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教学学校管理论文

2022-04-19

【摘要】在教师进行教学反思的过程中,许多教师持有“不管就不做”的消极教学反思态度,导致教学反思效果受到限制。学校方面在教师教学反思中呈现的作用是巨大的。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教师教学学校管理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师教学学校管理论文 篇1:

学校管理风格与教师教学效能研究

摘 要:一切管理的落后、教育的落后、形象的落后都是观念的落后,只有理念的进步才能带动其他层面的进步。对于学校来说,理念体现在很多方面,其中学校的管理风格便是学校理念的一种,而其对学校各个方面的发展都有至关重要的影响。教师的教学效能是指教师对自己影响学生学习行为和学习成绩能力的主观判断。而这种判断又会影响教师对学生教育行为和对学生的期待,进而影响教师的工作效率。有多重因素可以影响教师教学效能的高低,其中学校管理风格又是至关重要的一个因素。

关键词:学校管理风格;教学效能;理念创新

学校的管理风格,实际上可以分为两个词,一个是“学校管理”,一个是“风格”,学校管理是一组固定名词,表达一种客观的意义;而“风格”一词则更多地体现人的主观能动性,是一种区别于他人的体现,是一种综合性的概念。一个学校管理要想形成自己的风格,首先要有自己的理念,其次要有自己风格的形象表达,即学校的软环境以及硬件环境,最后学校的管理风格要贯穿于学校的日常活动和日常教学之中,这样通过各个维度影响教师的教學效能,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一、学校管理风格之理念对教师教学效能的影响

学校理念是一所学校管理风格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孔子作为世界十大教育家之首,其众多教育理念也被世人所推崇,但实际上中国很多学校最缺的便是先进的现代教育思想,最不缺的是盲目的教育行动。中国在教育上的投入从来都不低,一个项目少则数千,多则十几万,然而很多项目效果并不明显。一种合格的学校领导理念,应该是要拓宽视野、打开思路、回归生活、凸显体验、感动生命、激发潜能、尊重创造,构建学的主体性和教的主体性,以学生为主体进行知识构建,以老师为主体进行知识传承,以实现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和谐共振。

举个例子来说,一所学校的校训是学校理念的精华,也是一所学校上至领导班子下到广大师生的追求。如,斯坦佛大学校训“愿学术自由之风劲吹”,其含义便是鼓励学校师生在学术面前自由无阻碍地前行,在斯坦福大学工作的教师,因其自由自在的工作状态,那么其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后,有理由相信学生可以自由地证明自己所讲,或对自己所讲提出疑问,那么教师教学效能自然要比普通学校要高一些。再如,清华大学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来源于1914年,梁启超先生到清华以“君子”为题做演讲,其中引用《周易》中的一句话“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自此以后,“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引导了一代代清华人自强不息,这也是学校历代管理风格精神的写照,一代代清华教师以君子为目标培养了一代代学生,强大的精神力量激励着教师教学效能的提高,这也许就是为何清华大学一直名列中国顶尖大学的原因之一。

二、学校管理风格之环境对教师教学效能的影响

学校管理风格不仅体现在“软”文化上,更在硬件上着重体现。其中物质文化是每一所学校的载体,每一段成长都成为教育的现场、文化的道场。而物质文化建设的具体内容涵盖一切利于学校理念建设的可操作性实施,包括但不局限于品牌环境、雕塑景观、走廊文化、特色教室、品牌活动、庆典仪式、信息宣传等等。通过一系列的校园文化建设充分发挥文化的凝聚功能、导向功能和激励功能,以达到文化育人、增加教师教学效能的目的。

这一点在课堂环境上体现得尤为明显,教室环境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与效率。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效率是衡量教学环境教育价值最直接的指标,同时也是评价教师教学效能的目标,教室的环境能影响学生的认知与学习情绪。环境心理学和教学环境的研究成果表明,学生的认知与情绪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教学环境因素的影响。学生的智力活动水平,离不开适当的环境刺激。光线环境、声音环境、温度环境等过强或过弱,都会影响学生的认知和情绪。因而一间有特色装修装饰风格的教室会使学生获得轻松愉快的情绪,引起和保持人的兴趣,产生超常的记忆力、活跃创造性思维。而学校的装修装饰风格又来源于学校的领导风格,从而在这一方面上对教师教学效能有着有利或不利的影响。

另一方面,一所学校的教学环境能影响学生的学习动机与行为,而是教师本身的教学是否引起学生的兴趣又是教师教学效能的评价方式。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习动机的激发与维持主要是在学习情境中实现的。一些积极或者新颖的环境氛围往往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动机,如教师对学生针对某一问题展示出的高期望、活跃的课堂气氛、新异的环境布置等。以新异的环境布置为例,教育部曾要求各个学校要做到一校一特色,而这一特色就要求要有相应的特色教室,这本身便是一种领导风格的体现,特色教室激发学生兴趣,从而提高教室教学效能。以师生关系为例,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教师教学效能。这一点在中国传统教学理论中曾经多次提到。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荀子也指出,“学之径莫速乎好其人。”说的便是这个道理。

三、学校管理风格之日常管理、活动对教师教学效能的影响

在校内,建立一套完整、合理又人性化的管理制度与规定,并严加执行,努力创造有利于教师发展,有利于教师实现其自身价值的工作条件是提高教师教学效能的有力手段。适当提高福利待遇等措施也会对教师的教学效能感产生积极的影响。一所学校的魅力很大程度上源于学校领导的风格,而一套积极完善的管理制度、活动的规定则是对学校魅力持久的保障。

学校在管理师生的同时,一名拥有自己管理风格的领导更要以人为本,关注教师的成长,帮助教师做好职业规划,进而提升其教学效能。教育是一个长年累月的积累工作,只有帮助教师正确定位自己,做好职业规划,才能把每一个阶段性的任务完成,不断积累经验教训,使教师对自己的事业有全面认知,既不会盲目地拿自己与那些教学效能高的教师比较以至于失去自信,也不会低估教学的困难,以至于撞倒新手墙。创设适当的目标,循序渐进,可以帮助自己有的放矢地校正自己的发展方向,减少不必要的失败体验,从而提高自我效能感。

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副主任,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统计与测量研究所所长辛涛等人于1996关于教师效能的研究表明,学校环境因素和教师自身因素对教师教学效能感有着重要影响。影响教师教学效能感的因素一般可分为外部环境因素和教师的自身因素。外部因素包括为教师发展所提供的条件、工作发展的条件和学校的客观条件、学校风气以及师生关系等,这些外部因素对教师的个人教学效能感具有明显的影响。教师自身因素包括他的价值观及自我概念等。

然而,实际上辛涛研究中所讲的外部因素,实际上都是属于学校领导风格的一部分,无论是学校的硬件条件、教师的工作条件,还有师生氛围的培养等。学校重视硬件设施,重视教学的特色建设,才会有好的硬件设施;学校管理风格以人为本,重视教师的职业规划,才能创造一个好的工作条件;学校重视理论的传承,重视精神文明的建设,才能有良好的校园风气;学校重视监督师生关系的培养,鼓励建立健康的师生关系,才能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只有如此风格的领导管理,才能形成教师较高的教学效能,而学校领导风格,本身又是一个创新的问题。创新不应该只是漫天飞舞的标语,喊的震天响的口号。创新是一种态度,是一种思考问题的方式,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打开心灵,用创新的管理风格去看世界,视野才会更开阔。

参考文献:

程智慧.高职教师教学效能感及相关因素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0(03).

编辑 薛直艳

作者:贾淑贤

教师教学学校管理论文 篇2:

基于学校管理的视角谈提升中小学教师教学反思的策略

【摘      要】在教师进行教学反思的过程中,许多教师持有“不管就不做”的消极教学反思态度,导致教学反思效果受到限制。学校方面在教师教学反思中呈现的作用是巨大的。从学校管理角度入手改进教师教学反思,即创设轻松和谐的教学反思环境,减少教师额外负担;拓宽教学研究路径,培养教师教学反思意识;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化教师教学反思行为。

【关 键 词】中小学教师;教学反思;学校管理;策略

反思是主体对自身内部思想、活动等的体察,相当于人们常说的“内省”,即人类反省和评价自己的思想、信念等的能力。①在教师进行教学反思的过程中,多数教师处于被动反思阶段,习惯依靠于学校管理,甚至持有“不管就不做”的消极教学反思态度,导致在教学工作中进行的教学反思效果受到限制,难以真正做到“教学反思”。学校方面在教师教学反思中呈现的作用无疑是巨大的,直接关系着教师教学反思的效果。从学校管理角度入手带动教师改变,更为快速有效。

一、创设和谐的教学反思环境,减少教师负担

教学反思是教师对自己教学生活的抽身反省与自我观察。②教师除正常教学工作外,还有很多其他业务工作,比如处理学生突发事件,完成领导交代的任务,甚至与家长的沟通、交往等都是教师的份内工作。就此而言,教师的工作量有时甚至呈现超负荷状态。而教师在具体教学反思工作中,学校要求的“学期总结等工作都是形式而已”。针对这一现状,学校可以尝试做以下安排:

1. 定期开展教师业务培训,合理安排工作任务。学校应在规划期内定期开展教师业务培训,以帮助教师从日常工作中找到工作的重心,增强教师处理教学事务的能力。只有当教师有足够的业务水平应对教学工作中的突发状况时,才能更好地为教学服务,为学生服务。对于教师教学反思来说,学校以教师管理者的身份做好教师业务培训工作是至关重要的,这关系着教学的质量,更关系着一切为学生发展服务的宗旨。学校应以促进教师教学为目的合理安排工作任务,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工作,更不应使“学期总结”等教学反思的方法流于形式,甚至被形式所左右,浪费教师的时间和精力。相反,学校应秉承为学生发展负责的态度,在各项规章制度中查缺补漏,时刻关注教师对待教学工作的即时性反馈,科学地分配教学任务,合理安排各项教学以外的工作,为教师进行教学反思提供空间,有助于强化教师进行教学反思的内驱力,使教师的教学反思再无“怨言”,进而促进教学反思的有效性,提高教学反思效果,促进教师教学的发展。

2. 建立科学有效的教学反思弹性管理机制。在哲学中有指出,由于事物矛盾的普遍性原理,当人们面对事物的矛盾时,应以矛盾的特殊性为考察点,找出解决矛盾的方法。而这一原理在学校建立教师教学反思管理机制中同样适用。当管理机制与大多数教师现实情况发生矛盾时,说明机制本身并不客观,应以教师的具体情况来具体分析,适当调整管理机制。毕竟“机制是死的,人是活的”这一道理人人都懂,与大多数教师的情况背道而驰的教学反思管理机制是不科学的。因此,应根据教师的自身教学及工作情况,为教师提供一定的自主空间,帮助教师解决问题。因此,学校应提倡多种教学反思方法的混合使用,根据教师个人喜好,针对其自身特点,运用其认为适合的反思方法进行反思,可以更好地发挥教学反思的作用,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同时,也促进了教学反思方法的多元化发展,使更多的研究成为可能。

二、拓宽教学研究路径,培养教师教学反思意识

1. 组织开展专题文献研究,促进教师反思教学理念。组织开展专题文献研究,可以是围绕时下教育教学的热点问题进行研究,亦或是围绕现实教育教学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展开广泛性探讨。利用群体的力量督促、带动教师们进行必要的教育教学理论文献学习,立足于实践,进一步促进教师反思自身的教学理念。同时,学校应多鼓励教师积极查阅教育教学理论文献,关注教育改革热点,为指导教学做足准备。“教师若想给学生一杯水,就得自己先有一桶水”。教师应秉承为学生负责的态度,不断接受并探索新的知识充实自我,做到及时更新,如此一来,在促进自身发展的同时,既符合了学生个体的需求,也迎合了社会与时代的发展特征。而学校正是实现这一最终目标的最大推动者,有着无可替代的力量。

2. 搭建课堂教学观察平台,促进教师反思教学行为。在现实教学中,若教师不进行教学反思,便很难发现自己是否存在过失。学校为此可以搭建课堂观察平台,给教师提供一个可以直观地、清晰地认识自我和评价自我的机会,促进教师的自我成长。根据对国外教学反思相关文献的研究了解到,杜威曾将反思活动划分为“不确定”与“探究”两个阶段。在他的描述中指出,前者是产生怀疑、困惑、焦虑等思维活动的状态,后者是为了找寻解决、突破前者的材料而进行的探索、探究行为。也就是说,当教师不确定自己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是否存在过失时,会呈现出各种怀疑、困惑、焦虑的状态,而教师的教学反思就是为探究这一不确定而存在的。而学校应尽量为教师提供探究的条件,帮助教师消除怀疑、困惑及焦虑。例如,学校可以利用微格录课为主的方式为教师提供观察平台,让教师在录制结束后去回顾整个教学过程,思考、分析课堂上存在的问题,掌握教学过程中的真实情况。可见,一旦课堂教学观察平台搭建成功,将有助于教师反思自身的教学行为,能够及时确定偏差之处,从而作出调整。

3. 构建反思效果评价系统,促进教师反思教学效果。德国教育家伯莱克认为,反思是一种建筑在自身之外而对自身进行批判与观察的能力。他主张将以认识为基础的经验同行为实践紧密结合,从多种角度来审视、分析自己的教学情境,而后根据动机方案来把握自身的行动及其产生的结果,最终得以矫正不良行为,促进问题的解决。③教师们知晓教学反思对其教学的帮助,并认可教学反思的效果。教师们愿意将自己摆在求知者的位置,有机会就会去听其他同事的课,并且也会请他们来听自己的课,为的就是反思自己的优缺点并记录下来,方便指导日后教学。有相当一部分教师“不懂为何反思”,认为教学反思只是形式,无实际意义。那么此时,学校需要构建一套良好的反思效果评价系统,以激励教学反思效果好的教师继续保持,而鼓励和劝勉认为教学反思效果差强人意的教师进行教学反思。例如,可以在观摩分析的基础上发展教学反思效果的评价系统,在讲课与评课中寻求进步,利用观摩他人课堂教学来促进自身思考,填补自己专业知识的缺失。

三、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化教师教学反思行为

任何实践都离不开相关理论的指导,缺乏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教学反思亦是如此。单一的教学反思理论是必然不会被教师所接受的,而单一的只存在于实践中的没有理论指导的教学反思同样是受困的,这仅仅是经验而已,并非真正的教学反思,只有建立在反思基础上的经验才能对后续行为发展提供可靠参考,进而具有高度的指导意义。

1. 加强教学反思理论指导,促进解决教师教学反思困惑。在对于教师教学反思这一问题上,需要学校给予的不仅仅是高度的重视和制度的支持,更重要的是提供教师用以实际操作的具体指导理论与方法,促进教师教学反思有效性的发挥。教师自我实践反思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以批判的视角考察自身行为,以回顾、诊断、自我监控等方式给予自己或肯定或否定、支持与强化、思维与修正,促进其教学效能感不断提高的过程。④有的教师并不了解教学反思的具体操作方法,不知如何展开教学反思,也有教师不知何为教学反思,也不知为何要反思,且自身不关注教育理论,导致教学理念没有及时得到更新。为此学校应注重、加强对教师的教学反思的理论指导,消除教师关于教学反思的疑虑和困惑,以较高水平的理论指导其实践,实践才更具科学性。也就是说,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是消除疑问的过程,也是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

2. 营造教学反思实施氛围,提供教师践行教学反思机会。教师这一群体是社会中众多群体中的一员,而教师个人则是存在于教师群体中,且离不开周遭环境而独立生存的个体。环境决定着教师发展,决定着教学反思的实行。在教师教学反思主要困难的问题上,群体间的相互暗示及作用又是不容忽视的,它既可以暗示事物向积极一面发展;反之,也有可能暗示事物朝向消极一面发展,这就是环境、氛围的重要性,其影响之大,不言而喻。此时,学校可以充分发挥其特有职权,在教师群体中实施干预,帮助教师营造良好的教学反思实施氛围,使教师间互通有无,互相观摩,同事间不再“闭门造车”,以致使更多的教师加入到教学反思群体中去,使原本认可教学反思的教师多了践行教学反思的途径和机会,也使不认可教学反思的教师有机会认识教学反思,最后投入到践行教学反思的队伍中去,进而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注释:

①[美]费奥斯坦等著.王建平等译.教师新概念——教师教育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6.

②李长吉,张雅君.教师的教学反思[J].课程·教材·教法,2006,26(2):85.

③熊川武.反思性教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2.

④张立昌.自我实践反思是教师成长的重要途径[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1(7):2-5.

作者:宋辉

教师教学学校管理论文 篇3:

从学校管理层面谈新老教师资源整合促进教学发展

【内容摘要】“老带新”教师培养方案一直以来都是全国各地各大学校普遍采用的教师培养方式之一,其优势不言而喻。但各校对“老带新”教师培养方案的实际操作环节中或多或少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致使“老带新”教师培养的效率低下,成效甚微。本文将从学校管理层面谈谈通过建立一种科学、客观、公正的评价机制,坚持贯彻执行集体备课制度,定期和不定期地组织新老教师进行双向听课,增强新老教师总结和交流的意识,经常开展教学法研究等方法来优化“老带新”教师培养方式,使新老教师资源更好地整合发展,最终促使教学良性发展。

【关键词】教师培养方式 学校管理 新老教师资源整合

每每谈及老教师带新教师的话题,总有不同的声音传出。有人认为很有必要,但也有人担心这样做会扼杀新老师的创新精神。笔者则认为“老带新”教师培养方案一直以来都是全国各地各大学校普遍采用的教师培养方式之一,其优势不言而喻。青年教师刚刚从学校毕业,刚刚踏上工作岗位,他们缺乏教学经验和最基本的社会阅历,人际交往能力也比较差。“老带新”的教师培养方式能充分发挥老教师的优势,利用他们丰富的教学经验和人生阅历帮助青年教师们快速成长,使他们少走弯路,尽快适应教学。同时,这并不妨碍新教师发挥其有活力、有朝气、有创新精神等优点。相反,新教师可以在学习老教师的同时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让自己更快更好地成长。教学相长,如此,老教师也能从中学到新东西,得到相应的提高。但各校对“老带新”教师培养方案的实际操作环节中或多或少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致使“老带新”教师培养的效率低下,成效甚微。那么,在老带新“青蓝结对”活动中,新老教师的资源如何整合才能更好地促进教学的发展呢?下面我将从学校管理层面来谈一谈这个问题。

首先学校应该建立一种科学、客观、公正的评价机制。如果只喊口号走形式,没有计划或有计划但没有具体的落实和监督评价体系支撑的话,“老带新”只会落得一个空架子,为了完成学校的任务为了结对子而结对子,口头上叫一声师傅,没有实质的教学、思想、经验等的交流碰撞,一切流于形式而已。那么这样的“老带新”是伪活动,是无效的活动,或者甚至可以說这不算是一项活动,它只是在徒有虚名地浪费学校行政人力资源而已。要让老带新活动真正落到实处又行之有效,我们就要事先对“老带新”的新老教师双方建立一套科学、客观、公正的评价机制,并由专人严格监督执行。对于新教师要观摩多少节老教师的课、老教师要听多少节新老师的课,进行多少次师徒教学研讨活动,在听课笔记、评课记录和教学札记数量等上都要有相应的规定,相关监督管理人员根据师徒双方课表不定时进行抽查。在学期中、学期末定时对“青蓝结对”活动中教学成果显著,教学成绩提高教多的班级、教师进行相应奖励。这对每一组“青蓝结对”师徒都会产生一定的推动和促进作用,新教师和新师之间、老教师和老教师之间也自然而然会形成一种默契的竞争意识,这是一种良性竞争,能够引领我们的教师积极向好,很好地发挥其主观能动性,群策群力、同心协力地把各自和对方的班级管好,把课上好,与此同时整个年级、整个学校的综合成绩也就自然上去了。

另外,学校还应该坚持贯彻执行集体备课制度。集体备课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和整合全组教师的资源和智慧,在讨论和研究中让我们的教学设计更加地科学合理,教学准备更加充分,教学反思更加多元,也更容易把握和突破教学总难点。新老教师可以发挥各自的优势,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新老教师双方都能在教学思想理念的交流碰撞中成长、受益。但吸取集体智慧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忽略不同班级采取不同教育教学方法手段,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因材施教。

此外,学校也可以定期和不定期地组织新老教师进行双向听课,增强新老教师总结和交流的意识。也要经常开展教学法研究,挖掘老教师的先进教学方法和和研究潜能,为新教师的教学提供理论依据,让新教师的教学研究之路走得更加顺畅、更加有信心。“走出去”和“请进来”的培训模式相结合,加强新老教师的专业理论学习,让新老教师都有机会接受好的理念,让自己的教学和研究更上一层楼。

“老带新”教师培养模式是一种经济有效的教师培养方式,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和实用性。学校管理部门在实施前应根据本校实际情况,建立健全并优化适合本校的“老带新”教师培养方案。要积极建立一种科学、客观、公正的评价机制,坚持贯彻执行集体备课制度,定期和不定期地组织新老教师进行双向听课,增强新老教师总结和交流的意识,经常开展教学法研究等方法来优化“老带新”教师培养方式,使新老教师资源更好地整合发展,最终促使教学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 佛朝晖. 英美两国新教师入职培训制度及对我们的启示[J]. 中小学管理,2004 (11).

[2] 胡永新. 对以老带新活动的思考[J]. 普教研究,1997(2).

[3] 孟洁. 新教师入职培训新途径的探索和思考[J]. 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2(2).

[4] 王小棉. 新教师入职初期所遇困难的研究一兼析传统师范教育的缺陷[J]. 上海教育科研,1999(4).

[5] 赖建辉. 国外“专家型与新手型教师”研究述评[J]. 教学与管理,2002(6).

(作者单位:宁夏师范学院)

作者:曾小丽

上一篇:证券投资策略研究论文下一篇:课堂教学物流经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