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汉字教育论文

2022-04-16

摘要:当前增强现实(AR)技术正逐步渗透到幼儿汉字学习当中,但其应用的有效性尚未得到充分证实。文章采用“定量+定性”的研究方法对AR助力幼儿汉字学习的有效性进行了分析。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幼儿汉字教育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幼儿汉字教育论文 篇1:

以象形字为媒介的幼儿汉字教育可行性之探索

古今中国,无论是古代儿童背诵《百家姓》、《千字文》等蒙学读物,还是现代教师让儿童背诵、抄写汉字,中国的幼儿汉字教育总是单纯追求识记汉字的速度与数量,而忽视了汉字文化载体的功能,使汉字仅仅成为一种记录语言的工具。这样的汉字教育不仅忽视了对汉字形音义的解释,更摒弃了汉字中所蕴含的深厚的汉文化,严重扼杀了儿童的思维发展和应有的人文素养,阻碍了儿童的健康成长。

1 汉字的本体特征使幼儿识字成为可能

大量研究表明,作为表意文字的楔形文字、圣书字以及甲骨文均由图画演变而来。但图画与表意文字又有本质上的区别:其一,图画形象逼真,具有艺术性和主观性,不同人在表达同一意思时可以按照自己的主观感受创作出各具特色的图画;而表意文字最初虽形似图画,且初创文字随意性较大、异体字较多,但伴随其发展完善,字体逐渐固定,笔画逐渐规范并被普遍认同,具有固定性、规范性和普遍性。其二,图画是用整幅图表现某一事物或事件,是一种纯粹的艺术表现形式,我们无法在图画中找出与其一一对应的语素、字、词;而表意文字在原始阶段看似与图画无异,实则已具有与其相对应的发音,即体现出表意文字是形音义的结合体。因此,文字被称为“可以读出来的图画”,即指那些表面看像图画但本质上已是作为记录语言的符号的文字。①作为表意文字的汉字在经历千百年演变后虽越发抽象化、符号化,但追根溯源依然可见上述特征。

随着社会的发展,原始的甲骨文字已无法表达更多新生、复杂的事物,因此产生了“六书”的造字方法,即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我国当代学者唐兰则认为造字法是“三书说”——象形文字、象意文字、形声文字,指出象形、象意、形声“足以范围一切中国文字,不归于形,必归于意,不归于意,必归于声。”②由许慎的“六书说”和唐兰的观点可以看出,象形不仅是最基本的造字方法,而且由象形这一造字方法创造出的象形字也为其他造字法的使用提供了素材。无论字体如何更迭,表意的象形字大量见诸各个字体,而从字源上了解象形字的产生及构形,对于初识汉字的儿童掌握更多现代汉字的读音、字义及成字规律无疑具有重大意义。

总而言之,汉字的本体特征具有以下几点:其一,汉字是形、音、义的结合体,尤以象形文字将形音义的结合诠释得最为淋漓尽致。象形字由图画文字演变而来,不仅具有了作为语言符号的一切特性,更重要的是其生动形象、直观有趣。其二,象形是汉字造字最基本的方法,象形字又为更多汉字的产生提供了基本素材,认识象形字有助于掌握更多的现代汉字,这大大提高了识字效率。其三,汉字尤其是象形字,蕴含了华夏民族丰富的文化内涵,了解象形文字及其发展变化有助于学龄前儿童接受良好的民族文化熏陶,实现多元化教育。

2 幼儿识字符合其身心发展的规律

2.1 儿童生理机能的成熟

人类的言语交流、动作协调、思维意识等生存手段均是由人体庞大复杂的神经系统操纵的,而这其中人脑又是各项活动信号发起的终端。人脑中存在数以千亿的神经元,每个神经元又通过一千到几十万个突触(即两个神经元之间的连接)相互作用传递信号,可以说,突触是大脑发挥其功能的关键部位。脑科学研究发现,人在生命前二十年里神经突触的密度变化呈倒U形,即新生婴儿的大脑皮层中只有很少突触,随着婴儿的发育,脑皮层的神经元飞速生长并萌发出大量神经突触,其数量在出生六个月时将增加7倍多,至两岁时幼儿大脑皮层的突触密度达到顶峰,每个神经细胞平均有15000个突触,这约是成人数量的1.5倍。整个儿童期,突触数量及活跃程度一直保持在远高于成人水平上。可见,儿童期是人脑突触生长的高峰期,也是人类充分发展智力、学习知识技能的绝佳时期。

2.2 儿童心理发展的需要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会看见幼儿随意在墙上、地上乱涂乱画,这些看似无意义的符号实际上向人们展示了幼儿这一行为的动机——表达他们对世界的认识,传递心中的喜悦或愤怒等真情实感,试图引起注意等心理活动。马斯洛在解释个体行为动机时强调这是需要的作用,所有行为都有其自身的意义,都有其特定的目标,而这种目标来源于行为者的需要,即需要影响、支配着人的行为方式和行动方向。儿童表达自我情感和与他人交流的迫切需要刺激其不断学习新的技能。当儿童利用文字做到了通过言语表达所不能做到的事情时,便开始意识到字词的运用能够为其与别人交流提供便利,由此也激发了儿童学习更多新字新词和表达方法的动力。儿童的这种内部学习动机使幼儿识字教育获得了很好的操作基础和实施平台。

通过以上对汉字成字规律及儿童身心发展特点的理论总结,可以看出,以象形字为媒介的幼儿汉字教育不仅是可行的,也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它不仅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而且传递了华夏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更丰富了儿童成长中的价值认识和情感体验,对儿童的全面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

注释

①林成滔著.字里乾坤(第二版).中国档案出版社,2004.8:37.

②唐兰撰.中国文字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6:68.

参考文献

[1]琼·布鲁克斯·迈克雷纳,吉列·多利·迈克纳米著.早期文字教育(中文版),贾立双.译.辽海出版社,2000.1.

[2]李静著.汉字中的幼儿教育——幼儿汉字多元化教育研究.四川教育出版社,2007.4.

[3][苏]B.A.伊斯特林著.文字的产生和发展(中文版).左少兴,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6.

[4]朱智贤,林崇德著.思维发展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4.

[5]陈琦,刘儒德主编.当代教育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4.

作者:潘洋

幼儿汉字教育论文 篇2:

增强现实技术助力幼儿汉字学习的效果及策略研究

摘 要:当前增强现实(AR)技术正逐步渗透到幼儿汉字学习当中,但其应用的有效性尚未得到充分证实。文章采用“定量+定性”的研究方法对AR助力幼儿汉字学习的有效性进行了分析。定量研究部分,选取38名幼儿参与2(学习资源类别)×3(汉字类型)随机化完全区组实验,了解幼儿利用不同学习资源学习不同汉字时成绩差异的显著性;定性研究部分,对多名幼儿教师进行了调研,以了解AR识字卡的优势与不足。基于以上研究,总结出AR识字卡的优化策略:注重画面语义设计、画面语用设计和画面语构设计。

关键词:增强现实;幼儿;汉字学习;效果;优化策略

一、引言

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以下简称AR)技术具有虚实融合、实时交互和三维配准(又称注册、匹配和对准)三大技术特征[1],能将多媒体信息叠加于真实环境之上,从而促进学习者对抽象概念的理解,因此得到教育领域学者的广泛关注。近年来,AR技术已逐渐渗透到数学、物理、化学、语言等多个学科当中,并在提升学习者的学习效果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综观国内外相关文献及学习产品,AR技术与语言学习的融合已经成为当前的一个研究热点。根据戴尔的“经验之塔”理论,言语符号位于经验之塔顶端的位置,是人类最为抽象的经验,也是学习者最难理解和掌握的一类知识。然而,这类知识又恰恰是提升语言能力的关键所在。以幼儿汉字学习为例,3-6岁是儿童培养阅读能力的最佳年龄段,而识字水平是影响孩子阅读能力和兴趣的重要因素之一。但是,受注意力和生活阅历所限,幼儿在识字时往往无法在文字符号和其意义之间建立有效联系,在文字理解和记忆方面存在一定的障碍。AR技术的出现为消除这种障碍提供了可能。张燕等[2]指出,AR教学媒体可以实现“经验之塔”三种层次经验(“做的经验”“观察的经验”“抽象的经验”)的交融,使学习者获得最大限度的认知刺激和体验,进而提升学习效果。

可以说,AR技术在幼儿汉字学习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然而,教育毕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当前AR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尚处于试水阶段,现已开发的幼儿AR识字资源是否能、如何能将AR技术的理论优势切实转化为实际应用价值,还有待深入探究和思考。

二、相關研究综述

1.国内外研究现状

通过对CNKI、Web of Science等国内外数据库进行检索,发现已有不少学者对幼儿AR语言学习资源的教学有效性进行了研究。例如,He等[3]选择40名学龄前儿童进行了英文单词学习的对照实验,发现使用移动AR软件学习的幼儿相比对照组得到了更高的学习成绩;喻春阳等[4]比较了增强现实与传统方式在幼儿英语识词效果上的差异,发现采用AR教学方式相对于传统教学方式在幼儿识记单词的平均个数上更有优势;朱必熙等[5]针对卡片、卡片+图片、卡片+AR技术三种情况下幼儿识字效率进行了比较,发现幼儿在利用“卡片+AR技术”进行学习后,识字的遗忘周期和混淆周期均较长。

总体而言,已有研究在验证幼儿AR语言学习资源的教学有效性时,多采用实验法进行分析,并根据幼儿的学习成绩对AR技术给予了积极的评价。

2.已有研究存在的不足

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进一步分析,可以总结出已有研究存在的几点不足:①研究方法单一:定量研究居多,定性研究偏少,不利于发现更多深层次、有价值的信息;②研究内容局限:已有研究多以外语单词作为学习内容,较少思考AR技术对促进幼儿汉字学习的作用,AR技术是否适用于“汉字”这种言语符号的学习还有待继续探究;③研究深度欠缺:已有研究多选择一些形象化的单词、汉字作为幼儿语言学习的内容,并得出AR技术具有优越性的结论,至于AR技术是否适用于全部单词、汉字,则鲜有提及。

本研究将继续对幼儿AR汉字学习资源的教学有效性进行验证,并努力克服当前研究过程中存在的不足。

三、研究设计

1.研究目的与内容

本研究的主要目标是将AR技术融入幼儿汉字学习中,观察其针对不同类型汉字的实际应用效果,发现其优势与不足,并从资源设计的角度有针对性地提出AR技术助力幼儿汉字学习的优化策略。具体来讲,包括两部分内容:①AR技术应用于幼儿汉字学习的有效性分析;②AR技术助力幼儿汉字学习的优化策略。

2.研究思路与方法

本研究拟采用“前期准备—有效性研究—提出资源优化策略”的研究思路。其中,在AR技术的教学有效性分析阶段,主要采用“定量+定性”的研究方法,以确保研究所获得的数据全面、可靠。定量研究选用实验研究法,以幼儿作为研究对象,观测其在采用不同类型学习材料和学习不同类型汉字后所获得的学习结果,进而通过统计分析得到相应结论;定性研究选用调查研究法,以教师作为访谈对象,了解其对AR教学有效性的主观看法。基于本研究思路的技术路线如图1所示。

四、实验研究:关于AR助力幼儿汉字学习有效性的定量研究

1.实验背景

从语言学的角度看,语义学研究该语言与其所表达的信息内容之间的关系[6]。换言之,研究语言不仅要研究语言符号本身,也要研究其所表达的含义。用于幼儿汉字学习的两类学习资源(普通识字卡、AR识字卡)在表义的呈现方式上有所不同,前者利用纯文本语言呈现,后者则利用多媒体画面语言呈现。由于存在通道效应,学习者在利用多媒体进行学习时往往会获得比单一媒体学习更好的效果。然而,根据画面语义学的观点,这种学习效果并不单纯取决于画面形式,而是取决于不同画面形式与不同教学内容的匹配。就AR技术来说,AR可以通过让学生亲自接触3D模型来增强其对现实事物的理解[7],然而并非所有汉字都用于表达现实事物。因此,以3D模型为基础的AR技术可能仅对部分表义具象汉字的学习具有优势。

2.实验目的

探究学习资源类别和汉字类型对幼儿识字效果的影响,从而对AR技术应用于幼儿汉字教学的有效性做出判断。

3.实验假设

在幼儿汉字学习中,学习资源类别和汉字类型对幼儿即时和延时识字效果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具体来讲,本研究包括以下四条实验假设:

(1)学习资源的类别对幼儿即时、延时识字效果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

(2)汉字的抽象程度对幼儿即时、延时识字效果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

(3)学习资源的类别和汉字类型的不同组合对幼儿即时、延时识字效果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

(4)幼儿的即时、延时识字效果存在内在关联。

4.被试选择

实验选取太原市某幼儿园共38名学生作为被试。其中,小班8人、中班11人、大班19人。小班分为X1组(4人)和X2组(4人);中班分为Z1组(6人)、Z2组(5人);大班分为D1组(10人)、D2组(9人)。所有被试都参与了先前知识测试,以确保所学汉字是被试的“新知知识”。

5.实验设计

采用2(学习资源类别)×3(汉字类型)随机化完全区组实验设计。

自变量包括幼儿汉字学习资源类别和所学汉字类型。自变量1为学习资源类别,分为两个水平:AR识字卡、普通识字卡。自变量2为汉字类型,分为三个水平:表义具象型、表义半具象型、表义抽象型。其中,汉字类型的划分,是以该汉字表义的具象化程度为依据,经由与专业幼儿教师共同讨论而最终确定。例如,“羊”属于表义具象型汉字,其含义为具体形象的动物羊;“大”属于表义半具象型,其含义并非具体实物,但可借助一定的实物形象来进行解释;“又”属于表义抽象型,其含义难以进行形象化表达。

因变量主要为幼儿识字测试成绩。测试成绩包括即时测试成绩和延时测试成绩两部分。其中,即时测试在幼儿学完汉字后的10分钟内进行,延时测试则是在幼儿学完汉字后的一周后进行(两次测验之间不对汉字做巩固练习)。测试的主要形式为:引导幼儿读出教师所指的汉字,并记录幼儿读音正确的汉字个数(读对1个汉字计1分),将其作为即时和延时测试的成绩。由于两次测试的汉字相同,为了避免出现滞留效应,本研究在延时测试中将汉字的呈现顺序进行了随机调整。

6.实验材料

(1)不同类型的学习资源

普通识字卡:采用幼儿汉字学习常用的无图识字卡,以摆脱字卡中图片对本研究的干扰。

AR识字卡:在普通识字卡的基礎上添加了3D模型的特效,可以利用平板电脑的摄像头扫描普通识字卡,进而在平板电脑屏幕上看到有关该汉字的立体动画,并允许幼儿与该动画进行互动。“羊”“大”“又”在本研究中分别代表了三种不同类型的汉字,以这三个汉字为例,其立体动画呈现效果分别如图2-4所示。

(2)不同类型的汉字

实验所选的汉字是根据幼儿的整体识字水平,结合本研究对汉字类型的认定,与幼儿教师共同确定的,具体内容如表1所示。其中,各年级A、B两组汉字整体难度均等。

7.实验过程

实验过程共包括两轮,分别进行A组汉字和B组汉字的学习。在每一轮中,各年级所学汉字组别相同(第一轮A组汉字,第二轮B组汉字),但各幼儿组别所用的学习材料类别不同。其中,接受AR识字卡影响的为实验组,接受普通识字卡影响的为控制组。两组中教师教学水平相当,教学方法类似。另外,为避免来自幼儿学习能力差异等无关变量的干扰,两轮实验中的实验组和控制组应当对调,具体的实验安排如表2所示。

8.数据统计与分析

本实验对幼儿年级的划分,旨在为不同年龄段的幼儿选择合适的汉字教学内容,年级本身并不作为数据统计的变量,因此本研究在数据统计与分析阶段,将各年级的信息和两轮实验的数据整合起来,仅考虑学习资源类别和汉字类型对幼儿识字效果的影响。数据的统计与分析利用SPSS 22.0进行。

以实验组所学全部汉字的即时测试成绩为例,其统计方法是通过求几个组合成绩的平均值来实现的。由表2可知,参与了AR教学的幼儿与汉字组合分别为:X1组幼儿+A组(小班)、X2组幼儿+B组汉字(小班)、Z1组幼儿+A组汉字(中班)、Z2组幼儿+B组汉字(中班)、D1组幼儿+A组汉字(大班)、D2组幼儿+A组汉字(大班)。按照此思路计算所有的成绩,可分别得到如表3和表5所示的结果。

(1)即时测试结果

为进一步确定成绩差异的显著性,本研究对实验组和控制组所学全部汉字的即时测试成绩进行了方差齐性分析和独立样本T检验,发现Levene统计量为F=0.870,显著性P值为0.354>0.05,故方差齐性。实验组和控制组间独立样本T检验统计量t=1.511,P值为0.135>0.01,表明学习资源类型对所学全部汉字的即时测试成绩影响差异不显著。

继续依据汉字类型,对实验组和控制组的即时测试成绩进行方差齐性分析和独立样本T检验,得到如表4所示的结果。表4显示,对于三种类型的汉字,其即时测试成绩的Levene统计量分别为0.854、1.039、0.244,显著性P值分别为0.358、0.311、0.623,均高于0.05,方差齐性;各类汉字的即时测试成绩独立样本T检验统计量分别为3.326、0.628、0.000,显著性P值分别为0.001、0.532、1.000。在这些数据中,只有表义具象型汉字的成绩差异显著性P值低于0.01,这表明实验组和控制组在学习表义具象型汉字时,其即时测试成绩具有显著差异。换言之,AR识字卡在表达表义具象型汉字时,具有超越普通识字卡的明显优势。而对于表义半具象型汉字和表义抽象型汉字来说,AR识字卡的作用并不明显。

(2)延时测试结果

为进一步确定成绩差异的显著性,本研究对实验组和控制组所学全部汉字的延时测试成绩进行了方差齐性分析和独立样本T检验,发现Levene统计量为F=0.823,显著性P值为0.367>0.05,故方差齐性。实验组和控制组间独立样本T检验统计量t=1.132,P值为0.261>0.01,表明学习资源类型对所学全部汉字的延时测试成绩影响差异不显著。

继续依据汉字类型,对实验组和控制组的延时测试成绩进行方差齐性分析和独立样本T检验,得到如表6所示的结果。

整体而言,实验中AR识字卡相比普通识字卡有优势但不明显,其理论潜力尚未充分发掘出来。为深入了解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本研究在实验研究的基础上,对教师进行了访谈,并收集了一些重要的质性数据。

五、调查研究:关于AR助力幼儿汉字学习有效性的定性研究

1.调查目的

由于幼儿年龄较小,在表达其态度时存在诸多障碍,因此本研究尝试对幼儿教师进行访谈调查,以获得与实验相关的深层次信息。

2.调查对象及形式

本研究采用个别化、半结构现场访谈形式,选择6名幼教工作者作为访谈对象。其中,3名教师具有丰富的幼教经验,并现场观摩了两种形式的教学;另外3名教师则亲自参与了实验组和控制组的识字教学活动。

3.调查问题

调查内容主要包括两个问题:①通过实验,您认为AR识字卡对幼儿汉字学习有何益处?②通过实验,您认为AR识字卡在助力幼儿汉字学习方面存在哪些不足?

4.调查结果

(1)AR识字卡在助力幼儿汉字学习方面具备的优势

受访者的观点总结如下:①AR识字卡可以极大地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和学习兴趣,在实验中表现为:幼儿总是迫不及待地想看看字卡可以变出什么样的“魔法”,并且常常积极踊跃地体验与3D模型的交互,鲜少有走神现象发生;②AR识字卡所提供的3D模型可以使幼儿以一种形象化的方式学习所学汉字,相比普通识字卡更符合幼儿的认知特点,从而进一步加深了其对所学汉字的理解和记忆;③AR识字卡的使用升华了师生间的友好关系,减少了过去的“距离感”,能为教学的顺利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2)AR识字卡在助力幼儿汉字学习方面存在的不足

受访者的观点总结如下:①过多的特效设计容易使幼儿的注意力发生偏移,在实验中表现为:幼儿把注意力集中在对3D模型的观察和操纵上,常常忽略对汉字本身的记忆,这使得很多幼儿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很好地读出汉字,但在仅有字卡的测试中却难以准确读出汉字的正确发音;②以单个汉字为单位的动画设计容易使幼儿产生歧义,在实验中表现为:一些幼儿在学习“蚁”这个字时,是通过观看蚂蚁的3D模型来记忆的,但等到测试时,却误将“蚁”读成“蚂”,说明幼儿对蚂蚁印象深刻,但对“蚁”字没能很好地辨识;又如一些幼儿在学习“大”这个字时,可以看到屏幕上呈现大小不同的两个球,其中较大的球呈闪烁状态,以提示该汉字为“大”。但在测试时发现,幼儿对直观性强的内容有更好的記忆,他们有时会将“大”误读为“球”;③现有的AR识字卡所呈现的效果不足以很好地表达所有的汉字。例如,“最”这个字较为抽象,3D模型并非其最好的表达方式,应当根据汉字的类别选择多样化的媒体,并利用AR技术加以呈现。

六、增强现实助力幼儿汉字学习的优化策略:资源设计的角度

综合实验和调查研究的结果,可以得出以下结论:AR技术的融入可以对幼儿汉字学习起到一定的助力作用,但这种作用在目前表现得不够充分,在资源设计方面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AR识字卡本质上是一种多媒体学习资源,“画面”是其与幼儿直接交互的部分。王志军等[8]认为,多媒体画面是基于数字化屏幕呈现的图、文、声、像等多种视、听觉媒体的综合表现形式,其设计应当包括画面语义设计、画面语用设计和画面语构设计三个层面。

因此,本研究尝试从这三种设计出发,针对性地提出了AR识字卡的优化建议:

1.画面语义设计的优化建议

画面语义设计要求处理好各类媒体与其所表达或传递的教学内容信息之间的关系。本研究中“汉字”是幼儿识字学习的主要内容。根据实验研究的结果,AR识字卡在表达不同类型汉字方面所获得的效果有所不同。因此,AR识字卡画面的设计需要做到“因字而异”。

首先,AR识字卡所选择的媒体不必拘泥于3D模型,传统的图片、图像、文字、声音、动画、视频等均可用于画面设计。3D模型适合表达表义具象型汉字,如“笔”“鸡”“梨”等是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可以接触到的实物,应用3D模型可以使幼儿获得一种真实感、情境感,进而实现新知汉字与已有经验的关联;对于表义半具象型汉字而言,尽可能地让幼儿从画面中寻找到规律性的内容,避免形象化的内容给幼儿造成的歧义;表义抽象型汉字并非一定要用AR来表达,如果需要可以将汉字放在一定的语境(词语、句子、段落)中,以动画等形式表达整个语境的含义,并对所学汉字加以强调,使幼儿能深刻理解该汉字的含义。

其次,AR识字卡的画面设计应注重构建动画与字形的内在关联。在实验和访谈中发现的一个问题是,AR识字卡中画面的设计往往以“字义”为依据,忽视了画面与字形之间的内在联系。例如,幼儿在学习汉字“花”时,看到的是百合花的3D模型,可以轻松地理解“花”所代表的含义。然而,幼儿并未对“花”的字形有深刻理解,这导致他们在测试时常常将“花”与“草”相混淆。汉字按照造字法一般可分为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形声字、转注字、假借字六种类型(即“六书”),其中象形字是由实物演变而来的,对于这类字的设计可尽量以字形为基础设计3D模型,并表达由模型向汉字演变的过程。

2.语用设计的优化建议

画面语用设计要求处理好各类媒体与信息化教学环境之间的关系。AR识字卡的画面设计应以幼儿特征与教师教学方法为依据。

首先,AR识字卡的画面设计应符合幼儿的心理特征。3-6岁幼儿的认知处于前运算阶段,该阶段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并开始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汉字对于幼儿来说属于抽象化的知识,单纯学习汉字容易让幼儿感到枯燥、乏味,进而丧失其对识字的兴趣。AR识字卡以字卡为汉字的承载媒介,只关注了“字”而忽视了该汉字所在的词、句和段落,容易使幼儿感到晦涩。因此,有必要让幼儿在一定的语境条件下来完成汉字的学习。AR识字卡不仅要注重“字”的设计,还应当注重“词”“句”的设计。这种设计可以将幼儿喜欢的游戏融入进来,让幼儿在游戏中动手、动脑,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中掌握已学知识。例如,可以允许幼儿利用字卡进行组词、造句,并借助AR技术得到相应的反馈。组词方面,幼儿可以将“闪”和“电”组合到一起来得到闪电的动画效果;造句方面,幼儿可以将“我”“最”“漂”“亮”四个字按顺序排列成句子来得到奖励反馈,以加深对“最”字的理解。

其次,AR识字卡的画面设计应符合教师的教学风格。可以将AR识字卡定位为传统识字教学的补充而非替代。在传统的识字教学中,有一些长期总结出来的优秀方法是值得借鉴的,如字源识字法、分类识字法、听读法、游戏教学法等。AR识字卡的画面设计应关注如何与这些方法相匹配,以保证其能在关键环节切实发挥辅助作用。

3.画面语构设计的优化建议

画面语构设计要求处理好各类媒体之间的结构和关系。游泽清[9]认为,多媒体画面的艺术设计应遵循三大基本规则:“突出主体(或主题)”规则、“媒体匹配”规则和“有序变化”规则。AR识字卡的画面语构设计也应从这三大规则入手来进行。

首先,在“突出主体(或主题)”方面,AR识字卡的画面设计应尽可能简单明了,不要增加太多无用的特效,以排除冗余信息的干扰。

其次,在“媒体匹配”方面,应当充分了解画面中各类媒体(图、文、声、像)的特性,切实发挥各媒体在表达具体教学内容时的优势。媒体的组合搭配需要符合Mayer提出的“多媒体原则”“通道原则”“邻近原则”等,尽可能减少幼儿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外在认知负荷。

最后,在“有序变化”方面,同类汉字的AR效果应当统一、一致,按照有序的规律发生变化。

七、结束语

AR技术的出现为提升幼儿汉字学习水平创造了更多的可能性。但鉴于国内AR的教育应用尚处于初级阶段,其理论优势向实践效益的转化还需要一段很长的过程。本研究通过实验和访谈对AR技术助力幼儿汉字学习的有效性进行了验证,了解了其具备的优势与存在的不足,并有针对性地从资源设计角度提出了优化建议。后续研究计划尝试以这些建议为依据,设计新的AR汉字学习资源,并通过“定量+定性”的研究方法验证建议的有效性和合理性,从而尽可能地提高AR技术在幼儿汉字学习方面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RT Azuma.A Survey of Augmented Reality[J].Presence: Teleoperators and virtual environments,1997,6(4):355-385.

[2]张燕翔,朱赟,董东等.从“经验之塔”理论看增强现实教学媒体优势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2(5):22-25.

[3]J He,J Ren,G Zhu,et al.Mobile-Based AR Application Helps to Promote EFL Children’s Vocabulary Study[A].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dvanced Learning Technologies[C].2014:431-433.

[4]喻春阳,蒲佳宁,郑凌腾等.增强现实与传统方式在幼儿英语识词效果上的差异[J].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9):1250-1253.

[5]朱必熙,卓皓.AR技术在幼兒教育领域中的应用——以幼儿识字为例[J].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2018(4):63-66.

[6]游泽清.多媒体画面艺术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31.

[7]蔡苏,王沛文,杨阳等.增强现实(AR)技术的教育应用综述[J].远程教育杂志,2016(5):27-40.

[8]王志军,王雪.多媒体画面语言学理论体系的构建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5(7):42-48.

[9]游泽清.多媒体画面艺术设计(第2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238-245.

(编辑:李晓萍)

*基金项目:2017年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立项课题“信息化教育资源优化设计的语言工具:‘多媒体画面语言学’创新性理论与应用研究”(编号:BCA170079)。

作者:刘潇 王志军 李芬 曹晓静 韩美琪

幼儿汉字教育论文 篇3:

通过汉字游戏开展幼儿传统文化教育

鲁迅先生曾指出:只有是民族的,才会是世界的。我园自2006年开展课题研究《通过汉字游戏开展幼儿传统文化教育》以来,对此的感触颇多,深深地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海纳百川,我园开展课题研究的内容也就丰富多样,且充满灵活性与创造性,从地名文化教育活动《饶平是个好地方》到生肖文化教育活动《漫话十二生肖》,从传统节日文化教育活动《九九重阳》到姓氏文化教育活动《百家姓乐园》,从民间艺术文化教育活动《我爱家乡布马舞》到经典文化教育活动《我学弟子规》,不仅将幼儿带入中华民族灿烂辉煌的文化宝库,使中华文化精魂走进孩子们的心灵,激发了儿童作为中国人的自豪感,促进儿童全面和谐发展,而且老师与家长,甚至整个社区,也是受益匪浅。

一、提炼传统文化的精华,化悠远的传统文化为有趣的儿童生活课程

每一个范畴内的传统文化,都有其精华与糟粕的部分,而且有的传统文化由于年代的久远以及古今文化的差距,有些内容已难以被幼儿所理解,因此,开展每个主题活动时,我们都撷取其中的文化精髓,使它们成为幼儿喜爱的课程。如主题活动《我爱家乡布马舞》中,布马舞的表演动作、阵形、道具、服饰等,都是幼儿所感兴趣的,而布马舞发展历史中的某些作品或某方面知识,已经难以形象地呈现在幼儿眼前,因而我们就一带而过。

二、将传统文化融入幼儿的生活,倡扬健康积极的生活态度

任何民族的传统文化都是在历史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既体现在有形的物质文化中,也体现在无形的精神文化中。在开展幼儿传统文化教育时,我们既帮助幼儿了解那些可观可感的有形物质文化,又引导幼儿感受无形的精神文化,使传统文化中积极的精神气息悄然渗入幼儿的生活。例如,我们在《我爱家乡布马舞》的主题活动中,借助欣赏、表演、说三句半、识认重点字句等不同手段,将家乡布马舞所蕴含的“龙马精神”这种健康积极的人生理念融入幼儿的生活,引导幼儿崇尚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使其成为幼儿生活的一部分。

三、充分利用家长资源,形成家园教育合力

家长对幼儿的学习活动有着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家长的参与能够更好地促进幼儿能力的发展。因此,我园充分利用家长资源,鼓动家长积极地加入到幼儿的探究活动中。每次开展主题活动之前,通过《家园互动卡》同家长进行交流,请家长陪同孩子进行相关方面资料及所需材料的收集与准备,共同探讨活动导向及教学方法,当主题活动发展到一定程度时,我们便举行家长半日接待活动,邀请家长参加亲子活动,以增进亲子之间的感情,增强活动的效果。这使家长真正成为幼儿园的教育合力,协力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如开展《我学弟子规》的主题活动前,我们同家长作了交流,在《家园互动卡》中,不仅向家长阐明学习《弟子规》的好处及重要性,而且进行《弟子规》相关知识的问卷调查,使家长认识到学习《弟子规》的必要性。此举在家长与幼儿中掀起一股学习《弟子规》的热潮,有了家长的参与与配合,幼儿学习弟子规的成效非常明显。

四、创设相应的教育环境,营造传统文化学习氛围

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活动时,教师特别注重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积极带领幼儿创设相应的主题活动环境,营造浓烈的学习氛围。如在主题活动《我爱家乡布马舞》开展、深入的进程中,我们让幼儿积极参与到环境的创设中,把他们绘画的布马舞作品、与家长共同制作的马鞭、花冠、斗篷展示在“创艺区”,并在“活动剪影”和“看我真棒”的展示区展示他们活动的照片。在丰富、新鲜、充满吸引力的环境中,幼儿潜移默化地接受了布马舞文化的熏陶,促进情感、态度、能力、知识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五、注重以人为本,为幼儿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厚基石

教学活动以幼儿为主体,尊重幼儿的个性差异,以多向的角度展示幼儿的才能,让幼儿充分展现自我,给予幼儿自己讲、自己演、自己编的空间,尽可能多地体验成功,帮助幼儿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如在主题亲子活动《有趣的生肖朋友》中,我们准备了丰富的活动材料,为每位幼儿创造了表现自己、展现风采的机会,充分发挥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孩子们生动的表演表现出丰富的想象力、奇特的创造力,让人忍俊不禁,使家长们的欢笑声一浪高过一浪,把活动推向了高潮。

责任编辑黄日暖

作者:高秀贞

上一篇:班组建设管理论文下一篇:生态建筑技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