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活思维兴趣为师

2023-02-07

思维和兴趣并不是相对立的两个面, 这两者是可以并存, 相互促进, 相互激发, 并且可以有机结合起来, 产生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的。在这里, 我想谈谈自己多年从事小学数学教育工作的经验, 与各位互相探讨。

一、“眼”由心生

眼睛是我们最直观的一种感官, 人的大脑接受的信息绝大多数来自视觉器官。观察就是人认识事物, 学习知识的重要能力。所以, 在针对小学生的教育教学过程中, 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就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在数学教学中, 知识点的形象性演示与抽象性阐述一直是矛盾的, 这就需要借助更多更加直观的教学手段。直观意思就是让学生看得见, 摸得着, 有助于把抽象数学问题具象化, 加深学生的印象, 提高教学的效率。比如, 在一堂内容为比较数的大小的课堂上, 老师直接告诉同学:“这一道例题中, 5大于3, 所以在5的后面要用大于符号连接。”不用说, 对于一年级刚刚接触数学的小朋友来说, 他们很难理解为什么5要大于3, 而且只能仅仅记住5和3的比较, 换成4和6的话, 他们还是会迷茫, 可想而知, 类似这种直接灌输知识的做法就很难达到教学目的。那么, 如果老师准备好小棒这样的教具, 让学生用数数看, 3和5代表的多少, 结果就很一目了然, 虽然比起直接灌输的方式, 这种方法显得直观许多, 生动许多, 但也不排除这样的方法对某些学生并没有吸引力。如果换成丰富多彩的蜡笔, 或者香气诱人的糖果, 这就足够吸引很多小朋友的注意力了, 并且能让他们投入其中, 给他们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这种方法通过吸引学生的目光, 锻炼观察能力, 引导学生掌握基本观察能力, 教会他们透过现象寻求本质, 找出事物的规律, 从而达到获取知识, 发展思维的目的。

二、不吝赞美

学生的心理通常比较单纯, 目的性较单一, 尤其是在课堂上, 更加容易受到老师的语言、行为等带动, 跟随老师的情绪。同时, 教育心理学中指出, 学生需要鼓励, 需要赞美, 一句和蔼的鼓励所带来的效果远远大过急躁的催促, 严厉的责骂。尤其是针对小学生, 他们心智尚浅, 都渴望得到老师的肯定, 每一次称赞和鼓励, 都是对学生自信心和自尊心的一次浇灌。自信就是来自于别人对自己评价, 而学生就很容易记住这些积极的评价, 培养出自信与自尊, 使学生不仅仅在学习上, 更是在生活中, 甚至在整个人生中迸发出更加巨大的能量。让学生知道这样做是可以得到老师肯定的, 而他们正是渴望得到这种肯定, 所以也就从心理层面上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每一次的称赞和鼓励更是一次次爱的表现, 这种爱容易带给学生一种安全感, 而一份充足的爱和安全感是保持学生身心健康的前提。前苏联教育学家索洛维契克说过:“童年时代受人喜欢的孩子, 从小就觉得是善良聪明的, 因此才受人喜爱, 于是他就尽力使自己的行为成为名副其实而造就自己, 成为有自信的人。而整天生活在责骂中的孩子, 听到的只有训斥, 本不严重的错误使他们以为自己就该是那样的人, 也就真的养成恶劣的品质。”可见, 如果老师能多给予学生一些鼓励和赞美, 无疑会使他们的优良品德在愉悦满足中不断强化, 更有前进的动力。

学会适当的鼓励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作为教师, 我认为应该善于观察和思考, 善于发现每一位学生的独特之处。孔子的著名观点“因材施教”我想同样适用于解决怎样适时鼓励学生。每一个学生都有不同的特点, 这也就决定了我们鼓励的方法和语言会有所不同, 只有多了解学生, 发现各自的特点, 正确的合适的给予鼓励和赞美, 才能帮助学生也树立自信, 发现自己的能力和价值。与此同时, 老师对学生的尊重和赞赏, 更会使学生“投之以桃报之以李”, 加深学生对老师的尊敬和爱戴, 从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有百利而无一害。学生与老师关系融洽, 课堂氛围就会更加良好, 学生希望得到肯定与赞美, 老师可以满足学生, 而当学生期望得到更多的肯定的时候, 就会主动思考, 更认真学习, 从而激发更广阔的思维, 引起更强烈的兴趣, 所以, 对于教学工作来说, 这将会是一个良性循环。

三、动手动脑

在教学活动中, 充分发挥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 不要一味的要求学生背背手, 专心听, 而是充分将好动这一特点利用起来, 引导他们通过动手实践来学习。比如, 我们在讲长度、重量、面积、体积等这些知识点的时候, 让学生用尺子量一量课本宽度, 用手掂量一摞书和一支粉笔的重量等等这些简单的任务, 让他们用亲身体验数学。通过制作一平方厘米的正方形纸片, 度量课本的面积, 用绳子围一围物体的周长, 让学生能动手“做”数学。这都是很好的学习体验, 让学生能按自己的意愿用自己的双手来揭示数学道理, 这也就是为什么对于学生来说通常实验课都比理论课更具有吸引力的原因。

同时, 通过让学生思考, 用不同的途径解决同一个问题更加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 调动学生的好奇心, 激起探索的兴趣。比如, 一名同学用彩纸剪出一平方分米大小的正方形纸片, 另一名同学用彩纸剪出一平方厘米的正方形, 引导学生思考一平方分米的大小等于多少平方厘米, 一种方法可以找出一平方分米的纸片上有多少个一平方厘米的小格, 具体可表现为 (10×10) ÷ (1×1) =100;另一种方法可以比较两个正方形的边长的不同, 从而推算出面积, 具体可以写为 (10÷1) × (10÷1) =100 (此处小括号的运用仅用于表现解题步骤先后) 。最后获得答案一致, 学生就会发现规律, 面积的倍数等于边长的倍数的乘积。总之, 在带动学生动手实践的过程中, 就更容易引发创造性的思维, 对公式原理理解透彻, 记忆更深刻。而且这一过程, 可以让学生跟随自己的好奇心, 积极探索, 从而通过自己的双手和大脑获得成功的满足感, 激发更加强烈的兴趣, 这种相互促进的关系更值得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好好利用。

上一篇:蠲痹汤家兔颈椎间盘突出模型细胞因子TNF-α的影响下一篇:浅析工业原料气净化与绿色化工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