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教学情境的科学教学论文

2022-04-27

小学科学是一门以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启蒙课程,主要以探究活动为主,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出发,通过学生动手动脑等实践活动进行学习。但由于种种原因,小学科学课的效果并不理想,教学质量整体低下。因此,提高小学科学的教学质量是关键所在。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关于教学情境的科学教学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关于教学情境的科学教学论文 篇1:

关于情境教学法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摘要】孩子是祖国的花朵,他们承载着祖国的明天。科学的发展引领着社会的进步,小学科学课也变得越来越重要,小学科学课教师应该应用生动有趣的方法教授学生小学科学知识,让学生更好地接受知识。本文简单讲述情境教学法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情境教学法;科学课堂;小学科学

文献标识码:A

A Study on the Application of Situational Teaching Method in Primary SchoolScience Classroom Teaching

(Fourth Experimental Primary School. Jimo District, Qingdao City, Shandong Province,China) WANGChengguang

一、情境教學法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应用的重要性

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情境教学更符合其教学理念。情境教学在情境中学习,能更好地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启发小学生自发的思考,在情境中追寻答案,在情境中解决问题。素质教育的不断发展,教师的职业素养也越来越高,不再是填鸭式、灌输式的教学,情境教学法使用得越来越多,情境教学法的使用效果也是显而易见的,学习效果更好,教师教学也更加轻松。教师能更好地挖掘学生的潜能,学生也就能更好地发挥自身的优势。因材施教也能更好实施,学生在轻松的情境中,减轻了学习的负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感觉到学习科学的乐趣,树立正确的科学观,能真正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情境学习法,不仅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也能提升教师的教学质量。两全其美,对学生、对教师、对社会都是有所帮助的教学方法。

二、现在小学科学课堂的教学模式分析

科学在不断发展进步,但固有的模式还是很难改变,也许是教学条件限制了教学方法,也许是外在因素限制了授课方式,也许只是习惯了原有的教学模式不愿意改变。在现在的小学课堂,还是教师讲课为主,本应该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现在教师是课堂的中心,学生学习知识特别被动,知识的正确性都由教师说了算,教师就是正确与否的权威,学生不主动不参与,变成了知识的载体,使学生的思维也更加固化,缺少创新,也没有良好的学习效果。教师在前面讲,学生不知道接受了多少,师生互动极少,教师不能很好地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不知道学生知识掌握多少,教师看到的只有最后的卷面成绩。本来需要学生参与的科学课也变成了念课本,学生缺少激情,没有热情,学习也变得枯燥乏味。小学只是学习的开始,不能让小学生没有热情、激情,失去学习的兴趣。应该给予学生更好的教学方法,解放学生的思维,创造出创新性学习人才,对学习充满热情,热爱学习,热爱探索。锻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让学生有更好的适应能力,以后成为对国家有用的人才。

三、情境教学法的原则

情境教学法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习,所以第一个就是轻松愉悦体验性原则,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开心快乐地学习,操作性较强。第二个原则是统一原则,让学生的无意识学习和有意识相统一,情感和理智相统一,让每一个动作和意识都变成一种学习。教师应该积极调动学生的兴趣、欲望、动机。让学生压力与轻松并存。第三个原则就是自主性原则,情境教学法学生是主体,教师与学生互相尊重、互相信任、互相理解,有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提高教学水平,学生提高学习成绩,师生共同进步。

四、情境教学法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一)创设实验小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的人生刚刚开始,对一切充满好奇,这就是他们的求知欲。教师就应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让他们追寻自己的心,努力学习、努力探索。对学习产生兴趣。在生动有趣的情境中,探索他们未知的世界,敲开他们心中向往的大门。不断开阔眼界,拥有一颗想要追寻知识的心。科学探索妙不可言,有向往才能努力去追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一起参与学习。例如在小学科学课第五单元的《空中彩桥》,讲述了一系列光的知识,如《七彩阳光》就是光的色散实验,简单的介绍只会让学生强行记住一时,实验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教师带着学生做实验,一盆水、一面镜子、阳光,镜子放在水里露一半,在阳光下改变镜子的位置和角度,学生通过做实验,对知识的掌握更加牢靠,记忆更加深刻。还有《彩虹的秘密》模拟彩虹形成实验,《飞旋的陀螺》色光的混合、三原色,《声音的秘密》里面《声音的产生》,都是体验式、探究式、发现式的学习,实验小课堂让学生更感兴趣,启发学生对科学的探索欲望,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

科学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小学科学简单在于实验结果一目了然,实验过程却很神奇,既满足学生的好奇,又引发小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小学生刚刚进入学习状态,对学习是一知半解的,迷茫的,从出生到现在更多了解的是生活,把学習和生活联系到一起,用生活中的已知解决学习中的问题,让学生对学习增强了信心,创设与生活有关的情境,让科学学习也变得简单些,让学生都能走进科学。如《动物王国》里面的学习很多概念的问题,概念是生硬的,小学生理解都是难题,何况背下来。如昆虫、爬行动物、鸟、两柄动物、哺乳动物、鱼。这些需要知道他们的特征,小学生对于这些的认知一定是不全面的、零散的。教师应该组织学生观察这些动物,归纳总结,概括动物的共同特征,学生更加了解了动物,教师也达到了教学目的。贴近生活,课堂气氛也不再枯燥乏味,学生也能增加知识量,把科学运用于生活。

(二)采用多媒体教学,让学生投入科学的世界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多媒体教学越来越普遍,多媒体设备也变成了班级必备设备。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很多方便,很多知识以视频的形式让学生一目了然,更容易理解,也更容易接受。如:学习《生命从哪里来》认识花的构造,果实从哪里来的,我们可以通过多媒体动态图片结合实际的花了解花的构造,果实的形成时间很长,可以通过视频的形式,让小学生了解花到果实的变化过程,知道花的哪部分变成了果实,果实中的哪部分是原来花的什么形态,学生不仅会很喜欢,还会感觉到很神奇,大自然的力量是伟大的。了解植物的生命从哪里来,还要了解动物从哪里来,我们从哪里来?视频生动形象地演示精子与卵子的结合,形成受精卵,慢慢长大,从妈妈的肚子里出来,变成现在的我们。生命很神奇,科学也更值得我们去探索,多媒体教学能创设更好的教学环境与教学氛围,让学生投入科学的世界。

五、结语

在不断摸索中进步,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让教师更好地教好科学。本文探究情境教学法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描述了情境教学法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应用的重要性和现代小学科学教学的现状,阐述了情境教学法的几种应用方法,希望对小学科学的教学有所帮助,让教师培养出更多优秀有思想有抱负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高云玲.情境教学法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探究[J].学周刊,2018(26).

(责任编辑 范娱艳)

作者:王成广

关于教学情境的科学教学论文 篇2:

关于小学科学情境教学的研究

小学科学是一门以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启蒙课程,主要以探究活动为主,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出发,通过学生动手动脑等实践活动进行学习。但由于种种原因,小学科学课的效果并不理想,教学质量整体低下。因此,提高小学科学的教学质量是关键所在。情境教学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与学生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地创设最优化的教学环境,从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并能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讨论、表达等能力。培养小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一、国外文献综述

国外对小学科学的研究

1.美国对小学科学的研究

(1)贴近学生生活

在科学学习中,不仅教材要贴近学生的生活,教师在小学科学课上所运用的一些手段也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产生“生活处处有科学”的意识,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注重智力的发展

美国小学科学特别注重教学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智力,教师让学生参与到自己设计的活动中,在这个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智力。

(3)教学方法以探究为主

探究活动主要是通过教师设疑等方式,调动学生的探究兴趣,进行猜想,通过与同伴的合作进行检验猜想,进而得出结论,与同伴交流经验。

2.英国对小学科学的研究

英国的小学科学教学历史悠久,在英国的基础教育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英国对科学的要求如下:

(1)科学是义务教育阶段国家课程中的三门核心课程之一。各地方教育部门的科学教研员根据课程标准制定具体的课程计划。学校教师依据课程标准和课程计划进行备课和教学,教师和学生一般都不使用教科书。

(2)强调在教学过程中进行评价,以评促学,以评促教,使评价与教学合二为一,从而有效地提高教学質量。英国的资格与课程机构近年来大力推动学习性评价政策,对英国小学科学课程与教学改革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3)大力倡导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方式。在英国国家科学课程标准中,每一个阶段的科学课程标准的第一部分都是针对科学探究进行的规定。

3.小学科学教育的特点

(1)科学教育对象的普及性

许多国家认为,要对所有儿童进行科学教育,为了实现基础教育机会的均等,消除科学教育的差异,以形成全民的科学教育。

(2)科学教育方法的指导性

指导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强调个性化。日本专家认为面向21世纪 , 想要灵活适应社会的变化,应该具备科学技术等素质能力,即“创造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而核心特征是其创造能力,这是科学教育的根本着眼点和着力点。二是强调操作化;所谓操作化就是在操作中才能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真正做到心灵手巧。

(3)科学教育的途径的社会性

进行科学教育不只是在学校,也应在社会,整个社会都应承担起科学教育的职能。许多发达国家的小学组织儿童走出校门,走向社会,从现代企业中接受新的科技信息,把社会作为科学知识学习的基地。

(4)科学教育时限的终身性

现代社会的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要求一个人一辈子都要接受科学教育,活到老,学到老,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

二、国内文献综述

从国外的文献中可以看出国外的很多国家对科学特别重视,将科学列为主科。虽然近几年来我国开始重视科学,将科学列为考试科目,但是在教师的心中还是比不上语数外。近几年我国的许多学者也对小学科学进行了研究。

1.国内对小学科学的研究

随着我国科技的日益进步,培养和造就创新人才、科学技术人才,就必须重视和加强科学教育。从2017年9月开始,要求小学科学课从一年级开始就要进行学习,从中可以看出,我国对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尤为重视。

(1)小学科学教学设计研究

从文献中可以看出我国小学科学教学设计研究主要集中在对教学设计本身的研究,即对教学设计的过程、特点和原则的研究;基于一定理论视角的小学科学教学设计研究。这一部分的基本研究思路是在某教学设计理论或者某一理念的理论框架下对科学课程进行设计,选择一个单元或者一节课进行教学设计,在教学中去检测其教学设计是否有效;对小学科学教学中某一具体内容或者某一具体教学任务进行教学设计研究;对我国小学科学教学设计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

(2)小学科学课程实施研究

从文献中可以看出我国小学科学课程实施现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和行为、教学方式、课堂实施的初步成效等方面。学者们对科学课程现状的调查都是基于案例、学校的突出特点进行深入的分析,每个学者都有自己的着重点来对课程实施进行研究。总的来说大体是从教师、学生两大主体入手,强调科学课程的地位。

(3)小学科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教师重视基础知识,轻视思维与技能的培养。应试教育背景下中国的课堂教学更为重视基础知识的传授,尽管课标中已经对其进行了规定,但教育资源、评价方式等多方面的原因,小学科学课程的实际教学目标仍然是重视基础知识,而忽视思维与技能的训练。因此,要想上好科学课除了硬件设施,教师还要注重教学的方法,情境教学是解决小学科学教学存在问题的有效途径。

2.国内情境教学的发展

在三千多年前,情境教学就已经存在了,教育家孔子就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思想,他的理念是当遇到问题时,首先让学生自己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当学生仍不能解决问题时,教师再参与进来,加以指导,孔子这种教学方法称为启发式教学.

南朝梁代的文学理论家刘勰,在其著作《文心雕龙》中提出了有关“情”“境”的论述,他提到“情以物迁,辞以情发”,并且解释了“物”“情”“辞”三者的关系,即“以物激情,以情发辞,以辞促思。人的情绪是随着身边的事物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的。”

贾谊提出要关注环境对人的作用。贾谊认为影响一个人变化的除了自身之外,环境也是一个重要因素。环境所指的就是教师创设的情境,所创设的情境的不同产生的效果也不同。

我国近代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师从杜威,受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体系的影响,结合中国教育实践,创立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为中心的生活教育理论。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从效用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

我国的情境教学是由儿童教育家、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李吉林首次提出来的,李吉林老师在1978年开始情境教学的实践探索与研究,近几十年来,在许多领域都有非常突出的贡献,丰富和发展了我国当代教育教学的理论和教育改革实践。李吉林老师根据儿童学习汉语言的特点,借鉴外国外语教学中的情景教学,又从我国古代刘勰的《文心雕龙》以及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中汲取了丰富的营养,探索、建构了我们民族的“情景交融”为主要特色的教学模式——情境教育。

(1)情境教学原则的研究

李吉林老师从形式上、内容上、方法上提出形式上的新异性、内容上的实践性、方法上的启发性三原则。崔金赋指出情境教学应坚持三个原则,即意识的协调性原则、师生间的互信原则、快乐参与的自主性原则和智力同非智力因素的协调性原则。

(2)情境教学策略的研究

冯卫东和王亦晴(2010)编写的《情境教学策略》中,从三个维度列出了12种教学策略。第一维度的依据是情境教学意蕴的“深度”,分为链接“真”的生活策略、熔铸“情”的力量策略、牵手“美”的艺术策略、激活“思”的潜能策略;第二维度着眼于情境教学所涉范围的“广度”,分为文化识字教学策略、情智相谐阅读教学策略、情思互动作文教学策略、元素重构整体教学策略;第三维度着眼于情境教学教育思想的“高度”,分为主体共生策略、综合学习策略、有机生成策略、“执两用中”策略。

(3)情境教学的意义与价值

叶澜教授(1999)认为从学生方面来说一堂好课应该是有一定意义的,在这个过程中,对于学生来说,既能够学习到知识,又能够锻炼能力。李吉林老师从情境教学中体会到在创设有意义的或者富有美感的情境中,孩子的想象、思维在情感的驱动下积极展开,进而激起其动机,达到“不容自遏地说”的“情动而辞发”的境界。2009年, 郝京华老师在《课程·教材·教法》上發表了《情境教育三部曲的认识论意义》,其中提到了情境教育的价值不仅仅只在语文学科,它具有认识论意义。

(4)情境教学应用研究

笔者通过对情境教学文献资料的检索,发现情境教学已经被逐步应用到各个学科当中了,并且有许多学者根据不同的学科特点,将情境教学应用其中,并对其进行了研究。例如,王春妮(2017)硕士毕业论文《小学数学情境教学的有效性研究》研究了情境教学在数学教学中意义。杨小会(2017)的硕士论文《“情境教学”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的实践研究》通过对同课异课的对比,证明了情境教学可以提高教学效率。

三、启示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国外对于小学科学课的重视,正是由于国外对小学科学抓得好,所以,国外的小学生才养成了良好的习惯,他们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国外的教师上科学课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为目的,教师不会告诉学生答案,而是引导学生,要他们自己发现生活中的问题,并且自己找到答案,给出合理的解释,而我国的小学生缺乏的正是这种探索精神,这种探索精神正是从小学科学课程当中得以培养的。

【作者单位:渤海大学教育与体育学院  辽宁】

作者:王维

关于教学情境的科学教学论文 篇3:

关于科学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

摘 要: 科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就是使知识目标问题化,使学生在课堂中体验探究。创设有意义的问题情境,对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促进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和创新意识都具有很重要的意义。本文结合教学实践提出了创设问题情境的几种方法,同时指出了在创设问题情境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和原则。

关键词: 科学教学 问题情境 创设方法 注意问题

问题情境,就是在教材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创设一种“不协调”,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只有重视问题情境的创设,学生的思维才会被激活,对新知识的探索才会积极,才会在科学问题的探究和独立思考中有新发现。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深入分析、钻研教材,努力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以问题为线索,组织和调控课堂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设问题情境,既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提高能力,更有利于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健康发展。下面我结合教学实际谈问题情境创设的几种方法和注意事项。

一、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

1.创设趣味性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内在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对自己感兴趣的现象、原理、规律等,总是能主动地、积极地去认识、去探究。而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一定的场合下产生的,所以创设有趣味性的问题情境,能够使学生产生并保持激昂的情绪,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使他们马上能进入探究者的角色。

[案例1]在学习八年级下册《磁生电》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引入:用已拆下的玩具汽车的电动机、小风扇、小灯泡等器材组成一个演示装置,问同学们:“你能使小灯泡亮起来吗?”学生感到好奇:“没有电源怎么能使其亮起来呢?”于是我就让一个身材高大男生上台吹动小风扇,小灯泡“意外地”亮了起来。再问:“没有电源也会使灯泡发光吗?”“真的没有电源吗?”再让学生分析、讨论,在兴奋、激动中激起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探究欲。

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科学教学中利用实验这一有利因素,教师可以创设许多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一方面从实验中可以得出概念、规律,另一方面可以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有效的课堂教学中来。

2.创设渐进性的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人类认识事物的过程是一个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的过程。对于那些具有一定深度和难度的科学知识,教师可以根据学生认知心理的特点,创设渐进性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由浅入深,自现象由本质,一步步地进入深入的思考和探究。这样,既降低了问题的难度,又锻炼了学生思维的质和量,拓展了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还使学生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案例2]在复习课中,探究盐酸、碳酸钠、氢氧化钙三者混合废液成分时,如果直接让学生猜想,其结果是可想而知的——大多数同学猜想结果一定是无序的。于是我先问:“盐酸与碳酸钠溶液混合后的溶液可能有哪些溶质?分小组讨论回答。”这一猜想对初三同学而言还是比较简单的,于是根据学生的猜想的结果又问:“若在它们反应的混合液中加入一定量的石灰水,发现出现浑浊现象,那么,哪种猜想结果得到了证实?”答:“氯化钠与碳酸钠!”再问:“加入石灰水后的混合液中除水外,又有哪些物质呢?”一步紧扣一步的探究,既降低了学生思维台阶,又增进了学生探究能力。

由于问题常常不是孤立单一的,而是具有一定的梯度,这就需要注意问题之间的排列要有层次感,提问环环相扣,对教师所创设的问题,应当由易入难,逐步深入。通过这一系列层层阶梯式的问题提问,使学生真正理解实验原理。在充分思考了实验方案的科学性和可行性之后,学生就可以水到渠成地掌握知识点,可以设计出实验步骤。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获得的知识不易忘记,过一段时间即使部分忘了,还可以自己推理出来。这种渐进性的问题讨论,对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3.创设矛盾性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的知识建构。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学习新知识之前,头脑中并不是一片空白,而是具有形形色色的知识与经验,但原有的知识结构并不一定是清晰的。教师可以利用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的含糊点、易错点,创设矛盾性情境。学生的学习错误是一种宝贵的教学资源,学生对自己所犯的错误,尤其是一些凭经验想当然的错误,事后一旦发现结论与事实相悖,就会迫切地重新建构自己的知识,从而极大地激发了“学习的内驱力”和探究新知的积极性。因此,教师要善于挖掘学生思维中的错误点,寻找学生知识建构的支点,创设能激发认知冲突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建构。

[案例3]在八年级科学光合作用一节中,我们知道了二氧化碳的一条化学性质:通常情况下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我引导学生做了“二氧化碳使蜡烛火焰自下而上熄灭”实验,学生很容易地得出了上述的结论。此时我又拿出了一根镁条,问镁条能不能在二氧化碳中燃烧,同学们齐口回答:不会。但实验结果表明:镁条在二氧化碳中燃烧了起来。学生对这一现象非常困惑:镁条怎么会在二氧化碳中燃烧呢?此时我及时抓住机会提问:“是不是前面的结论错了?”而后又启发学生思考:镁条能在二氧化碳中燃烧说明了什么?这与前面讲的燃烧条件之一,可燃物要与氧气充分接触,而镁条在二氧化碳中燃烧是在无氧环境中进行的,前后内容是否矛盾?通过分析,学生终于得出结论:前面讲的燃烧是指通常的燃烧,要有氧参加。这种燃烧的定义狭窄,教师和学生及时总结出燃烧更宽泛的定义:燃烧是指任何发光发热的剧烈化学反应。

教师可通过创设矛盾性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先“碰壁”,再引起认知上的冲突,当学生的认知产生不平衡时,会情不自禁地产生一种紧张的“内驱力”,自觉解决冲突的任务,从而达到认知新的平衡,这样掌握的知识是牢固的、灵动的。

4.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境,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科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科学,科学就在我们身边。在科学教学中教师通过创设学生感兴趣的生活化的问题情境,进行设疑、引思、探究,可使学生对科学的亲切感油然而生。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在科学中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境,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科学问题,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关心生活、关心自然,在生活中不断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案例4]在《动物的食物与摄食》一节中,我通过展示姚明和刘翔在运动场中奔跑的情境问:“姚明、刘翔在奔跑时需要消耗能量,这些能量是从哪里来的呢?”引入新课,学生自然联系从食物中来,再展示常见食物图片,问:“这些食物中含有哪些物质?”……

我就这样从生活例子入手,一步步创设情境,用学生熟悉的视频动画来激发其学习的热情,从而促使学生开展积极的联想和思考。学生通过分组讨论,共同交流、分析、归纳,完成预定的学习目标,并通过探究了解科学研究的方法与科学思想,进一步提升了科学素养。

二、创设问题情境应注意的问题

科学教学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有很多,无论创设什么样的情境,都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背景知识出发,要合乎学生心理、生理和认知特点,不要过难过深,须给学生留下一定的思考空间和想象空间,并且要注意面向全体学生的学习水平。在创设问题情境时必须做到科学、适度,因内容而异,因学生的不同而不同。具体地说,应注意以下几点:

1.创设的问题要体现针对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创设的问题情境要有针对性,如果问题提得过于笼统,情境没有反映问题的实质,学生就会觉得一片茫然,无所适从,这样的问题只会降低教学效率。同时,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应具有科学性,应防止为了说明问题而导致创设的情境违反科学性。

2.创设的问题要体现适度性和探索性的统一。

所谓适度性,是指教师提出的问题有一定的难度和广度,但仍可以让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也就是说,教师要让学生经过思考、努力、合作、交流就可以把问题解决。用这样的问题让学生去探究,更能激发他们探究、解决问题的积极性。问题过于简单不能激起学生的探究兴趣,问题过难就会使学生感到力不从心,可能会失去继续探究的兴趣。学习能力的发展是在一定能力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教学应当走进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找准学生的认知水平,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将学生的探索潜能尽可能最大化。

3.创设的问题要体现发散性和延续性的统一。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没有疑问就没有思维,学生的思维往往是由问题开始的。但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不是学生用“是,不是”、“对,不对”就能回答解决的。要留有空间和时间,让学生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未得,口须言而不能”的境界,处于思维活动状态(即具有一定的发散性)。同时一个好的问题情境的创设,能够持续不断地驱动学生进行层层深入的探索,而不是在课堂上的某一环节闪亮一下。

4.创设的问题要体现真实性和新颖性的统一。

创设的问题对学生来说应具有实际意义,是真实的或接近真实的,而不只是虚构的问题,创设的问题最理想的是从国内外重大新闻事件中提取,从学生所关心的时事问题出发,从新闻的生活场景中抽取出学习的任务,这样的问题情境更能引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当然要避免为了新颖性而违反了真实性,这反而违反科学性原则,对学生进一步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创设科学教学中的问题情境,教师应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指导学生自己解决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科学老师应认真分析教材,关注生活问题,努力创设各种有意义的问题情境,努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积极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不断尝试用他们的发现问题来创设情境,从而真正使课堂成为高效的课堂,成为学生的乐园。

参考文献:

[1]张金河.情感——科学学科有效性教学的抓手.中学理科,2008,(6).

[2]吴菁华.如何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中学教学参考,2009,(4).

[3]袁振国.教育新理念.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3.

[4]高慎英刘良华.有效教学论.广东教育出版社,2005.1.

[5]辛自强.问题解决与知识建构.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2.

[6]何灿华.从科学知识迈向科学素养.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9.

作者:金卫国

上一篇:互动式教学大学声乐教学论文下一篇:食品过程性考核课程设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