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析学生实践性德育论文

2022-04-21

摘要:职业学校要改变德育课重理论说教轻行为指导、重照本宣科轻实践教学、重卷面成绩轻全面考核等现象。教师要教学做合一重在培养道德行为,模块化教学强化学生德育实践,实行学分制突出日常德育表现,提高德育教学实效。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剖析学生实践性德育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剖析学生实践性德育论文 篇1:

深度学习让素养真正提高

摘 要:在新课程标准的引导下,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开展深度学习,把道德与法治知识的探究权交给学生,保证课堂教学过程的实践性、趣味性,让学生自主投入到课堂活动中去,以此来提升他们的学科综合素养,强化对所学道德与法治知识的记忆与理解。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层次分析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提升他们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小学教学;深度学习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2.11.034

素质教育模式下,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活动中,教师不仅要传授学科知识,而且要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他们的身心全面发展,培养他们的思辨问学能力,面对问题拥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与认知。同时,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活动中,要想引导学生深度学习,就要在课堂中融入能力、品格、意识、情感、认知等要素,激发学生的深度问学意识,让他们能够勇于表达自己的疑惑,在师生交流和学生合作中,更为全面地掌握道德与法治知识,利用所学到的道德与法治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做到由此及彼、学以致用。

一、当前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现状

(一)教学模式较为单一

在当前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动中,存在教学模式较为单一的现状,无法引导学生展开深度学习,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效性有待提升。通过实际调查可以发现,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活动中,通常都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学方法也大多都是传统的填鸭式、问题论形式,学生一直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之中,完全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氛围有待活跃。同时,虽然部分教师意识到了利用多媒体技术开展教学的必要性,但是存在多媒体利用频率较低的情况,限制了学生的思考、探究,容易引发学生的逆反心理,使其存在消极的学习情绪,无法展开深度学习活动。除此之外,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活动中,缺乏引入生活元素的意识,学生无法深入剖析道德与法治教材内容,课堂学习效率比较低。

(二)缺乏深度教学意识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动中,要想引导学生深度学习,教师需要展开深度教学活动,但是在实际的课堂活动中缺乏一定的深度教学意识。首先,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教师习惯于把教学内容局限于教材知识内,没有对现有教材知识进行拓展与延伸,无法引导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其次,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学形式较为单一,教师习惯于说教式、灌输式的教学模式,认为这样能节省更多的课堂时间,但是完全忽视了学生的学习诉求,这种单一的教学形式无法让学生深度探究道德与法治知识。除此之外,当前的深度教学理念较为落后,在深度教学和深度学习中,对于教学反馈、教学组织、教学设计有着较高的标准,但是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只是把教材知识、课后练习题作为重点教学素材,很少布置一些资料搜集、社会调查、主题探究、阅读活动等实践性活动,依然以知识构建作为主要的教学形式,根本无法开展深度教学、深度学习。

(三)关注结果、忽视过程

在目前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更为关注学生的道德与法治学习成果,忽视了学生的学科课堂表现、学习过程,这样不仅无法让学生更为全面掌握学科知识,还不利于提升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无法全面落实素质教育理念。同时,部分教师虽然意识到了关注学生学习过程的重要性,但是缺乏对于学生是否展开深度学习的了解,师生之间的课堂互动、交流比较少,课堂教学氛围较为枯燥、单一,根本无法让学生更加专注地投入到课堂学习活动中,学生的道德修养、学习品质有待提升。除此之外,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工作中,学生之间缺乏互动、沟通的机会,在遇到难点问题的时候,不善于与其他同学相互交流、帮助,学习形式较为单一,根本无法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质量、效率。

二、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深度学习教学策略

(一)提升教师专业素养,构建深度课堂教学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活动中,学校要注重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构建深度课堂教学活动,这样既能够引导学生深度学习,又能够提高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要深入探究教材知识内容,增强自我学科知识供给力,为学生展示更为理想化的课堂活动。教师在探究教材知识内容过程中,主要包含了备方法、备学生、备教材,既要了解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的重点、难点内容,还要了解学生的真实学科素养、学习能力、学习需求,结合以上内容设定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案。同时,教师在深度分析道德与法治教材知识过程中,要注重构建完整的教学框架,对现有教材知识进行拓展与延伸,融入一些社会热点、生活化的学科知识,增强教材知识的趣味性、实践性,以此来提高学生参与知识探究的主观能动性,师生之间共同构建高效、理想化的课堂教学。

除此之外,要想提高教师的知识供给力,教师不仅要做好备课工作,还要做好课后反思工作,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测试结果分析学生的学习进度,这样既能够再次分析教材知识,做到查漏补缺,又能够为下堂课的教学做足充分的准备工作,优化课堂教学过程,引导学生展开深度学习。学校也要定期对道德与法治教师开展职中培训活动,道德与法治教师要积极参与教育培训,意识到自身工作职责的重要性,提升自我专业教学素质,成为学生学习道路中的榜样人物,展现出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德育功能、人文功能,在教师的带领之下,学生不断成长与进步,提升自身的学科综合素质。

(二)以核心素养为导向,明确深度教学方向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活动中,教师要以核心素养为导向,明确深度教学方向,優化课堂教学方案和计划,帮助学生更全面掌握道德与法治知识。教师要结合课程标准、教材内容来构建教学计划,在深度分析教材内容和学情现状之后,设定合理的教学目标,实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跟上教学进度,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同时,基于核心素养的导向下,一定要展示出道德与法治课的育人价值,教师在讲解教材知识的同时,也要重视教材知识中蕴含的情感元素和德育元素,让学生在深度学习学科知识的同时,培养自己良好的情感价值观、文化价值观,真正落实素质教育理念。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注重和学生的互动与交流,引导学生多反思、多思考,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在深度学习中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合作意识,提升问题解决能力和思维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除此之外,基于核心素养导向下,教师要总结、归纳道德与法治重点知识,通过思维导图的形式来梳理知识脉络,明确深度教学方向,让学生的学习过程更加有针对性和目的性。教师也要鼓励学生归纳、总结道德与法治学科中的重点内容,在梳理知识过程中,既能够巩固、复习课堂知识,又能够实现深度探究与学习。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活动中,只有把核心素养作为导向,才能够让学生有方向、有针对性地探究道德与法治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效率,促进学生的全面化发展与成长。

(三)引导学生深度学习,构建智慧课堂教学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度学习,构建智慧课堂教学。基于核心素养导向下,教师要深度挖掘问题、学情,以此来设定课堂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构建知识结构,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激发他们的自主学习意识、深度学习意识。同时,教师要注重跟踪学生的具体学习动态,结合学生自身的学情变化,科学调整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因为每一个学生自身的学科素养与学习能力都是存在差异的,再加上对于知识的运用、迁移能力是不同的,教师只有准确把握学情,才能够让教学过程更加灵活,让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提升自我学科素养。同时,要想引导学生开展深度学习,教师要运用多样化教学方法展开教学活动,利用信息技术化教学、生活化教学,强化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知识的认知与理解,进而拥有更为深刻的学习体验、情感体验。教师在运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可以把信息技术运用在教学准备、情境创设、氛围营造、学习评价过程中,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让教学活动更加灵活化、丰富化、深刻化,提高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除此之外,在构建智慧课堂过程中,一定要注重教学过程的多样化、交互性、开放性,开展个性化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引导学生深度学习,取得理想的课堂学习效果。除此之外,在道德与法治智慧课堂活动中,教师要把信息技术作为一种辅助教育工具,要把学生作为课堂中的主体学习对象,真正构建深度学习课堂,提升学生的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

(四)完善活动体系,构建深度学习课堂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教学内容和实际生活之间的关联性比较大,教师要改变以往理论知识灌输、讲解的教学模式,要完善活动体系,以此来构建深度学习课堂,让学生在生活化情境、实践活动中,深化对所学道德与法治学科知识的记忆与认知。教师要注重锻炼学生的道德与法治学科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从中积累更多的学习经验与生活经验,在探索道德与法治知识期间能够有所创造、创新,促进学生的个性化成长。同时,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实践活动之中,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出课堂,通过设定真实的教学情境,围绕学生自身真实的成长规律与生活经历,把道德与法治理论知识和实际生活关联起来,锻炼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构建完整的道德与法治知识体系、结构。基于深度学习理念的引导之下,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活动中,教师要注重情感渗透,让学生感知学习道德与法治知识的必要性与实用性,从而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全面增强学生的法治意识,实现道德与法治教育和德育教育的深度融合,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人文素养,这对于学生未来的人生发展有着较大的帮助。

除此之外,教师要细化对于学生的活动评价,不仅要评价学生的道德与法治学习成绩,还需要对学生的实践意识、知识运用能力、创新能力展开综合性评价,回归道德与法治学科素养的落脚点,全面、及时掌握学生真实的学习变化、情感变化,通过设定多元化的教学评价体系,让学生从中发现自己学习期间存在的不足之处,从而加以引导与修正,让学生真正收获知识、锻炼思维。

(五)掌握有效教学策略,共建深度课堂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教师之间要相互交流、讨论,掌握有效的教学策略,共建深度道德与法治课堂,让道德与法治理论知识趣味化、实践化、深度化,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小学生自身的好奇心、好动性比较强烈,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很容易引发学生的逆反学习心理,由此,教师一定要用学生感兴趣、能够接受的新型教学策略,尊重学生的个体、主体差异性,让每一个学生都积极融入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展开深度学习,从中感受、体验社会生活,鼓励学生獨立思考,从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小学生正处于形成价值观念的重要阶段,教师要保证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启发性与灌输性相互统一,为学生营造趣味性的课堂教学氛围。教师在此过程中要及时给予点拨与指导,师生之间相互辩论、相互合作,引导学生从多层面、多角度分析道德与法治知识,感知到深度学习、深度探究的快乐,潜移默化提升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为之后的道德与法治知识运用奠定扎实的基础。同时,教师要尝试突破传统知识讲解的教学模式,可以让学生以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竞赛活动的方式来探究道德与法治知识,设定一些具备争议性的话题,让学生之间取长补短、各抒己见、完善思考,在集思广益中获得深刻的学习感悟,形成良好的思考习惯与学习习惯。

三、结语

总而言之,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工作中,要想培养学生良好的学科素养,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度学习,把道德与法治课堂的主导权交给学生,给予学生更多合作探究、自主学习的机会,并不断创新课堂教学形式,对现有教材知识进行拓展与延伸,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道德与法治知识体系,取得理想化的学科教育效果。同时,教师一定要设定一些体验性、实践性的教学活动,实现学科理论知识与学科实践活动的深度融合,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能力,从中真正有所提升与学习。

参考文献:

[1] 桓旭.促进深度学习——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学习任务与目标的思考[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9(12).

[2] 郑晓云.基于审辩思维发展的线上课程设计与实施——以道德与法治学科为例[J].人民教育,2020(12).

[3] 王勇.学生满意与结果合意孰轻孰重——搭建道德与法治深度学习的平台[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9(17).

[4] 倪绍旺.经验型情境教学促进深度学习——以道德与法治活动设计为例[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9(20).

作者:彭龙瑞

剖析学生实践性德育论文 篇2:

职业学校德育课实践教学与考核研究

摘 要:职业学校要改变德育课重理论说教轻行为指导、重照本宣科轻实践教学、重卷面成绩轻全面考核等现象。教师要教学做合一重在培养道德行为,模块化教学强化学生德育实践,实行学分制突出日常德育表现,提高德育教学实效。

关键词:德育教学;职业学校;实践性环节;德育评价;学分制

《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强调:中等职业学校要开齐、开足、开好德育等课程,公共基础课和专业课实践性教学课时原则上要占总课时数一半以上。但在实际的教育教学工作中,作为重要公共基础课之一的德育,长期处于“说起来重要、教起来次要”的尴尬地位,许多教师沿袭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习惯于照本宣科、满堂灌输、一言说教的教学方式,忽视实践性环节的教学与考核,造成教师苦教、学生苦学的结果。要走出这种困境,需要教师深入贯彻新课改精神,改革教学方法与教学评价,切实增加实践性环节教学比例,让德育课堂富有生机与活力。

一、当前职业学校德育课教学存在的问题

1. 重理论说教轻行为指导

一些教师仍然将教学重点放在理论灌输上,喜欢抽象地分析德育理论及其原因,喜欢用大道理阐述德育基本要求;过于强调理论学习而忽视学生日常德育行为引导,忽视学生不良行为规范矫正,忽视学生自觉自律意识与日常道德行为培养。这样的教学结果是学生似懂非懂地认知德育理论,被动地了解德育要求;在日常生活中并不一定或不完全按书本理论去做,甚至出现反其道而行之的行为。德育理论过于抽象与假大空,脱离社会现实与学生实际;日常教育又忽视学生自律培养与行为引导,往往造成学生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相脱节,容易使学生形成双重人格。

2. 重照本宣科轻实践教学

一些教师仍然习惯于照本宣科,按部就班地进行道德理论灌输,忽视学生的德育实践体验。课堂教学中,教师提出的道德矛盾,往往已有现成的“标准”答案;而学生心中存在的道德冲突心结,却往往没有解开,其结果是社会生活中碰到德育理论与现实社会的冲突时,经常陷入不知所措的境地。比如,德育课要求职校生知荣辱、守礼仪,但学生却经常碰到社会上一些人举止不端、粗言野语,这让学生无可适从;强调学生要爱岗敬业、团结协作,可是学生到了实习岗位,看到个别人并不爱岗敬业甚至闹不团结时,往往感觉束手无策,甚至产生失落与茫然的心理。

3. 重卷面成绩轻全面考核

教师评价学生学习德育成绩时,与其他学科一样,拟一份满分为100分的试卷,再根据学生作答情况进行改卷评分,试卷得分多少往往就是学生德育学科成绩。有时教师也会根据学生平时的表现适当调整一下分数,但大多以期中、期末等卷面成绩为基准。为防止学生考试分数太难看,教师可能会缩小考试范围,并在复习时适当透露试题,让学生去读去背。考试结果出来,经常出现会背的考高分、不会背的分数低甚至不及格等现象。而以卷面成绩评定学习成绩,还会出现品行不端的学生得高分而思想品德表现好的学生得低分甚至不及格的现象。这种考核方法,过于强调书面的理论考核,忽略学生现实表现,是一种片面的评价方法。

二、强化德育课实践性环节教学与考核的对策

1. 教学做合一重在培养道德行为

教育家陶行知指出:“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学而不做,不能算是学。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要求教师以做代教、以做促学、教学做合一,这是颇有教育远见的理念。德育课重在对学生道德行为指导,更要坚持教学做合一,让学生边学习边体验,努力培养良好道德行为,并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改变重理论说教现象,加强学生日常行为的指导,纠正他们的不良行为。一是重视学生主体体验。教师应以学生为主体,设计一些现实问题、有趣话题、讨论议题、辩论课题,让学生想一想、说一说、议一议、辩一辩等,把课堂变为师生开放、互动的舞台,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中真正习得德育知识。在“经济政治与社会”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根据连线职场、互动空间、活动探究等教学版块开展小组讨论,并进行点评总结,让学生得出结论。教师可以设计一些诸如如何面对用人单位给别人加薪不给自己加薪、因个人工作失误失职而被突然解聘等现实性问题,如何应对用人单位不予办理社会保险、不予发放加班工资等实践性问题,启发全体学生积极思考、各抒己见,最后由教师归纳总结,让学生得出基本结论。二是加强日常行为指导。针对职校生可能出现的不合乎现代社会要求的不良道德行为等,教师要深入反思、剖析,对他们进行循循善诱、耐心辅导,并从中渗透思想政治、道德法纪、心理健康、就业创业等教育,以使他们将来能更好地求职和就业。同时,教师要运用以案说理、科学推理等方式,分析不良道德行为的危害及可能造成的后果,启发学生自觉远离不良行为。

2. 模块化教学强化学生德育实践

“道德根本上是实践的。”教师要紧密结合学生所学专业和将来从事岗位对职业道德的要求,根据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特点,实施模块化教学,为学生学习创造更多的实践空间,教会学生学会观察社会、了解社会、把握社会,努力提升学生的德育实践能力。一是课内实践教学。教师要注重增加德育实践教学的比例,课堂教学留出时间开展案例分析、专题探究、情境表演等模块教学,这有助于加深学生对德育理论的理解,并为他们今后求职就业打下良好的思想品德基础。比如,在“职业道德与法律”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社会上尤其是当地新近发生的法律或道德案例,进行案例分析,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同时,在“职业生涯规划”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些交谈礼仪、求职面试、业务洽谈等方面的教学情境或角色表演,让一部分学生直接参与实践体验,另一部分学生进行观察思考,然后大家集体讨论、提出意见。二是课外实践延伸。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一些实践性质的“课外作业”,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进入企业、进入社会,在参观学习、调查研究、技训实习中,寻求解决德育问题的答案。比如,教师可以在周末组织学生深入企业进行参观与调查研究,了解企业技术工人的成长规律,了解企业用人需求的特点,为学生职业规划提供帮助;教师也可以在假期组织学生到有关单位进行见习实习、勤工俭学等活动,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真正感受到遵守职业道德的重要性,帮助学生体验生活,促进学生道德的内化。

3. 实行学分制突出日常德育表现

要解决高分却无德低能、平时表现好考试成绩却很差等问题,关键在于克服传统德育评价的弊端,注重将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理论考核与实践考核相结合,建立切合职校实际、以人为本的德育评价体系。一是理论考核与实践考核相结合。参照职业技能等级考核办法,将德育考核分为理论考试与实践考核两部分,分开考核但同步进行,两者考核均合格者为合格,否则视为不合格。理论考核采用卷面考试;实践考核则从预先设计的题库中抽取若干考题供学生现场作答与答辩等,并根据答辩情况判别学生对不良思想道德行为的认知與态度。二是期末考核与平时考核相结合。制定科学合理的德育考核机制,可以试行学分制,列出学生期末考试与平时考核的权重,既考核学生日常出勤、学习态度、课堂参与、作业完成等情况,也考核学生思想、政治、纪律表现及参加校内外社会实践活动等情况。成立德育成绩考核组,结合学生自我评价、教师评价、学生互评和家长评价等多层面评价,进行集体研究、科学评定德育成绩等级,载入学生档案,克服重理论考核轻实践考核、重卷面成绩轻实际表现等倾向。

三、结束语

总之,学生道德形成的过程是一个知、情、意、行的过程,其中道德实践是目的与落脚点。因此,德育教师要深入领会新课改精神,贯彻落实教育部《意见》,善于利用德育教材中的实践素材进行课内外实践性环节教学探索,为学生品德外化提供锻炼机会;注意将理论考核与实践考核、平时考核与期末考核相结合,提高考核评价的科学性、合理性、实效性,便于学生扎实掌握德育理论,并将德育理论内外于心、外化于行,真正成为品学兼优、内外兼修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林春.职业学校德育活动的理论和实践探索[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06(08).

[2]周威.中职德育教学面临的困境及对策分析[J].当代职业教育,2011(06).

[3]薛清华.中职德育课的实践活动教学[J].现代职业教育,2017(03).

[4]郑富兴.工作德育:中职德育的理念与方法[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01).

作者:林云川

剖析学生实践性德育论文 篇3:

立德树人视觉下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品质提升策略

【摘要】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综合实践活动教学也不例外。要实现综合实践活动的立德树人使命,必须充分发挥该课程的优势,提升课程品质,做到多育并举,尤其要发挥其德育价值与育人功能。本文阐述了立德树人视觉下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品质提升策略。

【关键词】立德树人;数学综合实践活动;品质提升策略

综合与实践是数学课程新增设的一个学习领域,它是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方法、思想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是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重要路径。综合性、实践性是该课程的主要特点,部分教师对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存在认识误区,认为就是让学生动动手,做一做,应用知识解决问题,除此之外没有多大价值,因此不够重视综合实践活动教学。其实,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同时它在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自主发展能力、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它还是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要实现综合实践活动的立德树人使命,必须充分发挥该课程的优势,提升课程品质,做到多育并举,尤其要发挥其德育价值与育人功能,扭转不重视德育的局面。教师应努力提高该课程的品质,提升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质效,促进学生健康和谐发展,把学生培养成德才兼备的栋梁之材。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立德树人视觉下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品质提升策略。

一、密切联系生活,提升生活品质

生活是数学的源泉,数学源于生活,同时又服务于生活。数学综合实践以问题为载体,用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既是一种学习,又是一种生活,是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用数学创造美好生活,提升生活品质,是为了让人过上一种幸福完整的生活。要提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品质,首先做到课程生活化,要将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从生活中挖掘数学素材,到生活中开展实践活动。

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生活是德育的舞台,是立德树人的阵地。生活给学生提供了自然交往的环境,学生在生活实践活动中相互学习,相互影响,升华道德情感,增强道德判断。笔者在建构和实施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时,密切联系生活,挖掘生活资源,优化课程品质。例如,笔者给学生设计过这样一个综合实践活动:妈妈早晨烧水要10分钟,炒菜要15分钟,蒸馒头要20分钟,她最少要用多少分钟能完成这三项任务。这一活动源于生活,引导学生运用统筹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通过统筹安排时间,实现用最少时间做更多的事情,切实提高生活质效。

二、立足实践平台,强化合作互助

合作力量大,合作能共赢。当前,许多学生缺少合作意识,喜欢自我封闭,单打独斗,缺乏合作互助美德。合作意味着团结,象征着友爱,合作不仅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更是一种良好的品德。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能力,更要培养学生团结互助精神。在数学综合实践活动中,可以借助实践的机会,组织学生开展合作性活动,给学生搭建各种实践活动平台,强化学生合作互助意识。

实践性是综合实践活动的最大特点,需要让学生亲历观察、操作、体验等活动,需要让学生在做中学。提高综合实践活动的品质,最好的方法是合作探究,相互配合,让学生共同完成实践活动任务。这样既提高了学习效果,又培养了合作互助意识和乐于助人的品德。例如,在教学《校园绿地面积》一课中,笔者在情境中向学生提出两个问题:“学校的绿地面积是多少?”“人均绿地面积呢?”在接下去的活动方案设计、实地测量、汇总分析等活动中,笔者都采用合作探究的方式,让学生分组活动,以小组形式学習,给学生创造交往合作的机会,较好地培养了学生合作意识,增进了学生之间的友谊,涵育了他们合作互助精神。

三、提高活动深度,培养深度思维

经常看到一些老师在综合实践活动教学中,为学生设计了许多实践性活动,他们着重带领学生动手做一做,动口说一说,把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当做教学重点,而很少引导学生深入剖析问题的解决思路和方法,忽视了学生思维的培养。这种综合实践活动教学就显得比较肤浅。

综合实践活动不仅仅是动手做,不能停留于表面的实践操作,而要操作与思考融合,要关注学生思维培养,要引导学生从浅层思维迈向深度思维,要拓展学生思维层次,引导学生展开高阶思维。只有不断提高活动的深度,指向深度学习的发生,培养学生深度思维,才能不断提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品质,促进学生数学素养进一步的提升。例如,在教学《球的反弹高度》一课时,一些教师为了激发学生兴趣,往往注重动手操作,而忽视对实验数据的搜集与分析,忽略对规律的探讨。当然,实验操作也很重要,需要通过科学的实验操作方能得出准确的数据,但这毕竟是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重心应该放在数学思考上,应当引导学生透过数据发现“同一种球的反弹高度与下落高度之间的关系”,以及探寻出“不同球的反弹高度与下落高度之间的关系”。同时引导学生在实验、计算、分析中充分感受数学的严谨性与数学结论的确定性,深化学生对实验结果的认识。

四、引领反思总结,积累活动经验

“经验如同镜子,可以照见错误,经验宛若明灯,可以指引方向。”经验是宝贵的财富,一旦拥有了经验,可以让人少走弯路,可以助人拥抱成功。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数学活动经验。”高品质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应指向数学活动经验的培育与积累,而不是纯粹的实践活动,不只是解决了问题就完事,而要主动带领学生去总结归纳、概括提炼,从中获取一定的活动经验与学习经验。

“人生最困难的事情是认识自己。”而很少有人能够自我反省,真正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发现自己的短板。反思是形成经验的有效策略,聪明的教师善于引领学生反思总结,通过对自己以往的学习过程的梳理,反思自己的成败得失,从中吸取教训与经验,从而提高自己的实践智慧与理性思想。例如,在教学《班级联欢会》一课中,在组织调查、分组购物等活动结束后,笔者没有把活动画上句号,而是和学生一起回顾整个活动经历,反思活动中的所作所为,让学生说说有哪些收获和体会。通过回顾与反思,经过活动总结,学生获得了许多活动经验,如懂得要确保活动圆满成功,需预先认真制定好活动计划;在实际购买物品时,需准确计算,避免浪费;在调查、购物过程中,需要大家的相互配合,这样可以提高活动效率。

五、挖掘美学元素,实施审美教育

席勒说过:“若要把感性的人变为理性的人,唯一的路径是先使他成为审美的人。”数学不仅是抽象的精确的符号,数学也是美的化身,如对称之美、和谐之美、奇异之美等。学生对数学的美是很难发现和感受到的,据研究表明,绝大多数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没有能够感受到数学的美,甚至有一部分学生认为数学是不美的,只有极少数学生觉得数学有一点点美。

“美能使人快乐,美能引人向善。”实施数学审美教学,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且可以培养学生审美情操,可以提升学生审美素养。教师应当充分利用数学的美,对学生实施审美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与审美能力,把学生培养成为审美的人。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中,教师应当充分挖掘生活中的美学元素,适当渗透审美教学,以彰显综合实践活动的综合性,以提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品质。教师应当在数学综合实践活动中,应积极引导学生去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例如,在教学《树叶中的比》一课中,笔者在课前带领学生到校园里去观赏植物,采摘树叶,引导学生感受树叶的形状之美、颜色之美,接着,笔者组织学生在课堂中动手测量计算,探索各种树叶长与宽的比,引导学生从数据里发现规律,让学生感知到树叶的规律之美,感受到数学的和谐之美,体验到发现大自然秘密的乐趣。

六、潜挖德育素材,开展德育渗透

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担忧“德之不修,学之不讲”,对道德培养甚为重视。我国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把德育摆在五育之首,充分凸显了德育的重要性。因此,无论哪门学科教学,都应以立德树人为指引,在立德树人视域下开展活动。教师不仅要发挥数学的知识价值、思维价值,更要发挥数学课程的德育价值,立足综合实践活动平台,潜挖德育素材,深入开展德育渗透,以切实提升综合实践获得课程品质。

要提高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品质,教师首先要从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目标入手,要做到目标多维,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知识、技能目标,还要关注活动过程、方法目标,更要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目标,要做到以德育目标为先,使之成为活动的最高目标。在数学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应兼顾育德与育才,明确培养什么样的人,实现立德树人根本宗旨。

数学课程具有丰富的德育资源,如可以借助数学史与数学文化,弘扬我国古代数学家的贡献,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可以借助數学知识的学习和应用,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培养学生发现与掌握规律的能力,在实验中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等。例如,在教学《校园绿地面积》一课中,笔者在组织学生实地测量时,就渗透了爱护树木,不践踏草地的思想教育。在教学《班级联欢会》一课中,笔者在组织学生确定购买物品种类和数量时,要求学生计算准确,不要购买过多物品,避免铺张浪费。教师应当把数学中蕴含的丰富德育资源运用到数学综合实践活动中去,借助综合实践平台,采取灵活多变的形式,放大德育效果,蕴育良好品德。

【参考文献】

[1]陈美华.小学数学实验育人价值转化的“三重意蕴”[J].教学与管理:小学版,2020(11).

[2]刘正松.基于工具视角的数学实验育人价值[J].教学与管理:小学版,2021(5).

作者:汤洪彬

上一篇:农业产业化生产发展论文下一篇:创意与创新农业科技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