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务寿险公司管理论文

2022-04-18

在保险行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寿险业的发展也得到了新的机遇,同时,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于寿险产品的需求也不断增强。在这一发展背景下,寿险公司应该高度重视全面预算对管理会计体系的构建,从而能够以更少的投入完成产品的研发及销售,满足人们对于寿险产品的新需求,促进公司的发展。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业务寿险公司管理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业务寿险公司管理论文 篇1:

我国寿险业代理人欺诈问题及其防范

[摘 要]寿险代理人在我国寿险业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随着寿险业不断发展,代理人规模随之扩大,由此产生的欺诈问题也层出不穷。文章首先分析了我国寿险业代理人的欺诈行为;其次研究了产生欺诈行为的原因;最后提出了几点防范寿险代理人欺诈行为的对策。

[关键词]寿险代理人;欺诈风险;佣金制度

[DOI]10.13939/j.cnki.zgsc.2017.24.053

1 引 言

自1992年美国友邦在上海引入寿险代理人机制以来,寿险公司保费规模迅速增长。尤其是近年来,寿险代理人日益成为我国寿险业生存发展的中坚力量。随着寿险代理人队伍的不断壮大,代客户签字、虚假承诺、联合投保人骗保等各种欺诈行为不断发生,严重损害了寿险公司的声誉,造成保险公司经济损失,同时削弱了保险的社会功能。因此,对我国寿险业代理人欺诈问题进行研究,有利于规范寿险业代理人市场,为我国寿险代理人监管提供决策依据。

2 我国寿险业代理人欺诈行为分析

按照欺诈对象不同,寿险业代理人欺诈行为可以分为对投保人进行欺诈和对保险人进行欺诈两个方面。

对投保人的欺诈行为表现为:①假冒保险公司业务人员向客户推销保险产品,从而骗取保费;②在销售具有分红收益和保底收益的产品时,私自承诺寿险产品收益或分红,夸大保险责任范围,以及刻意向投保人隐瞒免责条款、新型产品保单利益的不确定性和投连、万能险扣除情况,以及退保可能产生的损失等内容;③对于不发生保险事故就没有赔付的险种,私自收取保费且不上交公司,若不发生保险事故,则将保费据为己有;④以私刻公章、伪造单证及保险合同等形式给投保人造成保险公司已经承保的假象,进而侵占保险费;⑤以代客户办理退保和保单质押贷款等方式进行诈骗,没有将退保金和保单质押贷款发放给投保人本人。

对保险人的欺诈行为表现为:①为获取更多佣金,伙同投保人隐瞒真实信息,甚至怂恿投保人违反最大诚信原则,带病投保,实现与投保人的“双赢”,导致保险公司劣质保单数量增长,经营风险加重;②代理人利用工作或职务便利,与被保险人、受益人串通伪造保险事故,骗取赔偿金;③业务员本人冒充或让他人代替客户接听公司电话回访;④协同客户让他人顶替体检,或在客户不知情的情况下擅自找他人顶替体检,甚至自己代替客户体检。

3 我国寿险代理人欺诈问题原因分析

经过调查研究,产生寿险代理人欺诈行为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3.1 寿险代理人绩效考核机制不合理

目前,绝大多数寿险公司对代理人的考核都是以业绩为主,在这种体制下,寿险代理人的趋利心理会诱导欺诈行为的发生,甚至泛滥。

3.2 寿险公司管理层渎职不作为

寿险公司分支机构区部经理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寿险公司分支机构区部经理所下发的具有误导性的材料以及对代理人本身具有误导性的培训,是造成某些寿险代理人误导客户的主要因素之一。例如,某些寿险产品不排除有负收益率的可能,而在培训时对这种情况只字不提。

3.3 佣金制度不合理

我国寿险公司现行的佣金制度首期佣金率很高,多达40%。续期佣金逐年递减,寿险代理人获取续期保费的5%至8%,一般只有3至5年,而且续期佣金之和没有首期佣金多。这种高首期低续期的佣金特征,尽管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代理人开拓市场的信心,但也容易使代理人产生获取短期高额回报心理,误导甚至欺诈消费者购买保险产品以获取较高首期佣金。

3.4 寿险代理人员整体素质不高

目前,我国寿险公司大多采用人海战术作为增员模式,以规模庞大的“人民战争”来夺取市场份额。寿险公司在增员时降低代理人准入门槛,大肆增员,导致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下降。由于进入门槛比较低,寿险代理人的素质良莠不齐,再加上签的是代理合同而不是劳务合同,不享受保险公司正式员工的津贴和福利,薪水完全依赖业务提成。因此,一些寿险代理人为了获取高收入,就只好剑走偏锋,误导或诱导消费者投保,致使损害保险公司甚至保险业形象的欺诈行为时有发生。

4 我国寿险代理人欺诈风险防范对策

根据以上研究,为解决我国寿险代理人欺诈问题,提出以下几条防范对策。

4.1 成立保险反欺诈机构

为了提高对保险欺诈的侦破率和打击力度,欧美等国家成立区域性甚至全国性的保险反欺诈机构,如美国各州保险反欺诈局、全美保险反欺诈联盟以及全美保险反欺诈犯罪署等。保险公司理赔是我国目前打压保险欺诈的关键环节,对一些疑难索赔,往往依赖于理赔专家及其多年经验,有时甚至需要公安机关的协助,这种方式往往效率不高。为提高保险反欺诈效率,可以借鉴欧美国家经验,由中国保险业协会和中国保监会牵头建立全国性保险反欺诈机构,地方保险业协会和地方保监局牵头成立区域性保险反欺诈机构,各保险公司参与,公安机关协助配合,并建立共享数据平台,共同打击保险欺诈。由于保险反欺诈机构调查保险欺诈的专业性,一旦发现代理欺诈行为,可以立即查处,在一定程度上迫使保险代理人在合法的范围内拓展业务,从而从心理上不敢欺诈。

4.2 重视代理人选拔

提高入行门槛,规范代理人队伍,提升寿险代理人的社会地位。摒弃大多数保险公司采用的“人海战术”,逐渐降低并杜绝低学历低素质人员充斥代理人队伍的状态,选拔可以为客户提供专业而全面的金融保险理财服务的精英级代理人。

4.3 寿险业代理人信用评级制度

为代理人建立诚信档案,完整记录代理销售情況和客户投诉情况。每当发生欺诈客户和欺诈公司的行为,进行扣分,信用评分低于最低标准时,予以开除处理。另外,每年年中和年底对信用评分优异的代理人进行表彰,以提升代理人归属感,激励代理人合法合规营销。

4.4 佣金调整

降低首期佣金比例,将其平均分配到续期佣金中。这种做法适当平衡了佣金收入“头重脚轻”的状况,保护了代理人应有的权益,可以促使代理人为客户提供长期的服务,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保险代理人为获取短期高额收入而产生的欺诈行为。另外将佣金与保费之外的指标进行挂钩,如客户回访满意度,根据回访情况提高客户满意度较高的代理人的佣金等级,另外增加寿险代理人因欺诈行为而产生的成本,以促使代理人认真工作,远离欺诈行为。

参考文献:

[1]许敏敏.论我国寿险业个人代理人的现状、问题及政策建议[J].特区经济, 2012(11):185-187.

[2]黄鑫.我国寿险个人代理人营销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海南金融, 2012(8):85-88.

[3]凌士显.我国寿险营销中个人代理人不诚信问题及对策分析[J].金融经济月刊, 2012(5):50-52.

[4]赵祎.GDPI公司寿险代理人管理问题诊断与对策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 2012.

[5]刘从敏.需要层次理论视角下我国寿险代理人激励方式研究[D].哈尔滨:东北农业大学, 2013.

作者:周亚 田丽秀

业务寿险公司管理论文 篇2:

浅析运用全面预算管理推进寿险公司管理会计体系的构建

在保险行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寿险业的发展也得到了新的机遇,同时,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于寿险产品的需求也不断增强。在这一发展背景下,寿险公司应该高度重视全面预算对管理会计体系的构建,从而能够以更少的投入完成产品的研发及销售,满足人们对于寿险产品的新需求,促进公司的发展。本文将通过分析全面预算管理对推进寿险公司管理会计体系构建的相关作用,进而探讨当下寿险公司管理会计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同时提出相应的优化策略,最终促进寿险公司的发展,以满足人们对寿险产品的高度需求。

一、引言

在寿险公司的财务工作中,管理会计工作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保证寿险公司稳定发展的重要前提,而全面预算管理是公司效益性的有力保障,因此,通过运用全面预算管理推进管理会计体系的构建是寿险公司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本文通过分析全面预算管理对管理会计体系构建的思考,寻找促进财务工作高效开展的方法,从而促进寿险公司的发展和内部建设。

二、存在的问题

(一)制度不健全

很多寿险公司在发展中,会运用全面预算管理,以期充分构建管理会计体系,但是,在进行管理会计体系构建的过程中,能够明显发现全面预算管理制度的不健全,导致体系构建工作缺少充分的保障。由于缺失健全的全面预算管理制度,导致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缺少重要的前提保障,从而严重影响了管理会计体系的有效构建。即由于未能建立健全全面预算制度,导致相关管理会计体系的构建过程缺乏科学性的前提保障,严重影响了后期工作的有效开展。因此,在构建寿险公司进行管理会计体系构建时,应该重视全面预算管理制度的建立,从而为管理会计体系的构建奠定良好的基础,进而有效促进这一工作的高效开展。公司管理人员也应该重视这一工作对于后期建立管理会计体系的重要意义,时刻以高度的思想认知参与到制度的建设工作中去,保证工作开展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因此,会计工作人员应该重视管理会计体系构建对于公司发展的重要性,从而能够将建立完善的全面预算管理制度作为体系构建的基础,促进寿险公司的高效发展。

(二)认识不全面

保险行业目前尚处于朝阳行业,相关的制度和体系等仍在建设过程中,在开展全面预算管理工作时,也存在着认识不全面的问题,导致管理人员不能够将全面预算管理工作与管理会计体系构建进行紧密联系,导致两者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性,难以发挥以全面预算管理作为构建管理会计体系的基础的作用,导致这一工作的开展丧失了许多积极性,严重影响寿险公司的稳步发展。同时由于部分管理人员在管理过程中缺少对预算管理工作的全面认知,导致在筹建分支机构的过程中缺乏对分支机构的宣导,最终导致分支机构从成立伊始就欠缺对全面预算管理的全面认知,,严重阻碍寿险公司管理会计工作的开展以及公司的向上发展。对于寿险公司来说全面预算管理工作是十分关键的一步,只有公司相关管理人员对于这一工作开展拥有足够的认识,才能深入落实这一管理,从而避免片面性问题的出现,最终在进行管理会计体系构建的过程中充分发挥这一管理方式的高效性,这样的管理认知才能正面促进会计管理工作的发展。寿险公司在做大做强的道路上任重而道远,相关管理人员应该认清全面预算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保证管理工作开展的高效性,最终在一定程度上对有效构建管理会计体系作出贡献,让寿险业在认知上得到质的飞跃。

(三)考核机制问题

细观寿险公司进行全面预算管理工作的发展,由于没有对相关机制进行完善优化,导致在考核制度以及激励制度上出现问题,严重挫败了企业内部发展的积极性。针对全面预算管理工作,没有根据公司的实际情况建立合理的考核标准与激励机制,导致无法在管理会计工作中发挥全面预算管理的推动作用。另一方面,在管理会计工作进行时,相关人员未能明确考核机制对寿险公司会计部门发展的关键影响地位,以致难以将考核制度与激励制度与实际的分析研究结合,造成两项制度的严重失衡,不利于寿险公司会计部门的发展。因此,相关考核机制与激励制度的制定还需要多方面的考虑,管理人员应该确保这一工作的开展能够有效提高财务人员的积极性,才能保证管理工作的有效落实,从而促进寿险公司的快速发展。在制定考核机制的过程中,制度制定者应该深入财务部门,结合实际情况将全面预算管理融入到考核指标中,从而保证制定的考核制度與激励机制健全且紧密联系实际情况,保证在后期的应用过程中能够充分调动其积极性,最终促进管理会计体系的完善构建,促进寿险公司内部的健全与稳定。

三、体系构建

(一)完善制度体系

要想全面分析寿险公司的全面预算管理工作,就不能忽视相关人员这一管理工作制度体系的完善作用,以完善的制度体系作为管理会计体系构建的前提基础,保证管理会计体系在构建的过程中保持高度的科学性,从而满足科学性的管理要求,提高管理会计体系构建的效率和效果。在进行制度体系完善和健全的过程中,管理人员应该重视财务部门的实际情况,要保证这一制度体系的开展立足于满足管理会计体系的构建,同时还要满足寿险公司的发展要求,最终使这一制度体系的完善建立成为公司发展的重要推动力。管理人员应该在制度体系完善的过程中紧密联系公司内部的实际发展情况,保证制度体系的合理性与高效性,并将保障作用落实到最终应用制度体系的过程中,避免在制度体系完善和建立的过程中过分要求业务的提升,从而阻碍公司内部的积极性和发展性,不利于会计管理体系的有效构建[4]。管理人员应当明确和重视全面预算管理对于企业内部发展的重要发展意义,从而能够从建立完善的制度体系着手,保证性质的科学合理,帮助相关会计管理体系的完整构建。

(二)正确全面认识

正确全面的认识在寿险公司全面预算管理工作的开展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管理人员的观念偏差或认识不全面,必然会导致在工作开展的过程中出现形式化的问题,也会抑制寿险公司的发展,因此,无论是管理人员还是基层参与者都应该高度重视正确全面认识全面预算管理工作,要自觉在工作落实的过程中保证认知的科学性、合理性与全面性,从而促进全面预算管理工作的高效开展。

寿险公司中,规范的管理会计工作是保证公司合规经营的重要基础,全面预算管理工作是效益性的催化剂,但是应用全面预算管理对管理会计体系的构建,对专业度有着很高的要求,这就需要管理人员拥有较高的专业素养和认知能力,在认知能力和专业能力的基础上,才能保证全面预算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且能够对管理会计体系的构建产生积极性推动作用,同时可以满足寿险公司的发展需求,促进寿险公司的高效发展。全面预算工作的开展,要求管理人员时刻保持正确的认识,从根本上认同全面预算对寿险公司发展具有积极作用,从而在工作开展的过程中以正确的态度对待这一工作,保证自身的管理工作能够充分满足促进构建管理会计体系的诉求,从而能够明确自身的发展方向和寿险公司的发展目标,将以管理会计体系作为寿险公司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完善考核机制

全面预算管理工作对于相应的考核制度以及激励机制具有高度的要求,合理的考核制度与激励机制能够有效协调公司内部的资源配置和业务倾向,从而能够促进员工高效工作的同时也能注重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因此,在开展全面预算管理工作时,应该重视对相关考核制度与激励机制的合理性探索,从而在开展工作中能够最大程度地提高员工的积极性和专业性,进而促进会计工作的健康发展。另一方面,在保险公司的发展过程中,创新也是公司壮大的重要保障,因此,管理人员在进行考核制度与激励机制的制定时,要重视考核制度对员工创新能动性的重要激励作用,在将相关的考核指标与实际情况进行深入关联后,再制定出相应的考核制度与激励机制,,保证能够在管理过程中充分发挥制度和机制的促进作用,避免由于考核方式的不合理造成员工产生挫败情绪,阻碍寿险公司蓬勃发展。同时,管理人员也应该高度重视激励机制的合理性与科学性,保证在管理工作开展的过程中这一机制能够有效促进员工的个人发展,为员工提供上升空间,有效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最终则能够促进寿险业和谐发展。通过对全面预算管理工作的考核制度与激励机制的合理探索,能够保证这一管理方式在应用的过程中得到有力保障,避免出现由于考核方式的不合理和激励机制的不科学造成寿险内部工作积极性低下、上升空间狭小的问题。

四、结语

随著人们生活质量水平的不断提高,对于寿险产品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寿险公司会计工作开展的过程中,应该重视应用全面预算管理对其进行管理会计体系的构建,从而有效提高会计工作效率,促进公司的发展。

(作者单位:招商局仁和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珠海分公司)

作者:梅一枝

业务寿险公司管理论文 篇3:

非寿险公司经营模式研究

【摘要】企业的商业模式与管理模式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二者相互影响,互为支持。中国非寿险公司的不断改革与发展,需要商业模式与管理模式的齐头并进,这就要求我们要以商业模式的创新改进为导向,以管理模式的变革与提高为支持,共同促进非寿险公司经营模式的转型与推进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商业模式 管理模式 创新 统一

一、非寿险公司的商业模式

(一)商业模式的内涵

商业模式是一个组织在明确外部假设条件、内部资源和能力的前提下,用于整合组织本身、顾客、供应链伙伴、员工、股东或利益相关者来获取超额利润的一种战略创新意图和可实现的结构体系以及制度安排的集合。

企业商业模式包括三个含义:其一,任何组织的运作模式都隐含有一个假设成立的前提条件,这些条件构成了组织运作模式存在的合理性。其二,组织的运作模式是一个结构或体系,它们相互作用形成了模式的各种运动。其三,组织运作模式所包含的创新还是一种战略变革,是使组织能够获得长期优势的制度结构的连续体。

(二)对商业模式的理论研究及观点

1.战略思想论

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彼得·F·德鲁克最早将商业模式称为组织的或公司的经营理论。加拿大著名管理学家亨利·明兹伯格把企业组织的商业模式称为“战略思想”,他指出:“与战略规划截然不同,战略思想是综合性的,它包含直觉和创造精神。战略思想的成果是企业的一个整体的概貌,一个愿景目标的不太精确的阐述。”

2.商业模式变化的环境条件论

布兹-艾伦&汉密尔顿公司管理咨询顾问艾伯特·维西奥认为整个系统必须产生额外的系统价值,而非仅仅只是这五个构成部分的个别价值,系统价值主要取决于决定组织内部与外部需要产生什么样的价值;加强管理各构成部分的绩效标准。

3.商业模式的价值创造论

美国密歇根大学商学院公司战略学助理教授阿兰·阿福亚赫博士认为,应当把商业模式看成是公司运作的秩序,公司依据它使用其资源、超越竞争者和向客户提供更大的价值,依据它获利。因此,应当把商业模式看成是公司为自己、供应商、合作伙伴及客户创造价值的决定性来源。拉菲尔·阿米特和克里斯多夫·左特认为,商业模式是企业创新的焦点和企业为自己、供应商、合作伙伴及客户创造价值的决定性来源 。

总之,对于企业组织来说,商业模式并不仅仅代表一种经营思想、价值观念或者某种营销创新思路,而是一种经营创新思想的具体实现形式,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一套完整系统的经营机制,重点强调的是企业组织内部各组分之间的有机联系。

(三)非寿险公司的商业模式

1.非寿险公司商业模式的涵义

如同一般企业的商业模式,非寿险公司的商业模式即为其所构建的一整套提升企业与客户价值的要素集合。

商业模式的结构为三个基本的组分:顾客、供应商和股东,在这三个组分中,顾客、供应商与企业构成一条价值创造链,股东影响到企业的产权结构和初始的资源条件。因此,对于非寿险公司而言,其选择什么样的商业模式主要受到两个主要因素的影响,一是公司本身,另一个则是顾客。前者是商业模式的设计者、选择者和决定者,后者是商业模式作用的对象。企业是模式的主体,采用何种模式与企业需要在多大范围内实现其公司价值有关。比如,采用传统纵向一体化战略的企业与采用集中战略的企业不同,其实现价值的范围不同,涉及到的细分市场不同;对于顾客而言,在与企业进行产品和服务的购买时,也存在顾客价值的实现问题,意味着顾客需要与多少个企业组织产生交易关系,也就是顾客实现其价值需要时所发生的交易的对象数量。

一般而言,组织商业模式设计的三个方向:最佳产品,客户解决方案和系统锁定。因此构成三种相应的商业模式类型 。对于处于服务业高端地位的金融行业来说,三种模式皆有实现的合理基础。但由于服务行业的特殊性,以及金融产品的特质所决定,金融行业采取客户解决方案的商业模式最具有合理性。该模式强调给客户带来的价值,以及客户的学习效应。通过一系列产品和服务的组合,最大程度地满足客户的需求。这种商业经营战略的重点是锁定目标顾客,提供最完善的服务;实施手段是学习和定制化。实施这种商业模式往往意味着企业需要与供应商和客户进行合作和联盟,大家一起来为客户提供最好的解决方案。因此,非寿险业的拓展,必须依赖于对于目标客户中心的一些列组织行为,以此集合企业内外的各种要素,才能建立有效的商业模式。

2.影响非寿险公司商业模式的因素

第一,市场结构。

市场结构深刻地影响着市场中企业的商业模式。无论是行业内的大型,或者是小型企业,都需要在一定的市场结构中寻找利润最大化的生产供给均衡点。而不同的市场结构决定了这些企业的利润最大化均衡点是不同的。

第二,企业组织结构与管理模式。

企业组织结构与管理模式是否有效,会对商业模式的实施产生极大的影响。企业组织结构是形成企业架构的基本组成部分,包括股东及其权力机构,决策机构,监督机构以及执行机构等主体,以及各主体之间关系的制度安排。管理模式则是这些制度安排的关系类型,是保障企业有效运作的基本制度安排模式。任何公司的商业模式需要直接依托于一定的组织机构,人员,以及约束机制,才能进入到实施阶段。非寿险公司也不例外。如果没有合理的企业组织结构与高效率的管理模式支持,即使非寿险公司的商业模式设计再完美,也不可能获得持续的成功。

第三,监管法律与制度。

金融监管法律与制度,直接制约着非寿险公司的市场活动范围与空间。如金融领域曾经普遍实行的“分业管制”,“禁止兼业”等管制措施,极大地限制了非寿险保险公司的业务范围与种类。这对非寿险公司寻求多元化经营,追求范围经济效应产生了显著的抑制作用,对商业模式拓展与创新构成约束条件。而一旦管制放松,则非寿险公司的业务模式将会产生大规模的变化。

二、非寿险公司的管理模式

(一)管理模式的界定

管理模式是在管理人性假设的基础上设计出的一整套具体的管理理念、管理内容、管理工具、管理程序、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论体系并将其反复运用于企业,使企业在运行过程中自觉加以遵守的管理规则。

管理模式的形成过程,是以一定的管理理论或者管理思想为指导思想,结合管理环境的具体情况,采用一定的基本思想和方式,形成一套成型的、能供人们直接参考运用的完整的管理体系,通过这套体系来发现和解决管理过程中的问题,规范管理手段,完善管理机制,实现既定目标。因此,可以将管理模式理解为在管理过程中固化下来的一套(操作)制度系统。

(二)管理思想的变革与管理模式的新理念

现代管理思想和模式得到了迅速发展,到20世纪70年代现代管理思想体系已基本形成,表现出的思想特征可归为以下五个方面:一是人本观念突出,注重对人的积极性,创造性激励的管理思想。二是系统观念突出,即注意组织内管理层次、环节、部门、人员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制约,旨在优化整体功能的管理思想。三是择优决策观念突出,即决策必须是多角度、多因素分析之后的多方案比较。四是战略观念突出,它强调管理行为要高瞻远瞩,管理者要具有超前思维。五是权变观念突出,即管理行为没有放之四海皆准的模式,必须是随机应变,灵活调整 。

20世纪90年代以来,企业管理模式的变迁突出表现为三种具体理念的兴起:

第一,企业再造。一是从传统的从上至下的管理模式变成信息过程的增值管理模式;二是企业再造不是在传统的管理模式基础上的渐进式改造,而强调从根本上着手。

第二,建立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组织是未来企业的模式。

第三,组织结构的倒置,即未来企业组织中将产生权力的大规模转移。传统的组织结构是金字塔式的,最上面的是企业的总裁——中间层——基层。经济的快速发展,顾客的个性化日益突出,就要求将上述金字塔式结构倒置,应为:顾客——一线工作人员——管理人员。现场决策由一线工作人员决定,而上层领导变为支持服务。

以上三个方面都充分体现了企业“人本思想”导向的管理模式的特征。

(三)非寿险公司的管理模式

1.非寿险公司管理模式的内容

非寿险公司管理模式的核心,即在于如何树立管理模式构建的理念与类型选择。作为典型的金融服务业形态之一,非寿险业务的市场需求要求非寿险公司贴近市场,贴近多元化的客户需求。因此,非寿险公司管理模式构建的理念首先应该是“以人为本”,以客户需求为导向,以员工激励为条件,以此塑造企业文化,在此基础上构建非寿险公司的管理体系。那么,对于传统的非寿险公司来说,面临的企业再造及流程优化任务,必须以围绕客户需求的发掘与满足,加强市场反馈信息的传递与沟通能力,进行组织结构调整,重点是“倒置型”结构的建立,保障资源投入以基层为重,以一线为先,实现对公司高、中、基层员工的全面激励。

2.非寿险公司管理模式的决定因素

第一,来自于公司内部的公司治理结构因素。公司治理结构决定了公司决策与监督力量之间的权力分布和制约关系,也就决定了决策层与执行层之间的关系。这重关系是构建管理模式最重要的决定力量。国内非寿险公司基本上都是股份制企业,通过股份制企业规范的公司治理结构,进而约束公司管理模式的构建,这是国内非寿险公司管理模式的主要决定因素。

第二,公司决策层的管理理念与公司的企业文化。如前分析,公司决策机构的管理理念决定了管理模式建立的导向。公司文化是这种理念的外现,会直接反映出管理模式的内质。

第三,来自于外部的法律规定与公司文化传统因素。一个国家(地区)对公司的法律性规定,以及整个外部社会环境中的公司文化氛围,都会影响非寿险公司的管理模式设计原则。

三、非寿险公司的经营模式:商业模式和管理模式的统一

经营模式是企业配置资源并藉此持续不断地获取利润的方法集合,一般表现为企业提供产品或服务等的方式与途径。非寿险公司经营模式是指非寿险公司配置各种资源并藉此持续不断地获取利润的方法集合,一般表现为提供产品或服务、营运销售、盈亏衡量、风险管理等等诸多经营行为与管理活动。

本文认为:企业的战略因素决定了管理模式的长期生存能力,而战略的决策方向与实施则取决于商业模式的设计。一定的商业模式决策了相应的战略取向与实施路径。如果企业的管理模式与该战略不相匹配,那么,经过一个长的时期以后,客观形势必将逼迫企业管理模式做出相应的调整与改进。所以,非寿险公司的商业模式对其管理模式的运行会起到不可忽视的影响作用。同时,为实现战略而开展的各种商业模式活动,如营销活动等,均需要一定的管理模式与其适应,如此才能顺利推动这些执行活动的顺利实施。

因此,经营模式包括了商业模式与管理模式,是二者的集合。企业的商业模式与管理模式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二者相互影响,互为支持。其中,商业模式决定了企业的发展方向,是企业发展的“灵魂” ;而管理模式则构成企业运营的基础框架,是企业的“骨骼”,对商业模式的贯彻实施起着基础性的支撑作用。也就是说,如果没有商业模式的创新及有效发展,管理模式不可能长期持久成功;反之,如果缺乏管理模式的支持,商业模式的实施效率将会大打折扣,以至于失败。因此,中国非寿险公司的改革与发展,一定需要商业模式与管理模式的齐头并进,以商业模式的创新改进为导向,以管理模式的变革与提高为支持,共同促进非寿险公司经营模式的转型与推进,二者不可偏废。

总之,中国非寿险公司经营模式的创新与发展,必须由商业模式与管理模式的改进与变迁共同组成。

作者简介:梅雪松(1971-),男,重庆,研究方向:保险经济。

(责任编辑:赵春辉)

作者:梅雪松

上一篇:市场营销调整战略论文下一篇:电视媒介营销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