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学习情境小学科学论文

2022-04-23

【摘要】我国于2010年颁布《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要求小学科学教师必须立足于生活实践,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和研究问题的能力,同时更加关注通过设置学习情境的方式来提升学生学习效率和教师教学效率。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全面来临,小学科学课堂能够灵活运用信息技术来设置虚拟学习情境,弥补传统课堂缺陷,优化教学效果。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虚拟学习情境小学科学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虚拟学习情境小学科学论文 篇1:

创设虚拟学习情境 丰富小学科学课堂

摘 要:小学科学课堂的改革发展是近年来颇受关注的话题,为更好地开展小学科学的教学工作,教育研究者、教师等都在积极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与形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为科学普及打下良好的基础。通过创设虚拟学习情境来丰富小学科学课堂是创新、探索的有效形式之一,借助多媒体等进行虚拟学习环境的创设,从而更好地进行科学知识的传授并培养学生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和科学的理论思维。

关键词:虚拟情境;创设情境;小学科学;课堂教学

在小学阶段开设科学课程主要是让学生懂得了解生活中一些常见的生活现象和科学原理,并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大胆创新的科学精神,在一定的科学知识和科学精神的基础上整体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教师在小学科学教授的过程中要注意运用科学的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探究创新的兴趣,其中虚拟学习情境的创设对于丰富小学科学课堂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小学科学课堂要融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鼓励学生动脑、动手来发现身边有趣的科学现象和原理;“虚拟学习情境具有可重复利用、安全简便的特性,在小学科学学科应用中对推进形象化教学,创设虚拟实践环境,促进自主交互探究具有重要意义”[1]。通过创设虚拟学习情境来丰富小学科学课堂可从新课导入、知识讲授、方法练习等多个环节入手。

一、通过虚拟学习情境的创设有效嫁接新课导入

小学生的学习热情多半来自于自身的兴趣及关注点,教师如何在一上课就抓住学生的求知心理进行知识讲授是一节课成功的关键。小学阶段所设置的科学课程都与大家的生活息息相关,可以通过虚拟学习情境的创设有效嫁接新课导入。

创设问题情境是屡试不爽的新课导入方法,“精心创设合理的问题情境,可以将学生置于问題之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探究活动中,进行观察、分析和判断,交流自己的见解”[2]。如在人教版三年级“液体的流速”这一章节,学生在已掌握液体概念的基础上,通过让学生比较清水、食用油、洗洁精等常见液体在流动时速度的差异来切入新课,既能够复习已学内容,同时为新知识的传授开了一个好头。

二、充分借助虚拟学习情境进行科学知识的传授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渗透到人类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教学工作也受之影响颇大。在小学科学课堂中利用各种多媒体来增强知识的趣味性和形象性,充分借助虚拟学习情境进行科学知识的传授。如在人教版小学六年级的科学课中,有“放大镜下的晶体”这一章节,对于小学生来说,“晶体”是一个非常陌生的词汇,而且在生活中也很少会有这样直接的表述,这时就可以借助多媒体演示文稿来向学生展示“晶体”,一方面,为学生展示生活中常见的食盐、白砂糖、味精等晶体的颗粒状态;另一方面可以为学生展示在放大镜下这些晶体的具体结构和形态。

受客观条件的限制和学生主观能力的限制,很多科学小实验不能在课堂上充分展开,“借助信息技术创设生动、形象的虚拟实验情境,会使学生的情绪顿然高涨,探索自然科学奥秘的热情和动力油然而生,并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接受,掌握相关的科学知识”[3]。同时,教师可以搜索一些讲授科学知识的小视频在课前进行播放,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习科学的兴趣。

三、从创设到感知的科学思维与科学方法

小学阶段开设科学课程除了普及科学知识外,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让学生通过知识的学习来感受科学的魅力并能够用科学的思维和方法来解决自己在日常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课堂教学要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年龄特点,从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着手,为学生所喜欢和所爱,让学生乐于参与其中进行探究,激发学生的兴趣,形成积极的科学素养”[4]。开展科学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国家的科学研究提供后备力量,在注重学生知识学习的同时一定要注意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教师通过创设虚拟学习情境来丰富科学课堂的方法本身就是一种科学思维与科学方法的实践,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科学的魅力、掌握科学的方法。在小学科学课堂上,教师要有开放的视野和胸襟,既能通过多种形式将科学知识进行融会贯通,做好知识教学,也要注重引导学生科学探索的习惯,鼓励学生去自主发现身边的科学现象并进行有效的探索,将课堂教学与课外探知相结合,全面提升学生科学素养。

创设虚拟学习情境是丰富小学科学课堂的有效途径之一,开展好这一工作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教学水平和科学素养,对科学教师提出来更高的要求;教师要在把握相关课程标准和教学任务的基础上,创新内容、创新形式,积极为学生创设虚拟学习情境,打造有理、有趣、有料的小学科学课堂。

参考文献:

[1]王琳.虚拟学习情境在小学科学学科中的应用范式[J].教育界(综合教育研究),2016(9):57.

[2]扈文华.小学科学教学中如何创设问题情境[J].新课程(上旬),2016(7):144.

[3]郭腾.创设虚拟学习情境 丰富小学科学课堂[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9(18):89-90.

[4]李长春.创设情境 寓教与趣:浅谈小学科学的兴趣教学[J].吉林教育,2016(13):90.

编辑 刘瑞彬

作者:赵巧巧

虚拟学习情境小学科学论文 篇2:

浅议小学科学课虚拟学习情境设计

【摘 要】我国于2010年颁布《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要求小学科学教师必须立足于生活实践,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和研究问题的能力,同时更加关注通过设置学习情境的方式来提升学生学习效率和教师教学效率。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全面来临,小学科学课堂能够灵活运用信息技术来设置虚拟学习情境,弥补传统课堂缺陷,优化教学效果。本文以研发现阶段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作为切入点,探索引入虚拟学习情境的可行性,分析具体引入的方式,期望能够为相关理论和实践研究奠定基础。

【关键词】小学科学课;现状与问题;虚拟学习情境

1小学科学课教学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1.1教学方法落后,难以突出学科特点

现阶段我国大多数地区小学科学课教学使用的教学方法仍旧比较落后,主要还是教师讲解、演示、通过实验验证一些科学知识,局限于课堂教学,教师为主、学生为辅的课堂教学模式没有得到改变。学生普遍学习积极性不高,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交流互动比较少。例如在《植物的生长》教学过程中,老师只是空泛讲解植物生长过程,但是学生没有亲自种植,也没有通过直观的视频资料观摩植物生长的过程,所以学习知识很死板,记忆知识也不牢固。这样一来,小学科学课的学科特点无法被突出。

1.2教学设备与资源严重缺乏

小学科学课教学最主要的特点就是操作性和实践性,学生对于观察和动手做有很大的兴趣,所以小学科学课需要有足够的设备与资源,保障实验室环境好,教师能够有好的教学环境。但是很多学校目前仪器设备和资源处于短缺状态,并非所有学生都有动手参与的机会,对于地球运转、遗传和进化、生物遗传等知识来说,如果不充分利用教学设备与资源则无法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1.3利用信息技术创立虚拟学习情境少

很多小学科学课堂已经具备开展虚拟学习情景教学的条件,但是教师主要是利用信息技术来收集、查找教学资料,很少开展设计虚拟情境教学的实践活动。因此,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能力以及配合能力还是相对薄弱。很多科学课适合在虚拟情境中开展教学的内容都没有被教师有效地规划和设计,仍采用古板的方式教学,学生学习主动性不强。

2设计小学科学课虚拟学习情境可行性探讨

2.1虚拟技术已经达到能够支持教学活动的水平

小学科学在小学阶段是必修课,该门课程的基础是生动形象的自然现象,通过教学,要求小学生能够领悟与体有关生命世界(动物、植物、人)、物质世界(物体、物质、运动、能量等)和地球与宇宙(地球概貌与物质、太阳系、地球运动以及引起的变化等)的科学现象和科学知识。除此之外,还要求小学生能够掌握科学的研究技能与方法,提升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创造思维,开发他们的求知欲与好奇心。目前很多小学已经具备开展虚拟教学情境的技术与环境,比如说讲授太空知识,可以创造虚拟学习情境,学生能够在逼真的太空环境中遨游,借助操作鼠标、键盘等方式学习太空知识,把握太空规律,身临其境感受宇宙的奥秘。开展虚拟情境教学并不意味着完全将传统的教学方式彻底摒弃,虚拟情境教学仅仅是帮助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一种方式和辅助手段。

2.2设计小学科学课堂虚拟学习情境具有显著优势

2.2.1实现真实情境形象化教学

在虚拟的教学情境中,学生转换了参与身份,成为虚拟情境中的主导者,在虚拟的世界中,由计算机、交互的多媒体作为基础高度还原和模拟,提升学生参与感,融入活动中,并非是简单地盯着计算机屏幕观看,虚拟技术能够利用图像、声音、图形高度创造逼真的环境,学生身处其中,非常容易有临场感。在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应用虚拟情境教学,能够展现高科技技术,是教育信息化和现代化发展的表现。

2.2.2不受时间与空间限制

虚拟学习情境不会受到时间与空间限制,参与者能够随时学习,教师也能够利用多媒体随时把握学生的信息,对信息进行加工,并且及时传递信息,这样的学习方式能够刺激学生的感官,优化教师教学方式,教师能够结合学生兴趣构建一个科学的学习计划,最大化提升教学效果。

2.2.3能够重复操作,便利简单

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需要重视科学实验教学,通过实验的方式掌握科学知识,由于受到教学资源有限、季节影响、地域差异等因素影响,很多学生无法借助实验的方式来理解事物本质。虚拟学习环境能够彻底突破这种限制,学生可以重复操作,操作方式更加便利简单,也能够避免危险,最大化节约了实验成本。

3小学科学课虚拟学习情境设计方法与步骤

3.1分析教学目标

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最关键的就是分析教学目标,这是达到教学效果的主要依据,也是设计虚拟学习情境的首要工作。确立教学目标要以学习者的水平和具体的教学内容为基础,了解学习的难点,注重新旧知识的衔接,把握教学的重点。教学目标分析主要包含情感价值目标、知识技能目标、过程和方法等等具体目标。

3.2分析学习者特点

小学科学课主要是针对六岁到十二岁儿童展开,这一年龄段的儿童缺乏抽象性思维,思维相对简单,对知识具有强烈的好奇心,能够主动探索和学习新知识,思维活动主要依靠已经积累的经验,期望得到家长和老师的鼓励,对于偏爱的老师教授的课程更感兴趣。

3.3分析教学内容

小学科学课程在小学阶段是必修课,基础是生动的自然现象,要求小学生能够理解生命世界、地球与宇宙、物质世界等方面知识,这些内容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想象力、理解力和分析问题的综合能力。是小学生掌握地理、历史等其他知识的基础,对于之后成长与学习有关键性的帮助。

3.4确立虚拟学习情境

3.4.1确立虚拟的直观学习情境

主要帮助学生以形象的方式对事物产生直观的感知。利用多媒体技术,将抽象的问题形象化、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使得学生提升学习兴趣,更容易接受和理解知识,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让课堂教学气氛更活跃。

3.4.2创建虚拟问题的学习情境

主要关注学生提问,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和思考问题。教师要结合学生的思维特点和心理特点,创设虚拟问题学习情境,在具体的节点处设置问题,使得学生对于要学习的知识有好奇心,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记忆力、注意力。可以通过虚拟游戏、虚拟漫画、虚拟角色设置等具体的方式创建虚拟问题的学习情境,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3.4.3确立虚拟实验学习情境

这一情境设置的目的是提升课程对学生的吸引力,学生在虚拟的学习情境中,能够主动学习,通过实验的方式提升动手能力,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传统小学科学课堂往往缺乏活力,实验过程中比较死板,但是虚拟实验学习情境比较灵活,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4总结

虚拟情境设计在小学科学课堂的应用符合新课程发展要求,能够凸显学生的课堂主人翁地位,提升学生主动学习的及积极性与想象力。并且这种教学方式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能够和国际发展有效接轨。因此,本文探索了虚拟情境设计在小学科学课堂中的应用,日后针对这一领域还会不断加大研究力度,拓展研究的广度与深度。

参考文献:

[1]钟绍春,王玉玺,钟永江,王伟.基础教育信息化内涵发展的思考.中小学电教.[J]2009(10)

[2]赖肖冰等.小学科学教学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教学与管理,2010(6):61-62.

[3]张红霞,郁波.国际小学科学课程改革的历史与现状[J].比较教育研究,2003,

[4]苏建明,张续红,胡庆夕.展望虚拟现实技术[J].计算机仿真,2004,21(1):18-21

作者简介:

陈乾宝,男,(1983.2~ )浙江仙居,职称:小教一级,研究方向:小学科学。

作者:陈乾宝

虚拟学习情境小学科学论文 篇3:

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科学课的学习情境创设

摘 要: 随着新课改中科学课程回归生活、回归社会理念的提出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深入开展,小学科学课中借助多媒体手段创设学习情境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关注。但学习情境的创设要符合一定的要求,不能为了情境而情境,要以学生主动完成知识的意义建构为目的。小学科学课中许多知识内容都适合创设直观生动的学习情境,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要根据学习内容采用多种方法创设学习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达到教学目标。

关键词: 信息技术 小学科学课 学习情境

如今人类进入信息时代,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正在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的方式,在教育教学中就表现为信息技术与各个学科课程整合的深入开展。信息技术作为辅助小学科学课教学工具和手段,为促进小学生的探究性学习、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一、小学科学课中创设学习情境的必要性

我国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提出科学课程要贴近小学生的生活,改变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发展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加关注学习内容与生活体验的联系,注重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在现实生活中会生存的人为学习目标。这种回归生活、回归社会的教育理念,在教学实践中,表现为重视学习的情境化设计,让学生在一种比较贴近自然的、社会生活的情境中去体验、获取、理解知识。然而,由于各种客观条件的限制,不可能每种科学知识都能到真实的自然或社会情境中去体验,因此,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创设虚拟的学习情境就给科学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它来源于真实情境,而高于真实情境,有利于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探究的热情,对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提供有力的保证。

科学课程主要是以探究的方法让小学生认识世界,激起他们的求知欲。小学科学学科是儿童最初接触科学的启蒙课程。儿童的认知水平相对较低,对于科学学习的兴趣取决于其对事物的情感、兴趣,科学课中有丰富多彩的自然事物,奥妙无穷的自然现象,千奇百怪的动植物和各种有趣的实验,这些都是学生喜欢的。所以我们在科学教学中,要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情感,激发学习兴趣,让他们拥有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在教师的耐心引导、恰当点拨下,逐步掌握科学知识、培养科学素养。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学习情境创设是目前小学科学教学改革的一个关注点,一个优化的、充满情感和理智的学习情境,是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根本保证。

二、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科学课中学习情境的创设方法

信息技术环境下学习情境创设主要是通过图片、音频、视频、动画等手段呈现一些学生课堂上接触不到的事物,给学生多感官刺激,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有助于教学内容的理解与记忆。具体而言,可通过以下几种方法进行创设。

1.展示日常生活中不易见到的事物,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比如某种动物或植物,在本地不适宜生存或生长,这时用图片展示可以便于学生观察,了解这种动物或植物的特征。学习“太阳钟”时出示日晷及日晷面图,解释古代人们是如何计时的。当学习地球与宇宙时,由于知识内容比较抽象,离学生的生活经验比较远,学生理解比较困难,而运用视频资料展示,可给学生呈现多感官刺激,使学生印象深刻,且可引起学生探究兴趣。直观型学习情境的创设可以使学生坐在教室里认识各种客观事物,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2.展现运动过程或长期变化不易观察的现象,使学生印象深刻。对于一些学生不能亲眼所见,或变化缓慢不易觉察的学习内容,可通过媒体的再现知觉到事物发展变化的过程,如微观世界、事物的变化规律等。在学习动植物一生的成长时,虽然同学们能分阶段感知动植物生长的某个阶段,但不能系统地了解动植物整个一生的发展变化过程,这时出示动植物一生的资料图片或者以视频展示的方式创设情境,便于学生观察和理解,使学生系统地掌握知识。

3.展示无法完成或有危险的实验,直观安全、易于记忆。探究是科学课的一大特色,所以实验内容比较多,但由于一些客观条件的限制或安全的考虑,有一些实验无法完成,这时用视频或动画演示实验来代替真实实验效果更佳,直观安全且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例如“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物体的热胀冷缩”中用视频演示实验表现清楚、直观且安全,并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4.展现用语言难于描述的原理,便于学生理解。科学世界里有一些抽象的原理,仅靠教师的语言是难以描述的,这时如果借助多媒体手段创设直观情境,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便于学生理解,原理也容易讲清楚。比如在解释地球昼夜交替现象的原理和一年四季的产生时,用语言很难解释清楚,这时用动画模拟地球自转与围绕太阳公转,学生对这些原理会一目了然,并容易理解。

5.展示科技史知识,陶冶学生情操。在科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图片,通过语言讲述一些科技发展史或名人轶事,唤起学生的情感,陶冶情操、鼓舞斗志、树立远大的理想。例如,讲到“电”这一单元时,出示爱迪生发明电灯泡的相关图片,讲述爱迪生发明电灯泡的故事,培养学生不怕挫折、勇于发现的科学精神。再比如讲“指南针”时,出示古代司南、指南车、指南鱼、各种各样的罗盘及各式各样的指南针的图片,以及使用指南针的视频、动画,讲述指南针的历史,说明指南针是中国的四大发明之一,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使学生更加热爱祖国。

三、结语

小学科学课中的情境丰富多样,一定要根据实际情况创设合适的情境进行教学,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启发学生思维,有利于科学知识的传达。因此在设计过程中必须注意应该让学生观察的简单且和日常生活相关的实验,只有应用真实情境,亲自体验,在真实中去体验、探究,实验才能理解深刻,并且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学以致用。所以说不能用信息技术手段代替真实实验,要根据实际的教学内容进行学习情境的设计,不要为了情境而情境。只有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弥补传统课堂的不足,才能有效促进教学,有效达到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高智英.促进知识建构的网络课程学习情境创设研究[D].保定:河北大学,2007,(5):11-12.

[2]耿莉莉,吴俊明.深化对情境的认识,改进化学情境教学[EB/OL].http://www.etc.edu.cn/articledigest26/shenhua.htm.

[3]乔翠兰.物理教学情境创设的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3,(5):20-21.

[4]杨建国,于跃.建构主义与多媒体课件情境的创设[J].西安政治学院学报,1999.10:94-96.

[5]张新华.关于在课堂多媒体网络环境下的情境创设[J].电化教育研究,2001.5:48-52.

项目来源:衡水学院一般课题,课题编号:2010042和衡水学院科研基金项目(2010041)。

作者:郭腾

上一篇:学校教育科学发展研究论文下一篇:英语读写教学网络资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