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文官的死》中“将军”形象的思考

2022-09-10

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 我们往往重视对小说中主要人物的理解, 一般来说理解了主要人物, 主题也就不难理解了, 对次要人物也就不做深入讲解了, 但在我的实际授课过程中, 发现对次要人物的理解更有助于学生理解整篇小说主题, 本文就以《一个文官的死》中“将军”形象展开深入分析, 以求更深刻的理解小说的主题。

1 存在问题

《一个文官的死》是契诃夫于1883年创作的一篇短篇小说。生动形象地再现了切尔维亚科夫患得患失、庸俗市侩、奴性心理的可笑可悲的形象, 这篇小说的主题是作者对在社会的重压下人们普遍存在的奴性心理以及造成这种心理的沙皇专制制度进行了无情的嘲讽和深刻的鞭挞。看似有理有据的分析, 在实际授课过程中, 我却遇到了一个问题, 即对将军形象的分析, 按照教参的说法, 将军是一个倨傲专横的长官, 但有学生就提出, 面对这样啰嗦, 变态的人谁都会烦, 所以将军的表现是一个正常人的表现, 是切尔维亚科夫自己奴性的性格导致了这样的结局, 跟将军是没有关系的。而且有很多学生同意这种说法, 面对这种情况确实让我有些始料不及, 因为将军的形象在本课中并不是一个主要的人物形象, 在备课中也没有作为一个重要问题深入思考, 但学生提出的说法也并不是毫无道理, 而且还得到一部分同学的支持。所以有必要对这一人物形象深入分析。

2 讨论分析

课后我又查阅了相关资料, 基本上对将军的形象只有四个字“傲慢专横”并没有过多的解释, 而学生对这种说法并不认同, 如果对将军的形象不能正确理解, 那么对小说的主题也不可能理解。于是在第二节课我又对这个问题展开了讨论。讨论之前我强调了一点, 这个故事发生在100多年前的俄国, 我们评价里面的人物, 不能按照现在的认识标准去评价, 我们要回到原文中, 看看作者是怎么写的。不难看出这篇文章是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和心理来表现人物性格的, 我让学生先把将军的言行都找出来, 主要有这些:

“没关系, 没关系。……”

“哎, 您好好坐着, 劳驾!让我听戏!”

“哎, 够了。……我已经忘了, 您却说个没完!”将军说, 不耐烦地撇了撇下嘴唇。

“简直是胡闹。……上帝才知道是怎么回事!您有什么事要我效劳吗?”将军扭过脸去对下一个请托事情的人说。

“你简直是在开玩笑, 先生!”他说着, 走进内室去, 关上身后的门。

“滚出去!!”将军脸色发青, 周身打抖, 突然大叫一声。

“滚出去!!”将军顿着脚, 又说一遍。

我问学生, 将军每一次的语气语调有没有变化?学生都齐声说:“有”。我又继续说, 我们先来看第一次和第二次道歉, 第一次是“没关系”, 第二次就变成“哎, 您好好坐着, 劳驾!让我听戏”将军为什么不再说一次没关系, 只有三个字, 重复一遍也花不了多大力气, 如果将军对文官说“没事, 别在意, 打喷嚏是谁都预料不到的, 我有时也喷嚏。”还会有以后的那些道歉吗?可是将军为什么不这样说呢?这时有学生回答说:“可能是有一点高傲的心理吧。”我又问:“为什么会有这样高傲的心理?”学生说:“和社会环境有一点关系吧。正如前面老师讲过的, 在那个社会环境中, 等级森严。小官非常害怕得罪大官, 哪怕是无意的。”学生有了一定的理解和认识, 于是我又问:“是一点关系吗?”我们来看最后将军的表现“滚出去!!”将军脸色发青, 周身打抖, 突然大叫一声。“滚出去!!”将军顿着脚, 又说一遍。”试想一下犯了多大的错误才会让上级长官如此动怒, 只是一个喷嚏了, 只是来道歉。为什么要如此发怒?这是一个正常人应有的表现吗?有学生回答:“这说明将军傲慢专横的性格, 对下属完全是凭自己的主观意志, 根本没有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和尊重。”我又问:“是什么原因导致他们会有这样的心理?”学生回答“一定和当时的社会环境有关系, 在一个病态的社会所有人都是病态的心理, 所以才会发生这样的事情。”分析至此, 将军的形象学生已经可以理解, 最后我总结:可见在一个非正常的社会环境中, 才会形成非正常的人, 切尔维亚科夫和将军都是那个社会的产物, 不能说将军吓死了切尔维亚科夫, 而是那样的社会吓死了他, 所以这篇小说的主题是批判沙皇专制制度。作者要讽刺批判的既不是切尔维亚科夫, 也不是将军, 而是整个社会, 通过这个小人物写出了整个社会的精神状态, 这就是这篇小说的成功之处。我又问学生, 契诃夫的风格与我国哪位作家很相近。学生自然会想到鲁迅, 契诃夫与鲁迅都是我们所熟悉的作家, 虽然他们生活的年代相近, 但却是在两个完全不同的国度, 两个完全不同的文化背景, 然而他们的小说创作却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甚至人称鲁迅为“中国的契诃夫”。苏联作家法捷耶夫说过:“在同情并怜悯小人物但同时又了解他们的弱点这一点, 鲁迅和契诃夫是相似的。”

3 总结反思

总之, 学生的学习应是通过有目的地、扎实阅读, 对学习资源获得初步感性的认识, 把握其外部特点。然后, 在此基础上, 学生对学习资源进行自觉地比较分析, 通过比较分析、归纳、概括、综合等理性思考, 认识问题内在本质特征。再后, 学生提炼自己思考的结果, 建构提炼语文知识, 形成语文学习的经验。最终, 将之转化为阅读策略, 运用于新的学习实践活动中。本课中关于将军形象的思考正体现了这一过程。

摘要:《一个文官的死》塑造了切尔维亚科夫这一人物形象, 通过这一人物让我们了解了当时的俄国社会, 在讲课过程中, 无疑要重点讲解切尔维亚科夫这一人物形象, 进而把握主题。但在教学实践中, 我发现通过分析将军这一人物形象更容易理解这篇小说的主题, 本文从将军的角度展开思考, 引导学生更深刻的理解小说的内涵。

关键词:《一个文官的死》,人物形象,内涵

参考文献

[1] 陈佳民, 柯汉琳.短篇小说欣赏[M].广东教育出版社, 2005.[1]陈佳民, 柯汉琳.短篇小说欣赏[M].广东教育出版社, 2005.

[2] 陈佳民, 柯汉琳.短篇小说欣赏教学用书[M].广东教育出版社, 20050.[2]陈佳民, 柯汉琳.短篇小说欣赏教学用书[M].广东教育出版社, 20050.

上一篇:如何发挥幼儿园区域活动的有效性下一篇:浅谈交际法教学在听力课堂上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