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教学情境的创设

2024-04-11

初中数学教学情境的创设(精选12篇)

篇1:初中数学教学情境的创设

初中化学教学情境的创设

方 延 山

初中化学教学情境的创设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效果。本文对初中化学教学情境的创设意义、应用、策略进行了探讨。

所谓教学情境,就是使学生从事学习活动、产生学习行为的一种环境或背景,是具有一定情感氛围的教学活动。它是教学信息的载体,能给学生提供课堂思考的背景,让学生在这种特定的情境中思考、学习,并获得科学知识。教师如能创设出恰当合适的教学情境,就能将各种比较难的知识点形象化地融入其中,甚至一些比较枯燥无味的知识点也能让学生在教学情境中记忆深刻,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成绩。根据不同的授课内容,创造不同的教学情境,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教学情境的创设有利于开展探究性学习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学习方式,是科学教育的必然要求。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过于强调知识的重要性、理论性,忽视学生的实际兴趣,淡化了学生的学习思维、创造性,而要学好化学必须和学生一起去感受、认识、探索、分析,采取实验、观察、调查、资料收集、阅读、对话、辩论等积极的学习方式,以改变教师传统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是形成和发展学习能力的依托,是学习行为赖以运作的主渠道,也是自我发展的支柱所在。例如在物质性质的教学中,氧气、二氧化碳、金属等性质的学习,教材都是通过学生的科学探究过程让学生自己去感受、去体会、去总结物质的性质。

教学情境的创设有利于开展探究性学习。探究性为主的学习方式在平时教学的过程中很重要,也是我们要去认真贯彻和实施的。如何让学生更好的进行探究性学习就尤为重要。现在学生思维活跃、开放,而且容易开小差,走神、注意力不容易集中,这就需要我们想办法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让他们进入一种比较好的学习状态,来进行有益于化学学习的思考。教学情境的创设就可以比较好的解决这个问题。好的教学情境能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在掌握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例如在讲解原子结构示意图后,学生对核外电子的排布不太理解,教师可以在体锻课的时候用10分钟来玩一个游戏,让男生当质子,女生当核外电子,男女生自由组合成一些原子或离子,谁先组合成功谁就先自由活动。这样以游戏的方式创设的教学情境能让学生更加积极,也培养了学生的协作性和集体感。

二、教学情境的创设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在初中化学的日常教学中,教师备课时可根据所讲授的知识内容的特点,接合实际生活的事例,接合一些化学实验,制造“事故”,发挥联想或进行特定讨论等来进行教学情境的创设。

1.小中见大,微观问题宏观化

在初中学生刚开始接触化学时,就要开始学习分子、原子、离子和原子结构示意图等知识,这些都是微观世界的物质,看不见,摸不着,很难去理解。为了让学生更好、更快的学习掌握这些知识点,我们教师有必要给他们创设一种情境,把微观问题宏观化。

如在讲解分子的特性的时候,来说明分子是不断运动的和分子间是有间隔的这二个性质时,都是用宏观上可观察,可察觉的事例来证明的。讲完后可以反过来问学生:如何证明空气的存在?学生一般会想到空气可被压缩、风的存在等等,这些事例反过来又可以证明空气的特性。

在讲到原子的结构时课本上也有一个很好的情境创设,把原子比作一个大的足球场,原子核就是其中的一个蚂蚁,我们可以很好的利用这个情境,重点来讲解原子的内部结构和内部微粒质量的关系。讲解分子和原子的关系时,可以让学生想象自己是水分子中的一个氢原子,然后来表述自己身边能够看到的。学生一般会想到自己身边还有一个和自己一模一样的同胞兄弟,而且一同被一个大一些的氧原子牵着手,远处还有好多相同的组合,且都在不停的运动着。在讲到原子结构示意图时可以做上文所提到的让男女生分别做质子和电子来排出结构示意图游戏。用建筑物是由砖、瓦构成来比喻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粒构成,启发学生联想,开拓思路。

2.制造“事故”,“故弄玄虚”

有时候平铺直述的讲解学生容易疲劳,注意力也会不集中,如果我们在讲课时故意制造出一些“事故”来,一来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二来可以给学生提提神,让他们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记忆,甚至可以把学生经常错的地方先来一次错误重现。

如在介绍各种实验室仪器时,就可以故意写出一些错别字:把试管写成“试卷”,把水槽写成“水糟”,把药匙写成“小勺”,长颈漏斗说成“长脖子漏斗”等,然后再一一加以纠正。

演示制取氧气的实验时,可以故意让试管口向上,等试管炸裂后再让学生来思考为什么,最后来给学生解释,也可以等实验结束后不急着取出导管,继续做氧气有关性质实验,等水槽内水被吸上来使试管炸裂后再来解释。这样的教师犯错会让学生记忆深刻。在讲解H2和CO还原Fe2O3和CuO的时候,也可以用这种方法。

在讲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时,也可以故意把化学方程式不配平,最后做出的结果有出入。有时学生会提醒,及时纠正即可。

3.源于生活,展开讨论

学生对这些生活中常见到的现象比较感兴趣,会积极地进行思考,纷纷要求回答问题,最后通过教师的归纳和总结,能很好地带动学生的思维,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举出生活中其他相关的例子,大大增强学习的趣味性,使学生在趣味和轻松的气氛中掌握知识。

例如,可以以“厨房中的化学知识”来展开复习设计,厨房中的白醋、大理石台、开水壶中的水垢、铁锅、铝锅,还有小苏打、纯碱、咸菜、胃酸、洗洁精的乳化功能等等都可以用来复习一些相关物质的性质,化学反应等。

例如,在学习气体的溶解度时,为了形象说明它与温度和压强的关系,提出以下问题:大家喝可乐时,打开盖子前摇晃几下,打开后会有许多气泡冒出来,为什么?夏天天气闷热时,可以看到池塘里的鱼会不时跳出水面,这又是为什么?

又如,在“食品中的有机营养素”一节的学习中,笔者预先请学生各自收集一些口香糖、火腿肠、方便面、果汁饮料的包装纸。上课时先把学生分为几个小组,然后请学生观察各种包装说明,统计、分析其成分,根据词典查找各种成分的作用、性质和危害,并讨论总结出小组意见,进行全班交流。学生面对这些平时天天享用,但对其中的化学成分及其作用并不在意的食品和饮料,探究和交流的热情很高。他们通过查阅资料和分析讨论,不但各种营养素有了全新的认识,而且也对过分钟情于方便面、火腿肠及饮料的“快捷生活方式”进行了反思,教学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4.化学实验,信手拈来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实验是化学教育的一种最有效的教学形式,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在“生活中的酸、碱、盐”这一章节时,可以在实验室设计一个情境,给学生一些实验仪器、药品,让他们分组来进行药品间两两的反应,最后分小组来总结出一些酸碱盐的性质。

又如,在学习二氧化碳的实验制法时,为解决气体的实验制法的基本思路,可以设置如下问题:(1)现有碳酸钙、碳酸钠、石灰石、稀盐酸等药品,请同学们动手实验,最后选择出合适的反应物。

(2)能不能用稀硫酸代替稀盐酸?为什么?

(3)根据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应该选择怎样的实验装置?为什么?(4)应该选择什么方法收集二氧化碳?能不能跟氧气的收集方法相同?为什么?(5)怎样检验生成的气体就是二氧化碳?

(6)怎样证明集气瓶里已经收集满了二氧化碳?

有些家庭实验也可以让学生提高化学的学习兴趣。如可以让学生将鸡蛋放在食醋中,可以着到鸡蛋起浮下沉;可以教学生用食醋去清洗开水壶中的水垢;还可以教学生如何洗去衣服上的油污及圆珠笔划痕等。

5.情真意切,以情创境

教师上课只有情真意切,才能激励和感召学生。在讲到水资源这一节时,可以告诉学生我们国家水资源是多少的贫乏,西部等省工农业生产是多少的缺水等。当讲到化学工业时,教师可满怀豪情地告诉学生,我国的煤、石油、水泥、钢铁等年产量世界第一,许多尖端科技已超过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报国之志。

三、初中化学教学情境创设的策略 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要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思维层次,适时提出学生熟知但又一时解释不了的问题,造成学生认知冲突。这样就能创造直观而富有趣味的情境,从而激发学生思维和情感,使之进入特定的学习状态。因而在化学教学中如何设置好课堂教学情境,就成为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1.好的教学情境要面向全体学生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让每一个学生”、“给每一个学生”、“为每一个学生,也就是关注每一个学生,是化学课程改革非常强调的一个重要理念。新的教学理念要求面向全体,力求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新教材在内容的编写上充分体现了这一点。无论哪一种类型都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能主动参与到学习中。通过化学情境的创设,让他们都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不仅使学生的科学素养得到了提高,也使得一些弱势学生得到了善待。

2.好的教学情境能深化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样化的学习方法

新课程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倡导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样化的学习方法。创设好的教学情境能够将实验、观察、调查、资料收集、阅读、对话、辩论等积极的学习方式融为一体,以改变教师传统的教学方式。3.好的教学情境内容注重贴近社会、贴近生活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化学知识接触较多,通过教学情境的创设,使学习兴趣提高。如通过铁生锈和防锈等知识内容的情境创设,学生既体验了主动合作的学习乐趣,又通过分析铁生锈对人类造成的损失,增强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真正体现了新课标提倡的从真实的情景中去学习化学,强调化学科学知识的应用。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另一个感兴趣的内容就是食品中的有机物。教材上有各种各样的食品的图片,食品与健康是他们最热门的话题.我们也可以以些来创设一些教学情境,探讨青少年时期应注意哪些饮食问题,如何促进健康发展。

篇2:初中数学教学情境的创设

现代教育家斯宾塞说:“教育要使人愉快,要让一切的教育都带有乐趣。”并且初中生的心理特征也证明:对故事特感兴趣。因此,在教学中,采用趣味故事导入,将会使学生轻松主动地学习知识。

例如:在教学“两点之间,线段最短”时,我给学生讲了一个小故事:从前,有只小白兔到深山去采蘑菇。一到山上,看到满地鲜嫩的蘑菇,高兴不已,它采呀采呀,采了好多好多的蘑菇,等它想到该回家了时,它才发现天已不晚了,自己又迷路了,这可怎么办呢?于是小白兔着急地哭了起来,这时飞来了一只小鸟,知道原因后,小鸟说:“小白兔,我知道从这儿回你家有三条路,可不知走哪条最近?这样吧,我把三条都告诉你,你自己找最近的路吧。”于是,小鸟告诉了小白兔,小白兔很快就找到了最近的路回到了家,她妈妈看见小兔安然无恙地回答了,非常高兴。讲到这儿,老师说:“同学们,你们想知道有哪三条路吗?想知道小白兔是怎么找到最近的路的吗?”同学们当然想知道,于是就出示书上的图,从而让学生想办法找出最近的路,得出结论“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篇3:初中数学教学情境的创设

关键词:初中数学,情境创设,内涵,方法

新课改要求教师更新教学观念, 摆脱传统教学方式的束缚, 探索适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模式.在众多教学改革中, 情境教学具有代表性.初中数学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要联系学生生活实际, 以教材为主要内容, 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 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因此, 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创设符合学生实际、富有趣味性的情境, 引导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学习,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一、创设数学情境内涵

创设数学教学情境是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 创设能促进学生理解所学内容的情境, 是教师备课的关键环节, 也是课堂教学中突出学生主体性, 激发学生兴趣的有效途径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调动学生的参与欲, 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情境教学的目的是通过创设情境,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引导学生真正进入学习状态, 促进学生的学习发展, 进而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初中数学教学中创设情境要使情境富有问题性、启发性、针对性, 遵循直观性原则,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及时反馈原则等.同时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创设不同的教学情境, 切实发挥出教学情境的作用.

二、初中数学教学中情境创设的方法

1. 通过问题创设情境

叶圣陶曾说过:发明千千万, 起点在一问.由此可见疑问的重要性, 数学课堂教学中设置疑问是一项重要的教学手段初中数学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悬念型问题或冲突型问题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好奇心, 调动学生积极性, 使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知识与技能, 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如教学“有理数乘方”时, 教师可以给学生创设问题情境:一张厚度为0.1毫米的纸, 对折一次, 再对折, 如此对折下去, 对折15次后, 厚度达到多少毫米?假如一直对折下去, 对折多少次后, 厚度能超过珠穆朗玛峰的高度?同学们积极性很高, 在猜猜、折折的过程中产生争论, 怎样才能得出正确的答案呢?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 期待着教师讲解.再如教学“无理数”时, 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做一个简单的拼图活动:有两个边长都是1的小正方形, 你们可以通过剪拼使它成为一个大正方形吗?拼成后的大正方形的边长是整数还是分数呢?能说说理由吗?学生通过自主思考、讨论, 最后得出结论, 大正方形的边长既不是整数, 也不是分数, 不属于有理数.教师可以接着问, 不属于有理数, 但我们能拼出正方形, 说明这个边长确实是存在的, 那它是什么数呢?学生心里产生矛盾, 积极性被调动起来.

2. 结合生活实际创设情境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 其最终目的是要应用于生活.所以, 初中数学教学要联系学生生活实际, 找准切入点, 创设现实生活情景, 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让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的实用性, 开启学生思维, 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教学“等腰三角形判定定理”时, 可以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创设教学情境:小明踢球不小心撞破了邻居张奶奶家的一块等腰三角形玻璃, 被撞成了两块, 小明想到附近的玻璃店给张奶奶配一块同样的玻璃, 是不是需要把两块玻璃都带去, 带去一块行不行?引导学生思索.这样结合生活实际引入新知识, 有助于启发学生思维, 活跃课堂氛围, 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而且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皆数学, 能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再如教学“立体图形的展开图”时, 可以结合生活实际创设小壁虎的难题:一只壁虎趴在圆桶的下方, 一只蚊子在圆桶的上方, 壁虎想吃蚊子, 走哪条路是最佳方案?学生纷纷讨论, 指出了各种路线.讨论后得出最佳方案是把立体图形展开成平面图形, 从而找出最短距离.然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索三棱柱、正方体等立体图形的展开图, 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

3. 利用动手操作创设情境

新课改强调学生动手操作, 在“做中学”是凸显学生主体地位的有效途径.利用活动创设情境, 教师不是单纯地传授知识, 而是引导学生在操作中探索知识, 发现问题, 这是一个师生互动的过程, 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变化, 学生必须自己动手操作, 自己思索, 使学生在操作中学习知识, 培养能力如教学“三角形三边关系定理”时, 可以先让学生提前准备好5厘米、5厘米、5厘米、8厘米、15厘米的五根木棍, 让学生用任意三根木棍拼三角形, 并记下三条边的长度.学生积极性很高, 纷纷操作起来, 但学生很快会发现, 并不是任意三根木棍都能组成三角形, 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才能拼出三角形这样学生发现了问题, 在教师的引导下逐层得出三角形三边关系定理.

4. 利用学生好奇心创设情境

初中生好奇心强, 教师在教学中要结合学生心理特点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教学“二元一次方程组”时, 教师如果先给学生说如何解方程组, 学生会觉得枯燥无味.为激发学生的兴趣, 教师可以先调动学生好奇心, 告诉学生:我能猜数, 能猜出大家心中想的但是没有说出来的两个数.学生很是疑惑, 教师可以让其中一名学生想两个数, 把这两个数写在纸上, 并说出这两个数的和是多少, 两个数的差是多少.学生说完后, 教师随口就给出答案, 学生很是惊奇.其实这是一个简单的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问题, 但对初学者来说, 他们不知道怎么回事.学生的求知欲被激发, 迫切想知道教师是如何快速知道答案的, 学生会积极地投入到新课学习中.

总之, 初中数学教学中创设情境的方法有很多, 这里不再一一列举, 但不管采用何种方法, 创设教学情境要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 切实发挥出教学情境的作用.初中数学教师在日常教学中, 要经常创设教学情境,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钟文琴.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情境创设[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2009 (8) .

篇4:初中数学教学情境的创设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情景创设

提高学生的素质是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和目的,在众多教学改革的原则中,情境教学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它以优化的情境为空间,以创设情境为主线,根据教材的特点、教学的方法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在课堂上营造一种富有情境的氛围,让学生的活动有机地投入到学科知识的学习之中。

在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能充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可以改变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使学生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成为知识的共同建构者,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可以超越狭隘的数学教学内容,让学生的生活和经验进入学习内容,让数学“活”起来。本课题的研究是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生活经验和学生的生活环境及学生所熟悉的事物出发,创设出丰富的教学情境。

创设情境(课前预设情境,课内生成情境),作为支持和鼓励学生的源泉,是实现课程目标,实施教学的重要资源,好的教学情境能唤起学生的问题意识、参与意识和合作意识,使学生在情境中产生好奇、渴求、探究、协作、交流等学习欲望,不断地提出问题、探索分析和解决问题,从而获得对数学的真正理解。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创设数学情境是进一步深化数学课程改革的需要。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主体性

现代教育提倡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材为主线。数学课堂上教师面对的是活的学习主体,教师不可以用传统的知识讲授替代主体的活动,要给学生以自由、活动的空间,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情境教学不仅仅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还要激发学生的主体性,要优化课堂情境,创设情境使学生产生学习数学的渴望,充分感受数学,主动探究数学,主动运用数学。

例如在学习《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这节课时,学生已学习了点与圆的位置关系,我们就从复习点与圆的位置关系为起点创设问题情境。

问题1;点和圆有哪几种位置关系?

学生回答:有三种关系:圆内、圆上、圆外。

问题2:怎样判定点与圆的位置关系?

学生回答:可以用点到圆心的距离d与圆的半径r之间的大小关系来判定:当d>r时,点在圆外;当d=r时,点在圆上;当d

教师小结:点与圆的位置关系有三种,我们可以用圆心到点的距离d和半径r的数量关系来判定。

问题3:如果把一个点换成一条直线(用米尺表示一直线,与黑板上已画好的圆组合进行演示位置关系),这就是我们今天研究的内容: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请同学们思考一下,在同一平面内,直线与圆有几种位置关系?

学生在点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启发下,通过教具的演示,很快就能得出直线与圆有三种位置关系:相交、相切、相离,并得出其判定定理。以同样的形式来组织学习圆与圆的位置关系,学生的探究成功的体验将会更充分。

在这里,通过复习与新授知识相似的旧知识引入课题,既是情境的创设,又能使不同水平的学生对新知识的探究有一个共同点的起点,这有利于全体学生的知识建构和探究精神的培养,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创设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求知欲

问题是数学的灵魂。课堂上,教师创设问题情境,以激励学生解决问题的动机,通过探索,解决问题,获得积极的心理满足,只有感受真切,才能入境。要做到这一点,可以用创设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求知欲。

问题情境的创设要小而具体、具有启发性,同时又有适当的难度,与课本内容保持相对一致,不要运用不恰当的比喻,这样不利于学生正确理解概念和准确使用数学语言能力的形成。

例如,我在进行《多边形的外角和》这一课教学时,我创设了如下的问题情境:小敏在一个五边形广场周围的小路上按逆时针方向跑步,他每跑完一圈,身体转过的角度之和是多少?接着,再引导学生根据上述实际问题的启示思考推广到一般情形。

除创设问题情境外,还可以创设新颖、幽默等各种教学情境,良好的情境可以使教学内容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让学生深切感受学习活动的全过程并升华到自己的需要之中去,从而成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

三、情境教学贯穿实践性

情境教学注重“情感”,又提倡“学以致用”,努力使二者有机地统一起来,同时还通过实际应用来强化学习成功所带来的快乐。我们充分利用情境教学特有的功能,在拓展的宽阔的数学教学空间里,创设既带有情感色彩,又富有实际价值的操作情境。例如,在进行《测量旗杆的高度》这一课时,我把学生带到了操场上,进行了真实的户外实际测量,其教学效果可谓“百问不如一做”,同时对学生思维能力、动手能力、想象能力、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甚至交际能力等等,都得到了较好的培养和训练。

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我不忘经常创设教学情境,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发展,让学生作为活动的主体角色,促进学生整体能力的培养,学生的数学成绩也稳步提高。至此我似乎感觉在情境教学的领域中找到了如何将素质教育纳入课堂教学,融入学校的各个层面的有效途径,并且可以继续满怀信心地走下去。

教师是学生数学学习的促进者。新课程要求教师既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又是学生人生的引路人,尊重、赞赏、信任学生。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和学生互相展示案例,改变了单向传授知识的传统教学方式,真正形成了师生是互动的“学习共同体”。

四、初步成效

1.课堂气氛活跃,提高了师生的思维量。由于好的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发现其中所含的数学问题、提出数学问题进而解决问题,使得学生对数学认识发生改变,进而学生的学习观念、学习态度发生了转变,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性”与“创新精神”。而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大大提高了学生的思维量。另一方面,由于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具有灵活的教学机智,引导好学生,在提高了学生的思维量的同时也提高了教师的思维量。

2.教师处理教材的能力得到提高,问题的设计逐步科学,教学板块清晰,情境设计能力逐步明显提高。通过研究,我们的教师不再“以本为本”,不再拘于课本上的情境,能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所教内容创设出合理的、有效的情境,能借助于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设计的问题更具有层次性、针对性,使得课堂效率得到大幅度提高。

3.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明显增强,学习能力得到提高,数学学习的方式不断地多元化。由于教师的情境创设,使学生明确了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是“有意义的”,课后我们教师布置的一系列的实习作业使学生既把数学应用于生活,又在生活中学习数学。

五、主要成果

通过前期的研究,我们课题组开设了20多堂研究课,课题组教学撰写了大量的论文,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六、存在的问题及下阶段重点研究的问题

通过前阶段的研究,我们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我们下阶段着重要解决的是:

1.教师对情境设计的科学性判断与评析、情境创设的原则掌握不准确方面的问题、课堂教学中生成性问题情境的研究与把握。

2.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如何个性化设置情境;如何针对学生原知进行情境设计。

七、几点想法

1.学校课题的研究,只要立足于课堂主阵地,研究就一定有生命力。

2.学校课题研究的目标,应立足于师生两个方面——学会教学和学会学习。

篇5:初中数学创设情境教学的主要方法

创设课堂操作的情境定会令学生的手脑达到有机结合,学生的思维将会更加活跃,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与发展。

案例:在学习垂径定理时,让学生动手在纸上画一个圆和圆的任意一条弦,然后将圆对折使弦的两部分重合,画出垂直于这的直径条弦,最后观察,猜测,你发现什么现象?请你尽可能多地写出结论。对于数学,围绕问题动手实验也是一种情境。

在讲圆与圆的位置关系时,让学生拿两个呼啦圈演示,在两圆移动的过程得出圆与圆的五种位置关系,直观形象引出知识。

篇6:浅析初中数学教学情境创设的方法

阳 光 中 学

张 瑜

2012-5-2

浅析初中数学教学情境创设的方法

情境,作为一种教学信息的载体,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激活学生的思维、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教学情境是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创设教学情境是教师的一项常规教学工作,创设有价值的教学情境则是教学改革的重要追求。但不同学科,不同教学内容,所采用的情境创设方法不尽相同。本人在有限的几年初中数学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尝试了一些情境创设方法,并取得了一些成效。下面我就把我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常用的切觉得有效的情境创设方法介绍给大家,以供大家探讨和交流。

一、基于学生已有的数学基础;

在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上创设问题情境。学生的学习是以一切现有的认知发展水平为出发点的,所以知识的引入只有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相适才能促进学生的主动建构。简单地说,就是新知识的学习总是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在教学新的内容时,应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展现知识产生发展的实际背景,设法激活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引导和启发学生进行新旧对比,同化新知识,从而使学生看到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体验到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

如在学习相似三角形的知识之前,先让学生复习全等三角形的相关知识;而在研究圆和圆的位置关系之前,可以先引导学生复习点和圆、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在学习弧长和扇形面积公式时,先让学生回顾圆的周长和面积公式。

二、在学生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创设问题情境;

对于学生来说,学习数学往往是件很枯燥的事,其实数学也应该是生动的,应为它来源于生活;所以,我觉得,设计恰当的贴近学生生活的问题情境,引入新课,学生会倍感亲切,觉得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从而激发学习的兴趣,能够快捷而有效的学习相关知识。

例如,在讲授比较线段长短的知识之前,我们可以先播放汽车站售票员常常通过比较小朋友的身高与墙上所标的1.1米、1.4米的红线来决定是该售半票还是该免

票的视频。这样,学生就会在极其熟悉的教学情境当中开始进入新课的学习,思绪容易打开,学习兴趣也更加浓厚。

三、让学生在数学实验活动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之所以学生会觉得数学枯燥,本人觉得主要是因为学生需要对所学公式、方法等不会自己理解而单纯的记忆和演算。这不是学生的原因,而是在平时教学中,老师没有带领学生经历实验、观察、猜想、交流、推理验证的过程,只是想让学生快速的记住。所以我在教学中,积极的在数学实验活动方面下功夫,在教学过程中,积极的开展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经历实验、观察、猜想、交流、推理验证的过程,从更加主动的掌握所学知识。

比如,在讲授有理数的乘方时,我们可以展示一张大报纸,让学生猜想可以对折多少次。学生一般都会回答可以对折几十次,甚至有的学生还会回答可以对折上百次。我们对他们的答案不要有任何的评价,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经过动手发现,在折叠到第七次之后就很难再次折叠了。这时学生会大惑不解,这时我们随机引导学生对折叠过程中报纸的厚度和面积进行计算,会发现:在折叠次数增加的同时,报纸的厚度会以等比级数地增加,报纸的面积也是以相应的比例减少。所以,把报纸折到第九次时所需要的力比一次对折512张报纸还要费力!这样,让学生在动手折纸中对与乘方有关的知识有了比较深刻的印象。再如,在讨论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时,教师先让每个学生在纸上画一个三角形,使其两条邻边分别为5cm和3cm,并且边长为3cm的那条边所对的角为30°,然后把三角形都剪下来,以小组为单位,看看这些三角形是否能重合。通过自己的动手操作、比较,学生很快明白“SSA”不能作为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而且记忆深刻,终生难忘。

四、在对数学知识进行对比、类比和联想的过程中创设问题情境

作为一门自然学科,数学知识本身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其中也有许多相似的知识点,只有不断地对数学知识进行前后联系、对比、类比和联想,才能真正认清数学学科的内在脉络。而引导学生进行对比、类比和联想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创设

数学问题情境的过程。例如,三角形的角平分线知识是放在三角形的中线之后出现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展开对比和类比,进而联想出三角形每个内角的平分线与对应的底边也会有交点,于是引出角平分线的概念,随后就可以展开探究三角形角平分线的性质。讲完角平分线的性质后,在讲线的垂直平分线时,由角平分线的性质联想到线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再通过类比,得到线段中垂线性质的证明方法。

五、在对数学典故进行回顾的过程中创设问题情境

篇7: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

情境是可暗示性和可教育性的同义语,是将学生置于某种特定的情感之中,营造出一种氛围,从而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好奇心,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初中化学课程理念是: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化学教材提供给师生的是一个文本的载体,就针对知识、概念的系统说明。而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可以将这个文本的世界转化为学生可以体验到一个社会化、生活化的世界,从而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教材。

因此化学教学中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成为参与教学活动的主体。不但能帮助学生重温旧知识、获得新经验,还可以通过提供的丰富多彩的素材和大量信息,帮助学生体验知识的生成和发展的全过程,从而有利于学生主动地探究,发散地思考,使他们的认知能力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

1、化学课堂情境的创设――要体现出学科的特点,突出实验情境的趣味性、神秘性。如在讲《燃烧和灭火》一课时我在课前做了一个“滴水生火”的小实验(因为在正常情况下水是不能引燃棉花),展示给学生的是一团包有“过氧化钠”的棉花,当学生的目光聚焦在棉花时,我说:能否用手中滴管里的水引燃这团棉花?这一下引起了学生的好奇心,当水逐滴滴在脱脂棉瞬间,孩子们凝神屏气关注着,突然棉花剧烈燃烧起来了,学生发出一片惊呼!孩子们说,太神奇了!孩子们在惊呼和兴奋之时我又提出了两个问题:棉花为什么能燃烧,它燃烧需要哪些条件?学生带着探究的疑问,一步步揭开燃烧的神秘“面纱”。

2、化学课堂情境的创设――要彰显生活性的本色,突出了生活化的学科特点。《金属资源保护》一课时,我为学生准备了一种常见的生活用品――热贴,学生纷纷说:可以贴在肚子上、腰上暖乎乎的特舒服,还能止痛,脚冷时还可以贴在脚心上来取暖!当我问起发热原理时,没有人能够准确的回答上来,我于是打开包装和学生一起感受神奇发热变化。此时他们以揭开发热的秘密为己任进行探究,把发热后的热贴粉末倒出来,与未发生变化的热贴粉末颜色对比,用磁铁吸引两种粉末,分析出了变化的原因,揭示了出铁生锈的实质。

3、化学课堂情境的创设――要展示出探究的本质,突出了化学科学化的特点。探究《分子》性质时,分子是一种看不见的微粒,如何能直观展现在学生面前,我取一根一米长一端封闭的细玻璃管,向其中加入30ml的水,再向其中加入30ml蓝色的酒精,并用细线做好标记。用胶塞堵住开放端管口,再将玻璃管倒置过来时,学生看到了被气泡推动的蓝色水晶液柱向上游动着,上下颜色逐渐一致,并且液面高度在标记以下,这一神奇现象让学生产生探究的欲望。面看不见的粒子无法说明,接着我又做了另一个实验:在一个大容器内首先加满石块,再向其中加入了许多细沙,细沙逐渐将缝隙填满,这时又向容器内加入了100ml的水,学生看到水又流到细沙的间隔中间,两组实验使学生彻底明白了――水分子和酒精分子之间也有间隔的道理。

4、化学课堂情境的创设――要体现出时代性,突出化学与社会进步的关系。能源、环境是社会的二大因素,《燃料与环境》一课时,我利用一组科技新闻创设情境:“近三年来,油荒它像季节交替一样自然,常出现油线告急,‘灾后重建用油量大增’、‘春耕用油量大’、‘汽车增多,需油量增大’……一次次油荒的表象各不相同。”学生走向新闻表象的背后,寻求事情发生的根源,油荒不断的背后,是能源危机在作祟,当石油储量将消耗殆尽,发展“新能源”及“清洁燃料”已经成为当今最迫切、最重大的问题之一,一系列的探究唤起孩子们的社会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5、化学课堂情境创设――要有美感呈现性,突出学科中的美感教学。化学世界中的仪器安装的协调美、颜色变化纷呈之美都让这一理论性的学科增色了不少。在讲到《二氧化碳氢氧化钠溶液反应》这一课时,我引入了喷泉实验,当时看到水晶般的玻璃仪器被和谐的组装在一起时,引起了他们的视觉冲击,当我打开止水夹的瞬间,看到无色的液体向上喷涌而出,更让他们惊奇的是落下后液体变成了粉红色。学生被这视觉的美感所震惊的同时,也激起他们强烈的好奇心,驱动他们去研究为什么会产生喷泉?为什么无色的液体会转变为粉红色?孩子们带着强烈的求知愿望主动去探究,这种发自内心的渴望会促使他们更好完成本部分内容的学习。

化学知识奇而有趣,在课堂教学中,我还曾用文学性的语言设置情境,引入诗歌、故事、化学史、课本剧表演等……以此情境为亮点,以情感为纽带,以思维为核心,以生活世界为源泉,将化学知识融入到广阔的生活背景下,融入到生命成长的舞台里。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去再认识更高层次问题的过程。多年教学实践中体会到,只有当学习内容、形式与恰当的教学情境完美结合时,高效的学习才会发生,使所学的知识更能好的迁移到其它情境中再应用,也只有在真实情境中获得的知识和技能,学生才能易于理解和掌握,才可能更好的到真实生活或学习环境中解决实际问题,使所学的知识得到升华!

作者单位:牡丹江市实验中学1

篇8:初中数学教学情境的创设

在数学的教学过程中, 如果教师能充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可以改变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 使学生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成为知识的共同建构者,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也可以超越狭隘的数学教学内容, 让学生的生活和经验进入学习内容, 让数学“活”起来。本课题的研究是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生活经验和学生的生活环境及学生所熟悉的事物出发, 创设出丰富的教学情境。

创设情境 (课前预设情境, 课内生成情境) , 作为支持和鼓励学生的源泉, 是实现课程目标, 实施教学的重要资源, 好的教学情境能唤起学生的问题意识、参与意识和合作意识, 使学生在情境中产生好奇、渴求、探究、协作、交流等学习欲望, 不断地提出问题、探索分析和解决问题, 从而获得对数学的真正理解。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创设数学情境是进一步深化数学课程改革的需要。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主体性

现代教育提倡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 教材为主线。数学课堂上教师面对的是活的学习主体, 教师不可以用传统的知识讲授替代主体的活动, 要给学生以自由、活动的空间, 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情境教学不仅仅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还要激发学生的主体性, 要优化课堂情境, 创设情境使学生产生学习数学的渴望, 充分感受数学, 主动探究数学, 主动运用数学。

例如在学习《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这节课时, 学生已学习了点与圆的位置关系, 我们就从复习点与圆的位置关系为起点创设问题情境。

问题1;点和圆有哪几种位置关系?

学生回答:有三种关系:圆内、圆上、圆外。

问题2:怎样判定点与圆的位置关系?

学生回答:可以用点到圆心的距离d与圆的半径r之间的大小关系来判定:当d>r时, 点在圆外;当d=r时, 点在圆上;当d<r时, 点在圆内。

教师小结:点与圆的位置关系有三种, 我们可以用圆心到点的距离d和半径r的数量关系来判定。

问题3:如果把一个点换成一条直线 (用米尺表示一直线, 与黑板上已画好的圆组合进行演示位置关系) , 这就是我们今天研究的内容: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请同学们思考一下, 在同一平面内, 直线与圆有几种位置关系?

学生在点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启发下, 通过教具的演示, 很快就能得出直线与圆有三种位置关系:相交、相切、相离, 并得出其判定定理。以同样的形式来组织学习圆与圆的位置关系, 学生的探究成功的体验将会更充分。

在这里, 通过复习与新授知识相似的旧知识引入课题, 既是情境的创设, 又能使不同水平的学生对新知识的探究有一个共同点的起点, 这有利于全体学生的知识建构和探究精神的培养, 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创设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求知欲

问题是数学的灵魂。课堂上, 教师创设问题情境, 以激励学生解决问题的动机, 通过探索, 解决问题, 获得积极的心理满足, 只有感受真切, 才能入境。要做到这一点, 可以用创设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求知欲。

问题情境的创设要小而具体、具有启发性, 同时又有适当的难度, 与课本内容保持相对一致, 不要运用不恰当的比喻, 这样不利于学生正确理解概念和准确使用数学语言能力的形成。

例如, 我在进行《多边形的外角和》这一课教学时, 我创设了如下的问题情境:小敏在一个五边形广场周围的小路上按逆时针方向跑步, 他每跑完一圈, 身体转过的角度之和是多少?接着, 再引导学生根据上述实际问题的启示思考推广到一般情形。

除创设问题情境外, 还可以创设新颖、幽默等各种教学情境, 良好的情境可以使教学内容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 让学生深切感受学习活动的全过程并升华到自己的需要之中去, 从而成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

三、情境教学贯穿实践性

情境教学注重“情感”, 又提倡“学以致用”, 努力使二者有机地统一起来, 同时还通过实际应用来强化学习成功所带来的快乐。我们充分利用情境教学特有的功能, 在拓展的宽阔的数学教学空间里, 创设既带有情感色彩, 又富有实际价值的操作情境。例如, 在进行《测量旗杆的高度》这一课时, 我把学生带到了操场上, 进行了真实的户外实际测量, 其教学效果可谓“百问不如一做”, 同时对学生思维能力、动手能力、想象能力、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甚至交际能力等等, 都得到了较好的培养和训练。

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 我不忘经常创设教学情境, 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使学生主动发展, 让学生作为活动的主体角色, 促进学生整体能力的培养, 学生的数学成绩也稳步提高。至此我似乎感觉在情境教学的领域中找到了如何将素质教育纳入课堂教学, 融入学校的各个层面的有效途径, 并且可以继续满怀信心地走下去。

教师是学生数学学习的促进者。新课程要求教师既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 又是学生人生的引路人, 尊重、赞赏、信任学生。在教学过程中, 通过教师和学生互相展示案例, 改变了单向传授知识的传统教学方式, 真正形成了师生是互动的“学习共同体”。

四、初步成效

1. 课堂气氛活跃, 提高了师生的思维量。

由于好的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发现其中所含的数学问题、提出数学问题进而解决问题, 使得学生对数学认识发生改变, 进而学生的学习观念、学习态度发生了转变, 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性”与“创新精神”。而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 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 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 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大大提高了学生的思维量。另一方面, 由于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具有灵活的教学机智, 引导好学生, 在提高了学生的思维量的同时也提高了教师的思维量。

2. 教师处理教材的能力得到提高, 问题的设计逐步科学, 教学板块清晰, 情境设计能力逐步明显提高。

通过研究, 我们的教师不再“以本为本”, 不再拘于课本上的情境, 能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所教内容创设出合理的、有效的情境, 能借助于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设计的问题更具有层次性、针对性, 使得课堂效率得到大幅度提高。

3. 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明显增强, 学习能力得到提高, 数学学习的方式不断地多元化。

由于教师的情境创设, 使学生明确了数学来源于生活, 数学是“有意义的”, 课后我们教师布置的一系列的实习作业使学生既把数学应用于生活, 又在生活中学习数学。

五、主要成果

通过前期的研究, 我们课题组开设了20多堂研究课, 课题组教学撰写了大量的论文, 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六、存在的问题及下阶段重点研究的问题

通过前阶段的研究, 我们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我们下阶段着重要解决的是:

1. 教师对情境设计的科学性判断与评析、情境创设

的原则掌握不准确方面的问题、课堂教学中生成性问题情境的研究与把握。

2. 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如何个性化设置情境;

如何针对学生原知进行情境设计。

七、几点想法

1. 学校课题的研究, 只要立足于课堂主阵地, 研究就一定有生命力。

2. 学校课题研究的目标, 应立足于师生两个方面———学会教学和学会学习。

我们是年轻的, 因此我们的做法和想法还比较肤浅;课题研究是年轻的, 因此我们的失败和挫折都可能存在。但我们相信, 只要我们继续努力、不断创新、与时俱进, 相信最终成功属于我们!

摘要:提高学生的素质是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和目的。在数学的教学过程中, 情境教学以优化的情境为空间, 以创设情境为主线, 营造一种富有情境的氛围, 充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使学生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成为知识的共同建构者。

篇9:初中数学教学情境的创设

一、借助实际生活创设问题情境

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现实世界是数学的丰富源泉。数学家华罗庚说:“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华工之巧,地球之变,生物之谜,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这是对数学和生活精彩的描述。新课程教学增加了“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的要求,提出“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件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

如执教七年级数学“认识100万”时,如果让学生凭空去想象一百万有多大,很多学生都觉得有困难。可以先提问:第五次人口普查,中国人口大约是多少?初步让学生感受到我们身边的大数。接着我拿出放在手心的大米,让学生猜猜有多少粒?再估计每千克大米大约有多少粒?假如从自己做起,每人每天节约一粒米,按中国现有13亿人口计算,一天可以节约多少粮食?通过比较和进行简单的估计与交流,既让学生深刻体会到100万或更大的数,还体会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和数学的力量。

二、利用趣味故事和数学史话创设问题情境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数学文化,可以揭示数学科学中的人文精神,激发数学创新的原动力。这是新课标的理念。在数学教学中结合有趣的故事和数学史话,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积极开动脑筋去思考问题。

执教“用树状图或列表法随机事件的概率”时,可以创设如下情景:常说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能顶上吗?一个圆形大转盘平均三等份,涂有红,黄,蓝三种颜色。连续转动三次,就一定能转到红色吗?每转动一次的概率为1/3,三次的概率会等于1吗?在讲例题:“一条直线上有n个点,那么图中共有多少条线段”时,我先画图列出:(1)一条直线上有2个点,那么图中共有多少条线段?(2)一条直线上有3个点,那么图中共有多少条线段?……(3)一条直线上有6个点,那么图中共有多少条线段?得到答案:1+2+3+…+(n-1)条。在讲解该代数式化简时,我讲一个数学小故事:德国的数学家高斯读小学时,老师出了一道算术题:1+2+3+…+100=?老师刚读完题目,高斯就写出了答案:5050,其他同学还在一个数一个数地挨个相加呢。高斯是用什么方法做得这么快呢?这时学生出现惊疑,产生一种强烈的探究反响。然后再点明方法:倒序相加法。通过这些有趣的故事,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促使学生发挥观能动性,积极思考问题,使思维处于活跃状态,创造潜能得以发展。

三、利用游戏创设问题情境

我们注意到儿童在游戏时容易达到忘我的境界。如果我们将一些数学问题改造为有趣的学生游戏,必然会大大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在讲“有理数的加法”这一节,我们可以用扑克来替代正负数来玩游戏,红色的为正数,黑色的为负数,让两个同学一组来抽扑克,每人抽两张,然后把他们相加,谁得的数大,则谁胜。游戏式情景教学,学生的积极性很高,课堂很活跃。游戏过后,学生对有理数的加法有了深刻的认识。

四、为加深概念理解,创设直观性问题情境

例如,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这节课的开始可以这样问:老师手里有一个三角形,为了布置教室我们还需要许多个和这个三角形相似的三角形,你能帮老师画吗?想想可以怎样画?问题一出,同学们个个忙活起来,不停地想着、画着,有的还和周围同学讨论着。这样的设计能够使学生通过自主研究、探讨、合作来解决问题,从而体现出学生之间相互合作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老师是作为指导者、协作者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真正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为创造性教学。重视学生个性的发展,注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培养动手动脑能力,也更符合课改精神中对课堂教学的要求。例如在上相似三角形的性质这节课的时候我问:窗外的国旗正迎风飘扬,同学们知道旗杆的高度吗?在得到否定回答后我又问:在一个有太阳的日子里,给你一把尺,你能设计一个测量旗杆高度的方法吗?因为有前几节课的知识作铺垫,同学们都对问题有感性的认识,许多人都想到利用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边成比例的知识加以解决,这样就很顺利地将课引入到对相似三角形性质的探究中去。情境的创设,不能一成不变。因为同样的情境,因学生的不同,效果可能完全两样,所以情景的创设要因人、因时、因地而异,要尽可能利用突发的、即席的、真实的情境,这样的情境最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要始终尊重学生的自主地位。只有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教学环境中,在尊重学生自主地位的基础上,学生才能够敢于质疑,敢于发言,敢于冒险。学生的潜力才能够得到充分发挥。情境教学法的好处是把教材教活了,把课堂教活了,把孩子们教活了,把教学过程的育人功能充分地体现出来了,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篇10:初中数学如何创设教学情境

在数学课堂中,感悟数学知识是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的重要途径。作为数学老师,要为学生感悟数学创设和谐的情境,触动学生的生活积累,使学生能有所悟,自悟自得,并能在实践活动中深化感悟。

创设讨论、操作式情境,能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对探究性问题,需学生在实践中探究,在操作中尝试,在讨论中释疑。通过动口讨论,动脑思考,动眼观察,动手操作,让他们的感官参与教学活动:画图、测量、搜集信息、剪、折、移、转、制作模型等活动情境,不仅使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而且丰富了数学活动的经验,培养了学生观察、分析、应用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激活了学生的创造潜能。

创设争论式情境,启迪学生的发散思维

数学课堂上,为满足学生的争强好胜心理,教师可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有意识地创设“争论式”情境,给学生设置知识擂台,造成认知冲突,在一个个交锋的回合中,启迪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分析、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教师在创设争论式问题情境时,可按照以下形式进行:(1)只给出问题的条件(或结论),让学生争论出不同的结果(或应具备的条件);(2)对已给出的条件(或结论)做出增删,让学生在交流争论中归纳出原先给定的结论(或条件)的变化;(3)对条件、结论完整的问题,先给出条件,让学生在交流、争论中猜想结论,并进行证明等。

创设试误式情境,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

篇11:初中数学教学情境的创设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让学生在良好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是新课标的一个重要理念。新教材最大的特点和优点就是许多知识的引入和问题的提出、解决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展开的。《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创设情境”已成为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策略。教学中教师都非常重视创设教学情境,力求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然而,并非所有在课堂中创设的情境都能取得预期的效果,教学中还或多或少存在一些低效现象。

在我校的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由于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片面,出现了一些情境牵强附会和泛滥的现象,创设的情境与教学内容“形似而神离”。这就失去了情境教学的目的性和实效性,使其成为教学中的“花架子”。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情境创设认识的片面理解。教师只注重开课前的情景创设,觉得情境创设只限于课前的导入,实际不然,教学的整个活动都应该处于一定的情境中。

2.只注重创设情境,而不能有效的挖掘其使用的最大价值,使得情境创设如同搭了漂亮的“花架子”,只中看不中用。

3.“生活味”浓厚,“数学味”淡薄

在数学课堂上,我们老师的确每节课都注意从生活中引入,但往往就像“菊花加糖糖过量”一样,给人的感觉是生活味浓厚,而数学味淡薄。

4.形式丰富多彩,但性实效差。

现在,有很多数学课走进了注重课堂气氛,忽视课堂实效的怪圈,表现为:活动的气氛热闹,活动的形式花哨,而热热闹闹一节课下来,学生似乎没有学到什么。现在提倡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创设与学生生活紧密相关的数学学习

情境,但对于有些教学内容来讲,好像并不好找到生活中的情境,从我校的听课中发现,部分教师过于注重教学的情境化,为了创设情境可谓是“冥思苦想”。好像数学课脱离了情境,就脱离了儿童的生活,就不是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课。事实说明,有些教师辛辛苦苦创设的情境,并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特别是一些低年级的孩子,往往因为被老师创设的情境所吸引,而久久不能进入学习状态。有些高年级老师创设的教学情境也只是比较牵强地把生活中的一些事例搬入课堂,让学生感觉老师只是变了一个出数学题的花样。对学生理解数学知识,增强态度、情感没有太大的作用。

基于这样的思考,我们进行了本课题的实验研究,旨在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提供全面清晰的有关信息;引导学生在教师所创设的各种各样有效的教学情境之中,以有效地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良好动机,引发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认知冲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数学学习过程中,使我们的教学活动对学生始终有一种吸引力。从而服务于课堂教学,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益。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本课题的研究将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形成促进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学习情境创设的策略、方式及方法。在研究过程及以后的数学教学实践中,能指导教师不滥用学习情境,积极创设与生活密切联系的有效的教学情境,促使学生主动参与数学学习,促进我校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同时也有利于提高参与研究教师的教育教学和教育科研能力。

三、课题研究要解决的问题

1.通过研究促使数学教学中学习情境的创设更加有效,能切实提高数学教学效果和培养学生能力。

2.通过研究促进学生和教师能够将数学和生活很好地融合到一起,能够用数学的眼光发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通过研究使我们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学习情境时更加规范,合理,驾驭学习情境更加自如。使我校的数学教学水平和质量踏上一个新的台阶,推动本校数学教学的可持续发展。

四、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及预期的研究突破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在国外,情境化创设手段已被广泛用于课堂教学和课外的一些活动中。他们把教师进行“情境化”教学的情况列为教师的能力评价范围,并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必须擅长创设情境(为课程和教学提供场景),要求能运用多样的教学模式开展教学。沙克(Schuck,1985)和渥克斯曼 (Waxman,1987-88)都曾在研究报告中指出,当教师有意设置情境时,学生取得的成绩会更大,记忆会更长久,这表明:“情境化”教学的效果已被认可。国外很多学派对情境创设的目的及有效创设的具体方法都有阐述,他们认为:数学教学的情境创设必须是形式多样的富于生活气息的数学活动,还认为体验数学活动比课堂听教师讲授更有意义,效果更好。我们在课题研究中要借鉴这些观点,掌握创设的原则、方法,关注学生能力发展。

有关有效教学的理论和实践在国内已有一定的基础。孔企平教授在《新课程理念与小学数学课程改革》一书中,比较系统地论述了有效教学与学生参与的关系,从中指出了有效教学的特征、原则和研究的具体内容。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博士崔允t在《有效教学策略的建构》中,对有效教学策略的理论和教学三阶段的实施策略作了一定的阐述。此外,钟启泉教授在《教师之友》中对有效教学的背景、核心思想和教学理念也作了简单的论述。以上这些国内专家学者的理论对本课题具有直接理论指导的意义。

篇12:浅谈初中政治创设情境教学的方法

浅谈初中政治创设情境教学的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2-0057-02

全面关注学生,以学生的全面发展、长远发展为核心是新课程的一个基本理念。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人们每一天的所见、所闻、所感都在不断地改变,思想也在不断地改变。而思想品德课程也与之相呼应,也应当随着人们思想的改变做出相应的调整。这样对老师的专业知识和综合素质就有了很高的要求。然而怎样才能创设出一个有效的课堂情境呢?我觉得先决条件是教师需具有较强的综合的教学能力。其次是学生的基础,即学生的认知水平、生活方式、学习方式、接受知识的能力、教材的内容、等等。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宗旨在于培养学生的知、情、意、行,并使之相统一,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而要达到这个目标,有效的情境是不可或缺的。学生们通过在情境中的体验过程,拥有自己的思想,培养自己的能力,获取知识,从而改变自己的思维模式,最终便可获得较高的教育成果。

首先,创设以学生生活为基础的教学情境。“脱离生活的教育是鸟笼的教育”,这是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一句至理名言。根据现在学生的生活活动情况,我们新课程中提出了许多与之相对应的创设和活动,这样方便了老师的教学,同时也有利于学生们的学习。现代的青少年,从小接受的家庭教育不同,加上各自的特性,对于很多事物都有自己的见解,而且他们也渴望得到独立。单一的课堂教学可能会对他们没有太大的吸引力。然而从生活出发,和社会现实接轨,学生们会觉得思想品德课的内容贯穿于自己的生活中,比较容易接受。在创设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情境之前,我们要先做一些准备工作:深入了解一下学生们所处的生活环境,还有他们现在的思想状态,以及个人的知识水平和接受知识的能力。如果不先做好这些准备工作,那就是典型的“我讲你听”,学生们提不起上课的兴趣,显然我们的教学质量也不会高,开设这门课的意义也就不存在了。我们从现实生活中的不同场景,选取学生们比较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生活实际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创设出使学生们感同身受的情境,就能激发他们对新鲜事物的兴趣,调动他们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以便于他们更好地接受新的教育。例如在教育学生“学会感恩”时,我们从学生身边最亲近的.人即他们的父母讲起。先让学生描述自己的父母,然后回忆父母对自己做的一些别人做不到的事,同时想想自己为父母做了些什么,通过比较,让他们体会到父母对他们的付出和爱,从而明白要感恩父母的道理。根据现实生活创设的教学情境,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活跃思维,自主学习,获得更好的教育。

其次,体验在创设情境中是至关重要的。或许每个老师都会有这样的困惑,课堂上老师提问,学生们对答如流,而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的又跟以前没有任何区别;老师将教材上的知识教给学生,学生也能考出很好的成绩,学生在课堂上能区分善恶,但是到了具体的生活中却又无法做出正确的判断,思想道德教学的效果丝毫没有达到。在目前,应试教育还未得以消除,老师负责传授知识,学生们负责接收知识,老师占据着主体地位,但是我们都忽略了我们思想教育的目的,这就是造成我们老师有以上困惑的主要原因。我们应当把学生当做主体,让学生自主思考、体验、探求。初中阶段是学生思想观念、健康心理形成的关键时期,学生只有学会独立思考和亲身体验才能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这就要求老师要注重学生们的情感体验和社会实践,只有做到这两点,学生才能有正确的思想认识,才能拥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在创设情境过后,老师应当引导学生通过自身的经历,获得情感上的体验,这样就可以激发他们在思想上的认识,只有情感和思想逐渐统一,才能使得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认知,拥有良好的行为习惯,从而使学生获得长远的影响。课堂教育中,我们应当重视的是学生的体验,在体验中逐步得到感悟,这样就能让学生的道德水平得到提升,最终完美地运用于生活中,也就达到了我们所要教学的目的。

最后,创设情境与现代信息技术的结合。要想使学生对我们的课堂教学具有浓厚的兴趣,我们就要把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有趣,我们应当考虑的是如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现代化的信息技术便是不二的选择了。老师在课后收集整理一些跟课堂教育有关的信息、材料、图片、视频等,在课堂上向学生们展示,让学生们可以更直观地接受知识。比如在讲授《珍惜水资源》时,老师利用电脑,向学生们展示我国一些缺水地区人们生活的图片或视频,让学生们获得心灵上的震撼,从而意识到缺水的严重性,产生缺水的危机感,进一步树立珍惜水资源节约用水的良好意识。通过创设情境与现代化信息技术的结合,使得抽象的课堂知识变得形象、有趣,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优化了我们的课堂教学,实现了我们的教学目的。

上一篇:四年级100字读后感下一篇:学校信息化建设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