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建筑技术论文

2022-04-16

【摘要】近年来所提出的生态建筑及生态城市的建设理论,所依据的就是自然生态原则,通过对人、自然和建筑之间关系的探索,来营造出适宜人类生存的并且可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本文主要探讨了建筑技术在生态建筑中的运用和建筑技术在生态建筑中的发展方向。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生态建筑技术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生态建筑技术论文 篇1:

探讨建筑技术在生态建筑中的运用看建筑的发展方向

摘要:社会发展变化万千,人类文明不断进步,建筑创作和建筑技术也会随之趋于人性化,建筑师们在进行建筑创作时正运用到现代主义思想,以及抽象派的一些建筑语言。借助空间形式来表现环境中的事物,将其概括为几何体形态。这样就会使人们接近它时,将置身于思维的艺术世界里。近年来所提出的生态建筑及生态城市的建设理论,所依据的就是自然生态原则,通过对人、自然和建筑之间关系的探索,来营造出适宜人类生存的并且可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本文主要探讨了建筑技术在生态建筑中的运用和建筑技术在生态建筑中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建筑技术;生态建筑;发展

一、生态建筑的分析

生态建筑,就是将建筑看成一个生态系统,本质就是能将数量巨大的人口整合居住在一个超级建筑中,通过组织(设计)建筑内外空间中的各种物态因素,使物质、能源在建筑生态系统内部有秩序地循环转换,获得一种高效、低耗、无废、无污、生态平衡的建筑环境,生态建筑涉及的面很广,是多学科、多工种的交叉,是一门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它需要整个社会的重视与参与。它是将人类社会与自然界之间的平衡互动作为发展的基点,将人作为自然的一员来重新认识和界定自己及其人为环境在世界中的位置。

生态建筑不是仅靠几位建筑师就可实现,更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它代表了新世纪的方向,是建筑师应该为之奋斗的目标。一般来讲,生态是指人与自然的关系,那么生态建筑就应该处理好人、建筑和自然三者之间的关系,它既要为人创造一个舒适的空间小环境(即健康宜人的温度、湿度、清洁的空气、好的光环境、声环境及具有长效多适的灵活开敞的空间等);同时又要保护好周围的大环境——自然环境(即对自然界的索取要少、且对自然环境的负面影响要小)。这其中,前者主要指对自然资源的少费多用,包括节约土地,在能源和材料的选择上,贯彻减少使用、重复使用、循环使用以及用可再生资源替代不可生资源等原则。后者主要是减少排放和妥善处理有害废弃物(包括固体垃圾、污水、有害气体)以及减少光污染、声污染等等。对小环境的保护则体现在从建筑物的建造、使用,直至寿命终结后的全过程。以建筑设计为着眼点,生态建筑主要表现为:利用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注重自然通风,自然采光与遮阴,为改善小气候采用多种绿化方式,为增强空间适应性采用大跨度轻型结构,水的循环利用,垃圾分类、处理以及充分利用建筑废弃物等。仅以上几个方面就可以看出,不论哪方面都需要多工种的配合,需要结构、设备、园林等工种,建筑物理、建筑材料等学科的通力协作才能得以实现。

二、建筑技术在生态建筑中的运用

同时,停滞不前的生态技术。并不是可持续的生态观。因此,应当考虑将现代的生态技术运用到普通的建筑设计中去,即“适宜技术”。“适宜技术”就是具有一定适宜性、普遍性的技术,又能根据环境的不同而有一定地域特色的生态建筑应该成为研究的重点。也就是说,从满足基本的人居环境的要求出发,通过“适宜技术”这个设计手段,运用当地的资源,结合适宜的经济的技术,进行生态建筑设计来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生态建筑设计从“原生的”向“适宜技术”转变通常有三种手法:一是将传统技术进行改造;二是将先进的技术改革、调整以满足适宜技术的需要;三是进行实验研究,直接效力于适宜技术。建筑物布局不合理。会导致住区局部气候恶化。规划师和建筑师已经认识到风环境和再生风环境问题已不容忽视。然而,可能是对室外风环境的预测不够重视或缺乏有效的技术手段。当建筑师们在对建筑住区进行规划时,更为常见的做法是过多地把设计重点集中在建筑平面的功能布置、美观设计及空间利用上,而很少或仅仅凭经验考虑高层、高密度建筑群中气流流动情况对人的影响。事实上,良好的室外风环境,不仅意味着在冬季风速太大时不会出现人们举步维艰的情况,还应该在炎热夏季保持室内自然通风。从这一点上来说,在规划设计中仅仅考虑对盛行风简单设置屏障的做法显然是不够的。在实际的规划设计中,要获得良好的住区风环境,了解小区内气流流动情况,是建筑师在设计初期所必须做到的。

在住宅建筑中,自然通风是最经济和有效的环境调节手段,而建筑物的平面布局、立面设计与三维空间布置等,都对自然通风的效果有重要的影响。充分考虑这一影响而进行建筑设计能有效地解决住宅中热舒适性和空气质量问题,而且在不增加住户投资的情况下,就能营造一个健康、舒适的居室环境。受住宅设计中建筑密度、建筑材料、建筑布局、绿地率和水景设施等因素的影响,住区室外气温有可能出現“热岛”现象。合理的建筑设计和布局,选择高效美观的绿化形式(包括屋顶绿化和墙壁垂直绿化)及水景设置,可有效地降低“热岛”效应,获得清新宜人的室内外环境。特别值得指出的是,建设生态住区不等于简单地提高绿化面积,如果住区绿化仅仅使用大规模草地而不考虑与林地、水景设施以及自然通风等手段有效地结合起来,不仅不能充分发挥绿化在改善室内外热环境方面的巨大作用,还会把大量的金钱浪费在草地的浇灌上,可谓得不偿失。夏天阳光的直射和热辐射是影响居室热环境的一个重要因素,同时也是影响住户心理感受的重要因素。遮阳是指运用建筑的外形设计、悬挑和凸凹变化而形成建筑围护结构,使室内实际接受的阳光直射和辐射热量减少。

三、建筑技术在生态建筑中的发展方向

建筑设计作为关切人们生活的直接元素,是当今社会存在的主要问題。根据建筑的发展情况来分析,具体包括以下几点:首先,建筑设计要保证建筑的时空延续性。建筑设计以人为本的真正意义就是关怀自然,关怀人类本身。

因此,在强调以人为本的同时,其中,也包含了自然因素的重要性,所以,由自然性进而就引发了时空上的延续性。其次,建筑设计要面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当今时代是一个信息化的时代,同时,也是一个生态文明的时代。因此,在进行建筑创作设计时,要通过现代高科技的运用,加强对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探讨,实现生产、生存与生活环境的统一,具体表现为:一、结合当地气候环境,尽可能地利用再生资源,采取有效的能源策略,减少建筑体量,完善建筑空间结构,保证建筑空间的灵活性;二、结合建筑功能的要示,运用现代知识和技术,最大限度地使用可再生建筑材料,避免废物的产生和能量的浪费,加强对陈旧建筑材料的回收和利用;三、重视地域文化和地方特色,通过地方文化脉络,提高建筑的文化性质。第三,建筑设计要面向建筑时空的全面性发展。从某种角度上讲,建筑设计的时空延续已性,并不能充分满足人们的要求和时代的要求,虽然,时空延续性再现了空间文化的创新,但是与此同时,还要保证建筑设计的时空全面性,加强自然空间与人性空间的结合,保证建筑的适应性、舒适性以及生态性和文化性等,顺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刘承云.现代生态型住宅建筑设计的探索与思考们.广东建材,2009(O4).

[2]杨毅夫.基于绿色生态住宅建筑设计的分析与思考明.中外建筑,2010(08).

[3]陈易.生态危机的对策———建筑创作中的5R原则[J].建筑学报,2011(12).

作者:刘奎星 袁召辉

生态建筑技术论文 篇2:

探讨建筑技术在生态建筑中的运用看建筑的发展方向

【摘要】近年来所提出的生态建筑及生态城市的建设理论,所依据的就是自然生态原则,通过对人、自然和建筑之间关系的探索,来营造出适宜人类生存的并且可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本文主要探讨了建筑技术在生态建筑中的运用和建筑技术在生态建筑中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建筑技术;生态建筑;发展

引言:

建筑与技术之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如今新技术革命主要是以信息技术为代表,其更加深刻地影响了建筑和建筑创作的影响。人们一直在建筑创新的道路上上下求索,渴求开辟出一片理想化的乐土。建筑师的设计独具匠心,仔细考究每一个图形的角度、密度和方位,使其蕴含更加旺盛的生命力。但我们要知道,没有建筑技术作为坚实的后盾,建筑师们是无法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的。

(一)生态建筑的分析

生态建筑,就是将建筑看成一个生态系统,本质就是能将数量巨大的人口整合居住在一个超级建筑中,通过组织(设计)建筑内外空间中的各种物态因素,使物质、能源在建筑生态系统内部有秩序地循环转换,获得一种高效、低耗、无废、无污、生态平衡的建筑环境,生态建筑涉及的面很广,是多学科、多工种的交叉,是一门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它需要整个社会的重视与参与。它是将人类社会与自然界之间的平衡互动作为发展的基点,将人作为自然的一员来重新认识和界定自己及其人为环境在世界中的位置。

生态建筑不是仅靠几位建筑师就可实现,更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它代表了新世纪的方向,是建筑师应该为之奋斗的目标。一般来讲,生态是指人与自然的关系,那么生态建筑就应该处理好人、建筑和自然三者之间的关系,它既要为人创造一个舒适的空间小环境(即健康宜人的温度、湿度、清洁的空气、好的光环境、声环境及具有长效多适的灵活开敞的空间等);同时又要保护好周围的大环境——自然环境(即对自然界的索取要少、且对自然环境的负面影响要小)。这其中,前者主要指对自然资源的少费多用,包括节约土地,在能源和材料的选择上,贯彻减少使用、重复使用、循环使用以及用可再生资源替代不可生资源等原则。后者主要是减少排放和妥善处理有害废弃物(包括固体垃圾、污水、有害气体)以及减少光污染、声污染等等。对小环境的保护则体现在从建筑物的建造、使用,直至寿命终结后的全过程。以建筑设计为着眼点,生态建筑主要表现为:利用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注重自然通风,自然采光与遮阴,为改善小气候采用多种绿化方式,为增强空间适应性采用大跨度轻型结构,水的循环利用,垃圾分类、处理以及充分利用建筑废弃物等。仅以上几个方面就可以看出,不论哪方面都需要多工种的配合,需要结构、设备、园林等工种,建筑物理、建筑材料等学科的通力协作才能得以实现。

这其中建筑师起着统领作用,建筑师必须以生态的观念、整合的观念,从整体上进行构思。原生的生态建筑设计是在节约经济和低技术的条件下,不用或者很少用现代的技术手段来达到生态化的目的。然而,此类建筑的节能效率和可持续性都不甚理想,缺乏普适性。

(二)建筑技术在生态建筑中的运用

同时,停滞不前的生态技术。并不是可持续的生态观。因此,应当考虑将现代的生态技术运用到普通的建筑设计中去,即“适宜技术”。“适宜技术”就是具有一定适宜性、普遍性的技术,又能根据环境的不同而有一定地域特色的生态建筑应该成为研究的重点。也就是说,从满足基本的人居环境的要求出发,通过“适宜技术”这个设计手段,运用当地的资源,结合适宜的经济的技术,进行生态建筑设计来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生态建筑设计从“原生的”向“适宜技术”转变通常有三种手法:一是将传统技术进行改造;二是将先进的技术改革、调整以满足适宜技术的需要;三是进行实验研究,直接效力于适宜技术。建筑物布局不合理。会导致住区局部气候恶化。规划师和建筑师已经认识到风环境和再生风环境问题已不容忽视。然而,可能是对室外风环境的预测不够重视或缺乏有效的技术手段。当建筑师们在对建筑住区进行规划时,更为常见的做法是过多地把设计重点集中在建筑平面的功能布置、美观设计及空间利用上,而很少或仅仅凭经验考虑高层、高密度建筑群中气流流动情况对人的影响。事实上,良好的室外风环境,不仅意味着在冬季风速太大时不会出现人们举步维艰的情况,还应该在炎热夏季保持室内自然通风。从这一点上来说,在规划设计中仅仅考虑对盛行风简单设置屏障的做法显然是不够的。在实际的规划设计中,要获得良好的住区风环境,了解小区内气流流动情况,是建筑师在设计初期所必须做到的。

在住宅建筑中,自然通风是最经济和有效的环境调节手段,而建筑物的平面布局、立面设计与三维空间布置等,都对自然通风的效果有重要的影响。充分考虑这一影响而进行建筑设计能有效地解决住宅中热舒适性和空气质量问题,而且在不增加住户投资的情况下,就能营造一个健康、舒适的居室环境。受住宅设计中建筑密度、建筑材料、建筑布局、绿地率和水景设施等因素的影响,住区室外气温有可能出现“热岛”现象。合理的建筑设计和布局,选择高效美观的绿化形式(包括屋顶绿化和墙壁垂直绿化)及水景设置,可有效地降低“热岛”效应,获得清新宜人的室内外环境。特别值得指出的是,建设生态住区不等于简单地提高绿化面积,如果住区绿化仅仅使用大规模草地而不考虑与林地、水景设施以及自然通风等手段有效地结合起来,不仅不能充分发挥绿化在改善室内外热环境方面的巨大作用,还会把大量的金钱浪费在草地的浇灌上,可谓得不偿失。夏天阳光的直射和热辐射是影响居室热环境的一个重要因素,同时也是影响住户心理感受的重要因素。遮阳是指运用建筑的外形设计、悬挑和凸凹变化而形成建筑围护结构,使室内实际接受的阳光直射和辐射热量减少。

(三)建筑技术在生态建筑中的发展方向

建筑设计作为关切人们生活的直接元素,是当今社会存在的主要问题。根据建筑的发展情况来分析,具体包括以下几点:首先,建筑设计要保证建筑的时空延续性。建筑设计以人为本的真正意义就是关怀自然,关怀人类本身。

因此,在强调以人为本的同时,其中,也包含了自然因素的重要性,所以,由自然性进而就引发了时空上的延续性。其次,建筑设计要面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当今时代是一个信息化的时代,同时,也是一个生态文明的时代。因此,在進行建筑创作设计时,要通过现代高科技的运用,加强对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探讨,实现生产、生存与生活环境的统一,具体表现为:一、结合当地气候环境,尽可能地利用再生资源,采取有效的能源策略,减少建筑体量,完善建筑空间结构,保证建筑空间的灵活性;二、结合建筑功能的要示,运用现代知识和技术,最大限度地使用可再生建筑材料,避免废物的产生和能量的浪费,加强对陈旧建筑材料的回收和利用;三、重视地域文化和地方特色,通过地方文化脉络,提高建筑的文化性质。第三,建筑设计要面向建筑时空的全面性发展。从某种角度上讲,建筑设计的时空延续已性,并不能充分满足人们的要求和时代的要求,虽然,时空延续性再现了空间文化的创新,但是与此同时,还要保证建筑设计的时空全面性,加强自然空间与人性空间的结合,保证建筑的适应性、舒适性以及生态性和文化性等,顺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刘承云.现代生态型住宅建筑设计的探索与思考们.广东建材,2009(O4).

[2]杨毅夫.基于绿色生态住宅建筑设计的分析与思考明.中外建筑,2010(08).

[3]陈易.生态危机的对策———建筑创作中的5R原则[J].建筑学报,2011(12).

作者:靳路飞

生态建筑技术论文 篇3:

生态建筑技术合理性分析

摘要: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环境污染、能源危机日益加重,人们对于环境的需求也越来越高,在当前环境下,生态建筑技术应运而生。相较传统技术而言,生态建筑技术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建材的使用量,将建筑与环境更好地融合。与此同时,我国居民的环境保护意识较弱,尚待提高。我国的建筑环境也存在着复杂多样的特点,不同环境下的生态建筑技术也有很大区别,因此,提高居民的环保意识,就地取材并结合当地特点完成设计施工就显得十分重要。为此,将从几个方面论述生态建筑技术的合理性,以资参考。

关键词:生态;建筑技术;合理性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7.05.093

0前言

在今天,各式各样的建筑层出不穷,越来越多的建筑技术被运用在了建筑施工的过程中。生态建筑技术作为近几年开始流行的一種新技术,其在环保节能方面的突出作用以及实现人、建筑、环境相互交融的效果,使其吸引了众多建筑企业的关注。目前,世界能源危机、环境保护压力均在上升,生态建筑技术作为节能环保的方式之一,对缓解能源危机及环保压力有着重要的意义,也符合我国当前推行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生态建筑技术采用新型材料,合理对建筑的朝向及内部设置进行设计,实现了建筑基本的居住功能,同时还可以对环境保护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1生态建筑技术的含义

1.1生态建筑技术的简介

生态建筑技术,顾名思义,就是采用环保节能的材料进行建筑施工。在当今社会,生态建筑技术越来越受人们喜爱,其原因在于生态建筑技术对环境的影响小,且生态建筑技术的成品将建筑与环境有机融合,在保证建筑正常功能的同时使建筑内的人感受到大自然的环绕。生态建筑技术采用建筑学、现代高新技术、生态学等学科的知识,设计与建筑所在地环境相融合的构筑物,使得建筑与环境在资源的索取与回报中达到平衡。生态建筑技术的最终目标是:减少建筑对环境资源的索取,保护生态环境,使环境与经济效益获得最大化的平衡。

1.2传统与现代的生态建筑技术

在许多地区,建筑技术水平较低,但这种低技术恰恰是生态建筑技术的一种,如:福建土楼、黄土高原的窑洞等。从建材上看,这类建筑采用的是当地的土壤,施工时采用的粘合剂取自天然,对环境的污染程度较低。从建筑形态上看,窑洞具有多种形式,如:天井式、平顶式、靠崖式等,不同样式的窑洞对应着不同的使用环境,以此保证窑洞内的冬暖夏凉,同时节约了耕地,保护了当地匮乏的环境资源。如今,城市居民却较少采用生态建筑技术,究其原因,便是社会的飞速发展使得传统技术已无法满足越来越复杂的设计需求。

1.3确立可持续发展观

现在,人类可以做到在很大程度上改变自然环境,但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环境破坏也越来越严重,许多地区以环境换效益,因此,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我国的国策之一,我们需要树立可持续发展观。生态建筑技术作为可持续发展的技术之一,自然受到重视。在建筑过程中,传统建筑技术易产生高耗能、高污染,如:在建筑四周挂满分体式空调时,城市的热岛效应将会相应的加重,而生态建筑技术,则通过改变建筑朝向、铺设绿植等手段,充分利用太阳能等自然能源,使建筑达到通风、采光等效果。

2推行生态建筑的合理性

2.1选择生态建筑技术的益处

生态建筑技术作为一种有利于环境发展的生态技术,其产品将环境与建筑有机融合,在使用生态建筑技术的建筑中,居民可以足不出户就感受到自然的围绕,这是传统建筑技术难以做到的。与传统建筑技术相比,生态建筑技术在降低城市热岛效应方面有着极大的作用,在生态建筑技术的产品中,自然环境与建筑有机融合,自然通风、循环用水等环保技术的应用,垃圾的分类处理,无一不对我国的环境保护起到积极作用。生态建筑技术的应用,符合我国目前大力推行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有利于提升普通民众的环保意识。在生态方面,生态建筑技术也有利于研究合适的生态作物用以满足生态建筑技术的发展需求,从而促进我国的生态研究的发展。

2.2加大对生态建筑技术的推广

在生态建筑技术的发展运用上,我国存在着起步晚、发展速度慢、推广困难等问题。诚然,生态建筑技术的短期收益较传统建筑技术而言偏低,但从长期收益来看,生态建筑技术有着无可比拟的好处,因此,我们需加大对生态建筑技术的推广力度。从环境角度考虑,生态建筑技术在节能减排、发挥人与环境结合方面均优于传统建筑技术。对于生态建筑技术存在的短期成本高的问题,国家应当给予适当的经济补贴,同时不

断培养推广生态建筑技术的人员,制定合理的推广计划,保证生态建筑技术的推广不受阻挠。

2.3在公众层面确立可持续发展观

可持续发展理念在我国的起步时间较晚,但民众的环保意识逐年提升,环保对于民众来说不再是遥不可及的事情;特别是在近几年爆发了大规模空气污染之后,民众对环保的要求更是飞速上升,然而,民众的可持续发展意识依旧较为薄弱。随着经济的发展,科技不断进步,生态建筑技术的成本也在不断降低当中。目前来看,大部分民众已经可以承担生态建筑技术的成本,我国生态建筑技术的普及率之所以会低,大部分原因是我国公众对于可持续发展的接受率低,因此,国家需要在公众层面大力推行可持续发展观,促进更多环保技术的运用。通过推广生态建筑技术,在确保经济发展的同时,取得经济效益与环境保护的平衡。

3结语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地形特点存在极大的不同,因此各地需要因地制宜,采用不同的生态建筑技术。在建筑设计方面,充分考虑当地的自然环境条件,使建筑的落成能够达到环境与人类的有机结合。在推广普及生态建筑技术方面,国家应加大推广力度,必要时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同时加强对科技人员的培养并积极鼓励建筑材料的创新研究,使生态建筑技术的成本降低。此外,还要在公众层面确立可持续发展观,促进生态建筑技术的全面推广。

参考文献

[1]郭玮.地方民居适宜性生态建筑技术实践初探[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5,(07):5254.

[2]宋晖,汤坤贤,陈庆辉.新型建筑材料和建筑技术在海岛的应用前景分析[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4,(09):2225.

作者:王茜婷

上一篇:幼儿汉字教育论文下一篇:种子市场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