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逻辑实践管理论文

2022-04-16

摘要:高职院校内涵发展需要建立与业务系统相匹配的管理系统,如何构筑管理平台已成为制约内涵发展的关键。本文提出了管理平台的概念与构建的必要性,以许昌职业技术学院为例,介绍了构筑管理平台的实践,阐述“一个系统六个管理平台”的内容,并提出了取得的实效与启示。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德育逻辑实践管理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德育逻辑实践管理论文 篇1:

管理类专业大学生社会实践教学的三全管理模式

[摘 要]针对目前管理类专业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教学质量不高的问题,笔者用调查问卷的方法调查了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质量不高的原因,并用排列图做了分析,找出了主要的影响因素,提出三全管理的社会实践教学改进模式。

[关键词]社会实践教学;管理类专业;大学生;三全管理;排列图分析

1 引 言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按照学校的培养目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使在校大学生参与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活动的一系列教育活动的总称。社会实践活动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管理类专业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教学非常重要,一方面管理类专业理论方法需要在实践中理解、应用和创新;另一方面管理类专业培养的是复合型、应用型和创新型的人才。但目前在经济管理类院校,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存在学生参与不积极,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没有真正提高,没有达到既定的实践目标等问题,笔者用调查问卷的方法调查了管理类专业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质量不高的原因,并用质量管理的基本工具之一排列图做了分析,找出主要的因素,提出三全管理的社会实践教学改进模式。

2 排列图分析

排列图分析又称帕累托分析法。它是一种寻找影响质量主次因素的方法。该方法认为80%的质量问题源于20%的起因,20%的质量问题源于80%的起因,即所谓的80/20法则。因此,我们需要确定并解决那些导致大多数质量问题的关键少数起因,而不是致力于解决那些导致少数问题的大多数起因。当已解决了那些关键的少数起因,就可以把注意力集中放到解决剩余部分中的重要的起因,不过它们的影响会是逐渐减少的。

影响质量问题的主要因素通常分为以下三类:A类为累积百分数在70%~80%范围内的因素,它们是主要的影响因素。B类是除A类之外的累积百分数在80%~90%范围内的因素,是次要因素。C类为除A、B两类之外的百分比在90%~100%范围的因素,是一般因素。

3 社会实践活动质量问题调查与分析

经过管理类专业大学生和教师的调查和讨论,确定了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质量不高的影响因素如下:

①对自己的目标不明确,不知道自己是为什么去参加这个实践活动;②实践部门主管没有明确的指示,实践单位和部门对大学生实践不关心,不支持;③没有得到大学教师足够的指导,教师前期准备不足,没有给学生在实践活动前布置准备任务;④实践部门分配了任务,但是大学生不知道如何去开展工作;⑤不能发现自己的价值,发现自己在实践部门的角色和作用很盲目;⑥不能自觉发现任务,对实践工作没有主动性;⑦没有兴趣去做实践活动;⑧其他。各个原因在调查问卷中出现的频数从大到小排序如下,如下表所示,用排列图法计算累积频数和累积频率列入。

由上表所示,得到:

A类因素为自己目标不明确、不知道如何去做和不能自觉发现任务,累积百分数为72%,它们是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质量不高的主要影响因素。这3个因素主要是来自管理类专业大学生自身的原因,国内的基础教育长期以应试教育为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学习理论知识能力较强,但缺少发散思维能力和实践的锻炼。

B类因素为实践部门领导指示不明确和老师指导不够,累积百分数在72%~90%范围内,是次要因素。目前社会上企事业单位不欢迎大学生社会实践,不能主动为大学生社会实践提供机会,这与大学生自身实践能力不高相关,也与企事业单位只追求经济利益,不能承担社会责任的管理目标和方式相关。教师指导不够的原因可能是经管类院校的大学教师自身实践能力不够,不能熟练指导大学生社会实践。

C类因素为不能发现自己的价值、没兴趣做实践和其他问题。累积百分数在90%~100%范围内,是一般因素。有少部分经管类大学生对实践活动没有兴趣,只关心研究生考试或各类资格证的考试准备活动,认识不到社会实践活动对自身长期工作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4 社会实践教学的三全管理模式设计

针对管理类专业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质量问题的调查和分析,我们设计了三全管理的社会实践教学改进模式,三全管理就是全员、全过程和全方位的社会实践教学管理。

4.1 全员管理

全员参与的社会实践教学管理就是大学生、教师和企事业单位都参与的社会实践教学管理。

(1)大学生是社会实践活动的主体。在确定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容和方式时,充分调研他们的需求,尽量让学生参与决策,尊重他们的知情权、决定权、参与权和选择权,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是大学生全员社会实践的内在动力源泉。是否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是能否实现大学生社会实践全员化的至关重要环节。

(2)选配具有管理实践经验的大学教师指导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把实践教学的要求真正落实到每一个部门、每一门课程和每一位教师,体现在专业培养计划、课程教学大纲和教师的岗位职责中。

(3)企事业单位具有承担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给大学生提供社会实践机会的责任。政府部门在考核企事业单位时,应该有是否接收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活动人数、活动时间等绩效考核指标,促进全社会关注经管类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

4.2 全过程管理

全过程管理是指社会实践教学从事前计划、事中控制和事后考核全过程管理。

(1)事前计划。社会实践活动需要事前周密计划,从年计划到月计划再到周计划,有计划地安排和管理类课程相对应的实践活动。每次活动需要制订活动计划、活动目的和活动程序,从学生到指导教师在开展社会活动前做好周密准备。

(2)事中控制。社会实践活动过程中,学生、教师和实践单位领导应该相互监督,按计划进行,出现问题及时反馈和处理,确保管理类专业大学生达到社会实践的目的,在实践中应用管理类理论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并提升创新能力。

(3)事后考核。社会实践活动完成后,应该从学生、教师和实践单位领导三方面评价实践活动,讨论实践的目的是否达到,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为开展下一个实践活动做准备。

4.3 全方位管理

全方位管理就是在经管类大学生社会实践过程中,注重从综合能力、德育和心理素质三方面培养和锻炼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加强综合能力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也是检验综合能力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通过实践的过程,培养学生道德文化素质和道德品质,道德文化素质主要指大学生的政治方向,包括政治观、人生观、价值观等;道德品质,包括真诚、勤奋、有责任感等。在实践中培养大学生健康的心理状态,如承受挫折、失败的能力,积极乐观的态度,健全的人格等。

5 结 论

管理类专业培养的是复合型、应用型和创新型的人才,管理类专业理论方法需要在实践中理解、应用和创新,因此社会实践教学是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对管理类专业社会实践活动存在的问题做了调查分析,设计了三全管理的社会实践教学改进模式。

参考文献:

杨青.项目质量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作者:冯珍 李佳恒

德育逻辑实践管理论文 篇2:

高职院校如何构筑“管理平台”

摘要:高职院校内涵发展需要建立与业务系统相匹配的管理系统,如何构筑管理平台已成为制约内涵发展的关键。本文提出了管理平台的概念与构建的必要性,以许昌职业技术学院为例,介绍了构筑管理平台的实践,阐述“一个系统六个管理平台”的内容,并提出了取得的实效与启示。

关键词:高职院校;构筑;管理平台;实践

观察首批示范性高职院校的建设情况,高职院校在管理理念更新、管理能力提升、管理要素整合、管理目标设定、管理模式创新、管理技巧运用等方面已占据了制高点。基于管理学角度来分析管理绩效,则必须建立管理平台。近几年来,许昌职业技术学院着力破解管理平台的建设问题,提出了内涵发展理论与实践的“五力模型”,积极构建“一个系统六个管理平台”,这对高职院校建设管理平台具有导向作用与启发意义。

管理平台的概念与构筑的必要性

对高职院校来说,尽管管理平台已是大家十分熟悉的字眼,但却没有言之确切的语义。从语言学来看,管理平台是“管理”与“平台”的有机组合。“平台”具有广泛的内涵与公众意识,是人们进行交流、交易、学习的具有很强互动性质的舞台。“管理”具有丰富的内涵与发展要义,是指“同别人一起,或通过别人使活动完成的更有效的过程”。从传播范畴来讲,管理平台是任何组织的重要资源,是最基本的制度框架。它是面向公共应用服务按照标准规范而建立的互动工作台,能够产生重大的冲击力,具有相对稳定结构的综合性集成系统。

基于管理系统观点与学理分析,高职院校管理平台是在原有组织管理机制的基础上,结合高职院校发展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结合实际应用与权衡利弊,对原有管理进行延伸与革新,以实现高职院校管理的计划、组织、领导与控制能力的提升。它是针对业务的需要,组合人员、事务和时间等要素,采用多种科学的管理方式,基于业务发展匹配的多维管理空间,与组织中长期发展战略相适应。

无论任何组织都离不开管理平台。如果管理者不能迅速判断自身组织的生存环境以及存在的竞争,并迅速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提高管理能力,那么这个组织很快就会在残酷的竞争中走向衰退,甚至不复存在。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计划的实施与推进,使得高职院校之间的竞争日益加剧,而高职院校管理能力的强弱又是事关高职院校生存与发展的重大问题,这就对高职院校管理平台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显然,高职院校构筑管理平台,已成为内涵发展的关键性战略问题。

构筑管理平台的实践

许昌职业技术学院注重把国家高职教育的政策转化为实践,跟踪并梳理先进办学院校内涵建设的做法,形成了高职院校内涵发展概念化的内容与模型。如对内涵建设与内涵发展加以区分,把内涵发展定位在高端设计上,以高职教育的使命为导向,解码自身发展的宗旨、任务、战术、市场区域、驱动项目、管理模式等,构建内涵建设发展的“五力”模型,有效地促进了区域社会需求与专业建设的协同发展。

近三年来,许昌职业技术学院选择五所国家级示范院校作为跟踪研究的对象,组织开展访问活動与个案分析活动,发现高职院校之间的业务平台建设并没有明显的差异,而管理平台则具有很大的差异。造成管理平台差异的主要因素是:认识不足、投入不足;信息不畅通、人员不专业等。为此,我们提出内涵建设“五力模型”,从人员、事物和时间等角度构建多维管理,形成了“一个系统六个管理平台”。目前,“一个系统六个管理平台”在理念创新、教学改革、工作推进、业务考核、评估评先、合作共建、理性探索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一)以内涵发展“五力模型”为基础

基于管理学原理,依据竞争优势构成要素,针对高职院校管理问题开展逻辑式的追问,提炼高职院校成功办学的可复制与传播的方法与体系,编制出内涵发展“五力模型”的理论文本与实践工作文本。两种文本的主要内容是:

内涵发展“五力模型”的理论文本 (1)设计响应使命的自适应能力系统,构建院系发展的通力与合力,培育核心发展优势与基础。(2)内涵发展力(高职策划力、基层执行力、学生服务力、区域整合力、系统支撑力):高职策划力——在市场竞争中筹划获胜的能力;基层执行力——基层把事情做对的能力;学生服务力——持续服务赢得学生满意的能力;区域整合力——引领区域办学同目标合作的能力;系统支撑力——维持办学利益相关各方相通的能力。五种力量的积聚,构成一个相对完美的系统化的发展支柱。“五力模型”是一个360°闭环式发展模型,可以结合本身的发展阶段和现状找到全面创新或改革的切入点,建立策划控制点、执行落实点、就业价值点、整合成长点、支撑基础点。通过点与点的连线,形成多种业务结合的发展力系。

内涵发展“五力模型”的实践文本 (1)建立管理者在角色特质、知识特质、行为特质方面的标准和要求,培育自我发展的系统思考、自主管理、技巧拓展、资源导流、凝聚融合的机制。(2)内涵发展有效性=目标管理体系+过程管控标准+关键能力要素+流程优化+运行组织。基于内涵发展“五力模型”的理论,从实践层面提出使命、战略等工作性的目标管理体系;角色、技能等层次性的过程管控标准;就业、发展等职业性的关键能力要素;校企、产教等合作性的流程优化;资源、衔接等保障性的运行组织。形成了具有启发性与操作性、模块化与结构化的实务细则并编制成工具手册,使工作信息的形成、加工与使用进入系统管理体系。例如,推进工作项目时,必须按照计划、实施、检查、总结四个环节来设计具体的要求,明确具体规范与标准,明确相应的方法与监控,建立责任制度与工作制度,建立过程记录与纠查台账,组织终结评审。

基于现实与实战的角度,寻求内涵发展的“营养”元素,着眼于技术线路与文化线路建立结果导向的标准和要求。在技术线路上,围绕学院使命、宗旨与任务对工作组织有效分解,建立有效制度;在文化线路上,贯彻以人为本,切合员工需求,建设学院文化氛围。针对管理高层、中层与基层的实务工作,提炼对事管理、对人领导的素质与能力,构建责任驱动、科学评价等方面的方法与手段。注重考察组织智慧与群力行动,评价员工参与度;考察办学资源投入与浪费情况,评价资源利用情况;考察发展阶段工作的进程与结果,评价目标达成情况。这三个“注重”,使得内涵发展走上了既重效率,又有效果的发展之路。

(二)内涵发展“五力模型”管理平台的形成

随着内涵发展“五力模型”理论与实践的深入,对管理工作出现了一些争论,主要是呼吁管理工作实行商业化,引进更好、更适应的员工,成果的量化等问题。我们检视“五力模型”实践的问题,辨识业务的关键问题与潜在问题,发现内涵发展现实业务中存在着约束与瓶颈,这就是管理工作系统不能匹配业务系统的快速发展,必须加快管理系统建设,建立管理活动的工作台。

我们从管理理论视野、内部岗位层次、内外衔接融合三个方面讨论存在的问题,把策划控制点与执行落实点连成一线,研究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管理;把策划控制点与服务价值点连成一线,研究高职院校自我价值力的管理;把策划控制点与整合成长点连成一线,研究高职院校自我发展力的管理;把策划控制点与支撑基础点连成一线,研究高职院校自我约束力的管理;同时,把学生服务力与区域整合力有机结合,把服务价值点与整合成长点连成一线,研究高职院校品牌塑造力的管理,等等。在讨论与研究的基础上,梳理业务研究对象与系统管理体系的匹配关系,组合人员、事件、时间、目标、任务、行为等要素,运用麦肯锡公司的“七步成诗法”,即问题描述、分解、找出关键问题、工作计划、论证、论点的建立、对客户沟通这七个步骤来构建管理通路,找出了管理的“营养”元素与管理平台的生成思路,形成了“一个系统六个管理平台”的内容。

内涵发展“五力模型”与管理“营养”元素 检索发展与管理文献,开展业务与管理研究,运用辨证观点以及管理学理论与方法,我们对“五力模型”的“营养”加以区分,设定业务的“营养”元素与管理的“营养”元素,通过以小见大的观察与由表及里的调查,对两种“营养”元素进行系统化和条理化的整合,形成了内涵发展“五力模型”对应管理“营养”元素的一致看法,主要是:类型与使命的共通理念、自我管理的解码与合成、专门化组织、职责与衔接的界定、活动与时间以及机制等。我们站在高端思考使命管理与远景管理,站在底层思考实务管理与技术管理,从纵向分析科学管理与人本管理,从横向分析目标管理与绩效管理,把内部的人员、事物与时间等要素组合为多种管理维度,开展正反分析与实证分析,对管理“停滞点”进行导航,着力构建新系统与新平台,在辨析内涵发展“五力模型”的基础上,让管理的“营养”元素各就各位,形成了“一个系统六个管理平台”。

“一个系统六个管理平台”的主要内容 (1)一个系统。遵循高等职业教育类型与使命的规律,把握高职院校内涵发展的共通特征与要求,依靠组织内部的驱动力与外部的拉动力,构建特有关键性能力、区域经济响应性、内部高效率与低成本这三个方面的协同管理系统。(2)管理平台。①战略思考平台:依托学院发展咨询委员会,发挥校内外专家学者的作用,传播可持续发展理念,推进管理创新升级,谋划未来战略引领项目,设定战略目标转化的任务,组织绩效辨识与评估,培育自我发展的知识源平台。②高职策划平台:依托学院愿景管理委员会,发挥高层与中层管理者作用,遴选富有效率的工作与人员,序化工作目标与任务,推进学习型组织建设与团队建设,设定全方位评价的机制,增强权变管理与自主改进的能力,培育特有发展的关键性平台。③基层执行平台:依托效能建设领导组织,搭建及时发布信息的渠道,实施信息定时监控与反馈,明晰正确做事与做正确事的规范,开展做人与做事的教育交流活动,推介高效率工作的经验、方法与手段,实施激励措施与自我控制,培育内部合力的协作性平台。④服务学生平台:依托院系两级学生发展中心,构建服务学生的可控标准,建立客户管理细则与制度,完善学生职业生涯体系,开展德育、素质、就业等方面系列活动,推进“6S”(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安全)管理与投诉跟踪管理,培育学生成长的服务性平台。⑤区域整合平台:依托校企合作领导机构,搭建校企合作的链条,建立内外合作契合的载体,构建校企“双向、双促进”(产学、工学)的体系,实施专业建设项目合作的联动管理,拓展融合嵌入的内容与融通衔接的形式,谋求低成本产学一体化,培育内外通力的集成性平台。⑥系统支撑平台:依托院系两级组织,界定结果导向的目标与计划,确定工作事项内容与进度关系,推进专案进度表工作模式,建立检视、激励、检查与指导的措施,推进总结、评审、改进与再循环工作的机制,实施技能培训与例外管理,培育动态适应的控制性平台。

取得的成效与启示

许昌职业技术学院构筑“一个系统六个管理平台”以来,管理工作发生了巨大变化,高层管理者主要精力集中转向对学院未来的研究与谋划之中,摆脱了具体事务;中层管理者主要精力集中转向对管理绩效的取得与内涵建设之中,增强了管理意识。基层管理者乐于开展工作创新,提升了管理能力。高层、中层与基层形成了职责明晰、系统集成、运行顺畅的和谐管理系统。学院不断改变或调整取得和组合资源的方式、方向和结果,善于根据区域社会需要的变化向社会提供新的服务。

实践证明,“一个系统六个管理平台”具有基础性地位,应用领域广,而且相互补充,又自成一体。在具体实务中,战略思考平台应建设成为对其他五个平台的统领项目,使之发挥导航功能与引擎作用;高职策划平台要贯彻科学管理与发挥计划作用;基层执行平台要注重人本管理功能与彰显激励作用;服务学生平台要贯彻效果管理与强化评价作用;区域整合平台要贯彻衔接管理功能与凸显标准作用;系统支撑平台要贯彻目标管理,起到综合保障作用。

参考文献:

[1]马树超.能力 理念 基础 水平——首批国家示范性高职建设院校特点评述[N].中國教育报,2008-04-17.

[2](美)斯蒂芬·P·罗宾斯,等.管理学(第7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3](美)米歇尔·罗伯特.新战略性思考[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9.

[4]孙继伟.问题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5]张耀平.高等职业院校内涵发展模型研究[J].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3).

[6]张耀平.高等职业院校内涵建设“五力模型”的实践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09(5).

[7]李泽尧.有效管理:十八项技能[M].广州:广东省出版集团,2004.

作者简介:

张耀平(1964—),男,河南长葛人,许昌职业技术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与管理学。

(本栏责任编辑:杨在良)

作者:张耀平

德育逻辑实践管理论文 篇3:

管理育人:价值寻绎与实践铺陈

【摘 要】无论是从应然理论层面还是实然操作层面上讲,班级都应该是一个充满生活气息、人文精神的场所,学校教育也应该是回归、体现生活的一种“在场对话”,班级管理更应该是使人的理性能够从容、和谐、自覺展现、调动的实践活动。基于此,教育管理的本质是治人,前提是“人性”,方式是“法治”,关键是“择人”,组织原则是“人伦”,最终目标是“安人”,管理的一切措施都应该围绕着“人”来实施,人既是以班级为单位的管理育人的中心,也是凸显管理育人成效的价值旨归。

【关键词】管理育人;学生德性;班级

【作者简介】张烨,江苏省无锡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江苏无锡,214001)德育室主任,副教授,无锡市中小学德育工作带头人。

《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下称《指南》)围绕深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条主线,明确提出了中小学开展德育工作应遵循的四条原则,着重细化了从小学到高中的教育目标、实施内容及实施途径,为中小学德育工作者未来一段时间有序、有效开展德育工作指明了方向。本文试图围绕《指南》中强调的管理育人的实施路径和基本要求,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所映现的管理思想,展开班级管理育人基本思想和实施路径的阐述。

一、有规则的自由:班级教育管理的价值原点

从现有的学校教育组织形式来看,班级仍然是目前我国中小学进行知识传授、开展德育工作的主渠道、主阵地,班级管理是班级管理者通过计划、组织、领导、控制、激励和创新等职能的实施来分配、协调班级资源,从而实现班级预定目标的行动过程。班级管理的核心指向是要求管理者在充分发挥制度管束作用的基础上,有效挖掘管理本身的育人功能,高度重视学生在管理过程中的主体性,为学生搭建成为合格公民而开展社会化和个性化实践的平台,这就需要如《指南》中所倡导的:制定班级民主管理制度,形成学生自我教育、民主管理的班级管理模式。但就目前的班级管理活动来看,班集体中诸多管理行为的实施基本上还是由班主任所把持,师生间交流后产生的彼此能接受的管理机制和运作范式还只是流于表面的应付,社会本位、教师本位等意识形态造就的角色差异决定了管理规定的内容和形式都由教师控制。这种超强的组织管理束缚了学生自由权利的发挥。20世纪以来,在世界范围内虽然有很多专家尝试改革以“管”代“理”的传统班级授课制模式,如美国20世纪二三十年代使用的道尔顿制、文纳特卡制和设计教学法;我国20世纪60年代进行的个别化、集体化教学、活动课时制等新教育组织形式的实验。但由于传统教育组织形式的高效、快速、经济、规模培养人才的优势,使得教育工作者在实践过程中无法找到更合适的方法取代班级授课制。在实践中,管理规限是教育组织保障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对教育活动避免干扰、控制学生的问题行为、集中组织学生开展高效活动所起的作用毋庸置疑。刘云杉博士在其博士论文《我是一位受教育者》中,从多个角度对制度化结构中的班级管理文化对学生产生的桎梏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前台”文化视野中的“角色逼近”提升了教师在班级中的强势地位,弱化了作为学生个体现实生活的生活原型;情感管理造成了班级管理中学生意义世界的缺失;班级管理者通过对学生身体的钳制来达到对学生精神的教化等,这些观点以点带面,用教育哲学的逻辑分析方法揭示了当前班级管理无论是在意识形态层面、教育组织层面,还是在师生关系层面上暴露出来的以权威代替意识、以控制代替思考的管理倾向。

英国自由主义思想家哈耶克认为:学校应该像一座美丽的花园,学校的教师应该像真正意义上的园丁,让花园里的每一朵花都有它自由生长的空间是园丁应尽的责任,如果园丁老是用限制性的方法束缚花朵生长的话,那这样的花朵永远也不会长得花繁叶茂;而学校的教师如果也是一味地用规范性的手段强制、束缚学生的话,那学生的成长也永远不可能达到他本身潜能能够发挥的高度。《指南》也指出:要积极推进学校治理现代化,提高学校管理水平,将中小学德育工作的要求贯穿于学校管理制度的每一个细节之中。因此,无论是从应然理论层面还是实然操作层面上讲,班级都应该是一个充满生活气息、人文精神的场所,学校教育也应该是回归、体现生活原型的一种“在场对话”,班级管理更应该是使人的理性能够从容、和谐、自觉展现、调动的实践活动。一线教师、学校领导甚至教育主管部门都应以一种人性化的眼光来观照学校、班级管理行为的推进,让学生在“非替代性”实践中,改善班级管理的生态环境,创设和谐、民主的班级文化场,使其能刚柔并济,在尊重、理解人的前提下来正确指引个人前进的方向,进而感受“人文阳光”的关怀而健康成长。从这个角度看,班级管理又是教师和学生通过协商来调整班内的各种人际关系,建立师生间的伦理契约,并以此来调动学生自我管理的主体意识,有效地实现预定教育目标、提升学生生活质量的过程。它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促进和维护教育活动的内部组织,解决内部发生的问题和缓解外部施加的压力,形成学生能力的稳定性,建构合理的师生关系,促使教育结构能在不断变化的条件下保持平衡发展的状态。

二、有温度的省思:班级教育管理的实践远点

班级管理自身具有调适功能,它能在工作机制的运行过程中通过结果与目标的对照、自身与他人的比较、自我反思等路径来调整管理的方式、策略,这种方式、策略既指向班级管理中的每个对象,也指向班级群体及班级管理者自身,只有当作为客体存在的班级个体或群体的发展状态反馈于班级管理主体时,班级管理者才会运用有效的预警机制来审视管理理念、管理手段、管理策略的合理性,并在即时反思的基础上运用符合育人逻辑的范式来查明原因,纠正偏差,明确班级各个岗位教师的育人责任,规范学生的言行,进而提高班级管理全员育人、全程育人的自觉性。

1.为教以德:教育管理理念的时代改良。

作为培养人的教育管理首先应该是一种伦理行为。道德作为调整人与人关系的行为规范,既是人际关系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又是以人际关系为基础的社群组织发展的未来走向,其中教育管理者本身所具有的道德指向则是这种人伦关系发展的底色和基调。早在几千年前,孔子就在《论语·为政》中提出:“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管理者要想取得“众星拱之”的效果,就要从自己做起,即要达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有机统一。因而,作为执行教育政策和推进教育行为而出现的班级管理工作者仅有制度所赋予的权力是远远不够的,如果要提高班级管理者个人在学生中的吸引力和影响力,修身养性、提高自身的道德水准是建立个人权威的关键所在,这恰如《指南》中所要求的“培育、宣传师德标兵、教学骨干和优秀班主任、德育工作者等先进典型,引导教师争做‘四有’好教师”。只有班级管理者具备了优秀教师所拥有的理想信念、道德情怀、扎实学识和仁爱之心后,才能用自带光芒的软实力和自然性影响力照亮学生前行的方向。

另外,班级管理者在管理学生过程中当施以仁政,要努力将“仁政”作为治理班级的基本准则,积极采用仁爱之心及道德教化的手段去感化学生,通过柔性的道德和刚性的规范相结合的方式来推进教育管理,把道德和规则作为规范和维系学生生活不可或缺的调控手段。在具体的实践中,班级管理者要“以人为本”——把人当作人,要始终关心学生学习、生活的现状,用道德柔性的感化力量触动学生的内心,使其能心悦诚服地接受管理,继而形成自我教育、民主管理的班级管理模式,并形成一个具有和谐的人际关系和协调的伦理秩序的班级场景,同时,也能让班级管理本身所具有的育人功能水到渠成地得以展示和落实。

因而,班级管理人员应从学生的需要出发,遵从学生的身心成长规律,贴近时代、贴近生活,寻绎班级管理的出发点、触动点和生长点,“鼓励师生在轻松、平等的氛围里团结协作,共谋发展;通过深刻的体验,在自由和无压制的状态中展现自己天性中最率真的一面”[1],进而达至全面了解学生,加强班集体管理,强化集体教育,建设良好班风的管理境界。

2.唯才是用:教育管理策略的实践孵化。

人力资本作为教育管理最重要的资源,在各个层级的管理行为中都应受到高度重视。承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先哲们早就强调:人是万事之本,做事要得人,找到了合适的人,困难的事情也可以办成,找不到合适的人,容易的事也办不成。孔子有“为政在人”,“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的论述,因此,班级管理者开展集体建设的关键在于用好人,即举贤才。贤才的标准有三个:一是要‘学而优’,学识出众;二是善于通达权变,在内政外交方面能独立行事;三是不求全责备[2]。而在实际用人过程中,班级管理者不能简单敷衍、马虎了事,要从组织发展的愿景和实际需求出发,因事设岗、因材用人,用人所长,避人所短。个中须经历“考察人”这一重要环节,“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即要了解一个人到底是什么样子,则要看他行为指向什么目的,这个目的背后的动机是什么,他现在的生活和心理状态如何。另外,班级管理者要有博大的教育胸襟和高远的人生格局,在用人过程中要强调赦小过,不要揪住人才的短处不放;另外,要有所知,即要熟悉、了解所用之人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等个性特长,不要过分拘泥于任人唯亲的担忧,而放弃有着长期合作的人不用。

为此,教育管理者要想管好一所学校或一个班级,要做到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在学校或班级情境中,要广泛挖掘贤才,多方观察他们,把贤者能人纳入到自己所知的圈子里来;另一方面,要把用人安排锁定在有所知、有所控的范围之内以减少风险。只有这样,班级才能创设“能者上,庸者下”的良性用人机制,也才能将用人的过程作为一种榜样示范和教育激励的行為,帮助学生找到自身发展与他人存在的差距,进一步激发学生朝着既定目标不断努力,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3]。

3.和谐至上:教育管理环境的生态运作。

教育管理的最高境界应该是“和而不同”,这正如《论语》所提到的“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之说。孔子认为:礼之用,和为贵。可见儒家治国和管理思想的核心是“以和为贵”,其出发点与归宿,都在一个“和”字。在“和”的方法论上,便是“中庸之道”。儒家把中正适度作为认识事物合理性的普遍的方法论准则,这正好符合和谐的基本特征,使矛盾双方比例处于某个特定范围或区间内相生相长,“我们现在构建和谐社会就是把各种矛盾的比例、发展的速度和程度,调整到‘度’上”[4]。

在实践中,班级管理者要努力营造一种宽松、温馨的对话氛围,有效架构一条平等、互动的沟通渠道,通过和谐的对话来有效地培植对话主体间(师生、生生间)的社会共同感,形成主体间性,并通过对话促成对话者不断反省、检验这种共同感和主体间性,从而促进班级管理资源的有机整合和团结氛围的有效生成。在管理实践中具体表现为教师能从小事做起,关心人、理解人、促人成功,营造一种政通、人和、气顺、宽容的良好心理氛围,通过管理者与下属间类主体关系的确立,来塑造双方彼此依赖、认同的班级管理对话“文本”,在积极的对话中,管理与被管理者双方均作为真实的活生生的主体投入于教育中,“各自敞开自我,接纳对方,互相倾诉,互相吸引,互相包容,共同在场,共同参与,共同卷入此时此刻真实的教学活动之中。”[5]从而创造适合于每一个个体愉悦成长的精神场域。

4.以信为本:教育管理法则的人文表达。

诚信法则是教育管理必须关注的一个重要范畴。孔子认为,作为管理者如能把恭、宽、信、敏、惠这五种品德推行于天下,便是做到“仁”了。孔子认为“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孟子则提倡做人应该努力做到仁、义、礼、智、信的和谐统一,他们都认为“民信”比“足兵”“足食”更重要。在具体操作中,儒家先哲都提倡管理者要做到“言行一致”,即所谓“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君子寡言而行,以成其信”(《礼记·缁衣》)。总之,他们认为管理者与被管理者都要按言行一致的原则去做,要努力做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论语·为政》)。“曾子杀猪”这个小故事可以说明儒家先哲对诚信的重视。

为此,在现行的教育管理中,我们也要极力倡导“诚信育人”的良好氛围,鼓励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真诚相待。在具体的操作中,管理者要在对教师、学生实然人性把握的基础上,把目标指向教师、学生善行的开发,对教师、学生抱有较高的期望,创设支持性、鼓励性的诚信环境,消解“习得性”无助感,经常激励学生,唤起师生潜在的道德良知,激发他们的善行,把人固有的善端发展到身体外面去,使人人都成为诚实之人、守信处事之人。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发现:教育管理的本质是治人,前提是“人性”,方式是“法治”,关键是“择人”,组织原则是“人伦”,最终目标是“安人”,管理的一切措施都应该围绕着“人”来实施,人既是以班级为单位的管理育人的中心,也是凸显管理育人成效的价值旨归。一线德育工作者只有有效把握班级管理中“学生日益增长的对美好教育的需求与教育管理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积极探索新时代背景下学生的人性发展规律,全面落实《指南》的精神要义,合理实施、合情推进,才能夯实中小学德育工作在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中的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张烨.学校德育:构建意义的生活世界[J].现代教育科学,2004(23).

[2]赵志军.管理思想史[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3:44.

[3]胡锦涛.深刻认识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N].人民日报,2005-2-20.

[4]张井.和谐社会的真谛[N].南方日报,2005-3-9.

[5]谭斌.论教育中关于“生活世界”的话语[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01(1).

作者:张烨

上一篇:墨子德育方法德育论文下一篇:职业教育德育课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