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金融信贷业务论文

2022-04-20

从我国金融体系来看,居民、企业、政府的负债率不断提高,金融机构承担的风险资产比重不断加大,整个金融系统的风险敞口变大,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越来越重要。在微观审慎监管的局限性下,央行需以其发行的银行、银行的银行、政府的银行的职能角色发挥宏观审慎监管的功能。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我国金融信贷业务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我国金融信贷业务论文 篇1:

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的影响

摘 要:目前淘宝花呗、京东白条、P2P等各大平台的小额信贷的业务陆续开展起来,有效发展了互联网金融信贷业务。在业务量不断加大的影响下,涌现出众多新型业务,对于传统的以现金信用卡为主的商业银行来说,是一个较大的挑战。由于货币存在流动性缺失的状况,使得商业银行将短期同业拆借利率不断提高,上述行为的发生表明,商业银行对业务结构需要加强改进。针对互联网金融信贷业务,本文主要论述其发展现状,同时与商业银行的相关特点有效结合,对商业银行受此现象的影响情况进行分析,并提出改革建议。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 商业银行 信贷业务

金融是一个国家发展之根本,现今正处于金融创新时代,我国目前有大量金融创新业务,例如大数据、余额宝及移动支付等正不断发展开来,且将它们称为互联网金融[1]。对于互联网金融来说,虽发展较快,但仍处于初级阶段,无法对其概念进行明确。相关学者认为[2],互联网金融是指借助互联网对各种金融活动有效开展的方式。互联网金融会改变金融形态,针对传统金融,会将其运作模式改变,并影响银行信贷业务。

1 针对互联网金融,分析其信贷业务的现状

传统金融行业有效结合互联网精神而产生的新兴领域为互联网金融。互联网具有分享、协作、平等及开放的精神,这些精神逐渐渗透入传统金融业务中,从根本上影响了人类金融模式,对于金融业来说,若其具有一定的互联网精神,那么将其称之为互联网金融[3]。从广义层面来说,其模式主要包括金融中介、信用评价审核、销售在线理财产品及第三方支付等业务。从狭义层面来说,是通过对互联网进行依托,从而实现资金融通的方式方法。

对于互联网金融信贷业务来说,这种信贷方式较为新型,使得信贷对象的范围有效扩大,促进诸多小型企业以及个人的融资渠道有效获得。此外,由于互联网金融具有广泛性、快速性等特点,使得相应资金支持能够快速及时获得,使得资金池的规模有效扩大,对于小微企业来说,使其服务能力得到有效释放。但是,互联网金融并未止步其信贷业务,诸多互联网企业对自身的资金规模正在尝试扩大[4]。

2 分析与对比商业银行信贷业务

互聯网金融信贷业务正在不断扩大其深度和规模,会对商业银行具体业务产生一定影响。对于商业银行来说,信贷业务是其主要的资产业务,通过利息、放款收回本金,将成本扣除,然后获得利润,其主要赢利手段为信贷。通过贷款人对贷款进行评估、审查,对借款人资信情况和偿还贷款能力进行确认。因放款与银行的控制脱离开来,在本息收回方面存在较大的风险,因此,信贷需要对贷款通则和合同法有效遵守的情况下,对贷款制度严格建立,贷前调查、贷款申请、贷款审批与发放、贷后检查、贷款收回与展期、资产保全等制度是其主要内容。此外,中国企业存在参差不齐的规模,主要包括大、中、小型企业。在信贷业务开展期间,商业银行因对风险的规避和审核要求的限定,导致小微企业难以获得贷款支持[5]。通过对比商业银行和互联网金融的信贷业务,其主要影响包括以下方面。

第一,传统信贷模式存在较高的成本费率和较大的贷款难度,导致小微企业逐渐向互联网小额信贷领域转变,从而对于商业银行来说,会使其贷款业务的规模得到分流,将其收入来源弱化。此外互联网金融信贷机构不断发展开来,他们通过采取有效措施对资金进行有效吸纳,而对于商业银行来说,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其货币流动性。现阶段,货币流动性由于存在缺失恐慌的情况,导致银行业付出的成本较大。在此影响下,中国股市也出现了连锁反应,严重影响了银行信誉度,甚者导致严重的兑换危机产生。第二,对于互联网金融信贷业务来说,其存在一定的共享性和开放性,使信贷业务的透明度和参与度更高,而对于金融中介机构来说,会缺失其主导地位,并不断深化金融脱媒现象。

3 采取有效的改革建议

3.1 针对小微企业及个人的贷款业务应积极关注

首先客户信息与商户资源应实现共享。双方能够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并使交叉销售有效实现。其次,对于中小企业及个人来说,应将在线融资平台与其联合打造。相比大企业信贷,中小企业信贷可以将较高的利差收益获得。商业银行应有效合作互联网企业,并进行积极探索,在对信用交易数据库有效运用的基础上,使其风险管理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应将在线融资平台与其联合打造,对于中小企业来说,能够使其接受在线融资服务,对新客户群有效发掘,从而促进经营收益显著提升。

3.2 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创新性和多元化应积极提升

以往为获得利润,主要对存贷业务进行依靠,该运营方式和结构模式应该有所改变,针对商业银行来说,使其中间业务的创新性和多元化应不断提升,例如使个性化服务不断加强,促进客户的需求得到充分满足。对商业银行发放贷款及吸纳存款的业务优势进行有效利用,对自身竞争优势有效加强,从而对于综合性机构来说,能够使其有利地位得到充分发挥。

3.3 促使商业银行技术改革不断加快

在对先进信息技术充分利用的基础上,商业银行应对数据整合工作积极推进,将有效的市场细分系统和客户管理系统积极建立,在集中数据的前提下,对数据进行深层次挖掘,对于商业银行来说,能够使数据的技术优势逐渐向其竞争优势转化。此外,需要对信息安全保障积极加强,对金融信息保密机制和信息应急处理机制不断完善,针对金融信息系统,能够使其自我恢复、应急处理、预警及检测能力不断提升,最大限度地使系统技术的风险有效降低,从而持续稳定运行金融业务[6]。

通过分析互联网金融影响商业银行发展的相关情况,商业银行需要对互联网的相关特点进行有效挖掘,例如具有较低的门槛、较低的成本等,有效抓住机遇,在互联网的作用下实现金融创新,如针对小微企业来说,应对其信贷服务积极开展,互联网存在一定的便捷性,商业银行应对其这一特点充分利用,对业务渠道积极扩展,促进客户资源不断增加,并使服务水平不断提高,与客户的联系积极加强,促进客户忠诚度有效增加;同时,商业银行需要对信用评价等级积极借鉴,将信用评价体系和银行信贷业务有效建立,从而使资源配置率有效提高,使不良信贷率不断降低。

4 结语

目前在互联网金融发展迅速,在小额信贷业务的影响下快速发展的互联网金融信贷业务,不断增加了金融业务量,使得众多新型业务不断出现,对于商业银行来说,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其规模。因此针对互联网金融,本文通过分析其信贷业务的现状,并对影响商业银行发展的情况进行分析,从而使针对性对策有效提出,最终使得商业银行得到有效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领,冯田田.新常态下互联网金融与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关系的实证研究[J].科技与经济,2017,30(3).

[2] 贾凤涛.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的影响及银行的应对策略[J].商业经济,2017(4).

[3] 王超.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的影响[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4(24).

[4] 张亚楠.从互联网金融模式看商业银行信贷业务变革之路[J].市场研究,2016(10).

[5] 计燕红.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的影响[J].商场现代化,2016(5).

[6] 刁艳华,罗丹.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对商业银行经营业务的影响研究[J].商情,2017(34).

作者:过华颖

我国金融信贷业务论文 篇2:

我国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分析与防控——基于杠杆作用

从我国金融体系来看,居民、企业、政府的负债率不断提高,金融机构承担的风险资产比重不断加大,整个金融系统的风险敞口变大,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越来越重要。在微观审慎监管的局限性下,央行需以其发行的银行、银行的银行、政府的银行的职能角色发挥宏观审慎监管的功能。本文简要论述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概念、演化机制、影响因素以及目前我国各类金融风险的分布,最后分析央行如何有效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

一、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概念及演进机制

(一)概念辨析

系统性金融风险与微观个体内部的不可消除的系统性风险不同,系统性金融风险是宏观金融系统内部的风险,涉及到所有微观个体,其主要特征是顺周期性、复杂性、突发性、传染快、危害大。虽然历史上每一次的金融风险的爆发通常以一家或几家金融机构倒闭为明显特征,但系统性金融风险并不是由单一事件或某一家金融机构引起的,而是关联整个金融系统内部,单一个体风险与系统性风险并不存在明显的边界。金融机构的经营对象是资金和资本等金融资产,影响面广泛,同时市场对于资金的流动性极为敏感,一旦众多金融机构的资金出现短缺,在没有其他保证情况下,会不断出现大量挤兑和债务违约等事件,面临金融系统的崩溃。随着金融市场不断发展,由单一的银行信贷业务发展到多样化的金融业务,新型金融机构不断出现,整个金融行业与其他产业的关联度越来越高,那么金融危机的发生就会产生多米诺骨牌效应,很快传染到其他产业,甚至引发经济危机。

(二)演进机制

系统性金融风险具有顺周期性,积累过程与经济发展周期基本一致,但又长于经济周期。在经济发展初期,宽松的宏观环境使微观个体对经济发展持有乐观良好的预期,顺应经济发展向好趋势,投资者们的投资热情持续高涨,投资的边际产出与边际回报不断增大,也使资产价格迅速上涨,产生巨大的财富效应,从而激励再投资,市场呈现一片“繁荣”。居民、企业、金融机构等各类市场主体的资产账面价值上升,可供抵押物价格上涨,银行存放在央行的准备金数额减少,其可贷资金增多,整个市场上信贷规模增大。同时金融产品工具不断被创新,投资者利用传统的信贷工具与创新的金融产品共同加大杠杆率从而推动投资收益效率提升。投资头寸的扩张带来风险敞口的扩大以及杠杆不断加大将显著推升系统性风险,产生虚荣的价格泡沫。

高杠杆率使金融系统产生内在的脆弱性以及不稳定性。一旦宏观环境发生改变,政府部门采取紧缩型政策或市场上释放经济下行的信号,市场投资情绪受到影响,一是投资行为受到抑制,二是大量抛售资产,加速资产价格下降,产生负面影响:企业或居民的可供抵押物价格下降,从银行借贷变得困难;银行的金融资产质量恶化,增加准备金数额,市场上的可贷资金规模下降,其它金融机构资金的流动性和资本充足率也会受到影响,金融信贷因此出现迅速和全面的收缩。其对市场产生连锁反应,债务人因融资困难导致现金流断裂,不能维持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收入下降,还贷能力减弱,债务违约风险增大,使银行的不良贷款数额增加,银行的流动性因此受到影响,若受到的影响比较严重,会诱发大规模的挤兑,造成巨大的流动性兑付压力,进一步压缩流动性,最终可能导致银行破产,引起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爆发。

二、当前我国金融风险的现状

高杠杆率是宏观金融体系脆弱性的总根源,历史表明系统性风险总与杠杆率相伴而生。高杠杆率在实体部门体现为过度负债,在金融领域体现为信用过度扩张。下面从居民部门、企业、金融部门、政府部门四个方面来分析我国的金融风险现状。

(一)居民的债务风险

对于我国的居民来,房贷无疑是第一大债务。据统计截止2018年末,我国城镇居民70%以上的资产都是以房地产形式持有,而股票等金融证券持有占比同2007年末下降了6个百分点左右,可见居民的杠杆率问题与房地产紧密相关。2004年到2019年,我国住户部门杠杆率由19%上升到近59%,增大3倍,住户贷存比例由23%上升到68%,增大3.5倍,住户部门杠杆率和住户存贷比例在15年的时间内一直保持上升的趋势,说明我国居民债务水平是一直增加的,而这与房价的高速上涨有关。在2008年金融危机发生以前,中国居民的储蓄率水平较高,应对上升的杠杆率带来的风险存在有余的空间。但从2007年到2018年,居民部门杠桿率17%上升到54.7%,居民贷款总额由5万亿上升到54万亿,意味着目前我国人均债务将近4万元,债务压力较大。在高债务情况下,居民储蓄率却下降近6个点,间接反映居民承受的债务风险在加重。我国居民的储蓄率在下降,而消费支出占比也在下降,意味着居民的债务与财富捆绑于房地产。美国的次贷危机证明房地产价格下降必然会使债务人违约,居民的违约风险直接挂钩于房地产价格。

居民的违约风险还会受市场上的其他因素影响,如收入、物价水平、利率等,居民收入下降、物价水平上升、利率上升就会增大居民的债务违约风险,防范居民的债务违约风险不仅需要管控房价,也需防止其它市场因素恶化。居民的债务风险并不是独立的,居民与银行通过买房贷款建立直接联系。我国商业银行的接近30%的放贷都是用于居民买房,而房价的下降使居民出现债务违约风险,直接会影响到银行的资金流动情况;房价的上升又会产生信贷创造,即房地产作为抵押品的价值增大又能促进贷款的发放。贷款依赖于抵押品,而抵押品的分布又进一步影响贷款结构,房贷占比过高挤占银行为企业发展而发放的贷款量,阻碍银行发挥为实体经济服务的作用。

(二)企业的债务风险

企业债务风险也是我国系统性金融风险的主要组成之一。有些企业存在一些严重的和高杠杆和期限错配,如短贷长投,违约风险不断加重。由于企业生产活动的季节性、周期性,其债务在一定范围内是合理的,但随着不断有企业债的违约事件出现,刚性兑付的神话被打破,企业的高杠杆问题以及违约风险引起关注。 根据国际清算银行公布的数据,我国非金融企业部门 2019 年第四季度的杠杆率为 149.3%,高于发达经济体均值(93%)。根据央行数据的公布显示企业的高杠杆状态已持续多年,是我国面临的一个严峻问题。在整体生产力较为低下阶段,企业加大负债率进行投资,增大量产,促进前期社会经济增长,而后期经济转型、消费结构升级,一些企业依然加大杠杆盲目投资,进行高投入低产出的生产活动,导致库存过度积压,不能提高全社会的生产效率和促进经济的发展。所以近几年来出台各项政策提倡企业去杠杆、去库存、去成本,转变发展模式或结构带动产能升级。

金融信贷市场的职能是将资金数量积少成多、期限化短为长,由低效率生产部门转移配置到高效率生产部门。所以低产出高投入的企业的营业能力与高杠杆情况并不匹配金融市场的职能,而成长型创新型的企业则需要一定的杠杆却存在融资困难的问题。单就传统指标,我国企业的高杠杆率堪忧。但仅使用传统的存量指标分析是不全面的,需要将存量指标与流量指标结合分析,兼顾长期财务风险和短期财务风险。不同行业之间的杠杆率存在差异,部分学者已实证表明我国部分行业杠杆不足,一些行业杠杆率则极高。我国的房地产企业的杠杆率很高,存在很大的风险,关乎居民、金融机构、政府三方的利益:由于居民是以房屋抵押向银行借款,如果房产的现价小于贷款价,居民的违约风险会增大;我国有些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过度依赖于土地财政,若房地产企业收益大幅下跌,企业会减少对房地产的投资,即购地活动减少,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就会大幅下跌,使地方债券的违约风险增大。房地产行业被认为是我国当前最大的“灰犀牛”。

(三)金融机构的风险

2018年末,金融机构资金应用和来源总规模分别达到GDP的三倍3.7倍和3.8倍。银行的贷款总规模达到165.6万亿,占资金总运用的44.4%,证券投入占比提升到45.9%,承担风险的金融资产余额超过360万亿。近年来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逐渐上升,当前不良贷款率水平为1.8%,而资产收益率面临下降趋势,这无疑是对商业银行的挑战。

随着基金公司、证券公司、信托等非银行类金融机构的不断发展,各类金融产品与模式不断创新。不可否认,金融创新提高了资源配置的效率,但一些金融工具的实质是方便于金融机构利用监管空白,通过加剧期限错配、增大杠杆率从事高风险投资活动,且金融产品的多层嵌套极大降低了风险传染的渠道透明度,这样的情况日益严重,加大了监管难度,加剧了系统内的潜在风险。

(四)政府部门的风险

2018 年末通过证券和债券等融资达到六十万亿元,占 GDP 比例将近 60%。地方政府的债务不仅有直接举债,也有对国企和地方融资平台等的债务进行不同形式的显性和隐性的担保,所以政府部门真实的杠杆率远远高于 60%,特别是一些中西部地方政府。政府发债一方面是由于地方发展的硬性要求,另一方面也可能是由于政府的盲目投资。一些学者认为政府债务率与长期经济发展存在倒 U 型关系,政府若是没有合理控制好自己的债务水平,地方的长期经济发展将会受到影响。

三、我国系统性金融风险产生的原因

第一,企业治理结构不合理。

对于国有企业,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尚不完善,且未落实到位,存在严重的委托--代理的问题。公司管理层常以盈利性最大化为目标进行风险投资,不重视资本对风险的覆盖性,发生亏损便依赖于银行贷款以及政府补贴,甚至一些僵尸企业长期占据资源与资金,导致资源与资金的浪费。对于一些中小企业,它们尚未建立现代化治理制度,管理能力欠缺,对公司财务风险识别尚未明确,进行一些政府补助的“骗取”行为或盲目加大杠杆进行投资。

第二,金融风险资产分布不合理以及金融市场缺乏信息有效性。

我国商业银行从事以房地产为抵押放贷业务的平均水平占比超过25%,投资品单一且规模大,无疑是金融系统的一个巨大的风险。并且我国金融风险资产向金融机构和政府部门集中,合计承担的金融风险资产超过全社会总金融风险资产的70%,风险集中会扭曲风险定价,使金融资产总量过快膨胀和部分资产质量下降,加大金融风险。

金融市场缺乏信息传导有效性,如信用评级机构等的金融中介服务机构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同受评级客户进行“联合”,即“吹哨人”失职,信用评级水平不能很好反映发债企业或发债政府的违约风险。目前我国超过90%公司债券评级都是3A及以上,可见发债企业的风险水平区分度低,信息缺乏有效性、真实性,评级传出的预警信号弱。

第三,监管缺位。

我国实行的分业监管模式存在不足。第一,分业监管会导致一些应该受到监管的领域存在监管空白,如对互联网金融等新兴的金融业务没有具体完善的监管法案,目前部分金融科技公司的資金运用量很大,社会的影响范围很广,产生了一种新“大而不能倒”的风险;第二,在分业监管下,各监管部门的监管方式和执行等方面存在差异,产生监管套利的空间,使金融机构倾向在监管相对宽松领域展开业务经营活动以获取超额收益,容易加大风险;第三,各监管部门的数据获取仅限于所辖的行业,各项指标处于分割状态,难以获取整个金融业态体系的杠杆率水平、资金流转速度等数据,不利于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判断和决策。

第四,投资者非理性投资

市场上的投资者具有“羊群效应”的从众投资心理,投资行为并不完全理性。在经济下行时期,预期未来价格会上涨,投资者们选择跟风,大量购买资产,哄抬资产价格,产生非理性的经济繁荣;在经济下行时期,预期资产价格会下跌,投资者们跟风大量抛售资产,加速资产价格的下降,达成自我预期的实现。正如20 世纪 90 年代日本房地产泡沫,其发生前期,日本经济呈现出无比的繁荣状态,投资者的投资力度极大,而随后政府采取上调利率等措施,宽松的信用环境突然 紧缩无疑是对热情高涨市场的一种沉重的打击,面对流动性压力不断抛售资产,从资产价格暴跌,诱发房地产金融危机,导致后来日本长达 30 年经济低迷。而我国 2007 年和 2015 年的股市暴涨、后续的暴跌,也与我国投资者的盲目从众的不理性行为有较大的联系。

第五,金融结构不合理

金融结构不合理、不平衡是产生金融系统性风险的原因之一。我国主要是房地产问题,由于房地产作为抵押品的信贷快速扩张,贷款总额在金融投资中占比较大,而且我国大部分商业银行都从事以房地产为抵押放贷业务,金融机构具有一致的风险敞口,金融系统发展的稳定性在很大程度上就要受到其影响。投资品单一且规模大无疑是金融系统一个潜在的巨大的风险,被认为是“灰犀牛”,一旦该投资品出现严重的价格风波,金融危机就会发生,而且范围广、影响面大、传染快、损失严重,甚至引发社会问题。房地产被认为是我国最具有代表性的“灰犀牛”。同时我国金融风险资产比较集中,主要由金融机构和政府部门承担,两部门总计承担全部金融风险资产超过 70%,由于我国体制特殊,对金融机构和政府部门承担的金融风险,最后都要为其做担保,一旦发生债务违约风险,央行采取一些措施进行补救,进而对整个市场产生影响。

四、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措施

第一,完善监管制度以及模式,健全宏观审慎管理架构和政策工具。央行联合银保监会、证监会等部门,对整个金融体系进行穿透式监管,以便更好掌握宏观金融体系运作情况。我国金融融资结构间接融资占比70%以上,对系统性重要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资金的来源与去向、压力测试等方面的监管尤为重要,同时也应重视对从事信贷扩张等业务的非银行金融机构的监管。对金融机构的风险监管要将表内与表外联合,防止出现表内无风险而表外风险集聚,造成监管部门误判金融机构风险水平。识别创新的金融工具的作用机制以及其效果存在一定时限,故监管政策的制定就具有滞后性,鼓励金融市场的“吹哨人”做好前期预警、披露工作,营造良好的金融市场发展氛围。

第二,采取有效手段进行单体风险的隔离。单体风险具有外溢性,央行应更加精准化防控单一市场风险,降低跨产品、跨机构、跨市场的风险传染。根据不同金融工具市场的特点,建设各个市场的金融宏观审慎管理政策体系,更加精细化;维持各个市场的平衡关系,防止出现单一市场出现投机过度,价格虚高等行为。若发现单一风险过大后需及时有效处理,防止其进一步扩大恶化。

第三,完善逆周期调节,减弱顺周期带来的风险。需要央行与财政部门共同进行逆周期同步调节,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同时运行,防止出现政策矛盾。系统性金融风险具有顺周期性,在市场投资情绪高涨时期,在不对实体经济造成很大的影响的前提下,引入逆周期监管,提高监管资本要求、降低杠杆率指标等,同时采取一些紧缩型政策,提高利率、税率等,抑制货币的信用创造功能,控制市场上流通货币的数额,平抑投资过热带来的风险,为长期经济稳定发展提供保障。

(作者单位:兰州大学)

作者:刘著 袁艺芮

我国金融信贷业务论文 篇3:

中国农村金融供需缺口测算研究

[摘要]在我国金融、非金融相关部门为农业部门的生产与经营活动贡献的所有金融性资产中,近七成为商业银行贡献的信用活动的融量,非商业银行等相关机构贡献的资本活动的融量仅为1%。测算表明,我国农村地区存在一个非常明显的金融缺口,我国农村金融供给和需求的差距在近几年出现了明显的缩小趋势。

[关键词]农村;金融体系;供需缺口;测算

一、 引言

1978年以来,我国的整体社会、经济实力明显提高,令世界瞩目。但是,在我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结构上的不合理,并且这种不合理现象愈来愈多地显现出来。其中最明显的现象莫过于县城与乡镇二者之间的距离愈拉愈大,已经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农业占有很大比重,其经济进步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成千上万的农民,甚至整个中国社会的发展进程。因此,切实改变农村经济、社会落后的现状,实现农业、农村更好更快的发展,是非常迫切的。

与城市的进程类似,农村、农业部门的经济进程同样需要各类生产、人力资源、技术能力等要素的汇集以及生产效率的提升。通常在经济进程的初级阶段,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方式表现为要素推进式的外延增长。而对此发挥扶持作用的社会资金的提供情况对整体的经济进程有极其重要的影响,甚至能够从根本上影响经济进程的完成。因而我国广大农业部门的资金供给是否符合社会需要,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的新农村建设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

当前,对我国农村金融供需缺口测算的文献大都停留在2002年到2006年,这对指导制定农村金融政策意义不大。笔者整理了《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农业统计资料》《中国金融年鉴》中的相关资料,测算了1998年到2011年14年间我国农业部门在金融方面的供需缺口情况,以了解当前中国农业部门金融体系的供求情况,并通过更长时段的数据推测农村金融供求的发展趋势。

二、 中国农村金融缺口的测算方法

1中国农村金融理论供给量

本文中的金融融量,指金融的融通,以及容纳量,具体指某个国家或地区在特定经济条件下的金融最大或者是最适宜的容纳规模量。一直以来,中国的农村金融融量呈现出连续萎靡的态势,其总量的增加一直滞后于经济总量的增加。在回答中国农业部门金融融量与实际发展进程中需要的金融融量的差距这一问题前,需要首先从理论上探讨我国农业部门金融融量的描述及测算问题。

(1)简单生产力条件下的金融理论融量

回顾世界金融的发展进程,我们可以看到,物物交换时金融融量与经济总量二者的比值为0,即此时实体经济的演变并不以货币金融作为媒介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物物交换逐渐转化为实物与货币之间的交换,也就产生了银行业。此时,实物规模的大小就意味着与之相对应的货币融量规模的大小,金融融量与经济总量二者的比值为1,达到理论上的最大值。金融融量以及经济总量二者间的这种比值关系,被美国著名的经济学家戈德史密斯用金融——经济比率的关系描述出来。在该理论的基础上,金融总量(M)等于经济总量(G)与金融——经济比率(K)的乘积 。

(2)发达生产力条件下的金融理论融量

人类迈入现代经济社会后,社会经济便不再通过较为简单的形态呈现出来了,其崭新的运行方式给金融体系带来了更多深层次的涵义,其规模上的变化也不单单是相同规模的金融融量可以实现的。原因就在于,首先,从金融工具的角度来看,商品在流通过程中已由简单的通货媒介转变成了交换与资本货币的兼容、国内与国际货币的兼容等等,从而使货币媒介无论在质量还是数量上都呈现出极大的进步;其次,从货币流通的角度来看,现代金融相关机构不仅能够让货币以及信用活动发挥其本身的乘数作用,甚至能够让整个社会的金融融量呈现倍数的增长。所以,本文对简单生产力基础上的金融融量模型予以扩展,即金融总量(M)等于经济总量(G)与表示经济金融化程度加深过程中的不同层次的经济金融融量系数(K1+K2+…+KN)的乘积。

(3)我国农村GDP的构成和测算

农业部门的国内生产总值应当是农村地区所有产业的增加值的总和。为了尽可能多地使用我国官方公布的统计数据,测算农业部门国内生产总值应对三次产业分别进行。根据国家统计局1985年的产业划分,第一产业为农业,包含农、林、牧、渔四个行业;第二产业为工业建筑业,包含制造业、采掘业等;第三产业为服务业,它包含物质及非物质生产部门。可见,农业部门国内生产总值由农村的第一产业第二产业,以及第三产业的总增加值组成。

首先,第一产业增加值的估算。自1994年起,全国的第一产业具体增加值数据都由国家统计局在年末统一公布,因此,本文将直接利用农、林、牧、渔业的相关数据进行具体估算。

其次,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物质生产部门增加值的估算。对于这两部分的估算实际上就是对农村区域的工业、建筑业、运输业以及商饮业增加值进行核算,故将采用收入法进行。就我国当下的状况看,这些行业在生产运营过中所创造的增加值基本是由乡镇企业做出的贡献,因而我们可以近似地认为,乡镇企业在这四个行业中所创造的总增加值,就是农村区域内第二以及第三产业中物质生产部门所创造的增加值的总和。

最后,第三产业的非物质生产部门增加值的估算。由于没有直接联系的统计数据可以利用,因此,只好运用一些较为变通的方式间接地估算第三产业非物质生产部门增加值。在这一部分当中,只有劳动者在农村的非村文教卫生、社会福利、科研活动以及经济管理相关部门中所产生的增加值是直接相关的。在我国现行的农业部门社会经济模式下,非物质生产部门分为以获取利益为目的的部门和不以盈利为目的的部门,其中不以盈利为目的的部门在日常活动中的所有成本都要由广大农民来承担。根据国务院1990年公布的农民承担责任的相关政策,我国农民所需承担的责任数额不得高于上一年度农民人均年净利润的5%。在此本文暂时假定这一数字是5%,并假设以获取利益为目的的部门以及不以盈利为目的的部门所产生的增加值各占一半的比例,那么,全部由农业部门中非物质生产部门产生的国内生产总值近似地等于农民人均年净利润的1/10。

综上所述,农业部门国内生产总值的估算公式为:农村GDP=(农林牧渔业增加值+乡镇企业增加值+农村非物质生产部门所创造的增加值)×100/90。2中国农村金融实际供给量

虽然我们能够估算出我国的农业部门金融融量在理论上可以实现的程度,但是,我国的金融相关部门对于农业部门整体的经济发展实际上贡献了多少金融融量呢?笔者将结合理论与农业部门经济进程的实际情况,进一步探讨我国农业部门金融融量实际达到的程度。

农业部门的金融融量可分成三大部分,即被用作货币流通的那部分货币贡献的金融融量 、被用作信用活动的那部分货币贡献的金融融量、被用作资本活动的货币贡献的金融融量。由于我国农村社会发展水平较低,经济较为落后,因而能够被用作资本活动的货币自然非常欠缺。本文为了简化计算过程,依据现行的统计口径,将农业部门所有的金融性总资产取代实际的金融融量进行计算 ,得到表4。

表4为我国金融、非金融相关部门为农业部门的生产与经营活动贡献的所有金融性资产,即所有的实际融量。从结构的角度看,商业银行贡献的信用活动的融量占有近七成的比重,它对农业部门的发展至关重要;非商业银行等相关机构贡献的资本活动的融量仅1%。这与城市工业部门中资本活动的融量相比相差甚远,与经济发达国家相比更是严重滞后。

3中国农村金融供给缺口

前文对农业部门金融融量理论以及实际情况的探讨和测算表明,我国农村地区存在一个非常明显的金融缺口。这一金融缺口的相关数据见表5。

三、 结论与启示

由表5可知,近年来,我国农业部门金融融量极其匮乏。1998年以来,金融方面的缺口呈现逐年上浮的趋势,增长幅度高达36 732亿元。由图1可知,我国农村金融供给和需求的差距在近几年出现了明显的缩小趋势。究其原因,笔者认为,农村的城镇化建设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在我国农业部门的城镇化建设中,工业反哺农业的力度不断加大,缺口才开始出现了缩小的趋势。但是,农村金融供求缺口的相对值仍高达5173%,与发达国家的水平相差较大。

中国农村金融供求的较大差距,不仅表明在金融融量上农业部门和城市工业部门差异愈来愈大,更反映出农村区域社会与全国的国民经济之间差异逐年增加。弥补农业部门金融体系的缺口,要求我国在经济体制内部尽快形成自我调节机制,在经济体制外吸引资金力量,积极适应农业部门中多种经济实体在资本方面的需求。农村地区金融需求不断扩大而供给却未相应增加这一现象的原因,一般可以归结为我国农村资金外流、信贷业务萎缩和金融功能不足三个方面。针对我国农村金融供求失衡问题,理论界和实务界应进行更加深入、系统的探讨与研究。

(宗杰:东北林业大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工作人员,黑龙江工程学院教师,管理学博士;佟光霁:东北林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冒洁生]

作者:宗杰 佟光霁

上一篇:网络存储设计特性论文下一篇:科学消费理性选择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