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高中物理教学

2022-08-30

第一篇:新课标高中物理教学

新课标高中数学教学总结

赵桂林

一、课内重视听讲,课后及时复习。

新知识的接受,数学能力的培养主要在课堂上进行,所以要特点重视课内的学习效率,寻求正确的学习方法。上课时要紧跟老师的思路,积极展开思维预测下面的步骤,比较自己的解题思路与教师所讲有哪些不同。特别要抓住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课后要及时复习不留疑点。首先要在做各种习题之前将老师所讲的知识点回忆一遍,正确掌握各类公式的推理过程,庆尽量回忆而不采用不清楚立即翻书之举。认真独立完成作业,勤于思考,从某种意义上讲,应不造成不懂即问的学习作风,对于有些题目由于自己的思路不清,一时难以解出,应让自己冷静下来认真分析题目,尽量自己解决。在每个阶段的学习中要进行整理和归纳总结,把知识的点、线、面结合起来交织成知识网络,纳入自己的知识体系。

二、适当多做题,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

要想学好数学,多做题目是难免的,熟悉掌握各种题型的解题思路。刚开始要从基础题入手,以课本上的习题为准,反复练习打好基础,再找一些课外的习题,以帮助开拓思路,提高自己的分析、解决能力,掌握一般的解题规律。对于一些易错题,可备有错题集,写出自己的解题思路和正确的解题过程两者一起比较找出自己的错误所在,以便及时更正。在平时要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让自己的精力高度集中,使大脑兴奋,思维敏捷,能够进入最佳状态,在考试中能运用自如。实践证明:越到关键时候,你所表现的解题习惯与平时练习无异。如果平时解题时随便、粗心、大意等,往往在大考中充分暴露,故在平时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是非常重要的。

三、调整心态,正确对待考试。

首先,应把主要精力放在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这三个方面上,因为每次考试占绝大部分的也是基础性的题目,而对于那些难题及综合性较强的题目作为调剂,认真思考,尽量让自己理出头绪,做完题后要总结归纳。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使自己在任何时候镇静,思路有条不紊,克服浮躁的情绪。特别是对自己要有信心,永远鼓励自己,除了自己,谁也不能把我打倒,要有自己不垮,谁也不能打垮我的自豪感。

在考试前要做好准备,练练常规题,把自己的思路展开,切忌考前去在保证正确率的前提下提高解题速度。对于一些容易的基础题要有十二分把握拿全分;对于一些难题,也要尽量拿分,考试中要学会尝试得分,使自己的水平正常甚至超常发挥。

由此可见,要把数学学好就得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了解数学学科的特点,使自己进入数学的广阔天地

一、 高中数学课的设置

高中数学内容丰富,知识面广泛,将有:《代数》上、下册、《立体几何》和《平面解析几何》四本课本,高一年级学习完《代数》上册和《立体几何》两本书。高二将学习完《代数》下册和《平面解析几何》两本书。一般地,在高

一、

高二全部学习完高中的所有高中三年的知识内容,高三进行全面复习,高三将有数学“会考”和重要的“高考”。

二、初中数学与高中数学的差异。

1、知识差异。

初中数学知识少、浅、难度容易、知识面笮。高中数学知识广泛,将对初中的数学知识推广和引伸,也是对初中数学知识的完善。如:初中学习的角的概念只是“0—1800”范围内的,但实际当中也有7200和“—300”等角,为此,高中将把角的概念推广到任意角,可表示包括正、负在内的所有大小角。又如:高中要学习《立体几何》,将在三维空间中求一些几何实体的体积和表面积;还将学习“排列组合”知识,以便解决排队方法种数等问题。如:①三个人排成一行,有几种排队方法,( 6种);②四人进行乒乓球双打比赛,有几种比赛场次?(答: =3种)高中将学习统计这些排列的数学方法。初中中对一个负数开平方无意义,但在高中规定了i2=-1,就使-1的平方根为±i.即可把数的概念进行推广,使数的概念扩大到复数范围等。这些知识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中将逐渐学习到。

2、学习方法的差异。

(1)初中课堂教学量小、知识简单,通过教师课堂教慢的速度,争取让全面同学理解知识点和解题方法,课后老师布置作业,然后通过大量的课堂内、外练习、课外指导达到对知识的反反复复理解,直到学生掌握。而高中数学的学习随着课程开设多(有九们课学生同时学习),每天至少上六节课,自习时间三节课,这样各科学习时间将大大减少,而教师布置课外题量相对初中减少,这样集中数学学习的时间相对比初中少,数学教师将相初中那样监督每个学生的作业和课外练习,就能达到相初中那样把知识让每个学生掌握后再进行新课。

(2)模仿与创新的区别。

初中学生模仿做题,他们模仿老师思维推理教多,而高中模仿做题、思维学生有,但随着知识的难度大和知识面广泛,学生不能全部模仿,即就是学生全部模仿训练做题,也不能开拓学生自我思维能力,学生的数学成绩也只能是一般程度。现在高考数学考察,旨在考察学生能力,避免学生高分低能,避免定势思维,提倡创新思维和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培养。初中学生大量地模仿使学生带来了不利的思维定势,对高中学生带来了保守的、僵化的思想,封闭了学生的丰富反对创造精神。如学生在解决:比较a与2a的大小时要不就错、要不就答不全面。大多数学生不会分类讨论。

3、学生自学能力的差异

初中学生自学那能力低,大凡考试中所用的解题方法和数学思想,在初中教师基本上已反复训练,老师把学生要学生自己高度深刻理解的问题,都集中表现在他的耐心的讲解和大量的训练中,而且学生的听课只需要熟记结论就可以做题(不全是),学生不需自学。但高中的知识面广,知识要全部要教师训练完高考中的习题类型是不可能的,只有通过较少的、较典型的一两道例题讲解去融会贯通这一类型习题,如果不自学、不靠大量的阅读理解,将会使学生失去一类型习题的解法。另外,科学在不断的发展,考试在不断的改革,高考也随着全面的改革不断的深入,数学题型的开发在不断的多样化,近年来提出了应用型题、探索型题和开放型题,只有靠学生的自学去深刻理解和创新才能适应现代科学的发展。

其实,自学能力的提高也是一个人生活的需要,他从一个方面也代表了一个人的素养,人的一生只有18---24年时间是有导师的学习,其后半生,最精彩的人生是人在一生学习,靠的自学最终达到了自强。

4、思维习惯上的差异

初中学生由于学习数学知识的范围小,知识层次低,知识面笮,对实际问题的思维受到了局限,就几何来说,我们都接触的是现实生活中三维空间,但初中只学了平面几何,那么就不能对三维空间进行严格的逻辑思维和判断。代数中数的范围只限定在实数中思维,就不能深刻的解决方程根的类型等。高中数学知识的多元化和广泛性,将会使学生全面、细致、深刻、严密的分析和解决问题。也将培养学生高素质思维。提高学生的思维递进性。

5、定量与变量的差异

初中数学中,题目、已知和结论用常数给出的较多,一般地,答案是常数和定量。学生在分析问题时,大多是按定量来分析问题,这样的思维和问题的解决过程,只能片面地、局限地解决问题,在高中数学学习中我们将会大量地、广泛地应用代数的可变性去探索问题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如:求解一元二次方程时我们采用对方程ax2+bx+c=0 (a≠0)的求解,讨论它是否有根和有根时的所有根的情形,使学生很快的掌握了对所有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另外,在高中学习中我们还会通过对变量的分析,探索出分析、解决问题的思路和解题所用的数学思想。

三、如何学好高中数学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高中数学课即将开始与初中知识有联系,但比初中数学知识系统。高一数学中我们将学习函数,函数是高中数学的重点,它在高中数学中是起着提纲的作用,它融汇在整个高中数学知识中,其中有数学中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如:函数与方程思想、数形结合思想等,它也是高考的重点,近年来,高考压轴题都以函数题为考察方法的。高考题中与函数思想方法有关的习题占整个试题的60%以上。

1、有良好的学习兴趣

两千多年前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意思说,干一件事,知道它,了解它不如爱好它,爱好它不如乐在其中。“好”和“乐”就是愿意学,喜欢学,这就是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兴趣才能产生爱好,爱好它就要去实践它,达到乐在其中,有兴趣才会形成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数学学习中,我们把这种从自发的感性的乐趣出发上升为自觉的理性的“认识”过程,这自然会变为立志学好数学,成为数学学习的成功者。那么如何才能建立好的学习数学兴趣呢?

(1)课前预习,对所学知识产生疑问,产生好奇心。

(2)听课中要配合老师讲课,满足感官的兴奋性。听课中重点解决预习中疑问,把老师课堂的提问、停顿、教具和模型的演示都视为欣赏音乐,及时回答老师课堂提问,培养思考与老师同步性,提高精神,把老师对你的提问的评价,变为鞭策学习的动力。

(3)思考问题注意归纳,挖掘你学习的潜力。

(4)听课中注意老师讲解时的数学思想,多问为什么要这样思考,这样的方法怎样是产生的?

(5)把概念回归自然。所有学科都是从实际问题中产生归纳的,数学概念也回归于现实生活,如角的概念、至交坐标系的产生、极坐标系的产生都是从实际

生活中抽象出来的。只有回归现实才能使对概念的理解切实可靠,在应用概念判断、推理时会准确。

2、 建立良好的学习数学习惯。

习惯是经过重复练习而巩固下来的稳重持久的条件反射和自然需要。建立良好的学习数学习惯,会使自己学习感到有序而轻松。高中数学的良好习惯应是:多质疑、勤思考、好动手、重归纳、注意应用。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要把教师所传授的知识翻译成为自己的特殊语言,并永久记忆在自己的脑海中。另外还要保证每天有一定的自学时间,以便加宽知识面和培养自己再学习能力。

3、 有意识培养自己的各方面能力

数学能力包括:逻辑推理能力、抽象思维能力、计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共五大能力。这些能力是在不同的数学学习环境中得到培养的。在平时学习中要注意开发不同的学习场所,参与一切有益的学习实践活动,如数学第二课堂、数学竞赛、智力竞赛等活动。平时注意观察,比如,空间想象能力是通过实例净化思维,把空间中的实体高度抽象在大脑中,并在大脑中进行分析推理。其它能力的培养都必须学习、理解、训练、应用中得到发展。特别是,教师为了培养这些能力,会精心设计“智力课”和“智力问题”比如对习题的解答时的一题多解、举一反三的训练归类,应用模型、电脑等多媒体教学等,都是为数学能力的培养开设的好课型,在这些课型中,学生务必要用全身心投入、全方位智力参与,最终达到自己各方面能力的全面发展。

四、其它注意事项

1、注意化归转化思想学习。

人们学习过程就是用掌握的知识去理解、解决未知知识。数学学习过程都是用旧知识引出和解决新问题,当新的知识掌握后再利用它去解决更新知识。初中知识是基础,如果能把新知识用旧知识解答,你就有了化归转化思想了。可见,学习就是不断地化归转化,不断地继承和发展更新旧知识。

2、学会数学教材的数学思想方法。

数学教材是采用蕴含披露的方式将数学思想溶于数学知识体系中,因此,适时对数学思想作出归纳、概括是十分必要的。概括数学思想一般可分为两步进行:一是揭示数学思想内容规律,即将数学对象其具有的属性或关系抽取出来,二是明确数学思想方法知识的联系,抽取解决全体的框架。实施这两步的措施可在课堂的听讲和课外的自学中进行。

课堂学习是数学学习的主战场。课堂中教师通过讲解、分解教材中的数学思想和进行数学技能地训练,使高中学生学习所得到丰富的数学知识,教师组织的科研活动,使教材中的数学概念、定理、原理得到最大程度的理解、挖掘。如初中学习的相反数概念教学中,教师的课堂教学往往有以下理解:①从定义角度求

3、-5的相反数,相反数是 的数是_____.②从数轴角度理解:什么样的两点表示数是互为相反数的。(关于原点对称的点)③从绝对值角度理解:绝对值_______的两个数是互为相反数的。④相加为零的两个数互为相反数吗?这些不同角度的教学会开阔学生思维,提高思维品质。望同学们把握好课堂这个学习的主战场。

五、学数学的几个建议。

1、记数学笔记,特别是对概念理解的不同侧面和数学规律,教师为备战高考而加的课外知识。

2、建立数学纠错本。把平时容易出现错误的知识或推理记载下来,以防再犯。争取做到:找错、析错、改错、防错。达到:能从反面入手深入理解正确东西;能由果朔因把错误原因弄个水落石出、以便对症下药;解答问题完整、推理严密。

3、记忆数学规律和数学小结论。

4、与同学建立好关系,争做“小老师”,形成数学学习“互助组”。

5、争做数学课外题,加大自学力度。

6、反复巩固,消灭前学后忘。

7、学会总结归类。可:①从数学思想分类②从解题方法归类③从知识应用上分类

第二篇:新课标高中物理学史知识总结

物理 1

1.英国天文学家哈雷根据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正确地预言了哈雷彗星的回归。P5

2.美国气象学家洛伦兹发现,一个复杂系统初始条件的微小差异可能使结果产生巨大偏差。P5

3.哥白尼提出日心说。牛顿和莱布尼茨发明微积分。爱迪生发明留声机和电灯。 贝尔发明电话。居里夫人发现镭、钍、钋三种元素的放射性。爱因斯坦提出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李政道和杨振宁指出弱相互作用下宇称不守恒。P7吴健雄,华裔美国物理学家,用实验证实了宇称不守恒,电磁相互作用与弱相互作用的密切联系。P94

4.普朗克,德国物理学家,量子论的奠基人。P7

5.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认为物体下落的快慢是由他们的重量决定的。P46

6.意大利物理学家和天文学家伽利略通过实验研究自由落体运动,把实验和逻辑推理结合起来。P

47、48近代力学的创始人。P49

7.英国科学家胡克发现了胡克定律。P56

8.亚里士多德认为:必须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才能运动,没有力的作用,物体就要停止在一个地方。P68伽利略斜面实验说明: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P68法国科学家笛卡儿补充完善伽利略观点,指出:除非物体受到力的作用,物体将永远保持其静止或运动状态。P69

9.英国科学家牛顿,动力学的奠基者,提出牛顿运动定律。P68

10.美国 J.韦伯首创用铝棒做 “天线” 接收天体辐射的引力波的方法。 P94

11.J.H.泰勒等人观测围绕共同质心高速转动的双星,推测它们在辐射引力波时失去了能量。P94

物理 2

1.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研究了丹麦天文学家第谷的行星观测记录。发表了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P32

2.古代天文学家托勒密完善了理论:每个行星都沿着圆运动,这个圆叫做 “本轮” 同时本轮的圆心又环绕着地球沿一个叫做均轮的大圆运动。P34

3.哥白尼(波兰)发表《天体运行论》,预示了地心宇宙论的终结。P35

4.伽利略发明了望远镜,观测证明了地球不是所有天体运动的中心。P35

5.第谷·布拉赫的观测结果为哥白尼的学说提供了关键性支持。P35

6.哈雷预言了哈雷彗星的回归。P36

7.胡克等人认为,行星绕太阳运动是因为受到了太阳的引力。P36

8.牛顿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中发表了万有引力定律。P40

9.英国物理学家卡文迪许比较精确地得出了万有引力常量的数值。P40

10.剑桥大学的学生亚当斯和法国天文学家勒维耶各自独立计算出海王星的轨道。 德国的伽勒在勒维护耶预言的位置附近发现了海王星。P42

11.梦想成真(地球是人类的摇篮,但是人类不会永远生活在摇篮里——齐奥尔科夫斯基)P44

12.法国科学家拉普拉斯指出,对于一个质量为 M 的球状物体,当其半径R不大于2GM 时, c2

即是一个黑洞。 P42英国学者米切尔也提出过相似的见解。P46

13.德国天文学家 F.W.贝塞尔根据天狼星移动轨迹,推测有一个看不见的伴星在围绕天狼星运动,后来的观测证实了他的猜想,这是最早的白矮星。P51

14.牛顿的科学生涯P51

15.伽利略的斜面实验显现出能量及其守恒的思想。P55

16.戴维发现电流的化学效应。 奥斯特发现电流的磁效应。 塞贝克发现温差电现象。 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 焦耳发现电流的热效应;测定了热功当量的数值。 迈尔表述了能量守恒定律,并计算出热功当量的数值。 亥姆霍兹在理论上概括和总结能量守恒定律。P81

物理 3-1

1.希腊人泰勒斯发现摩擦过的琥珀吸引轻小物体的现象。P2

2.公元一世纪,我国东汉学者王充在《论衡》中写下“顿牟掇芥”一语, 指的是用玳瑁的

壳吸引轻小物体。P2 在《论衡》中描述的“司南”使人们公认最早的磁性定向工具。 P80

3.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命名了正电荷和负电荷。P2

4.电荷量 e 的数值最早是由美国物理学家密立根测得的。P4P37

5.法国学者库仑在前人工作基础上通过实验总结出库仑定律。P6

6.英国物理学家,化学家法拉第提出:电荷的周围存在着有它产生的电场,处在电场中的其它电荷受到电场给予的作用力。P10 用电场线和磁感线形象地描述电场和磁场。 P14 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

7.麦克斯韦预言了电磁波的存在,并且把光现象与电磁现象统一起来。 P14

8.范德格拉夫静电加速器。P38

9.富兰克林发现莱顿瓶放电可使缝衣针磁化。P80

10.丹麦物理学家奥斯特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P81

11.安培发现,磁体对通电导线有作用力。P81

12.特斯拉,美国电气工程师,是交变电流进入实用领域的主要推动者。 P84

13.法国学者安培提出了著名的分子电流假说。P87

14.洛伦兹,荷兰物理学家,主要贡献是他的电子论。提出了著名的洛伦兹力公式。P95

15.美国物理学家 E.H .霍尔观察到霍尔效应。P103

物理 3-2

1.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P3 利用电磁感应的原理发明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一台发电机——圆盘发电机。P14

2.物理学家楞次总结出楞次定律。P11

3.在法拉第、纽曼、韦伯等人工作的基础上,人们总结出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P15

4.英国物理学家麦克斯韦认为,磁场变化时会在空间激发一种电场。P19

麦克斯韦建立了完整的电磁理论同时预言了电磁波的存在,并且认为光是一种电磁波(赫兹通过实验证实电磁波的存在)。

第三篇:对新课标高中语文“名著导读”教学的一点思考

语文组 张斌

2010年高考福建卷十分值得注意,第七题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了对小说课外情节的掌握,涉及《红楼梦》《三国演义》《子夜》《巴黎圣母院》《欧也妮葛朗台》五部小说;第八题要求考生简述“高老太爷逼觉民娶冯乐山侄女的情节”和“桑丘总督狼狈去官的过程”(任选一个),涉及《家》《堂吉诃德》两部作品。此题的设置鲜明的体现了新课标对“文学名著、文化经典阅读”的考查要求。

新《课标》明确提出:通过必修课的学习,学生要“具有广泛的阅读兴趣,努力扩大阅读视野。学会正确、自主地选择阅读材料,读好书,读整本书,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文化品位。课外自读文学名著(五部以上)及其他读物,总量不少于150万字。”如何在实际的教学中贯彻这一目标,是每一位语文教师要切实考虑的问题。

叶圣陶说,“课文无非是个例子。” 课内学习的目的最终还是为了教会学生自己阅读。独立阅读能力是一个人终身学习和发展的需要,现代信息社会的特点已经决定了这一点。新课标教材中“名著导读”与“阅读鉴赏”“表达交流”“梳理探究”并列而成为新课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重要性不容置疑。遗憾的是部分教师对此要么熟视无睹,要么弃之不理,抑或放任自流,流于形式,与课标精神相悖。

培根说,“在人类的一切消遣活动中,阅读无疑是最高尚的。”良好的阅读习惯是影响到一个人成熟乃至成功的重要因素。引导学生课外阅读,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学生本身具有的惰性,网络文化的影响,再加上中学生课业负担的沉重,都需要语文教师科学的引导,使阅读成为学生获取信息,汲取知识,怡情养性,进而丰富生活、享受生活的良好途径。

五册必修教材每册介绍了两部名著,中外各占一部,共计10部。它们分别是:第一册《论语》《大卫·科波菲尔》;第二册《家》《巴黎圣母院》;第三册《红楼梦》《堂·吉诃德》;第四册《谈美书简》莎士比亚戏剧;第五册《三国演义》《复活》。篇目的设置注重经典性,兼顾了课内外的衔接、互补以及体裁和题材的多样性。

在具体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班、本年级学生的实际灵活的操作:

一、重视“导”。 新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这就要求我们高度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

1、“导入”。我们可以由课文扩展自然导入。在平时的教学中可以采用比较阅读或联系拓展的方法,既拓宽学生的视野,又自然而然地扩展到名著,把学生带进名著的美妙世界;也可以借助电视、电影及网络媒体等辅助手段。百家讲坛、名著影视作品、网络中关于名著的热门话题等等,都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再如以作文写作进行引导,把读与写结合起来。教师通过创设激发写作欲望的名著情境,学生在泛读精读和讨论后,对作品,对社会人生会引发许多感想,进而产生写作激情和灵感,最终完成的作文必会独到、深刻。反过来也让学生认识到阅读名著的重要性。

2、“导读”。应有明确的阅读量,一般每学期1~2部作品为宜;应有明确的阅读方式,精读,以求透彻;泛读,以求广博。设置要合理;应有明确的阅读目标,是了解内容把握主题还是分析写作特色,抑或审美体验都要作具体要求。

二、做好“监测”。要对名著阅读的进程和效果进行有效的管理与监控。

1、.引导学生制定阅读计划和阅读反馈表。内容要细化,每周读多少页,摘录多少,写下多少感受、体会等,计划是否完成或提前,原因是什么等都要明确记录。

2、.组织学生进行阶段性交流总结。定期组织读书交流会,开展读书辩论会、进行读书

笔记展览评比、戏剧表演、编读书手抄报等。通过这些活动,一方面进一步调动学生读书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对学生阅读的效果进行监督。

3、教师精选名著中的经典片段,设计成具体问题,将其引入试卷,对学生阅读的效果进行检测。

随着河北省课程改革的深入展开,诸多问题也出现在师生面前。“名著导读”与新教材其他部分的教学一样,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是,随着各位同仁的不懈努力,我相信,“卷地风来忽吹散, 望湖楼外水如天”的一刻,很快就会到来的。

第四篇:新课标高中数学教材目录大全

新课标人教A版

必修一

第一章 集合与函数的概念

1.1 集合

1.2 函数及其表示

1.3 函数的基本性质

本章小结与复习

第二章 基本初等函数(I)

2.1 指数函数

2.2 对数函数

2.3 幂函数

本章小结与复习

第三章 函数的应用

3.1 函数与方程

3.2 函数模型及其应用

本章小结与复习 必修二

第一章 空间几何体

1.1 空间几何体的结构

1.2 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和直观图

1.3 空间几何体的表面积与体积

本章小结与复习

第二章 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

2.1 空间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

2.2 直线、平面平行的判定及其性.

2.3 直线、平面垂直的判定及其性.

本章小结与复习

第三章 直线与方程

3.1 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

3.2 直线的方程

3.3 直线的交点坐标与距离公式

本章小结与复习

第四章 圆与方程

4.1 圆的方程

4.2 直线、圆的位置关系

4.3 空间直角坐标系

本章小结与复习 必修三

第一章 算法初步

1.1 算法与程序框图

1.2 基本算法语句

1.3 算法案例

本章小结与复习

第二章 统计

2.1 随机抽样

2.2 用样本估计总体

2.3 变量间的相关关系

本章小结与复习

第三章 概率

3.1 随机事件的概率

3.2 古典概型

3.3 几何概型

本章小结与复习

必修四

第一章 三角函数

1.1 任意角和弧度制

1.2 任意角的三角函数

1.3 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

1.4 三角函数的图象与性质

1.5 函数y=Asin(x+)的图象

1.6 三角函数模型的简单应用

本章小结与复习

第二章 平面向量

2.1 平面向量的实际背景及基本概.

2.2 平面向量的线性运算

2.3 平面向量的基本定理及坐标表.

2.4 平面向量的数量积

2.5 平面向量应用举例

本章小结与复习

第三章 三角恒等变换

3.1 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和正.

3.2 简单的三角恒等变换

本章小结与复习 必修五

第一章 解三角形

1.1 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

1.2 应用举例

1.3 实习作业

本章小结与复习

第二章 数列

2.1 数列的概念与简单表示法

2.2 等差数列

2.3 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

2.4 等比数列

2.5 等比数列前n项和

本章小结与复习

第三章 不等式

3.1 不等关系与不等式

3.2 一元二次不等式及其解法

3.3 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与简单的.

3.4 基本不等式ab ≤

ab2 (a≥0,b≥0)

本章小结与复习

选修1——1 第一章 常用逻辑用语

1.1 命题及其关系

1.2 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

1.3 简单的逻辑联结词

1.4 全称量词与存在量词

本章小结与复习

第二章 圆锥曲线与方程

2.1 椭圆

2.2 双曲线

2.3 抛物线

本章小结与复习

第三章 导数及其应用

3.1 变化率与导数

3.2 导数的计算

3.3 导数在研究函数中的应用

3.4 生活中的优化问题举例

本章小结与复习 选修1——2 第一章 统计案例

1.1回归分析的基本思想及其初步.

1.2 独立性检验的基本思想及其初.

本章小结与复习

第二章 推理与证明

2.1 合情推理与演绎证明

2.2 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

本章小结与复习

第三章 数系的扩充与复数的引入

3.1 数系的扩充和复数的概念

3.2 复数代数形式的四则运算

本章小结与复习

第四章 框图

4.1 流程图

4.2 结构图

本章小结与复习

综合复习与测试 选修2——1 第一章 常用逻辑用语

1.1命题及其关系

1.2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

1.3简单的逻辑联结词

1.4全称量词与存在量词

本章小结与复习

第二章 圆锥曲线与方程

2.1曲线与方程

2.2椭圆

2.3双曲线

2.4抛物线

本章小结与复习

第三章 空间向量与立体几何

3.1空间向量及其运算

3.2立体几何中的向量方法

本章小结与复习

选修2——2 第一章 导数及其应用

1.1变化率与导数

1.2导数的计算

1.3导数在研究函数中的应用

1.4生活中的优化问题举例

1.5定积分的概念

1.6微积分基本定理

1.7定积分的简单应用

本章小结与复习

第二章 推理与证明

2.1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

2.2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

2.3数学归纳法

本章小结与复习

第三章 数系的扩充与复数的引入

3.1数系的扩充和复数的概念

3.2复数代数形式的四则运算

本章小结与复习

选修2——3

第一章 计数原理

1.1分类加法计数原理与分步乘法计.

1.2排列与组合

1.3二项式定理

本章小结与复习

第二章 随机变量及其分布

2.1离散型随机变量及其分布列

2.2二项分布及其应用

2.3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均值与方差

2.4正态分布

本章小结与复习

第三章 统计案例

3.1回归分析的基本思想及其初步应.

3.2独立性检验的基本思想及其初步.

本章小结与复习

新课标人教B版

必修一

第一章 集合

1.1 集合与集合的表示方法

1.2 集合之间的关系与运算

本章小结与复习

第二章 函数

2.1 函数

2.2 一次函数和二次函数

2.3 函数的应用(I)

2.4 函数与方程

本章小结与复习

第三章 基本初等函数(I)

3.1 指数与指数函数

3.2 对数与对数函数

3.3 幂函数

3.4 函数的应用(II)

本章小结与复习 必修二

第一章 立体几何初步

1.1 空间几何体

1.2 点、线、面之间的位置关系

本章小结与复习

第二章 平面解析几何初步

2.1 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基本公式

2.2 直线方程

2.3 圆的方程

2.4 空间直角坐标系

本章小结与复习 必修三

第一章 算法初步

1.1 算法与程序框图

1.2 基本算法语句

1.3 中国古代数学中的算法案例

本章小结与复习

第二章 统计

2.1 随机抽样

2.2 用样本估计总体

2.3 变量的相关性

本章小结与复习

第三章 概率

3.1 随机现象

3.2 古典概型

3.3 随机数的含义与应用

3.4 概率的应用

本章小结与复习 必修四

第一章 基本初等函数(Ⅱ)

1.1 任意角的概念与弧度制

1.2 任意角的三角函数

1.3 三角函数的图象与性质

本章小结与复习

第二章 平面向量

2.1 向量的线性运算

2.2 向量的分解与向量的坐标运算

2.3 平面向量的数量积

2.4 向量的应用

本章小结与复习

第三章 三角恒等变换

3.1 和角公式

3.2 倍角公式和半角公式

3.3 三角函数的积化和差与和差化.

本章小结与复习 必修五

第一章 解斜角三角形

1.1 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

1.2 应用举例

本章小结与复习

第二章 数列

2.1 数列

2.2 等差数列

2.3 等比数列

本章小结与复习

第三章 不等式

3.1 不等关系与不等式

3.2 均值不等式

3.3 一元二次不等式及其解法

3.4 不等式的实际应用

3.5 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与简单线.

本章小结与复习

选修1——1 第一章 常用逻辑用语

1.1 命题与量词

1.2 基本逻辑联结词

1.3 充分条件、必要条件与命题的.

本章小结与复习

第二章 圆锥曲线与方程

2.1 椭圆

2.2 双曲线

2.3 抛物线

本章小结与复习

第三章 导数及其应用

3.1 导数

3.2 导数的运算

3.3 导数的应用

本章小结与复习 选修1——2

第一章 统计案例,

1.1独立性检验

1.2回归分析

本章小结与复习

第二章 推理与证明,

2.1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

2.2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

本章小结与复习

第三章 数系的扩充与复数的引入,

3.1数系的扩充与复数的引入

3.2复数的运算

第四章 框图,

4.1流程图

4.2结构图

本章小结与复习 选修2——1

第一章 常用逻辑用语

1.1 命题与量词

1.2 基本逻辑联结词

1.3 充分条件、必要条件与命题的.

本章小结与复习

第二章 圆锥曲线与方程

2.1 曲线与方程

2.2 椭圆

2.3 双曲线

2.4 抛物线

2.5 直线与圆锥曲线

本章小结与复习

第三章 空间向量与立体几何

3.1 空间向量及其运算

3.2 空间向量在立体几何中的应用

本章小结与复习 选修2——2

第一章 导数及其应用

1.1 导数

1.2 导数的运算

1.3 导数的应用

1.4 定积分与微积分基本定理

本章小结与复习

第二章 推理与证明

2.1 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

2.2 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

2.3 数学归纳法

本章小结与复习

第三章 数系的扩充与复数

3.1 数系的扩充与复数的概念

3.2 复数的运算

本章小结与复习 选修2——3 第一章 计数原理

1.1 基本计数原理

1.2 排列与组合

1.3 二项式定理

本章小结与复习

第二章 概率

2.1 离散型随机变量及其分布列

2.2 条件概率与事件的独立性

2.3 随机变量的数学特征

2.4 正态分布

本章小结与复习

第三章 统计案例

3.1 独立性检验

3.2 回归分析

本章小结与复习

北师大版

必修一

第一章 集合

1.1 集合的含义与表示

1.2 集合的基本关系

1.3 集合的基本运算

本章小结与复习

第二章 函数

2.1 生活中的变量关系

2.2 对函数的进一步认识

2.3 函数的单调性

2.4 二次函数性质的再研究

2.5 简单的幂函数

本章小结与复习

第三章 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

3.1 正整数指数函数

3.2 指数概念的扩充

3.3 指数函数

3.4 对数

3.5 对数函数

3.6 指数函数、幂函数、对数函数.

本章小结与复习

第四章 函数应用

4.1 函数与方程

4.2 实际问题的函数建模

本章小结与复习 必修二

第一章 立体几何初步

1.1 简单几何体

1.2 三视图

1.3 直观图

1.4 空间图形的基本关系与公理

1.5 平行关系

1.6 垂直关系

1.7 简单几何体的面积和体积

1.8 面积公式和体积公式的简单应用 本章小结与复习

第二章 解析几何初步

2.1 直线与直线的方程

2.2 圆的圆的方程

2.3 空间直角坐标系

本章小结与复习 必修三

第一章 统计

1.1 统计活动:随机选取数字

1.2 从普查到抽样

1.3 抽样方法

1.4 统计图表

1.5 数据的数字特征

1.6 用样本估计总体

1.7 统计活动:结婚年龄的变化

1.8 相关性

1.9 最小二乘估计

本章小结与复习

第二章 算法初步

2.1 算法的基本思想

2.2 算法的基本结构及设计

2.3 排序问题

2.4 几种基本语句

本章小结与复习

第三章 概率

3.1 随机事件的概率

3.2 古典概型

3.3 模拟方法--概率的应用

本章小结与复习 必修四

第一章 三角函数

1.1 周期现象与周期函数

1.2 角的概念的推广

1.3 弦度制

1.4 正弦函数

1.5 余弦函数

1.6 正切函数

1.7 函数的图像

1.8 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

本章小结与复习

第二章 平面向量

2.1 从位移、速度、力到向量

2.2 从位移的合成到向量的加法

2.3 从速度的倍数到数乘向量

2.4 平面向量的坐标

2.5 从力做的功到向量的数量积

2.6 平面向量数量积的坐标表示

2.7 向量应用举例

本章小结与复习

第三章 三角恒等变形

3.1 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

3.2 二倍角的正弦、余弦和正切

3.3 半角的三角函数

3.4 三角函数的和差化积与积化和.

3.5 三角函数的简单应用

本章小结与复习 必修五

第一章 数列

1.1 数列

1.2 等差数列

1.3 等比数列

1.4 数列在日常经济生活中的应用

本章小结与复习

第二章 解三角形

2.1 正弦定理与余弦定理

2.2 三角形中的几何计算

2.3 解三角形的实际应用举例

本章小结与复习

第三章 不等式

3.1 不等关系

3.2 一元二次不等式

3.3 基本不等式

3.4 简单线性规划

本章小结与复习 选修1——1 第一章 常用逻辑用语

1.1 命题

1.2 充分条件必要条件

1.3 全称量词与存在量词

1.4 逻辑联结词“且”或“非”

本章小结与复习

第二章 圆柱曲线与方程

2.1 椭圆

2.2 抛物线

2.3双曲线

本章小结与复习

第三章 变化率与导数

3.1 变化的快慢与变化率

3.2 导数的概念及其几何意义

3.3 计数导数

3.4 导数的四则运算法则

本章小结与复习

第四章 导数应用

4.1 函数的单调性与极值

4.2 导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本章小结与复习 选修1——2 第一章 统计案例

1.1 回归分析

1.2 独立性检验

本章小结与复习

第二章 框图

2.1 流程图

2.2 结构图

本章小结与复习

第三章 推理与证明

3.1 归纳与类比

3.2 数学证明

3.3 综合法与分析法

3.4 反证法

本章小结与复习

第四章 数系的扩充与复数的引入

4.1 数系的扩充与复数的引入

4.2 复数的四则运算

本章小结与复习 选修2——1

第一章 常用逻辑用语

1.1 命题

1.2 充分条件必要条件

1.3 全称量词与存在量词

1.4 逻辑联结词“且”或“非”.

本章小结与复习

第二章 空间向量与立体几何

2.1 从平面向量到到空间向量

2.2 空间向量的运算

2.3 向量的坐标表表示和空间向量.

2.4 用向量讨论垂直与平行

2.5 夹角的计算

2.6 距离的计算

本章小结与复习

第三章 圆锥曲线与方程

3.1 椭圆

3.2 抛物线

3.3 双曲线

3.4 曲线与方程

本章小结与复习 选修2——2

第一章 推理与证明

1.1 归纳与类比

1.2 综合法与分析法

1.3 反证法

1.4 数学归纳法

本章小结与复习

第二章 变化率与导数

2.1 变换的快慢与变化率

2.2 导数的概念及其几何意义

2.3 计数导数

2.4 导数的四则运算法则

2.5 简单复合函数的求导法则

本章小结与复习

第三章 导数应用

3.1 函数的单调性与极值

3.2 导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本章小结与复习

第四章 定积分

4.1 定积分的概念

4.2 微积分基本定理

4.3 定积分的简单应用

本章小结与复习

第五章 数系的扩充与复数的引入

5.1 数系的扩充与复数的引入

5.2 复数的四则运算法则

本章小结与复习

苏教版

必修一

第一章 集合

1.1 集合的含义及其表示

1.2 子集、全集、补集

1.3 交集、并集

第二章 函数概念与基本初等函数I

2.1 函数的概念和图像

2.2 指数函数

2.3 对数函数

2.4 幂函数

2.5 函数与方程

2.6 函数模型及其应用 必修二

第一章 立体几何初步

1.1 空间几何体

1.2 点、线、面之间的位置关系

1.3 空间几何体的表面积和体积

第二章 平面解析几何初步

2.1 直线与方程

2.2 圆与方程

2.3 空间直角坐标系 必修三

第一章 算法初步

1.1 算法的含义

1.2 流程图

1.3 基本算法语句

1.4 算法案例

第二章 统计

2.1 抽样方法

2.2 总体分布的估计

2.3 总体特征数的估计

2.4 线性回归方程

第三章 概率

3.1 随机事件及其概率

3.2 古典概型

3.3 几何概型

3.4 互斥事件 必修四

第一章 三角函数

1.1 任意角、弧度

1.2 任意角的三角函数

1.3 三角函数的图象与性质

第二章 平面向量

2.1 向量的概念与表示

2.2 向量的线性运算

2.3 向量的坐标表示

2.4 向量的数量积

2.5 向量的应用

第三章 三角恒等变换

3.1 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

3.2 二倍角的三角函数

3.3 几个三角恒等式 必修五

第一章 解三角形

1.1 正弦定理

1.2 余弦定理

1.3 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的应用

第二章 数列

2.1 数列

2.2 等差数列

2.3 等比数列

第三章 不等式

3.1 不等关系

3.2 一元二次不等式

3.3 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与简单线性.

3.4 基本不等式ab ≤

ab2 (a≥0,b≥0) 选修1——1

第1章 常用逻辑用语

1.1命题及其关系

1.2简单的逻辑联结词

1.3全称量词与存在量词

本章小结与复习

第2章 圆锥曲线与方程

2.1圆锥曲线

2.2椭圆

2.3双曲线

2.4抛物线

2.5圆锥曲线与方程

本章小结与复习

第3章 导数及其应用

3.1导数的概念

3.2导数的运算

3.3导数在研究函数中的应用

3.4导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本章小结与复习 选修1——2

第1章 统计案例

1.1假设检验

1.2独立性检验

1.3线性回归分析

1.4聚类分析

本章小结与复习

第2章 推理与证明

2.1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

2.2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

2.3公理化思想

本章小结与复习

第3章 数系的扩充与复数的引入

3.1数系的扩充

3.2复数的四则运算

3.3复数的几何意义

本章小结与复习

第4章 框图

4.1流程图

4.2结构图

本章小结与复习 选修2——1

第1章 常用逻辑用语

1.1命题及其关系

1.2简单的逻辑连接词

1.3全称量词与存在量词

本章小结与复习 第2章 圆锥曲线与方程

2.1圆锥曲线

2.2椭圆

2.3双曲线

2.4抛物线

2.5圆锥曲线的统一定义

2.6曲线与方程

本章小结与复习

第3章 空间向量与立体几何

3.1空间向量及其运算

3.2空间向量的应用

本章小结与复习 选修2——2 第一章 导数及其应用

1.1导数的概念

1.2导数的运算

1.3导数在研究函数中的应用

1.4导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1.5定积分

本章小结与复习

第二章 推理与证明

2.1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

2.2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

2.3数学归纳法

本章小结与复习

第三章 数系的扩充与复数的引入

3.1数系的扩充

3.2复数的四则运算

3.3复数的几何意义

本章小结与复习 选修2——3 第一章 计数原理

1.1两个基本原理

1.2排列

1.3组合

1.4计数应用题

1.5二项式定理

本章小结与复习 第二章 概率

2.1随机变量及其概率分布

2.2超几何分布

2.3独立性

2.4二项分布

2.5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均值与方差

2.6正态分布

本章小结与复习 第三章 统计案例

3.1独立性检验

3.2回归分析

本章小结与复习

湘教版

必修一

第一章 集合与函数

1.1 集合

1.2 函数的概念和性质

本章小结与复习

第二章 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和幂函数

2.1 指数函数

2.2 对数函数

2.3 幂函数

本章小结与复习 必修二

第三章 三角函数

3.1 弧度制与任意角

3.2 任意角的三角函数

3.3 三角函数的图象与性质

3.4 函数y=Asin(x+)的图象与性质

本章小结与复习

第四章 向量

4.1 什么是向量

4.2 向量的加法

4.3 向量与实数相乘

4.4 向量的分解与坐标表示

4.5 向量的数量积

4.6 向量的应用

本章小结与复习

第五章 三角恒等变换

5.1 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

5.2 二倍角的三角函数

5.3 简单的三角恒等变换

本章小结与复习 必修三

第六章 立体几何初步

6.1 空间的几何体

6.2 空间的直线与平面

本章小结与复习

第七章 解析几何初步

7.1 解析几何初步

7.2 直线的方程

7.3 圆与方程

7.4 几何问题的代数解法

7.5 空间直角坐标系

本章小结与复习 必修四

第八章 解三角形

8.1 正弦定理

8.2 余弦定理

8.3 解三角形的应用举例

本章小结与复习

第九章 数列

9.1 数列的概念

9.2 等差数列

9.3 等比数列

9.4 分期付款问题中的有关计算

本章小结与复习

第十章 不等式

10.1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10.2 一元二次不等式

10.3 基本不等式及其应用

10.4 简单线性规划

本章小结与复习 必修五

第十一章 算法初步

11.1 算法概念和例子

11.2 程序框图的结构

11.3 基本的算法语句

本章小结与复习

第十二章 统计初步

12.1 随机抽样

12.2 数据表示和特征提取

12.3 用样本估计总体

12.4 变量的相关性

本章小结与复习

第十三章 概率

13.1 概率的意义

13.2 互斥事件的概率加法公式

13.3 古典概型

13.4 随机数与几何概型

本章小结与复习 选修1——1 第一章 常用逻辑用语

1.1 命题的概念和例子

1.2 简单的逻辑联结词

本章小结与复习

第二章 圆锥曲线与方程

2.1 椭圆

2.2 双曲线

2.3 抛物线

2.4 圆锥曲线的应用

本章小结与复习

第三章 导数及其应用

3.1 导数概念

3.2 导数的运算

3.3 导数在研究函数的应用

3.4 生活中的优化问题举例

本章小结与复习 选修1——2 第四章 点数统计案例

4.1 随机对照实验案例

4.2 事件的独立性

4.3 列联表独立性分析案例

4.4 一员线性回归案例

本章小结与复习

第五章 推理与证明

5.1 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

5.2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

本章小结与复习

第六章 框图

6.1 知识结构图

6.2 工序流程图

6.3 程序框图

本章小结与复习

第七章 数系的扩充与复数

7.1 解方程与数系的扩充

7.2 复数的概念

7.3 复数的四则运算

7.4 副数的几何表示

本章小结与复习 选修2——1 第一章 常用逻辑用语

1.1 命题及其关系

1.2 简单逻辑联结词

本章小结与复习

第二章 圆锥曲线与方程

2.1 椭圆

2.2 双曲线

2.3 抛物线

2.4 圆锥曲线的应用

2.5 曲线与方程

本章小结与复习

第三章 空间向量与立体几何

3.1 尝试用向量处理空间图形

3.2 空间中向量的概念和运算

3.3 空间向量的坐标

3.4 直线的方向向量

3.5 直线与平面的垂直关系

3.6 平面的法向量

3.7 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所成.

3.8 点到平面的距离

3.9 共面与平行

本章小结与复习 选修2——2

第四章 导数及其应用

4.1 导数概念

4.2 导数的运算

4.3 导数在研究函数中的应用

4.4 生活中的优化问题举例

4.5 定积分与微积分基本定理

本章小结与复习

第五章 数系的扩充与复数

5.1 解方程与数系的扩充

5.2 复数的概念

5.3 复数的四则运算

5.4 复数的几何表示

本章小结与复习

第六章 推理与证明

6.1 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

6.2 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

6.3 数系归纳法

本章小结与复习 选修2——3

第七章 计数原理

7.1 两个计数原理

7.2 排列

7.3 组合

7.4 二项式定理

本章小结与复习

第八章 统计与概率

8.1 随机对照试验

8.2 概率

8.3 正态分布曲线

8.4 列联表独立性分析案例

8.5 一元线性回归案例

本章小结与复习

高中沪教版

高一上册

第一章 集合和命题

1.1 集合

1.2 四种命题的形式

1.3 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

本章小结与复习

第二章 不等式

2.1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2.2 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

2.3 其他不等式的解法

2.4 基本不等式及其运用

2.5 不等式的证明

本章小结与复习

第三章 函数的基本性质

3.1函数的概念

3.2函数关系的建立

3.3函数的运算

3.4函数的基本性质

本章小结与复习

第四章 幂函数、指函数和对数函数4.1 幂函数的性质和对数函数 4.2 指数函数的图像与性质

本章小结与复习 高一下册

第四章 幂函数、指函数和对数函数

4.1 对数

4.2 反函数

4.3 对数函数

4.4 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

本章小结与复习

第五章 三角比

5.1 任意角的三角比

5.2 三角恒等式

5.3 解斜三角形

本章小结与复习

第六章 三角函数

6.1 三角函数的图像与性质

6.1 反三角函数与最简三角方程

本章小结与复习 高二上册

第七章 数列与数学归纳法

7.1 数列

7.2 数学归纳法

7.3 数列的极限

本章小结与复习

第八章 平面向量的坐标表示

8.1向量的坐标表示及其运算

8.2向量的数量积

8.3平面向量的分解定理

8.4向量的应用

本章小结与复习

第九章 矩阵和行列式初步

9.1 矩阵

9.2 行列式

本章小结与复习

第十章 算法初步

10.1算法的概念

10.2程序框图

本章小结与复习 高二下册 第十一章 坐标平面上的直线

11.1直线的方程

11.2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

11.3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11.4点到直线的距离

本章小结与复习

第十二章 圆锥曲线

12.1曲线和方程

12.2圆的方程

12.3椭圆的标准方程

12.4椭圆的性质

12.5双曲线的标准方程

12.6双曲线的性质

12.7抛物线的标准方程

12.8抛物线的方程

本章小结与复习

第十三章 复数

13.1复数的概念

13.2复数的坐标表示

13.3复数的加法与减法

13.4复数的乘法与除法

13.5复数的平方根与立方根

13.6实系数一元二次方程

本章小结与复习 高三上册

第十四章 空间直线与平面

14.1 平面及其基本性质

14.2 空间直线与直线的位置关系

14.3 空间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

14.4 空间平面与平面的位置关系

本章小结与复习

第十五章 简单几何体

15.1 多面体的概念

15.2 多面体的直观图

15.3 旋转体的概念

15.4 几何体的表面积

15.5 几何体的体积

15.6 球面距离

本章小结与复习

第十六章 排列组合和二项式定理

16.1技术原理Ⅰ—乘法原理

16.2排列

16.3技术原理Ⅱ—加法原理

16.4组合

16.5二项式定理

本章小结与复习 高三下册

第十七章 概率论初步

17.1古典概念

17.2频率与概念

本章小结与复习

第十八章 基本统计方法

18.1总体和样本

18.2抽样技术

18.3统计估计

18.4实例分析

本章小结与复习

第五篇:人教版新课标高中英语教材使用

现在的高中英语用的人教版教材是怎么分的呀?必修一共有几本?高一高二高三各学哪几本? 一般来说是一学期两本书

必修共5本,高二第一学期第一学段(期中考试)上完 选修继续按号排,选修6-11。 一般都只学到选修8(高二结束),重点校讲选修9。

外国语类学校要学到选修11,但选9-11都是从头复习内容

要求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人教社课标版教材为例,高中三年共有11个模块,每个单元的安排是按照 warming-up, pre-reading, reading,

comprehending,

learning about language,

using language(包括listeningspeakingwriting)

和workbook,这样的编排符合语言学习先“输入”然后“输出”语言的习得规律。然而,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反映内容“多”,“讲”不完。

教师应该做教材的主人,而不是教材的奴隶。教材内容更丰富,结构更灵活,给予教师创造性使用教材的机会。

要改变英语教师们的那种传统的教学模式,正确使用新教材,真正体现课改精神,提高英语教学质量,教师素质的提高是关键。因为,只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才能迅速适应新的教育形式,依照课标,真正的用好新教材,上好新教材,使学生喜欢新教材,从而培养出高素质的英语人才。

Warming up,Reading,Comprehending,Learning about Language,Using language一共五部分

一直以来,英语课本的新单词都采用的是课文和单词注释分开的方式,各单元生词表作为附录一起放在课本后面。这种注释方式使得学生查看极为不便,要不停地前后翻,耽误不少时间。如果英语课本像语文的古文那样采用脚注或者旁注的方式那就更好,这样更方便学生阅读记忆。也许有专家认为这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猜词能力。个人认为猜词能力可以通过做正规的阅读练习来培养,而超纲词汇还费什么劲去猜,尤其是许多的专有名词,根本没有猜测的意义。学生读课文的时候往往不能顺利地正确发音,因而要往后翻书查阅。所以改成脚注或旁注的好处是广大学生都乐见其成的!像广受欢迎的《新概念英语》也是这样编排的。希望这个小小的变革能够得到编辑专家的认可从而得以达成!

教学材料(instructional materials)包括 printed and non-printed materials

Warming Up; Pre-reading;Reading; Comprehending; Learning about Language (Discovering useful words and expressions, Discovering useful structures);Using Language(listening, speaking, reading and writing);Summing Up;Learning Tip。

新教材的一个重要变化是板块式设计,其主要特点是将知识与技能进行交叉组合。过去的教材围绕主对话(dialogue)和主课文(text)来设计,重要词汇和语法都隐含在对话或课文里,练习则围绕重点词汇和语法项目来设计,所以教师觉得容易把握重点。新课标教材以话题为主线,知识与技能交叉组合,以板块形式来设计活动。新教材把每个单元的重点语言项目渗透到各个教学部分中,以保证学生切实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

上一篇:心理健康教育教案集下一篇:新郎父亲婚礼答谢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