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地域特点综合实践论文

2022-04-25

[摘要]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我国基础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它是在原劳动课程、劳动技术课程、活动课程、课外活动、第二课堂、研究性学习等相关课程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发展起来的课程。认真开展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德育地域特点综合实践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德育地域特点综合实践论文 篇1:

让“综合实践”与课程教学携手前行

摘 要:江泽民说:教育要全面适应现代化建设对各类人才培养的需要,教育要全面提高办学的质量和效益。素质教育注重人的学科基础素质、创新素质、人文素质、合作与交往素质、精神和心理素质等素质的培养。而现在的教育长期受应试教育模式束缚,求同划一,偏重知识、死记硬背、缺乏个性。怎样才能让教育培养的人极大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潜力呢?开展“综合实践”是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的必然选择。它填补了应试教育的不足,起到了互补、调节的作用。

关键词:综合;创新;能力;发展

一、什么是“综合实践”课

“综合实践”课不是一门单纯的学科,而是与其他课程并行的大综合经验课程(即生活探究过程)。它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它的开发与实施要以学生的直接经验或体验为基础,将学生的需要、动机和兴趣置于核心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鼓励学生自主选择活动主题,积极开展活动,如学生提出“茧是怎么进化的?”从而在活动中主动地去进行观察、查阅、交流。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具有经验性。它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及体现对知识的综合应用的一门实践性课程。它不是通过单纯的知识传授或掌握技能为主要目标,而是通过组织和指导学生开展校本化的主题活动,在活动中提高素质,发展能力,完善身心的课程。它大多是以“活动化”的形式展开,如探究、调查、访问、考察、操作、服务、劳动实践和技术实践等。如五年级的综合活动“巴拉河环境调查”,它强调学生亲身经历亲近自然,接触社会,反思自我的过程,使学生不断地获得新的经验,重整人生经验,这也许是经验课程的核心价值所在。

“综合实践”课是超越书本或体系化的教材,超越单一的、封闭的课堂时空,是一种引导学生从个体的学习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或自然生活中提出具有生命力的鲜活的活动主题、项目或课题,在活动时空上向自然环境、学生的生活领域和社会活动领域延伸,密切学生与自然、与社会、与生活的联系。

二、“综合实践”与学科课程的区别

在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综合实践活动与各学科领域形成一个有机整体。“综合实践”课与常规课程的最大区别就是没有传统的教材为依托,实施中,需要教师根据学生需要,根据地方和学校实际,从自然、社会、自我三个纬度以主题为线索组织教学内容,展开探究和实践活动。

“综合实践”课的“综合性”特点决定了课程的指导任务不是某一位教师能够完成的,因为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必然会运用到各学科课程所特有的学习方式,如语文学科中的语言文字表述、自然学科中的观察与实验、数学学科中的统计与测量、艺术学科中的表演、绘画等。综合实践活动与各学科领域存在以下三方面的联系:

1.学科领域的知识可以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延伸、综合、重组与提升。

2.综合实践活动中所发现的问题、所获得的知识技能可以在各学科领域的教学中拓展和加深。

3.在某些情况下,综合实践活动也可和某些学科教学打通进行。

三、“综合实践”应与学校特色齐头并进

“一流的学校靠文化。”创建特色学校就是创建一所学校的独特的历史、独特的文化。综合实践课程主张从学生的生活出发,强调学生的自主实践、具有生成与开放等特点,这些特点使它与特色学校建设有着必然的联系,是最能体现学校特色、满足学生个性差异的发展性课程。

我校以“德育为首,创新为重,全面推进”为办学特色,依托地域特点(少数民族——尤其苗族地区),利用丰厚的民族文化资源和本土文化资源,提出了《苗族文化》的研究工作。引导学生以“民族文化”为主题,深入了解苗族生活的自然环境、经济状况等,充分挖掘苗族文化中蕴含的课程资源“以景育人、以物育人、以人育人、以史育人”四个方面整体设计课程内容,分年级制定活动主题:“苗族银饰”,“蜡染”,“姊妹节的来历”……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习惯、科学的方式、完善的素质,引导学生在研究过程中张扬个性。

综合实践活动与教学同步,开发了学生的潜能。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人,成了放飞天堂的小鸟,使学生在成长的道路上跳得更高,跳得更远!另外,它还进一步优化了学校的特色建设。在实践中我们充分认识到该课程对学校发展的价值远远超越了一门课程所应发挥的作用。它集中体现了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和价值追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是对传统课程文化的变革和创新,有利于建设特色文化,凸现办学特色,促进素质教育的提高。

(作者单位 贵州省凯里市第七小学)

作者:颜显兰

德育地域特点综合实践论文 篇2:

对中小学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几点认识

[摘要]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我国基础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它是在原劳动课程、劳动技术课程、活动课程、课外活动、第二课堂、研究性学习等相关课程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发展起来的课程。认真开展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

[关键词]知行合一;校本课程;文化传承;生活德育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逐步走向规范化、常态化和系统化。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我国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2017年底,教育部印发《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简称《纲要》),对全国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作出了指导性的规定。《纲要》中对课程性质、基本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活动方式、学校对综合实践活动的规划与实施、课程管理与保障共五个方面作出了明确的规定。结合自己几年来的教学实践及我校的现有教育资源,就中小学综合实践课程的开展谈一下个人的粗浅认识。

一、更新观念,树立“知行合一”的理念

中国古代圣人先贤,十分重视社会实践活动。老子的“道可道!非常道!”综合实践活动更近于“非常道”的体验和体悟;孔子的“学而时习之”的“习”也含实践之意;近代教育家陶行知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育做合一”,认为综合实践活动对提升学生才智的巨大作用。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来看,它是基础教育的必修课程,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有效途径。目前,仍有学校在片面追求升学率,把学生训练成考试的机器,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不是全面发展的人才。基于此,强化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教师应更新观念,树立“知行合一”和素质教育的理念。

二、加强专业岗位培训,上好综合活动课

认真学习《纲要》,积极参加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岗位培训,使每位教师都成为上好活动课的行家理手。2018年7月,由黑龙江省教育学院主办的全国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暨研学旅行研讨会在鸡西市举行,会上对来自全省各市县的中小学教师进行了一次系统培训,内容有专家讲座、课堂展示、学校参观、活动观摩等,笔者有幸参加此次培训,受益匪浅。在对《纲要》的学习中,更加明确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总体目标和各学段目标。学段目标包括小学阶段目标、初中阶段目标、高中阶段目标;各学段目标又涵盖价值体认、责任担当、问题解决、创意物化等四个方面。《纲要》中要求学校和教师要根据课程目标,并基于学生发展的实际要求,设计活动主题和具体内容,选择相应的活动方式;课程的内容选择要遵循自然性、实践性、开放性、整合性及连续性的原则;活动方式包括考察探究、社会服务、设计制作、职业体验四个方面。

三、依据学生年龄特点采用适当的活动方式

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要根据中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创设适当的活动主题。小学生正处在大脑发展期,要在玩中学来锻炼大脑,在学中玩来打开思维,让学习不再单调,让学习充满乐趣,所以,活动主题的创设上要偏于趣味性,设置一些益智性的游戏活动,培养学生爱思考的习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初中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适合开展研学旅行、职业体验性的活动,如参观博物馆,了解本地的人文特色、军训、学工、学农等活动,通过活动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高中阶段学生已具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应开展一些探究性的活动或研究性学习,在活动中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北安是老黑龙江省会驻地,是迎来新中国第一缕曙光的地方,具有浓厚的红色基因, 被誉为“中国枪城”,也是新中国最早兵工大学和黑龙江日报的诞生地,正在与延安市缔结为友好城市努力创建红色旅游城。北安当地的综合实践活动资源非常丰富,有庆华军工博物馆(原庆华工厂的旧址),是全国唯一一家以枪械为主题的博物馆,还有庆华烈士陵园、革命屯教育基地、北安博物馆、北安文化基地、北安农垦局二龙山知青碑等,这都是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文化传统教育的有利资源,我们要充分利用好这些资源开展参观考察、研学旅行活动,弘扬延安精神,传承红色基因。

五、结合时令和季节特点创设主题活动

我国传统节日都具有浓厚的文化特色,如清明节可以组织学生到北安庆华烈士陵园扫墓,让学生懂得今天幸福生活是无数革命先烈用生命换来的;根据北方三月多风的季节特点,“三月三”开展放风筝比赛,既开发学生的动手能力,也锻炼学生的体魄;端午节开展包粽子活动,让学生知道其包含的历史文化内涵。此外,劳动节、建党日、建军节、国庆节等纪念日也可以开展一系列参观或文体活动等,创设一些活动主题,达到育人的目标;中秋节、重阳节可以组织学生赏月、到养老院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对学生进行传统的家庭教育和尊老敬老教育;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元宵节蕴含传统文化,可以创设一些游戏类为主题的活动,以丰富学生的文化生活。

六、走进大自然开展劳動教育

要结合地域特点,开展劳动教育。如针对我校学生在农村的实际,将劳动教育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重要内容。我们组织学生走进大自然,走进知青村,走进农场,到田间地头,通过亲自实践、团队合作、获得技能,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合作意识、沟通能力和创新意识,体会幸福的生活要通过劳动来创造,懂得珍惜粮食,学会感恩,从而克服独生子女身上的娇气、任性、懒散等坏毛病。农村学校可以创建学农教育基地,引导学生到水库鱼塘、种植园、养殖场、牧场等地开展研学旅行活动,充分利用当地优势资源开展综合实践活动。通过活动,学生学到动植物知识、种养殖技能和农业知识。另外,北方冬季的冰雪资源十分丰富,可以利用冰雪资源开展冰雪活动,创设以冰雪为主题的活动,给学生带来成长的快乐。

七、将安全放在实践活动的首位

开展任何综合实践活动,必须将活动安全放在第一位,活动前都要制定规范,周密的安全预案,学生的研学旅行活动涉及范围广,牵涉的行业较多,学生出行安全十分重要。任何探究性学习、社会服务、设计制作以及职业体验等都要明确教育目标,带着明确的目的去开展实践活动,并将提升学生综合素养,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为总目标。如研学旅行中,研学是活动目标,旅行只是途径和手段,要按照教育部等11部门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要求进行活动,让广大中小学生在研学旅行中感受祖国的大好河山,感受中华传统美德。同时,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快乐成长。

八、通过第二课堂增强文化课堂的实效

人们常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意思是说学习与实践的密切关系,这也充分体现了“知行合一”的理念。其实,“第二课堂”就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例如,我校开展的文学社团活动、文明礼仪社团、丁香校园创建等,极大地促进了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文学社团开办的“经典古诗文诵读”活动、校报创刊、校园广播站,既加强了学生对课堂中所学古诗文的理解和记忆,也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提升了学生的文学素养,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陶冶了学生的情操。文明礼仪社团开展的“我是文明乘客”“文明游客”“文明观众”等活动使学生懂得遵守公共秩序,懂得尊老爱幼,懂得文明礼貌,学会待人接物。文化长廊创建中,学生通过开展手抄报、墙报、宣传画等活动,既美化了校园,也达到了良好的育人教育。“雅?志”是我校特色办学提出的理念,目标是雅致、励志、勤奋、规范等品行的锻造。在丁香校园的建设中,学生积极参加每一次植树劳动,承担多区划内的丁香树养护任务,增强学生的担当意识,使学生养成勤劳、勇敢的好品质。通过这些经典诵读、孝亲活动、宣传板报制作等活动,学生逐渐形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发展了思维,提升了综合素养。丰富多彩的综合实践活动,成为增强课堂教学效果的有效补充。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大事业。随着新课程改革步入新时代,我们要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为指导,牢记使命任务,牢记立德树人的总目标,引导青少年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情怀,增长才智,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为国家培养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祖国教育事业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刘立超,王誉喜.学生旅行安全知识[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江心.工艺、绘画、民俗知识问答[M].北京: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11.

[3]杨公立.让农村青少年儿童校外活动常态化[J].黑龙江教育, 2018,(7-8).

(责任编辑 付淑霞)

作者:刘绪国

德育地域特点综合实践论文 篇3:

在学科教学中生成综合实践活动主题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规划纲要(试行)》指出: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学生的必修课程。这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引起了关心这门学科的基础教育工作者的兴趣与热情。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生成内容广泛,笔者以为在学科教学中生成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是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生成的选项之一。在学科教学中生成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有助于学生从已有的知识、生活经历储备出发,去探讨自己感兴趣的话题,有助于学生对学科所学知识的应用与延伸,把书本知识与生活经验联系起来,从而在探讨、完成主题内容的过程逐步扩大知识面,把学科间的知识综合、重组,从各学科间(相对)条块状的学习向(综合的)网状学习靠近。有助于学生“就熟”(所学学科知识)、“就近”(学生兴趣倾向,共同关注点)、“就地”(地域特点)构筑自己感兴趣的学习,让学生的学习自由飞翔,有收获与成功的喜悦。笔者以为在学科教学中生成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要注意到学科知识的联系与整合,善于发现与引发学生感兴趣的主题,抓住学科知识教学过程与学生思想碰撞出的火花,精心选题。

一、在学科教学过程中生成综合实践活动主题

四年级语文上册《鸟的天堂》,学生对那棵硕大无比的榕树充满了好奇心。“为什么福州称为榕城”“榕树有什么特点?”“榕树下的福州人”……显然学生的兴趣点因教师的因势利导由对“榕树”的好奇向对“榕树”的“好问”蔓延。就因为有了“好问”,学生们愿意走街过巷,游走于公园乡野拍摄一帧帧榕树的相片,上网络、进图书馆收集起了榕树的资料,咨询老师、拜访老人记录着他们的所见所闻。校园的榕树园下一幅幅童乐、童趣的画面,街头巷尾乡野老人在榕树下的怡然情趣,拜访高人学用榕树叶吹奏乐曲,收集以榕树为主题的轶事趣闻、音、字、画、诗、歌、散文、人物资料等等。《榕树、榕城、榕城人》主题活动过程的辛苦早已掩映在趣味盎然的快乐之中……

六年级数学“利息的百分数应用题”,这个部分的内容是一个很生活化的问题,教材提供的存款利率与现实银行挂牌的是有差别的,课前让学生调查银行最新的存款利率情况,同时进行一次以学生“压岁钱”的调查活动,围绕“你是如何支配你的压岁钱”这一主题引领学生从小建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和理财意识,合理支配自己的钱,形成了《小小理财家》数学科实践活动。学生不难发现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

《用纸造一座桥》是六年级《科学》(上册)的课本内容。桥,对学生来说是不陌生的,千姿百态的桥引起学生对桥以及与桥有关知识的探讨,学生的兴趣点是很高的。桥,学生习已为常的物像,要造的桥的材料也是学生随手可得的纸,内容(桥)材料(纸)是规定的,怎么造、造什么样的桥却大有“天地”,发现和确定需要研究的问题是组织这次综合实践活动的前提,这就需要学生首先综合运用知识完成属于我的桥的设计,在“设计我的桥”环节,看到了学生的选择的有梁桥、拉索桥和拱桥。在实地查看环节,学生用相机拍摄下城市、乡野各式各样的桥,收集到的材料大致可以分为中国古今名桥、世界名桥、桥与名人、桥与山水、桥与园林、桥与文艺、桥的历史故事等等,学生阅读的书目有《桥名谈往》、《中国桥名录》等。动手造桥时学生注意到了纸的特性、如何增加纸的抗弯曲能力、如何加固桥面、测量我的桥的承载力等等。制作活动,更是学生心灵手巧、意志与耐力的大比拼。科学教育和技术教育相结合的活动带给学生鲜活的体验是取得活动成功的关键。

音乐欣赏课,《中国鼓》的音画视频让众多学生情绪高涨,打鼓少年挥动鼓槌时的淋漓和帅气,壮阔的阳刚之美显示的是群体精神,突显个体美。打鼓是节奏训练的一种形式,节奏是空间和时间的基本形态之一。节奏教学更是音乐科的重要教学内容之一。节奏对于人的基本节奏、思想情操的培养、智力的开发、身体健康等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将鼓文化所具有的艺术功能、审美功能、教育功能、激励功能在无形中渗透到学生的思想中去是一件有意义的事。由一堂《中国鼓》的音画视频音乐欣赏课,引发了《鼓风鼓韵鼓精神》的综合实践活动,学生在“说鼓”(收集中国鼓的图片资料)、“看鼓”(学生截取中国鼓演奏风格的影视资料)、“学鼓”(收集鼓谱并自学一种鼓节奏)。“击鼓”(同学们打着统一的鼓节奏)等环节的带动下,学生对鼓的韵律、鼓的美感、鼓的内涵有了自己的新的认识。感受中国鼓文化的博大精深,祖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与美术学科教学结合在一起的《创意族谱》活动,就是很好的综合实践活动主题。学生对族谱知识了解甚少,对创意很是茫然。族谱的构成元素有哪些”“是写自家的族谱,还是写他人家的”“是自己一个完成,还是和几位同学合作完成”“了解有关族谱的资料时谁负责记录”“了解过程能抓住家族的特点吗”“能理解与区别好传统族谱与创意族谱的异同点吗?”显然,要想达到预期效果,要先引导学生编写一份既有族谱要素又有自己创意的活动方案,让小学生正儿八经地写一份活动方案对绝大部分学生来说是第一次,看到的是一份份简单、幼稚、零乱、粗糙、不周到的活动方案。“你的创意是什么”“族谱要素都在了吗”“用什么方式让你的作品更美观”……在教师提问中学生们知道了自己方案的“漏洞”,想方设法地补缺补漏,完善方案。引导学生自我完善活动方案正是综合实践活动课对学生能力培养任务所在。有了这样的引导,学生学会在做事之前先思考,统筹能力、美术知识应用能力得以锻炼、提高。学生的创意更是异彩纷呈,教育世家的用笔或书做背景的、建筑世家的用高大的楼房或桥做背景的,儿孙满堂的用大树或叶脉做背景的……,常见的欧式、苏式、宝塔式、牒记式的传统族谱记录方式学生们都能涉及到并较好地结合在自己的创意里。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在美术学科学到的知识有了自己的“创造性”应用。

二、抓住学科知识教学过程与学生思想碰撞出的火花生成综合实践活动主题

四年级语文上册《妈妈的账单》学后,师生多有感触,现实生活中的一部分学生,面对妈妈的无声付出熟视无睹,偶有与父母抵触,显然这是学科德育与学生现实需要探讨的问题,围绕“说说我的妈妈”“列一张妈妈一天工作的时间表”“到妈妈的工作环境去看一看”“看一看妈妈中午的饭盒”“摸一摸妈妈的手”、“翻一翻妈妈的影集”……。收集有关母亲的故事、图片、歌曲、诗歌、散文。学唱一首歌颂母亲的歌。在“与妈妈交谈”的环节个别同学与母亲交流时的情感撞击,那一刻儿子理解了母亲,拉近了母子的心理距离,缓解了“敌对”的情绪,场面生动感人。以《爱的账单》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引领学生更多地理解母亲、关心母亲、亲近母亲、帮助母亲。

留心一下部分学生的性别行为,联系学生的家庭教育状况,不难看到家长把男孩当女孩养和女孩当男孩养的情况常有;另一部分学生对性别的认识模糊,方向感不明晰,性别教育的缺失,很容易造成孩子性别角色的错位,性别感的错位带给孩子的将是心灵的扭曲和伤害。正确的性别教育是非常必要的。“什么是男性的阳刚之气,什么是女性的阴柔之美”。交流会上学生或慷慨陈词或各抒己见,有了初步的性别认可。“男生、女生一样吗”,交流起来虽有点羞涩,当还是知道了性别是有差异的,性别的保护与自护。“我心中的男性形象、我心中的女性形象”(学生从语文课本、文学形象、革命前辈,模范人物、影视音画、古代圣贤中找到他们心中的形象)。“他们共有的特质是什么”,“男生女生要为自己的成才做怎么样的准备”,引导着学生的方向。一次围绕《男生女生》性别教育的主题实践活动,引起了学生兴趣、家长的注意。正确的性别教育与引导,有利于学生在今后的生活道路上健康成长。

三、引导好学科教学过程生成的综合实践活动主题

观察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的表现,我们可以看到,小部分学生对主题的理解会有偏差,帮助这些学生理解好主题,引领探究方向,避免走弯路,让这些学生“跟得来”是解决面向全体的问题。引导好学生为什么而查找资料,查找些什么资料,资料查找后如何筛选、去伪存真,找到与主题有用的,如何整理编辑资料;方法、策略的选择应用;做好与同学的交流、讨论的准备……这是解决“学得好”,是提高综合实践活动课质的问题。笔者以为教师要根据学生出现的具体情况适时介入、做好引领与教练的工作,关心学生的学习方式的多样化,话题性、任务性探究性学习;社会考察、调查、走访等体验性学习,设计制作的应用性学习等。注意到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精神得到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结合。在课程实施的形态上,从学校扩展到家庭和社会,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使相对单独的学科教学课程形态走向综合的开放的形态。笔者在实践《利用探究性学习整合学科知识,促进综合实践活动研究》课题过程,着力于活动主题的生成、活动目标的确定、活动内容的选择、组织实施能贴近学生的实际,在学生已有知识储备、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利用探究性学习行为,有目的引发学生对探究性学习的兴趣和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喜欢,在这个过程教师和学生,都得到了锻炼。

笔者以为在学科教学中生成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既要注意学科间的知识联系,整合学科知识,又要打破教材、课堂、学校的局限,主张开放活动时空,密切学生与学科知识、与生活、与自然、与社会的联系,选择和确定切合学生实际有价值有意义的主题。

(责任编辑:邹开煌)

作者:陈四民

上一篇:新课程环境下初中英语论文下一篇:手术室护理的安全文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