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性小学科学论文

2022-04-20

【摘要】本文分析了情境教学在小学科学课程教学中的作用。就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如何合理使用情境教学法进行了探讨,并探索了几点适宜的方法,包括观察法、实验法、演示法和讲述法等。最后指出了在应用情境教学时应该注意的一些问题。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情境性小学科学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情境性小学科学论文 篇1:

小学科学情境性试题探究

本文为浙江省瑞安市2013年度教师小课题“小学科学生活化试题命题策略的研究”的研究成果(编号:C13104)

【摘 要】小学科学情境性试题是指将科学概念与某个实际情境相结合的一种试题,具有情境性、知识性、应用性、情感性等基本特征,是科学素养水平测评的一种重要方式。本文分析了当前小学科学情境性试题中所存在的问题,并对此进行了改进,再采用SPSS13.0对当前情境性试题与改进后情境性试题的难度系数与区分度进行对比分析。在此基础上,探索命制小学科学情境性试题的策略,以期为小学科学教育评价提供借鉴与思路。

【关键词】小学科学 情境性试题 命题策略

《科学(1~6年级)课程标准》中要求“纸笔测试应关注学生对科学概念的理解和应用,而不是对科学知识的简单记忆,应尽量融合在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情境中去评测,可以通过选择、论述、解释、方案设计等题目考核学生的概念理解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但现在小学科学试题以知识记忆为主,在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经验方面严重缺位,为了在考试中取得好名次,课堂上“伪科学探究”现象严重,学生拿着科学提纲死记硬背的现象盛行。因此,情境性试题应是当下小学科学试题命制的必然趋势,使小学科学考试真正发挥其导向、诊断、评定的作用。

一 小学科学情境性试题的概念

小学科学情境性试题是指将科学概念与某个实际情境相结合的一种试题。由于试题提供了一定的情境,可以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学习科学,养成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良好习惯;有利于引导学生关注现实问题,体会人与环境、社会、自然协调发展的关系;有利于活跃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对自然界的好奇心。

二 小学科学情境性试题的特点

1.情境性

情境性是指试题要在某种生活世界的状态下考查学生的科学素养。试题中的情境越真实(或接近真实),越能有效考核学生对生活、社会和科技的关注及真实体验,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2.知识性

情境中蕴含着所要解决的问题,不同的情境考核学生所掌握的不同知识及知识的数量和质量。由此可看出,情境决定了试题的内容,强调评价学生是否从学习中获得了“高质量”的知识。

3.应用性

小学科学情境性试题为学生应用和检验自己所掌握的科学概念提供了符合实际的而且有效的环境、情境。强调对学生应用能力的评价,使学生感到所获得的科学概念是有用的。

4.情感性

小学科学情境性试题中的真实情境,诱发了学生丰富的情感体验,对学生的继续学习起着激励、唤醒和鼓舞的作用。强调学生智力和非智力协调发展、共同提高和“以人为本”的新评价体系。

三 当前情境性试题中存在的问题

笔者从网络上、小学科学教辅书等搜集现有的情境性试题,对照小学科学情境性试题的基本特征,用SPSS13.0软件对试题的基本属性(难度系数与区分度)进行分析,难度系数是指试题的难易程度,计算公式为难度系数=试题的均分/该题的满分值。区分度是指试题对学生实际水平的区分程度,计算公式为区分度=高分组在该试题上的难度值-低分组在该试题上的难度值,从中发现了当前小学科学情境性试题存在以下问题:

1.评价内容超出课程目标

例1:在相同条件下,铜的热膨胀程度要比钢大,为了把紧塞在钢瓶口的铜塞拔出,正确的方法是( )。(来源:《浙江单元配套测试》五年级下册)

A.使钢瓶和铜塞同时加热 B.单独加热铜塞

C.使钢瓶和铜塞同时冷却 D.单独冷却钢瓶

解析:课程标准中对两种物体热膨胀能力的比较以及应用并没有要求。此题超出课程标准的要求,难度系数0.27,区分度-0.128(低分组得分率高于高分组得分率),大部分学生只能靠胡乱猜测的方式,无法反映学生掌握知识水平的差异性。

2.问题情境是凭空捏造的

例2:如图1所示,小女孩能

轻松吊起一头牛,是利用了下列简

单机械中的( )。(来源:浙江省小

学科学学业评价研训活动资料)

A.定滑轮 B.动滑轮

C.滑轮组 D.轮轴

解析:虽然这道题目乍看很有趣,但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而这也涉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没有爱护动物。

3.问题情境只起到了装饰作用

例3:2005年6月3日,CCTV在云南省抚仙湖现场直播了水下考古的过程。这次水下考古使用了我国科学家自行设计制造的现代化“鱼鹰一号”深潜器(原理和潜水艇相同),它的上浮和下潜是靠改变 来实现的。(来源:《浙江

单元配套测试》五年级下册)

解析:“原理和潜水艇相同”的提示使新情境“深潜器”成了装饰,学生只需记住“潜水艇是通过改变自身重量来实现它的上浮和下潜”这一结论即可,导致区分度很小,只有0.147。

4.生活化情境脱离学生的生活经历

例4:(1)盐水选种是我国农民创造的一种巧妙的选种方法。你如何用盐水选种法将它们中的好种子、坏种子区分开来?(2)并说出你那样做的理由。

解析:因为脱离生活经历,难度系数是0.55,很低,学生对于饱满的种子是沉在水底还是浮在水面上不能确定,就无法运用科学概念来解决问题。

四 小学科学情境性试题命制策略

笔者对上述存在问题的情境性试题进行改进,并也用SPSS13.0软件对试题的基本属性(难度系数与区分度)进行了分析,从而探索小学科学情境性试题的命制策略。

1.评价内容要符合课程标准

课程目标决定评价目的,而评价目的又决定评价内容。因此,小学科学情境性试题要遵照课程目标,从科学概念、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角度精选评价内容来考查学生。而且每道试题的难度系数与区分度要结合课程标准的目标,如下表所示。对于三维目标中低层次要求的,难度系数应该大,区分度小,尽量让所有学生会做。而对于高层次要求的,难度系数应该小,区分度大,可以对学生实际水平进行区分。

课程目标对应的难度系数与区分度表

例5:小明的墨水瓶盖拧得太紧打不开,你觉得下列打开方法较为恰当的是( )。

A.把墨水瓶放在热水中

B.往墨水瓶盖上浇热水

C.砸开墨水瓶盖

其理由是: 。

解析:课程标准中对“固体的热胀冷缩”概念的建构层次属于“理解”层次,例5具有较好的难度系数0.78,良好的区分度0.339。

2.问题情境应是真实情境

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学习是个体在与环境的互动中不断地建构与再建构知识,以便成功地适应环境、世界的过程。为此,问题情境的创设需要选取现实生活中的真实情境作为题目命制的蓝本,力图诱导学生在真实情境下运用科学

知识。防止情境的设计违反客观规律和凭空捏造。

例6:如图2所示,生活中建筑工人是利用了下列简单机械中的( )将地面上的水泥运输到三楼。

A.定滑轮 B.动滑轮 C.滑轮组 D.轮轴

解析:同样是考查对机械工具的认识,例6就是来源于真实情境。课标中对“机械工具的辨认”属于“知道”层次,难度系数为0.95,区分度为0.178,能尽量让所有的学生会做。

3.问题情境对问题的解决是有用的

如果情境的设置不能与考查的内容很好地结合,只是起到装饰的作用,就不但不能考出学生的高层次思维能力,而且可能背离课程目标的初衷。问题情境应对问题的解决是有用的,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真实存在的问题。

例7:2012年6月27日,中国载人深潜器“蛟龙”号创造了世界同类潜水器的最大下潜深度。“蛟龙”号两侧搭载4块压载铁,沉入海底。抛掉2块压载铁,上升一定深度,当任务完成后,再抛弃另外2块压载铁,深潜器就浮出海面。它的上浮和下潜是靠改变 来实现的。

解析:课程标准中对“相同体积下,重的物体容易沉,轻的物体容易浮”这一科学概念的建构层次属于“理解”层次,例7具有良好的区分度0.318,学生需要认真读懂新情境,并与原有的知识经验构建联系。

4.问题情境与学生的原有认知相联系

在试题设计过程中,情境越陌生,学生紧张感越强,思维越容易产生波动,越有可能影响解题的成功率。我们可以通过增加图片、示意图、铺垫类似知识等方式设置思维支架,使情境性试题与学生原有认知相联系。

例8:我国农民常用盐水浸泡法来选种,如图3所示。在浓盐水中,饱满的种子沉在底部是因为 ,干瘪、虫蛀的种子浮在液面上是因为 。

解析:例8告知学生选种的结果,并配以图片,减少学生毫无依据的想象,拉近了学生头脑中知识与待解决现实生活问题间的距离,提高了难度系数0.85。

参考文献

[1]小学科学课程标准

[2]王传庆.浅谈化学情境性试题[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1):26

[3]董喆.利用统计软件SPSS进行试卷质量分析[J].中国科技信息,2009(15):100~102

[4]王鼎.情境设计在学业考试试题编制中的运用——浅析2009年中考试题特点[J].数学教学,2010(3):43~45

〔责任编辑:庞远燕〕

作者:虞温妮

情境性小学科学论文 篇2:

情境教学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摘要】本文分析了情境教学在小学科学课程教学中的作用。就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如何合理使用情境教学法进行了探讨,并探索了几点适宜的方法,包括观察法、实验法、演示法和讲述法等。最后指出了在应用情境教学时应该注意的一些问题。

【关键词】情境教学 小学科学 教学方法

最新版(2017版)《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明确了小学科学课程的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并为他们继续学习、成为合格公民和终生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科学素养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这其中早期的小学科学教育起到关键的作用。小学科学面对的是处在少年儿童阶段的小学生,由于他们的认知水平还处在较低的一个水平,所学的内容相对而言则是客观性和逻辑性较强的一门课程。因此,如何将客观性较强的科学知识以一种儿童乐于接受的方式进行传授是至关重要的。这就需要我们广大的小学科学教师在该课程的教学方法上能够去精心钻研。

一、情境教学法的意义及其作用

构建主义理论的观点主张知识的学习应该以学习者自己构建为主,并因此提出了三种教学方法,即情境教学、随机通达教学法和支架式教学法[1-2]。构建主义特别注重情境教学,并认为学习者的知识要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他人的帮助、相互协作、沟通等,通过有意义的构建进而获取。因此,创设情境是学习的必要前提,而且学习是与一定情境相联系的[3]。

情境教学法是针对少年儿童的认知特点而提出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它可以有效的弥补少年儿童认知中的不足,通过运用具体生动的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这些营造的丰富情境,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感性认识,促进学生对事物洞察的能力,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因此,情境教学法在培养小学生学习能力和开发智力方面有着自己的独特之处。

二、在小学科学教学中采用情境教学的必要性

首先,从小学生的认知角度来看,处在此阶段的学生的思维已经具有较为明显的符号性和逻辑性,也能够进行简单的逻辑推演,然而在很大程度上还只是局限在具体的事物以及过去的经验,此时的思维还是缺乏抽象性的[4]。由于小学生的生活、学习经验还相当欠缺,对很多事物的认识都不足,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需要创设相应的情境来弥补这些缺陷,增强他们的感性认识。其次,从小学科学课程特点来看,该课程的内容非常丰富,不仅涉及到生活中的动植物等生物知识,也有宏观的地球宇宙等地理知识,同时还涉及到光、电磁、能量等较为抽象的的物理化学知识。其中不少的教学内容,对小学生而言是陌生和抽象的,而这对于缺乏抽象思维和逻辑推演能力的小学生而言,学习起来也是有一定的难度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创设适宜的情境是很有必要的,可以帮助他们再现一个“亲历科学”的过程。学生通过经历具体事物获得经验,进而培养他们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

三、情境教学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方法探讨

不同的学科教学具有不同的特点,同时不同的教学对象也具有其自身的特征。以下是笔者结合小学科学的特点和教学对象的认知情况,探索情境教学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几种適宜的方法。

(一)观察法

在学习中,观察法是指学生根据一定的学习目的、学习提纲,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去直接观察被学习的对象,从而获得知识和认识。针对小学生经历和经验都比较欠缺,教师可以通过自然的情境,或者预先设置情境,让学生对事物或行为进行直接的观察后,通过心理活动的加工处理,得出事物的发展规律,加强对事物的认识。在小学科学课程中,涉及到很多自然知识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能够接触到的,比如植物、动物、山川、气候等。教师通过让学生观察这些情境,在已有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记录、总结、推演等方法,让学生通过收集和分析信息获得证据,进而了解事物的本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二)实验法

实验法是情境教学法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实验过程,学生能够更为直观的了解事物的发展过程,并且通过观察、参与、思考、动手等一系列“亲历”行为,不仅获得了直观的结果,也得到了一系列复杂的经验。实验的过程不仅培养了小学生的观察、动手和思考能力,也提高了他们科学素养。同时,实验法对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科学实验能力也有着重大意义。在小学科学中,可以开设实验的教学内容比较多,教师要创造条件去让学生开展这些实验,不能因为条件限制而随意减少实验的开展。

(三)演示法

演示法指的是教师通过向学生展示一些实物或者通过教学模具,进行示范性的一些实验,或者通过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让学生获得学习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5]。教师通过使用演示法,对实物模型、图片等进行展示,或通过多媒体动画展现,肢体表演等方法,营造情境,使得课程中一些较为难以理解的抽象知识,比如力、热、电磁等,能够更加直观、形象、生动的表现出来。演示法能化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为生动,能够把把抽象的事物清楚地展示在学生面前。演示法通过创设直观的科学情景,让学生们去尝试和观察,使他们获得丰富的科学表象,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力,也发展了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进而达到了传统授课模式难以达到的教学效果。

(四)讲述法

讲述法是指教师利用口头语言的方式向学生描绘事实、论证事理,进而传授知识[6]。教师通过讲述,并辅以肢体语言,再现事物,创造情境,不但可以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也可以增强学生的注意力,促进小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讲述法也是传统教学惯用的一种方法,虽然具有高效、简便、经济的特点,但相对低年级的小学生而言,由于他们思维模式大多还处在皮亚杰的具体运算思维阶段[7],抽象思维能力相对而言比较欠缺,因此,建议对小学高年级(五、六年级)学生多用此法。

除了以上几种方法外,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自己创设情境,比如让学生参加实践活动,或者参与设计性实验等。在小学课程中,有不少类似的知识点,我们可以要求学生去种豆芽,观察植物的生长;去养殖蚕,观察动物的生长过程等。学生通过参与这些实践活动、设计性实验和创新性实验,不仅是创设科学情境的过程,也是对已知知识的应用过程和对未知知识的探索过程,这也可以说是情境教学的最高阶段。它对于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启发学生科学思维有着积极重要的作用。

四、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应用情境教学法应该注意的事项

虽然情境教学有利于小学科学课程的教学,但如果使用不当,可能会带来不利的后果,甚至起到反作用。以下是笔者认为情境教学应用中应该注意的几点问题。

(一)情境的设置要适宜,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

教师创设教学情境要根据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认知规律,帮助他们营造一个有利于学习的认知环境。因此,情境的设置要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不合适宜的情境设置不仅起不到帮助作用,反而有可能带来反作用。在情境的设置上,尽量直观、具体、生动,考虑到小学生的注意力不持久,情境设置的时间也不宜太长。

(二)情境的设置要紧密围绕教学内容

我们利用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相关的科学知识,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所以创设的教学情境应当紧密联系教学内容。此外,设置情境的信息量应当适当。如果量不足,则会造成理解困难;而过量或过杂则会导致学生不容易抓住重点,可能会造成分心和误解。此外,教师在创设情境时,也应该注意学科的特点,兼顾到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对于高年级小学生而言,情境不易过于简单和直白,这不利于学生科学素质的培养。

(三)防止作秀,优化教学过程,做到高效低耗

教师创设教学情境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领悟学习的知识,是帮助学生在良好的认知环境中产生对小学科学学习的的热情和兴趣。这是一个创建认知的过程,创设情境本身只是教学的一种手段和方法,是为了更有效的教学。教师创造的情境也要以此为目标,要避免为了情境而情境。教师不应该浪费大量时间和精力花在无用的情境设置上,而更应该要去追求情境所起到的教学效果,做到高效低耗。

(四)情境的设置要真实可靠,具有科学性

建构主义认为有效的学习必须在真实的情境中进行,所以教师所创设的情境也应当是自然界客观存在的或是已感知的客观事物在大脑中再现,应该具有科学性,而不是虚构和假想的[7]。不真实或者虚构的情境,往往会给学生带来认识上的偏差,也容易给他们造成误解。

五、结束语

本文通过分析小学科学课程的特点,并结合小学生学习认知的特征,提出了在小学科学课程中应用情境教学的几种可行的方法,分别是观察法、实验法、演示法和讲述法。最后就在课程中应用情境教学可能存在的误区提出了几点注意事项。

参考文献:

[1]马启蒙. 借鉴“建构主义”理论 促进小学科学教学[J]. 黑龙江史志, 2014(7).326-328.

[2]龙文珍. 中学英语情景教学的设计与运用[M].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

[3]黄慧, 王海. 对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我國外语教学研究的调查与思考[J].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7(6):21-24.

[4]石向花. 论学生对中学化学概念认知的发展[J]. 新教育, 2010(11):37-37.

[5]刘慧敏. 演示法在高中地理课堂中的有效实施[J]. 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2016(20):22-23.

[6]刘树敏. 初中语文教学“五法”[J]. 科教文汇, 2006(4):39-39.

[7]许艳.培养低年级学生语文学习的主动性研究[J]. 作文成功之路:教育教学研究, 2016(10):7-7.

作者:王明光

情境性小学科学论文 篇3:

生活情境法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

摘 要:生活情境法以其紧贴学生日常生活的特点日益成为科学教师广泛使用的教学方法。但调查发现,生活情境法在小学科学教学运用中存在对生活情境教学法认识不充分、选择的情境素材比较局限、不能灵活运用生活情境进行教学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从转变传统观念,加强教师生活情境教学法的科学研究学习、选择合适的教学素材,促进学生的理解、强化生活化情境在课堂中的实施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策略,以期为生活情境教学在小学科学教师的应用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生活情境;小学科学;策略

情境教学可追溯至著名学者苏格拉底,他的产婆术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帮助学生在交流中学会反思自我,推动自主学习,最后达到自我更正,这一方法被认为是典型的情景教学案例。情境教学凭借其独有的特点逐渐受到更多教师的关注,特别是生活情境法涉及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明确强调,“从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出发,通过学生亲身经历动手动脑等实践活动”“发现和提出生活实际中的简单科学问题”“能运用科学探究方法解决比较简单的日常生活问题”等表述,对生活情境的教学方法提供了坚实基础。从生活中或是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为起点,在教学中慢慢引导和启发,做到从已知到未知,促进学生掌握科学知识,培养科学探究的精神。因此,教师在小学科学教学中使用生活情境法非常有必要。

本文在阐述生活情境法在教学中应用优势的基础上,结合生活情境法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提出了小学科学教学中运用生活情境法的策略,以期更好地服务新课标下小学科学课程教学。

1 生活情境法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应用的优势

小学科学课程里很多知识都是按照人们的认知发展而组织的,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需要让学生掌握科学知识,还需要注重引导学生认识探究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地设置科学情境,能够促进学生积极参加各种活动,从而有利于课程目标的进一步落实。

1.1 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兴趣是影响学习活动最能动,最积极也是最直接的因素[1]。传统模式下的教学中教师不断讲解枯燥乏味的理论知识,不仅不利于学生吸收知识,并且对于那些抽象的知识,可能会导致学生产生抵觸心理,特别是对于心理发展和学习能力等方面还不成熟的小学生来说,更是难上加难[2]。精选生活中的情境开展教学,通过整理和总结日常生活中的科学知识,教师依据生活中的科学知识开展教学可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各类生活中的问题,由此就可以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对于学习科学的兴趣,更能让学生体会到科学知识的重要性。以“测量气温”为例,教师在课堂上创设生活情境,将教室比作气象站,学生比作小小气象员,教师告诉学生气温计的结构,测量方法以及如何读数。学生通过正确使用气温计测量并记录教室外一天中的气温,以此绘制成柱状统计图,再与同学和老师一同分析获得一天气温的变化规律。使用生活情境法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测量气温的知识,最后又应用于生活中。在这个过程中,小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会持续增长,可更好地提高他们学习科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助于推动自主学习。

1.2 有助于学生理解科学概念

科学概念是对现象或是事物的理解与解释,是小学科学课程学习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部分[3]。小学生对事物的认识正处于具体向形式过渡的阶段,这一阶段的学生对事物的认识多是凭借客观的事实,秉持“眼见为实”的观念,所以生活情境法对于抽象、复杂的科学概念可以起到解释、增进理解的作用[4]。例如,在讲授《杠杆》时,教师可以通过构建生活情境对“杠杆”这一单元的知识点进行教学,在课堂上创设一个购买商品的情境,给学生提供杆秤、杠杆尺及钩码等测量重量等器材。学生通过这些仪器的不断使用,知道当两端平衡时两边重量是相等的,让学生观察这些仪器的共性,随后引导学生认识这些器材利用的就是杠杆原理,最后讲解杠杠中的有关支点、动力和阻力等知识点。通过生活情境教学法能够帮助学生正确的理解科学概念,进而在日常生活中也可以应用这些科学概念。

1.3 有益于提高学生的生活实践能力

新课标中强调,小学科学教学应立足于学生,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促进学生发展,通过正确的科学教育方法提高学生的能力,如生活实践能力、生活观察能力。在科学课堂中,教师通过构建有意义的生活情境来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与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例如,在《物质的溶解性》这节课时,可让学生在家里先观察蔗糖和食盐的溶解情况,并在观察基础上结合生活经历思考问题,如当水量一定的情况下,可以溶解无限的食盐吗?食盐和蔗糖在同一条件下溶解的能力是相同的吗?教师为学生创设一个与学生能力范围相符的生活情境,不但可以无形中教授科学知识,锻炼他们的实践能力,同时也让学生发现科学无处不在,生活到处充满科学。

2 生活情境法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生活情境法在小学科学教学不断受到重视,但在实际的教学运用过程中仍存在不少问题。

2.1 认识不充分

科学课程改革后,在小学一、二年级就开设科学课,这反映“科学”这门课程正日益受到重视,但与此同时小学科学教师需求量大幅增加,但专业科学师资的匮乏,使得其他科目的老师代上科学课的现象。而刚入职的科学教师,教学经验不足,对科学课堂组织和开展还较生疏。调查中也可发现,一些科学教师对于生活情境教学有一些了解,也较为重视。但小学科学教师应该充分认识理解并能灵活运用情境教学法,特别是生活情境教学,它并非一种附加手段又或一种教学摆设,应基于科学知识创设生活情境,而非流于形式。如果只为激起学生兴趣,这会使教学失效,但生活情境法也不可以运用过多,以避免造成教学污染。

2.2 选择较局限

从调查中发现,大多数教师的情境素材均来源于教科书或网络,创设情境的途径以图画为主,形式过于单一,教师选择太过局限,只图省时省力而缺乏对知识的创新和对科学教材内容的二次开发。科学与我们的日常生活联系紧密,从科学在实际生活的应用入手,选择情境素材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展开讨论,从而解决问题。这样的情境教学过程比多媒体展示图片或视频等进行教学更有利于学生理解知识,也可在这个过程中培养他们的创新和实践能力。

2.3 运用较生硬

调查还发现,科学教师在使用生活情境进行教学时存在运用较生硬的问题。许多教师没有考虑到生活情境教学的完整性,仅仅把与生活相关联的知识点进行介绍,有的甚至作为课后的拓展,未能就具体的生活情境进行有机联系和整合,不利于学生联系实际灵活运用。另外,教师还没有灵活运用生活情境这一教学方法,在学生存疑时,教师只是“授之以鱼”,此时学生并未理解。倘若教师可灵活运用这一方法“授学生以渔”,对生活中的现象和知识引导学生进行归纳和总结,那么也会取得的预期教学目标。

3 生活情境法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运用的策略

3.1 加强研究学习

科学教师要开展科学教学如生活情境教学理论等相关培训,通过系统培训和操作性强学科教学的研讨会,鼓励教师将领悟到的教育理论与自己的教学结合,在授课过程中大胆使用生活情境教学方法,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从而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除了培训和讨论会,教师认真反思每一节科学课的效果,分析科学课中教学理论运用是否得当,在反思的基础上开展生活与科学具体案例研究工作,从日常生活实践、生活环境、生活经验等出发,促进学科理论知识与实践的融合,探索生活情境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路径。

3.2 选择合适素材

知識体系的建构具有一定层次性,由于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对知识的加工能力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所以选择的教学材料要尤为谨慎。课堂中采用生活中的情境,不仅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要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例如在教授《油菜花开了》这节课时,教师在选择素材的时候,不应该只是选择一些油菜花的图片作为素材,还可以通过准备油菜花或其他生活中其他植物的花,课堂中让学生观察植物的根、茎、叶或是通过对比两株不同植物花的结构,激发学生兴趣和求知欲。在科学课堂中运用生活素材可以让学生感受到科学就在我们的身边,教师选择的生活情境素材可偏向学校、学生的家庭、生活社区,从而可以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贴近学生的认识,让学生很快地融入课堂,而且在这样的生活情境学生也很愿意交流并分享自己生活中的经历。挖掘与生活情境相联系的结合点,从而可更好地针对教学内容进行设计。

3.3 强化课堂实施

生活情境法在小学课程教学中应注重教学设计,重在课程中的实施。在已有学情的基础上,设置教学情境切入点,激发学生兴趣。如在《杠杆》这堂课教学中,教师可构建我们日常生活中购买商品的情境,将其贯穿整堂课让学生扮演老板使用杆秤测量商品重量,在这个过程中找到使用杆秤的正确方法,进而更好地认识杠杆等知识点。这样的课堂让学生整堂课都在教师创设的生活化情境中学习,从而将生活化情境贯穿始终。通过精心的教学设计,从生活中的问题着手,到最后解决问题,贯穿整个教学活动,从而构成一个有机整体,有利于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

4 结语

生活即教育。生活情境法贴近小学科学课堂教学实际,随着新课标的颁布实施,这一方法也将逐步融入小学科学教学中。基于生活情境教学法在现实教学中存在如教师认识不充分、选择局限和运用生硬等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以期为生活情境法促进小学科学课程教学,提升小学科学课题效果提供一些参考。

 参考文献:

[1]杜晓英.实验对小学科学教学的重要性[J].中小学实验与装备,2019,29(06):34.

[2]邓丽娟.情境: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情境教学[J].教育教学论坛,2012(03):199200.

[3]张益樑.科学概念教学中“前概念”的运用与应对策略[J].小学科学教师:2011(11):66.

[4]王维.浅谈小学科学情境化教学[J].科教导刊,2018(12):136137.

基金项目:长沙师范学院教学改革研究项目(STEM视阈下小学科学教师教育改革研究与实践,JG2019007)

作者简介:周硕林(1989— ),男,汉族,湖南长沙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科学教育。

作者:周硕林 许思莹

上一篇:建筑生态化分析论文下一篇:地下水隧道工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