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智教育结合开展思品教学论文

2022-04-30

摘要:“责任”是人之为人的根本道德,“社会责任”教育是高校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一步。大学生群体作为国家发展的有生力量,只有具备一定的“社会责任意识”,才能在责任实践中完善自我,完善社会。虽然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主流是积极健康的,但也有不少个人主义意识、享乐意识和权利观念等思想的存在。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德智教育结合开展思品教学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德智教育结合开展思品教学论文 篇1:

深挖细掘,找寻特色学校建设的突破口

[摘 要] 追求特色办学,创建特色學校能有效地解决我国基础教育“千校一貌,万生一面”的问题,要实现学校错位发展,推动区域教育质量的提高。它要求学校的特色理念和创建目标不仅要体现在特色项目上,而且要扩展到学校文化内涵、教育品质、教研、课程、活动等各个方面,并成为能够牵引学校各方教育力量和整合学校教育因素的火车头。

[关键词] 特色学校;建设;突破口

《现代汉语词典》对“特色”的解释是:“事物所表现的独特的色彩、风格等。”据此,我们可以把“特色”引申为“独具特点的、与众不同的”。“特色学校”就是在先进的办学理念指导下,从本校实际出发,经过较长时间的办学积累,逐渐形成的独特的、相对稳定的、优质的办学风格和办学成果,并且由此拉动学校的整体发展,使师生能从特色发展中受益。

“特色学校”不同于“学校特色”。“学校特色”的中心语是“特色”,“学校”是定语,它只强调一个“点”,强调学校工作的一个方面;而“特色学校”的中心语是“学校”,“特色”是定语,它强调的是一个整体。“特色学校”就是各方面工作都有特色的学校。特色学校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整体性。

一、挖掘文化内涵找寻教育品质,创建特色学校

每一所学校由于所处的环境不同、发展的历史不同、学校的积淀不同、创建的缘由不同、校名的来历不同等原因,展示出的文化渊源和文化内涵也就不同。我们可以充分挖掘这些文化内涵,找寻其中独有的教育元素,来创建特色学校。

甘肃省兰州市五泉小学坐落在有名的旅游胜地“五泉山”下,山中五泉分别为甘露泉、掬月泉、蒙泉、惠泉、摸子泉。相传汉武帝元狩三年(公元前20年)霍去病征西,曾驻兵于此,士卒疲渴,霍去病手著马鞭,连击五下,鞭响泉涌,遂成五泉。学校由校名的来历开始,深入找寻“五泉”文化中丰富而厚重的教育内涵:抓住泉水清澈、甘甜、乐于奉献的表象特征,挖掘出了“智慧、爱、执着”的泉水精神;围绕“甘露泉”的“润泽”意向,“蒙泉、惠泉”的“智慧”意向,“摸子泉”的“实践”意向,“掬月泉”的“追求”意向,确定了“润泽生命、启迪智慧,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的价值追求,提出了润智教育,将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内容、学习方式与教育手段都收入了润智教育范畴,打造出了润智教育统领下的学校精神文化名片、环境文化名片、课堂文化名片、教研文化名片、活动文化名片,并出版了《润智教育:学校发展的文化名片》一书,在特色学校建设中成绩显著。

江苏海门市包场中心小学紧临南黄海。学校抓住自身所处的大海场域,畅游海中,抓住“海盐”的意象,挖掘学校的教育内涵:盐是最朴实、最本真的物质。在中国文化的语境中,盐适度适量的消融,无声无形地滋养着生命。而食盐之道与育人之道也有相通之处,生动运用“盐”所蕴含的德性品行和“食盐”所蕴含的规律,可以使我们的教育化有形为无形,化刻板为灵动,润物无声、不着痕迹地滋养着每个孩子的成长。学校在广泛开展“海盐”品质大讨论活动的基础上,提出了“海盐文化”,确定了“大气如海,厚德似盐”的学校精神,围绕“展大海情怀,做人间真盐”的校训,教育师生要像盐一样晶莹高洁、甘于奉献、调和万物;像盐一样淡定从容、内心沉静、奉献社会;像盐一样棱角分明、勇于创新、敢于追求;像盐一样顺应自然、适应社会、学会生存。在“海盐文化”的引领下,学校还开设了“海盐文化”校本课程,并开展了每月一事、主题教研等活动,充分体现了学校特色。

二、关注课程开发找寻教育品质,创建特色学校

课程文化是课程实施中最内在、最深层、最隐性的东西,用学校独特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去进行课程开发,进而形成学校的教育品质,能打开特色学校创建的突破口。

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在孙双金校长的带领下,立足于学校语文教学中关注学生情感与智慧的同构共建,由“情智语文”的学科课程建设入手,在形成“入境:启动情智——感悟:生成情智——交流:发展情智——表达:展现情智”的教学模式基础上,跨越学科,构建了包含“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环境课程”等内容的“大学科”情智课程体系:如在学科课程建设中,语文学科构建了以“经典诵读”“持续默读”“亲子阅读”为纵轴,以儒学经典、唐诗宋词、儿童文学、现代绘本为横轴的情智阅读板块群,让阅读来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开启学生的智慧密码;数学学科构建了以“数学童话”“数学故事”“数学史话”为主线的“情智数学阅读体系”,借助丰富的课外阅读来帮助学生打开通向数学世界的大门;英语学科构建了以“天天口语”“英语剧场”“小小英语角”为线索的“情智英语课程系列”,让英语课程呈现立体化、网络化的结构特征;品德学科深化了活动化德育的课程理念,拓宽了德育课程的边界,让学生生活中的一切有利于学生德行意能生长的要素,转化为有效的课程资源;科学学科秉承“做中学”的优良传统,进一步吸纳国内外“做中学”的课程理念与优秀案例,并逐步形成具有北小特色的“做中学”科学课程结构;艺术体育学科中,将本着“交叉”“综合”“对话”“互惠”的课程建设原则,通过学科间的融合,逐步打破音乐、美术、体育及各相关学科间的界线,构建起以情智和谐共生的“大艺术”课程。

在开发情智课程的基础上,学校进一步实践,提出了“情智教育”的办学主张。以“情智和谐共生的大写的人”为培养的出发点与归宿,将其渗透到学校教育的方方面面。它将情感教育与智慧教育有机地结合到一起,不仅可以作用于情感领域,培养高情商的人,也可以发展人的理性智慧,培养高智慧的人、高智商的人,最终达到情智和谐、情智共生的境界。从而实现对学校教育的一种内在超越。难怪原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同志考察完学校后欣然写下了“含爱生情怀,有教育智慧”的题词,这一“情”一“智”就是对该校特色学校建设的最高褒奖。

三、开展特色活动找寻教育品质,创建特色学校

特色学校的创建过程中,还可以立足学校特色活动的开展,深入挖掘活动背后的深刻文化内涵,进一步进行提炼,形成独具特色的办学主张,并在实践中将其作为学校全体成员共同遵守和奉行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从而形成学校的独特教育品质。

吉林省延吉市小营镇仁坪小学校是一所乡村民族联合学校,学校经济条件比较差,主要作为延吉市外来务工子女接收学校。根据学生家庭经济条件普遍不富裕、学生流动性大、学生普遍缺乏自信的情况,学校通过跳绳特色活动的开展,帮助孩子们找回了本该属于他们的自信。起初,学校开展的只是普通跳绳比赛;后来组建了学校花样跳绳队,开发了八爪鱼跳、一条心、三人连体跳、大绳内双摇等五十余种难度系数各异、具有创意的花样跳绳法,并定期组织花样跳绳比赛。在此基础上,学校还从跳绳充满活力、彰显快乐的体育运动特点出发,确立了“打造教师幸福、学生快乐的活力校园”的办学理念,经过三年的努力,学校借助特色跳绳活动,实现了特色学校的跨越式发展——师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跳出了健康”“跳出了灵敏”“跳出了坚强”“跳出了自信”“跳出了竞争”“跳出了和谐”“跳出了良好行为习惯”,还“跳出了优良的教育质量”。

江苏海门市悦来中心小学依托学校上世纪70年代开展的排球特色活动,坚持在传承中发展,排球队创建之初,当时学校的设备还非常简陋,无论寒暑,队员们每天都要完成上千次的发、传、垫、扣球训练,却没有一个队员退出。如今,排球队的训练条件改善了,但前辈们积淀下来的奋斗精神依然没变;排球队从无到有,由弱变强,曾获得省、南通市级比赛的冠亚军30多次,向各级体校输送了100多名体育后备人才,其中进入国家队、省队和高校联队的就有20多名。进入新世纪,悦来中心小学更是从“艰苦奋斗、团结协作、永不言弃、奋勇拼搏”的女排口号中提炼出了“拼搏”精神,这也成为学校的核心文化。在这一核心文化的引领下,学校确立了“爱拼才会赢”的校训。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各处环境布置、各科教学活动、各类社团活动都是紧紧围绕这个核心而展开的。在校园里,不仅学生勤奋好学,自信上进,乐于吃苦,敢于拼搏,教师也都在不断地挑战自我,努力在三尺讲台上呈现出更多的精彩,让自己的教育人生收获更多的靓丽。

四、做足课题项目找寻教育品质,创建特色学校

教育科研是创建特色学校的有效途径之一,课题研究则是探索创建规律的重要载体。现代教育中,但凡是在全市乃至全国享有高知名度的特色学校,都离不开教育科研的引领,很多学校都是先在教育科研方面获得了成功,取得了较为显著的研究成效,学校才真正成了名副其实的特色学校。因此,在特色学校的创建过程中,学校可以从课题项目研究中入手找寻新的突破口。

江苏海门市刘浩中心小学被海门市命名为“故事教育”特色学校。刘浩中心小学“故事教育”的特色建设首先始于搜集与讲述有关刘浩烈士的故事。刘浩烈士为了新中国的建立,在六甲这片通东热土上,洒热血、抛头颅,献出了年轻的生命。烈士可歌可泣的壮烈事迹深深地打动着全校师生,师生从刘浩烈士的奋斗故事中,知道了什么是幸福生活,什么是英勇不屈,什么是前途理想。以此为契机,2007年9月,学校特别组建了“故事教育”課题组,从故事教育的概念阐释、实施原则、操作路径和资源开发等多个方面出发,展开了行动研究。通过研究,学校确立了“以课题研究为先导,以故事教育为龙头,以师生成长为目标”的特色学校建设思路,并在实践中逐渐形成了南通地区独树一帜的“故事教育”特色。

现在,学生读故事、听故事、讲故事、编故事、画故事、演故事、写故事已成为常态活动。故事教育之所以效果显著,主要就是因为生动的故事特别能吸引人、打动人、唤醒人。汤贵明和课题组通过研究,总结出了故事教育的一条基本理念,就是“在故事中教育,通过故事教育,在故事教育中成长。”汤校长特别指出,在故事教育中成长起来的不仅是学生,还有教师。比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就可以通过故事导入,通过故事励志,通过故事启思,通过故事释疑……这些故事,教师可以讲,学生可以讲,家长也可以讲;思品课、班会课上可以讲,语文课上也能讲;甚至数学课、外语课、体育课都可以听到师生讲故事的声音。师生间、生生间、母子间、亲友间,故事交流成了彼此沟通的桥梁,成了增进感情的最有效工具。另外,学校领导在管理中运用得最多的方法也是故事教育,如,针对有些教师埋怨远离市区工作环境差、待遇低,汤校长给大家讲了“和尚移山”的故事;再如,针对部分教师忙于教完教材赶进度,他讲台湾作家林清玄小时候“摇树扫叶”的故事,引导那些教师重新调整教学策略。

刘浩小学的“故事教育”是在教育实践中孕育而成的一种学校文化,更是特色学校建设的有效途径。

(责任编辑:朱福昌)

作者:王丰

德智教育结合开展思品教学论文 篇2:

“立德树人”视域下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培育机制探析

摘要:“责任”是人之为人的根本道德,“社会责任”教育是高校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一步。大学生群体作为国家发展的有生力量,只有具备一定的“社会责任意识”,才能在责任实践中完善自我,完善社会。虽然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主流是积极健康的,但也有不少个人主义意识、享乐意识和权利观念等思想的存在。文章依托对社会责任意识内涵、重要性的积极探讨,四大层面中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薄弱点的分析,力求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培育机制提出初步构建意见,为进一步完善高校“立德树人”机制工作提供发展基础。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立德树人

2019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作出《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完善立德树人体制机制,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其中谈及的“立德树人”可拆分为“立德”和“树人”两个汉字惯用语。“立德”,即建立高尚的道德,“树人”,即培育人才。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教育思想,它一直影响着国家、民族与个体的未来。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曾对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做出了多次重要指示。2016年,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他进一步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水平显著提高之际,却在资源、环境和道德方面敲响了警钟。社会道德方面状态的扭转,必须靠道德教育。而德育的优化,则需要协调好其内部各个部分之间的关系,并发挥整体运行效率的机制保障。这样才能在一定的激励、动力、导向等作用下,为其发展保驾护航。故而,“立德树人”机制是紧密联系德育工作理论,把握德育改革规律的关键性一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中关于完善“立德树人”体制机制的决定,正是对习总书记历次强调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积极回应。对于高校工作而言,以“立德树人”为核心,完善德育体制机制更是一项立在当代、功在未来的伟大工程。其完善工作不是一蹴而就的小事,而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需要科学定位目标,合理设计内容、途径、方法,使“立德树人”层层深入、有机衔接,做到内化于大学生心、外化于大学生行。在具体完善构思上,首先要通过探询主体矛盾,开展行之有效的机制探寻。而社会责任意識培育机制的构建则是完善“立德树人”机制的第一要素。

一、锁定:责任机制的逻辑之源

责任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作为其分支的社会责任,更是文明社会中道德意义上的正义主张。探析社会责任意识培育机制的构建,须从社会责任内涵着手,追溯本质,为责任培育机制的构建寻得思维逻辑之源。

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社会责任的具体定义也在不断丰富与演变着。愈发深入了解,愈发难以说透。而关乎理解其内涵的关键,却基本一致。它常被要求与“社会义务”“社会使命”“社会职责”等词牵连,超越了法律、经济等外在事物对组织和个人所要求的义务,成为处理个体与社会和谐关系的文明契约书。正如马克思所言“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当个体被赋予生命的同时,已被动置身于复杂的社会责任关系中。社会责任是一种客观的社会存在,与每个个体息息相关。

社会责任意识是对社会责任的反映与认知,如罗伯特·福尔曼(Robert K.C.Forman)所言的纯粹意识一样,是外在感觉、思想、欲望包裹下的纯粹心理状态。当个体思维成熟后,社会责任意识最终会以自我显现的觉知形式存留下来,成为内在精神与外在行为的“调和剂”。个体思维不会在短时间内自发走向成熟,必须通过改变一定客观存在,使其受之影响后再步入正轨。故个体社会责任意识教育应如空气与水般不可或缺。设立社会责任意识培育机制是教育过程的关键一步。因为机制就是以“调和剂”生产者和约束者双重身份出现,并对其培育过程中众多复杂要素起调节作用的客观存在代表。在现实意义中,我们从社会责任的内涵出发,探究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培育机制构建的思维逻辑起源,这是符合科学探究规律的重要一步。

二、透视:现实问题的厘清之面

在具体构建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培育机制方面,厘清现实问题是关键。目前,我国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主流是健康积极的,与社会主导价值观相符合。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支教团和社区热心志愿者的涌现,表明更多大学生愿意走出内心象牙塔,走进现实责任圈。而在当前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和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时,新自由主义和功利主义观在全球的传播与蔓延的背景下,大学生的个人主义意识、享乐意识和权利观念等思想也在发酵。没有经历战争的洗礼、没有见过物资的匮乏,生于“和平与发展”中的他们的社会责任意识现实表现相对薄弱。可从以下四个层面进行分析:

(一)社会层面

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相对淡薄,主要表现在社会公德意识淡化上。社会公德具有广泛的渗透性,包括遵守社会秩序、保护公共环境和尊敬师长等。大学生公共生活参与意识虽比较强烈,但却与实际参与度不匹配,很多仍停留在“知而不行”“知行不一”层面上。如共享单车的摆放问题上,一些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会因为赶时间等原因,将单车随意摆放;环境保护方面,他们虽具备一定保护意识,但欠缺自我严格约束能力。如食堂就餐时,多数学生选择非堂食,这就间接使用了一次性包装盒、筷子;面对生活中突发情况,如过路陌生人突然倒地时,也会有一部分学生因为考虑自己的利益关系,而不会第一时间拨打急救电话;申请入党时,也有一部分学生只是为今后发展谋求政治条件或是盲目从众,“被迫”申请。

(二)学校层面

学校是大学生道德教育的重要场所,社会责任意识培育工作的开展应是学校的普遍性课题。受多种原因影响,如学校忽略学生学习主体性、盛行轻实践重灌输式教学方法、启蒙道德教育缺位等因素,现实教学效果往往收效甚微:其一,缺乏集体主义意识。在当前改革开放日渐深入、经济迅速发展的背景下,文化发展相对滞后,没有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沉淀,迷恋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腐朽思想。再加上家庭、学校教育滞后等因素的影响,大学生重私欲、轻集体的心态随着高校德育的“失效”逐渐萌芽,做出不少藐视学校规章制度,如逃课、旷课、就寝休息时间玩游戏、私自使用违章电器等行为。“唯我独尊”的学生,也带动了这个群体集体主义意识的“普遍落寞”。其二,缺乏学术纯粹意识。当下,部分大学生学术生活上责任意识也较为缺失:有雇人上课、作弊、抄袭及购买论文等违规行为;有故意“刷脸”上课,看似热爱学习,却无心课堂的敷衍行为;也有用金钱贿赂老师、学生干部,而获得个人利益的违纪行为等。

(三)家庭层面

大学生群体缺乏家庭责任意识并不是特殊现象。家庭是个人成长的摇篮,是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形成的起点,也是个体社会责任意识培育及检验的第一区域。现今,很多大学生在家庭生活中表现出相对明显的个人主义与享乐主义倾向。在缺乏良好教育氛围的家庭中,放任本我、追逐自我已成为家庭的另侧写照。这是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所言的人格结构中的道德部分

——超我的境界很难在家庭这一不受拘束的场景中有效形成。中国式宠溺、偏差型育儿方法更加助长孩子自私思想的成长。大多数顶着独生子女光环出生的当代大学生从小在唯智主义教育和缺位家庭道德教育的影响下,易表现出自私自利、不懂感恩的行为倾向。有些人认为只有学习才是自己的责任,而家人的物质与精神照顾则是理所应当存在的,甚至当这些“照顾”一旦达不到自己内心期许时会产生更强烈的负面情绪。

(四)个人层面

个人层面上的社会责任意识薄弱问题集中在理想信念缺失上。个体是社会整体的一部分,其行为状态是影响整个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大学生对自我的责任意识是社会责任意识的内在要求。他们的年龄正处在人生起步的特殊阶段,心理上尚未发育成熟,对社会责任意识内涵的理解还不够深刻。初入大学,在由传统型教育走向开放型学习时,面对蜂拥而来的新鲜事物他们往往会丧失自控能力,在一味满足自我需要的同时,主观上倾向自我与社会之间的否定。如否定他人劳动成果,用坐享其成的心态对之,并在不懂自强与进取中形成狭隘性思维,最终导致设定错误人生目标、缺失崇高理想信念的结果;或否定自身存在价值,面对逆境时易激增压力和负性情绪,有做出极端自我责任意识缺乏行为的可能性。

三、探析:责任机制的构建之思

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方面面临的现实问题是多样的,它是当代社会道德落寞的衍生品。随着社会发展的不断深入,意识形态领域的多元化现象会愈加复杂。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弱化问题也会更具挑战性与时代性。“意识”作为人脑的机能,是对客观存在的反应。在现实意义上,可以通过客观存在的优化来培育个体及群体的意识。“无规矩不成方圆”,意识层面的培育机制构建工作就是客观存在优化的先行者。在规范个体行为、引导个体思想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完善高校“立德树人”机制工作首先应着眼于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培育机制的构建,并将其作为整个培育工作的研究基点,才能真正做到意识教育成果“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在具体构建中,教育的客体家庭、学校、社会和个人是此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机制构建的四大基点。紧扣它们,并以“立德树人”四大维度为切入点,构建“四位一体”的联动机制,是探析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培育机制的必然路径。

(一)“立”足培育保障机制

立足德育,“立”是“立德树人”的目标维度。在设立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培育机制方面,也要从“立”字着眼。确立责任意识培育在高校德育工作中的核心位置不动摇,建立与之匹配的社会长效保障机制,这是确保各项目标实现的基础。

在机制设立之初,首先,要守好学生合法权益的天然法律屏障。大学生法律意识普遍相对淡薄,对于自身的责任更是容易忽视,这就需要依托校园宣传、社会实践等方式来增强大学生对法律的了解度,让大学生责任意识更具有主动性与针对性。在知晓权益得到保障的环境中,大学生能自觉承担起属于自身的社会责任。其次,政府部门做好完善制度保障政策的工作。作为行为准则,科学的制度更利于符合社会规范的大学生责任行为的产生。最后,加强网络、媒体等监管力度,杜绝消极、低级等价值观对大学生的日常思想渗透,并积极引导学生增强自我管理与约束能力,在健康向上的心态中自主形成社会责任意识。

(二)“德”引培育导向机制

“德”是“立德樹人”中的内容维度。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立德树人”主要以社会主义道德为主要培育内容,推陈出新,打破固有唯智教育模式,将道德意识灌注于每一个中华儿女的血脉之中。社会责任意识教育作为道德教育的分支,也需以“德育”为主要内容设立责任导向机制。高校制定完备的道德准则、开设道德系统课程、运用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将大学生的价值观念、情感态度等进行有效引导,为社会责任意识的培育工作提供良好的心理素质认同基础。在具体实际操作中,高校思政课在掌握话语权的同时,需与时俱进,适度创新,通过兴趣激发引导课堂参与度和有效性的提高。并在守护好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课主阵地之际,打造深厚的校园责任文化氛围,依托校园文化建设、网络宣传、心理咨询等非常态课堂,进行以法制、公民和诚信等为主题的教育。让学生能在潜移默化之中倍受吸引和参与,建立家校合作的互通模式,通过互联网通信软件、公众账号宣传等手段,及时沟通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等问题,在发现与解决问题中成为科学化家庭责任教育机制的有力导向。

(三)“树”立培育协调机制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树”是“立德树人”中的方法维度。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培育工作是需要绵绵用力、久久为功的长期系统工程。人的成长有一大半时间是与家庭息息相关的。父母是每个人人生的第一任导师,无论在什么年龄阶段,我们都要重视家庭教育,更要将其作为绵绵用力、久久为功教育工程的主力军。在方法维度思考责任机制构建问题时,要有家庭是学校、社会与学生之间沟通桥梁的意识。为人父母应以身作则,树立榜样。将良好的行为习惯一以贯之,在子女身上形成深远影响。在生活中发现子女出现责任意识问题之际,能及时给予指引、纠正,并协调好家校共育关系,巩固与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

(四)“人”化培育动力机制

以人为本,“人”是“立德树人”中的关系维度。作为其中最根本的因素存在,“人”是社会主义道德培育的对象。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是高校“立德树人”工作的关键所在。“人”乃牵连他者的关系中心,一切都需以人为本来制定教育内容、方向和方法,因材施教。与“立德树人”一脉相承的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培育工作,其机制构建应以“人”为着眼点,设立“人”化责任机制。作为高等动物,人具有复杂的心理行为,能够完成独立的行为思考。“人”化责任机制的目标,就是根据大学生的思维发展特点,制定符合大学生认识和实践规律的责任教育计划。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动力,对自我不断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根据个体差异,采用榜样鼓励法、自我鞭策法和有效奖惩法等不同方式,使大学生能化责任之习,为责任之义,将个人理想与国家理想、全人类理想有机结合,肩负起“中国梦”“人类命运共同体”等伟大梦想的社会重责,续写“责任大国”担当的不朽传奇。

四、总结:机制意义的初步之想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陈旧腐朽价值观念已日渐衰退,新的价值观念正在形成。随着改革开放的日渐深入,西方意识形态渗透加剧,道德建设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习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这是站在全新的历史视角提出的新发展问题。社会责任意识作为社会道德赖以生存和延续的基本条件,是大学生不可或缺的素质之一。加强这种意识培育是我国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重要着力点。而构建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培育机制,是对“培育什么人”“怎样培育人”等问题的有力探索。这在“立德树人”与社会进步、国家发展方面都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一)有利于高校“立德树人”教育任务的达成

构建社会责任意识培育机制,是高校“立德树人”教育任务的内在要求,也是发展之基。它明确了道德教育发展的重点与方向,为“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注入了新的内涵。在培育过程中,遵循意识发展规律,以学生“自我教育”为核心,开展多维度下内在自觉性和外在约束性的有效活动是机制构建的关键。而这也是“立德树人”教育任务达成的基础。

(二)有利于社会“求德若渴”人才期许的满足

在物质与精神疏离逐渐扩大、人的片面性发展趋势日益严重的现实背景下,社会对人才的期许要求也在不断改变着。具有规范社会与引导发展作用的道德素养在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的今天,成为了平衡物质发展与精神建设统一的契合点。大学生作为国家发展的未来主力军,其良好的道德素养能够保证社会主义健康、有序的发展。处于其中核心地位的责任素养,是大学生自觉投入社会建设的催化剂。而构建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培育机制,是大学生以知性和德性双重身份进入社会,解决社会转型、变革关键期问题与困境的有力保障。

(三)有利于国家“同心同德”民族复兴的实现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都不缺乏信仰。而历朝历代人们所推崇的对象,都是血肉之躯的化身。他们高尚品德,都是“社会责任”的繁衍品。现阶段加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培育机制的构建,就是在继承中华民族优秀品德的基础上培育“同心同德”的时代新人,并在具体构建、运行过程中,始终以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这个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共同奋斗目标为基点开展伟大教育,力求让每位大学生都能迸發出同一股责任之力,让青春为祖国绽放。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19-11-06(4).

[2]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3]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1).

[4]王政文.习近平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立德树人思想研究[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9,(7—8).

编辑∕宋宇

作者:朱倩

德智教育结合开展思品教学论文 篇3:

铺就名师工作室发展的“南通路径”(下)

四、名师工作室发展的“南通路径”

这么多年来,南通市中青年名师工作室的各位领衔人及成员以满腔的教育情怀,开拓创新地从事着自己的工作,取得了卓越的成就。结合我们的经验和对今后工作的展望,我想初步描绘一下名师工作室发展的“南通路径”。

1.南通名师工作室发展之路是一条管理精致、运作有致的科学之路。

精致管理是南通教育的传统,同样也是名师工作室建设大的法宝,“做什么像什么”,“要么不做,做就把它做好”,这是南通教育的优良传统,也是名师工作室建设的基本原则。它的建立是严格的。“南通市中青年名师工作室”的门槛还是很高的,培养对象培养期满,经严格考核,合格的才能挂“南通市中青年名师工作室”的牌子。不在培养梯队的要建立工作室,也必须符合相关条件,经过评委严格评审。它的管理是有致的。名师工作室直接受市教育局领导,日常工作由导师团管理,各县区也有专门的管理部门。如何管理?有据可依,那就是市教育局专门出台的《南通市中小学中青年名师工作室管理办法》,市教育局对各名师工作室下达的任务书。各工作室工作计划报导师团备案,重要活动导师团团部成员及相关导师参加。活动的证书由导师团编号发放。它的机制是科学的。名师工作室自主开展活动,联系导师参与有关工作。为了有利于工作室活动的开展,有的工作室吸取学校相关领导作为成员,这也是浙江温州的经验。我们不少的工作室从制度的建立到活动的设计实施,都有完整的科学的流程,他们自己也探索了独特的管理方式,如陈铁梅工作室的“互评法”,姜汉荣工作室的“积分法”,确保了工作室管理的科学有效。它的考核是动真的。市教育局专门制定了《南通市中青年名师工作室考核细则》,严格按20条进行考核,其中10条考核工作室,10条考核领衔人,这种设计完全符合工作室的实际,也是一种管理的创新。考核结果分一、二等奖,有奖励配套。等第的划定没有人为因素,都凭事实说话,考核结果满意度较高。它的经费使用是规范的。无论是工作经费还是奖励经费,市教育局有专门的文件规定,有严格的审批制度,支出合理规范。这也是工作室能够正常运作的重要条件。黑格尔说,存在的就是合理的。我们是否可以这样说,南通的名师工作室因为合理,所以存在。

2.南通名师工作室发展之路是一条自主发展、自强不息的奋进之路。

就工作室的运作而言,虽然有市教育局、市导师团的指导和帮助,但大家那么努力,出了那么多成果,这都是大家主体投入、不懈进取的结果。他们明确了各自的研究方向。各工作室都有自己的教学主张。主张是工作室的灵魂,也是工作室研究和发展的方向。正因为大家都有自己清晰、科学的教学主张,所以大家的工作就不会茫然无绪,而是有序推进。比如,滕玉英是“情智物理”,从自己开始,向教研组推广,向各学科组延伸,“情智教育”成了学校共同的研究课题。他们开展了自主的团队活动。虽然导师团会开一些交流会,会进行访谈,会跟大家做些交流,但总体而言,工作室大家读书学习,会课展示,开展项目研究,都是自主进行。大家主动请进来,走出去,开展联合研究,一个个搞得风生水起。他们解决了工作中碰到的难题。名师工作室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碰到了很多问题,有些问题还很棘手,比如与有关学校的沟通,比如经费的使用支出。可贵的是,碰到问题大家不是退缩,不是躺倒不干,而是想方设法解决问题,确保工作顺利推进。邵云名师工作室作为特教唯一的工作室,开展活动受到很多制约。但她很坚强,带着团队成员往前走,让每一个成员在擅长的领域获得很好的发展。他们出现了友好竞争的良性格局。只要关注一下工作室领衔人微信群,我们就经常会喜出望外。各工作室奋勇争先,那是一种让人兴奋的格局。他们创出了各自的特有表情。开展什么活动,什么时候做怎样的展示,每个工作室都有自己的路径。这个组织不是挂了牌就销声匿迹的“名义型”组织,而是实实在在干事、研究的实干型组织,正因此才越做越好。他们找到了工作室新的出口。名师工作室往哪里走?祝禧名师工作室给我们开了个很好的头,那就是“名师研究所”。现在参加“文化语文研究所”的活动,研究的品位很高,请来的专家很专业,每一次活动就是一次探究,就有一个成果,就为她的文化语文构建积累了某一方面的成果。

当然,名师工作室的运作虽然有很大的自主性,但真正良性发展还是需要有引领、有鞭策的。导师团有的时候会给大家一些要求,这不是要限制大家,而是希望大家有一些共同的规则一起遵守。没有了“底线思维”,工作室就很有可能名存实亡。卢梭《社会契约论》:“人是生而自由的,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自以为是其他一切的主人的人,反而比其他一切更是奴隶。”这段话我们要好好理解。

3.南通名师工作室发展之路是一条立意高远、指向高端的创新之路。

南通的中青年名师工作室立意高远,起点较高,在优秀中显得很卓越。一是命题立意不同寻常。作为名师工作室领衔人,他们一开始就不只是把工作室作为一个简单的组织,而是作为一个基地,作为一个研究所,借助工作室来实现他们对教育的独特理解和追求。他们的定位是开展创新型、建构型教育教學研究的专业发展共同体,打造在全国、全省有广泛影响的“教育名家”,培养一批省内外有较高知名度的名师,形成一支学有专长、教有风格、研有建树、师有魅力的“教育专家”团队。名师工作室是全市优秀教师重要的发源地、未来名师的孵化地,成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加速器、促进教育品牌建设的助推器。南通市黄美华老师的教学主张“文化语境中的音乐教学”,立意就不同寻常。二是工作方式不同凡响。他们的学术研讨很专业,他们的才艺锻炼很实在。李凤老师工作室展示活动有一个经典诵读节目,所有成员穿着古服,扮演不同角色。刘昕工作室研究母语审美教育,找到一个很别致的切口:《忆江南》《长江之歌》,小学语文、小学音乐都有这一课,与黄美华名师工作室一起搞同课异构,这是不同学科的同题课,音乐元素中融合文学元素,文学元素中渗透音乐元素,元素相通,相互借鉴,那就别有趣味,会促进学科的真正融通。三是展示的活动都很高端。职教的两个名师工作室承办的都是省级活动,如姜汉荣今年三次大的亮相——全省职教课堂教学改革研讨会、全省职教名师成长论坛、全省职教名师工作室论坛,影响很大。四是成果不断创新。流行歌手云飞一直唱比较慢节奏的歌曲,《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天边》《卓玛》等,后来参加星光大道超级版比赛,尝试风格改变,唱快节奏的《姑娘我爱你》,又一次引起轰动,也促成了其全面发展。南通的工作室也一直在尝试,在教育园地上不断改革,努力使自己全面发展。随便举哪一个工作室,他们的工作内容在不断深化,工作形式在不断变化,取得的成果在不断优化,产生的效应在不断扩大,获得的奖项在不断增多。丁卫军在阅读教学上有《小丁教语文》,写作教学上感到有欠缺,所以又关注作文教学,出了《小丁教作文》,完善了自己。品牌是名师工作室的招牌,其实也是工作室的生命。可以这样说,南通名师工作室是教育杰出人才的基地,是优秀教育成果的孵化地。五是品牌影响很大。各工作室也在致力于自己的品牌打造。如陈铁梅的精品课程品牌、崔志钰的“游戏项目”品牌等。张淳名师工作室、黄美华名师工作室参与教材编写,很多地方都在使用。像陈铁梅的百幅名画欣赏课程,由江西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110节配套微课制作,并与学习通APP合作通过手机终端发布。工作室成立以来,成果累累。发表的论文、获得的荣誉多。江苏开评了两届“教学成果奖”,南通工作室参与的都拿了大奖。这次第二届成果,滕玉英、朱爱华、姜树华又拿了特等奖。一批领衔人成为省人民教育家培养对象,成为省名师,2017年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黄美华、崔志钰又榜上有名。

4.南通名师工作室发展之路是一条同在共行、多翼共生的成长之路。

名师发展是一个人,工作室建设是一群人,影响的将是一批人。所以衡量工作室成就的一個重要的标准就是看与工作相关的那群人有没有获得很好的发展。一是领衔人与团队成员一起成长。名师工作室的领衔人不懈进取,一批又一批成为人民教育家培养对象、正高级教师、“园丁奖”获得者。它的成员呢?王晓东工作室成员全部成为启东市以上骨干教师。顾娟名师工作室的成员都是全国、省一等奖获得者,高人相聚,更加高端,每一次展示给人的都是大餐。四期一梯队遴选,李凤工作室一下子进来3个人,王笑梅工作室,每届有一位特级教师,发展得很好。二是工作室与所在学校的学科同步辉煌。市一中是省物理课程基地,张晓冰名师工作室的重要工作就是参与基地建设,推动育人模式和学习方式转变,其出色的工作促进了学校的学科建设,在多次省级活动的展示中得到专家好评。滕玉英名师工作室让学校成为省物理学科基地。丁卫军名师工作室在通州育才中学,因为带动了一个学科组,所以成为南通市初中语文学科基地。邵云工作室在特教学校,给这个学校的教研工作注入了活力。张淳名师工作室连续四届获南通市青年教师教学优课评比一等奖第一名,被推荐参加全省的课堂教学大赛。三是工作室与学生发展互相促进。樊裔华名师工作室构建网上在线课程——沙地声音,“悦读时光”在线导读课程给孩子们实实在在的能看也能听的语文生活;陆军名师工作室从学科实际出发,加强对学生学科竞赛的辅导,造就了一大批“拔尖”获奖学生;丁卫军名师工作室开设了“简约书简”,让学生天天读,读后写,所谓“微阅读”“微作文”,多少年如一日;任卫兵名师工作室坚持每天向学生通过微信推荐两条竞赛题,促进了学生的发展;张晓冰名师工作室辅导的学生获得全国机器人大赛一等奖。四是工作室与导师相互激发。导师全程指导并参与工作室的工作,为工作室保驾护航。而在对工作室的指导中,导师也在自我成长。市教育局一直要求导师们与培养对象一起成长,所以今年的暑期研修就有一个很大的亮点:导师讲座。2017年,作为导师,曹津源校长和我还出版了专著。五是工作室与教育行政相得益彰。市教育局为名师工作室的发展创造了非常好的条件,而工作室的发展也为南通教育增色不少。王晓东名师工作室就高考数学考点开发微课群,给高三一线的复习提供了很好的资源,对促进高考数学成绩的提升做出了突出贡献。工作室获得的各种荣誉又为南通教育增光添彩。六是工作室与社区协同共进。教育与社会共建是教育发展的新趋势,工作室在这一方面也有探索。在全民阅读的背景下,王笑梅、丁卫军名师工作室成员积极参加通州区全民阅读活动,领衔人成为区领读者讲师团成员,为阅读者作阅读讲座,参加社区朗读者活动。邵云名师工作室不定期地到困难学生家中提供送教上门服务。

5.南通名师工作室发展之路是一条跨界融通、多维互通的发展之路。

“如果我们看一下每本教育史的目录,不可避免地会看到另一件事情:在教育学领域内,很多革新家都不是职业的教育工作者。”是啊,我们看看中国的科学大家,华罗庚、钱学森、袁隆平,哪个不是既有扎实的专业素养,又有广博的知识视野?再看看国外的那些大咖,夸美纽斯创办和管理过许多学校,但他接受的是神学和哲学的训练;福禄培尔是一位化学家和哲学家,却是幼儿园的创始人和感知教育的拥护者;德国伟大的教育家、《普通教育学》的作者赫尔巴特,是一位了不起的心理学家和哲学家。

我们一直主张跨段、跨界、跨域发展,目的是要激发我们工作的活力。首先是跨界。被评为2015《教师月刊》年度人物的邱磊教的是地理,但他专业跨界,将地理与文化联姻,闯出了自己的独特路径。他说:地理是什么?地理就是传统文化血脉的维系者、参与者与支持者。让学生从文化的角度汲取地理营养,让地理在学生的参与中完成文化传递。这不是课堂超越于“考纲”“教参”的更高的价值准绳吗?我们有一个跨界很成功的例子:董一红是语文特级教师,现在是思品教研员,她用语文“和润课堂”的思想带着她的团队进行思品研究,把一个小学科搞得风生水起。为了构建“大文科”的研究格局,刘昕语文、董一红思品、黄美华音乐三个工作室互相结盟,共同探讨,趣味无穷。陈铁梅美术工作室与李凤语文工作室联合,开发“文学艺术联合课程”;李凤初中语文、陈铁梅美术、潘雪峰体育、姜树华小学语文四个异质工作室联盟,开发“联合课程”等,都促进了工作室的发展和提升。其次是跨段。吴建英名师工作室与李凤名师工作室结盟,探讨小学初中一体的语文教学路径。今年上半年,王笑梅名师工作室与丁卫军名师工作室联合开展“古诗词教学小初衔接研讨活动”,给人以崭新的视角。我们很赞赏鞠九兵的名师工作室,那里既有高中的,又有初中的,还有小学的,工作室的研究会让人耳目一新。潘雪峰名师工作室成员有中学,有大学,有小学,有幼儿园,他的研究关注的是从幼儿到成人的人的本质,人的发展。三是跨域。张淳工作室到了浙江淳安,崔志钰工作室到了扬州、昆山,姜汉荣工作室到了宝应,李凤、刘昕工作室到了徐州,王笑梅工作室到了广东,近期,姜汉荣名师工作室还将组织扬州、盐城、淮安、南通四市开展跨区域名师工作室研讨活动。成锦平校长和陆军名师工作室到了雪域高原西藏,这些出行很有意义,既传播了南通的教育理念,又汲取了异域的教育精华。成锦平校长说:“生命的能量在脚下,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6.南通名师工作室发展之路是一条延伸带领、辐射引领的普惠之路。

南通的教研工作有个品牌,叫“智慧教研,普惠服务”,名师工作室的工作也充分体现了这种普惠的优势。像陈杰、鞠九兵、符永平、王晓东等教研系统的名师工作室,他们的活动充分彰显了普惠的价值。工作室存在的意义绝不在工作室本身,它的价值更多体现在其示范辐射作用。南通的名师工作室在起始阶段,就把辐射引领作为工作的重要内容。其形式主要有:两级联动——工作室联系下一段的工作坊,潘雪峰名师工作室既与港闸区的金海滨区级名师工作室一起开展活动,又与如皋杨浩县级名师工作室一起开展活动。在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教师发展学院的名师工作室,都与处在基层的名师工作室联动开展活动。滕玉英名师工作室同时又承担着海门乡村教师工作室的工作。联动的意义不仅在形式,关键在带动和影响的面更广了。基地学校——李凤工作室在徐州等地拟建40个基地学校,祝禧名师工作室、丁卫军名师工作室都在建自己的基地。上联下伸——陆军名师工作室既与上位的沈世红名师工作室互动,又与下位的如东吴从铎乡村教师工作坊联动。顾娟名师工作室把触角伸向大学,与南通大学一起开展研究,为师范生的职前教育开设专题讲坛,产生了很好的效果。它的意义在哪里?在把我们名师工作室的作用前置化,那些未来的教师在从事教育之前,已经接受了名师的辐射。工作室更多的工作是开展活动,都放在基层学校进行,邀请基层学校的教师来参加。一担双挑——鞠九兵既是名师工作室领衔人,又是省级乡村教师工作站领衔人,这样能影响和带动更多的一线教师成长。还有吴从铎、曹群等名师工作室也是这样,其影响和效果越来越大。支教送教——“南通市中青年名师校园行”活动搞得很扎实,把优质的课送到学校,把先进的思想送到学校,产生的效果非常好。像数学名师季国栋、张范辉送教到虹桥二小,每人一节课,每人一个微讲座,水平很高,效果很好。参与公益——王笑梅参加“中国好教师”公益行动,影响很大。很多的工作室成员都积极投入公益事业,去年暑期,曹群名师工作室就有成员赴贵州参加公益活动,帮助那里的贫困学生学习。

7.南通名师工作室发展之路是一条各美其美、相映更美的生态之路。

南通的名师工作室学科不同,学段有异,各位領衔人身份不同,工作条件有别,但大家都立足自身,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扬其所长,使出浑身解数,努力把自己的团队带好。具有教研员身份的立足区域,把区域内的名师组织起来,团队成员的起点相对高点,开展的活动更精彩,像陈杰、鞠九兵、符永平、王晓东、顾娟、董一红等名师工作室的活动,每一堂课都精彩,每一个发言都精彩。具有学校行政身份的立足本校,聚焦了各科精英,活动的精密性、实效性特别强,像成锦平、张晓冰、滕玉英等领衔的名师工作室,开发的产品具有很强的校本性。如师附小朱爱华名师工作室开发的《大成家书》,让学生品读、书写、徜徉、展望,从家书中领略家庭、家园、家国,润泽、助推、培养大写的人,做得很别致。具有一般行政职务和教师身份的立足本学科,开展的活动扎实有效。李旭东名师工作室有两项系列活动,一是工作室朗读作品系列,一是工作室散文系列。他们一直坚持着做,成员同步成长。大家各尽其职,各显神通,成就了南通名师工作室的整体形象。有的工作室获得了国家和省级的教学成果奖,有的在课程建设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有的在学科建设、课堂教学改革方面硕果累累。我们秉持一个原则,能做什么就做什么,能做好什么就做好什么,能有什么成果就出什么成果,不比高低,不论大小,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尤其是各工作室之间相处融洽,抱团发展,33个名师工作室像石榴一样互相抱紧,像兄弟姊妹一般,互相帮助,互相提携,互相推荐,没有任何倾轧和排挤、诋毁,对外树立了很好的名师工作室的“群像”。

8.南通名师工作室发展之路是一条美好教育、美好人生的幸福之路。

傅斯年先生主张办平淡无奇的教育,一个以研究为主旨的教育团队更要有这样的心境。一是享受研究的那份宁静。我们有的工作室虽然没什么特别引人注目的成果,但他们默默享受教育的过程,孕育着大器晚成。就像英国数学家安德鲁·怀尔斯,他29岁任普林斯顿大学教授,将自己的科研目标确定为攻克费马大定理。以后8年,没写过一篇论文,拒绝了所有讲学邀请,忍耐寂寞,精心钻研,人们似乎忘记了他的存在,直到他攻克了困扰人类360年的数学难题,人们才发现他的不凡。南通也有这样的名师工作室,他们不声不响,默默探索,毫不张扬,不鸣则已,一鸣惊人。搞教育不是做苦行僧,享受生活才能做出优美的教育。懂生活,才懂教育。有了从容的生活态度与方式,才可能创造诗意的教育。二是享受互助的那种温馨。南通的名师工作室内部非常的团结,没有不和谐的声音。工作室成员在公开课教学、论文写作等方面有什么任务,大家都是倾其所有,各尽其能。季国栋名师工作室倡导工作室成员过一种团结协作美好的大家庭生活,有思想一起碰撞,有快乐一起分享,有难处共同承担。名师工作室之路不能是一条苦不堪言、无休无止的劳顿之路,而应是互相牵手、结伴而行的幸福之路。这种帮助,导师也有深切感受。三是享受生活的那份乐趣。从某种意义上说,不管什么样的组织,不管这个组织的人员是多么高端,享受生活是我们的生命底色,也是大家的共同追求。周作人说:“我们于日常之外,必须还有一点无用的游戏与享乐,生活才觉得有意思。我们看夕阳,看秋河,看花,听雨,闻香,喝不求解渴的酒,吃不求饱的点心,都是生活上必要的……”我们所从事的是教育,教育的目的就是让人们过一种幸福完整的生活,而这种幸福指数首先应该在我们这种高端团队中体现。李凤、吴建英名师工作室等都把工作室营造成一个家,大家在这里交流思想,有什么事情,大家像家庭成员一样倾注全力。

9.南通名师工作室发展之路是一条敢为人先、敢于担纲的先锋之路。

南通的教师敢于走出去,敢于拉大旗,做名师工作室同样勇于担当。一是区域带动。特级教师邵云来自特殊教育战线,她的名师工作室就主动担纲,把南通大市所有的特殊教育学校都带起来了,成员来自不同的学校,每个成员在各自的学校都建立了自己的小团队,工作室引领着全市的特殊教育。二是全国领衔。在全国范围内,初中语文名师工作室由王君、丁卫军牵头,成立了“全国初中语文名师工作室发展联盟”,挂靠《语文教学通讯》编辑部。去年暑期,“全国初中语文名师工作室发展联盟”在陕西西安开展首届活动,南通的丁卫军名师工作室作为领衔担纲一展风采。三是制定标准。过去讲“一流企业做标准,二流企业做技术,三流企业做产品”,南通的名师工作室建设也到了“出标准”的时代。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江苏的职教名师工作室,姜汉荣、崔志钰两位教师一路引领。最近,省里将出台职教名师工作室管理办法,修订名师工作室工作标准,这项工作就由姜汉荣名师工作室牵头。这就标志着名师工作室已经进入了“出标准”的领域。

庄子云: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南通教育之所以一路辉煌,就是因为有雄厚高端的师资。而名师工作室,则为高端师资队伍的形成和壮大奉献着自己的聪明和才华。

当然,我们南通的名师工作室建设也不是一片莺歌燕舞,发展也有不平衡。就总体而言,还有很漫长的路要走。有几个方面值得我们关注:一是开创性的研究还不多。二是经久不衰的品牌还未出现。

莎士比亚戏剧《暴风雨》中有句台词:“凡是过往,皆为序章。”名师工作室是南通教育人追求教育发展的自由空间,“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要充分用好这个平台,站得更高,看得更远,做得更新,让它真正成为南通教育新的增长极。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中国文艺》有个节目《向经典致敬》,再现中国文艺发展中那些经典的人物、经典的事件,节目结束要朗读“致敬词”。李吉林、李庾南老师是南通的教育经典,但愿若干年以后,有更多的人能够接受这种致敬。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教育局)

作者:郭志明

上一篇:高校公共体育教学网络信息论文下一篇:职教国际化与职业教育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