大学知识管理上述两类目标的实现又都以上述四个维度上知识含量的提升为前提。

综上所述,大学通过知识管理可以提升其成员、技术物理系统、管理系统、校园文化中的知识含量,从而提高大学成员的知识水平,提高教学、科研及社会服务的运作效率和效果,提升大学管理与决策质量和效果、培育优秀的大学文化,这样才能实现培育核心竞争力的最终目标。

二、大学知识管理目标体系建构

基于上述分析,大学知识管理目标已形成了一个具有层次性的体系结构,它由一个总目标和四个子目标构成。首先,培育大学核心能力,提升竞争优势是大学知识管理的总目标。其次,大学是由人、财、物、信息等要素组成的有机整体,大学的运作是由这些要素相互作用来实现,因此,大学知识管理总目标的实现需以下四个子目标的实现来支撑:提升大学教师、学生及其它职工的知识水平;提升大学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业务的运作效率和效果;提高大学管理决策的质量及效果;培育优秀的大学文化。最后,各子目标之间相互关联。子目标中“提高大学成员知识水平”是实现其它直接目标的基础和前提,由于教学、科研、服务和管理等活动都直接或间接地有着人的参与,因此,其它直接目标的实现必然以成员知识水平的提升为基础。大学运作效率主要取决于教学实验设施、设备的性能以及管理方法和手段的先进性,而设备的选择与改造以及管理方法与制度建设都是由人来完成的。大学管理决策质量和效果的提升取决于高校领导者和管理者的知识水平及所获得信息的完整性和准确性,而这些又依赖于人力资源水平和运作效率。文化本身是知识的一种,因此人的知识水平及素质提升有助于塑造优秀的大学文化。而优秀大学文化的形成又反过来促进了其它三个子目标的实现;决策效率和质量的提升又有助于提升大学各种业务的运作效率和效果。可见,上述四个子目标之间相互作用共同促进了大学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大学知识管理的目标体系结构如图1:

1.提高大学成员的知识和技能,进而提升大学人力资源水平。

提升大学人力资源水平是大学知识管理最直接、最基本的子目标。人是大学组成中具有能动性的要素,大学的任何活动都直接或间接地有着人的参与。知识创造是大学的主要任务之一,而知识创造与人(知识创造主体)的知识积累有着密切的联系[14];大学讲师、教授们知识水平和能力的提高是大学培养出优秀学生的基本保障;高素质学生的培养是衡量教学效果的基本手段;管理人员水平的提升有助于形成一个畅通、高效的大学管理系统,推动大学战略目标的顺利实现。可见,提升大学人力资源水平对于其科研、教学、管理以及创办名牌大学都具有重要意义。因此,通过在成员中开展知识管理活动可以推动各种有价值的显、隐性知识在大学成员中的传播,提高其知识水平、优化其知识结构,从而促进大学向学习型组织转型,有效提升大学人力资源水平。例如南京大学几年来先后投资数亿元加强实验室、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等硬件建设,为在成员之间的知识共享提供了有利条件。鼓励专家、教授举办讲座,促进师生间、专家间交流经验和体会。学生被吸纳为课题组成员,通过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科学研究逐渐培养出科研素质。教师在学习交流与实践中,教学科研能力得到提升,承担的科研项目及获奖科研成果逐年增加,专家级人才大量涌现;管理人员也通过网络、校内外及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获取了大量的意见建议及先进的管理方法与手段为本校所用[15]。通过这些知识管理活动的开展,成员的知识和技能得到显著提升,进而提高了该校的人力资源水平。

2.提高大学技术物理系统中的知识含量,进而提升科研、教学、社会服务等活动的效率和效果。

提升大学各项工作的效率和效果是大学知识管理的子目标之一,它直接体现出大学的整体实力。虽然该目标的实现与大学成员的能力和热情直接相关,但主要取决于大学组织架构的合理性和流程、技术物理系统的先进性。其中技术物理系统和流程的先进性保证了大学可以快速、高效地促进知识的创新与应用,迅速反馈社会需求,培育社会所需人才与开发社会所需知识和技术,进而培育并提升大学的竞争优势。因此,大学通过外部引入、固化新知识到大学的技术物理系统之中等知识管理活动,可以提高其知识含量,提高大学运作效率和性能,进而培育核心能力,提升竞争优势。例如,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应用了建有知识库、课程管理、论坛、调研工具、绩效考核、个人信息等功能模块的KME信息系统,该系统中蕴涵了大量先进的管理思想、方法和先进的信息技术,因此它的应用优化了学院的知识流程、改进了研究和教学效率;扩展了学院的国内外影响领域;帮助研究团队及时调整研究方法和研究策略[16]。由此,该学院走在了全国管理学院的前列。

3.提升大学管理系统中的知识含量,进而提升大学决策效果和效率。

提升大学决策效果和效率是大学知识管理的子目标之一。大到学校发展战略、治校方针,小到各院、系、教研室、实验室、各科室的运作与管理,无不反映出大学决策水平的高低和决策质量的好坏[17]。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化和高校办学自主权、决策权进一步扩大,其改革与发展的战略、方针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大学能否健康、快速发展,能否在激烈的竞争中取得优势。因此,正确科学的决策是大学培育核心能力,提升竞争优势的必要保障。决策的效率和质量一方面取决于决策者本身的知识水平、经验和技能,另一方面取决于大学管理系统的优劣,而管理系统是否先进,又与其知识含量直接相关。因此,通过将先进的管理理念、思想、方法及机制,如目标决策、群决策、决策民主化、决策制度、决策辅助及评估监督制度等,引入到管理系统中,可以大大提升大学决策效果和质量。

4.提升大学文化中的知识含量,进而培育优秀的大学文化。

培育优秀的大学文化是大学知识管理的一个重要子目标。文化是组织发展的制胜因素,优秀的大学文化不仅可以增强成员的归属感、使命感、自信心,促进凝聚力和共同价值观的形成而且增强学校的适应性和社会认同感。当今大学之间的竞争不仅仅是资金、人才、技术等方面的竞争,更是办学思想、办学理念的竞争,而大学文化恰恰融于其中。可见,大学重视和培育优良的文化对于提升其竞争优势具有重要意义。学者Hofsted认为文化本身也可以看作知识的一种,因此,大学通过吸纳有价值的知识融入其文化中,进而提升大学文化的知识含量,塑造优秀大学文化。例如,华南理工大学通过引入“生态校园”、“人文校园”和“数字校园”等先进理念,提升了校园文化的知识含量。该大学充分发挥校园内自然环境陶冶性情功能,采取各种措施赋予校园里包括楼堂馆所、花草树木等建筑、设施和环境丰富的文化内涵,把学校建成绿色校园;整合和挖掘学校的文化资源,广泛开展文艺、体育、科技等特色文化素质教育,提高成员的审美能力和品位。同时树立起积极向上、民主和谐、相互学习的人文精神,形成极具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采取各种措施营造文明的网络文化 [18]。因此,优秀大学文化的塑造使华南理工大学在社会中树立了良好形象。

总体看来,当大学实现了“提高人力资源水平、提高运作效率与效果、提升决策效率和质量、塑造优秀的大学文化”等目标,那么大学核心能力就会得到培育,竞争优势就会得到提升。

三、结论

本文在综合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指出:大学知识管理的最终目标应是培育核心能力,提升竞争优势,而这一总体目标的实现又需要提高大学成员的知识水平,提高教学、科研及社会服务的运作效率和效果,提升大学管理与决策质量和效果、培育优秀大学文化等四个子目标的支持。并在此基础上结合Barton教授的组织核心能力模型,建构了大学知识管理目标体系框架,这无疑会为后续研究以及开展大学知识管理活动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参考文献

[1] Drucker, P. The Post—Capitalyst Society, Harper Bussiness, New York, 1993.

[2][13] 多萝西•伦纳德•巴顿.知识与创新[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0:25-26

[3][12] 徐建培.大学知识管理研究[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5

[4][11] Adams,Eric C. The Emerging Knowledge Management Approach and Education Organizations, on the horizon March/April 2000

[5][8] 刘萌芽,李妮,论高校的“知识管理”[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0,(3):44

[6][10] 刘则渊,韩震.知识活动系统与大学知识管理[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31

[7][9] 洪艺敏.大学的知识管理[J].厦门大学学报,2003,(5):117

[14]Allee.V.The knowledge evolution: Expanding organizational intelligence. Newton, MA: Butterworth-Heinemann,1997.

[15]南京大学研究生院培育办.南京大学瞄准国际前沿 培养创新人才.

http://www.ige.edu.cn/newsdetail.jsp?news_id=879 ,2005

[16]蔡剑. 用知识管理引擎 提升知识能力——KME在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的实践[J].计算机教育,2005,(7):53-55

[17]李吾振.高校改革与发展决策科学化的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1,(1):18

[18]李元元.大学文化建设的意义和策略.

http://theory.people.com.cn/GB/40557/44985/3263488.

htm,2005/3/23

作者:安宏宇

上一篇:企业形象策划管理论文下一篇:教材特点初中生物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