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课教学探讨论文

2022-04-18

摘要:案例教学是根据教学目的和内容的需要,选择适当的案例来完成教学过程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提高学生的守法、用法、护法能力;案例教学需要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当的案例,结全适当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来组织实施,以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法律课教学探讨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法律课教学探讨论文 篇1: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视阈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探讨

摘 要:高校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阵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之一,真正把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和“基础”课教学结合起来,达到“基础”课的实效性要从两个方面努力。一是搞好课堂教学,包括优化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手段和方法、优化师生关系、讲究语言艺术等。二是搞好实践教学,包括课内实践和社会实践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基础”课教学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战略任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由抽象理性转变为具体生动,由深奥思辨转变为通俗易懂,由被少数人所理解和掌握转变为被广大人民群众所理解和掌握,并使它转化为人民大众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的过程。

高校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阵地,高校学生是国家发展的生力军,因此在高校推进大众化有着现实意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基础”)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之一,也是与大学生学习生活联系最密切的一门课。“基础”课教学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线的,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过程中有着重要地位。因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途径和重点内容就是宣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因为价值观是人们判断是非、得失、善恶、荣辱的标准,它与人们的社会生活息息相关,决定着人们对事物的态度,直接指导每个人的行动,决定着行动的目标和动力。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引领多样化的思想意识和社会思潮。在社会基本制度、社会发展方向、社会生活规范特别是基本规范方面对全体社会成员的价值取向加以引导,形成和强化共识,使之成为全民族团结和睦、共同奋斗的精神纽带。”[1] 作为“基础”课教师,我在教学中不断探索,努力找到切实可行又行之有效的方法,真正把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和“基础”课教学结合起来,达到“基础”课的实效性。

一、搞好课堂教学,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阵地作用

课堂教学是马克思理论教育的主阵地。课堂教学应贴近时代、贴近实际、贴近学生,认真贯彻邓小平说的思政课教学“要精、要管用”的原则,紧密围绕大学生普遍关心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问题,做好释疑解惑和教育引导,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课堂教学中的渗透。

(一)优化教学内容,找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的着眼点

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基本上由教育部等部门统一制定,教师应当在认真贯彻党中央精神的基础上,完善和优化教学内容。要避免传统思政课教育内容枯燥、陈旧的状况,在教学内容上要联系实际“五贴近”。即“贴近大学生的思想实际、贴近大学生关心的问题、贴近大学生的生活、贴近大学生的思路和贴近大学生的语言” [2]122。更多结合社会现实和学生思想实际、生活实践,使思政课成为学生自我完善的起点,成为他们走出成长困境的向导。例如,在“基础”课教学中扩充一些大学生如何学习、生活方面的内容,尤其是加强和强化大学生个人修养、意志品德、职业伦理道德、成才途径、遵纪守法等方面的教育,从而克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枯燥、缺乏针对性的问题,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使他们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和完善的知识结构,形成良好的个人品格。

(二)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打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的手段基础

改善教学手段和方法是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的重点。教学中可采用案例分析、讨论等多种教学形式,增强社会现实问题和难点问题的研究和介绍,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第一,运用案例教学。案例教学中也可多列举和讲解与大学生有关的人物和事件,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并能和自己的学习生活联系,受到启发和教育,而且可以让学生在参与过程中提高探寻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二,运用讨论教学。讨论教学是在开放的教学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一种教学方法,不仅能够使学生增强消化和运用知识与经验的能力,而且能学会真实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见解、观点和思想。教学中可以紧密结合改革开放中的一些重大问题和大学生思想认识上的热点、难点、疑点问题,组织讨论,在讨论中启发学生的思维。比如“基础”课程关于保持心理健康的途径的讨论可以给处于困惑中的学生一些帮助和选择,关于大学生恋爱问题的讨论可以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婚姻观,自觉抵制和避免当前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第三,运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集文字、图像、音像于一体,将学生带进形象,生动,色彩缤纷的情境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具有化静为动,变难为易,寓教于乐,增强教学效果。

(三)优化师生关系,打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的情感基础

融洽的师生关系是良好教学效果产生的基础。在“基础”课教学中,教师必须拉近与学生的情感距离,善于与学生交朋友,有意识地、主动地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心理活动、学习和生活情况,使教育具有浓厚的亲和力,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心灵的交流和情感的沟通,这样才会使学生因“亲其师”而“信其道”,达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的目的。首先,教师要真诚地对待学生,把自己的真实想法、真实情感表达出来,以唤起学生的共鸣,引起学生思考;第二,教师要充分理解学生,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把自己放在学生的角度理解其思想、情感及对现实社会的态度,并加以正确的引导;第三,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选择和意见,并通过平等的对话和交流引导学生,而决不能板着面孔训斥学生,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第四,教师要拉近与学生的情感距离,可以通过电话谈心、QQ留言等形式与学生保持联系,有意识地、主动地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心理活动、学习和生活情况,对学生思想上的疑点和难点问题尽可能地给予有说服力的回答,用真情和耐心去解开学生思想上的疙瘩,正确引导、帮助学生建立起良好的内心环境,提高他们自我教育和自我修养的能力。

(四)讲究语言艺术,打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的语言基础

在思政课教学中要讲究语言艺术。的确,教师授课要求语言准确明了,但不是不要生动形象的语言,恰恰相反,因为思政课的内容往往较抽象,所以要讲好就更需要生动形象的语言。因此,在“基础”课教学中要紧密结合教育内容,多用一些大众化的语言。如灵活运用一些民间谚语和歇后语等,以增强语言的幽默、生动和亲切感。“要把马克思主义理论转化为简明、扼要、形象、生动的群众生活语言,用通俗的文字、群众性的语言和新鲜生动的材料来说明深刻的道理,从而使马克思主义逐渐内化为学生的观念、意识和素养” [2]124。要善于深入浅出地把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抽象原理和教材体系,转化为易于被学生理解和接受的通俗化、生动化、生活化的语言,以情感人、以情动人,要紧紧抓住学生普遍关注的社会热点、难点问题,用学生熟悉的通俗易懂的语言来讲解,使大学生真正意识到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与他们的学习、生活和成长成才息息相关得,从而激励他们真正把教学内容入耳、入脑,做到真信、真学、真用。

二、搞好实践教学,充分发挥实践教学的辅助功能

实践教学就是让理论深入生活,实现理论向实践转化的重要过程,是高校推进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根本途径。“基础”课是和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联系最紧密的学科,很多看似平常易懂的知识背后都有着深刻的理论基础。因此教学中应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要让大学生从实践中真正理解和领悟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内涵,并将这些理论内化为自身的价值信仰、人生准则和行动指南,转化为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并且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方法去指导社会实践,从而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一)组织引导学生积极参加课内实践活动

“基础”课的课堂教学除了“教师教”与“学生学”的互动外,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时事演讲、爱国主义演讲、情景剧表演、举办模拟法庭等课内实践活动。例如在讲爱国主义部分的内容时,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知我中华、爱我中华”的演讲。在讲授“努力锤炼个人品德”的内容时,可以组织学生以班级为单位以“校园内不道德行为”为主题排练小品,通过学生的表演,使更多学生意识到发生在身边,甚至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不道德行为,从而严格要求自己,把社会道德的要求内化,养成自己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水平。学生在这些活动中不仅学习和巩固了书本知识,也提高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自主性,还在这些活动中受到了思想上的启迪。举办模拟法庭可以使学生既复习了有关的法律规定,也了解了法律实施的基本程序,从而增强法律意识,自觉遵守法律和维护法律权威。

(二)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

“基础”课是和大学生联系最紧密的学科,开展社会实践可以使学生接触到活生生的人物和事件,亲身感受高尚道德或是不良的社会习惯,从而严格要求自己,提高自身的修养。具体做法包括:第一、引导大学生参加社团组织如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小组、国学研究小组等,通过小组研讨进一步深化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解。第二、组织学生走上街头或到企业参观,观察普通人的公共生活习惯或是职业生活表现,反思什么样的生活才是高尚正确的,用以指导自己的生活习惯和做人准则。第三、利用五一、十一、寒暑假等假期,鼓励大学生参加各种社会调查、志愿者服务活动,既增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解,又培养和锻炼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

参考文献:

[1]蓝蔚青.努力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N].浙江日报,2009-02-23.

[2]顾彤春,宋晓白,孙春山.努力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J].理论前沿,2008,(24).

[3]顾彤春,宋晓白,孙春山.努力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J].理论前沿,2008,(24).

作者:陆静 陆岚

法律课教学探讨论文 篇2:

中职法律课的案例教学的探讨

摘要 :案例教学是根据教学目的和内容的需要,选择适当的案例来完成教学过程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提高学生的守法、用法、护法能力;案例教学需要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当的案例,结全适当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来组织实施,以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法律课 案例教学 学生

加强法制教育、提高劳动者的法律素质,是中职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人才培养的基本目标之一,如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直接关系到法律课教学效果的好坏。实践证明,案例教学是提高法律课教学效果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笔者在此就案例教学的意义以及如何进行法律课案例教学谈谈个人看法。

1案例教学的意义:

1、案例教学可以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法律课主要涉及到法律概念、法律规定、法学观点和法学理论,比较抽象和枯燥。案例具有典型、形象、直观等特点,案例教学可以使抽象的法学理论变得具体化,使枯燥的法律条文变得趣味化,可以使教学内容变得易于理解和掌握。案例教学可以克服传统教学的满堂灌的教学弊端,将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和促进者,通过对案例的讨论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加强师生的互动,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2、案例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

在法律课教学中,通过分析讨论一些典型的、逼真的案例,用活生生的事例来说明违法、犯罪的严重后果,能够对学生起到良好的法制教育作用;通过维权案例的分析,可以指导学生学会利用正确的途径和方法有效地维护自身的合法权利和利益。

3、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

利用案例进行课堂讨论需要运用法律知识来分析案例,这就需要学生在认真阅读法律教材,了解有关法律规定的基础上,对案例进行深入细致的思考和分析,做出判断,有利于培养学生阅读习惯与分析思考能力,通过案例讨论中还可以训练学生的辩论能力。

2如何进行案例教学

1、收集与选择案例

收集案例是案例教学法实施的必要前提。案例的收集可以通过多种途径:一是电视媒体,如中央电视台的《今日说法》、《焦点访谈》,南方电视台的《今日一线》等;二是报刊杂志,如《法制日报》、《每周文摘》等;三是互联网,如中国法律信息网;四是将发生在学生身边的案例收集起来作为备用教学资料。

不管采用何种方式收集,所选择的用于教学的案例需要有针对性。第一,教学案例要与课堂教学内容相对应,对教学重点、难点内容和关键问题能够有启发作用,能够为中专法律课教学目的服务,通过案例教学能够帮助中职生树立规范意识,维权意识,使他们在未来的社会工作中和经济活动中,能够严格遵守法律规范,依法办事,并且能够利用所学法律知识维护自身的合法权利与利益。第二,教学案例要符合学生实际。来自学生身边的生活案例,符合学生实际,能够让中职生容易理解和接受,可以加强对学生的教育,使法律学习生活化,帮助学生掌握法律知识,培养学生正确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第三,注意教学案例的时效性,选择鲜活的案例,学生通过网络、电视对这些案例有所了解,因而更有吸引力,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

如2007年发生的“许霆”案引起社会各界的强烈关注,我们学习民法 “不当得利”的时候,我举了这个案例,问到“银行取款机出故障多吐钱,顾客多拿了钱是否合法?要不要返还?”时,课堂马上活跃了起来。经过分析与讨论,学生理解了不当得利的概念及法律规定;明白了许庭利用取款机故障连续操作获取银行巨款,是不当得利的恶意占有,要承担其行为所带来的法律责任;还知道了生活中常遇到的不当得利的情况及其正确的处理办法。这种案例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拓宽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

2、利用案例有效组织课堂教学。

在教学实践中通常可以用以下三种方法组织课堂教学:

(1)利用案例设疑引发悬念,导入新课内容。

用一个典型的案例引入新课能起到抛砖引玉,引人入胜,激发兴趣的作用。例如,在讲到《劳动法》时我举一个这样的案例:“2007年3月,李某与一广告设计公司签订了为期三年的劳动合同,合同规定,试用期三个月。2007年6月,李某感染了流行性感冒,考虑到公司一直没有对他试用是否合格作出表态,想争取表现,带病上班,结果病情加重,2007年7月初李某得了肺炎,住院治疗。用人单位以李某不符合录用条件为由,解除了与李的合同,同时,不支付李某的医疗费。李某于2007年8月份向当地劳动争议仲裁部门提出申诉。”这时学生很想知道此案例会有什么样的处理结果,这时我告诉学生:欲知此案结果,请看本课分解。这样的方法导入新课,把学生的注意力都吸引到课堂上来,能产生良好的课堂学习气氛。

(2)讲授过程中插入案例

一是在讲授法律概念和法学理论的过程中插入案例,可以帮助学生理解一些抽象的法律概念或法律理论。如解释“财产所有权及其四项权能” “不可抗力”、“无过错责任”等法律概念,可以通过举出简单易懂的案例辅助教学,做到化深奥为简单,化抽象为具体,解开学生的疑惑,还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二是教学过程中对于比较重要的教学内容,为了加深学生的印象,或者为了加强对学生的法制教育,插入案例,组织案例讨论。案例讨论是师生互动学习的过程,教学效果一方面取决于学生的参与程度及作用的发挥, 因此这种案例必须是真实的,典型的,引起社会关注的并能引起学生重视的案例。另一方面,案例讨论的效果取决于教师的引导及对教学全过程的归纳、点评和总结。所以在这种案例教学中,老师应该发挥“导演”的作用,通过设问、提问、反问或提示来诱导学生,把讨论不断引向深入。最后通过总结和评价,引导学生进一步去思考从案例教学的内容和过程中学到了什么,得到了什么启示。

例如2008年秋天,我们学习《合同法》关于合同的订立与履行的法律规定时,不少互联网站、报刊、电视都报导,说个别企业和个人在汶川地震的振灾晚会上举牌写出了其捐款数额,但在晚会过后却一直没有兑现。我让同学们讨论:这种行为性质是什么?可以通过什么办法来处理?学生根据合同的要约与承诺的法律规定进行了分析讨论,认为:“在公众面前举牌认捐是对其捐款表示承诺”,“作出了认捐承诺后不兑现是违约行为”, “他们只是想上电视做免费广告”, “欺骗灾民是一种非常不厚道的行为”,“对这种行为可以通过新闻媒体将他们曝光”…我在总结的时候肯定他们的观点,同时进行了补充:我国《合同法》第一百八十八条规定,公益、扶贫捐款不可以反悔。没有兑现认捐是一种合同违约,可以根据合同法追究他们的违约行为。最后强调:毁约是违反法律、違背诚信的行为,损害了合作者的利益,损害了行为人自身的信誉,破坏了经济秩序,要由行为人承担法律后果。通过学生的分析讨论与老师的点评,学生理解了合同法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懂得在经济活动中应该严格遵守合约。

(3)运用案例对课堂教学进行归纳总结。

这种案例教学方法是在系统完整地讲述法律课的教学内容之后,安排一个或几个完整的案例让学生结合所讲的内容加以归纳。对内容分散、涉及面广的课堂教学适用。在全部知识学习结束后,进行案例分析归拢,把有关法律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串联起来,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系统的知识体系。 如在讲完有限责任公司的有关规定后,让学生分析一个案例:“甲、乙、丙、丁四个自然人签订协议,投资建立一个食品加工有限责任公司。协议内容是:1、有限责任公司的注册资本为40万元人民币,其中甲、乙、丙三个人均以货币出资,投资额分别为10万元、10万元、5万元,丁以专利技术投资,该专利作价15万元,该专利技术已向国家专利局申报,但尚未拿到专利证书。2、公司章程由丁独立起草,无须公司董事会审议通过。3、公司不设董事会,只设执行董事,甲为执行董事,并担任法定代表人及公司经理。4、由甲提议,乙担任公司财务负责人,并兼任公司监事。5、公司成立后不足资金通过发行公司债券筹集,并计划发行公司债券20万元。6、修改公司章程或与其他公司合并时,需经全体公司董事过半数通过。7、公司前三年无论盈利与否,均不提取盈余公积金。根据以上资料,结合公司法规定,分析说明以上不妥之处。”

通过这样的案例分析,学生对有限责任公司的注册资本额、出资方式、公司章程的制订与修改、组织机构的设置、股东的权利、债券的发行条件、收益的分配等有了整体上的理解。

运用案例对课堂教学进行总结,可以加强学生的学习印象、巩固学习效果、检验学习水平,让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有关法律规定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将案例教学与开放式的教学方式结合起来。

开放式的教学方式是指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校内学习与校外实践相结合以增强法律的教育效果的教学方式。中职法律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法律素质,提高学生知法、守法、用法、护法的意识和能力。在教学实践中,可以过以下的办法实现案例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结合学生的实际举办法律知识竞赛、法律辩论赛、法律知识有奖问答,拟教学于娱乐中,提高学生学习法律知识的积极性;将“今日说法”的录像经过加工处理后播放给学生观看,发挥影视教学手段的作用,将集形、声、色于一体的案例展示给学生,以生动、形象、直观的教学方式提高法律教学效果;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由学校聘请法学专家、司法部门的工作人员的到校园开法律知识讲座,讲述一些社会生活中的真实案例,达到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的目的;通过组织学生参观劳教所,听取违法人员对自身违法行为的悔过自述来教育学生,以活生生的例子,给学生敲警钟,使学生能够严格要求自己,主动学法懂法,自觉守法,防止违法犯罪,从而取得课堂教育无法达到的效果。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中专法律课案例教学可以根据实际需要,灵活采用适当的方式方法来组织和实施,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帮助学生有效的掌握法律知识,培养法律意识,提高法律素质。

作者:余小春

法律课教学探讨论文 篇3: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实践教学探讨

摘 要: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鲜明而突出的实践性决定了加强实践教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结合教学实际,本文介绍了两种相关联的实践方式:调查研究型实践和参与体验型实践,以期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实践教学改革提供有益思考。

关键词: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 实践教学 教学方法

国家教育部门十分重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实践教学,早在1998年,教育部颁发的《高校“两课”课程建设新方案》就指出:“要加强‘两课’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积极采用读书、讲课、研讨和组织学生参观调查等方式,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进行教学,引导学生思考和研究。”2006年秋季始全国高校普遍实施思想政治理论新课程方案后,教育部又要求“大力推进教学方法改革”,“积极探索适应实施新课程方案的教学方法”,使教学活动真正做到“三贴近”,即“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进一步指明了实践教学的基本要求和必然取向。

一、加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实践教学的必要性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简称“基础”课)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之一,与其他思想政治理论课相比,具有更为鲜明、突出的实践性,这一特点决定了“基础”课加强实践教学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传统教学模式单一化,较多地强调基本理论和知识的灌输,学生只能被动接受教师的灌输,师生之间缺乏互动,空洞的说教不仅影响教学效果,而且容易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而实践教学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增强学生的情境感受和活动体悟,帮助学生获取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通过内化和外化的动态过程逐步实现“知行合一”。这样的教学既符合“基础”课教学目标的要求,又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

我曾就“基础”课教学问题广泛征求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从学生的反馈信息来看,增加本门课程的实践内容是多数学生的强烈愿望。不少学生认为,部分教材内容以前学习过,再学一遍没有多少新鲜感,而且以教师讲授为主略显枯燥,课堂缺乏互动,学生实践的机会太少,导致对课程的热情度不高。可见,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是学生学习的内在需要。这就要求教师在本课程教学中坚持实践性原则,体现实践性特征,通过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改进“基础”课教学,增强课程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实效。

二、两种相关联的实践教学方式

“基础”课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从诸多方面加以推进。在高校该门课程实践教学尚未规范化、制度化之前,作为本门课程的任课教师有责任行动起来,突破现存的“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把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紧密结合起来,积极探索和尝试实践教学的有效途径和方法,从而不断推动“基础”课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从以往的教学实际看,课堂中的案例分析、问题讨论、辩论、视频观赏等课内实践教学方式是较为常用的有效方法,但“基础”课实践教学比较复杂,必须选择更为灵活多样的模式,以增强其生动性和针对性,实践教学在层次上也必须从课堂延伸到校园,延伸到社会,在各层次实践中搭建知行统一的桥梁。

基于教育部的要求和学生的建议,同时考虑本门课程的特点,我在教学过程中,根据现有条件,针对教学目的并结合教学内容,对实践教学的方式作出了尽可能多样化的安排,争取使学生通过更多的方式参与实践。这里主要介绍两种相互关联的做法。

(一)调查研究型实践

所谓调查研究型实践,即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完成调查研究课题为动力,搜集资料、拟定调查方案,通过问卷调查、访谈和观察等方法,深入生活,进行研究、分析讨论、总结规律、提炼观点、撰写调研报告的一种实践过程。教师的基本任务是结合相关教学内容,设计多个社会调查的课题,如“大学生理想信念调查”、“大学生爱国意识与行为方式调查”、“大学生诚信状况调查”、“大学生恋爱观调查”、“我国公民社会公德现状调查”、“大学生网络道德现状调查”、“大学生择业观与创业观调查”、“我国公民法律意识状况调查”等,组织学生自由组成小组,在校园内外开展社会实践调查,并指导学生根据调查结果形成调查报告。这种调查研究型实践活动,有利于活跃学生的思维模式,激发学习理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使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在调查研究中得到潜移默化的提升。

以“大学生理想信念调查”为例,在调查研究型实践中,教师需要事先获取相关指导信息,为调查研究指明方向。对于调查研究的相关事项,教师必须给予清晰的说明。这些事项涉及:(1)关于知识准备。调查研究在熟悉教材相关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因此,要求学生认真学习有关理想信念的相关知识,但不必拘泥于课本,可以到图书馆、网上查找相关资料、实例充实和拓展课本内容。(2)调查地点和对象。调查地点可以是校内,也可以是校外;调查对象和范围可以是某个年级或某几个专业的大学生,也可以是随机抽查的大学生。(3)关于调查采用的形式,可以是问卷的形式,也可以是问卷和访谈或观察等方法结合的形式。对于问卷,要求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设计典型问题,发放数量不低于150份。(4)安全和协作问题。要求学生在调查过程中,要讲文明、讲礼貌,并注意安全,组长认真负责,组员积极配合,发扬团队精神,共同完成调查任务。(5)调研过程。要求学生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深入调查,把握第一手材料。调查后,对掌握的材料分门别类加以总结,并进行深入透彻的分析,从中找出有规律性的东西,最终形成调查研究成果。

对于调查研究的成果要求学生以书面报告的形式呈现,教师同时还要对调查研究报告写作的格式与要求作出说明和指导。比如,格式方面的规范:(1)根据给定的调研主题确定报告标题;(2)报告前言部分要对调查的时间、地点、对象或范围、经过与方法、涉及的内容及人员组成等调查本身的情况作必要的交代,总领全文,如果是做不同年级、不用学校或不同校区的比较研究,在此部分就应加以说明;(3)报告主体部分要具体叙述调查情况,列举调查数据和典型事例,并作恰当的分析,得出各种基本认识、观点和基本结论,在材料的安排上,要把调查得来的大量材料归纳整理出若干条目,采用小标题式写法,注意层次清楚,条理分明,可按问题的几个方面或几个问题并列地安排材料;(4)结尾部分作归纳性说明或总结全篇的主要观点,进一步深化主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或建议。此外,对调查报告字数要求还应作出大致规定,但不必限制过死,以分析阐释完整为准。

对于调查实践的成效和研究结果的形成,教师要及时给予指导,提出改进意见,帮助学生进一步完善。

(二)参与体验型实践

所谓参与体验型实践,即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将课本理论知识与前述调查研究成果相结合,制作课件,并根据需要,以讨论、角色扮演、小品等形式,创设身临其境的辅助情境,在课堂上展示,由师生共同参与评价,使学生通过参与、体验和感受,增强认知,激发情感,并将所学所知付诸行动的一种实践方式。这种做法使教材所提供的知识不再是教师传授的内容,而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媒体也不再是帮助教师传授知识的手段、方法,而是用来创设情境、进行协作学习和会话交流,即作为学生主动学习、协作式探索的认知工具。[1]

为满足学生渴望自己站上讲台,真正成为课堂主角的要求,我尝试了让学生将前述调查研究成果转换成媒体文字和图像的做法。即由各调研小组组员合理分工,协作完成与调查成果相对应的PPT课件和其他辅助形式的编排与制作,并在课堂上展示。各组根据需要选派代表承担主讲任务,其他非主讲同学可通过情景表演、对话、小品等形式予以适当配合。在课堂展示中可以穿插提问、讨论等形式活跃课堂气氛。例如,我曾经布置了“大学生恋爱观调查”的调研任务,负责该调研任务的学生制作了图文结合的PPT调研报告,同时,还制作了一个相关的视频访谈短片,其中学生变身记者,采访对象有学生、老师,还包括外教,既有对本校师生的采访,又有跨地域网络连线在北京某大学的学生的访谈内容,十分丰富和精彩。还有一个小组在展示“大学生网络道德状况调查”成果的同时,设计了一个网络骗局的现场情景表演,表演结束后针对其中涉及的网络自律问题请台下同学发表看法,生动而直观的演示,加之意见的表达,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也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加深了对教学内容的认识。

以上实践方式的进行需要花费不少时间和精力,因此,教师必须根据课程进度做出适当的安排。为了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促使学生认真对待,以上实践任务的完成情况应作为学生平时成绩的一部分纳入本门课程的考核和评价体系,以形成有效的激励。

至于教学效果,从学生的反馈信息看,多数学生喜欢这样的教学方式,认为虽然辛苦,但有所收获,十分值得。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安排学生展示成果的时间不要过于集中,从大脑细胞的运动规律来看,一种模式持续时间太久,会产生疲劳感,容易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对此,可以将不同小组的展示分开安排在每次课的开始或结束段,如果安排在结束段就要注意留有足够的时间,最好是安排在课程开始,这样便于掌控教学进度。

由于教学方法的有效性需要不断地尝试和实践检验,因此,我还将根据学生的反馈,对以上实践方式进行总结和完善,为达到更加理想的教学效果积累经验、付出努力,请各位同仁不吝指教。

参考文献:

[1]何克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上)[J].电化教育研究,1997,(3).

作者:王圣宠

上一篇:初产妇产科护理论文下一篇:多媒体作文指导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