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金融业务经营管理论文

2022-04-24

不可否认,我国商业银行养老金业务依然存在诸多问题,比如业务模式零散化、产品碎片化;面临多头监管和业务资质限制;银行考核体系制约养老金融业务的发展,养老金融与金融同业存在较大差距等问题。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个人金融业务经营管理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个人金融业务经营管理论文 篇1:

农行吉林省分行实施农户金融业务百分制考评

为不断提高农户金融业务经营管理水平,客观公正评价和反映农户金融经营成果,促进惠农卡和农户贷款业务的有效发展,近日,农行吉林省分行以科学性、规范性、公正性和真实性为原则,以突出战略导向、价值核心和激励到位为目标,在全系统率先制定和实施了农户金融专业百分制考评管理办法。

该考评办法以强化对各二级分行相关专业条线的考核为主要对象,突出惠农卡和农户贷款有效营销、价值创造和基础管理等关键指标,采取定量与定性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设定经营指标和基础管理评价标准指标体系两个部分,根据业务经营和管理导向,为各指标设定相应的权重和标准分别进行测评后,结合各项指标完成情况,汇总得出实际分值。其中业务指标的考核主要侧重惠农卡发卡、激活和农户贷款发放、到期收回率和不良贷款控制等指标。基础管理指标主要由内外部检查发现问题整改率、尽职监督检查成效和制度办法及相关信息统计反馈的落实情况等组成。例如;该行将农户贷款到期收回率的赋分值确定为10分,以每季度末省分行农户贷款到期收回率为衡量标准,将各二级分行收回率与省分行平均水平的比率乘以权重(10分)计算得分,高于全行水平的,按超出百分比乘以权重加分,最多不超过3分。

该办法还充分考虑将代理“新农保”、“新农合”及其它实现惠农卡代理项目和功能落地等业务,作为特别事项进行考核计分。从而建立起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惠农卡和农户贷款百分制适时考评管理体系。

该考评实行省分行农户金融部总经理负责制,并指定人员负责考评日常工作,按季考核并进行评分、公布并进行360度反馈。对业务发展不平衡和考核排名靠后的二级分行对应部门进行督导,并按年度汇总考核结果,分优秀、合格和较差3个层次报省分行考评小组办公室。各二级分行根据省分行制定的考评办法,出台了相应的实施细则,逐一细化并明确具体部门责任目标,岗位职能和个人职责,做到人人无法诿过、部门无法诿责,为进一步推动农户金融业务的精细化管理发挥积极作用。

作者:徐少义

个人金融业务经营管理论文 篇2:

商业银行养老金融业务四大问题待解

不可否认,我国商业银行养老金业务依然存在诸多问题,比如业务模式零散化、产品碎片化;面临多头监管和业务资质限制;银行考核体系制约养老金融业务的发展,养老金融与金融同业存在较大差距等问题。

我国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一个60岁以上老龄人口总量超过两亿的国家,人口老龄化的加速,将带来消费结构、投资结构、社会经济结构的重大转型,推动包括养老金融、养老地产等养老产业的发展。对于正在面临诸多转型压力的商业银行来说,养老金融业务机遇尽显,发展养老金融业务有利于推动银行自身业务转型,提高银行综合收益,从而带来新的利润增长点。

不可否认,我国商业银行养老金业务依然存在诸多问题,比如业务模式零散化、产品碎片化;面临多头监管和业务资质限制;银行考核体系制约养老金融业务的发展,养老金融与金融同业存在较大差距等问题。对于我国养老金融业务发展来说,前路依然漫漫,未来仍需要在完善组织架构、丰富人力资源、争取更多业务资质、构建全方位服务体系方面加大力度,为养老金融业务发展拓展更多空间。

据了解,中国人民银行正按照国务院部署要求,会同民政部及相关部门开展养老金融服务发展顶层设计工作,加紧出台政策措施,为养老服务业发展营造良好金融政策环境。

养老金融为商业银行带来新的利润增长点

当前,我国正在加速进入老龄化社会,根据联合国预测,2020-2050年我国老龄化趋势进一步加速发展,到2050年我国60岁及以上老人将达36.5%,比2015年翻一番还多,且高于美国等大部分发达国家。老龄化的加速,将推动包括养老地产、养老医疗、家政服务、养老金融在内的养老服务产业的发展。由于养老产业具有投资周期长、收益成效慢、资金成本承受能力不高的特点,需要金融机构的大力支持,开发符合养老产业特点的信贷产品、金融工具,并引导民间资本、社会资金投入养老产业。

近年来,国务院出台了包括《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和《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等政策文件,提出加快以老年生活照料、老年金融服务、老年旅游等为主的养老服务业全面发展,在风险可控和商业可持续前提下规范引导和规范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开发适合老年人的金融产品,这为我国发展养老金融业务指明了方向。特别是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为商业银行养老金融业务领域提供了全方位的发展机遇。2015年初,国务院发布《关于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机关亊业单位职业年金办法》,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将与企业职工统一实行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同时强制性建立职业年金,商业银行可比照企业年金提供受托、账户管理、托管等服务。

对于正在面临诸多转型压力的商业银行来说,发展养老金融业务有利于推动银行自身业务转型,提高银行综合收益,从而带来新的利润增长点。第一,养老金融业务与传统银行业务相比,具有服务周期、经营周期长,业务发展持续稳定,规模效应显著等特点,能够为银行带来长期收入。第二,养老金融业务与银行传统业务形成互补,规模巨大的养老基金投资可为银行存款、理财产品提供长期稳定的资金来源。第三,养老金融业务有助于推动银行公司业务、个人金融、金融市场等多板块业务联动,提高综合收益。以企业年金为例,商业银行通过提供受托、账户管理、托管等服务获得了稳定长期的中间业务收入,稳定了与客户的长期合作关系,并能进一步了解企业财务状态,降低银行授信风险。同时,银行还针对企业员工企业年金查询服务,提供借记卡、信用卡、个人消费信贷、专属理财产品等零售银行产品,提高了个人金融业务的覆盖率。第四,商业银行可以参与养老金融资产管理服务,带动银行资产管理业务的发展,拓展新的收入来源和盈利模式。2014年12月中国银监会发布的《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监督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已明确提出,鼓励商业银行积极探索开展养老金、企业年金等受托资产管理业务。

不能忽视的四大养老金融业务发展问题

养老金融业务模式零散化、产品碎片化问题突出。商业银行虽然近年来提高了对养老金融业务的重视,开始制定养老金融业务长期发展规划,相继在总行、分行成立养老金融业务部门,大力拓展养老金融业务。但大多数银行并没有建立完整的养老金融业务组织架构,只是将养老金融业务部挂靠在托管业务、公司业务或者零售部门业务之下,没有建立独立的业务板块。这就导致了养老金融的相关产品服务,零散分布于银行内多个部门,如公司业务部门管理社会保险基金的存款,个金部门从事社保卡发放、养老金代发、企业年金借记卡等,理财部门负责养老专属理财,而真正的养老金融部门却只能从事企业年金业务和养老金融产品的销售(个别银行账管、托管分别属于不同部门管理)。养老金融部门在研发产品时,通常需要与行内多个部门协商合作,存在业务流程复杂,沟通协商成本较高,研发周期较长等问题,难以及时响应市场变化和满足客户需求。最终,零散的业务发展模式,造成产品碎片化现象突出,难以应对养老金融业务涉及领域广泛、统一布局的需求,严重制约着商业银行养老金融业务的发展。

现有考核体系制约养老金融业务的发展。养老金融业务具有业务经营、投入产生回报周期长等特点,与银行基于每一年的考核体系产生了冲突。以企业年金业务为例,由于企业建立年金受多种因素制约,建立周期一般较长,而企业年金的受托、账户管理、托管资格具有排他性,市场竞争激烈,商业银行需要前期进行较大业务投入,才可能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即使最终获得企业年金管理资格,年金初始规模也会较小,收益短期很难体现。在商业银行现行考核体系中,针对养老金融业务前期的投入与产出,很多商业银行分支机构管理者容易错误估计养老金融业务的价值,从而做出放弃该业务的决策,这严重制约了养老金融业务的发展。

养老金融业务面临多头监管和业务资质限制。养老金融业务的监管机构涉及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财政部、银监会、证监会等多个部门,容易导致多头监管问题。最典型当属企业年金业务,其中,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牵头负责企业年金政策制定、资格准入、信息披露、业务监管等;银监会负责银行托管、账管业务的规范运营;证监会负责年金的投资运作和监督;保监会负责养老保险公司参与年金的环节。相对而言,银行监管部门在企业年金监管体系中权限较为有限,商业银行在整个运作体系中也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

根据监管要求,养老金融业务多数有准入限制,商业银行需要获取相关资格才能从事业务。企业年金管理资格由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发放,目前仅有3家银行有企业年金受托资质,10家银行有企业年金账户管理、托管资质,2家银行通过控股基金获取了投资管理人资格。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在2005、2007年发放了两批企业年金管理人资质后,就没有增加过管理人数额,导致大多数商业银行无法获得参与企业年金业务的机会。而社保基金的托管银行目前也只有4家:交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在《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投资管理办法》中规定,能够托管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托管机构,“是指接受养老基金受托机构委托,具有全国社会保障基金、企业年金基金托管经验,或者具有良好的基金托管业绩和社会信誉,负责安全保管养老基金资产的商业银行”,这限制了大多数商业银行开拓业务的机会。

养老金融布局与金融同业存在差距。在养老金融产品上,金融同业推出了针对性更强的产品。比如,保险公司提供了各类丰富的商业养老保险产品,随着个人税延型商业养老保险的试点,个人养老保险将会迎来爆发式的增长,保险公司更具竞争优势。部分基金公司则推出了生命周期型基金,充分考虑了不同年龄段风险收益特征,不断调整投资组合,满足客户不同年龄段的投资需求。反观商业银行养老金融产品大多数基于自身各类产品的重新调整组合,缺乏有针对性的养老服务产品,无法满足客户对于养老金融的特定需求,缺乏市场竞争力。

目前,在养老基金管理领域,保险公司和基金公司牢牢控制了运作核心环节和主动权。以企业年金业务为例,受托人直接面向客户,是年金业务的核心环节,投资管理人直接连接资本市场,可以获取较高的管理费用。截至2014年末,在企业年金领域,五家养老保险公司在受托、投资管理两项业务占比分别为68.8%和48.8%,基金公司(不含银行系公司、人保资产)在投资管理业务上占比44%,商业银行及其控股公司在受托、投资管理业务的占比仅为29.68%和6.15%。社保基金的投资全部交给华夏、南方等基金公司以及中信证券等券商,商业银行只负责托管业务。2014年社保基金数据显示,投资管理人报酬高达16.43亿元,托管人费用仅有3.29亿元。从未来看,伴随基本养老保险投资管理办法的实施、职业年金制度的推广,商业银行多数只能争夺托管资格,与保险公司、基金公司差距进一步拉大。而在养老产业投资领域,泰康、平安、太平等保险公司纷纷成立养老产业公司,试水“社区+服务”的养老产业投资模式,并将养老保险、医疗保险、护理保险等产品延伸至养老社区,扩大金融服务领域,已经取得良好效果。

值得一提的是,政策性银行在养老产业投资方面已先行一步,2015年4月,民政部与国家开发银行联合发布了《关于开发性金融支持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决定进一步合作加大对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支持。根据意见,民政部和国家开发银行合作重点支持的领域包括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建设项目、居家养老服务网络建设项目、养老机构建设项目、养老服务人才培训基地建设项目和养老产业相关项目等五大类。

探寻养老金融发展路径

商业银行应该依托已有的养老金融业务经验,充分发挥自身优势,通过对业务资源的整合与创新,提早介入,加紧布局,提高养老金融服务专业水平,构建多层次、系统化的养老金融服务体系。

明确养老金融发展策略,完善养老金融组织结构。商业银行应深入研究分析养老金融业务内涵,将其作为未来重点战略发展业务,完善养老金融管理体制。商业银行要及早制定养老金融业务长期发展规划,围绕养老产业发展及养老保险体系改革,在社保资金结算、养老基金投资管理、老年综合金融服务、养老产业投融资等多个领域加紧布局。在组织架构方面,可以考虑采取养老金融事业部模式,并随着国家政策的放开,逐步转向养老金融专业公司模式。在事业部模式中,应采用“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管理逻辑,强化前中后台一体化协同客户服务,结合严格的风险管理,为养老金融客户提供专业化服务。目前,多数商业银行将养老金业务部作为二级部挂靠在其他业务板块之下,随着养老金融市场的发展,目前的组织架构必将难以适应,商业银行应在养老金融管理体制上加快改革步伐,加大力度,积极应对市场变化。

加大养老金融人力资源投入。养老金融业务属于新兴业务,专业性高、政策性强,需要从业人员既懂得公司项目融资、投行业务,又要懂得养老金资产管理业务,同时还要熟悉企业薪酬福利管理、财税管理等。一方面,商业银行应加强养老金融从业人员与其他条线业务人员的横向交流,提高从业队伍的综合金融服务素质,尽快培养一支结构合理、素质精良的养老金融人才队伍;另一方面,商业银行应通过合作交流、外部聘任方式,组建IT系统、风险管理、资产管理、法律、养老产业等方面的外部专家团队,为养老金融业务发展提供支持。

弥补养老金融业务资质短板,积极争取政策优惠。银行监管部门、商业银行应加强与养老金管理部门的沟通,争取补全管理资格,特别是养老金投资管理资格。囿于多数商业银行缺乏参与企业年金等养老金融业务的资格,限制了商业银行进一步拓展业务的范围。即使已经获得年金业务管理资格的银行,主要业务局也限于即将开展的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业务,投资管理人范围限制在具有全国社保基金、企业年金基金投资管理经验的机构中,大多数商业银行基本没有参予资格。对商业银行而言,积极争取养老金融投资管理人资格,分享养老基金投资管理机遇,成为最现实,也是最迫切的需求。

此外,保监会出台的《养老保障管理业务管理办法》,不仅在政策层面允许养老保险公司参与企业养老保障、薪酬递延、福利计划等服务,而且进一步放宽了养老保障基金投资范围。相比之下,商业银行类似业务缺少政策支持,这使得商业银行在与保险公司等金融同业的竞争中处于劣势。银行监管部门与商业银行应加强政策协调,与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密切配合,积极争取促进养老金融业务发展的财税、产业政策,提高商业银行参与养老金融的积极性。

整合商业银行内外部资源,构建养老金融综合服务体系。首先,商业银行应整合内部资源,解决养老金融业务模式零散化、产品碎片化问题。第一,商业银行着手将涉及养老金融不同板块的业务进行重新规划,对内建立统一的养老金融产品研发平台,对外创立基于商业银行信誉的养老服务品牌。在产品研发方向上,对企事业单位等公司客户,提供包含受托、账户管理、托管、投资管理、综合金融服务在内的一揽子服务;针对个人客户,按照年龄、地域、职业等多个维度细化分类,有针对性的提供包含个人养老保险、养老理财等的具有生命周期财富管理功能的产品,并加大养老按揭、个人养老退休账户等新型产品的创新力度。第二,大型商业银行集团可以形成以商业银行为主体,以基金、券商、保险、信托等子公司为支持的养老资产管理体系,为养老金融客户提供全面的、一站式的服务。

其次,整合外部资源,完善服务体系。一方面,商业银行寻求与其他银行、养老保险公司、信托、基金、券商的合作,建立战略联盟,实现优势互补,整合渠道及产品资源,在养老金融市场实现利益最大化。在企业年金领域,商业银行与养老保险公司、基金公司可共同成立企业年金集合计划,为广大中小企业提供年金服务,提高了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另一方面,商业银行充分研究客户需求,利用线上、线下多重平台,与家政、医院、家政、旅游、电商等养老产业链公司深度合作,提供更加多元化的增值服务,提高老年人生活品质,巩固客户基础。

提前规划、及早布局,推进养老产业投融资服务。商业银行应发挥资金融通优势,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通过差异化的信贷政策和业务创新,多渠道加大对养老产业的资金支持。第一,及早布局养老产业重点领域。商业银行应密切关注养老地产、养老软件及信息系统、养老智能科技、文化生活等养老产业板块,重点关注行业龙头企业和核心配套中小企业。第二,推进养老产业供应链金融服务。根据养老产业链长的特点,围绕养老地产、养老医疗等领域核心企业,通过捆绑产业链上下游贷款、养老基础设施专项贷款等工具,解决养老产业融资难题;同时,商业银行利用在信息系统、风险控制、电子银行网络等方面的优势,为养老产业上下游企业提供资金结算、现金管理、投资咨询等综合服务。第三,建立多元化投融资体系。商业银行应在国家政策允许下,通过设立养老专项债务融资工具、养老产业基金、养老信托计划、养老设施租赁、养老产业链债务融资产品等服务平台,鼓励社会资金、民间资本等进入养老产业,拓展养老产业资金来源。四是支持养老基金投资国家重点项目。《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投资管理办法》规定,养老基金可以投资于国家重大工程和重大项目建设,可以对国有重点企业改制、上市进行股权投资。商业银行应充分利用市场资源优势和专业经验,为各类养老基金投资重点项目提供资金托管、风险控制等支持和服务。本文原载于《中国银行业》杂志2016年第1期。

作者:岳磊

个人金融业务经营管理论文 篇3:

我国个人金融业务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策略

【摘 要】 随着我国金融企业业务的逐渐发展与进步,个人金融业务发展存在很多问题。本文阐述我国改革开放至今,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个人金融服务市场需求总量的不断扩大的同时,我国个人金融在发展过程中的经营理念、营销站略、科技支撑、业务创新、人员素质及外部环境等各方面相应出现了一些问题。同时针对这些问题我们讲述了我国发展个人金融的必要性,和解决上述这问题的建议与方法。

【关键词】 个人金融 发展现状 存在问题 解决策略

1. 我国个人金融业务发展的现状

我国改革开放至今,社会的进步与经济的不断发展,居民的私人财产的不断积累。截至2011年底.我国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超过了20万亿元,居民个人金融资产占全部金融资产的比重也由20世纪90年代初的40%左右上升到目前的70%以上,并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社会财富的格局在不断发生改变,为商业银行拓展个人金融业务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并将极大的促进金融市场对个人金融业务的需求。

在个人金融服务市场需求总量不断扩大的同时,老百姓的金融服务需求层次正在发生很大的变化,个人金融资产由过去单纯的保存保值型向综合理财、增值型转变,我国城乡居民消费习惯正逐渐由生存型消费、数量型消费向发展型、质量型、消费型转变,居民正由单纯的消费者转变为借款者、投资者和消费者。与其他国家相比个人业务在美国、英国、新加坡等国家银行业务中占30%—50%;而国内银行都在10%—20%。这也说明了我国个人金融业务发展存在着广阔的空间,同时与发达国家之间相互也存在很大的差距。

2. 我国个人金融业务发展存在的问题

2.1商业银行自身服务存在缺陷,个人金融产品不健全

2.1.1对商业银行开展个人金融业务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商业银行对个人金融领域缺乏充分准备和科学长远的规划,措施不完备,工作中盲目性较大,影响了产品的推广及个人金融业务的健康发展;

2.1.2个人金融业务品种单一、规模有限的现实情况,导致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提供的仅仅是以储蓄为主体的单一产品形式,与发达国家丰富的个人金融产品相比有较大差距。

2.2我国很大部分中小城市、偏远地区,对个人金融投资的认识缺失

2.2.1大力开展个人金融业务的推广,可以推到公众财富的保值增值,还要扫除一些根本性的障碍,需要全社会的理解和支持。要普及金融知识,使很多人了解银行金融业务。尤其是—些中小城市的居民,从而使他们转变投资理念,进行个人理财,更有利于商业银行在这些地区发展个人金融业务,为经济回升提鼓励,而且目前仍有商业银行对营销的认识存在偏差,没有设立有关个人金融的销售专员。

2.2.2随着电子进程的加快和科技的应用,个人金融产品往往具备一定技术含量,需要通过具体形象演示才能够得到客户的认可和接受。而一些商业银行往往采用的宣传方式及营销手段落后,使银行推出的新产品无人问津。此外,虽然商业银个人金融业务不断创新,但相关业务咨询、功能介绍、金融导购等售后服务却严重滞后。使得许多居民对个人金融服务项目一知半解,无法真正享有服务。

2.3我国个人信用体系不完善和居民法律意识淡薄

信用评估标准和银行间信息无法共享,造成银行在办理个人消费贷款过程中难以对借款人信用的真实情况作出准确的判断,为保证贷款质量降低信贷风险,银行在办理消费信贷过程中从受理客户申请、到调查、签合同、办理公证等,手续繁琐、费时、费力,直接制约了消费信贷业务的开展。另外,个人金融业务涉及公证、抵押、保险拍卖等环节,还涉及会计事务所、律师事务所资产评估事务所等机构的合作,目前这些配套很不全面。而且我国中小城市大部分居民对这方面的法律没有完整深入的认识很容易造成不必要的麻烦和困扰。

3. 针对我国个人金融发展存在问题的解决策略

3.1加强我国金融机构自身的金融专业人才培养,健全金融产品

3.1.1个人金融业务是国内新兴的金融业务,是知识密集型行业,要求知识面广、业务能力强、实践经验丰富、敢于竞争、开拓性强、懂技术、会管理、善营销的复合型人才,其决策层、管理层以及一线窗口人员均须具备相应的业务能力,掌握相关的业务理论及操作技能。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人才还不能完全适应个人金融业务发展的需要,需要进一步的培训和提高。所以我国商业银行要加快培养和引进个人金融业务专业人才,努力提高个人金融队伍的整体素质。

3.1.2在健全金融产品方面:一是改进现有服务品种、完善功能。使其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例如在以银行卡为载体,对已有的个人金融业务品种、功能进行整合、完善,借助多功能银行卡推动个人消费、外汇、股票证券、保险、基金、债券、代理收付、消费信贷等各种个人金融业务的发展;二是不断推陈出新,开发新的金融产品,以赢得客户的信赖和长期的支持。在研究竞争对手及国际先进银行的个人金融业务产品类型的基础上。

3.2增加宣传力度,普及金融知识,增强我国居民的投资意识,满足居民投资需要

3.2.1个人金融业务是指以自然人或家庭为服务对象,为其提供存款、投资、融资、汇划、委托咨询等各类金融服务的银行业务。但是消费者需求一般是通过输入刺激产生的。引起输人刺激的因素很多,既来自消费者自身,又有来自消费者所处外部环境、银行的个人金融营销策略等。所以,增加宣传力度,普及金融知识可以刺激消费者对个人金融产品的了解和需要。

3.2.2在满足居民投资需求方面:第一从地理角度进行市场细分。在经济发达地区可以垒方位地发展高起点、高科技、高收益的个人金融业务。第二根据客户收入高低进行市场细分。对中低牧入者提供低费用、低风险、与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实用犁金融业务,对高收入者提供高费用、高风险、高收益、多样化的金融业务。第三根据客户的知识 背景和受教育程度进行市场细分。高知识阶层其有较好的金融意识。

3.3借鉴西方国家的先进经验并与我国实际相结合

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商业银行个人金融产品和服务的结构明显。我国商业银行个人金融业务的发展正处于起步阶段,境外商业银行个人金融业务发展的经验对国内商业银行发展个人金融业务其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3.3.1积极发展个人金融业务,抢占未來利润空间制高点。国外商业银行的发展经验已经表明,个人金融业务在境外商业银行整体发展中正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个人金融业务收入将是银行利润最重要的一块。

3.3.2面向市场与客户,进行全面的产品开发与创新。商业银行应引入市场细分的理念和确立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以目标客户为基础,根据客户的需求进行金融产品的开发和创新,为客户提供个性化服务。

3.3.3完善产品管理架构,建立业务主线驱动管理模式。目前国内商业银行在产品管理上,过于重视业务性质的划分管理而没有体现市场需求对产品管理的分工和协作要求;而发达国家大多在统一的个人金融业务经营管理框架下,实施个人金融业务主线驱动管理。这种产品管理模式司以较好地处理专业优势与市场优势的关系,充分考虑了各部门个人金融产品的有机衔接与整合,有利于各管理部门问的协调合作。

参考文献:

[1] 任碧云;我国银行发展个人金融业务之探讨[J];金融研究;2001年07期.

[2] 孙桂芳;中外资银行个人理财业务比较分析[J];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3] 胡维波;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瓶颈及其突破[J];金融与经济;2004年05期.

(作者单位:河北唐山海港经济开发区环境保护局)

作者:董志华

上一篇:高校图书馆与图书管理论文下一篇:油田运输企业项目管理论文