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为师微笑从教

2024-04-22

快乐为师微笑从教(通用4篇)

篇1:快乐为师微笑从教

快乐从教

幸福为师

各位老师:

下午好,我演讲的题目是《快乐从教,幸福为师》。这方讲台,因为离开过,所以倍加珍惜。师范毕业后,怀揣着一颗年轻而驿动的心,我来到了沿海城市,教过四年书,也曾在公司上过几年班。离开讲台的日子,我的目光总是被那些背着书包的孩子吸引,我怀念学校,怀念课堂,怀念孩子们澄澈的眼神,怀念校园里纯净的生活。我深知,从心出发,才能成就梦想。201 年,我离开繁华的大都市,参加教师招聘考试,站上了家乡的讲台。

我享受诗意课堂的快乐。课堂上,我与孩子们驰骋沙漠,感受“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浩瀚;泛舟西湖,品味“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的绮丽;夜游洞庭,欣赏“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的朦胧。我们一起遨游诗海,传承精粹,兴之所至,击节而歌,依韵而赋,让传承千年的中华优秀文化,不知不觉、潜移默化中,感染、浸润师生的心田。顺应天性、增进人性、提升品性、发展个性、养成习性

我享受潜心教研的快乐。我深知,年轻可以无畏,但决不可以无知,只有投入,才能深入;只有付出,才能杰出。唯有博采他山石,才能琢为自家玉。每上一节课,每参加一次教学竞赛,我都会花大量时间查阅资料,钻研教材,潜心“问课”,细化课堂,适度“留白”。第一次参加教学竞赛,是我并不擅长的数学科,从导入授新到巩固延伸,从教学设计到课件制作,从预设到生成,从试教到反思,徜徉在课堂艺术中的我,越钻研,越快乐,课堂越来越“有趣味,有激情”,令评委耳目一新。后来,我陆续参加语文、品社科教学竞赛,都获得了市一等奖;去年,又参加了实验教学说课竞赛,对于学中文的我来说,这是个不小的挑战,但凭着一股不服输的认真劲,我顺利晋级省赛,获得专家点赞。

我享受桃李芬芳的快乐。亲其师,信其道,循其步。踏上教师岗位的学生说:老师,感谢您引领我走上这方讲台;考上北大医学院的学生说:老师,感谢您给予我追梦的力量;随工程队到了加州的学生传来照片:老师,美好的风景,要与您一起欣赏。毕业了,工作了,孩子们仍然愿意跟我分享喜悦,携手共进,这难道不是一种幸福么?

青春无悔育桃李,教海无涯爱作舟。看《人民的名义》,陈岩石有句话让我印象深刻:什么叫技高一筹?你心里装着老百姓,你就技高一筹了。作为教师,你心里装着学生,装着课堂,你就技高一筹了。从教至今,我奉献着,快乐着,成长着,没有惊人的壮举,只是坚守平凡的岗位,用心铺就这条耕耘之路,享受三尺讲台,快乐从教,幸福为师。

心有多高,路就有多远。让我们“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明日,必能“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篇2:快乐为师微笑从教

岗子小学:柳志东

魏书生是谁?读了他的书,了解了他的精神才知道魏书生是当代著名的教育改革家。他从事教育事业20多年来,先后荣获辽宁省功勋教师、特级教师、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班主任、全国有突出贡献的专家、首届全国十大杰出青年等殊荣,他撰写的教学体会文章和教育教学改革方法的专著深受广大教师和学生的欢迎,他的思想席卷中国教育界。他写到的并不是纯理论的东西,而更多的是那些特别实实在在的,在他从事教师这个职业时的一些具体教育方法。拜读了以后,我从书上真实体会到了魏书生的人格魅力。在这教育改革的年代中,魏书生的教育理论无疑就是一盏启明灯,为教育大潮中的师者们指明了航向!

一、“教师应该成为自己的第一个学生,你教别人做什么,你先问问自己愿不愿意这样做;你向学生说什么,先想想自己愿不愿意听。”

魏书生认为教师的师表形象是一种巨大的无声的道德力量。正所谓“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谁要是自己还没有发展、培养、教育好,就不能发展、培养、教育好别人。以德治教,说了算,定了干,一不做,二不休。行为久了,也就养成习惯。日久天长,人们的内心深处开始发生变化,苦乐观、人生观有了进一步端正,就会从内心里感觉到:“学习、工作、尽责、助人”,这些都是人生中最美的享受。教师的良好品德情操对学生的思想品德的发展有很强的感召力。它不仅影响一个人的学生时代,还可能影响他们的一生。教师要务实,把师德规范内化为自身内心信念,化作行为品质并时时处处以此支配自己的行动。只有给予学生爱,让学生感受到爱,体会到被爱之乐,他们才会学着去爱别人。只有这种充满着对学生的爱,对教育的爱,爱的无私,才能真实的教育好每一个学生。

崇高而无私的爱心,正是魏书生身上熠熠闪光的灯塔。照亮了学生内心深处颓废、阴暗的角落。他有着海洋般宽广的胸怀,能容纳和理解学生所有的错误。因而,他从不挫伤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公平、公正地善待每一个学生,从不偏私。对待学生的错误,从不体罚,而是让学生唱歌或做件好事来改正错误。在充满爱的教育中,真正体现出他在学生心目中伟大的地位。学生怎能不受到感动,不受到爱的熏陶呢?学生从内心深处信服、崇敬和爱戴他,所以,能够主动认识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在魏老师伟大人格魅力熏陶下,学生才能胸怀坦荡、光明磊落。才会敢于承认自己的所作所为,这足以说明,老师的典范作用及伟大人格的写照。他爱自己的事业,更爱自己的学生,他用满腔的爱,来谱写着人生光辉灿烂的篇章。难怪有人会说:魏老师具有着“神”的思想品格!他当之无愧!

二、“教师要树立教学民主的思想,就要抑制自我中心意识。要明确,对学生指责、埋怨、强迫、命令,就等于在师生的心灵之间挖鸿沟,只能增加师生之间不理解、不信任的程度,只能降低学习效率”

每次公开课后面对众多同行问取得教育成功的要诀时,魏书生总是这样回答:“我仔细想来,根本的办法其实只有两个字 ‘民主’,教师树立了教学民主的思想,教学中多和学生商量,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容易高涨起来。”他认为,教学不民主是导致教学效率低下的一个主要原因。他说:“教与学之间毫无民主的气氛,思想没有相互理解,感情没有相互交流,教学效率怎么会高?”这令我想起了著名教育家赞可夫所曾说过的一句话:“我们要努力使学生充满无拘无束的气象,使学生和教师能够自由地呼吸,如果不能造成这样的教学气氛,那么任何一种方法都不可能发挥作用。”他们的理念竟有如此的异曲同工之美,真是妙哉。

如何在教育活动中发挥民主呢?魏书生认为,首先是师生心灵的沟通。一方面教师必须了解学生,尊重学生,信任学生,真正为学生负责,真正为学生的发展负责。另一方面,教师还必须设法让学生了解教师,理解教师,信任教师。魏书生说:“教师的心灵对学生如果是一个未知世界,那么就谈不上教学民主。教师应该把自己对人生、对事业、对教学、对语文教改的看法都真诚地和学生倾谈,这样学生才会真诚地、无保留地谈他们的看法。师生在充分信任、理解的基础上探讨问题,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积极性。”

其次,魏书生认为,教师要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思想。他说:“为学生服务,就不能强迫学生适应自己,而应努力研究学生的学习心理、原有的知识水平、接受能力,以使自己的教学适应学生的需要。”这种“需要”就是学生发展的需要。“教师要善于在教学大纲;教材要求与学生的心灵实际之间架桥,要努力防止离开学生心理的此岸世界,而只在大纲、教材的彼岸世界动脑筋、做文章的倾向。”他进一步指出:“教师要真诚地认识到自己是为学生服务的。既然教师是为学生服务的、那就必须把学生当做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人,就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就必须了解学生、尊重学生、依靠学生,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第三,魏书生的教育民主集中体现在“决策过程民主,多同学生商量”。既然学生是学习的主人,那么学生就有参与教学过程和民主决策的权利,这也是教学民主最基本的要求。而要发挥教学民主,就必须把教学民主思想渗透到教学的各个方面。魏书生说:“要做到教学民主,就要和学生多讨论、多商量。商量什么?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到教学重点、课时安排,以至具体的教学方法,都同学生商量,尽可能达到师生之间认识的统一。”他指出,“要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就必须引导学生参与教学,即不仅学而且参与教,参与得多了,才会增强主人翁意识。”“这样时间长了,学生便养成了发表自己意见,积极参与教学的习惯;我也养成了尊重学生、理解学生、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的习惯。”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才能真正成为对自己负责也对他人负责的主人。

三、“一位负责的教师,最重要的,不仅要教给学生以眼前的知识,更要培养学生有利于未来,有利于人类的个性。”

魏书生老师强调“教书必须育人”,而育人“重在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为此他提出培养学生的七个“一分钟”活动:1.每天每天做一分钟家务;2.每天唱一分钟军歌;3.每天写一分钟日记;4.每天一分钟走步;5.每天一分钟记忆练习;6.每天读一分钟世界名著或伟人传记;7.每天一分钟演讲。他还提出培养学生的“12个良好的学习习惯:1.记忆习惯;2.演讲习惯;3.读的习惯;4.写的习惯;5.制定计划的习惯;6.预习习惯;7.适应老师的习惯;8.大事做不来,小事赶快做的习惯;9.自己留作业的习惯;10.整理错题集的习惯11.出考试题的习惯;12.筛选资料、总结的习惯。虽然这都是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东西了,但它的内涵却非常丰富,一分钟仅仅是个开始、是个起步,一旦养成一分钟的好习惯,久而久之,就会养成无数个一分钟、两小时、三天、四年„„的好习惯。

“七个一”和“12个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第一要务,但很多时候被我们抛在脑后或是难于坚持而放弃。由此我想到叶圣陶老先生曾说过的一句话:“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魏书生的思想是真真切切地从引导学生怎样做人开始。他主张人们之间的基本关系应该是互助的关系,而不是互斗的关系,因而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原则应该是与人为善的,互相谅解的。在遇到矛盾、解决具体问题时,则应坚持“正面引导,搞心理穿透”,而不搞“互相碰撞”。每个人对自己应本着“宁让别人负我,不可我负别人”的精神,坚持进行“自我心理调节”。这样,人就可以以活得轻松一些,人际关系也就会更协调。他本着教学是教师为学生服务,切实从实际出发,坚持民主的、商量的办法,针对学生实际,通过训练过程,达到三个方面的开发,即知识、能力和智力的开发。他在教学实践中把学生看成是自己的助手,在他的班级里有多少名学生,就有多少名副班主任,每个学生都是助手而不是对手。久而久之,他就只有助手而没有对手,从而有力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他还主张发展学生个性,让学生“为发展长处而学”。在教学实践中,他主张“强化过程,淡化结果”,不是简单的搞分数控制。这种民主、和谐、人性化的教育,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合格加优秀的学生,在他的影响带动下,一批又一批富有爱心和奉献精神的教师成长起来。

魏书生老师常说自己的工作就是在做一些事,是的,在他的报告中、书籍中没说什么滔滔不绝的长篇大论、没讲什么翱翔霄汉的鸿鹄大志,沉浸在魏书生老师朴素实用而永不过时的教育教学理论的同时,更让我清清楚楚地看见了魏书生老师的苦乐观、人生观、价值观、醒悟到人生及其短暂,能做的事情不多,能做好的事情更是少之又少,自己在奉献精神,探索求知精神,在对待学生的爱心、仔细的精神,还存在很多的不足,对照他的学习和实践,在内心深处感到教师的职业的伟大和责任。因此,不要浮躁,要埋下头、静下心踏踏实实地做一些事比什么都重要、比什么都幸福。我们不可能每一个教师都成为像他那样的教育家,但只有有一颗爱人之心,一种敬业精神,一种奉献意识,我们的事业会更美好。

篇3:为师从教,以德修行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因此, 教师的道德品质决定着教师工作的态度和效益, 也影响着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江泽民同志强调:“首先要把教师的思想道德建设摆在突出位置, 努力建设一支政治坚定、思想过硬、品德高尚、精于教书, 勤于育人的教师队伍。”在此我谈谈师德与教育工作的关系。

一、为师从教, 以德修行

师德内涵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1. 对待事业的道德:热爱祖国、奉献事业和不断进取。

教育是神圣的, 赋予了教师职业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古人云:“达天下之治在人才, 成天下之才在教化, 行教化之业在教师。”胡锦涛在2010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强调:“教育是国计也是民生;教育是今天, 更是明天。”“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 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 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教师对祖国、人民和社会主义的热爱, 就是工作的最强大动力。爱国敬业, 爱校重教。

教学是艰难的, 折射着教师智慧的灿烂和意志的光芒。正如赵朴初同志的《金缕曲》:“幼苗茁壮园丁喜。几人知, 平时辛苦, 晚眠早起?!燥热寒温荣与悴, 都在心头眼底。费尽了千方百计。他日良材承大厦, 赖今朝血汗番番滴。光和热, 无穷际。”教师常常被誉为“春蚕”、“蜡烛”和“人梯”, 而爱就是奉献。

教学是神奇的, 演绎出教师劳动的复杂性和创造性。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正如没有人把自己没有的东西给予别人一样, 谁要是自己还没有发展、培养和教育好, 他就不能发展、培养和教育别人。”车尔尼雪夫斯基曾说:“教师把学生造成一种什么样的人, 自己就应当是这种人。”教师要做到厚积薄发, 深入浅出, 就必须谦虚谨慎, 刻苦钻研;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增强教学能力, 勇于创新, 与时俱进。

2. 对待学生的道德:热爱和关心、尊重和信任、公正平等和严格要求。

心理学家林崇德教授认为, 师德的核心应是对学生的爱, 是一种师爱。教师只有首先热爱学生, 才会赢得学生对自己的尊重与信赖, 从而在师生之间形成亲和、友好感情的双向交流, 而这正是教育获得成功的保证。所以, 列夫·托尔斯泰认为, 把热爱事业与热爱学生结合起来是教师必须具备的最重要的品质。他说:“如果教师只有对事业的热爱, 他将成为一位好的教师。如果教师只有像父母一样对学生热爱, 他会比一个读遍所有的书, 但既不热爱事业又不热爱学生的教师好。可是如果教师既热爱事业又热爱学生, 就是十全十美的。”

教师对学生有原则性、诚实正直, 能调动学生进步的积极性。有一位学生写道:“当老师信任我们的时候, 把我们看成真正的人的时候, 在我们身上找到发展潜力的时候, 当我们的自尊心得到尊重的时候, 我们就能够大步前进。”

3. 对待集体的道德:尊重和信任同事、支持和配合同事工作、尊重和依靠教师集体。

要搞好教育事业, 培养好学生的人文素质, 引导好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这不仅需要教师个人的忠诚, 而且需要团队的智慧, 更需要行业的意志。教师应团结互助, 包容民主, 顾全大局。

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认为, 教育的最高目的是道德和性格的完善。因此, 教师为人处世, 更应以身作则, 以德修行, 牢记温家宝总理的教导:“以教育为职业者, 必须具有淡泊名利的高尚志趣, 刻苦勤学的精神, 诚挚友爱的感情。”

二、为人师表, 德高为范

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提出:“其身正, 不令而行;其身不正, 虽令不从。”他把“以身作则”作为“无言之教”。

德国著名的教育家第斯多惠曾指出:“教师本人是学校里最重要的师表, 是直观的最有效益的模范, 是学生活生生的榜样。”

捷克著名的教育家夸美纽斯曾提出:“教师的急务是用自己的榜样来诱导学生。”

奥地利教育哲学家马丁·布贝尔说:“教师只能以他的整个人, 以他的全部自发性才足以对学生的整个人起真实的影响。”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教师的人格是进行教育的基石。”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在教育工作中, 一切都应该建立在教师人格的基础上。因为只有教师人格的源泉中才能涌现出教育的力量。”“没有教师对学生的直接人格方面的影响。就不可能有深入性格的真正教育工作。只有人格能够影响人格的发展和形成。”

江泽民同志指出:“教师是学生增长知识和思想进步的导师, 他的一言一行, 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 一定要在思想政治上、道德品德上、学识学风上, 全面以身作则, 自觉率先垂范, 这样才能真正为人师表。”

这些精辟阐述都充分说明, 师德蕴涵着巨大的教育力量。正所谓“学高为师, 德高为范”, “教师无小节, 处处皆楷模”。

三、教书育人, 平凡伟大

在2010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讲话中, 温家宝总理重申:“强国必强教, 强国先强教。”在科技兴国、教育先行的新世纪里, 教师工作平凡又伟大。

30多年来, 我坚持用自己严谨、温和又耐心的治学态度, 用自己真诚、热情又浪漫的快乐童心, 来感染学生, 热爱生活和学习。因为我希望我们的相聚能因快乐而精彩, 能因进步而闪光。

无论是捡起学生掉在地上的铅笔、抚平学生卷曲的书角, 还是陪护夜半进院的手术、挽救厌学轻生的学生, 事情不管大小, 只要是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 我都视为己任, 言传身教。因为我的世界与学生的世界会相切相环相重, 我们注定会彼此影响;这世界会因我的变化而变化:动静圆缺, 虚实长短, 大小明暗, 高低冷暖。

教育学家马卡连柯说:“培养人就是培养他对前途的希望。”现在, 我们就是要造就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人;我们就是要“努力做受学生爱戴、让人民满意的教师”。看到学生一次次转变的进步, 看到毕业生一批批就业的笑脸, 感觉是种劳动的奖赏和欣慰, 体味着传道者的自信和耕耘者的成功。这种师生携手共进的真诚友谊, 也一定是种职业的高尚和幸福。教师, 好像铺路石, 春去秋来挺拔负重;教师, 好像螺丝钉, 寒往暑返固守光荣。

摘要:本文从教师职业道德内涵角度, 强调教师工作的神圣、艰难、神奇和师爱的伟大;用古今中外名人的语录, 解释德高为范的哲理, 说明师德蕴涵着巨大的教育力量;谈实践体会, 说明教师工作平凡却光荣。

关键词:师德,教育工作,关系

参考文献

[1]胡锦涛, 温家宝.2010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北京, 2010, 7.

[2]周济.大力加强师德建设, 努力造就让人民满意的教师队伍[J].中国高教研究, 2004, 10.

[3]厉以贤.现代教育原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0.

[4]孙非, 彭高清等.社会心理学教程[M].甘肃:兰州大学出版社, 1987.

篇4:幸福为师 快乐育人

【关键词】 快乐教育;师生关系;高效课堂

有人说,人的一生中能遇上几位好老师是莫大的幸福。回顾往事,深感有些教师对自己人生的重大影响,如果没有这些教师,也就没有今天的自己。如今身为教师,同样希望自己所教导学生感到幸福,陶行知曾说过:“做教师的人,必须天天学习,天天进行再教育,才能有教学之乐而无教学之苦。”于是就在自己的教育教学中不断反思与实践如何做一名让学生幸福同时自己也有幸福体验的教师。

一、学生喜爱什么样的教育方式?

一首诗里写道:你如何理解生活,你就将拥有怎样的生活;你如何理解教育,你就将拥有怎样的教育。你的眼里没有色彩,你的生活就不会缤纷,你的眼里没有阳光,你的教育就不会辉煌。在对学生的教育方式上,陶行知先生说:“跟学生学,你要教你的学生做你的先生。如果你不肯向你的学生虚心请教,你便不知道他的能力,不知道他的需要,那么你就有天大的本事也不能教导他。”

认真的审视自己的教学历程,执教五年以来一直为做个好老师而努力着,一直在数学教学这条深邃的小路上幸福追梦。在追梦中渐渐发现,学生会因为喜欢一位老师而喜欢一门功课,作为一名教师,当你的学生喜欢你,喜欢上你的课,喜欢听你讲话的时候,那么你的教学也就成功了一半。相反地,如果学生对你本人反感,那么即使你把自己的课设计得再漂亮再完美,他们也会不屑一顾的。这正如法国著名教育家卢梭所说:教育的艺术就是使学生喜欢你和你所教的东西。很多学生说他们喜欢某个教师,盼着上他的课,也有很多学生不喜欢某个教师,“怕”或“烦”上这个教师的课,听他的课就昏昏欲睡,打不起精神。同样的学生,对不同的教师表现出不同的态度,这值得教师们深思。作为数学教师怎样做才能让学生喜欢自己的课呢?

数学教材里没有精彩的故事,精美的图案,也没有刻骨铭心的历史事件;数学课堂里没有情意绵绵的感情抒发,气壮山河的豪迈,也没有好奇有趣的实验。在大多数学生的眼里,它是枯燥的、乏味的,甚至是一门令人讨厌的学科。而喜爱,是人类重要的持久学习的动因。陈景润在逆境中百折不挠地追求,居里夫人在清贫中孜孜不倦地探索,都缘于他们对科学的一往情深。学生对数学的喜爱,除少数人因先天因素而对数学一见钟情外,绝大部分学生需要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慢慢产生兴趣,反复体验个中滋味,才会爱上数学。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应该自觉地把让学生爱上数学课作为教学的首要任务。

二、如何营造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师应加强与学生情感的交流,营造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在教学生涯中,相信每位教师都会遇到与自己的观念针锋相对的学生——正是这些学生鞭策自己要具备虚怀若谷的气度和循循善诱的能力。

如何让学生喜欢你呢?喜欢一定是建立在彼此了解的基础之上,慢慢相处而来,这就像两个人交朋友或者谈恋爱一样。作为教师的每一个人对待学生的心都是一样的,不是有句很时髦的话说“学生虐师千百遍,师待学生如初恋”吗?这种越挫越勇,锲而不舍的精神一定会让你的学生慢慢明白你是真的为他好。要让学生爱上你,首先要了解学生对症下药。如果教育教学工作者不去充分了解教育教学对象,那么你就无法使学生听从你的谆谆教诲,你的一切说教也会显得苍白无力。在一个充满灵动的课堂上,教师应该让学生感受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寻求知识并获得知识的乐趣,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那么他们的学习效果将会更加显著。

教师要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演员演戏需要进入角色,教师站到讲台上讲课同样需要进入角色。教学时教师要充满信念、希望和憧憬,只有你了解什么能给予你真正的快乐,你才能帮助学生发现什么能给予他们真正的快乐。只有让自己先幸福起来,才有可能让学生感受到幸福。正如赞可夫所说:“如果教师本身‘燃烧着对知识的渴望’,学生就会‘迷恋’于获取知识。”教师在教学中自然流露的激情、广博的知识和精湛的授课技巧都能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形成师生之间情感的交融。教师要在成就学生的同时成就自己,精彩学生的同时也精彩自己。

三、什么样的课堂才是有效的、高效的课堂

什么样的课堂才是有效的、高效的课堂?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才是有效教学方法?这应该是每一位教师苦苦思索与探索的问题。传统的“数学教学”一般是教师讲学生听,学生只“知其然”,知道“是这样”的道理,但“不知其所以然”,缺少“为什么是这样”的思维透视,是一种被动接受的过程。一直以来,人们从来没有放弃过对教学改革的尝试和对课堂效益的追求,出现了一些新的教育模式。蔡林森校长创造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方法,提出“明确学习目标;学生根据自学要求自学,教师巡视发现问题;学生汇报自学结果;教师指导学生讨论;学生完成作业,教师当堂批改”一套教学新程序,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受到了全国教育界的关注和学习。

蔡林森在课堂教学改革中最有效、最关键的做法就是充分让学生动起来,深层次挖掘学生自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老师做幕后编剧与导演,指导学生自主完成整个学习任务。教师应该向杨思中学学习这样一种精神,努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这对学生将来的可持续学习是大有裨益的,这样做才能让学生在学习上后劲十足。

学习了杨思中学的教学模式后,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发现确实存在不少问题。首先,可能是由于自身性格特点和讲话习惯等原因,自己上课时的节奏、声调基本没有变化,既没有抑扬顿挫、高潮迭起,也没有思维冲突、矛盾激化。由于课堂就一种节奏,平铺直叙一平似水,像白开水一样索然无味,学生听课学习的欲望就可能较低,总是昏昏欲睡或者听着听着就走神了,课堂教学效果总是不理想。原因是自己在设计教学过程时没有找到学生的兴奋点,没有做到多一点精巧的构思,多一点情感的投入,多一点语言上的幽默,让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没有发挥学生个体的主观能动性。相信如果希望自己的课堂富有激情和趣味,通过有效的课堂教学设计是可以弥补的。比如可以通过设计一些有趣的环节,采取一些能抓住学生注意力的教学语言,加之有效的课堂管理,一定可以增强课堂教学的深度、广度和层次感。

其次,自己在课堂教学中似乎总是讲得太多说得太啰嗦,让学生讲得少,给学生发挥的时间不多,不敢放手让学生去说去做。也许这是因为自己从教时间不长,对课堂的掌控力不太自信,为了追求课堂教学效率不敢放手让学生去做,可是结果可能适得其反,教师讲一百遍的效果可能还比不上让学生说一遍或做一遍的效果。课堂上还是应该多留出一些时间给学生,大胆地把课堂交给学生,可以尝试“兵教兵”的教学策略。相信杨思的教学模式是值得借鉴和学习的,但还需要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加以改进和创新,努力探索出一套适合本校学生的有效教学方法。

总之,教育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种艺术,形式多样,多姿多彩。相信只要在教育过程中不断实践,勇于探索、敢于创新,总有一天自己会在三尺讲台上讲出自己的精彩。幸福为师,快乐育人,必将成为每一个教师一生的职业追求。

【参考文献】

[1]张新梅.浅谈如何上好一节课.新课程(教师).2010(3).

[2]加里·D.鲍里奇著,易东平译,吴康宁审校.有效教学方法(第四版).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3]蔡林森.教学革命——蔡林森与先学后教.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上一篇:十九大学习免费下一篇:腾飞的祖国改革开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