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德育课程论文

2022-04-16

[摘要]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德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针对中职学校的德育教学现状,加强我省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建设显得尤为必要,从德育课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评价模式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并对德育实践活动作了详尽的阐述。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职业教育德育课程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职业教育德育课程论文 篇1: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中等职业教育德育课程中的应用

《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中的必修课程。本门课程所采用的教材是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新教材,本教材的内容以案例教学为主,体现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理念,把学生在校的学习、生活和未来职业融合在一起。教材的每一个章节中都有很多以案例为主题的模块,其章节的模块化和内容的实践化使其教学内容非常容易任务化。在实践中笔者结合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实施要素,对课程内容进行任务分配,使课堂教学呈现生机,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一、任务驱动教学法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它将以往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学理念,转变为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为主的多维互动式的教学理念;将再现式教学转变为探究式学习,使学生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每一位学生都能根据自己对当前问题的理解,运用共有的知识和自己特有的经验提出方案、解决问题。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任务或问题相结合,以探索问题来引导和维持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创建真实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学习,以使学生拥有学习的主动权。学生的学习不单是知识由外到内的转移和传递,更应该是学生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通过新经验和原有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充实和丰富自身的知识、能力。

二、"任务驱动教学法"符合《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特点

《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很适合从总体上来设计任务分配,既从整个教材统筹考虑后提出总的任务目标。然后根据每个章节再提出子任务,以教材的知识点为主线,每节课分配不同的任务,让学生有选择的学习。任务驱动教学法它要求"任务"的目标性和教学情境的创建。使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在探索中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还会不断地获得成就感,可以更大地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逐步形成一个感知心智活动的良性循环,从而培养出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自学能力。但在设计任務的同时,应该兼顾不同学生的特点设计任务,照顾所有学生的发展。

三、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实施过程

1.创设情境:中职生求职成功案例的赏析。

2.确定任务:引导学生以"我的未来"为主题进行客观描述,预设问题。

3.任务分解:

任务1:我的优点和缺点

引导学生进行深刻反思,也可以学生互相评价,将自己的优缺点列出,清醒的认识自己;

任务2:我想干什么

要求学生思考自己的人生,根据各人情况,确定自己的职业发展理想。

任务3:我能干什么

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现实的情况和未来的潜力,对自己有一个全面的清晰的认识。

任务4:我将来会是什么样子

组织学生根据现在所学专业和行业情况,合理想象自己未来会从事什么样的职业。

在完成任务时,教师应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协作学习,不是由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应当如何去解决面临的问题,而是由教师向学生提供解决该问题的有关线索,如需要搜集先关自己专业行业的背景资料,通过哪种途径获取有关的信息资料等,强调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倡导学生之间的讨论和交流。

4.效果评价:要求学生在明确目标的同时,提出实践的步骤并进行效果评价。结合教材中的知识点,提出实现目标的建议。

通过以上的任务分析解决完成,使学生对自己有了一个全面、清晰、客观的认识,应该现在就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有一个规划;也增加了学生的紧迫感,认识到自己与本行业所需人才的差距,更加努力地去充实自己。

四、对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思考

1."任务驱动"教学法最根本的特点就是"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改变了以往"教师讲,学生听",以教定学的被动教学模式,创造了以学定教、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协作、探索创新的新型学习模式。通过实践发现"任务驱动"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及与他人协作的能力。

2.任务驱动教学法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在课前要进行大量准备,还要分解各种任务并对任务的完成提出指导。因此对教师来说也是一种再学习的过程,要求教师改变以往旧的教学模式,更新所学知识。

3.评价上有困难。传统教学使得学生的表现很容易掌控。但采取任务驱动教学法,可能有个别学生在其中浑水摸鱼,给教师造成形势一片大好的错觉,影响到教学效果。因此要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分别提出恰当的目标再予以评价。

作者:孟磊

职业教育德育课程论文 篇2:

浅谈中等职业教育德育课课程建设

[摘 要]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德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针对中职学校的德育教学现状,加强我省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建设显得尤为必要,从德育课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评价模式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并对德育实践活动作了详尽的阐述。

[关 键 词] 中职;德育课;课程建设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不仅是学校的需要,而且也是社会的需要、企业的需要,更是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德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应进一步加强我省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建设,以不断增强德育课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时代性和吸引力。根据《教育部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设置与教学安排的意见》要求,结合我校实际,就加强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建设谈谈个人的几点见解。

一、加强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建设的必要性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企业对中职毕业生的要求已不限于工作技能,对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水平、职业道德、职业综合素养等提出了新的要求。反观中职学校的德育教学现状,德育课的教学还是切实有效的,而且总体情况相对良好。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还看到了存在的问题,如对德育课程定位不清、重视程度不够;校本课程匮乏、课堂教学吸引力不足;德育课教学存在僵化呆板、实用模块少;理论教学普遍偏重、实践教学普遍较轻;理实分离,德育课效果不理想等问题仍然存在。

为适应我省中职教育发展新形势,切合中职学生的新特点,迫切需要落实国家中等职业学校德育新课改任务,需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建设,对于充分发挥德育课的育人功能,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促进中等职业教育和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积极推进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建设的措施

针对学生中存在的问题,结合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德育课堂教学要坚持课程改革,坚持以生为本,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服务终身发展为目标,尊重每个学生的个人意愿与特长,承认每个学生都具有自主性与创造性,从而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各种才能,因材施教。

(一)加强第一课堂的课程建设

1.重新整合德育教材

目前中职学校“2+1”教学模式下,中职德育课一般安排在一、二年级共四个学期进行。为进一步提升中职德育教学的实效性,本校尝试重新整合德育教材,编写校本教材,总体框架以教育部大纲为标准,重构教学内容,结合专业特色分模块,实现分学期、分模块的教学。将目前德育课程重新打散、重新组合,重构一个德育课程实施结构,四个学期四层推进,每个学期都有职业生涯规划、职业道德与法律、经济与政治社会和哲学与人生,使得课程更加符合学生的成长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校本教材编写具有结构灵活、内容丰富、重视学生操作、案例接地气等特色,实践证明,教学效果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2.创新德育教学模式

认真研究教材,结合新时期、新形势变化积极探讨,整合教材,改革德育内容,创新德育教学模式,主要是分小队教学并尝试推行四层推进的德育课程教学模式。

在组织形式上,我们把每个班分成若干小队,每小队4~8个学生,分小队时兼顾到学习层次和男女学生的比例,每个小队自定队名和队服,并作一个队形展示,大大增强了小队的凝聚力。在教学中,教师采用分队设问、分队讨论、分队做答、分队表演等形式,对小队和个人实行加减分的新的教学方法,把原来教师的以讲为主转变成以学生自学和小队活动为主。这样既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团队意识,同时提高了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有效杜绝了学生上课睡觉、玩手机的不良习惯,大大提升了教学效果。

在分小队教学的基础上,同时尝试进行知识引入—知识探究—实操项目—拓展实践的四层推进的教学模式。比如,哲学与人生四层推进的课堂教学模式,就是以教材中每一课所涉及的哲学原理和人生问题为基本单元,按照逻辑严密、简约高效的要求,把每一课的教学进程设定为四个依次推进的基本环节,即巧用案例情景,引发探究欲望—利用探究欲望,弄懂哲学原理—运用哲学原理,解决人生问题—应用人生哲理,从而改变人生行动。这种四层推进的教学模式,逻辑严密,思路清晰,理论讲解精要,结合实际具体,既符合哲学学科的内在逻辑,又注重满足学生的内在需求,既重视知识传授、观念树立,又重视情感体验和社会实践,体现了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教学原则,达成了知、信、行的统一,实现了三维教学目标。

3.创新教学方法

教学大纲要求结合职业教育的特点,适应中职学生的学习方式和职业教育培养模式的变化,突出职业教育特色,充分发挥学生的主體性,积极探索形式新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比如问题导入法、案例分析法、活动体验法、项目教学法、实践教学法等,这些方法都加大了学生参与课堂、参与实践的程度,大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在此以项目教学法为例。

项目教学法是一种主要以行为引导为主的教育教学方式。在实施中应由明确项目任务、制订项目计划、落实项目实施计划、检查评估、归档和应用等要素组成。在德育课教学中应用项目教学法,是德育课教学改革的尝试,以哲学与人生课程中“客观实际与人生选择”课为例,首先确定本课项目主题就是自己应该选择一个怎样的人生道路;然后确定项目实施应具备的条件,即要实现自己人生正确的选择,必须有哪些条件作为支撑,引导学生在教材中寻找出实现人生选择所必需的客观条件,即客观实际。完成项目等环节的分析,对比传统的教学法,应用项目教学法能取得更加积极的教学效果。

4.多元化的考核评价模式

探索适合课程特点的多样化考核评价办法,将理论知识考核、实践考核与日常行为表现的考核结合起来,力求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状况。课程考核评价重视过程中,要通过学生自主评价、小组或班级的集体评价、教师的导向性评价等方式,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在评价中的作用。我校对学生德育课的评价从过程性考核(60%)和终结性考核(40%)进行综合评定,过程性考核(60%)可分为五个方面:学习态度和学习行为(10%)、上课出勤率(10%)、作业完成(15%)、实训活动(10%)、形成性考核(10%);总结性考核(40%)可分为三个方面:学生自主评(10%)、小组或班级的集体评价(10%)、教师的导向性评价(20%),最终评定等级优秀、良好、中等、合格、不及格。这种考核评价模式能全面、客观、合理地评价学生,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真正达到德育课教书育人的目的。

(二)探索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联动

德育教学涉及大量的实际问题,仅靠课堂教学不可能完全解决,只有通过实践的体验,才能使学生对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进一步消化,使课堂教学得到延伸和扩展,也才能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真正实现德育课教学的高效率。因此,探索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联动,主题活动与德育课的深度融合,推动学校的德育工作。具体形式主要有三种:

1.开展对应德育课程的技能比赛活动

设置基于课程涵盖德育内容的技能比赛,结合全国文明风采大赛,举行相关项目的选拔赛,通过丰富多彩的技能比赛项目,加强德育的实效性。结合本校实际,我校德育课第二课堂技能比赛项目有:第一学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开展全国文明风采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大赛、我是职場之星模拟应聘比赛、放飞梦想演讲比赛;第二学期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举办法律知识竞赛、职业礼仪大赛;第三学期经济政治与社会课程开展模拟公司企业沙盘比赛,创意LOGO设计大赛;第四学期哲学与人生课程举办人生哲理情景剧大赛、智慧人生手抄报大赛。技能大赛的开展,让学生学习的知识充分发挥,推动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思想道德水平,同时也促进了教师的教学工作,提高教师课堂教学的能力。

2.定期开展团日活动,主题德育系列化

主题德育活动做到“三贴近”原则,让学生从“学校人”到“社会人”的角色转变。结合本校实际,精心设计主题教育活动,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力求围绕主题、体现特色、形式多样、生动活泼、体现育人的科学性。如中职第一学期修身树德、遵纪守法为主线,开展认识自我、文明礼貌、习惯养成教育,加强职业道德、职业理想教育;中职第二学期以人际交往和谐相处为主线,加强职业素养、职业伦理教育;中职第三学期职业理想、学业进取、心怀感恩为主线,热爱所学专业主题活动,加强职业特征、职业技能教育;中职第四学期开展社会责任、企业的用人原则主线,加强职业意识、职业态度的教育;中职第五、六学期以社会实践、重在体验为主线,开展职业困惑、职业发展、职业规划,突出爱岗、敬业的主题活动,加强敬业意识、公民意识的教育。

3.举办学生社团活动,社团活动校本化、课程化

针对中职学生精力充沛,有强烈的自我发展意识、自我展示的欲望,引导学生加入学生社团。学生社团的课程化,可以提高社团的活力和知识体系的学习,使社团真正成为学生发展的良好载体,拓展了社团的教育功能。

除此以外,加强中职德育课程建设还要建设、运用教材资源库,开发教学资源,深化教学研究;加大教师培训力度,组织听课评课,提高德育教师队伍素质等;还要从上到下,加强领导,方能保障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建设的实施。

中等职业教育德育课课程建设涉及面广,以上只是对课程建设的粗浅认识,在实际工作中还有许多需要研究、探讨和改进的地方。只要我们充分认识中职生德育的特点,与时俱进,不断改革教学内容,创新教育方法,就能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不断提高,以适应社会和企业的需要,适应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张龙定.增强中职德育课的针对性、实效性和时代感研究[J].文献资料,2010(26).

作者:刘彩红

职业教育德育课程论文 篇3:

挖掘课程资源 优化德育课堂教学

【摘要】中等职业教育德育课程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保证。为了充分发挥德育课堂育人的主阵地作用,我们需要积极挖掘课程资源,实施课程开发,优化课堂教学过程,努力实现中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因此,我们要正确认识挖掘德育课程资源的动因,积极探索挖掘课程资源的方法和途径。

【关键词】课程资源;德育课程;中等职业教育

中等职业教育德育课程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保证,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因此,我们需要积极实施德育课程开发,优化德育课程教学,充分发挥德育课堂育人的主阵地作用。而挖掘课程资源是优化德育课堂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我们通过充分挖掘德育课程资源,可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增强课堂教学效果,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一、对中等职业教育德育课程的基本认识

当前,根据我国教育部对中等职业教育国家教材的规划,中等职业教育德育课程主要由《生活经济与就业创业》、《职业道德与法律》、《经济政治与社会》、《哲学与人生》等课程组成。这些德育课程在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法律、道德等方面的素质具有重要作用,有利于提高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但由于这些课程的内容比较抽象,理论性比较强,原理性知识多,联系经济社会生活实际的程度高。所以,这些课程知识与我们学生的实际认知能力水平相距较远。我们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不感兴趣,缺乏学习动力。因此,我们需要积极挖掘课程资源,实施课程开发,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认知能力,努力实现中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

二、挖掘德育课程资源的动因

(一)有利于提高德育的针对性

在中等职业教育过程中,我们根据德育的内容、德育的对象,实施有针对性的课程资源开发,可以提高德育的实效性。比如法律基础知识课程中学习《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的内容时,我们结合学生即将走向社会就业的实际情况,从法律层面贴近学生切身利益介绍劳动法律知识,帮助学生掌握如何在就业过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我们可以重点介绍工资待遇、劳动时间、休息休假权利、社会保险、劳动争议等内容。

(二)有利于发挥德育的灵活性

在中等职业教育过程中,我们结合德育课程的内容,挖掘德育课程资源,努力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贴近学生的认知能力水平,充分发挥德育的灵活性。我们可以围绕德育目标,挖掘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德育知识载体、德育活动载体。比如职业道德与就业指导课程中,我们可以通过挖掘课程资源,模拟用人单位面试录用员工的过程,让学生亲身体验面试过程的主要环节,如自我介绍、智力测验、回答问题的环节,努力增强德育课程的教学效果。

(三)有利于发挥德育的时效性

在中等职业教育过程中,我们结合德育课程的内容,挖掘德育课程资源,不断丰富课程的教学案例,努力接近社会现实生活,把我们身边发生的典型的事件运用到课堂中来,有利于提高德育的时效性。比如法律基础知识课程中学习《产品质量法》时,我们可以把“三鹿奶粉”事件引入到教学过程中来,以此分析说明产品质量的责任主体和责任种类等内容。

三、挖掘德育课程资源的方法

(一)密切联系课堂教学的实际

在挖掘德育课程资源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全面把握课程资源的知识容量大小,知识深浅的程度,深入思考课程资源在课堂上展现和实施的难易程度。我们挖掘的课程资源必须能够有机地融入到我们德育课堂教学中来,而不能超越德育课堂教学的实际需要。

(二)密切联系学生素质的实际

在挖掘德育课程资源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密切联系学生的学习能力、认知水平、认知能力。我们要从学生的视角,挖掘现实生活中的德育课程资源,努力符合学生认知事物的深度和广度。任何脱离学生实际而挖掘的课程资源的价值非常有限,不能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我们挖掘的课程资源必须首先得到学生的认可和学生的接受,才能充分发挥其价值。

(三)密切联系社会发展的实际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德育课程资源的挖掘不是一劳永逸的事情,我们必须有与时俱进的意识和准备。我们不能把“旧闻”当“新闻”呈现在学生面前。我们在挖掘德育课程资源时,要密切联系社会发展的实际。同时,德育课程的教材中可能有过时的知识内容,但我们德育课堂上不能有过时的教学内容。我们要能够主动地挖掘德育课程资源解决教材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四、挖掘德育课程资源的途径

(一)把握德育知识载体,优化学生认知过程

我们的现实生活丰富多彩,课程资源无处不有。一方面,我们要科学地、准确地把握和取舍;另一方面,我们要广泛吸收各种形式的课程资源。我们要做有心人,有时不经意间所接触的事物,也许是非常有价值的课程资源。如果我们引用到课堂教学过程中来,能够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课堂的教学效果。比如讲授法律基础知识课程中有关生产者对产品质量的责任和义务时,我们完全可以用一只矿泉水瓶、一个药品包装盒上面的标签文字来说明生产者对产品的“包装和产品识别”的责任和义务。再如讲授经济基础知识课程中有关银行存款的知识点时,如果教师通过出示银行存款单的实物,以银行存款单上要填写身份证号码为例,说明“实名制”的概念。这些课程资源有利于增强教学效果,达到开宗明义的效果,降低了知识的抽象性,优化了学生的认知过程。

(二)开发德育活动课程,优化学生认知过程

在德育课程中,我们可以结合德育课程的内容,开发一定的德育活动形式,让学生亲身参与实践过程,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比如法律基础知识课程中学习诉讼法时,我们可以在课堂上开设模拟法庭,引入简单法律案件,由学生分别担任原告、被告、法官,实施诉讼审判过程,进一步增强教学效果。再比如职业道德与就业指导课程中,我们可以根据培养学生公关礼仪、人际交往、口头表达等方面能力的需要,挖掘课程资源,实施德育活动课程,搭建德育活动平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参考文献

[1]马丽娜,南纪稳.探究体验式教学[J].当代教育论坛,2007(6):70-71.

作者简介:葛永梅(1976-),女,江苏南通人,江苏省通州中等专业学校中学一级教师,主要从事德育课程教学研究工作。

作者:葛永梅

上一篇:德育逻辑实践管理论文下一篇:语文阅读文段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