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投资基金法律探讨论文

2022-04-24

【摘要】随着全球金融时期的到来,经济体系改革的发展,我国的经济也逐步的成型,尤其在证券投资市场上有了较大的变化,在促进市场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中,对证券投资基金的交易行为影响最大的就是“羊群行为”。本文主要探讨基金交易行为及造成“羊群行为”情况的分析做出概述。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证券投资基金法律探讨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证券投资基金法律探讨论文 篇1:

浅析证券投资基金对证券市场稳定发展的作用

摘 要: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证券市场也从不规范到逐步规范不断地发展和成熟起来。证券投资基金是活跃在证券市场上最重要的一支力量,证券投资基金有着资金优势,资金管理者往往有着非常丰富的管理和投资经验,这些都决定了证券投资基金更容易获利,同时也应该承担更多责任。本文就证券投资基金对证券市场稳定发展的作用展开探讨。

关键词:证券投资基金;证券市场;稳定发展

引言

证券市场做为证券投资基金的证券发行和交易场所,证券市场的发展是国民经济的“晴雨表”。由于证券投资基金的管理人的专业性、投资行为的长期性等特点,使证券投资基金扩大了证券市场的交易规模,有助于证券市场的进一步稳定发展。

1浅析证券投资基金对证券市场稳定发展的作用

1.1证券投资基金为证券市场提供资金保障

证券投资基金在吸引社会闲散资金尤其是个人投资者资金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证券市场增量资金的进入,与国家的有关政策、经济形势、物价水平、利率状况以及证券市场本身的发展等因素相关,而最主要最直接的还是人们的收益预期。投资于证券市场要受到一些条件的限制,比如要有相应的专业知识,具体的操作技术,对上市公司基本面的掌握,对国家宏观形势的了解,还要有足够的时间,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回避风险的能力等等。因而不是所有人都能够直接进入证券市场,特别是证券市场存在着很大的风险性,高收益的诱惑背后有高风险的陷阱,收益预期不同决定了许多人不愿意从事证券投资,从而也就限制了众多投资者,限制了大量资金。而证券投资基金具有专家理财、理性投资、收益共享、风险共担等特点,尤其是收益较为稳定和风险系数较小的优势,使其能够吸引众多的中小散户和那些远离证券市场的人们,能够聚集大量的闲散资金和各种游资。开放式基金更是为由于各方面条件限制不能直接进行证券投资的人们(甚至包括农村和边远地区)间接地进行证券投资提供了便利。证券投资基金在吸纳机构资金进入证券市场也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证券市场中不只是有众多的中小投资者,还有为数很多的机构投资者。而且机构投资者在资金方面具有中小散户所难以比拟的雄厚的资金优势,是证券市场不可忽视重要力量。根据有关规定,一些法人单位经过合法程序可以直接进入证券市场进行证券投资,与个人投资者相区别被称为机构投资者。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能够直接进入证券市场的机构毕竟不是很多,相当数量的机构也只是间接地进行证券投资。这种间接入市的方式也主要是通过证券投资基金而实现的。从前段时期情况看,基金吸纳的机构资金主要来自各类保险公司。目前我国保险公司总资产数量在3000亿元左右,如果按照10%的入市比例,进入证券市场的资金最多时可达300亿元左右。另外证券投资基金也吸纳了一些包括国有企业在内的其他机构的资金。这些机构由于自身条件的限制,没有专业从事证券研究和投资的人员,为规避风险,转而投资于基金,以获取较为稳健的收益。

1.2技术分析法推进证券市场可控化稳定发展

由于证券投资基金实行的是投资经验丰富的专家理财模式,不但信息资料充分,而且投资手段科学、先进,证券投资基金技术分析法不仅可以使中小投资者享受到专业投资基金机构的投资服务,对引导证券市场投资理念起到积极作用,而且对于瞬息万变的证券市场经济投资操作时间的可控性稳步发展,起到了平衡与调控作用。

2我国证券投资基金发展的对策

2.1树立合理的投资理念规范投资环境

第一,投资者需调整心态,树立合规的投资理念。他们应避免主观判断上的盲目投资,应提高自身知识素养,加强投资专业能力,通过自身严谨缜密的分析和科学有效的判断来进行恰当的投资行为,以遏制市场上跟风投资的不良风气,确保证券投资基金的稳定发展和基金的获利。第二,一方面投资者应对自己对不同风险程度的承受能力有个清晰的定位,然后结合证券市场的趋态和自身的实际资金情况,明确投资对象和投资种类等基本信息,制定中长期的投资组合策略,形成投资风格多元化以降低投资风险;另一方面证券投资基金市场的运行和操作应该透明化,投资者有资格有权利了解整个交易市场最真实最全面的情况,各上市公司应该及时披露公司信息,以解决市场上投资者交易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为证券市场环境提供公平良好的交易基础。第三,规范投资环境条件之一就是要提高上市公司的整体质量,而这主要是建立健全规范的进入和退出市场的机制,一方面,通过新股的发行制度要守好进入市场的门槛,将素质差的企业拒于之外,为市场注入具有良好业绩的新鲜血液;另一方面,建立股市的退出机制,将那些不符合上市公司标准的企业剔出去,给予证券投资市场一个稳定发展的投资环境。

2.2制定长期投资策略,分散投资风险

证券投资基金在进行投资活动时不应该将一时的得失作为投资的主要目标和判断标准,应该注意投资回报的稳定和长久,制定长期投资策略能够保证基金在未来保持收益的稳定,也能够有效降低投资风险。在具体的投资行为上,证券投资基金应该进行分散投资,持有多种证券,并合理分配各种股票和债券的占比,切忌追涨杀跌,在投资时尽量选取一些业绩好、回报稳定的优质股票,严格避免跟风投资。这既有利于投资基金自身的稳定收益,也有利于整个市场的稳定发展。

2.3完善市场化的监管体系

首先,应以我国国情为出发点,有选择的借鉴西方成功的经验,强化我国的市场监管法律体系,保障投资者的基本利益,维护市场交易的公平公正性,建立一个串联全部职能的监管機制部门,尽其所能地发挥出应担的监管责任,做到全面有效的监管,;其次,引入国外成熟的法律法规来弥补我国现有法律的疏漏点,不放过任何阻碍证券投资基金市场的违纪违法行为,消除灰色地带,细致地将我国证券交易市场规范化,为证券交易的稳定运行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结语

投资证券基金对于稳定证券市场发展并促进整个市场形成良性循环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为了更好地规范投资证券的投资行为,国家应该出台法律法规完善证券市场并规范投资基金的投资进行,投资证券基金也要从自身做起,保证投资行为既有利于自身获利。也有利于整个市场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 孙绍柏.浅议我国证券投资基金业风险管理[J].货币与资本,2019.

[2] 赵磊,吴前煜.证券投资基金治理结构之法理分析[D].西南金融,2018.

作者:黄雍柏

证券投资基金法律探讨论文 篇2:

证券投资基金的交易行为及其市场影响

【摘  要】随着全球金融时期的到来,经济体系改革的发展,我国的经济也逐步的成型,尤其在证券投资市场上有了较大的变化,在促进市场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中,对证券投资基金的交易行为影响最大的就是“羊群行为”。本文主要探讨基金交易行为及造成“羊群行为”情况的分析做出概述。

【关键词】证券投资;基金交易;市场影响

引言

随着国家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手上多出来的资产也越来越多,加上金融投资的改革和变化,由于基金购买的起始点较小,越来越多的人们关注起证券投资基金交易。但在基金交易中,个人行为的投资也影响着我国股市的变化,要想促进证券投资市场的稳定性,就需要对个人投资基金行为进行研究和了解分析,找出其中的不足及时解决,以促进证券投资基金的交易行为更加的健康。

1.证券投资基金的概念和性质

证券投资基金是指通过发售基金份额募集资金形成独立的基金财产,由基金管理人管理、基金托管人托管,以资产组合方式进行证券投资,基金份额持有人按其所持份额享受收益和承担风险的投资工具。证券投资基金的参与主体包括基金当事人、市场服务机构和行业监管自律组织。证券投资基金是一种积少成多的整体组合投资方式,它从广大的投资者那里聚集巨额资金,组建投资管理公司进行專业化管理和经营。在这种制度下,资金的运作受到多重监督。它与一般金融信托关系一样,主要有委托人、受托人、受益人三个关系人,其中受托人与委托人之间订有信托契约。但证券基金作为金融信托业务的一种形式,又有自己的特点。如从事有价证券投资主要当事人中还有一个不可缺少的托管机构,它不能与受托人(基金管理公司)由同一机构担任,而且基金托管人一般是法人;基金管理人并不对每个投资者的资金都分别加以运用,而是将其集合起来,形成一笔巨额资金再加以运作。它存在于投资者与投资对象之间,起着把投资者的资金转换成金融资产,通过专门机构在金融市场上再投资,从而使货币资产得到增值的作用。证券投资基金的管理者对投资者所投入的资金负有经营、管理的职责,而且必须按照合同(或契约)的要求确定资金投向,保证投资者的资金安全和收益最大化。发行的凭证即基金券(或受益凭证、基金单位、基金股份)与股票、债券一起构成有价证券的三大品种。投资者通过购买基金券完成投资行为,并凭之分享证券投资基金的投资收益,承担证券投资基金的投资风险。

2.证券投资基金交易行为中羊群行为的概述

羊群行为是指管理学上一些企业的市场行为的一种常见现象。经济学里经常用“羊群行为”来描述经济个体的从众跟风心理。羊群是一种很散乱的组织,平时在一起也是盲目地左冲右撞,但一旦有一只头羊动起来,其他的羊也会不假思索地一哄而上,全然不顾前面可能有狼或者不远处有更好的草。因此,羊群行为就是比喻人都有一种从众心理,从众心理很容易导致盲从,而盲从往往会陷入骗局或遭到失败。20世纪80年代以来,对于曾被传统的金融学认为是非理性的、不科学的羊群行为(Herd Behavior)的研究受到越来越大的重视。羊群行为也可以称为群体心理、社会压力、传染等,特别最近10年来,随着人们对于金融市场本质不断深入的认识,加上频频爆发的金融危机引发的对于投资者行为的深层次的思考。来自金融市场中的大量证据显示,参与羊群行为对于主体不利,积极参与羊群行为的投资个体在市场中获得的收益率比较低。同时,羊群行为程度和股票价格波动之间形成一种正反馈机制,这使得许多学者认为羊群行为是导致市场价格波动过度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对于最近东南亚爆发的金融危机的研究中,发现外国投资者的羊群行为对金融危机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因此羊群行为引起了学术界和政府监管部门的广泛关注。因此,无论对于个体还是对整个市场而言,非理性的羊群行为的存在都是不利的。为了控制这种非理性的行为,有必要研究羊群行为形成的原因。只有对于羊群行为的成因有了深刻的认识和了解之后,才可能对症下药,找到相应的控制方法。

3.羊群效应的原因

羊群行为是一个很复杂的现象,其形成有许多原因,其中包括人类的从众本能、人群间沟通产生的传染、信息不确定、信息成本过大、对报酬、声誉的需要、对集体的忠诚、社会中存在禁止偏离群体共同行为的机制(如社会准则、法律和宗教)、组内成员面对同一公共信息集合(如经纪交易所、受欢迎的投资专家的推荐)、羊群中的人具有同一偏好等。下面将对其中几个典型观点进行分析。 羊群效应是经常接触、经常交流的人群中的现象。人类学家认为,群体内信息的传递机制包括谈话分析和社会认识两种方式。在长期进化的过程中,人类形成了以集体为单元共同行动,共享信息的机制,这种机制也具有一定的进化优势。但同时,它也存在着不恰当之处,最主要的方面是它限制了自由思想的交流、对某种话题的限制。人们在谈话时有情绪的反映,并试图保持礼貌。羊群行为的产生可能是因为沟通方式对人的思考能力和对回忆的限制,使得群体行为发生收敛。

投资者如果能掌握市场中的所有信息,那么他是不必通过观察他人的决策来决定自己的决策的。但是由于金融市场是完全开放的,而且不断有信息流入市场中,信息变化速度很快,信息变得十分不确定。此时投资者容易产生跟风行为,而且市场条件变化越快,羊群行为越容易产生。信息成本过高也将导致羊群行为。在理想的市场中,信息是无成本的,人们可以获得任意想获得的信息。但是在实际市场中,信息却是必须付出成本才能得到的,有时,这种成本太大,以至于投资者虽然认为该信息具有一定的价值,但是该价值并不一定超过必须支付的成本。在这种情况下,投资者采取一种他们认为的“简捷”方式,从他人的交易行为中获取信息,这样很容易导致羊群行为。

4.羊群效应的影响

4.1积极影响

“羊群行为”是一种从众行为,基金操控者在适当的时机,引导人们做出正确的价值分析。随着市场经济格局的变化,证券投资基金的规模越来越大,借助信息的优势以及难以做出精准的决策,大多数人为取得证券投资基金的竞争优势,便更愿意选择公众认为有价值的基金,基金操控者通过羊群效应能加快对基金价格的调整,让市场变的更充分有效。

4.2消极影响

“羊群效应”的产生主要原因是信息不流畅导致的,一旦出现有用的信息,“羊群效应”便能很快的消散。由于中国证券市场的缺陷和信息的不不通畅,导致基金的运作和实际有一定的偏差,容易导致金融市场价格不稳定和分崩离析。

5.结束语

在我国证券投资基金市场中,“羊群效应”是最为明显的。由于我国证券投资基金市场的特征,和人们的心理作用,会导致我国很长的时间都处于“羊群效应”中。根据“羊群效应”对我国金融市场的影响,应要逐步的完善我国的金融市场管理制度和机制,加大监督和信息管理的方法,丰富基金产品的种类,加强债券市场的发展,扩展金融投资渠道,都能有效的减轻“羊群效应”行为,促进证券投资基金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黄耀东. 证券投资基金的交易行为及其市场影响[J]. 经营管理者, 2017(05):42.

[2]王凡. 证券投资基金的交易行为及其市场影响分析[J]. 现代商业, 2018, No.502(21):66-67.

[3]郭宇前. 证券投资基金的交易行为及其市场影响[J]. 卷宗, 2017, 000(030):121-121.

作者简介:张程(1985.06.-),男,汉族;安徽人,在职研究生。

作者:张程

证券投资基金法律探讨论文 篇3:

私募基金须阳光管理

编者按:在我国证券市场高速发展的今天,私募基金吸引了越来越多关注。私募基金存在的空间、成长的障碍、未来的发展,成为市场热议的焦点,有消息称,私募基金立法已经箭在弦上,其中相关法律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私募基金规范发展的法律问题

私募基金是市场发展到一定时期的必然产物,适应了投融资双方的需要,在发达市场很流行,并不是可以人为制造或取消的。目前在我国私募基金尚无明确的法律地位,缺乏像公募基金那样的法律规范。但我国存在私募基金却是不容争辩的客观事实。

首先是金融机构作为管理人的私募基金,如信托公司的集合资金信托、证券公司的集合资产管理、基金管理公司的专户资金管理等。实际上,集合的投资计划、理财计划就是基金,非公开募集就是私募。由于国内金融业仍实行分业经营、分业管理,为避免跨业经营嫌疑,有关金融机构以及监管部门只能巧立名目,不称萁为私募基金。这部分私募基金是得到国家承认的,也处在监管之中,监管机构想方设法让其存在、促其发展。实践中也发生过类似金信信托乳制品计划不能按期兑现的风波,提示我们正视私募基金正名并完善规范的问题。

其次是民间的私募基金,由一些财务、投资、咨询公司,甚至是个人的理财工作室在管理,数目与金额不断增大,质量上参差不齐,目前处于无监管状态,其在为证券市场提供巨额资金的同时也隐含着巨大风险。这部分私募基金急需规范,但短期内国家尚不会为其专门立法,因此需要主动按现行已有法制规范,争取早日取得确定的法律地位。有人建议将民间私募基金搞成民间信托,但要注意,根据我国信托法,营业信托由具有经营资格的信托公司承担,民间信托是不能以赢利为目的(收成本除外)。有的实践将民间私募基金搞成中介形式,在私募完成后将基金交由金融机构管理,这也应遵守委托代理或居间的相关规定。

《证券投资基金法》授权对金融机构作为管理人的私募基金单独制定规范,政府也正加紧相关工作。但目前这方面立法进程中,并未特别照顾到民间私募基金。这其中有市场发育与实践基础的问题,也有认识与理论的问题,金融市场中的很多事情不发展到一定阶段就立法反而会变得很被动。民间私募基金可能会在规范与不规范之间较长期存在,但要自觉遵照执行相关规范,寻求合法合理的生存与发展空间,不得触犯法律禁区。要严格与非法集资、非法经营、非法吸收公众存款划清界限,特别要旗帜鲜明地反对带头大哥这样的假冒私募基金的欺诈行为。

私募基金在发达市场是个成熟事物,但在我国,有些基本问题在理论上还是应该深入探讨,以统一认识,为规范制定奠定基础、提供依据。

如基金的性质,不论是公募或私募,公司式或契约式,基金都应该具有信托性质。与日本将基金作为财团法人不同,在中国,基金既不是法人也不是机构,是个虚的东西,基金管理人才是实体。所以基金规范并不能简单照抄照搬。

又如管理人的资质问题,基金管理人对基金及投资者保护至关重要。金融机构作为基金管理人的已无问题,其资格规范即将明确;而民间的、非金融机构作为基金管理人也要有准入规则,以防止鱼目混珠,不给欺诈者钻空子。

还如私募基金的投资者资格问题,现在投资者比较混乱,很多私募基金的门槛是很低,誰都可以作为私募基金的投资者,当然问题出在管理人身上,这也是政府担心的一个问题。从国外的经验来看,一般的小投资者是不能投资私募基金的,小投资者应投资公募基金;只有资金量较大的投资者才投资私募基金,这样就有比较大的承受能力,才不会影响到社会的稳定以及基金本身的安全。现在金融机构管理的私募基金,已将投资门槛大大提高,这是趋势。其他私募基金也应按此办理。

灰色地带的阳光化

我们说私募基金法律地位不明确,处于法律的灰色地带,主要是指私募证券投资基金。对于私募股权投资基金这样一种以非公开方式投资于企业股权的投资方式则是完全合法的。从中央到地方,对其都是大力扶植的,甚至在一些风险投资公司中参股。央行副行长吴晓灵曾明确表示,私募股权投资投资于未上市的股权,用现有的民事和公司、证券法律框架,完全可以约束其法律关系,因而其法律地位是明确无疑的。

而对于私募证券投资基金,我国《证券投资基金法》并未作出明确规范。因此目前并无专门规范私募基金的法律、法规、规章。虽然《公司法》、《民法通则》、《合伙企业法》、《证券法》、《信托法》等可以给予私募基金一定的间接法律支撑,一些专家也认为“法无明文禁止即不违法”,虽然目前我国法律中只规范了公募基金,但现行法律也没有任何禁止私募基金的规定存在,所以不能说私募基金是违法的或非法的。但是必须承认私募证券投资基金仍处于“灰色地带”,实际中理财工作室、资产管理公司、投资咨询公司等均无法律上的私募证券投资基金“准生证”,处于地下的半公开状态。因此抓紧研究适合中国私募证券投资基金发展的合法形式并尽快出台是当务之急,银监会发布的《信托公司管理办法》和《信托公司集合资金信托计划管理办法》实施,使信托成为目前私募基金合法化的主渠道。随着《合伙企业法》实施,有限合伙也将成为私募基金合法化的重要渠道。

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的发展是大势所趋,对这一市场的监管应当维护和保障市场的安全和稳定,保护市场主体的合法权益,同时也要基于私募基金与公募基金不同的特点和功能,确保使其在自有规律的路径内发展,有利于其固有功能价值的实现。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的特点有1、其在经营管理方面有更大自由度和多样性的投资方式;2、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的委托代理关系比较简单,委托代理链短,投资人与基金经理之间有着密切联系和紧密利益关系;3、私募证券投资基金是一类适合于高收入富有阶层的投资方式,而不是向广大的普通投资者开放。

这些特点是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特有的价值所在,相应的监管立法和实践中特别要注意几点:1、限制私募证券投资基金向普通投资者吸纳资金,仅允许其向资金实力雄厚、自我保护能力较强的投资者销售;2、为了更好地发展私募证券投资基金,应当在相关立法中明确界定“私募证券投资基金”这一法律概念,获得市场的认可;3、对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的具体运作放松监管,充分发挥其投资灵活、激励机制作用大等优势。

私募基金的法律定位

对私募基金进行准确的法律定位,需辨析下列几组关系。

私募基金不是“私人的基金”或是“私有的基金”,私募基金只是按非公开发行的方式向特定投资对象募集资金而设立的投资基金,它与财产所有权制度或私有制并无直接的紧密联系。将私募基金看做是“私人的基金”,或者认为它是“私有的基金”、“私营企业”的观点都是对私募基金的误解。

私募基金不是“乱集

资”、“非法集资”。乱集资概念比较含糊,没有确定的法律含义;而“非法集资”是指单位或者个人未依照法定的程序经有关部门批准,以发行股票、债券、彩票、投资基金证券和其他债权凭证的方式向社会不特定公众筹集资金并承诺在一定期限内以货币、实物及其他利益等方式向出资人还本付息给予回报的行为。非法集资从一开始就是不合法的,投资者不但自我保护能力弱,且在运作过程中处于极其不利的地位,极易受到资金管理者的损害与欺骗,并且非法集资的运作不透明、不规范,风险极大,极易引起信任危机甚至危及整个金融体系的安全。我国目前的私募基金是市场自我创新的产物,虽然它还没有取得法律上的承认,但可以预见这将是为期不远的事。而且从运作上看,目前我国私募基金的运作大多参照公募基金的相关规定,一些私募基金运作规范程度丝毫不让公募基金,据业内人士介绍一些规模较大的私募基金已开始运用美国的相关市场规则和公司管理章程。从集资对象来看,私募基金是向有一定经济实力、一定投资经验、有能力进行自我保护的特定群体。而非法集资的对象为社会不特定公众,自我保护能力受其知識经验的限制而有所欠缺。

私募基金不是“非法基金”。有观点认为我国目前的私募基金是非法基金,其理由是其没有法律依据。笔者认为私募基金是相对于公募基金而言的;而“非法基金”是从合法性角度,从基金的设立、运作等方面是否合法对基金所作的一种分类。事实上,法律的制定客观是具有一定滞后性的。按照“法无明文禁止即不违法”这一法治原则,虽然目前我国法律中只规范了公募基金,但现行法律也没有任何禁止私募基金的规定存在,所以不能说私募基金是违法的或非法的。

私募基金有别于“地下基金”。还有一种观点认为我国现有的“私募基金”并不是真正的私募基金,实质上是“地下基金”。它们的出现是市场的一种自发行为,这类基金的存在一种情况是无法可依形成的,另一种情况是执法不严造成的。它们往往建立在个人信誉之上,一般多以实业公司、投资公司、咨询公司、顾问公司甚至某个专用账户的形式存在,反映了一种潜在的市场需求。笔者认为地下基金是个很模糊的概念,其法律含义较难确定。如果“地下”的概念仅仅是指未公开宣传或未被监管主管部门所掌握的话,其外延应当比法律意义上的私募基金的外延为广。

上一篇:工程项目投资控制管理论文下一篇:行政管理体制企业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