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业务论文范文

2022-05-09

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金融业务论文范文(精选3篇)》,供需要的小伙伴们查阅,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摘要]在过去的几年中,由于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介入,金融产品及金融业务的创新已经成为了国际金融市场发展中的一个新亮点。发展中国碳金融体系,为金融业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尽管国内与低碳经济相关的碳金融已经取得了相当的进畏,但其发展仍处于相对初级的阶段。

第一篇:金融业务论文范文

物流金融业务的风险研究

摘 要:中小企业和商业银行间的贷款业务普遍存在信贷风险高、信息不对称等问题,由此造成的银行“放贷难”和企业“借款难”局面促使物流金融作为一种新兴的融资方式应运而生。物流企业提供的物流金融业务通过把商业银行的收贷风险转嫁到自己身上,促使银行为那些主营业务超出自己监控能力范围之外的中小企业提供贷款服务,以有效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题。但现阶段由物流企业主导的物流金融业务的风险具有潜在性和不可预知性,故对其进行风险管理研究显得十分必要。

关键词:物流金融 物流企业 风险管理

物流金融作为连接中小企业与商业银行之间贷款业务的主要桥梁,不仅可以帮助中小企业处理仓库里过多的存货以获取急需的流动资金,更有助于银行盘活大量的库存资金,为其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此外,物流金融作为一种新兴的融资方式,能够给予物流企业拓宽自己业务领域,实现服务一体化的机遇。但现阶段国内的物流金融业务风险系数较高,银行遭受损失的可能性较大,直接阻碍了物流金融业务的有效开展和深入实践,而物流金融风险的防范与控制是解决这一困境的关键。

1 我国物流金融业务发展阶段概述

中储于1992年在国内首次开展物流金融业务,这一实践开拓了中储集团全新的业务领域,并有效地缓解了部分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题。据商业银行统计数据显示,物流金融业务开展初期,74%的中小企业最初开立基本账户的银行集中在工、农、中、建四大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只占6.4%,于是在最开始的一段时间内银行主导着我国的物流金融行业。

虽然银行主导的物流金融业务给国内中小企业的融资难局面带来了新的解决之道,但银行业务模式灵活性的缺乏使其在开展质押物的评估、储存、监控等有关工作方面显得力不从心,很容易出现决策失误而损害自身利益的情况,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模式的弊端越发明显。

随后,物流金融业务发展到了中期,也就是如今以物流企业为主导的物流金融创新业务阶段,物流企业逐渐取代了商业银行成为物流金融业务中的主控方。为了适应国内金融行业的发展趋势,物流金融形成了许多创新的业务模式,如保兑仓模式、垫资模式、统一授信模式、海陆仓模式等。这些创新的业务模式通过将大部分原本属于银行的工作转移给物流企业,在降低银行所需承担风险的同时,扩大了物流企业的业务范围,满足了不同类型中小企业的贷款需求,实现了“三赢”的局面。

未来,国内物流金融业务必然将朝着物流银行方向发展。在物流银行阶段,商业银行将转化成物流产业的一个职能部门,从而进一步提升物流企业在物流金融业务开展过程中的主导地位,形成一个相对高水平的综合产业链。

2 物流企业主导的物流金融业务的风险研究

针对近年来国内物流金融业务呈现出的以物流企业为主,金融机构为辅的特点,现以仓单质押模式为例,总结物流金融业务的两种主要风险来源。

(1)操作风险。在入库阶段,对质押物进行质量审核是明确货物安全责任的关键步骤,操作人员需要对货物进行种类检查、数量检查及质量检查,然后对货物信息进行详细登记等工作,如果这些操作出现失误,将导致货物在出库查收时不符合仓单信息,从而给企业带来违约风险;库存管理阶段,管理人员必须保证货物的存放安全,防止由于对设施设备或者其他存放条件的操作不当影响货物的数量或质量而导致物流企业在货物出库时无法满足发货要求。

(2)信用(道德)风险。信用风险主要来自物流企业和融资企业,一方面,物流企业可能会为了留住客户或者实现其他交易而帮助融资企业隐瞒某些重要信息,利用商业银行对货物市场的不了解而获得商业银行更多数额的融资贷款;另一方面,融资企业的经营者也有可能为了获得贷款而提供给商业银行和物流企业不实的货物信息,使双方都面临着潜在风险。

3 物流金融业务风险的防范措施

由于承擔了商业银行的大部分工作,物流企业在开展物流金融业务时的风险相对较高,其进行风险控制而将自身的一部分风险转嫁给其他机构的具体方式如下。

(1)物流责任险。物流责任险可为客户提供物流业务全过程的保障,是一种契合现代物流业发展潮流的新型保险产品。物流企业能够通过将全年的物流货物全部承保给保险公司来避免为每一单货物投保所带来的繁琐程序,还可以将员工在库存管理阶段的加工及保管风险融合后一起转移给保险公司,可有效降低物流企业需要承担的风险。

(2)“物流监管综合责任险”保险条款。“物流监管综合责任险”是一种全新的保险业务,它推出了专门针对员工的操作风险和道德风险的条列,还囊括了全部物流环节的保管、监管以及谨慎放货等活动导致的货物损失责任、第三者责任等综合责任,是集货损货差责任、额外费用责任、第三者责任、物理服务费用损失于一体的全覆盖型保险。

4 总结及展望

目前国内物流金融业务尚未发展成熟,需要稳定和安全的交易环境来支持其稳定发展,这就要求各方通过加强对外业务的诚信合作及对内开展内部人员的规范化管理与培训等来降低业务风险系数,以便充分发挥在各自领域内的业务优势和创新能力。

物流企业在促进物流与资金流相互融合的同时也应实现更高水平的物流银行阶段,在国家引导下逐步加强与金融机构的合作,并以此为基础开创崭新的物流金融业务合作局面。

参考文献

[1] 郭佳.物流企业物流金融创新模式及风险管理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2.

[2] 欧阳菲.我国物流企业物流金融风险的防范措施研究[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3(11).

[3] 熊小芬.物流金融业务模式及风险管理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7.

[4] 袁东.物流金融融资模式和风险控制方法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

[5] 汪华.物流金融服务创新研究[D].复旦大学,2008.

[6] 刘桂英.物流金融发展趋势研究[J].中国流通经济,2008(12).

[7] 宋玮楠,毛佳,李姗.应加强对物流金融风险的防范[J].经济纵横,2014(03).

[8] 宋焱,李伟杰.物流金融:出现动因、发展模式与风险防范[J].南方金融,2009(12).

[9] 张筠.物流金融业务风险控制研究[D].浙江大学,2016.

[10] 山囡囡.物流金融业务风险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07.

[11] 陈卫华,陈美娟.物流金融的基本模式及风险防范[J].特区经济,2010(10).

[12] 吴健,唐志英,曾鸣.物流金融服务与风险防范研究[J].物流技术,2007(11).

[13] 马全梅.论物流金融风险防范策略[J].物流工程与管理, 2013(02).

[14] 刘广钰.浅析物流金融特点与风险防范[J].物流工程与管理, 2010(09).

作者:田昀翊

第二篇:我国金融机构碳金融业务创新研究

[摘要]在过去的几年中,由于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介入,金融产品及金融业务的创新已经成为了国际金融市场发展中的一个新亮点。发展中国碳金融体系,为金融业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尽管国内与低碳经济相关的碳金融已经取得了相当的进畏,但其发展仍处于相对初级的阶段。针对我国金融机构参与碳金融创新存在的几个问题,从构建碳信用交易平台,增强金融机构作为资金中介及交易中介的作用和努力推动碳金融产品创新的角度进行了阐释。

[关键词]碳金融;碳交易;金融创新

2009年12月全球瞩目的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未如人们所愿达成共识,但是低碳经济为全球各国愈加重视,使国内金融机构参与碳金融的空间日益扩增。作为环境金融的一个分支,碳金融是指与碳排放交易有关的一切金融活动,如直接投融资、碳指标交易和银行贷等,是对碳排放进行规制社会中的一种新型金融运作模型。

历史很短的碳金融,被认为是近年来国际金融领域出现的一项重要金融创新。近几年国际碳金融市场呈现出迅速发展的态势,从2006年10月巴克莱银行率先推出标准化的场外交易核证减排期货合同,到2008年荷兰银行与德国德雷斯登银行开发追踪欧盟排碳配额期货的零售产品,紧接着投资银行开始以更加直接的方式参与碳金融市场,涉足清洁发展机制(CDM)的减排项目,随后,韩国光州银行作为新兴市场机构也推出了“碳银行”计划。对于我国来讲,碳减排资源极其丰富,碳减排市场极具潜力,根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统计显示,目前我国提供的碳减排量已占到全球市场的1/3左右,居全球第二,这预示着巨大的金融需求和盈利商机,碳金融市场具有可持续发展空间。

一、我国金融机构开展碳金融业务创新的必要性

发展中国碳金融体系,对我国意义重大。一方面,对我国经济转型意义重大,有助于我国实体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型,有利于经济结构加快调整;另一方面,低碳经济的巨大前景对金融业而言,同样意味着历史性机遇的到来。碳金融作为金融体系创新的载体,有利于我国优化金融体系结构,提高我国与其他国家金融机构之间的合作水平。随着碳交易市场的蓬勃发展,我国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也对碳金融这一新的金融模式进行了积极尝试,在金融层面也出现了相当多的创新。2007年,我国推出了首个中国绿色碳基金,之后,碳基金在北京、山西、大连、温州等地相继启动,规模不断扩大。商业银行也纷纷开展碳金融有关业务,推出了CDM项目融资和挂钩碳交易的结构性产品等业务和产品,如兴业银行进行的绿色信贷业务创新。不过,尽管国内与低碳经济相关的金融创新已取得了相当的进展,但其发展仍处于相对初级的阶段,业务类型比较单一,有许多方面需要进一步完善。此时,研究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在碳金融市场上如何进行产品设计、制度创新就显得尤为重要。而由兹维·博迪(zvi Bodie)和罗伯特·莫顿(RobertMer-ton)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提出的审视金融机构的“功能观点”,对应到我国的碳金融市场,这一理论的要求便细化为紧跟这一交易市场的现状与前景,在提高碳金融市场资源配置效率的同时推动金融体系的完善。以商业银行为例,CDM项目中蕴含着对金融中介服务的巨大需求,商业银行通过提供相关金融服务,可以拓宽中间业务收入来源,优化收入结构。碳金融作为一项全新的业务,需要商业银行创新业务运作模式,客观上可以促进商业银行的创新能力。而且,CDM往往涉及两个或多个国家的金融机构之间的合作,商业银行可以借此提高国际业务的议价技巧,加强与国际金融机构之间的业务往来,积累国际化经营的经验。另外,碳交易的兴起和新能源的巨大市场正成为助推货币多元化的绝好契机,构建碳金融体系将有助于我国在人民币国际化中掌握更多筹码。

二、我国金融机构参与碳金融创新存在的问题

首先,我国碳交易市场发展处于初级阶段,缺乏全国性的碳交易所。目前全球碳交易所全为发达国家所主导。2008年成立的北京环境交易所、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和天津排放权交易所,是我国最早的三家环境权益交易机构。2009年山西吕梁节能减排项目交易中心和武汉、杭州、昆明等交易所相继成立,我国碳交易体系雏型初现。但目前国内碳交易主要是针对欧洲市场制定的规则而进行的一些买卖行为,真正的国内碳交易市场尚未出现,全国范围内的碳交易所尚未建立。

其次,目前我国相关中介市场发育不完全。CDM机制项下的碳减排额是一种虚拟商品,其交易规则十分严格,开发程序也比较复杂,合同期限很长,非专业机构难以具备此类项目的开发和执行能力。国外CDM项目的评估及排放权的购买大多数由中介机构完成,而我国本土的中介机构尚处于起步阶段,难以开发或者消化大量的项目。另外,目前我国也缺乏专业的技术咨询体系来帮助金融机构分析、评估、规避项目风险和交易风险。

最后,国内商业银行为代表的金融机构对碳金融操作模式、项目开发、交易规则等尚不成熟,一系列的风险与困难成为阻碍碳金融业务创新步伐的因素,目前关注碳金融的金融机构只有兴业银行等少数几家商业银行。

三、我国金融机构碳金融发展的路径分析

随着各国应对气候变化政策力度的不断加强,金融市场也对此作出了迅速而强有力的反应。首先,国际主流商业银行在信贷业务中积极开展对相关贷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估,并在贷款过程中严格执行环境风险的监测,如商业银行积极加大对低碳消耗项目的贷款。其次,各种与气候变化相关的金融创新应运而生,通过开发各种连接不同市场的套利产品,如CERs(核证减排量)与ERUs(可核证减排量)之间的互换交易,基于CERs和EUAs价差的价差期权等,不但可以锁定、隔离、规避与气候变化相关的风险,使人们对未来预期更为稳定,还可以提高价格机制的效率,使资源配置到更为清洁的生产技术部门中。最后,通过金融市场碳排放指标的透明定价,完善以包括直接投资、银行贷款、碳基金、碳指标交易、碳期权期货等一系列金融工具为支撑的碳金融体系。

(一)构建碳信用交易平台

进一步探索碳排放配额制度和发展碳排放配额交易市场。建立和完善碳风险评价标准,提高我国在国际碳信用交易中的定价权,为碳金融发展创造稳定的制度环境。中国碳交易平台的发展,应当以政策为基础,以经济效果为目标,构建包括现货交易与衍生品交易在内的多层次平台体系。由于市场还处于起步培育期,不活跃的交易阻碍了平台-作用的发挥。在“十二五”期间,需要更为明确的政策导向,鼓励国内企业进入市场平台交易,才能促进现货交易平台的发展,促进期货等衍生品交易平台的加入。

(二)充分发挥金融中介的作用

鼓励民间机构和金融机构进入,重视金融机构作为资金中介和交易中介的作用,允许金融中介购买或者与项目业主联合开发碳减排项目。除已开展的碳权质押贷款及相关理财产品外,商业银行应探索更多的业务模式,特别是中介服务模式,满足碳信用发展多样性金融需求。投资银行、理财公司等应积极探索碳金融理财产品,为投资者提供新的投资渠道。会计师事务所、资产评估机构要完善金融产品的评估和咨询工作等。保险公司及其他担保公司可提供相关保险产品和通过增信担保机制,促进碳金融产品的开发和交易。

(三)努力推动碳金融产品创新

1.推动商业银行大力开展碳权质押贷款业务为代表的金融业务创新。建立以碳权作为抵押的融资方式,对具有良好清洁发展机制项目开发潜质和信用记录的企业以CERs收益权作为质押向银行申请贷款就属于权利质押的一种创新形式。由于CERs收益权是一种未来的收益权,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因此,银行在为企业提供这种质押贷款时,需要高度关注企业CERs收益权实现的风险。对于已获得CERs签发的企业需要核准该企业CDM项目,CERs签发量的真实性和有效性;对于在联合国注册成功的CDM项目要密切跟踪项目的进展情况,并适当上浮利率以防范风脸。

2.发展基于碳交易的融资租赁业务。清洁发展机制(CDM)项目采用融资租赁方式使得企业不必投入巨资购买排污或污处理设备,释放了企业的流动资金。在实际应用中,为鼓励企业减少碳排放,融资租赁和碳权质押贷款可以结合起来,即对于积极使用租赁设备的企业给予优惠的贷款支持,同时也可以降低企业CERs收益权实现的风险,降低碳权质押贷款发生坏账的可能性。在实际应用中,也可将保理与融资租赁结合起来使用。

3.积极发展碳基金理财产品。商业银行、证券公司和基金公司等金融机构都可积极开拓碳基金市场,既可以有在对潜在目标客户群分析研究的基础上,针对特定目标客户群开发设计并销售资金投资和管理计划,也可以有面向普通公众投资者的开放式基金管理计划。将客户闲散的资金聚集起来形成专门的碳基金,用于为具有良好清洁发展机制(cDM)项目开发潜质和信用记录的企业提供CDM项目开发融资,客户从企业出售二氧化碳减排指标的利润中获取收益。由于CDM项目的开发周期较长,审批流程较复杂,风险较大,因此,这类理财产品的期限较长,一般应设计为2~3年,给客户提供的回报率应比同期的存款利率高出20%~30%。

4.开发信托类碳金融产品。这类设计理念是为那些具有环保意识和碳金融知识的企业设立碳信托投资基金,将这笔资金投资于具有清洁发展机制(CDM)开发潜力的项目中,通过这些项目的开发获得相应CERs(清洁发展机制减排单位)指标。这种信托类碳金融产品可由商业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来操作。

5.逐步推进碳金融资产的证券化业务。碳资产即企业将具有开发潜力的清洁发展机制(CDM)项目(碳资产)卖给有特殊目的的机构或公司(SPV)(一般是投资银行),SPV将这些碳资产汇入资产池,再以该资产池所产生的现金流(CERs收益)为支撑在金融市场上发行有价证券融资,最后用资产池产生的现金流来清偿所发行的有价证券。也可将商业银行碳权质押贷款、针对碳权的融资租赁、企业有关碳排放权的应收账款及银行保理等形成的资产组合成资产池,发行资产支持证券。碳资产的证券化提高了碳资产的流动性,并转移了风险,有利于碳金融的发展。为促进投资银行优先推动碳资产的证券化,要加强对碳资产的风险评估机构建设,建立对碳资产担保证券的增信机制。

此外,尽管碳金融对金融机构来说是一块巨大的市场蛋糕,但其中也隐藏着传统金融产品不具备的风险,碳保险在中国至今还是空缺,也是亟待开拓的一个领域。

[参考文献]

[1]李瑞红.对我国发展碳金融的几点思考[J].天津经济,2010,(5):41-42+52

[2]孙力军.国内外碳信用市场发展与我国碳金融产品创新研究[Jj]经济纵横,2010,(6):30-33+79

[3]王倩,李通,王译兴冲国碳金融的发展策略与路径分析卟社会科学辑刊,2010,(3):147-151

[4]吴叶琼.碳金融——我国金融业发展的新机遇[J].浙江金融,2010,(7):36-38

[5]吴洁,曲如晓.论全球碳市场机制的完善及中国的对策选择[J].亚太经济,2010,(4):3-8

[6]周秋玲,苏依依.低碳经济时代中国碳金融体系的构建[J]新金融,2010(8):30-33

[责任编辑:汤伟山]

作者:马媛媛

第三篇:探究新宏观金融形势下邮政代理金融业务发展策略

摘 要:随着“代理+经营”创新型的经营模式在金融市场上迅速发展,邮政代理金融业务市场份额明显增加,经济效益也显著提高。但是国内外的经济发展状况受到产品链条多面化和经营模式多样化等因素的影响,金融发展形式多变。中国邮政集团有限公司崇左市分公司保证扩大金融业务,促进邮政代理行业的稳定健康发展。本文将主要围绕探究新宏观金融形势下邮政代理金融业务发展策略而展开。

关键词:新宏观金融形势下;邮政代理;金融业务发展策略

邮政代理金融业务在金融政策改革以来经济效益有所增加,但是“金融脱媒”的发展趋势在市场上逐渐显露出来,将银行作为媒介进行融资的比例在整体的融资结构中有所下降。与此同时,非银行领域的金融机构迅速发展,呈现多元化的发展态势。就邮政代理金融业务发展情况来看,其主要的业务发展市场就是农村,如果邮政管理人员能够认识到农村市场对邮政代理金融业务发展的支持性意义,并由此制定符合的发展规划,就可以有效提升邮政代理金融业务在农村市场的发展效益。但从当前邮政代理金融业务在农村市场拓展情况来看,仍存在着管理模式不符合农村市场需求、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等问题,这无疑降低了邮政代理金融业务的发展。因此如何通过合理的管理模式来有效缓解服务压力成为重点问题。

1 新宏观金融形势下邮政代理金融业务面临的机遇

“十二五”期间针对经济政策改革的重点讨论是针对如何加快农村金融体制的改革而展开的,由于国家对经济发展相对缓慢的贫穷地区加大了经济扶持并提高了政策的支持力度,因而发展缓慢地区的经济情况得到较好改善。近些年,农村邮政坚持进行“网点吸储、代办协储、邮路劝储、绿卡兴储”“四轮驱动”,这使得邮政储蓄业务迅猛增长,邮政储蓄业务已经占据了农村大部分的金融储蓄市场。而由于受到农民人均收入水平提高和消费等级升级等因素的影响,邮政开始为其他不同种类的服务行业衍生了多层服务需求,进而农村地区逐渐演变成为金融市场的重点场所。邮政行业本身具备迅速得到发展的良好条件,在长期的市场运营过程中,邮政行业不仅积累了丰厚的物质基础,更有准确的改革方向和发展经验。邮政在拥有客户资源的基础上,更形成了资金流、信息流和实物流“三流合一”的经营发展模式,不仅方便相关部门整合总体数据信息资源,也可以为客户提供科学理想型的问题解决方案。在运营过程中,容易形成良好的群众基础。从整体的邮政企业收入角度来分析,邮政代理金融业务的收入占比达到一半以上,这不仅是邮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更成为拉动整体经济增长的主要影响因素,因此,加快邮政代理金融业务的稳定发展,是提高邮政行业发展水平的关键。

2 细化管理模式,夯实客户经营管理根基

当前新宏观金融形式为金融行业的发展带来了较大的发展机遇,邮政代理金融业务在这种金融大背景下呈现出勃勃生机。邮政在新的金融环境下已经认识到了开展代理金融业务的必要性,并已经从多个方面进行了金融业务改革,这为代理金融业务的发展提供了较好的环境基础。而由于邮政以往各项业务的主要市场处于农村,所以邮政在进行代理金融业务发展时主要的市场也是农村。虽然邮政在以往业务开展过程中已经奠定了扎实的业务开展基础,但因为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与城市发展速度差距较大,这使得邮政在进行代理金融业务发展时也面临着代理金融业务市场规模较小、农民对代理金融业务认识不清等问题,这些问题都不利于邮政代理金融业务市场的拓展。因此,基于上述因素,邮政在开展代理金融业务时应当进一步提高服务资源划分质量,通过创新细化管理模式,重点为不同类型的客户进行分类提供服务,夯实客户经营管理根基。

例如,邮政银行在开展代理金融业务时应当重点抓好三个项目细化落实客户经营工作,及时以银行服务行业的“二八定律”为基准,要求金融代理人员按照资金额数对客户进行分类。其中金额在5万以上的客户设定为重点服务对象,对其金融代理的服务项目和时间效果等进行详细了解,并通过电子版的形式进行记录,以月为周期对该客户的相关数据资料按照折线图的方式进行横向对比,并依据数据反馈出来的有效信息对该客户提供金融帮助。除此之外,中间购买量在整体的占比高于一半水平的基础上,代理人员也要提高对其的重视程度。定期召集金融代理不同项目的负责人进行开会,邀请人员依次就代理工作进程和出现的金融问题等进行发言,进而综合不同负责人的发言情况,从整体的角度上确定下一月份或者下一季度的金融代理工作目标。一是将客户金融服务业务的提供和代理服務发展目标有机结合起来,并随机按照不同时期的市场产品经营管理的数据性变化进行相应的调整和转变。二是将代理重点从产品有选择性地转移到客户管理方面的经营,重点挖掘潜在性客户,将高学历、中小型企业负责人和白领等客户的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工作。从客户的实际需求出发,依据客户自身的工作类型、生活习惯和消费实际情况等多种角度综合性考虑,为不同类型和经济水准的客户提供类型不同且与之适应的金融代理项目。对于中高端客户主要提供个性化管理,在日常中加强与客户的交流和沟通,切实根据客户不定期对代理产品需求的转变进行模式调整。再者需要提起对经营管理模式扩宽的重要性,从单一面对面对客户提供服务的基础上提高对网络潜在资源客户的开发和利用。充分应用互联网能够有效摆脱时间和地点的限制优势点,扩展网络客户群体,为其提供代收付、集融资等于一体的网络综合性金融服务,切实有效提高金融代理行业的市场竞争力和企业盈利率。

3 加快转型,推动代理金融业务的全面发展

储蓄业务作为金融代理其他业务的基础和保证,对于金融代理业务的顺利开展有着重要影响。邮政银行在代理金融业务开展过程中已经认识到了储蓄业务对代理金融业务的影响,并制定了一系列的发展措施来保证储蓄业务的稳定性。就当前邮政储蓄业务发展情况来看,其能够满足金融代理业务的基本需求,可以为代理金融业务提供足够的保障。而随着新宏观金融形式的变化,邮政银行需要进一步制定发展规划,加快产业转型,促进业务的全面可持续性发展,进而为代理金融业务奠定更加扎实的基础。

例如,邮政行业部门可以制定动态储蓄业务调整机制,以季节为周期,定期总结金融业务发展在固定不同时间区段内的经营态势,进而根据不同季节的金融发展规律相应地对储蓄的存款利率规模进行调整,以此来巩固市场份额的比例进而有效提高代理行业的企业效益。对金融代理营销部进行加快型建设,根据实际的代理服务情况推出重点的经营项目,并在与具有针对型特点客户的交流切谈中重点介绍服务产品类型。除了定期推出重点项目之外,邮政行业也可以积极发展业务方面的结算任务,进一步将结构进行优化性处理。将金融代理人员按照工作任务进行分类,将平日工作成绩优异的工作人员结合在一起形成统一工作小组。而对于发展相对复杂的缴费平台、公司业务、代发工资等,邮政行业要成立专门的营销团队,协同市场部营销中心营销精英,盘整企业各专业的客户资源,做好营销开发计划,有序推进。同时定期对金融代理人员进行设计“内抓服务,外抓营销”方面的培训,并随时在网上发布调查问卷,就代理人员的工作态度和代理产品的叙述符合度等进行打分,以月为期限,网上总评分排名靠后的员工需要对自己近一个月以来的工作方式、方法和态度等进行总结反思并以电子版的形式呈现出来。此外,在农村市场中流动资金最多的就是批发市场、零售市场以及各种服务商场,因此针对批发市场、零售市场和商场等资金交易频繁、数额较大的经济贸易场所,邮政部门可以为客户提供“绿色服务通道”,这样可以让农民感受到邮政业务的便利性,进而拓展邮政代理金融业务的发展市场。

4 强化督导,做好基础设施建设

当前邮政银行在代理金融业务开展过程中已经认识到了基礎设施建设的重要性,并在区域范围内进行了基础设施的搭建,这有利提升了邮政代理金融业务开展效益。全面展开示范网点和自助服务网上渠道的建设,通过增加必要的网上功能区的方式来加大对网络资源信息的整合,不仅能够有效缓解工作人员紧张问题,大大提高工作任务完成量和准确率,而且其本身存在较低的工作成本优势,也有利于缓解客户在服务费方面的支出,进而扩大业务客户的服务范围。因此,邮政银行在开展代理金融业务的过程中,应当进一步强化督导,做好基础设施建设工作。

例如,邮政银行在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首先应进行示范网点以及自主服务网点的建设,并派遣专业的业务人员组成监督调查队伍,及时对自主网点业务办理问题进行调查,并提出针对性的解决策略,这样可以缩短客户代理金融业务办理时间,提高业务处理效率。而且,邮政在进行示范网点以及自主服务网点建设时,也需要组建宣传小组到村到户进行自主网点的宣传,这样既可以提高农村客户对代理金融业务的了解,也可以切实提升民众对ATM的熟悉度。其次,邮政银行除了进行网点建设之外,也应当开通网上银行和手机银行两种网上业务,并要求邮政代理金融业务人员熟悉网上银行以及手机银行业务办理流程,及时解决农民朋友在网上银行办理金融业务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这样也可以进一步提高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为代理金融业务市场的拓展奠定基础。最后,邮政在代理金融业务发展中,也可以建立专门的代理进行业务服务平台,要求负责的工作人员组需要在平台上刊登关于邮政网络试点的更新信息,并热心回复网友的提问,及时关注网页回复和转载量。通过上述基础设施的建设,可以有效提升邮政金融业务办理效益,为邮政进一步拓展代理金融业务市场奠定了坚实基础。

5 结语

邮政代理业务在客户管理、经营模式转变和风险保证等方面已经取得了较大的发展成果,这为邮政代理金融业务日后的发展奠定了扎实基础。而鉴于逐渐增加的代理金融业务竞争压力,邮政银行应当进一步创新发展模式,细化客户经营管理,不断推动邮政代理业务全方面发展,提高服务水平,规范服务代理管理行为,保证金融代理在新型金融形势下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方宇惟,马骁骁,安真.城市金融:邮政代理业务发展的新机遇[J].中国邮政,2019(09).

闫月岚.A省邮政企业个人金融业务市场营销策略研究[D]. 大连:大连海事大学,2016.

李佐军.浅析基于互联网思维构建邮政发展新模式[J].环球市场,2017(26):84.

作者:陈慧琴

上一篇:插画设计论文范文下一篇:行业管理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