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利峰)关于科学教学设计的几点思考

2024-04-16

(潘利峰)关于科学教学设计的几点思考(通用9篇)

篇1:(潘利峰)关于科学教学设计的几点思考

关于科学教学设计的几点思考

无锡市天一实验小学 潘利峰

小学科学教学生涯已经历了十多载的春秋,我深刻感受到上好一节好的科学课,从选择教学主题到备课到实施教学的整个过程,完全可以和拍一部畅销电影相提并论,教师需要选择教学的主题和组织教学内容,拍电影有写剧本的编剧;科学教师需要自己准备实验器材和分组材料,拍电影有场务和场记;科学教师需要亲自操刀实施课堂教学,拍电影有导演;教师上课有评课的专家和同事,拍电影有观众和影评。但教师一个人要完成所有环节的工作,上一节有亮点的能出彩的课,从设计到实施会耗费相当多的心血,从本质上来讲,一堂好课和一部好的影片都具有相同的属性,都有好的剧本和情节,过程能紧紧抓住人们的内心,结束之后又能让人回味。好课是需要好好设计的,教学设计是实施的第一步也是关键,科学教学设计的一些方法和原则可以从下述几点来考虑。

一、寻找科学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

科学知识必须组织为相互联系的逻辑体系,这种体系应当是开放的,能包含新知识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发展和转化的。教材内容中的每一主题都包含相当多的知识信息,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限制下,教师必需对教材内容进行选择和取舍,不应贪多贪全,力争把一件事情做做好.。在对教学主题的知识点挖掘上,教师应充分考虑知识点之点的逻辑关系,把具有逻辑关系的知识组织在一起成为课堂的教学知识点内容。

贪多贪全的课堂教学设计注定要失败,课堂教学设计也有清晰的脉络和线索,逻辑因果关系是把各个知识点串接起来的主要条件,遵循一定的逻辑关系把知识点通过活动一一呈现才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

案例:《大脑》一课中包含有关人脑的外形特征和功能的大量内容,学生对大脑的外形和结构特征停留在书面语言表述层面上,教师先组织对学生学情的调查和了解,然后针对性地引导学生认识大脑的结构特点,再从特点引出相关的组织功能以及作用,按照生物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逻辑关系来组织课堂教学,使整个教学从设计到实施都能有着清晰的逻辑线索。

二、寻找适合的对儿童进行教学的知识载体。

儿童进行科学学习的方式是探究,对儿童进行科学教学的主要方式是做中学,探究和做 中学都离不开活动,选择适当的活动和材料有利于学生的探究和教师的教师。儿童有儿童的特点,教师选择适合儿童接受和知识载体也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之一,这些知识载体的选择应当契合儿童的生活实际,是儿童熟悉的生活情境中的事物,这样更有利于学生知识结构的同化和顺应,有利于主体和客体间互相作用。

案例:《排序》一课要求教师组织学生认识什么是排序以及排序的特征,能够指导学生用多种方法对事物的特征进行排序,所以对排序内容的选择上最好从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入手,取材学生都理解和熟知的内容,经过思考,我选择了学生体育课50米跑步的测验成绩和学生自己的身高体重作为教授排序的载体,让学生对这样自己亲身体验和能感知到的现实存在进行有关的排序能达到比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教学活动的按排应考虑儿童的认知规律

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时不能生搬硬套,就像电影情节不能太突兀,按部就班又上不出新 意,学生学习的热情很难激发和唤醒,所以就设计教学过程时需要教师了解儿童的认知特点和规律,选择能引起学生的兴趣点和持续保持学生关注点的教学方式和流程。可以通过设计悬念、步步惊心、丝丝入扣、石破天惊、尘埃落定等电影情节的展开方式来推进教学流程,让学生主动进入教学情境,始终保持学习的兴奋点,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表及里地参与到科学概念的建构中来。

案例:《食物链》一课,教师在5个学生背后贴了卡纸,要求班上同学将这5个人根据“吃”与“被吃”的关系排序。而被贴卡纸的同学根据自己的位序,猜自己可能是什么动物。5个同学通过自己在序列中的位置,通过讨论来猜测自己大概是哪类动物,加深了对食物链中理解。

四、注意课堂教学的延伸和拓展

课堂教学内容的安排不能太满,凡是留一线,日后好相见,留一点思考和想象的余地可以很好地保持教学主题的延伸,方便学生课后的拓展性学习,教师可以把在课堂教学中没有编入教学内容的知识点留作课后学生探究学习的内容,向学生提出学习的任务和目标。

案例:《变色花》一课,通过课堂教学,把紫苷蓝水分别倒入小苏打水和白醋水,由于酸和碱的作用,紫苷蓝水分别变成绿色和红色,然后教师教学使学生通过观察颜色的变化来判断是否有新物质产生,最后认识生活中的酸性和碱性物质,到底嘎然而止,课余探究的空间并没有充分挖掘出来,教师完全可以提出一个问题:把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再滴入紫苷蓝水,会出现什么情况呢?这是是不是在探究空间和思维上都比原来更进一步了呢?

篇2:(潘利峰)关于科学教学设计的几点思考

为此, 针对这种情况, 我校专门召开了专题会议。对这一现象进行分析、研究。认为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是教师们对新课程理念及新课程标准理解太肤浅, 便盲目运用于教学实践;二是急于追求课堂教学新形式的思想所驱使。于是, 我们锁定了综合实践活动在我校开展的方向:形成综合实践活动连续的、动态的、不断螺旋上升的过程。综合实践活动不应只求得“开花”而应继续求“结果”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学生的学习。同时研究制定了一套具体的改进方案。

一、教学管理与教师教学实践要为学生的主体探究服务

综合实践活动教师作为组织者和参与者不应只是引导学生“走进去, 轰轰烈烈, 问一问, 写一写, 热热闹闹”, 而应增加更充实的内容引导学生“问一问、想一想、做一做, 再想一想”的深化学生主体探究的教育理念来组织教学。要在教学管理新理念的指导下, 广泛地开发教育资源, 应从实际出发, 不能错误地认为校外有了观察的地方, 校内不用再建活动场地。如我校种植系的同学在《家乡可食性野菜的调查》活动时, 如果只是停留在调查的结果, 不去想办法证明, 就会让人担心, 缺少说服力。学生深入主体探究, 通过学生的动脑和实践:用动物先试验和实验法等, 学生会有更丰富的体验。所以要建立和完善各色的活动基地。活动基地是学生活动的必要场地, 使学生有处活动, 能亲身在基地里活动探索验证知识, 是将知识转化为技能的实践场所, 能吸引大批的学生活动, 如雏鹰活动室、图书阅览室、种植园、各种模型基地、标本室、手工活动室、实验室开放等活动基地, 为学生的活动提供场所。同时建立安全机制:教师对学生活动有绝对的监控机制和能力, 规定活动组不得少于三人, 组长负责安排活动:野外和夜间项目要有教师和家长跟随, 不得参与研究药类和其他危害人身健康的项目建立信息员等要求, 确保学生安全。

二、教师服务学生深化的主体探究做到“放、导、帮”

建立反思机制:综合实践活动以学生为主体, 尊重学生的选择和建议, 教师要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 积极进行反思, 总结经验, 查找漏洞。提高教师对实践活动的调控能力, 善于激发学生的闪光点, 使实践活动的开展既充实又有意义。放: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建立多种渠道了解学生的心理, 广泛接收学生建议, 建立信息员直接与教师进行沟通;建立“小主人意见箱”;教师审核学生提出项目的可行性, 以便组织开展学生最关心最感兴趣的活动项目;导:激发学生深入主体探究的兴趣, 如校内外群体竞技法:使学生在活动中锻炼动手能力并巩固活动兴趣, 增强了荣誉感;成果激励法;课堂教学激励法:课堂作业有意深化、广泛, 提倡动手作业, 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发挥基地作用, 促进学生主体积极主动参与设计探究;帮:对学生的主题探究进行帮助主要体现在, 对活动技术进行帮助, 对活动设备给予帮助, 及在不能很好地解决全部问题时, 给予一定帮助, 如火箭比赛中, 对水的反冲不理解, 不能把握好水量, 所以总是失败, 这时就需要帮助了, 学生是没有收入的消费者, 活动所需物质阻碍着活动的开展, 学校在经济条件许可的情况下, 购买器材为学生提供方便, 提高使用效率。给予学生主体探究时物质的帮助。这样, 学生在“思考—实践—再思考—再实践”的探究过程中能走得更加深远, 真正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 使综合实践活动不再流于形式, 步入上升的良性轨道。

三、教学实践活动要与学生的学习兴趣结合起来

一切的教学活动应尽量为学生参与学习的学习热情服务是我的深刻体会, 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热情越高学习的效率越高, 反之学生厌学、逆学, 教学效率会事倍功半。一是选择和利用有利的学习环境。在组织《怎样使植物长得更好》教学时, 课堂上简单的课堂说教, 只能是枯燥的, 我开发学校的种植园为教学资源, 带领学生到种植园观察植物的生活环境, 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下喜闻, 他们认真观察, 表现出只怕比别人观察得少的心理。这时组织学生提问、交流, 学生会有滔滔不断的话语和无数个为什么等待你的讲解, 学生这时“喜学”, 教师说的每一个字, 都会深深地印在脑海里。二是趣味游戏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在《磁铁的力量》教学中, 学生玩“巧取烧杯里的区别针”游戏, 我提出要求:不许倒掉烧杯里的水, 又不能用夹子等东西, 那怎么将区别针取出来呢?引导学生边思考边实践, 开始有的学生感到茫然, 过了一会我发现有的学生采用了用磁铁在烧杯外吸住区别针, 沿杯壁向上移动的办法。有的学生先用磁铁吸住一根长铁丝, 再让长铁丝吸区别针。虽然第二个办法不能说明磁铁隔着东西也能吸铁, 但他是经过积极思考后才提出来的, 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所以对这位学生的方法我也给予了肯定和点拨。学生的年龄特征决定了对游戏的喜爱, 他们在游戏的挑战和情趣中进行着新知识的探究, 是真正的玩中学, 深刻体会到了新知识生成的过程, 学生的学习效率在游戏中得到了发展和提高。

目前, 我校的综合实际活动“有形无实”现象基本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能够真正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全新的教学模式。校园内又一次掀起了课改得的热潮。现在, 学校的综合实践活动已走到了建设学校特色的道路上, 如学生综合实践活动《家乡地下水的调查》案例得到市级奖励;《可食性野菜的调查》在省青少年创新大赛中获奖;《羽毛系列标本的制作活动》得到市级奖励等, 综合实践活动工作得到了领导们的好评。如今, 学生更加热爱参与综合实践活动, 在活动中他们的探究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等都得到了提升。而作为小学科学的教师在工作中思路清晰, 教研的热情高。

篇3:关于科学教学的几点思考

关键词 科学 创设情境 兴趣 探究 引导

科学课从严密的实验过程设计到娴熟的操作能力练就都显示着与其他学科的不同。打造一个有效的科学课堂对学生进行科学教育,要践行“造就科学的孩子”的要求,使“人人对科学发生兴趣”。对此,通过实践中的摸索让我有了一些浅显认识。

一、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陶行知先生说:“有什么样的生活,就必须有什么样的教育。”学生是具有能动性的,身体和认知等发展贯穿在他们生活、游戏的整个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创设有利于促进儿童发展的和谐环境,比如一些小故事、小谜语,或者是模拟的生活场景、变幻莫测的魔术等等,都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发他们“要学习”的强烈欲望。

学习《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一课时,一开始我便出示两盆同样多的水,把同一个马铃薯先放在一号盆里,它沉下去了,再把它拿出来放入二号盆里,它却浮上来了。“这是什么原因呢?”学生在整个观察过程中都表现出了一种急于知道结果的欲望,学习新知识自然而然的成了他们的第一目标。这种创设悬念引入新课的学习方式,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二、动手操作 经历过程

科学教育要遵循“教学做合一”的原则,这是陶行知先生一贯的教育思想。他指出:“教学做事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科学课的特性突出了动手“做”的重要性。

学习《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一课时,学生在创设的疑问中,开始急切地寻找答案。我带着学生进行了“加热”实验,得出了“马铃薯在盐水中浮上来”这个结论。可是从孩子们的眼神里,我觉察到他们的疑惑。于是,我决定提供素材,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我向他们呈现了实验器材:容器、水、盐、马铃薯,简单的实验操作过程叙述完毕,孩子们以小组为单位紧锣密鼓地行动起来。充分的搅拌之后,把一大个兒马铃薯放进去,马铃薯从容器底部到浮了上来。“老师,马铃薯还真是在盐水里浮起来的!”经历科学的探究过程,学生从心底认可一些科学道理。

教学《了解空气》一课,在处理“谁赶走了杯里的水”这一环节时,学生的自主探究发挥到了最好。以“魔术”二字吸引学生注意,调动孩子们动手操作的欲望,让学生自己想办法赶走杯里的水。巡视一遍后,我发现这些“小脑瓜”真聪明,有的用吸管,有的用注射器,还有的用气球,想尽办法让空气占据空间,把杯里的水赶出来,依赖课本又高于课本,促进了探究活动的进一步深化。

三、有效引导 适度开放

“每个教师都变成孩子,加入孩子的队伍里玩把戏。”无疑,这是要求教师在玩把戏的过程中起主导的、引导的、指导的作用。在科学探究中教师就像是舵手,要引领学生走好探究的每一步。

在学习《流动的空气》一课时,我和孩子们一起探究空气的特点——根据变换的风向感受空气流动的特点。教室里的自然风,风向单一,想让学生感受一下点燃的檀香飘出烟后的流动路线图。要让学生“自制”一阵“东西南北风”,“请同学们四人一组,想办法体验生活中的东西南北风,分别画出四个风向中烟飘的路线图。”我的话音刚落,一个组中的四个成员一人站一个方向,都把嘴凑到一起向上齐吹。瞬间,烟“散”啦!以他们这一组的失败经验,我开始引导:“你们觉得怎样才能成功体验四个不同的风向?”“四个方向各占一个人,挨个来。”“还得轻轻地吹,不然就成地面平行线了。”“应该能展现一个自然的曲线更好。”在有效的引导下,学生们均能“按规矩办事”,得出了预想的结论,正确画出了各种风向的空气流动路线图。真正体现了“教学做合一”,把“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三个方面的教育有机结合了起来。

四、拓展空间 成就精彩

“解放学生的时间,解放学生的空间。”让学生能够在充裕的时空里,放飞思维,让“存盘”于脑际的认识公之于众,以更好地确认自己的看法和深度,同时也有利于完成续接环节的多元化,保证教学的有效、高效。

学习《迎接蚕宝宝的诞生》一课,从上一课时的“初始蚕卵”到这节课中“家的设计”,孩子们本身就保持着异常的兴奋。在设计这个“家”之前,为了让孩子们能动手做出更好的“成品”,我为他们提供了充足的“思考”空间——“孩子们,鸟妈妈在它的孩子出世之前会做些什么?”“如果我们来做蚕宝宝的妈妈,应该做些什么呢?”经过周密的策划,孩子们大显其能。“我要为它们建一个宽敞明亮的‘爱虫号’鞋盒大房子,舒舒服服,我的蚕宝宝一定美美的。”李娇说着陶醉地眯上了眼睛。“要在房顶上扎几个小洞,让我们的蚕宝宝能呼吸到新鲜空气,”“助理”忙帮李娇补充:“我们给蚕宝宝设计了一个两居室,一间餐厅,一间卧室,蚕宝宝饿的时候,可以到餐厅吃桑叶,吃饱了就回到卧室去睡觉。”韩雨辰同学真高明,把“新技能”带进了“动物世界”。在开放的空间里,孩子们呈现了出其不意的精彩,也很好地应用了技能,延续了知识的学习,为接下来的动手操作奠定了基础。

篇4:(潘利峰)关于科学教学设计的几点思考

一、课前要设计好科学记录单

一节成功的科学课绝不是教师一个人的“独角戏”, 而是师生双方积极互动的过程, 必须将探究式学习贯穿课堂的始终。因此, 教师课前必须充分了解学生的学情, 根据学情和教学目标设计教案, 包括设计科学记录单。记录单的设计必须简明、扼要, 便于学生记录和交流。有的教师图方便, 往往直接使用课本附录的记录单, 其实, 这是不可取的。因为, 它没有考虑到各地区的差异, 不是太过简单, 就是太过复杂, 学生往往难以下笔。教师必须牢牢记住:我们是在“用教材教”, 不是“教教材”, 对教材呈现的内容一定要联系本地区、本班级的学生实际进行合理取舍, 对“科学记录单”进行二次加工, 精心设计, 使之符合教学实际和学生年龄特点, 同时留给学生充分的思维发散空间, 让他们去发现、探索和思考。

二、课中要交流好科学记录单

科学记录单的独特价值不在于展示, 而在于意义生成。也就是说, 实验记录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呈现某种现象和信息, 而是为了解释性的理解, 为了提出新的问题。可惜的是, 许多教师没有真正理解和把握科学记录单的这一本质特征, 导致上课时注重了讲解和实验, 很少顾及或根本顾不上对记录单内容的讨论和交流, 让记录单成了一张废纸。久而久之, 学生形成了这样一种错觉:科学课很“热闹”, 实验“很有意思”, 记录则可有可无, 因为教师很少注意到它。没有课堂上对记录单的交流和讨论, 学生通过实践收集的数据就是一堆毫无意义的数据, 科学概念的形成和各项能力的培养、发展也就无从谈起。

三、课后要关注科学记录单的去向

科学记录单记载着学生探究和发现的过程, 是他们收藏的证据, 是他们智慧的结晶, 不能随手丢弃。为了不让科学记录单随便“流失”,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我们可以把每次的记录单粘贴到课本中。这样的益处至少有两点:其一, 方便以后的查找。当学生在今后的记录中遇到了与以前相似的问题或需要以前的证据时, 可以方便快捷地找到所需资料, 提高学习效率;其二, 有利于科学素养的提升。“注重证据”“不断反思”是科学素养的体现。我们收藏的不仅是简单的记录单, 里面包含了许多科学的知识、经验和证据。记录单记录的内容, 有些是科学的东西, 有些则可能含有不科学的成分。在今后的学习中, 当我们的发现与以前的记录相一致时, 可以提升我们的科学素养。反之, 当我们的发现与以前的记录矛盾时, 通过深入反思也能大大提升我们的科学素养。

篇5:关于小学科学教学的几点思考

一、要鼓励学生敢问

我认为教师首先应更新教育观念,采取更适合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教学模式。《科学》课对于小学生来说有些内容学生在日常生活当中见过比较熟悉,学生爱学也容易懂,有的内容他们根本就没有见过,弄不懂是怎么回事就不爱学,这就要教师为他们营造一种宽松的和谐气氛,让学生敢想敢问,和教师一起探索,一起研究。如果学生提出的问题与教学内容相差甚远,教师要先给予鼓励,表扬学生敢于提出问题的勇气,再进行启发和点拨,让他们感受自己成功的喜悦。其次,要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鼓励学生大胆敢问,爱问。教师要让学生认识到学会提问的重要性。我们可以通过一些科学家的故事,如:爱迪生“我能孵出小鸡来吗”、牛顿“苹果为什么往地上掉”等具体事例,教育学生要从小向科学家学习,学习他们那种善于思索、善于探究的思维品质,要让学生懂得课堂提问不是老师的专利或某些学生的专利,每个人都可以提问,也只有在大家互相质疑的过程中,自己的思维才能得到发展。

二、要引导学生会问

学生不是不会提问,而是因为他们不知道从哪方面提问,不知道提出什么样的问题才有作用。开始的时候,教师要通过示范动作或其它的方法向学生展示引导学生,使学生受到启迪,发现问题,提出有效的提问。当然,学生在示范提问的基础上,教师还要注意启发引导学生,让学生由易到难,逐步上升尝试提问。

1.从课题上提出问题

小学科学教材中许多课文的课题都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引导学生针对课题提出问题,既有利于学生探究和理解问题,又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如:铁为什么会生锈?水里的动物怎么不会死去?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学生带着这些问题产生的好奇心,走进课堂,会收到好效果。

2.从课题的重点、难点处提出问题

学生对课题的重点、难点质疑,既有利于学生深入探究课题的主题,同时,也有助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围绕这一课课题进行教学。如教《空气》一课时,一个学生提到:“为什么地球上会有空气?”其他学生听后哄堂大笑,当我反问他们怎么解释时,他们却哑口无言。其实,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提得很有价值。

3、从矛盾之处质疑

有些课文中有看似矛盾之处,那正是编者匠心独具所在。从而悟出道理,提高认识。如《冷水和热水》一课,有这么一个实验:向烧杯中加入280毫升热水(80度左右)向锥形瓶中加入80毫升的冷水.将锥形瓶放入烧杯中,用紙板盖住杯口,在纸板上打两个小孔将两个温度计分别放入热水和冷水中.观测两个容器中的初始温度和每间隔1分钟的温度变化.(到5分钟时;到8分钟时)在实验前让同学说一说将要出现的结果.同学们只说出了两个结果:温度一样,热水比冷水高一点。我说冷水比热水温度高点,同学们说“那是不可能的.”我说“那好吧,我们来试一试再说。”同学们都非常好奇,认真地看和记录,结果正是冷水高一点,这样一来同学们的积极性上来了,纷纷讨论为什么,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学生热爱科学,对科学现象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科学课的开设正是为了满足学生的这种心理需求的。如果教师在教学中仍沿用那种僵死的教学方法,其结果只能是倒学生的胃口,抹杀学生求知欲望。我们应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去认识科学,并鼓励他们去探索科学的诸多奥秘。只有这样才体现了新课程教学理念。

篇6:关于科学发展观的几点思考

发展是人类社会永恒的话题, 没有发展就没有社会的进步, 就没有人类的今天。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伟大实践向世人说明了:中华民族的崛起和复兴在于发展, 而有什么样的发展观, 就会导致什么样的发展结果, 新中国建立以来, 几代党中央领导集体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 创新和完善符合中国国情的科学发展观, 把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不断推向前进。

一、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具有深远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首先, 科学发展观是在全面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当前, 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 在这一阶段, 从总体上看, 机遇和挑战并存, 机遇大于挑战, 既有巨大发展潜力和动力, 又有各种困难和风险, 面对难得的发展机遇, 我们耽误不得、面对各种风险和挑战, 我们失误不得, 这就需要我们牢牢把握和切实用好重要的战略机遇期, 判定正确的发展目标、任务和方针政策, 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努力实现又快又好的发展。

其次, 科学发展观是在总结我国长期发展的实践经验, 深化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历程, 也就是我们对发展规律的探索过程。新中国成立以来, 我们有艰辛的探索, 有成功的经验, 也有曲折和教训。毛泽东同志用了较长时间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提出了许多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理论观点。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邓小平同志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为主题, 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党的基本路线, 实行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使中国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十六大以来,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进一步明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 强调以人为本, 坚持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推进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四位一体”的建设。科学发展观的提出, 反映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 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观。

总的来说, 科学发展观坚持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既继承前人又勇于创新, 深刻阐明了发展的内涵、本质和基本要求, 揭示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 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科学发展观的提出, 对实现我国文明发展、可持续发展, 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具有重大而深远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二、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指导思想

发展观是人们关于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有什么样的发展观就会指导我们走什么样的发展道路, 科学发展观回答了中国面临的“为什么发展”、“为谁发展”、“靠谁发展”和“怎样发展”等一系列重大问题:

首先, 科学发展观深刻回答了“中国为什么要发展”的问题,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加速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中, 改革开放以来, 我党对发展的看法发生了根本转变, 明确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路线, 使党的工作重心转向经济建设,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充分证明, 发展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 不发展就没有出路、不发展就不可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宏伟目标, 具有决定性意义。

其次, 科学发展观深刻回答了“为谁发展”和“靠谁发展”的问题。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主体, 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 进一步回答了“为谁发展”这一核心问题, 它明确要求把人民群众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体, 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把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目的和归宿。

科学发展观强调的“以人为本”, 就是要把人民群众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体和原动力, 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 通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使广大人民群众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 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第三, 科学发展观还创造性地回答了“怎样发展”的问题, 进一步明确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要求和基本思路, 全面回答了“怎样发展”的问题, 总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 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以人为本”, 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 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 并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全面发展, 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 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协调发展, 就是统筹城乡、区域、社会经济、人与自然等方面的发展, 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 各个方面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

总之, 科学发展观是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 指明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目标。是针对中国发展新阶段提出的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新思路, 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我们坚信, 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 中国必将努力创新自己的发展模式, 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发展道路。

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第一,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重视发展问题。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从根本上说就是一个发展问题, 和谐社会的构建过程就是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过程。

“和谐社会”这一概念的内涵相当丰富, 它涵盖了人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和日常生活,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 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民主法制、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 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 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公平正义, 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 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诚信友爱, 就是大家能够互帮互助, 诚实守信, 全体人民平等友爱, 融洽相处;充满活力, 就是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 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安定有序, 就是社会组织机制健全, 社会管理完善, 社会秩序良好, 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社会能够安定团结;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

科学发展观以“发展”为主题, 强调“科学”发展, 为和谐社会的构建定下一个基调, 发展是第一要务, 发展才是硬道理, 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人, 人民生活要改善、社会要和谐、只能立足于发展。发展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离开了人的需要, 为了发展而发展, 都是与科学发展观背道而驰的。

第二, 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相辅相成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是内在统一的, 没有科学发展、就没有社会和谐、没有社会和谐也就难以实现科学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是在发展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历史过程和社会结果。要通过发展增加社会物质财富, 不断改善人民生活, 又要通过科学发展保障社会公平正义, 不断促进社会和谐。总之, 科学发展观是从发展理念、发展思路等方面促进社会发展、社会建设, 是从发展的角度求和谐;构建和谐社会则是从社会关系、社会状态方面反映和检验贯彻科学发展观的成效, 是从和谐的角度促发展。

第三, 科学发展要始终贯彻于构建和谐社会的全过程。

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 将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牢固树立人民群众在发展中的主体地位。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任务也是要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 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 其实质也体现了以人为本。因此, 要把科学发展观贯彻于构建和谐社会的全过程,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在整个社会的发展过程中, 达到一种人与人, 人与社会, 人与自然的完美和谐。

科学发展观是党中央从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出发, 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和指导方针、是统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 因而也是统领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科学发展观强调的以人为本, 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五个统筹等等, 都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要经过长期的努力奋斗,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 它是一个历史过程, 需要几代人、甚至十几代人的不懈努力, 才能逐步实现。因此, 在这个过程中, 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南, 将其贯穿于构建和谐社会的全过程, 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在中共中央举办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 2005-02-20.

篇7:关于初中科学教学的几点思考

关键词:初中科学;教学策略;探究

在初中的科学教学中,我们老师要注重多样化的教学策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让学生得到多方面能力的锻炼和提高。以下是本文对初中科学教学的几点认识,仅供大家参考借鉴。

一、注重科学史的教学

任何一个科学家在科学探究过程中都不是一帆风顺的,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挫折与失败,加之现有的科学理论也只能被称为“相对的真理”,它们在某些方面也存在失误和错误。作为科学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事例,给予学生强烈的思想震撼,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缜密严谨的思维意识。此外,通过事例还可以引导学生学会正确看待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增强他们克服困难的自信心。作为科学教师,要经常给学生介绍那些在科学探究道路上遇到曲折与艰辛的科学家事迹,让学生充分体会科学伟人的成长道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例如,在教学太阳系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给学生介绍哥白尼“日心说”与“地心说”的对抗,以丰富他们的人文内涵。因此,教师要经常利用科学发展史或实例故事来熏陶学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的探究态度,从而激发他们的创新精神,提高他们的创造能力。

二、培养学生探究习惯

科学就在我们身边,就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作为科学教师,应努力让学生亲身体验科学精神,引导学生动手实践,动脑思考,动口交流,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我们不但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成果,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使其从探究过程中感悟科学真谛,体会科学价值。因此,在科学教学中我们老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实际需要,精心设计探究课题,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探究活动中去,同时也鼓励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大胆说出自己的假设和成果,不管学生的假设正确与否,老师都要对学生的探究过程给予充分的肯定和积极的评价,保护学生的探究热情和自信心。当然,作为老师也要对学生的探究过程给予及时的指导和引导,提高学生探究学习的质量。

三、重视实验与实践教学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理论学习离开了实践如空中楼阁虚无缥缈。科学研究最初并非只是空想,而是为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困难而产生的。因此,实验是打开科学大门的钥匙,实践学习是科学学习中非常重要的环节。随着认识的不断提升,很多家长也意识到课堂教学剥夺了学生接近大自然、享受生活的权利,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很差,看似平时能说会道、能言善辩、侃侃而谈,但只要落实到行动上就茫然不知所措。要注重演示实验的引导作用。在进行演示实验时,教师必须让学生明确此次实验的目标,并认真分析通过实验可以让学生获得怎样的知识和技能,如何引导学生观察实验中的重要现象,通过实验可以培养学生哪方面的能力等。也就是说,在演示实验中,教师要从知识、技能、现象、操作等四个方面来分析演示实验的目的。所以说初中科学教学必须结合实践,多进行实验教学,细致解析实验目的,按部就班理顺实验步骤,透彻讲解实验原理,严格实验操作,依照逻辑整理实验结果,达到激发学生多动手、多实践的热情,形成理论指导实践、实践验证理论的良性循环。

总之,作为科学老师,我们要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加强自身的学习和提高,不断改進和完善课堂教学策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推动初中科学课程的改革和发展。

篇8:(潘利峰)关于科学教学设计的几点思考

由此, 本人认为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也应做到心中有“人”, 回归“人本”, 思想品德教学要以学生的发展 (包括知识、能力、个性、情感、创造性等) 为根本出发点和归宿, 在教学过程中应给学生以充盈真切的人文关怀。

一、思想品德教学中存在的误区

1. 关注的对象非常狭隘

人文关怀首先要求我们做到与关怀对象的平等。教师应给予每一位学生平等的尊重和关怀。但在教学实践中, 很多教师还是关注“两头”忽视“中间”。在“两头”中, 也是喜“好”厌差。这显然已严重违背了教育教学的本质和要求。

2. 关注的内容十分单一

很多教师受升学压力影响, 急功近利, 更大程度上关心的是学生的学习成绩, 并未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当然这也不能完全责怪老师) , 尤其忽视了学生的情感意志、能力、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 特别是忽视了学生的健康人格和体魄的发展。因此直接导致了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教师“满堂灌”, 学生“死记硬背”的不良现象。

3. 关注的方式较为随意

有些教师本着“我批评教育你是为你好”的观念, 在批评教育学生时不讲究方式方法, 常常在教学实践中以善意关怀的目的去随意侵犯学生隐私, 无视学生心理, 对学生造成身心上的伤害。这种权威式的、封建家长式的关怀不仅会让学生产生逆反心理, 让学生感到更深的冷漠, 而且与真正的人文关怀是背道而驰的。

二、思想品德教学走出误区的途径

1. 增进交流, 平等待生, 构筑理解平台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没有情感, 道德就会变成枯燥无味的空话, 只能培养出伪君子。”因此, 增进师生情感交流, 建立良好的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思想品德教育教学的前提和基础, 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要用爱心赢得爱心, 用平等去塑造平等, 用真诚去换得真诚, 要给全体学生平等的关怀、信任和理解, 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感受到平等和关怀。

2. 以书为线, 以生为本,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俗话说, 教是为了不教。在思想品德教学中, 我们千万不可以以书为本, 脱离现实。教材只是案例, 是给我们用的, 不是给我们教的。如果我们一味地死记书本无疑是教育的悲哀和失败。因此在教学中, 我们应把握时代脉搏, 扮演好组织者、促进者的角色, 积极引导学生通过书本这一窗口去发现真善美、识别假丑恶, 去感悟生活、去探究真理。并在这一过程中提高自身的学习兴趣、学习动力、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 促进学生知情意行的高度和谐统一, 从而达到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3. 学以致用, 启迪创新, 点燃学生的智慧火花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创新的核心是发现和解决问题。因此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应当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 而是一把需要被点燃的火把。”思想品德老师在课堂教学中, 还是在课外实践活动中应找准时机, 点燃学生头脑里创新的火把, 放飞他们的创造性思维, 让学生体验到创造的快乐和幸福。

篇9:(潘利峰)关于科学教学设计的几点思考

关键词:小学科学;核心概念;建构

一、什么是核心概念及其重要意义

英国的温·哈伦在《科学教育的原则和大概念》一书中就提到“在构思科学教育的目标时,在知识方面不是用一堆事实和理论,而是用趋向于核心概念的一个进展过程,可能会部分有助于克服上面提到的困难。这些核心概念及进展过程可以帮助学生理解与他们在校以及离开学校以后的生活有关的一些事件和现象。”此处提到的核心概念也可以称为大概念,是指可以适用于一定范围内物体和现象的概念。科学的核心概念在小学科学教育中表现为学生发展起来的一些思想和一些观念,可以帮助学生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处理自然与社会、自然与人之间的关系。

二、小学科学课程中的核心概念

小学科学教育主要涉及四大领域: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科学以及技术。前三个领域是自然科学中最重要的领域,是适合于儿童学习的最基本核心概念,为儿童的终身学习和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技术领域,对学生进行科学和技术两个方面的教育,是当前科学教育的发展方向,提高学生综合应用和实践创新的能力。

三、如何在科学课堂中构建科学核心概念

1.把握学生的前概念

现在的学生处于一个多媒体时代,他们可能会通过电视、书籍、报刊、网络等渠道了解到自然现象和人类的一些科学产品,当然在他们的日常活动中也会产生一些自己的认识了解,而这些印象必然会被他们带入课堂。这些印象就是他们在学习科学概念之前的“日常概念”,也可以称之为前概念。在帮助学生构建科学核心概念之前,首先要了解学生的前概念。了解学生前概念的方法有很多种,比如书面测试、访谈分析、个别交流、画图等。这些方法的采用可以视实际情况有选择地使用。当然这些方法并不是随意用的,要针对实际情况有选择性地使用。

比如,画图非常适合在课堂上暴露学生的前概念,这个方法比前几种方法简单易行,一张白纸,一支笔,不会对学生产生一些暗示,而且这个方法已被大多数老师运用在课堂上了解学生的前概念,因为有时学生的想法是很难只用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的,利用画图的形式可以让我们更加贴切地了解学生的想法。因为有时学生所说的并不完全符合他们的所想,并不能完全表达他们所要表示的全部意思。利用画图可以更多地暴露他们隐藏于大脑中的隐性思维。

2.找准概念生长点,引导感知科学核心概念

基于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课堂的,他们的脑袋中存在着一些前概念,这些前概念有的可能是错误的,但它包含着学生原有的经验和假设,这些原有的经验和假设正是核心概念的生长点。科学教学活动过程就是要改变学生原有的前概念,通过深入地探究活动让学生直面自己的错误概念引发认知冲突,通过各种构建活动,建立起新的概念体系,达到核心概念建构目标。这些活动可以是通过让学生获得必要的感性认识来消除错误的前概念,也可以是让学生经历认知冲突,消除错误的前概念,还可以是为学生提供符合客观事实的事物,发展学生不完整的前概念。但是科学核心概念的建构还要借助完整的探究过程来实现。

3.通过探究帮助学生构建核心概念

帮助学生核心概念的建构过程也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顺序以及他们个体科学概念发展的水平。近年来,为了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主的现状,培养学生对科学学习的兴趣,广泛提倡采用基于探究的教学方法。在教学活动中发现通过探究活动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构建核心概念。当然探究活动的设计也是非常重要的,只有设计好的探究活动才能很好地达到目的。

4.促进学生深化科学核心概念

深化科学核心概念,就是把科学知识技能内化为学生自己的东西,转变成他的一种素养,通过实践发现有这样两种深化方法。

概念图构建法,它利用图示的方法来表达人脑中的概念思想,把隐藏于人脑中的东西变得现行化、可视化,便于交流与表达。这种方法可以帮助学生理清他所掌握的科学概念,加深记忆。并且可以区分出大概念和小概念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相比较而言,让学生应用科学概念去解决实际问题,更能促进学生深化科学核心概念。学生能将自己所学转化应用于实际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正是我们教学最终所期望的。通过运用,可以加深学生对科学核心概念的理解,当然也只有通过运用才会暴露学生对科学核心概念理解上存在的缺陷,也就便于我们帮助修正和深化。

科学核心概念的学习及其进展的过程可以帮助学生理解一些他们在校学习或是离开学校以后生活中所遇到的一些事件和现象。为了达到这样的目标,学生需要有趣的、能参与的以及与他们生活相关联的学习经验。要达成这些条件,还需要我们广大的科学教育工作者进一步对科学教育的目标与程序进行思考与创新。

参考文献:

谢晓玲.小学科学课围绕核心概念组织教学的思考[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9(1).

上一篇:石榴籽一家亲团课直播优秀观后感下一篇:中国油画市场研究及未来发展趋势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