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文化论文范文

2022-05-11

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汉字文化论文范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摘要:本文以日本颁布的新常用汉字表为切入点,对汉字在日本的推广传播、汉字在日语中的地位作用及汉语词汇存在强大生命力的原因、日本汉字改革的动向等进行了论述,并提出了对汉字改革与中日汉字文化交流的建议。

第一篇:汉字文化论文范文

汉字与汉文化

摘要:汉民族文化对汉字取形方式的影响,分析汉字蕴藏的文化信息,汉字的构形理论的建立,使得汉字的结构化繁为简,使得原本看起来一个一个汉字有了一根贯彻其中的线索,找到汉字造字的规律。运用问卷调查法、文献资料法等研究方法,对汉语的优点和缺点,进行调查。任何事物都有它的优点和不足之处,汉字的通行面特别广,历史特别长,我们民族的宝贵遗产靠它保存下来的也特别多,现代汉语中使用的汉字以被世人认为是人类目前最伟大的文字。

关键词:汉字;汉文化;分析

汉字作为世界上唯一使用至今的以表意为主体的文字,“构形的最大特点是它要根据汉语中与之相应的某一个词的意义构形,因此,汉字的形体总是携带着可供分析的意义信息。”虽然说世界上各民族文字无不凝结着一定的文化信息,但汉字在它自身的结构中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因素,反映了汉民族的文化特征,这一点在象形意味浓厚的古代文字中表现得更加明显,是其他表音体系文字无法比拟的。因此,汉字与文化的关系越来越为人们所乐道,再加上历史底蕴的深厚,我们在认识汉字、更深层次理解汉字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这种研究更多的还是站在字源学的角度去“说文解字”,忽略了汉字形体的发展变化,以及这种变化所带来的汉字性质的变化。虽然最近几年人们越来越意识到了汉字文化的重要性,并开始把汉字的文化信息运用到社会实践当中去,但这种应用还是处于一种萌芽状态,没有更深层次的探讨,也没有找到更好的切入口和联系点,使得汉字的使用情况不容乐观。

1.研究对象及方法

1.1研究对象

针对汉字表意为主体的文字开始自己的研究,各民族文字无不凝结着一定的文化信息,但汉字在它自身的结构中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因素,反映了汉民族的文化特征,这一点在象形意味浓厚的古代文字中表现得更加明显,是其他表音体系文字无法比拟的。

1.2文献资料法

根据研究对象和内容,认真查阅了有关文献资料,在对其进行学习和分析的基础上,形成了本研究的基本理论依据。

1.3數理统计法

将搜集所得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并建立了相应的数据库,便于今后进一步调查研究。

2.调查结果与分析

汉字与文化的关系。在汉字没有产生之前,先人通过口语进行交流,凭借记忆一代一代往下传,但记忆容易遗忘或走样,同时还受到时间和空间的局限,不能长远流传。因而,我们的祖先在生存、发展的过程中,经过很长时间的努力,逐渐创造了汉字。自古以来汉民族长期积累的哲学、文化、科技和历史才得以记载和流传至今;我们祖先的思想、文化艺术和科学技术才得以广泛传播和日益提高。所以汉字是既反映文化又与文化相互依存的文字体系。各民族文字无不凝结着一定的文化信息,但汉字在它自身的结构中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因素,反映了汉民族的文化特征,这一点在象形意味浓厚的古代文字中表现得更加明显。

3.汉字的文化特征

3.1汉字与文化的关系

世人类在社会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现代汉语词典》“文化”义项第三:“指运用文字的能力及一般知识:学习文化水平。”这个意义上的“文化”就是文字问题,从有文字开始,不会“运用文字”就是“文盲”,就是没有文化。罗常培先生说过:“语言文字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结晶。在文字产生之前,人类的各项活动和一切社会交流,都是依靠语言传授,有了文字以后,人类的观念活动、言语活动可以借助文字这样的物质形式表现出来,成为肉眼看得见的生动形象,巩固了人类一代又一代创造出来的思维成果。可以说各种民族文字都是该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汉字也不例外,它是汉民族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3.2语言基础发音多

汉字和汉语基本相适应。一个汉字代表一个音节,一个语素也基本上是一个音节。因此,汉字和语素是相对应的,用汉字记录语素非常合适。汉字是文字单位,语素是语言单位,两者之间的复杂关系表现在:一个汉字可以表示几个不同语素。如“米”。一个语素也可能由几个汉字构成。如缠绵等连绵词和“沙发”、“日本”等一些外来词。但大部分汉字都是一个汉字表示一个语素的。由于采用了增多基础文字的方法,就必然导致基础音多的问题。而我们只有一条舌头一个口腔,所以只能在同一发音上进一步利用音调进行区分,虽然这样做简化了口型的变化,很省体力,但相应造成在语言发音有微小变化时就会产生很大错误,所以要求发音准确性高,这当然增加了学习难度,对没有太大音调要求的拼音文字母语者来说,无疑难以适应。汉语音节结构非常简单,声韵母配合只有400多种,声韵调配合只有1200多种,加之词行简短,以双音节词为主,单音节词依然很活跃,这样同音语素和同音词非常多,很容易混同,而形态各异的汉字就起到了分化同音词的作用。

4.对策与建议

(1)研究汉字与汉文化关系的意义。有利于正确认识汉字的地位和作用,首先汉字不是落后的。有人认为汉字是落后的。汉字是汉文化的一部分,其形成与发展都要受到汉文化的制约和影响,甚至可以说什么样的文化决定什么样的文字。如果弃之不用,人们就不能通过研究汉字来考察远古已逝的文化。其次,汉字不是万能的。汉字负载着大量的文化信息,但并不是所有的汉字都与汉文化有关,二者并不是一对一的对应关系。汉字是反映一定的历史文化,人文信息,但绝不是每个字“都是一页恢宏的历史”。随着汉字文化学学科的建立和发展,已经成为一个热门话题。汉字作为世界上唯一使用至今的以表意为主体的文字,“构形的最大特点是它要根据汉语中与之相应的某一个词的意义构形,因此,汉字的形体总是携带着可供分析的意义信息。”虽然说世界上各民族文字无不凝结着一定的文化信息,但汉字在它自身的结构中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因素,反映了汉民族的文化特征,这一点在象形意味浓厚的古代文字中表现得更加明显,是其他表音体系文字无法比拟的。

(2)对于汉字我们能够客观冷静全面的看待它的优缺点。另一方面,在两千多年的汉字研究的基础上,开始更深更广地揭示汉字本身所蕴涵的丰富的文化信息,并逐渐地把这种研究和汉字的教学结合在一起,使得古文字的研究走出了象牙塔,由故纸堆走向了应用的前沿阵地,这无疑是一个很大的进步。汉字形体的发展变化,以及这种变化所带来的汉字性质的变化。虽然最近几年人们越来越意识到了汉字文化的重要性,并开始把汉字的文化信息运用到社会实践当中去,但这种应用还是处于一种萌芽状态,没有更深层次的探讨,也没有找到更好的切人口和联系点,使得汉字的使用情况不容乐观。从汉字与汉文化的关系人手,深人研究汉民族文化对汉字的取形和构形方式的影响。汉字与文化的关系,从汉字人手研究中国文化,从文化学的角度研究汉字。王贵元在《汉字与文化》一书中认为汉字与文化的关系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汉字的字义系统记录了文化系统,二是汉字的字形構造反映了文化现象。这就表明汉字文化一方面要把汉字看成一种文化事象,然后把它的整体放在人类的文化大背景下来观察它与其他文化事象的关系,即宏观汉字文化学;另一方面要研究汉字个体字符构形和总体构形系统所携带的文化信息,对这些文化信息进行分析,加以揭示,这是微观汉字文化学。我们这里所讲的汉字与文化的关系主要是第二个方面的,也就是微观汉字学的范畴。一个词义,用怎样的字形来表示,它要从历史文化和客观环境出发,对汉字个体字符构形的状态及其原因加以解释,同时对汉字构形总体系统及其演变的历史之所以如此作出回答。也就是说汉字的构形记录了造字时代的社会文化生活状态、当时人们的思想认识及心理状态等。

5.结语

汉字的最大优点,无疑在于它的超方言性。中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南北东西地理环境差异极大,因此存在在多种方言。如北方话、闽方言、客家方言、吴方言等等,各种方言之间差别极大,不同方言之间交流非常困难。如果采用表音文字,发音的不同导致文字的不同,各方言区之间的交流变得不可能。而作为表意文字的汉字的存在,则使各方言区虽然语言不同,但可通过汉字进行交流而毫无障碍。汉字的超方言性,使它成为中华文化的凝结剂和中华民族向心力的重要源泉。目前,在我国中小学汉语言教学上,对汉字的教学方法是比较陈旧的,分析汉字蕴藏的文化信息,改进汉字教学,旨在拓展教学思路,找到一种新的教学方法,或者说是强化一种教学方式,给提高教学效率多一点选择。这种方法把感性材料的积累与理性知识的增长结合起来,把掌握方法与提高效率结合,尽可能使汉字教学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得到一定改进。

作者:刘影

第二篇:从“新常用汉字表”探析日本的汉字文化

摘 要: 本文以日本颁布的新常用汉字表为切入点,对汉字在日本的推广传播、汉字在日语中的地位作用及汉语词汇存在强大生命力的原因、日本汉字改革的动向等进行了论述,并提出了对汉字改革与中日汉字文化交流的建议。

关键词: 常用汉字表 汉字改革 日本汉字文化

日本文化审议会国语分科于2010年对日语常用汉字表进行了修订,此次修订后的“新常用汉字表”字数达到了2136个。汉字数量的增加,足以说明汉字在日语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笔者拟从“新常用汉字表”的修订出发,尝试对汉字在日语及日本社会中的地位及作用等进行考察。

1.汉字在日语中的地位和作用

提到日语,人们会说日语是起源于中国的汉字,实际情况究竟如何呢?汉字传入日本之前,日本是没有书面文字的,这已为迄今为止的考古学和文学研究所证明。自汉字传入日本迄今已有一千五百余年的历史,在漫长的岁月里,汉字由一个专门用来记录汉语词汇的外来文字系统逐渐衍变成标记,表达日语,甚至成为创造日语的一种积极有效的手段。

关于汉字传入日本的记载,最早的大概要数《后汉书》。据《后汉书》记载,建武中元二年,委奴国奉贡朝贺,光武帝赐以刻有“汉委奴国王”五个字的金印,此印由日本使者带回日本,后因战乱失传。直到十八世纪末,在日本九州志贺岛发现了刻有“汉委奴国王”的金印,史实与史书的记载不谋而合。证明日本人早在一世纪或更早就接触了汉字,至七八世纪,随着圣德太子执政及“遣隋使”、“遣唐使”的派遣,汉字的传入达到高潮。大批的使者、留学僧等来到中国,学习中国的语言文字和科技文化,他们回到日本的同时也带回了中国的语言与文字,并尝试着使用汉字记录日常生产活动、从事文学创作等,在此基础上对汉字书写进行简化创造发明了“平假名”和“片假名”,汉字可谓日本文字的基础来源,由此可见汉字对日本的影响是巨大的(崔崟,2010)。

基于上述原因,日语中的汉字,其中相当一部分是和中国的古汉语意思是一致的。其中,有意义基本一致的,如“学生、運動、手段、睡眠”等;有些词与中国汉语词顺序相反的,如“紹介、制限、平和、言語”等。此外,需要指出的是,还有一部分与中国汉语词汇的意义有较大的差异,如日语中的“手紙”是书信之意,“娘”是女儿之意,“勉強”是学习的意思,诸如此类。另外还有一部分汉字是由日本人利用汉字造字方法创造出一些汉语当中没有的新文字,如“峠、畑、丼、辻”等。这些汉字及词汇应该说都是日本人民在长期使用汉字的过程中基于汉字理论的再创造,是对汉字文化的发扬和推广。

2.为什么汉字在日本会有如此强的生命力

从汉字传入到假名等的出现使用,经历了近五百多年的时间。近代之后日语经历了数次革命性变化,如明治以来,由于西方文化的冲击和涌入及“脱亚入欧”等观念的兴起,当时的日本社会对汉字的使用也有过疑惑,诸如“汉字废止论、汉字限制论”等,如何对待汉字的问题上亦可以说是历经反复。自现代社会以来,由于电脑的普及,日语的书写又出现新的变化,在电脑中,只要输入假名文字或字母等表音文字,这些单词就可自动转换成相应的汉字或假名,同音异义字也能通过汉字选择键轻易找出来,大大减轻人们的学习负担,使人们容易忽视对汉字的学习。但是,直至今日日语当中仍然保留大量的汉字。2010年公布的“新常用汉字表”便是有力的证据之一。那么,为什么日语中的汉字有如此强的生命力呢?从相关资料及笔者考察看主要有如下原因:

第一,汉字与日本人的思维关系密切。在日本,汉字已经拥有一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汉字不仅对日语文字,还对日语的语音、词汇、语法产生极深刻的影响。尤其是词汇方面,在各种类型的文章中,直接来源于汉字的和日本人运用汉字自己创造的汉字词汇仍占40%左右。日本的重要文献,文物上是用汉字记载下来的,如果废除汉字,就等于把日本人和日本的传统文化分离开来。

第二,由于日语音节数量少,造成日语中有很多同音异义词,如“個人―故人―古人”、“家庭―課程”等。发音相同意义不同的词语,如果说不用汉字加以区分的话,就容易引起误解。正是汉字独特的表意功能才使日语成为表意准确、表达流畅、言简意赅的成熟语言之一(崔崟,2010)。

第三,汉字是表意文字,受汉字的影响,日本的人名、地名在日本文化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重大作用,日本人名都是用汉字记录的,而且这些人名都是根据此人所在地的特定环境而取。例如:田中、桥本、松下、村山等,这些人名同时也反映了地形、地貌和经济情况。另外,汉字在日本的杂志,报纸中大量被使用。杂志和报纸都应该是快速、准确地反映新闻,因为有了汉字,就可以反映大量信息,大家拿起报纸,只要略略一扫,其中的内容马上就可以知道,这给人们带来极大的便利。公文中大量使用汉字,易于保存和理解。

第四,日本人根据汉字造词法自己制造许多新的词汇,特别是在近代科学的发展进程中引进西方文化的时候。这些词汇,随着中日两国文化交流的发展,已经被广泛地作为“外来语”而引进汉语中,并且被广泛使用于各个领域。这类词汇如“经济、哲学、思想、精神、民主、化学、图书馆、法律,社会、人民”等,都是汉语中的常用词汇。如果说日语废除了汉字的话,必然就给中国、日本等汉字圈国家间的文化交流人为地设置一道无形的障碍。

3.日本的汉字改革

无论日本社会的文字改革如何进展,汉字依然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1946年的“当用汉字表”的汉字总数为1850个,1981年的“常用汉字表”汉字总数为1945个,2010年的“新常用汉字表”汉字总数为2136个。从汉字数量的增加看,汉字在日本社会仍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2010年的修订,删除了“勺、錘、銑、脹、匁”等五个使用频率极低的汉字,追加了196个在社会生活中经常使用却没有被收录进常用汉字表的汉字。如鹿儿岛的“鹿”字、山梨县的“梨”字等地名用字;与人体部位有关的“牙、尻、爪、眉、膝”等汉字也被收录其中,使得常用汉字表更具科学性和客观性。随着时代的演进,我们相信日本的常用汉字表还会有新的改变,但是作为文化载体之一的汉字词汇的广泛使用仍将是不可替代的。

为了便于推广传播,日本和中国一样,经历了“汉字简化”的阶段。如“図、卓、庁、強”等汉字均是由繁体字简化而来的,遗憾的是由于历史上的种种原因,中国和日本在推行简化字的过程中各自为政,导致汉语和日语中存在一定数量的“异形字”,给中国学生的日语学习带来一定的困难。期待在今后的文字改革中有效地解决词类问题。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汉字虽然起源于中国,但是在传入日本之后对日语产生深远的影响。日本人民以汉字为基础发明了新的文字符号,同时在翻译西方著作时创制的“汉语新词”至今仍在汉语中广泛使用,这些都可以说是日本对汉字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不可否认,日本文字体系仍将继续向前发展,但作为日本文化载体一部分的日文汉字在将来被废除是不可能的。汉字绝不是阻碍日本社会发展的障碍,也不是可有可无的东西,当然它也有缺点,如难写难记等,这些缺点需改进。随着国际文化交流的扩大,日语在国际化,所以外来语不断增加,但外来语不可能提高到可取代汉字的地位。

笔者从日本的汉字改革入手尝试着对汉字与日本文化、汉字词汇的中日交流等进行了考察。笔者认为,“常用汉字表”作为日语学习的指标之一,今后有必要在同形汉字书写的异同、汉字音读与汉语发音的对应关系等方面进行更细致的研究。

参考文献:

[1]潘均.浅谈汉字——日语词汇对日语的再造作用.日语学习与研究,1999(3).

[2]崔崟.日本“新常用汉字表”带给我们的启示.日语学习与研究,2010(1).

[3]徐晓琳.日语《常用汉字表》中同音自组分析.淮海工学院学报,2012(10).

[4]王勇.日本文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5]皮细庚.日语概说.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

作者:杨钢

第三篇:汉字文化学研究述评

[摘 要]汉字文化学是一门以汉字为核心的多边缘交叉学科,它的产生、发展有着相应的时代背景和历史背景。汉字文化学研究已经取得了丰厚的成果,但还没有形成完全成熟的理论体系,具体研究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关键词]汉字;文化;汉字文化学

[文献标识码]A

汉字既是中华民族文化的载体,又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饶宗颐说:“汉字已是中国文化的肌理骨干,可以说是整个汉文化构成的因子,我入必须对汉文字有充分的理解然后方可探骊得珠地掌握到对汉文化深层结构的认识。”汉字文化的研究历史已久,但作为一门学科提出是在20世纪80年代,20世纪的汉字文化研究,也是伴随着汉字文化学的发生、发展进行的。

一、汉字文化学的产生背景

1.时代背景

一是“汉字文化圈”的提出。1971年日本学者藤堂明保发表《汉字及其文化圈》提出了汉字文化圈的理论。20世纪80年代,法国汉学家莱昂·冯德米施在《新汉字文化圈》中提出“汉文化圈”的概念。1993年陈玉龙等人在《汉文化论纲》中指出“汉文化圈是人类伟大的文化地理单元”。

二是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反思汉字优越性,重新为汉字定位。1980年3月袁晓园联合海内外部分学者成立汉字现代化研究会。1986年5月日本东京召开“汉字文化的历史和将来”国际学术讨论会。1989年《汉字文化》创刊。汉字的特殊情形进一步引起研究者关注,汉字与文化关系的研究也受到学界青睐,汉字文化学的课题就被提出来了。

2.历史背景

远背景是20世纪初“以字考史”、“说文证史”的潮流。如王国维创立二重证据法研究古代历史社会,吴大徵、孙诒让、程树德以字证史等。近背景是20世纪80年代的“文化热”以及文化语言学的影响。80年代中期以后汉字与文化的关系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有关研究也随之全面展开。主要有三方面:一是有关论著数量大大增多,超过了20世纪汉字文化研究论著总数的80%;二是讨论范围广泛,涉及汉字系统和属性以及汉字文化各个方面;三是开始注重理论探讨。就在这一时期,汉字文化学诞生了。

“学科的发展源于知识的发展,知识的发展源于知识结构的裂变、分化。”汉字文化学的提出,扩大了汉字学的研究领域,加强了汉字与其他相关学科的联系。

二、汉字文化学的理论建设

作为一门新兴学科,汉字文化的理论研究起步较晚,系统探讨的论著90年代以后才大量出现。代表性的有何九盈、胡双宝、张猛的《简论汉字文化学》,王宁的《汉字与文化》和刘志基的《汉字文化综论》。

何九盈等指出:“汉字文化学是一门以汉字为核心的多边缘交叉学科……这门学科的任务非常明确:一是阐明汉字作为一个符号系统、信息系统,它自身所具有的文化意义;二是探讨汉字与中国文化的关系,也就是从汉字人手研究中国文化,从文化学的角度研究汉字。”王宁认为:“汉字与文化应专指汉字字形及其系统与文化的关系而言。”刘志基认为,汉字文化研究应包括字形、字义和字音。

汉字的形音义三要素中,音和义源于汉语,只有字形是汉字的本体。以字形为核心的汉字文化研究,应是汉字文化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我们应该从汉字形体出发,实事求是地分析汉字形体内部所蕴涵的各种文化信息。

此外,还有苏新春的《汉字文化引论》、贺友龄的《汉字与文化》、何九盈的《汉字文化学》、周有光的《汉字和文化问题》、王宁、谢栋元、刘方的《<说文解字)与中国古代文化》、赵诚的《汉字与商代文化》、姚淦铭的《汉字与书法文化》、臧克和的《中国文字与儒学思想》、宋永培的《(说文)汉字体系与中国上古史》等等。他们的论著把汉字研究置于汉字学系统中加以考察,以汉字本体结构系统研究为显性标志,深入到隐性的汉字取象发生系统和汉字文化蕴涵系统,来揭示汉字与文化的联系。

对于汉字文化学的研究方法,何九盈认为可以采用经验方法、历史方法、结构方法,他还提出“文字古生物学”的概念,以古文字为活化石,解读其中所蕴含的文化信息。周光庆也提出了三种方法:字词参照考释法、汉字文化互证考释法、系统比较考释法。这些理论为我们进行汉字文化学研究提供了很好的方法指导。

三、汉字文化学研究中应注意的一些问题

1.汉字与文化的互证

汉字与文化之间存在互证关系,但在整个文化系统中,它们的地位并不一样。总的说来,文化对汉字的证明功能要大于汉字对文化的证明功能,齐元涛指出:“汉字本身是一种文化项,与文化巨系统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同时,汉字又是其他文化的载体,与其他文化项是载体与内容的关系。汉字与其他文化的不同地位和不同特点,决定了他们的互证能量和证明方式都是不同的。”

一是用文化证汉字。汉字的发展演变是以文化系统为背景和依据,但由于历史变迁,以文化证汉字有时文献资料还不充足。二是用汉字证文化。主要是依据汉字的构形系统来证明,然而文化内容非常丰富,汉字作为一种符号,它所携带的文化信息是有限的。汉字可以作为证明其他文化项的证据之一,还需其他文化项来佐证,否则就可能夸大汉字的阐释功能。

2.汉字文化与汉语文化

汉字不等于汉语、汉字文化也不等于汉语文化。何九盈指出汉字与汉语结合经历的三阶段:一是原始文字和早期汉语的结合,二是古汉字与古代书面语言的结合,三是隶楷阶段汉字与口语的结合。汉字与汉语的发展从言文一致到言文分离,这使得汉字与汉语既相互联系,又有各自不同的特点。

虽然汉字与汉语都是文化的载体,但二者内涵不同。语言有音义两要素,文字有形音义三要素,汉字的音义是承袭汉语来的,属于它自身的要素是字形。“汉字所承载文化信息实际上有两个来源:一是来源于汉语中的词,一是来源于汉字的自身形体。前者是汉语的文化功能在汉字形体中的物化,是与汉语文化相重合的,因而仍应归于汉语文化的范畴。后者是汉字自身所独有的,因而才是真正的汉字文化。”

3.构形分析与历史观念

汉字字体经过历史演变,构形上虽有传承关系,但在隶变、楷化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因黏合、省简、变形、错讹而变得无理据的字,分析这些字必须上溯到它的古文字形源,不能依据现代汉字的形体分析。例如:春、泰、奏、秦、奉,这五字上面的“春”在小篆阶段表示不同含义,隶变之后字形混同。《说文·卿部》:“春,推也。从卿,从日,卿春时生也。屯声。”《说文·水部》:“泰,滑也。从升,从水,大声。”《说文·卒部》:“奏,奏进也。从升,从升,从中。”《说文·禾部》:“秦,伯益之后所封国。地宜禾。从禾,舂声。”《说文·升部》:“奉,承也。从手,从升,丰声。”还有些字发生了理据重构、理据消失等现象,我们必须谨慎分析。此外,汉字构形分析及其文化阐释,要有充分的文献、文物材料为证。汉字文化学的解释要考虑到社会历史文化、汉字构形系统及其演变,而不能依据现代汉字主观猜测、胡乱联系。

四、结语

何九盈等指出:“从古至今,关于汉字文化研究的症结是什么呢?日:理论思维贫乏,概念模式贫乏,方法论贫乏。一门学科,如果没有自己的理论系统,没有表现理论系统的概念模式,没有服务于理论系统的方法论,它就是一门残缺的、不完全的学科,它就不可能健全地、生动地向前发展。”圈经过20多年的发展,汉字文化学的研究已有很多成果,但仍然有许多基础性问题还有待进一步研究。理论、方法也只有通过对具体问题的深入研究,才可能抽象化、系统化。

[参考文献]

[1]饶宗颐.符号·初文与字母——汉字树[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1.

[2]何九盈.汉字文化学[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0.

[3]王 宁.汉字与文化[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1(6):9.

[4]齐元涛.汉字与文化的互证能量[J].甘肃社会科学.2001(3):11.

[5]王立军.汉字文化学的科学定位[J].殷都学刊,2001(2):25.

作者:魏晓艳

上一篇:网络新闻论文范文下一篇:森林防火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