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业务外汇监测管理论文

2022-04-26

【摘要】近年来外汇套利资金跨境流动的频繁,显示出当前外汇管理外部监管存在一定漏洞和薄弱环节。本文针对套利资金进出境的主要渠道设置相应监管指标体系,并视不同风险状况提出三级风险响应机制,以提高外汇管理外部监管有效性。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金融业务外汇监测管理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金融业务外汇监测管理论文 篇1:

外资银行在中国:业务竞争状况及发展趋势

外资银行与中国银行相比,虽然目前在存贷款规模上仍有较大差距,但外资银行的发展速度却明显高于中国银行。

中、外资银行竞争才刚刚拉开序幕,在不久的将来更激烈更高层次的竞争将会展现在世人的面前。

外资银行进入中国金融市场分布特征

1、地区特征:正在由沿海城市向内地推进

1979年,日本输出入银行进入北京设立代表处,拉开了外资银行进入中国金融市场的序幕。1982年,外资银行在深圳等5个经济特区设立营业性机构,从事外汇金融业务。1985年,我国的厦门、珠海、汕头和海南四个经济特区也向外资金融机构开放。1992年,大连、天津、青岛、南京、宁波、福州、广州7个城市又相继对外资银行开放,后扩大到13个沿海开放城市。1995年,向外资银行开放的城市增加到24个。2001年12月,中国正式加入WTO,根据承诺,我国加入WTO后5年,外资银行经营人民币业务的地域范围将从沿海逐步扩大到内地共20个城市,并且可以异地开展业务。

2、来源特征:在我境内,外资银行来自德国、日本、以及我国香港地区的最多,共占总数的65%;其次为法国、美国、英国等。

进入2001年美国《财富》杂志排行榜500强的54家外资银行中,至少已有27家在我国设有分支机构:上海14家、广州8家、北京8家、深圳6家、天津5家、大连2家、厦门1家。进入500强的54家实力雄厚的跨国银行竟有一半来我国建立机构,并且大多数看好上海这座有着悠久金融历史的远东大都市,对广州、北京、深圳、天津等大城市也是看好的。

3、业务拓展特征:客户主要是三资企业和大型跨国公司及部分优质国有企业,并在强力吸引优质中外零售客户。

日本的富士银行、兴业银行、三和银行、东京三菱银行、日联银行等在我境内机构都注重对在我境内的日本、欧美企业提供贷款、担保、存款、外汇等方面的金融服务。日本日联银行天津分行基本上就是跟从日本丰田公司在天津建立公司而设立的。德国的德累斯登银行、德意志银行等则主要为在我境内的三资企业、跨国公司和中资公司提供一系列的金融服务,如德意志银行与进入中国的跨国公司罗氏、巴斯夫、拜耳、汉高、上海通用及德尔福建立了基本客户关系。再如,比利时联合银行在我境内业务对象主要侧重于跨国公司及大型中资企业,包括上海通用汽车、中国国际集装箱有限公司和中国远洋运输有限公司等。

根据对上海、深圳、天津等地的调查,我们发现外资银行的服务对象主要选择跨国公司在华企业、三资企业、发展良好的大型外向型国有企业、上市公司,外籍人员及港、澳、台客户。外资银行关注的客户群体是拥有资金量较大的客户,那些市场前景被看好的企业,其中也有中国的大型集团公司、高新科技企业以及优质民营企业。

外资银行受中国宏观经济政策和行政干预的影响较小,可自主选择贷款对象,将资产投向有效益、有还贷能力的企业,追逐最大限度盈利是外资银行的首要目标。当然,在华外资银行也承担了中资银行的有关外汇清算业务、同业往来业务以及参与中国境内大型企业的银团贷款,同时也代办中资企业海外融资、海外上市等业务。随着我国加入WTO后金融市场的进一步开放,我国对外资银行服务对象的限制将逐步取消。一些在我境内的跨国企业,特别是一些名列世界500强的优质企业一直是外资银行的全球客户,作为分支机构,跨国企业的经营战略服从于母公司,甚至连银行的选择也不例外,尤其是欧美、日本企业都是首选熟悉的本土银行甚至指定选择与母公司有长久业务关系的银行。

外资银行在中国七大城市主要业务竞争状况

在我国的外资银行及其分支机构虽然开张营业了,但根据我国银行业开放的时间表,入世后第一年外汇业务向外资银行全部开放,人民币业务只有上海、深圳、大连、天津4个城市开放。虽然中间业务竞争也已逐步展开,但目前外资银行与中资银行之间的竞争主要集中在存、贷款等传统银行业务方面。

根据中国政府的承诺,中国正式加入WTO,外资银行可以无地域限制地对中资企业和中国居民开办外汇业务。外资银行与中资银行的业务竞争就主要体现在外汇业务方面,由于在中资银行业市场上中国银行的外汇业务市场份额占总额接近一半,而中国银行的外汇业务占其全部业务近三分之二,因此,外资银行目前来我境内竞争,中国银行承受的竞争压力最大,调查外资银行与中国银行的业务竞争状况及发展趋势,可以从侧面反映出外资银行在华的业务竞争整体状况及发展趋势。

我们对上海、深圳等7个主要开放城市的中外资银行本外币存、贷款变化情况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是, 从1997年末至2002年6月末,外资银行的外汇存款增长较快,但外汇贷款却有所下降,原因是:自东南亚金融危机以后,在我国的外资银行为防范风险,减少了对我国的信贷投放,而且外资银行在我国经营期间所形成呆坏帐的核销也缩减了其外汇贷款余额;相比之下,由于外资银行先进的服务理念和完善的服务体系,其外汇存款总体呈上升趋势。外资银行人民币存贷款由于受政策限制,刚刚起步,除上海深圳发展稍快外,其它城市发展较为迟缓,近2、3年内基本上还是由中资银行主导市场。

上海是外资银行在华分布最多的地区,这里的中外资银行竞争最为激烈。深圳是中国开放最早的城市之一,这里的外资银行登陆最早,外资银行的资产规模和贷款总额居全国大中城市的第二位,中、外资银行在此竞争程度仅次于上海。

北京作为中国的政治、文化和金融中心,同样受到外资银行的青睐,在京外资分行数目居全国第三位,但拥有的外资银行代表处数量却位居全国第一,而且随着北京市开放程度的加深,这些代表处升格为分行的也将日益增多,中、外资银行之间的外汇业务竞争亦会日趋激烈。

外资银行在天津市抢摊布点,外汇存贷款业务市场份额在上升,国际结算业务上升很快,对中国银行天津分行构成的压力在增大,随着更多的在津外资银行开办人民币业务以及其它开放城市外资行人民币业务对这里的延伸,中国银行天津分行的人民币业务受到的竞争压力也在增加。

大连市主要是日资银行、韩资银行在我境内聚集的地方,外资银行外汇存款业务竞争表现不那么明显,但外汇贷款业务竞争就显得比较激烈,随着开办人民币业务的外资银行增多以及业务种类和客户限制的减少,人民币业务的竞争程度也在增加。

外资银行在厦门与中资银行的竞争除了存、贷款业务竞争激烈以外,国际结算业务的竞争也非常激烈,中国银行厦门分行在当地一些传统银行业务上受到的竞争压力很大,部分客户受优惠报价吸引转到外资银行。

在广东,外资银行仅在广州以及珠海、汕头特区三个城市设立了分行,其中绝大部分集中在广州市,共15家,占62.5%之多。港资银行由于地域相邻,对开拓大陆业务表现积极,并将重点放在银行业务、零售业务以及争取中小企业银行业务上,只要政策允许的,就积极拓展,有的银行还申请在广州市增设支行;日本的银行则对人民币业务表现出浓厚兴趣;欧美银行则主要从银行经营成本、银行盈利因素以及其本身混业经营出发,主要关注投资银行业务。

根据加入WTO后中国银行业对外开放的承诺时间表,广州市、珠海市、汕头市将依次在2002年、2004年和2005年内取消对外银行经营人民币业务的限制。目前广州地区外资银行中,除东亚银行广州分行、恒生银行广州分行、南洋商业银行广州分行三家被正式批准经营外币业务外,其余外资银行尚未获准或尚未申请经营全面外汇业务,其业务范围主要包括外汇存贷业务、外汇投资、外汇兑换、担保、买卖、结算及其它中间业务等银行利用离岸账户办理国际结算,很多客户更乐意选择这种中转费用少、资金在途时间短的结算方式,所以可以预见将来放开结售汇限制对中国银行结算业务会构成巨大的冲击。

外资银行与中国银行相比,虽然目前在存贷款规模上仍有较大差距,但外资银行的发展速度却明显高于中国银行。当前中国银行业的竞争格局总体上是,中资银行在传统银行业务领域的业务规模和网点规模上具有绝对优势;外资银行市场份额很小,但发展势头强劲(尤其在上海、深圳等地),在外汇业务领域具有较大竞争力,在中间业务领域和网上银行业务领域潜力竞争力正待释放,外资银行背后的外国金融集团尚未真正加入竞争。外资银行以其在国际上的筹资成本为依据,常常以高于中资银行的利率吸收企业存款,使得三资企业的外汇存款业务基本都在外资银行。

外资银行对中资银行业务冲击最大的还是国际结算业务,如进口付汇、押汇等。据调查,天津、厦门、大连等城市的外资银行国际结算业务的市场份额达到30%多。近来,我国允许外资银行开办人民币业务后,在华外资企业的人民币业务也开始流向外资银行,南京的“爱立信事件”就是其中之一,天津的摩托罗拉公司最近也突然归还了在中行的10亿多元人民币贷款后转向大通银行天津分行,估计类似情况在许多城市还会发生。

外资银行在我国竞争主要发展趋势

中、外资银行竞争才刚刚拉开序幕,在不久的将来更激烈更高层次的竞争将会展现在世人的面前:

趋势之一:外资银行依据经济发展水平、金融业务容量及客户分布情况,将把银行机构重点布局在中国沿海大中城市,并辐射到中部及西部城市。

趋势之二:外资银行在取得人民币经营权后不会建立庞大的机构网点,它们会更多地通过网络银行展开竞争,并利用资本优势和自身经营管理经验,通过并购方式进入市场以降低成本,提高在华竞争力。

趋势之四:外资银行对公司客户的争夺将从优质外资公司扩展到优质中资公司,对零售客户的争夺将主要集中到诚信度高的优质高端客户。

趋势之五:随着越来越多的外资银行在越来越多的城市被允许经营人民币业务,展开人民币业务竞争已经开始而且将比外汇业务的竞争更激烈;中国银行在外汇业务上受到相应的挤压会上升,同时在人民币业务上受到的竞争压力将会更大。

到2002年9月底,已有45家外资银行获准经营人民币业务,外资银行人民币资产总额为477.97亿元,其中贷款总额为385亿元。从2002年12月11日起,广州、珠海、青岛、南京、武汉5个城市向外资金融机构开放人民币业务。根据有关政策规定,已批准经营人民币业务的外资银行可以延伸到已经对外资银行开放的城市,在天津,这种业务的延伸使一些优质客户纷纷把贷款从天津中行转到了外资银行,特别是担保项下的授信业务冲击最大,而此项业务是中国银行天津分行目前最为优良的收息资产,业务量的下降将直接危及到中国银行天津分行的效益和发展。随着人民币业务的逐步放开,外资银行的人民币资金实力也会不断增强,其综合资金成本会有所下降,竞争优势就会逐渐显露出来。一旦本外币的利率差异扩大到一定的程度,外资企业对中国银行的人民币贷款需求有可能出现停滞甚至萎缩,相反,外资企业对外资银行的外币贷款会出现强劲的需求,很可能导致中国银行在本外币市场份额的下降。

根据中国加入WTO后开放市场的时间表,2003年年底,外资银行可向当地企业吸收人民币存款。从2003年年底开始,外资银行可能将一拥而上吸纳当地企业人民币存款,与中资银行进行激烈的竞争。

趋势之六:随着外资银行经营业务范围及经营地域扩大,银行经营当地化也会增强,对在职优质金融管理人才及在职优质业务人才的争夺将逐步展开。

提高中资银行有效竞争力的对策

1.加快改善宏观调控和业务监控,包括加快国有商业银行的股权结构改革和统一银行业的税费,实现中外资银行税费的同等待遇。

2.加快中资银行机构布局的优化调整,强化各银行机构之间、银行各部门之间的协调合作,并业绩分摊考核上制订相应的配套措施,提高中资银行整体竞争能力。

(1)中资银行当把拓展业务的重点地区转到沿海大中城市,并对沿海省市发展潜力较大的经济区域(县、市或区)从战略上加大资源投入。

(2)鼓励不同地区的银行分支机构的密切合作,尽力避免业务竞争上同室操戈,要加强各分支机构的业务合作,强化集体协同作战能力;强调部门之间、员工之间的协作与配合,相互尊重,倡导团队合作精神,同时进一步完善责任划分、收益核算等机制。

(3)按照市场机制、竞争规则和效率原则建立管人、管事、管资产相结合的银行管理体制,尽快转变三大零售系统(储蓄、银行卡、零售贷款)相互独立的局面。

3.加快中资银行业务及人力结构的优化调整,提高单位人力绩效。

4.健全激励约束机制,完善对管理者及员工绩效考核办法。

怎样留住人才,已成为银行极为关注的课题。在有些地方,尤其是外资银行、股份制银行已经成为人才即将安营扎寨的地方,怎样留住人才甚至已成为某些银行需要和存款、贷款一样认真面对的大课题。

中国银行近年来在建立激励约束机制上已经做了很多工作,但总体来说效果还不明显。从目前一些优质员工的流失看,一方面要考虑对现有合格人员如何激励,另一方面也要考虑对流失人员如何约束。当今市场竞争实质上就是人才竞争,谁拥有了高级人才尤其是高级技术和高级经营管理人才,谁就拥有了市场。在人员绩效考核上,必须按照“对谁负责,谁考核”的层层负责制原则,按照事先规定的岗位业务指标进行考核,一些岗位业务不可量化的应比照同等劳动程度的人员单列考核,不可想当然地“打分”,否则只能让员工把精力集中到搞个人关系上去,背离了考核初衷。

5.加大金融技术创新力度,加快金融技术的推广应用

6.建立和完善风险机制,强化银行内部风险控制,特别是进一步完善现有的风险监控指标体系,及时对银行的有关资料进行分析和监测,综合评价风险状况,及时预警风险,提前防范、控制和化解金融风险。

7.加强与同业及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全面合作

本课题组主持人:

徐振东博士

课题参与人:

徐振东、方明、姜洪、朱继文、曹建恂、马克明、周明真、周建东、卓毅刚、钟嘉华、刘秀琪、李于平

作者:课题组

金融业务外汇监测管理论文 篇2:

外汇资金跨境套利监管指标体系研究

【摘要】近年来外汇套利资金跨境流动的频繁,显示出当前外汇管理外部监管存在一定漏洞和薄弱环节。本文针对套利资金进出境的主要渠道设置相应监管指标体系,并视不同风险状况提出三级风险响应机制,以提高外汇管理外部监管有效性。

【关键词】外汇监管  套利资金  监测指标  响应机制

近年来,受人民币境内外利差、境内外即远期汇差及外汇存贷款利率倒挂等因素影响,我国跨境资金收支中贸易项下投机套利资金跨境流动较多,且有向服务贸易与资本项下套利蔓延趋势。这些套利资金大致分为两类:一是基于境内外企业之间贸易信贷、投融资等行为进行的跨境资金运作;二是借助于银行金融产品进行的跨境资金运作。从套利渠道看,主要有货物贸易项下的贸易融资、资本项下的银行短期外债与贸易信贷、服务贸易项下的转口贸易及贸易从属费、个人项下跨境收支等。本文针对上述渠道设置核心监测指标,结合跨境收支、结售汇等总量数据,与金融市场(汇率、汇差、利率)变动相联系,对套利资金跨境流动进行一体化监测,监控跨境外汇资金结构和流向,重点防范外汇主体跨境套利交易行为带来的风险。

一、监测指标体系的设置原则

一是重点原则。立足现有监管基础,主要针对现有机制下近年来仍隐藏或暴露出的风险点;二是可操作原则。指标类型分为定性指标(如结构指标、行为指标等)和定量指标,定性指标的设立应便于操作,定量指标的评价标准应明确。定量指标分为静态指标和动态指标。静态指标包括:绝对额指标,如单笔大额指标、高频累计指标等;动态指标,主要监测交易主体某项外汇资金流动的变化幅度,如增长率、比率等。三是激励原则。在性质上,指标体系属于以风险性为本的监管指标体系,并将风险监测体系产生的外在压力转化为外汇主体的内在动力。

二、跨境套利资金监管指标体系

(一)总量指标

分为跨境收支、结售汇、货物流与资金流匹配、外汇账户等四个方面。

1.跨境收支变动指标。包括:跨境流入变动率、跨境流出变动率、跨境流出入差额变动率等。

2.结售汇变动指标。包括:银行结汇收入变动率、银行售汇支出变动率、银行结售汇差额变动率、利差变动、汇差变动等。

3.货物流与资金流匹配度指标。包括:贸易总量差额率、资金货物比、贸易收付款额与进出口额偏差等。

4.外汇账户监测指标。包括外汇账户余额变动率、OSA账户划转频率、NRA账户划转频率等。

(二)主要风险点及相关指标分项设置

风险点主要分为——贸易融资、转口贸易、贸易信贷和短期外债以及个人项下涉外收支等方面:

1.货物贸易——贸易融资方面。(1)总体监测指标。包括:贸易融资对顺收顺差的贡献度、贸易融资期限结构、贸易融资利率缺口、贸易融资风险度等。

(2)银行角度监测指标。包括:银行全口径贸易融资总量变动率、组合型贸易融资业务量占比、银行表外融资占比变动率、银行贸易融资占比变动率、贸易融资与进出口(收付汇)偏离度、海外代付业务变动率、远期信用证业务变动率、远期结售汇业务违约率等。

(3)企业角度监测指标。包括:注册资本与融资规模差异、贸易融资比、前12个月贸易融资(或进出口)变异系数、贸易融资余额变动率、大额、高频贸易融资。

2.服务贸易——转口贸易方面。(1)总体监测指标。包括: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匹配度、服务贸易与注册资本匹配度、单笔大额服务贸易、“多对一”或“一对多”类型的高频服务贸易、交易总额阶段性异常波动等。

(2)转口贸易监测指标。包括:转口贸易收支额全辖占比、转口贸易差额率、企业转口贸易总额占企业收付汇总额比例、离岸转手买卖融资比率、离岸转手买卖差额率、转口贸易收入中电汇结算占比等。

(3)其他服务贸易监测指标。包括:到岸价出口运费率、离岸价进口运费率、进出口退汇率、大额频繁退款、大额佣金比例、违约金赔付比例等。

3.资本项下——贸易信贷、短期外债。(1)贸易信贷监测指标。包括:贸易信贷余额比率、贸易信贷占收付汇比重、预付货款发生额比率、预收货款发生额比率、延期付款发生额比率、延期收款发生额比率、中长期贸易信贷余额比率、未注销金额占企业贸易信贷金额的比重、贸易信贷增长率、大额频繁贸易信贷业务、货物贸易项下预收货款或90天以上延期付款比例、预付货款占企业采购金额比率、中长期预付货款发生额比率、延期收款余额比率等。

(2)短期外债监测指标。包括:企业对外债务在“投注差”的占比、企业融资担保项下的恶意履约、借直接外债同时是否向银行贷款(以弥补注册资本与投资总额的差额)、外债净资产自律比例、短期外债需求新增量、境外投资收益汇回比率、企业利润滞留、外方利润大额集中汇出、清算、减资及先行回收投资等资金滞留境内比例、中(外)方向外(中)方溢价或折价转让股权、股权转让滞留时间等。

4.个人项下收支监测指标。包括:一对多收付汇、多对一收付汇、多笔大额同时结汇、多人大额现钞同时结汇、多笔大额同时购汇并提钞、个人一次性大额结汇、个人月累计大额流入等。

三、风险响应机制

针对上述指标监测的不同情况,分三级建立应对机制:

(一)A级(高级):运用总量管理工具进行调控

目前,套利资金主要来自境内银行信用支持,管理好银行信用即可在很大程度上管理好跨境资金流动。在实施银行主体监管制度情况下,总量调控措施有:

1.外汇存款准备金管理。通过调整外汇存款准备金率(如大等于5%),影响银行外币信贷扩张能力。对银行实行外汇存款准备金差别管理,对结售汇顺差规模较大的银行适用较高外汇存款准备金率。加强外币存款准备金缴存政策执行效果监测评估,保持外币与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调整步调基本一致,防止本外币融资业务相互替代。

2.银行结售汇综合头寸管理。以银行权责发生制头寸管理为基础,收付实现制头寸管理为辅助,由外汇局根据形势灵活调整银行结售汇综合头寸的上、下限(下限可参考设定为核定上限头寸的10%)。构建银行和外汇局利益相关关系,如,将银行结售汇综合头寸与全口径贸易融资规模挂钩,设立全口径贸易融资调节系数,对调节系数较高的银行,要求其增持综合头寸,以控制银行融资产品迅速发展给跨境资金流入造成的压力等,通过调节预期,使银行从自身利益出发,主动配合外汇局实现管理和调控目标。

3.全口径银行短期外债指标管理。重点监管银行境外同业拆借与同业存放、境外联行和附属机构往来、非居民存款、对外应付款、对外担保类业务形成的或有负债,贸易项下一年期以内远期信用证等表外融资业务形成的或有负债等银行短债资金来源,对全口径银行短期外债实施差别化、动态化指标管理。

4.其他措施。如,对法人银行跨境资金或流动资产调动核定限额(包括流入和流出);核定法人银行买入/卖出比例,要求外汇交易买卖比例调节系数较高的银行自动增持外汇头寸;实行银行外汇贷存比管理,要求银行及其分支机构月度外汇贷存比不得超过一定比例(如不超75%);对短期性跨境资金进出征收一定费用等。

(二)B级(中级):优化现有主体监管模式,提高综合主体监管效果

在现有监管模式基础上,重点强化:

1.监管内控机制与操作流程。根据外汇领域实行“展业三原则”管理的要求,将被查银行内控机制建设和组织体系运转有效性作为监管基础项目,看各层级管理人员、各部门业务条线、分支机构权责分配、人员素质、合规意识和风险意识等是否符合风险防控要求。监管重点包括业务机制运转、岗位风险把控职责衔接、业务管理标准统一、上下级行之间业务监督指导等,在此基础上对银行业务管理机制运转形成整体判断。立足审计视角,细致审查银行各业务流程的健全性和有效性,综合评估其流程设计是否科学合理,全面挖掘各节点风险隐患,同时兼顾表面真实性审核、单证一致等合规性检查,流程审查与合规性检查相互印证。对业务办理期间各环节的操作流程进行缜密检查,深入业务一线查看业务办理流程,实地查看业务系统,追溯违规问题产生原因。可能的风险点是:授信发放审核与实际授信发放脱节、岗位监督、单证审核复核等环节。

2.突出“关联性违规”的防范与检查。一是设立交易对手为境外同一机构或个人的外汇收支笔数≥5笔、单一交易对方集中度、关联公司间大额管理咨询费收支等专项监控标准,监测跨境关联交易。二是针对可疑企业同一交易单证在不同银行重复质押融资的行为,向各银行下发包含其融资产品类型、货权凭证号码等要素的交易信息,开展全辖排查。三是针对企业将转口贸易错申报为一般贸易或进料加工等项下的行为,非现场分析时注意筛选交易标的为大宗商品、单笔金额较大、上下游客户大多为境外公司或离岸账户的企业。四是非现场分析注意筛选出上下游为同一境外主体的企业交易明细信息,对初步判断为关联关系的群系类企业重点关注,并通过交易链条追查,摸清交易整体脉络,查找构造交易。五是落实关注名单的操作。基层外汇局定期汇总辖内银行“关注名单”然后下发全辖,各行随后将其他行的“关注名单”录入本行业务系统,在尚不具备系统自动筛选和全国范围名单共享的情况下,以人工方式实现一定区域内的“关注名单”信息共享,增强“关注名单”管理实效,将个人项下分拆行为降至最低。

(三)C级(初级):运用总量缺口分析工具进行监测分析,适时开展窗口指导

通过“三个缺口”分析工具,将贸易融资、贸易信贷与外汇存贷款变动关联为“三位一体”,针对问题所在,从资金跨境流动角度,把握前述指标体系中超出正常阈值的各项指标对国际收支总体的影响程度,采取相应的专项核查、检查或约谈责任人等窗口指导措施。“三个缺口”具体指:

1.顺收顺差缺口=结售汇顺差-进出口顺差。其中:贸易顺收顺差=贸易结售汇顺差—进出口顺差。若>0,存在企业利用进出口贸易融资替代购汇,或利用贸易信贷获得境外融资;或用直接投资等项目外汇支付进口等情况。

2.顺收顺入缺口=结售汇顺差-跨境收支顺差。用来分析外汇贷款渠道的异常资金流动。其中贸易顺收顺入缺口=来自银行的贸易相关外汇资金变动+来自非贸易项目外汇资金变动(如用资本金支付进口)。若>0则必有一部分资金来自国内银行部门,主要形式是企业等部门增加外汇贷款或减少外汇存款(负债外债化,资产本币化);若结汇意愿上升或售汇意愿下降,则正向差距扩大或负向差距缩小。

3.顺入顺差缺口=跨境收支顺差(收汇额-付汇额)-进出口顺差(出口额-进口额)。其中:贸易顺入顺差缺口=贸易信贷债务-贸易信贷债权=(预收+延付)-(预付+延收),用来分析贸易信贷渠道的异常资金流动。

四、政策需求

(一)构建银行外汇业务风险评级制度

目前银行执行外汇管理政策考核侧重合规性,无法直观反映其内部管理和风险等级。应进一步细化和明确银行分类监管体系,对于高风险机构进行重点监管,限制其外汇业务市场准入及风险业务报备审批,甚至停业或停止其经营外汇业务资格。加大违规惩处的力度和震慑,与征信管理体系和其他部门信用管理体系结合,违规办理外汇业务的企业及个人,纳入人民银行征信记录,或者限制其金融业务开展如机构限制授信额度、个人限制开办信用卡等。通过多部门协调监管,最大限度的发挥分类监管效果,构建良好的社会信用生态体系。

(二)加快个人和资本项目外汇管理改革

一是进一步放开个人外汇业务限制。通过改革,使当前被扭曲的个人外汇业务回归本来性质和面目,为个人项下建立更为有效的监管指标创造条件。二是进一步加快资本项目外汇管理改革,推进资本项目可兑换改革进程。部分投资、外债等可进一步下放管理权限,同时规范银行外汇业务管理。三是增强监测指标体系的开放性,不断将外汇领域出现的创新业务纳入监测范围。大力支持外汇业务在跨国公司资金运用、第三方外汇资金支付结算等重点领域创新,尽可能放宽指标容忍度,满足经济主体外汇市场发展需求。

(三)建立健全银行外部数据库体系

数据分析是外部监管最重要手段,目前外汇管理已经实现了内部数据的集中利用和分析,有效的指导了外部监管工作,实现较好的监管效果,但对于外部数据归集和整理处于薄弱环节。下一步,应逐步完善外部数据的归集和整理,实现银行全口径数据库建设,其他外部数据运用应用服务平台,建立经济主体数据的自主报送,多种途径和多种手段完善外部业务数据,为外部监管指标体系的执行提供数据支持。

(四)外汇局自身监管框架的及时调整

当前外汇管理局的机构设置与职能设置尚未跟上外汇管理形势发展需要。主要表现在:外汇局内部业务管理按条线模式设置部门和岗位,各部门、各岗位之间缺乏有效的工作协调机制;外汇局上下级之间的工作协同不够,不利于实现外汇监管精准化的要求;各省外汇局之间跨区域协作缺乏日常化、规范化管理制度等,上述问题亟待在今后的外汇管理体制改革中加以解决。

作者简介:张利民(1973-),男,河南安阳人,研究方向:跨境资金流动风险防范。

作者:张利民

金融业务外汇监测管理论文 篇3:

海南自贸港建设对银行业的影响及对策

摘   要:本文通过归纳《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中的金融发展要点,结合海南省银行机构发展现状,分析了自贸港建设对银行业在市场竞争、跨境资金业务、利率市场化进程、业务创新及风险防控等五个方面的影响,并有针对性提出了发展对策建议,对帮助银行机构抓住这一历史机遇,实现转型跨越式发展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关键词:海南自贸港;银行;影响;发展对策

DOI:10.3969/j.issn.1003-9031.2020.10.008

《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总体方案”)已正式出台,标志着海南建设发展迈入自贸港的新时代。总体方案指出海南自贸港建设要聚焦旅游业、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培育具有海南特色的合作竞争新优势。银行业作为现代服务业中的一员,是海南自贸港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海南区域银行业的发展程度与自贸港内在需求存在一定差距,银行业应按照总体方案的规划方向,紧抓发展机遇,加快转型升级,实现与自贸港“共命运、同成长”。

一、总体方案中的金融业发展要点

总体方案在投资自由便利、跨境资金流动自由便利和风险防控等方面构建了前瞻性的政策制度体系,为海南银行业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

(一)对标国际最高水准的投资自由便利

国际成熟的自贸港既是自由贸易中心,同时也是金融自由投资中心,都具备宽松的市场准入机制和完善的产权保护制度,使市场主体在公开、透明、可预期的投资环境中充分发挥自身活力。

总体方案要求对标国际最高水准的投资自由便利,对金融业开放提出明确目标。一是放宽市场准入。海南自贸港将率先实施支持金融业对外开放政策,支持符合条件的境外证券基金期货公司在港设立独资或合资金融机构。二是加快产品服务创新。金融机构要为旅游、现代服务、高新技术等重点产业发展服务,创新金融产品,提升服务质效;支持在优化升级现有交易场所的前提下,推进产权交易场所建设,研究允许非居民按照规定参与交易和进行资金结算,并推动发展相关场外衍生品业务。三是加速与国际接轨。支持港区内已设立的交易场所在会员、交易、税负、清算、交割、投资者权益保护、反洗钱等方面,建立与国际惯例接轨的规则和制度体系。四是加快科技创新应用。依法有序推进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金融科技领域研究成果在海南自贸港率先落地。

(二)对标国际最高水准的资金自由流动

国际成熟的自贸港内贸易、投资等各种用途资金流动高度自由,并能保障各国货币自由兑换流通,而资金自由流动促进了银行业蓬勃发展。

总体方案要求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重点围绕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分阶段开放资本项目、有序推进海南自由贸易港与境外资金自由便利流动。一是构建多功能自由贸易帐户体系,以国内现有本外币帐户和自由贸易帐户为基础,构建海南金融对外开放平台,通过金融帐户隔离,建立资金围网,为海南自贸港与境外实现跨境资金自由便利流动提供基础条件。二是扩大直接融资渠道。支持发行公司信用类债券、项目收益票据、住房租赁专项债券等金融产品;对有稳定现金流的优质旅游资产,推动开展证券化试点。三是拓宽间接融资路径。服务贸易领域开展保单融资、仓单质押贷款、应收账款质押贷款、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等业务;支持涉海高新技术企业利用股权、知识产权开展质押融资,规范、稳妥开发航运物流金融产品和供应链融资产品。四是建立健全跨境支付业务相关制度,营造良好的支付服务市场环境,提升跨境支付效率。五是允许符合一定条件的非金融企业根据实际需要借用外债,最终实现海南自贸港非金融企业外债项下资金兑换。

(三)对标国际最高水准的风险防控体系

国际上非一体型的成熟的自贸港均具备“一线放开,二线安全高效管住”的风险防控体系。在完备体系下,既能防止“病毒外侵”,又能增强自身免疫,促进港区内银行业健康稳定发展。

总体方案要求在风险防控体系方面制定有效措施,有针对性防范化解贸易、投资、金融、数据流动等领域重大风险。一是打造资金流信息监管系统。在金融风险防控方面将优化金融基础设施和法治环境,加强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依托资金流信息监测管理系统,建立健全资金流动监测和风险防控体系。二是构建跨境资本流动宏观审慎管理体系。建立自由贸易港跨境资本流动宏观审慎管理体系,加強对重大风险的识别和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防范,并构建适应海南自贸港建设的金融监管协调机制。

二、海南银行业发展现状

海南建省30多年来,海南银行业发展虽历经起伏,但总体与区域经济发展一致,保持了向上攀升的势头。目前随着总体方案的出台,各类银行纷纷布局,相关金融业务处于蓄势待发状态,区域银行业发展呈现以下几方面特点。

(一)机构布局梯队初显

截至 2019 年末,海南省已入驻大、中、小各类型银行,形成多元化银行业体系。其中,政策性银行分行3家,大型银行分行6家,股份制银行分行9家,城市商业银行1家,农村合作金融机构 21 家(其中农村商业银行 9 家、农村信用社法人社 12 家)、外资银行 1 家、新型农村金融机构 22 家(其中农村资金互助社 3 家、村镇银行 19 家)①。

(二)产品创新萌芽初现

各家银行的自贸港业务处于探索初期,仍以传统业务为主导、创新业务为辅助,主要局限于原有传统账户下的业务,跨境人民币和自由贸易账户分账核算单元业务体量有限。相关业务创新案例大多只是个案,暂未真正推开。但各家银行对业务创新均高度重视,主要涉及存贷款利率市场化创新、账户支付结算创新、自贸港企业融资创新、资金管理创新、对外直接投资业务创新等方面。如自由贸易账户业务创新方面,部分国有商业银行已全面铺开为符合条件的机构和个人开立自由贸易账户(FT账户),并依托该账户开展外汇收支和贸易融资等业务;融资方式创新方面,某大型国有商业银行分行研究企业“走出去”的融资需求,为自贸港内企业办理基于区块链技术下的出口应收账款融资业务。

(三)风险防控尚需完善

从海南银行业发展情况看,风险整体可控,发生区域风险可能性不大,但受世界经济下行压力增大、国内经济结构持续调整、区域经济政策转型未定、个别大户风险凸显等因素影响,海南省金融风险指标震荡加剧,防控压力加大。近三年全省银行业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处于相对高位(2017年三季度不良余额104.71亿元,不良率1.28%;2018年三季度不良余额200.19亿元,不良率2.27%;2019年三季度不良余额104.15亿元,不良率1.82%)②。此外,目前港区内基于国内传统金融业务为主的風险监管体系相对薄弱,对防控跨领域、跨机构、跨境等新型金融风险经验缺乏。

三、海南自贸港建设对海南银行业的影响

总体来看,随着政策逐一落地、建设逐步成熟,自贸港内企业经营环境必将走向优质,国内外市场主体也将随之扩大,银行结算业务量特别是国际业务结算量将随之倍增,具备先天优势的国内银行定会加倍受益。但与此同时,金融开放力度加大以及对外资银行准入限制减少将势必加剧银行间的竞争,对区域银行业发展会造成较大影响。

(一)市场开放将形成同业竞争的“主战场”

总体方案指出放宽各类市场准入,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全球大多数自贸港金融开庭程度高,境外资本进入自由。以目前世界著名的中国香港地区、新加坡自贸港等为参考,它们均已成为全球国际金融中心,港区内银行业发达。如中国香港地区向外资银行全面开放,逐步采取更加自由的金融政策,形成了以外资银行为主体、以进出口贸易为主要服务对象的银行体系,最高峰银行达到382家。新加坡在金融领域实行宽松的市场准入政策,外资进入只需向主管部门备案,高效、宽松的准入环境吸引了全球金融机构集聚。随着海南自贸港的建设加速,这里将成为全球金融机构的必争之地,入驻的国内外银行将呈几何级数增长,市场竞争愈发激烈,但同时应该看到集聚效应的产生对于促进银行机构的迭代更新,提升整体金融服务水平具有积极意义。

(二)市场开放将形成跨境资金的“蓄水库”

总体方案指出有序推进海南自贸港与境外资金自由便利流动。银行业作为追逐资金流向的行业,自贸港跨境资金流将为银行外汇业务的发展带来广阔发展空间。世界上大多数自贸港放开资本项目管制,允许境外资金自由汇兑、进出和流动,这将创造巨大外汇交易市场,同时为跨境人民币使用提供宽广的平台。如中国香港地区实行港元同美元挂钩浮动,允许外汇自由汇兑,日均交易额约5500亿美元,外汇成交额占全球4.2%,且中国香港地区拥有最大的离岸人民币资金池,处理全球约7成人民币支付交易,人民币外汇交易量亦居全球首位①。可以预见海南自贸港发展将带动海量的跨境资金流动,这将推动港区内银行跨境资金业务飞速发展,成为其效益增长的“新引擎”。

(三)市场开放将成为利率市场化的“加速器”

从客户端来看,由于自贸港资金流动高度自由的特点,企业议价能力受资金来源多元化以及多层级公司聚集化等因素影响将进一步加强,具体表现为要求降低融资价格和提高自由资金收益。从银行端来看,由于自贸港内金融市场具有更大的开放性,金融机构间对资金的竞争其实质就是价格的竞争,资金价格整体将呈现“先降后稳”的趋势。同时因为币种的多样性,不同币种金融产品之间也存在着一定套利空间,银行的利率自主定价会受到较大制约。这些都使银行业以存贷利差收益为主的利润结构发生根本性转变,从而迫使银行改变传统的经营模式和结构,寻求更多更新的利润增长点以顺应市场需求。如中国香港地区从2011年7月起告别长达38年的利率管制,正式迈入“自由市场”时代,在短短几年内净息差快速收窄,对香港银行业造成深远影响。

(四)金融开放将成为业务创新的“孵化器”

从自贸港建设大环境来看,未来跨国公司的大量进入、跨境资金的大额流动以及跨境业务的大幅增长都向市场提出了业务创新的迫切需求,这将倒逼银行业加速推进业务创新,以满足自由市场需要。从银行自身转型发展来看,面对利率市场化加速带来存贷利息差收窄的事实,为了保持市场地位稳定和利润增长,银行将自内催生出寻找新利润增长点的动力,众多创新业务也随之孕育而生。以中国香港地区为例,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香港银行业逐步演变出一系列经营创新格局:从原生产品到原生、衍生产品并举;从经营单一产品到经营组合产品;从单业经营至混业、多元化经营;从让客户选择产品到为客户量身定做产品;从“物有所值”服务到“物超所值”服务;从人民币离岸交易业务中心到引入新的虚拟银行发牌制度。

(五)风险防控将成为金融开放的“护航舰”

在自贸港发展体系内,银行同业竞争、跨境资金流动、利率市场化放开以及业务创新加速等方面的演化均离不开完备风险防控体系保驾护航,银行业这株嫩苗在自贸港这片沃土能否茁壮成长的根本就在于风险防控水平。同时,完备的风险防控也是港区内实现贸易自由、资金流通自由的必然要求。如本外币自由汇兑产生的敞口头寸、参与国际金融市场衍生工具交易等新兴业务对银行业风险防控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将促使银行业加强对国际金融市场风险管理研究,实现在风险可控前提下各类经营业务健康可持续发展。以中国香港地区为参考,经受了历次金融危机考验的香港,拥有亚洲最健全的金融风险防控监管体系,这确保了金融市场稳定, 保持国际金融界对香港金融体系的信心。根据《全球金融中心排名指数》,中国香港地区的监管效率全球第三、亚洲第一。

四、海南自贸港银行业发展对策

在海南自贸港建设的大背景下,港区内的各家银行只有增强生存能力、凸显自身特色,才能在未来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只有摒弃同质化、加快转型升级,才能在新发展格局中走在前列;只有扩展视野、开拓进取,才能在高水平开放中勇立潮头。

(一)以经营管理模式创新为核心拓展“主阵地”

受同业竞争加剧影响,海南自贸港内银行业只有在经营管理上找准了自身战略定位,才能争取到与之相适应的发展空间,达到立稳脚跟、拓展“主阵地”的效果。一是国有大型银行应充分发挥自身大而全的优势,积极借助总部力量,争取总部支持,尽量获取更多独立授权,使得决策模式更为自由,业务拓展更为便捷,在经营管理模式上可向总部申请改制为独立子公司模式,将自身打造成为类境外独立子公司经营单元。二是股份制银行应紧紧抓住自身灵活的特点,以灵活的经营方式抓住自由发展机遇,抢滩进入即将设立的能源等各类交易场所投资业务,突破境外人民币资金拆借等暂未涉足的新兴经营领域,将自身打造成以“新兴化”为标签的自贸港银行。三是属地化银行应紧紧抓住自身接地气的特点,通过抓好属地化业务经营管理,找准自贸港建设与乡村振兴和脱贫建小康等方面的业务结合点,进行重点攻关,坚守“本小土”的特色,将自身打造成以“本地化”为特色的自贸港银行。

(二)以客户服务模式创新为工具深耕“试验田”

银行的发展以服务客户为基础,在支持海南自贸港建设中更应体现“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模式。一是服务客户的定位。各类银行应超前探索建设自贸港分行,将其作为连接内外服务的窗口,以自贸港为平台,对接全行乃至全球客户资源,充分发挥窗口示范作用为客户提供优质的綜合化服务。二是服务客户的渠道。各银行机构应根据国际市场规则体系建立自贸港业务专属服务渠道。线上渠道方面各银行应充分发挥科技优势,尽快开发增设自贸港专属移动银行版APP,将智能化、便捷化、一站式服务化融入其中,让客户充分体验不一样的自由便利;线下渠道方面各银行应全面梳理布局,在网点增设自贸港专属服务区,以满足境内外跨境收支需求,提升客户满意度。三是服务客户的产品。银行业应以银政企为核心创新产品服务,重点对接好海关、税务、市场监督等与自贸港战略建设相关的政府部门,紧紧围绕这些部门开展产品创新研发,在所涉及平台上嵌入完备的金融功能,打造集结算账户开立、税款缴退、供应链金融、保险等业务为一体的综合产品体系,让客户体验“一点接入、全流程办理”的优质服务。

(三)以绩效考核模式创新为抓手挥动“指挥棒”

绩效考核是银行经营发展方向的“指挥棒”,挥好这一“指挥棒”对海南自贸港内银行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一是在总体架构上,各银行机构应站在自贸港的战略高度,以自贸港业务发展为中心,以加速创新转型为方向,创建适应自贸港的全新考核体系。二是在指标设置上,各银行机构应紧盯自贸港业务的发展走势,在保留传统存贷款及利润贡献类指标的同时,增设自贸港特色业务指标体系,如可设置与FT账户相关的指标(如FT客户存款、FT客户净增数、国际结算量等),以及与自贸港特色业务有关的收益类指标(如特色理财产品类收入、自贸港债券类收入、自贸港基金类收入等)。同时适当增设非财务考核指标,如自贸港首单业务、自贸港拓展首位境外客户等,以此增强行内协同作战能力,扩大市场影响力。三是在模式转换上,由于现有体系已运转多年,新考核模式需要适应时间,因此,各银行机构应设置考核模式转换的过渡期,过渡期内分阶段引入自贸港特色业务发展指标,并逐渐增加权重,引导其向自贸港特色银行转变,提升服务自贸港建设的能力。

(四)以风险管控模式创新为基底筑起“防火墙”

风险可控是海南自贸港银行稳健发展的首要前提,各家银行机构在港内开展各项业务和服务一定注重平衡好创新发展与风险防控之间的关系,只有“风险可控”才能确保“基业长青”。一是打造与国际接轨的风险管理架构。港内各家银行应按照总体方案要求充分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密切关注国内外经济环境变化和市场发展趋势,突出动态、审慎及前瞻的风险管理理念,打造全方位、全时段、全流程的风险监控平台,严防各类风险对港内银行业造成的冲击。二是建立与海南自贸港相适应的风险防控网。在全岛宏观风险防控体系这张大网下,各家银行机构应依拖自身特点,完善包含金融市场、产品、渠道、客户和金融行为的风险监控网状点,彻底织牢防控网,实现境内外市场、行业与业务等风险监测全覆盖。尤其应着重借助人民银行牵头建设的全岛资金流动监测平台,运用融资杠杆率、风险集中度、流动性和期限匹配等指标,加强对跨境资金流动宏观审慎管理。三是在风险管理中凸显科技应用。各银行机构应充分发挥科技力量,将区块链、大数据、5G等先进技术应用到风险管理中,尽快推进传统风险管理向智能监管转变,提升海南自贸港金融风险监测预警和反馈处置的能力。

(责任编辑:夏凡)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N].人民日报,2020-6-2.

[2]胡晔.海南发展现代金融服务业的路径思考[J].海南金融,2018(4):33-37.

[3]潘再见.香港金融服务自由港建设的经验借鉴[J].港口热点,2014(20):17-19.

[4]潘小军.商业银行服务自由贸易港区发展战略研究[J].科学经济会,2018(4):72-77.

作者:万聪

上一篇:案例教学课程工商管理论文下一篇:企业管理会计职能定位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