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多媒体教学之我见

2023-05-03

第一篇:语文多媒体教学之我见

多媒体教学之我见

多 媒

作者:崔

性别:女

职称:小学一级

单位:灵璧县朝阳中心小学

通讯地址:灵璧县朝阳中心小学

关键词:诱发兴趣

展现情境

抽象直观

冲淡主题

片面追求

流于形式

有机结合

发挥优势

人性化

内容摘要:随着农远工程资源在教学工作中的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普遍引入课堂,有效地 创设了新颖活泼的教学情境,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帮助突破知识的重难点,把教学内容变抽象为具体,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获取。但是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些弊端,如有些课堂滥用多媒体冲淡了教学主题,机械地操作使师生处于被动等。因此,我们要认真探讨解决这些问题,充分 发挥多媒体在课堂教学的多种优势和积极作用,使其朝着健康、有序、稳步的方向发展。

新一轮课程改革以来,我们的课堂教学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课堂充满了生机,焕发 出活力,涌现出一大批新课例和一些好做法,令人欣喜,叫人振奋。尤其是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的引入,更是给课堂添了一道亮丽的风采。其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创设新颖活泼的教学情境,诱发学生学习兴趣。

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用音乐来渲染情境,用图像来显示情境,用文字来诠释情境……这些方法在一般传统教学中可以局部采用,不易有机结合在一起,多媒体教学则声像文相结合,打破课堂四十分钟的时空限制,古今中外,上下数千年,沟通过去现在与未来,动静结合虚实相生,引发大量的联想和想象,创设了崭新的语文教学审美时空。有效地把学生的非注意力因素集中起来,能使学生从听觉、视觉上去领略语言文字描绘的“美”的情景,从而诱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展现情境,突破知识的重难点。

1 多媒体在教学过程中的运用,不仅能使学生从形象的感知中增强学习的趣味,而且能帮助突破知识的重难点。如我在教学《香港,璀璨的明珠》一文时,繁华 的都市对于农村的孩子来说是那么的遥远、陌生,要是单纯从语言文字中引导学生去“感受香港的美丽与繁华”这一重难点是非常困难的。之前,无论我用多么华丽的词藻来向他们描述香港那琳琅满目的商品、迷人的夜景等,学生都是一脸的茫然。而当我把集图、文、声、像于一体的有关香港的多媒体课件展示出来时,效果就大不同了,欣赏后他们都觉得自己似乎真的到香港旅游了一番,领略了那迷人的风光,心中顿时释然,不由得发出“香港,真是一颗璀璨的明珠!”这一感叹,课文的难点也水到渠成自然而解了。

3、 变抽象为具体,有利于知识的获取。

多媒体教学通过声像向学生头脑输入鲜明生动的立体表象,由此传递的情思信息,语言信息清晰明了, 变抽象为直观,化空洞为充实,学生耳闻其声,目睹其形 ,再通过讨论,交流,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知识的获取和保持大大优于传统教学,最大限度地提高了教学效果。如:在教学《拉萨的天空》这一课时,文中有一句这样的描写:“那里的天空是那么湛蓝、透亮,好像用清水洗过的蓝宝石一样。”这样抽象的写景语言,学生是很难体会领悟的,但通过看课件里相关的拉萨天空的图片和视频,他们深切感受到那种特有的“湛蓝”和“透亮”,有了直观的感受,学生们在理解课文时就容易多了,那么品读时也更能表达出心中的感情。

可以说,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出现,打破了历来封闭的课堂教学模式,它以动态的、开放的、交互的新思维方式,有力地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然而,任何事物都是双面的,其也不可避免的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弊端,主要表现 在以下几点:

1、滥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冲淡了教学主题。

恰当的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给课堂增添无穷的魅力。然而,有的教师却片面地夸大了它的作用,在课上从头到尾都用多媒体。在某些公开课上,甚至看到一些教师纯粹以多媒体替代小黑板与挂图,将多媒体视作“电子黑板”,却忽视了对文本的剖析。因此,我们主张在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时,切

2 不可忽视了教学课件的选择。使用课件要求主题鲜明,重点突出,要能够充分体现课堂教学内容,切不可过多使用,使课件变得杂乱,从而冲淡了教学主题,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误导学生。成功的多媒体辅助教学应当始终将学生牢固地控制在教学内容的深入理解和内涵的进一步展开上,使多媒体有鲜明的教学性。

2、机械使用多媒体,使师生更加被动。

某些教师片面追求多媒体辅助教学,甚至形成“无多媒体不上 公开课”的局面,而其所用的所谓的多媒体课件,也只是简单的文字加图片,是用投影片完全能够实现的,这样大材小用,造成大量资源浪费。多媒体成了名副其实的花架子。有的老师在上公开课时怕操作失误,为图方便,就让计算机将课件设计成顺序式结构,上课时只需按一个键,课件便按顺序“播放”下去。这样上出的课便是“流水课”,教师总要想方设法将学生的思路引到电脑的既定流程上来。更有趣的是,曾经由于教师在操作电脑时多按一次键,电脑便自说自话,教师顿时手忙脚乱,学生哄笑不已。此类现象实在是多媒体教学的悲哀。

3、教师普遍请人代劳制作课件。

制作课件比较烦琐,一节课的课件需要花很多时间去完成,而且还要求教师有一定的制作、使用多媒体工具的水平。而大部分老师尤其是我们农村教师对此还只是刚接触,并不精通。因此,很多教师都是在上公开课或评奖之类的课时才请专业的教师制作一个课件,平常的课很少有时间花精力去做这些工作。所以,在很多地方多媒体教学成了哗众取宠的工具和流于表面的形式。

鉴于以上现象,如何解决多媒体辅助教学存在的问题,充分发挥它在课堂教学的积极作用,有效提高教学效果,更是值得我们认真探讨的问题。本人认为,可以从下列几个方面着手:

1、巧妙把多媒体与传统教学方法有机结合。

多媒体教学是在传统教学基础上的演变升华,它不可能抛弃所有的传统教学手段。因此,在进行多媒体辅助教学时,要把握好多媒体的使用时机,正确处理好多媒体和粉笔、黑板、普通教具、语言表达等传统教学手段之间

3 的关系,特别要考虑时间因素,正确处理好多媒体教学时间与适时的课堂讲解、板书、交互、反思时间的关系。例如把几句话的结语板书在黑板上,不一定比用幻灯片效果差。

2、灵活选用课件根据需要发挥辅助优势。

教案是执教者根据教学目标、教材以及学生情况而设计的,一人一个样,一课一个样,教学课件效果也是同样道理。所以,教师应根据具体教学内容的特点和要求而定,选择合适的媒体,以最佳效果为原则,选用最恰当的表现手段,方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并非越先进越好,用得越多越好。

3、因人因材制作使多媒体具有人性化。

如何结合传授内容,设计制作适合教学内容和学生情况的实用课件,使课堂教学锦上添花。关键就在于教师在设计制作教学课件的时候,必须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必须对教学课件的总体框架进行严格的把握,将课件设计成学生学习的导航器,同时,要考虑各层次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反馈情况,教师还可适当增强课件的智能化,这样才真正体现多媒体辅助教学的精髓。

因此,我们要做到相信多媒体技术,但不迷信多媒体技术。要始终把握住多媒体技术是为课堂教学服务的,并不是为了向学生展示电脑技术的这一宗旨。在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技术,要紧扣教学目标这一中心,恰当选用、规范操作、最大限度协调兼顾好技术应用与教学方式之间、教学媒体与学生认知规律之间的关系,有效服务于教育教学。

以上是本人在实际教学中对利用现代多媒体教育技术进行课堂教学的一点领悟。总而言之,无论是传统教学手段,还是现代教学手段都各有其优势与不足,我们不能简单地用后者去取代或否定前者,也不能反过来用前者去否定或取代后者,而应该适时、适度,真正发挥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势,使多媒体辅助教学朝着健康、有序、稳步的方向发展。

第二篇:初中地理多媒体教学利弊之我见

摘要:现代信息技术和多媒体课件的应用,使得我们的课堂教学丰富多彩、生动直观,但是在众多优势凸显的同时,在教学实践中,也出现了种种问题,如教学效果、教学手段使用问题等等,这些都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改善,以期地理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产生质的提高。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效果、教学手段、整合提高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成为拓展人类能力的创造性工具。为了适应这个发展趋势,我国已经确定在中小学中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同时要加强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作为信息技术基地校的我们,也如火如荼的投入到这一课改当中,利用我校丰富的信息技术资源每一位地理老师都做了自己新的尝试,并承担了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经过几年自己亲身的教学实践发现多媒体教学真是一柄“双刃剑”,利弊如下:

一.信息技术使得很多问题迎刃而解: 1. 帮助地理教师摆脱了尴尬局面

“考试”这一指挥棒向来是中国很多学生学习的一大动力,地理课不参加中考导致学生不重视地理学科,而在全社会不重视这门学科的主导社会思潮之下,想要把这一门对学生的未来以及中国公民素质的提高有重大意义的学科普及开来,地理老师很尴尬,我们几乎是“一个人在战斗”。信息技术为我们打开了另外一扇大门,因为没有一门学科能像地理学科一样包罗万象,我们丰富的课件让学生走进了另外一个无止尽的世界,比如只是一个“中国的领土”问题,可以给学生展示我们国家的边疆问题,如南海诸岛的归属,引导学生思考台湾岛的重要性。学生被地理知识浩瀚的海洋吸引了,他们再也不会离开你的课堂。 2. 极大地激发和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第斯多慧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学生的兴趣”。学生一旦对学习发生兴趣,就会由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多媒体教学软件中丰富多彩的视频图像,优美动听的声音,色彩鲜艳的图片,生动活泼的文本文件,都是能吸引学生听、看、动手和思考问题的兴奋点,加上教师的及时讲解,定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如在讲《香港》一课之前播放一段香港回归的片段,学生的情绪迅速到了制高点,为这一课的成功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 丰富教材内容,扩展学生视野

由于新课程的实施,新教材对原有教材进行了压缩重组,使许多学生有“吃不饱”的感觉,为此,教师可以通过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对知识进行引申、丰富和加工,利用更多的图片和声像资料丰富教学内容,增加课堂容量,如在讲世界地理时,可以在讲完课本知识之后,给学生展示更多的有关这一国或一个地区的资料和图片,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思维空间。与此同时,这些课外知识往往能引起学生强烈的兴趣; 3. 有利于突破教学难点,巩固教学重点

地理教学中有许多学生较难理解的理论性或知识性的难点问题,如“季风的形成”“地球的运动”,这些难度较大,比较抽象的地理现象,我们就可以制作多媒体课件,利用动画、图片、文字讲解等工具,创设逼真的情境,这比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更能实现突破教学难点的教学目的,学生反应普遍良好,学习兴趣大增,教学成功率大大提高,知识掌握程度也大为提高。于此同时多媒体课件还可以巩固教学重点,如《气温和气温的分布》一课中天气符号的掌握是一个教学重点,可以通过大量的不同天气符号的组合让学生强化练习,学生互相展示,大大提高课堂的效率,巩固教学重点。 4. 强化感官刺激,增强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现代地理教学媒体大大延伸了人体感官,扩大了人的视野,扩展了教学信息传递的通道,提高了传递和接受信息的速度,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地理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人文学科,关注环境几乎是每个学科都在涉及的内容,但是无疑地理学科的作用无人可及,如果只是讲解水污染的现状和危害,学生只是听听而已,其实无需语言,只要播放一段水污染的片子,学生自然而然就会被震慑到心灵,而他们今后的行为也会潜移默化的改变。 5. 能做到当场测练,反馈课堂效果

多媒体教学软件提供的新的教学手段比传统的教学手段更能实现讲练结合,扩大课堂容量,给学生提供更多的信息,使学生及时巩固知识,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通过课堂测练也能够使老师能及时了解教学情况和效果,以便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差疑补漏。 6. 网上探究,自主解决问题。

初中地理新教材,以人文地理内容为主,具有较强的时代性和开放性。互联网的发展,为学生探求知识提供了无限广阔的空间,也为教学实践活动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因此打破传统的封闭式的教学方法,组织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在Internet等信息海洋中收集大量的最新资料,探索和解决地理实际问题,不仅能使一些地理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产生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而且能极大地激发学生地理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在讲解“高新技术产业”这一课时,我们在课堂上利用互联网搜索引擎直接查询目前我国高新技术产业方面的研究进展。通过查询,使学生了解到互联网具有巨大的信息资源。

二.信息技术运用在课堂上在某些方面存在的问题

1. 多媒体课件成为穿着“现代技术手段”的板书,而传统板书板图的功能过于弱化 多媒体教学本应产生生动直观、刺激思维的作用,但有的教师的课堂多采用静态的甚至是课本中已有的图片文字,成为图片资料的挪移,对学生思维刺激不够,教学效果不佳。与传统的黑板、挂图没有本质上的差别,究其原因,其中除了一部分教师运用多媒体的技术有限外,更重要的是不知道运用多媒体真正的目的。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要针对教学内容,对资料进行活化处理,按照事实性原则、突出性原则、局部放大性原则、新颖性原则等,使地理素材新鲜地、突出地、动态地、呈现在课堂上,给学生以定向感观刺激,使地理要素与空间形态有机结合,帮助学生加深对地理知识的理解。与之相反的一面是传统的板书和板图却在弱化甚至消失,一节课下来学生很热闹,但是实际上学生什么都不知道,阶段性的文字和板图等定格的刺激缺失了,一节课显得过于空洞,课堂效果也大打折扣。 2. 课堂显得僵化而凌乱,教师被课件牵制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实施者,而多媒体是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学手段来辅助教学的。如果过分依赖多媒体,僵化地使用多媒体教学,而忽视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导作用。那么教师就成为多媒体课件的放映员,学生成为缺乏活力的观众,课件成了简单的电子讲稿。我认为,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是不应丧失的,教师的重要性始终存在,多媒体只能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辅助手段,是达到教学目的的手段之一。一节地理课,教师在备课时,必须是经过认真的思考与研究,多媒体素材的搜集与使用,必须为教学体系服务,科学合理,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在素材的搜集上,要尽量采用能反映学生生活环境的乡土素材,更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3.教师被“绑”在讲台上,缺乏与学生的互动交流

在多媒体教学中,授课过程教师只担当起放映员的角色,师生沟通交流很少。采用多媒体教学,依然要充分体现师生的交流互动,师生要共同参与到教学中去,不能忽视了教师肢体及语言对学生的感染力。当然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现在我拥有了一只远距离控制多媒体课件的“讲课笔”,终于可以走近学生,但是还有多少教师被“绑”在讲台上还不得而知。 4.为了用多媒体而用多媒体

如今在做公开课的时候,如果没有使用多媒体,那这节课就仿佛就很拿不上台面。其实我的个人感觉很多课的讲解不使用多媒体,课堂效果可能更加明显一些,如在讲《中国的行政区划》时,为了让学生能够记住各个省级行政单位的形状我曾经用多媒体把几乎每个行政区的行装旁边都显示出一个和它形状类似的事物,结果学生的想象力被我禁锢了,湖北省只能像大檐帽,山东省只能像一只跪着的骆驼,熟不知湖北也可以像一把手枪。所以现在我只用拼图让学生展开自己丰富想象力。只有对课经过深入研究之后才知道哪些课是真正需要使用多媒体课件的,我们不能为了使用而使用。

总而言之,信息技术与地理课程整合的主体是课程而非信息技术,切勿为使用技术而使用技术,甚至不惜以牺牲课程目标的实现为代价。应以课程目标为最根本的出发点,选用合适的技术。避免在使用传统教学手段能够取得良好效果的时候,生硬地使用信息技术。教育改革目的只有一个,培养有素质的创新性人才,而不是被某种形式制约 “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才是我们今天尝试的真正目的。因此,地理教学与信息技术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整合,就需要教师更新教学理念、提高现代技术运用能力、深入研究教材、关注社会时事,在尝试中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

第三篇:运用多媒体进行小学美术教学之我见

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应用,就是要让“远教资源”走进课堂,让广大农村学生能和城市的学生一样,同在蓝天下,共享优质教育资源。远程教育信息技术与各科课程的整合也成为教育界普遍关注的一种新的教学手段,它打破了原来传统的一成不变的一支粉笔、一方讲台的教学模式,正以其新颖性、趣味性、多样性、艺术性等特点,逐步渗透到各个学科的教学中。我是一名农村小学的数学兼美术教师,本着提高小学学习美术的兴趣,增强美术教学效果,提高美术课堂教学效率的宗旨,近几年我在远程教育教学中尝试运用媒体辅助绘画教学,取得了相应的教学效果,在此浅谈一下我在远程教育中获取的信息技术与美术课程整合教学最直观的几点体会:

一、运用远教丰富的绘画课堂激发学生的绘画兴趣

远教绘画频道中,经常播放各种绘画技巧,如简笔画、实物写生、工笔画、水墨画、花鸟画等。每当有这些课堂资源的时候,我就实时组织学生去远教室观看,共同欣赏名人画卷,名山圣水,让学生在不同程度上感受大自然的风光,学生们久而久之地爱上了美术,从中也学到了各种绘画技巧,尤其是高年级的同学越来越喜欢上美术课,把美术当成了学习之余的娱乐和爱好。其次,远教资源下载中也有相当多的绘画素材,远教老师把当天刻录下来的资源公布出来,我就及时地把这些资料下载,并用U盘播放,在美术课上共同和学生探究,让学生自己动手学一学,画一画,取到了得心应手的教学效果。因此,信息与美术课程整合进行教学,信息适中、节奏快、活动化教材内容、交互性强,能产生多种感官的刺激、调动眼、耳、口、手的积极性。在远教信息技术与美术课程整合中真正地融洽了耳闻其声、目睹其画的作用。实现了语言交际与非语言交际相辅相成的价值,学生不仅可以动手模拟绘画,还可以“察颜观色”,增强了学生的情感教育和直观教学。

1、创设宽松情景探究新型美术教学模式培养学生个性发展

课堂上,教师是导演,学生才是主角。让孩子们参与开放性活动中,孩子们在自主探究中联想、畅想、遐想,放飞想象的翅膀,发挥聪明才智,自主创新,张扬个性。如教学“在因特网中畅游”时,让孩子手、脑并用,通过键盘输入网址,在信息高速公路上任意驰骋,了解外面精彩的世界;向远方的父母发电子函件;下载资料等,这不仅熟悉了键盘的操作和鼠标的使用,更有利于拓展孩子的思维空间,发挥其创新潜能,培养创新思维、求异思维、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从而使孩子的信息技术素养得以提升。又如,我在教低年级的简笔画小燕子时,先下载小燕子的图片,然后再处理笔画的顺序,先画哪一笔,再画哪一笔,在显示屏上一目了然,学生就不会因为燕子的笔画多而无处下笔,而高年级的美术教学则是巧妙

1

地利用远教下载的精美图片播放给学生,再配上从远教资源中下载的动听的音乐,如名曲《二泉映月》、《葫芦丝》、《茉莉花》等,学生从听角和视角上得到了满足,在欣赏这些艺术作品的同时,学生不知不觉动起了手中的笔,逐步进入了风景画《我爱家乡》课堂教学的气氛中,在画画的过程中,有的学生说他画的房子是圆的,而且房子顶端有小鸟;有的说他画的小山顶上有绿草,田野里有野花,有小白兔,上面是蓝天,有白云,还有老鹰„„我再从远教资源中打开备存的名家作品让学生再次观看,学生更是画兴大发,有的说要赶上齐白石,有的说要超越达芬奇„„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中,学生不仅欣赏了著名画家的作品,而且培养了他们仔细观察事物的好习惯,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2、注重美术学习规律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小学新课程标准要求美术学习应遵循以下五大原则:简单的原则、量的原则、模仿原则、重复原则、兴趣原则。小学生是美术的初学者和爱好者,信息量特别要适合学生的接受能力。简单、大量、重复、模仿是学生学习美术的基本要素,对学生来说,学习兴趣往往是他们学习的直接因素。远教资源与小学美术课程整合的合理运用,恰恰能使这些因素得到优化。使教师在美术教学中更加变得得心应手。例如在教学《家乡美》时,我让学生通过浏览了远教资源中的家乡美的风景图片,如家乡的蜡染、刺绣、织锦等明间工艺品,以及家乡的花、树、桥等。便精心画出了好多幅可取的图画,在远教资源中学生看到的只是山、水、桥的画片,而学生作品中则展现了家乡的桥下流水,水中的大白鹅、鸭子,河岸边的柳树、稻田等,这样,一幅幅动人的山水画就脱颖而出,使得绘画课上不再枯燥无味,抽象的事物变具体、形象了,从而减轻了学生的认知难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又保证了学生学习过程的顺利进行,提高了学习效率。在这种新的教学模式中,学生学得开心,教师教得顺手,课堂生动有趣。

二、远教的动感性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

远教的信息技术与美术课程整合对小学学生具有创新思维能力,远教动感画面内容丰富,画质流畅,同趣味性融为一体。产生强烈的动态效果,使学生兴趣盎然,为学生的学习发挥了能动性,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启发。既培养了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又为学习美术和其他课程提供了广阔的天地。

经验告诉我,只有把远教信息与美术课程整合运用,我们才能更好地完成新课程标准为教师提出的要求,才能提高美术课堂教学效率,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既活跃了课堂教学,又拓展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相互合作的精神。另外,远程教育为我们提供了个性化学习和自主学习的条件。通过远程教育资源,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程度选取不同的教学素材,从而减轻了教师和学生的思想负面,有利于美术教师和学生选择需要的学习内容和学

2

习方法。实践证明:在美术教学中,多鼓励学生运用远教资源、多接受更新的美术信息,提高美术欣赏能力,倡导学生运用远教资源进行美术表现与设计,使现代教育技术在美术教育领域更能大展宏图!

第四篇:语文教学之我见

语文是母语教育教学。一直以来被放在重要学科的位置上,倍受关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实施语文创新教学,让我们的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呢?我想,是每一位语文教师面临的挑战。学无定法,教也无定法。接下来,我就从以下几个方面浅谈我的一些具体做法。

一、重训练,促进师生的交流与合作

课堂上,我十分注重对学生进行语文学习的训练。我认为,不管教师采用怎样的教学设计,都要通过学生以各种方式来呈现。注重了学生语文学习的训练,且训练注重实效,能使师生间的交流合作更加默契,达到“一呼百应”的效果,较好地实现一堂课的教学目标。

像我现在教的这个四年级班,学生一进校,我就进行了读书、说话、小组合作等方面的训练。训练学生怎样以正确的姿势看书读书;训练学生说完整的话,说标准的普通话,还有就是站在自我的角度练习用“我认为„„我感觉„„我想„„”进行说话,树立学生学习的自我意识,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奠定基础;将训练目标落到实处,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成效也比较显著。现在我上每一堂语文课都比较得心应手,我们师生间的合作交流轻松自然,学生也学得轻松愉快。我想,这得归功于我对学生扎实的训练。

二、重积累,丰富学生的语言

丰富的语言来自于积累。为了实现这一教学目标,我特别注重对学生进行字词、古诗、名言谚语、课外阅读等方面的积累。我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分三步骤展开这方面的教学。第一步,我首先抓住教材语文园地中的“日积月累”,通过记忆比拼、开火车、快速接龙等游戏活动,让学生体验到积累的乐趣和收获。第二步,我送给学生一句话——“日积月累求真知”,让学生铭记在心,懂得知识积累的重要性,帮助学生树立“知识积累”的意识;第三步,围绕“日积月累求真知”这个主题,我组织学生开展了一系列的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自建小词库,设计语文小报,古诗配画、开心小练笔等,激发学生积累的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积累习惯。我想,只要我们教师都用心引导、帮助学生学会积累,那么学生的语言就会越来越丰富起来。

三、重朗读,培养学生的语感

语感,是指对语言的感悟能力,是学生学好语文的重要因素。培养学生语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新课程改革大力提倡“读中感悟”。我在教学中积极采用这种教学方式,每一篇课文的阅读都是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来引导学生理解,并且注重了朗读的指导。在实践中,我深深体会到:语文阅读教学要注重朗读。教师一定要对学生朗读进行深入指导,引导学生把语言中蕴涵的感情色彩从朗读中充分表现出来,那么学生的感悟能力才能从中得到培养与提高。只要我们注重对学生进行朗读的指导与训练,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就会越来越强。

四、重拓展,活跃学生的思维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只有在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基础上才能实现。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资源,给学生创造实践锻炼的机会,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活跃学生的思维。

还有一条重要途径就是抓住教材内容特点来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激活他们的思维,例如,第三册第一单元就是以“秋”为主题的一组课文,待学完这单元后,我就组织学生以“秋的树叶”为主题开展了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捡树叶,在班上交流介绍树叶的样子;发挥想像用树叶贴画,并且给画命名,再次激发想像把贴画写下来。

这样,在我们教师的激发下,学生的潜力就能得到充分地展示。教材就是最好的学习资源,我们教师做到灵活地运用,学生就会学得更活更广。

五、重评价,树立学生的信心

教师的一句称赞,对孩子们来说,就是一种兴奋剂,能树立起他们学习的自信心。课堂上,我对学生的发言,很少用“不对、不行、错了”这样很否定的词语来评价学生。因为我感受到,孩子们很渴望得到老师的赞扬,很在意老师对他的评价。我对学生的上课表现一般都是用这样的语言来评价:谢谢你,给周老师带来了惊喜,你真像个小老师,你为同学带了个好头,你的想像好奇特,你的朗读很动听,你真会观察,你的小脑瓜真会想问题等,如果学生答问有偏差,我会说,你的想法不一样,没关系,老师很欣赏你积极发言的表现,再静下来想想一定会找到答案了。我观察到,学生往往在得到这样的评价之后,表现都更加踊跃,更加主动大胆。孩子们的表现告诉我,教师善于用亲切的语言来评价学生,能带给学生学习的快乐,让他们发现自己的闪光点,敢想敢说,更加充满自信,从而

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更高。

总之,点点滴滴的教学实践让我深刻认识到,小学语文教学的创新,需要我们教师学会抓住语文的每一个教学因素,将语文教学的每一个目标落到实处,我们的学生才会真正的学有所获,得到发展。

第五篇:语文作文教学之我见

作文教学是整个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它是一个学生综合能力的体现。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写作就是说话,为了生活上的种种需要,把自己要说的话说出来;不过不是口头说话,而是笔头说话。”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写作方法和技巧,培养其热爱写作的兴趣,这是十分必要的。

一、观察生活

观察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叶圣陶说:“写文章不是生活的一种点缀,一种装饰,而就是生活的本身。”生活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源泉。任何体裁的文章,都是一定的社会生活的反映。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应鼓励学生全景式地扫描生活,用自己的眼,以自己的心去理解、感受生活,挖掘生活中最熟悉的,最能打动心灵的宝藏,写真人真事,抒真情实感。

生活是写作的动力,是兴趣产生的土壤,是学生自由写作得以实现的保障,健康的生活孕育健康的思想,生活的积累就是思想的积累,也是社会积累的基础。

二、学会构思

要构思好一篇文章,需对文章的方方面面通盘考虑,力求做到缜密。从确立写作意图,到材料的选择与剪裁;从主题的开掘,到表达方式、表达技巧的选定;从篇章结构的安排,到词句的遣造;从标题的确立,到标点符号的选用等一系列的思维活动,均需认真切实地进行。构思要缜密,要先在脑子里形成文章的雏形,然后反复酝酿,从总体到局部再到细节,并不断修改、补充,最后选择最佳方案。

构思要解决的问题包括:选材与中心构思首先要解决什么材料,确定怎样的中心问题,中心意思的确定,要由材料决定,一定的材料只能说明一点的中心;中心确定下来,又对材料起统帅、制约的作用。选择系材料和确定中心,是一个反复交替的思维过程。中心要做到正确、集中、深刻。

三、学会立意

古人论文,讲究立“意”。唐代诗人杜牧说:“凡为文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文采词句为之兵卫;苟意不先立,止以文采词句绕前捧后,是言愈多而理愈乱。”所谓立意就是文章确立的主题,主题是文章的灵魂,这说明写文章要把“意”放在中心位置。写作的意图明确了,文章就有“主心骨”,就能站立起来。文章的“意”不是凭空冒出来的,而是平时锻炼思想、积累知识和增加生活阅历的结晶,练“意”必须要练“识”,要着力提高自己对事物的认识能力和思想水平。

立意应该符合以下基本要求:正确、深刻、新颖、集中,这四个要求相互联系,不可割裂。平时注意观察生活、感悟生活,学会从看似平淡的小事折射人生哲理的以小见大的写法。力争使文章的主题既有意义,又要集中、深刻,还要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立意高远,文章才能画龙点睛。

四、学会选材

材料选择要注意紧扣主题。主题是统帅,材料是士兵;达到真实性、准确性,既合乎实际,又经得起实践的检验;要选择典型的材料,不能泛泛而谈;要选择自己最熟悉的材料,不可道听途说;寻求新颖性、生动性。

要善于精选又要敢于割爱,才是选材的艺术本领。学生大可不必急功近利,去阅读大量关于写作技巧的书,也不必大批量地赶写各种作文,而应及时地梳理一下自己的生活库存,看看哪些材料,可为哪些作文提供下笔的依据。要求学生在冷静的心理状态下进行选材,在创作热情很高的情况下盲目选材,结果弄得材料很庞杂。

那么什么样的文章算是好文章呢?一篇好作文就得具备主旨、材料、结构、语言等四个方面的特点。

第一,文章主旨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得告知学生什么是文章主旨。主旨即文章的中心意思,是作者的写作意图或看法,文章就是表达作者写作意图的。初中阶段,学生写作易犯主旨不明的毛病,原因就在于没有明确自己的写作意图,以至于作文大打折扣。中心明确,就是要使读者一看便知,不能像艺术作品那样讲求曲折与含蓄。

第二,材料问题。材料是构成文章内容,形成、支撑并表达主旨的各种事实与理论。写作时能做到从材料出发,用材料说话,言之有理,言之有物,文章才充实,富有说服力。

材料把握有两大来源。一是来源于生活,要知道,生活中材料无处不在,只要留心观察,留心记忆,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写作材料就会处处存在,如走路行车,上课下课,劳动卫生,吃饭喝水,随处都会碰到自己写作的材料。二是来源于书中的理论学习,这主要是通过查阅文献,或调查去获取材料,这些材料的获得都离不开细心观察与记录。要求作者不能随意编造,不能有任何虚构和夸张。

第三,作文构思问题。结构是文章的骨架,它是为文章主旨表述需要而服务的。初中阶段,学生基本掌握了总分式,总分总式,分总式的结构方式,这为学生写作奠定了一定的基础。毕竟写作没定式之规,学生难免犯糊涂,不能将材料和主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也不能将材料有序地排列组合在一起。师生要知道,文章结构脉络是作者思路的外化形式,文章的结构合理才符合文章构成的发展规律。如此,文章结构才严谨,有条理,不松散。

第四,语言问题。语言是作文的载体,也是精彩作文的凭借。语言的准确是作文的基本要求。语言的好坏,关系到作文质量的好坏。初中生作文的最大问题就是语言把握问题,不是语言不恰当,就是用语不贴切。要写好一篇作文,首先就得用好语言,把尽可能多的信息明明白白地传递给读者,精心锤炼词句。做到用词精当,语句凝练。其次,语言平易自然。这就要求学生做到直陈其事,直截了当,明明白白将事情告诉读者。再就是语言要庄重,这就要求作者写作中从造句角度去思考问题,把握用词分寸和界限,让文章语言充满庄重感,切忌方言、土语之类的口语色彩浓烈的词语在文中频繁出现,以致文章不伦不类。

总之,在作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努力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学会一定的写作技巧。教师切实抓好作文教学的各个环节,努力创造条件,贴近学生实际,让他们乐于动笔,易于表达,说出真心实感,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作者单位:四川省南充市仪陇县金城初级中学校)

上一篇:语文教学中的人格魅力下一篇:油田工程施工组织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