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之我见

2022-09-11

语文教学是一门融思想性、趣味性、知识性、艺术性为一体的工具学科。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 在教学过程中, 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思想品德教育、养成良好的意志品质。

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认为:“教育的唯一工作和全部工作可以总结在这一概念之中--道德。”我国社会主义新时期也明确提出了教师的根本任务:人民教师要遵照党的教育方针去教育学生。使学生在德、智、体等几方面都得到发展, 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合格人才, 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形成健全的人格,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一、在备课中确定德育教育目标

在中学语文教学改革中, 确立以体验生命为目的的教学目标, 增强德育的针对性, 每一课都应有一定的德育教学目标。语文教学不仅是教给学生某种知识和技能, 重要的是通过一篇篇凝聚着作家灵感、激情和思想, 代表人类创造的精神财富的文字, 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情感、情趣和情操, 影响学生对世界的感受、思考及表达方式, 最终形成价值观和人生观。

《劝学》的德育目标, “青出于蓝”“冰寒于水”两个比喻来说明学习的重要性;“木受绳则直“事例推论及人,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人也必须通过学习和参省, 才能达到很高的境界”。“蚓和蟹”、”骐骥和驽马”、“锲而舍之”和“锲而不舍”正反对照, 来论证学习应有的方法和态度。让学生总结学习动力不强的现状。确定德育教育的目标:让学生认识到:人的道德、知识、才能不是天生就有的, 而是通过后天的学习, 坚持不懈的努力才可达到的。鼓励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在教学过程中实施德育教育

我国古代的许多教育家早已认识到学与德的统一, 指出教育的最重要的任务是“教人做人”。孔子主张:“弟子入, 则孝, 出则悌, 谨而信, 泛爱众, 而亲仁。行有余力, 则以学文。”在教育实践中, 也一直把传授知识与进行思品教育结合在一起。

(一) 在导入新课中渗透德育。

导入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 它犹如乐曲中的引子和一出戏的序幕, 能使学生很快地进入学习的状态。可以说, 好的导入, 是打开学生兴趣之门的钥匙。教学中通过导语感染学生。如在教《散步》的导语:一家三代在散步时, 围绕“走大路”还是“走小路”的问题, 学生发表意见:妈妈腿脚不好却提议走小路, 是为了让孙子多接触大自然;“我“提议走大路, 是为了照顾年迈的妈妈。展现了新时期温馨家庭中的尊老爱幼的道德思想, 这样把传统和现实、书本与生活有机结合, 把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贯穿其中, 学生感受甚深, 在生活中关爱他人, 构建起和谐的家庭、社会人际关系。

(二) 在朗读中渗透德育。

朗读是传统的语文学习的方法。它是用形象化的口语表达文章的思想感情的艺术手段。朗读能加强记忆, 朗读的过程就是与作者在思想上产生共鸣, 感悟生活, 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提升思想道德水平。

我在教《最后一课》中通过朗读教学, 教育学生反对侵略战争, 热爱祖国, 掌握好自已祖国的语言。"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难道这样就算了吗?我从前没好好学习, 旷了课去找鸟窝到萨尔河上去溜冰……想起这些, 我多么懊悔! (语调转低转慢) , 让学生感受小弗朗士的"懊悔"。当他听到要永远失去学习祖国语言的权利时, 感受他的亡国之痛, 对祖国语言的眷恋, "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 最精确”。 (语调高亢有力) 感受韩麦尔先生和小弗郎士强烈的爱国心, 语言比作"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表现韩麦尔先生牢记住祖国的语言就不会忘记自己的祖国, 激发爱国热情, 为收复国土争取自由解放而斗争的感情。

(三) 在句段的分析中渗透德育。

语文教学中, 抓住重点的句段进行理解分析, 学生获得知识, 形成技能, 同时也得到生动的思想教育。巴尔扎克说:“感情是一种熏陶的力量”, 小说《七根火柴》中的“无名战士”在牺牲前“用尽所有的力气举起手来, 直指向正北方”的舍生忘死的高大形象, 深深地印在我们的脑海中, 他一心想着战友, 一心想着部队的舍己为人的精神正是共产主义精神的写照。对“那同志一只手抖抖索索地打开纸包, 那是一个党证, 揭开党证, 里面并排着一堆火柴, 象一簇火焰在跳起。”进行想象, 感受无名战士在生命最后时刻与死神搏斗中体现对战友对部队的深情厚意, 对党的事业无限忠诚, 体现最诚挚的爱的奉献。

(四) 在人物形象分析中渗透德育。

在教学过程中, 对课文中鲜活的人物形象的分析, 让完美的性格感染学生, 激发内心的体验, 塑造健全的人格。宋代诗人陆游的诗歌《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这是一首抒发爱国情怀诗歌的典范, 诗人写作此诗时年事已高, 又卧病在床, 还在想着为国戍守边疆。听着风雨之声, 回想当年跃马持枪作战的情景。通过分析, 让学生感受了“位卑未敢忘忧国”的高大形象, 油然而生敬佩之情。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蕴含着担忧国事、关心民病的忧患意识。他虽被贬, 却以一种豁达的情怀劝慰同样被贬的滕子京, “不以物喜, 不以已悲”。抒发出“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这种崇高精神, 正是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体现。爱国志士文天祥在抗元未果, 被俘后至死不降, 《过零丁洋》里唱出了震撼人心的“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颂歌。

三、在总结提升中实施德育教育

语文教材中的思想教育素材, 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依据。在对全文的分析理解上, 应对内容进行延伸, 巧妙地渗透德育教育。中学阶段是学生人生观形成的重要时期, 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思想是三维目标之一。孟子列举了舜、傅说、胶隔、管仲、孙叔敖、百里溪等人在忧患中崛起的事例, 说明人要成事业, 得经历一番磨砺和考验,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的精彩论述, 说明忧患意识对于人的生存、发展的重要性。又如《敬畏自然》教学总结时, 让学生懂得:我们不应把宇宙的部分作为征服的对象, 也应把它们当作平等的生命, 我们敬畏它们就在敬畏我们自己。

上一篇:长输天然气管道内腐蚀分析与对策下一篇:浅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对做好办公室工作的新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