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绘本阅读教学策略之我见

2024-05-15

小学语文绘本阅读教学策略之我见(通用8篇)

篇1:小学语文绘本阅读教学策略之我见

小学语文绘本阅读教学策略之我见

摘要:当前,小学绘本阅读指导存在指导目标不明、对学生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培养不足、图文讲解比重失调的现状。基于此,笔者认为:小学语文教师应当立足学生个体,精选绘本素材,不断提升自己的绘本指导和讲解能力,不断丰富绘本阅读形式,提高小学绘本阅读的效率。

关键词:小学绘本阅读;问题;对策

绘本是一种由精美插图、简洁文字组合而成的图书,对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近年来,绘本教学逐渐引起了重视,学校、教师们开始认识到绘本阅读对于培养学生想象力、创造力,培养学生阅读习惯、提升学生课堂注意力的积极意义,并逐步强化绘本阅读在小学低年级阅读教学中的运用,最大限度地提升小学生的阅读效率。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当紧密结合《小学语文新课标》“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多读书,少做题,增加阅读量”的要求,科学运用绘本阅读,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观察能力以及阅读能力。

一、小学绘本阅读指导存在问题

(一)指导目标不明

首先,绘本的选择具有盲从性。在小学低年级绘本阅读的过程中,绘本的选择至关重要。但是,对于很多教师而言,他们在选择绘本时,却具有较大的“盲从性”,盲目跟风,盲目选择所谓的“经典读本”。而当前,很多商家为了提高自己的销量,都会给自己的图书贴上“经典、畅销”等标签,最终给教师的选择产生了很大的误导。同时,部分教师在选择绘本时,未能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和兴趣爱好,最终影响了学生阅读的兴趣和积极性。

其次,缺乏明确的教学目标。在绘本阅读指导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工作,这样才能在课堂教学中与学生实现良好的互动交流目标。然而,在绘本阅读指导的过程中,很多教师缺乏明确的教学目标。一些教师认为:低年级的绘本阅读应当以情感体验为主,让学生在绘本阅读的过程中感受到快乐;而部分教师认为:低年级阶段应当以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为主,而其他的课堂受益都可以作为附属品。由此可见,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教学见解,而之所以在教学目标上存在分歧,主要原因在于关于绘本阅读,没有明确的目标指引。

(二)忽视学生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培养

绘本以其精美的插图成为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重要读本。如《我不想生气》《小饼干,感恩节快乐》《田鼠阿佛》等都是画面精美,生动有趣的绘本。我们知道,绘本具有图画精美、语言文字简洁的特点,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绘本阅读的过程中,应当格外注重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同时通过训练学生复述绘本内容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但是,很多教师在指导学生绘本阅读的过程中,往往都是“为读而读”,教师的指导仅仅是建立在讲故事的基础之上,没有对学生进行很好的指导和训练,最终影响了学生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的提升。

(三)图文讲解比重失调

当前,在绘本阅读指导的过程中,存在着图文讲解比重失调的现象。而在图文讲解比重上,不同的教师又有不同的见解。部分教师认为:小学低年级阶段的学生,对色彩斑斓的画面更感兴趣,因此,教师应当指导学生通过画面的直观表达了解文本内容,这部分教师会更注重绘本图画的讲解;而部分教师认为:低年级阶段是培养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开始。因此,教师在绘本阅读指导的过程中,应当带有某种目的性,即通过文本内容的讲解,让学生学习更多的知识,认识更多的字。由此可见,不同教师立足不同的角度,在图文讲解方面都有自己的想法,而走极端的讲解是导致绘本图文讲解比重失调的主要原因。

二、小学绘本阅读指导对策

(一)精选绘本,提高教师绘本阅读指导能力

在小学绘本阅读指导的过程中,精选绘本是第一步,同时也是关键的一步。优质的绘本,能够激发儿童的阅读兴趣,拓展儿童视野,培养儿童良好的阅读习惯。教师在选择绘本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几个因素:绘本的内容、绘本的色调、绘本的语言等都需要符合儿童的兴趣爱好和心理特征。首先,在内容选择上,教师应当选择一些贴近学生生活的、内容丰满的,具有教育意义的读本。如《烟花》《威利和朋友》《一只有教养的狼》等,都是颇具教育意义的读本;其次,在色调的选择上,儿童绘本应当以暖色调为主,尽可能避免冷色调对儿童心理造成的不良影响;第三,在绘本语言的选择上,教师应当结合低年级学生语言发展的关键期,绘本的语言应当符合儿童的喜好。如绘本《我的连衣裙》出现的“飘啊飘啊”“连衣裙变成了……”等就有很多重?偷摹⒃下珊芮康挠锞洌?符合儿童的语言特点,对促进儿童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二)不断提高教师的绘本讲解能力

在绘本阅读指导的过程中,教师的讲解至关重要。优质高效的绘本讲解,能够有效地启迪学生的思维,构建富有活力、趣味性的教学课堂,实现很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要不断提升自己的绘本讲解能力,不断丰富自己的绘本讲解语言,如口头语言、肢体语言以及面部表情等,通过丰富的语言,有效地激发学生的绘本阅读兴趣,实现好的绘本阅读指导效果。

(三)不断丰富绘本阅读的形式

教师应当不断丰富绘本阅读的形式,通过多样化的形式,实现不一样的阅读效果。笔者在指导学生绘本阅读的过程中,科学使用了猜想法、角色扮演法、读写结合法等,有效地提升了绘本阅读的效率。例如,猜想法的使用。在指导学生阅读绘本《乌鸦喝水》时,前两次乌鸦都没有喝到水,笔者指导学生猜想:乌鸦第三次会喝到水吗?有没有什么好的办法?此外,读写结合法也是笔者在绘本阅读中常用的方法,通过指导学生阅读绘本,然后看图写话,提升学生仿写能力和观察能力。

综上所述,绘本阅读是低年级学生阅读的主要形式之一,是培养学生阅读习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有效途径。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绘本阅读中,应当通过精选绘本素材、提高教师绘本指导和讲解能力、不断丰富绘本阅读的形式等途径,提高小学绘本阅读的效率。

参考文献:

[1]孙燕.绘本阅读对儿童发展的重要性分析及教育建议[J].教育心得,2016(7):155.作者简介:

向德魁,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贞丰县鲁容中心小学。

篇2:小学语文绘本阅读教学策略之我见

内容摘要:语文阅读教学是语文学习的重点内容,直接关乎着学生的后续发展。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又极易忽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往往把引导变为代劳,把学生自我突破变为全部告知。殊不知,语文阅读教学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土壤,是培养学生由课内转为课外的重点内容,因此,教师要给予学生一个明确的目标,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同时也要在学习之初传授学生一定的学习方法,只有多管齐下才能培养出学生的阅读兴趣和独立学习的能力。

关键词:阅读教学 氛围 兴趣 教学策略

一、注重氛围的营造,使学生乐于阅读

(一)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平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很多时候,教师占用了学生过多的时间,把本应属于学生独立学习的时间来进行大量的讲解,使得学生听得疲倦,学得费劲。一堂合理的教学应当把教师的讲解与学生的自学进行合理安排,给予学生更多的学习机会,使他们能够通过阅读来抒发自己的心声,尽情展现内心的所思所想。教师在上课期间应当表露出应有的热情,用真诚的微笑感染学生,引导他们进入文章给予的角色和状态之中,让他们感受情景交融的艺术世界,体会阅读内容的语言美。特别是成绩差的学生,教师要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和关注,以此缩短差生和优生、差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为充分调动学生的话语起到更大的作用。

(二)正确理解学生阅读中的失误

阅读教学中,学生的每一次失误,教师不应当过多的指责,而应当用平和的语言进行激励、用默许的眼神加以肯定,对学生的失误给予一定的理解和帮助。在教师的帮助下,学生一旦获得了一次成功的心理体验,就会变得更加自信,阅读的勇气也就更强,学习的积极性也就高涨了。教师能原谅学生所犯下的错误,作用在于使学生清楚地意识到犯错并不可怕,只要稍加努力就能获得成功的道理,学生一旦建立了这样的意识,就会打消内心的畏惧心理,从而使他们更勇于展现自我。

(三)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精心设计导入环节 兴趣是学生顺利完成阅读内容的动力,所以教师在导入环节或者对文章教学中应精心设计。比如,教师以故事的形式讲解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历史典故,以此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或者在阅读内容中播放适当的音乐,激起学生情感的涟漪,以或者通过绘画、谈话的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等等。总之,教师的每一步精心设计都是为了让学生带着兴趣走入阅读的情景之中。

二、传授学生阅读的方法,让他们学会读

(一)读是阅读的根本 阅读是教师、学生与文章之间相互对话的过程,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的品读课文,把对课文的阅读建立在理解之上,读出它的韵味,读出隐含在文本中的情感。同时,教师要有意地培养学生个性化阅读,更好地让学生在自由放松的心理体验中获得情感熏陶,在师生互动中悟情、悟意。在阅读课文时,教师要分清各篇课文的特点并指导学生采用多种形式进行阅读,如:小组齐读、组员朗读、默读、有表演的读等。各种形式的阅读可以相互交叉,1 相互补充,其作用也就超越了单一的阅读形式。

(二)读写相互结合

语文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相统一的学科,所以,阅读教学也应当将二者有效地结合起来,只强调读而忽视写,会使学生茫然;相反,会使学生失去更多的情感体验。学生读了文章之后受到许多情感的熏陶,难免会有不吐不快的冲动,此时,教师可以抓住机会并以作文的形式让学生畅所欲言。如:学习《有趣的汉字》一课时,教师先指导学生认真学生阅读课文,之后教师说:读了《有趣的汉字》一课,你想对有趣的汉字说些什么?它那无穷的魅力究竟有哪些?通过学生的认真阅读,他们纷纷发表了自己的理解。学生在优美的语言文字中找到了理想的答案,情感受到了熏陶,从而对阅读产生了兴趣,成功的喜悦提升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三、阅读须有目标,才能使学生抓住方向

(一)注重学生基本功训练,培养学生最基本的阅读能力

阅读的声音最好是采用普通话朗读,朗读时教师要加强语气、语调、轻重音、抑扬顿挫等的指导,多给学生朗诵、表演的机会,激励学生积极表现自我,寻求朗诵时的快乐,以达到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的要求。

(二)注重提高学生阅读速度及质量的训练 教师要引导学生围绕阅读主题快速阅读课文,不管是朗读还是默读,都要给学生充分阅读课文的时间,也要给学生感悟课文情感的空间,能让他们自学自悟,相互交流阅读心得与收获,也可以师生交流、互动,反复尝试快速阅读,感受速度与质量统一的高效阅读方式。

()注重培养学生深情朗读课文,尝试陶醉和欣赏

在读准、读熟的基础上,教师要引导学生用心朗读,把真情融入作者的精神世界,一起感受作者的情绪、情感、态度及对世界的认识。但是,学生情感的生成并不是随叫随到的,而是需要教师采取手段去激发的,如欣赏配乐诗、朗读表演、同桌互读、生活互引等等。总之,学生学会欣赏课文并不简单,能陶醉在作者的精神世界中更不容易。

总之,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切记以点带面,以书本论书本。而应当以读为主线,营造更好的阅读氛围,充分挖掘学生内心的情感萌动,才能达到更高的阅读境界,才能建立起学生的自信心,并激发学生更强烈的阅读兴趣。

参考文献:

篇3:加强小学语文课外阅读策略之我见

数量是质量的基础, 没有一定的数量就没有一定的质量。《语文课程标准》也明文规定:“课外阅读量五年制不少于100万字, 六年制不少于150万字。”明确地界定了课外阅读的定量指标。在课外阅读中, 如何保量提质?笔者认为要抓好下列环节:

1. 营造“读书”环境。

人是社会的人, 学校、班级何尝不是一个小社会。可以利用人的从众心理, 创设读书的大环境, 形成读书的好风气是很重要的。为此, 我校大力实施了书香校园工程, 其中, 在硬件建设方面, 学校不断加强图书馆、阅览室建设的同时, 充分利用了一切可利用的空间, 如开设了读书廊、读报栏、新书介绍栏、红领巾广播站, 延长了图书馆、阅览室的开放时间, 并因地制宜地张挂了许多关于读书的名言名句。在教室里, 为每一个孩子开设小“书柜”, 让每一位孩子把自己喜欢的书、报刊装进“书柜”, 保证“资源”充足并不断补充新“货源”, 资源可独享, 更提倡共享。

2.保证“读书”时间。

小学生的自控能力相对较低, 加上贪玩好动, 除少数的读书迷外, 大部分学生对读书的“需要”还须老师的循循善导, 适时地“加温”。让学生在浩瀚的书海中自由地畅游, 时间如何保证? (1) 对课内的文章, 主张长文短讲, 短文精讲, 节省更多的时间让学生阅读; (2) 将读书课列入课表。学校图书馆、阅览室、电子阅览室建立专用教室课表, 有计划地将学生引进专门的读书环境进行阅读; (3) 要求各班每周开设一到两节“自由阅读”课, 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读物, 自由阅读, 自由笔记, 形式可不拘一格; (4) 提倡加强课外阅读, 鼓励学生充分利用课外时间, 特别是利用节假日等大块时间博览群书, 增长知识等。

策略二:以趣导行, 落实目标

语文教学目标在于养成阅读书籍的习惯, 培养欣赏文学的能力, 训练写作文章的技能。课外阅读是素质教育对语文教学的必然要求, 是语文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 所以课外阅读应是为语文教学服务的。兴趣是学习的先导, 是需求的动力, 只有先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才能如花香引来了蜜蜂一样。进一步引导学生的阅读兴趣, 使其朝健康、积极的方面发展, 才能落实我们的课外阅读的目标。

1.先“放”再“收”。

在日常教学中, 大部分老师把课外阅读目标定位很高, 把课外阅读处理得像课堂教学一样, 有要求, 有目标, 规定读什么书, 读完以后要么背诵名段佳句, 要么写心得笔记, 要么摘抄警言妙句, 让学生为完成任务而去读书, 这样的读书有何乐可谈?

其实, 课外阅读是自由阅读, 应当充满情趣、充满乐趣、充满活力, 是学生心之所至, 自我怡乐。因此, 在学生刚开始课外阅读时, “放任自由”是比较合适的办法, 天文地理、神话传说、卡通笑话, 全凭学生喜欢, 当学生逐渐觉得读书成为一种习惯和生命的需要时, 老师再适当给学生推荐一些比较适合孩子阅读的书刊并提出读书要求, 先“放”后“收”, 让学生一个适应过渡期, 有利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

2. 开展读书活动。

要进一步强化学生“读”的意识, 老师帮助学生选择书目, 引领学生跨进浩瀚的书海, 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是行之有效的。如: (1) 阅读欣赏课, 让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某一片段自悟、欣赏、与同学交流; (2) 阅读表演课, 学生自由组合成一个小组, 选择感兴趣的寓言、童话, 结合学生的阅读理解, 把故事用表演形式表达出来。 (3) 阅读活动课, 开展专题研究活动, 让学生寻找相关资料阅读, 而后交流展现。当然, 我们还可以开展与读书相关的知识竞赛、主题演讲、主题辩论会等等, 让学生不断感受到读书所带来的成功与快乐。

美国阅读专家吉姆·崔利斯关于阅读有一条经典的定律, 定律简单而实在:你读得越多, 你就知道得越多;你知道得越多, 你就越聪明;你越聪明, 你的成就也就越大!衷心祝愿我们的学生都能拥有一个浸润“书香”的童年, 自觉地将课外阅读成为一个自由的梦, 一个“绿色”的梦, 与书为友, 天长地久。

参考文献

[1]彭玉堂.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指导[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2) .

[2]池美娇.指导小学生课外阅读方法例谈[J].教育评论.2000 (5) .

篇4:小学语文绘本阅读教学策略之我见

一、胸中有书,运用自如

人说,教材是一张帆,作为舵手的教师,得彻头彻尾熟知它的特性,把握这张帆的每一细小的性能,懂得怎样做方能使这张帆扬得遒劲,娴熟地驾驭它飞速驶进预期的港口。靳家彦老师就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他对小学语文课本的所有课文都能背涌包括篇幅较长的《凡卡》、《卖火柴的小女孩》等。学生背错一个词句,靳老师都能听出来。正是由于这种熟能生巧的基本功,才使他的课堂充满灵动,充满活力。

笔者致力追求达到这个境界,上课不看教材教参,让文本了然于胸中。常常为了研究一篇课文,会花1 0个乃至20个小时头,至更多的时间。在教学《第一场雪》时,第四自然段语句优美,笔者花了一周时间来琢磨课堂上让学生说出自己最喜欢的一句话。这样做对于学生来说是个性的展示,对于我却是一个小小的考验:你必须对本段内容了如指掌。为此,笔者精心设计课件,达到“说到点到”,即学生说喜欢第几句,教师就能在脑海中浮现出此句在文本中的位置,并相机在屏幕上点击到该句及相关内容。

这样,让学生自主选择,从各人的差异出发,只挑体会最深的、最能显示自己潜能的那一点作为课堂交流。学生们学习劲头高涨,纷纷涌跃发言,全体学生所能获得的成果,也足以涵盖课文的全部。这一软设计,使孩子们在浓浓情意中感受到了雪后的美。而让孩子们自主选择,则无疑要求我们教师要更高层次地去把握教材,做到胸中有书,方能运用自如。

二、目中有人,随时调控

特级教师支玉恒曾多次提到:“教师在课堂上不应总是关注教案,而要关注学生,方能做到见机行事、随时调控”

窦桂梅老师在这方面做得尤为典范。课堂上,无论是哪个同学回答问题,她都要求学生必须要看着老师的眼睛来回答,她希望在这种对视中,能给学生更多的关怀和自信;她常常会在学生自读时,摸摸他们的小脑袋,让他们享受教师的关爱,有时也会把身子俯下,来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举手投足间,让学生感受到的是一种蕴涵着真情和真爱的美。她的肢体语言,运用得恰到好处,师生交流直接而轻松。正如于永正老师在给新老师的20条贴心建议中曾说的那样:“一旦进入课堂,就要像京剧演员一样,精气神十足。走进课堂,要把90%注意力放在学生身上、10%的注意力用有教学方案的实施上”

笔者深有感触,记得在上校级公开课时,执教过《月光曲》一课,此课文质兼美,要通过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来体会哥哥想象中的大海无穷的变化。课堂上有一个学生始终不能读好“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这一句。此时,笔者随机从课件中调“海天月色”图,请这位学生上台给大家指出水天相接在什么地方。然后笔者微笑着指图问:“大海辽阔无边,水天相接多么远,你能读得再‘远’一点吗?”同时,还送去鼓励的目光。于该学生倍受鼓舞,加上刚才的真实体验,再次读时,话音刚落,就得到了全班同学经久不息的掌声。笔者也高兴地摸着他的小脑袋,称赞道:“太棒了!”这位学生涨着红红的脸坐到了座位。这节课也因教师关注学生、善于随时调控这一细节而得到了听课教师的好评。

三、手中有法,敢于应变

文教学与其他学科不同,有很大生成性。教学策略就像一袋子,学生个个好比锥子。好的教学策略是布袋子,学生个个可以锋芒毕露,脱颖而出。落后的、封闭的、陈旧的教学策略则牛皮袋子、铁皮袋子,再锋利的锥子也无法显露其锋芒。由于教学对象是活生生的人,所以,课堂上常常会出现一些教师意料之外的情况。这就需要教师具有较强的应变能力,即手中有法。

有一次,笔者在上一节校级公开课时,把学生们带到了多媒体电教室,也许是新环境的缘故,学生学生们都显得有点紧张。在笔者的鼓励下,一位学生胆怯地走上讲台,把课题《小抄写员》写在了黑板上,这四个字写得大小不均匀,台下学生哄堂大笑。于是,我灵机一动,说道:“你们别笑,也许他这样写是有所考虑的。大家说,我们今天学的这一课课主人公是谁?(学生答‘小抄写员,)他多大年龄?(十二岁)这么小就是抄写员,看来,他把‘小’写小,是强调年龄小。小抄写员给我们留下的印象是什么?(很多事)所以嘛,这儿把‘抄写员’三个字写得特大,也许是来夸奖这不是一个普通的抄写员,而是一个主动为父分忧解难的‘抄写员,’呢!”(众笑)

这一段对话,都是笔者的临场发挥,其中的精妙实在令人难。首先面对那尴尬局面,运用“形象书写法”,既抚平了哄堂笑给这个写字的学生带来的心理压力,又鼓励了学生积极参与表现自我的勇敢精神:其次,把写字与情感联系起来,并渗透对课文人物的认识。

四、课中有空,舒卷有余

在“新基础教育”这种全新的教学模式被逐渐推行的形势下,越来越多的教师在教学的中间或尾声会设置这样一个环节一一拓展延伸“,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性的思维,再次激活他们思维火花,从而加深理解,升华感情,使教学“课结束,趣犹存”。这需要课堂中教师留足空余时间给学生,才能保证语文课堂拓展有度。

当然,阅读教学的“软设计”并非以上这四点所能囊括的。

这就启发我们在日常教学实践中,教师要不断锤炼对课堂进行状态的敏锐感知能力,还要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进行自我反思,以便在“意外”出现时或特定情境中可沉着“接招”并瞬间决策,让课室在随机推进中灵活自如地展现出一片诗意般的精彩!

篇5: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之我见

板桥镇中心小学校:许慧兰

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说明阅读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也明确规定:让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在语文教学中,阅读是学生与作者心灵沟通的桥梁,是小学生汲取知识的源泉,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有效的阅读手段和方法,将大大丰富小学生的知识,提高小学生的语文水平。

如何才能搞好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呢? 以下是我的几点认识:

一、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

在教学过程中,学习氛围是衡量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标准。平等、民主的教学氛围能使学生在毫无压抑的氛围中大胆地想,大胆地说,从而使学习真正成为学生内在的心理要求。因此,教师应放下架子,“蹲下身子”以朋友的身份,创造一种推心置腹的交谈氛围,学生才能无拘无束地、大胆地把自己对文章的各种感觉以及疑问带到课堂上来。营造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支持和引导学生发展阅读能力的物质和人文阅读环境。

二、阅读形式要多样化

指导学生读书的形式应该灵活多样,适时变化。做到因材施教,恰到好处。为了让学生获得整体印象,得到潜移默化的思想熏陶和美的享受,教师应对整篇课文或重点段落进行欣赏性范读。当教材中出现了句子长、结构复杂或文章难懂的片断,教师采取领读的办法,引导学生读通、读顺、突破难点,为了让学生从不同声调、音色上感知和了解课文的层次结构,也为了便于大面积检查、了解和训练,对于篇幅较长、自然段较多的课文,可由几个人或全组、全班学生轮流读的形式进行。为了让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线索和序目理清文章脉络,捕捉关键词句,可引导学生细心默读,在读中思考句子。为了诱发想象,形成意境,发展形象思维,对于画面集中、含义深远、语句优美、描写生动的地方,教师可指导学生小声自读,或者配乐朗读,把学生带到文字的情景之中,吧文字变成生动的场景,从而深刻地理解文章素要表达的感情。为了提高兴趣,深入理解内容,体会人物思想表情,对故事情节对话较多的课文,可进行分角色表情朗读;对于句意连贯、句式复杂、内在联系紧,逻辑性强的句群、句组或段落,可采用层层点拨设问,步步引读的形式。为了强化记忆,激发灵感,活跃气氛,对于诗歌、警句或精彩的句段也要齐读。当然还可以让学生听录音进一步体味朗读的技巧。要因材施教,精心设计读的形式,其目的在于让学生读懂、读熟、读通、读好课文,提高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

三、重视阅读技能的指导

(一)在阅读中重视质疑能力的训练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但在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很喜欢问,但常有一些不合理的、游离于教学目标之外的无价值的问题,将原本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搞得很糟糕,同时不合理的疑问也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这也就验证了“敢问不难,善问不易”这句话。因此,在教学中不断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意识,让学生敢于质疑,善于质疑,学会释疑,激发创新思维,怀揣“问号”步入语文殿堂。

1、从审题中质疑。

课题是文章的“窗户”,犹如传神的眼睛,因而老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审清题意,在题目处设置疑问,从而为阅读课文串起一条主线十分必要,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能有效地提高阅读效率和写作能力。课文的课题总是文章的中心,有的概括了课文的中心思想,有的明确了课文所选定的对象材料,有的提出了课文的时空范围,有的介绍了文中主人公或主要发生的事件等等。只要我们能抓住课题巧妙地进行质疑,就能使阅读带有浓厚的趣味性,从而培养学生从课题入手阅读课文的能力。如教《狼牙山五壮士》,可扣紧题目重点字“壮”来引疑:课题为什么用“壮士”而不用“勇士”或“烈士”呢?经过引导,学生明白了“壮士”是指特别英勇豪迈的人,而且不一定牺牲,所以壮士的称谓最合适。接着又引导;壮士的“壮”体现在哪里呢?这样,教师紧扣题目中心词“壮”字,提出问题,造

成悬念,引导学生抓住文中体现“壮”的语言、动作和心理活动,认真研读,分析探讨,多方品味。

2、在朗读中质疑

叶圣陶曾说过:“好文章是读出来的,美文尤需美读。”可以看出读书的重要性,课本中一篇篇文字优美的课文为学生提供了典范的样本和丰富的材料,因此,首先要读懂文章,我们知道读书要三到:心到,眼到,口到。但是一味玩花架子的“读”则完全抛弃了阅读教学的这一宝贵经验。只要学生“熟读”,不要学生“精思”,却要不得。所以教学中以问促读,就是在阅读教学中展现的促进能力发展的最佳途径。

3、从重点词句处质疑

一般来讲,文章中的重点词句往往是那些能够直接反映文章中心内容的词语、句子,它于课文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功能,抓住它,对于把握全篇课文十分重要。如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找出本文的中心句“的确,伯父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继而提问,课文是怎样体现“伯父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呢?学生通过阅读,很快就在文中找出了体现伯父这一品质的几个方面,从而感受到了伯父的高大形象。这样,把他们的目光直接引向文章的精华。

4、从标点符号处质疑

标点符号的运用很有讲究,有些标点更是文章的精妙之处,其表达的效果是难以用文字表白的。如在《穷人》一课中,文中的省略号多次出现就让学生非常好奇,然后同过查阅省略号的作用后了解到,这些省略号表现出了桑娜忐忑不安和矛盾的心理,最终他和丈夫在矛盾挣扎中选择了穷人的善良,决定抚养死去的邻居留下的两个孩子。

5、从课文的插图生疑。

课文中的插图,除了用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帮助学生深刻理解课文的内容外,还可以用来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既可以是口头表达能力,书面表达能力,还可以是观察能力。

(二)在阅读中重视知识能力的训练

阅读能力是完成阅读的某个方面活动的能力,是阅读能力的基础。阅读技能的训练应着重从以下几方面:

1、理解词语技能的训练:“词是句中最小的、能独立使用的、有意义的语言单位”,它是语言的“建筑材料”。词语的理解不仅是识字和句子教学之间的桥梁,而且可以扩大和丰富学生的词汇。对于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水平,对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均有重要作用。例如词意、词性等的理解以及它们的用法,在词意理解方面:可引导学生自觉地运用查字典、联系上下文、变换句式、同桌或小组合作探究等多种方法准确理解词语;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词语理解的方法,进行理解词语的练习。

2、理解句子技能的训练:是语言文字训练包括字、词、句、段、篇五个流程,其中,句子训练处于字词和段篇训练之间。它既是字词教学的“升华”,又是段篇教学的“起点”。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我们必须加强训练,分类分块系统地训练。从句子的结构、句型以及句型方面的转换方面入手,有条不紊地进行训练。不仅如此,还要把句子训练与讲读课文相联系。例如名言警句的理解;课文重点的句子的深刻含义的理解等。可以在理解句子中重点词语的意思的基础上,通过学生合作探讨、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进一步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理解段落技能的训练: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弄清楚段落的主要内容,理解段落的表达形式,如承接式、总分式、并列式、因果式、递进式、转折式等。

4、理解篇章的技能训练:在弄清段落的主要意思的基础上,进一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的中心思想;理顺课文之间的结构与思路,如总——分——总,分——总等多种结构安排:领会课文的表达方法,如前后照应的写法,分层论述的表达方法。

四、注意评价的适当性

教师评价应以能力水平为中心。具有发展性、激励性,是开放式、多样化、过程性的评价。教师首先要明白,学生水平参差不齐、结构多元、性格多样。因此,教师在评价时要结合学生的实际,给予恰当的评价。一个热情的目光、鼓励的微笑又可以点燃学生心灵深处的星星之火,把学生从“黑暗”带到“光明”。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注意适时适当评价。

阅读,是小学生汲取知识的源泉,是小学语文课标要求的一个重要训练项目。教师在知道阅读时,一定要注重情感体验,让学生在阅读中积累丰富的语言,形成良好的语感。培养学生在欣赏文学作品时,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2011

篇6: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法之我见

过去几年的语文教学使我深深地体会到,农村的孩子的阅读水平急待提高。本身由于各种条件因素制约了农村孩子的阅读量不可能比城里孩子多,可要是在有限的阅读条件下又不能好好地阅读提高阅读水平,那我们的语文教学将是失败的,也将成为学生的悲哀。道出了阅读的现状,我们不得不好好地反思一下。我根据自身几年的小学语文教学经验在下面例举出几条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肤浅看法,供大家参考、讨论。

1.加强字词句训练,打好阅读的基础

字、词、句是文章之根,也是阅读之本,要是一个学生连起码的字词句关都不能通过,怎么可以打开阅读的大门呢?字、词、句又好像小孩子手中的积木,不认识一个个的零件又怎么能把积木组装好呢?这一阶段的教学是最枯燥的,但也是最必要的,是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中都必须重视的。我们不可以“忘本教学”,就好像“空中阁楼”一样危险。哪么如何进行字词句教学为阅读服务呢?

1.1 认真、灵活抓好“听写”

每当在开学初我就会反复强调听写的要求,我改变了以往只听写几个简单的词语的方法,在听写中有可能会让学生根据听写的词语造句、解释带点字,有时还需要写出整个词语的解释。另外还可以让学生对几个词语进行辨析,说出其共同点和不同点,甚至还可以让学生多义字组词或多音字组词。这样一来一次简单的听写就变成了一次综合的字词句的检查,学生摒弃了以往存在的一种侥幸心理,逐渐就会养成一种认真的学习习惯,对整个语文教学都非常有利。当然在听写之后教师要认真指导订正,因为学生的正确率不高。这样才能真正做到积累的作用。几次下来学生的心中就有了一定的充实感,对听写也就产生了兴趣,端正了态度。另外,非常重要的是要是要经常鼓励学生,以免他们遇到困难而失去信心、兴趣,甚至产生厌恶的情绪。例如:我班的副班长一开始就对此有很大的看法,他说:“老师你把听写搞得这么复杂何必呢!”我认真分析了原因,他每次考试基础知识部分特差,以至于每次都不能取得理想的成绩。经过我的几番个别辅导,他看清了听写的目的,慢慢习惯了我的方式。虽然学生们的听写本上再没有以前的分数漂亮了,可他们学到的东西比以前多了。在这个学习过程中我班的学生明白了一个道理:积累的重要性,我们不是为了分数而听写,要看自己学到了多少知识。我班的捣蛋王徐煌斌还这样说过:“要想一百分叫老师每次考试都出 1 加 1 等于多少好了!”一句简单的话道出了一个不简单的道理。是啊,我们学习的目的不就是“积累”吗?

1.2 把《词语手册》升格为《词语工具书》

只要我们语文老师认真地看一下学生手中的《词语手册》就会发现,这是一本很不错的学习辅导书。所以,我每天的家庭作业只要在新课前就是完成《词语手册》上的练习。其中的练习非常丰富,有造句、多音多义词、词语辨析、课外延伸等等。那么我们还要被着骂名去帮学生选择一些课外的杂七杂八的辅导书吗?只要让学生真正利用好了身边的书就够了,可乐而不为呢!

另外,我还充分利用了《词语手册》收集词汇的作用,同时也把它变成了“成语收录本”。我在班级的黑板左上角上,让学生每天轮流写上一个成语,并要求学生把它摘录到词语手册的空白处,并抄录意思。在实施过程中我发现学生的兴趣是不低的,他们在写、抄、查的过程中找到了乐趣。因为一日一个成语对于他们来说并不难,而且每天抬头就能看见,根本不用太刻意地去记忆,一天下来自然就记住了。

经过一学期他们的《词语手册》已经不再是《词语手册》俨然成了一本《词语工具书》。面对从薄变厚的“工具书”学生们心中就有了一种无限的成就感。

1.3 抓好诗词与句的训练

掌握了字词,要是成不了句那也是“瞎子点灯,白费蜡”。在学习字词的同时我也不忘培养学生写句子的训练,像造句、解释等。这里要讲的是古诗词及句子的练习。抓好次项工作就是做好学生句子的积累工作,为阅读打下基础。

古诗词其实是句子的精华,学生掌握一定的诗词和学会运用诗词对阅读有很大的帮助,可以大大增强学生对句子的理解能力,所以我要求每一个学生重新背诵古诗 70 首这也正是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所要求的。出乎我的预料,学生对古诗的兴趣程度远远大于对课文的背诵,一本古诗 80 首在没有我的要求之下不出三个月大部分学生都提前完成了任务,都能初步地进行背诵了。更让我意想不到的是每次语文考试都只有个位数的阮坚良都能一口气背上三四十首。

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也特别重视句子、诗词的讲解,如第 11 册《庐山云雾》一文中就出现了《望庐山瀑布》、《题西林壁》等古诗,文中还有很多优美的句子运用了各种各样的修辞手法,于是我就细细加以引导学生体会诗句的含义,体会诗人当时的意境,让学生明白这些诗句、修辞用得恰如其分。对于句子的教学我们充分分析修辞的作用,从句子中来分析人物的语言、行动、神态从而了解人物的品质。另外,对于过渡句的教学就更加有利于学生对文章结构的认知,如《将相和》一文中就出现了两句过渡句,学生找到了过渡句就很容易把三个故事区分开了,同时通过反复读过渡句体会到了三个故事之间的那种紧密关系。

2.抓好语段教学,掌握阅读方法

有了扎实的基本,就好有了精致的零部件,我们就要学会运用,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同样有了“米”没有巧妇是不行的。那么,语段教学正好就是我们阅读的起点。可学生对语段分析的恐惧要远远大于作文,因为作文要是写上几句字数还可以,不离题多少是有点分数的,可语段就不同了,特别是课外语段有些学生是无从下手。试想短短的一个语段都无从下手,更何况一篇文章了,所以要让学生掌握阅读的方法还得从语段教学入手。下面我就谈几种语段教学的方法。

2.1 “问、读、划”阅读法

这主要介绍“问、读、划”结合的方法。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当然我们不能让我们的学生盲目地去读,而是带着问题去读带着笔去读。这就需要我们老师在设计问题时最好要学生用文中的语言回答。学生在读划的过程中就把问题具体化了,不会一听到问题就脑中一片空白。学生首先掌握了这个方法就大大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如:在《挂两枝笔的孩子》一文 “陆小亮生日那天„„他都不忘挂上这两枝宝贝笔。” 中我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妈妈送给他的圆珠笔是怎样的一枝笔?”、“陆小亮无论到哪,他都不忘挂上这两枝宝贝笔。这是为什么?”,然后让学生在文中划出答案。就是这两个简单的问题,把一个段落的思路理得十分清楚了。其实学生在读划的过程中学到的还不止这些,如在描述圆珠笔时就引出了分号的作用“ 3 种颜色、3 个分句并列”让学生再次复习了分句,同时,还引出了一个比喻句。在第 2 个问题的教学中我又引导学生用 2 个反问句、一个陈述句清楚地分析了此段落。再次强调了反问句的作用,还带出了省略号的作用“他想,教授、作家、记者„„谁的口袋里不插两三枝笔呢?”(表示列举的省略)。

“读划”是语段教学最直接、最简单的方法,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不仅树立了信心而且养成了一种良好的读书习惯,做到了心、口、手的统一,这不是我们阅读的要求吗?而“问”又是对阅读的升级,所以,我在问的同时,也注意培养学生提问的本领。

2.2 找问题阅读法

在以往的教学中往往是老师的提问、讲解代替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这不是积累而是灌输。我在教学过程中对于文中的一些重点语段,选择了让学生来提出问题再教学的方法,哪怎么具体实施呢?首先选择一个语段,让学生自由朗读一会儿,然后小组讨论把问题收集起来;其次,通过集体讨论选取几个典型的问题学生围绕这几个问题再次朗读;第三步就是通过学生来解决这些问题。经过一番朗读、讨论、分析学生对语段已较为熟悉了,最后我们就可以把剩下的问题一一解决。在这个方法的实施过程中我们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问题,这样气氛才会热烈。如在教学 《飞夺泸定桥》一文中的第 1 到 4 自然段时,我先让学生提问,他们的提问如:“为什么红军一定要从这里过呢?”、“夺桥有哪些困难?”、“他们怎么个飞法呢?”等等这些问题就非常有水平。从中我们可以发觉学生已在老师的提问中学到了提问的方法,也有了自己的思维,他们完全具备了这个能力,哪我们还有什么权力去代替他们呢?当然有些学生也会提出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如:“红军帽沿上不是有颗红星吗?他不是会闪闪发亮吗?难道敌人不发觉吗?”、“敌人难道连自己的部队行踪都不清楚吗?”等等,从中我们也不难发现学生的钻研精神和对问题的发掘能力。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决不能忽视每个学生,特别是阅读本身就是一件多元化的事情每个人阅读的收获肯定是不同的。

2.3 分层阅读法

在日常语段教学中仅仅对内容深化是不够的,我们还必须让学生对语段的结构有一定的认识,教会学生从全局看问题。这样才能为整个文章的阅读打下基础。在语段的教学中最好不要出现“分层”这两个字,因为学生一听到这两个字心里自然就产生了一种恐惧,他们往往把握不准“分层”的依据,所以我们最主要要做的事情就是教给他们分层的方法。我在平时的教学中会把“分层”具体化为:“他们是分几个方面来写的?”、“写了几点啊”、“写了哪几样东西啊?”等等。总之,我把抽象具体化,在无形中教给了学生分层的方法,这样有助于我们的课堂教学变得自然连贯。如: 《飞夺泸定桥》一文中第 6 自然段“泸定桥离水面有十几米高,是由 13 根铁链组成的。„„他们凭着天险疯狂地向红军喊叫:“来吧,看你们飞过来吧!”。在这段的教学中就让学生找描写了天险的哪几方面——“桥、水、城”三方面,在学生回答后我顺势提问:“怎么样的桥,怎样的水,怎样的城呢?”很快学生把描写桥水城的句子分别读给了我听,在学生找不完全是再适当指导。在这个语段的教学中,有学生把它分成了 4 层——“桥、水、城、敌人”,当然敌人应该归入描写城中,因为敌人的行动就是城内的情况。无论是三层,还是四层也罢,总之学生找了就有所收获,他们对文章的结构就有了自己的看法,这就是我们的目的所在啊!因此,对于学生的不同意见我总是心平气和、耐心聆听。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拓展阅读的实践

语段的教学是为了文章的阅读作好准备工作,他的方法自然同样适用于整篇文章的阅读,语段阅读教学成败与否直接决定着文章整体阅读的成败。但是语段阅读始终是零碎的我们的学生还需要整体的阅读能力,这就要让我们老师花一番心思了。下面我主要谈谈怎样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怎样培养他们实践阅读能力。

3.1 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让学生有书可读,有时间读。

任何事情环境的因素是非常重要的,在前面的字词句及语段的教学中,我已为学生的良好阅读习惯打下了基础,已营造了一个良好的班级阅读氛围。现在为了让学生有书可读,我整理一下以往只是摆设的图书架,因为原来几本破旧的图书已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于是,在开学初我自己出钱为班级增添了一个较大的图书架,然后我发动学生做他们的思想工作,让他们把手中的书籍都放上书架,同时我自己也拿出了一部分爱书,当然图书的所有权还是学生的,另外我还专门指定了一个可靠的图书管理员。回头看看书架上的书,还是挺丰富的,什么《四大名著》、《现代汉语词典》、《成语大全》、《中华五千年》、《十万个为什么》等等,真像个小书店。有了图书还是不够的,我还专门给学生们开设了一堂自由阅读课和规定中午 12 点以后包括读报课的时间为阅读时间,充分保证阅读的时间。几个月下来,我发觉学生似乎已经养成了一种习惯:有问题找资料、有空闲翻书架。可以说到现在为止我们班的学生已经离不开这个书架了,我们的教室同时也成了一个阅览室,甚至带动了英语、数学、科学等课的阅读及资料查询。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交流,学生的知识积累越来越多、越来越杂,自然少不了老师的适当指导,不让学生的阅读成了囫囵吞枣。

3.2 从课文出发指导阅读

有了良好的阅读环境和阅读氛围,我们就要教给学生一定的阅读方法,这就是教师要在日常教学中完成的指导阅读。如果老师始终不给学生指明方向,那学生的阅读是盲目的,也将“竹篮子打水一场空”。

文章首先是系统的,有着极强的内在联系,是一个整体。因此,我们还应该从整体入手。平时我们把文章逐词、逐句、逐段地分解着阅读,现在我们就要教给学生一种整体的阅读能力。整体——部分——整体、综合——分解——综合,这是阅读活动中理解文章内容、握文章框架、感悟文章内涵、领会文章写法的基本规律和方法。所以我们应该认真钻研教材,从整体抓住文章的内在联系,抓住语言表达思想内容的规律性的东西,我们就往往能从中找到许多突破口,确定教学的整体框架。如《将相和》一文,讲述的是一个廉颇与蔺相如、赵国与秦国之间的三个小故事:完璧归赵、渑池会见、负荆请罪。看似三个独立的故事,其实他们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首先从两个过渡句“过了几年,秦王约赵王在渑池会见。”、“蔺相如又在渑池会山立了功。赵王封蔺相如做上卿,职位比廉颇高。”把三个故事串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细细看来确实如此完璧归赵与渑池会见是将相不和的主要原因,才导致了负荆请罪的发生。而完璧归赵又是渑池会见的原因。如果不从整体来看,学生难以理解三个故事间的关系,所以我们用因果关系把整篇文章给串了起来,也正是抓住了这个因果关系才使文章的思路、教师的教路、学生的学路一下子清晰了起来。

其次,我们可以找几个突破口进行教学。在抓整体、抓联系的基础上,选择一个合适的突破口设计一个阅读教学的整体框架是十分必要的。哪我们又怎么来选择突破口呢?如:紧扣题眼,即文章标题中的关键字眼,它是文章的窗口,通过它可以窥视中心,把握主旨。如《花潮》中的“潮”即题眼,我们很自然联想到“花”与“潮”的关系,用“似、好象”一串联我们就想到了本单元的重点——联想,“潮”就是作者的联想。第二还可以找找文章的要害,就像一位武林高手的死穴。

另外,在指导学生阅读方面,我们要充分重视读的效果、读的指导、读的评价。所谓阅读就是既须阅,也要读,缺一不可,很多教师往往只注重阅或只注重读,这都是片面的。学生学会了阅读我们还要提醒他们要重视阅读中的感悟、阅读中的积累和阅读中的创新。

3.3 精选文章,拓展阅读的实践

其实,我们周围就有很多现存的好文章。如第 11 册作业本上的一篇《父亲.大山》的文章讲述的是一个父亲在一次扑灭山火的过程中死了变成了大山,而长大的“我”又懂得了妈妈的话,于是大山成了“我”的父亲的故事。在这篇文章的教学中,我紧紧抓住了过渡句同时又是中心句的句子,让学生搞清了父亲与大山之间的深层关系。其实这样的文章学生很容易接受,因为对于“父亲”这个字眼学生有一种天生的亲切感,对于它的阅读十分投入。在这里我们用一种亲情打开了文章教学的大门。另外,在作业本第 11 册《窗外美景》一文更是让学生感动得流涕,在接下去的教学中老师无需更多的问题,只要用你那真挚的感情朗诵此文,学生似乎已经明白了一个道理:和别人分担痛苦,每个人的伤心都会减半。但是当人们一起分享幸福时,各人得到的幸福却会倍增。

首先,我们要为提问创设情境,这就是所谓的问题情境。一个好的问题情境有助于对问题的解决,增强学生对问题探索的兴趣。

其次,我们还需要创设一个活动的情境来渲染阅读的气氛。活动情境是伴随着活动过程的,是活动的催化剂。教师设计活动情境的时候一定要与活动的内容与形式融为一体。例如,我们朗读优美文章时,配上柔美的音乐,就会给人带来愉悦的享受。在小组活动比赛时,适度地喊一些口号,有助于激励学生进取。集体合作时有计划地组织他们讨论,就是为学生的学习搭建更为开放的舞台。

篇7:小学语文有效教学策略之我见

腰站小学李海青

有效教学是指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和教师同时获得进步或发展。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教师有没有发展或成长。

勤于学习、转变观念是有效教学的生长点。

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因此我们要努力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继续学习,更新观念,丰富知识,提高自身文化素养,要认真研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精心钻研教科书,研究自己的教学对象,从本课程目标和学生具体情况出发,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通过与学生平等对话的合作互动,加强对学生的点拨和指导,有针对性地组织和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学会学习,最终实现教学相长。

在质量观、人才观方面,新课程提出了“三维”教学目标:过程和方法,知识和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语文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基本能力,还要坚持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学习的原则,让学生全面发展,使学生真正学会求知、做事、生活和共处,为他们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所以与传统的语文教学相比,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应该把如何培养学生创造能力作为我们必须关注的课题。

在教材观方面,我们要由过去的“教教材”转变为“用教材教”。教学过程中,要活用教材,也就是创造性使用教材。一是“信奉而不唯是”,二是“遵循而有所立”。“不唯是”即要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教材;“遵循”,也就是不能丢开教材,随心所欲。一句话,在用教材作为培养学生的工具时,要结合社会、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而有所创新。

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必须以《语文课程标准》的新理念作指导,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注重挖掘学生的潜能,切实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新课程改革为我们创造了一个新的机遇。只有不断学习、应用新的教育理念,不断提高对自己所应扮演角色的认识,才能更好地适应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教学,也才能切实提高语文课堂效率。

培养兴趣、激发热情是有效教学的关键点。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我们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能激发起学生学习兴趣,就能激活学习的主体,使学生处于最活跃的思维状态,最佳地接收教学信息,有效地诱发良好的学习动机。教和学得到了和谐的发展,教学效率和学习效率就会随之大幅度提高。所以说激发兴趣无论对教师的教还是对学生的学都是一个很好的策略,我在平时语文教学过程中一直注意这个问题。

注重课前导入,激发学习兴趣。一个好的导语,能把学生的思维很快拉到课堂上来,进入角色,通过故事、问题、诗歌、实物等多种形式导入,从不同程度上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一上课就能把学生牢牢吸引住,达成共鸣。教学中一旦出现“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局面,就具有很强的凝聚力、吸引力和感染力,兴趣自然就产生了。

留意情感渗透,培养学习兴趣。走进课堂之前要整理好自己的穿着,调整好自己的心态,精神饱满、情绪振作地走进教室,使学生望之而精神一振。讲课时我往往用对课文的透彻理解,用饱含情感的语言,用富于激情的动作,将学生带入到预想的境界,再挖掘出课文的内涵,表现出课文的特色。平时利用课余时间经常和学生谈心,疏导他们的思想疙瘩。师生感情融洽了,课堂上他们就不再那么约束,主动性有了,地位平等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就水到渠成,课堂不再是我一人唱独角戏了。

讲究教学设计,激励学习兴趣。在把学习的主动性还给学生的同时,教师的主导地位也是十分重要的,我在备课中一直注意深挖教材的深度和宽度,力求做到“清”、“透”、“化”。“清”,即对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一词一句都搞得清清楚楚;“透”,指要吃透教材;“化”,是指运用自如,教师的思想感情与教材的思想性、科学性融为一体,达到“化”的境界。我翻阅资料,精心构思,讲究教学设计。因为如果让学生只观看教师“表演”,有时固然也会有趣,时间一长,学生必然索然寡味。要使学生尽可能多的学习知识,必须讲究教学设计。我经常安排学生表演课文中的角色,让他们在语文实践中学习语文,体悟语文,学生的获得必然是巨大的,兴趣必然是浓厚的。

重视能力培养,启发学习兴趣。学习兴趣从何而来?教师的课前导语、精心设计只是浅层的方法,真正调动学习兴趣的是,让学生从学习中充分感受到成功的体会,有成就感。小学生对周围事物充满新鲜感、好奇感,总以成年人无法比拟的热情观察周围世界。因此我尤其注重引导学生热爱学习,要求学生运用已掌握的相对静止的知识、技能去发挥、发展或创造,从而提高他们的洞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关注学生学习知识环节的连贯、学习习惯、学习品质以及学习能力的提高,让学生在学习中享受成功的无限乐趣,只有这样,学生学习的兴趣才能落到实处。

了解学情、以学定教是有效教学的立足点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打仗如此,教学亦如此。了解学生的学习需要、学习环境、学习态度、学习方式、学习习惯、思维特点、生活经验、个性差异,认知规律等,哪些方面很欠缺,具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哪些方面已经有了很好的发展,这些了然于胸,备课就有了针对性,否则就是盲人摸象,花了力气,收效甚微。而目前的语文现状是:由于学生层次的各不相同,教师无视这些因素,从自己的主观出发设计教学过程。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教学设计或是课堂教学:教师精心设计了精美的课件,惟妙惟肖的展示了课文中所描写的内容。从现场来看,学生似乎很感兴趣,沉迷其中。但是一分析很多是无效教学:其一,从学生角度讲,这节课他们几乎不需要动什么脑筋,只是欣赏和配合老师的问题而已。其二,学生从这节课学到了什么?是他们主动参与学习、参与探索吗?他们得到了什么发展?学生们在语文课堂中“学到了什么”和“怎样学”是同等重要的问题。所以优秀的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够教学得法,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对学生的全面了解,了解他们的心理状态,懂得他们的的思想、感情,并能预测他们可能发生的疑问,使教学双方能协调一致,了解学情,才能以学定教。

愤悱共融、讲练结合是有效教学的着力点

一讲到底的语文课不一定是好课,但只字不讲或者少讲也不一定是好课。那么,究竟什么样的内容该讲,什么样的内容不该讲呢?孔子说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就告诉我们,教学中要让学生自学思考,不到学生求知时,不去开导他;发问后不到学生有所领悟,想说又说不明白时,不去启发他。只有这样整个课堂教与学的活动结构才合理,才能产生好的效果。小学生正处于智力发展和知识积累的阶段,他们在学习上有一种自尊、自理、自强的心理和强烈的求知欲。因此,我在处理教材时,往往根据学生喜欢思考的特点,估计学生通过自己

阅读,思索能够理解的就不讲;而对于那些教学难点、重点,我一般先不讲,启发学生讨论后,学生说不透或不当的地方,我要讲清讲透。如果课文内容比较浅显,学生阅读后稍加思索便可明白,在这样的地方却不厌其烦地大讲一番,学生势必越听越烦,产生逆反心理。相反,对于那些教学重点、难点,有的连我自己也搞不明白,于是“绕着走”,回避不讲,必然会使学生大失所望。当然,对于那些难点、重点,我往往不是先讲,而是启发学生进行讨论。先设疑、激疑,促使学生积极思维,造成学生完全被问题所吸引而认真思考,钻研和探索的课堂情势,使学生产生急于解开问题的心理。学生讨论后,有的问题,学生可能争执不下或者寻找不到正确的答案。这时,学生迫不及待地期待老师讲解,时机成熟,我可以尽力讲清讲透。至此,他们就会产生满足的心理快感。学生会的讲得吐沫横飞,学生不会的蜻蜓点水,这样的语文课堂怎能出效益?

语文学科的有效教学也离不开练。光讲不练,学生的思维就会逐渐形成惰性,久而久之,丧失了语文实践的技能;光练不讲,学生又难以形成系统而又扎实的语文知识。讲练结合,才是最佳的课堂境界。因此,语文知识和能力不是矛盾的,而是相互统一的。我的每节语文课,学生都有动笔的机会,不动笔的语文课堂不是好的语文课堂,学生的读写听说能力也就不会形成,有效教学也就无从谈起。练是为了巩固和活化所学知识,不过我很注意语文练习题目的精和新,对开发、训练思维有帮助,对解同类题目有示范性和代表性;对题目的讲解是练习和考试的继续,是为了纠错补漏,是为了对知识点的总结和归纳。练习和考试是手段,提高质量是目的,评讲是关键。平时的语文课我十分注意基础知识系统讲,系统练;重点知识重点练,重点讲;重要题型归类讲,强化练;试卷评析针对讲,专题练。

由内到外,渗透学法是有效教学的效益点

叶圣陶先生在《几点看法》一文中指出:“学生要学的,不光是课本上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在各科的学习中自己寻求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本领。这是他们一辈子的工作和生活的第一需要。”课内学习,是课外发展的前提,学生课内所学的知识越扎实、越巩固,课外学习的能力也就越强,也就是说,课内学习是学生打好基础,获得自学本领的最佳途径。江苏版语文教材,编排体例新颖,所选课文

大都是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品,其内容和思想均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平时的语文教学,我不仅组织学生学好这些课文,让他们从中获得知识,发展智力,提高能力,而且也很注重引导学生,从无字处读书,读社会这本活书,从中体会世态炎凉,人情冷暖和生存法则,道德准则。察人间百态,看世上千姿;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课文教学内容从社会生活中来,又回到社会生活中去,课内打基础,课外求发展。

教学,学是在教之下学,教是为学而教。过去,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传授语文知识上,这样学生被动地接受,不能参加各种智力活动,实践机会少,没有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学生的主体作用受到排斥,教师的主导作用也往往落空,这就是语文课上那么多课时,教师花那么大力气而往往收效甚微的根本原因。所以,我在向学生传授语文知识的同时,也十分重视指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方法,努力教会他们如何学习语文,如此才能很好地体现“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关系。

语文学习方法的指导,不能在知识的真空里进行,而要与语文知识的传授、技能的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正如赞科夫指出的,学习能力发展总是与情感、意志、注意、兴趣互相联系。所以,指导语文学习方法,我往往不是孤立进行,而是与语文知识的传授结合,与思想教育、感情培养结合。

有效地指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方法,不仅注意系统地总结语文学习方法,而且还认真研究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的教学艺术,也就是说既要设法寻找学习语文的“钥匙”,还得去研究如何教会学生使用这把语文学习的“钥匙”。

综上所述,要实施语文有效教学,勤于学习,转变观念是根本,墨守成规,思想僵化、观念滞后是奢谈有效教学;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热情是前提,否则有效教学就是一相情愿;了解学情,以学定教是保证,不然,漆黑一团,一锅粥,就是“睁眼瞎”的教学,徒劳无功;课堂教学是实施有效教学的主要场所,也是实现育人价值追求的主渠道,不关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独霸课堂或不闻不问的放羊式课堂,有效教学也不可能实现;不注重课内外结合,学生营养就欠缺,底气就不足;不掌握方法,只会读死书,死读书,当然,只有把这几个方面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尽快走出语文教学的怪圈,真正地

篇8:小学语文绘本阅读教学策略之我见

一、对于小学中年级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

1. 利用多种教育方法, 帮助学生提高阅读能力。

传统模式下的“全堂讲解”的授课方法已经不适合现代社会教育的发展进程了, 不仅不会对学生的语文学习产生帮助, 更会增加孩子们的逆反心理, 使他们对学习与阅读产生厌恶情绪。因此, 对于新型课改的推广就得到了广大老师与学生的欢迎。为了使学生在一种轻松的学习环境中进行学习, 授课老师可以利用多种手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例如:演讲比赛、阅读比赛、辩论会、话剧等活动的开展就可以帮助学生产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对于寓言小故事的讲解, 教师可以采用情景剧的方法, 让学生装扮成其中的人或小动物, 进行情景再现, 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加深对故事的记忆。课后, 教师也可以将学生进行分组, 让其在每组中讨论自身的理解与体会。每个月让小组中推选一个代表进行班内演讲, 让学生之间互相点评。这样, 不仅可以增加学生间的交流, 又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帮助学生对语文的阅读产生乐趣, 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团队合作能力, 一举多得。

2. 实用多媒体增加课堂多样化的教学模式。

教师在进行授课时可以利用多媒体的引入增加学生的阅读能力。让学生对文章进行朗读, 整理文章思路, 可以有效的帮助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制作作者的简介小故事, 让学生提高兴趣, 同时领会作者在创作文章时的内心感受。另外, 还可以使用多媒体开展课外阅读活动, 学生通过网络了解更多知识, 通过阅读, 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与感情观, 学会对文学作品进行朗读、赏析、评价, 从中发现其语言特点与写作技巧, 应用于平时的写作练习中, 提高语文成绩, 完善自身成长。

二、培育学生形成正确的阅读方式

对学生进行阅读能力的培养可以增强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及读书速度。一般的文章阅读方法可以分为四个类别, 即默读、详读、略读、快速阅读。针对不同风格的文章, 其阅读的方法也不尽相同。比如:第一次看见一篇文章, 学生应该先对其进行快速阅读, 了解故事的大概内容, 进而再进行文章的通篇泛读, 就是比快速阅读稍仔细一些, 找出文章的中心主旨, 帮助其进行理解。最后, 对文章进行详细朗读, 仔细体会作者想表达的意思, 关注文章的写作风格与写作手法, 掌握文章重点。教师可以让学生在阅读后进行文章总结, 找出其中认为优美的语句, 进行背诵练习, 便于以后应用于作文的写作中去。对于文章的阅读不仅要对其进行详细的理解, 同时还要提高文章的阅读速度。对于小学中年级来说, 课本上的知识只是片面的, 需要他们更多的进行课外读物的阅读, 学生就可以采用精读与默读的方法进行学习。精读就是抓文章的重点词汇, 重点语句, 仔细发现文章中的内涵, 学习作者的写作手法;默读就是让学生用眼睛看而不用朗读出声音, 这样更利于视角的扩大, 加快阅读速度, 同时可以更好的进行思考, 发现文章深层次的意思。培养学生的阅读手法可以更好的让学生进行知识的吸取, 帮助提高阅读速度, 有利于学生的知识储备, 提高课外阅读的数量。

三、阅读与写作相结合

在小学中年级的语文教学中应该采用阅读与写作相结合的方法, 以阅读为根本, 用写作作为练习。学生大量阅读书本, 然后写出观后感, 有助于学生积累词汇, 感悟文章, 提高作文成绩。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仅应该增加学生的朗读练习, 还应该看重学生的默读能力的训练, 并且要指导学生在阅读中进行自主学习、思考, 帮助学生对文章进行理解、体会文章表达感情, 再加之写作的练习, 真正领悟文章内容。在课堂中, 教师应该先对学生进行词汇的品读与推敲, 然后进行同义词训练, 最后进行小的课堂习作练习, 真正做到让阅读与写作相结合。

总结:阅读能力的培养是语文教学方法中的一个重要的课题, 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也可以帮助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兴趣, 增加语言的表达能力与对文章的感悟能力, 是一种重要的学习语文的方法。因此, 对小学中年级学生的语文教育中, 应该更多的指导学生培养对阅读的兴趣, 提高阅读能力。总而言之, 小学中年级对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是值得广大教育工作者共同探讨与实践的教学手段。

参考文献

[1]曾春令.小学语文阅读能力培养[J].小学教学参考.2011 (18) .

上一篇:情感表白语,对爱情的执著下一篇:绿化单位考察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