聋校语文教学中的美育之我见

2024-05-05

聋校语文教学中的美育之我见(精选10篇)

篇1:聋校语文教学中的美育之我见

聋校语文教学中的美育之我见

安溪县特教学校白妙芬

在聋校的教育教学中,艺术教育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而课堂教学是育人的主渠道,其中也应汇入美育的内容。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使爱美天性从自在状态向自觉状态提升的教育,就是美育。美育与智育、德育是同一个层次上的三种教育形态,是人格完善的三个必要方面。本世纪初,蔡元培先生提出了在培养健全的人格过程中,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四者一样重要,不可偏废的观点。以美启智,以善导美,以美悟善形成完善的语文教育体系,使学生形成健全、知谐、开放的心灵世界。聋校语文教学的任务,不仅要借助语言的直现、形象地表达作品内容,帮助学生深刻地理解作品,提高学生对文字的欣赏能力和语言的表达能力,而且要指导学生学会用文字的形式再现美和创造美。

一、调动视觉感官去感受美

自然美是学生最容易感受到的,大自然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生动课堂,三月刚到,我就启发学生:“现在我们虽然穿着毛衣,感觉天气还是那么冷,但是春天已经悄悄地来到了我们身边,不信,你们到外面找找看,看谁能找得到!”我的引导,唤起了学生的有意注意。他们对周围的一切变得那么留心:校园里,迎春花开了,黄绒绒的一片;柳枝吐出了新绿,小芽长成了小叶;桃树现出了花蕾,绽出了花苞;就连路边那些从不被人们注意的野草,也泛青了。他们争先恐后地举起小手向报告,有的孩子手势、指语表达不清,小脸憋得通红,硬拉着我的手,来到校园里、路旁„„当他们的发现被老师肯定时,那难以抑制的喜悦、兴奋,激荡着孩子们幼小的心灵。这种来自观察的美的感受使孩子们的情操得到了陶冶。

当然,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没有必要,也不可能一涉及自然美,就把学生直接带到自然中去。在语文教学时充分利用学生形象思维的优势,教师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以动态的画面给学生直观的观察和体验自然美。如《鸟的天堂》中,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大榕树大的特点,教师通过电脑设计一个画面,从一棵榕树的枝干上又生出许许多多的枝干,这个动态的演示让学生理解了枝干的不可计数,感受这棵大榕树的枝繁叶茂。在理解大榕树茂盛的特点时,通过录像展示大榕树上的一片片绿叶在阳光的照耀下透着光亮,好像跳动着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学生从语文教学中直正感受到了自然美。

二、透析形象化语言去理解美

聋校的语文教材中蕴含了丰富的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的内容,它们都是借助语言文字这一形式来表现的。这就决定了在语文教学中必须凭借语言,结合有关的语言训练,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例如:教学聋校语文第八册《给妈妈的礼物》时为了创设情境,使学生获得审美愉悦的心理期待,教师设计了这样的导入语。“同学们,你们的妈妈都是那么关心你,疼爱你,你们喜欢妈妈吗?”(回答是:喜欢。)那么母亲节快要到了,你准备为妈妈做些什么?下面,我们跟课文中的同学学习做一件礼物给妈妈,好吗?“事实证明,充满感情色彩的语言,易于发动学生的心弦,易于把学生带入课文的情境,真正领会作者的美好心灵,产生美感,从而激起学生的审美欲望。

教《小铃铛》一课,通过老师的示范朗读,学生形象理解了小狗和小花鹿的动作语言。小花鹿说:“小铃铛,圆溜溜,亮晶晶,戴在脖子上多漂亮呀!借我戴一下好吗?”小花狗说:“不行,你会把小铃铛弄丢的。”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学生感到作者写小动物的语言十分生动有趣,同时使学生体会到了小动物之间的语言美。

培养学生理解语言美的能力方式是多种多样:可以创设语言情景,可以大胆练说,可以对话,可以根据语言引发想象等等。所有这些都是为帮助学生理解语言美而创设的。

三、引导展开联想去创造美

语文教学中,不能仅限于学生感知美、品味美,还应该在教学中以作品直接描述的形象的翅膀,进行美的创造。指导学生透过语言文字的表象,进行再造想象。例如《想做好事》一课,讲了小华戴上了红领巾觉得应该做好事,可是他只想不做,妈妈指出他要用实际行动去做好事。学习完课文内容。作者没有明写小华听了妈妈的话以后会怎么做?我利用妈妈说的话引导学生进行再造想象。同学们静思默想之后,纷纷举手发言。有的想象“小华会马上跑去帮奶奶提水”,有的想象“小华会马上跑去帮妹妹系鞋带”,有的想象“小华不管遇到别人有什么了,都热情地去帮助”等等,一个人都沉浸在审美创造的天地里。指导学生看图作文时,把已经感知的材料进行加工改造,创造出新的图景、新的形象。例如聋校语文第八册基础训练与的叙述:一位小姑娘在对爷爷说悄悄话,小姑娘在对爷爷说什么悄悄话?联系班级中的实际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有的想象“小姑娘对爷爷说拿到‘文明星’奖了”,有的想象“小姑娘对爷爷说拿到‘进步星’奖了”,有的想象“小姑娘对爷爷说拿到‘优秀少先队员’奖了”等等。进行这样的练习,既训练了学生的想象力,又能使插图的审美效应得到强化,从而帮助学生达到从感受美理解美到创造美的完善境界。

篇2:聋校语文教学中的美育之我见

海南(海口)特殊教育学校

吴玉花

【摘要】:物理概念是整个物理知识的基本组成元素,是形成物理规律的必备知识。聋校物理概念教学的效果如何,直接关系到聋生对于物理知识的认知程度,进而影响到聋生整体知识网络的构建与拓展,可以说学好物理概念是学好物理的关键。因此,在物理概念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根据不同概念的特点和聋生实际情况,灵活选择教法,一定会产生很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聋校

物理概念

教学

物理概念是整个物理知识的基本组成元素,是形成物理规律的必备知识。物理概念教学的效果如何,直接关系到学生对于物理知识的认知程度,进而影响到学生整体知识网络的构建与拓展,可以说学好物理概念是学好物理的关键,因此,概念教学在物理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由于有声语言的缺失,聋生对物理概念的理解和掌握存在着很大的障碍,尤其是对于综合性强及抽象程度高的概念,聋生在理解和接受的过程中困难会更大。因此,研究聋校物理概念教学策略,帮助聋生正确理解并掌握物理概念,便成了教师教学设计的重点和难点。下面是我概念教学过程中的几点体会。

一、生动直观,引入概念

概念引入是概念教学中的一个首要环节。引入得恰当,就能激发学生学习概念的积极性,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使他们的思路纳入正轨,对正确理解和掌握概念的要领有着直接影响。聋生由于丧失了听力,靠手势语言和别人进行交流,靠视觉器官的直观形式获得信息,视觉敏感,形象思维非常发达,而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就相对较差。因此,概念的引入一定要符合聋生实际,要具有真实,直观、形象和生动的特点。这样可以激发兴趣。聋生有了强烈的兴趣,便会主动地、积极地去解开悬念,获取知识。如在讲“蒸发”概念时,可以问学生晒衣服时发现衣服干了,用湿抹布擦黑板过一会儿就干了,这两个现象中“水”到哪里去了?通过聋生平时生活中已有的认识,猜测水可能到空气中去了,从而引入“蒸发”概念;在讲“惯性”概念时,可以通过多媒体手段直观再现刹车,加速,转弯时的画面,让聋生观察刹车,加速,转弯时乘客的表现,从而引入惯性概念,贴近生活,聋生比较容易接受;在讲压强时,请聋生把铅笔拿出来,把尖端和平端分别抵在两个手指间,用力挤压,让他们亲身感觉两手指疼痛程度不同,使他们联想到压力产生的作用效果可能与受力面积有关,通过聋生自身的感受引入压强的概念。这样很容易使他们产生探其究竟、寻找现象背后规律的兴趣。

二、创设情景,形成概念

概念的引入,仅仅是提供感性的认识;而概念的形成,则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进入抽象思维。聋生由于自身的生理局限,他们对事物的感知存在着片面性和不确定性,表象的贫乏而不稳定,对概念的形成非常困难。而物理概念内容的抽象,教师难以准确地用手语描述和讲解清楚。因此,在物理概念教学时,除了通过实验和举例分析形成概念外,还可以根据聋生的认知特点,把抽象的物理概念通过创设情景简化成真实,直观、形象和生动便于聋生认知的感性材料,让聋生体验和感悟概念的基本内涵,从而准确地形成完整的概念。例如在讲水能风能的概念时,用多媒体手段创设再现了遭受台风洪水袭击的情景画面,汹涌的潮水将海堤的石块冲掉,一头大水牛被巨浪冲走了,铁皮搭建的屋顶被飓风刮到了半空。看见这样的情境,聋生就会体会着海浪、大风所具有的能量,形成了水能、风能的基本概念。这种通过情境的创设实现对概念的感悟,比教师的反复口述和手语描述概念效果要好得多。总之,形成概念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教学中要把握概念的形成规律和特点,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聋生的实际情况,灵活选择教法。

三、通过对比,理解概念

聋生由于逻辑思维能力较弱,所以他们对概念的理解困难很大,特别是一些不易理解或抽象的物理概念和规律理解起来困难就更大了。因此,在教学中把一些不易理解或抽象的物理概念和规律与聋生比较熟悉、了解的现象进行比较,达到理解知识的目的。比如,在学习“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时,将电阻与道路的阻碍进行比较:沙子土路和柏油公路阻力不同,好比不同材料的导体电阻不同;公路越长行走越费力,好比其它因素相同时,导体电阻与长度成正比;公路宽行走起来阻力小,好比其它因素相同时,导体电阻与横截面积成反比,这样,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就很容易理解了。再比如,学习电流时与水流比较、学习电压时与水压比较等等。

四、剖析异同,深化概念

聋生由于听力缺失,逻辑思维能力差,对概念的理解往往停留于表象,所以他们对相似的词语和概念很容易混淆。为了使聋生更深刻地理解概念的本质,必须明确概念中要领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对一些类似的概念进行同中求异,异中见同,不断深化概念。例如:“压力”和“压强”是力学中的两个重要概念,要求聋生必须有深入的理解,在教学中就要对两个概念进行全面比较,找出区别和联系。通过实例让聋生知道,压力和压强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压力是反映垂直压在物体表面的力,用大小、方向、作用点来描述它,压强是反映压力作用效果的物理量,它是由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决定的。它们的联系是受力面积一定时,压力越大,压强越大。如果我们能对不同概念异中求同找联系,同中求异抓类比,这样就能掌握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从而达到深化理解概念的目的。

(五)通过练习和应用,巩固概念

聋生在形成概念的初期,对概念的掌握往往是不牢固、不完全、不深刻的,所以只有抓好概念练习与应用,才可能加深理解,形成自然记忆,并借此促进聋生思维的积极性,及时暴露概念学习中问题,使教学及时得到反馈的信息。聋生由于逻辑思维能力差,学习上有很大的畏难情绪,所以练习的设计要少而精。例如:学过压强概念后,学生对压强的定义式P=F/S容易记住,而对压强的真正物理意义、本质特点,并不能很好掌握,教学中要求学生完成下列练习:将质量为2千克边长为10厘米的正方体物体放在面积为1平方米的水平桌面的中央,(1)求物体对桌面的压强;(2)将大小为5牛的力竖直作用在物体中央,求物体对桌面的压强;(3)将物体底面积的1/4伸出桌面,求物体对桌面的压强;(4)用大小为10牛的力将物体紧压在竖直墙面上,求墙面受到的压强。通过对压力和受力面积的详细分析,从而达到巩固概念要领的目的。除此之外还要设计一些平时生活中碰到的问题让聋生解决。例如:学过蒸发后,提出这样的问题:(1)晒衣服的时候,为什么要把衣服放在向阳地方?并且把衣服摊开,为什么有风的日子干得快?(2)我们在夏天扇扇子并不能降低气温,但为什么觉得凉快?让聋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碰到的实际问题,真正做到学以致用,从而达到巩固概念要领的目的。

总之,在物理概念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根据不同概念的特点和聋生实际情况,灵活选择教法,一定会产生很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黄锦秀.《让聋校教学更贴近聋生生活》[J].现代特殊教育,2005(1).2、朱莉英.《生活教育”在数学课堂中的实践与探索》[J].上海特殊教育,2008(3).3、关文信《新课程理念与初中物理课堂教学实施》.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篇3:聋校语文教学中的美育之我见

一、作业设计要保持趣味性

小学生喜欢玩耍, 孩子的天性我们不能扼杀, 要在实际作业设计中遵循这一原则, 也就是说要将儿童的心理融合到作业设计中, 要让学生对于作业时刻保持旺盛的好奇心。例如, 在词语学习中, 我给学生布置“蚂蚁搬家”的游戏型作业, 让学生扮演“蚂蚁”, 将词语卡正确认读后再“搬走”, 再让家长根据学生搬走的词语卡数量多少给予奖励。在暑假作业中, 我们可以结合学生平时在电视上、或者是漫画书上看到的故事作为主题, 这样学生对其作业容易产生强烈的好奇心, 就会产生迫不及待的心理要弄个究竟, 如在暑假作业中, 我给学生布置了一道命题作文《遇到困难怎么办》, 要求学生看动画片《喜洋洋和灰太郎》后再写。因此, 将作业和学生们生活实际、兴趣相结合, 最终就可以帮助学生养成快乐学习、快乐完成作业的好习惯。

二、作业必须要有层次性

聋校语文教学相对于其他学科而言, 不仅受学生智力水平、知识基础状况差异大的影响, 还受残余听力水平、学前语言康复训练参次不齐等因素的影响。为此, 我不仅在课堂上进行隐性分层教学, 而且对学生的作业也进行分层设计: 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发展潜力由高到低把学生隐性分为A、B、C三层。例如在讲授校本教材《我居住的城市》一课时, 我对学生提出以下层次的预习作业要求: 对A层的学生: 惠州有几县几区? 惠州有什么旅游景点? 对B组学生则问: 每个县区的旅游景点有什么特色? 对C组学生则进一步设问: 我们应该怎样去爱护我们的城市? 并写出相应的建议。这样, A层学生对惠州有基本的了解及能简单表述, B层学生能抓住惠州特色深入讲解, C层学生能有建设性为如何爱护自己的城市建言献策。

三、作业设计注重增强学生的合作能力

聋生不论在学习、生活还是在以后的工作中, 都要学会与人合作, 教师要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如在一些资料查阅、事物观察、情景表演之类的作业都可以通过合作的形式完成。学生分工合作, 有时也可邀请家长参与, 在学生与学生、学生与家长的合作中促进了交流, 在交流中学会了合作。小组情景对话演练是聋生学习寓言有效练习途径。在小组情景对话演练作业中, 我注重组员间的分工合作, 发挥互促互进作用。一般是每组中安排A、B、C层各1 ~ 2人, A层学生兼任情景对话演练的组织者、辅导者和演练者角色, B层学生是情景对话的演练者及协助者, C层学生在组员的帮助下顺利的完成演练, 掌握情景对话。

四、寓学于生活, 设计实践性作业

学以致用, 是教学追求的目标。常言道, 听来的忘得快, 看到的记得住, 动手做的印象深。学生学到的文本知识, 只有与实际生活相结合, 亲身参加实践活动, 动口、动手、动脑, 才能运用知识, 把知识转变为技能, 形成能力。根据课文内容续编故事、演课本剧等, 都是开发儿童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极好作业形式。比如在学完《乌鸦喝水》后, 我们可以让学生展开想象: 如果你是小乌鸦, 你还有什么办法喝到水呢? 孩子们兴趣大增, 积极地在生活中做实验, 他们编出的故事充满童稚, 令人惊喜。创造性的语文实践作业, 让儿童的学习情绪高涨, 大脑的优势在兴奋中形成, 学生往往会因兴之所至, 产生超越“阻碍”的力量。

五、寓学于探究, 设计探索性作业

探索未知是最引人入胜、最具诱惑力的学习过程。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 “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 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 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 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 低年级的语文作业设计要善于挖掘教材知识的潜在功能, 通过延伸、演变、拓展, 让学生在迷惑、好奇的情境中进行探索, 使学生从传统模仿习题中转化到对知识的研究上, 培养学生的“再创造”能力。如教学《狼和小羊》, 我引导学生在读懂课文内容的基础上, 围绕“说着, 狼往小羊身上扑去……结果会怎样呢”这个问题进行探究, 和同学、爸爸妈妈交流, 然后展开自己的丰富想象, 写成小练笔续编故事: “说着, 往小羊身上扑去……”教师应该打破教材的局限性, 结合所学知识, 触发学生思维, 让学生在新奇中去探索、去发掘新意, 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六、结束语

总之, 课后作业个性化设计是一件系统性的工作。由于目前我国现阶段的教育体质和多方面的因素促使学生是必须要掌握基础知识的, 而学习又不是一件立竿见影过程, 再加上学生之间是存在个性差异的, 在这样的条件下就需要我们教育者发挥自身的作用和素质, 将枯燥、呆板、机械化的作业变得丰富多彩些, 这样才能够增加学生喜欢作业的兴趣, 提高学习成绩。

参考文献

[1]宫秀辉.小学语文作业的“灵活性”[J].吉林教育, 2011, (25) .

[2]林昕姣.让语文作业充满趣味[J].成才之路, 2011, (22) .

[3]沙美飞.新课标背景下语文作业设计类型探索[J].小学教学参考, 2011, (25) .

[4]周云.我的语文作业设计新探索[J].小学教学研究, 2011, (26) .

[5]孙宏兵.谈谈小学语文作业的设计策略[J].学周刊, 2011, (20) .

[6]马联.浅谈小学语文课堂作业设计的艺术.小学教育, 2011.

篇4:聋校低年级拼音教学之我见

一、模仿口型,体会要领

由于聋童的听力存在缺陷,他们听不到或者只能用残余听力来听老师说的话。对于小学一年级新生来说,教师的范读在很大程度上将会影响其以后的学习,因为低年级聋生主要的学习方法是模仿。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更要重视范读这个环节。笔者在拼音教学中特别注重范读,一边进行范读,一边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老师的口型、发音方法、发音部位等,然后跟着老师进行模仿学习发音。教师还要提醒学生正确区分b、d、p、q的形状,区别平舌音z、c、s和翘舌音zh、ch、sh及n、l的不同发音方法。通过反复练习,学生能很快掌握正确的发音要领。

二、设计游戏,激发兴趣

心理学家表明,如果孩子对学习发生兴趣,就会产生愉快的情绪和强烈的求知欲,学习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兴趣是学好知识的首要因素,让聋生对汉语拼音充满兴趣的关键是让学生在自主的学习中寻求乐趣,所以,教师要以创新的方式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好汉语拼音。比如:教完23个声母后,可以设计“排队”这个游戏,把声母卡片分给学生,说:“现在我请声母来排队。看谁站得又对又快。”这个游戏不但能巩固以前所学知识,而且训练了学生如何集中注意力,使学生思维敏捷、动作迅速,给学生带来全新的感受,学习兴趣迅速被激发起来,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收到了明显的教学效果。 诸如此类行之有效的游戏方式还有很多,如“找朋友”、“摸字卡”、“摘星星”、“搭火车”等等。

三、表象入手,直观感知

根据聋生低年级儿童灵敏、记忆力强的特点,从聋生入学开始,就要有意识地对他们进行词句训练,在汉语拼音教学阶段,要充分发挥新教材的优势,利用教材中的每一幅彩图,对聋生进行语言训练。如教学韵母“o”时,彩图上画着一只公鸡“喔喔叫”,我就问聋生:“公鸡在干什么?”然后让聋生听记:“早晨,公鸡喔喔叫,叫人们早起。”教单韵母“ü”时,彩图上画着一条鲤鱼在水中吐泡泡,就让聋生先说说鲤鱼在干什么,然后让聋生听记:“小鲤鱼一边游一边顽皮地吐泡泡。”教学整体认读音节“yun”时,彩图上画着蓝天白云,提示:“蓝天上飘着什么?”聋生很快说出:“蓝天上飘着朵朵白云。”这样,通过由浅入深、从简到难的说话练习,聋生不仅学会了拼音,还积累了词语和句子,语言训练的目标得到了落实。

四、 动作演示,掌握方法

因为听觉上的障碍,学生对于声带的控制力较弱,有的学生只能发出简单的一个或者两个声调,所以,我们教学声调的时候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让学生不至于产生失败感。如学习“j q x与ü相拼的规则”时,教师可以戴上ü的头饰,再请三个学生戴上标有j q x的头饰表演,ü看到j q x就主动走过去,去掉眼镜,然后大家一起念顺口溜:“小ü见到j q x,摘掉墨镜行个礼。”这样,学生就很容易记住j q x与ü相拼的规则了。

五、形式多样,强化拼音

由于听力上的缺陷,学生接收外界信息的能力没有正常孩子那么快,那么学习拼音就需要一个比较长的过程,这就要求老师在方法上要有多样性,避免让学生对学习拼音产生枯燥、害怕的情绪。因此,在教学中单调的学习方法是不够的,还要有大量的、形式多样的训练,如抄写音节,分解、组合音节,看图拼音等方法。初学的聋生自制力一般都比较差,老师如果进行重复单调的训练,学生的注意力往往处于分散状态。所以,老师要根据聋童的心理特点和年龄特点,对他们进行多样的拼音练习,可通过儿歌、故事、表演等形式,把学习寓于游戏中,在玩中学,在学中玩,让学生体验到获取新知识后的成就感,并再次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六、激励促进,快乐学习

聋生因为自身的缺陷,容易产生一定的自卑感,在学习中怕发错音。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对于学生的一点进步、一点成绩都要及时地给予鼓励,让他们获得成功的喜悦。在教学拼音时,老师可以准备一些与学生一起自制的精美教学卡片,在卡片上画一些常见的水果和可爱的动物等,并在上面注上拼音,在课上让聋生抽卡片看图读出拼音;读对的同学可以获得那张卡片,作为鼓励,如果读错了也没关系,只要把卡片还给老师就行,但老师也要说一些鼓励的话。

综上所述,随着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化,汉语拼音教学要追求游戏化、活动化、生活化,让教学内容与孩子贴得更近一些,要坚持 “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教学原则和语文课要将语言文字训练和思想教育统一的特点,让学生因为有趣而乐意参与学习,主动学习,切实提高汉语拼音的教学效率。

(责编 钟 岚)

篇5: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之我见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在教育中,首要的是德育。而进行德育教育,空洞乏味的宣讲是远远不够的,除了很重要的身教之外,还需要各个学科的渗透教育。许多老师在教学中只重知识传授,而忽略了德育的渗透,使许多宝贵的德育资源白白浪费了。下面就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谈几点看法。

首先,语文教材的内容中有很多德育素材,如爱国方面的《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那磅礴的气势,那雄浑的气概,还用教师去宣讲如何去爱国么,只要教师在授课时能满怀激情,充满了爱国情感,自然会感染到学生的,这就是渗透,还有亲情方面的如《纸船》、《背影》等,革命英雄方面的《芦花荡》、《海燕》等,这需要教师首先体会到文章蕴含的情感,并被它深深地打动,才能在教学中流露出来,从而感染学生,这说起来好像很容易,但做起来不一定容易,因为这些文章虽然很好,但毕竟我们很多老师已经教过很多遍,产生一种麻木之感,教不出激情,感染不了学生,怎么办,这就需要我们教师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把渗透德育放在重要位置,重新审视我们的教学,利用好这些宝贵的德育资源。

其次,更重要的是要发掘教材中的德育资源,其实每一篇文章中可能都蕴含着启迪学生思想的闪光点,就看我们怎样去发掘,去认识,我们也不能走极端,也就是说也要考虑到语文知识,要综合照顾到,决不是说德育唯我独尊,我们也只是说“渗透”。但有机会时不要忘记德育的渗透,如讲《老王》时,你有让我们的学生产生对我们社会的热爱么?你有让我们的学生产生爱心,关爱我们身边的人么?也许你有或没有,这就是你注意与没注意的区别,那么,对教学来讲,如果注意了这样的德育渗透,是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的,使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比如我在教学《背影》这课时,学生们开始读时,很难读出情感,尽管在技法上作了很多指导,如声调要低沉,速度要慢一些等等,可还是不行,甚至有些学生会感到可笑,情急之下,我想到要让他们“认识”父亲,于是我暂停朗读,而是开始漫谈父亲这一角色,幸好我还是能举出一些例子的,如一件珍贵的衬衫等,然后我又非常动情地介绍了课文的主要内容,悲恸的哭声。终于感动了学生,接下来就好办多了,有些学生竟然流下了热泪,我有了一种成就感,当然要归功于德育渗透,所以德育渗透在教学中既是目的同时也是手段。

再有,德育渗透要水到渠成,不能生搬硬套。有的文章德育内容多一些,有的就会少一些,要灵活掌握。根据课文的需要,根据学生的需要,做到水到渠成。如讲《桃花源记》时,不要一开始就急于讲社会怎么样,剥削怎么样,不要强加给学生,而要让学生在学习中自己去感悟,感到“苛政猛于虎”,这是我们再去渗透我们的社会怎么样,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会感到封建社会的黑暗,会更加热爱我们的社会主义社会,如果再加以引导,会让他们更加热爱学习,团结互助等等。反过来,如果一味的宣讲,不仅失去了语文课的本质——可能会变为政治课——也会使学生产生一种抵触情绪,不能真正对学生起到思想教育的效果。

还有,德育渗透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避免讲空泛的大道理,这一点很重要,德育不是落实在口头上的,不是你教育了就是完成了任务,要让学生领会,感受,并形成在自己的思想、信念、理想之中,才是真正进行了德育教育。语文教学中更要注意,我们绝不能为了德育而德育,只做表面文章,新的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教学目标中的第三点是“情感、态度、价值观”。于是有些老师就不管什么课,什么内容,都要说几句大道理,好像就完成了教学目标,这不就是纯粹的形式主义么?有害而无益。所以,我们在进行德育渗透的时候,要结合课文的内容,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有所悟、有所感。真正的领会在心里。比如在讲《黄河颂》这课的时候,如果对学生大讲特讲怎样热爱我们的祖国,我们要怎样学习,这一定是枯燥和乏味的,而如果让他们谈谈他们的见闻,谈谈他们见过的祖国的大好河山,我想,他们一定会口若悬河,乐讲乐听,进而会产生对祖国的赞美和热爱,会热血沸腾的朗读《黄河颂》,会产生努力学习建设祖国的美好愿望。这就是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只有这样,才达到了德育的目的,才使德育落在了实处。最后,德育渗透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要持之以恒。许多老师对教学的随意性太大,对德育渗透认识也不够深刻,所以对德育渗透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来了兴致,不管课文是否适合,就生搬硬套。没了兴致,就只捞干的(只教知识)。这种教育对教学是十分不利的,一是使学生形成了不好的习惯,在学习中只重积累,而缺少感悟和领会。(启迪思想不正是感悟和领会么?)二是教师也不能形成成熟的教学经验。影响教学效果。

篇6:聋校体育教育改革之我见

一、转变观念, 正视体育课

聋校体育课向来不被重视, 在大多数人的眼中, 体育课就是领孩子们玩一玩, 上与不上没什么关系, 一学期下来有很多的体育课被占用, 有时体育课甚至变成了劳动课。要转变这一现状教师必须要转变观念, 只有从主观上认识到体育课的重要性, 才能扭转目前的体育课教学现状, 另外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必不可少, 几个方面的共同努力, 才能把体育课还给学生, 使其真正成为体育课。

二、因人而异, 优化体育课堂

1. 整体调控运动量:

聋哑学生一个班的人数, 一般在10—20人之间, 比普通学校的班级人数要少得多。因此在体育课的教学中, 不适合采用分组轮换的方法, 使得每位同学的练习次数过多, 运动量也会随之大幅度增加, 很可能导致运动量过大而引起疲劳, 甚至受伤, 从而影响整个课堂教学秩序, 体育教学任务不能完成。因此组织形式一定要合理, 适合聋生人数少的特点, 就要采取分类教学, 个别指导练习法, 把全体聋生看作一个整体, 再把每个学生看成不同的点, 在老师的指导下, 学习每一个动作, 针对不同年龄, 不同类别聋生的特点, 最终完成体育教学任务。

2. 在整体下采用点式教学法:

在聋校, 聋生由于生理缺陷造成入学年龄不统一, 同一个班的学生年龄就有1—3岁, 甚至4—5岁的差距, 这就是说一个中年级班里既有相当于小学生的年龄, 又有相当于高中学生的年龄。学习体育动作时就要特别注意, 对大龄学生运动量要给足, 对小龄同学则相应降低运动量, 不要一概而论或偏向哪一方。另一原因就是聋生因先天或后天造成的听力残疾, 不同程度地影响了他们智力的发展, 形成同一个班里的同学智力相差悬殊, 运动能力不一。因此教师在授课时就要根据学生的年龄、智力等因素, 在班级整体下把每个同学看成一个点去教, 安排不同的练习次数、练习内容的难易等, 使得每个学生都能得到锻炼, 达到教学目的。

3. 补偿训练与德育有机结合:聋生由于传音系统或感音神经系统受损, 而导致听觉困难, 听不到或听不清周围环境和语言的声音, 即为听力障碍。前者为传导性听力障碍, 后者为感音神经性听力障碍。听力障碍常常用听力损失或听力残疾来表示。听力障碍在我国传统上称为“聋”。学生由于“聋”而导致了生理上的残疾, 影响到心理活动, 而我们体育教学正是要通过体育动作和技术的传授, 训练聋生的视觉, 补偿生理缺陷, 培养他们顽强的毅力和拼搏进取的精神。随着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 各学科都注重德育渗透, 而体育能发展人的身体素质, 增强体质, 更能培养聋生集体主义精神、坚定信念、敢于取胜、具有顽强毅力, 无疑在教学的同时进行德育渗透有着广泛的空间。

三、立足校本, 合适合理

体育课的内容分别有两项动作组成, 且都是按照新旧内容搭配、上下肢搭配, 这样无形给体育教师上了一个“枷锁”, 内容基本限定了, 束缚了体育教师自身的发展, 缩小了教师施展才能的空间, 这不利于同学们更好地学习体育动作。一学期里, 体育教学任务按照教学大纲规定有:田径、体操、球类、武术、其它等都占有一定的比例, 要全面按照新旧教材搭配、上下肢搭配, 来编排学期教学计划, 就很难编排得好, 因为既要考虑到场地器材、气候季节、学生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而且还要考虑体育教师自身的体育特长、地域的特点、学生器材配备的情况等。因而要开发校本教材, 立足校本实际, 安排合适合理的教学内容, 使学生更爱学、乐学。

四、突破传统, 创新发展

1. 准备活动是一堂体育课必不可少的部分。

一般都是在教师的带领下, 学生去做, 队列――慢跑――徒手操。形式单调、内容枯燥。学生往往兴趣不高, 效果不佳;同时也影响了学生整个课堂的情绪。新的教学就是让学生根据教材的内容, 教学的目标, 自由的、有针对性的选择内容、方式、方法、手段进行练习。如:让学生自由选择准备活动的内容 (徒手操、游戏、健美操、武术、漫跑等) ;打破常规分组, 学生自由组合进行练习;自编操, 自己“喊”口令;轮流当老师, 自由安排内容等。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提高学生练习的兴趣和锻炼的实效, 为进入基本部分做好准备。

2. 基本部分是一堂课的主要部分, 是学生接受新知识, 提高身体素质, 增强能力的主要途径。

新授课:传统的教学一般是教师先示范, 讲解动作要领, 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步骤去练习, 然后教师再去纠正学生的错误动作, 对个别学生进行指导, 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 使得教师主宰了整个课堂, 而学生的权利则相对被剥夺了, 学生的个性及创新思维的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被扼制了。那么教师就应把课堂还给学生,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让他们去探究、去创新。如:篮球行进间投篮的教学, 因学生的运动水平不同, 有个别的学生连拍球都不能得心应手。教师据此开设:拍球、运球、投篮、行进间投篮等多个层面的活动内容, 适合不同层面的学生的需求, 让学生自己去选择适合的活动。它给学生一个比较宽松的自主选择的范围, 能诱发全体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和创造性, 从而使一个人人都能参与、个个都乐于参与的课堂教学新格局形成。这样不仅使学生学到知识、掌握锻炼的方法, 还把有限的时间还给了学生, 引发学生积极主动的思考, 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得每个学生都有所获、有所得, 真正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复习课:我们发现复习动作对学生来说, 并不全是没有掌握动作方法的, 有的学生已经会做, 而且做得比较好了。但是, 在实际教学中, 许多教师往往会忽略这一点, 而采用“一刀切”的形式进行教学。让全班站在同一起跑线上, 按照一定的程序进行复习。殊不知, 这样教学不仅浪费时间, 还会使学生感到索然寡味。但如果在教师引导下, 课堂对学生开放, 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的内容、各取所需。如:在复习后滚翻的教学时, 教师可提供多种练习的内容让学生自由的选择:在垫上滚动练习, 由高处向低处滚动, 在帮助下做后滚翻练习, 无帮助下做后滚翻练习, 直膝后滚翻练习等等。这样, 不仅把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还给了学生, 还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 同时知识也得到了升华。

3. 结束部分是学生身心恢复的重要部分, 学生的生理和心理都已疲劳, 但每个学生疲劳的程度不同, 如教师还硬要学生按照统一的动作, 进行放松整理, 就不一定取得理想的效果了。如教师给学生一定时间, 让学生自由放松, 结果就会有单人、双人、多人, 男女混合等多种组合, 选择多种形式, 学生在这种环境下, 才能获得真正意义上的放松。

五、及时反馈, 合理评价

每个人付出努力之后都期望自己能得到回报, 别人的积极反馈会使我们自信感大大增强, 而我们的残疾少年儿童更渴望得到老师的认同和赞许。老师的一个发自肺腑的微笑, 一个肯定的眼神, 一个友善诙谐的提醒, 关切注视的目光都会让学生了解自己的进步与不足, 成为推动他们事断前进、超越自我的动力。

在课堂上, 我对学生的学习情况都及时反馈合理的评价:当学生动作优美、准确地完成时, 教师应发自内心地赞扬;当学生有些胆怯、拘谨时, 教师应关切, 并热情地鼓励, 使他们完成任务, 战胜自我。同时还采用学生自评、互评等多种评价的方法, 让他们都能看到自己身上的闪光点。我们不要说这个学生笨, 那个学生不好, 每个学生身上都有闪光点, 我们要多看到他们的闪光点, 多表扬、多鼓励, 适当的批评。他们的进步以及我对他们的欣赏与期待, 都能帮助他们充分发掘多方面的潜能, 增强其自我效能激发他们的内部学习动机, 使学生产生并保持主动积极的学习态度。

摘要:体育教育教学改革在不断的进一步深化, 而对于特殊教育中的体育教育教学工作的改革还相对滞后, 做为基层的体育教学工作者, 根据教学实际, 不断尝试, 从观念转变到课堂的优化, 从校本的开发到突破传统, 从科学的评价到回归社会进行了大胆的尝试, 使体育工作打开了一个新的局面。

篇7:小学语文课堂美育教学之我见

【关键词】小学语文;美育;培养;时代需要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贯穿美育,不仅是培养时代人才的需要,而且是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的需要;既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和初步的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又能很好地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从而有效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语文素质的提高。

一、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贯穿美育是培育新时代人才的需要

当前,小学语文教学改革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新修订的《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使他们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思想品德教育和科学思想方法的启蒙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培养爱美的情趣,发展健康的个性,养成良好的意志品格。”由此可见,“培养爱美的情趣”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贯穿美育是培育新时代人才的需要。

二、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贯穿美育是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的需要

美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必要组成部分。美育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通过各学科的教学来进行,因此,语文学科也是美育的一个途径,担负着美育的任务。而语文学科中的美育任务必须通过课堂教学过程来实现。由此可见,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贯穿美育是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的需要。

小学语文课本中的课文,大多是名家名作,涉及到古今中外,涵括了天、地、人、物、事等,有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引人入胜的深邃意境,凝炼生动的优美词句,强烈感人的抒情色彩。所有这些,都是美育的极好内容和形式,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

三、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贯穿美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和初步的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

科学文化都来源于社会实践,不仅揭示了真理,还传递着美的信息。通过语文学科的教学,使学生掌握语言文字工具,了解人类文化历史,认识美的起源、美的本质、美的规律及价值,可以为提高学生的文化艺术修养和审美意识打下基础。

语文课本中的一篇篇优秀作品,传递着人类社会的各种信息和美。有起源于自然的汉字美,如“月”字,会使人联想到蓝蓝的夜空中或像镰刀或像玉盘的月亮,使人产生不尽的遐想之美;有诗句名篇美,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诗句,使人感受到雄伟气势之美;还有桂林山水的清、静、奇的美;《荷塘月色》幽静的意境美等等,这些美的教学内容都是对学生进行审美观教育和审美能力培养的极好材料。又如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教学语言的内容美、形式美、音色美、情感美、节奏美,教师的形象美,课堂设计的结构美,板书设计的情感美、简洁美、对称美、照应美、和谐美、流动美、主体美、布局美、整体美、整齐美、含蓄美、哲理美、奇异美、造型美、线条美、文学美、色彩美等都能使学生潜移默化,受到熏陶和感染。

四、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贯穿美育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小学语文是义务教育阶段的一门基础学科,对于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和科学文化素养,对于学生学习其他学科和继续学习,对于弘扬祖国的优秀文化和吸收人类的进步文化,提高民族素质,都具有重要意义,在素质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要使学生学好语文,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最为重要。

课堂教学中的美育,能把美感直觉的形象性,经验的理论性,心理现象和积淀的系列性(包括感知,联想,想象,情感,理想,趣味,能力等),以及耳濡目染的愉悦性等引进课堂教学,使教师的课堂教学艺术创作活动产生更多的吸引力,更强烈的感召力,更浓的诱导力,将学生带进引人入胜、欲罢不能的情景,从而使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极大的兴趣,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提高。教师在上课时表现出来的谐趣,志趣和情趣,能使学生产生各种审美趣味:授课知识的丰富多彩作用于学生的审美感官,能激发学生对自然美、社会美、生活美的喜爱和向往;教学形式的多样性、巧妙性、和谐性能时时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感受形式美;精心设计的技巧能使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愉快,从而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知识,得到收获,能感受取得成就的乐趣;教学过程中思想内容的深刻性,能使学生产生感悟,受到真、善、美的陶冶,产生对真、善、美的喜爱和对假、恶、丑的厌弃,从而对丰富多彩的文学艺术产生极大的兴趣;教学中的情感弥漫于学生的心灵,能使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内心受到濡染;教师高尚的情操,新奇的思想,独到的见解等,能使学生心里佩服,自觉不自觉接受教师的思想观念,模仿教师的风度,产生亲其师信其道的效应,从而更加喜欢语文。

篇8: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之我见

一、文以载道,语文校本是德育的好载体

何为 “文以载道”,其实 “文以载道”是由中唐时期韩愈等古文运动家提出的 “文以明道” 发展,经宋代理学家的解释得到完善的。 “文以载道”的意思是说 “文”像车,“道”像车上所载之货物,通过车的运载,可以到达目的地。文学也就是传播儒家之 “道”的手段和工具。这样的文学观念偏向于文学的教化目的。

那现在的 “文以载道” 的 “道”,究竟是什么? 其实从韩愈的 “文以明道”到现在的 “文以载道”, “道”的内涵与外延都因时或人而改变着。在本文中 “道” 的释意,不是道路,也不是老子 《道德经》 里的 “道可道,非常道”那种玄而又玄的 “道”,而是道德、道义、正义、伦理的意思。换成现代人的说法,就是人类良知,社会责任感。这也是我们作为师者必传之道。

我们现在的语文教材中所选择的范文,无不是本着 “文以载道” 这一原则来安排的。入选的课文,大都是文质兼美、历久不衰的佳作,融文学、历史、哲学、自然科学等诸多学科内容为一体。无论是诗歌、散文、小说、剧本的情中有理,还是说明文、议论文的理中有情,都像 “润物细无声”的春雨,对学生进行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使学生受到多种文化的熏陶和影响,是对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极好的材料。

例如,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我用残损的手掌》 《最后一课》 等,就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岳阳楼记》 《醉翁亭记》 《出师表》等,就可以培养学生胸怀家国天下的民族责任感; 《敬畏自然》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喂———出来》等,就可以对学生进行环保意识的教育,使其懂得珍爱我们赖以生存的大自然。通过这些课文的教学,使学生的社会主义觉悟得到逐步的提高,辨别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得到增强,进而为国民素质的提高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润物无声,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

语文教学中的德育不能靠单纯的说教和形式化的活动,也不能机械地贴上德育的标签,更不能在语文教学活动之后赘上德育的尾巴。语文教学中的德育该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无形之中将德育渗透在教学过程之间。

1. 深入挖掘,找准三大切入点,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

语文教材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因素,但是教材中德育的内容,不可能像学科知识那样处处明显,它往往是内在的、深层的、个别是隐蔽的,思想教育是渗透在学科知识的方方面面,与学科知识合二为一,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不能仅停留在那些表面的内容上,而应当是深入挖掘教材内在的德育因素,找准切入点,在语文教学活动中进行德育渗透。在我看来,每堂语文课都至少有三大德育的切入点可供选用。

( 1) 作者简介和时代背景介绍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因为我们所学的作品多为大家之作,这些大家不仅文学作品写得好,可贵的还有作家们身上高尚的情操、伟大的人格、高贵的品质等,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譬如说陶渊明不愿为五斗米折腰,朱自清不接受美国的救济粮以至于贫困而死的 “富贵不能淫”的高洁情操; 范仲淹、欧阳修虽自身遭受贬谪,但依然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以天下为己任的济世情怀; 陆游、辛弃疾虽是一介文弱书生却至死还想着驰骋疆场为国杀敌的爱国激情……几乎每一位作者都是我们学习的楷模,在介绍他们的时候我常选择有关他们的一些感人的典型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把作者的光辉形象生动展现给学生,学生自然会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

( 2)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赏析文章又是一个好的切入点。在这里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欣赏人物形象,从作品中主人公身上习得好的品德,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譬如 《邓稼轩》 一文中,主人公身上没有神秘的色彩,没有耀眼的光环,有的只是他 “置身沙漠,碎首黄尘”的一腔热血和无私奉献、鞠躬尽瘁的伟大精神,这种爱国情怀是令所有国人震撼的; 胡适的 《我的母亲》,我们可在咀嚼母亲言行之中感受其宽厚仁慈; 《列夫·托尔斯泰》作者采用先抑后扬的写法,在他丑陋的外表之下更显得他灵魂的伟大,这也让学生知道了内在美远远胜于外在美,学会正确审美;《再塑生命》中我们见识了一个充满耐心和爱心,教育有方的好老师莎莉文,同时跟着莎莉文老师的指引我们也懂得了爱的真谛,学会爱人! 正是借助这样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告诉学生什么是真善美,引导学生向着健康美好的方向成长。

( 3) 主旨的探究亦是德育不可或缺的切入点。我们所有教材的主旨思想都是积极健康、乐观向上的,我们可以引导孩子自己感悟,在感悟的过程中,他们的心灵也在进行着沐浴净化。

2. 契机无处不有,在各种形式的语文活动中渗透德育

开展形式多样的语文活动,是对语文课堂教学的有力补充,是学生增强素质的另一途径。教师可以利用课堂或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开展各种语文活动,如开讨论会、诗歌朗诵比赛、收集剪报、做手抄报、演讲等。这些活动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技能,提高学生的素质,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思想熏陶,激发他们积极向上的情感。

我在语文课堂上常引导学生自己寻找一些问题,挖掘文章内涵。我把学生分为A、B两组,双方互相质疑、求解答,进行竞争式交流互动。活动中由小组讨论提出问题或者解答问题,小组所有成员都得参与进来,最后分出胜负。在这种活动中既能激发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也能让学生感受到集体协作的重要性。我们学校一年一度的 “五月花语”诗歌朗诵会更是给了学生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很多同学从这里找到了自信,同时在朗诵一些经典诗歌时,能让学生们掌握朗诵、演讲的技巧,又能让学生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祖国灿烂文化的源远流长,从而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感。

三、身正为范,言传身教中对学生进行德育熏陶

学高为师、德高为范,学识只是实施教育的一个部分,教师本身的道德素质则直接影响着学生。 “其身正,不令而行; 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教师作为社会文化道德的形象代言人,承载着社会的道德期望,这种道德期望是从事教师职业的特殊道德要求,强调教师对学生的人格感化和道德示范作用。所以作为老师的我们要时时刻刻注意自己的形象,从着装到言谈举止再到思想境界都要做到时时为师,处处为表。我们不能一边穿着迷你裙上课,一边要求学生着装得体大方; 我们不能一边粗口骂人,一边对学生讲语言文明道德; 同样我们不能自己放浪形骸,却要求学生严守校纪班规。身教胜过言传,我们只有言行一致,把一个完美的自己呈现在学生面前的时候,学生才会心悦诚服。所以要想育人先要育己,在当代价值多元的社会里,这种完整的人格和道德素养显得愈发重要。

篇9: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美育之我见

一、创设情境,营造氛围

一堂课能不能达到预期的且的,能不能激起学生情感的浪花,进行情境创设十分重要。语文教师应精心设计富有美感的“开场白”,创设情境,或引起悬念,或拨动情弦,或无疑处设疑。用这些方法激起学生好奇的涟漪,荡起想象的浪花,使学生很快进入研究思考问题的境界。从心理上讲,学生每学习一篇课文,都要产生一种新鲜好奇感。教师可以利用这种世悟,精心设计开场白,或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的创设情景,以便使下面的整个教学进程左右逢源,水到渠成。

美的氛围是师生合作共同营造的,它不仅是一种教学情境,也是美的呼唤,是语文学科美育的主要途径和方法。语文教学,只有师生创造合作交流的气氛,学生才会积极参与,兴趣浓厚,变被动为主动,成为学习的主体,而不是教师控制下的客体。师生的交流很大程度上是对知识美感的交流。教师对知识的审美喜悦,会以各种形式表露出来,并产生强烈的感染力,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要创造交流的气氛,教师应注意选择教材,并在大纲允许的范围内,大胆合理取舍;要精心选择传播知识的形式。选择的形式应遵循形式美的法则,经过教师的艺术加工,经常给学生新鲜感、满足感、回味感。如:应用一个有疑意的实例,一个恰到好处的设问,一个生动的比喻等。都会立刻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此外,还应在课堂上多留给学生一些表演和展示才华的机会,创造科学探索的气氛。

二、披文入情,潜移默化

语文学科美育的一条重要途径和方法就是必须使学生深刻理解课文,只有被感奋起来,方能产生美感效应,“观文者披文以人情”,把握语言形式,激发形象,情感体验。发掘意蕴,教学中培养语感能力,调动或填补学生的审美经验,使其在审美关照中发现自我,肯定自己的本质力量,找到自身的价值,从而提高、坚定学语文的自信心。

1形象启迪

文学,这种语言艺术以形象性描写诉诸学生,从而引起联想和想象。文学作品的审美特点要求作家在创造时能留下一些“空间”,让学生想象和联想。因此,语文课堂教学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联想和想象进行能动的积极再创造,对于文学作品不是被动的消极接受,要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生活经验、情感、记忆,按照自己的审美习惯和愿望,给作品形象以补充,使作品形象更加具体,更加丰富,并使之活起来。有了师生双方的联想和想象,语文教学过程中便会出现各种奇迹:呆板的语言文字变成栩栩如生的形象;笔直的白杨树变得有生命,想到北方的抗日军民

另外,实施电教手段辅助教学,结合教材特点辅以图画或实物等艺术品,音像同步,再现场景,引起直观效应,诱导学生感知美,将产生更大的审美教育作用。可把学生从消极、被动的接受对象转化为积极主动的“审美客体”,使学生获得求知的快感。得到美的熏陶,萌生出创造的欲望。

2情感感染

语文教学中情感的纽带,首先应由教师抛向学生。课堂上,教师的情绪对学生的影响是最直接的,哪怕一个微笑,学生都会产生极强烈的反应。文章不是无情物,文学作品之所以具有审美教育的作用,主要在于文学能把从人民当中所体验的情感传达出来。以感染、影响读者。如何把作品中的情感反映出来,对学生真正发挥审美教育的作用,这就对教师提出了要求。在语文教学中运用文字进行审美教育必须“动之以情”,用情感打动学生,激起学生情感的浪花。因此,语文教师必须具有深刻的思想和丰富的情感以及对教材透辟的理解,这样才能做到“辞以情发”,而不故做姿态。教学中,教师或娓娓道来,或抑扬顿挫。都应是情不自禁,油然而生。教师要有深厚的情感储备,教学时才能以情感打动学生、教育学生,才能引起学生的感情共鸣,师生产生共同的审美愉悦,达到审美教育的目的。教师应用自己活的激情,火的热情,美的感情去感染学生,去拨动学生心中的情弦,让学生在教师情感的春风中,情趣得以陶冶,体味到其中的个中三昧,受到极强烈的感染和熏陶。

3语言熏陶

语文属于语言的艺术,语言的美同样具有很强的感染力。他通过生动的描写,大自然的美,祖国山川的美,社会美和人物形象之美便展现在读者跟前。譬如诗歌,它以精练的词句,富有节奏的韵律,表现美好丰富的思想感情。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要善于把表达感情的各种形式综合起来,把书面语言变成口头语言。比如,诗歌的范读,可利用整齐而明快的特点。读出诗句的节奏感,给学生一种音乐美的享受;散文的范读可利用它畅达飘逸的情思,读来给人一种心旷神怡,美不胜收之感;记叙文的范读,可利用文章的曲折,生动的情节和富有个性化的语言,在有张有弛的语调中使课文内容形象的浮现在学生面前。师生之间在心理上产生共鸣,情感E得到沟通,从而在和谐的美感中完成任务。

篇10: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困惑之我见

一、阅读教学的困惑及对策

我认为语文教学应该把学生的能力培养和语文素养的提高放在第一位。能力培养主要包括阅读欣赏和写作两大能力;而语文素养,我的理解就是学生文字素材在大脑中的积淀,以及据此而表现出的语言表达水平及层次。当然,也不可否认,由于近几年社会、学校对老师的评价主要体现在教学成绩上,所以绝大多数老师的教学出发点就是如何提高学生的成绩,这一出发点没有错误,但是我认为,我们不能因为这一目的而忽略了语文本身作为文学的魅力,我们应该找到这两者的最佳结合点。据我了解,现在有些老师,包括我在以前也是这样做的,即为了应付考试,唯恐哪篇课文漏掉知识点,所以把每篇课文分解成许许多多的知识点,逐一讲解,让学生一字不差地记下,这样就使语文课成了学生的负担,时间一长,不但学生不喜欢听,就是老师也越上越没意思。所以就产生了我们语文教学的困惑之一:语文教学的出发点是把学生的能力培养和语文素养的提高放在第一位,还是把应试教育放在第一位?

我认为上课应该完全抛弃应付考试这一思想包袱,挖掘每篇文章的精彩点、趣味点、价值点,提高语文课堂的趣味性,教会学生欣赏一篇文章的方法,而不是去讲解一些知识点,当然,有碍于学生对课文理解的知识点还是有探讨必要的。那么,作为生活在社会中的一员,也不能不为自己的利益考虑,所以考试还是要估计的,我解决这一矛盾的方式是把上课时没有涉及的课文中的一些零散的知识点在课后复习、单元复习以及总复习时以练习的形式呈现出来。

在过去的一年多,我就是以这种思想为指导来组织我的语文教学的,自我感觉效果很好,既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又没有使他们的成绩受到较大的影响。

二、作文教学的困惑及对策

作文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最难以操作的一项教学工作。就目前来说,我们在作文教学中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作文指导,每次上作文课之前,老师随便浏览习作练习题目就去上课,课上给学生读题目一遍就让学生写,老师不做任何解释,这样学生在写作时抓耳挠腮,老师看着学生习作愁眉苦脸;每次写作之前需不需要指导,如何指导才有好的效果,也是令很多语文教师伤透脑筋的问题。(2)作文批改,因为每写一次作文,每个老师要批改四五十篇的学生作文,耗时耗力,发到学生手中,学生看完分数,一笑了之,甚至有的学生连看都不看就塞到书包里了,老师的心血没有换来丝毫的效果。(3)作文讲评,到底怎样的作文讲评模式才能使学生有真正的收获,起到较好的效果。由此,就出现了我们语文教学的困惑之二:作文教学到底如何指导、批改以及讲评?

由于本人作文教学成功经验不多,自己感觉非常欠缺,但新近的一点做法自我感觉还值得一提,在上次的作文完成后,我没有急于批改,我认为既然老师的批改没有效果,不妨换一种方式,于是一周后的作文课我是分以下几步来组织的,第一步:写“同桌评语”。同桌相互交换作文读两遍后,写出对同桌作文的评语,这不仅从同桌那里学到了对方作文中的有益“养料”,而且提高了分析文章的能力。第二步:小组推荐。每六个人一个小组,选出一篇小组内认为最好的作文,然后小组讨论推荐理由。第三步:全班展示。每个小组推荐出的作文由本同学在班内朗诵,并派另一位同学说说“小组推荐理由”,之后全班同学自由畅谈对这些作文的认识。

通过最近仅有的两次实验,我最深的感触就是老师负担减轻了,学生课堂积极性也空前高涨起来,课堂效果非常理想,所以将此做法提出来,希望大家共同商榷。

三、课件使用的困惑及对策

课件在近几年的教学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可以说已经成为教学必不可少的一种手段,但随着课件的长期使用,就我们的语文教学来说,也出现了一些困扰我们的问题。从网上下载的一些现成的课件,确实很好看,花样也很多,但如果我们不修改,根本不好用,甚至会约束我们的上课思路,其次,无论是下载的,还是自制的课件,有些可用可不用的都用,不但浪费了时间,而且浪费老师的精力。比如,课堂要探讨一个问题,这个问题完全可以由老师直接说出来,如果再制作到课件上就大大浪费了时间,更主要的是养成了学生的不良习惯,学生每次就等着老师给出问题的答案,自己不思考,老师讲的过程也不记,时间一长就会造成学生的思维惰性。这就造成了我们语文教学的困惑之三:语文课用不用课件?如何用?

我对这一问题的看法及做法:课件在可用可不用的情况下就不用,更不要在乎它的形式有多漂亮,而是要有实际内容,比如我们用课件检查字词是多方面的,那么我的做法就是利用极短的时间只制一张带字词的幻灯片。总之,我的理解就是课件的应用以节省时间、取得较好的课堂效果为原则。

新课程所蕴涵的新思想、新理念,给我们前所未有的冲击,给我们带来困惑,但新课程所构建的理想未来,正是需要我们带着这些困惑去实践、去探索、去创造的。

摘要:<正>在新课程教学中,我一直在努力探索一条适合自己的语文教学之路,但到现在也没有找到一套自己非常满意的方法,反而困惑颇多,当然也找到了几点自己认为可以一用的做法,现就自己的几点粗浅想法简谈一下,也许有些是许多同仁的共同困惑。一、阅读教学的困惑及对策我认为语文教学应该把学生的能力培养和语文素养的提高放在第一位。能力培养主要包括阅读欣赏和写作两大能力;而语文素养,我的理解就是学生文字素材在大脑中的积淀,以及据此

参考文献

上一篇:话务员应聘个人简历下一篇:高三回眸的作文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