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思品课赏识教育论文

2022-07-03

摘要:《思想品德》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的发展应该是多领域的发展,包括知识、情感、人生观。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接受信息过程中的认知因素,更要关注学生接受信息过程中的兴趣、学习方式、情感体验以及学习能力的培养,这样才能使知识通过情感、能力这个媒介更好地为学生接纳和内化。因此,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方式、情感、方法是非常必要的。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初中思品课赏识教育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初中思品课赏识教育论文 篇1:

缄默知识理论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作用

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经常困扰教师们的一个问题是,即便花了很大气力去分析、讲解的知识、概念和原理等,效果也往往并不尽人意。我们也常常为这样的问题感到困惑:“学生在课堂上说得头头是道,课外表现又是另一套或老一套”、“思品课教学中教师的付出与收获不成正比”;教师把道德知识、道德规范讲授给学生,他们即便会背诵,考试取得好成绩,但无法肯定他们已形成了正确的道德认识,具备了高尚的道德情操;学生可以在课堂上、试卷上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但未必能把它转化为行为;停留在意识层面的道德可以拿来吓唬人、训人,但不一定能律己等等。是教师的讲解不够清晰透彻,还是学生听课不够认真?问题远非这么简单。思品课明显不同于自然科学和以知识传授为特征的社会科学的地方,乃是它有着自己特殊的规律和学科特点——道德知识是难以外现的。德育只有使学生完成从知到信(内化)、从信到行的转化,才算见到了成效。

无论是教学方法和手段,还是课程的知识体系和特点,如果跳出“就学科论学科”的藩篱,找到解决问题的新视角,学科教学就能精彩纷呈,效益倍增。为什么思品教学会存在“高消耗,低收益”、“高分低能”、“高分低德”的现象呢?我们从西方认知心理学中找到了答案,即缄默知识学习理论。它对解决思品课教学长期存在的低效现象很有启示。

一、缄默知识理论的内涵

缄默知识是英国著名科学家、哲学家波兰尼在1958年出版的《人的研究》一书中提出的。他把知识区分为外显知识和缄默知识,两者共同构成人类知识的总体。所谓外显知识是指那些通常意义上可以用言语、文字或符号的方式加以表达的知识;所谓缄默知识就是指那些无法言传或不清楚的一类知识,相当于我们常说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可用而不可知”的知识。从功能上讲,缄默知识对认识与实践的影响是非常复杂的和重大的,几乎所有的外显知识都根植于缄默知识,外显知识的增长、应用和理解都依赖于缄默知识。从外显知识的获得来说,缄默知识既可以起到一种基础的、辅助的和导向的作用,也可以起到干扰和阻碍的作用:当缄默知识与认识或实践的目的相一致时,外显知识就容易获得,反之则难以获得。波兰尼在研究和阐述缄默知识理论的同时,首先注意到它与教育的关系。他认为,人们在教育活动中只有以缄默知识为基础,才能意识到自己的理智力量。1993年,心理学家贝雷(Beyyy)把缄默知识的特点总结为四点:①难以用语言清晰完整描述;②倾向于同偶发事件的学习相关,即它主要不是通过有意识的学习获得的;③是一种直觉的反映;④具有心理强势,即保持得比较长久完整。外显知识和缄默知识学习并不是截然对立的,其独立性是相对的,它们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和相互作用,任何一个知识都是二者的结合物。

从20世纪80年代起,缄默知识受到社会各领域的普遍关注,开始广泛渗透到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我国将缄默知识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是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这一理论为我们解决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诸多问题打开了新的思维视角,使思想品德教师得以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工作,从而获得全新的见解,促进思想品德学科的研究和发展。

二、缄默知识理论在思品课教学中运用的必然性

思品课是以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为根本任务的,其思想性、人文性、体验性、内化性和生成性决定了运用运用缄默知识理论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新课改确定了三个维度的具体教学目标,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力和知识目标,这三个具体的教学目标都体现出一种内隐性的特点,尤其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思品课是一门德育课,它更需要基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落实,需要道德判断和认知以及行为能力的提高。从这个基本理念可以看出,知识在其中只占很小的一部分,大部分的目标并不是靠知识来体现的。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把学生的真实体验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它强调思想品德教育主要不在于对道德知识的死记硬背,而在于感悟、体验、内化和实践。社会规范也只有通过学生自身体验才能真正内化。在思品课学习中,那种“脑海里有,口中却无”的知识太丰富了,这就决定了缄默知识理论在思品课教学中运用的必然性。

首先,就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来说,它是通过对生活的认知和实践逐步形成的。《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指出: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是本课程建构的基础。建构主义十分强调教育应该在真实而富有意义的生活情境中进行,每个教育对象不应该等待知识的传递,而应基于自己与生活世界相互作用的独特经验去建构自己的思想并赋予经验以意义。而学生已有的知识,已有的生活经验,已有的价值判断、已有的道德认知都与缄默知识有密切的关联。再结合思品课的学习目标来分析,我们不是培养思想家、政治家,不是让学生仅仅掌握道德知识,而是使学生通过思品课的学习,能够成为负责任的公民,能正确认识自我,处理好自己与他人、与集体、与国家和社会的关系,不一定要求他们能明确、清晰、完整地背诵出道德规则、道德条文,而是能够自觉地按照社会规则和要求规范自己的行为,提高自身的社会适应能力,促进自身健康地发展。这种培养良好道德情操和道德行为的学习就是典型的缄默知识的学习。

其次,体验是教学的起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道德责任的确立和高尚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各种情境的体验。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是人们在后天的生活、学习中逐步内化的过程。这种学习和内化的一个重要方面来自发展中的个体对生活的体验和反思。思品课教学中的体验就是让学生面对文本和实际生活情境进行感受、体味、揣摩,从而内化知识,提升能力,升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种个人体验是内在的,带有缄默知识的特点。在思品教学中,我们要教给学生一些道德观念、道德规范和道德准则,这些观念、规范和准则是人们在丰富多采的生活中抽象概括出来的,没有切身的体验和反思,学生便不会内化为自己的。用现代心理学的观点来看,就是要在感悟、体验中积淀丰富的缄默知识,在感悟、体验文本的过程中获得道德知识,升华道德觉悟,提升道德行为能力。体验是现代学习方式的一个突出特征,它无需教师过多的语言说明,学生的感受尽在不言中。由此看来,思品课程中充满着大量的缄默知识的日积月累,情感熏陶,道德感染,道德行为能力也在长期的积累中逐步提升。

再次,在认知心理学家来看,影响人分析、解决社会生活复杂问题效果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储存在人长时记忆里的知识、价值判断和自身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些信息在平时是处于休眠状态的,运用时被激活,进入到工作程序中,变成当前正在思考和被运用的内容,是典型的、动态的程序性信息,它不好用语言描述出来,更不是线性的,尤其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就是缄默知识的功劳。思想品德课教学如若讲述过多的陈述性知识,而不注重或充分发现学生的缄默知识、内在品质,实际上是无效劳动,其结果只能是事倍功半。

三、缄默知识理论在思品课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在思品课教学中,学生的生活经验、情境体验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无不充盈着缄默知识的影子,它有自身独特的规律。认知心理学对缄默知识的解释正与中国的思品课教学实践相吻合。那么,在思想品德课教学过程中缄默知识如何转化成外显知识,进而使学生的能力得以提升,情感得以升华,行为得以规范呢?结合思品课教学实践,我们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 平等对话,搭建自由思维的平台。积极倡导师生平等交流,真诚对话的理念是达成思想品德课教学目标的重要手段。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他们有自己的头脑、自己的性格、自己的知识基础、自己的思想基础和思维方式,教师不能代替学生读书,代替学生感知、代替学生思考,代替学生明白道理和掌握规律,更不能把自己的意志和知识强加给他们,否则,就会挫伤他们的积极主动性,窒息他们的思想,扼杀他们的创造,泯灭他们的个性。只有在和谐的氛围中,学生才会将隐藏在“冰下”的知识、想法、情感等自然轻松地浮现出来。在师生或生生交流中,思想会发生激烈碰撞,碰撞的过程中自然会将缄默知识调动出来,用“言语”或行为显性化。这样,教学就可以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在思品课教学中,我们经常会听到一些“另类”的发言,“冒失”的行为,千万不要对之当头棒喝,不假思索地全盘否定,而应以赏识、宽容的心态正确对待,保持豁达的心胸,平和的心境,不随便发火,更不能使用侮辱性的言行,尽量减少对学生的行为和思维的无谓限制,让其自由地表现和发展。要知道这正是学生独特的“哲学”,独特的价值观及批判思想的体现,在他自由的思维过程中,这些平日潜伏在脑海深处的知识、思想即缄默知识由隐藏的状态变为较清晰的言语和行为显现出来,这就为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提供了前提。至于学生的认识、观点、行为是否正确、合适,教师当然应给与规范和引导。所以,对于学生的缄默知识的外显,教师要区别对待,正确对待,妥善处理,这是适应以学生的“学”为本位的教学观,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位的价值观的必然选择,是对教师专业知识重组与提升的考验。良好的教学效果必须以尊重学生,平等交流为前提。

2. 创设情境,在情感碰撞中激励道德行为。道德教育必须通过受教育者的内心转化,而非教育者苦口婆心的说教才能达到实效。这要求教师要走下师道尊严的圣坛,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深处,尽可能隐蔽教育意图,设计一些具体的、能触动学生心灵的情境,让冲突与合作、矛盾与协调、批判与吸收并存,让学生在情感体验中,在矛盾冲突中积极探究和感悟,从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促进道德认识的提高,以实现教育目的,达到德育无痕之境界。无痕德育要求教师没有布道的口若悬河,没有训导的正襟危坐,不是简单、生硬或者摆出尊者的架子来压服学生,而是以高超的教学艺术、民主的教学精神,将学生的缄默知识挖掘出来,帮助、引导学生正确认识问题,排除认识障碍,让学生“在体验中享受阳光,在滋润中享受雨露,在轻舞中享受春风”,在无痕的意境中把一切变得和谐,在无痕的影响中,把一切塑造得妥帖、自然。

苏霍姆林斯基说:“我一千次确信,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情感的和审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全面的智力发展。”情感是认知发生的背景动力,对认知的发生起着导向、推动和整合的作用;情感是学生“学、信、用”政治理论的心理基石,是学生接受正确的政治观点,并将其转化为坚定信念,升华为崇高行为的重要前提。所以,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融入一定得情境中,使学生的缄默知识灵活地外显,使学生将知识、经验积极地外化成能力和良好的行为习惯。让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中体验、感悟、反思,让德性在“心灵颤动”中形成。

3. 实施体验性教学,加强实践体验。任何知识的获得,能力的提升,态度的形成都离不开实践的指导,尤其离不开有着自动性和非系统性特点的缄默知识。在思品课教学中,要给学生将缄默知识提升为能力、升华为觉悟的机会,那就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在学生喜闻乐见、兴趣盎然的活动中,学生们会自主地将缄默知识外化出来,梳理自己潜在的缄默知识(包括道德知识、道德情感),学习能力会得到迅速提高。新课程标准把学生的真实体验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它强调思想品德教育不在于对道德真实的死记硬背,而在于体验和实践,社会规范也只有通过学生自身实践和体验才能真正内化。学生最好的体验是实践活动,通过活动使学生主动地、直接地、自觉地感受社会规范的积极意义,从而知道应该怎么做,不应该怎么做。这比教师苦口婆心的解释,收效要显著得多。因此,教师要注重学生的课外生活,鼓励、引导学生在现实的社会矛盾和冲突中积极探究和体验,将缄默知识运用于社会实践,通过道德践行促进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

4. 关注生活,在生活体味中升华道德觉悟。教育原本是一种生活方式,教育向生活回归是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思品课无论从学科本身的特点还是从学习的目的来看,若把课程局限在校园的围墙内,把学生规定在刻板的课堂中,把内容限定在滞后的教材里,学生的课程空间便会过于狭窄,其缄默知识就不会被激活,真实想法就不会充分暴露,错误思想也就不会得以矫正,课堂教学也就会丧失了生命活力,课堂教育也因此会成为脱离生活的“乌托邦”教育。生活即课堂,在思品课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适时地走出课堂,“零距离”地接触社会,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获取有益于身心发展的课程资源,把课堂外的社会实践活动作为对课堂内课程资源的补充与延展,让学生的所见所闻、个体经验、个性判断与课堂教学交融互动,这样,学生的缄默知识才能得以丰富和激发。面对丰富多采的社会、情感丰富的个体,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他们关注的话题,围绕他们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引导学生对他们所面对的生活世界,进行不断的感悟、理解、体验,关注学生态度的生成、情感的滋养、信念的形成,建构他们健康的内心世界,从思想走向行动,从理解走向实践,帮助学生掌握和践行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使学生更加有效、更有兴趣、更有感觉地学习,增进对知识的理解,培养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情操和法律意识,提高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促进他们健康地成长。

总之,缄默知识在思品课教学活动中占据着得天独厚的地位,充分利用缄默知识理论,提高思品课教学的实效性也是思品课教学中无法回避的重要命题。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传统美德是感性的,讲究顿悟的,中华民族的文化也具有含蓄典雅的特征,思品课教学目标的达成也具有一定的内隐性,所以有更丰富的缄默知识存在于这个大的意境之下,等待着每一位思品课教师去思考和拓展,以更有效地推进思品课教学的现代化进程。

作者:吴宝席

初中思品课赏识教育论文 篇2:

初中思想品德如何成就活跃课堂浅析

摘要:《思想品德》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的发展应该是多领域的发展,包括知识、情感、人生观。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接受信息过程中的认知因素,更要关注学生接受信息过程中的兴趣、学习方式、情感体验以及学习能力的培养,这样才能使知识通过情感、能力这个媒介更好地为学生接纳和内化。因此,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方式、情感、方法是非常必要的。本文就从激发兴趣、自主合作探究课堂、生活化课堂、促进师生的情感交融、关注学生情感体验、重视教学评价、学法指导方面关注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情感体验,能力培养,实现思想品德的课程标准,从而搞好思品课堂教学,让思品课堂成为最受学生欢迎的课堂。

关键词:思想品德教学,学习兴趣,自主合作探究,生活化,情感化,教学评价,学法指导

近来我参加了泰山区课堂展示课及全国课堂展示说课比赛,可以看出初中思想品德新课程教学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课堂教学已经发生显著变化。新课程标准确立了思想品德课以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为首,兼顾能力目标、知识目标三位一体的课程教学目标。在这种大好形势下,摒弃旧的教育观念,让思品课堂脱掉枯燥、乏味、说教式的帽子,努力向最受学生欢迎的课堂这一目标迈进,成为我们迫不及待需要解决的问题。以下我就结合我们泰山区思品教研活动以及自身的教学实际就如何让思品课堂成为最受学生欢迎的课堂谈一谈自己的几点认识:

一、受学生欢迎的思品课堂导入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任务明确

教师若能设计出一个新颖有趣的开头,就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增强参与热情,唤起学习动机,激活思维,收到先声夺人的效果。

二、受学生欢迎的思品课堂应该是自主、合作、探究式的课堂

教学过程是师生间共同参与、交流、互动的过程。说到根本上,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要让思品课堂成为最受学生欢迎的课堂,就必须牢牢树立学生为主体的观念,摒弃填鸭式、强行灌输的教学模式。因此,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教学形式,把主动权交给学生。那么,自主、合作、探究就是一种很好的教学形式。

三、受学生欢迎的思品课堂应该是生活化的课堂

新课程的理念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应遵循 “三贴近原则”,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启发、引导学生关注身边人,关心身边事,在生活中学习,向生活学习,使课堂成为生活化的课堂。在此原则的指导下,我开始向生活化的课堂努力迈进。

四、受学生欢迎的思品课堂应该是情感化的课堂

曾记得索利特尔富在他的《教育心理学》中說到:无论何时何地,对学生多一分期待、多一分认真、多一分信任、多一分鼓励,他们同样会给我们多一分的惊喜!我想这就是师生之间的一种情感的交流,这种交流也只有在平等、民主的氛围中才会出现。由于这种交流,学生也会“亲其师而信其道”。明白了这个道理,在课堂教学中我会时刻提醒自己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以平等、民主的态度、方式和情感去了解学生、关注学生。

五、受学生欢迎的课堂应该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

教育家陶行之指出:“生活即教育。”生活是大课堂,体验来源于生活,又扎根于内心,让学生走进生活,体验生活,是课程标准的根本要求,也是教育的最终归宿。而体验式教学就是我们关注学生情感体验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它通过学生走进生活、亲自尝试、参与表演、调查访问、角色换位、情境体验等形式自主、积极、快乐的进行体验,达到学习知识、提升能力、内化情感的目的。既突破重点难点,又满足学生好动,渴望表现自我的心理要求,加强学生的自我教育。

六、受学生欢迎的思品课堂应该重视及时有效的评价

“罗森塔尔效应”告诉我们,鼓励和信心的教育作用是不可忽视的。我们每个人都渴望得到他人的肯定和赞扬,初中生对一切事物充满好奇、自信,他们也不例外。所以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学会赏识学生,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给予肯定和鼓励;应拿起表扬的武器,帮助学生维持积极的情绪,树立我能行的信心。

以上是我结合区教研活动的讨论结果以及自身的教学实际所谈的几点认识,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继续探索思品课堂教学,努力向最受学生欢迎的课堂这一目标迈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集思广益,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我想只要我们教师遵从新课程理念,认真钻研教材,选择灵活多样、切合实际的方法,就一定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一定能够上好思想品德课。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作为教育教学的主阵地,完全有赖于我们教师带着新思想、新认识、新做法去耕耘、去发挥、去创造,去呈现新的气象、新的风尚、新的成效。有了这些新认识、新做法,再加之我们思想品德教育工作者的努力,我相信我们的思品课一定会成为最受学生欢迎的课堂。

作者:卢少华

初中思品课赏识教育论文 篇3:

提高思想品德中考复习实效性初探

摘 要: 文章就如何提高思想品德中考复习的实效性进行了分析:“评价指要”明确了中考命题的知识范围和不同能级要求,是初中思品教师把握思品复习教学目标的依据,也是中考命题的依据;采用多媒体辅助复习教学可以拓展课堂学习信息的宽度和增大学习效果反馈的密度;关注学生的主体作用,采用正确的教学策略,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和谐统一。

关键词: 思想品德复习课 依纲据本 学案导学 情感投资

有人把新授课的教学比做“栽活一棵树”,将复习课喻为“育好一片林”。相信,在教学实践中,我们都能感受到:“栽活一棵树”相对容易,而“育好一片林”则需要狠下工夫。复习课是教学的重要环节,对知识的巩固、能力的提高、心理的疏导、缺憾的弥补、目标的实现,起着重要作用。笔者试从三维目标的实现角度出发,谈谈如何提高思想品德中考复习的实效性。

一、依纲据本,轻负高效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布卢姆指出:“有效的教学始于准确地知道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是什么。”在准备复习的过程中,准确知道复习的教学目标尤为重要。就苏教版苏州地区的思品中考而言,《新课程初中学习能力自测丛书》中的“评价指要”就是初中思品教师把握思品复习教学目标的依据,也是中考命题的依据,《2010年苏州市初中毕业暨升学考试试卷 政治》60个考点的设置全源于“评价指要”,它明确了中考命题的知识范围和不同能级要求。因此,进行有效复习,提高复习课的实效性,首先从认真研读“评价指要”开始,在明确新的学年的“评价指要”有哪些知识要素的同时,注意比较与前年“评价指要”的区别,明确哪些是新增内容,哪些内容被删去,哪些内容经过了适当的整合或者改编,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评价指要”除规定了知识要素的范围之外,还规定了各知识要素的不同能级要求,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从容应对。“识记”就是对教材中有关事实、概念与重要观点的再现和再认能力,着重于思维层次的“是什么”。对这类知识要素中考命题常会以选择、判断的形式呈现,这就要求学生准确无误地呈现于书面表达中;“理解”就是要求学生在识记的基础上对有关知识进行转换或解释、推理,着重于思维层次的“为什么”;“运用”就是在理解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调动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初步分析、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着重于思维层次的“怎么办”。 在苏教版《新课程初中学习能力自测丛书》中的“评价形式”,也是思品教师在复习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地方。在“评价形式”的“示例”部分,呈现了考试形式、答题要求,更重要的是提供了中考试卷“示例”,其隐含中考试卷的考试结构、中考试题的类型、知识要素的难易程度等,最应引起教师注意的是“示例”中出现的新题型、新的设问方式和新的解题思路。例如在苏教版2009年《初中学习能力自测丛书》中“示例”分析说明题中的设问:“结合材料三说明苏州市是怎样坚持科学发展观的?”这是一道从一般到个别的演绎题目,答题步骤有固定格式,因此,在研读《新课程初中学习能力自测丛书》时必须引起注意,加强对学生的针对性训练。在《2010年苏州市初中毕业暨升学考试试卷 政治》中简答题的31道就考查了这一题型。因此,在复习过程中,必须着力研读《新课程初中学习能力自测丛书》,把握“评价指要”、“示例”,关注其中的变化之处,把握其中的创新之处,揣摩其中的深意之处,牢牢掌握中考试题的出题动向,不走“乡间小道”,不做无用功,认定“国道、省道”,把握精髓,学会舍弃,力争做到中考复习轻负高效。

二、课件搭台,学案唱戏

现代教育媒体技术信息容载量大,传输快,且教学形象生动,利用它可增大复习容量,节省信息传递的时间,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因此,在思品中考复习过程中,采用多媒体辅助复习教学可以展示复习内容和能级要求,呈现练习解答和解题思路,创设研讨情境,设计问题等,拓展课堂学习信息的宽度,增大学习效果反馈的密度。

“学案导学”是指以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以教师的指导为主导,以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为主体,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这种模式体现了课前预习、课堂互动、课堂反馈三者的有机统一,体现了教师的预设与学生自主生成的统一,转变了教师“一言堂”的教学方式和学生“填鸭式”式的被动学习方式,使中考复习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新授课学案的基础上,以教研组集体备课为载体,精心设计复习学案,探索复习学案编写的模式,编写的复习课学案包括以下五个部分:(一)基本观点填空:将“评价指要”中要求“识记”且在历年中考出现频率高的知识要素以填空的形式出现,目的是使学生在阅读教材后再填空,印象更加深刻,对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和提高学生解答主观题的能力有很大帮助。在课堂上,我们通过多媒体技术,以电子板书的形式投影出来,随机抽取学生尝试背诵并挑选部分集体朗读,巩固知识,加深印象。(二)中考考点整合:以图表的形式列出“评价指要”中规定的知识要素及不同的能级要求,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知道哪些要考,哪些能力要求比较高。这样,复习上课就有了方向和重点,何处使力,使多大力,一目了然。(三)核心考点解析:选取每课“评价指要”中要求“理解”特别是“运用”能级的考点,以《时事》杂志为依托,综合时政热点,创设情境,巧设问题,引导学生理清考点的知识层次,并通过对材料的审读,获取有效信息,生成教材中的重要观点,培养运用主干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四)典型例题演练:教师可以结合热点材料,可以结合具有地方特色的乡土材料,也可以结合近年来本地区中考典型问答题并进行适当的改编。这一环节,要给学生自主阅读、思考、生成的时间,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审题,寻找解答问题的关键词,并尝试在试卷上标出关键词,学会使用专业术语表述,培养规范答题。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要尽可能尝试变换背景材料,变换设问方式,多角度尝试回答问题,增加问题的容量和宽度,让学生在变化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对解题方法、技巧进行归纳总结,形成规律性东西,举一反三。(五)巩固反馈:复习学案中最后一个环节的“反馈”也就是我们平常课中的“课后作业”,这一环节,往往是复习完一节课后,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或课后时间完成《新课程初中能力自测丛书》中的部分相关练习。

三、互助合作,情感投资

巴尔扎克说:“单独一个人可以灭亡的地方,两个人在一起可能得救。”在苏教版九年级思品课中有个重要观点:发展离不开合作,这一观点用在思品课复习中同样适用。首先是师师合作,“三人行,必有吾师焉”,教研组的每位老师都是独立的个体,都有自己的思想和见解,因此,能否集众家之长,汇聚精华,对复习学案的编写和复习情景材料的运用和升华就显得更加重要。因此,要重视集体备课,由中心发言人确定每一阶段的复习进度,剖析重点、突破难点,分析社会热点与教材的结合点,然后各位教师畅谈自己的想法,进行补充,形成螺旋式的汇聚,整理成统一的复习思路,使每位教师都深深地感受到:我们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而是团队作战;使每个人都体验到作为创作者的成功感与幸福感。其次,师生合作,复习过程是一个信息交流的过程,也是一个情感交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材是客体,教师起着沟通学生与教材的作用。著名教育家夏丏尊先生说:“教育上的水,就是情和爱,教师没有了情爱,就成了无池之水,任你四方形也罢,圆形也罢,总逃不了一个空虚。”获得别人的肯定和赞美是人们共同的心理需要,一旦得到满足,就会成为其积极向上的原动力。教师的一句赞赏的话语,一种无意识的关切举动都会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反应,进而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没有种不好的庄稼,只有不会种庄稼的农民,庄稼长势不好时,农民不应该埋怨庄稼”。在复习教学中,注重发挥学生的主动作用,用赏识的眼光看学生,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尽力使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帮助他们收获成功的喜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莱布尼兹说:“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提高思品课堂复习的实效性的做法不是唯一的,只要教师从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和业务能力出发,关注学生的主体作用,采用正确的教学策略,那么思品中考复习一定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和谐统一。

作者:王继元

上一篇:幼儿教学与媒体教学论文下一篇:中学生家庭感恩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