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竞赛下教师教学论文

2022-04-20

摘要:传统教育教学面临着心的挑战和机遇。因此,混合式教学常态化、可持续化对于专业课程教学有着不可替代的便捷性、针对性。本文以《民航服务沟通技巧》为例,基于职业院校教师职业能力竞赛教学能力比赛,从课程选取、整体教学设置、教学项目实施、教学反思改进等方面进行分析,并提出建议、意见。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教学竞赛下教师教学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学竞赛下教师教学论文 篇1:

教学能力竞赛视角下高职教师教学能力提升路径探究

摘要:高职院校教师教学能力提升是高职教育改革的关键,“以赛促教”是全面提升高职教师教学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深入阐述“以赛促教”对高职教师教学能力影响的基础上,针对高职院校开展教学能力竞赛面临的问题,提出了依托教学能力竞赛提升教师教学能力的建议,以期提升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教学能力;教学竞赛;教学改革;高职教师

高职教育改革的聚焦点在于教师改革,教师改革的核心在于如何提升教学能力。师资素质水平直接关系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而师资力量的基本要素则为教师的教学能力。积极探索提升高职教师教学能力的途径,是当前高职教育面临且亟需解决的难题。同时,教师队伍建设也是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的关键[1]。近年来,国家大力推进教学能力竞赛,这为广大教师提供了一个提升教学能力的平台。经过历届教师教学能力竞赛,涌现出了大批“名师”和“金师”,为推动中国教育事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相关调查数据也表明,教学能力竞赛的普及推行力度还不够,尚未充分体现和发挥“以赛促教”的功能作用。因此,还要大力推进教学能力竞赛,并让其成为广大教师不断提升和完善發展自身教学能力水平的重要途径。

一、高职教育全面推进教学能力竞赛的重要性

2018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明确指出,要实现“到2035年,教师综合素质、专业化水平和创新能力大幅提升”的目标。教学能力事关教师能否较高质量地完成社会赋予的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教师职业最核心的价值则体现于其教学能力水平的高低,学生成人成才也需要良师谆谆教导。由于高职教育与本科教育定位方向不同,高职教师应该更加关注于教学能力,高职院校通过“以赛促教”来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推进教学能力竞赛是高职教育改革的本质诉求

新时期高职教育由于生源规模、组成结构多元化所带来的多重变化,对其教育质量提出了新挑战和新要求,从而倒逼高职教育教学必须进行改革,方能完成新时代赋予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新任务。高职教育改革的最终目的是要提升高职人才培养质量,而要切实提升高职人才培养质量成效,最为基础的核心就在于提高师资水平。衡量师资水平的关键在于教学能力,换言之,教学能力是教师专业素质及能力的集中体现。专业能力是职业院校教师有效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相关能力,是教师质量的核心,是其职业专业化的重要体现[2]。现代职业教育对教师综合素质要求日渐提高,集中体现在教师教学能力的实效性方面。如何通过有效途径提升教师教学能力,从而在多重因素影响下保障复杂学情教育教学活动所需的师资力量支撑,成为高职院校亟需探讨和实践的重大难题。而最直接有效的实施途径之一就是全面推进教学能力竞赛,通过“以赛促教”来提升教学能力。高职院校可以把教学能力竞赛作为培育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渠道,通过全面推进教学能力竞赛项目,为广大教师搭建一个相互交流的平台,不断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和提高教育教学实效性,从而更高质量地完成新时代赋予的教书育人任务。

(二)赋能高职教师职业素质与能力提升的必然要求

教情需要适应学情的变化才能呈现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而教情最基本的衡量维度即教师的综合职业素质及专业能力,尤其现阶段高职教育面临多元复杂的学情,如果没有“过硬”的专业教学能力,很难胜任新形势下多样化的教育教学任务,加强和提升高职教师教学能力具有迫切性和必要性。教学能力是教师职业素质核心的组成要素,具有可塑性、发展性和可持续性,是教师从入职新手到成熟稳定、再到成长为一位好教师的最好见证。优秀教学能力的形成是一个长期沉淀的过程。随着教学能力不断强化,教师自身的职业综合素质也会得到相应的同步提升。在参加教学能力竞赛过程中,通过与同行进行切磋以及专家指导,可以开拓思维,汲取宝贵经验,从而不断修正、完善,进而塑造教师良好的教学素质及能力。由于竞赛具有竞争性,教师教学能力竞赛通过构建良性健康、公平合理的竞争机制,可以有效促进高职教师教学能力的更新迭代和优化提升,其功能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教师通过竞赛对自身教学能力进行考核,在其过程中可以发现自身不足并及时加以修正完善;二是教师通过参与教学能力竞赛,帮助自己取长补短和查漏补缺,并把同行先进的教学经验、模式方法等有机融入自身教学体系中,从而提升自身教学能力水平。

(三)有效提升高职教育教学质量及成效的迫切需求

教师教学发展的主旨就是教学能力,而教学能力是高质量课堂教学的根本保证[3]。高质量教学必须有高质量师资队伍,而高质量师资队伍必然要求教师具备高质量执教能力,教学质量提升虽然涉及诸多影响因素,但是教师教学能力无疑是其中最为关键的核心要素。随着高职教育招生规模日渐扩大,而教学资源处于相对紧缺的过渡时期,切实提升教师教学能力是教育教学质量标准不降低的有效保障。只有在充分保证高职教育教学质量及成效基础上,培养出较高素质的高级复合型人才,才能真正完成新时期国家赋予高职教育所要实现的战略意图。近年来,国家大力推进“金课”和“一堂好课”的精品课程建设,旨在通过推动课程改革促进教育教学向高质量内涵式发展,而实现“金课”“好课”最基本的条件之一就是“金师”,拥有优秀教学能力的“金师”就是“金课”和“一堂好课”建设工程推进的重要支撑及关键所在。教学能力竞赛有着严格的规范性要求,包括时间控制、课堂节奏把握、教学方式手段、教材运用等等,是一个逻辑要求严谨和具有范式标准的综合性活动过程。在备赛过程中,教师必然要投入大量时间及精力进行学习和训练,无形中已经在不断锤炼和修正、完善自己的教学技术。因此,通过推动教师积极参与教学能力竞赛,可以切实有效提升其教学能力水平,为打造优质“金课”和上好“一堂好课”打下坚实基础。

二、现阶段高职院校教学能力竞赛推进中的困囿

教师教学能力竞赛是由教育部牵头并联合相关部门每年举行的竞赛项目,旨在通过“以赛促教”形式推动教师对教学能力进行精益求精的追求,从而不断有效提升自身专业素养能力,为打造优秀“金师”队伍夯实基础,最终实现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现阶段教学能力竞赛在高职院校推进的速度较为缓慢,推动难度相对較大,普及性也不高,难以体现“以赛促教”对高职教师教学能力优化提升的功能作用。对现阶段高职院校推进教学能力竞赛所面临的困境及成因进行深入剖析,是充分发挥教学能力竞赛提升高职教师专业技术能力重要作用的必然前提。

(一)主动参赛意识有待加强

首先,很多高职院校在学校层面对于教师教学能力竞赛的推进力度有待加强,更多是依靠上级政策文件及行政指令进行组织开展,造成多数院校以基于完成参赛任务要求为主,竞赛项目宣传力度不够,举办规模和普及性不足,导致教师缺乏积极主动性、参赛意愿不强。其次,教师自身对教学能力竞赛的价值认知不够深,没有充分理解“以赛促教”的本质内涵及价值意蕴,也没有认识到对自身未来职业生涯发展所起到的推动作用。大部分高职院校教师仍停留在能完成日常授课任务符合基本考核要求层面,对于参加教学能力竞赛的兴趣度和热情度并不高涨。再次,高职教师日常承担的课程教学工作任务比较繁重,还有自身继续教育学习等原因,难以投入多余精力参与高强度的竞赛。最后,是由于“唯论文”产生的负面效应,论文在评职称等方面被赋予很高的权重,很多教师认为与其花大量时间精力去参与竞争激烈、难度较大的竞赛项目,倒不如多写论文发表,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教学能力竞赛的吸引力。

(二)专业训练强化程度不够

教学能力竞赛与其他赛事一样具有本质上的共同特性,即高强度、专业化、竞争性及排他性,意味着必须以竞赛为导向,进行针对性、指向性、持续性的高强度专业训练。参赛教师必然要经过多番“磨课”和“演练”不断进行调整完善,才能在比赛中呈现出较高水准的质量及效果。当下高职院校教师参加教学能力竞赛具有一定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并非经过精心准备和规划组织。造成随意性和盲目性的主客观因素有以下四方面。一是参赛教师既要承担日常繁重教学任务又要参加赛事,投入的时间、精力不足,缺乏强化训练;二是很多教师参赛属于完成任务,自身参赛意愿并不强烈,造成参赛质量不高;三是以日常教学状态参加竞赛,对课程教学内容设计的专业化程度、教学活动过程安排的针对性衔接等不够严谨科学规范;四是缺乏教学团队组织意识,教育部及各级教育主管部门鼓励教师以团队形式参赛,旨在通过细化分工协作,充分发挥每位教师特长,有助于教师之间取长补短、优势互补、共同提升,从而促进更多教师教学能力的发展,而现实却是严重缺乏优秀教学团队。

(三)激励性偏弱成果推广难

高职教师不太热衷于参加教学竞赛的深层原因在于众多高职院校尚未构建完善的激励考核评估机制,尤其未能明确界定教学竞赛在评奖、评优、评职称当中的赋值权重等。教师作为一种职业,首先具有谋生功能,教师同样需要提升基本物质基础及生活质量,只有社会地位受人尊重和身份体面的教师,才能教出自信、自强和自立的学生;其次,由于教师职业的特殊性,每位教师内心都存在一种神圣使命感,其精神世界都有着一种立德树人和教书育人的崇高追求,从而推动教师不断去完善和发展自己的专业技术能力。因此,高职院校构建基于教学竞赛的有效激励机制迫在眉睫,是推进“以赛促教”的关键环节,更是充分调动教师参与竞赛积极性的重要驱动力。教学竞赛成果难以推广转化,也严重阻碍了教学竞赛的推进。参与教学竞赛需要投入大量人财物资源,比如行政教辅人员、专业科任教师、参与配合的学生、聘请校外专家指导、必需的场地设备等,还要耗费大量时间精力进行多方协调和组织跟踪等事宜,但往往竞赛成果不一定适用于常规教学活动,也难以作为普遍教师参考的教学范式标准,从而造成竞赛成果推广转化困难,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院校普及推进教学竞赛的积极性,同时也严重弱化了教师的成就感。

三、新时期高职院校教学能力竞赛推进路径建议

在大职业教育背景下,为转型期的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输送更多较高素质的劳动者,是新时代赋予高职教育的一个历史使命,这无疑对高职教师的执教能力也提出了新目标、新要求和新标准。因此,通过教学能力竞赛促进教师形成优秀执教能力,是切实提升高职教育教学质量及成效的根本要求,更是高质量完成新时期高职人才培养重任的内在诉求。

(一)国家资历建设推动竞赛

随着国家资历框架体系建设日趋完善,从国家宏观教育的上层设计而言,教学能力竞赛应当充分依托国家资历建设,为打造新时代优质师资队伍构建好循序渐进的职业生涯发展梯度。通过有机融入教学能力竞赛于教师整个职业成长的不同阶段,促进新手教师尽快转变为成熟型、专家型教师,并把教学能力竞赛成果作为重要的职业资历及见证,凸显和发挥其社会认可价值,从而推动教学能力竞赛在高职教育中的普及推行,鼓励和调动更多教师积极参与,尽快向专业教学型教师转型。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向高质量转型发展,未来将形成大职业教育格局,而高职教育将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并发挥巨大功能作用。如何通过教学能力竞赛切实促进高职教师教学能力提升,是推动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也是最终实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向高质量内涵式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二)学校有力组织鼓励参与

“以赛促教”可以实现增强教师实践教学能力、提高教师教学与科学研究水平,并提升教师理论与实践融合深度[4]。高职院校要全面推进教师教学能力竞赛,离不开学校强有力的组织和教师积极主动的参与,要从学校和教师两方面同时推动,并坚持“两手抓”而且“两手都要硬”。

从学校层面要加强对教师教学能力竞赛的价值认知,高度重视教学能力竞赛,把教学能力竞赛当成学校发展的重要战略事项来抓。并把教师积极参与教学能力竞赛列入教师教育发展规划的重要内容,让广大教师清楚认知教学能力竞赛与个人职业生涯发展之间的内在关系。在学校层面要做好上层规划设计,自上而下推动并制定相关保障制度,实行分层分级管理,把参与教学能力竞赛任务贯彻落实至二级教学单位。让教学能力竞赛任务融入日常教学规划中,鼓励下级教学单位自主举行教学能力竞赛,全面调动教师积极主动参与,并针对性做好深度培养和推优工作。应根据不同学科专业设置,结合专业教学需求,大力开展和组织契合专业教师能力发展的赛事活动,提高教学能力竞赛参与度及覆盖面,为全面普及推行教学能力竞赛夯实基础。

从教师自身层面而言,应该加深和强化对教学能力竞赛的价值内涵认知,并厘清其与自身职业生涯发展的内在耦合性,提高参赛意识和参赛热情,变被动参赛为主动参赛。广大高职教师要端正态度,须知众多优秀教师也是从一名普通教师逐步成长并成熟起来,最终才成为“名师”“金师”。高职院校教师要勇于尝试和踊跃参与,每一次参加竞赛都是难得的学习经历和锤炼机会,同时也是检验评估自身教学能力水平的试金石,是不断提升完善自我的良机。只有通过学校层面和教师层面的双重推动,才能让教学能力竞赛成为提升教师队伍水平的有效举措。

(三)注重提升信息技术能力

传统教学能力竞赛主要关注和侧重于教师教学基本功方面,评比维度相对单向和单一。随着教育现代化技术的成熟与推广,能否融入更多现代化电教元素也成为教学能力竞赛的重要评比考量因素之一,在一定程度上倒逼参加竞赛的教师必须在教学方式、手段、方法等方面对信息化技术要有所掌握及更新,以便在教学能力竞赛中更具优势。加强高职教师信息化素养及能力,不仅有助于高职教师在教学能力竞赛中更加突出,同时也是新时代高职教师专业能力发展的必然趋势。高职教师应当充分借助和运用新技术对自身教学能力进行延伸拓展、扩容提质,从而有效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水平,不断满足新生代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更好地完成新时期赋予高职教育的教书育人重任。

(四)加强训练打造优质团队

要在省级甚至国家级教学能力竞赛中取得佳绩,就要从以下两方面入手提升参赛竞争优势。一方面,要以加强规范训练为抓手。针对竞赛进行具有目标性、指向性和实效性的训练,通过做好做实赛前准备工作,切实提升参赛能力。首先,要练好“内功”。教学能力的内功即教学基本功,扎实的基本功是良好教学呈现的基本保障,如果没有扎实的基本功,再好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都难以施展。其次,要具备“利器”。要想在教学竞赛中突围而出,除了扎实的教学基本功,还要有“出彩”的表现,参赛教师必须通过学习新理论、借助新技术、运用新方法等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不断融合创新,打造多元混合式教育教学新模式,提升教学吸引度和趣味性,从而为竞赛“锦上添花”和创造亮点。再次,要多“学艺”。经常向获奖教师请教,多与教学评价优秀的同行进行交流探讨。学校应适当安排基于提升教学能力的相关培训计划,通过邀请同行专家来校开讲座、进行指导等方式,或者利用寒暑假期和课余时间,有序安排教师出外参加相关培训,力求落实到每一位教师。另一方面,要加强团队合作意识。团队协作、共同作战、参赛教师要基于对赛项要求深入研究和分析解读基础上,选择合适团队成员组成科学合理规范的参赛团队,充分发挥团队成员优势并各施所长,增强参赛竞争优势,实现共建、共创、共享、共赢,最终全面提升整个教师队伍的教学能力水平。

(五)完善机制促进成果转化

高职院校要全面推进教学能力竞赛,完善多元化考核评估机制是其重要保障,构建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是其重要驱动力,通过双层机制建设切实促进教学能力竞赛的普及推行。《国家职业教育实施方案》的出台,不仅奠定和凸显了职业教育的类型特征,更着重强调了职业教育师资的规划方向和建设路径。教学能力作为教师的核心基础能力,任何类型层次的教育都需要,但由于不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方向不同,决定了其师资组成及培育方式存在明显差异性。首先,高职教育与本科教育由于对人才培养目标方向有着本质区别,高职教师更侧重于教学综合素质能力的提升,而且逐渐明显呈现出以教研教学为主导的大趋向。其次,高职院校对于教学能力竞赛的获奖教师在评优评奖评职称等方面,特别要注意破除和弱化“唯论文”的评比标准,要鼓励和支持教师在教学方面深入钻研。要通过量化细化、赋值权重等方式充分体现教师在教学竞赛中取得成果的价值,进一步加快教学能力竞赛在高职教育中的贯彻落实推进。高职院校可以根据获奖的不同层次级别分别给予相对应分值,作为评优评奖评职称的重要衡量因素及考核依据。在评比中有所侧重,从而为鼓励和培育教学能手、教学骨干创造条件,才能最终打造出一支教学能力过硬的“金师”队伍。最后,对于在教学能力竞赛中取得的成果,学校要尽力促进其成果的推广转化。比如让获奖教师开展示范性公开课、组建教学团队、组织教学研讨会等。竞赛获奖成果具有标杆性作用,对于缺乏教学经验的普通教师而言实施难度较大,完全按照参赛模式生搬硬套进日常课程教学不现实,应以团队合作方式实现“传帮带”,对获奖教学成果进行精华提炼、参考借鉴等,通过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从而有助于促进更多教师教学能力的逐步提升。

随著我国新时期职业教育战略部署及稳步推进,倒逼高职教育也加快了变革步伐,而当下高职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既是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的关键基础,亦是办好中国特色高职教育的重要保障。因此,加快打造一支“又红又专”的高水平高职教师队伍,对提高新时期人才培养质量、推动中国经济全面转型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祝玉华.建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院校关键在教师[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31):14-18.

[2]高山艳,和震.职业院校教师专业能力结构模型构建及验证[J].教师教育研究,2019(6):47-55.

[3]黄元国,陈雪营.大学教师教学能力:内涵、困境与实践路向[J].当代教育论坛,2019(6):49-54.

[4]齐永智,姜奕帆.高校“以赛促教、以赛促学”实践教学模式探析[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20(S1):83-86,89.

(责任编辑:张宇平)

作者:李冠源

教学竞赛下教师教学论文 篇2:

教师职业能力竞赛下,混合式教学设计的探索

摘 要:传统教育教学面临着心的挑战和机遇。因此,混合式教学常态化、可持续化对于专业课程教学有着不可替代的便捷性、针对性。本文以《民航服务沟通技巧》为例,基于职业院校教师职业能力竞赛教学能力比赛,从课程选取、整体教学设置、教学项目实施、教学反思改进等方面进行分析,并提出建议、意见。

关键词: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民航服务沟通技巧;教师职业能力竞赛

近年来,中国经济发展迅速,在客运交通运输市场上,航空市场保持着高速的增长速度。《2020年民航行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有62家运输航空公司,2020年有64家,同比增加2个[1]。民航产业被誉为是国内发展前景最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亦被大众誉为是“新一代的朝阳产业”。民航作为一个现代化运输行业,为消费者提供的产品是服务,服务质量和安全是影响消费者是否满意的重要指标。服务沟通技巧则是服务质量的重要衡量标准。

1整体教学设置

伴随着运输航空公司、境内运输机场的规模和数量稳步增加,民航人才需求日益增加。因此,我国混合式教学常态化、可持续化对于民航专业课程教学有着不可替代的便捷性、针对性。对接2021年省职业院校教师职业能力竞赛教学能力比赛,探索将混合式教学融入到民航专业课程教学中,实现在现代化、数字化教学中完善人才培养,加快培养高素质、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与工匠。

1.1课程教学内容

《民航服务沟通技巧》是面向机场运行专业、空中乘务专业开设的一门理实结合的专业核心课程。针对于大二上学期的学生,该课程分大三项目:普通旅客服务沟通、特殊情境下旅客服务沟通、特殊类型旅客服务沟通。其中,依照比赛要求,专业课程作品需要不少于16学时[2]。因此,本文选取项目三——“特殊类型旅客服务沟通”,该项目是机场运行专业《民航服务沟通技巧》课程中的一个核心项目,共 16 学时。

本项目突出“爱心”服务理念;以“爱心”为教学实施主线;以“自主学、辨中学、思中学、练中学、行中学”五学一体为教学方法,利用课程自行研发的微知库线上教学平台,将岗位工作场景,实操案例等融入到课程教学中,引导学生更好地适应混合式教学的线上、线下学习;依据机场运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民航服务沟通技巧》课程标准要求,行业标准——《民用机场航班地面保障职业技能等级标准(2021年1.0版)》[3]出发,参照《民航客运员》、机场地面服务手册,针对地面服务如值机员、旅客引导员、VIP接待员、候机员、机场安全保障员等岗位,本项目主要培养学生在特殊类型旅客的服务沟通能力。

考虑地面服务各岗位关于“服务沟通能力”描述的相似性,本项目从沟通能力角度出发,主要设置7个特殊旅客(如重要旅客、无陪儿童旅客、孕妇旅客、病残旅客、老人旅客等)设计训练任务,总结出特殊类型旅客服务沟通的共同原则,并进行综合技巧训练。

1.2学情分析

本文选取的《民航服务沟通技巧》授课对象为,湖南省高职院校机场运行专业二年级学生,年龄在18~21岁之间。该学生普遍具有一定的民航基礎,对未来岗位工作有大致的了解,也学习了《民航基础》、《民航服务礼仪》等课程,但对特殊旅客服务沟通理解、实践,经验不够。通过课前的调查问卷(问卷主要围绕重要旅客、无陪儿童旅客、孕妇旅客的知识要点设立:如孕妇旅客的乘坐要求,什么样的儿童旅客可以独自乘坐飞机等等)、微知库平台自主学习成果、访谈结果显示学生专业知识较缺乏,对特殊旅客服务沟通中的无陪儿童旅客服务沟通技巧了解较为表面化,在认知上存在认识差异和自我偏见。

本文运用访谈研究发现,作为z世代的大学生们,更偏向运用手机、网络等社交媒体,更偏向短视频类的视觉、听觉冲击较强的形式,更偏向简短、有趣的形象的授课形式,偏向小组讨论与案情分析、情景模拟与演练等学习方式,用这种类型的方式学习,学生们参与积极性较高,学习效果较好。

1.3职业能力与重难点

根据《民用机场航班地面保障职业技能等级标准(2021年1.0版)》要求,结合初级民航客运员岗位、中级民航客运员岗位、高级民航客运员岗位,参照机场地面服务手册标准,依据学情分析,本项目教学目标确定为:使学生掌握下列基本岗位技能:(1)依据民航行业工作流程的规定,向旅客提供进港、出港、中转流程的基础地面服务、核心服务的沟通交流,完成旅客引导和协助等;(2)大部分同学能够了解、掌握不正常航班、特殊情况处理,与特殊旅客的服务沟通。具体如下:

1.3.1本项目重点:

总体来讲掌握重要旅客、无陪儿童旅客、孕妇旅客、病残旅客、老年旅客、醉酒旅客、犯人旅客、额外占座旅客等类型旅客的群体特征、服务需求;归纳总结出特殊服务旅客的服务沟通总原则,即:接待旅客要热心、回答问讯要耐心、接受意见要虚心、服务工作要细心。

1.3.2知识目标:

掌握重要旅客分类、群体特征和服务需求,熟练掌握沟通要点。如掌握无陪儿童旅客接收条件、特点、服务需求,熟练掌握沟通要点。掌握孕妇旅客分类、群体特征、服务需求,熟练掌握沟通要点 等。

1.3.3能力目标:

会用服务语言、巧用语速、语气、语调;会用服务态度、服务环节、运用肢体语言;会用问询、倾听等服务技巧,与不同类别的特殊旅客进行有效服务沟通。

1.3.4素养目标:

(1).培养尊重、理解、包容的心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和谐”、“敬业”、“诚信”、“友善”等课程思政内容,融入到职业素养中来。(2).培养合作、团队的意识。 以小组讨论、练习模拟实际岗位情景,培养团队意识精神,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的复合式新型人才做准备。

1.3.5项目重难点:

针对特殊服务旅客,要掌握服务语言,学会用语言艺术、语言语速,肢体语言、倾听等技巧,掌握服务态度、服务环节等服务技巧,能与其进行有效沟通。

2教学项目实施

2.1教学模式设计

依据教学整体设计,将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融入到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环节中,并设立“自主学、辨中学、思中学、练中学、行中学”五学一体的教学方法。(以当好儿童旅客的好阿姨2个课时为例)

2.1.1课前“自主学”里,在微知库线上平台中,教师模拟实际工作情况,设计无配儿童的乘坐条件,同学分小组,针对不同的无陪儿童乘机情况进行演练、探讨,并将过程拍成视频,上传至平台;微知库发放学习任务单,学生的自测,个人完成课前快问快答的测试,并将疑惑、不解之处给老师留言。

2.1.2课中“辨中学”里,课堂使用双屏,一屏:线上课程情景视频展示 ,一屏:学生提供小组讨论结果,导入教师总结等。教师根据小组作业情况反馈、学生个人测试情况,了解学生的知识、能力的薄弱点,通过观看学生发送到线上平台的小组情景剧视频《对5岁性格开朗的男孩旅客进行有效沟通》,提问学生观后感如何?工作人员的服务有没有对这位无陪儿童进行有效的沟通?旅客提出的问题,旅客满意吗?并现场请同学们思考,如何处理我们应该如何去处理。安排小组讨论回答: 并将答案写在手机上,投屏到屏幕上,老师全程给予指导。发现学生对无陪儿童群体特征、运用语言、肢体语言进行沟通等缺乏技巧,针对这一学情建立课堂学习的重点、难点。

2.1.3课中“思中学”,针对同学们提供的无陪儿童特征,一起归纳总结出无陪儿童心理发育不成熟,对新事物好奇,喜欢模仿他人行为,对他人依赖性较强,希望别人带来安全感,希望别人帮助消除新事物的恐惧、担忧等需求等特点。

课堂上,用一个屏幕导入微知库课中设置的视频,另一个屏幕写老师与同学一起理清该特服旅客的沟通、服务技巧:学会运用语言沟通:注意语言的艺术性、丰富语言的趣味性;学会肢体语言沟通:用头、眼、颈、手等身体部位来形象地传递信息;细致询问、反复确认。由此,共同解决本此课程的重点、难点。

2.1.4课中“练中学”,根据微知库平台上的真实案例集,选取真实案例,进行模拟情景演练,如带领无陪儿童从值机大厅到候机大厅,各小组进行讨论,练习,并进行展示。

线上连线行业导师,某机场地面服务组长,进行现场观看,并打分、点评。

其他同学们和老师一起边观看边思考,提出演示组有哪些值得学习的地方,那些需要改进的地方,并同时进行打分评价。

2.1.5课后“行中学”,根据练习的案例,进行常规常态化演练,分小组拍摄作业,践行训练,将同学、老师的意见加入,进行服务、沟通的完善,将最终实施视频上传到线上微知库平台中。老师、同学可以在平台上与大家进行互动。

在线上平台中,老师通过给同学的闯关测试,从后台数据中明了地看到学生个体的知识掌握程度;通过小组作业视频,可以明确团队合作、技能操练情况;通过留言区、讨论区,可以采集学生的疑问数据,进行整体教学进度的把握,最后逐步培养学生将课堂知识与行业标准、企业岗位、工作场景相融相通。

2.2教学内容设计

加强职业素养培养,将课程思政融于各项任务训练过程,突出课堂育人效果。

其中安全意识:这是民航服务的最重要的要求,也是旅客的第一需求—安全。2、严谨规范:按照工作手册要求,以工卡式的流程和规范完成服务沟通。3、法制意识:在社会主义法制框架下,依照《运输机场运行安全管理规定》、《中国民用航空旅客、行李国内运输规则》等法律进行行为的规范。突出:用安全意识、严谨规范当好重要旅客的好助理;用同理心、安全意识当好儿童旅客的好阿姨;用同理心、安全意识当好孕妇旅客的好护理;用同理心、当好病残旅客的好帮手;用同理心、社会责任感、安全意识当好老年旅客的好护理;用安全意识、法制意识当好醉酒旅客的好向导;用严谨规范、安全意识当好额外占座等旅客的好向导。

2.3教学方法手段应用

课程运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在微知库上建立《民航服务沟通技巧》资源库,并将学生课前的测试、小组任务发布在线上平台,课后学生作业也上传到线上平台。依据真实案例,岗位情景,在线上平台上建立“案例集”,分解训练目标,有侧重点地训练学生不同的沟通能力、服务技巧。

通过线上平台,及时跟踪教学过程中的数据采集、研究,从而调整教学方式、方法,为学生提供更适合的教学模式。

2.4教学成效

课后,通过线上微知库的自测结果显示,学生的专业知识能力得到了较大的提升,完成了本项目的教学重点掌握。混合式教学模式,使教师对课程的进度,学生的数据情况,达到可评可测。

同时,通过《民航服务沟通技巧》的学习,学生的职业素养逐渐培养、形成,该学院机场运行专业的学生,在民航工作一线为旅客们提高了高质量的服务。学生实习、工作的机场地面服务公司给与“吃苦在前”、“任劳任怨”的高度评价。

3教学反思与改进

课后,授课老师会根据线上数据反馈,线下教学实际进行复盘,对于不学生的反馈效果,进行反思。

如从微知库平台看出,机场运行专业2班的学习积极性、热情不高,需要教学团队开展教研活动,进行讨论,达到教育教学的更好的效果。

充分利用线上平台,对于不同学习梯队的学生设有不同难度的任务,使不同学习能力、学习兴趣的同学能够按照自身情况,得到专业技能的提升和专业素养的培育。

本文是针对于职业院校教师职业能力竞赛教学能力比赛,从课程选取、整体教学设置、教学项目实施、教学反思改进。以交通运输大类的《民航服务沟通技巧为例》,进行教学设计的探索,并以特殊服务旅客为具体案例,进行详细的探讨,有助于为民航产业培养高素质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2020年民航行业发展统计公报》[EB/OL].(2019-06-11)[2021-06-11].

http://www.gov.cn/xinwen/2021-06/11/content_5617003.htm

[2] 关于举办2021年湖南省职业院校教师职业能力竞赛教学能力比赛的通知[Z].湘教通[2021]109号,2021-05-06.

[3]《民用机场航班地面保障职业技能等级标准 (2021年1.0版)》[EB/OL].(2021-05-23)[2021-05-23].https://max.book118.com/html/2021/0523/8077011043003103.shtm

[4]张学佳.职业技能竞赛培训模式探索与实践[J].大庆社会科学,2017,(2).

[5] 杨明亮.论高职教育校企深度融合的必要性 [J]. 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学报,2014 .

[6]胡彩霞,檀祝平. 職业技能大赛对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的影响研究 [J]. 常州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4 ( 3) .

[7]周丽娟.大数据时代下的当代职业教育研究[J].湖南邮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12):84- 86.

[8]PUMIMA VALIATHAN. Blended leaning models[EB/OL]. (2002 -08 -10).http://astd.org/LC/2002./0802.

[9] 职业教育专业目录(2021年)[Z].教职成[2021]2号,2021-03-12.

[10]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Z].国发[2019]4号,2019-01-24.

(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长沙 410124)

作者:王婧妮 郭俊

教学竞赛下教师教学论文 篇3:

浅析教师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是教师对自己教学生活的抽身反省与自我观察。它一方面是把教学活动中的一个特殊事件或独立现象与该对象所属的整体联系起来,使这一现象在教学整体中得到重新认识与解释,获得新的意义,赋予新的教学意蕴;另一方面是把这一现象甚至是该现象所依附的教学整体与作为试图认识自己的教师这一意识主体建立联系,使得教师凭借真实教学世界中发生的教学事件及其结果,对自己的思想境界、心灵历程、情感世界、理论体系、操作方略等进行透视和反省,进而形成相关的综合性事实与价值认识、检讨、判断。

一、教师教学反思的过程

教师要善于对自己的工作回过头来总结,坐下来反思。教学反思能力并不是一项与生俱来的或是会随时间流逝而自然形成的能力,它需要教师有意识地、有计划地自我培养和自我提升。“实践出真知”教师的反思能力应在自身的反思过程中得以形成和提高。以理论经验为基础,教师反思过程分为四个环节:具体经验—观察分析—重新概括—积极验证。

首先是具体经验阶段。这一阶段,教师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意识到问题的存在,并明确问题情境,然后进入到反思环节。

其次是观察分析阶段。教师广泛收集并分析有关的经验,对照自身教学活动的信息,以判断的眼光反观自身。

第三是重新概括阶段。在观察分析的基础上,反思旧的教训指导思想,并积极寻找新的思想与新策略来解决所面临的问题。

最后是积极验证阶段。这时要检验上阶段所形成的概括的行动和假设,它会是一种实践尝试,在检验的过程中,教师会遇到新的具体经验,从而进入具体经验第一阶段,开始新的循环。

教学反思毕竟是以教学水平的提高为其归宿的,这种循环往复的反思过程带来教师自身反思水平的提高,也对教师的教学水平的提高有所裨益。让教师自觉承担起学习和能力提高的责任,具有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主权。教师在自我进修、自主学习的基础上,以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为思考对象,来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用教育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教学实际问题,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觉察水平,促进自身能力的发展。

二、教师教学反思的内容

1.反思教师的理念

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很容易觉察到,教师已有的一些观念(知识)是深深地植根于他的经验、习惯、先例、意见或者仅仅是印象之中,而且他们通常很容易地认为理论就是一整套有组织的知识,常常把理论看作某种同真理相关的东西,是确定的、完全的和不容怀疑的,所以作为指导教学实践的理论,即教师的教学理念,是首先必须反思的一个重要内容,以达到不断丰富和完善。

2.反思教师的行为

教师行为模式的形成与确立常常受一定“先在”观念(或知识)的导向支配和影响,他们也很容易把自己的实践想象成为习惯的、自我显露的或不可避免的。况且我们还看到,教师的观念和行为一旦形成某种结构或体系,便处于一种“自以为是”的“固执”状况,除非受到有意的挑战或者在实践中碰壁,否则难以改变。这也不难理解,因为观念是一种主体性、个人化的认识和信念,习惯是人的第二天性,因此,反思教师的教学行为是教学反思的重中之题。

(1)反思教学态度、行为

为了更好地调控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果,教师自然要对自己已有的态度、行为习惯进行重新审视和考察,检讨自己的教学言行。教学是教师组织和指导学生认知、达成教学目标的师生共同活动。在这一活动中,教师教学效果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行为的合理与否。对教学行为的反思一般包括:教学行为是否明确;教师的课堂活动是否围绕教学目标来进行的;教师能否在教学活动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能否在教学中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和课堂中出现的问题,并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节奏和教学行为等。

(2)反思教学策略

抓住教学策略的反思,就是抓住了理论如何联系实际的反思,抓住了教学方法的运用,如何适应教学改革发展的反思。如在语文教学中,可以反思这些内容: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教学策略,积累知识、培养语感的教学策略,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教学策略,提高学生课外阅读质量的教学策略等。我们很多教师在教学中都强调背诵某些诗文,但收效不大。我们认为可以采用“复背”的教学策略,通过反复背诵熟记一批优秀诗文,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具体做法可以这样:一是复背的材料要精选;二是复背的前提是理解;三是把复背的过程纳入课堂;四是集中时间进行复背训练;五是开展竞赛,寓“背”于乐,及时做好复背情况的反馈。从学生的收获来看,选取抓好复背的教学策略,的确有利于语言的积累,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读写能力,最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高尚情操。

(3)反思学生的学习过程

新课程改革强调教育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在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的同时,观察并反思学生的学习过程,检查、审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到了什么,形成了怎样的能力,发现并解决了什么问题。通过反思,使教师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节奏和教学行为。

(4)反思教学计划

教学反思不仅要反思课堂教学行为,也要反思课前的教学计划。教学计划相对而言是教学起点,教学计划是教学目标落实中的具体设想,是选择教学策略、完成教学任务的依据。教师要反思教学计划的制定和实施,包括一节课、一个单元、一个学期或更长远的教学计划,是否适合学生的实际,是否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以及怎样具体实施计划,等等。

(5)反思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一直是教学改革的瓶颈,如何完善教学评价、建构科学系统的评价体系是当前课程改革背景下进行语文教学改革急需解决的问题。我们很有必要反思我们的教学评价方案,这种包括教与学在内的评价方案是否符合现代教育思想,是否符合现代教学观、人才观。新课程标准关于教学评价方案,都强调教学的评价具有差异性、多样性、开放性、发展性和综合性特点,更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多维评价。

三、教学反思的意义

1.反思——教师失当教学行为的“矫正器”

毋庸置疑,每位教师的教学都不可能达到尽善尽美、无可挑剔的境界。因此,教师只有将反思作为一种习惯,不断地对自己的工作进行反思,在心理上形成一道“警戒线”,才能随时对自己的教学保持应有的警觉;通过有针对性地学习教育教学理论,解读《纲要》和《标准》,研读典型教育教学案例,就能进行理论性知识新构建;常与同行、同事相互切磋,进行课堂观摩、评课研讨、评估诊断等反思性合作学习,就会提高教学水平;在与学生的平等交往中敏锐地觉察自己教学行为的成败得失,进行自我诘问,用挑剔和批评的眼光去发现并解决自身教学中的问题;立足于自我以外,觉察、剖析、矫正和完善自身不合理的教学行为,使教学认识不断得到重新建构和提升,教学行为不断得到控制和修正,将使自己的教学行为更加合理化,并使自己逐渐成长为专家型教师。

2.反思——教师经验性知识的“滤化器”

在新课程实验中,我们发现许多教师具有较丰富的教学经验和阅历,其中有许多人对自己的教学水平和能力表现出自信或自豪。然而,他们多年从教所形成的一套固定思考、处理的方式和与之相应的经验——习惯性思维或经验思维,不知不觉地影响并支配着他们的日常教学行为,使他们囿于习惯性教学而成为经验型教师。有学者认为,如果一个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反思,那么,即便他有20年的教学经验,也许只是一年工作的20次重复,其教学工作不可能有什么进步。因此,面对新课程,要求广大教师必须具有强烈的反思意识,学会在实践中反思自己的教学经验,反省、反思、探索和解决新课程实施中存在和出现的各种教育教学问题,对长期积淀的教学经验和习惯进行审视、筛选,不断改造和丰富自身的“经验性知识”,才能在创造性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获得专业的成长与发展。

3.反思——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助长剂”

教学前,教师对学生学习要达到的目的和目标,以及达到这些目的和目标所需的条件、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等做出的反思具有前瞻性,能有效地提高教师的教学预测和分析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教学要素和行为的反思,具有监控性,能使教学工作高质量地进行;在教学评价、反馈过程中,教师创设下列问题:这节课是怎样进行的?怎样用教和学的理论来阐释自己的课?怎样评价学生是否达到预定目标?上课时改变了计划的哪些内容和方法?为什么?是否有些问题一直困扰着我?我怎样才能找到答案?这种教学后的反思具有批判性,能使教学经验理性化,并有助于提高教学的总结能力和评价能力;教师结合系统的理论学习,积极地对自身的教学观念进行反思,能在较深层次上促进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与转变,并能有效地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积极反思教学设计与教学实践的适切性,不断探求教学目标、教学工具、教学方法等方面的问题,能不断改进教师的教学方法,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能力;对教学重难点处理、课堂教学安排、课堂活动组织、教学是否得心应手、学生思维能力是否提高、教师角色、行为举止的反思,能使教师的教学行为日趋合理化,能更有效实现教学目标;对教学活动中学生的情感态度、反应程度、活动水平、回答问题的正确率、作业的完成情况等进行反思,有利于教师更加关注学生,适时调节自身教学行为,实现教学方式的最优化。

4.反思——教师行动研究成果的“合成剂”

行动研究是教师在工作中亟待解决的实践问题。在行动研究中,教师可以不断反思自己实践的成败得失,不断改进、优化自己的职业行为。反思,可以消化和吸收书本中的新理论;反思,可以凝聚产生自己的新观念;反思,可以提炼出自己的教育思想。教师在“行动”中进行反思,既能提高自己运用专家学术理论的水平,又能提炼自己的朴素经验,最终形成个人的教学理论。一个“反思型教师”,要善于坚持撰写教学随笔、札记、案例、教后记等,整理归类后可成为一笔宝贵的教育财富,并在行动研究中作为第一手资料得以利用,能使教师行动研究的成果更加有血有肉、更具说服力。

作者:李德瑜 李天德

上一篇:局域网安全性探析论文下一篇:账款应收审计要点论文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