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高中生物学科素养

2024-05-03

新课标高中生物学科素养(精选5篇)

篇1:新课标高中生物学科素养

一、血红蛋白与单细胞蛋白

血红蛋白:含铁的复合蛋白的一种。是人和其他脊椎动物的红细胞的主要成分,主要功能是运输氧。

单细胞蛋白:微生物含有丰富的蛋白质,人们通过发酵获得大量的微生物菌体,这种微生物菌体就叫作单细胞蛋白。

二、显微结构与亚显微结构

显微结构:在光学显微镜下能看到的结构,一般只能放大几十倍至几百倍。

亚显微结构:能够在电子显微镜下看到的直径小于0.2μm的细微结构。

三、原生质与原生质层

原生质:是细胞内的生命物质。动植物细胞都具有,分化为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三部分。主要由蛋白质、脂类、核酸等物质构成。

原生质层:是一种选择透过性膜,只存在于成熟的植物细胞中,包括细胞膜、液泡膜及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它与成熟植物细胞的原生质相比,缺少了细胞液和细胞核两部分。

四、赤道板与细胞板

赤道板:细胞中央的一个平面,这个平面与有丝分裂中纺锤体的中轴相垂直,类似于地球赤道的位置。

细胞板:植物细胞有丝分裂末期在赤道板的位置出现的一层结构,随细胞分裂的进行,它由细胞中央向四周扩展,逐渐形成新的细胞壁。

五、半透膜与选择透过性膜

半透膜:是指某些物质可以透过,而另一些物质不能透过的多孔性薄膜(如动物的膀胱膜,肠衣、玻璃纸等)。它往往只能让小分子物质透过,而大分子物质则不能透过,透过的依据是分子或离子的大小。不具有选择性,不是生物膜。

选择透过性膜:是指水分子能自由通过,细胞要选择吸收的离子和小分子也可以通过,而其他的离子、小分子和大分子则不能通过的生物膜。如细胞膜、液泡膜和原生质层。这些膜具有选择性的根本原因在于膜上具有运载不同物质的载体。当细胞死亡后,膜的选择透过性消失,说明它具有生物活性,所以说选择透过性膜是功能完善的一类半透膜。

篇2:新课标高中生物学科素养

1.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

(1)检测还原糖:使用斐林试剂,斐林试剂与还原糖在水浴加热(50~65 ℃)的条件下反应产生砖红色沉淀(产物为氧化亚铜)。

(2)检测淀粉:使用碘液,淀粉遇碘变蓝色。(提示:淀粉是多糖,不是还原糖,不能用斐林试剂检测。)

(3)检测脂肪:使用苏丹Ⅲ和苏丹Ⅳ,分别将脂肪染成橘黄色和红色。

(4)检测蛋白质:使用双缩脲试剂,与蛋白质发生紫色反应。

2.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使用吡罗红—甲基绿染色剂,其中吡罗红将RNA染成红色,甲基绿将DNA染成绿色。

3.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健那绿染液将活细胞中的线粒体染成蓝绿色。

4.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

(1)二氧化碳的检测方法:

①使用澄清石灰水:二氧化碳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②使用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二氧化碳使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由蓝变绿再变黄。

(3)酒精的检测:在酸性条件下,重铬酸钾与酒精反应呈灰绿色。

5.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龙胆紫溶液和醋酸洋红液能使染色体着色,染色体分别被染成紫色和红色。

6.低温诱导染色体数目的变化:该实验使用改良苯酚品红对染色体染色,染色体被染成红色。

二、要求实验材料中细胞必须是活细胞的实验

要求实验材料中细胞必须是活细胞的实验包括: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探究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扦插枝条生根的影响、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的动态变化。

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低温诱导染色体数目的变化实验中材料必须有活性,但经过相应处理后,细胞都会死亡。

三、需要使用显微镜观察的`实验

篇3:新课标高中生物实验教学探微

关键词:实验教学,研读教材,创新,自主合作探究

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运动规律的科学,观察和实验是研究生物科学的基本方法。高中生物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将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增强学生的生物学实验的基本技能,列入了新课程的具体目标。新课程高中生物教材中不但增加了十几个新的实验,而且注重学生自主设计实验的创新实验的能力。因此,在高中生物实验教学中生物教师应创造条件,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开展实验教学,努力探索开展高中生物新课程实验教学的新途径。

一、认真研读教材,并亲自动手操作

新课程高中生物教材中增加了十几个新的实验,从实验原理、材料、试剂、作用、操作步骤及要求到实验结果等都是我们所不熟悉的。因此,教师必须认真研读教材,熟悉实验内容,准确把握实验的意图。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应先于学生亲自动手操作,除课本提到的材料外,还应尽可能地尝试本地的其他材料,这样才能更清楚实验各步骤的操作技巧和方法,才能发现可能引起实验误差的原因并找到避免或解决问题的方法,为组织和指导学生实验做充分的准备,做到有备无患。

二、发挥智慧,大胆创新

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高中生物实验室的先进仪器设备的配置越来越齐备;而教材却是全国通用,且不是年年修改更新,难免有不切合本地实际之处。因此,生物实验中的用具、材料以及方法步骤,都不是一成不变的,也就是说实验是可以优化改变的。因此,在实验的教学中教师应该发挥自己的智慧,大胆创新和完善,寻找出优于教材的实验方法,以提高实验教学质量。

例如,在“检测生物组织中的还原糖”“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等实验教学中,使用“恒温水浴锅”进行水浴加热,与以往用酒精灯水浴加热相比,减少繁琐的实验准备,降低了实验操作的难度,同时降低了危险系数。课前接通电源并调节好所需温度,以备课上使用,大大缩短了水浴时间,留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对实验历程进行探究,对错误操作进行纠正,并对自己的实验操作和实验结果进行反思,从而增加了课堂容量,使学生可以顺利完成实验,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三、善于博采众长,少走弯路

同一套教材应用于全国各省,我们在探索更优方案的同时,各地的同行们也在研究教材,也有许多好点子。因此我们要善于借鉴他人的经验,博采众长,少走弯路。

例如,在“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的实验教学中,我采纳了一位教师的点子,使用95%的酒精替代了教材中用苯、石油醚、丙酮配制的层析液,同样具有良好的分离效果,还省去配制的麻烦,避免学生接触有毒物质,且材料价格低廉,是绿色安全的实验材料;借鉴用“载玻片较薄的切面”替代“毛细吸管”,实际实验效果较好。这种改进的优点是:可以很好地保证滤液细线“细而直”,进而保障了实验需求,避免了“毛细吸管”容易被堵,画不出滤液线以及用“毛细吸管”操作中手用力不均匀,往往出现滤液细线“粗而弯”的弊端。

四、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能动性

在以往的实验教学中,我常发现学生对实验以外的材料也充满好奇,常有带到实验课堂来“奏热闹”的。我认为,好奇心是促使学生主动观察、探索和发现的源泉。中学生思想活跃,好奇心强,引导得当,就能既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发挥其想象力,又能激发其学习兴趣,培养其自主探究的能力。因此,在实验教学中,只要有可能,在准备阶段,我都会告诉学生实验要利用的材料,请有兴趣的学生也准备自己认为可行的材料,在实验课时带来,在完成教师规定材料实验的基础上,利用自己的材料进行实验(可小组合作)。然后我会有意地让这些学生对实验进行对比总结。这样,全班学生都会有一定的收获,学生们也比较喜欢这样的实验课型。

五、大胆放手,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新课程实验内容多,且有些实验无法短时间在课内完成,如调查类和部分探究性实验。对于这类实验,教师可以在学生了解相关的原理、方法的基础上,设计好实验记录表,然后对学生进行分组,明确任务,由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利用课外时间共同完成调查、探究实验并进行相关的统计和总结,填写实验记录表。最后再进行小组之间的成果交流和总结。这样,既减轻了实验课时不足的压力,又把大自然还给学生,让学生到户外亲自去尝试、亲身去探究,使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得到提高,合作的机会增多。

篇4:新课标高中生物必修三教案82页

上课时间 年 月 日 第 课时 总 课时 课 题

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第1节 细胞生活的环境 教 学

目 标

1.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3.尝试建构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教方学法

讲述与学生练习、讨论相结合 教 材 分 析

重点

1. 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难点

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教具

多媒体、实物投影仪

一、体细胞生在细胞外液

体液--不论男性还是女性,体内都含大量以水为基础的液体,这些液体统称为体液。

细胞内液

(存在于细胞内,约占2/3)

1.体液 血浆

细胞外液 组织液

(存在于细胞外,约占1/3)淋巴等

1.细胞外液是指存在于细胞外的体液,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血细胞直接生活在血浆中,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在组织液中,大量淋巴细胞直接生活在淋巴液中。由此可见,细胞外液是体内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2.相同点:它们都属于细胞外液,共同构成人体内环境,基本化学组成相同。

不同点:(1)在人体内存在的部位不同:血浆位于血管内,组织液分布于组织细胞之间,淋巴分布于淋巴管中;(2)生活于其中的细胞种类不同:存在于组织液中的是体内各组织细胞存在于血浆中的是各种血细胞,存在于淋巴中的是淋巴细胞等;(3)所含的化学成分有差异,如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很少。

内环境--有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内环境。

二、细胞外液的成分

〔资料分析〕

1.提示:表中的化学物质可分为无机物和有机物。无机物包括水和无机盐离子(如Na+、K+、Ca2+、Mg2+、Fe2+、Cl-、HPO42-、SO42-、HCO3-)等,有机物包括糖类(如葡萄糖)、蛋白质(如血清白蛋白、血清球蛋白、纤维蛋白原等)、脂质(如各种脂肪酸、脂肪、卵磷脂、胆固醇)、氨基酸氮、尿素氮、其他非蛋白氮和乳酸等。2.还含有气体分子(主要是氧气和二氧化碳)、调节生命活动的各种激素、其他有机物(如维生素)等。

3.Na+、Cl-含量较多。它们的作用主要是维持血浆渗透压。4.维持血浆的酸碱平衡。

5.提示:如血浆中的葡萄糖主要来源于食物中的糖类。食物中的淀粉经消化系统消化后,分解为葡萄糖,经小肠绒毛吸收后进入血液,通过血液循环运输到全身各处。进入组织细胞后,葡萄糖主要用于氧化分解放能,最终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并排入内环境中。二氧化碳通过血液循环被运输到肺,通过呼吸系统排出体外,而多余的水主要在肾脏通过形成尿液排出体外。

三、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和酸碱度 旁栏思考题〕

提示:哺乳动物的生理盐水是质量分数为0.9%的NaCl溶液,这样的溶液所提供的渗透压与血浆等细胞外液的渗透压相同,所以是血浆的等渗溶液。如果输液时使用的NaCl溶液的质量分数低于或高于0.9%,则会造成组织细胞吸水或失水。

四、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思考与讨论〕

1.提示:Na+和Cl-等直接来自于食物,不需要经过消化可以直接被吸收。葡萄糖、氨基酸等物质主要来自于食物中的糖类和蛋白质。糖类和蛋白质是两类大分子物质,必须经过消化系统的消化,分解为葡萄糖和氨基酸才能被吸收。上述物质在小肠内经主动运输进入小肠绒毛内的毛细血管中,经血液循环运输到全身各处的毛细血管中,再通过物质交换过程进入组织液和淋巴。

2.提示:细胞代谢产生的CO2与H2O结合,在碳酸酐酶作用下,发生下列反应:

CO2+H2OH2CO3H+ + HCO3-。

HCO3-通过与细胞外的阴离子交换到达细胞外液,即组织液、血浆或淋巴中。主要与呼吸系统有关。

3.提示:人体具有体温调节机制以保持细胞外液温度的恒定。详细内容可参考教材第2章关于人体体温调节的内容。参与体温调节的器官和系统有皮肤、肝脏、骨骼肌、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呼吸系统等。

4.提示:体内细胞产生的代谢废物主要通过皮肤分泌汗液,泌尿系统形成、排出尿液和呼吸系统的呼气这三条途径来排出,其中以泌尿系统和呼吸系统的排泄途径为主。例如,血浆中的尿素主要通过肾脏形成的尿液排出体外。血浆中的CO2通过肺动脉进入肺泡周围的毛细血管,由于血液中的CO2分压大于肺泡中CO2的分压,CO2就从血液中向肺泡扩散,再通过呼气运动将其排出体外。●.基础题

1.细胞外液的主要阳离子是()

A.Fe2+ B.K+ C.Na+ D.Ca2+ 2.下列哪项不是由人体内环境成分明显变化引起的病症()

A.浮肿 B.手足抽搐 C.贫血 D.尿毒症

3.正常情况下,动物组织细胞从组织液中吸收氧气的数量主要取决于()

A.组织中氧气的浓度 B.细胞膜上氧气载体的数量

C.细胞液中二氧化碳的浓度 D.细胞中ATP的数量 4.下列物质中,可在血浆中找到的有()

A.甲状腺激素、氧、尿素、小分子蛋白质

B.氨基酸、麦芽糖、二氧化碳、钠离子

C.蛋白酶、钙离子、脂肪、葡萄糖

D.呼吸酶、脂肪酸、尿酸、胆固醇

5.人体内环境必须保持相对稳定状态,才能保证组织细胞正常的生命活动。下列各项生理活动中,与内环境的相对稳定无直接关系的是()

A.尿液和汗液的排出 B.血液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使呼吸加快

C.血液运输养料和废物 D.食物残渣形成粪便排出体外 6.在下列物质中,不参与人体内环境组成成分的是()

A.血红蛋白 B.葡萄糖 C.二氧化碳和氧 D.氨基酸 7.血浆中水的来源是()

A.组织液

B.消化道、组织液、淋巴

C.淋巴和组织液 D.消化道和组织液

8.血细胞、肌细胞,和淋巴细胞所处的内环境依次是:()

A.血浆、体液和体液 B.血液、体液和淋巴

C.血浆、组织液和淋巴 D.血液、细胞外液和体液 9.右图是人的体温变化简图,请据图回答:

(1)当人受到寒冷刺激时,可通过神经和激素的调节来

维持正常的体温,此时体内分泌量明显上升的激素有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

(2)当肌肉运动时,体温迅速升高,最高可达______℃,此时,机体可通过___________和_________,使散热量大增,从而维持体温的恒定。

(3)由于体温过高,引起死亡的原因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人在剧烈运动时,骨骼肌产生了大量的乳酸。请回答下列的问题:(1)从电离的角度看,此代谢的反应物、生成物各属于什么物质?

(2)乳酸进入血液后,会与血液中的H2CO3/NaHCO3这对缓冲物质中的NaHCO3发生作用生成乳酸钠和碳酸。这一反应会使乳酸原有的电离平衡发生什么变化?(3)这些变化具有什么生理意义?你做出这一结论的理由是什么? 1.C 2.C 3.A 4.A 5.D 6.A 7.B 8.C

9.1)甲状腺激素;腺上腺素

2)40;皮肤血管舒张 汗液的分泌增多

3)体温过高,酶活性丧失,新陈代谢停止,造成机体死亡10.(1)葡萄糖作为反应物属于非电解质,生成物乳酸为电解质(2)使乳酸的电离平衡向右移动

(3)上述变化使得血液中pH改变较小,从而使内环境维持在相对稳定状态;由于生成大量的乳酸钠和碳酸使氢离子浓度减小;由于乳酸是一种弱酸,可以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所以对血液中的酸碱度影响不大 拓展题

(1)A鼠生活在干燥环境中

(2)有氧呼吸产生水;氨基酸缩合成蛋白质的过程中产生水

(3)通过皮肤汗液蒸发失水,通过呼吸失水

(4)B书会首先死亡,因为AB鼠代谢产生的水基本相等,但B鼠蒸发失水和粪便失水均较A鼠多

作 业

教 学 后 记

个人备课录

上课时间 年 月 日 第 课时 总课 题

第一章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第二节 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教 学

目 标

1.说明内环境稳态及其生理意义;简述稳态的调节机制。2.关注内环境稳态与健康的关系。

3、尝试解释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教方学法

讲述与学生练习、讨论相结合 教 材 分 析 重点

内环境稳态及其生理意义

难点

内环境稳态及其生理意义

教具

实物投影、多媒体课件 教

课时 过

[引入] 随着外界环境因素的变化和体细胞代谢活动的进行,内环境的各种化

学成分和理化性质在不断发生变化。内环境会因此而剧烈变动吗?

一、内环境的动态变化

思考:在非典时期,我们每天都要测好几次体温,早上、中午、晚上的体温是否相同?你周围的同学的体温是否相同?大致相差多少?何为稳态?

健康人的内环境的每一种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这种动态平衡是通过__________来实现的。生理学家把正常机体通过__________,使各个器官、系统__________,共同维持内环境的__________叫做稳态。

二、对稳态调节机制的认识 思考:机体内各个器官、系统为什么能保持协调一致?内环境的稳态会不会出现失调的情形?

目前普遍认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当外界环境的变化过于剧烈,或人体自身的调节功能__________时,内环境的稳态就会遭到破坏。

三、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意义

思考:在什么情况下葡萄糖才能够正常分解提供能量?在何种情况下酶才能正常发挥催化作用?

_____________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典型例题

1、从事养殖业的人员都知道这样一个常识:大多数海产鱼类不能在淡水中生存,因为在淡水中()A.氧浓度较低

B.不能维持体内水分平衡 C.缺少食用的动、植物 D.二氧化碳浓度较高

解析:海水的浓度高,海产鱼类长期适应环境,细胞内无机盐浓度与海水浓度是相当的,如在淡水中生活,细胞就会吸水,不能维持体内水分平衡。答案:B

例2、(2003年上海)某人患急性肠胃炎引起腹泻,医生给予生理盐水,其首要目的是()

A.提供能量

B.供给营养

C.维持水分代谢的平衡

D.维持无机盐代谢的平衡

解析:水是人体内含量最多的物质,人体内的各项生命活动都离不开水.患肠胃炎的病人,典型的症状是腹泻,此时消化道吸收水分的能力降低,导致人体内缺水,因此要给病人输液补充水分,输液时要给病人输生理盐水,以维持体内渗透压的平衡。

【自我诊断】

●基础题

1.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影响稳态的因素是()A.温度

B.酶

C.pH D.渗透压

2.下列哪项叙述适于描述稳态的生理意义()A.使体温维持相对稳定

B.使体液的PH值维持相对稳定 C.使内环境的渗透压维持相对平衡

D.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3.下列关于内环境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A.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是相对稳定的

B.内环境稳态是由体内各种调节机制所维持的 C.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是恒定不变的

D.内环境稳态不能维持,机体生命活动就会受到威胁

4.下列有关稳态生理意义的叙述错误的是()A.稳态有利于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

B.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C.当稳态遭到破坏时,可导致疾病发生 D.当血液成分稳定时,人一定不会发生疾病

5、“人类不能生活在纯氧的环境中”,这一叙述是()A、不对的,因为身体细胞需要氧,以氧化有机物获得能量

B、不对的,因为人体所吸收的纯氧经呼吸道进入血液时,已有许多CO2产生,不影响呼吸的调节。

C、对的,因为血液中应有适量的CO2作为调节呼吸作用的物质

D、对的,因为纯氧会使身体细胞的氧化作用太剧烈,而无法维持恒定性

6、组织液大量积累在组织间隙会导致组织水肿,下列各项不引起组织水肿的是 A、营养不良,血浆蛋白含量减少 B、花粉过敏引起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 C、肾小球肾炎导致蛋白尿 D、食物过咸导致血浆渗透压增高

7、关于水盐平衡调节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肾小管在吸收水的同时吸收盐 B、渴的时候体内水绝对少

C、肾小管对盐的重吸收要消耗能量

D、抗利尿激素和醛固酮有拮抗作用、下列关于生命活动的调节叙述正确的是()A、生长素可以加快新陈代谢,因而生长素是种高效的酶

B、生长素总是从高处向低处运输 C、CO 2可以有效刺激呼吸中枢,从而使呼吸加深加快,因而CO2也可以调节生命活动,属于体液调节

D.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共同调节血糖,让血糖浓度稳定在一定范围内,因而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之间表现为协同作用

●拓展题

9、帕金森氏症的主要症状表现为运动时不自主地震颤,患者十分痛苦。瑞典科学家卡尔松的研究表明,神经末梢中的“多巴胺”缺乏是帕金森氏症的病因,并找到了“多巴”作为缓解该病的有效药物,卡尔松因此获得2000年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现在已知“多巴”可以在人体内转化成“多巴胺”;而一种名为“利血平”的药物可耗竭神经末梢中的多巴胺。为了验证“多巴胺缺乏是引起运动震颤的原因”,请你依据所给的材料和用品来补充和完善实验设计的方法步骤,并预测实验结果。

(一)主要实验材料和用品:小鼠、生理盐水、用生理盐水配制的一定浓度的利血平溶液、用生理盐水配制的一定浓度的多巴溶液等。

(二)实验步骤:

(1)把生长发育状况相同的健康小鼠分为数量相等的A、B两组。

(2)A组注射一定浓度的利血平溶液,B组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随后在相同的条件下饲养,观察并记录小鼠的运动状况。

(3)继续实验:A组______________________,B组______________________。继续饲养,观察并记录小鼠的运动状况。

(三)预测实验结果:

A组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组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某同学设计了一个验证“幼嫩叶片可以产生生长素,生长素能阻止叶柄脱落”的结论实验。材料:如图所示健康植物若干,不含(或含)生长素的羊毛脂,剪刀等

步骤:第一步:取两盆长势相同的植物,去除顶芽,分别标号甲、乙。

第二步:用剪刀剪去甲盆植物叶片C在叶柄断口敷上不含生长素的羊毛脂;乙不作处理。第三步:甲乙两植物置于相同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观察叶柄C的情况。问题: ⑴实验中去掉顶芽有无道理?为什么?

该同学用叶片C作研究对象有无不当?为什么? ⑵如对不当之处作了修改,该同学可能得到的实验现象是

⑶如果让你参与实验,你准备如何完善设计?

参考答案:

1. B 2.D 3.C 4.D

5、C

6、D

7、C

8、C 2. 9.(3)注射一定浓度的多巴溶液 注射等量的生量盐水

(三)注射利血平后出现运动震颤(1分),注射多巴后运动恢复正常(1分)实验过程中始终运动正常

10、⑴有,避免顶芽产生生长素的影响 有不当,应选用A作研究对象,如选C还有AB叶片产生的生长素的影响 ⑵叶柄脱落 不能 ⑶另设第三组丙 去掉A叶片 在叶柄断口敷上含生长素的羊毛脂 叶柄A不脱落 作 业

教 学 后 记

个人备课录

上课时间 年 月 日 第 课时 总 课时 课 题

第二章 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第1节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教 学

目 标

1.概述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反射。

2.说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3.概述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和人脑的高级功能。教方学法

讲述与学生练习、讨论相结合 教 材 分 析 重点

(1)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2)人脑的高级功能。

难点

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教具

实物投影、课件 教

〔引入〕以“问题探讨”引入。生思考,师提示。〔提示〕:这些问题具有开放性,可以让学生充分讨论后再回答,目的是引起学生学习本节内容的兴趣。

(一)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1.反射

非条件反射(先天的);条件反射(后天的)。

2.反射弧--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缺一不可)。〔问题〕反射活动中,在反射弧上传导的是兴奋。什么是兴奋呢?先让学生说出自己的认识,然后让学生阅读教材。提问:兴奋的本质是什么呢?如何产生?又是如何传导的呢?

(二)兴奋的传导

1.神经纤维上传导(双向性)(1)未受刺激时:膜外--正电位 膜内--负电位

(2)某部位受刺激生兴奋时,该部位

膜外由“正”→“负”膜内由“负”→“正”

(3)电位差→电荷移动→局部电流→局部电流回路

(4)兴奋以电流的方式沿着神经纤维迅速向前传导

2.细胞间的传递

(1)突触的定义 一个神经元与另一个神经元相接触的部位叫做突触。

(2)突触的结构 突触前膜 突触间隙 突触后膜

①突触前膜--突触小体的膜;

②突触后膜--与突触前膜相对应的胞体膜或树突膜;

③突触间隙--突触前膜与突触后膜之间存在的间隙。

(3)突触小泡内递质的释放作用

(4)兴奋在细胞间的传递是单向的

因为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体内,只能由前膜释放,作用于后膜,使后一神经元兴奋或抑制,而不能按相反的方向传递。

突触小体内近前膜处含大量突触小泡,内含化学物质--递质。当兴奋通过轴突传导到突触小体时,其中的突触小泡就释放递质进入间隙,作用于后膜,使另一神经元兴奋或抑制。这样兴奋就从一个神经元通过突触传递给另一个神经元。

(三)高级神经中枢的调节

1.中央前回第一运动区

中央前回皮层代表区的位置与躯体各部分的关系是倒置的。

大脑皮层第一运动区代表区范围的大小与躯体大小无关,而与躯体运动的复杂精细程度有关。

2.言语区

(1)运动性失语症 不能讲话--运动性失语症

(2)听觉性失语症 听不懂--听觉性失语症

3.大脑皮层与内脏活动的联系

4.神经系统各部分的协调统一

神经系统是人和高等动物的主要的功能调节系统,各项生命活动一般都是在大脑皮层、下丘脑、植物性神经等共同调节作用下才得以协调进行。

(四)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区别与联系

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在动物体内是同时存在的,都是机体调节生命活动的基本形式。二者这两种调节作用共同协调相辅相成,一方面体内大多数内分泌

腺都受中枢神经系统的控制,如性激素的分泌就是受中枢神经系统调节的;另一方面内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功能,如甲状腺激素就是大脑的生长发育所必需的。在上述这两种调节作用中动物的各项生命活动主要受神经系统调节。

典型例题

例1.电在生物学研究中用途广泛。右图是突触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现在E处施加电剌激,使其兴奋。受到剌激后,E处膜内外电位变

化及其所产生的神经冲动的传导方向是()

A.内负外正,向下 B.内负外正,向上

C.内正外负,向下 D.内正外负,向上

解析:神经细胞静息电位是外正内负,受到剌激后发生电位逆转,成为内正外负。而在突触部位的兴奋传导,具有单向性,只能从突触前膜传向突触后膜。答案:C

例2.下图表示三个神经元及其联系。其中“-○-<”表示从树突到胞体,再到轴突及末梢(即一个完整的神经元模式),为了研究兴奋在一个神经元上的传导方向和在神经元间的传递方向,进行了相关实验。联系图解回答下列问题:

(1)若①代表小腿上的感受器,⑤代表神经支配的小腿肌肉,则③称为___________,能代表反射弧的结构为(用图中序号表示)______________;

(2)刺激图中b点,则b点发生的膜电位变化是________,图中______点可发生兴奋;(3)若刺激d点,图中_________点可发生兴奋;

(4)由图中可看出一个神经元的突触小体与下一个神经元的______________相接触而形成突触,图中共有突触_____________个。

(5)由此说明:兴奋在一个神经元上的传导是_____________。兴奋在两个神经元间的传递是_________,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具有双向性,而在突触部位的兴奋传导,具有单向性,只能从突触前膜传向突触后膜。

答案:(1)神经中枢 ①②③④⑤(2)由外正内负变成内正外负 acde(3)ce(4)胞体或树突 3(5)双向的 单向的 神经递质只能有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目标检测:

1.已知突触前神经元释放的某种递质可使准确触后神经元兴奋,当完成一次兴奋传递后,该种递质立即被分解。某种药物可以阻止该种递质的分解,这种药物的即时效应是()

A.突触前神经元持续兴奋 B.突触后神经元持续兴奋

C.突触前神经元持续抑制 D.突触后神经元持续抑制

2.下列有关突触结构和功能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突触前膜与后膜之间有间隙

B.兴奋由电信号转变成化学信号,再转变成电信号 C.兴奋在突触处只能由前膜传向后膜

D.突触前后两个神经元的兴奋是同步的

3.某人腰椎部因受外伤造成右侧下肢运动障碍,但有感觉。该病人受损伤的部位 是

①传入神经 ②传出神经 ③感受器 ④神经中枢 ⑤效应器

A.②④ B.①④ C.①② D.②⑤

4.在人体内,神经冲动的传导不可能由

A.轴突→树突→细胞体 C.树突→细胞体→轴突

B.轴突→细胞体→树突 D.细胞体→树突→轴突

5.下图所示为反射弧示意简图,兴奋在反射弧中按单一方向传导,这是因为()A.在②中兴奋传导是单一方向的 B.在③中兴奋传导是单一方向的

C.在④中兴奋传导是单一方向的 D.以上说法都对

6.下图为脊髓反射模式图,请回答:

(1)对反射弧结构的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①代表传出神经 B.③代表神经中枢的突触

C.M代表效应器 D.S代表感受器

(2)在反射弧中,决定神经冲动单向传导的原因是

A.冲动在S中单向传导B.冲动在②中单向传导

C.冲动在③中单向传导D.冲动在①中单向传导

(3)在③中与兴奋传导有关的化学递质是______________。

(4)假设M是一块肌肉,现切断a处,分别用阈值以上的电流刺激Ⅱ、Ⅲ两处,则发生的情况是:刺激Ⅱ处,肌肉_____;刺激Ⅲ处,肌肉______。(5)在离肌肉5毫米的工处给予电刺激,肌肉在3.5毫秒后开始收缩,在离肌肉50毫米的Ⅱ处给予电刺激,肌肉在5.0毫秒后开始收缩。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速度为:_____毫米/毫秒。

答案

1.B 2.D 3. A4.D 5.B 6.(1)A(2)C(3)乙酰胆碱或单胺类物质(4)收缩 无反应(5)30 作 业

教 学 后 记

个人备课录 上课时间 年 月 日 第 课时 总 课时 课 题

第二章 第2节 通过激素的调节

教 学

目 标

1.描述动物和人体的激素调节。

2.运用建构模型的方法,建立血糖调节的模型。

3.讨论促胰液素的发现过程中,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所起的重要作用。

4.探讨动物激素在生产中的应用。教方学法

讲述与学生练习、讨论相结合 教 材 分 析

重点

(1)促胰液素的发现过程。(2)血糖平衡的调节。

难点

激素调节的实例分析。

教具

实物投影仪,计算机

〖引入〗以“问题探讨”引入,思考回答师提示。

〖提示〗计算:如果仅靠血液中的葡萄糖,马拉松运动员只能跑1 min左右(0.8~1.2 min)。

讨论:可能会导致血糖含量短暂的轻度下降,但仍能基本保持稳定,不会影响运动。因为在运动过程中,血糖会因补充肌肉消耗的糖类物质而含量下降,同时,血糖会随时从储能物质的分解、转化等得到补充。

〖板书〗

一、激素调节的发现

〖资料分析及讨论〗

1.提示:不迷信权威、创造性思维、严谨的实验设计等。

2.提示:他们的科学发现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是发现促胰液素;其二是发现了不同于神经调节的另一种调节方式──激素调节。

〖板书〗激素调节:有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的进行调节。

内分泌腺:腺体没有导管,它们的分泌物直接进入腺体内的毛细血管,再由血液循环运送到全身各处,这类腺体就叫做内分泌腺。垂体、甲状腺、胸腺、肾上腺、胰岛、性腺(卵巢和睾丸)等。

激素调节的实例分析。

激素的分类(部分)

〖板书〗

二、激素调节的实例

〖思考与讨论〗生思考师提示。

1.提示:在运动员的比赛过程中,血糖可以通过三条途径得到补充:食物中的糖类经过消化和吸收、糖原分解为葡萄糖及一些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

化学性质 中文名 缩写

主要来源 主要作用 含 氮 激 素

肽 类 及 蛋 白 质 激

释放激素(多种)

下丘脑

促进或抑制相应激素的释放

抗利尿激素 ADH 下丘脑、神经垂体

增加肾小管对水的重吸收,减少水分从尿中排出

催产素

OXT

下丘脑、神经垂体

具有刺激乳腺和子宫的双重作用;促进乳腺排乳

催乳素 PRL 腺垂体、胎盘 发动和维持泌乳

胰岛素

胰岛B细胞

调节代谢,降低血糖

胰高血糖素

胰岛A细胞

调节代谢,使血糖升高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 ACTH 腺垂体、脑

促进肾上腺皮质的功能,从而调节糖皮质激素的分泌与释放

促胰液素

消化管

促进胆汁和胰液中HCO3-的分泌

促甲状腺激素 TSH 腺垂体

促进甲状腺激素的释放

肾上腺素 E 肾上腺髓质

提高多种组织的兴奋性,加速代谢

甲状腺素 T4 甲状腺

调节机体代谢与生长发育

类固醇(甾体)激素

醛固酮

肾上腺皮质

调节机体的水-盐代谢:促进肾小管对钠的重吸收、对钾的排泄,是盐皮质激素的代表

睾酮 T 睾丸间质细胞

维持和促进男性生殖器官和第二性征的发育

雌二醇

E2 卵泡、黄体、胎盘

维持和促进女性生殖器官和第二性征的发育

孕酮 P 黄体、胎盘

促使子宫内膜发生分泌期的变化,为受精卵着床和妊娠的维持所必需

2.提示:这是因为这些被吸收到体内的葡萄糖部分合成糖原储存起来了,部分转化为脂肪、氨基酸等非糖物质,还有一些被氧化分解了,所以血糖含量很快恢复正常。

〖学生活动〗模型建构。分析与讨论。

〖提示〗1.乙代表胰岛。

3.当血糖水平升高时,胰岛B细胞分泌的胰岛素增加,同时胰岛A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减少;反应的结果将使体内血糖水平下降到正常水平。当血糖水平降低时,胰岛B细胞分泌的胰岛素减少,同时胰岛A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增加,从而使体内血糖水平上升到正常水平。

应用模型进行分析

提示:当身体不能产生足够的胰岛素时,体内血糖水平将会上升,多余的血糖将会从尿中排出,出现糖尿病。

〖板书〗反馈调节--在一个系统中,系统本身工作的效果,反过来又作为信息调节该系统的工作。

〖旁栏思考题〗生思考师提示。

〖提示〗反馈调节有正负反馈之分,其中负反馈在日常生活及人体的生理活动中都很常见。我们日常生活中用到的电冰箱、空调等的调温系统都是根据负反馈原理来设计的,机体内的许多生理活动,如绝大多数激素的分泌、体温调节等都是负反馈调节的最好例子。正反馈在人的正常生理活动中也是存在的,如排尿反射、血液的凝固过程、分娩过程、月经周期中黄体生成素的释放等。日常生活中也不乏正反馈的实例,如某位学习刻苦的同学得到表扬后,学习更加刻苦。

〖与社会的联系〗生思考师提示。

提示:糖尿病是由遗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而引起的一种常见病,与人们的饮食状况和生活方式有直接的关系。饮食过多而不节制,营养过剩,体力活动过少,从而造成肥胖(脂肪堆积)等是糖尿病的诱因之一。现代社会人们的压力越来越大,伴随着精神的紧张、情绪的激动等多种应激状态,体内升高血糖的激素(如生长激素、去甲肾上腺素、胰高血糖素及肾上腺皮质激素等)会大量分泌,从而使血糖升高。

糖尿病的治疗必须以饮食控制、运动治疗为前提。糖尿病病人应控制进食糖类食物,减少高脂肪及高胆固醇食物的摄入量,适量增加高纤维及淀粉类食物。经常参加体育运动,尽可能做全身运动,包括散步和慢跑等。在此基础上,适当使用胰岛素增敏剂等药物。

典型例题

〖例1〗正常情况下,人体进食后血液内()A.胰岛素含量减少,胰高血糖素含量增加 B.胰岛素含量增加,胰高血糖素含量增加 C.胰岛素含量减少,胰高血糖素含量减少 D.胰岛素含量增加,胰高血糖素含量减少 答案:D 〖例2〗切除某动物的垂体后,血液中()

A.生长激素减少,甲状腺激素也减少 B.生长激素减少,甲状腺激素增加 C.生长激素增加,甲状腺激素也增加 D.生长激素增加,甲状腺激素减少

解析:该动物的垂体被切除后,失去了生长激素的产生场所,所以血液中该激素的浓度会下降,这样就排除了C、D。同时也失去了产生各种促激素的场所,也就没有了促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导致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答案:A

目标检测

1.下列激素中,由同一种腺体分泌的是()

A、生长激素、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性腺激素

B、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

C、雄性激素、雌激素、孕激素

D、甲状腺激素、促甲状腺激素、促性腺激素

2.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肾上腺激素释放激素所作用的器官分别是()

A、性腺、甲状腺、肾上腺 B、垂体、甲状腺、肾上腺

C、垂体、垂体、垂体 D、垂体、垂体、肾上腺

3.当人体长时间大量运动后,血液中的水、无机盐、葡萄糖等营养物质会大量消耗,此时胰岛A细胞和胰岛B细胞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A、胰岛A细胞活动加强,胰岛B细胞活动减弱B、胰岛A细胞和胰岛B细胞活动都加强

C、胰岛A细胞和胰岛B细胞活动都减弱

D、胰岛A细胞活动减弱,胰岛B细胞活动加强

4.下列两种激素属于拮抗作用的是()

A、胰高血糖素和胰岛素 B、生长激素和甲状腺激素

C、雌激素和孕激素 D、促甲状腺激素和甲状腺激素

5.在下列关于酶和激素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激素的作用与神经的调节作用密切联系 B、能产生激素的细胞不一定能产生酶

C、激素产生后一般作用于其它细胞 D、能产生酶的细胞不一定能产生激素

6.给小白鼠注射一定量的胰岛素后,小白鼠进入休克状态,要使其及时苏醒可注射适量()A、甲状腺激素 B、生理盐水

C、性激素 D、葡萄糖

7.下列有关动物激素功能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有些激素促进动物的发育 B.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以激素调节为主 C.有些激素促进动物的生长 D.有些激素促进生殖器官的发育和生殖细胞的形成

8.下列包括促进血糖升高的激素最全的一组是:①胰岛素 ②胰高血糖素 ③糖皮质激素 ④肾上腺素 ⑤性激素()

A.①②③ B.②③⑤ C.②③④ D.①④⑤

9.皮肤、肠粘膜组织发生炎症时,产生和释放的组织胺使毛细血管舒张和通透性增大,血浆则渗入组织间隙而形成水肿。组织胺对血管的这种调节方式为()

A、激素调节 B、体液调节 C、高级神经中枢调节 D、植物性神经调节 10.下列每组疾病中,由同一种激素分泌异常所引起的疾病是()

A.糖尿病和坏血病 B.侏儒症和肢端肥大症

C.呆小症和侏儒症 D.巨人症和大脖子病

答案:BCA ABDBCBB

11.右图为甲状腺活动调节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请用“+”(促进)或“-”(抑制)表示图中A.B.C.D四处的作用性质。A.B.C.D.(2)当受到寒冷刺激时,甲状腺受 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垂体

分泌的E()的调节,使甲状腺激素分泌量增加。

(3)下丘脑和垂体的活动,又受血液中 含量多少的调节和控制。

答案:(1)+.+.-.-(2)下丘脑.促甲状腺激素(3)甲状腺激素

作 业

教 学 后 记

个人备课录

上课时间 年 月 日 第 课时 课 题

第二章 第三节 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 教 学

目 标

1、简述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特点。

2、说出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间的协调关系。教方学法

讲述与学生练习、讨论相结合 教 材 分 析

重点

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协调。

难点

人体的体温调节与水盐调节的分析。

教具

多媒体、实物投影仪

总 课时 学

一、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比较 复习一下前两节的相关内容。

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什么?其结构基础是什么?

2、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和神经元之间是以什么方式传递的?它们的速度怎样?

3、激素的分泌有着什么样的调节机制?激素从产生到起作用的大致过程是怎样的?

1:神经调节是以反射为基本活动方式,其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2: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神经冲动的形式传导的,在神经元之间是以神经递质的方式传递的。前者的传递速度非常快,后者要稍慢一些。

3:激素调节存在着下丘脑-垂体-内分泌腺的分级调节机制和反馈调节。激素在内分泌腺细胞中合成以后,通过外排作用分泌到体液中,通过体液的传送,作用于靶细胞、靶器官。

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不同点。

它们的作用途径不同,神经调节通过的途径是反射弧,体液调节途径是体液的运输。它们的反应速度不同,神经调节速度快,体液调节速度较慢。它们的作用范围不同,神经调节范围局限,体液调节范围广泛。

它们的作用时间不同,神经调节延续时间短,体液调节延续时间长。比较项目

神经调节 体液调节 作用途径

反射弧 体液运输 反应速度

迅速 较缓慢

作用范围

准确、比较局限 较广泛 作用时间

短暂 比较长

二、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协调

实例一:体温恒定的调节

不论是在炎热的环境中,还是在寒冷的环境中,人的体温总是保持恒定的,这种恒定有什么意义?

人体内的代谢反应是酶促反应,而酶必须在一定的温度条件下才能发挥最大的催化能力。人的体温总是保持恒定,人体内的酶促反应就能稳定的进行,大大提高的人适应变化中的环境的能力。

体温的恒定对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至关重要。人体热量的来源主要是细胞中有机物的氧化放能,人体安静时以肝脏放能为主,运动时以骨骼肌为主。热量的三处主要通过汗液的蒸发,皮肤内毛细血管的散热,其次还有呼吸、排尿和排便等。

人体的产热和散热是受神经和体液共同调节的。体温变化的刺激被下丘脑感受到后,神经系统通过反射弧产生相应反射,同时体液中如甲状腺激素等能调节体温的激素含量也会发生变化,神经和体液共同调节产热结构和散热结构发生相应变化。

在这个实例中,首先起作用的是下丘脑的体温感受器,它属于反射弧中的感受器部分,分泌相关激素的内分泌腺就相当于效应器。所以,这个实例中体液体调节受神经调节的控制,它们共同作用完成对产热和散热的控制。

实例二:人体水盐平衡的调节

1:当人饮水不足、体内失水过多或吃的食物过咸,细胞外液渗透压就会升高,这一情况刺激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使得下丘脑一方面把信息传到大脑皮层感觉中枢,使人产生渴觉而主动饮水,结果就能使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这部分属于神经调节。另一方面,下丘脑还分泌抗利尿激素,并由垂体释放到血液中。血液中的抗利尿激素含量增加,就加强了肾小管、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回到内环境中的水分增加了,就会使细胞渗透压下降,同时也会使尿量增加。这属于体液调节。

2:当人饮水过多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就会降低,这一情况刺激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使得下丘脑一方面把信息传到大脑皮层感觉中枢,使人不产生渴觉。另一方面,下丘脑还减少分泌抗利尿激素,垂体释放到血液中的抗利尿激素减少,就减弱了肾小管、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回到内环境中的水分减少了,就会使细胞渗透压升高,另外也会使尿量减少。

在这个实例中,下丘脑及参与了神经调节,又作为内分泌腺参与了体液调节。请同学比较分析实例一和实例二,进一步阐明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关系。

不少内分泌腺直接或间接地接受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在这种情况下,体液调节可以看作神经调节的一个环节。

1、内分泌腺直接或间接地接受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

2、内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

问题探讨:

1、既然知道做过山车是安全的,为什么心跳还会加速呢?

2、这个例子中,人体所作出的反应,那些与神经调节有关?那些与激素调节有关?你能说出两者之间的关系吗?

生1:在重力加速度的影响下,全身的血液要进行重新分配,这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虽然知道坐过山车是安全的,但不免还是有点担心,在这种状态下,内分泌系统分泌出肾上腺素等多种激素,使心跳和呼吸加快,血压上升。

生2:人由于紧张,会紧握双拳、发出叫喊等,这些反应与神经调节有关;心跳和呼吸加快、血压上升等与激素调节有关。在这种紧张的状态下,肾上腺、垂体等一接到神经系统的信号,就分泌多种激素进行应急。

第3节 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

体液调节:激素等化学物质(处激素以外,还有其他调节因子,如CO2等)通过体液传送的方式对生命活动进行的调节。

一、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比较 比较项目

神经调节 体液调节 作用途径

反射弧 体液运输 反应速度

迅速 较缓慢 作用范围 准确、比较局限 较广泛 作用时间

短暂

比较长

二、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协调

实例一:体温恒定的调节

实例二:人体水盐平衡的调节

1、内分泌腺直接或间接地接受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

2、内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1.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通过膜内外电位的变化产生()A.电荷 B.局部电场 C.局部电流 D.电势 2.神经冲动在神经细胞间的传递是通过()完成的

A.突触 B.突触小体 C.突触前膜 D.突触后膜

3.决定反射时间的长短的主要因素是()

A.刺激强度的大小 B.感受器的兴奋性 C.中枢突触的数目 D.效应器的兴奋性 4.在1条离体神经纤维的中段施加电刺激,使其兴奋。如下图表示刺激时的膜内外电位变化和所产生的神经冲动传导方向(横向箭头表示传导方向)。其中正确的是 5.在哺乳动物调节体温方面,皮肤作为()

A.感受器 B.效应器 C.感受器和效应器 D.协调中枢 6.关于兴奋的传导叙述正确的是

A.神经纤维兴奋时电位变为“外正内负” B.神经纤维兴奋时产生的电流是从兴奋部位流向未兴奋部位

C.突触前膜释放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

D.兴奋从一个神经元的树突传至另一神经元的轴突 7.某人能读书看报,也可以写文章,但就是听不懂别人说的话,大脑受损伤的区域是()A.大脑皮层运动区 B.大脑皮层言语C.大脑内侧面某一特定区域 D.下丘脑

8.人体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递,通过突触实现。下列对这种传递叙述错误的是()A.突触前膜与后膜之间有间隙B.兴奋由电信号转变成化学信号,再变成电信号 C.突触处兴奋是能单向传递的D.突触前后两个神经元兴奋是同步的,没有延搁 9.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单位是()

A.灰质 B.白质 C.神经元 D.轴突

10.关于反射和反射弧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A.反射活动并不完全通过反射弧来完成 B.反射活动必须通过反射弧来完成 C.只要反射弧完整必然出现反射活动 D.反射和反射弧在性质上是完全相同的 答案:C A C C C C B D C B

作 业

教 学 后 记

个人备课录

上课时间 年 月 日 第 课时 总 课时 课 题

第二章 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第四节 免疫调节 教 学

目 标

1、概述免疫系统的组成。

2、概述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3、关注爱滋病的流行和预防。

4、关注器官移植所面临的问题,进一步探讨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教方学法

讲述与学生练习、讨论相结合 教 材 分 析 重点

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

难点

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

教具

实物投影、多媒体课件 教

一、免疫的概念及免疫系统的组成

1、免疫是机体的一种

功能。通过免疫,机体能够识别除

,以维持内环境的平衡和稳定。免疫可分为

(免疫细胞生成、成熟或集中分布的场所)

免疫细胞()

2、免疫(发挥免疫

作用的细胞)

系统(位于:)()

免疫活性物质:。、排

。()

二、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 1.

第一道防线由________和_______构成 _________免疫

第二道防线由________和_______构成。免

______免疫:________产生抗体 疫 _____ _免疫

(第三道防线)______免疫:________产生抗体

2.免疫系统的组成:

3.抗原:

。如

、等。

特点:①

。应当指出的是,有时也会成为抗原,如 等。②

。③。

这种性质取决于

表面具有的某些特定的,这些物质叫做,它是 识别抗原的重要依据(抗原分子在 的作用下,使其内部的 暴露出来,才能发挥 的作用。)4.抗体:

①分布:。

②化学本质:。

③分泌抗体的细胞:______。5.体液免疫的概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细胞免疫的概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过敏反应

(1)概念:

(2)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实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免疫系统的监控和清除功能 以爱滋病为例,进行分析

免疫系统的监控和清除功能是指

四、免疫学的应用

1.免疫学的应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器官移植成败:___________是否一致或相近减轻排斥反应的方法:长期使用_____________

典型例题

例1、用大剂量的X射线去照射去胸腺的小鼠,小鼠可失去全部免疫功能。此时如果输给来自胸腺的淋巴细胞,免疫功能将得到部分恢复,但与正常小鼠不同,不能产生游离抗体。如果用X射线照射后,只输给来自骨髓的淋巴细胞,去胸腺的小鼠产生抗体的功能在一定程度上恢复。分析以上事实说明了什么?

解析:该题解答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人体特异性免疫的种类有几种?认真比较淋巴细胞的种类和功能。二是采用比较的方法分析该题中每个实验的条件和结果,找出其联系和不同点。

答案:胸腺产生的是T细胞,T细胞接受刺激形成效应T细胞,进行细胞免疫,骨髓产生的是B细胞,B细胞接受刺激形成效应B细胞,产生抗体进行体液免疫

例2、流感是一种流感病毒引起的常见病。流感病毒有不同的亚型,现有多种流感疫苗,有人注射了一种流感疫苗后,在流感流行期间未患流感,但流感再次流行时,却患了流感。不可能的原因是()

A.流感病毒发生了突变

B.流行的流感病毒与注射的流感疫苗不是同种类型

C.抗体在体内存留的时间短 D.流感病毒使人的免疫系统受损

解析:流感病毒是一种RNA病毒,由于RNA的单链结构易发生变异,抗体与抗原的结合是特异性的,发生变异后,已有的抗体不能消灭它。也可能是抗体在人体内存留的时间短。流感病毒不会破坏人体的免疫系统。答案:D

【目标检测】 ● 基础题

1.关于吞噬细胞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吞噬细胞只在非特异性免疫中发挥作用 B.吞噬细胞只在特异性免疫中发挥作用

C.吞噬细胞不属于免疫细胞

D.吞噬细胞在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中都发挥重要作用

2.在制备蛇毒抗毒素血清时,需将灭毒的蛇毒液注入家兔体内引起免疫反应,参与这一免疫反应的细胞有()

A.吞噬细胞、效应B细胞、T细胞、效应T细胞 B.吞噬细胞、T细胞、B细胞、效应T细胞 C.吞噬细胞、T细胞、B细胞、效应B细胞 D.吞噬细胞、记忆细胞、T细胞、效应T细胞

3.艾滋病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一大杀手。下列有关艾滋病的说法正确的是()A、HIV主要攻击人体内的T细胞,使人丧失一切免疫功能 B、获得性免疫缺陷病就是指艾滋病

C、HIV主要由DNA、RNA 和蛋白质构成,但没有核糖体 D、HIV在离开人体后还能存活很长时间,危害极大

4.在细胞免疫中,效应T细胞发挥免疫作用的机制是()

A.激活靶细胞内的溶酶体酶 B.与抗原结合使其失去活性

C.直接吞噬靶细胞将其分解 D.将抗原呈递给B淋巴细胞

5.下列过程中不属于体液免疫过程的是()

A.抗原处理、呈递和识别的阶段

B.形成效应B细胞

C.形成效应T细胞

D.效应B细胞产生抗体与相应抗原的特异性结合

6.给健康婴儿接种卡介苗,目的是使婴幼儿体内产生()

A.效应B细胞 B.效应T细胞 C.记忆细胞 D.抗体

7.大面积烧伤时,若护理不当,易发生感染而引起严重后果,原因是()

A.特异性免疫的能力减弱

B.非特异性免疫的能力减弱

C.体液大量损失

D.营养物质不能及时补充,影响皮肤再生

8.下列各项中,只属于细胞免疫功能的是()

A.抑制病菌的繁殖

B.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直接接触,导致靶细胞死亡

C.使细菌外毒素失去毒性

D.使病毒失去感染人体细胞的能力

9.关于体液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

A.有的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淋巴细胞,产生效应B细胞

B.抗体是由B淋巴细胞分泌的

C.抗体一般可以直接杀死入侵的病菌

D.记忆细胞经迅速增殖分化,可形成大量的记忆B细胞

10.在人体过敏反应中,释放的组织胺能使毛细血管舒张和通透性增加,促进血浆从毛细血管滤出,结果出现荨麻疹,组织胺的作用属于()

A.神经调节 B.体液调节

C.激素调节 D.自动调节

●拓展题

11.下图表示动物细胞。请据图回答:

(1)如果②是抗体,则该细胞是______细胞。它是由________分化而来。分化的原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抗体的化学本质是_____。抗体从开始合成到分泌出细胞,经过的细胞结构的顺序是_________。

(3)如果该细胞是肾小管上皮细胞,与调节血钾和血钠含量变化有密切关系的细胞器是()______,调节这一过程的激素是由_______分泌的_______。(4)若我们接种了原来流行的流感病毒研制的疫苗,是否可以预防现今的流行感冒?____,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用未感染过病原体的健康小鼠A和B做实验,过程如图所示,请回答:

B 健康 B 生活B

S疫苗 S病原体

A 健康A A死亡

(1)注射毒性强的S病原体后,由于__________________,所以B鼠能正常生活,A鼠则患S引起传染病死亡,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

(2)假如在给B注射S疫苗后,第二天就给其注射S病原体,则由于____________,B会______________。

(3)病原体进入小鼠体内后,识别它的是________,可以清除它的是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10 DCAACCBBAB

11、(1)效应B B细胞或记忆细胞 抗原直接刺激B细胞;抗原经T细胞呈递给B细胞;记忆细胞受到抗原的刺激

(2)球蛋白 ④⑤③①(3)③高尔基体 肾上腺皮质 醛固酮

4)不行 抗原只能与它相对应的抗体发生特殊结合,与其表面的抗原决定簇有关

12、(1)注入S疫苗产生了抗体

体内无抗体(2)体内无相应抗体 死亡(3)吞噬细胞,抗体,效应T细胞等;抗体,吞噬细胞,效应T细胞

作 业

教 学 后 记

个人备课录

上课时间 年 月 日 第 课时 总课 题

第三章 植物的激素调节 第1节植物生长素的发现

教 学

目 标

1.概述植物生长素的发现过程。2.体验发现生长素的过程和方法。

3.评价实验设计和结论,训练逻辑思维的严密性。教方学法

讲述与学生练习、讨论相结合 教 材 分

析 重点

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难点

(1)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2)科学实验设计的严谨性分析。

教具

实物投影仪,计算机。

课时

讨论与总结

〖引入〗以“问题探讨”引入,生思考回答师提示。

1.弯向窗外生长。

2.是较长时间的单侧光刺激引起植株弯向窗外光源生长。这样,可以使植株获得更多阳光,从而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更多的有机物,满足自身生长发育的需要。

3.植株的弯曲生长发生在幼嫩部位。

教师讲述:以上都与生物体本身所具有的调节功能有密切的联系,而不同种的生物调节方式不同,植物是通过激素调节,动物则是通过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其中神经调节的作

教师:“生长素是什么?科学家是怎样发现生长素的?”

〖板书〗

一、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教师:给出达尔文向光性实验示意图。1880年,达尔文研究了光照对金丝雀虉草胚芽鞘生长的影响。

实验一:胚芽鞘受到单侧光照射时,弯向光源生长。

实验二:切去胚芽鞘的尖端,胚芽鞘既不生长,也不弯曲。实验三:用锡箔小帽罩住胚芽鞘的尖端,胚芽鞘直立生长。

实验四:用锡箔套住胚芽鞘尖端下面一段,单侧光只照射胚芽鞘尖端,胚芽鞘仍然弯向光源生长。

〖旁栏思考题1〗生思考回答师提示

1.提示:分别遮盖胚芽鞘顶端和它下面一段,是采用排除法,观察某一部分不受单侧光刺激时,胚芽鞘的反应,从而确定是胚芽鞘哪一部分在起作用。胚芽鞘弯曲生长的是顶端下面的一段,感受光刺激的是顶端。

作 业

教 学后 记

这说明,是胚芽鞘顶端接受单侧光照射后,产生某种刺激传递到下面,引起下面一段弯曲生长。

(让学生分别回答。最后总结:达尔文推想,胚芽鞘尖端可能会产生某种物质,这种物质在单侧光的照射下,对胚芽鞘下面的部分会产生某种影响。(鼓励学生从科学家的用词教育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要养成严谨的思维习惯,要有事实求是的态度。))

教师:“学生们继续思考胚芽鞘尖端真的会产生某种物质吗?这种物质怎么会影响下面部分的生长呢?

1928年,荷兰科学家温特,把切下的胚芽鞘尖端放在琼脂块上,几小时后,移去胚芽鞘尖端,并将这块琼脂切成小块,放在切去尖端的胚芽鞘切面的一侧,结果胚芽鞘向放琼脂的对侧弯曲生长。

教师:”现在能说明达尔文的推想是正确的吗?“

学生分析,并说明理由。有的学生说是正确的;有的说是不能说明,因为不能排除琼脂块的影响。

教师总结:不能。因为没有排除琼脂本身对去尖胚芽鞘的影响。

(介绍实验的设计原则:)

1、单一的变量

2、要有对照组

〖旁栏思考题2、3〗生思考回答师提示

2.提示:因为该刺激(生长素)在向光一侧和背光一侧的分布(浓度)存在差异,因而引起两侧的生长不均匀。

3.提示:没有。他是在对实验结果进行严密分析的基础上作出这个推断的。要得出这样的结论,既需要以事实为依据进行严密的逻辑推理,还需要一定的想像力。

〖讲述〗由此说明,胚芽鞘尖端确实会产生某种物质,这种物质从尖端运输到下部,并能促使胚芽鞘下面某些部分的生长。这种物质是什么呢?学生阅读教材,得出1934年,荷兰科学家郭葛等人从一些植物中分离出了这种物质,经鉴定这种物质是吲哚乙酸。吲哚乙酸具有促进植物生长的功能,因此给它取名为生长素。后来科学家又陆续发现了其他植物激素包括赤霉素、细胞分裂素、乙烯和脱落酸。

〖板书〗植物激素: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称作植物激素。

师生共同回顾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设计实验 提出假说 实验验证 得出结论(指出:这是真理发现的模式之一)

〖板书〗

三、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

产生部位:叶原基、嫩叶和发育中的种子

运输方向:从植物形态的上端向下运输,不能反向。

分布情况:生长旺盛部位。

〖技能训练〗生阅读思考回答师提示

1.提示:不严密,没有考虑将胚芽鞘倒过来放置时的情况。

2.提示:结论2不严谨。没有实验证明生长素不能从形态学下端运输到形态学上端。

3.提示:应该增加一组胚芽鞘形态学上端朝下的实验,以研究生长素能不能从形态学下端运输到形态学上端。

典型例题

例1 下列现象中,最能说明植物生长素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两重性的现象是()

A.茎的向光性和背地性 B.顶端优势

C.根的向地性和向水性 D.含羞草的小叶受刺激立即下垂

解析:出现”茎的向光性和背地性“现象都是生长素的适宜浓度促进茎生长。出现”顶端优势“是由于低浓度促进顶芽生长,高浓度抑制侧芽生长。出现”根的向地性“是高浓度抑制根生长,低浓度促进根生长,但向水性与生长素无关。”含羞草的小叶受刺激立即下垂“属于感性运动,不属于向性运动。

答案:B。

2、(2002年广东、河南、广西高考题)植物在单侧光照射下弯向光源生长。这个现象被解释为”光线能够使生长素在背光一侧比向光一侧分布多“。

为什么生长素在背光一侧比向光一侧分布多?是因为向光侧的生长素在光的影响下被分解了,还是向光侧的生长素向背光侧转移了。为此,有人做了下述实验:

(一)实验步骤:将生长状况相同的胚芽鞘尖端切下来,放在琼脂切块上,分别放在黑暗中和单侧光下(见上图)。

(二)实验结果:如上图所示。[图中c、d、e和f用一生长素不能透过的薄玻璃片将胚芽鞘分割;琼脂下方的数字表示琼脂块收集到的生长素(IAA)的量]

请回答:

(1)图a和b说明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c和d说明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图e和f说明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通过上述实验可得出什么结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单侧光照射下植物弯向光源生长是由于生长素在背光一侧分布较多导致的。实验设计原则有等量原则,单因子变量原则,对照原则,本题着重突出了对对照原则的考察。

答案:(1)光并未影响生长素的分解和生长素的向下运输(2)胚芽鞘被玻璃片分隔成两半,不影响生长素向下运输和琼脂块中收集的生长素数量(3)单侧光照射促使生长素向背光侧转移(4)单侧光照射下,向光侧生长素向背光侧转移,而不是向光侧的生长素分解

目标检测:

1.下图表示一项生长素的研究实验,以下哪一

项关于实验结果的叙述是正确的 A.M长得比N长 B.N长得比M长

C.M弯向一侧而N不弯曲 D.N弯向一侧而M不弯曲

()

2.下列是关于生长素的有关实验,全部给予右侧光照结果不向光弯曲生长的是()

A.(2)(3)(5)B.(2)(3)(5)(7)

C.(2)(3)(5)(6)(7)D.(2)(3)(5)(6)

3.下图所示,用燕麦胚芽鞘进行向光性实验,A放在暗箱中,B放在左侧有孔的暗箱中,C切去胚芽鞘尖端,D在切去尖端的切面上放上含生长素的琼脂块,请据图回答:

(1)向光弯曲生长的是___________。

(2)直立生长的是___________,不生长也不弯曲的是___________。

4根据下图所示实验过程回答:

(1)甲图中,供应块是含生长素的琼脂块,接受块是不含生长素的琼脂块。实验结果,胚芽鞘C发生的现象___________。这一现象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乙图中胚芽鞘D不能发生C的现象,这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上述实验说明,生长素在植物体内的运输方向______________________。运输方式是___________。

答案:

1.A 2.C

3.(1)B(2)A、D C

4.(1)生长和向左弯曲 生长素能由胚芽鞘的上部运输到下部,促进生长(2)生长素不能由胚芽鞘的下部运输到上部(3)从形态学上端到下端 主动运输

个人备课录

上课时间 年 月 日 第 课时 总 课时 课 题

第2节 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教 学

目 标

1.概述植物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2.尝试探索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教方学法

讲述与学生练习、讨论相结合 教 材 分

析 重点

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难点

探究活动:探索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

教具

实物投影、课件 教

〔〖引入〗以”问题探讨“引入,生思考回答师提示。

〖提示〗1.不同。如图所示,对于根来说,最适浓度大约是10-10 mol/L;对于芽来说,最适浓度大约是10-8 mol/L;而对于茎来说,最适浓度大约是10-4 mol/L。

2.不同的生长素浓度,对于同一器官所起的作用也不同。在一定浓度范围内促进生长,超过这一范围则抑制生长。

〖问题〗以”本节聚焦“再次引起学生的思考注意。

〖板书〗

一、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生长素可以促进雌花的形成、单性结实、子房壁的生长;维管束的分化、形成层活性;叶片的扩大;不定根、侧根的形成;种子的生长、果实的生长、座果;伤口的愈合;顶端优势。同时可以抑制花、果实、幼叶的脱落;侧枝的生长;块根的形成等。

〖讲述〗从细胞水平上看,生长素可以影响细胞的伸长、分裂和分化。从器官水平上看,生长素可以影响器官的生长、成熟和衰老。

生长素发挥的生理作用,会因浓度、植物的种类、器官、细胞的年龄不同而有差异。一般情况下,生长素在低浓度时促进生长,浓度较高时则抑制生长,浓度过高甚至会杀死细胞。对于同一植物不同器官来说,一般营养器官比生殖器官敏感;根比芽敏感,芽比茎敏感,幼嫩细胞敏感,衰老细胞迟钝。双子叶植物一般比单子叶植物敏感。

关于植物为什么会有顶端优势现象,目前主要存在两种假说。

教材中介绍的是”生长素学说“,即认为是顶芽合成的生长素极性运输到侧芽处,从而抑制侧芽的生长。这个学说是由K.V.Thimann和F.Skoog于1924年提出的,许多实验支持该学说。

另一种解释是1900年K.Goebel提出的”营养学说“。该假说认为顶芽构成营养库,垄断了大部分营养物质,侧芽由于缺乏营养物质而生长受抑制。这个学说也有不少支持的证据。

〖介绍〗α-萘乙酸(NAA)、2,4-D、生根粉

NAA是具有生长素类活性的萘类植物生长调节剂,广泛用于组织培养体系,可以诱发不定根形成,提高树木扦插成活率,提高座果率,防止采前落果。它具有与IAA不同的环状结构,但其侧链与IAA相同,比IAA稳定,因此常代替IAA使用。

2,4-D的化学名称是2,4-二氯苯氧乙酸,它是一种除草剂,现在广泛应用于无菌培养体系,用于诱导细胞增殖。2,4-D除了作为除草剂之外,它最显著的用途是引起脱分化和未组织化的细胞生长,另外,它还具有使幼苗矮化粗壮的功能。但2,4-D能够引起染色体变异,使用时必须格外小心。

生根粉是一类可以用来促进插条生根的复合型植物生长调节剂。可溶解于酒精或水,一般以生长素类物质为其主要有效成分,如ABT生根粉(商品名称艾比蒂生根粉)就含有萘乙酸和吲哚乙酸等。它的主要作用是:能提供插条生根所需的生长促进物质,能促进插条内源激素的合成,能促进一个根原基分化形成多个根尖,以诱导插条不定根的形态建成。

〖板书〗

二、尝试运用生长素促进插条生根

〖探究实验〗(有可能按下面指导做)

在上节课结束时,应布置学生预习探究活动”探索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的指导,并准备好实验用具,如杨树枝条、矿泉水瓶等。教师如果能提前做本探究活动的预实验,可避免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的浪费,也可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

(一)材料用具的准备

1.实验材料

可以用杨、加拿大杨、月季等的枝条。

2.实验用具:天平、量筒、容量瓶、烧杯、滴管、试剂瓶、玻璃棒、木箱或塑料筐(下方带流水孔)、盛水托盘、矿泉水瓶。

3.插条选择

插条质量和规格对探究实验效果影响很大。大树上的1~2年生枝条,可以作为扦插的材料,但以1年生苗木为最好(1年或2年生枝条形成层细胞分裂能力强、发育快、易成活)。实验表明,插条部位以种条中部剪取的插穗为最好,基部较差,梢部插穗仍可利用。实验室用插穗长5~7 cm,直径1~1.5 cm为宜。由于一个年级几百名学生同时用枝条,要适当考虑对树木的保护。

扦插枝条的处理:

(1)枝条的形态学上端为平面,下端要削成斜面,这样在扦插后可增加吸收水分的面积,促进成活。

(2)每一枝条留3~4个芽,所选枝条的芽数尽量一样多。

(二)实验设计

1.选择生长素类似物:2,4-D或α-萘乙酸(NAA)等。

2.配制生长素类似物母液:5 mg/mL(用蒸馏水配制,加少许无水乙醇以促进溶解)。

3.设置生长素类似物的浓度梯度:用容量瓶将母液分别配成0.2、0.4、0.6、0.8、1、2、3、4、5 mg/mL的溶液,分别放入小磨口瓶,及时贴上相应标签。NAA有毒,配制时最好戴手套和口罩。

剩余的母液应放在4 ℃保存,如果瓶底部长有绿色毛状物,则不能继续使用。

4.枝条处理方法:浸泡法和沾蘸法

建议各小组采用不同方法进行实验。浸泡法也可设置不同的浸泡时间。应该鼓励学生设计多种方案,以便交流,资源共享。

6、(2002年广东、河南、广西高考题)植物在单侧光照射下弯向光源生长。这个现象被解释为”光线能够使生长素在背光一侧比向光一侧分布多“。

为什么生长素在背光一侧比向光一侧分布多?是因为向光侧的生长素在光的影响下被分解了,还是向光侧的生长素向背光侧转移了。为此,有人做了下述实验:

(一)实验步骤:将生长状况相同的胚芽鞘尖端切下来,放在琼脂切块上,分别放在黑暗中和单侧光下(见上图)。

(二)实验结果:如上图所示。[图中c、d、e和f用一生长素不能透过的薄玻璃片将胚芽鞘分割;琼脂下方的数字表示琼脂块收集到的生长素(IAA)的量]

请回答:

(1)图a和b说明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c和d说明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图e和f说明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通过上述实验可得出什么结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单侧光照射下植物弯向光源生长是由于生长素在背光一侧分布较多导致的。实验设计原则有等量原则,单因子变量原则,对照原则,本题着重突出了对对照原则的考察。

答案:(1)光并未影响生长素的分解和生长素的向下运输(2)胚芽鞘被玻璃片分隔成两半,不影响生长素向下运输和琼脂块中收集的生长素数量(3)单侧光照射促使生长素向背光侧转移(4)单侧光照射下,向光侧生长素向背光侧转移,而不是向光侧的生长素分解

典型例题

〖例1 〗 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2.4-D)可以杀死小麦田里的双子叶杂草,而不会抑制小麦的生长。对此正确的解释是()

A、此浓度只对小麦起作用 B、此浓度只对杂草起作用

C、小麦和杂草对此浓度敏感程度不同 D、此浓度对小麦和杂草都起抑制作用 解析:所考查知识点是:生长素生理作用的二重性。2.4-D在低浓度时,能够促进植物生长,在高浓度时,它不但能够抑制生长,甚至还能杀死双子叶植物,因为双子叶植物的叶宽大平展,叶片的表面积较大,蜡质较少,幼芽裸露,所以吸收的药剂较多,幼芽易于受害。单子叶植物(如小麦)通常叶面较少,叶片直立,表面角质和蜡质也较多,幼芽为老叶所包裹,所以相对地吸收药剂量也较小,幼芽也不易受害。所以,同样剂量的2.4-D(浓度较高)能够抑制可杀死双子叶杂草,而对小麦却没有抑制生长的作用。这说明双子叶植物和单子叶植物对同一浓度的2.4-D敏感程度不同。答案 C 目标检测:

1、一只正在发育的桃子被虫蛀了,结果桃子停止了生长,这说明虫蛀的部位是()A、种子 B、外果皮 C、中果皮 D、内果皮

2、下列生产措施中与植物激素无关的一组是()

①培育无籽番茄 ②培育无籽西瓜 ③果树整枝修剪 ④带芽的枝条扦插 ⑤移栽植物时剪去部分叶片 ⑥棉花摘心

A、①③ B、②④ C、⑤⑥ D、②⑤

3、棉花长到一定的高度后,摘去顶芽,侧芽就发育成枝条。这说明()A、顶芽产生的生长素运向侧芽 B、原顶芽不再向侧芽运送过量生长素 C、顶芽摘除后,侧芽开始分泌生长素 D、顶芽摘除后,侧芽大量分泌生长素

4、生长素对植物生长的作用,一般地说()

A、高浓度和低浓度都促进生长 B、高浓度和低浓度都抑制生长

C、高浓度抑制生长,低浓度促进生长 D、高浓度促进生长,低浓度抑制生长

5、要得到番茄无籽果实,需将一定浓度的生长素溶液涂抹在该花的柱头上。处理该花的时期和条件是()

A、花蕾期,不去雄蕊 B、花蕾期,去掉雄蕊 C、开花后,不去雄蕊 D、开花后,去掉雄蕊

6、顶端优势现象的原因是()

A、顶端阳光充足有利于生长 B、顶端蒸腾作用强,水肥多

C、顶端产生生长素多促进生长 D、顶端产生生长素向侧芽运输,抑制侧芽生长

7、对生长素生理作用概括不准确的是()

A、生长素能促进果实成熟 B、生长素能促进扦插枝条生根 C、生长素能促进果实发育 D、生长素能促进植物生长

8、植物生长素促进植物生长的原因是()

A、促进细胞分裂 B、促进细胞纵向伸长生长 C、促进细胞的分裂生长 D、促进细胞的弯曲

9、可以证明生长素低浓度促进生长,而高浓度抑制生长的例子是()A、植物的向光性 B、顶端优势

C、生长素集中在生长旺盛的部位 D、生长素促进扦插枝条生根

10、让不易生根的植物枝条生根,可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溶液浸泡插枝的()A、上端 B、中部 C、下端 D、两端

11.下列是关于生长素的有关实验,全部给予右侧光照结果不向光弯曲生长的是()

A.(2)(3)(5)B.(2)(3)(5)(7)C.(2)(3)(5)(6)(7)D.(2)(3)(5)(6)

12.把一花盆如图所示固定在直径为2m的圆盘的边缘处,盆底

与地面成45°角。然后旋转圆盘使花盆水平方向所受的力与垂

13.用燕麦胚芽鞘及幼苗⑦⑧进行如下实验,一段时间后,会引起弯曲现象的是(→表示单侧光)()

A.②⑤⑦ B.①②③⑤⑧ C.①③④⑥⑦ D.②⑤⑧

14.如右图所示,在快速速旋转的轮子边缘放置四粒萌发种子,请判断其

根、茎的生长方向将是()

A.根向外,茎向圆心 B.根向圆心,茎向外

C.根、茎均向外 D.根、茎均向圆心 直方向相同。然后,保持圆盘旋转的速率长期不变,观察植物 的根部生长的方向。植物根部生长的方向应当是下列的哪一项?()

15.下图所示,用燕麦胚芽鞘进行向光性实验,A放在暗箱中,B放在左侧有孔的暗箱中,C切去胚芽鞘尖端,D在切去尖端的切面上放上含生长素的琼脂块,请据图回答:

(1)向光弯曲生长的是___________。

(2)直立生长的是___________,不生长也不弯曲的是___________。

16.根据下图所示实验过程回答:

(1)甲图中,供应块是含生长素的琼脂块,接受块是不含生长素的琼脂块。实验结果,胚芽鞘C发生的现象___________。这一现象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乙图中胚芽鞘D不能发生C的现象,这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上述实验说明,生长素在植物体内的运输方向______________________。运输方式是___________。

答案:ADBCB DABBC C A D A

15.(1)B(2)A、D C

16.(1)生长和向左弯曲 生长素能由胚芽鞘的上部运输到下部,促进生长 素不能由胚芽鞘的下部运输到上部(3)从形态学上端到下端 主动运输

作 业

教 学 后 记

个人备课录

上课时间 年 月 日 第 课时 总 课时 课 题

第三章 第3节 其他植物激素 教 学

目 标

1.列举其他植物激素。

2.评述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

3.尝试利用多种媒体,搜集并分析植物激素和植物生长调节剂的资料。教方学法

讲述与学生练习、讨论相结合 教 材

(2)生长分

析 重点

其他植物激素的种类和作用。

难点

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

教具

一、其它植物激素的种类和作用

几种植物激素的合成、分布和生理作用 植物激素 主要合成部位

分布

生理作用

赤霉素

生长中的种子和果实、幼叶、根和茎尖

较多存在于植株生长旺盛的部位,如茎端、嫩叶、根尖、果实和种子

调节细胞的伸长、促进蛋白质和RNA的合成,从而促进茎的伸长、抽薹、叶片扩大、种子发芽、果实生长,抑制成熟和衰老等 细胞分裂素

根、生长中的种子和果实

主要分布于进行细胞分裂的部位,如茎尖、根尖、未成熟的种子、萌发的种子、生长着的果实

促进细胞分裂,诱导芽的分化,促进侧芽生长,抑制不定根和侧根形成,延缓叶片的衰老等 乙烯

成熟中的果实、衰老中的组织、茎节 各器官都存在

促进细胞扩大,促进果实成熟,促进器官脱落等 脱落酸

根冠、老叶、茎

各器官、组织中都有,将要脱落或休眠的器官和组织中较多,逆境条件下会增多

抑制核酸和蛋白质的合成,表现为促进叶、花、果的脱落,促进果实成熟,抑制种子发芽、抑制植株生长等

二、植物激素调节剂的应用

植物调节剂:人工合成的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称为植物调节剂。

1.提示:农业生产过程中,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的例子较多,以下是部分例子。

用GA(赤霉素类)打破莴苣、马铃薯、人参种子的休眠;促进苋、芹菜等的营养生长,增加产量。

用NAA促进甘薯、黄杨、葡萄的生根;对苹果、鸭梨进行疏花疏果,促进脱落;对棉花进行保花保果,防止脱落。

用乙烯利促进黄瓜、南瓜的雌花分化;促进香蕉、柿、番茄的果实成熟。

施用矮壮素(生长延缓剂)防止棉花徒长、促进结实。

2.提示:可根据当地实际情况灵活回答。番茄、香蕉、苹果、葡萄、柑橘等在生产实际中可以应用乙烯利催熟。

3.提示:植物生长调节剂使用得当,不会影响产品品质,甚至可以改善品质。例如,适当施用GA可以提高葡萄品质。如果使用不当,或片面追求短期经济效益,则有可能影响产品品质。例如,用2,4-D处理番茄增加座果后,如果不配合整枝施肥,会出现果实多而小的情况;为提早上市而采摘远未成熟的柿子再催熟,其果实品质就不一定好。

【自我诊断】 ●基础题

1、下列对植物激素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它在植物体内含量极少 B、它对植物生命活动具有调节作用

C、它是植物体一定部位产生的 D、它的化学本质是吲哚乙酸

2、把成熟的苹果与未成熟的香蕉密封在一起,可促使香蕉成熟,是由于苹果放出了()A、乙烯 B、赤霉素 C、脱落酸 D、细胞分裂素

3、植物激素是指()

A、活细胞合成的微量高效调节物质 B、一定部位合成的微量高效调节物质 C、人工合成的植物生长调节剂 D、细胞合成的具有调控代谢功能的物质

4、下列关于植物激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A、赤霉素能促进细胞伸长 B、细胞分裂素存在于植物体任何部位 C、乙烯是一种气体激素 D、脱落酸能抑制细胞分裂和种子萌发

5、细胞分裂素不存在于()

A、茎尖 B、根尖 C、成熟的果实 D、萌发的种子

6、能够延缓叶片衰老的植物激素是()

A、生长素 B、赤霉素 C、细胞分裂素 D、脱落酸

7、下列除哪种激素外,都能促进植物生长()

A、生长素类 B、赤霉素 C、细胞分裂素 D、乙烯

8、在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中起调节作用的激素是()

A、生长素 B、赤霉素 C、多种激素 D、乙烯

9、植物激素的种类很多,其中发现和研究最早的是。最早用实验证实该物质确实存在的科学家是。此外,目前公认的其他4种植物激素是、、、。

●拓展题

植物开花受开花激素的影响。如下图所示光周期(日照长短)诱导植物开花激素的产生以及影响开花的实验,图中植物去掉了顶端的全部叶子,A、D植株分别接受长日照、短日照;B、C植株方框内为受短日照处理的部分。

(1)对照实验,A、D可说明该植物属于(长日照、短日)照植物。

(1)根据B、C实验,填写实验报告中的有关内容:测试项目、结果分析、感受光周期的部位(叶、顶端)、接受诱导产生开花激素的部分、(叶、顶端)开花激素作用的部分(叶、顶端)

测试项目

结果分析

感受光周期的部位(叶、顶端)

接受诱导产生开花激素的部分(叶、顶端)

开花激素作用的部位(叶、顶端)

(3)依据以上所有实验得出的结论是。

(4)借鉴”生长素的发现"的科学实验方法。设计一简单的模拟实验,证明B株产生的开花激素可使A株条件下的同种植物开花。第一步:切取一小段B株带叶枝条放置在琼脂块上一段时间。

第二步:。预期结果:。对照试验:。预期结果:。

●基础题

1、D

2、A

3、B

4、B

5、C

6、C

7、D

8、C

9、生长素 荷兰的温特 赤霉素 细胞分裂素 脱落酸 乙烯

●拓展题(1)短日(2)叶 叶 顶端(3)短日照可诱导菊花的叶产生开花激素,进而影响开花(4)将长日照植物条件下的菊花枝条切口,再将含开花激素的琼脂块放在切口上 开花 将长日照条件下的另一株菊花枝条切口,再将不含激素的琼脂块放在切口上 不开花

作 业

教 学 后 记

个人备课录

上课时间 年 月 日 第 课时 总 课时 课 题

第二章 种群和群落 第一节 种群的特征 教 学

目 标

1、列举种群的特征

2、尝试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 教学方法

讲述与学生练习、讨论相结合 教 材 分 析 重点

种群的特征

篇5:新课标高三生物复习教法总结

江西上高二中

晏迟红

***

江西省从2008年9月开始实施高中新课标。由本人主持,上高二中生物教研组申报课题《新课标下的高中生物教法探究》(编号CF08-012)于2008年11月经江西省教育厅课题基地办批准省级立项,2010年10月完成省级结项。2011年6月,江西省新课标第一届高考即将拉开帷幕。本人在上高二中任教这一届理科班生物教学,高

一、高二的两年的新课教学,在不断的摸索中前进,因为每周的课时不多,也同时进行了《新课标下的高中生物教法探究》的课题研究,促使自己和课题组的其他老师一道对新课标高中生物教学方法进行探究,确实获得了不少宝贵经验,经过课题组全体老师共同努力,设想、讨论、计划、实施、再讨论、总结等步骤的一次又一次的实施,才使课题得以顺利结题。

现在这一届学生高三一年的生物学习又将结束。在这一学年里,我们课题组成员没有因为课题已结题就“各自为战”,而是继续通力协作,发扬团体精神,相互取长补短,共同完成高三生物总复习的教学。当然,我们也得对这一年的高三复习方法作出总结,为今后的高三复习提供一些依据,减少走弯路。以后的每一届再进一步完善,相信不久的将来,我们就会有自己的一套成熟的高三生物复习方法,既有利于老师,更有利于学生,何乐而不为呢。

通过高中生物新课标新课的教学,我们掌握了高中生物新课标教材的主要特点:(1)课程核心知识突出、结构更严谨、内容更集中,新增了一些最新的科技成果;选修模块几乎都是老教材没有的内容。(2)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把科学探究作为学习生物学的中心环节;(3)强化科学方法教育、培养科学探究能力的途径。如结合具体内容,安排了“方法介绍”“提出假说”“对比实验”“控制变量”等小栏目予以指导,将建构模型的思想落到实处,让学生掌握获得知识的方法;(4)课后练习和章检测题设计得更加科学、实用、灵活。除了内容标准的变化外,“新课标”在课程理念上倡导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尤其是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把科学探究和自主学习作为中心环节,重体验、重过程、重发展,引导创新与实践。在高三生物复习的过程中,针对高中生物新课标教材的特点,我们突出了以下方面的教学:

⑴科学发展史的教学

高中生物新课标教材中,详细介绍细胞学说的建立、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酶的发现、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中心法则”的发展和完善、摩尔根遗传学基因学说的建立、证明DNA是遗传信息的载体、促胰液素的发现、生长素的发现等生物科学发展史,我们通过认真研读教材,从中挖掘体现科学课程、科学素养、科学探究方法等知识点。这些科学家的经典的科学研究方法对启迪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非常有益的;我们引导学生关注科学史,重温科学家探究的历程,也有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科学研究的方法,激发学生产生热爱科学的情怀。⑵构建知识网络的教学

学生普遍反映,高中生物相对物理、化学而言,感觉知识点较多且零碎,解生物题时,考查的知识点知道的就容易,不知道就难。实际上是因为学生掌握生物基础知识还不够全面,存在许多知识漏洞,解题过程中就会总出现“卡壳”,因此高三生物复习中,我们强调学生在完成每一模块的复习后都必须进行该部分知识网络的构建,通过画出知识网络图,找寻自己存在的知识缺陷。只要学生能够在老师的指导下用心做,遇到疑难问题,通过自己翻课本查资料、同学相互讨论或问老师,直至弄懂,效果比专门看书和课堂听老师讲好得多,而且能够培养学生勤奋好学爱问的学习习惯。不少学生反映经过知识网络的构建,能使自己很快把基础知识记牢,而且能够形成一个知识整体。

⑶常考必考重要知识点的针对性教学

新课标生物分为五个模块的内容:①细胞与代谢模块②遗传、变异和进化模块③稳态与环境模块④实验模块(考纲规定20个实验)⑤选修模块(Ⅰ生物技术实践模块、Ⅱ现代生物科技专题模块)。在高三复习过程中,我们打乱教材顺序把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必修Ⅱ和选修Ⅲ的基因工程等联系紧密地内容合并在一起复习,加强了知识的连贯性,提高了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再如把概念模型、物理模型和数学模型进行比较复习,使学生能清楚地区分;讲“假说—演绎法”就把教程中应用实例列举出来:①孟德尔遗传定律的发现过程;②摩尔根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及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③斯他林和贝利斯提出假设并证明:在盐酸的作用下,小肠黏膜产生了促进胰腺分泌胰液的化学物质。学生也就能从根本上接受并应用这种科学方法。

⑷实验分析、设计能力的教学

生物学知识大多是通过实验总结归纳出来的,应注重知识的发生过程,将知识的发生、形成、探索过程体现出来。高中生物新课标在这方面是做很好的,好多知识,就以该知识点的发生、形成或探索过程开始的。这样布局,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为学生对知识作深层次的理解和思维方法的借鉴打下良好的基础。我们专门设立一个实验专题,首先通过实验录像让学生掌握考纲规定20个课本实验的内容是最基本的要求,要熟悉这些实验的基本操作,通过对实验的深入分析,掌握相关的实验技能,并理解其方法和原理;再就通过训练卷、周考卷、月考卷的实验题训练,总结出实验设计和分析的一般方法。

⑸记忆性知识点的教学

不少生物题的解答都需要先记忆知识点内容,才能灵活答题的,尤其是选修Ⅲ现代生物科技专题模块中的基因工程、蛋白质工程、细胞工程、胚胎工程、生物技术的安全性和伦理问题以及生态工程中,要求记忆的知识真不少。我们将生物新课标教材中的记忆性知识点归纳成结论性语句让学生去记,减轻了学生不少负担。

⑹提高高考生物解题能力的教学

学生解答生物试题能力的提高,首先依赖于对生物基础知识的掌握,再就是学生的强化训练,在不断的“纠错”过程中,使能力得以提高。我们知道题目的精心选择还需要教师的精心批改和评讲作为后盾,否则效果要大打折扣。练习批改时一定要进行认真的统计,了解学生的实际掌握情况,查漏补缺,有的放矢地去评讲。对于错误率高、难度大的综合性题目的评讲,可将其独立的知识点拆分开来,精确讲解其本质,准确分析错误原因,正确纠正理解误区。对于一些内涵丰富的习题,应注意考虑一题多变和一题多解,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和应变能力。因此,我们在复习中选择练习题时,一定要重视题目的质,坚持精选、精练、精评,使每一次练习都能有所收获。而不能浪费学生宝贵的复习时间,影响复习效果。

现在,学生已进入高考前的最后冲刺阶段,我们正在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每堂课的选修Ⅲ15分专项训练或者6个选择题30分专项训练,还有每周的理综模拟训练,等等。从学生的训练结果中找出学生的不足,老师再有针对性地把相关内容讲解透彻,这也是一个“查漏补缺”的过程。

今年是江西省新课标实施高考的第一届,针对新课标的高三生物复习与原来老教材有相同之处,当然也有许多的不同,毕竟新课标教材在内容、对学生的能力要求

等方面与老教材都有所不同。所以,我们高中生物教师应该不断探究、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尽快适应新课标的要求,使自己成为一名合格的高中新课标生物教师。

参考文献:

《中学生物教学》2011年第2期、第4期

上一篇:评园林工程师 专业工作总结下一篇:龙生村三年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