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品论文]开展系列教育活动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德

2024-04-16

[思品论文]开展系列教育活动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精选12篇)

篇1:[思品论文]开展系列教育活动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德

[思品论文]开展系列教育活动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德

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科学化。根据高中学生的特点,我于1990--1991学年度,两个班级中,设计并开展了《祖国需要我》系列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活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高中的学生l4--18岁,正处于青年初期。强烈的成人感,是这个年龄段学生的主要心理特征。“为什么学习”和“怎样学习”是他们首先需要解决好的问题“让学生在充分发展自己个性潜能的基础上,在一环扣一环的自我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中,不断地进行自我完善,从而培养出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是开展系列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活动的宗旨。

《祖国需要我》系列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活动是依据人们认识社会现象的基本心理过程设计的。这些心理过程是:感知过程、记忆过程、比较分类过程、以及判断与推理过程等。活动的顺序是按照由低到高,一个一个台阶安排的。各步活动的组合,构成了培养学生社会认知能力的一个完整过程,它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一)记忆过程。

社会调查之前,老师组织学生拟出社会调查提纲。社会调查之中,要求学生口问手写,也可以采用现代化采访手段录音、摄影……把自己认为最精彩、感受最深的录下来或拍成照片。

社会调查之后,组织学生将照片集中起来办一个摄影展览,用影像在一定时间内唤起学生头脑中的共鸣;将照片翻拍成幻灯片,学生自编解说词在主题班会上放映;对于感受最深的片断,分小组组织同学将素材改编成小节目,在主题班会上演给大家看……这一系列活动,一次又一次地唤起同学们对社会调查中感受最深的场面在头脑中的表象,使学生难以忘怀。

(二)比较分类以及判断与推理过程。

在记忆过程中,学生将头脑中记住的东西与头脑中过去有关的知识经验相互沟通,重新组合,从看、听、想中自然得出国家发展需要有文化的人----“祖国需要我”这一结论。

绳铁同学在调查报告中写道:“参观就要结束了,我们与医生留了影。但我的心情却久久不能平静。SONY:TOSHIBA……TOSHIBA;?SONY……这许许多多先进的机器,竟看不到一台国产的,令我心里很不是滋味。国产化的水平,标志着一 个国家的发达程度。我看到并切实感受到祖国需要知识、需要人才。我今后要努力学习知识,为祖国奉献一切。”

胡英培同学写道:“从‘导游’大夫的讲解中,我们增长了许多知识,也产生了很多联想。大夫说,这两台机器,都是日本东芝公司的`产品,机器由计算机控制,高度集成,性能好,体积小,十分先进。我国也曾制造过三台同样功能的机器,但工艺明显落后,灵敏度不如进口机器,特别是体积庞大,只主机就需要一整间房子才能装下……听到这里真是让人感慨万千,40年来,我们的国家虽然取得了突飞猛进的成就,但总体的贫困、落后仍然困扰着我们的国家和民族。只有靠我们每个国民一起努力,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才能扭转这种局面,使我们的国家繁荣昌盛。”

学生在社会调查中得出的“祖国需要我”这一结论,正是系列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活动的主题。到此,整个活动取得了成功的第一步,但这并不是终结,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把自然得出的结论在深刻的反思中升华。如果只满足操作(即实践)的成绩,忽略了反思中把认识升华,不注重引导学生把升华的好思想迁移到学习、生活和各种实践活动中去,就会形成只激动、无行动的局面。为此,我又安排了如下的活动:写调查报告,让学生准确地用语言文字表述,把自己

[1][2][3]

篇2:[思品论文]开展系列教育活动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德

养自我教育能力

自我教育是受教育者为了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而自觉进行思想转化和行为控制的活动。它在人的思想品德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教师在思想品德课教学全过程中要有意识地进行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接受教育。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如何培养自我教育的能力呢?

一、在提高道德认识中,进行自我教育 道德认知因素中的品德观察力、注意力、思维力、记忆力等,是进行道德认识活动的重要因素,是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不可缺少的条件。在思想品

德课教学中,教师应善于启发学生借助于道德认知因素,对教材中提供的道德现象、道德信息、道德榜样进行理解、体会和认识,通过分析、比较、抽象、概括,对其加工、内化,从而有效地学习与掌握蕴含其中的道德概念、道德观点。与这个过程相适应,学生将形成对社会道德需要、道德榜样自主自觉的追求,自我要达到的、所期望的新的道德水平,与原有助道德水平之间也将发生矛盾。这个矛盾的自我解决,促使学生把社会道德需要转化为自己的内在需要,自我教育能力能相应得到提高。例如,有位教师在教《遵守公共秩序》这课时,先让学生一边听录音故事(课文内容)一边看幻灯片(课文插图),使生动形象的画面,伴着三 个伟人感人的小故事,把学生带入一种富有立体感的道德氛围之中。学生认真听,注意看,仔细体会,获得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教师问学生:“列宁、毛主席、周总理他们是领袖,这三位伟人是怎样

模范地遵守公共秩序的呢?”老师再让学生看幻灯片,引导他们发言。教师接着问:从三个伟人身上我们看到了什么?一个学生说:“我们的伟大领袖地位那么高,工作那么忙,在公共场所部能遵守公共秩序不搞特殊化,他们真是人民的好领袖,我们小学生要向他们学习,遵守公共秩序。”另一个学生说:“遵守公共秩序是一种文明行为,是道德尚尚的表现。三个伟人都是道德高尚的人。我们也要做道德高尚的人。”教师高兴地说:“对,遵守公共秩序是一种文明行为。是道德高尚的表现,如果人人都遵守公共秩序,我们的国家会怎么样呢?”大家争着发育:“大家都会心情舒畅。”“社会风气会越来越好!”“大家都讲文明了,我们的改革开放就会搞得更好!” 这样,学生在感知教材的基础上,理解并体会“遵守公共秩序”的道德观点,积极、主动地完成了从感性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在明理的过程中进行了自我教育。

二、在培养道德情感中,激励自我教育

道德情感,就是根据一定的社会政治道德标准评价人们的言行、事件时产生的一种情感。它是形成良好思想品德的重要因素,是从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的内部动力。

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教师应允分挖掘和利用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如果运用得当,则能促使学生的情感产生波动。当他们对其中的道德榜样具有好感,发生热爱时,道德原则和要求便触发了学生的情绪和情感,他们会从内心渴望仿道德榜样,进行自我激励。例如,有位教师在教《个人服从集体》一课时,首先让学生搞清摆在小余叔叔面前的矛盾是什么,是争个人的好名次还是争集体的冠军? 接着,老师提问:当个人利益同集体利益相矛盾时,小余叔叔是怎么做的,为什么会这样想?在行动上他又是怎么做的?小余叔叔为集体而想,为集体而做,牺牲个人的利益,说明了什么?通过谈话引导学生认识到“由于小余叔叔把集

体利益看得高于一切,自觉地做到个人服从集体,所以才保证了我国男子乒乓球队夺得团体冠军”。老师接着问:从小余叔叔“个人服从集体”的事迹中,你懂得了什么?我们应向小余叔叔学习什么?学生道德感情的闸门打开了,一个个争着发言,发言中同学们都表达了对余叔叔的尊敬和热爱的感情,也激发了学生在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矛盾的时候,要做到以集体利益为重,自觉放弃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的情感。这堂课不仅帮助学生提高了道德认识,而且强化了道德情感的深刻性。从而激励学生自我教育,使道德要求成为学生乐于接受的和愿意去做的具体行动。

三、在指导道德行为中,强化自我教育 小学生的自我教育是建立在自我意识的基础上的。自我意识在人的思想品德形成与发展中起着催化与调控作用。小学阶段是小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主要时期,但发展不够充分和成熟,需要加以训练和培养。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和思想实际,在指导道德行为中强化自我教育意识是行之有效的,如教了《劳动不分贵贱》,老师设计了这样一道题:“小刚对小华说:‘我长大了要跟我爸爸一样,当一名高级工程师,工程师的工作既不累又干净,坐在实验室上班多舒服呀!’小华说:‘你这是什么思想,我们长大了要当农民,劳动不分贵贱嘛!’”组织学生讨论、辨析。同学们各抒己见,发言热烈。通过讨论、辨析,大家认为小刚有远大的理想是对的,但认识不明确,工程师的工作是脑力劳动,为四化建设也要付出艰辛的劳动,并不是像小刚说的那样很舒服。工程师从事的工作和别的工作一样,都是杜会的需要是分工的不同,并不高人一等。小刚的理想如果不能实现,他应该服从祖国的分配,到需要他的岗位上去工作。小华也不对,他不该把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对立起来,如果大家都去当农民,那谁去当工程师、科学家、艺术家、外交家呢?四化建设需要各种

篇3: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

一、树立远大志向

学生只有树立远大的志向, 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为实现自己的志向而奋斗。我将学生的志向分为远期、中期、近期目标。

远期目标是为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而勤奋读书。中期目标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近期目标是学生制定近期考试和近期品德考核应该达到的等第或名次, 使自己有明确的方向。

二、进行知识教育

在意志培养工作中, 给学生以相应的有关意志的知识也是非常重要的。我定期利用班会课时间, 找来有关心理学方面通俗易懂的读物, 找出有关意志章节的内容以及生动的事例, 带领学生学习并结合班级工作中在这方面出的问题, 组织学生讨论, 然后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 制订一个奋斗目标和一份自我锻练计划, 让学生在行动中加深理解。

三、从小事做起

千里之行, 始于足下, 坚强的意志不可能形成于一旦, 更是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实践中逐步培养起来的。应当帮助学生把远大的志向与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联系起来, 从小事做起, 把完成每一项学习、工作任务都视为向远大目标迈进了一步, 把克服生活中的每一个小困难都当成“千锤百炼”磨炼意志的考验。

四、坚持体育锻炼

坚持体育锻炼对培养学生的意志也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首先, “坚持”本身就是坚强意志的重要组成部分, 许多体育锻炼“三天打鱼, 两天晒网”或半途而废的人, 归根到底就是缺少“坚持”二字。其次体育运动是一项磨炼意志、锻炼意志的有效形式, 体育活动更需要意志力的配合和参与意志力的形成离不开体育锻炼。

五、严格制度纪律

作为班主任, 一方面要爱护、关心、了解、体贴学生, 知道他的困难在哪里;另一方面, 又要对学生提出既合理又严格的要求, 这个要求是合理的、能够做到的, 但又是严格的, 一定要按照最好的标准来完成任务, 要求是通过制度、纪律来体现的。

一要引导学生练习遵守生活制度, 因为只有经过不断练习, 才能养成遵守生活制度的技能和习惯。二是对学生要实行必要的监督, 对其行为进行督促, 鼓励、提醒与检查, 这样可以增强学生对执行生活制度的自觉性和自信心, 并形成自我督促、自我检查的能力。三是教师自己必须以身作则。

给上所述, 培养小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是一项长期复杂的工作, 需要班主任做长期细致的工作, 应付各种挑战, 才能收到成效。

参考文献

篇4:[思品论文]开展系列教育活动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德

【关键词】体育活动 思想品德 行为习惯

【中图分类号】G623.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6-0198-01

学校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涉及到多个教学方面。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要求学生在活动中立即付诸于实践,使学生的行为表现直接受到实践的检验,这利于体育教师有针对性的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但是当前在体育新课程改革过程中,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导致体育教育的实践性比较差,需要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重视思想品德教育的作用,进而达到提升学生身心健康的目的。

一、学校体育对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教育作用

学校体育对学生有一定的积极影响,在实践中必须立足于当前发展实际,在原有的教学基础上进行优化设计。以下将对学校体育对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教育作用进行分析。

1.提升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学校体育多是以集体活动的形式进行的,例如班级、年级或者代表队的形式。在活动中,每个学生都是以个体的形式存在的,要想达到理想的实践效果,学生之间必须加强合作和交流,以小组或者集体为单位进行实践活动。在体育课中,学生的练习是个人行为,其一言一行在都代表着集体,因此在实践中必须遵循规章制度,如果存在破坏课堂秩序的情况,则会对集体荣誉造成影响[1]。

2.提升学生的竞争意识

适当的竞争意识能有效的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体育实践教学中,能有效的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通过积极响应规则性的教学和约束,使学生认识到“公平竞争”的重要性。在学校的各类体育活动中,需要不断提升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让学生通过耳濡目染或者亲身体验了解相关体育运动的规则,并在今后的学习中和实践中,秉承尊重客观事实和奉行公正原则[2]。

3.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合作意识是当前学生不可或缺的一种精神,当前多数学生都是独生子女,自身情绪变化比较大,久而远之养成了孤傲的性格。在体育活动教学中,能有效的提升学生的合作意识,部分实践活动都是靠彼此间的合作方可完成,例如篮球、足球等,需要通过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合作才能顺利完成。因此在体育教学中,让他们体会一起流汗,相互协作并在竞争中获得胜利的喜悦,更能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二、如何在学校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

针对体育教学对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性,在实践教学中必须从多个方面入手,开展多种实践活动,进而提升教学的有效性。以下将对如何在学校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进行分析。

1.重视文明意识教育

文明意识教学是体育教学的重点,在实践中,必须采取多种教学方式。首先要进行规范化教学,部分学生认为体育教学多是为了缓解自身压力,因此不需要按照规范的教学程序进行,因此学生存在散漫的心理。在实践教学中必须重视课前和课后的集合环节,步伐要整齐,精神面貌必须焕然一新。其次在课堂上,必须穿运动鞋和运动服,符合体育教学规范标准。并且不能随地吐痰、必须保持体育器材的清洁[3]。

2.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中学生的身体处于生长发育过程中,如果自身存在不良的生活习惯,会对自身身体健康造成不良影响。例如不正确的坐姿、不合理的运动方式等,在实践中必须告知学生不良的生活习惯对自身的影响。坐姿不正确会直接对颈椎造成影响,需要主动帮助其进行矫正,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其次要让学生养成正确的运动习惯,在日常生活中,按照自身身体情况确定运动量。

3.进行针对性教学

每个班级都会存在几个特殊的学生,体现为身材肥胖或者过于瘦弱。在实践教学中,需要指导此类学生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让学生发挥自身优势,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部分学生存在心理障碍,可以进行素质性教学,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动作要领,对体育知识有全面的了解,进而培养学生养成积极进取的意识与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

针对体育教学对培养学生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的重要性,在实践教学中必须对学生的心理情况有一定的了解,并根据心理变化趋势确定切实可行的教育措施,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实践中来,并根据自身情况确定合理的运动量。相信通过合理的体育教学,不但能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还能培养其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

参考文献:

[1]王鸣捷,孙葆洁.大学体育教学中的思想品德教育与培养研究[J].湖北社会科学,2013(11):176-178.

[2]柴仲学.浅议体育教学的特性与思想品德素质教育[J].晋东南师专学报,2010,10(23):90-92.

篇5:[思品论文]开展系列教育活动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德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繁荣、深化,社会上的腐改现象对小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带来一些逆向影响。在思想品德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中,坚持“五个结合”的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方法,对于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和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颇为有效。

一、纵向与横向结合。纵向,就是上级对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人才规格的基本任务和要求。横向一是树立身边榜样,即“关心集体”、“助人为乐”、“刻苦学习”、“拾金不昧”等学生模范;二是走向社会,请有特殊贡献的优秀青年、退伍军人、老党员、老干部向学生进行爱祖国、爱人民、爱家乡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把这两者结合起来,使学生学有榜样,从细小的心灵里孕育为祖国繁荣而发奋进取的良好品质。

二、家庭与学校结合。把儿童培养成祖国的栋梁之才是家长和教师的共同心愿。与家长密切配合可使班主任获得良好的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效果。其做法有三:1.扬长补短。

与家长谈话在充分肯定学生成绩的基础上,指出存在的问题,以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和上进心。2.对品德较差的学生定期与家长联系,不断变换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方法,做到因人施教。3.学期中间进行学生操行返家,广泛征求家长意见。这样家庭与学校密切配合,就能达到共同的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目的。

三、课内与课外结合。小学的班主任肩负着既教知识又造就人才的双重任务,因而在完成传授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结合教学内容使学生受到应有的思想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也是一条有效途径。比如通过讲《小珊迪》、《年关》等在学生中开展“三对比”,即新旧社会对比、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制度对比、我与旧中国、资本主义儿童对比,使儿童认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在课外,设法为学生创造一 个良好的`德育环境,结合儿童的爱好,通过演唱、跳舞等形式歌颂老前辈,歌颂社会主义祖国,歌颂英雄人物,使学生在欢乐中受到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

四、显型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与隐型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结合。班主任要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不断分析不同时期学生的思想素质。对学生中出现的普遍性、共同性的问题(即显型),通过正面引导,说服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召开有针对性的主题班会,使他们真正从思想上解决问题对学生中偷东西,看黄色书刊等问题(即隐型),以个别谈话为主,了解其思想形成的根源,帮助他们提高思想认识及辨别是非的能力。使他们在生活中自觉抵制。

五、言传与身教相结合。身教重于言教,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模仿性强,意志薄弱,缺乏自觉克服困难的能力,在性格上具有极大的可变性。他们需要

篇6:[思品论文]开展系列教育活动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德

四十年来,由于种种原因,思想品德的评价没有一个正确的位置,如何评价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的对象,还缺乏一个崭新的系统的比较科学的随时代的前进而不断发展的客观标准和评估方式。对此,我们做了一些初步尝试。

小学生思想品德评价要遵循三个原则。

一、“循序渐进,知行统一”的原则

培养品德集中到一点,就是要落实到道德行为上。道德行为总是要通过一定的方式表现出来,正确的行为方式才会带来良好的行为效果,小学生特别是低幻儿童对行为的理解具有很大的具体性和情境性。教师、家长必须对其进行具体的指导,细致地加以评价。对高年级学生,除了让他们明了道德行为的一般要求、规则和步骤外,还要使他们具有独立地灵活地选择道德行为的能力。

我们在对小学生进行道德评价时,必须针对各年级道德认识的能力,由浅入深、由初级到高级、由概念到行为制订出不同程度的评价标准(我们称它为“思想品德评估导向标”),为他们创设道德情境(条件),有计划、有目的地使他们得到道德行为反复训练的`机会,逐步形成正确的观念和行为习惯。

二、“激励为主,处罚为辅”的原则。

小学生品德的发展,经历了一个由非意志行动向意志行动转化的过程,小学生的道德言行内容简单,表现刻板,直接与外界(教师、家长等)的褒贬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在评价时要做到确切、合理,把不断调动小学生的积极性,培养良好的道德意志做为出发点,在设计“评估导向标”时对不同年级的评价标准应有侧重点,有适当的坡度和必要的反复,允许学生一次做不到,下次再重做,培养他们的自觉性,变“要我做”为“我要做”。

当然,评价小学生的道德行为,既要以激励为主,也要给予必要的处罚,但一定要讲清道理,使其明白错在哪里,为什么错了。应该怎样去做才对。在使用“评估导向标”时不记分,对犯了错误的学生进行适当的处罚就是引导他限期(下次自我评价前)改正错误,重新做起,然后给予登记。再让其多次反复去做,这样就给了他改正的机会,激发和保护了他们的积极性和好胜心。有时在引导小学生改正错误的时候,应该有目的地组织他们反复练(为他们创造改正错误的条件),培养其道德意志的控制和调节能力,从而达到品德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的目的。

三、“以身作则,以情感人”的原则。

一个人的情感,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感染别人,使对方产生相同或与之有联系的情感,这就是情感的感染性。

在进行思想品德评价中,教师要针对小学生思想敏捷,接受新事物快、模仿性强、可塑性大的心理特征,一方面要用自己对学生高度热爱的情感去感染学生,使他“亲其师,信其道”;另一方面又要用自己具有丰富道德情感的形象对学生起示范作用,所以在引导学生评价中要严格作好教师的自我评价,(我们为此在教师中开展教师工作评估,实行教师工作积分制)要求每一个教师用教师的职业道德衡量、要求自己,在平时的日常生活中要注意自己的仪表和行为,注意自己对社会、对他人、对学生的评价语言。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要勇于自我批评,诚心诚意地、民主地接受学生对自己的评价,这样,才能做好学生的表率,不愧“为人师表”

篇7:[思品论文]开展系列教育活动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德

在以往的德育工作中曾经存在要求太高、内容太空、方法太死等弊病,尤其是做表面工作,搞形式主义, 以一阵风运动式的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代替深入细致的工作,因而收效不大。为了克服以往德育工作的弊端,学校“在改进德 育工作的过程中,出现了德育目标素质化的趋势”。〔1〕

怎样理解思想道德素质化?这要从剖析“素质”内涵谈起。在素质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的研究中,人们对人的素质给予广 义的界定:“素质是人在先天条件下,通过后天的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训练和环境影响形成的比较稳固的、且在比较长时间内 起作用的基本品质。”〔2 〕我们必须特别注意到“素质”内涵中“稳固的”“在长时间内起作用”的要求。 基于这个认识,我们认为,如果学生的品行呈现表面性、被动性和不稳定性的特点,那么所反映的品德就不能 说已成为该生的素质,也就是说其品德尚未素质化。只有学生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顶得住环境变化的影响, 抵抗得了不良干扰和诱惑,始终能保持其良好的品行,才能说明他具有良好的品德素质,也就是说达到“品德 素质化”的程度。

素质的特征源于素质的内在属性。内在性,这是人的素质所具有的最基本的特征,它表现为人的品质的深 层底蕴,因而决定素质的形成必然是个内化的.过程。内化,就是把外部的东西转化为内部的东西,客体的东西 转化为主体的东西。比如道德准则是外部的东西,以此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影响学生,如果学生真正认同这些准则,并且成为 自觉的要求,坚定地以此规范自己的行为,那就可以说是变成了个体内部的东西,实现了道德内化。

所以道德内化是思想品德素质化的基本要求。德育工作者要从事对学生思想品德素质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就必须研究道 德内化的规律,探索道德内化的方法和途径。

一、道德信念的形成是道德内化的核心

通常我们按四分法来揭示品德的结构,即“知、情、意、行”。“行”是外显的,“知、情、意”是内在 的。在以往的德育工作中,较多地注重于认知向度和行为向度,把道德行为直接归因于道德认识,这显然是不 够的。举个简单例子,学生都知道禁止吸烟,可有的学生明知故犯,或者经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不吸烟了,过一阵子又吸了。 这说明一个很重要的道理:对道德准则的认识不一定会直接导致“自觉的、稳定的、一贯性的”道德行为。可 见,如果忽略了“知――情――意”这一内在中介系统区,那就是忽略了品德结构的重要核心部分,这核心恰 恰是道德内化的根本所在。

在研究“知――情――意”系统时,引入一个综合性的心理概念――道德信念。所谓道德信念,“它不是 单一的某种心理成分,而是深刻的道德认识、强烈的道德情感和顽强的道德意志的有机统一。”“道德信念是 道德动机的高级形式,是推动人产生道德行为的内在动力,并使人们的道德行为具有坚定性和一贯性。”〔3〕

道德内化就是促使道德信念的形成。

当道德准则作为一种外部信息向学生输入时,学生的认知必须经历不同层次的发展:“知道”层次(懂得 应该怎样做)――“理解”层次(明白为什么应当这样的道理)――“认同”层次(由被动、外制式转为自觉 性,化为自觉要求)。在道德认识的

篇8:[思品论文]开展系列教育活动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德

一、端正思想

为了让学生意识到培养良好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的重要性, 为了端正学生的思想, 减少学生的抵触情绪, 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配合教师、学校和家长的工作, 善于自我审视, 乐于自我反省, 愿意努力学习, 勤于自我约束。特别是在开班会时, 教师可有意识地向学生宣传激励性的内容。例如, 教师可精心挑选一些趣味性较强且具有激励性的文章念给学生听, 并鼓励学生踊跃发言, 各抒己见。

二、以身作则

小学生年龄较小, 自我学习的能力较弱, 基本停留在模仿的初级阶段, 所以, 作为和学生相处时间较长、对学生影响较大的教师, 一定要注意以身作则, 充分发挥示范作用。如果教师从仪表、语言和行为等方面为学生作出表率, 学生自然乐于模仿, 愿意尝试, 久而久之, 在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培养方面, 便可取得良好效果。例如, 无论是教学中的困惑, 还是生活中的困难, 教师都勇于面对, 迎难而上, 于是, 学生耳濡目染, 也能以积极的态度面对学习中的困惑和生活中的困难。

三、抓住时机

对小学生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培养并不应局限于课堂, 而要拓展于课外, 甚至努力抓住一切时机。例如, 在汶川发生地震后, 教师可及时带领学生观看新闻报道, 了解灾区的情况, 并适时引导学生关心灾区人民, 以唤起学生的同情心, 使学生充满社会责任感。

四、制定规范

小学生的自制力较差, 因此, 在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时, 须利用一套行之有效、详细全面的行为规范, 以起到适当约束的作用。例如, 教师可结合学校制定的相关规范和制度, 并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 制定详细的规范和守则等, 以约束和指导学生的日常行为, 帮助学生自我检查和反省, 最终提高自制能力。

五、培养手段多样化

小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而且活泼好动, 参与的积极性较高, 但是不喜欢枯燥生硬的说教。所以, 在对小学生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进行培养时, 应采取适当的方式和手段, 尽可能提高培养过程的趣味性。例如, 在实际的培养过程中, 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手段, 为学生播放一些寓教于乐的视频和图片, 既激发学生的兴趣, 又巧妙地培养学生。

六、考评制度

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培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为了较好地控制具体效果, 教师须建立完善的考评制度, 以及时检查、总结培养效果, 尽早发现问题并予以妥善解决。例如, 教师可在班级内部建立完善的班委责任制, 规定班干部轮流值日, 每天指定一位班干部管理全班学生, 并进行评估。之后, 定期对具体的评分进行总结和排名。针对每周或每月总分排名较为靠前的学生, 教师要在全班范围内公开表扬, 并鼓励大家向这样的学生学习。针对评分排名较靠后的学生, 教师要耐心引导, 以帮助他们总结失分的原因, 并针对其出现的问题制订合理的改正计划。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 教师应积极指导和努力监督执行计划的情况, 一旦有所改善, 教师就应予以表扬和鼓励。

七、三方合作

在节假日和周末, 教师和学校无法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指导和管理, 这就需要家长积极配合教师和学校的培养工作。首先, 教师在根据学校的相关规定制订出具体的培养计划后, 可及时通过召开班会或家访等形式, 与学生家长沟通与交流, 把相关内容和注意事项等以书面形式传达给家长, 以使家长认识到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的重要性, 从而最大程度争取家长的认可和配合。其次, 家长要注意抓住时机, 对孩子进行有效的培养。具体包括两点。其一, 家长要以身作则, 为孩子树立学习的榜样;其二, 家长应适当为孩子提供实践机会, 以锻炼孩子各方面的能力和水平。例如:在节假日, 家长可适当引导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 以培养孩子的劳动积极性和家庭责任感;当看到一些不文明行为时, 家长要及时让孩子明确不文明行为的不良影响, 并告诫孩子引以为鉴。

篇9:[思品论文]开展系列教育活动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德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他担负着教书育人,传播人类文明,培养合格人才,提高民族素质的重任,教师的知识水平、业务能力、思想道德、心理素质如何,将直接影响到人才的质量与教育的效果。教师不只是要会教书,而且要会育人,教导学生学会如何学习,学会如何做人。下面结合我们中学的办学思想,来谈谈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

一、教师职业的特殊性质,决定了教师的人格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一个教师对自己育人的工作职责是否明确,也就是说一个教师的教育思想是否端正,这是衡量一个教师职业道德的根本,也是师德规范的首要问题。

(一)教师崇高的思想品德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起着奠基作用

中学生世界观尚未形成,正处于可塑性最强的年龄阶段,是形成人格及人的基本素质的关键时期。学校教育,应首先是“成人”的教育,“成人”才能“成才”。

(二)教师良好的职业道德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起着催化作用

一个优秀的教师不仅品质高尚,而且有着良好的职业道德。

(三)教师文明的言谈举止对学生思想品质的形成起着修正作用

教师是教人怎样做人的人,首先自己就必须知道怎样做人。教师以身作则,才能起到人格感召的作用,培养出言行一致的人。

(四)良好的心理素质对学生思想品质的形成起着完善作用

一个心理不健全、不健康的教师很难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同样,一个心理不健全、不健康的学生也很难说是一名优秀的学生,将来也很难成为出众的人才,挑起重大的责任。完整的德育教育应包含心理素质教育,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心理教育是今后德育中应该加强的地方。

二、影响人格形成与发展的因素

影响人格形成与发展的因素很多也很复杂,其中最主要的最不可忽视的应是社会影响、人际交往及课外生活的内容。在现代多元的社会思潮及社会各种因素的影响下,由于学生自身发展的不成熟、辨别能力相对较差,模仿心理、流行心理、攀比心理较强,很易受到社会中消极因素的影响,这些影响主要从他们的人际交往圈中导入。

(一)教师要真诚

教育学生不是演戏,决不能搞“两重人格”。只有真正发自内心的、表里如一的、言行统一的美好品德,才能在学生身上产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作用,使他们受到教育和感染,引起他们的共鸣和仿效。要以诚相待,做学生的知心朋友。

(二)教师的人格要合格

教师的职责是育人,在育人过程中,要牢固树立一种观念:学生接受能力有强弱、学习进步有快慢,在教育教学活动时可以因人而异、分类推进、互帮互学。教师要用健全的人格素质和良知影响学生,关心学生。

(三)教师要讲究文明,以身作则

对于教师来说,言谈举止不是区区个人小事,而是一种对于学生具有重要影响的教育因素。所以,教师的高尚人格不仅应当反映在内在的精神境界上,而且应当体现在外在的言谈举止上。具体说来,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

1.仪表。主要包括衣着发式,修饰打扮等,是教师展现在学生面前的外部形态。这方面的要求是要清洁整齐,朴素大方,协调得体,与教师的职业特点相吻合。

2.举止。包括坐立行的姿势,以及表情动作行为习惯等。是教师与学生交往中的“人体信号”。这要求是表现出良好的教养和振奋的神态,要与教育教学过程密切配合,发挥出最佳的辅助作用。

3.语言。这是教师在教育活动中使用的最主要的手段。教师的语言要规范纯洁,准确鲜明,生动幽默,要善于运用语言的力量启动学生求知的欲望,拨动学生上进的心弦,把知识真理和美好的感情送进学生的心田。

4.礼仪。主要是指教师在与人交往时所表现出来的文明礼貌行为的总和。富有时代特点的必要的礼仪,是协调人际关系的杠杆,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表现。

(四)教师要全面发展

教师应当使自己尽可能的得到全面的发展,努力形成一种健康、美好、完整、和谐的人格,避免德与才的分离,言与行的相悖,大节谨慎而小节不拘,聪敏过人而举止轻浮等。

篇10:[思品论文]开展系列教育活动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德

1.主动交流,引领渗透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不了解孩子, 不了解他的智力发展,他的思想、兴趣、爱好、才 能、禀赋、倾 向 ,就谈不上 教育。”这足以说明了解学生的重要性。一 个人的真正改变是因为他自身具备了改变的动因, 而不是外在的强制和压力。我和学生进行思想交流和沟通时, 列举了很多伟人因为良好的习惯而成功的例子,使学生真正明白养成良好的习惯对于人一生发展的重要性,从而使其主动地进行改变。只有激起学生养成良好习惯的主动性,才能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因素积极地去养成良好的习惯。

2.榜样示范,潜移默化

学生好习惯的养成要有一个标尺、奋斗目标。榜样就是楷模、标杆,它的力量是无穷的。榜样有巨大的激励作用以及很好的矫正作用。 首先,教师树立良好的形象,展示自身的人格魅力。在学生的眼里, 教师是完美无缺的榜样,教师要注意自己的言行,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做到。学生一般具有向师性、模仿性特点,教师必须发挥示范作用,注意言传身教。学生耳濡目染,由此而产生的内驱力,对其良好的习惯的形成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叶圣陶说过:“教育就是习惯的培养。”我们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 树立学习的榜样, 使其从中吸取营养, 实现由被动到主动,由感动到行动的转化。教师要能成为学生的偶像,那就会具有无穷的号召力。

3.环境熏陶,润物无声

环境对人的影响起着重要作用。古人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学校的环境表现出一个学校整体精神的价值取向, 是具有强大引导功能的教育资源。班级的环境作为学校环境的一部分,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直接的影响。“孟母三迁” 的故事是环境育人的最佳范例。学校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应当是净化、绿化、美化、文化。教师要让花草树木抒情, 让墙壁走廊说话。常新的黑板报、宣传橱窗、文明展牌,醒目的名言警句, 都将尽量使之生活化、人文化,让其充分发挥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

4.小处着手,强化体验

“勿以恶小而为之 , 勿以善小而不为。”好习惯的养成,必须从我们平时的言谈举止及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做起 。“一屋不扫 ,何以扫天下 ? ”教师要让学生养成好习惯, 必须从点滴小事做起, 从自身做起。只有在细节上立得住的人, 才算得上是一个真正有教养的人。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是一个由少到多、由点到面、从单项到系列、由部分到整体的推进过程,要循序渐进。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在一贯,贵在坚持。教师要教育学生不辞小善, 不苟小恶,让学生在细小的、具体的实践中有所感悟,有所体验。“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平凡中孕育着伟大, 小事中闪耀着精神。从简单的言行举止、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做起, 在习以为常处练就好习惯, 在日积月累中铸造真精神。

5.奖励惩罚,双管齐下

一个人的习惯往往是别人知道而自己不知道的。坏习惯令人生厌;好习惯讨人喜爱。奖励和惩罚对良好习惯的形成起着弘扬和鞭策作用,是正面激励和反面激励的两种表现形式。学校要有严肃的纪律、严格的管理、严明的奖惩 制度。对学生中的好人好事、闪光点、成绩,要理直气壮地及时给予郑重、真诚的奖励表彰, 以体现学生的自身价值, 使其充满成功感、幸福感。对恶习、劣迹、错误的行为,要旗帜鲜明地立即给予严肃、恰当的惩罚和批评,采取果断措施,促其清醒,幡然悔悟。教师在运用这两种手段的过程中要努力将这种外部力量逐步化为学生内在的奖赏或良 心谴责的体验, 进入学生自我约束、自我教育的境界。

篇11:[思品论文]开展系列教育活动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德

[关键词]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习惯

思想品德教育一直都是我国素质教育过程中关注的重点,它能够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同时养成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学习习惯,对学生日后的发展也会有一定的帮助。其中,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学习习惯尤为重要,它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日后不断发展的基础。这就需要教师利用多年以来的教学经验,在培养学生思想道德学习习惯方面进行不断的实践和尝试。

一、激发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程的兴趣

(一)利用现代化教学设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想要培养中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学习习惯,首先要做到的就是激发中学生对于学习的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学生积极自主地学习,能够使课堂教学效果大大提升,学生也会因此受益。在培养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程学习的兴趣时,教师可以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对教学内容进行详细讲解。比如,教师在教授《让生活充满阳光》这节课时,可以使用PPT对文章内容进行讲解,使学生通过播放的短片或者图片,对内容进一步的了解,更加直观的让学生理解教师讲授的知识,这样一来,就能有效的激发学生对于思想品德课程学习的兴趣。

(二)开展名人经典阅读吸引学生

部分学生对于学习思想品德的课程带有抵触情绪,这就导致学生不能自主的进行学习,这样自然不会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就需要教师将思想品德课程的魅力向同学们展现出来,开展名人阅读就是对课程魅力的最好展示。教师可以在课堂上与同学们分享一些励志的、积极地哲理名言,与同学们进行沟通交流,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比如,分享鲁迅的一席话“上人生的旅途罢。前途很远,也很暗。然而不要怕。不怕的人的面前才有路。”告诉学生,每一个人都会经历挫折与失败,只有坚强地坚持,勇敢面对,才能获得精彩的人生。同时教师也应该让学生对经典名著进行阅读,以此来达到使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的目的。

二、创造高效课堂,帮助学生养成良好思想品德学习习惯

(一)备好课,为创造高效课堂打下坚实基础

备课是教师授课前的主要工作,把握教材内容,对教材内容进行合理的加工润色,使书本上生硬的语言变得生动形象,会对学生提高学习热情有很大帮助。在学习思想品德课程的过程中,教材上有一些知识是学生的生活经验,还有一些知识,以中学生目前的思想状态是不能对其进行全面理解的,这就需要教师运用自身的教学经验,将难以理解的知识进行生活化的分析讲解,使之变得通俗易懂,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当代著名的认知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认为,学习方式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另外一类是发现学习。在实际的教学课堂中,教师要利用这两种不同的学习方式,在备课过程中选择不同的教学内容,运用有效的教学模式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给予学生课上预习的时间,让学生没有负担

由于中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程不够重视,导致很多学生没有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仍然处于在老师的要求下完成任务的状态。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应该利用有限的课堂时间,培养学生将预习放在课堂上面,不在课下给学生增加负担。这样学生在没有负担的情况下学习,心情就是自由、放松的,也就会对课程产生兴趣。此外,在老师的要求下对教材进行预习,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养成课上预习的习惯,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预习的学习习惯也会使学生受益良多。

(三)对教学过程精心设计,确保课堂高效完整

学生对于新知识的理解和巩固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而且一直都处于变化之中,因此教师要做到及时准确的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灵活的选择教学方法。此外,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还要注重课内外的联系,让学生根据课内知识去搜集资料,从而培养学生搜集资料的习惯,也使得学生的视野变得更加开阔。比如,在学习“诚信为本”这一内容的时候,教师让学生根据课程内容搜索关于诚信的故事、俗语或者名言警句,通过搜集实践使学生明白,自古以来诚信就一直都受到人们的重视,它是一种良好的个人品质,是做人的根本。通过这样的学习过程,促使学生养成收集资料、整理信息的习惯,在学生以后的生活中也会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四)课堂上时刻关注学生,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

在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要联系学生的实际状况,引导学生運用所学到的道德观点和道德准则,去分析身边所存在的问题,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以达到提高学生思想素质、形成良好学习习惯的目的。在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过程中,教师就应该时刻关注学生动向,把握好学生的思想状态,对有思想障碍的学生进行及时疏导,使其逐渐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学习习惯。此外,教师对学生的关注,会引起学生的自我重视,从而在课堂上会更加积极主动配合老师完成教学内容,从而促进自我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

三、结论

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体现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细微环节,这些细微之处往往很容易被我们所忽略。因此,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细心并且认真,秉承着对学生认真负责的态度,让学生成为一个拥有良好道德品质、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好的学习习惯是一种看不见的能量,它会促进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最终收获精彩人生。

参考文献:

[1]陈一哲. 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培养[D].云南师范大学,2009.

[2]李琴. 中学生良好语文学习习惯培养的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6.

[3]严亚琴. “非智力因素”对思想品德课学习的影响与教学策略研究[D].苏州大学,2012.

篇12:[思品论文]开展系列教育活动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德

关键词:小学语文;思想品德;途径;作用

目前,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科技的发展,国家越来越重视对于基础教育的建设与发展。在小学课堂教学过程中,不能只是知识的单一传授,更重要的是对学生素质和思想品德的培养。语文是人文性与工具性兼具的学科,恰恰能够作为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德习惯的载体。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习惯成为一种提高学生思想品德修养和习惯的有效途径。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需要解释和渗透更深层次的思想感情与情怀。这样学生更容易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习惯,为以后的学习奠定良好基础。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实际的语文学习过程中,与语文知识相融合,更好地体会国家精神、民族精神。

一、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培养学生思想品德习惯的意义

小学生在这一年龄阶段的心理特点和性格特点,正处于变化较多的时期。教师需要根据实际教学情况并且结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教学。语文教学注重语言文字的表达。在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浮于表面。教会生字词、理解句子意思,似乎就完成了教学任务和目标。但是,忽视了对学生精神层面的影响和要求。在语文课程设置与安排中,其实也有对学生思想品德培养相关的课程体现。比如《狼牙山五壮士》一课,表现了八路军战士对祖国对人民无限的爱,对日本侵略者刻骨的恨,要怀着崇高的敬意去看这篇课文,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热爱祖国,勇于牺牲的精神,教师要充分考虑到这一点,并且能够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与体会,真正感悟和领会到民族大义。如果教师因为教育教学理念未能及时跟上,教学方法传统落后,墨守成规,导致学生不能更加深刻地理解课文中的内在涵义,那就会让实际的课堂教学背離教育教学的初衷。

教师要真正理解和正确把握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培养学生思想品德习惯的意义,它对于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优化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素养具有重要的意义。学生拥有良好的思想品德习惯能够为以后的学习与生活提供正确的道路与动力。同时,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也能够真正发挥语文教学的作用,使学生能够在知识接受上更加全面,在精神层面也能够更深层次地探索。只有拥有了良好的思想品德习惯和正确的情感价值观,学生才能够真正成为德才兼备的人才。语文课堂由此也会变得与众不同,增添了乐趣和魅力。更为重要的是教育教学的目标与方法在实际语文教学过程中得到升华与落实。

语文教学需要注入新的内容与活力。小学生是祖国的花朵,社会的栋梁,更需要及时正确的引导,为其树立一个良好的正确的价值观与思想品德习惯。这对以后为国家输送优秀人才奠定了基础。同时,对于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更新教学方法和观念,也提供了很好的契机。

二、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培养学生思想品德习惯的途径

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需要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以更好地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习惯。首先,要结合实际教学情况与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一些小组合作活动。学生在小组合作过程中能够互相交流和分享心得。在这一过程中,既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又可以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影响学生,使学生受到良好的思想品德的熏陶,深刻体会课文中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其次,教师可以适当引导学生相互交流课外的相关知识,实现知识共享。在这一过程中就能够体现学生的奉献精神,体会到与同伴之间一起学习的快乐。这样既可以开阔学生视野,又能够增强学生的探究欲望。思想品德的习惯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是需要慢慢积累的。学校和课堂上的时间是肯定不够的,所以需要学生首先培养意识,然后在课外进行积累与养成。学生在课外探索的过程中,也能够掌握相应的语文学习方法与技巧。比如阅读技巧、写作技巧、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也会有新的突破与进步。

最后,教师可以举办相关的课堂活动进一步深化和巩固课堂成果。比如在学习《我的战友邱少云》时,可以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然后观看相关的视频资料,让学生体会现今和平幸福的生活来之不易。然后,互相交流自己所查到的资料,这样课文的思想感情与内容便会印在学生心中,使得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更好地完成。这也符合小学语文新课标对于学生语文素养培养的要求。语文课堂在这些条件的作用下也会散发新的活力。

思想品德习惯的培养对于小学生来说是十分重要的,校园课程的安排和对教育目标及要求的解读也决定了教育教学质量的高低。广大教育工作者在实际的教育教学工作中需要不断摸索与总结,才能够更好地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习惯,为学生以后的发展奠定基础,并且能够为语文教学带来新的魅力和活力,给传统的课文解读带来新的内涵,赋予新时代特有的精神。

参考文献:

[1]毛苏华.浅谈在小学高年级语文作文教学中思想品德的灌输[J].教育界(综合教育研究),2015(12):27.

[2]周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0(12):4.

[3]盛利.浅谈思想品德教育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渗透[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3(32).

上一篇:十九大朗诵词下一篇:中国和法国的文化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