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察形象建设思考论文

2022-04-18

摘要:新兴社交平台的不断涌现昭示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信息传播速度快范围广的环境为优化警察形象带来了机遇与挑战,新媒体的信息环境一方面有助于增强公众参政议政的热情,有助于提升公安机关的服务效能,有助于拓宽优化警察形象的渠道,但另一方面也扩大了负面涉警舆情的传播范围,加剧了涉警负面舆情的传播速度,加剧了警察负面形象修复的难度。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警察形象建设思考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警察形象建设思考论文 篇1:

浅谈警察形象建设的思考

一、加强警察形象建设的必要性

(一)加强人民警察形象建设是新时期公安机关完成新的历史使命的需要。“巩固共产党执政地位,维护国家长治久安,保障人民安居乐业”是公安机关在新时期肩负的三大政治和社会责任。没有良好的警察形象,公安工作就不可能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就不可能完成任务。只有加强警察形象建设,才能造就出一批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的合格人才,才能从容应对并正确解决各种复杂问题,更好地完成公安机关的光荣使命,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公安机关应有的贡献。

(二)加强人民警察形象建设,是深入贯彻和努力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需要。人民警察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实现人民的愿望、满足人民的需要、维护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反映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要求,与其一脉相承。通过形象建设,人民警察可以更好地为民、爱民,让人民满意。

(三)加强人民警察形象建设是实施依法治国方略的需要。随着我国依法治国方略的深入实施,法律体系越来越完善,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越来越强,对人民警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警察的言行不当也越来越容易引起广大群众的误解或纠纷。因此,只有良好的警察形象,才能更好地推进依法治国进程。

二、人民警察形象建设的目标

警察形象应是人民公仆形象,让人民满意的形象。因此, 人民警察形象建设的目标就是提高全体民警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树立起诚心为民的公仆形象、严格执法的文明形象、爱岗敬业的良好形象和安于淡泊的廉洁形象。加强人民警察形象建设,改善警民关系,就必须与时俱进,坚持“内强素质,外树形象”的方针,多策并举,多管齐下,使人民警察高大形象在群众中不断得到升华。

(一)内强素质

1、提高民警思想认识,不断增强几个意识。一是服务意识。新时期的公安机关是集专政、打击、管理、服务于一身的多元职能的公安机关。民警只有树立“管理就是服务”的理念,寓管理于服务中,才能更好地履行自己的工作职责,让群众满意。二是宗旨意识。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人民警察的执法水平和服务质量要求更高,只有增强宗旨意识,认真思考和研究工作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改进工作方法,完善服务态度,提高办事效率,更好地为人民群众服务,才能树立起人民警察诚心为民的公仆形象。 三是“诚信”意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和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社会“诚信”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所谓“诚信”,就是诚实守信,即诚心为善并付诸实践,履行承诺而取得他人的信任,这是党委、政府和广大人民群众对公安机关的一贯要求,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群众追求平等、尊重的意识也越来越强烈,对公安机关依法行政、文明执法方面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对公安队伍整体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外树形象

1、加强与外部的沟通联系,争取各种组织、团体和社会公众的支持与协助。一是要与人大、政协以及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公安机关聘请的党风警风监督员保持密切联系,经常听取他们对公安工作的意见;二是要经常与纪委、监察、信访等部门保持联系,与基层党委政府、企事业单位密切合作,征询意见;三是要加强与民间社团的联系,邀请他们前来参观、座谈,获取他们的支持。

2、利用新闻媒介,增强公安工作的透明度。新闻媒介主要指广播、电视、报纸、杂志、书籍等大众传播工具。公安机关要充分利用报纸、刊物等传播工具,宣传公安工作。一是要向社会宣传有关公安工作的法律法规,通过宣传教育,使警民在“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上达成共识,从而为公安工作提供强有力的舆论支持,创造一个有利于严格执法的社会环境。二是要大力宣传公安机关在履行职能方面所做的大量工作和取得的成绩,既要宣传民警的工作,也要反映民警的疾苦,以唤起群众对民警的理解,加深警民之间的感情交流。三是要大力宣传公安队伍的模范典型,挖掘题材,创作精品,教育感染群众,让群众真正了解公安民警、信赖公安民警。

3、要建立形象危机处理机制。公安机关应建立起形象危机处理机制,指定专人,保持与各种宣传部门的密切联系,及时跟踪和分析新闻媒体和网站关于公安机关的舆情动态,发现危机苗头立即采取措施。对于在社会上造成较大影响的公安负面报道,要及时沟通情况,尽快调查处理,并主动与宣传部门和新闻媒体协调,表明公安机关对问题的态度和处理的决心;对于经调查属实的报道,及时通过新闻媒体公开处理结果,消除负面影响;对于经调查不属实的报道,迅速通过新闻媒体澄清事实真相,以正视听,防止负面炒作。

总之,人民警察形象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只有抓好人民警察形象建设,才能永葆警察形象的正义性、纯洁性、公正性。公安机关必须高度认识新形势下加强警察形象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积极探索转变警察形象的长效机制,适时进行警察理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把警察队伍真正建设成为让党放心、让人民满意的高素质队伍。

作者:张志强

警察形象建设思考论文 篇2:

新媒体视域下警察形象优化问题研究

摘 要:新兴社交平台的不断涌现昭示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信息传播速度快范围广的环境为优化警察形象带来了机遇与挑战,新媒体的信息环境一方面有助于增强公众参政议政的热情,有助于提升公安机关的服务效能,有助于拓宽优化警察形象的渠道,但另一方面也扩大了负面涉警舆情的传播范围,加剧了涉警负面舆情的传播速度,加剧了警察负面形象修复的难度。因此在新媒体时代,要加强民警队伍的媒介素养;完善警务新媒体平台建设,形成警务新媒体矩阵;要深度整合民警原创自媒体资源,促进和谐警民关系构建,要注重传统公安经验的创新应用。

关键词:新媒体;警察形象;队伍管理;涉警舆情;媒介素养

警察形象是指人們对警察群体直观的、具象化的总观点、总立场。警察形象对警民关系的状况、警务工作的开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社会心理保障作用,而今新媒体的出现给警察形象的构建带来了巨大的机遇与挑战,在为树立良好警察形象提供新的手段支撑的同时,也激发了许多负面的警察形象危机事件。因此,如何正确理解新媒体与警察的关系,有效应对新媒体环境下的各类挑战,实现新媒体在警察形象优化方面的效益最大化,是我国各级公安机关必须直面的重要课题。

一、新媒体对警察形象优化的必要性

(一)相关概念辨析

1.新媒体。“新媒体”一词最早由美国学者戈尔德·马克在1967年提出。随着时代的变迁,现代意义上的新媒体产生于第三次工业革命后期,不同于传统的平面与电视媒体,“新媒体”主要指基于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及其他现代信息技术或通信技术的,具有互动性、融合性的媒介形态和平台。在现阶段,新媒体主要包括网络媒体、手机媒体及其两者融合形成的移动互联网,以及其他具有互动性的数字媒体形式。这一传播形式突破了传统媒体的局限,实现了传媒行业的业态革新。

2.警察形象。从心理学角度来讲,形象就是人对某个事物的五体之感。从哲学角度来讲,形象还包括外部特征和内心感受。警察形象是一个抽象的、发展中的概念,主要指人们对警察群体直观的、具象化的总观点、总立场。一般包括3个方面,即客观形象、媒介形象和公众评价。客观形象是指警察群体对外展现的外观和精神品质,包括警容风纪、纪律作风、服务精神等。媒介形象指的是运用媒介手段,借助媒体平台,通过媒体宣传所营造出来的一种公众对警察机关的认可和观点。公众评价指的是公众通过主观感知,对警察群体产生的肯定或否定判断。

(二)新媒体对于警察形象优化的必要性与意义

1.有利于拓宽警察形象的传播渠道。传统媒体对于涉警信息的报道存在方式固定化、内容刻板化等问题,容易造成最终宣传效果欠佳。而新媒体环境下,公安机关可以依托互联网技术,搭建互动平台,例如建立门户网站、开通警政微博、维护微信公众平台、构建网上便民业务系统等,在有效传递警务工作信息的同时能够实现简政放权,有效提升警务工作效能。此外,依托新媒体的超文本性,公安机关可以制作警务主题的歌曲、微电影、大电影等,实现警察形象的优化传播。2016年山东省枣庄市滕州区北辛派出所改编的防电信诈骗版《小苹果》通过央视新闻联播的报道在网友间引发热议,同年9月上映的电影《湄公河行动》创造了全国11.84亿票房的好成绩。通过大众传媒手段,把警察形象建设浸润于群众生活的方方面面,通过歌曲、影像等方式进行隐性渗透,远比传统媒体标语式、口号式的宣传方式行之有效。

2.有利于增强公众的参政议政热情。利用新媒体构建警民联系渠道,增强公众参政议政热情,在优化警察公众形象的同时,也促进和谐警民关系的构建。据人民网发布的《2017年年度人民日报·政务指数微博影响力报告》的统计数据显示,全国中央机构微博影响力前十位中有3位隶属于公安部,分别是“@公安部打四黑除四害”“@中国消防”“@公安部交通安全微发布”,其中“@公安部打四黑除四害”位列第一,这充分反映了新媒体环境下公众对公安工作的密切关注。

新媒体环境打破受众群体信息接受的单向性,实现了传众与受众的双向沟通,极大提升了信息传播效率。利用这一特点,公安机关能够在新媒体环境下构建警民信息网络,在及时向公众发布权威决策信息的同时,密切注意公众反馈情况,并由此决策调整和信息输出的及时性,从而形成警民良性互动模式。例如当前阿里巴巴和公安部刑事侦查局打拐办共同建立的帮助寻找失踪儿童系统——“团圆系统”就是典型范例,该系统将支付宝用户地理位置及走失儿童走失地进行重合比对,将走失儿童信息实时推动给走失地支付宝用户,同时将找回信息反馈给支付宝用户。这种警—商—民的联动平台不仅促进警务工作的高效开展,为人民群众提供切实帮助,也增加了公安机关的公信力,优化了警察的公众形象。

3.有利于提升公安机关的服务效能。新媒体环境下,公安机关通过建立门户网站、警政微博、警务微信公众号等形式面向社会,实时更新工作动态,发布通缉令、寻人启事类社会求助通告等信息,既增进了公众对公安工作的了解,又为群众生活提供了便利,拉近了警民距离,有利于有效化解警民矛盾,切实增加群众对公安队伍的信任感。例如,山东省烟台市公安局开发的烟台“互联网+公安”政务服务平台,基于门户网站、手机App软件、微信公众号3个平台,向烟台市民提供便民服务。当地群众不仅可在该平台办理交通违法缴费、出入境服务预约等业务,还可以应用线索举报等求助和协助双向互动功能。该系统对促进警民互动、优化警察形象、提升警务工作效能方面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二、新媒体环境下我国警察形象优化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新媒体平台扩大了负面涉警舆情的传播范围

在新媒体时代,平民化和去权威化模糊了传众与受众界限,近年来“逢警必炒”成为某些不良媒体的常态。据红网舆情统计数据,2017年涉警舆情高发,且舆论关注的热点集中于基层警务人员执法过程。涉警谣言频发,混淆视听且社会负面影响力较大,加之大众传媒辟谣功能缺失,对警察形象造成不良影响。

传播学界有一句经典名言“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由于大众猎奇心理加之新媒体环境带来的信息传播的高效性,一旦发生涉警舆情,就会在全社会范围内迅速扩散。所谓“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一些无良媒体受利益驱使利用新媒体这一特点,不断散播涉警负面信息,甚至捏造事实,虚构新闻。不仅如此,在“人人皆记者”的新媒体环境下,不了解事实真相的群众受虚假新闻的误导,发表主观评论,极易引起整个社会的舆论转向,在重创公安机关长期树立起的正面警察形象、降低公安机关社会公信力的同时,也会影响警务工作的正常开展。

(二)新媒体平台加剧了涉警负面舆情的传播速度

在传统媒体时代,涉警负面舆情相对来说较好控制。因为有平面媒体或电视媒体的编辑、制片人等作为“把关人”,对虚假报道进行筛选、过滤,加之传统媒体的出版速度、版面和时间等因素的限制,警方较好在信息传播环节进行管控。在新媒体时代,新兴的传播方式大大弱化了对于涉警负面舆情的控制能力。到目前为止,中国网民总数达到7.51亿,占到全国总人口数量的半数,这就是说,在理论上,全国至少有一半的人可以在网上自由发布信息,他们集信息源和把关人双重身份,就目前的国内的情况来讲,网络上“互联网把关人”早已泛滥成灾,使权威“把关人”愈加边缘化,为涉警舆情的爆发埋下了安全隐患,在网络引起空前反响的“雷洋案”“王文军案”正是最好的例证。

(三)警民信息鸿沟加剧了警察负面形象修复的难度

虽然新媒体增加了警民互动交流的机会,提高了公众参与的积极性,但日益扩大的公众话语权在一定程度增加了警察负面形象修复的复杂性。当前,我国正处在改革的攻坚阶段和发展的关键时期,社会矛盾更加复杂化,涉警舆情日益增多,警民冲突时有发生。每当警察队伍产生舆论危机时,在群众与生俱来的猎奇、好奇心理和选择性注意的驱使下,涉警舆情会迅速引起大规模围观。不仅如此,群众的主观评判会给公安机关施加巨大压力,官方采取的下一步行动尤其关键,如果不能正确运用传播学原理,在舆情发酵的任何环境采取不恰当的甚至错误的处理方式,都有可能适得其反,坐实不实质控,不仅无法起到修复效果,反而使警察长久以来树立的正面形象陷入更深的窘境之中。

三、新媒体环境下我国警察形象问题成因分析

(一)传媒格局变化加大了舆论把控难度

传统媒体的传播模式以单项传播为主,信息传播途径单一,传播媒介主要包括电视、广播、纸媒等,信息把关人一般是具有专业背景的新闻编辑、记者等,且官媒具有绝对的权威地位,信息传播内容的深度、广度容易控制。而在新媒体背景下,越来越多的普通群众可以去充当把关人的身份,信息流转的审核程度愈加简易,有的甚至无需经过审核。如此一来,在整个舆论场的自由度空前提高的情况下,一旦某地爆出涉警负面消息,通过新媒体的方式迅速向周边辐射,经过几轮再传播就极易形成涉警舆情危机,而这种再传播仅仅依靠控制官媒的力量是很难控制的。

(二)公安机关缺乏专业的媒体素养

经过多年的工作积累和经验总结,公安机关已经形成了一套适合传统媒体的舆论危機应对机制。一般来说包括阵地布控、危机预警、危机排除、事后控制等一些列工作模式。危机排除方法一般采取官媒统一发通告配合正面宣传的形式。然而,目前种种失败的案例警示我们,网络舆论的风向很难通过官媒的通告得到有效控制,反而是越压越旺的趋势。民警在执行日常工作任务的时候,由于欠缺基本的媒体素养,执法语言和行动极易引起公众的误解;有的民警由于缺乏保密意识和纪律意识,在接受媒体采访或撰写稿件时,容易引起媒体的误解等,对警察形象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害。

(三)缺乏专业技术和人才队伍

当前各级公安机关并没有建立专门的公关部门,舆情主导工作主要交由各级公安机关的政工部门处理,情报部门协同作战,各业务部门必要时也协同配合工作。舆情危机发生之事,各部门临时协同配合很可能会导致错过舆情应对的“黄金八小时”,同时,由于对传播规律认识不到位,很可能使舆论疏导工作陷入被动。新媒体的传播规律复杂,而新媒体的传播手段对公安机关的警务工作尤其重要,建立专业部门培养专业人员对新媒体背景下的警察形象建设十分必要。

四、新媒体环境下警察形象的优化策略

(一)加强民警队伍的媒介素养

2016年全国政法工作会议中,我国中央政法委书记孟建指出,新形势下加强政法工作建设,“重”在遵循规律,“要”在改革创新。要深入研究干警教育培训工作规律,善于运用互联网开展培训。党的十九大后首次召开的中央政法工作会议明确指出,要总结推广“网上枫桥经验”,推动社情民意在网上了解、矛盾纠纷在网上解决、正面能量在网上聚合,努力使社会治理从单向管理向双向互动、线下向线上线下融合、单纯部门监管向社会协同转变。自上而下的强调新媒体力量在政法工作中的对内队伍建设和对外工作开展的重要意义。只有警务人员具备相应的媒体素质,才能依靠新媒体的大环境,利用新媒体的手段开展工作。这里的媒体素质不仅体现在警民直接沟通关键,也体现在面对危机的化解能力。公安干警媒体素质的提高是警察形象优化的主体思想保障。因此,加强民警队伍尤其是基层民警队伍的媒介素养工作迫在眉睫。

(二)完善警务新媒体平台建设,形成警务新媒体矩阵

2011年11月,公安部印发了《关于加强公安微博建设管理工作的意见》,明确了公安微博的四大职责——警务公开的平台、服务群众的平台、化解矛盾的平台和引导舆论的平台。近年来,公安部政治部、宣传局和中国警察网联合举办的“全国公安民警微博、微信、微电影大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2016年5月召开的全国政法系统新媒体建设工作座谈会指出,公安、检察、法院和司法行政系统各自的新媒体矩阵建设,已经基本实现了政法新媒体1.0的建设目标。在此背景下,座谈会提出政法新媒体2.0的任务是将各地新媒体批量整合、联通互动,使之成为跨地区、跨部门的全国性矩阵。我国政法部门的新媒体建设已经走过了探索初创期、规模扩张期、集群发展期等阶段,传播力影响力公信力都有了明显提高。然而,如何利用新媒体的传播优势,寻找更多警察职能与公众需求的契合点,研发完善的矩阵式便民服务体系,让警务工作从浮于网民眼前,到走进群众心里,仍然是后续工作的重中之重。

(三)深度整合民警原创自媒体资源,促进和谐警民关系构建

当前,不少民警的个人微博、微信公众号显示出较大的影响力,且这些微博、微信公众号的受众相对固定,内容也相对广泛,不仅涉及除涉密信息以外的警务工作内容,还包括民警的个人生活等内容,生活化的表达方式与官方之声比十分接地气,更容易让公众理解并接受,同时引起共鸣。同时,伴随新媒体产生的平民意见领袖在网络空间也享有极高的话语权,例如微博大V、由个人运营的微信公众号,如果公安机关能有效借助平民意见领袖的力量,发展网络群众治安力量,随时监控不稳定因素,有效预防涉警舆情的产生。在警察形象危机产生之时,可以协助官媒发声,正确引导舆论走向,从而化解危机。

(四)传统公安经验的创新应用

长期以来,我国公安工作改革取得了一系列成绩和经验。上世纪60年代初,浙江省诸暨市枫桥镇干部群众创造了“发动和依靠群众,坚持矛盾不上交,就地解决。实现捕人少,治安好”的“枫桥经验”。现如今,宁波江东正在着力打造“社情民意在网上了解、矛盾纠纷在网上解决、正面能量在网上凝聚、网上网下无缝对接”的“网上枫桥经验”。这是对传统公安工作的继承与创新,是对传统公安经验的创新化应用。江东区一方面抓网络平台建设,另一方面抓“网络部队”建设,同时将创新完善工作机制作为“网上枫桥经验”的重中之重,践行“群众在网上,工作就做到網上”的口号,切实将网络上的群众工作做到实处。新媒体时代,要把积极探索新媒体条件下群众工作的新方法,将传统的有效做法与现代的科学技术相结合,把过去宝贵的经验应用于当下的警务工作中,切实通过新媒体的力量为人民群众提供便利、谋取福利,才能从根本上化解警民矛盾,提高公安部门的公信力,从而有效优化警察形象。

参考文献:

〔1〕人民网.2017政务指数·微博影响力报告[EB/OL].[2018.01.23]http://yuqing.people.com.cn/n1/2018/0122/c364056-29779600.html.

〔2〕红网舆情.2017年涉警舆情盘点:见证执法境遇和舆论环境的双重变化[2017.12.26][EB/OL].http://yuqing.rednet.cn/article.asp?id=317621.

〔3〕王子元.关于传播学视角下警察形象塑造问题的思考[J].山东警察学院学报,2013,(04):153.

〔4〕孙娟.警察公共关系理论与形象战略[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5.160.

〔5〕常冰.自媒体与政府形象之关系研究[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4(01):88-94.

(责任编辑 姜黎梅)

作者:段庆婉

警察形象建设思考论文 篇3:

论改革开放后警察形象的重塑

[摘 要]改革开放后,由于我国的警民关系处于转型期,民警的有些工作理念和方法没能跟上时代的要求,导致警察的形象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形象有所下滑。为此,我们必须从扮演好人民警察角色,重新调整警察职能,营造良好的沟通和宣传环境等方面重新塑造人民警察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良好形象。

[关键词]警察;形象;重塑

改革开放后我国的警民关系一直处于转型期,对于这种转型,警察队伍中的一些同志还缺少应有的自觉。他们看不到群众的民主意识、维权意识、监督意识已经空前增强,反而却认为是现在的群众“不听话”、“不好管”、“爱挑刺儿”;他们看不到群众的审美观念、价值观念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反而却认为现在的群众 “口味高”、“难侍候”,甚至认为“现在的群众不如以前的好了”。这些观念和想法一旦在日常工作和执法过程中显现出来,就将极大地破坏人民警察在群众中的形象和声誉。

一、人民警察在群众中的形象

现在警察形象在百姓心目中大不如前,有时甚至被称为“披着警服的土匪”、“合法的流氓”。之所以这样,首先是由于警察队伍里的一些大蛀虫如公安部原部长助理郑少东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为他人谋取利益,收受巨额贿赂;重庆市公安局原副局长文强包庇、纵容黑社会性质组织和收受巨额贿赂等等。像郑少东、文强等高职位的警务人员犯罪对人民警察形象是致命的打击,使警察的公众形象受到极大地损害。作为一个公众形象,警察应该是维护公众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守护神,是公平与正义的化身。而少数的高级警务人员徇私枉法、贪污受贿,为群众所深恶痛绝,严重地损害了人民警察的整体形象。其次,近年来一系列涉及警务人员的事件将警察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而让人失望的是有关部门在处理这些事件时遮遮掩掩,没有表现出应有的公平公正,给出的理由往往让人难以信服。象一系列看守所、派出所等场所出现的在押人员非正常死亡事件,如“喝开水死”、“做恶梦死”、“躲猫猫死”、“上厕所死”、“洗脸死”等等,给出的理由都让群众感到荒诞不经,难以置信,再加上事后查明所给出的理由纯属虚构,只是为了掩盖少数公安民警自身的罪责,造成了人民群众对公安机关及其人民警察极大地不信任,使警察的公信力受到严重威胁。部分群众对警察执法的公正性和能力水平的不信任,日渐趋向为普遍的社会心理。此外,一些警务人员自身素质较低,着装、执勤不规范,对人民群众态度生硬、冷漠,工作方法简单、粗暴、缺乏人情味,在执法过程中动辄暴力执法,违法办案,造成了警民关系的紧张。虽然实际上,大多数的警察都是在兢兢业业履行着自己的职责,守护着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安全。腐败的只是少数,但是这些害群之马败坏了警察的总体形象,恶化了警民关系。因此,当前严肃整顿警察队伍,重塑人民警察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良好形象已经刻不容缓,迫在眉睫。

二、人民警察形象的重塑

(一)扮演好人民警察的角色

公安部党委将“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以“忠诚、为民、公正、廉明、奉献”等内容予以表述。以上表述虽然只有10个字,但内涵丰富,意蕴深刻,体现了我国公安队伍的优良传统、时代发展要求和价值追求的统一。根据公安部党委的上述要求,当前人民警察只有扮演好以下五种角色,才能重塑人民警察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良好形象。一是信仰坚定的拥护者。人民警察要保持永远忠于党、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忠于法律的政治本色和价值取向。忠诚是价值观的“核心和魂灵”,是每位民警一生中最重要的政治要求和最根本的道德标准,也是最高的价值取向和政治信仰。它可以提升人民警察的思想境界,激发内在动力,规范行为方式,保持正确方向。在日常工作中,人民警察要做一名信仰坚定的人,坚定执着地忠于真理,忠于事业,立足工作岗位,脚踏实地做好本职工作,怀着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政治责任感,时时处处讲政治、讲原则、讲纪律,确保人民警察的内心价值不迷失方向。二是坚持宗旨的践行者。公安机关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是实现其职业价值的根本所在。公安队伍建设和公安工作必须以维护最广大人民的公共安全利益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视人民利益高于一切、重于一切,与人民群众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坚持立警为公、执法为民。在工作中,一方面必须树立、强化亲民、爱民、为民的观念,端正工作態度,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各项工作都要做到便民利民惠民,保障人民安居乐业;另一方面,要坚持走群众路线,密切联系群众,要重视和认真解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听民情、解民困,多为群众办好事、实事,做群众的贴心人,做人民满意的公安卫士。三是正义的捍卫者。公平正义不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标志,也是构建社会和谐的重要前提。公安机关是国家的重要执法部门,每一名公安民警更是国家赋予执法权利的公职人员。坚持严格、公正、文明执法,是公安机关和每一位民警最基本的履职要求和实现价值的途径。只有做到时时处处坚持和维护公平正义,做到秉公执法,公正无私,才能保证行使职权的合法性和合理性,进一步提高公安机关执法公信力。四是反腐倡廉的拥护者。古语云:“公生明,廉生威”,清正廉明是从事警察事业的基本要求。要做到公正廉洁,一要自觉珍惜和维护国家、警队的荣誉,视荣誉重于生命;二要树立正确的廉政观,牢固树立反腐倡廉思想,做到“慎独”、“慎行”、“慎初”,执法工作中不越线,不越位,不越权,本着对组织和自己负责的态度,拒腐防变,廉洁自律。五是无私的奉献者。人民警察作为一支担负着维护国家长治久安,保障人民安居乐业的武装力量,时刻面临着血与火的考验。特殊的工作性质也就决定了人民警察必须具备无私奉献的精神,把无私奉献作为警察事业的价值取向,随时准备献身使命,履行人民警察的神圣职责。[1]

(二)重新调整警察的职能

在当前,我国警察的工作成绩主要是以破案率高低来衡量, 警察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预防和打击犯罪, 比较少强调为社会服务。而现在,我国社会和民众对警察的要求越来越多, 越来越高,其不再仅仅局限于预防和打击犯罪,可能更多的是一些社会服务方面的需求。如果现阶段,警察仍将逮捕犯罪分子视为主要任务, 把社会对警察其它方面的需求置于次要地位, 那么就极有可能使警民关系逐步恶化。参照国外的经验,可以把某些为公众服务的事情规定为警察份内职责, 将为公众服务的职能与维护社会治安、预防和打击犯罪的职能并重,尽力为公众排忧解难。譬如,像美、英、日等国的警察就承担了许多“份外服务”,如护送存款人员、照顾住宅和孤寡老人的安全、寻找失物、排解邻里纠纷、向学校派驻代表进行法制教育等等,从而使警察形象良好,警民关系有较大的改善。[2]

(三)营造良好的沟通和宣传环境

获得人民群众的信任,塑造良好的人民警察形象,离不开宣传这一重要环节。我们知道,事物的发展变化与人们对某一事物的认知都需要一个过程,沟通和宣传就是加速这一过程的必要条件。为此,我们第一,要不断宣传公安机关在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打击与预防犯罪、服务群众等工作中的突出成绩,增强民警的职业自豪感和集体荣誉感,以及人民群众对民警的认同感和信赖感,使警民在“立警为公,执法为民”上达成共识。第二,要在大力宣传公安机关在履行职责方面所做的大量工作和取得的辉煌成绩的同时,也要反映民警的疾苦,以唤起群众对民警的理解,加深警民之间的情感交流,从而为公安工作提供强有力的舆论支持环境和创造一个有利于严格执法的社会环境。第三,要创新宣传形式,增进人民群众与人民警察交流的积极性,要开设和开通多样化的人民群众与民警沟通的渠道。[3]如举行“警营开放日”,制作卡通警察形象,设立警民论坛,征集交流话题,搭建警民心与心沟通的桥梁,组织开展亲民活动,实现民警与人民群众的零距离接触。这样人民警察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形象一定会大有改观。

三、结语

改革开放以来,人民警察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形象总体是好的,是值得人民群众信赖的,但整体形象有所下滑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为此,全社会,特别是公安机关及其广大民警必须戒骄戒躁,不懈努力,力求牢固树立人民警察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良好形象,以构建一个和谐的警民关系。

[参考文献]

[1]阎国安.论新时期的新型警民关系[J].公安研究,2002(10).

[2]高望.和谐警民关系的思考[J].法制与社会,2009,(1).

[3]刘玉平.改善警民关系的研究[J].公安研究,2000,(2).

[作者简介]李小华(1973—),男,湖北京山人,广西警官高等专科学校法律系刑法教研室主任,讲师,兼职律师,研究方向:法学、犯罪学。

作者:李小华

上一篇:生态城市建设分析论文下一篇:野外实习教学质量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