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学生能力的科学教学论文

2022-04-27

摘要:小学科学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一门极其重要的课程,因为这是在他们心智、头脑还不成熟时对其观察能力的启蒙。同时,一个人的观察能力对其工作学习都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是一个人综合能力的体现。因此小学科学教师的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需要进行深度的思考,通过小学科学这门课程,让学生的观察能力得到很好的啟蒙、锻炼和提升。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关于学生能力的科学教学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关于学生能力的科学教学论文 篇1:

澳大利亚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研究报告的经验与启示

摘要:就业能力的培养和研究在全世界掀起热潮,有些国家甚至把国民的就业能力作为衡量本国国际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指标之一。澳大利亚在全国范围内大力推广就业能力框架,并为培养和评估就业能力出版了系统的指导手册。澳大利亚的经验为我国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就业能力的培养要政府、高校及企业三方配合;就业能力的培养目标要与人才培养目标相结合;就业能力的培养过程要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就业能力的评估方法要与课程考试相结合。

关键词:澳大利亚;大学生;就业能力;关键能力;经验与启示

研究背景

(一)实现大学生成功就业的需要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和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各国政府纷纷采取各种措施拓展就业渠道,加大就业指导力度。1998年欧盟《就业指导方针》指出,欧洲就业策略的第一要素就是“提高就业能力”,以改善劳动力的供给状况。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从1997年的《从终身教育到维持可就业能力》到2007年的《2007就业展望》,一直呼吁各成员国大力提高国民的就业能力,以面对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和就业环境。

澳大利亚在就业能力研究方面处于国际领先水平。2002年的报告《未来所需的就业能力》提出了澳大利亚全国统一的就业能力框架,报告明确提出该框架要用在各个教育层次——从中小学到高等教育:学校教师和培训者要将其作为教学和培训指南;求职者要据此进行可就业能力自我评价;已就业者要以其为依据开发自身职业生涯潜力;招聘者和人力资源专家要以其作为考查应聘者能力的依据。在之后的几年间,澳大利亚又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大力推广国家就业能力框架。

曾湘泉教授在2009年2月4日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我国大学生就业困难的主要根源不在于就业岗位缺乏,而在于就业能力缺乏。高校要重视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需开发出“大学生就业能力模型”和“大学生就业能力标准与评价方法”等基本工具,以培养我国大学生的就业能力。

因此,研究和借鉴澳大利亚就业能力框架及其培养和评估策略,对构建我国大学生就业能力框架,加快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促进大学生成功就业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二)提高我国综合国力的需要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的来临,各国面临着激烈的国际竞争和新技术革命的挑战。在1996年的第三次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李岚清指出:“当今世界日趋激烈的经济竞争和综合国力的较量,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

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和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主要取决于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我国要在21世纪保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目标,必须培养大量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早在20世纪90年代,一些发达国家如德国、澳大利亚、英国、美国等先后提出要培养大学生的“关键能力”①以应对未来职业岗位变换和技术革新等挑战。随后欧盟的一些国家经过实践和改革,在“关键能力”的基础上提出了培养“就业能力”的目标。目前,世界上已经有17个国家把提高国民就业能力放在国家政策关注点的首位,将就业能力作为国家战略加以重视。一些国家甚至将国民就业能力作为继GDP之后另一项衡量本国综合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指标。

因此,研究澳大利亚就业能力框架,借鉴其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先进经验,是知识经济时代我国创建创新型社会、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同时,研究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框架也是各高等院校提高办学质量的需要,是我国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

(三)创建终身学习型社会的需要

2008年6月,第一届“终身学习国际研讨会”在加拿大渥太华举行,这标志着终身学习已成为一个国际化的热门话题。

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需要创建终身学习型社会以应对全球化挑战,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大国。对大学生进行就业能力培养能大大促进我国创建终身学习型社会的进程。

为了适应瞬息万变的社会,一次性学习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生存和生活的需要。培养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就是培养他们的跨岗位就业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就业能力有助于大学生在将来的生活中自我学习、自我成长,并有助于他们从容应对职业岗位变换和技术革新等挑战。

因此,研究大学生就业能力框架是大学生个人职业发展的需要,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也是我国创建终身学习型社会的需要。

研究现状

(一)就业能力内涵分析

关于“就业能力”的定义,目前还没有统一的说法。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就业能力作为欧洲共同体使用的术语,被定义为“实现就业的能力”。国际劳工组织(IL0)指出:就业能力是个体获得和保持工作、在工作中进步以及应对工作生活中出现的变化的能力。英国的Hillage & Pollard将就业能力定义为获得最初就业机会、维持就业和必要时获得新的就业机会所需要的能力。英国的就业能力研究专家Lee Harvey认为,就业能力就是个人的潜能,通常表现为学生能够获得和保持工作的能力。英国学者Peter T Knight & Mant zYorke提出了可雇佣性构成的USEM 理论,并建立了由USEM构成的可雇佣性模型。在这一模型中,可雇佣性由学科理解力、技能、自我效能感及元认知能力组成。

我国学者目前对于“就业能力”的内涵有不同的观点。刘清亮等人认为,大学生就业能力在内容上包括分析判断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工作态度三个方面,涵盖16 条能力素质。分析判断能力包括分析能力、市场敏感度、创造力、清晰的目的性、学习能力和结构化的思维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包括领导力、沟通影响力、团队合作能力及客户服务能力;工作态度包括开拓能力、诚信正直、职业化的行为、高效的工作能力、计划与自我管理能力、充满工作激情等。崔影慧等人归纳出了就业能力包括以下四个层次的内容:人格品质、知识、技能、应聘能力。曾湘泉则认为“大学生就业能力就其本质而言,就是找到工作、保持工作与转换工作的能力”。

澳大利亚教育研究委员会(ACER)认为,就业能力“不仅是获得工作的能力,还包括在企业中为取得进步而发挥自己的潜能,为企业的战略目标作出贡献”。就业能力不包括专业能力,是指有助于个人有效地、成功地开展工作的能力。就业能力在澳大利亚又被称为通用能力、关键能力、可转移能力等。这是因为澳大利亚的就业能力是在迈耶委员会(Mayer Committee:1992)提出的包含在“培训包”②能力单元内的七项关键能力③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是比关键能力范围更广的、有助于高效工作的通用能力。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就业能力的培养和研究在全世界掀起热潮,各国对就业能力赋予了各具特色的内涵,对就业能力框架、培养和评估策略各方面都进行了系统研究。

从2005年1月在伯明翰举行的主题为“提高学生就业能力:高等教育与劳动力培养”的第九届高等教育质量国际研讨会上交流的3个论文主题来看,现阶段就业能力研究的主要方向是:如何与相关课程或领域结合提高就业能力、就业能力的教学方法和评估策略及如何在工作中培养就业能力等。

国内很多学者对就业能力进行了广泛的研究,相关的论文有70多篇。绝大多数文章侧重于探讨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内涵、意义、现状、存在问题、对策及培养就业能力的各种具体方法,如案例教学、社会实践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素质教育、社会服务、培养企业家精神及结合专业课程等,而关于就业能力评估策略的研究几乎没有。

到目前为止,国内还没有专门研究澳大利亚就业能力培养方面的论文,只有三篇论文专门研究国外就业能力的培养和启示:肖云和杜毅在“关于重庆地区大学生就业现状”的问卷调查和借鉴英国政府有关就业能力政策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政府在大学生就业能力建设方面应承担的责任;杨伟国和王飞通过分析美国、日本、英国和加拿大等国的就业促进政策提出了对我国制定就业政策的建议;高嘉勇等人则通过分析美国高校的课程设置在就业能力培养方面的优势指出了我国高校课程改革的方向。

总之,世界各国对就业能力培养的研究十分重视,并已有深入的研究,澳大利亚对其就业能力框架及其培养和评估策略有系统、全面的论述,学习和借鉴其经验,有助于构建我国特有的就业能力框架,为我国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和创建终身学习型社会做出贡献。

澳大利亚就业能力框架

澳大利亚教育科学训练部委托澳大利亚商管会和商务委员会等组织经过大量的社会调查,在2002年发布了白皮书——《未来所需的就业能力》,其中提出了全国统一的“就业能力框架”,主要包括13项个人品质和8种就业能力。

(一)个人品质

个人品质是指个人在培养8种就业能力的过程中应形成的态度和特质,这是澳大利亚就业能力框架与原先的关键能力最大的差异,包括忠诚、奉献、诚信、热诚、可靠性、个人展示、常识、积极的自尊、幽默感、平衡工作和家庭生活的态度、处理压力的能力、激励及适应性。

(二)就业能力

就业能力框架将原先“培训包”中的7项关键能力加以整合,拓展成8项就业能力。

沟通能力沟通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建立员工与顾客之间的和谐关系,具体包括:能倾听和理解;能迅速清楚地发言;能阅读和解释文件;能有效应用算术能力;能分享信息,自信果断;能根据听众需要写作,感性思维,谈判时反应灵敏;能有效说服别人;能建立和利用人际网络。

团队合作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建立工作关系,具体包括:能作为个人和团队成员开展工作;能在不同的状况下进行团队合作;能与不同年龄、性别、种族、宗教和政治信仰的人一起工作;能辅导、指导他人和给予反馈;能懂得如何作为组织的一员进行角色定位;能识别团队成员的优势。

问题解决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有助于成果的产出,具体包括:能改善现状;能解决团队中存在的问题;能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显示独立性和主动性;能解决客户对复杂项目问题的忧虑;能利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包括预算和财务管理;能验证假设、并把数据和情况的背景考虑进去。

创新与创业能力创新与创业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创出新的成果,具体包括:能适应新环境——包括改变工作条件;能识别别人不易察觉的机会,富有创造力;能生成多种选择项并将想法付诸行动。

规划与组织能力规划与组织能力的培养有助于进行长期和短期的战略规划,具体包括:能管理时间和决定优先顺序;能收集、分析和组织信息;能识别意外状况;能实施应急计划,足智多谋;能根据任务分配人员和其他资源;能调整资源配置以应对意外状况;能参与持续改进和计划进程;能生成带有前瞻性计划的愿景。

自我管理能力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员工的自我满足和成长,具体包括:能评估和监控自我表现;能负起责任,对自己的愿景和目标充分理解并有信心;能清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愿景。

学习能力学习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员工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具体包括:能利用各种媒介学习;能将学习能力应用于技术问题和业务运营;能接受新观念和变化;能在工作场所对学习社群做出贡献。

技术能力技术能力的培养有助于有效执行任务,具体包括:拥有一定的基本技术能力,应用技术时具备职业健康和安全知识;拥有适当的体力;能操作设备;能用技术整理资料;能把技能作为一种管理工具。

澳大利亚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与评估

澳大利亚就业能力的培养一般分为四个层次:一是中小学生的就业能力(通常称为通用能力或基本能力)培养;二是注册培训机构(RTOs)④对参加职业教育培训的学生进行的就业能力(原为关键能力,自2002年来改为就业能力)培养;三是大学对大学生进行的就业能力(通常称为毕业生关键能力)培养;四是企业对员工进行的就业能力培养。

(一) 澳大利亚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策略

澳大利亚全国通用的就业能力框架一般用于职业教育培训和企业对员工的培训,而各所大学对就业能力(毕业生关键能力)有不同的界定和各自的培养策略。下面主要从职业教育培训方面简要地阐述就业能力培养策略。注册培训机构的就业能力培养策略的含义很广,包括师资、设备、教材、教学方法和手段等等,笔者只从狭义的角度将培养策略分为教学策略和学习策略。

教学策略澳大利亚就业能力的培养和评估与“培训包”密不可分,“培训包”的每个能力单元都包含能力标准、资格框架和评估指南,同时结合了就业能力。因而,教师或评估人员在进行就业能力培训和评估之前,先要解读“培训包”中每个能力单元所包含的就业能力,即了解能力单元中描述的与特定场景相关的进行就业能力培训和评估的信息,包括提供以下包含在能力单元中的相关场景的细节信息:就业能力的类别和在工作活动中的应用;做好这些活动的指标;由雇主和工人提出的要求达到的工作能力及用于能力评估的标准。为开发出有效的、可靠的教学和评估方法,要求培训教师和评估人员拓展解读能力单元和就业能力的概念,并理解就业能力与能力单元相结合、就业能力与能力维度之间的关系及能力单元之间的联系。其中,教师在教学时选择的活动对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有直接的影响,特定的活动培养和评估特定的就业能力。例如,让学生进行小组活动意味着在一定程度上他们必须展示团队合作能力和交流能力来完成任务,当然还包括其他一些能力的训练。如表1所示就是帮助培养与评估就业能力的相关策略和活动:

学习策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使用一定的学习策略非常重要,这有助于他们更高效、更主动地参与活动,并获得预期目标。下面是四项常用的学习策略:(1)自主性学习。鼓励学习者积极参与学习过程,强调自我管理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2)体验式学习。强调“学会做事”和“在做中学”,“模拟环境”能为展示和发展各种就业能力提供平台,尤其是为应用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计划组织的能力创造机会;(3)合作式学习。鼓励学习者互相学习,共同承担学习任务和向其他人学习,以合作学习为导向的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4)反思性学习。有助于培养解决问题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

(二)澳大利亚大学生就业能力的评估策略

就业能力整体评估法澳大利亚对学生就业能力的评估不是孤立进行的,有关评估的方法与能力单元里描述的标准、知识和技能有直接的联系。每个能力单元里对采用什么样的活动进行就业能力的评估有比较详细的建议,通常培养和评估就业能力的活动是一致的,如表1所示。由于每个就业能力与其他能力总有重叠的地方,所以最有效的评估方法就是把一系列能力单元放在一起评估,一起收集所有就业能力的证据,通常称为“就业能力整体评估法”。整体评估法不仅能让学生收集更多相关的证据,还能尽量避免重复评估。

就业能力评估实例按照“培训包”能力单元的一般要求,对基本知识的评估可以在岗或不在岗进行,而对实际能力的评估必须在工作场所进行。以“车辆修理培训包”内的一个能力单元(AUR65116A)“判断车辆损毁程度和推荐修理程序”为例。该能力单元的要素(目标)是检查车辆损毁的原因和程度并推荐修理方法,要考核的就业能力主要有解决问题的能力(判断车辆损毁的原因、类型和程度)、沟通能力(与客户或同事沟通并推荐修理方法)及技术能力(写损毁检查报告)等。对基本知识的评估,如业务记录和如何维护、书面交流和报告、个人和设备的安全规范、车辆检查程序和行业标准等,可以不在工作场所进行,但对实际能力的评估,如评估、解释和应用技术信息,评估损毁和推荐适当的修理方案等,必须在修车场所进行。需要收集的证据有:损毁检查报告、车辆检查过程的录像、推荐修理的书面方案或录音等。

讨论与建议

(一)就业能力的培养要政府、高校及企业三方配合

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高校及企业三个层面的共同配合。

政府层面首先,教育部要改革传统的教学评估指标体系和教师职称评定条件,把重心由评估高校或教师的“科研成果”转移到评估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能力上来。我国的高校为何不能进入世界一流?差距在哪里?很多专家认为是由于我们的师资力量或科研成果不足,而笔者认为,根本原因是由于我国的高校教师忙于出“科研成果”,无暇对学生进行创新、创业等就业能力的培养。要从根本上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力和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教育部应高度重视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并将其作为高校教学评估的主要指标。其次,要联合高校和企业专家,在借鉴别国经验和广泛的社会调研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国情,制定全国统一的就业能力框架及相应的培养和评估策略。再次,政府要制定相应的政策,支持高校进行教学改革与特色培育,如开发特色课程、实施弹性学制及增加课程设置的自由度等。此外,政府要出台相应的激励政策,让企业参与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参与就业能力标准的制定及培养与评估的全过程。

高校层面高校应从提高学校声誉和保持可持续发展态势出发,高度重视大学生的就业情况及就业能力培养。首先,高校需要经常开展就业能力培养和评估方面的专题研讨会,总结借鉴别国或他校的成功经验,积极探索适合本校实际的就业能力培养模式。其次,必须及早开展相关的就业能力培养与评估方面的师资培训,包括管理层和学生工作者。再次,应根据就业能力培养与评估的要求,及时进行相应的人才培养目标、教学方法及考试方法的改革。高校只有坚持与时俱进,才能掌握发展的先机,满足企业发展的人力资源需求,提升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企业层面企业要在激烈的全球化市场竞争中取得先机,必须经常进行产业科技革新和企业员工在职培训,与高校进行科研创新项目开发和人才培养合作显然是互惠互利的。我国的很多企业尚未形成企业内部培训或人力资源管理的意识和机制,缺乏相应的人力和物力资源,无法参与高校的人才培养过程。因此,政府的政策扶持与企业管理者的观念更新显得尤为重要。

(二)就业能力的培养目标要与人才培养目标相结合

培养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仅靠几堂就业指导课或某一门课程是远远不够的。最有效的方法是将就业能力的培养融入每个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在人才培养目标中明确就业能力培养目标,并将就业能力培养目标细化到每一学期的课程大纲中,不同的学期对同一种就业能力培养应有层次上的不同要求。我院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均有三个模块:知识、能力和素质。其中,能力模块包括三大核心能力:外语应用能力、专业实践能力及综合职业能力(相当于就业能力)。每项能力都有具体目标要求和对应的课程设置。

(三)就业能力的培养要与课堂教学相结合

就业能力的培养方式需要课内外活动相结合,社会实践、社区服务、竞赛和社团等多样化的课外活动均可使学生的就业能力得到锻炼。课堂教学是就业能力培养的主要途径,在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进行就业能力的培养,不但可使就业能力的培养具有有效的载体,而且可使课程培养目标更清晰、培养内容更全面、培养过程更系统。此外,培养就业能力的各种学习策略和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会给传统的大学课堂带来活力与变革,同时有助于学生巩固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

(四)就业能力的评估方法要与课程考试相结合

就业能力的成功培养有赖于有效的评估,评估必须与课程考试相结合,其结果应作为课程成绩的一部分。与传统的终结性评估模式不同,就业能力的评估要结合过程评估与终结性评估。就业能力的评估方式很多,要根据课程目标的要求选择合适的考核方式,具体可参考澳大利亚“培训包”推荐的12种考核方式(包括观测、口试、现场操作、第三者评价、证明书、面谈、自评、提交案例分析报告、工件制作、书面答卷、录像等)。此外,还要结合自我评估与教师评估、团队评估与个体评估、书面评估与口头评估、工作场所考试与模拟现场考试等方式。

结语

总之,澳大利亚完善的就业能力框架与培训指导手册将就业能力的培养与“培训包”内的能力单元紧密结合,为培训和评估人员提供了系统的就业能力培养和评估策略,为澳大利亚培养了大量具有就业能力的高素质劳动者,增强了企业的国际竞争力,较好地满足了澳大利亚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同时也为我国培养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我国要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目标,就要紧跟时代潮流,充分认识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与评估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主动学习和借鉴外国的先进经验,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模式。

注释:

①“关键能力”的概念最先由德国社会教育学家梅腾斯(Mertens)于1974年提出,并很快在世界范围内受到关注。梅腾斯认为关键能力是那些与一定的专业实际技能不直接相关的知识、能力和技能,是在各种不同场合和职责情况下作出判断选择的能力,是适应人的生涯中不可预见的各种变化的能力。

②“培训包”(TP)是一整套全国认证的标准和资格,用来认可和评估人们在工作现场有效工作所需的技能和知识。澳大利亚的“培训包”由国家认证和辅助材料两部分组成,其中国家认证部分包括能力标准、资格框架和评估指南等三项内容,辅助材料包括学习策略、评估材料和专业发展材料等三项非认证内容。

③该报告提出的7项关键能力被称之为“为工作、为教育、为生活的关键能力”。分别为:收集、分析整理思想与信息的能力;交流思想和分享信息的能力;筹划和组织活动的能力;与他人或团队合作的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运用数学概念和方法的能力;运用技术手段的能力。

④注册培训机构是职业教育与培训的办学机构,澳大利亚各州职业教育培训机构必须按照质量培训框架的要求进行注册,然后才能开展“培训包”相关课程的培训与认证,发放资格框架规定的资格证书。

参考文献:

[1]Employability Skills for Future[R].Commonwealth of Australia 2002:46-47,52-53.

[2]曾湘泉.以提升就业能力为核心促进大学生就业[N].中国教育报,2009-02-04:(5).

[3]发达国家重视提高公民可就业能力[N].中国教育报,2009-04-02.

[4]白剑宇,吴春.基于USEM模型的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9):161-163.

[5]刘清亮.大学生就业与就业能力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8,(1):72-73.

[6]崔影慧,等.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对策研究[J].时代经贸,2006,(42).

[7]Murray Judd.Employability Skills[R].Mintrac Conference,2008: 3,9.

[8]肖云,杜毅.大学生就业能力建设:政府责任的视角[J].当代青年研究,2008,(4):38-43.

[9]杨伟国,王飞.大学生就业:国外促进政策及对中国的借鉴[J].中国人口科学,2004,(4):66-71.

[10]高嘉勇,等.美国高校课程设置与大学生就业能力研究[J].河北旅游职业学院学报,2008,(2):65-68.

[11]Employability Skills:From Framework to Practice[R]. Commonwealth of Australia 2006:12,46,48-50,58.

作者简介:

徐中意(1974—),女,浙江绍兴人, 硕士,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比较教育研究和跨文化比较研究。

(本栏责任编辑:王恒)

作者:徐中意

关于学生能力的科学教学论文 篇2:

关于小学科学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观察能力的思考

摘要:小学科学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一门极其重要的课程,因为这是在他们心智、头脑还不成熟时对其观察能力的启蒙。同时,一个人的观察能力对其工作学习都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是一个人综合能力的体现。因此小学科学教师的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需要进行深度的思考,通过小学科学这门课程,让学生的观察能力得到很好的啟蒙、锻炼和提升。

关键词:小学科学;观察能力;提升策略

随着教学改革理念的不断深入,小学科学教学逐渐引起研究学者与教师的重视,科技经济飞速发展,如何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服务于我国科研事业,成为了现阶段人才培养的重点。小学科学的教学是奠定学生对科学理解、认知的重要阶段,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对于启蒙小学生的科研认知具有重要意义。

一、小学科学教学中学生观察能力的提升策略

(一)培养课程学习兴趣

小学阶段的学生好奇心极强,虽然他们很难喜欢像数学那样枯燥乏味的理论知识,但是他们对那些新鲜有趣的事物总是充满着积极和热情,这种正能量的状态会激励他们,让他们对很多事物都充满无穷的探究动力。小学科学教师应该抓住这一特点并进行合理利用,培养学生对科学课程的学习兴趣。

首先,教师需要帮助学生确定观察目标,观察目标不必统一,因为每个学生喜欢的东西是不一样的,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对科学课程的兴趣,走好培养提升其观察能力的第一步。例如,在“植物的一生”这节课上,教师需要做的是在上课之前跟孩子们商量一下,让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并且是能够陪伴自己一起成长的一种植物,然后对自己选定的植物进行培养。其次,教师需要去激发孩子们的主动性,让学生自主地发现自己所喜欢的植物的特点等,并将自己的发现成果展示出来。此时,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表扬与鼓励,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主动地投入到后续的学习中。最后,就像学一门语言一样,分听、说、读、写四步,这里的四步是同时进行的。实践告诉我们,多种感官同时活动的学习方式是最有效的。因此,教师在小学科学课教学中,需要设置听、读、画、看、想、说等步骤,配合多媒体技术,让孩子们在舒服的学习氛围中培养观察力,达到最高效的学习。

(二)结合生活情境

会思考,会结合生活情境进行思考、总结,对一个人的一生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这个工作需要教师运用恰当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引导,这种引导相对数学理论知识的引导来说较为简单,毕竟数学知识较为抽象,反观小学科学就完全不一样了。小学科学接触得最多的就是现实中的事物,教师只需要对学生进行简单的引导即可完成知识的传授。例如,“植物的生长变化”这一章的学习中,教师可以直接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相关视频的展示,也可以让孩子们回家观察自己种植的植物,加深对知识理论的学习。

(三)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相结合

小学生动手能力相对较弱,这与缺乏相关经验有关,所以,全面提升其实验动手能力就显得相当重要了。实验动手能力的提高对小学科学这门课的学习至关重要,能将理论知识进行实践化,加深学生的印象,巩固知识点;而且还极其容易增强孩子们的自信心,为孩子们将来的学习打好坚实的基础。实验固然重要,理论知识也不可偏废,所以最好的学习方法就是将理论知识与实验动手教学相结合。教师在课堂上先教授学生理论知识,在传授理论知识的同时也可以加入现实中的一些情景、话题等,这种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加深学生的理解;然后让学生动手实践,将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起来,教师在此刻也要进行适当的引导工作,让学生通过实验操作进一步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得出科学的实验结果。

(四)课堂的完整性

所谓课堂的完整性,是指除了课上的学习之外,为了巩固所学的知识,还应该在课下业余时间合理安排课程的再学习。这个再学习也可以指理论知识的学习,但主要说的是在现实生活中对理论知识的运用,从而巩固学习、加深印象,同时开拓思维、开发智力。例如,学完“小植物”一章,教师可以在周末组织孩子们去植物园参观,观察植物们的生活环境、成长经历等;在学完“小动物”一章后,可以组织学生去动物园观察小动物们的生活环境、成长状态等。这些都能巩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做到永久记忆以及对知识的灵活运用。

(五)教师应自觉完善教学计划

教师的任务就是教好学生,顺利完成教学大纲中要求完成的任务。小学生接受能力差,这就要求教师要对知识有深刻的理解,能够制订适合学生的学习计划,做到以学生为根本,全方位考虑学生的学习感受、学习状态、接受能力等,这是一个合格的教师所必须做到的。

二、结语

小学科学教学中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不单单对学生小学科学这门课的成绩影响很大,还对他们之后的学习和生活有深远的影响,因此小学科学教师应加强对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的全面综合发展。

参考文献

[1]杨少华,虞召峰.关于小学科学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观察能力的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17,(04):41-41.

[2]缪美娟.关于小学科学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观察能力的思考[J].教育界:基础教育研究,2017,(12):57-58.

[3]刘俊波.关于小学科学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观察能力的思考[J].作文成功之路(中),2017,(10):28-28.

[4]赵明洁.小学科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观察能力[J].小学时代,2014,(08):87-88.

温州市龙港市第一小学

作者:陈静

关于学生能力的科学教学论文 篇3:

关于小学科学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观察能力的思考

【摘 要】

小学科学教学是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基础阶段,也是培养学生以科学的观点对待生活中的事物。然而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一个人的观察能力最为关键,它是我们认识自然和社会的基本方式,也是小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重要途径。老师在平时指导学生了解和认知生活各种事物的过程中,都离不开观察的活动。因此,观察能力的培养直接影响着其他能力的培养,值得所有科学教师重视。

【关键词】

小学科学 观察能力 实践 课外结合

小学低年段学生,由于本身年纪阶段所固有的局限使得学生的思维有着明显的直观性,在了解身边事物的时候更多的是被事物的外表特征、具体的特征所影响。往往学生并没有做到真正的观察身边的事物,因此,老师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更加需要提升学生的观察能力。

一、重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的重要性

在小学科学教学课程中,老师最为重要的就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只有通过认真地观察才能引起学生的思考和发现,比如学生在观察一个植物的时候,不光知道植物的姓名和特点就可以,更需要了解植物的具体细节,比如开的花的颜色、花的形状、植物的根、植物的叶子等等。这样通过观察,学生不但可以联想到其他相近的植物,还能够加深记忆。

二、激发动手探究的兴趣

我们都知道兴趣是学生学习和探究某一事物的动力,同时也是小学生初步认识自然事物、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重要途径。小学生对神奇的大自然具有强烈的好奇心,老师可以针对学生的这一特点,让学生自己去接触大自然,让他们去看、去听、去摸、去感受,积极为他们创造观察的条件,满足他们的好奇心。

三、加强观察方法的训练

小学生在平时的观察中不光是通过眼睛去看,更多的需要通过全面观察,比如通过耳朵去听、鼻子去闻、舌头去尝、手去感受等等。通过这种更加全面和直观的接触帮助学生进行正确的观察方法。当然,观察方法也要讲究科学,没有科学的观察方法,学生的观察能力也得不到较好培养。因此,让学生掌握科学的观察方法也同样非常重要。在科学教学中应该教给低年段学生明确的观察方法,让学生观有法、察有序。在观察的时候要首先清楚观察的目的,先观察什么?重点观察什么?比如我们在观察一条鱼的时候,需要观察鱼身体的形状、鱼的鱼鳞特点、鱼游动的形式、鱼身体大小等等细节。因此,只有观察目的明确,重点突出,步骤具体,方法适宜,学生就能慢慢习惯进行有顺序地观察,从而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

四、有效地应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

随着现在网络信息高速发展中,我们在小学科学教学中需要应用现代化的多媒体进行教学,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单一、枯燥的教学手段。在小学科学教学中首先我们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设施在英语教学活动中应用的优势,可以将动画、视频、声音、图像等多种形式的信息提供给学生,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并且能激发学生对于小学科学学习的热情。

五、给学生提供充分的观察机会

老师在平时的小学科学教学中需要准备充足的材料有利于分组观察,使每个学生都有充分观察的机会,让他们能更好地认识自然事物。通过丰富的观察材料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让学生能够自主进行探究,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取得良好的观察效果,从而提升观察能力。例如,在指导学生认识各种各样的叶时,课前要求学生自备一些植物或者昆虫,然后在上课的时候让同学去课堂上讲解自己观察出来的特点和发现,这种做法能够学生更加认真的去观察事物,长期以往可以帮助学生提升其观察能力。当然,教师也应关注每个学生的一举一动,要多注意学生的言行举止,在学生遇到问题的时候老师需要积极主动地帮助学生去解决问题。

六、创造轻松和谐的教学环境

现在我國很多小学科学课堂中都是老师在讲台上讲解知识点,学生必须在座位上安静听课。这种传统的教学氛围容易给学生带来紧张感,学生在课堂上都会表现得很拘谨,不能够更好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因此我们可以打破原有紧张的课堂气氛,老师可以多通过提问的形式与学生之间发生互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去学习去思考,不但可以做到身心愉悦还能多接受知识。当然,老师也可以在课堂中多采用互动教学模式,主动要求学生对身边科学事物的讲解。或者通过组建小组之间的合作模式来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和激情,老师需要一种求同存异的思维接纳学生的思想,多给学生一点想象的空间,通过构建轻松和谐的教学环境让学生能开开心心的学习,这样学习语文的效率也会事半功倍。

七、课内外相结合,使观察活动成为经常性活动

在平时进行小学科学教学中,老师除了传授课本知识以外,也需要结合课外拓展来培训学生的观察能力。我们可以通过拓展训练培养学生兴趣爱好,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将生活和科学相结合,真正做到生活中融入科学,促进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比如,老师带领学生去山中观察花草树木,听听鸟语花香,观察石头的形态和属性等等,这些都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观察能力的提高。

总之,老师需要全方面提升小学生的观察能力,首先需要培养学生观察的兴趣爱好,只有真正的科学的魅力和重要性才能时时刻刻想到去观察和思考。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将课外与课内相结合,应用多媒体手段进行趣味性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小学科学。

【参考文献】

【1】刘绍江.湖北省小学科学优质课评比活动在汉举行【J】.探秘(科学课),2011(06)

【2】《小学科学》杂志教师版“教海人物”专栏征稿启事【J】.小学科学(教师论坛),2011(05)

【3】关瑞敏.浅谈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课程的有效整合【J】.成才之路,2011(18)

【4】高淑芹.小学科学教学应加强科学素养的培养【J】.快乐阅读,2011(08)

作者:刘俊波

上一篇:输血安全与成分输血分析论文下一篇:系统论教学模式政治理论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